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谁有 《天山四国军棋大讲堂堂》节目 去宗教极端化 第一讲的演讲稿? 含泪跪求演讲稿,有多少分给多少,拜

大学期间接触宗教极端思想 瑞典爆炸嫌犯疑遭“洗脑”(1/2)
编辑点评:斯德哥尔摩爆炸嫌疑人曾在英国被“洗脑”
Hints:
Tomas Linstrand
Stockholm
Taimour Abdulwahab
Luton
Robin Simcox
校稿 maymedici
翻译 hyymaggie
组长 jilangVOA听写稿常见规范说明&&Sweden's Chief...
斯德哥尔摩爆炸嫌疑人曾在英国被“洗脑”
Hints:
Tomas Linstrand
Stockholm
Taimour Abdulwahab
Luton
Robin Simcox
校稿 maymedici
翻译 hyymaggie
组长 jilangVOA听写稿常见规范说明&&Sweden's Chief Prosecutor Tomas Linstrand spoke at a press conference in Stockholm.
He said Swedish police are 98% sure they have correctly identified the bomber, although formal identification has not yet been carried out.
On Saturday a crowded street in Stockholm was hit with 2 blasts. The first…瑞典首席检察官汤玛士·林斯特兰在斯德哥尔摩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表了讲话。
他表示尽管还没经过正式鉴定,但瑞典警察已能98%确定投放炸弹者的身份。
在星期六,斯德哥尔摩一条人满为患的大街上发生了两起爆炸。第一次爆炸让一辆汽车着火,第二次爆炸则可能导致了嫌疑犯丧生以及两人受伤。
检察官林斯特兰说炸弹可能比预设时间…
斯德哥尔摩爆炸嫌疑人曾在英国被“洗脑”
Hints:
Tomas Linstrand
Stockholm
Taimour Abdulwahab
Luton
Robin Simcox
校稿 maymedici
翻译 hyymaggie
组长 jilangVOA听写稿常见规范说明&&Sweden's Chief...
http://i1./topic/meiyintingli3717.gif
CopyRight & 沪江网 2015&跪求开展操行自律评定,争做合格中学生。谁有这个演讲稿,很急,!!!!~~~~_百度知道
跪求开展操行自律评定,争做合格中学生。谁有这个演讲稿,很急,!!!!~~~~
提问者采纳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人的素质,甚至动手打架、美丽的校园;做一个勤奋学习、饮料瓶。同学们,影响自己生活的社区,让文明之花开遍校园的每个角落。在晨光下,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形象、互帮互助的优秀学生,与我们当今社会所倡导的文明主流不相符,让我们携起手来,不仅代表着我们个人的形象,你们是否想过我们的文明与否!我演讲的题目是“规范自身行为,经常讲粗话,从现在起,共建一个文明,对大家的行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学校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也代表着学校的形象、雪糕纸,让我们学校的每一名学生都成为一个文明之人,但却破坏了学校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刚清扫的校园,亲爱的同学;在整洁的走廊里。谢谢大家,做一个自尊。因此,也会出现一些不协调的音符。大家知道;在书声琅琅的课堂上,争做合格中学生”活动、脏话。 同学们,一个学校的文明程度取决于我们每位同学的素质,已经拥有了一个健康温馨的学习环境、品德高尚的合格学生,影响自己周围的一切: 大家好,在学校的殿堂中,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经常有乱扔的纸屑和塑料袋,就有个别同学扔下牛奶袋。可是就在这块美丽的校园中,做一个真诚友爱,我们应坚决摒弃掉我们身上种种不文明的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追逐打闹。虽然这些现象只是发生在极少数的同学身上、礼貌待人,共建文明校园”,同学们正在茁壮成长、自爱,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偶尔也有一些令人不满意的现象出现、自律的文明学生,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市民的素质,有的同学却萎靡不振甚至开小差,创设了一个和谐的成长空间,在微风里;还有的同学受一些不良习惯的影响。我们学校正在开展“操行自律评定。例如;在课间总有少数的同学高声喧哗,让文明规范之花处处开放、积极向上。同时也让我们用我们的行为规范影响自己的家庭规范自身行为
共建文明校园尊敬的老师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演讲稿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是方法方法同
参考资料: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淡化宗教意识,崇向健康文明生活?关于新疆的演讲稿有木有啊?急要的?头痛啊_百度知道
淡化宗教意识,崇向健康文明生活?关于新疆的演讲稿有木有啊?急要的?头痛啊
是国家和谐社会健康不可缺少的空白补充部分宗教有它的社会必然合理存在性!是健康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它积极的意义在里面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没信仰真可怕
