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大教务系统登录有拿毕业论文扣学生的传统么

中矿大影视欣赏与文化比较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6页免费2页免费3页免费6页¥3.006页免费6页免费4页免费2页免费2页免费2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44页3下载券42页免费6页免费8页5下载券
中矿大影视欣赏与文化比较论文|中​国​矿​业​大​学​影​视​欣​赏​与​文​化​比​较​论​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矿大学生渴望传统戏曲进校园
该校社团联合会通过晨报寻求帮助
徐州·专题
] 字体:【&&】
  晨报热线消息(记者&王任飞)“我们希望传统戏曲可以走进校园,让大学生近距离地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昨天上午,中国矿业大学学生小张通过晨报寻求帮助,希望从事传统戏曲文化研究的有关专家能够走进校园,为大学生们提供一个学习、欣赏戏曲文化的机会。  求助:希望戏曲走进校园  传统戏曲的表演、戏曲文化的传讲、与戏曲专家们进一步地交流……当同学们开始提出这样的要求时,中国矿业大学社团联合会的负责人既有惊喜又倍感压力。  他们为了能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戏曲知识、欣赏传统戏曲之美,一直积极地联系有关专家前来学校进行演讲,但现在还是没有着落。  欧阳同学说:“我们联系了一位戏曲专家,但是出场费过高,我们无力支持,而其他设有戏曲研究课程的高校方面最近也没有时间”。&  欧阳同学表示,不管是个人还是团体,只要是从事传统戏曲艺术,或是对传统戏曲文化有研究,并且愿意与大学生们沟通交流,希望及时与他们联系。  现状:传统戏曲校园难觅踪迹  “一说起音乐,就是流行的歌星、歌手,什么摇滚、嘻哈、说唱……完全听不到传统戏曲声音。”中国矿业大学社团联合会负责人小张告诉记者。  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秦腔、沪剧……记者随机采访了50名在校大学生,他们中只有24人表示能够说出2—4个传统戏曲种类,9人表示至少对1种传统戏曲有所了解,41人表示没有听过完整的传统戏曲剧目。  徐州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医学影像系2008级的江同学说:“自己对传统戏曲了解很少,一般也就是在电视看到过,有时在晚会上见过戏曲表演,但我分不清是什么剧种什么剧目。”  调查:部分学生渴望传统艺术回归  对于当前校园中流行文化盛行而传统戏曲文化的普遍缺失的情况,不少大学生表示很无奈。“整天被这些流行的东西包围着,我们会觉得很浮躁,很希望能够投入到传统艺术之中,沉静身心。”  小张表示,普通高校一般很少开设戏曲类课程,尤其是像他们这种理工科性质的高校,在师资配备上的确存在困难。  采访中,有不少大学生对传统戏曲文化表示出喜爱和期待。“意蕴深刻的剧情台词、丰富多姿的舞台造型,还有悠扬多变的曲调唱腔,古典戏曲中荟萃了传统文化的精与神,值得我们继承和传扬,希望有机会进一步学习。”
版权声明: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徐州·专题
本版标题列表
· · · · ·当前位置: >>
强化教育引导 畅通就业渠道――中国矿业大学积极培养输送面向艰苦行业、扎根基层的优秀人才
时间: 日 来源:教育部网站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字体:
  中国矿业大学以服务国家能源科技进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面向基层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68.76%,主动选择到煤炭、铁路、石油等艰苦行业就业的毕业生达112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8.55%。该校2007届地质工程专业一个班有一多半的同学放弃了东部地区优越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毅然选择到新疆、青海、宁夏等西部边远地区就业。
  一、发扬优良传统,明确办学定位,输送优秀人才。
  中国矿业大学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明确面向基层,服务煤炭工业,培养优秀人才的办学定位,坚持面向煤炭工业现代化不动摇、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动摇的办学方针。建国以来,该校为国家输送了十多万名毕业生,其中70%奋斗在煤炭工业战线,他们立足本职,扎根基层,艰苦奋斗,许多人成为行业领军人物和各条战线的优秀人才,到基层建功立业已成为一代代矿大毕业生的优良传统。
  二、弘扬校园精神,开展主题教育,引导基层就业。
