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话关于中华弟子规第二部的话看哭全场录像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自由撰稿人、档案专家、四川凉山州档案先进工作者、美姑县拔尖人才。
代表作:《风光旖旎的连渣洛河》、《钟灵毓秀黄茅埂》、《揽胜寻幽椅子垭口》、《寻秋维黑洛》、《彝族碉楼:正在逝去的历史记忆》、《美姑玛瑙:火爆背后的故事》等,
本博中的文章、图片有原创、汇编、转文欢迎转载、引用!我不靠写文吃饭,只管结交天下男女豪杰!广结善缘!
LOFTER精选
本文转载自妙如
阅读(165)|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在LOFTER的更多文章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原央视主持人陈大惠的一段话',
blogAbstract:'&&&&&&
&&&&&& 陈大惠,在1994年25岁时,就是央视《东方时空》的第一代主持人,当时和白岩松、王志在一个办公室,他们都是《东方之子》栏目的主持。1999年,又到《经济半小时》做总主持人,和曲向东、赵赫、王小丫在一起工作。再到后来,到《新闻夜话》做制片人并且带领团队工作。
&&&&&& 陈大惠在二十多岁时就有了自己的汽车和司机,在郊区也有房子。到外面去做节目,一个小时的报酬是六万块……但是从2005年开始,他辞去了央视的工作,四年多来,他一直做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义工,没有任何报酬和收入。他和三四个老师在一起,一个月的饭费只有三',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6,
publishTime:1,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3,
mainCommentCount:1,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true,
hostIntro:'自由撰稿人、档案专家、四川凉山州档案先进工作者、美姑县拔尖人才。\n
代表作:《风光旖旎的连渣洛河》、《钟灵毓秀黄茅埂》、《揽胜寻幽椅子垭口》、《寻秋维黑洛》、《彝族碉楼:正在逝去的历史记忆》、《美姑玛瑙:火爆背后的故事》等,\n
本博中的文章、图片有原创、汇编、转文欢迎转载、引用!我不靠写文吃饭,只管结交天下男女豪杰!广结善缘!',
hmcon:'1',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弟子规心得[1]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8页免费38页免费5页免费3页¥1.003页免费3页免费8页免费1页免费52页1下载券3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2页1下载券5页免费4页1下载券3页1下载券19页免费
弟子规心得[1]|弟​子​规​ ​幸​福​和​谐​的​人​生​钥​匙​
​
​ ​ ​弟​子​规​学​习​心​得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12.32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查看: 818|回复: 10
《弟子规》只是清朝的一个秀才所作,主题就是听话,无条件的服从。只强调无条件的服从,就会产生十分有害的后果,人的本性会因此而受到严重的压抑,虚伪将取代真诚,根本不会有气宇轩昂的君子,而只会有温顺听话的蠢人。
弟子规诞生以后,马上受到统治者的大力追捧。这本书打着儒家旗号,但是讲的东西并不是真的儒家思想,贩卖的是自己的私货而已。弟子规》引用圣人的著述,而摒弃圣人的心法,以一锤定音的方式生硬说教、臧否万行,借圣人之势自立章程,违背了圣教之信、解、行、证的次第。自这个弟子规诞生以来,我们看到他同朝代的大学问者纪晓岚,刘墉没有弘扬过,民国时代的印光大师,虚云大师也没有弘扬过,著名的民间教育家王凤仪更是半个字没有提过这个弟子规。这一点大家可以自己读一下记录善人一生的最重要的书【王凤仪年谱与语录】,没有半个字提过这个弟子规,现代的南怀瑾大师,讲中庸,讲大学,讲论语,但是就是没讲过弟子规,不仅仅没提过弟子规,甚至还反对弟子规。
此秀才考取不了功名,乃花钱买了个官做。弟子规这本清朝秀才的作品之所以能流传。我看也是因为这本书满足了很多人想约束弟子.子女,以达到听其摆布的贪心。因为这本书是约束弟子的。而不是约束他们的。他们可以乱做。而弟子就得听他的。
从《弟子规》问世到现在二三百年,至少我没有看到一个真正的大德推崇过它。弟子规根本算不了儒家的经典。看看第一句话【弟子规圣人训】觉得非常可笑,圣人是自己封的嘛。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这句话。‘ 昼夜侍 不离床’ 这个可以,是对的。弟子规讲,亲有疾,药先尝
请问,那些推广弟子规,讲弟子规的人,你父母有病,你是不是把父母用的药先吃几片,大人和孩子吃药剂量是不一样的,一个孩子学完弟子规,如果父母病了,他给递药
为了体现自己弟子规学得好,孝顺,就先吃两片,这会是什么后果呢?
