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茅殿佛教法事视频频下载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山塘街;山塘街东起阊门渡僧桥,西至苏州名胜虎丘山的望山桥;苏州玄妙观;简介;玄妙观,位于苏州市中心的观前街,创建于西晋咸宁二;玄妙观极盛时有殿宇30余座,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道观;苏州香火最盛的地方并非佛教寺庙,而是道教的玄妙观;玄妙观始建于西晋,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除三清殿和正山门外,玄妙观还有历代建成的副殿和二;据道光《元妙观志》图载,清代玄妙观盛时占地
山塘街山塘街东起阊门渡僧桥,西至苏州名胜虎丘山的望山桥,长约七里,所以苏州俗语说“七里山塘到虎丘”。山塘街历史悠久,它始建于唐代宝历年间,至今已有一千一百余年。据传说乃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建。山塘街一直被誉为“姑苏第一名街”。苏州玄妙观简介玄妙观,位于苏州市中心的观前街,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吴郡图经续记》谓“唐置,为开元宫”,明卢熊《苏州府志》谓“晋时号真庆道院”,宋称天庆观,元至正元年(公元1335,一说元贞元年即1295)始名玄妙观,明代称正一丛林,清代为避康熙帝玄烨之讳,一度改“玄”为“元”或“圆”,称“圆妙观”,后历遭毁坏,历经整修,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恢复“玄妙观”旧称。正中及西厢有大小殿宇26座,连绵不绝。玄妙观极盛时有殿宇30 余座,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道观。现有山门、主殿(三清殿)、副 殿(弥罗宝阁)及21座配殿。 山门雄伟高耸,上悬康熙帝御笔赐额“圆妙观”。南宋淳熙 六年(1179年)重建的主殿三清殿面阔9间,进深6间,高约30米, 建筑面积1125平方米,重檐歇山,巍峨壮丽,是江南一带现存最 大的宋代木构建筑。殿中须弥座上供高17米泥塑贴金的3尊神像, 正中是元始天尊,两旁是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俗称三清。神像 高大庄严,是宋代道教塑像中的上品。三清中道德天尊又称太上 老君,传为老子李耳。其像座有老君像石刻,为唐吴道子绘像, 唐玄宗题赞,颜真卿书,由宋代刻石高手张允迪摹刻,可称“四 绝”碑,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两块老子像碑之一。 三清殿西山墙有60根大青石六面柱,每面刻有一天尊像,共 刻360天尊像,合周年数。 玄妙观前一条街名观前街,为苏州的主要商业街之一。苏州香火最盛的地方并非佛教寺庙,而是道教的玄妙观。玄妙观始建于西晋,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观内建于南宋的三清殿是江南最大的木构古建筑。殿内供奉的高达17米的三清(上清、玉清、太清)塑像,堪称宋代雕塑的上佳之作。玄妙观中现存有唐吴道子画老君像、玄宗赞、颜真卿书法等碑刻,弥足珍贵.除三清殿和正山门外,玄妙观还有历代建成的副殿和二十四座配殿,从东脚门依次为:神州殿(元)、太阳宫(清)、天医药王殿(宋)、真官殿(元)、天后殿(清)、文昌殿(清)、祖师殿(元)、斗姆阁(清 )、火神殿(清)、三茅殿(宋)、机房殿(明)、关帝殿(元)、东岳殿(宋)、痘司殿(宋)等十四处,西脚门配殿依次为:雷尊殿(元)、寿星殿(宋)、水府殿(清)等七处。三清殿后为弥罗宝阁,再后面是蓑衣真人殿(宋)、肝胃殿(清)、萨祖方丈殿。各殿所供神像大都出自神话传说,如太阳神、雷神、火神、关帝、文曲星、灶神、土地、八仙、寿星、观音等,体现了苏州地方文化特色和民间信仰的色彩,曾是城乡老百姓精神寄托和休闲娱乐的去所。从康熙十三年(公元674年)玄妙观建筑群图上可以看出东至洙泗巷, 西临大成坊,北至旧学前河,南面有黄色照墙横亘正山门两侧,整个建筑群十分壮观。弹丸之地集中了宋元明清历代殿宇,真可谓是一座古典建筑的博物馆。据道光《元妙观志》图载,清代玄妙观盛时占地5.5万平方米,共有30多座殿阁。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正山门、三清殿、弥罗宝阁,其他殿阁分布在25处自成院落的“子院”内,如众星拱月般从东、西、北三面围绕着中轴线上的主要殿阁,形成一片巍峨壮丽的建筑群。但自咸丰、同治之际遭受战火后,即渐趋衰落,未能恢复旧观,宏伟的弥罗宝阁也于民国元年(日失火焚毁。1956年,整修三清殿、 正山门及东、西诸殿门墙,清理广庭。