  中国矿业大学大力弘扬“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学煤爱煤、基层成才”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为煤炭工业服务、扎根基层、奋斗成才的思想,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一是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通过开设《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职业心理辅导》、《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课程,让毕业生得到系统的就业创业教育,帮助同学们做好就业生涯规划。
  二是坚持就业指导与生涯辅导相结合,人生观教育贯穿大学四年始终。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明确大学目标,就业理念和就业方向,造就出了面向基层“留得住、用得上、作贡献、能成才”的大批毕业生。
  三是积极开展“志在四方、基层成才”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其中“新老校友面对面”、“大学生就业论坛”、“基层成才之路”等品牌活动深受毕业生欢迎,并给予毕业生以积极影响,2007年煤炭工业主体专业毕业生到煤炭行业就业比例达90%以上。
  三、推进校企合作,引导就业方向,强化政策保障。
  一是全面深化学校与大型煤炭企业的全面合作。学校与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的76家董事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煤炭行业就业,如设立定向奖学金、为学生提供经济资助等合作共建协议,吸引毕业生到煤炭行业就业。
  二是探索实施面向基层就业的定向招生制度。学校每年单独列出600名本科生和一定数量的研究生招生计划,用于招收煤炭生产第一线的企业优秀青年定向培养,毕业后到定向单位就业。
  三是加大学校对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政策导向力度。学校每年自筹经费160多万,设立“煤炭定向奖学金”用于奖励学生到基层、到煤炭行业就业。此外,学校还每年评选表彰“志在四方”优秀毕业生等措施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成才。
  四、加强就业指导,健全就业服务,畅通就业渠道。
  一是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学校和学院两级层面通过就业指导讲座、专家授课、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程、卫星就业指导专网专家讲座等形式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在就业指导过程中通过开辟基层就业专题、邀请基层就业成功人士讲座等形式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二是为面向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除国家政策规定的政策规定外,中国矿业大学为面向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如为“苏北计划”和“西部计划”的毕业生保留户籍、优先向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做好该类毕业生的后续计划等等。
  三是畅通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渠道。通过与基层单位建立实习基地、为企业和毕业生搭建形式多样的互动平台等形式,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便利。目前,作为毕业生就业基地的董事单位有65家,均为大型企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阵地。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td width="224" align="left" background="/images/titlebg.gif" class="t小时热门信息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46; 姓 名: 吕 浩 学 号: ; 学 院: 外国语..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外文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模板 - 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摘要]真正的教育皆以提升人的生命德行为最终鹄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形上表征儒、释、道以及其他艺术形态,蕴涵诸多人格教育的" />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人格教育研究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真正的教育皆以提升人的生命德行为最终鹄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形上表征儒、释、道以及其他艺术形态,蕴涵诸多人格教育的真理颗粒。