宗教和健康生活不矛盾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各位,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得到那么多人的支持,让我们聚在一起来讨论有关家庭教育、新父母学校的问题。家庭教育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它太难,比学校教育更难。
家庭是人成长的根部和根本,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得比较辛苦,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解:孩子如果在童年没有接受好的待遇和教育,甚至受到了压抑和打击,他长大之后就会做噩梦甚至可能出现种种精神疾病。
无论父母有多大的成就,孩子的教育失败,整个人生就失败。无论国家多么发达,家庭教育失败,整个国家就陷入衰败。“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相关的说法是,推动摇篮的手,也推动国家的发展。
按照康德的说法,人类有两件事情最难:一是如何“统治”他人;另一个是如何“教育”他人。可是,中国的父母普遍坚持随意而轻松的心态:只要有结婚证,就可以生孩子;只要自己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部分父母甚至认为: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也可以教育孩子。
中国的父母什么时候开始承认教育的艰难呢?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成为“问题儿童”,父母们才开始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惊恐。
我原本是研究“教师教育”的。两年前,我开始由“教师教育”转向“家庭教育”。这个转向对我个人来说很重要,因为我发现,仅仅谈论“教师专业成长”是不够的。教师的专业智慧和人格魅力确实会影响他的学生,但是,总有一些“问题学生”让教师感到无能为力。如果学生没有得到父母的帮助,如果学生的家庭环境没有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或者,如果学生父母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那么,教师对学生几乎爱莫能助、无能为力。也有另外一种可能:某些家长总以为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有问题或问题很严重,他们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过于敏感和焦虑。对孩子成长的问题视而不见,这是一个错误;对孩子成长的正常现象过度关注,而忘记了教育的秘密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也是一个问题。
针对这些家庭教育中的种种问题,“新父母学校”的讲座分为三个专题。每一讲包括两节。第一节提出问题,第二节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讲的第一节提出的问题是因“父母失陪”而导致孩子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第二节提出的方法是“陪伴孩子”以及父母应该陪伴孩子做哪些事情。
第二讲的第一节提出的问题是“孩子的差异”,包括性格差异、智力差异和性别差异;第二节提出的方法是尊重孩子的差异,让孩子因特长而自信。
第三讲的第一节提出的问题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3岁之前、9岁之前和13岁前后。第二节提出的方法是让孩子在关键年龄做关键事情。3岁之前是动物世界式的“爱的教育”;9岁之前是孩子建立规则、过有情趣的生活和自食其力的关键期;13岁前后是“教育终结”的年龄。对于那些在13前后还没有形成自理生活习惯和自学习惯的孩子来说,他需要的已经不是教育,而是“治疗”。
我们先进入第一讲:“父母失陪”的后果以及父母如何“陪伴孩子”。
家长总是满怀期望又忐忑不安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学校也一直在努力“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可是,事实上,学校每天都在让某些孩子掉队。很少有哪个校长和教师故意为难孩子,校长和教师接受了家长和社会的委托,他们对孩子的成长负有责任。可是,无论校长和老师多么努力,总有一些学生无法适应学校生活。
将近一百年以前(1914年),美国的斯特娜夫人对中国的发展有一个大胆的猜想。她说:“中国是最早开设学校的国家,尽管如此,他们的文明落后了。这是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妇女教育的必要。过去,中国人认为妇女不应受教育,因此,中国大多数妇女是文盲,也不进行家庭教育。受不到母亲教育的国民决不能成为伟大的国民。”
现在看来,这个美国人的猜想并不周全,因为中国妇女受教育的状况已经有所改善。不过,这个猜想有一点是符合事实的:中国家长普遍愿意把孩子成长的责任全部推卸给学校。如果孩子的成长出现了问题,家长更愿意指责学校的教师,一般不愿意承认那是家长自己的失误。
事实上,也并非只有中国家长才犯这样的错误。1966年,美国人科尔曼博士发表一份教育调查报告,这个研究的主题原本是学校教育问题,但它促使美国政府和美国家长开始关注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1966年,美国人科尔曼向国会递交了“机会均等调查研究”报告。这就是教育史上著名的“科尔曼报告”。这个调查研究的结果令美国人大吃一惊:在此以前,人们只知道,黑人学生的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而且越往后差距越大。科尔曼和大多数人一样,都以为这种差距主要是学校的办学条件造成的。调查结果却发现,黑人学校和白人学校在校舍设施、教师工资等有形条件上的差距,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而造成黑人学生学习水平低的原因,主要不是学校的条件,而是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学习成绩有很强的相关性。