同年,玄妙观三清殿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后遭受损坏,1981年再修三清殿及正山门。1982年,玄妙观三清殿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苏州市政府又连续拨巨款重修玄妙观正山门和三清殿,殿内佛神重塑金身,已于1999年元月开光庆典。玄妙观多数殿宇各有山门、照墙,观内广场商贩与百戏杂陈。观内方丈殿为穹窿山上真观下院,直至民国初,该殿振法堂内高悬戒规,内容主要有不准娶家室、不准目无师长等。违反戒规者,轻则重责、重则开除(俗称“贴革条”)。方丈为一观之主。民国元年8月28日, 大厦三层、飞甍隆栋的弥罗宝阁失火焚毁,内仅金身神像就有380余尊,阊门外十房庄淘沙户曾拟出资1万元承包清除火场垃圾。方丈倪仰云因失火被提出公诉并辞职,自此方丈威信大降,戒规松弛。方丈管2房、6殿。至北伐时,方丈殿还有五六处山房,近百间屋。各房轮流执管殿事,有帐房、文书及香工10余人,厨师2人。其余12房分掌一至二、三座殿,实各为一独立道院。22年太阳宫住持许鹤梅曾去上海合伙开设玄妙观分院,一年后因生意不好而收歇。20年代至抗日战争中,祖师、灶君、八仙、寿星、水府、关帝诸殿相继圮废、改建或被日机轰炸震坍。三清殿内摆满字画摊,屋面被敌伪人员捉鸽子践踏得严重漏雨。机房殿曾开设赌场,长期出租和被典卖的有神州殿和痘司殿。民国6、32、33和35年曾先后修葺东岳、真官、雷尊和观音殿,但其余诸殿日趋破败。近解放时正山门沦为银元市场。至1949年存正山门及殿17座(即三清、方丈、 真人、肝胃、药王、东岳、火神、三茅、天后、真官、文昌、机房、三官、雷尊、观音诸殿及斗姆阁、太阳宫)。1952年有道士33人,家属83人,香工6人;有屋523.5间,内自用200间,余多出租。1956年统计,占地51.72亩,神像519尊,同年将广场周围600余户店摊居民迁出,斗姆阁改建为书画店。1957年全观收入:房地租454元,香火94元,法事29元,其他343元。1958年11月道教学习会直接掌管三清、星宿(原属观音殿,1956年将在清殿花甲星宿塑像迁入,故名)两殿及雷尊、 火神的大殿部分,余殿除留少量道士自住外,都交给房管局管理,13道房至此消失。1959年东岳殿焚毁。该殿内的五岳楼,构建工巧,四面殿宇,中峙一楼,“大跃进”中全殿拆去。1964年市政府又拨款整修,三清殿与正山门油漆一新,广场中遍植绿树草茵。“文化大革命”起,除三清殿神像幸获保存(“玉清”神像的头部被砍)外,其余神像、道经、科书被焚烧数昼夜,铜像8尊亦被毁,三清殿一度改为收租院泥塑展览会,两廊各配殿在 60~70年代陆续改作商店、仓库、菜场。其间失去的殿宇分别为弥罗宝阁,1912年失火焚毁,原地改建中山堂;灶君殿,1917年出借给同仁救火会,1930年被会擅自拆除改建,后为劳保用品商店;太阳宫,1914年为吴县黄天源糕团店门市部;东岳殿,1922年出租给昆剧业余剧团,1959年东岳殿失火烧毁,1961年该殿山门及殿址由影剧公司使用;斗姆阁,解放前为摊贩公会使用,抗战胜利后被典卖给居民,现为民居;祖师殿,1937年苏州沦陷时毁,现为轻工门市部;八仙殿,1931年坍毁,现为菜场;三官殿,1931年借给春苑茶馆,现为茶场;水府殿,1931年造国货公司时,将北局观前菜场迁移至此,殿被拆掉;关帝殿,1937年日机轰炸被震坍,现为花木盆景公司;痘司殿,30年代被典押后成为民居。目前仍属道教使用的除正山门、三清殿外,尚有火神殿、财神殿、星宿殿、雷尊殿,其余的则后来又被有关单位占用或拆除。玄妙观内文化积淀深厚,民间传说动人,旧有十八景之说,分别为元赵孟\所书玄妙观重修山门碑、麒麟照墙、朝北玄帝铜殿、六角亭、钉钉石栏杆、一步三条桥、无字碑、海星坛、一人弄、杨芝画、运木古井、妙一统元匾额、靠天吃饭图碑,如今十八景中还保存九处。玄妙观文物中著名的还有历代碑刻,有老子像碑、永禁机匠叫歇碑等等计有八十一块。除部分收藏在文庙外,还余下不少成为碑廊,现藏在轻工门市部夹弄内,历劫不灭,弥足珍贵。玄妙观值得一提的还有正山门八字照墙,当年为此还掀起过一场轩然大波。照墙前原有一排平屋,有七、八家商铺,1930年观前街拓宽,影响这些商铺,德记地产公司出面向玄妙观方丈颜品笙协商拆除照墙,租用两侧地基,搭屋经商,条件是订约十五年,付给押金一万元。此举一出,引起地方人士反对,形成“保古派”与“保商派”之争,后经江苏省建设厅批准,正山门两端建起了与玄妙观极不协调的三层楼房,道观古朴肃穆的风貌从此不复再现。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专业论文、文学作品欣赏、高等教育、中学教育、35山塘街等内容。