在传统文化的框架下考察人格培育问题,通过文化寻根,盘活其中深邃的人文原理与丰赡的人格资源,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衣钵,对于激发人格智能,打造高校的“君子族”,构建大学生健康、绿色、积极的人格生态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意义。 中国论文网 /9/view-5406486.htm  [关键词]传统文化 人格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8-05   [作者简介]向欣,吉林省教育科学院高教所研究员(吉林长春130022)   教育作为整个社会高端的树人实践,集授人知识、启人心智、育人德行三位一体。任何一种教育皆以铸就完美高尚的文化人格为旨归。德国教育家布贝尔曾经一语破的指出:“名副其实的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传统文化作为意识形态隐性渗透的重要载体,蕴育着极其可贵的人格教育的精髓。盘点近十年大学校园的负面报道,从翘课到艳照、从诈骗到逃逸、从行凶到投毒,昔日的象牙塔似乎飞出了若干“潘多拉的魔盒”。有学者忧心如焚地慨叹:大学,真的进入了江湖时代?如此悲剧气息的黑色幽默,折射的是一种集体性的人格焦虑。当人格底线频频失守,由此引发的人格症候,致使教育者萌生一种全民性的“人格怀旧”情结。在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汲取资源,唤醒渐行渐远的文化记忆,既能维系“中国模式”的民族人格认同,又能凸显超越时空的普世价值,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极佳向度。   一、传统文化与人格教育的关系探微   文化是讨论人类社会的专属语,中文语境下即“人文教化”的简称,“教化”是该词的语义重心。溯其源流,早在《易?责卦?象传》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教化”的思想显露端倪。汉代以降,《说苑?指武》载:“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并且强调“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其观念理路一脉相承。由是观之,作为动词,文化即指人类社会共同规范产生、传播及得到认同的过程和手段;作为名词,涵盖了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可以说,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古今赓续被广泛复制执行且具有非强制性影响力的文化,名日传统文化。   人格是一个舶来词,词源出自拉丁文,原意是“面具”、“脸谱”。人格概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嬗变过程,哲学家、法学家、心理学家、生物学家、伦理学家等从各自的学科范畴对其加以诠解。由于该词外延的发散扩展,导致无法形成公认的人格界定。不过,透过学理层面的众说纷纭,依然能够厘清人格全部要义的本质内核:人格是多种合力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尽管西方社会对“文化与人格”的研究要早于中国,但笔者认为,人格教育并不存在是否真正需要中国化的问题,中国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皆可找到类于人格的对等词以及关涉人格教育思想的吉光片羽。人格可感、可染、可求、可育、可规范、可制约,具有教育学意义的现实操作性。优质高效的人格化育是每一个教育者责无旁贷又亟待担承的重大使命。传统文化与人格教育的内在关系约略有四:   1.相生――由此及彼   从发生学意义来讲,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结晶。没有文化的人格不可思议。诚然,文化与人格并非单向的因果推导,“文化决定论”同样会陷入阐释的自我蹩脚。但由于“每种文化中都有相似或模式化的人格特征”,即文化透过个体媒介而发挥整合功能,致使出现“众趋人格”。这告诉我们:人格是特定文化孕育下个体或群体个性或共性的生存样态与反应倾向,其实质是一种文化人格。以此观之,文化是根,人格是果;文化是源,人格是流。文化的异质性决定了人格的层次性。传统文化对人格化育具有定型机制,能够为其提供经典支持与意义参考。论及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孔子地位之隆,罕有其匹。缘此,中国儒家文化倡导的铁肩道义,经世致用成为华夏民族人格中的主流部分与人格底色。   2.相容――有形无迹   文化与人格虽实为两意,然绝非楚河汉界。文化是人格的基础与柱石,人格是文化的载体与寄托。在人格育成中,无法罔视文化对人格巨大的穿透力。文化的输入会在人的思想动态中发生弥散与聚合,氤氲与凝结,亦会发生抵牾与抗衡。当自然人与社会人发生本能的冲突时,拥有不同文化内存的人对于外来文化侵蚀的免疫力有所不同。总其结局,或为同化,或被异化,后者可以看作是前者的变体或极端形式。先进的文化总会使人醍醐灌顶,肺腑澄澈,并以重构自我价值的方式完成精英人格的整合,构建起近于完美的精神憩园。   3.相翼――共存共蕃   一方面,人格特质的形成大多是文化修炼的结果。不同品级的文化带给人的心性积累、思想视阈、人格气象断然有异。