“科尔曼报告”发表后,人们开始从两个方面调整自己对教育的看法:一是重视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二是重视学校教育背后的家庭教育。
现在看来,家庭的经济状况会影响孩子在学校的学业成绩,这是一个事实。我们曾经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存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现象,但普遍而言,如果父母的经济收入较低,那么,孩子的学业成绩就偏低;尽管存在“从来纨绔少伟男”的现象,但一般而言,如果父母亲的经济收入较高,那么,孩子的学业成绩普遍较高。
这个调查研究的结果并不意味着穷人的孩子就注定了成绩低下,因为贫穷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如果父母处于谋生状态,最好让孩子体验父母劳动的辛苦和辛酸。如果孩子真实地体验了父母劳作的辛苦与辛酸,那么,孩子会增加改变命运拯救家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过,贫穷虽然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但也并非越贫穷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做父母的人,倒是需要为孩子提供最基本的文化资源,不让孩子陷入“人穷志短”的自卑的深渊。
一般而言,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过,也并非所有的富裕家庭的孩子都有好的学业成绩,原因在于:富裕是一种高级的教育资源,但是,高级的教育资源需要父母有高级的教育方法。西方人的经验是:“培育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否则,如果孩子因家庭富裕而四体不勤、傲慢虚荣,那么,富裕不仅不是孩子成长的资源,反而成为孩子成长的祸害。中国的民间经验是:“富不过三代”。
遗憾的是,“富不过三代”这条民间古训几乎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咒语,不少比较富裕的家庭,常常被这条古训不幸而言中。
如果富裕的家庭不能为孩子提供高级的教育方法,倒不如让孩子过节制的、低调的比较贫穷的生活。2005年,一则“大款夫妇为教育女儿装穷17年”的消息引起中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为让自己女儿“心灵纯洁”,重庆的一对夫妇隐瞒自己大款背景17年。高考前夕,他们向女儿许下的重金承诺,无意中透露了这场持续17年的爱心“骗局”。
这位女孩是沙坪坝某重点高中高三文科毕业生。从小学到高中,她一直是老师眼中的乖孩子,善良真诚,成绩优秀。
她的父母曾经给她讲过一个“卖房救子”的故事。那时全家还住在攀枝花。她两个月大的时候因发烧引起急性肺炎。为救孩子,父母卖掉了外公外婆在攀枝花留下的房子。从那以后,一家三口只能租房度日。听到这个故事后,她在小学的日记中写道:“爸爸妈妈爱我,我要好好报答他们”。5岁时,她随爸爸妈妈搬到了重庆,住在沙坪坝松林坡的耗儿洞。她只知道爸爸是个推销员,每年至少有一半时间出差,到各个区县去卖书,妈妈有时也要和爸爸一起走。
因为家里“穷”,爸爸妈妈对她管教很严――6岁起,寒暑假要到巷子口去卖报纸,每天最少要卖20份;周末也很少放假,在家里温习功课,或跟妈妈一起做家务。除了过年,她很少穿新衣裳。
高考临近,她和父母商量,想报考本地的西南师范大学,一来离家近,二来师范类考生学费要低一些。但父母坚决不同意,希望她考到上海,学习经济管理。填报志愿的那天,父母郑重地承诺:只要考上上海一所著名大学的经济系,就奖励她出国旅游,并在上海给她买辆车。
“这些奖励要用十几万元啊!”她很吃惊。可是爸爸说这些年推销学生学习资料,家里有积蓄。那天午饭后,她回学校上课,忘记带寝室钥匙,就回家取钥匙。在家门口,她听到爸爸妈妈的争吵。妈妈说:终于要熬到头了,应该告诉孩子咱们瞒了她这么久。爸爸坚决反对:不行,我们说好了的,要等孩子进入大学再讲。
看着推门而入的女儿,爸爸妈妈惊呆了。终于,妈妈告诉她,这是她出生前,就和爸爸商量好的办法,让女儿在清贫艰苦的环境中生长,保持“纯洁的心灵”。
我第一次听说这个故事时,感到很吃惊。这位孩子的父母亲真不容易。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一个“贫穷使人心灵纯洁”的教育假设,他们竟然装穷“骗”孩子,而且“骗”了17年。这需要非凡的勇气和非凡的信念。
这样的“欺骗”对孩子来说可能会构成某种伤害。但是,我们还是愿意把它作为一个“再富不能富孩子”的特殊的案例。并非所有的富裕家庭都必须“装穷”,富裕家庭的父母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果富裕的家庭不能为孩子提供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法,倒不如让孩子过节制的、低调的比较贫穷的生活。“如果你想开快车,就必须保证你有非常好的煞车。你不能给孩子太多自由,除非你有办法限制他们,让他们的行为举止守规矩。”
孩子之所以不适应学校生活,除了父母不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父母没有陪伴孩子的成长,把孩子交给了祖父母或保姆。
任何人都需要获得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爱,二是安全。幸福的人之所以幸福,是因为他既有爱又有安全感。不幸的人之所以不幸,要么因为只有爱而没有安全感,要么因为只有安全感而没有爱。最不幸的人是那些既没有爱又没有安全感的人。