  山塘街_初中作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山塘街 山塘街东起阊门渡僧桥,西至苏州名胜虎丘山的望山桥,长约七里,所以苏州俗语说“七里山塘到虎丘”。 山塘街历史...   山塘街现状分析_城乡/园林规划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苏州山塘街保护与发展问题与对策山塘街现状分析 一、山塘街的历史 山塘街全长 3600 米, 为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  A09 设计为文化创意园区,这里可以有艺术工 作室,影视拍摄展,等等 通过 A06 和 A09 的设置, 进一步挖掘地方文化, 多视角,多层面的展示山塘街的水乡特色 A04 ...   山塘街导游词_其它_工作范文_应用文书。山塘街山塘街东连“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门,西接“吴中第一名胜” 虎丘,全长 3600 米,因此被称为“七里山塘...  刘伯 温在苏州东转转西转转,一转转到了山塘街,发现山塘河横贯在白堤旁,状如卧龙,他担心这儿要出真龙天子,将与朱元璋争 江山,便施展法术,设置七只石狸猫头在...  苏州平直实验小学校 三(五)班 朱子凌 山塘街之吃货篇 今天我和妈妈来到山塘街游玩,山塘街上非常热闹,在有着乌黑乌黑的 瓦片和白色砖墙的古屋中,有人在叫卖豆腐...  我们是苏州大学的学生,为了了解市民对苏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看 法,探索保护和发展苏州古城文化遗产的有效方法,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我们将 以苏州山塘街为例对有关...  山塘街 亮点 1. 苏州老城风貌的精华所在,遍布会馆、牌坊、祠堂等古迹。 2. 品尝苏州美食, 或喝茶听曲、 泛舟水巷, 体验老苏州的慢生活。 山塘街位于苏州市内,...  苏州行程苏州站游玩地点(一天) 苏州:拙政园(70 元、7:30-17:30、2-3 小时) 、平江路(免费、全天、3-4 小时) 、山塘街(免费、8:00-21:00、2-3 小时...[转载]道教史(四)
隋唐道教的兴盛与历史性转变
一、隋唐政治与道教兴盛
(一)隋代道教与政治
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我国三百余年的南北分裂局面,重新获得了统一。尽管它的统治时间很短,一共不到四十年,但其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政策多为唐所沿袭,为唐代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从道教发展史看,隋代道教正处于一个转折点,为唐以后道教的兴盛与理论大发展作了准备。这种转折是道教自身发展的结果,也与隋代统治者对道教的扶持有关。
隋代虽以崇佛为主,但对道教也甚为重视,实行道佛并容政策。隋文帝杨坚在夺取政权时,即利用道士为其大造舆论,即位后又对其加以重用。
隋代统治者道佛并重,独轻儒生,因此,隋末参加农民起义的儒生较多,道士较少。但是,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有些道士眼看隋王朝行将覆灭,便抛弃旧的统治者,或者暂时躲进山林,坐以待变;或者在逐鹿中原的群雄中物色新的政治靠山,如东都道士桓法嗣认为王世充“当代隋为天子”,便投靠王世充;泰山道士徐洪客则寄希望于李密,向李密献进取天下之策;道士魏徵亦“进十策以干密”,密“虽奇之而不能用”。及密败,魏徵乃随密归唐,成为唐太宗时的名臣。
(二)唐初的道教与政治
在隋末道士中,比较多的人认为李渊父子能取得天下,故纷纷投其麾(hui)下,为建立李家王朝效劳。其中尤以楼观道士歧晖和茅山宗领袖王远知为甚。歧晖在大业七年(611)即称“天道将改,当有老君子孙治世,此后吾教大兴”。大业十三年(617),当李渊起兵反隋至蒲津关时,歧晖高兴地说:“此真君来也,必平定四方矣。”乃改名平定,发道士八十余人向关接应,尽以观中粮资唐军。
李渊称帝(618)后,认为歧晖资助兴唐有功,遂于武德二年(619)五月,敕令楼观鼎新修营老君殿、天尊堂及尹尊人庙,凡观内屋宇务令宽博,称其瞻仰,并以隋尚书苏威庄田二百顷赐观,仍于观侧立监,置官检校修造,即以歧平定主观事。620年春,李渊又亲诣老君于祠庭,召见平定及法师吕道济、监斋赵道隆。乃降诏:“改楼观曰宗圣观,赐白米二百石,帛一千匹,以供观中修补。”
唐初门阀士族的传统势力还很强大,若非系出名门,就得不到社会的重视。李唐统治者为了提高其门第,神化其统治,乃利用道教所奉的教主老子姓李,唐皇室也姓李的关系,即尊老子叙为始祖,宣称自己为“神仙苗裔”。这样,既可借神权提高皇朝地位,又可借此宣称李氏取代隋朝为“奉天承运”。因此,当歧晖、王远知等道士宣称奉老君之旨,向他们密告符命之时,便大肆渲染与赞赏。
李治为维护唐王朝的统治,仍采取了以下一些崇道措施:
(一)据《旧唐书·高宗本纪》下载:乾封元年(666)二月,他亲到亳州拜谒老君庙,追号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立祠堂;其庙置令、丞各一员,并改阳谷县为真源县,县内宗姓特免除徭役一年。
(二)以《老子》为上经,令王公百僚皆习,并将其列为科举取士的考试内容。