例如,奴婢文化会造就依附的臣妾人格,野蛮文化会蘖生粗俗的病态人格,腐朽卑劣的文化,势必豢养蟊贼禄蠹之流。鄙陋文化会带来人格内质的贫瘠与芜杂,恐怖文化会在人的心理结成一簇难以解开的心理丛,其人格中攻击、冒险、阴暗等邪恶因素格外嚣张。另一方面,文化是人格的无形支点,不同文化的幕后是不同的人格图谱,传统文化以博大精深的底蕴为人格教育服务。文化在人格的演绎中光大,人格在文化的繁荣中升华。传统文化中诸多价值要素所形成的具有导向作用的核心体系,可以产生坚守的力量,文化的生命力恰恰在通过文化所发挥的持续性社会效应中得以彰显。   4.相映――互为表里   文化学告诉我们:人格是文化哺育的结果。中国传统文化的亮点在于思想。有人以凝重的黄河、自由的长江、温婉的珠江分别比拟儒、道、释三家。南怀瑾先生也将儒、道、释各自譬若“粮店”、“药店”、“百货店”。缘于三者分别用以协调自身与外界、自然、心灵的关系。故在人生追问上,形成安人、安命、安心不同的坐标,表现为接受什么,拒绝什么,关注什么,舍弃什么。儒家人格的取向即奋斗第一、懿德第一。道家人格的圭臬即逍遥至上、葆真至上;佛家人格的信条即因果本位、禅修本位。人作为精神一文化之灵长,人格乃各自文化背景的反射或投影,进而外化为立身处世的不同风貌与心理定式。
  中庸精神、伦理精神、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的匡世济民、刚健执著,道家的清虚自守、卑弱自持,佛家的随缘任运、梵我合一,三者互补共同架设起中国士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场。稽之旧史,验之世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格因子,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依然觉察到它的跳动。   二、传统文化与人格教育的内在契点   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大学生作为一个复数称谓,有其群体人格的内在规定性。若离开对大学生知、情、意、行多重维度的正向推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则有逐末之嫌。历史地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往往以二律背反的形式展开,故对于文化中国的丰厚遗产,采取扬弃的态度似为公允。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各自的理论体系不同,但其思想的交汇并不妨碍人格教育理念的殊途同归。   1.天行健――自强不息的鲲鹏人格   《易经》作为一部卜筮外衣下掩藏的睿智奇书,其理想人格模式为进德修业,终日乾乾。无论老子抑或孔子的思想,皆衣被于《易经》的哲思。孔子暮年仍自我评价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故《孟子?公孙丑上》曰:“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自有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孔子的教育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士与君子。君子实际上是对人的意义的界定,该词在《论语》中出现108次,仅逊于“仁”。孔子以自身言行诠释了完美的君子形象,被司马迁赞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感慨“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面对王纲解纽的春秋乱世,孔子十四载寒暑周游列国,匍匐救之,颠沛流离,九死未悔。可以说,这是某种程度上的“政治流亡”,“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其淑世情怀的极致说明。理想包含诸多内容,孔子为践行政治理想席不暇暖,奔走呼号。历史上,无数弘毅之士为了人生理想、仕途理想、学业理想,焚膏继晷,兀兀穷年,祈盼有朝一日同风而起,扶摇直上。其砥砺不懈的进取人格,对于当下大学生大面积的理想颓靡可资镜鉴。譬如,高校流行病之一的“鸵鸟现象”:或消极回避,或因噎废食,或坐以待毙;还有“大五情结”:毕业仍旧依恋母校,心理上不能“断奶”,难以适应新的岗位和应对新的挑战。更多人认为“神马都是浮云”,口头禅是:“别跟我谈理想,戒了!”他们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形成“理想空场,现实堵塞”的潮流。就人生走势而言,如此导向,无疑会产生向下的牵引力。   2.知廉耻――见利思义的澹泊人格   道德最大的功用是把人引向秩序。在孔子那里,“仁”与“礼”一个主内,一个向外,前者靠内部的自觉,后者靠外在的约束。关于义利之辩,孔子主张克己慎独,修己安人,如“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上”,“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等等。儒家始终将利益放在道德的天秤上,“无欲则刚”就是要求把欲望限制在道义之内,以人的社会性战胜人的自然性。《文子?上仁》言:“中扃外闭,何事不节,外闭中扃,何事不成。”意思是说,在心封闭欲望,对外抗拒诱惑,就没有什么不能节制的;对外抵挡诱惑,在心约束欲望,就没有什么不成功的。