【丧三年常悲咽】更不对。好人悲咽三年也会长病,身体不好的,恐怕就要死了,谁不知道悲伤肺这个道理啊,孝经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我们没保护好这个身体,正是不孝,父母在天之灵能安心吗。如果是修道人,这样痛哭,也要损去一半的道力。这个说法,既违背经典【孝经】也完全违背善人道理论。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这句话,我们再看看,‘谏不入悦复谏’&&这个没问题,但是后一句话【号泣随挞无怨】就有问题。这个也违背,王善人说了的,父母要感化,不能光劝说的教导,也不是说又哭又说的劝就能有效果,你又哭又叫,难道父母打死你,你也无怨也是孝吗?父母打死儿女的事情,不是个例。大家也听闻过,这样做,‘挞无怨 ’不知道变通,正是陷亲于不义。真正的儒家讲的是,小杖受,大杖走。这才是真正的儒家文化,变通。
父慈子孝,是讲父母慈爱,子女自然孝顺。我觉得,做父母,应该多自责是否慈爱有方,而不是责备子女是否听话(听话不能作为孝顺的标准)。
《弟子规》不能作为父母家长向孩子孩子索取孝顺的工具。
弟子规,也不能作为培养孩子道德感的教条。道德感,是人天生就有的。人是天地万物之灵,灵,就是全自动的,包括道德感,虽然不读书,但是道德感,是超越语言的。如果一个人该得到爱没有得到爱,该得到宽容没有得到宽容,该得到理解没有得到理解,这个人才会变坏的。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这个也片面,要是你的父母讨厌你的爷爷奶奶,长辈,难道你也要把他们撵走?或者你的爷爷奶奶讨厌你的爸爸妈妈,你怎么办?
如果你父母反对你学佛,你是学下去?还是就不学了!有些父母自己不干好事,还叫自己孩子也不做好事,你是听还是不听?
《弟子规》中说“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一再强调明哲保身,只顾自己。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看见不合理的事情,不能挺身而出,不是勇敢行为。书中不仅不分好事、坏事,一律视作与己无关,不去多管,还要人们“说话多,不如少。惟其事,勿佞巧”。叫孩子们不要多说话,话说多了会招惹是非。 谨小慎微的结果是丧失活力,在诈多方面一事无成。这已经和正统儒家思想南辕北辙了,别说成圣成贤,连做人都成问题了。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看看这个,‘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这个观点,都没问题,完全对的,这个体现了隐恶扬善的美德。
看看后面的话,‘道人善即是善’&&这句话问题就很大,我们知道这个社会有太多时候言不由衷,明明不好,也说好,难道这是善吗,【扬人恶既是恶】这句话,太片面,太绝对,更是误导无数人,这个社会恶事太多了,难道揭露,公布,都是恶吗。
可以说作者单纯的强调了隐恶扬善,而忽略了惩恶扬善,其实,这个社会固然需要隐恶扬善,但是也不能姑息养奸,防止犯错误的人,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隐恶扬善是美德,但是惩恶扬善也是必须,否则这个社会就乱套了,单纯的强调任何一点,都是错误的,二者是对立的统一,只强调一点,这是对圣人思想的错解。而弟子规作者完全忽略这一点,这是对传统文化思想的割裂。
单纯的强调了隐恶扬善 难道地沟油,毒奶粉,杀人放火,也要隐吗?
单纯的强调隐恶扬善的人,十有八九自己就是大恶人,要不就是极度愚痴,食古不化的人。
因为害怕自己暴露,所以就对圣人思想去断章取义的解释来给自己披上一个铠甲。
关于如何做人,儒释道三家,那些圣人写的文章,远比这个弟子龟圆满,圆融。如果真的为孩子好,为啥不去学习几千来,被无数大德认可,被实践检验,完全正确的经典。
孩子幼小的生命,需要父母去呵护,需要爱,需要爸爸妈妈的回应给她安全感。而不是生硬的说教。只有父母无条件的给予子女爱,同时又给予孩子人格上的尊重,孩子才具备健全的人格,才自信,由于人格健全和自信,自然就会乐观机敏,自然就会具备“父母呼,应勿缓”的品质,这种品质是健康人的天性,与后天的说教无关。
现实中我们发现实施了《弟子规》的孩子,很“听话”,但却失去了孩子的机灵,失去了孩子的天真,遇事退缩,缺乏担当。一旦犯错,就过于自责,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从他们身上,根本看不到“君子坦荡荡”的特质。由于会见人就鞠躬,会礼貌待人,穿着拘谨,被大人贴上了“好孩子”的标签,唉。
儒家讲智、仁、勇,我们还发现很多学习《弟子规》的孩子都靠不上边。没有勇气,不敢有自己的观点,称不上智慧,没有勇气,不能够敢爱敢恨,称不上仁慈。西方人讲,如果你失去财富,你失去了一些,如果你失去健康,你失去了很多,如果你失去了勇气,你就失去了一切,此言不虚。
经常见到的情况是,孩子一旦孩子犯了错(是否犯了错,还要研究,多数情况下是孩子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还有就是孩子的行为不符合大人的习惯),大人总是说:“说,犯了《弟子规》中的哪一条?”给孩子上纲上线,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对经典是极其反感的。父辈可以任意对待儿辈,儿辈不能有任何不满的表示;由于父辈的任何错误行为都不受追究,儿辈的自由便化为乌有。这是对真正儒家学说极大的误解。《弟子规》不能成为师长鞭打孩子的工具。
硬性的从小执行是抹杀人性.跟那个存天理灭人欲是一回事.。修行到某个程度了你可以要求自己,存天理灭人欲.但是推广要求人人做到就是恶魔。菩贤十大愿第九愿是恒顺众生.没有强迫.