上元元年(674)十二月,天后上表,以为国家圣绪出自玄元皇帝,请令王公百僚皆习《老子》,每岁明经一准《孝经》《论语》例试于有司。仪凤三年(678)五月,高宗下诏:“自今已后,《道德经》并为上经,贡举人皆须兼通。”
(三)提高道士地位和优宠道士。
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九载:仪凤三年(678),高宗李治令道士隶宗正寺,班在诸王之次。唐代的宗正寺是管理皇室宗族事务机构,将道士归它管理,即视男女道士为自己的本家。高宗对王远知的弟子潘师正甚为崇敬,不仅亲切召问“山中有何所须”,还在他隐居的嵩山逍遥谷造崇唐观一所,岭上别起精思观以处之。又在谷口特为之开一门,号游仙门,于苑北置寻真门。时太常奏新造乐曲,高宗又令以《祈仙》《望仙》《翘仙》为名。前后赠诗凡数十首。其对道士的恩宠之隆,可见一斑。
(四)兴建道观。高宗时,各地兴建道观较多。如显庆元年(656)立“昊天观”和“东明观”;显庆二年(657)立“宏道观”;乾封元年(666)于兖州置紫云、仙鹤、万岁观,天下诸州皆置观一所。直到临死前,还于永淳二年(683)十二月四日下诏:“朕之绵系,兆自元元。常欲远叶先亲,光宣道化,变率土于寿域,济苍生于福林。……可大赦天下,改永淳二年为宏道元年,仍令天下诸州置道士观,上州三所,中州二所,下州一所,每观度道士七人,以彰清静之风,佇洽无为之化。主者施行,是则奉先尊祖,复朴还淳之旨也。”⒀据说他在宣诏时,已经“气逆不能上马”,是夕,即“崩于真观殿。”
(三)唐玄宗与道教的鼎盛
玄宗李隆基鉴于武氏、韦氏均依靠佛教势力篡夺李家王朝的事实,自即位之日起,便大力推进开国以来的崇道政策,以提高道教地位,促进道教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唐代道教的全盛时期,这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玄宗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尽量神化“玄元皇帝”,掀起崇拜狂热。
首先,他本人多次亲到玄元皇帝庙谒拜,并不断提高老子封号。
天宝二年(743)追尊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天宝八载又尊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天宝十三载再次尊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同时并为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帝加“大圣皇帝”之字,太穆、文德、则天、和思、昭成皇后加“顺圣皇后”之字。这样,使唐代开国以来的帝、后均和“大圣祖”老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借以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
其次,一再令天下诸州普遍建立玄元皇帝庙,并给其庙改名。
开元十年(722),下诏令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一所,每年依道法斋醮。开元十九年五月,令五岳各置老君庙,开元二十九年正月,又诏令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一所。在玄宗的一再诏令之下,全国各地都兴建了玄元庙,其建筑也极其富丽堂皇。又多次下令给玄元庙更改名称,加西京改太清宫,东京改太微宫,诸州改紫极宫,并为之选配道士,赐赠庄园和奴婢等。
再次,大肆制作玄元皇帝神像,分布天下。
据《唐鉴》卷九记载,开元二十九年正月,玄宗自称梦见玄元皇帝,并告之曰:“吾有像在京城西南百余里,汝遣人求之,吾当与汝兴庆宫相见。”玄宗遂遣使求得玄元皇帝像于周至楼观山间,闰四月,迎置兴庆宫。五月,令图写玄元真容,分送诸州开元观安置,并诏令所在道士女冠等皆具威仪法事迎候,连续七个昼夜,设斋行道,各赐钱用,充斋庆之费。自此之后,常令讲习道经,以畅微旨;所置道学,须加倍敦劝,使有成益。
诏书又令:“今者真容应见,古所未闻,福虽始于邦家,庆宜均于士庶,其亲王、公主、郡主、县主及内外文武官等,并量赐钱,至休假之辰,宜以酒食,用申庆乐,诸道节度使及将士等亦且准此。”
天宝元年(742)正月,陈王府参军田同秀上言:“玄元皇帝降见于丹凤门之通衢,告赐灵符在尹喜之故宅。”玄宗即派人就函谷关尹喜台西发得之,乃置玄元庙于大灵坊,并以函谷宝符潜应年号,改元“天宝”,又改桃林县为“灵宝县”,晋升田同秀为朝散大夫。
时人皆疑宝符为同秀所作,而玄宗却大加赞赏。此后,人称亲见玄元皇帝者不绝。正如范祖禹《唐鉴》所称:“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矣。明皇崇老喜仙,故其大臣谀,小臣欺,盖度其可为而为之也。不惟信而惑之,又尝以劝之,则小人孰不欲为奸罔哉?”
