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少年和一个皮箱,诗经里面的名字都是信。电影名字叫什么

一个少年和一个皮箱,里面都是信。电影名字叫什么_百度知道
一个少年和一个皮箱,里面都是信。电影名字叫什么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系统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难题奖励30(财富值+经验值)+提问者悬赏50(财富值+经验值)
我有更好的答案
阿甘提皮箱的时候还是少年
我也是醉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电影名字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请问这个歌av女忧叫什么名字?_百度知道
如果一个人沉溺意|淫或邪淫,脑子里乱想的话,很多身体内的精华就消耗掉了,由于心火重就会消耗肾水,他的眼神一定是游移不定的,没有定力。神不足,精力就不足,一个人肾精不充足,外在的神气就是不饱满的,非常衰败的,同时心情都是浮躁的,脑子都是混乱的,容易做出各种各样的错误决定,这叫做心火亢盛,肾水不足。人一旦出现这种状态,那就是离这灾难就不远了。无论你的事业、家庭、身体,都会出现种种非常不好的现象。看到社会上的婚外情等现象,如果那些人眼光长些、再长些,他们一定绝不会选择这样了。希望每个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对照身边的人或事例思考,看看阐述的对不对?不知道有人相信命运吗?古书中讲:两眼无神,眼下青瘀,眼圈发黑: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肝肾同源,肾气不足,肾水便不能滋养肝木,两眼便无神,眼圈发黑。肾气充足的人,眼睛清澈明亮,奕奕有神。一般脑子里经常想一些乌七八糟的色情事情的人,眼睛往往很浑浊,两只眼睛像喝醉酒一样游离而没有定力,这在相书上称为“ 桃花眼”,代表好色,一辈子下|贱,命不好。一个人阳气渐渐褪去,阴气渐渐增长,身体的毛病慢慢就多起来了。阳气耗尽,阴气充满,人就死了。所谓阳气,就是身心的健康表现:如精力充沛、身体健壮、声音洪亮、内心光明、爱心、清净、真诚、自在、随缘等等。所谓阴气,就是身心的各种疾病,身体的五脏六腑的毛病,内心的肮脏的、黑暗的、潮|湿的,如贪婪、好色、凶恶、嫉妒、傲慢、嗔恨、生气、烦躁等等,都属于阴暗的不好的内容。 有人或许有疑问:见过不少生意做得不错,各方面都不错的生意人,在这方面的行为相当的不规矩,这又如何解释?事实是这样的:如果他去年赚了一百万,如果他行为规规矩矩的话,他就能赚一个亿!这个比喻,能看明白吧?赚|钱和事业的最大的克星就是不正当性|行|为!一个人消耗完了自己相应的福报,就没有存在这个世界的必要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1、人气漫画《蜡笔小新》的作者,因在作品中描述了太多意|淫的情节,让无数孩子产生意|淫、邪淫,让别人因此而消耗了福气,那么,这所有负面的一切,都会回到自己身上来!五十一岁的臼井仪人在登山时“意外”死亡。臼井仪人会是自杀吗? 8月10日在日本出版的第49集《蜡笔小新》里面,有一页是小新脸上有着浓浓的阴影,他说“我很快就要启程去远方了……”、“我要在死前,向娜娜子告白”,似乎在预言些什么……2、被古代列为淫|书的《金|瓶|梅》,作者因令兰陵笑笑生的子孙三代为哑巴,后代均不成材,平庸低贱,五世后绝嗣。3、王实甫写的《西厢记》,描写男子偷情私会的情行,导致许多人见了就起邪思淫|念。结果书还没完成,作者自己无法克制,嚼舌而死。……4、同性恋是非常严重的邪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尊友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透露,“前后三轮,我们总共调查了56000多人,基本上把全国男同性恋艾滋病感染的疫情分布弄清楚了,其中西南片区感染率比较高,贵阳、昆明、成都、重庆同性恋感染率超过10%。同性恋所引起的艾滋病传播已经占到传播总数的32.5%。而《断臂山》主演希斯·莱杰在影片中的表率行为由于引发无数观众产生同性恋邪淫,也离奇死亡。这是偶然吗?福报没有了,自然就死亡了!5、花|花|公|子里面的女郎自杀率和遭遇横死的比例非常大,高的惊人。6、欧洲某国的总|理,同样也是因为大量的绯闻而声名狼藉,甚至还在公共场所被人袭|击;可能这些事件的曝光,是由于一些偶然事件,比如修电脑、离奇的车祸、被某人出卖,等等,其实不然,看看那些被情妇和妓女耗光了福气的贪|官们,而养二|奶的贪|官们,得善终的比例又有多少?他们的福气消耗的非常厉害啊!这些都是自己的福报被急剧消耗而出现的偶然中的必然!因为自己的行为,引发别人邪淫的反作用力十分可怕,奉劝世人,万不可找情人,邪淫,或写助长淫风杀戾的文章,否则非但害惨了许多人,更害惨了自己和子子孙孙。 手|淫、意|淫等邪淫非常损害学业事业!先给大家纠正一个误区,就是“手|淫无害健康”。这个所谓“手|淫无害健康”的理论根据是什么?他讲射|出来的的成分是蛋白质,核糖核酸,碳水化合物。经过分析,然后这些营养成分跟一杯牛奶的营养成分是近似的。于是得出一个结论,说“手|淫无害健康”。我们按照这个逻辑来想,好像是没有问题,但是实际上问题非常多,为什么?大家注意,西方的这个理念里面,它只注重分解,分解后的营养成分,它没有注重合成。我打个比方,一张光盘里面所含的信息量非常大,但把这张光盘打碎、敲碎,然后分析它的化学成分,你会发现这张光盘的化学成分,跟一个被人扔了的一次性饭盒的化学成分是一样的,但是一张光盘,充满着各种信息的光盘,跟一个破旧的一次性饭盒的价值能同等吗?肯定不能。那反过来我们问,男人一次射的精,它可以制造出下一代,它所传承的,这个精|子里面所传承的各种各样的生命信息,都是极度的浓缩和汇聚的。,男人射的精可以传宗接代,反问:牛奶可以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说这种理念实际上是非常错误的。古人曾经说过,「一滴精,十滴血」,他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说人体吃了这么多营养合成一滴精的精华,所消耗的你身体的元气,跟合成十滴血所消耗的元气和能量是同等的,而并不是说一滴跟十滴血的化学成分是等价的!有个年轻人,十一岁的时候染上手|淫,然后射津,迅速的沉迷其快|感当中,无法自拔。最多一天四次,持续八年之久。他给我写这封信的时候是十九岁。他出现什么情况?第一个是骨头痛,全身的骨节疼痛。大家都知道,肾主骨生髓,肾气不足的话,骨骼就非常的不饱满、容易疼痛。他说十八岁的人身高、相貌、体重和一个小学生一样,皮肤黑、牙齿痛、口里面有腥臭味,听力差,智力、记忆力更是差得无法说。这是他第一个表现。第二个表现是梦多,一天晚上做梦三次,睡眠质量极度降低。第三个是全身骨骼细小、酸痛、软弱,无法长久的站立十五分钟以上。第四个是大脑经常眩晕,稍微一转圈就晕得要命,想吐,头脑迷糊,有空虚感,经常的嗡嗡作响。第五点是思考力、理解力和记忆力极度下降。现在赋闲在家,无法继续工作和学习。第六点是手经常抖,手抖是说明什么?是肝不足,肝风内动。第七点是驼背,右肾酸痛,整个脊柱直不起来。第八点是眼睛突出。第九点是头发焦枯、稀疏。我念完这些表现之后,大家很快的联想到一个场景,那就是一个八十多岁老人的表现,结果出现在这个十八岁的少年身上。还有一个年轻人,可以作为现代很多年轻人的代表。他今年是二十五岁,他说我在十年前,初中的时候,我是全家人的希望,我每次考试都在全班前十名,我当时的这种状态,全家人对我的希望非常大,将来能考上名牌大学,能考上清华、北大。结果,在那一年我接触了一个我的朋友,他说我有一个同学,他把我带到他的家里面去,看了一盘黄色录相,从此之后,我就染上了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手|淫,这个习惯伴随了我十年。自从染上这个恶习之后,他的脑力、体力极度下降。他染上这个手|淫半年之后,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为什么? 因为按照中医的理念来讲,肾主骨生髓,主掌于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什么意思?就是一个人肾气如果足的话,脑力有两种的体现,一种是记忆力,一种是思考能力。一个人肾气足的话,他的记忆力就强,思考能力就强,他的学习成绩一定会好。现在的教育,刚才各位老师都讲了,实际上是技能培训,而不是真正的教育。