洛阳铲小李村赵军克资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 )
() ()( | )
並無維護模板所述狀況)
== 經濟 ==
== 經濟 ==
{{main|唐代經濟}}
{{main|唐代經濟}}
{{ expert }}
{{ globalize }}
=== 農業 ===
=== 農業 ===
[[File:Chajing.jpeg|180px|thumb|唐朝[[陸羽]]所著《[[茶经]]》]]
[[File:Chajing.jpeg|180px|thumb|唐朝[[陸羽]]所著《[[茶经]]》]]
日 (一) 01:25的版本
“唐”重定向至此。關于唐和唐朝的其他意思,詳見和。
唐朝(-)是上一个重要的。因,故又称李唐。唐朝的文化、制度、社會特點幾乎全部承襲,唐朝的李家皇親和的楊家皇親更有親戚關係,唐朝在一定程度上是隋朝的伸展,故歷代史學家常把它和合併成“”。唐王於618年6月逼,取代,为唐,尊称大唐。设於(今),随后又设和,与长安合称“三都”。
在其鼎盛时的公元,的地帶亦受唐支配,一度建立了南至(今)、北括(今流域)、西及(今)、东临(今)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 一说1239万平方公里。 据保守估计,其鼎盛时期,年间,全国人口达8000万之多, 在历经和后,末人口乃保持在该数字。 唐朝也是继秦汉、隋以来,第一个不筑的统一王朝。,代唐并建国号为,迁都神都(洛阳),史称。一直到,復辟稱帝,才恢复唐朝,并把首都迁回长安。唐朝的国力在末年达到顶峰,末年开始走下坡路,尤其是发生于天宝十四载(12月16日)的是唐朝历史的分水岭。其後,唐朝走向衰落,使得朝廷中的实际权力被梁王控制,迫使迁都洛阳。907年朱全忠又逼禅位,朱全忠改国号为,史称后梁,唐朝遂亡。中国历史进入:424。
唐朝前后存世274年,传位21代。全盛时在、、、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也是当时的强国之一。那时的、、、和等周邊在其政治体制与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朝的很大影響:126。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都诞生于唐朝,即状元(一说的), 和三元状元。
唐朝前半叶,社會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文化先进,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一个大输出时期,兼容並蓄的社会风气,也给以来进居塞内的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在过程中亦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唐朝声誉远及海外,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朝的后半叶,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期,土地、盐铁、赋税制度的改革标志着社会的缓慢变化,藩镇割据势力的壮大与周边诸民族国家的形成,对此后近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唐」是的古名,泛指今的中心地域。时,为之一,封,死后追封为唐国公:254。其子袭之。,李昞之子繼承唐國公爵位,后晋升唐王;在禪讓帝位後便以唐為國號:36。唐朝滅亡後,的所建的和的都自稱是唐朝的承繼者而用「唐」作為國號。南唐的建國者自称是之子建王之後。然後唐皇室实因祖先曾立军功而受賜姓李。
唐朝自称出自的,但《》和《》中則稱唐朝李氏是李耳的后裔,而李渊又自称之的開國君主亦是其遠祖。现代学者考证则认为李唐是之后。
唐 618–907
主条目:、和
建立唐朝的
隋朝時期及李家的起源
李淵的母親是皇后的妹妹、的姐姐,故在歷朝受得重用:255。的祖父隨建立者进入,時,賜姓大野氏,官至,與等八人助代有功,皆為,號「」。受禪後,李虎已去世,故追封,父親襲封唐國公,李淵十歲不到已經襲唐國。年间,由於政治改革的措施过早实施和三征失败造成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民變在各地興起不止。李渊深受炀帝信任而得到重用,大業十二年()被派為:37。李渊見天下大亂,隋的灭亡不可扭转,便生起取而代之的念头。於大業十三年()五月,在晉陽(今)起兵造反。
唐王朝的建立和隋王朝的覆滅
公元617年十一月,唐國公李淵,破屈突通軍隊,攻入,擁立為帝,是為,改元,遙尊煬帝為,自任,進封唐王:37。
由於唐軍攻入隋都大興城,全國震驚,煬帝身旁的人心震動,以為隋朝即將滅亡,為求自保,由此發生了,使隋煬帝被殺,間接重創隋朝,使它走向滅亡。
大業十四年三月,隋煬帝在被殺害,隋朝統治到達尾聲,李淵趁此機會便於同年五月於隋朝首都大興城宣告建立唐朝,選擇大興城為,且改名為,以身份吸收隋朝殘餘力量,使到唐王朝在短時間內得到絕大部份隋朝殘餘勢力的支持而急速強大起來。
大業十四年()五月,李渊迫使,自己,國號唐,是為。改元,都城仍定在大兴,改名。封為、嫡次子為秦王、嫡三子早夭、嫡四子為齊王:37。
李淵建立唐朝后,以为逐步。618年,李世民平定西北的、,同年降唐,同年,因與在雒邑相爭失利,投降唐朝,使唐朝軍事實力急速增長,使得日後在中原蕩平,虎據,由此作為統一天下的基始。
公元619年,唐使、生擒占据的。620年,李世民击败攻入河东的、。621年,李世民东征河南的,王世充与河北结盟抗唐。622年,李世民俘窦建德,王世充投降。窦建德余部因为窦建德在622年被李渊所杀而两次起兵反唐,皇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和大將等先后征伐,李建成623年俘斩刘黑闼,河北平定。623年,率余部在反唐,624年被唐军俘杀,、平定。621年,唐大将,萧铣降唐。翌年,降服,又死,唐据。
李世民军事才能突出,率军赢得多次关键胜利。掃平群雄後,太子與秦王出現了爭位衝突,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發動,殺了李建成與齐王李元吉,控制了。不久,李淵深知形勢,於是,自稱。世民,是為:41。
主条目:和
武德九年()八月,東突厥攻至距首都仅40的(今陕西咸阳),京师震动。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刚刚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等6骑在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记载唐太宗“空府库”以求突厥退军。并与之结“”,突厥兵于是退去。之后,唐太宗励精图治,并且挑拨颉利、突利二可汗和突厥与铁勒诸部的关系。,东突厥内部出现分裂。反对颉利可汗的、、、诸部落对其变革国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满,另立薛延陀为可汗。突利可汗也暗中与唐联络,并与颉利可汗决裂。同时东突厥又遇到大雪气候,牲畜大多被冻死饿死,突厥势力渐弱。貞觀二年四月二十六壬寅日(6月3日),朔方人梁洛仁杀割据势力首领,归降唐朝,唐朝统一全国。,等率唐军灭东突厥。
唐太宗勵精圖治、納諫如流,使得唐朝國運蒸蒸日上,唐太宗也成為一代有為之君。在內政方面,唐太宗又推行、實行:425。對外方面,太宗時期將原為所支配的納入版图,唐朝西北方的諸民族專稱李世民為。十五年();唐太宗派與通婚,穩定唐蕃兩國的關係:75。
在職官制度上,則承繼秦漢以來的制度,發展並完善隋朝所開創的和選士制,对于限制皇权及打破隋代之前统治阶层的世袭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為後世所效仿。唐太宗不計出身,網羅一大批精明強幹的大臣,比如、、、、、和等文臣,、、、、和等武將。此外,唐太宗派官員四處詢問百姓的生活情況,然後把各官員的功過寫在屏風上,以便褒貶:256。
贞观時期社會秩序安定,經濟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稱“”。《》記載,貞觀四年()一斗米不過三、四錢,全年死刑犯僅二十九人。其政績的總結《》成爲和帝王的治国教科書,亦為後世君主模彷學習的對象:45。
主条目:、和
上唯一的正統
唐太宗晚年,太子與魏王內鬥。太宗廢李承乾,逐李泰,改立晉王為太子。太宗死後,李治即位,是為。高宗从尼寺取太宗的入宫,之后又立武氏為:51。自元年()以後,高宗因健康原因,将許多政事都交給武后處理:433,武后成為唐朝的實際最高統治者,與高宗並稱「二聖」:133。在武后輔佐高宗的時期,唐军于显庆四年()消滅,疆域達到極盛;与联合滅掉和,並援軍,促使新羅統一,唐朝在半岛北部設立,恢復自末年失去的領土。
高宗死後,太子即位,是為。因為與中宗不合,武太后不久廢中宗為廬陵王,改立四子為帝,是為。平定的反叛後,武太后元年()廢睿宗帝號,即皇帝位,改國號為,遷都(號稱神都),改立李旦為。武氏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由於武氏死後的中有「則天」二字,所以近代學者多稱她為「武则天」:55。
在武則天掌权中國的半個世紀裡,國家較貞觀時期有更大的發展,史稱。的繼續推行发展農業生產;进一步发展,武則天开创和,并且大力提拔科举出身的官員,打擊以來的势力;對外戰爭鞏固并拓展国家的疆域;文化藝術亦有所進步:258:56。但武則天任用,在后世经常受到史學家的批评。武则天又設,常繞過,直接對官員發號施令,開破壞官吏制度的先例。武則天對大力推崇,武周時期的興建頻繁:57。
主条目:、和
是有唐一代國勢衰弱的轉捩點。後世史學家常感嘆大唐盛世是瞬間的沒落。
元年(),、、、和等人發動,杀女皇男宠张氏兄弟,逼武則天,擁立中宗李顯復辟稱帝,恢復唐朝的政權,史称“”或“”:436。李旦被晉封為安國相王,被晉封為鎮國太平公主。中宗一直受到、女兒和武后的舊有黨羽等人的影響,擁立中宗的功臣張柬之和敬琿等人不久被全部流放誅殺。
而過去與李顯共患難的韋皇后有意成為第二個武則天,安樂公主則曾要求被立為,他們母女二人與聯手培植自己的黨羽,逼害太子,重俊憤而發動了,結果事敗,逃亡途中被左右所殺。:259。