他不仅图写“真容”,而且还于天宝三年三月,令两京及天下诸州于开元观以金铜铸玄元等身天尊各一躯。太清宫成,又命于太白山采白玉为玄元圣容,又以白玉作玄宗圣容侍立于玄元之右。天宝八年又于太清、太微宫圣祖前,更立孔子及“四真人”像以列左右;并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帝之像作为玄元的陪祀,从而树立了老君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
第二,尽量提高道士的社会地位。
首先,他于开元二十五年(737)七月,再次下令重申:“道士女冠宜隶宗正寺,僧尼令祠部检校。”并规定:凡道士女冠有犯法者,须按道格处分,州县官吏一律不得擅行决罚,违者处罪,借以维护道教的尊严。
其次,他经常召见道士,拜官赐物,甚至亲受法箓,以道士为师。开元九年,玄宗遣使迎天台道士司马承祯入京,亲受法箓,前后赏赐甚厚。及还山,玄宗赋诗相赠。十五年又召至都,并令其于王屋山自选形胜,为之建阳台观,玄宗亲自题额,并赐绢三百匹,以充药饵之需。又令玉真公主及光禄卿韦韬至其所居修金箓斋,复加赠赐。对司马承祯弟子李含光也甚尊宠。天宝四载十二月,玄宗命中使赍玺书征之入京,馆于禁中,每欲咨询,必先斋沐。含光还山,乃敕杨、许故宅紫阳观居之,并明令禁止樵采。天宝七年三月十八日,玄宗受《上清经箓》于大同殿,先遣使至茅山告含光受经箓之期,遥礼度师,赐号玄静先生,并赐法衣,以伸师资之礼。
第三,规定天下诸州均须遵守道教节日制度。
开元二十二年十月十三日,玄宗下令:“道家三元,诚有科戒……今月十五日是下元斋日,禁都城内屠宰,自今已后,两都及天下诸州,每年正月、七月、十月三元日,起十三日至十五日并宜禁断屠宰。”开元二十五年又下令规定:每年道教教主玄元降生日,天下诸州皆须设祭祀。天宝七载又下令规定:“自今已后,天下每月十斋日,不得辄有屠杀。”并且对道教代表人物和各地的灵山仙迹,都规定了崇礼醮祭制度。
&第四,设置崇玄馆,规定道举制度,以“四子真经”开科取士,并设置玄学博士。
开元二十一年正月,制令士庶家均须藏《老子》一本,每岁贡举人量减《尚书》《论语》两条策,加《老子》策。开元二十五年正月,初置玄学博士,每岁依明经举。二十九年正月,制令两京及诸州各置崇玄学,置生徒,令习《老子》《庄子》《列子》《文子》,每年准明经例考试,称为“道举”。另外又“降制”:“诸色人有能明《道德经》及《庄子》《列子》《文子》者,委所由长官访择具以名闻,朕当亲试,别加甄奖”。
天宝元年二月又规定将庄子号为南华真人、文子、列子、庚桑子分别号为通玄真人、冲虚真人和洞虚真人,四子所著书改为真经。崇玄学置博士、助教各一员,学生一百人。次年正月,又将崇玄学改为崇玄馆,博士为学士,助教为直学士,更置大学士员。并规定大学士以宰相为之,领两京玄元宫及道观。
第五,规定以《道德经》为诸经之首,亲自为之作注,颁示天下。
开元二十一年,玄宗亲注《道德经》,二十三年又修《义疏》。天宝二年,诏令崇玄馆学士于三元日讲《道德》《南华》诸经,群公百辟,咸就观礼。为了突出《道德经》的地位,天宝四载十月下诏规定:其坟籍中有载玄元皇帝、南华等真人犹称旧号者,并宜改正;宜以《道德经》列诸经之首,其《南华真经》等,不宜编在子书。天宝十四载十月,颁示《御注老子》并《义疏》于天下,令学者习之。
第六,搜集天下道书并进行整理和传播。
玄宗在即位之初,即先天元年至二年(712~713),命太清观主史崇玄及昭文馆、崇文馆学士崔”,湜,卢藏用、沈佺期、员半千、薛稷等修《一切道经音义》及《妙门由起》等共约150卷,玄宗亲自为《一切道经音义》作序。开元中,又发使搜求道经,纂修成藏,目曰《三洞琼纲》,总三千七百四十四卷(或谓五千七百卷),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编纂的《道藏》。为了使道经广为流布,天宝八载下敕:今内出《一切道经》,宜令崇玄馆即缮写,分送诸道采访使,令馆内诸郡转写,其官本便留采访郡太一观持诵。天宝十载又命写《一切道经》五本(部),颁赐诸观。
第七,大力倡导斋醮和道教乐曲。