所谓技能培训,首先就是你要把这个知识掌握,必须要靠你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假如一个人肾气亏虚、脑力不足,他的理解力和记忆力都会下降。那个小可,就是找我看病的这个少年,他说,我当时染上这个坏习惯之后,我就发现自己的脑子好像空了、木了一样,上课的时候老师在那儿讲,我就好像是就在演电影一样,脑子一点都不跟着活动,而且记忆力极度下降,做题做不出来。导致学业一落千丈…… 邪淫非常损害婚姻! 现在社会很多女子,打扮自己实际上是往妖|艳的方向去打扮,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语叫做「性|感」,所谓的性|感是什么?就是能够引起异性的性|趣,把自己打扮的愈性|感愈暴露,以此为美,而不是以此为丑。请大家记住,如果女性的穿着暴露,一方面不仅导致你自己身边的这些男子会邪念重重,浮想联翩;另外一方面,她走在大街上对整个社会所导致的负面影响也非常大,使一个人心神无法安定下来,邪思邪见特别多。而这些反作用力,会丝毫不爽的反映到你的婚姻和生活中去。比如著名的“奥斯卡魔咒”,大家可以网上查查,那些女星当上影后就分手,这是偶然吗?这就是自己的性|感行为,引发了别人的邪念,让别人种下负面的种子,别人因此而消耗了福气,那么,这所有负面的一切,都会回到自己身上来!严重的影响到伴侣关系,如果没有伴侣的,也会严重地妨碍自己找到合适的伴侣。有句话说:“三精成一毒,专伤不洁女”。什么意思?就是三个男人的混在一起,就是一种极其毒性非常严重的毒药,专门伤害那些在男女关系上不清净、不干净的女人。伤到什么程度?这种女人会得一种病,在古代来讲叫做产回头,产就是生产的产,回头就是回头的回头,叫做产回头。产回头用现代的话讲就是子|宫颈癌。这在现代科学都有印证,在美国的一个监狱里面,医生去做调查他发现,从事妓女工作的女性所得的子|宫颈癌的比率,比其它职业的女性要高五倍。另外有人会问,当第三者会有什么麻烦?回答:1、堕胎的机率会非常大;2、几乎是永无出头之日,现在不少人,都喜欢“墙内红旗不倒,墙外彩旗飘飘”,一般不太容易会换掉自己的糟糠之妻,所以,第三者(们)转正的机会非常小;3、由于自己所爱恋的那个人,他所爱恋的对象往往并非自己一人,所以,他/她只对一个人忠诚的可能性会很小,这通常又会引发更多的事端;4、做第三者的过程,是在持续不断的、种下了非常强烈破坏别人家庭以及不和谐的种子,即使后来觉悟了,分开了,哪怕是已经分了多年了,由于种下的种子太多、太过于强烈,第三者们会不断的感受到这些种子所结成的苦果,说直白一点,第三者们通常很难有新的婚姻,而且,即使是结成了新的婚姻,通常也很难得到幸福快乐的家庭!有人可能要问:堕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啊。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妇科病的百分八十都有过堕胎的历史。而且凡是有过堕胎情况的女孩子的妇科病,都是非常非常难治的。按照现代医学统计,他们认为,女人堕一次胎就会降低百分之二十五的生育能力。换句话说,堕四次胎,流四次产,她这个生育能力几乎降到零。西方普遍法律禁止堕胎,比如: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葡萄牙,瑞典,瑞士,俄国,阿根廷,葡萄牙,爱尔兰,肯尼亚,苏格兰。。。 了解一下正确的堕胎常识,不要认为只是个常规小手术。笔者简单描述下堕胎的过程吧:大部分的堕胎是在前十二个星期内进行的,胎儿仍然很小,可以用一个强力的抽吸器把他吸出,这个抽吸器的能力是普通家用吸尘机的二十五倍。抽吸器的力量撕裂或者绞拧胎儿的身体,将肢体逐部撕开,直至只剩下头部来。胎儿的头部太大,不能从吸管中通过,所以堕胎的人需要用钳子插入子|宫|内,攫获这个单独漂浮的头部,然后将它钳碎,直至能够通过抽吸管,那么头部也就被挪走,出来的 时候只是一堆的肉碎。」当抽吸管在子|宫|内转动,胎儿四周的膜和液体马上被抽走,那小小的生物也被撕裂,最后,连接于子|宫表皮的胎|盘也被拔|出。另一个堕胎程序叫做D&E“扩张和吸取”。这个程序通常用在第四到第八个月。子|宫颈被扩大,插入子|宫的不是抽吸器,却是手术钳(好象大工具钳),把胎儿的身体夹着,逐部拧掉,一块一块的取出,然后将脊骨和头颅骨压碎拔|出;扩张不和割除手术中,这把刀子被放置子|宫|内转动,当碰上障碍物,刀子就集中刮擦。换言之,胎儿的手臂可能被割走,腿部被割走,面部被砍碎,头部被砍掉,身体被肢解,切断为很多细块,然后身体各部分和胎|盘被抽吸而出;另一个堕胎手续是「盐水法」……笔者已经不忍写下去了……有人会问:那是不是红颜都薄命?那要说,红颜指的是美丽的女性的话,那肯定不是都薄命,我就见过不少非常美丽、也非常幸福的女人,并无薄命之说,但如果是妖|艳而不端庄的话,那可能就会有下面的一些现象:一、小姐的脾气,丫环的命。由于自身的条件好,不管到哪儿都比较傲慢,种下了太多傲慢的种子,能收获的,也是更多的傲慢和不尊重,如果被不尊重自己的老公、老板、同事、朋友、亲人所包围的话,多半不会幸福到哪里去,看看以前的所谓校|花、班花现在有多少婚姻幸福的?;二、性|感,引发别人的淫思邪念:引发别人的邪念,就是消耗自己的福气,消完了,祸事就来了;三、利用自己的美色获利。其实,能否获利,也取决于她的福气,并不是一出卖自己的色相,就一定能获利,当然,有福气的话,也并不一定要出卖色相,并不是每个女演员都靠出卖自己发达的。有人要问:那么打扮自己,都不可以了?答:打扮自己,要庄重、大方,让人喜欢,而不能让人产生邪念,否则倒霉的还是自己。现在所谓的性|感,无非是想方设法让别人产生蠢|蠢|欲|动的非份之想,让他人有性冲动的感受,即是“性|感”。这样的种子,会给别人带来什么好的影响?而回到自己身上的又会是什么呢?真诚告诫:希望所有曾经犯过邪淫,现在想彻底戒除邪淫的人,为了你的事业和家人,包括后代的和谐健康,真诚希望做到以下几点:1、要强烈地后悔自己曾经做过的一切形式的不正当的性|行|为(不管是身体上、语言上还是意识里);要发愿,尽自己最大的可能,逐渐的减少直到完全禁止,一切形式的不正当性|行|为(不管是身体上、语言上还是意识里);2、男人要正直,坚决杜绝意|淫、手|淫、一|夜|情、包情人等一切形式的邪淫!3、漂亮的女人未必好命,好命的女人一定是有威严相。学会自爱自重,日久自有威严相出。不要做别人的小三。,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道德问题,天下最大。你不顾道德,生活和婚姻就在你生命中给你狠狠的教训!4、如果有可能,找到曾经被自己伤害过的人当面道歉、忏悔,或者找一个你信得过的某位德高望重的人,在他面前忏悔;如果这些做不到,那就在心里对被你伤害过人,真诚的道歉、忏悔,并且乞求他/她的原谅;5、尽你最大可能,向别人介绍、推广不正当性|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名字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影评:深度解读李安电影之《少年派的奇妙漂流》
开篇浅谈(结合原著)
“你真调皮?你怎么能吃dirt?(字幕翻译为“土”,我更愿理解为 “脏东西”)
& 我没吃,妈妈。&
&&他张开嘴
& 妈妈看到他的嘴里,是整个宇宙。”&
&&&&米兰·昆德拉曾在《小说的艺术》中提及,小说考察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它展现人类的可能领域。十五年后杨·马特尔发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新奇诡谲和现实残忍之间,用虚实相生的两个故事,诠释了小说的魅力。难怪小说在获得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后有评论会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许并不会让你相信上帝,但它会让你相信文学。”十年后,曾完美改编《理智与情感》、《断背山》和《色戒》等文学名著的东方电影导演李安,如法炮制,将“小说的艺术”影像化,让观众在大银幕前领略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视听奇观,也感受到一个暗藏玄机的人生寓言。
  有佛教徒说,我吃素,我的身体很干净,我不做动物尸体的坟场,我的五脏庙没有腌臜气。那么,你死后,会不会生蛆呢?还是你的灵魂脱离肉身凡胎,直飞那一方净土,眼不见心不烦?又或者,你吃的素,之所以洁净,是因为并非从其他地方获取的能量(阳光、土地、雨露),而是凭空生出来的一朵奇葩?如果并非如此,那你什么都不吃,岂不是更干净?  