四年(),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死中宗,立溫王為帝,是為,並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兒子,當時是臨淄王的在姑母的協助下發動,誅盡韋皇后、安樂公主及武氏殘餘勢力,擁立李旦稱帝:59。
繼位後,其妹太平公主與其子李隆基發生權力之爭,睿宗左右為難。元年(),睿宗與太子李隆基,是為,又稱唐明皇。二年(),據說太平公主本欲發動政變,卻被玄宗提前反制,最後太平被於家中,其黨羽或殺或貶,从而結束武后以來女性參政的局面:260。同年改元。
唐玄宗在位44年,開元年間政治比較清明,任用和等賢能為,經濟迅速發展,農業上發明和,使得農業生產力大幅提高,國力迅速上升,唐朝進入全盛時期,首都长安城成为当世界上最大且人口最多的城市;史稱“”:61。玄宗采纳宰相的建议,制定官吏的迁调制度。选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将其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他们的处事才能及培养行政经验;又选取都督刺史中有作为者,将其升为京官。这样内外互调,增进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为节省开支,规定三品以下大臣,及内宫后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饰物,一改武周以来的奢靡之风。
唐玄宗改元天寶後,志得意滿,放縱享樂,從此不問國事。在納兒媳為後,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罷免良相,改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為長達十六年,使得朝政敗壞:440。李林甫死後又以為相,此時期又開始出現干政的局面,的權勢炙手可熱:261。十载(),由所率領的唐軍在中亞的中為()所挫敗,唐朝經營西域的進展受到阻礙,因此唐朝便整頓在中亞的佈局,準備趁阿拉伯帝國內亂時,再次發兵。但是唐朝內部也有隱憂。由於唐玄宗好大喜功,為此邊境將領經常挑起對的戰事,以邀戰功。又由於當時兵制由改為和,使得與軍鎮上的士兵結合在一起,就出現邊將專軍的局面:64。
為杜絕邊将入相之途,以為:439。其中以最著。安祿山一人身兼、、三鎮節度使,掌握重兵,因與不和,在天寶十四载()十一月九日趁中央政治鬆懈、重軍多部署在邊境之機以,討伐楊國忠為藉口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十二月十三日,東都淪陷。次年六月九日,失守,告急。六月十三日,玄宗吓得從長安出逃到,次日途經時,把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殺死,又要求玄宗楊貴妃,才繼續西行:262。太子起初在募兵,後來被擁立,是為,奉玄宗為。安祿山則自稱皇帝,。
二载(),叛軍內訌,安祿山被其子所殺。但是同時,與安慶緒之間關係也開始冷淡。同年九月唐軍克長安,次月克。二年(),史思明在(今)自稱大聖燕王,之後思明又殺安慶緒,返回(今、一帶),自稱大燕皇帝:66。之後叛軍又再次攻克。但是由於史思明性格殘忍好殺,其子又在二年()發動兵變,殺死思明,自立為帝。之後,叛軍內部分崩離析,一蹶不振。元年(),唐軍攻克洛陽。史朝義向流竄。寶應二年()正月,他就在石頭(今東北)附近的森林裏。安史之亂經過八年時間至此才告平定,但是北方地區經過這場戰爭後人丁锐减,土地大量荒蕪,社會生產嚴重倒退,的原因也与此有关:68。唐朝從此也失去繼續經略地区的實力、埋下日後、侵犯的危機。安史之亂乃成為唐朝歷史上由盛轉衰的转折点:139。
主条目:和
安史之亂後,唐朝開始步入衰落。、專權與朋黨之爭成為唐朝政治的毒瘤:264。因为安史之亂的教训,朝廷遍地安置,管辖的地区称为。此举原意为加大地方军事掌管力度而防叛乱再起,但因节度使的權力多无限扩增,乃至统领地方军事民政和经济,使得割据形成:87。
是唐朝歷史上第一個宦官擁立即位的皇帝。代宗即位後,雖然一心希望改革朝政。但是,國家受創巨大,邊防空虛,外患嚴重,東南地區又爆發民變。軍隊也攻入,一度淪陷。河北降將的不馴與的勒索也大大消耗國力。由於河北諸將的反復無常,藩鎮割據的局面在代宗晚期正式形成。大曆十四年()五月廿日,代宗去世:88。
接替代宗即位的是其長子,號為。德宗即位後,一直試圖削滅藩鎮之禍害。建中二年()正月,德宗與山南、淄青等節度使之間爆發戰爭,但是由於補給不足,唐軍發生,德宗倉皇出逃到。這次戰爭進行五年,雖然最後叛亂首領和等敗死,但是唐朝卻與其餘藩鎮妥協,條件是取消王號,朝廷承認他們在當地的統治權:454。從此割據局面進一步深化。此外,從德宗在位期間開始,宦官开始掌控,擔任,宦官濫權的局面也宣告形成。從此以後唐朝皇帝的廢立都掌握在宦官手裏:267。德宗雖然早年起用為相推行,以改革,修改,行,改善國家的財政形勢,但之後卻開始信用奸臣,並聽信其讒言,先後誅殺楊炎和劉晏兩位能臣。之後,德宗就對大臣非常猜忌,甚至在其晚年還對大臣進行特務式的監視。廿一年()正月廿三日,德宗去世。但是,此時唐朝的政治環境已經江河日下:89。
主条目:和
討伐各地藩鎮,加強中央權力,致力唐朝中興。
德宗死後,做了26年的李诵即位,改元。順宗即位後,啟用以為首的一批改革派官員進行改革,改革德宗朝留下的諸多不合理吏治。王叔文罷去和等欺壓平民的機構,減輕稅賦,罷免貪官,抑制地方藩鎮勢力。但是,改革的施行觸動諸多守舊派官僚的利益,受到越來越大的阻力。永貞元年()六月廿日,王叔文就因為母親去世被迫離職,後來被貶為渝州司護參軍。其他主要的改革派官員:「」(、、、、、、、、、)都被放逐成為地方官。因此快速煙消雲散。永貞二年()正月初一,順宗在進行,正月十九日,他在興慶宮咸寧殿去世,終年46歲:90。
順宗後,太子李純即位,是為,改元。憲宗在位期間,勤勉政務,著手削藩,開創唐朝的中興氣象。元和元年()正月,劍南西川節度副使發動叛亂,被憲宗討平。全國藩鎮因此震動,許多藩鎮因此上表歸順朝廷。憲宗善於納諫,並擴寬財路,積極斂財的同時皇室開支卻力行節儉。國家因此有財力得以繼續進行對拒不歸順的藩鎮的戰爭。元和九年()十月,憲宗開始討伐淮西藩鎮,元和十二年()十月,吳元濟勢力被消滅。元和十三年()正月,各地藩鎮都派使節到長安獻地納貢,以示歸順。憲宗十分崇佛,曾經赴奉迎佛骨,結果被刑部侍郎反對,而後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元和十五年()正月廿七日,憲宗在中和殿內被宦官所杀。憲宗的去世,也讓唐朝的中興氣象到此告一段落,藩鎮割據與朋黨之爭再告猖獗:91。
主条目:和
李纯去世後,李恒即位,他即位後遊樂無度,藩鎮割據局面再次出現,宦官的權勢更加膨脹,亦愈演愈烈,朝政又開始走下坡。穆宗即位僅三年就去世。接替即位的李湛、李昂、李炎都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且都是宦官擁立,又都是非正常死亡,反映出唐朝的政治形勢已經越來越壞:103。敬宗即位後,完全不理朝政,專好遊樂擊球擺宴,連上朝都很少。敬宗過度的玩樂為他最後的結局埋下禍根。二年()十二月初八日辛丑,敬宗出去「打夜狐」,回宮後又大擺宴席,在酒酣之時被宦官害死,時年僅十八歲。
接替即位的是文宗李昂,文宗勤勉聽政、生活節儉、打擊宦官,但後來因觸犯宦官集團利益,於中密謀誅殺宦官失敗。甘露之變後宦官團結一致,大臣唯有借藩鎮兵力對抗宦官權力,埋下殘唐時藩鎮和宦官的直接衝突。五年()正月初四,文宗於太和殿去世,時年33歲:106。接替文宗的是武宗,建元()。武宗在宦官的擁立下繼位。由於當時朝廷派系林立,仇士良不得已只好讓武宗親自處理朝政。武宗重用以削減仇士良權力,也提出一連串振興朝廷的政績,史稱。他大力推行滅佛,史稱,在佛教史上他被列為的三個君主之一。武宗推行,希望,最後因為服用去世。
在這四朝期間,進行得異常激烈,嚴重損耗唐朝國力。牛李黨爭起始於三年()的科舉考試,舉人、、等在考卷裡批評朝政要求改革。考官認為兩個人符合選擇的條件,便把他們推薦給憲宗。這引發當時宰相(李德裕之父)不滿,因而引發兩派激烈爭奪,最後李吉甫貶為淮南節度使,另任命宰相。朝中大臣由此開始分為兩派:269。李党主张对藩鎮用兵以恢复中央集权,而牛党主张和平妥协。牛党不满科举制度,李党则倾力拥护。李党建议精简国家机构,牛党反之。唐穆宗即位後,又舉行進士考試。由牛黨人物主持,卻被告徇私舞弊。在時任學士的李德裕證實下,錢徽被降職,李宗閔也受到牽連,被貶謫到外地。從此李宗閔和牛僧孺與李德裕結怨。牛僧孺、李宗閔與科舉出身的官員結成朋黨,李德裕也與士族出身的官僚結成朋黨,兩派明爭暗鬥的很厲害。唐文宗即位以後,李宗閔通過巴結宦官而成為宰相,牛僧孺也一同高升,兩人掌權後極力打擊李党,李德裕被貶為西川節度使。武宗即位後,牛黨失勢,李德裕成為宰相,極力排斥牛黨。唐宣宗即位後,對武宗時期的舊臣一概排斥,李德裕被貶黜到。至此,長達40年的牛李黨爭才宣告收場:107。
六年(),李炎驾崩後,李忱在宦官的協助之下即位,改元()。未即位前的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君主,但即位以後勵精圖治,是時唐朝又出現短暫的復興景象,時人稱他為「小太宗」。宣宗察訪政事、加強皇權、抑制宦官政權,也結束。可算為當時腐敗的唐朝政治呈現出「」的小康局面。然而宣宗為人多疑苛察,使得上下莫不粉飾太平;他崇奉道教,一直希望能夠通過服用丹藥來長生不老。大中十三年()五月起,宣宗由於服用丹藥過度,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到了八月就宣告駕崩。次年二月,葬於。實際上,大中之治並不穩定。宣宗晚年,國內已有亂象,他死後不久就爆發寇亂:111。
宣宗之後,李漼與李儇是著名的無能之君,使唐朝的國勢一直走下坡。懿宗驕奢淫逸,寵信宦官。懿宗即位時(),社會貧富差距很大,阶级矛盾升温,民變四起,在发动起义,人数发展至数千人。而正在此時向唐朝發動戰爭,吞并。防備南詔攻擊的军人反因為遲遲不能回鄉而哗变,拥粮料判官为首領,再度爆發。庞勋率义军擅自北归回到,途中俘,广大农民纷起响应,一时声势大震,占据淮口,威胁长安。但庞勋有做的意念,屡次错失良机,为大将等人所击杀。在这民变四起的年头,懿宗卻依然沉湎於遊樂,好大喜功,任用奸佞,於是唐朝的政治局勢更顯惡化:270。