对一个还未定性儿童强迫搞这些.套上这么多枷锁,最后弄的孩子生机全无,培养木偶,还差不多。论语,三字经&&道德经。这些都是大智慧人写的,孩子背会,一生受益。尤其是道德经,那是大圣人老子写的。
弟子规是当时皇权,神权下的产物,满族人以几十万人统治亿万汉族人,他们内心是恐惧的,统治者需要顺民,傀儡,奴隶,所以弟子规一诞生,就受到皇家大力追捧【清朝的文字狱也是特别厉害的】,但是后果也是严重的,在弟子规熏陶下,百年后的清朝成了最腐败无能的政权,百万清军面对2万八国联军,成了百万绵羊。
四书五经和弟子规比,前者就好比是太阳,后者连星星都算不上。真正的儒家是具备辨证思想的,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历来歪理邪说都是绝对的一点论。机械的思维。
现在的社会,红尘滚滚,一个成年人都难以抗拒诱惑,甚至很多修道多年的人都难以抵挡,你指望一个孩子抱着一本弟子龟就成为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太不现实了。
一句话,还是做父母的首先自己变,父母是水,孩子是水中的鱼,水是浑浊的,你给鱼再好的食物,喷洒再多的清洁剂,也没用。
这本书写得肯定是有大问题的,禁锢孩子的心灵很严重。所以才被现代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弟子规只强调对长辈的绝对服从和对祖先的无限崇敬,而不分青红皂白,这样教育长大的孩子就会把凡是有悖祖宗遗训的想法都认为是异端邪说,凡是不符合传统习惯的行为都是忤逆。于是,墨守成规受到鼓励,创造革新被视为越轨,进步精神被彻底扼杀,社会停滞不前成为必然。
当然,弟子规其它问题还很多,这里仅仅举几个例子而已,说的不对地方,请诸位指教。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707 小时威望301 金钱3262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帖子精华1积分301UID2432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
  韩欧之毒小,程朱之毒大。由程朱以后之理学,无不偷看佛经,无不力辟佛法,以致成此大乱。皆由此诸先生,门户之见致之也……学佛之要,贵尽伦理,如是学佛,方为真佛弟子。若不尽伦理,则为佛教罪人。佛遇父言慈,遇子言孝,世间善法,均不遗弃,唯不许人炼丹运气。世间外道,偷窃佛经,自造经典,反谤佛法。谓彼之法,乃六祖所传,和尚此后均无法,法归他们在家人。惑世诬民,莫此为甚。
  评:正如印光大师所开示“程朱理学”毒深,而《弟子规》正是深受“程朱理学”影响的伪儒家。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01 小时威望336 金钱492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0帖子精华10积分336UID3
《弟子规》只是教导孩子的一个行为规范,把它捧为经典显然太高了。儒家所传的也是心法,同样一件事,譬如骂人,若为人好可算是善,如只为自己出气便是恶。《弟子规》作为一个行为规范,孩子的理解力差,学学规范一下行为未尝不可,成人应该去学经典,从心性上下功夫。现在讲《弟子规》的如蔡礼旭老师等人,讲的内容大都是儒家经典,《弟子规》只能算个引子。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707 小时威望160 金钱2909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50帖子精华0积分160UID2966
慧阳 发表于
《弟子规》只是教导孩子的一个行为规范,把它捧为经典显然太高了。儒家所传的也是心法,同样一件事,譬如骂 ...
一个迷途者正在寻找回家的路
&&弟子规是对人性的摧残,孩子本性是活泼的,要那么多规矩干嘛 ,你要是需要奴才,小绵羊,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就叫孩子好好学弟子规。弟子规打着圣人训,忠孝的旗号,其实强调都是愚忠愚孝。弟子规讲的孝与孔子讲的孝,字面一样,含义完全不同。
举个例子,《弟子规》中说“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一再强调明哲保身,只顾自己。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看见不合理的事情,不能挺身而出,不是勇敢行为。书中不仅不分好事、坏事,一律视作与己无关,不去多管,还要人们“说话多,不如少。惟其事,勿佞巧”。叫孩子们不要多说话,话说多了会招惹是非。弟子规教育的恶果,可以归结为四句话:“人格驯化,头脑僵化,脊梁骨缺钙,膝盖骨发达”。《弟子规》的负面作用正在牵着儿童走这条路。微观一点说,《弟子规》可以培养出“老实听话”、有一定道德水准的“谦谦君子”,同时却在扼杀未来的革新家、科学家!