  人活一口气,如果没有“干净”东西可吃,那只有吃了“脏”东西,才能有这一口气。有了这一口气,才能生存下去,才有力气讲故事(编故事),才有力气叩拜你那三千三百多个神。
《少年派》讲述成长于动物园的印度少年派·帕帖尔,举家乘船移民,却不幸遭遇海难,父母与兄长同船葬身海底,他与斑马、猩猩、鬣狗和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同处一搜救生艇。在太平洋漂流的227天里,从警惕、试探到驯服、相伴,派与帕克共同演绎出一段险象环生的奇幻经历,然而漂到墨西哥海岸登陆后,帕克不告而别,消失于丛林,留下派独自将这段故事讲述给旁人。就当所有人惊叹于派的奇妙漂流经历时,影片最后五分钟却讲述了一个与之前故事完全不同的版本。在这个版本里,四种动物各有所指,动物的食物链与人物的猎杀链一一对应,整个故事被惊人的逆转了。
&&&&坦率地讲,如果没有第二个故事,影片结束于派的侥幸生还,那么《少年派》充其量是一部少年励志版的《老人与海》,或是一部海上真人版的《卡尔文和霍布斯》。《少年派》不像传统的故事中,存在一条清晰而合理的线索,独霸观众的视野,使观众无法旁顾,而是构筑出互相映射、互相阐述的两条线索,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面是幻境,是与虎相伴的“鲁滨逊漂流记”,它长时间霸占观众的视野,命中我们“眼见为实”的要门;一面是现实,是自相残杀的“生存大逃亡”,它出自蹩脚的口头陈述,被盖上了“口说无凭”的标记。
通常而言,我们会将“眼见为实的”理解为真实存在的,而“口头阐述的”则多少有杜撰的成份。影片正是借助了这点,在“眼见为实”中平添了许多奇幻的元素(如食人岛的种种经历),也在“口头阐述”中逻辑严整的交代人物行动的动机和结果。正是这种虚实倒置,诱导观众生理上的错位,我们知道只存在一个事实,但不知道到底哪一面才是真实发生的。影片的结尾,两位日本海难调查员的报告这样说:“在沉船史上,他的故事前所未有,很少有乘船遇难者能在海上生存那么久,更不用说是在一只孟加拉虎的陪伴之下。”似乎他们相信了第一个故事,但字里行间中,又对第二个故事表示同样的认同。关于事实,其实只存在于发生的那一瞬间,当派再次讲述出来时,都已不是事实,而是真相。他从不同角度所叙述的故事都可以被理解为真相,都是硬币的一面,每个人仰天一掷,得到自己的那面,这是“罗生门”,也是小说的艺术。
看完电影的第一时间,我突然想起了精神分析中那个著名的心理测验:有一个年轻人去旅行,他带了五个动物,分别是:狮子、猴子、马、牛、羊。在他途经沙漠时,不幸被沙尘暴吹走了所有的粮食,此时他急需要杀死动物来获取食物,那他杀动物的先后顺序是什么?在这一测试中狮子代表了爱情,猴子代表孩子,马代表事业,牛代表父母,羊代表配偶。
李安的这部电影的主题当然不只是寓意深刻的精神分析,也不仅仅是通过那美轮美奂的3D效果而显示出的人与自然的神奇交响乐。所以,如果Pi的第二个版本的故事没出现,这部电影只能称之为精致,却格局不大,充其量是海洋版《荒岛求生》,人虎版《泰坦尼克号》,印度版的《鲁滨孙漂流记》,而在Pi讲述完第二个版本的故事后,电影情节急转直下,人物故事豁然明朗,草蛇灰线全部浮出水面,好比观众品了甘醇的酒,潜伏的酒劲此刻终于上脑,大家直呼后劲十足畅快过瘾。这部电影的叙述风格和艺术效果在我眼里像极了美国作家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直到最后一刻你才从作者精心构造的迷宫里走了出来,真相恍然大悟,你却意犹未尽。
没错,Pi的第一个版本的故事是Pi自己虚构出来的,而第二个版本才是真实发生的一切,而正是这两个版本的冲突与一致,使得《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充满了复杂深刻的哲学解读。这里面出现的哲学元素有:理性,欲望,宗教,克尔凯郭尔宗教的人,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科学,人的本质…… 
《少年派》的原著小说中,Pi(π)为自己取名后,曾如此感慨,“在这个像一间盖着波纹铁屋顶的棚屋的希腊字母里,在这个科学家试图用来理解宇宙的难以表述的无理数里,我找到了避难所。”π作为小说主人公的名字,自然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
π作为圆周率,小数点后无限延伸,不遵循任何规律;作为无理数,它引起了“第一次数学危机”;从诞生之初起,就站在有着理性和秩序外表的有理数的对立面。而少年派,自小就接受了母亲的神话式启蒙,他更愿意从宗教、仪式等东方神秘主义获得灵感和直觉,也相信生命就像无理数,永远除不尽,永远都没有机会完美解析。影片前段中有一幕特别生动,父亲在餐桌上问他,“你信教有什么用,印度正朝着现代和进步的国家过渡,历史不可阻挡,如果你拒绝技术和理性,那你只好回到恐龙时代了!”母亲立刻帮派辩白说,“虽然理性可以帮我们认识外在世界,却无法穷尽我们的内在”,而此时的派,望向远方出神,冷不丁冒了一句,“我打算明天接受洗礼”,遵从内心冲动,反抗理性教化,这是少年派的本性使然。
然而,理性对少年派的教化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影片中,派为自己起名为π,便是给代表理性的科学宣誓,永远效忠;他接受洗礼的那一天起,宗教便无偿赠予他自律和自我约束的美德,让他束手束脚。而父亲的“新派”实用主义,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影片中,父亲为了告诫派,将羊置于虎口,让他目睹这一惨状的发生,这是派少年时期心理阴影的根源所在。
应该说,少年派的身体内自始至终都有一种难以被教化的原始冲动。处于人类社会当中,这种原始冲动容易被理性所压抑,不易冲出重围,像被困在牢笼中的孟加拉虎。然而,一旦进入原始的、毫无秩序和规律而言的自然世界,这种原始冲动便破笼而出。影片中,为什么缺席的老虎(帕克)在猩猩(母亲)被杀之后一越而出,便是派身上的原始冲动死灰复燃的结果。李安曾不止一次的提醒观众,帕克就是派的镜像,因此当生死一线时,对生的欲望和对死的恐惧激发了派身上的原始动力,那种强大、坚韧和绝对性的力量,正是每个人心中的π。
Pi是一个生于印度并且同时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少年,他的父亲经营着一个动物园,所以派从小就了解动物的习性……坦白说,这个故事的开头并不算吸引人,混合着宗教信仰的一个少年的成长经历。不过随后剧情正式进入到“奇幻漂流”。派举家迁往加拿大,与他们同船的还有动物园的动物,Pi的父亲想把它们带到异国他乡卖个好价钱。但是动物园园长一家经历了一次类似泰坦尼克号式的沉船事件,除了Pi,家人全部遇难。Pi侥幸落在救生艇的舱盖布上得以生存,与他同处一艇的还有一条鬣狗、一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一只母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
在漂流的最初3天,鬣狗咬死了猩猩,活吃了斑马,老虎又杀死了鬣狗。接下来这个少年在海上求生的故事,就是如何对付理查德-帕克的故事。自知无法战胜老虎的Pi最终选择与它一起面对漂流生活。7个月中,他要收集淡水、捕鱼捉虾,他要使用一切海上生存技能喂饱老虎,也让自己活下来。当然,这场漂流也遇到了暴风雨、鲨鱼的袭击以及各种精彩而血腥的险境。在Pi与老虎所剩的食物耗尽后,陷入绝望的他们已准备从容赴死。但奇迹的是他们随着小船漂到了一座天堂般的岛屿。在短暂的停留休整之后,他发现这儿是个食人岛。惊恐的Pi与老虎再次开始了漂流,直到在墨西哥的海滩上获救,那只老虎却头也不回地消失了。