当前正义的消解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一方面体现为私欲的膨胀。部分人不敢侈谈原则,遑论道义,加之市场经济的双刃剑属性,容易煽生赤裸的拜金观念,当金钱尺度僭越了道德水准,良知沦丧,铤而走险,近几年大学生抢劫、卖淫、传销、贩毒案件屡见报端。《孔子家语?在厄》载:“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困而改节。”孟子呼吁培养“配义与道”的浩然正气。接受龌龊的不义之财,儒家认为乃“失其本心”,以理性控制“可为”与“不可为”,才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另一方面体现为诚信的缺席。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欺骗也能带来效益。大学生出勤“代理”,考试作弊,简历“注水”已是司空见惯。在这点上,道家的知足恬淡与儒家略同。道家认为,欲望是人心的原始冲动,心是自我斗争、自我博弈的场所,一个人必须不形为物役,不放浪形骸,以是非之心与外物保持恰当距离,摈除过度的非分之想,操守合理的天然之欲,熄灭奢望,恪守心斋。   3.省吾身――推己及人的反躬人格   内省是儒家理想人格实现方法之一。“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意为一个人若能做到仰不愧天,俯不怍人,中行正道,自然坦荡磊落。人格的养成同样是自我剖析与吐故纳新的过程。与大学生修己较为密切的箴言主要有三:第一,“反身而诚”。善于自我批评、自我检点者,应“见其过而自讼”,“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有人坦言,21世纪进入了“百度时代”,数字化信息铺天盖地,以泛娱乐化为表征的狂欢文化潮涌,带来了人文精神的疲弱与批判功能的失语。大学生在泡沫信息与无聊游戏中沉溺,皆为自律不足的恣纵表现。第二,“不知不愠”。“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当大学生就业屡屡遭遇寒流,更多地是不该在停顿中愤世嫉俗,怨天尤人,严峻的形势短时期内是不易改变的常量,但个人的能力提升是可控性的变量,故此应将精力投放在自身因素上,内外兼修,循序渐进,韬光养晦,与时偕行。第三,“以直报怨”。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令人痛心扼腕,马加爵出身清贫,脆弱敏感,孔门十哲之一的颜回箪饭陋巷,尚能不改其乐,马加爵缺乏的就是穷且益坚的心理建设能力。他的最后犯罪其实是文明的一种困境,是无奈的复仇操戈。儒家认为,不以暴制暴,而是将心比心。这对于纾解矛盾,消弭对抗,打造平安校园不无裨益。   4.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独立人格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从哲学视角观之,“和”是和谐、统一,“同”是相同、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象的、外显的。其实,儒家的和谐思想,可以划为一个渐次推扩的同心圆。最外层是天人和谐,次外层是世界和谐,中外层是社会和谐,最内层是身心和谐。将“和”与“同”引入到人际关系的思考之中,强调品质上乘的君子,不蝇营狗苟,不附和盲从;见风使舵的小人,假象一团和气,却无时不制造分歧。孔子自比待价而沽的美玉,择木而栖的良鸟,他坚信:“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范仲淹感喟:“微斯人,吾谁与归?”其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精神”,俨然精神同调,二者独立人格于兹显现。
  “和而不同”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早于孔子的晏婴曾说:“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左传?昭公二十年》)世界是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儒家的推己爱人,道家的为而弗争,墨家的兼爱博施,都是对“和合”的补充。当宽容的襟抱,友善的情怀在后现代语境下日益隐退,不和则会纷争,纷争则会“气盛于理”。今天的大学校园,莘莘学子,济济多士,梅兰竹菊,各有所长,每个人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倘若被不和的阴霾笼罩,则厄运与每一个大学生休戚相关。今年复旦大学发生的饮用水投毒案,继清华、北大、矿大学生铊盐中毒案之后再次成为舆论焦点。无论凶手的作案动机有无穷多,其中对生命的漠视,人格的扭曲,昭然若揭。面对同窗相煎,人伦之殇,有网友跟帖直呼:感谢我曾经的室友大学四年里的不杀之恩!在下涕泪淋漓!离开了“和”,就会有吹毛求疵,狼性竞争,两败俱伤。只有正视差异,和平相处,才能实现双赢。费孝通老先生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对不卑不亢、互惠互利、共存共荣格局的极好阐读。   5.臻大美――诗意栖居的唯美人格   除了古圣先哲追求的人生高度外,中国的诗词、书法、绘画等等也以其天籁人力,两臻绝顶的意境,既表现于艺术本体的美学品质,亦表现于支撑这一美学趣尚的人格精神系统。