十四年()七月十九日,懿宗驾崩,接替即位的是僖宗。僖宗專好,寡顾朝政。这时盐价锐升,藩镇战火不断,平民百姓面对连年的土地兼并与严重的赋税丧失生计,終於釀成:112。,、和先后起兵,两军汇合后攻破中原数城。黄巢军又挥师南下,所迫城池,烧杀抢掠,在大肆滥杀无辜西域商人。因不适应岭南气候,黃巢决意北伐以图大利。渡、,元年()十一月,攻克長安,僖宗逃奔四川。黃巢在含元殿称帝,建立,年号。后来,唐军曾一度反攻长安,但因其不得民心而即日被黄巢军驱逐。,以和為首的唐军夺回长安。次年,黃巢被手下杀害。黄巢之乱祸延大唐半璧江山,造成的死亡总计达830万人,导致唐末国力大衰。此后宦官與藩鎮之間再次爆发鬥爭,僖宗又被宦官挾持到,而藩鎮的軍隊則在長安城大肆搶掠。元年()三月六日,僖宗驾崩。接替即位的是其弟李晔。昭宗即位之初還有恢復之心,但藩鎮勢力已經坐大,加上昭宗提倡的改革遭受失敗,至使他的意志也日益消沉:272。三年(),昭宗被朱全忠押解回京,朱全忠發兵將宦官全部殺死。元年(),朱全忠又提出遷都洛陽,長安宮室因此完全被毀。天祐元年八月十一日夜,昭宗被害。接替即位的是昭宗第九子李柷。此時唐朝已經名存實亡,哀帝不過是個傀儡。天祐二年(),朱全忠大肆貶逐朝官,並全部殺死於,投屍於黄河,史稱。天祐四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柷,改國號梁(史稱),是為梁太祖,改元,都於。於是唐朝至此已然步入滅亡:115。
唐朝疆域圖。由於唐朝疆域變動極大,所以以顏色區分,黃色是穩定的疆域,紅色是變動的疆域。
唐朝疆域變遷圖。本圖為完整呈現唐朝各時期的領土變遷,共分成貞觀元年()、貞觀十四年()、貞觀二十一年()、顯慶五年()、龍朔二年()、麟德二年()、總章元年()、咸亨三年()、儀鳳四年()、開元三年()、天寶十年()、元和十五年()、大中二年()、大中三年()、乾符二年()。
唐初是唐朝武功興旺的时期,在方面。在唐高祖建立唐朝对突厥做出战略防守退让求和之后开始反击。四年(),唐军滅亡,漠南成為唐势力范围:273。貞觀廿年(),又一舉消滅汗國,至此大漠南北广大地区皆為唐的势力范围。唐朝廷在漠北設立,在漠南設立,建立南至(今)、北括(後改名余吾州,今地区)、西及(今)、东临(今)的辽阔疆域。元年(),復國,后直到灭亡北方边患严峻。三载(),建國,占据漠南漠北。安史之乱后,边患再起,但唐朝与回纥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69。
在西北,貞觀四年,唐朝廷在七城設立,開始經營西域。貞觀十九年(),唐朝廷移到。四年(),唐军又灭,势力及到一带。但唐朝廷對以西地區的統治始终不稳固,二年(),由於勢力的擴展,唐朝疆域退回以東:274。安史之亂爆发後的三十六年时间内,唐朝陆续失去原所辖地区:74。
在东北,顯慶五年(),唐军联合滅亡。元年()八月,唐军与又滅,並設於。但由於當地人民反抗激烈及勢力的北進,元年()安東都護府內遷。元年()安東都護府移到。年間(—)安東都護府廢,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渐失去对辽东半岛的直接控制。圣历元年()其首領建立,唐朝称之为;號為「海東盛國」,但与唐朝的关系友好,大部分时间向唐朝称臣:79。
在上,日漸興起,至六世紀末與、為高原上三大勢力。七世纪初,贊普即位,統一高原,又征服位於西部的、地區的和(今)。三年(),吐蕃滅吐谷渾,盡有其地。後又多次占领唐朝的,為唐朝最大敵國:277。安史之亂後,由於大量河隴邊兵參與平亂(主要為、所部)導致邊防空虛,吐蕃趁勢進逼,占领原属于唐朝的陇西,黃河以西、皆不可得,以西为吐蕃占据。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人发动起义,唐人群起响应,很快占领沙州。接着,张议潮又派兵攻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以上地区在今甘肃、新疆、青海境内)等十州。五年(851年),张议潮遣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唐宣宗在沙州置,以张议潮为节度使,河陇地区又重新为唐朝廷所控制。,、又被占据。但終唐之世已完全喪失對於以西的控制:75。
在西南,天宝七载()建國,與唐時戰時和,也削弱唐朝的國力。同時,由於土著的兴起,自平後的相当长时间内是中国領土的(北部),唐末时开始藩镇割据,至初完全脫離中原王朝而獨立:101。
隋朝前期實行州縣制,後期實行。唐又改郡為州,恢復州縣二級制。貞觀元年,天下大定,又對州縣進行省並。唐朝還在州一級的行政區劃中設立「府」這一建制。先是開元元年設立和。今後陸續升新的陪都和皇帝到過的地方為府。同時,唐朝根據山川形便將全國分為、、、、、、、、、十道,是为。神龍二年設立十道、十道和十道。這些都是監察官,為中央臨時派遣,不常置,也无固定。開元廿一年又从关内道分立,从河南道分立,分山南道为东西两道,分江南道为江南东、江南西和黔中三道,共十五道,是为,每道設立固定的監察官員(),有如的,也设立固定的治所(),正式成為十五個監察區,并逐渐向转变:141。这十五道如下:
,治()(今);
,治西京(首都)京兆府(今陕西省西安市);
,治()(今);
,治(今河南省);
,治(今西);
,治(今东北);
,治(今陕西省);
,治(今);
,治(今);
,治(今江苏省);
,治(今);
,治(今);
,治(今);
,治(今);
,治(今)。
驻守各道的武将称都督,都督带使持节的称:442。不带者不称。在平定後,唐朝政府增加許多节度使,而節度使管轄的地區稱為。唐政府本企圖可借節度使來平定一些叛亂,不料這些節度使擁兵自重。唐朝末期因此形成道(方鎮)、州(府)、縣三級行政區劃。唐末年全國有四五十個鎮,除京兆府和周圍幾個州以及河南府外,全國其他地方都是的局面。時期,一帶的藩鎮叛亂,佔領京師長安,德宗逃到,用了四年的時間才平定,從此之後藩鎮之禍日益擴大。憲宗年間雖然平定淮西勢力,各地藩鎮繼歸順中央,但是卻未能除根。憲宗死後藩鎮割據的局面就又死灰復燃。最後唐朝終於亡在節度使朱溫的手中。唐朝後的五代十國實際上是藩鎮之禍的延續,只是一些藩鎮已經完全獨立而已:139。唐朝主要的地方官階如下:
州(郡)首领:(太守);
:、、、、、。
縣:縣令;
地方行政方面,唐从隋旧,分上下二级区划。州级政区多称“”,有,少数称“”,有。县有。县级政区以下按照设设。百户人家为一里,由管辖;四家为一鄰,由管辖,五鄰为一保,由管辖,五保为一里,由管辖,五里为一乡,由管辖。一自然村為一村,设。在城市聚居区域以代替村,设,和村正同級。在边疆、京畿、军事要塞等重要地区设立,由武官兼管多个州郡的军事和民政。
唐朝沿用隋朝制訂的,主要機構有三省、六部、一台、五監、九寺:285。三省即為,,。尚書省下設立吏、戶、禮、兵、刑、工。此外中央還有和,只是這兩省職能不大。尚書省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長官本為,但因唐太宗曾任尚書令,後以左、右為首:130。中書省是皇帝頒佈大政文書的機構,長官為,副手為中書,下有中書舍人六人,此外右、右等。門下省則是審核大政文書之機構。由於尚書權力太大,因此後來設立左右僕射代行大權。左右僕射就是宰相。後來,此二職要加同中書門下的頭銜才是宰相。但和門下的名位很高,也不常設。於是,給其他管理加上參議朝政、參議得失、同中書門下三品等頭銜就為。宰相平時在討論朝政,政事堂會議成為協助皇帝統治的最高決策機構:135。至,成为制度,特点是官位与职位的脱节。官仅代表官位与俸禄的高低,其实际职务完全由皇帝或上官灵活掌握。差遣官官衔中多有“使”字(如转运使、盐铁使、团练使等)。末年置,学士参与决奏议疏表,专掌内制,对中书省的权利产生少许威胁。
六部分管各種具體行政事務,下各設四司。六部有高低之分,吏、兵二部為前行,戶、刑二部為中行,禮、工二部為後行。其中主管全國文官升遷,下設吏部、司封、司勳、考功四司;掌管全國土地、民眾、財賦,下設戶部、度支、金部、倉部四司;掌管祭祀,下設禮部、祠部、膳部等四司;負責武人選舉、、車馬、兵械等事務,下設兵部、職方、駕部、庫都四司。主管律令刑事,下設刑部、都官、比部、司門四司;負責山澤、紙筆、屯田、工匠等事務,下設工部、屯田、虞都、水部四司。三省六部制在上具有重要地位:135。
一台就是,其負責監察中央和地方管理,參與大獄的審訊。其長官為御史大夫,副長官是御史中丞。五監為(掌文教);(掌皇家工業生產);(掌國家工程);(兵器製造);(掌水利建設)。九寺有(掌禮儀祭祀);(掌皇室食物);(掌兵器和儀仗);(掌皇室族譜);(掌皇帝車馬);(掌刑法);(掌邦交典禮);(掌國家倉儲);(掌國家財政)。此外,唐朝還有(、、),(、、)等榮譽職務。在盛唐时期還設立過如、、等臨時職務,後來則成為定職:135。
成立的在唐初還不完善,朝中的政治仍然被所壟斷:288。到了武則天執政後,她大力起用通過科舉進入朝廷的庶族地主官僚,貴族政治的局面至此開始衰落。玄宗朝以後,官僚不復存在,但是科舉士人卻進行,這場黨爭持續長達四十年,嚴重敗壞朝政:107。
唐朝中後期也與東漢中後期和明朝後期成為中國歷史上三個宦官時代。早期,並沒有什麼權力,自唐玄宗時代得寵以來,宦官的地位步步高升,開始直接參與政治。後來伴隨着宦官對兵權的掌握,皇帝的廢立都掌握在宦官手中。這以「」表現得最為突出。而在誅滅了全部宦官之後,唐朝也很快滅亡。顯示宦官已與皇帝形成了命運共同體:103。
唐朝法律分為律、令、格、式四種。律是刑法典;令是指國家對各項制度所做出具體規定(如《戶令》);格是對律令式做出補充修改与对禁令的汇编;式則是各項行政法規(如《水部式》)。《》是根據隋朝《》经过《》、《》、《》三朝修正而來。自唐高祖時代開始制訂,在唐太宗時才宣告完成。至唐高宗永徽年間又對唐律進行了全面解釋,写成《》,與《唐律》合稱為《》。後世又稱呼為《唐律疏典》。唐律分十二篇,共五百零二條,刑為:148。唐朝律法将谋反、谋叛等反对朝廷的行为定作不得赦免或赎免的「」大罪,对朝廷的延续起到了保障作用。又有一系列相关土地私有权的条例,维护了经济基础。贵族、富人、官僚受到了一定的不平等的法律保护,在与庶民触犯同样的法律下可减刑或免刑。
中國唐朝中央官制
三省 / 六省
【六省】 中書省 門下省 尚書省
朝廷中央武力()
南衙十六衛
唐初武功興盛,周邊國家與唐朝的關係比較友好。在位后期由於军事转向衰落,關係也時戰時和反复不定。唐初在邊境上設立六個,分別是:(設立,主要負責以南地區的守備);(設立,主要守衛);(設立,主要守衛);(設立,主要守护以东);(設立,主要守衛今越南北部地區);()設立,主要守衛以北地區):135。
新罗君主佩戴复原模型
靺鞨人是一個居於今東三省地區諸部落的泛指,隋唐交际时分为多部,其中有、、、、、、七部势力较大。,在東北邊境上,留存在高句麗舊疆的少許人的首領建立。大祚荣接受唐玄宗册封为渤海郡王,设立忽汗州。虽然渤海国骚扰过大唐的边疆和沿海,如732年大武艺派将军张文休率领水军跨渤海湾进攻唐朝登州(山东蓬莱),杀死登州刺史韦俊[10]但总的来说,渤海国与中土政权可视为“车书本一家”,之間一直互動頻繁,多名渤海贵族子弟曾到长安学习。又在之地设。唐朝與關係一直密切。新羅派大量留學生到唐朝學習,其中還中了進士。中國文化也大量傳入新羅。兩國在邊境之間商貿往來非常頻繁:80。至间,唐和新羅聯軍先后灭与。之後,把唐軍逐到大同江以北而统一,而后两国往来更加频繁。,旅唐新罗僧人从广州渡海前往印度诸国巡礼,路径波斯、大食、突厥等国回到长安,撰写《》。新罗留唐学生,整理表记法,方便书写虚字,促进朝鲜文化发展。唐朝东部沿海城市多有新罗人聚集的“新罗坊”和接待新罗人的“新罗馆”,可见境内新罗人之多。
