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塘踩高跷视频采访视频直播

文艺工作者为“欢乐潇湘·幸福湘潭”节目创作献计献策
  红网湘潭站4月3日讯(湘潭晚报记者 徐美)日前,“欢乐潇湘·幸福湘潭”大型群众文艺汇演活动在我市全面启动。为了让活动“热”起来、“亮”起来,4月2日,我市不少文艺工作者聚集在一起,为这次活动的节目创作献计献策。
  “欢乐潇湘·幸福湘潭”大型群众文艺汇演活动从3月启动,将一直延续到9月,分宣传发动、初赛、复赛、决赛几个阶段。活动强调原创、草根,要求表演者必须是非专业演员,旨在通过组织开展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全面展示群众文艺成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在当天的座谈会上,文艺工作者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来自韶山的文艺工作者表示将充分挖掘红色文化题材和历史传说题材,并突出韶山山歌、杂技等颇具地方色彩的元素;湘乡文艺工作者则表示会主攻方言小品的创作,并将金石小戏、虞塘高跷以艺术的形式搬上舞台;湘潭县的文艺工作者则主张用地方花鼓、青山桥唢呐等形式来歌颂湘潭县的人文历史。
  座谈中,文艺工作者达成共识,认为过去政府送戏比较多,这次应该让广大老百姓主动参与进来,充分展示地方文化。
( 11:44:21) ( 9:42:42)股票/基金&
文艺工作者为“欢乐潇湘?幸福湘潭”节目创作献计献策
  红网湘潭站4月3日讯(湘潭晚报记者 徐美)日前,“欢乐潇湘?幸福湘潭”大型群众文艺汇演活动在我市全面启动。为了让活动“热”起来、“亮”起来,4月2日,我市不少文艺工作者聚集在一起,为这次活动的节目创作献计献策。  “欢乐潇湘?幸福湘潭”大型群众文艺汇演活动从3月启动,将一直延续到9月,分宣传发动、初赛、复赛、决赛几个阶段。活动强调原创、草根,要求表演者必须是非专业演员,旨在通过组织开展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全面展示群众文艺成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在当天的座谈会上,文艺工作者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来自韶山的文艺工作者表示将充分挖掘红色文化题材和历史传说题材,并突出韶山山歌、杂技等颇具地方色彩的元素;湘乡文艺工作者则表示会主攻方言小品的创作,并将金石小戏、虞塘高跷以艺术的形式搬上舞台;湘潭县的文艺工作者则主张用地方花鼓、青山桥唢呐等形式来歌颂湘潭县的人文历史。  座谈中,文艺工作者达成共识,认为过去政府送戏比较多,这次应该让广大老百姓主动参与进来,充分展示地方文化。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祖辈传下来的好玩意,不能断在我们手里“
“祖辈传下来的好玩意,不能断在我们手里“
虞唐高跷传承数百年,近日列入湘乡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第四代传承代表人周景祥计划完善表演道具,让民间文化发扬光大
记者 何滢 通讯员 苏波
(资料图片)
相传明朝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私访江南,春节期间途经湘乡虞唐,明武宗一行参加虞唐花灯会的游艺活动,传授了高跷技艺,从此这门技艺一直流传了近500年。
近些年,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这些传统的年俗文化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虞唐高跷的第四代传承代表人周景祥却将高跷发扬光大。前不久,虞塘高跷还列入了湘乡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让虞唐高跷有了一个新开始。
苦练高跷技艺
虞唐镇有玩高跷的传统,村里上至70多岁的老人,下至90后的青年,对高跷文化都非常喜欢。周景祥和他的祖辈们在当地更是一流的高跷能手。1962年出生的周景祥在童年的时候就经常听到长辈们在家中讨论高跷技术,可在特殊时期,谁也不敢弄这些“歪门邪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村民又开始怀念旧时高跷走街的热闹情景,闲暇之余虞唐的村民又开始拿出“收藏已久”的高跷娱乐。在家人的支持下,15岁的周景祥也开始学习高跷技艺。
虞唐高跷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有关,高跷扮演的人物多是汉族传统戏曲和民间故事的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的刘备、关羽,《西游记》里的唐僧、孙悟空等。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跷表演增加了《八仙过海》、《五子登科》、《永乐观灯》等剧目。
为了练习高跷技艺传承传统文化,周景祥克服了不少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三伏天,坐着不动都浑身冒汗,周景祥却要穿上扮相服装,站在一丈高的高跷上扭身子、单腿跳、跳桌凳、翻跟头等,片刻衣服就贴在身上了,散发出阵阵汗味儿。三九天,脚冻得没了知觉他也不肯休息。
摔下高跷也不肯放弃
虞唐高跷以高而闻名,最高的达到3.5米,演员踩跷后比一般人高出很多,周景祥向我们介绍:“虞唐高跷之所以这么高,是为了便于远处的观众观看。”虞唐高跷历史悠久、舞姿雄健、惊险刺激、气氛幽默,深受群众喜爱。每逢重要佳节,表演者在大家的簇拥下,脚踩高跷表演节目,欢天喜地,现场好不热闹。
谈起这么多年踩高跷的记忆,周景祥印象最深的是,20岁那年他从3米多高的高跷上摔下来的事情。“当时我们在老街上表演,不少围观的孩子在高跷队伍中穿插,被一个孩子撞到高跷后,我从3米多高的高跷上摔下来,当时人都摔懵了。
踩在3米多高的高跷上,与农家屋檐“齐眉”,表演者在人们的簇拥和追逐中浩浩荡荡沿着老街巡游。周景祥说:“高跷表演队所到之处,村民们都会燃放鞭炮,以求祈福。”
让周景祥有些失落的是,前些年随着青壮年外出务工,附近玩高跷的人已经不足以前的十分之一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好玩意儿,不能断在我们手里呀。”怀着这样的担忧,他把寻找接班人列为当务之急。
教孩子是希望找到传承人
村民们虽然都爱看高跷表演,但因为担心孩子摔着,起初村民们并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练高跷。找到症结所在,周景祥开始改良高跷,给孩子们定制了高矮合适的小跷,并亲自在孩子身边做好保护措施。没了安全顾虑,高跷队里的孩子越来越多,看到孩子们练习得很顺利,不少大人也加入到了表演的队伍中。至今为止,周景祥已将高跷技术传授了60多人。
“高跷不但是我们虞唐镇的一块文化瑰宝,也是我们的文化名片,同时也为村民们找回了失落的‘年味’。”谈起高跷技艺的传承,周景祥多少有点担心,因为目前部分有高跷技艺的年轻人外出务工,活动经费紧张。
不过,让周景祥欣慰的是,“这次(湘乡)市政府将高跷列入了全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让虞唐高跷有了一个新开始,我看到了希望。”
临别前,周景祥告诉我们,他接下来计划进一步完善和传授表演道具工艺,收集整理好高跷的相关文字记录,让民间文化发扬光大,后继有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踩高跷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