但是如果这部《少年和老虎海上历险记》情节发展到此为止,确实只是乏善可陈的无力写一篇影评了。但是直到少年派讲出最后那个所谓杜撰出来的第二个故事之后,往复的镜头便一幕一幕在脑海中闪现,之前的所有好像并无深意的打趣的细节都成为了伏笔,使这整个故事融会贯通的串联起来,打破了原本充满和谐和爱心并且奇幻的冒险故事,而只一个有些残酷无情的血淋淋的故事展现在眼前。
让我们先从电影的结尾说起。当派与两个日本的公司代表讲述了他的奇幻冒险之后,两个日本人并不相信且视为儿戏,并希望派讲出一个没有动物,没有小岛,没有狐鼬的真实故事。然后派讲出了另一个版本的海上求生记——其实,救生艇上并没有动物,只有一个厨子、一个断了腿的水手、Pi和他的母亲。厨子先后杀害并吃掉了水手,然后又杀死了母亲,最终派忍无可忍同样杀害并吃掉了水手。最后的现实是,最终只有Pi活了下来。这个故事伴随着两个日本人惊恐的表情讲完了,也许我们理所当然的会以为他们会选择这个第二个故事。但是当采访Pi的记者打开当时事件的档案时,写在后面的是“最后他和这只动物共同相伴走到了最后”这样一句话,显然他们采用了第一个不那么残酷而残忍的故事。接着Pi又问来访的记者,这两个故事,你相信哪个?记者说,有老虎的那个(第一个)。Pi回答:所以你跟随上帝。
当故事讲到这里的时候,相信很多观众已经意识到了,这个故事中的四个人与第一个故事中的四个动物是一一对应的。此刻导演担心观众不能联想到其联系,还让采访Pi的记者此时发问以一一对应:水手是斑马、厨子是鬣狗、猩猩是母亲、而Pi自己是老虎。也许可能你还不能接受第二个残酷的故事,但是导演在讲述第一个故事发生的过程中已经数次暗示我们,第二个故事才是真是发生的:1、大船遇到风暴,当Pi跳上救生船之后,在中国船员用汉语大喊“斑马!斑马!”后,斑马跳进了救生船。此处暗示中国船员的角色对应。2、当Pi的母亲想换素的菜品时,厨子表现的极为恶劣戏谑,刚好符合鬣狗穷凶极恶的品性。3、猩猩是漂流很久之后才找到救生船并在Pi的帮助下上船,并且只有猩猩是在Pi的帮助下上船。4、在猩猩被鬣狗咬死之后,老虎才突然出现反扑了鬣狗。这与第二个故事中Pi的母亲被厨子杀了之后Pi终于忍无可忍杀了厨子的出场顺序一致。
其中不乏两层隐喻:先说说PI这个名字。它代表了无穷数位的无理数。当他在最后一节数学课上写了整整三个黑板的π值的时候,学生和老师们都在欢呼,每增加一个数字都代表了一个成就,而这就是人类的衡量文明进步的标志。如他父亲所说,科技带领人类在这几百年取得的成就抵得上信仰于人类文明几千年的成就。而在这个成就之上,影射的则是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就像π值的无穷尽一样。与此处对应的隐喻还有Pi小时候听到的那个神话,那个神张开嘴就是整个宇宙。这个隐喻同样出现在他看到了鲸鱼吃水母,看到了老虎的嘴,看到了幻境里鱼类的相残和张开的血盆大嘴。
Pi年幼是信仰多种宗教,印度教(家庭背景)、基督教(跟哥哥打赌去教堂里喝圣水,从而和牧师交谈)、伊斯兰教(被伊斯兰教的诵经所感染)。他认为这些宗教是可以兼容的,他认为自己这样就接近了神,了解了神。其实主人公Pi就是全人类的象征,无论哪种信仰,哪种宗教,作者和导演就是要在这里引起全人类对于信仰的反思。此处的隐喻是:1、在船上吃饭的时候,母亲因为是素食主义者,想跟厨子换全素的菜品。厨子先后指着肠和肉汁说:它以前是吃素的,它以前也是吃素的,随后引起了父亲的不满并险与其大打出手。2、饭桌上一个中国水手前来想要安慰这一家人,解释到:我是信佛的,但是这个肉汁我也吃。因为在船上,肉汁不算肉,只是调味品。3、Pi在饿极之后为了一条大鱼与老虎进行了殊死搏斗,全然不顾自己先前素食主义的信条。4、当Pi找到了那个小岛之后,饿极了的抛开地上的土寻找的植物的根茎满足的吃着。而老虎上岛之后看见大量狐鼬之后则是一顿猛抓猛吃,奇怪的是其他的狐鼬居然没有逃跑而是直立而视,这场景与Pi吃植物何其相似。
也许这是对素食主义以及素食主义者的一种讽刺的暗示。万物皆由造物主所创,动物与植物皆为生物,并无本质区别,所以老虎吃狐鼬就像吃一般。而此素食主义(或宗教信仰)则是建立在物质条件相对丰富的情况下,如果人在物质匮乏食不果腹境地就会放下束缚,正如在船上佛教徒会吃肉汁,Pi为了吃鱼肉不惜与老虎搏命一样。
&&&&历史上名叫“理查德·帕克”的人至少有三人死于海难,其中两个是被救生艇上的其他生还者吃掉的。作者为老虎冠以理查德·帕克的名,看似无心插柳,实则暗指少年派的逃生可能包裹着一个血腥残忍的“人吃人”故事,但他却将海难逃生用一场奇幻历险的形式呈现,选择性遗忘了那些难以启齿和面对的“恶”。李安在影片中不断强调,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和告别,以及采用怎样的方式面对我们的过去,和我们的“恶”。试想想,若不是编造出这么一只孟加拉虎来,年少的派如何在长达227天的漂流中去面对母亲的惨死和吃人肉求生的事实呢?
&&&&说到这里,我不禁回头再去看那段驯虎的文字:“有时我因为理查德·帕克的存在而感到高兴,甚至不愿让他死去。如果他死了,那么我就会独自在绝望中生存,而绝望是比老虎更可怕的敌人;如果我还有生还希望,那么要感谢理查德·帕克,是他让我没有时间多想我的家人和我的悲惨境遇,是他强迫我继续苟活着。我要感谢他,没有他,我今天也不会活着给你讲我的故事。”
与前面人类欲望无尽的隐喻相联系,则是暗示人类盲目的信仰,却同时做着违背神性的事;有着无穷的欲望,始终无法脱离心中的兽性。正如在饭桌上,爸爸教导Pi的这个桥段:一个人不能同时信仰这么多宗教,如果你什么都信就代表什么都不信。然后又告诉Pi,希望Pi拥有自己理性的思维,甚至与老爸信的冲突都没关系,只要是出于理性的。也许观众或许认为影片在批判宗教信仰而宣扬绝对理性,神在危机的时候没有向Pi深处援手,正如在暴风雨来的时候Pi跪地长啸“你带走了我的所有,你还想要什么?!”对神的质疑。
主人公在岛上获救,白天有着无穷的食物,干净的淡水,以致于他钟情于这个小岛,不想离开,因为对未知和死亡的恐惧让他想在这个岛永远生存下去,他甚至将女朋友送给他的红绳系到了那棵树上表达了他的依恋。然而黑夜降临,他看到了白天的湖水开始吞噬鱼类,那深不可测的湖水在吃着自己养育的动物,同时他又看到了那个仿佛莲花的树叶,一层层剥开后看到了人类的牙齿。白天和黑夜,馈赠与索取,吃和被吃。这就是此岸。这就是人类,这就是生存的残酷。
&&&&人不信了神了吗?你抛弃了我了吗?还记得影片前面Pi跑到教堂里与神父的对话吗?PI问神父,神将自己的儿子派到世上,让他为人类受尽了苦难,这叫爱吗?神父回答,你所要知道的就是,他爱我们。电影的结局也回答了这个问题:神的儿子带领拯救了人,脱离了自相残杀的苦海,一步步消除兽性,这就是上帝的爱。
Pi毅然的逃离的那个小岛,因为他不想继续活在过去,吃着同类生存下去。他跟随着神的指引,乘着小船,向着脱离兽性的彼岸。但此时,他仍然无法完全脱离兽性的一面,载着老虎继续出发。直到最后,那只老虎走进了丛林里,消失了。Pi哭很厉害,因为人类的兽性帮助人类生存了下来,在最危难的时刻生存了下来。而当人无限的追求并接近神性的时候,兽性会在不被察觉时离去了。他告诉作家,在老虎的眼里看到了另一个灵魂。而父亲告诉他,在老虎的眼睛里,你只能看到自己。父亲没有错,兽性没有情感和怜悯,与神性是毫不相容的。起初Pi并不相信,但是在漂流的过程中他渐渐明白了,这两者是不可能融汇调和的。“我以为它会回头,但它只是朝着森林深处望去,然后永远消失了。也许父亲说得对,它根本没有把我当成朋友,但我非常确定,我在它眼中看到的,绝对不只是我自己目光投射的倒影。它就那么头也不回的走了,但在我内心深处,它永远与我同在。”