日本的航路
武周时期改称,与唐朝来往密切。推行,效法唐制,走向中央集权。引入和,落实和记账制度,参考《》写成《》法典,遵照长安城布局规划、二京。日本先後派遣了十三次,每次使團規模數百人,团中除使臣、水手外,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医师、音声生、玉生、锻生、铸生、细工生等。著名的来唐日本人有留学生和与僧人和。空海著有《》与日本第一部汉字字典《》。圆仁寻觅佛法而走遍唐国多个道郡,带回日本大量佛学经文器具。百济艺僧将在唐学到的荊楚儺舞传至日本,称。日本文字和也都是分別從中國的和部首演變而來。和尚應日本僧人之邀,曾經六次東渡回日,最後終於成功。他带去了佛经,促进了中国文化向日本的流传以及佛教在日本的兴盛:80。
源于,自称青牛白马之后。唐初,契丹族部落联盟首领臣服于唐。,在下设,以担任松漠都督兼左领军将军,赐姓李。武则天时期因受到都督凌辱而反抗数十年。开元初,松漠都督府得以复置,从此双方睦邻友好百余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始终忠服于唐,直至唐王朝灭亡之后,才在塞北称。
塞北與西北地區
,骆驼背上的西域商人
常年南下袭击中原,唐初北方割据政权纷纷联笼突厥抗唐,是唐建国初期一大边害。高祖太宗积极抵御,三年()遣、二将分路征讨,次年降服,小可汗投降,大可汗被俘,東突厥汗国覆亡。大量突厥人遷到長安,太宗将降众左右安置在灵武至幽州地区,设管辖。東突厥的滅亡與歸順震動了與西域各國,一些西域小國紛紛改投唐朝,尊称為「」:70。西突厥西抵波斯,北并,控制了。唐于攻克高昌城(今东南),设。平定,平定,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统管、高昌、焉耆、龟兹。唐高宗二年(),、大败西突厥。西突厥最终在唐军数次打击下覆亡。至此成为唐朝的势力范围,期间唐军與當時另一大帝國开始交往。不过随着时间转移,十载(),唐朝在與的中失敗,安史之乱後,唐朝勢力也基本退出了地區。
东突厥灭亡后,常年臣服突厥的又受到了的控制。,唐聯合回紇击溃薛延陀。唐高宗二年(),在称汗,(史称后突厥),后契丹人也投誠後突厥並與其狼狽為奸,并把牙帳設在陰山一帶。後突厥連年入侵北部邊疆一直困扰。武后試圖通过册封、和亲的手段试图改善突厥人與契丹人的關係,但是一直未能成功。直到唐玄宗天宝三载()唐与回紇联军灭亡后突厥,回紇建国。五年()勒令唐朝對其更名回鹘。回鹘與唐朝关系一直比较良好,但在安史之乱期间曾趁机敲诈勒索唐朝,并再联合唐军攻入洛阳城之後,大肆烧杀掳掠。直到五年(),回鹘因為统治无道而最终被所灭。被迫迁徒,有的南迁至塞内或近塞投靠契丹,有的西迁至甘州()、西州()、龟兹()、融入():95。
乃支系,時期西迁至东北端,並在329年立國,使用晉制,且由於特殊的地緣關係一直搖擺在與、和時的西北強國之間。曾在大業五年()被隋軍佔領,隋末戰爭時复国。吐谷浑因夹处于和唐两大势力之间,又与吐蕃同處青藏高原這一特殊地緣上,早年采取亲蕃疏唐的外交政策。唐太宗几进召见未能成功,开始派兵西征,次年,大将击败吐谷浑,亲唐的继位并对唐称臣。死后,子继位,唐遣送和亲。吐蕃灭吐谷浑,诺曷钵率众迁至唐(今东南)。
主条目:和
绘,其内容为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
在西部與唐對峙的另一大國是。吐蕃在征服和兼併了青藏高原各部落後,以强大的武力为由,期间一直向唐朝廷提親:75。唐太宗貞觀十五年(),派禮部尚書、江夏王護送入藏,到迎接。将蚕等中原特有的物種带入吐蕃,中国风俗同时也传入吐蕃,一些吐蕃的大臣改穿絲綢服飾。的嫁妆中还有一批工匠,这些工匠将中原的建筑形式混入吐蕃的建筑形式,大昭寺是其中代表。吐蕃的历法也参考了唐朝的历法。從此之後,唐蕃兩國维持了二十年和平,此后衝突日趨激烈:75。唐中宗神龍二年(),由於吐蕃軍事失利,便主動與唐修好,雙方使臣在會盟。史稱。唐中宗應允,將嫁給吐蕃贊普,但實際上吐蕃也秣馬厲兵,積極備戰。,吐蕃向唐朝要求重劃邊界,修改盟書,被唐朝拒絕。兩國因此交戰,吐蕃兵敗,於是又主動求和談判:444。
唐玄宗開元廿年(),兩國再次會盟,兩國決定以為界限。正式立碑。不久后发生的使得唐朝走向衰落,吐蕃趁机大力扩张势力。唐德宗年間其要求與唐確立甥舅之國的關係,而不用臣國之禮。,兩國在會盟,這次會盟基本滿足吐蕃的要求,兩國改以為界。,唐蕃又會盟於,吐蕃預備進行劫盟,結果唐朝除了主盟官員外,其餘六十多名官員都被扣押。唐軍死五百多人,被俘一千多人,史稱:146。元年,吐蕃內部分裂,國勢衰落,再次請求與唐会盟。後兩國在長安西郊進行會盟,以確立的邊界为界。史稱,從此之後,两国关系趋于缓和,但是也被连年战争所困而無力再戰:75。
天宝七载(),統一了西南的,西部,四川最南部和今缅甸北部地區,甚至還包括今老撾北部。唐朝與南詔國的關係也是時好時壞。南詔一度長期與吐蕃合作,一同進攻唐朝。但大历十四年()後,吐蕃、南詔聯軍攻唐失敗,南詔軍元氣大傷,吐蕃又遷怒南詔。兩國從此矛盾加深。,唐朝與南詔在會盟,雙方建立了良好關係。但是到代後,由於南詔王權旁落,兩國又開始爆發戰爭。829年,南詔傾全國之兵力進攻唐朝,在831年一度攻入外城廓,但是最後因為害怕唐朝報復而又修好。之後,兩國之間的關係依然是和戰相間,直到雙雙覆滅:98。
南洋和西洋
唐朝與和的()、()、()、(中部)、()、()、()等國家都有经济文化方面的往来。
西域求法,从天竺携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还用翻译了《道德经》赠送天竺,回到长安后将所见所闻写成《》。渡海去天竺求法,携回经、律、论约四百部,将西域见闻写成《》和《》,都是唐代重要的中外關係史著作。唐代流行的融合天竺中华乐舞为一体。唐朝的佛教建筑也吸收了天竺的风格。
西域地区有、、、、、、、、九个全国以为姓的小国,其使节商人频繁来往于唐。
与唐始建联系,之后通使多达三十六次。唐军在西域多次与大食交涉,在中被击败,大食俘虏了不少中国工匠,包括纸匠,造纸术等技术传入大食。唐玄宗开元三年(),大食国教入华,大食的伦理学、语法学、天文学、算学、航海学等也随之传到中国。大食幅员广阔,势力遥及,唐朝的影响通过大食中介商人间接波及、、等地。
自633年起受到大食侵略,638年首都沦陷,644年全境便被吞并,在651年末代国王被刺杀之后,波斯灭亡。大食在波斯境内大肆屠杀,许多波斯非伊斯兰教徒、商人、贵族迁居西域塞内,以及东部沿海城市,从事商业。为后期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波斯的、和在唐地推广。自张骞通西域起起从波斯传入()在唐代大为流行,深受唐皇贵族喜爱。唐末,回回人在《》中对波斯药物作了系统性介绍。唐朝與中西亞的和之間也有往來:85。
之一,唐太宗李世民的战马
唐朝统一中国之后,、、先后对外用兵,击败北方疆外和西北方疆外的敵國与,在西北佔領、收其地為州縣,重新控制西域,在东北吞滅和,並在击败日本援軍。到玄宗时,唐朝对外扩张达到顶峰,势力甚至远达与新興的(即的)相遇。但唐朝经后一蹶不振,不仅无力保持前期开疆辟土的成果,还要依靠吐蕃、回纥的军事实力以对抗藩镇的割据势力。虽然唐憲宗時获得过对淮西、剑南等地藩镇的军事胜利,但是无法阻止地方割据的大势。唐朝就此衰落下去。京城长安甚至一度被吐蕃攻陷(),西南的也曾联合吐蕃占领过():69。
唐初继承隋代制度實行:288,沿襲北周和北齊的府兵制,不過北周府兵是兵民合籍,隋唐的府兵則由當地丁男抽調服役,是兵民合一的徵兵制度。府兵制的基本單位是。府分三等。上府一千兩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長官為,副職為。府兵稱或。軍府隸屬于十二衛和六率。軍府最多時有六百三十四個,其中三成以上駐紮在關中,保衛長安。府兵制是以均田制為基礎的農兵合一制度。兵士廿一歲入軍,六十歲免役,以每戶三丁抽一的比例服役。衛士平時在家生產,農閒時由軍府訓練。其經常性任務是輪流到長安宿衛,叫做。戰時則應徵作戰。服役期間免除自己的租調;但口糧和兵器都要自己負責:145。
作品《搗練圖》(摹本)
圖中的幾位婦女正在搗絲,為防守邊塞的士兵趕製寒衣。唐玄宗即位以來,對外戰爭頻繁,府兵疲於遠征。兵役過重,造成逃亡,府兵制因此崩潰,不得不改為募兵制。
实际上是士兵和农民的结合,減輕了國家的負擔:289。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兵不识将,将不知兵。战事结束后,士兵回府,将领回朝,降低了将领拥兵自重的危险。府兵制的主要缺点在于动员速度慢,用兵时间过长会影响农业,而且免除士兵的税赋对朝廷收入也是一个损失。因此,太宗、高宗及武后时已经采取过临时征募士兵的办法作为对府兵制的补充:431。太宗時,朝廷直接管轄全國約六百個軍府,一切軍事任務,不管是派往護衛戍京師、地方駐紮或出征,均由這支軍隊執行。然而,為了便於管理,仍然需要設置軍政首長,這也就是「」的由來之一。而且當社會經濟改善時,人民經常會反抗兵役制度。另外也由於國家太平已久,府兵備而不用,政府對之也日益冷漠,其素質自然大為下降。
到玄宗时,朝廷對人口的掌握能力降低,府兵逃散。天宝年间,玄宗采纳的建议,正式以徵兵制和募兵制替代已经废坏的府兵制。为了满足他“领有四夷”的虚荣心,透過招募取得的士兵长期驻扎在边镇以进行对外战争,称为“”。这些与土地没有联系,他们只渴望从边境战争中获得收益。边镇将领通过利益关系和部族关系(很多将领和士兵都来自依附的异族)大大加强了对士兵的控制,埋下了日后戰禍的种子:145。
安史之亂后,唐朝廷在軍事上開始失勢:內有,外有、、的入侵。例如唐朝需要借回紇兵來平定安史之亂,吐蕃軍曾經佔領長安達十五日,南詔軍一度攻打成都並佔領直至的才收回。唐朝防備南詔之士兵不滿又導致了。後來黃巢流寇叛亂導致和人的爭戰,各地職業軍人陸續佔據地,甚至自立政權,直至唐朝滅亡後仍未平息,後來五代十國各政權,大致上是唐代晚期藩鎮割據的延續:145。
唐玄宗時唐朝的勢力與來自現在、新興和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的阿拔斯王朝()的勢力在包含、、、在內的諸國相遇;天宝十载(),唐军失敗,經略中亞的進展遇挫,但是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導致地區經濟蕭條,使正重整旗鼓的唐朝大軍從此無暇顧及中亞,軍隊必須退回長安一帶平定內亂,致使在往後的一百五十年間和勢力興起並佔領原屬唐朝的西半部領土:95。
