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橄榄球运动员身体素质戴的头盔最大

本页位置 >
“赵云”应该戴什么头盔?
  作者:刘铮
  宋人《武经七书》中记录一种头盔与《见龙卸甲》中赵云所戴的很相似。
  刘永华复制的魏晋军人戎装图。
  在电影《见龙卸甲》中,赵云戴的头盔被认为与真实状况差异太大而引起了争议。
  刘德华主演的历史大片《见龙卸甲》上映之后,遭到了很多网友的质疑。网友表示片中赵云的盔甲造型太像日本武士了。其实,不只是赵云,曹兵的盔甲造型也很有日本味。更有甚者,有网友指出这身行头不但像日本武士,还像二战期间英军士兵,或者现代的消防员。
  带着这个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的刘永华教授以及刘东锋先生。刘永华教授曾经写作过专著《中国古代军戎服饰》;而刘东锋是《兵器知识》的撰稿人,他对日本古代盔甲和武器有很深的认识。现在让我们和专家一起探索中国盔甲、日本盔甲、西方盔甲和现代防具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以及藏在坚盔硬甲之下有趣的历史片段。
  「影片挑刺」 误用宋代圆盔、日本“鹿角”
  电影《见龙卸甲》中赵云的行头广受争议。三国时候的名将是否穿戴过类似的东西呢?刘永华表示,现在能找到的三国时代的戎装资料很少,所以国内以三国时代为背景的影视剧作品中,比较好的通常参照汉代的盔甲,而一些制作比较粗糙的作品,多半参照后世盔甲。
  在电影中,赵云的头盔是一个带帽檐的小圆盔。在历史上,这样的头盔主要出现在宋代。而在赵云头盔正中位置上的装饰物,看起来很像日本古代头盔立物中“鹿角”的缩水版本。不过,其实类似的东西在中国古代头盔中并不是没有先例的。如果把它看成头盔正中突出的装饰物,那么这种装饰物早在唐代就出现了。
  至于电影中赵云穿着的铠甲,则很难说更像是哪个朝代的。刘东锋认为,到三国时代,中国的盔甲制作工艺水平已经很高,铠甲基本上都应该是用小的金属甲片连缀成的。这样的铠甲不但能防身体,还有肩甲和腿甲,基本上和日本的挂甲相似。除了铠甲本身,三国时期的全套铠甲还应该有三个重要物件,一是护心镜,另外一个是披风,此外还有象征官阶的绶带。头盔则应该是铁盔,上有貂缨装饰。
  影片中的铠甲,看起来如同由整块铁板锻造成的“板甲”。事实上,不但在三国时代,纵观中国的冷兵器时代,这种板甲都很罕见。这样的板甲实际上是典型的欧洲式铠甲,它们被设计成这个样子,初衷是防御长枪。随后,这样的板甲被不断加厚,以便能防御在战场上威力渐渐显现的火器。日本战国后期,这样的铠甲开始在日本传播开来,形成了日本盔甲的“南蛮具足”风格。
  从出土实物以及古代图像资料上可以知道,汉代将军或者士兵穿着的铠甲是铁甲,它们就像马甲一样直接挂在身上,缺乏层次感。可能《见龙卸甲》的导演觉得这样的铠甲看起来不够威武,视觉效果也不好。所以电影里赵云的铠甲揉进了一些日本“具足”铠甲的样子,看起来像是用竹子和铁皮制作而成的。
  「失落根源」 重文轻武削弱盔甲文化
  事实上大部分直接表现冷兵器时代战争的中国影视剧作品都曾经受到过类似的指责。影片《天地英雄》也曾经因为头盔的式样受到批评。
  这些作品中的中国古代盔甲,要么让观众“视而不见”,要么引起诸多争议。相比其他国家的类似作品,比如《天与地》中的日本盔甲,或者《天国王朝》中的欧洲盔甲,我们不得不叹息一句,中国古代盔甲的面目实在是太模糊了,一般人很难在脑中唤起它的鲜明形象。那么,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刘永华指出,尽管中日两国的盔甲同出一源,但日本的盔甲对当今世界文化影响很大,而中国盔甲的影响就小得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日本对盔甲的保护很好,而在古代中国,对盔甲的保护就相对较差了。
  这和中国在宋代之后重文轻武的文化有很大关系。翻阅宋、明等朝代的历史不难发现,当时都是由文官掌管军权,武将只负责执行。在这种“尚文”的大气候下,职业军人们很难形成独特的家族荣誉感,也很难出现由家族传承的盔甲文化。
  目前,古代中国盔甲的传世之作都是明以后的作品,此前的资料全部源于出土品。同时,即使是这些明以后的盔甲,国内的收藏家们也少有问津。这就导致了这样一个情况,人们对真正盔甲的认识,大都留于明清的布面盔甲。然而,由于那个时代火器已较普及,所以传统的盔甲文化已经衰落了。