深度解析(解读李安)
在谈论少年Pi这部电影之前,需要预设若干个前提。这些前提就像是数学里的那几条公理,一切演绎,一切推理皆由此而来。如果我们不能在起点达成共识,那么只会分道扬镳,越行越远。
第一。少年Pi的小说属于扬马特尔,少年Pi的电影属于李安。李安的电影基于原著,但又不尽相同。他保留了故事框架,进行了改动增删,使之混杂入了李氏基因,从而变成另外一样东西。因此,我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将会彻底抛开原著的干扰——不涉及原著情节,不涉及原作者用意,不比较两版之间的差异,总之就当是我们从来不知道这部电影还有原著——只专注于导演在银幕上给我们摆出来的东西。
第二。成年Pi的演员伊尔凡可汗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这部电影表面上看是一个少年的冒险故事,实际上隐藏着很多隐喻,它有许多平行空间,很多层次。”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寓言性质的故事,里面的隐喻表现手法克制而简洁,彼此的映射关系十分明显。李安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赋予了扬马特尔的故事框架一个“李安”灵魂。我们只有承认李安在这些细节上的处理是刻意的,每一处都经过精心设计,每句台词都有它的功能和指向,才能拼凑出他试图表达的意义。否认了这一点,就成了聆听云天明童话的三体人,听到的只是一个纯净、美好的故事。
第三。我一向认为,影评是一件主观的工作,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视角和观感,他们都没错,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本不存在客观影评这种东西,自然也就不存在对错。对写影评的人来说,他唯一的责任,就是承认他的评价只是个人体验,不是妄议别人对错的客观真理。所以这篇东西,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它不涉及微言大义,不谈主题外延,只就电影本身的线索做一些分析。或许对,或许错,或许过度解读,或许牵强附会。如果得到大家的认同,我深感荣幸;如果你的意见与我大相径庭,那说明这部电影存在多重解读,更显出它的神秘魅力。
闲话少说,让我们从那次晚餐说起。
电影一开始,同时信仰了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Pi和他的父亲母亲在晚餐时进行了一次谈话。这次谈话非常重要,它是整个电影主题的第一次预演。
少年Pi的父亲说:“如果你同时信仰三个宗教,那等于什么都没信。与其如此,不如选择相信理性,相信科学……我宁可你经过深思熟虑否认我,也不要不加分辨地盲目接受。”(凭记忆写出,只是复述其大意,以下同。)
而母亲则说:“科学解决外在的问题,而不是内在的。”实际上是在暗示理性和信仰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前者解决现实问题,后者解决心灵问题——要注意,母亲这句话,实际上成为了Pi后来一切行动的心理渊薮。
电影里提及了两人的背景:父亲被现代医学救了一条性命,所以他相信科学,代表着理性;母亲倾向于宗教,代表着信仰。电影里还特意强调,母亲舍弃家庭跟随父亲,信仰是她与过去唯一的联系。
父亲和母亲的说法不同,少年Pi面临着抉择。要理性还是要信仰,这是一个精神领域的经典困境,少年Pi最终做出的选择是:“我决定去受洗。”也就是说,他选择了后者,也就意味着他认同了母亲的话,
但信仰需要的是虔诚,Pi并非一个虔诚者,他是个泛神论者。成年Pi的一番论述表明,他需要的是一种超自然的、至高无上的力量作为信仰依靠。至于无论是上帝、安拉还是毗湿奴,并不重要。可以这么说,他的意识里,信仰的是信仰本身,而不是某种特定的神明。
&&&&对虔诚者,他选择信仰是去解决问题。而Pi这样的人,他选择信仰,只是为了逃避问题。信仰对他来说,不是一个具体膜拜的对象,而是一个寄托,一个可以逃遁的空间。
这就是为什么,Pi要讲两个故事。
两个故事的真假一直存在争论。可在我看来,第一个故事毋庸置疑是编造出来的。李安很狡猾,他从不公开谈论故事的真假,他知道保持一部电影的魅力就是让观众无限地争论下去。可他在电影里的安排,却表明了自己内心的态度。
一个幻想故事,可以天马行空无所顾忌;但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必须符合现实。第一个故事里有食人岛,这是一座深海中的热带密林,中间生存着无数沙漠中才有的狐獴。沙漠和大海,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象。
如果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么李安为什么不设置一个长满棕榈树爬满老鼠的正常海岛,使之看起来更加合理呢?可李安非但没这么做,反而煞费苦心地挑选了距离合理性最远的沙漠狐獴,这是刻意放大不合理,以此来暗示第一个故事的虚幻性,告诉所有观众,这只是幻觉,这只是想象。我们都希望第一个是真实,但没法说第一个就是真实的。
这有点像我们平时开玩笑。比如我调侃一个姑娘说:“你真漂亮我特喜欢你。”这句话有可能会被当成玩笑,也有可能会被当真。为了避免被当真的风险,我会故意夸大这句话“你比林志玲还漂亮我天天想着你连肉都不愿意吃了。”不合理的部分被无限放大,听的人自然明白这只是个玩笑。
所以,第一个故事是Pi所幻想出来的,第二个故事是真实的,是理性的。可Pi无法解决第二个残酷故事给自己内心带来的煎熬,他只能逃遁到第一个故事里去,把周围的遇难者幻化为各种动物,才能让自己平静——正如母亲晚餐时所说,理性解决外在的,信仰解决内在的。他那一句“我决定去受洗”,实际上就是自己决定逃遁的预言。
李安在这部电影里,有两种方式来引导观众巧妙地觉察到隐喻存在。一是预演。每一次大的行动之前,都会有一次小的行动作为预演;二是让本体和喻体反复出现,强化两者之间的关联,然后通过构建喻体之间的关系,来揭示本体的命运。
晚餐谈话,无疑就是Pi讲述两个故事的动机预演;而基督教牧师对Pi说的那句:“you must be
thirsty。”和父亲说“从它眼中反映出来的,是你自己的投影”,则是李安在不断在我们脑海里建立起Pi和老虎之间的本喻关系。
有人说老虎代表了恐惧,我觉得应该更进一步,代表的是Pi的本能情感。在第一个故事里,Pi把自己一分为二,自己代表着人性或理性,老虎是剥除了理性的原始本能——本能地发怒,本能地恐惧,毫无掩饰地表达自己最粗粝的欲望。
换句话说,第一个故事里的人与虎,是第二个故事人性与兽性之间天人交战的投影。Pi不愿正视吃人的现实,只得一分为二,变成人与虎的奇幻漂流。这在许多影评里都有提及。
可是,不要忘了,我们否定第一个故事真实性,理由是它存在着不合理,而且李安保留了“不合理”的标签,以此提醒观众故事的虚幻。
但第二个故事,就真的合乎情理了么?