不要因为个别的孩子去把所有的孩子一刀切。大多数孩子还是好的。就像生病,一个人生病了,感冒了,你总不能让全国的人都吃感冒药吧?愚昧啊!弟子规将是第二个“发&&轮& &公”、残害花朵的大凶手。国民们都醒醒吧,别抿了孩子的天性,这样下去,我们的社会就悲哀了!
& & 弟子规就像鸦片,等知道受到伤害了就晚了,我为未来,为现在的孩子痛心!我们国民已经够软落了,难道我们真的要教育自己的孩子下一步去做绵羊?任人宰割?我们要教育孩子,做一头狼永远不做喜洋洋,像《亮剑》里李云龙那样的理论教育孩子。不做刁民但也绝不做顺民!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707 小时威望301 金钱3262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帖子精华1积分301UID2432
不加分辨的学这些东西,教出来的是前清小辫子,能有出息吗?
弟子规教育的恶果,可以归结为四句话:“人格驯化,头脑僵化,脊梁骨缺钙,膝盖骨发达”。《弟子规》的负面作用正在牵着儿童走这条路。微观一点说,《弟子规》可以培养出“老实听话”、有一定道德水准的“谦谦君子”,同时却在扼杀未来的革新家、科学家!
《弟子规》,国家的悲哀,孩子的悲哀
最近看了一篇在网上热吵的报导,说有的学校用《弟子规》教育孩子。封建礼教束缚了我们几千年,不知道《弟子规》现在为什么还会有人提起,还那么受到推崇,我为现在的父母感到悲哀,为他们的孩子悲哀!
& && &学校把孩子的父母请到操场上,让孩子跪着给父母洗脚,来标榜自己的教学成就,你就不觉得那是在作秀么?还让孩子跪着。在你享受,在你觉得孩子懂事的时候,你不知道你的孩子已经没有锐气了。学校倡导这个,我不知道什么目的,是在为以后的中国培养奴才么?假如你在现场,试想你会怎么想,要是我,我会感到羞愧。你凭什么让孩子去给你洗脚?你不能动了么?学校是让孩子接受新生事物,学习知识、塑造情操的地方,不是奴隶训练场,更不是集中营,我们还很年轻,没必要让孩子伺候自己。
& &&&不要以为你的孩子不按你的线路走就是大逆不道,有时间看看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他说的很对,年轻人就应该敢于突破上一代人的圈子,我不认为遵循古礼的孩子会有什么成就,你看看古今世界有名的人物、甚至科学家有几个是上过大学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在小时候大都是被学校开除的叛逆。那种让孩子唯唯侍从的封建年代已经过去,请别为你们的孩子带紧箍咒了,好么?
& &&&把自己的孩子培养的锐气尽失,唯唯诺诺,见人卑躬屈膝你还指望他做什么?我们的国家需要更多的奴隶?刺头多了不好管理?作为父母,你好好想想吧!我们的大使馆被炸,为什么我们能忍?就是因为我们知道《弟子规》,我们要感恩。感美国的恩,因为他没来中国炸,因为他只炸了一个,因为他没炸到我。。。。。。。
& & 社会在发展&&难道你还想让人们回到&&笔耕火种的年代?一些新生事物的出现势必会遭到大家的误解和抵制,这可以理解。但孩子是我们的未来,请不要拿一些古时候的道德理念来约束他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则。就像社会发展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激化社会发展一样。我们不能理解孩子,去约束他按我们的观点生活,这恰恰是对他们思想的泯灭,这是行不通的。我敢打赌,再过十年甚至更久,当我们认为不逊孩子的这一代成为社会主流的时候,他们还会看自己的孩子不逊。这就是社会的发展必然。孩子都有自己的叛逆性,他们是世界的未来,正是他们的锐气、他们的叛逆性才能使我们的社会走向更高级,子辈总要比父代强,不然我们也从原始社会走不到现在。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所以我们大可不必为自己的孩子担忧。&&没有弟子规,你的孩子就会把你掐死?就会去犯罪吗?美国、英国没有《弟子规》,人家的发展比我们呢?