  对于一般观众来说,印象中的中国盔甲形象大都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传统戏曲中的行头,一个是早期的连环画。戏曲中盔甲形象的来源是明清的布面盔甲。而连环画中的盔甲形状又多是取材于戏曲。实际上,中国明代之前的盔甲非常丰富,如果能够照实做出来的话非常有冲击力。即使是明清的盔甲,也和中国影视剧中表现得不同,那时的布面甲都在里面缝铁甲片,所以里硬外软,因此,此种盔甲在穿着后的质感也更硬朗一些。
  中国盔甲“面目模糊”还跟中国历史上陆陆续续的传统中断有关。刘东锋说,直到宋朝,中国的盔甲一直是延续发展的,而在元以后,随着不断的改朝换代,随着文化与武备连续受到各种因素的约束,多重挤压作用使历史的遗存逐渐消失殆尽。
  「设计要领」 “功能美”才是至高境界
  那么,中国影视剧中的盔甲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刘永华既是中国古代盔甲史的研究权威,又是一位舞台美术专家。他对中国影视作品中盔甲设计的看法很有参考价值。刘永华表示,他迄今为止还没有看到一部让自己满意的国内古装战争题材影视剧。因为缺乏古代中国盔甲的资料,国内那些比较有追求的美工设计师往往会出于审美的目的,在进行盔甲设计时拉进各种日本元素。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日本的盔甲源于中国”,不过,这些设计师拿到的元素却常常是日本盔甲制造者的独创式样。这种“唯美观论”的杂糅做法,最终让设计出的盔甲毫无质感,没有视觉冲击力。
  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方法只有一个:让中国盔甲恢复战场实用的本来面目。只有设计师真正理解古代盔甲的结构和功能,才能制作出来具有视觉美感的古代盔甲。事实上,军用产品最重要的美感就是“功能美”。这就好比悍马车,它并没有刻意造型,但是却很有美感,就是因为它符合战场使用的实际需要。
  中国古代的盔甲丰富多彩,有些制作工艺很有特点。比如古代中国的很多铠甲都是把硬质材料的甲片像布一样编织起来的,这和欧洲中世纪的一件式硬板甲完全不同。刘永华曾经为天津的一处人造人文景观制作过盔甲,发现那个为影视剧制作服装的工厂只能制作戏服一样的布面甲。于是,他组织工人按古代工艺制作了几件盔甲,当时做起来很吃力,但最后呈现的效果却非常好。
  相比起来,西方电影在这方面做得要好得多。刘永华很推崇《圣女贞德》这部电影。他说影片中的盔甲质感突出,感觉很真实,尤其是这些盔甲在被武器砍砸穿透时呈现的效果,更令人感到震撼,“什么时候中国电影能做出这个效果就好了。”
这是“勇者盛装”
  日本战国末期的盔甲受西方盔甲影响明显。图为德川幕府缔造者德川家康的一套盔甲。
  《见龙卸甲》的主创人员说,之所以片中的人物形象“日本化”,不是因为他们抄日本,而是日本“抄中国”。真的是这样吗?事实不尽如此。尽管一开始日本盔甲基本模范自中国产品,但最晚到17世纪中叶,日本盔甲工匠们就开始使用大量独创技术,产生了独特的日式盔甲风格。
  从仿制到独创
  在刘东锋看来,早期的日本盔甲基本上是仿制中国的。据推测,从日本弥生时代开始,中国的武器和防具就东渡日本了。那段时间相当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依据这些“进口产品”,日本工匠们制作了许多仿制品。此后一直到日本的战国时代(相当于中国的明朝末期),日本的甲胄始终没脱离中国铠甲的影响,只是从平安时代后期开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到了日本战国时代,日本甲胄又吸收了西方甲胄的特点。根据日本资料记载,日本早期的短甲和挂甲都是由中国传入的,其中还有经朝鲜传入日本的。实际上日本早期的短甲甲片的高宽比例与中国汉代的甲片完全一致,而且编缀方法也仿效汉代铠甲。这些早期的短甲基本上是用皮索将金属片编缀而成的,后经日本改良和发展后短甲不再使用皮索,而是用铁钉把铁片连在一起。
  而刘永华对此则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日本的盔甲受中国魏晋时期盔甲影响较多,唐代之后就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但无论如何,日本的盔甲肯定有很多独特的风格,绝不是简单的抄袭。
  制漆技术提供艳丽色彩
  刘东锋说,日本甲胄和中国盔甲最大区别在于,日本工匠将盾也融入到了甲胄之中。在日式大铠中有两个标志性的防护板,分别为右胸前的“?檀板”和左胸前的“鸠尾板”。两板大小不同,形状也不对称。这种设置方式让后人感觉有些摸不着头脑。据说后来有人专门做过试验,才发现其中的妙处:武士侧身拉弓射箭时,鸠尾板恰好盖住心口位置,而在马上挥刀砍杀时,?檀板则可防护右胸。