回想一下第二个故事的过程:Pi、母亲、水手和厨师登上救生艇。水手受伤,很快死去。厨师将其吃掉。然后Pi不小心放跑了一只海龟,被厨师殴打。母亲与厨师争执,被厨师所杀。厨师把母亲的尸体扔进大海喂鲨鱼。Pi出于愤怒杀了厨师,并吃掉了他。
在这个故事里,各种元素和第一个故事完美对应,母亲=猩猩,厨师=鬣狗,水手=斑马,老虎=Pi的本能,看似完美无缺,合乎情理,连最理性的保险公司都快要认同,但其中却存在着两个破绽。
第一个破绽,是香蕉。
当Pi讲述第一个故事的时候,说猩猩坐着漂浮的香蕉而来。保险调查员立刻指出,香蕉不会漂浮。当Pi讲述第二个故事时,对这个细节居然没有修改,仍旧坚持说妈妈坐着漂浮的香蕉前来。
香蕉在现实里能否漂浮,并不重要。在电影的世界里,保险调查员指出香蕉不能漂浮,这代表了一种常识,它的功能是用来牵出Pi讲的故事里反常识的地方,内在逻辑是自洽的。
第二个破绽,是妈妈的死。
厨师是一个对食物很执着的人,他会吃老鼠,会把水手杀掉用肉做鱼饵。对他来说,每一块肉都是极其宝贵的。可是妈妈死后,厨子没吃掉她,扔到了海里喂了鲨鱼——这是一种浪费,尤其是厨师已经吃过了水手,对他来说,最大的心理障碍已经消除,没理由会做这种浪费行为。
第二个故事本身已经非常圆满,却多了这两个颇为醒目的蛇足。实际上,它们也是刻意被保留下来的标签,用来提醒观众——第二个故事也并非真实——至少隐瞒了一部分真实。
这两个破绽,都与母亲有关。毫无疑问,第二个故事隐瞒的真实,就是母亲的下落,
前面我说过了,李安喜欢用各种比喻反复强化本喻关系。少年Pi和老虎是其中最醒目的一对,但还有一对本喻很容易被忽略。
母亲与莲花。
莲花与母亲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此之前已经有两次显著暗示。一次是在开头,母亲在地板上用粉笔画莲花给Pi和拉维看。一次是电影中段,Pi俯瞰海底,先是鱼形成莲花,然后又变成母亲的容貌(这里Pi父和拉维的脸都没出现,指向特别明显),最后叠加到了沉船。所以准确地说,莲花代表的是Pi对母亲的思念和爱。
与此同时,李安还特意安排了阿南蒂给Pi讲解舞蹈,引出一个关于莲花的重要比喻:林中莲花。
在Pi问阿南蒂林中莲花是什么意思时,她没有回答。直到我们进入整个电影最关键的一段情节:食人岛,才恍然大悟。
Pi在夜晚的林中摘下一朵莲花,打开以后,里面是一颗人牙。于是“林中莲花”这个比喻和指向,在这里得以完成。
我们知道,第一个故事是Pi的幻想。那么他在岛上的动作,肯定是对各种现实发生的投射。莲花是Pi对母亲的思念;莲花中的人牙,代表了母亲的遗骸,也即死亡。而母亲的躯体,实际上就是整个食人岛。
岛是母亲,而岛下涌起的酸潮,则是母亲的下场。
酸潮是一个意义异常清晰也异常恐怖的比喻。如果想表达母亲死亡的意象,有很多种办法,最简单的比如说潮水慢慢淹没岛屿,代表母亲的溺水;或者鲨鱼啃噬小岛的根茎,代表葬身鲨腹,等等……可李安选择的是一个非比寻常,几乎和海洋没有一点关系的比喻:酸。
这个酸,自然就是人的胃酸。酸潮扑上小岛,这个意象表明母亲是被吃掉的,被胃酸所消化,所以遗骸的代表物是牙齿。
Pi在岛上吃了植物根茎,老虎吃了狐獴,这是食母的暗喻。有一种说法认为,根茎和狐獴代表尸体的肌肉纤维和蛆虫,代表了吃人,这两个比喻在电影里找不到可参照的点。李安如果要设一个比喻,一定不会只设一次,一定会重复多次,或者找另外一个参照点,所以这个猜想是否成立,需不需要影射到如此细致,有待商榷。但食母是确凿无疑的。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食母之前已经预演过一次。
Pi是个素食主义者,他第一次抓到一条大鱼,一边大哭一边用锤子把它砸死。砸死以后,Pi跪倒在筏子上,哭着对鱼的尸体说:“毗湿奴,谢谢你化身为鱼来救我。”他这么做,是因为自己面临着饥馑危机,理性告诉他只能吃鱼渡日,为了能够达成心灵妥协,Pi必须在信仰里找了一个借口。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关于道德的教义太过鲜明,没办法利用,于是Pi只能选择毗湿奴作为理由。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Pi的宗教观。
于是,鱼成了毗湿奴的化身,Pi有了一个可接受的理由,内心回归平静。
这次吃鱼事件非常重要,承前启后。
往前看,它与晚餐谈话相对照。父亲在晚餐时说了句话:“今天的羊肉很美味,可惜你们享受不了。”说明父亲是家里唯一一个肉食者,他代表着理性,理性是要吃肉的。母亲则告诉Pi,理性可以解决外在,信仰可以解决内在。这一点是食鱼事件里也得到体现,Pi理性地杀鱼吃肉,然后用信仰给自己内心找了个避难所,一个借口。这个很变通甚至有点狡猾的举动,与Pi在餐桌上轻松地说“我决定去受洗”的精神是一脉相承。
往后看,母亲就是鱼。鱼是毗湿奴所化,那么母亲也一定是毗湿奴Pi来的。Pi吃鱼是因为这是毗湿奴的化身,Pi吃母亲也是因为她是毗湿奴的化身。一个化成鱼,一个化成了海盗。食鱼事件就是食母事件的预演。
宗教变成了Pi的心灵庇护所,他给自己构筑了一个坚固的壳。对Pi来说,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教义太过清晰,对善恶的道德评判太过清晰,他唯一能选择的——同时也恰好是她母亲所信仰的——只有印度教。只有毗湿奴的神话特性,才能为Pi食母构造出一个合理的借口。
&&&&李安唯恐观众还搞不清楚这个比喻,还特意给出一个岛的轮廓特写。有人说这是毗湿奴的侧影,有人说这是一个女人,都没错。这个轮廓本来就兼具了母亲与毗湿奴两种特性。莲花是毗湿奴的象征,而母亲信仰的是印度教,毗湿奴的神话就是她讲给小Pi听的。从这个特写镜头,母亲-莲花-毗湿奴这三个元素的连接,得到了一次明白无误的强化。
&&&&这就是为什么岛的轮廓既像毗湿奴,又像是母亲,Pi为了给自己的食母寻找了个宗教理由,早视它们为一体了。
在这之前,Pi应该已经做过类似的事情。在幻想层面,鬣狗杀死了猩猩,老虎杀死了鬣狗,但很快鬣狗、斑马和猩猩的尸体全都消失了,全都被老虎吃掉了。投射到现实层面,厨师杀了母亲,Pi杀了厨师。然后面临饥馑的Pi吃掉了水手的剩余部分和厨师,最后把目光投向了自己母亲的尸体。
食人是一回事,食自己的母亲又是另外一回事。Pi在吃水手和厨师时还能保持正常——食鱼事件里,Pi杀死了鱼自己却没吃,而是喂了老虎,表明他把吃人归咎为自己的兽性,自己的人性还保持着清醒——但面对自己母亲,他内心的惊慌和挣扎可想而知。
在登岛之前,故事一里有一场惊天动力的大风暴,老虎在瑟瑟发抖,Pi在呼天抢地。开始时Pi还呼叫着神明,但很快就放弃了。这说明他的人性和兽性同时遭遇大了现实中的大挫折,这挫折可能是真正的风暴,也可能是其他灾难,总之造成的结果是食物匮乏至极,陷入极度的饥饿。唯一的食物,只有母亲。
吃了,自己心理绝对无法接受;不吃,一定会饿死。
可这场危机太过强烈,于是Pi的人性和兽性不得不暂时达成统一,或者说妥协,把母亲当成毗湿奴的化身,重演吃鱼时的故事,并且构造出一个毗湿奴食人岛的幻象。正如电影开头讲述的,到了夜晚,我们都生活在毗湿奴的梦里。
然后,在幻想层面,人与虎同时登岛,Pi吃了植物根茎,老虎吃了狐獴。不知大家还记得不记得,当Pi告别阿南蒂的时候,阿南蒂给他手腕系了绳子,代表了与最爱之人的告别。再回想起Pi一登岛便在岛上系了一段绳子,便会豁然开朗。Pi是在告别,与母亲告别,因为他即将要吃掉她。
到了夜晚,酸潮涌动,莲花里只残存一颗牙齿。等到Pi夜晚打开莲花看到人牙时,林中莲花的暗喻发挥了作用,他的理性之火终于觉醒,意识到自己做下的极恐怖的事。
Pi自己说担心被食人岛吞噬,才决定离开,实际上担心的是食母这件事吞噬掉他的精神,让他疯掉,乃至死亡。所以他选择了逃离这个岛,也就选择了忘记。这同样也在阿南蒂的情节里得到了呼应:“我记得那一天发生的每一件事情,但是却忘记了是如何告别的。”
结果Pi把这件事彻底忘掉了。他给保险员讲述第二个故事时,只讲到自己暗示吃了厨师,就停止了。他不是刻意隐瞒,而是自己也忘了,唯一残留的记忆,只有他自己编造出来保留在第一个故事里的食人岛。
阿南蒂的情节在整个电影里地位独特。如果把她的戏单独抽出看,根本没有任何意义,这段情节跟后面一点关系也没有,这女人也再没出现过。但李安从来不做无用功,他加入阿南蒂的戏,正是为了给后面食人岛的一系列活动建立比喻的对照系。