唐朝的眾多著名將領中,除了中的將領和、及其子、等統帥外,異族將領也佔據了重要地位:比較重要的有胡漢混血、人、百濟人、高句麗人、突厥人、契丹人、人、突厥部人、部的、和等。
唐代彩陶妇女像
唐朝自武德初至天寶末,其戶口與人口比隋朝低,有可能因為法令不行,戶口時常有隱漏不報,所以史書記載为虚数,其比實際數據尚少。
根据《》记载,唐武德元年()有一百八十万户;唐武德七年()有二百一十九万户,唐贞观十三年()三百零四万户,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三百六十万户,唐高宗永徽三年()有三百八十万户,據《》卷七《食貨》載,到唐玄宗十三载(),全國有9,069,154戶,52,880,488人。按照史料的记载唐代100年后才恢复并超过隋朝极盛时的水平。
當時全國有十五道,以北有人口3000萬。人口最多的是河南、河北兩道及淮北地區,這些地區合計人口接近2000萬。首都人口達到196萬,東都則有118萬人口。隋唐大運河沿岸的交通樞紐城市魏州也有人口110萬。河東道人口達372萬;關內道有150萬;隴右道人口最少,僅53萬。南方各道中,江南東道人口最多,有661萬。其次為劍南道,有409萬,其中成都府人口就有92萬。江南西道人口亦有372萬,淮南道227萬,嶺南道116萬。人口位居全國之末的是黔中道,僅16萬:497。
时,北方社會生產遭受毁坏,北方人口或南迁,或死亡,安史之乱结束后根据史载的户口数只是安史之乱前的三分之一,此后的唐朝户口一蹶不振,估计唐朝中期的户口在四五百万户之间。全国人口分佈格局因此發生重大變化。唐初华北占全国人口75%,华南25%的格局到唐亡时,全国人口分布格局为南北各50%。南方各地吸引的各地北方移民,而河北清河郡人口竟從安史之亂前的80萬銳減到10萬。唐朝后期的藩鎮割據以及,人口南遷避难更加嚴重。安史之亂一直到唐末是為中國人口史的第二波大幅南遷潮。從此南方在經濟文化各方面都全面超越北方。時期,南方九國中除了吳和吳越兩國統治者是南方本地人,是早期移民後裔外,其他六國統治者都是唐末北方移民:500。
唐朝戶口流動表
大業五年()
8,907,546户
46,019,956人
此為隋朝戶口最多時期,大體上达到了五個世紀以前東漢中期的戶口數。
義寧二年()
1,800,000户
李淵廢隋恭帝,唐朝成立,即唐高祖。
武德五年()
2,190,000户
只是隋朝極盛時的四分之一。
贞观十三年()
3,041,871户
12,351,681人
贞观二十二年()
3,600,000户
永徽三年()
3,800,000户
開元二十年()
7,861,236戶
45,431,265人
天寶元年()
8,348,395戶
45,311,272人
天寶十三年()
9,069,154戶
52,880,488人
唐朝人口超過隋朝極盛時的水平。
天寶十四年()
8,914,790戶
52,919,390人
此為唐朝人口最高的一年,同年發生。
乾元三年()
2,933,134戶
16,990,386人
安史之亂後期。
註:本表數據源自《 卷七?食貨典》、《 卷十o户口考一》與《》。唐朝自武德初至天寶末,其戶口與人口比隋朝低,有可能因為法令不行,戶口時常有隱漏不報,所以會比實際數據尚少。本表僅用於觀察人口變化的狀況。
唐朝所著《》
唐代農業生產工具比前代有所進步,开元年间发明了,還出現了新的灌溉工具和。七年()统一全国,在之后稳定的一百三十年之中,僅見於記載的重要水利工程总计一百六十多項。其中著名的如、、、、、、、等。二十八年(),总耕地面積達到14,003,862頃(折合今为12.197亿市亩耕地)。农业工具的进步以及水利工程的发展促使糧食產量逐年提高。天寶八载(),官倉存糧達九千六百萬。長安洛陽米價最低的开元十四年()時,每斗僅十三文,青州、齊州每斗僅五文。五谷的丰盛直接体现在唐朝前期各地户口与垦田数量的增长。
唐朝中期之后,由於中下游地区在期间遭受破坏,而以南地区遭受战争的破坏相对小得多,所以淮河以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就在之后的发展之中超越黄河中下游地区,唐朝中期淮河以南的土地大量開墾及大修水利,插秧移植水稻,使的糧產量大幅增加,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区:102。白糖的製造始於唐贞观二十一年(),宋以後長江以南各省種植甘蔗。种植贩运茶叶的发展形成了南方经济的一大收入。饮茶的习俗,从南方传到北方,逐渐普及。南方的茶叶,通过大运河和陆路大批运往北方各地,至,甚至远及。然因賦稅不足,國用匱乏,九年()正月,鹽鐵使奏請在主要產茶州郡及交通要塞,委派鹽鐵度支巡院設置茶場,由主管官吏分三等定價,每十稅一,在唐朝中期以後成為國家的重要收入,因此在歷史上成為正式建立稅茶之始。
的普遍造型—立马
唐代手工業分官營和私營兩種。是主管官營手工業的最重要部門,直接管理的機構有、、。少府監主管精緻手工藝品;將作監主管土木工程的興建;軍器監負責兵器的建造。監下設署、署下設作坊。此外還有鑄錢監和冶監等。官營手工業的產品一般不對外銷售,只供皇室和衙門消費。工人則分為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戶、雜戶等。私營手工業較官營手工業比不發達。唐前期主要手工業有紡織業、陶瓷業和礦冶業:107。丝、麻为主要纺织对象。的绢,的布都是其中的上等品种。唐朝的丝织品广泛沿用的染色,并先后研发出、两种新染色法。织品图案亦受胡风影响体现出少许波斯风格。的精细,的数量可以证实当时陶瓷业之发达。唐三彩以黄、绿、白三色为主,表现了当时对施技术的熟练掌握,虽是,但制作精致,取材涉及唐代社会上下的方方面面。金银器制造业汲取了西域的一些技术,采用达到很高的金银纯度。淮南出产方丈镜、江心镜等上等。唐朝中期,南方手工業大幅進步,特別是絲織業、造紙業和造船業:民间普及饲养桑蚕,开辟用竹造纸,制造人力脚踏轮船。烧制出的是唐朝后期南方陶瓷业的杰出代表。
唐代裝飾藝術受到當時中東及其他外國流行風氣影響,在陶藝及金屬工藝都有新的風格。舉例而言,大口水壺、角狀酒杯等彩釉土器模仿波斯銀器,而波斯紡織圖案則亦用在中國織品上。
唐朝镀银罐,仿北胡的皮革水袋
唐代的处于成長的胚芽时期。、、、、、等都是一定地域內的中心。唐朝國內交通在当时世界上是十分發達的。陸路交通以長安為中心,道路遍佈全國。水路交通則是以洛陽為中心的為主。全國共有一千四百六十三所。其中陸驛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驛一百六十六所。商人用于存放商物的因其利润之高,在交通枢纽周边发展开来。唐朝中期开始,由于大批士绅与工匠南迁,商業城市發展快速,国家的经济财政亦仰赖南方的补给,当时有「揚一益二」的說法;而最大城市、的繁华程度在唐朝中期已逐渐开始超越扬州和洛阳,在全国仅次于长安,成为整个唯一的、最高等级的州——雄州,有「甲郡标天下」之说,即所谓“当今国用,多出江南。江南诸州,苏最为大”;此外、等地的经济也得到了较快发展。而坊市分開的制度在苏州、揚州等商業城市被打破,還出現了。
大唐是世界上最早发行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雏形,也是世界各国所公认和认可的最早纸币,两百年后的宋代,作为一种地方货币才在“正式”发行及通流。唐代大城市中出現了和。櫃枋經營錢物寄付,在櫃枋存錢的客戶可以憑書貼(類似於支票)寄付錢財。這些都說明了商業在唐朝中期的繁榮。唐末,因為和藩镇戰爭,户数锐减,社会经济规模再也未能达到开元盛世的水平:113。
唐代,海外貿易開始興盛,西元八世紀下半期,從廣州經由進入,抵達、、再西入、及地區的航路。將通往西方的海道與往及的海道連接起來,唐代海外交通所能抵達的範圍,已及於新大陸發現之前舊世界的大部分地區,中東商人如、以及紛紛東來。中國沿岸的、、、(今)、等城市,因與蕃舶互動頻繁,如雨後春筍般興盛起來,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為因應海上貿易的新形勢,唐代還特別設置「」,用來管理蕃舶的進出以及徵稅事由。海外貿易的數量,自此不斷成長。
唐朝通用货币“”
唐四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確立了國家鑄幣的地位。與此同時,又繼承時期以絹帛為貨幣的傳統,實行了“”的貨幣制度——錢即,帛則是的總稱,包括錦、繡、綾、羅、絹、絁、綺、縑、紬等,實際上是一種以和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貨幣制度:290。
初期,社會經濟以為主,處於復蘇階段,水準很低。在這種情況下,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較好地適應了小額商品交易的需要。但隨著貞觀末期,尤其是、及時期商品經濟的繼續發展,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逐漸暴露出其落後的一面。首先表現在絹帛作為貨幣因體大物重、不便分割、難於運輸儲藏等缺點開始不受市場歡迎,絹帛作為貨幣的職能趨於衰退,商品交易趨向喜歡使用更高一級的作仲介,提出了增加流通中銅錢投放量的要求,然而唐王朝的官營鑄幣不能滿足這種要求,於是造成了流通中銅錢短缺的日益加劇,又進而引發了嚴重的銅錢的私鑄和濫鑄,造成了波動、貨幣流通不穩定以及經濟發展的混亂,對國家財政制度造成威脅:144。
唐政府不斷出臺嚴厲打擊私鑄和濫鑄等的法令,並禁斷使用惡錢,但是由於銅錢供應量嚴重短缺,幣值不斷上升堅挺,私鑄和濫鑄有暴利可圖,所以成效並不理想。
唐初戶等沿襲隋朝制度,武德初,行三等戶制。武德七年()四月,唐朝頒佈和。
削弱了旧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使得大量田地变为无主田。唐廷将一部分官田设为赐田(供贵族、官吏、功臣)、公廨田(供官署)、驿田(供)、屯田(供军政),而剩余田地实行分配于众。均田令規定政府依戶籍授田,所授田地分公私两田区,是一种公私折中的制度。人口三歲或以下為黃,四歲或以上為小,十六岁或以上為中,廿一岁或以上為丁,六十岁或以上為老。丁男和十八歲以上的中男授田一(公田八十亩、私田二十亩),老男和殘障人授田四十。寡妻妾授田卅畝。和尚道士每人授田卅畝,尼姑女冠則有廿畝。奴婢、妇人及耕牛不受田地。貴族、官吏和勋官則分别按其戚亲近远、品级高低、功勋大小分配适当的私田。相较隋朝,唐朝对土地的買賣宽松了许多,但仍有嚴格的限制。均田制不仅有助于确保朝廷财政收入和满足上层贵族官僚对地产的需求,同时它也對唐初生產力的复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117。