  日本甲胄的另一个特点是它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日本的制漆技术非常发达。因此,日制甲胄除了起防护作用外,艳丽的色彩加上形形色色的装饰是其最大特点。因此,日本的甲胄也被称为“勇者的盛装”。
  日本的甲胄之所以在世界上影响巨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日本很少经历外敌入侵,所以很多甲胄能够得以完整保存。此外日本民族有明显的“尚武”特质,其对传统战争装备的重视是很多兵器、甲胄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这一点是中国所不及的。目前在日本各地保存着大量的不同时期的甲胄,为人们了解日本文化和历史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为日本盔甲在世界当代文化中的巨大影响,中国电影多次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我们需要补上这一课。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历史英雄穿上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甲胄。”刘东锋说。
帽檐来自古罗马
  制作于1485年的超哥特式盔甲。(来源:《图说西洋甲胄武器事典》,三浦权利著)
  欧洲头盔式样演化示意图。(来源:《图说西洋甲胄武器事典》,三浦权利著)
  有人认为,《见龙卸甲》里的赵云头盔与其说像日本式,不如说像现在的消防员。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今冠古戴”的现象?实际上,这与头盔的基本功能有关。因为头盔都被要求有一定的防护效果,所以各种风格的头盔,本质上都是大同小异的。在欧洲,这种“消防头盔”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此后,我们也能观察到一条明确的头盔形态发展脉络。
  相似是因为需求相同
  实际上,无论是中国式、日本式、欧洲式,还是印度式、波斯式、阿拉伯式的头盔,都有很多相像之处。原因很简单,出于实战需要,所有头盔都要遵从基本的要求和规律。
  几乎所有头盔,其上部和后部都是圆形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人头是圆形的,只有圆形才能很好地配合人的头形。
  相同材料的头盔的制作工艺会相当接近。各国都曾出现过皮革的头盔,基本是几块条状的厚皮子缝起来的。所以,中国战国头盔和上世纪初美国橄榄球运动员的头盔如出一辙。
  而金属的头盔的主体多采用整体锻造的方法制造,这种工艺保证了头盔坚韧轻便。各个文化圈内工匠制造的头盔上都能见到脊,它能起到加强筋的作用。《见龙卸甲》中赵云的头盔就有脊。
  帽檐已用了2000年
  很多民族的古代头盔都有“护耳”。这中国唐代的某些头盔,看起来很像二战期间德军的头盔。而帽檐也是各国头盔反复出现的特征。
  从公元前1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就已经出现了带有“帽檐”的青铜头盔。有人认为它是为了缓解敌剑的杀伤力度,也有人认为它可以使士兵在攻打敌人城墙时,避免被城楼上落下来的东西砸伤,保护后脑以下的肢体。开始的时候,帽檐是朝后的,但是这样的设计存在一个严重缺陷:在奔跑的时候,由于惯性的作用,朝后的帽檐会使头盔向后坠。所以,朝前的帽檐才是合理的。现在多数头盔的帽沿都是朝前的。在中国,这种带帽檐的头盔相对较少。不过在宋代,宋、金双方的士兵们却都是戴着这种带帽檐的头盔在战场上冲杀的。
  西方传承贯通古今
  包括盔甲文化在内的西方服饰文化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它的传统很好地被后人继承,几乎可以说是从未中断过。因此,当代的衬衫可能和16世纪的非常相似,盔甲也是如此。据日本的盔甲收藏家三浦权利所著《图说西洋甲胄武器事典》,欧洲的头盔有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这些头盔都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青铜头盔,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公元1世纪的罗马式、12世纪的诺曼式、13世纪的法国式、14世纪的意大利式、15世纪的德国式、16世纪的西班牙式头盔等等,这一切都有明确的源流关系,而很多形式明显有互相借鉴的痕迹。因为文化的连续性,所以现代的很多头盔都可以在古代找到原型,比如罗马头盔很类似当代的某些警察和消防员的头盔。