& &&&我们的宪法明确规定中国公民人人平等,也就是说孩子在新中国不再是父母的私有物。他们和父母是平等的,只有抚养和赡养的义务。尊老爱幼也是中国人共有的美德,这不用弟子规相信你的孩子也知道孝顺父母。虽然你是父母,但这不是你奴役孩子的理由。
& && & 现在的教育一致推崇,父母老师等长辈要做孩子的朋友,这点我很赞同。但为什么你非要拿出领导的架势,与现在正确英明的教育方法背道而驰呢?难道你做领导还不够还要做奴隶主吗?请别忘了那是你的孩子,虽然难管教一些,但你怎么不觉得孩子那些缺点正是孩子的特长呢?别忘了你也曾经是父母的孩子,你的父母在你孩提时也被你气的怒发冲冠。请记住孩子不是你的奴隶,虽然他们有义务赡养你,但只是赡养而已。
& & 让孩子更懂事这无可非议,我们可以跟孩子交流,做孩子的榜样。你知道弟子规里说的是什么吗?说白了就一句话,那就是“孩子啊,你是你父母的奴隶,我们的话就是圣旨,你不听就是大逆不道。”请问,你说什么是什么,那还要孩子的大脑做什么?你就那么对么?孩子还不如你?那你的家就悲哀了,用不了几代就成一家大傻瓜了。你还指望《弟子规》训出的孩子能有什么大的作为吗?
弟子规的副作用远远大于正面作用
《弟子规》全力打造“尊长”的权威地位,而见不到“长幼”之间的人格平等。封建社会“家国同构”,“君父一体”。在国,全民服从一个皇上;在家,全家服从辈分最高的长者。洪秀全自称“天父”,既扮演万民之上的“天”,还要充当亿兆子民的“父”,足见封建社会的“皇权”“父权”是孪生的。家庭作为社会单元,灌输给孩子的理念往往是社会制度的折射。《弟子规》正是适应了清朝那个末代王朝的政治体制、文化土壤,它在家门之内训练儿童敬孝尊长,旨在走出家门效忠朝廷。所以《弟子规》规定孩子“话说多,不如少”。“话说多,不如少”这是很难为孩子的。
现在,国内正掀起一股《弟子规》热。到处出版《弟子规》的全文、注释、图画,电视上一句一句的讲,甚至一本《大家都学弟子规》一版再版。《弟子规》值得这样提倡吗?本文提出点不同看法。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清康熙末年绛州(今山西新绛)儒生李毓秀(子潜)编。三百多年来,在国内广泛流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蒙书之一。此书固然有许多可取之处,但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今人应该怎样对待,略抒浅见于后:
一、时代的产物
公元1644年,吴三桂叛明,清军入关“定鼎燕京”后,建立了清王朝。新统治者在一些汉族大臣的扶持下,逐渐认识到思想统治的重要性。入关不久,便制定并实行了“表章经学、尊重儒先”。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皇帝亲自到孔子家乡曲阜祭孔,手题“万世师表”,刻石立于孔庙,进一步确定了尊孔崇儒的大政方针。
明末清初的中国社会,一方面是封建制度日渐衰落,一方面是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作为国内主要意识形态的儒学自然也有两种不同表现。一方面是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在宋、明官方承认下,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宣扬“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代表的封建制度是永远不变的“天理”,一切反封建的意识、行为都是“人欲”。另一方面是一些具有早期民主思想的思想家的进步主张。如王夫之认为“终不离人而有天,终不离欲而有理”。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黄宗羲提出授田养民、工商政本等改革措施。面对着同是儒家学派,却有两种不同理论和主张的现实,清统治者两者相较,认为前者对巩固封建统治有利,于是康熙帝极力推崇程朱理学,他认为“惟有朱子之学,驾乎诸家之上”。又大封朱熹后人,修朱熹坟墓,令李光地修《朱子大全》,还破例地把朱熹请进孔庙大成殿。封建皇帝、封建朝廷既然明确了这一主导思想,封建文人自然依此作起了文章。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和”,儒家的特点是稳定、协调。在社会大动荡、大变节的春秋末年,天下不和,孔子不得志。到了汉代,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建立,儒学便定于一尊。两千年来,新王朝一建立,孔子照例受尊敬,王朝之末社会一乱,孔子思想便受冷落。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封建统治者为保统治,自然要百姓老老实实。当年孔子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话已说的很清楚,作为封建社会后期,几经改造后的儒学——理学,要求人人循规蹈矩,不许犯上作乱。男子忠君尊上,女子“三从四德”。清军入关后新统治者面对不服从的百姓们“嘉定三屠”、“血洗江阴”武力压服后,又推行“薙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用种种高压手段要百姓训服,当然还要在意识形态上做文章,以造就大量顺民,康熙末年出现的《弟子规》便应时而生了。
二、旧日的说教
一篇《弟子规》,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充满了旧日的说教。例如:
(一)对父母:文中对父母之孝,主要体现了一个“顺”字。不但“父母教,须敬听”,而且“父母责,二代目应承”。不但“亲爱我,孝何难”,即使“亲恶我”,仍然“孝方贤”。父母对自己好、坏,都应听从。一旦发现父母有过,对父母谏诤时,强调和颜悦色(“怡吾色”),还要柔声慢语(“柔吾声”)。父母不听,不仅要哭着劝谏(“号泣随”),父母责打自己也不许有任何怨气(“挞无怨”)。这正是封建社会后期强调的“父为子纲”的表现。《红楼梦》中因为贾宝玉不认真读诗书,其父贾政对他痛打。一面打一面说“我打死你,也不犯法”。贾宝玉只有挨打,决不反抗,与此何其相似?