系绳子、忘记告别、林中莲花,这些都是食人岛中的重要暗喻,同时又与阿南蒂的故事要素全部照合。没有阿南蒂的故事,食人岛的行为就会让观众觉得不知所云。没有食人岛,阿南蒂则变得毫无意义。两者实际上是一个彼此呼应的隐喻体系的两端。
这就是充斥于细节中的各式隐喻所构筑出的第三个,也是真正的故事。
李安把第一个故事描绘的极为精美,对第二个故事却吝啬到一个镜头都没有,对第三个故事甚至只肯用隐喻来承载。他把现实包裹在美好的糖衣之内,又在现实里放入残酷夹心,递给大家。作家和保险公司相信了第一个故事,Pi本人相信的是第二个,为了强化自己的信念,他甚至还多信了一个犹太教。至于观众愿意剥开几层糖纸,则取决于他们自己。
李安用这种极度不均衡的手法,把选择权出让给观众。他打开了许多条路,每一条都没有设置终点。《盗梦空间》里,陀螺是旋转还是倒下,主角究竟是在梦里还是现实,观众可以予以猜测解读,也可以随时出戏,起身走人,归根到底这是主角自己的问题,观众们是无关的客观者。但观众们在看少年Pi的时候,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我究竟该相信哪一个故事。这个选择权不再取决于故事的解读,而是取决于观众的内心。宗教者从中看到信仰的力量,无神论者从中看到对宗教的否定与稀释,心灵纯净者与疲惫于现实都市的人倾向于相信第一个故事,而内心黑暗的悲观主义者,则对背后隐藏的真相不寒而栗。
当李安在采访时被问起关于第二个故事,他的回答避重就轻,说故事拍完就交给观众了,这是个聪明的做法,他放弃了最权威的导演阐释权,让观众保持争论。莫衷一是是电影保持长久魅力的不二法门。所以我们不必奢望从他那里得到明确的答案,相信自己的本心就好。
隐喻探索(拓展思维)
片子的末尾,Pi在面对两位日本来的保险理赔员时的一段陈述把整个故事都推翻了,基于这段陈述我们可对正片中埋下的部分隐喻做如下推断(大家应该也都看出来了,在此班门弄斧了)
  1.质疑   
  像派一样,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成长的过程中,无意间接触到宗教,更有可能由起初并不理解到后来深陷其中(他不明白耶和华为什么派耶稣因罪恶殉道来拯救人们?这也是我对基督教和其他许多对殉道浓墨重彩的宗教长久以来存有的疑问,神爱世人的方式如此残忍,miracle的彰显方式难道只能是苦难?诺亚方舟、摩西分红海等传说,具有强大的魅力却又让我无从理解,从而产生出一种深切的吸引。也许很多人,包括派,也是从最初的这种吸引转化为信仰,我似乎从其中体会到一种受虐的快感、被牺牲的自豪感与成就感)。为那些仪式——行礼的姿势、宗教音乐、经文的韵律、香烛的味道——所给予的纷乱中的一方平静和神圣而深深着迷。只不过,派更极端,他变成了信教狂,因为宗教之于未谙世事的派,是能明确给予指向(give
sign)的导引(guide)——脆弱的人类一生都在寻找的方向。   
  派以为自己找到了,那么多的神,为他的人生照亮前程。但是父亲——某种程度上,也包括茹素的母亲——并不同意,这两个家长是印度教圈子中的新派代表,一个笃信科学,一个反叛传统(私奔)。还来不及迷惘,成长中的另一课——恋爱,再次把疑问推到了派的面前。  
  注重仪式感和象征意味的印度传统舞蹈,是派的媒人,他痴迷于女孩的舞姿手势,追问她:你做的那个手势什么意思?森林里为什么会有莲花?恋人没有回答他,李安用剩下的100分钟回答了这个问题。  
  莲花是纯净的,的确与充满危险的森林格格不入。但森林并不肮脏,森林就是森林,是猎场,也是坟场,有生、有活、有死,有吃与被吃,缺一就崩坏。  
  电影一开始,派就对来访者说,我生于动物园,长于动物园,(用的是give
birth以示土生土长)。在派的讲述中,动物园里各种奇异好看的动物轮番登场,他们在慢速镜头3D视效的移动中,不慌不忙、相安无事地展示他们的悠闲,他们吃,他们睡,他们被喂。动物园,就是被承包、有秩序的假森林,就是运转正常的社会,隐藏其后的是不明显的食物链关系。像派一样,你我皆生长于此,绝不希望这一切发生变故。  
  但那又怎么可能?终有一天,我们要面对人生中的暴风雨,要面对独自一人的残酷漂流,要面对真正的森林。
  2.选择   
  派抓着鲜肉的手,伸进笼子,颤抖着等待老虎走近——他相信野兽也有灵魂,也许是因为宗教,也许是人的最初本性。坡脚的父亲冲进来拉开他,以一只瘦弱的羊给他上了血腥的一课——兽性没有怜悯,只为糊口。这一课,是一次隐藏的机遇,即使终生把神挂在嘴边的派可能不愿承认,但从那以后,他的人生多了一个备选,一个救命的备选。  
  3.退让   
  自从派在暴雨中坠入大海的那一刻之后,一切都变得如此魔幻而不真实,以致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怀疑那都是他漫长的临终幻象——映出绚丽天光如镜子般光滑的海面,任何动物被咬死吃掉后就毛干爪净不见血迹的干净船体,深夜闪耀水母之光和一跃而出的荧光鲸鱼,只长头发不长的胡子的派(这是个BUG吗)……终于,到讲述的最后,在万恶的日本人的逼迫下,派道出了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一个不那么奇幻的、不再会被反复追问、“没有动物和岛屿(派的原话)”的版本,为什么偏偏把动物和岛屿拿出来单提?因为这是这个故事最不堪回首的部分(我不想用重口这个词,因为如果这就叫重口,那人生就没有清淡)。  
  是的,和我一样,你肯定也感觉到了,第二个故事,才是真实发生的。   
  跌断腿的船员(斑马)被活活截肢后没能幸存,下场和老鼠一样,被厨子(鬣狗)做成了肉干。善良的母亲(猴子)为了保护自己和孩子而反抗,被厨子(鬣狗)杀死,在那一瞬间,派悲愤交加,挥舞木棍对鬣狗怒喊“COME
ON”的时候,帆布里蹿出了老虎,杀死了鬣狗。还记得吗?那只老虎是从派的正下方蹿出来的,派被吓了一大跳——这是派的备选,拜父亲所赐。也可以说,这是信徒派的第一次退让,为了不“被杀”而“去杀”。
  派杀死了厨子(老虎杀死了鬣狗),但对这个杀戮的自己(老虎)怀有恐惧和戒心,既不敢共处一船(怕被这个恶的自己吞噬),也不敢脱离联系(因为不得不共同依存),只能以一根缆绳和一小片水域维系与隔离。在一片广阔汪洋中,派坚持善良,防备被伤害,也尽量不去伤害。可最终还是不得不去捕鱼杀生,喂饱那个凶恶的自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被那个凶恶的自己吞噬,保留好的自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作出的残酷冷漠的选择,有多少是为了出于生存的自我保护?有多少是为了保护那个好的自己?)派将额头抵住失去生命而褪色的鱼尸上,哭泣着感谢神变成了鱼喂活“我们”(自己和虎,派在鲸鱼出水后损失了所有饼干和淡水,不得不开始吃鱼)。在派的宗教自慰中,牺牲自我的鱼就是上帝旨意的殉道者),这是派的第二次退让,是“杀生是罪”对“不吃就死”的退让。  
  派试着驯服老虎,和老虎共处一船(当我们发现自己原来可以被“活下去”的信念逼迫得如此凶残以后,只能试着驯服它使它在掌控之下),派成功了,紧张的气氛舒缓了一些,但和谐是神的旨意吗?如果有神,答案是否定的。派认为的神迹,再次以同样的方式彰显威力——暴风雨。派兴奋地对着雷电狂呼,称颂神的威力,老虎蜷缩在帆布下,派扯开帆布,让神迹的光芒照亮邪恶的自己,却不料神迹给出的又是无情的嘲讽和灾难。筋疲力尽的派在晕过去之前,把帆布重新挂好,对老虎道歉,对不起。暴雨过后,派抱着奄奄一息的老虎,把它的头枕在自己大腿上,惺惺相惜:“我们要死了”。是啊,“我们”,我们是一体,好的我,和恶的我。这是信徒派的第三次退让,彻底承认和接受两个自己其实是一体。 
  饿晕了的派再次醒来,他发现自己和老虎来到一座浮岛,生存的希望再次被点燃,他趴在醒来的地方,直接抓起植物的根茎来吃(吃的是“植物”,又一次自慰),还发出了满足的“嗯”声。稍稍恢复体力后,派和老虎踏上了这个浮岛,岛上的一切看起来仍是那么不真实。树木盘根错节的地面(犹如人的筋络血管),密密麻麻的成群的狐獴(就像曾经鲜活的组织细胞),一洼清冽的淡水池塘(血液对于濒死的人也意味着止渴和营养)。到这里,作为信徒的派,对生存的退让,终于达到了最高的等级,为了活下去,他吃下了dirt(厨子的尸体),被幻想粉饰的dirt。肮脏和腐败,在生存大计面前变成了汪洋中漂浮的天堂。但是,所有幻像在夜晚降临时逐渐显露端倪,树下被酸(胃酸)消化的残骸,层层包裹的果实里,是一颗人的牙齿,一个岛屿的全景镜头,竟然像一具漂浮在水面的尸体,派在半糊涂半明白之间决定离开这个危险的浮岛(那一半的糊涂是因为不愿醒来,就如同精神上设置动物剧的存在)。在离开岛屿时,活过来的派试图回归信徒的身份,把这个岛屿归于神的旨意——神让他在这里补给,好能继续生存下去,也让他适时认清离开,好让罪恶停止。  