作为孕育中国文化精神的“中国元素”,推重生命是横亘于艺术背后的重要纲领,不同的艺术形态皆围绕“人学”而展开。中国人以诗意的目光与赜然纷呈的宇宙万象形成彼摄互荡的空间。无论创作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抑或向壁冥想,呕心沥血,皆为“人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符号表达,承负着各自的心志追求与人格魅力,其巨大的审美能量来自于作者文化精神的孱人与渗透,蕴含着他们的感性评判与生命体验,从中能够窥探到创作者的思想堂奥与人格遗泽。意境在文化本质上是创作主体文化人格的自我观照,缘此使得诗学范畴由意象转向意境的递进,从而完成了由客体对象向主观心灵的置换。孔子认为《诗》能够兴、观、群、怨,读诗可以陶淑胸次,令人“温柔敦厚”。沐浴诗词的人,内心是静谧的、风雅的、祥和的,它会提升一个人的宜人指数与人格品位,令生命的质地充满弹性。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的和谐美学各有千秋,但最终都指向为“化有限为无限,从流动中寻找出静止并为人的生命创造出一个安顿的场所”。   要之,中国传统文化从先秦肇始,儒家文明作为中国文化的正统,直接影响到东亚的诸多地区,形成了所谓的“儒教文化圈”。人文主义浓郁而宗教色彩淡薄是中西方文化的最大差异之一。独具东方文化思维特质的礼仪之邦,传统文化珍存的大智慧是贯穿过去与未来薪火相延的精神原动力,它带给后人立身行事的基本框架。在传统中穿越共享,既深谙勇往直前,又妙解迂回之道,刚柔相济,外圆内方,文化凝聚起的正能量会令个体生命丰腴、饱满,不至于沦为心灵乞丐而频发心理灾难。   三、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格塑造的现实路径   爱因斯坦曾说:“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当下全球“文化共同体”的交叉与碰撞,中国历史新时期的困惑与转型,这是大学生人格教育面临的基本现实。所谓全球化,既指整个世界的压缩,亦表征世界是一个整体意识的增强。甚至有人宣称:“现代性在今天几乎成为各式各样问题所共享的社会历史背景。”大学生处于个体生命社会化过程中质的飞跃时期,价值取向处于激变与裂变状态,在世界文化接榫、移情等多重张力并存的氛围中,难免会出现“文化混血”。目前中国高校的人格教育尚处于盲目与自发阶段,有学者把大学生人格危机归纳为“三失”,即传统人格“失效”、现代人格“失范”、理想人格“失落”。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告诫说,除却历史,无从谈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历时千载,弦歌不辍,木铎长鸣,人为切断传统文化的后果,便是自我的戕害与阉割。通过自有优秀文化的植入与内化,长善救失,减少由于人格短板催生的人格侏儒,其过程本身亦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不逾之途。   从系统动力学角度而言,人格结构拥有多个层级和要素,人格完善也关涉到多方面的归因。譬如,至圣先师孔子就曾提出过影响人格的多个命题,“择善而从”、“见贤恩齐”强调了周边环境的地位,“学而不厌”、“敏而求之”说明了自我学习的重要,“我欲仁,斯仁至矣”阐明了主观能动的关键,“性相近,习相远”表明了先天与后天的交互作用。早在上世纪90年代,季羡林先生就预言:“21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如此惊世骇俗的论点曾经招致揶揄与鄙夷,并引起轩然大波。实际上,此种看似阿Q式精神胜利法的自我解嘲,的确不能不引起教育者全新的体认与思考。本文仅取一隅,从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情感因子、意志因子的正向驱动力出发,将人格教育概括为“四化”,分述如次:   1.优化――人格教育的资源建设路径   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迥异于思想道德的“三观”说教与枯燥灌输,后者虽然靠近核心价值体系,但裹挟着强烈的行政倾向与政治色彩。欲在人格教育中重拾传统文化馈赐的智慧灵光。首先,优化课程资源。一部中国文化史通史,亦是一部思想史通史。因此,在高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规划上,宜把人格教育这种不可量化的人文教育与知识、技能等可量化的教育等量齐观,最大化使人格教育获得与其地位相匹配的实现平台。其次,优化人脉资源。大学生正处于驾驭外部环境与协调内部环境的能力短缺期,这就需要任课教师与学生处、辅导员等精诚合作,群策群力,团委关于人格教育的主题活动锦上添花,将“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并行不悖,金针度人,贴近人性,贴近人生。   2.强化――人格教育的学科立场路径   教学既是一个意图概念,也是一个效果概念。合目的合规律的教育活动,在本性上有很深意味:“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作为高校的人文通识教育,应该秉持对大学生人格塑成的责任立场,此种自识是教育者教育旨趣、基本信念的明确化。譬如,大学讲授传统文化的教师,除了传达知识点,还要时时铭记人格教育的天职。这样就不局限于教师某一课程在自我领域的“圈地”运动,而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一种意义学习。第一,重点强化。譬如,从商代的“六德”、春秋的“四维”、战国的“五伦”、汉代的“五常”,迄止21世纪的“八荣八耻”,通过人为的线索链接,剔除糟粕,并向人格视角下意识适度倾斜。换言之,让人格教育由传统文化的“失宠”走向复位。第二,散点强化。此种强化,不是教师中心主义的居高临下,而是与学生共享传统文化的人文意义,时时为树立大学生高尚的人格楷式提供深刻洞见与高远视域,时时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心理皈依而不疏离。反之,则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和情感的匮乏。