(二)对长者:中国古代“五伦”中“长幼有序”是应该的,孔子当年还说过“乡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对老人给予应有的尊重。但《弟子规》中说起年幼人与老年人的关系是却是这样表现的:“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即己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人,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优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依照这些的要求,幼者是个什么样子呢?长者一呼唤,幼者立刻赶到。即使长者不在那里,幼者也要及时赶到。依理说对长者不能称名,依称呼来叫,倒是应该的,但“对尊长,勿见能”却不一定对。年幼者在年长者面前,不许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能说出对事情的看法,只能唯唯诺诺,一切服从。如果说出与长者不同的看法,就是“见能”、充能,不尊敬尊长,就是说年幼人不许独立思考。在路上遇见尊长,要很快地小步跑过去作揖问好。即使长者不说话,也要恭恭敬敬地后退一步,老实站立。遇见老人下马、下车以示礼貌,当然应该,但要在长者来前或走后一百步都要求站到那里,这种礼貌就太过了。还有幼者在长者面前不能随便坐下,只有长者叫坐,才敢坐下。与长者说话时,声音要低……这样一个儿童、活像一只小绵羊、一个小奴隶,依此方式培养的孩子,从小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长大以后更是一个顺民、良民,正好符合清朝初年统治者对百姓的要求。正与当前孩子们要有独立思考,有创见的要求相反。
(三)对社会:人们在社会中生活,随时存在着人际关系,人们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关怀。《弟子规》中说“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一再强调明哲保身,只顾自己。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看见不合理的事情,不能挺身而出,不是勇敢行为。书中不仅不分好事、坏事,一律视作与己无关,不去多管,还要人们“说话多,不如少。惟其事,勿佞巧”。叫孩子们不要多说话,话说多了会招惹是非。无独有偶的是清朝中期,一位新上任的官员,向长期为官的前辈取经,问起如何能保住官位,步步升迁时,久混迹于官场的老官僚给他六个字的明示:“少说话,多磕头”。综观整个清朝二百多年,凡保住禄位,飞黄腾达者,多是少说话,多磕头。孩子们从小学了《弟子规》,就可得此“法宝”。殊不知此“法宝”正是妨碍人们创见,戕杀人们锐气,起到纵令社会上诸恶横行的不良作用。谁都知道社会上好人多,坏人少,这是自古以来,乃至多年后直到今天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弟子规》的作者却认为“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他认为社会上好人少、坏人多。当然这是站到有钱有势的人角度看待劳动人民说的。文中提到对婢仆要“慈而宽”,是给有婢仆的人家的孩子写的,不是给普通老百姓写的。作者要把有钱有势人家的孩子培养成封建社会中标准的好孩子。在清朝统治的各代均符合朝廷要求的顺民。广大百姓,大量劳动人民的孩子学习它,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三、凑字的文笔
今日人们所见的《弟子规》是几经修改的作品,此书最初由清康熙时绛州李毓秀写成后,山西浮山儒生贾木斋将原书作过一次修改,并将李编的《训蒙文》改名《弟子规》。同治五年(186年)陕西三原人贺瑞麟又将此书编入他所辑的《西京清麓丛书·养蒙书九种》之中,重新出版。共1080个字,通篇采用三字一句,以合辙押韵的韵文形式出现。这种三字一句,每一小段均押韵的形式,人们喜闻乐见,儿童读起来琅琅上口,易学易记,是一很好的形式,但这一形式不是始于此书,一千年前的《三字经》已有成功的范例。
利用合辙押韵的形式当然很好,作者为了用这一巧妙的形式灌输进他的说教内容。却在很多处勉强凑字,硬造名词,不合语法,令人费解。如“居有常,业无变”之“业无变”之业应是祖宗传下来的事业不变更,但与“居无常”联系不起来。“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之“力为具”、“谨为去”更不清楚。“丧三年,常悲咽。居处辨,酒肉绝”一段,“居处辨”既含意不清,这两句又不押韵,只不过凑足三个字而已。“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应是对上要合乎等级名份,对下要与家庭地位相符。一般人不会想到这么多,还要好好解释一番。这么一解释,就失去“通俗易懂”之意了。“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意思是别人问到谁时,应该回答名字,“吾”字和“我”字,不应混淆,应该分开。