《旧唐书·礼仪志》称,玄宗御极多年,尚长生轻举之术,于大同殿立真仙之像,每中夜夙兴,焚香顶礼。天下名山,令道士中官合炼醮祭,相继于路。投龙奠玉,造精舍,采药饵,真诀仙迹,滋于岁月。因为玄宗崇尚斋醮,故特别爱好各种斋醮乐曲,并组织创作。
据《新唐书·礼乐志》载,开元九年,玄宗命司马承祯制《玄真道曲》,李含光制《大罗天曲》,贺知章制《紫清上圣道曲》。开元二十九年及天宝四载,他还先后自制《霓裳羽衣曲》《紫微送仙之曲》等奏于太清宫。天宝十载还在内道场亲自教诸道士步虚声韵。
由于玄宗的崇道,当时一些公主妃嫔,多有入道为女真者,杨贵妃也被度为太真宫女道士。朝臣中如宰相李林甫等,皆请舍宅为观,太子宾客贺知章请为道士,诗人李白也加入道教。仅长安城中的道观就有三十所之多。王公大臣对他的“尊道教”,“表贺无虚月”,道士升官进爵者颇不乏人。
安史之乱一度波及“仙山琼阁”,遂使“正教凌迟,两京秘藏,多遇焚烧”。许多“洞天福地”,也被侵占。尽管如此,唐代的崇道政策并未根本动摇。在肃宗李亨平息了安史之乱后,直到僖宗李儇,无不继续“尊祖”、“崇本”,采取许多崇道措施,使道教在中唐以后逐步恢复并继续发展。其中,尤以武宗李炎在位时最为突出。
(四)唐武宗的崇道灭佛
唐武宗李炎是继玄宗之后又一个热烈崇道者。他“在藩时”就“颇好道术修摄之事”。开成五年(840)正月,刚即位便下敕规定:二月十五日大圣祖玄元皇帝降生日为降圣节,令两京及天下诸州府设斋行道作乐,赐大酺三日,军期急速亦不在此限,永为常式。是年秋,召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于三殿修金箓道场,武宗亲至三殿于九天玄坛受法箓,以归真为师。会昌元年(841)六月,又以衡山道士刘玄靖(一作静)为银青光禄大夫,充崇玄馆学士,赐号广成先生,令与道士赵归真于禁中修法箓。会昌三年夏,作望仙观于禁中。四年三月,以赵归真为左右街道门教授先生。五年又迎罗浮道士邓元起(一作超),复造望仙楼于禁中,同时还建降真台,均极尽奢侈豪华。
由于武宗的崇道,道士赵归真、刘元靖、邓元起等人的怂恿排佛,加以宰相李德裕的赞同,遂酿成会昌灭佛事件。武宗下令检括天下寺院及僧尼人数,并省天下佛寺,以“惩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将使六合黔黎,同归皇化”。表明他的废佛,是为了扶持道教。结果“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时五台僧人多亡奔幽州,李德裕命人封锁居庸关,凡有游僧入境则斩之。这是唐代开国以来对佛教最大的一次打击。
&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日益严重,与盛唐时期相比,道教也相对由盛而衰。但唐玄宗以后的统治者仍然奉行崇道政策,继续扶植道教,不断给道教上层人士封官晋爵,馈赠财帛,乃至延入宫闱侍奉,亲受法箓,并不断兴建宫观,发展道徒,促使道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继续得以恢复和发展。
二、隋唐重玄思辨哲学及其向政治关怀的转变
(一)隋至唐初重玄思辨哲学的兴盛
隋唐道家重玄学:
《太玄真一本际经》、孟安排《道教义枢》、成玄英《道德经义疏》、李荣《老子注》、王玄览《玄珠录》、张果《道体论》、张志和《玄真子外篇》
道家重玄学的特点:
1,道体重玄:道之本体,不执著于有,亦不执著于无,也不执著于非有非无;既不分别是与非,也不分别非是与非非,甚至不执滞于不执滞。本质论思考方法,不是从现象逐渐认识本质,而是直接从本质出发把握现象,如《庄子》中所谓“以道观之”而不是“以物观之”的“道观”思考方法。
《本际经》:“所言道者,通达无碍,犹如虚空,非有非无,非愚非智,非因非果,非凡非圣,非色非心,非相非非相,即一切法亦无所即”。
《道体论》:至道“以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为体”,且“即非有非无,为亦有亦无,即亦有亦无,是非有非无”。“道有生成百化天,则寂兮漠兮,不可谓之无;寂兮漠兮,不可谓之有。故复谓之非有、非无。譬人以四支为体,道统四义为体,何足惑哉!”