  3.感化――人格教育的情感激活路径   历来知识霸权式的心灵绑架不啻是施教者南辕北辙的一厢心愿,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其春风化雨之人性化特征尤为凸显。当下高校课堂教师遭遇学生语言对峙、交锋、逆袭的报道屡见不鲜,这既是师者自身的职业悲哀,亦是育人弊端敲响的红色信号。欲使人格教育在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中得到回应,务必建构一种平等的、愉悦的、互动的良性作用机制。其一,真诚对话。德国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育视野。在布伯看来,对话人生是你在其中与你有真正交往的人生。真正的存在不是一种实体,恰恰是一种“我-你”关系,即主体之于主体的双边关系。这就要求在讲授传统文化的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基点,努力营造一种利于师生精神往来的氛围与情境,与学生在情感上相知,在心灵上相遇,而绝非教师自我陶醉的独角戏。否则,只是师生的共同“在场”而殆失“教育学意蕴”。其二,示范引领。真正的良性教育,“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只有心怀对方,晓喻引导,方能规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时代障壁与心理隔阂,这一点与弗里德里希?皮尔斯人格理论中的“接触”异曲同工。接触作为人格的一种功能,与生理上的其他需求一样,每个个体的精神成长亦需要凭借外部环境给予能量。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将教育介体(教育内容与方法)和教育环体(自然与社会环境)充分整合,并贯穿于人格教育的全程,让学生熏渍陶染,潜移默化,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   4.转化――人格教育的目的诉求路径   转化是人格教育的归宿,即人格教育终极指向为实现文化的柔性改造。一方面,此乃教学作为“有效教学”在深层次上所展示的教育真谛;另一方面,亦是教育本身对被教育者作为“目的性存在物”的尊重。“地球村”时代的大学生,思维理念出现史无前例的多元组合,认知视界呈示一幅七彩斑斓的世界价值图像。他们思想民主、无羁、解放,渴望得到他者的认同、赞美、支持,难以忍受外界的冷漠、控制、苛责。缘此,人格教育者要洞悉他们的愤怒、惶恐、畏惧、迷茫、决心等等,敢于从学生灵魂的劣质中开掘释放,激浊扬清,俾其自我修正、更新、超越、蜕变,最终成为高贵的“社会自我”。这是任何惩戒、训导难以企及的高标,亦是对“师者何为”的尖锐拷问。高校教学中转化意识缺失,既会使标准化知识教育为主的“占有式教育”重新抬头,也会导致教育与生活的断裂以及师生关系的陌生化。孟子赞同“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认为教育可以使人“博学、积善、化性”,禅宗肯定“人人皆有佛性”,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受众者若能以一种敞开的胸襟而非“屏蔽”状态悦纳传统文化,即钱穆先生竭力推崇的心怀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温情与敬意”,久而久之,定会积淀为一种稳定的“人格一心理结构”。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调奠定于轴心时代的孔子。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瑞典物理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目光如炬,做出预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尽管孔子代表的儒家文化其命运在近代中国三起三落,近于多舛,本文不着意于陈列儒家文化被妖魔化与边缘化的系列清单,而是以求实的态度依凭传统文化的宏富饴养培育崭新的人格风貌,其中昭示的人格进步,是题中应有之义。因为,“人一旦从养育自己的泥土中拔出,人就失去了自我存在的基本依据,成为‘无根的人’”。尽管本文探讨的人格教育落在大学生一己之身,倘若能够实现一场自觉的文化救赎,提高全体公民的人格平均水平指日可待。   (责任编辑:袁海军)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矿大图书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