唐朝课役分徭役、正役两种。正役只征收丁男,而徭役亦征中男。徭役有、两种。杂徭多为地方的临时补修建筑工作。色役多为各类工匠艺活。正役包括和。税役又有按照收纳的正税与和两种辅助税。租庸調法是與均田制配套實行的賦役制度。租庸調按丁徵收。每丁每年交納二,稱為“租”。根據各地的不同生產,每年交納二,三,或二丈五,麻三。稱為“調”。每丁每年要服徭役廿日,加兩日。如果不想服徭役,每天折納絹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稱為“庸”。如果政府額外加役,十五日,免調;卅日,租調全免。額外加役最多不可超過卅日:117,這種制度精神在於政府為民置產,其因其產而繳稅,即沒有重徵累民的問題,又可以防止兼併之風,自然是一種良制,但實行這種制度,必須滿足特殊條件,社會秩序須要穩定、人口不能大幅流動、戶籍與田籍又須非常清楚。户税税额根据户内丁男多寡分成九等。唐朝前半叶,户税逐年上升,约收户税十五万余,至已高达二百多万贯。因其税收分量之重,逃税情况普遍存在。唐从隋制,在全国各地建造,每年每亩收纳地税(或、)二升,以备紧急。至天宝年间,户地二税已占据唐朝税收的很大部分。
末年均田制开始形同虚设,政治漸不以往,加上突厥、契丹連年入侵,人民逃避徭役,逃亡者漸增,经济日益发展。安史之乱后,庄园制的形成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越來越多的自耕農成為地主的佃戶。這種情況導致稅收人口緊缺。據統計,肅宗元年()國家控制的人口一千六百九十九萬零三百八十六,其中納稅人口只有兩百三十七萬零七百九十九,戶口逃匿者越多,舊有的戶口名籍,則不敷使用。唐朝的財政陷入崩潰;租庸調制度便無法繼續實行。為解決財政困難,劉晏開始實行賦稅制度改革,采用“疾足”来回报各地经济风景,以便稳定物价,优化税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德宗元年(),唐朝的財政制度由租庸調法改為。兩稅法沿襲過去地稅和戶稅的形式,按田畝的多少收地稅,按戶等的高低抽戶稅,以征收实物为主,缗钱为次,且以实物价值折算得额。這樣,官僚、貴族、地主和商人都要合理納稅,減輕了平民的負擔,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另外因為簡便而且公平,後代各朝持續沿用。但是,兩稅法有諸如錢重物輕等弊病,只能暂时缓解唐朝的财政收入,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官僚、地主、大商人仍利用特权手段减税、免税、逃税。唐后期随着物价上升,两税制度对平民的剥削愈来愈严重:143。唐朝后期,为解决财政拮据的局面,实行制度。政府设立盐铁使管理各地的专卖情况。结果导致物价飞腾,民怨四起,民间贩卖私盐者不在少数。而盐铁专卖制度也是的直接原因之一:97。
兩稅法實施後另有幾個重要意義:第一,政府只管徵租,不再授田,失去「為民制產」的精神。第二,改以耕地為課稅基準,戶口的整理不如以前重要。第三,兩稅法只依土地所有人為課稅對象,等於變相承認其土地所有權。於是,均田制以來的土地國有制從此結束,土地私有制確立。也使均田戶轉為自耕農或佃戶,佃戶的身份地位,際遇遠比以前的部曲好。他們屬於國家的編戶,佃戶和地主的關係,是租佃的契約關係,而不是私屬依附,他們只要按照契約繳稅,地主便不能控制他們的人身自由。其次,佃戶力役較前代減輕,部曲為豪族私屬,需負擔所有莊園的工作,而均田戶則有「庸」的負擔。在兩稅法之下,即使是佃戶,亦不需負擔勞役的責任。因此,佃戶比起部曲,有實質的改善。然而土地兼併益發嚴重,土地所有權集中在少數地主手中。地主為了尋求更高的報酬,通常只租小塊的農地給佃戶,讓其精耕細作來提高單位產量,地主才有更大的獲利,於是分割零碎的農地,成為唐朝后期中國農村的常態。大多數的佃戶和自耕農,都只有小塊農地,因而經濟基礎非常薄弱,僅能維持不饑不寒的水準。一遇災荒,往往要流離失所。這也是近世中國農村問題的根源之一。
(圖中人物)與是當時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合稱「韓柳」。稱讚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奪三軍之冠」
唐代前期思想繼承魏晋南北朝的儒学,例如编著的《》,五经正义中的思想大多由汉晋大儒完成,尤其是的功劳最大。唐初与明初比较类似,国家在做的是执行前哲的思想。唐朝中期以後,思想上的重大改进发生,、、、等人的思想创见,承前启后。还有,、等人的思想价值同样不能被忽略,他们不仅仅是诗人。后世所谓,严格意义上应该叫做“汉晋唐经学”,后世所谓,应该叫做“唐宋明理学”。
和的作品突出体现思想,而和更是唐代思想的代表。韩愈在他著作《》和《》中复古崇、驳斥,认为僧道不顾及生产,浪费社会财富,僧尼道士应当回乡还俗,焚烧佛经咒文,将寺庙观宇改为民居。他推崇在《》中道述的道德观念,以其作为日常伦理的标准。他认为天生人性,并可划分为上中下三品。李翱在《》发展的,认为人之性皆善,但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喜怒哀乐之情的干扰,使得性无法发挥,要求恢复人的善性克制人的情欲,所谓“复性”。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是的先声。
柳宗元在他的《》、《》、《》等哲理文章中指出人命与天命无关,天即自然元气,无法对人世赏功罚过,“功者自功,祸者自祸”,人的遭遇纯属自己创造。刘禹锡发展的天论观点认为宇宙之内竟是物质,天本身同样是物质,虽有客观规律存在,但不能影响人事。他认为唯心理论的产生是因为人世间是非颠倒,人无能胜天,所以宣扬天命理论。
唐朝文學成就以詩歌最為發達。清人所編《》共收錄兩千兩百多位詩人的四萬八千九百多首詩,這還不是全部。唐初詩人以「初唐四傑」最為著名(、、、):712。盛唐時期詩人可分為以、為代表的田園派和、為代表的邊塞派。其中集大成者為「詩仙」和「詩聖」最為出名:715。李白的詩,飄逸灑脫,充滿浪漫主義的色彩。而杜甫的詩則更多體現現實主義之情懷。中唐時期最卓越的詩人是,他的詩通俗易懂。此外還有、、、、等:724。晚唐詩人以和最為出眾,被稱為「小李杜」:730。後世、、雖仍有傑出詩人出現,但總體水準都不如唐朝詩人,唐詩成為了中國古詩不可逾越的巔峰。
散文方面,六朝以來,文壇盛行這種文體形式,駢文講究、、典故,辭藻華麗,以四字句和六字句為主:293。在唐初十分流行,以最為著名,但這種文體到唐朝時顯得形式僵化,內容空洞,故到了年間,古文逐漸興起:727。在名義上是要恢復先秦兩漢的散文,實際上是要文章更有內容,也就是「文以載道」。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氣勢磅礴又思想深刻,號稱「文起八代之衰」;不過唐代的古文運動在韓柳去世後就逐漸衰退,唐末駢文又再度興起:736。
是中國的一種古典小說形式,出現在隋朝,興盛於唐朝:746。著名的傳奇包括《》、《》、《》、《》和《》等。有的傳奇在後代還被改編為戲劇和白話小說。唐朝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有重要地位。所謂變文起初是指佛教僧侶宣傳佛教講唱佛經的底本。最初變文僅限於佛教經典,後來則開始講唱其他故事,講唱的人也不限於僧侶。變文對傳奇和後世的說唱文學都有很大影響:749。
唐朝史學開創了國家正式開館修史這一風潮:292。贞观年间史館奉詔所修的正史有《》、《》、《》、《》、《》、《》六部。加上史家私撰的《》和《》,合計廿四史中有八部出在唐朝,占總數的三分之一。官修史书成书较快、收录详尽,丰富国家的历史档案,但因统治者直接控制修史工作,多少会根据编书时的政治需求出现删减夸大的行为。此外,唐朝還有扩寫《》的政書《》与的修史專著《》等。杜佑尤其重视财政经济与典章法令制度,认为历史多有现实政治中可以采纳效仿之处。刘知几强调史学家在修史的过程中要有独自创新的评论见解,是为中国历史理论学的开端:749。
宗教在社會上的地位與影響力,唐時可謂最高。唐朝時期的主要宗派有、、、和。唐代佛教的一大轉變,由出世轉向入世。天台宗奉《》,故又稱為法華宗。華嚴宗奉《》,參與政治較多。淨土宗則易於入門。禪宗分為南北二宗,北宗創立者是,他主張漸悟說。南宗創立者是。唐武宗因崇信,對佛教採取高壓政策,史稱,使得除南宗等少數宗派外,其他佛教派別從此一蹶不振。佛教的政治地位虽不及道教,但其传播范围之广、经济实力之大、信徒人数之多都远在唐代道教之上:654。
遵奉为本教創祖,由於乃,因此道教自唐初就被规定居于佛教之上,在唐代上流社會也很流行。唐朝李氏家族认为其为老子之后,特別在建太和宮以祭老子,追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並詔令王公百官研習老子的《》。上奏请令王公百官都学《道德經》,每年依《》、《》例考士人。、亦大力提倡道教,使其在中国的地位达到顶峰。玄宗亲自注解《》,开元二十一年()還在科舉考試中增設道舉與儒家經典,同列《》科舉人策試教本,明顯有將道家列為國學,頗有與儒家經學齊足並馳的意義。据《o百官志》记载,开元年间全国有1687所,其中女观550所。当时主要有和二宗,主要人物有、、、、等。道教之所以受青睞,主要原因是他们多有,以求,但其成份可能有毒,故唐朝的许多皇帝亦因信之服用而丧生,例如、:706。
除了佛道二教外,當時還有、、與等外來宗教。但社会影響力较小。唐代对外来宗教相对宽容,期间多有外来教士传授教法,其中以伊斯兰教和景教为最大。伊斯兰教是唐的敌国的国教,称作“大食法”。,先知的舅父作为使节两次出使中国,得到接见以及传教的准许,在筑建。以后的两个多世纪,伊斯兰教随着西域商人沿途两条入唐,在中国发展壮大。景教通过同一个路线传入中国,因被误认是()的国教,所以称作“大秦景教”。为唐朝所认可并得到政府资助在兴建,并立下:154。然而五年()大舉廢佛,因此景教也同時被禁,此後幾乎在中國絕跡。
摩尼教為西元242年創建於時的,後,勢大,摩尼教憑著回紇的庇蔭下在中國傳教,不過後來受影響,摩尼教勢力遭受沉重打擊,不過並未斷絕,該教信徒到了政治控制力較弱的南方並漸與其他宗教相結合,在今天的福建建立傳教據點,流傳到東南、沿海地區,從此轉為民間秘密宗教,也影響了日後的、、等教派。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都诞生于唐朝,即武德五年()状元(一说的), 建中二年()三元状元。 唐朝的學校以官辦為主。中央設國子監,下轄六學,為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這些學校主要招收貴族官僚子弟,也招收少量平民子弟。由与授课,學生稱生徒。國子學、太學、四門學传授以为主的经典,按生徒家中官位的高低分级招收。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可入國子學,有生徒三百余人;五品以上官员子孙可进太学,有五百余生徒;四门学兼收五品以下官员及庶民子孙,生徒多达千人。律學、書學、算學教授实用学问,收纳八、九品官员及庶民子弟,名额限于十余人。地方設立州学、縣學,每校有學生十来人。