  相关八卦
  ●《史记》上说帝杼是“作甲者也”(《夏本纪》)。杼是夏代第七代君,因此甲似乎在夏代前期(约公元前19世纪前后)就已经有了。而《管子?地数篇》则说甲是蚩尤发明的。
  ●在秦始皇兵马俑中,全部兵俑中穿袍而无铠甲的占有三分之二,实际军中此比例应当更高,说明在秦朝铠甲还是一种比较稀有的装备。
  ●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所谓“明光甲”,在这种甲的前胸后背都有两块突出的圆镜,从前面看就像胸罩似的,圆镜磨得很亮,在格斗中可以耀人二目。
  ●唐人曾用纸做甲。《新唐书?徐商传》中载,河中节度使徐商发明纸甲,“劲矢不能洞”。
  ●日本的盔甲都配有华丽夸张的头饰以及恐怖的面具(描绘鬼怪的模样等),据说丰臣秀吉派兵侵略朝鲜时,朝鲜的军队在黑夜里第一次目睹这些牛鬼蛇神似的军队登陆,纷纷不战而逃。
  ●日本头盔下巴底部有个小孔,士兵在暑天作战时,汗水从这里排出。
  ●草摺用于连接各胸板,以草和丝编织而成。如果下雨湿水,草摺会变得很重,冬天又会结冰。这一设计非常不卫生,武士在野外作战时,有许多虱子等昆虫寄居在里面。
  ●16世纪欧洲的“豪华盔甲”在大腿中间会有一个很大的突起,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战争和瘟疫使人口急剧减少,造成人的生殖本能高涨。这种东西有一个专门名称“下体盖片”。
  ●在17世纪,火器的使用已经很普遍,所以当时的盔甲上常常有铅弹射击的痕迹。它大多不是在战场上留下的,而是在交易时故意用枪射击留下的,没有这种坑的盔甲还真不好卖。
  新知专题采写/本报记者&刘铮
  本专题感谢:
  刘永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
  刘东锋(专栏作家、《兵器知识》撰稿人)
【声明:本文不得转载!版权所有:新京报社】
一周图片排行榜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来源:《体育教学》1992年第02期 作者:
橄榄球运动介绍
橄榄球因比赛用球形似橄榄而得名.比赛分为两队,球可以用手传、足踢,也可抱住奔跑。比赛分为英式和美式两种,规则和计分法有所不同.英式每队15人(后卫7人,前锋8人)夫替补队员,队员受伤不能替补。比赛分两半场,每半场40分钟,中间体育20分钟.比赛时,运动员戴头盔。带队越过对方球门线并置球与地面后得4分;再踢任意球越过对方球门横木得2分,其它情况下踢球越过对方横木均得2分。以得分多者胜.美式每队11人(后卫4人,前锋7人)有替补队员.比赛分4节每节15分钟,第1、2节与3、‘节之间休息2分钟,第2、3节之间休息20分钟。比赛时运动员戴头盔护具。带球至对方得分区触地得6分;再踢定位球越过对方门横木得一分.其它情况护‘1均得3分;持球队员被守方挤出端线守方得2分。当带球队员四次被对方摔倒而未前进10码,改由对方并列开球。橄榄球运动介绍 橄榄球因比赛用球形似橄榄而得名。比赛分为两队,球可以用手传、足踢,也可抱住奔跑。比赛分为英式和美式两种,规则和计分法有所不同。英式每队15人(后卫7人,前锋8人)夫替补队员,队员受伤不能替补。比赛分两半场,每半场40分钟,中间......(本文共计1页)
相关文章推荐
《体育教学》1992年02期
《中国学校体育》2008年09期
主办:首都体育学院
出版:体育教学杂志编辑部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红动创办于2005年,老品牌值得信赖
在线客服 :
客服热线 :红动服务号咨询电话 周一至周日:8:00-22:30(12:00-13:00及法定假日除外)2月16日-2月25日放假暂停客服服务服务咨询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8:00-22:30(12:00-13:00及法定假日除外)2月16日-2月25日放假暂停客服服务当前位置: >
橄榄球运动员头盔
橄榄球运动员头盔图片[高清图片,JPG格式]
210 次浏览 / 4 共享分
206 次浏览 / 4 共享分
203 次浏览 / 4 共享分
195 次浏览 / 4 共享分
172 次浏览 / 4 共享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橄榄球运动员年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