应该是“要分明”,文中用了“不分明”,不正好相反吗?还有“直谅士,渐相亲”“直谅士”应是耿直信实的士人,“谅”当固执讲,固然也当“信”讲,但那是小信。孔子说“君子贞而不谅”,是说要讲大信,不要讲小信,作者此处用了这个“谅”字,要士人对别人“谅”,只是小信,便能“渐相亲”,显然水平太低,要求不对,这又是明显的凑字之为。“过不规,道两亏”,意思可能是有了过,又不按规则,如果两者加起来,就是两个错(亏)了。这种解释不知是否正确?孔子当年说过“过而不改,是为过矣”[5],即有了过又不改过,又多了一个过。多么清楚,作者的话别人不懂,自己也说不清楚,正是“以已昏昏,使人昭昭”之作。“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己”。这句话显然依据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来,但“即速己”却很难令人理解,好象是自己不愿干的事,快快不干,“即速己”三个字可以这样解释吗?是快快干呢?还是快快不干呢?说起来这么别扭!讲起来这么不通!“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此“理真”显然是“真理”之意,此真理应指儒家学说。这又是为了说明问题凑句造词,颠倒名词之作。
以上举出多例,说明此文作者为了说明问题,造词凑句,病句累累。作为儿童启蒙读本,孩子们读了这些病句,大大不利于语言训练及写作表达。我国古代的文言文,是很规范的,当时民间的俗语,是很顺畅的。以此别别扭扭的一些句子教育孩子,还让孩子们背诵,很易把孩子引向语言和文字不规范的邪路。
从礼仪方面来说,强调多听大人说话,尽量少插嘴,或许有点道理。但作为一种人生训条来规范儿童,则是窒息了孩子天真、率直、活泼的天性,把儿童驯化为 “听话”“顺从”的“乖乖仔”。说“驯化”这个词儿可能不受听,因为“驯”字是用于动物的,但是你只要注意《弟子规》的最后一句:“圣与贤,可驯致”,“可驯致”就是通过“驯化”而“致”嘛。作为源头《论语》里孔子的思想,是清新活泼的,孔子期待“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鼓励门人弟子“当仁不让于师” ;他不满意颜回唯唯诺诺不提不同意见,叹息“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悦” ;在教学上,他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如果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些极宝贵的思想,在《弟子规》里统统没有了,非但没有了,《弟子规》反而用一顶“紧箍咒”把孩子“套牢”——“对尊长,勿见(现)能”。中国是盛产以下这类格言的国度:“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话到舌尖留半句,未可全抛一片心”“言多有失,多言贾祸”“人怕出名猪怕壮” “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 “夹着尾巴做人”“自大一点就是‘臭’”“人前显能,难得善终”等等等等,连同“对尊长,勿见(现)能”在内,无一不是阻碍思想自由、禁锢创造精神的无形枷锁。
& & 中国封建教育的恶果,可以归结为四句话:“人格驯化,头脑僵化,脊梁骨缺钙,膝盖骨发达”。《弟子规》的负面作用正在牵着儿童走这条路。微观一点说,《弟子规》可以培养出“老实听话”、有一定道德水准的“谦谦君子”,同时却在扼杀未来的革新家、科学家!
中华民族的道德信仰需要全方位地梳理定位复苏,别拿《弟子规》来蒙事儿。
我们中国人有个奇怪的情结,自己做不到的事,常常寄希望于下一代。有个成语叫“望子成龙”,表现出极端的主观臆想性,老子是个毛毛虫却总想着儿子成为一条云中出没的巨龙。似乎人生当然的分工是,父辈们是孕育龙的,儿子是天生成龙的。殊不知儿子也有做父亲的那一天,于是前仆后继地都做了龙的孕育者。就这样,一项神圣的使命代代推诿传承下来。是故,我们的社会高谈阔论者多,发号施令者多,身体力行者少,躬身实干者少,到处都是动口不动手的“君子”;可以毫不吝惜眼泪地为别人感动,少见哪怕是举手之劳地去感动一下别人。
近来在书市上总见到诠释、推介《弟子规》的小册子,较醒目的有两位,一个叫钱文忠,一个叫郭文斌。二位的角度不同,但共同地推崇《弟子规》,奉之为救世宝典的用意则殊途同归。郭的文字意境超拔,力图“究其精神实质”,认《弟子规》作济世修身良方,将之捧到了“禅”的境界。钱先生讲得比较通俗,颇具手把手教你如何照着《弟子规》做人的耐心。
《弟子规》好不好?好;《弟子规》道理讲得对不对?对;《弟子规》在教育少年儿童上有没有用?有些用。问题的症结在于,我疑心钱、郭二位大师不是在浩如烟海的国学典籍中花了眼,就是被书商们弄懵上错了道,拿一千多字的一本幼稚童谣做了卖点,全然不顾《弟子规》里所说的那点东西,不过是拾人牙慧,不顾《弟子规》浅显稚拙类于“你拍手我拍手......”式的本意,误当做圣典,故作高深地挖掘品鉴其“深刻内涵”,以求启迪人生、教化社会。眼前物欲驱使下的世风日下,更多的责任在大人,改变的义务也应是由大人们来承当,如今却要捧着一本《弟子规》让孩子们去熟读深解从而拯救世道人心,可能么?