《玄珠录》:道“常在‘四句’,所在皆无,‘四句’非道”。
2,道性自然:《河上公章句》“道性自然,无所法”。《老子想尔注》“自然,道也”“自然与道,异号而同体”。梁代宋文明“道性以清虚自然为体”。
《本际经》“言道性者,即真实空,非空不空,亦不不空,而为一切诸法根本,无造无作,名曰无为。自然而然,不可使然,故曰自然”。
成玄英:“自然者,重玄之极道也”。
王玄览:“道之真实性,非起亦非忘”,“道性众生性”“能与至玄同”。
唐玄宗:“自然者,妙本之性,性非造作,故曰自然。”“法性清净,是曰重玄”。
3,修心复性:“凡百苍生,皆以自然为其性命”。“守道保性”。老子“塞兑”“闭聪”“复命”。庄子“心斋”“坐忘”“以反其性情之初”。
陶弘景《登真隐诀》“教人修身,即修道也;教人修道,即修心也。”梁宋文明:“性自心边生”“复其性命”。
《本际经》“一切凡夫,从氤氲际而起愚痴,染著诸有。虽积功德,不能无滞,故使修空,除其有滞。有滞虽净,犹滞于空,常名有欲,故示正观。空于此空,空有双净,故曰兼忘。“
成玄英《道德经义疏》:“为道之要,在于忘心”。“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士,又滞于无”。“坐忘去欲,心无造作”。“复于真性,反于惠命”。
李荣《老子注》“修身者,心契于道”。
司马承祯《坐忘论》“夫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帅。”“若净除心垢,开识神本,名曰修道。”
《天隐子》“坐忘因存想而得也,因存想而忘也”。“何谓存想?曰收心复性”。
唐玄宗“遣之又遣,可谓都忘,修性复命”。
造重玄之境:双谴双非。《道体论》“凡言得者,必是对失之称。对失之得,何足言得?四不得者,始可言得。不得之得,无所得也。得无所得,而不离四得。”
成玄英《庄子疏》“夫道,超四句,离彼百非,名言路断,心知处灭,虽复三绝,未穷其妙。而三绝之外,道之根本,而谓之重玄之域,众妙之门。”
张志和《玄真子外篇》“真原之野”“真无之域”“逍遥之墟”“造化之境”“忘天地,遗万物,外不察乎宇宙,内不觉其一身,故能旷然无累,与物俱往,而无所不应”
(二)中唐思辨哲学的政教合一(唐玄宗)
三教关系:“道教释教,其来一体,都忘彼我,不自贵高”。“缁黄二法,殊途一致,道存仁济,业尚清虚”。“道为理本,孝实天经”。“尊崇道本,宏益化源”。
1,“明道德生畜之源”:“从本降迹,摄迹归本”;“道非生法,不有不无”;“至道降炁,为物根本”。“妙本生化,运动无穷”。“至道妙物,物感必应”。
2,“道性清净,修性反德”:“道性似水,莫之能胜”;“修性反德,复归于道”;“法性清净,是曰重玄”。
3,“体了真性,心与道冥”:“俗学伤性,绝学无忧”;“因学知道,悟理忘言”;“悟教之善,在于修行”。
4,“真经要在乎理身理国”:“清静无为”;“爱民理国”;“任臣道化”;“处实行权”;“文本武末”。
(三)晚唐五代重玄学对现实政治的关怀
强思齐“重显重玄,援史论道”:“道体幽玄,生三吹万”;“至德幽玄,大道贷形”。&&
强思齐“法道忘功、用道匡时”:“法道忘功,崇本息末”;“寂而常动,动不乖寂”;“用道匡时,须资权实”。
《无能子》“自然无心”:“无为则能无滞,圣人贵乎无为”;“浩然而虚,心之自然”
无能子心友愚中子病心,祈药于无能子。无能子曰:病何?曰:痛。曰:病在何?曰:在心。曰:心在何?愚中子告病已间矣。无能子曰:此人可谓得天之真,而神光不昧者也。
三、唐代道教仙学从“外炼”到“内炼”的发展
(一)司马承祯:从服气到坐忘
1,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与唐前期的炼养学
司马承祯(647-735)“传上清正一之法”:潘师正“我自陶隐居传正一之法,至汝四叶矣”。陶弘景——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