学校旨在培养官僚书吏,亦為考試服務。名望好的學校保送生徒參加科舉考試。科舉制度在唐朝進入了逐渐完备期,分為常舉和制舉兩種。常舉每年舉辦考試,科目有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此外還有秀才、道舉、童子、一史、三史等科目。常舉的應考舉子有兩個來源,一是保送的生徒;二是鄉貢選拔出來的自學者。應考舉子主要集中在明經和進士兩科。主要考試儒家經典,難度較低。主要考詩賦和政論,難度高,但其是主要的高官晉身之階。明經科的錄取率約為十分之一二,進士科不過百分之一二。時有諺曰: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而制舉則是臨時考試,是為了網羅非常人才,不常舉行:150。因為科舉制度比較公平且機會相等,平民得以晉身,所以成為士族末落、門第消融的起點。
科举制度除外,还有门荫和流外入流两种入渠道。门荫即晚辈承接前辈职务。流外入流指九品以下的官员通过考验,升职为品官。唐初,以此二途入仕的为主流,后来大力推广学府,科举制度逐渐推行。唐代教育的普及,削弱了传统世族的特权,加强了有效的行政管理,扩大了政权的社会基础;尤其是唐朝后期对门阀士族的沉重打击,在后来的宋代中科举制度真正得到完善。盛唐时期,东亚多国遣送其贵族子弟来唐入学,又将儒家文化传授国外。
由於吸收了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758。唐初的、兄弟擅畫人物。則有「畫聖」之稱呼,他兼擅人物、山水,並吸收了西域畫派的技法,畫面富於立體感,有「吳帶當風」之說。和以畫侍女圖為主,他们的著名作品有「搗練圖」、「虢國夫人游春圖」和「簪花仕女圖」等,进一步发展人物画。时期,山水风景多为衬托人物主题的配景,而隋唐以来,山水风景成为主题,出现了这个重要分支。当时分南、北两派。詩人擅長水墨山水畫,是南派的代表,蘇軾评他「诗中有画,畫中有詩」。北派画家善用青绿画金碧山水。又有、善画,善画,善画,善画等。
唐朝的壁畫事業特別發達。與墓室壁畫都是傳世精品。唐朝的雕刻藝術同樣出眾。、、和都是在唐朝時期步入全盛:761。的和都令人讚歎。、墓葬三彩陶俑都非常精美。其中雕刻家被稱為塑聖。唐朝時期,書法家輩出。、都是唐初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楷書筆力嚴整,《九成宮醴泉銘》为其名作。虞世南楷書字體柔圓,代表作品有《》、《》、《摹兰亭序》等。和是唐朝中後期的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楷書用筆肥厚,內含筋骨,勁健灑脫,其代表作有《多寶塔碑》、《颜氏家寶庙碑》、《麻姑仙坛记》等;柳公權的字體勁健,代表作有《玄秘塔碑》,世人稱顏柳二人書法為「顏筋柳骨」。和則是草書大家,後者奔放揮灑,深具個人風格及藝術性:755。
唐朝音樂舞蹈發達。唐太宗平得高昌乐,并入原有的九部乐成为十部乐:、、、、、、、、、。唐高宗以後,十部樂開始衰落,音樂家開始研究新的樂舞,各部乐间的区别逐渐消失,至玄宗朝撤销。玄宗本人就是音樂家,爱好亲自演奏、等多种乐器,擅长作曲,作有《霓裳羽衣曲》、《小破阵乐》等百余首乐曲;他非常重視事業,将十部乐分为(坐在堂上演奏)和(立在堂下演奏),曾經親選坐部伎三百人,號為「皇帝弟子」,和都是名噪一時的歌唱家。唐朝的舞蹈則是以和最為出名。健舞因其节奏明快、雄健豪爽而得名,有《阿辽》、《柘枝》、《拂林》、《大渭州》、《黄獐》、《阿连》、《剑器》、《胡旋》、《胡腾》、《杨柳枝》等多种。软舞即文舞,优美柔婉,节奏舒缓,有《垂手罗》、《回波乐》、《兰陵王》、《春莺啭》、《借席》、《乌夜啼》、《凉州》、《绿腰》、《屈柘枝》、《甘州》等。著名的舞蹈「」、「」、“”合称“三大舞”,流行于宫廷。舞蹈家則有、、等。后西域舞乐东传,与华夏舞乐融合两个多世纪,至唐代已有很强的胡风特色。多种健舞软舞都采用一种昂首望上,双脚原地急转如旋风的动作,因来源西域,谓之“”。唐代散乐多含,统称“百戏”,包括浑脱、寻撞、跳丸、吐火、吞刀、筋斗、踢毯等项目。
《》,繪。
藏于的一幅唐代
唐朝科技相对于前代有明顯進步。在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所谓的之中有两个都诞生于唐朝,即和。天文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測量了的長度,他還與合作,铜铸製成黄道游仪与水運渾天儀。他在《》历书中运用二次差并创新近似三次差的内插公式,为等后人奠定基础。初唐数学家王孝通著于武德九年〔626年〕的《》在世界上首次系统地创立三次多项式方程,对代数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等人修订《》是唐朝算学的重要成果。尊称藥王的撰写的《》和补本《》,论及药物之本、诊治之诀、针灸之法、养生之术,都是不可多得的。《》是中国最早的一本国家官修药书,成书于显庆四年()。
唐初大型地理志书《》共550卷,内容丰富,对后世的地理研究影响深远。的《》绘有唐近邻的数百国家。此外还有著的地方誌《》,撰寫的政書《》,介绍云南南诏国的《》等。唐在的基础上扩展修建首都長安城,與東都洛陽規劃同样规划嚴整,规模宏大,是中国历史都城中规划最为严谨端正的两个。盛唐年间极盛时人口达到80—100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為後世留下了城市規劃的樣板。當時周邊國家的首都,如:日本、新羅、高句丽和渤海國都是仿照長安建造。占地广大,现今遗址范围相当于总面积的三倍之多。
唐朝的木結構建築規模雄渾,氣魄豪邁,建筑流程进一步定型化,提高了施工速度。佛塔形式也融合了中國與印度的造型,顯得千變萬化,多種多樣。,中國《》的印製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在成都和敦煌都发现过雕版印制的《》。雕版印刷为以后书籍的大量发行和普及创造了条件。中國的、等技術在的之中传入大食国,之后在12世纪传入,到13世纪传入,到14世纪初叶传遍整个欧洲。,熬糖法也从传入唐朝。
身着的唐代妇女。
唐代社會,雖然世族的勢力被削減,但仍然不是一個平等的社會。《唐律》中也明訂,人分為「良」「賤」兩大類,賤民只能與賤民結婚;地主殺害最多求刑一年,而部曲殺害地主必處斬。雖然科舉制度實行,但由於世族的生活條件較為優渥,其子弟的文化修養也就跟著較高,不論是否參加科舉,進入仕途都不是非常困難;唐代宰相出身世族者也就不在少數:144。唐代進士選拔,另有一些社會公評的含義,防弊措施並不嚴格,常有考生向主考官請託,自我吹噓的情形,但當時人並不視為舞弊,所以錄取進士的,有許多是權門子弟;而才氣縱橫的,兩次考試都落榜。
唐朝時,北方的山東郡姓,保持很高的社會地位,太宗曾令編,希望根據政治上的地位來評等,結果成效不彰,不過隨著科舉制度的實施,使得世家大族不易保持門第地位。便是為了科舉制度存廢而起的黨爭,但已不能阻止平民的崛起,加上的問世,書籍流通便利,私人講學普遍,門第更加無法壟斷知識。唐朝中期與五代這段時期的連年動亂,讓北方士族基業遭受空前的破壞,到北宋時便已凋零,此後的中國領袖,不再是傳承不替的門第,而是經由「富不過三代」,從科舉制度出身的士紳。
唐代是“胡風”盛行的時代。所謂“”,特指流行於唐朝社會各階層的種種並非漢民族原有的社會風習而言,其中主要有當時從北方和等地傳來的風俗,也有由时期南下的遊牧民族遺留的社會風俗,諸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形成了唐朝胡風盛行的局面。如“胡樂”、“胡服”、“胡食”等在長安城是極其盛行的。西域外族服饰文化对唐朝服饰影响巨大。隋唐时期的北方地区有胡汉双轨制度,日常庸服为,庄重祭祀场合改用传统()。唐代妇女的地位较高,在服饰中也有体现。贵族及宫廷女子多为半裸胸的宽松罗裙。系得较高,在腰腋之间。歌女服饰染色醒目绚丽,贵族染色富丽高雅。按领子款式分为圆领、翻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开创穿的习礼,武德年间令臣民不得僭服黄色,黄袍成为皇室专用之服。
、的《》在北狄传对唐朝的功绩进行肯定:「唐之德大矣!际天所覆,悉臣而属之;薄海内外,无不州县,遂尊天子曰“天可汗”。三王以来,未有以过之。至荒区君长,待唐玺纛乃能国;一为不宾,随辄夷缚。故蛮琛夷宝,踵相逮于廷。极炽而衰,厥祸内移,天宝之后,区夏痍破,王官之戍,北不逾河,西止秦、邠,凌夷百年,逮于亡,顾不痛哉!故曰:治己治人,惟圣人能之。」
:“李唐一代之历史,上汲汉、魏、六朝之余波,下启两宋文明之新运。而其取精用宏,于继袭旧文物而外,并时采撷外来之菁英。两宋学术思想之所以能别焕新彩,不能不溯其源于此也。”
:“三代以后,治功莫盛于唐,而唐三百年间,莫若贞观之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也,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于二帝三王之道,有治未纯也。然而嘉尚之者,以其可为行远登高之助也。”
:“作为中国版图和文化的真正奠基人,唐王朝彪炳千古。”
:“开元之盛,汉宋莫及。”“前有汉,后有宋,皆所不逮。”“唐初直谅多闻之士,皆自僭伪中,拔濯而出。”“读史者鉴之,可以知治,可以知德,可以治学矣。”
主条目:和
唐朝和武周(-)
唐朝(武周前)(—)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6月18日-9月4日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9月4日-7月10日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7月15日-12月27日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1月3日-2月26日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2月27日-10月16日
則天順聖皇后
则天大圣皇帝
10月16日-2月23日