  像所有被幸存者讲述的海难故事一样,派最终回到人世,或者我们可以说,他从森林回到了动物园。其他在秩序统治下的动物来救他的时候,那只象征本能的老虎,遁入森林,旋即如同被派杀死的鱼一样,失去了色彩。派伤心地大哭,只因那只曾经相依为命的老虎没有回头看他一眼,“如果没有他,我不可能活下来”,派说。但在落泪之后,派又坚定地说,“我知道,他会一直和我在一起”。
  4.再次选择   
  故事的开始,派说,在信仰的大楼中,每层都有好几个“怀疑”的房间。故事的结束,派问,你更喜欢哪个故事?派问来访者,也在问你我。究竟一切是不是一个happy
ending,这取决于听故事的你。答案显而易见,因为我们都是在动物园中“土生土长”的。如果你采摘到一朵美丽的莲花,也会小心翼翼地捧着它,怎么舍得扔到地上任人踩踏?信仰就是这朵莲花,你很难在森林中寻找到它,但你可以在森林中幻像它。像毒品一样,它给你安慰,给你幻像,让你沉迷,把残酷变得不那么残酷,把苦难变成一次奇幻之旅。来访者的回答让派满意。在这个有树荫、有栅栏、有食槽的动物园中,他们最终达成了共识。
有些经历永远不会被忘记,但手捧莲花,能让你用另一种方向回忆,给你继续生存下去的勇气,重新选择吃素,仍然在吃饭前虔诚祈祷,娶妻生子,并用自己失去的恋人和兄长的名字为孩子们命名,以示缅怀,你还可以把你的家人介绍给刚刚认识、却站在现实与信仰之线同一侧的陌生人,难道还有更好的选择吗?这全赖那朵悬浮着的莲花。但是,像派一样,永远不要忘记,那只老虎始终在森林深处注视着你。
  5.“吃” 
  李安早期的电影,用“吃”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当初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法宝,终于在《少年派》中修成了正果,李安自己给出了难以辨驳的答案——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了吃才有一切,张开嘴,里面就是宇宙。吃是生存的基础,更是生命的哲学,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嘴巴的一张一合一吞一咽之间,关于食物是干净还是肮脏的辩论其实很愚蠢,套句大白话来说就是,饿你三天,见着戴草帽的都追。当然,虔诚的教徒可能会选择饿死不食不净之食,宗教的力量能够克制生存的本能,这种强大使我敬畏。但菩提树下苦熬苦业的释迦牟尼,不也是喝了羊奶才有力气悟道成佛的?佛教认为有强烈气味的东西是不净的,未必给佛祖挤奶的那只羊就不膻吧。  
  我更愿意相信,宗教是如此善良,它愿意使人们都轻松愉悦吃饱穿暖有安全感,而不是让人用现世的隐忍来换取来世的幸福,用苦难的神迹来彰显神力的存在。神爱世人,世人也要自爱。那些死乞白赖劝人茹素的人啊,你头顶的莲花很漂亮,你要去的那个世界很美好,我愿意你活在那个使你平和的气场中,我觉得有信仰能使人健康长寿,只不过我信的是,历尽艰辛进化为杂食动物的人,可以适当吃一些肉(当然肯定不是人肉)。
&&&&6.动物的所代表的人物含义
四只动物与四个人的一一对应,在台词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这四对对应中贯穿始终的自然是Pi与老虎的对应,老虎对应了Pi(或者说是人类)心中所存有的恶念,贪婪,野性与为求生存而不择手段的凶残一面,而Pi则代表着人类对于善念(神性)永恒但却永不可能圆满的追求(还记得Pi在教堂里与神父的对话么),在印度时年幼的Pi对老虎表示友好,说能从老虎眼中看到灵魂,父亲则加以驳斥,说“你从它眼中看到的不过是你自己的倒影”,让Pi看老虎吃羊,并说“世界并没有那么简单”BLABLABLA,事实上是要让Pi改变对“人”这种可怕动物的过于幼稚的认识(这种转变在每个人的少年时代大抵都是有的),直面人性之恶,并时时加以提防,有必要的时候甚至要加以利用,去做所谓的“必要之恶”。这也就是为什么Pi在片尾说要感谢他的父亲,父亲小时候教他的让他活了下来。
Pi在独白里对于老虎的态度是“让我觉得危险,但却让我生存下来的朋友”。
Pi与老虎的关系从畏惧,对抗,驯服,利用,乃至合作,到最后的在获救以后老虎不辞而别,正是对人的善恶两面在那样极端情况下矛盾,斗争,并最终归于和谐所打的一个比方——而老虎的离去,恰恰是因为Pi自己所做的选择,他选择抛弃恶念,忘记这段记忆,并终生去过“吃斋念佛”一般的生活去消解罪恶,希望借此达到所谓inner
7.神奇之岛
关于那个岛,大家都看出来了那是一个人的形状,岛上遍布的树根就如同人的血管一般,而岛中的那一口池子,则是人的心,台词里讲“这个岛白天给你看到的都是美好的东西,到了晚上就变得险恶”亦是对人性地善恶二重性的暗喻,善是表,恶则是里,这与Pi和老虎的关系是同构的。而这个岛通过晚上从池子里分泌出的酸液分解生物化作养分再来维持这一生态循环,则是类似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隐喻。
更重要的是,这个岛也同老虎一道暗示着,Pi是吃了同船的人(厨子,佛教徒,乃至是他自己的母亲)才得以生还——这与他对理赔员所讲的故事不一致,则说明这是他最不愿意回忆起的那部分——片中他去咀嚼那些看起来像萝卜一般的树根,就如同去咀嚼人的血肉一般。而在花苞中发现人的牙齿,姑且做个很恶心的,没多少根据的设想——大概是他在自己的粪便里发现的。
8.变幻的景象
片子中段Pi与老虎看着海面,画面一路推进演化出万事万物,是与片首Pi的母亲对他讲的那个”他从她嘴里看到了整个宇宙“的神话故事相呼应的。
因为对宗教不了解所以看不出更多的隐喻了,鉴于故事的设定中Pi是一个印度教,基督教及伊斯兰教徒,估计作者所设置的具有宗教或反宗教意味的细节还有很多,在此抛砖引玉,豆瓣众大神指教了。
本来我最喜欢的李安电影是当年的父亲三部曲,而不是后来叫好又叫座的《色戒》与《断背山》,其中又以《喜宴》最为喜欢,觉得这片子由小见大,从各种各样的细节设置上能看出整个华人社会来,推荐给很喜欢《色戒》的妈妈看,她一口气三部看完,然后到我房间来向我致谢,说真是好片子,要给她中老年妇女朋友们去推荐(||-_-)。可在看过《少年Pi》之后,这大概要改一改了,如今的李安已经不满足于由小见大地去讲一个民族了,而是要由小见大地去讲人性,善恶,信仰之类更加深刻的东西,大有俗家弟子修佛成仙之感,有人讲说这是李安电影的最高之作,我倒更希望”最好的永远是下一部“,但即便这是他的最高峰乃至收山之作,亦无憾矣。
起码小金人再拿他个两三樽是妥儿妥儿的。
另外,片名译作《少年Pi的奇幻漂流》真是糟糕,虽说原著引进的时候就这么翻译了,可这名字听起来活像是一本童书。其实抛去人吃人之类血淋淋的推断不讲,整个故事亦可抽象化地解读为一个少年人的成长经历——十几岁的时候从熟悉的环境中离开,到未知的世界中去,逐渐地失去了长辈的庇护,在旅途上碰到各色各样的人,就像瞬间打开了第三只眼睛一样忽然看见了世界并不总像童书里那么五光十色温馨美好,然后三观混乱痛苦不堪,在对善与恶,美与丑的不断究问中逐渐接近人的本质从而认识自我,最终化作一个凡夫俗子,平静地了此余生——Life
of Pi当中的Life本应该是指整个的生命过程,但从这个意义上讲,译作《少年Pi》倒也未尝不可。
与博主一起约会一个爱笑的漂亮女孩吧O(∩_∩)O~(提供/捧心西子)&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评论、留下你的足迹哟。
注:请重视知识产权,转载请标明出处。 &
&&意见反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4个32a和一个香蕉少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