早期的《服气精义论》——“食气者神而寿”:
“道气冲凝”的哲学本体论、“炼质登仙”的神仙追求、“养气全形”的修炼方法——行五牙通五脏而安神全形的五牙论;保气炼形、形休命延的服气论;导引以致畅和的导引论;水洁则气清,气和则形泰的符水论;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的服药论;惜气常如一身之先急的慎忌论;闭塞不通,养生则殆的五脏论;使我之气,攻我之疾的服气疗病论;脏腑清休,气泰无病的病候论;
2,《天隐子》《坐忘论》与唐中期的“坐忘得道”论
“道性本虚无,莫生有无见”;“虚心忘形,破疑悟道”;“净除心垢,开识神本”;“将离境之心观境”;“神与道合,兼被于形”。
(二)吴筠《神仙可学论》《玄纲论》的“积学修真”思想:
1,“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
2,“自然生虚无,虚无生大道,大道生氤氲,氤氲生天地,天地生万物,万物剖氤氲一炁而生矣”。
3,“神仙体虚,可学而致”。
4,“积学修真,得道成仙”:“虚静去躁,神生形和”;“益精易形,守神固炁”;“以阳炼阴,虚明合元”;“以有契无,益形存性”。
(三)钟吕内丹学的兴起与“性命双修”理论
钟离权与吕洞宾《钟吕传道集》《西山群仙会真记》《灵宝毕法》
1,“仙有五等”“道不远人”“达机识时”: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
2,“法有真假,从师受法”:“外之丹药,止可疗治病,安乐而已”;“内丹小则长生不死,大则超凡入圣”。“圣则大而化之,无所不通,岂外丹之可比耶?故知真药真丹,身外无求。”
3,“法有三成,修持在人”:安乐延年之小乘法,长生不死之中乘法,超凡入圣之大乘法。
四、唐代道教政治学从“道本儒末”到“儒最尊”
(一)唐代前期的“道先儒后”与“道本儒末”
“道德为礼之本,礼智为道之末”
《玄纲论》“夫仁义礼智者,帝王政治之大纲也。而道家独云遗仁义,薄礼智者,何也?道之所尚,存乎本。故至仁合天地之德,至义合天地之宜,至礼合天地之容,至智合天地之辩,皆自然所禀,非企羡可及。矫而效之,斯为伪矣。”
(二)李约《道德真经新注》与“六经乃黄老之枝叶”
孔老关系与“六经乃黄老之枝叶”:“若以礼比于道德,诚为衰薄,用救于乱,则舍礼何从?”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三)王真《道德经论兵要义述》与“道德仁义五材相资”
“天下利害,莫大于用兵”;“因道制名,偃武修文”;“耀德于外,体道于中”;“用其所不用,权与道合”。
(四)陆希声《道德真经传》与“孔老之术不相悖”
“孔老旨一”:“盖仲尼之术兴于文,文以治情;老氏之术本于质,质以复性。性情之极,圣人所不能异。文质之变,万世不能一也。”“文之为教,其事彰,故坦然明白。坦然明白,则雅言者详矣”。“质之为教,其理微,故深不可识,则妄作者众矣。”
“体用玄合,是谓自然。”
“秉要执本,在乎性情之极”
“原天地之始,陈古今之变”:“以下民为基址”;“行权济实”;“名实相当”;“体玄用牝”;“事理冥会”。
(五)罗隐《两同书》:“三教之中儒最尊”
“老内孔外”。
“晚来乘兴谒先师,松柏凄凄人不知。九仞萧墙堆瓦砾,三间茅殿走狐狸。雨淋状似嗟麟泣,露滴还同叹凤悲。倘使小儒名稍立,岂教吾道受栖迟。”
“三教之中儒最尊,止戈为武武尊文。吾今尚自披蓑笠,尔等何须读典坟!释氏宝楼侵碧汉,道家宫殿拂青云,若教颜闵英灵在,终不羞他李老君。”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西法事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