唐朝(武周後)(-)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2月23日-7月3日
7月8日-7月25日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7月25日-9月8日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9月8日-8月12日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8月12日-5月15日
睿文孝武皇帝
5月18日-6月10日
神武孝文皇帝
6月12日-2月25日
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2月28日-9月5日
圣神章武孝皇帝
睿圣文惠孝皇帝
2月20日-2月25日
睿武昭愍孝皇帝
2月29日-1月9日
元圣昭献孝皇帝
1月13日-2月10日
至道昭肃孝皇帝
2月10日-4月22日
圣武献文孝皇帝
4月22日-9月10日
昭圣恭惠孝皇帝
9月10日-8月15日
惠圣恭定孝皇帝
8月15日-6月19日
圣穆景文孝皇帝
6月21日-9月22日
昭宣光烈孝皇帝
(莊宗追谥)
9月26日-6月1日
. 唐//《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宋岩. 中国历史上几个朝代的疆域面积估算. 史学理论研究: 150.
New China's Population: China Financial and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 Macmillan Publishers. : 10.  .
The History of China. Britannica Educational Publishing. : 127.
Steven Mosher. Population Control: Real Costs, Illusory Benefits. Transaction Publishers. : 77.  .
Anthony James Gregor. The China connection: U.S. policy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 8.  .
Stephen Turnbull.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221 BC-AD 1644. Osprey Publishing. : 11.  .
Michael Robert Drompp. Tang China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Uighur Empire.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 9.  .
Yuan-Kang Wang. Harmony and War: Confucian Culture and Chinese Power Politic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124.  .
. 第二章 封建经济繁荣疆域大扩张时期——唐//《》 3.
. 第十章 第二帝國:已有突破,但未竟事功//《中國大歷史》.
孙伏伽是明人《》、清人《》等书记载的唐代高祖武德年间的进士科状元,也是现今绝大多数科举、状元类书籍记载为唐代的第一位状元。因为始创科举制度的隋代没有留下状元的资料,故而孙伏伽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科举状元……颜康成,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七《附考·进士科》载于科份不详的进士名单中,然山东地方志资料中,颜康成被明确记载为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进士科状元,如果地方志资料得到确认,颜康成将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位有确切记载的唐代状元。雍正《》卷一五《选举一》记载:“颜康成:曲阜人,状元,学士。”见许友根. 《唐前期进士科状元考辨》.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8月, 第24卷 (第3期).。
崔元翰者,博陵人。进士擢第,登博学宏词制科,又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三举皆升甲第,年已五十余。《·卷一百三十七》
. 第四篇第一章 隋唐//《中國通史綱要》.
. 第四章〈隋帝國的亂亡〉//《中國通史 隋唐五代史》. 1993.
徐俊.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82.  .
陈寅恪.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陈寅恪.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 第五章〈唐太宗的政治〉//《中國通史 隋唐五代史》. 1993.
. 第八章〈唐代的武功(上)//《中國通史 隋唐五代史》. 1993.
. 第六章〈武后的稱帝〉//《中國通史 隋唐五代史》. 1993.
. 第七章〈唐玄宗的政治與安史之亂〉//《中國通史 隋唐五代史》. 1993.
. 第十章〈藩鎮的割據〉//《中國通史 隋唐五代史》. 1993.
. 第十二章〈宦官與黨爭〉//《中國通史 隋唐五代史》. 1993.
. 第十三章〈唐帝國的滅亡〉//《中國通史 隋唐五代史》. 1993.
. 第八章〈唐代的武功(下)〉//《中國通史 隋唐五代史》. 1993.
. 第十一章〈安史之後的對外關係〉//《中國通史 隋唐五代史》. 1993.
. 第十六章〈唐代的制度(上)〉//《中國通史 隋唐五代史》. 1993.
. 唐代研究中心全球資訊網.
(中文(台灣)?).
. 第十七章〈唐代的制度(下)〉//《中國通史 隋唐五代史》. 1993.
(中文(台灣)?).
邱树森. 中国回族史.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6.  .
冻国栋. 《中国人口史o隋唐五代时期》 第2卷. : 第194页-第195页 (中文(中国大陆)?).
第四章〈封建社會北朝隋唐(前期)的經濟〉// (编). 《中國古代經濟簡史》. 1982.
(PDF). 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2006-06
(中文(台灣)?).
於2011 年4 月1 日查閱
Ebrey, Walthall, Palais, (2006). East Asia: A Cultural, Social, and Political History.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pg.156.
Bowman, John S. (2000). Columbia Chronologies of Asian History and Cultur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g.105
Gernet, Jacques (1962). Daily Life in China on the Eve of the Mongol Invasion, .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pg.60.
劉玉峰. 唐代貨幣制度與貨幣流通淺論. 學報 (). 2002, (6) (中文(中国大陆)?).
. 引自《》. 日
(中文(中国大陆)?).
韩国磐. 第三篇 安史乱后的唐朝 第十二章 两税法和唐中叶以来的社会经济//隋唐五代史纲 修订本. 人民出版社. .
. 第七章〈唐五代的文化概况〉//《中國通史》 3.
. 第十八章〈唐代的宗教〉//《中國通史 隋唐五代史》. 1993.
.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中文(香港)?).
.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西域传来之画派与乐舞.  .
陈凌 陈奕玲. 胡乐新声——丝绸之路上的音乐. : 75.  .
叶骁军. 中国都城发展史.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  .
. 文化交流的軌跡 中华蔗糖史o唐代的甘蔗种植和制糖术.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7.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编).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科学出版社. 1985.  .
张书光. 中国历代服装资料. 安徽美术出版社. 1990.  .
黄能馥、陈娟娟等. 中国服装史. 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5.  .
. 国学网站.
(中文(中国大陆)?).
. 《细说隋唐》. .  .
. 《正说唐朝二十一帝》.  .
等. 《》. .  .
等. 《》. .  .
. 《剑桥中国隋唐史》. .   .
. 《—隋唐五代史(上、下)》. .  .
主编. 《中国古代史纲》(下). 出版社.  ./Ko016
《话说中国—大唐气象》. .  .
《话说中国—变幻中的乾坤》. .  .
. 《万古江河》. .  .
、 著. 《簡明中國歷史》. 龍騰文化.  .
、 主編. 《圖説天下 05:圖説隋、唐、五代》. : 鳳凰出版社. 2007年(民國96年).
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中文(简体)?).
:隐藏分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洛阳资料员求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