清朝的秀才李毓秀作《弟子规》,说白了就是将儒家经典中有关敬老尊长、谨言慎行、宽仁博爱的要义拿来,编成三字一句的儿歌,供幼稚的孩童诵读。最初叫《训蒙文》,看标题就知道是给少不更事的孩童读的,文字之浅显通俗易懂是显而易见的。其目的在于首先是识字,其次顺便弄明白一些基本的做人准则。仅此而已,绝无教化社会、拯救世道的大义和肩负这种大义的企图。
《弟子规》整篇的题旨摘自孔圣人的《论语.学而第一》中的一段话,原文是:“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乡村秀才的李毓秀觉得用这段文字来启蒙孩子,比较经典,字理兼具,决定编一段朗朗上口的儿歌,便于孩子接受,于是便拿它做了全篇文字布局架构的总纲。试看,一本《弟子规》,除去“总叙”,全文五个部分分别是: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稍懂一点作文常识的人都看得出来,作者从立意到谋篇布局皆不费力气地奉行了“拿来主义”。有人会说了,人家毕竟点灯熬油地将圣人之言变成了朗朗上口的三字歌。这一点我们承认,遗憾的是圣人之言几乎已作了三字断句的示范,基本照抄便是,何谈费尽力气?
立意与篇章结构就算是暂时挪用一下圣人文字,丰富的内容总该作者来创造吧?这正是在下冒犯钱文忠、郭文斌两位大人推山寨而弃正宗的原因所在。仔细读一读《弟子规》,大多文字照抄照转于《五经》之《礼记》《孝经》。举几个例子看看:
1、 《弟子规》: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 && &&&《礼记.曲礼上》: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2、 《弟子规》: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 & 《礼记.曲礼上》: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司必有业。
3、 《弟子规》: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 && &&&《礼记.曲礼上》:将适舍,求母固,将上堂,声必扬。
4、 《弟子规》: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 & 《礼记.少仪》: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
大多类此,恕不再一一列举。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点,四晃绝无轻视贬低李毓秀先生之意,他编辑《训蒙文》以启蒙教育儿童的功绩,是不可抹杀的,甚至千古都该褒奖。而今天的专家学者拿它来匡世救时是另一回事,靠一本少儿读物来拯救道德沦丧,恐怕连李秀才泉下有知也会大为茫然的——你们现代人可真会蒙事儿,别拿咱家开涮了!
在新浪博客上看到一张身着唐装,携妻跪拜双亲的照片,是郭文斌先生带着夫人,当时很为之震撼。我相信郭先生的赤子之情,面对全社会人伦颠倒、道德崩塌的急迫,怀着一份知识分子的焦虑,渴望能有补救;用拳拳的心试图营造理想的净土,做尽其所能的呐喊,希望人们能从喧嚣的世界挣脱出来,返璞归真。《寻找安详》是他系统的劝诫,接着便是《弟子规说了些什么》,增添了新的力量似的。——遗憾的是后一本书是书商的命题之作,郭先生天真的乌托邦式的善良愿望,不经意间被奸商们利用了,染上了铜臭,何处去寻安详?
何况,拯救现代人的灵魂,一篇少儿幼稚读物何以胜任?既立志要”为天地立心、为万民请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郭先生也不该手持《弟子规》这样软弱的武器呀,四书五经才是雄厚肥沃博大强劲处,怎么能弃森林而抱独枝呢?丰富精深的民族道德源头究竟在哪里?相信博学而识广的郭先生钱先生比我辈更清楚。
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的二十一世纪,中国被纳入重利轻义的全球经济大潮中,群体信仰的缺失,礼乐道德的崩坏有目共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对于一个有着五千年传统教化的华夏文明古国,今天无数的有识之士担心焦虑,在情理之中。只是,开错药方抓错了药,拿《弟子规》来急匆匆实施救赎,别说《弟子规》担当不起,孩子们也会反问:你们大人们在干什么?仁义之邦的道德复兴为何全指望我们这些尚未有社会话语权的少儿?
中华民族的道德信仰需要全方位地梳理定位复苏,千万别拿《弟子规》来蒙事儿。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弟子规全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