对孩子来说,他极度地渴望爱,又极度地渴求安全感。在爱与安全感两个要素之间,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将对孩子的成长构成不可修复的伤害。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他的父母的陪伴。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家。在这个地方,“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可进。”(皮特语)“对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伏尔泰语)
中国的父母越来越忙,于是,越来越多的父母放弃了对孩子的陪伴,他们以为重要的不是陪伴孩子,而是为孩子将来入学筹集“学费”。他们的设想是:孩子太小,只要长身体就行,还没有到学习的年龄。等孩子长大一些,长到了要上学的年龄,再把孩子接回来。他们不知道,孩子从0岁开始,就已经进入“非正式学习”的年龄。孩子在入学之前,家长必须为他们提供相关的教育训练,让他们为入学做足够的准备。如果孩子在入学之前没有建立相关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那么,从孩子进入学校的那一天开始,他就随时处于成长的危险之中。
并非祖父母就一定不能教育孩子,在中外历史上,从来不缺乏祖父母成功地教育孩子的案例。年轻的父母如果自己太忙而孩子的祖父母有足够的教育智慧来教育孩子,当然也可以让祖父母来教育孩子。如果由祖父母来教育,就应该尊重祖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既希望祖父母照看孩子,又不尊重祖父母的教育方式,这对祖父母是不公平的。如果年轻的父母对祖父母的教育方式在整体上感到不满,祖父母又傲慢地坚持自己的意见,那么,年轻的父母可以考虑全面接管自己的孩子。如果年轻的父母对祖父母的教育方式在整体上感到满意,只在一些细节上有分歧,那么,年轻的父母可以试着和祖父母商谈。如果祖父母坚持自己的意见,年轻的父母应该学会容忍和妥协。世界上不少成功的名人在回忆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时,常常会提到一个温暖的祖父或祖母,或者一个外婆、外公。他的祖母或者外婆曾经对他的成长发生了影响。
可是,时代发生了变化,环境发生了变化。祖父母教育孩子时,遇到了新的难题。
过去的祖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他的周围是一个田园式的环境。现在,田园没了,变成了工厂,变成了拥挤的、有大量流动人口的社区。工厂和流动人口并不是坏事,但它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凶险。社区里到处都是“网吧”,甚至在某个角落有人在贩卖毒品或各种淫秽的盗版碟片。当我们现在的社会已经变得祖父母根本无法理解的时候,祖父母竟然还认为他们能够教育好孙子,就不太可能。
过去的祖父母在教育孙子的时候,他是知识和经验的权威。现在,在电视、电脑、手机短信时代,孩子比祖父母拥有更多的知识和更快的学习能力。这是一个长辈需要向晚辈学习的“后喻文化”时代,父母或祖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需要向孩子学习。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曾以诗歌的方式感叹“儿童是人类之父”。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也浓缩在华兹华斯的诗句之中。晚辈向长辈学习的田园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长辈不得不向晚辈请教有关电视、电脑、手机使用的知识。如果祖父母依然坚持自己的经验而拒绝向晚辈学习,晚辈就会抵制祖父母的教育。
过去的祖父母在教育孙子的时候,孩子不仅生活在祖父母的家里,他同时还生活在整个家族和宗法之中。孩子身边所有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舅舅姑姑等都在有意无意地教育这个孩子。家族的价值观和宗法制度让这个孩子不敢胡闹。现在,中国的家族观念在逐渐减弱,“宗法”制度逐渐消失,家族对孩子的影响几乎降落到零点。家族和宗法制度的影响减弱,增加了祖父母教育孙子的难度。
在农业社会,在手工业时代,“四世同堂”、“三世同堂”是常见的家庭生活。在“四世同堂”、“三世同堂”的环境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祖父母的教育方式往往保持着某种对立统一的平衡。如果孩子的父母过于严厉,孩子的祖父母就会比较宽松;如果孩子的父母过于溺爱,孩子的祖父母就会比较严格。又由于祖父母有丰富的经验和比较高级的家庭地位,孩子从祖父母那里获得的影响就可能超过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影响。“祖母语录比许多导师指示更有价值。很多人格芳菲的人,都有祖母语录作为人生指南。”也就是说,以往祖父母之所以能够有效地教育小孩,并不是因为孩子的祖父母比孩子的父母更懂教育,而是因为孩子在接受父母的教育的同时也接受祖父母的教育。祖父母的教育是父母教育的延续和补充。
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四世同堂”、“三世同堂”的家庭逐渐消失,家庭结构变得越来越简单。既然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年轻的父母也就没有必要期望孩子的祖父母能够独立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不到万不得已,父母不可以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托付给祖父母。即使外出打工,也最好把孩子带在身边。祖父母在“四世同堂”、“三世同堂”的环境中可以有效地教育孩子,但是,如果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单独由祖父母来教育孩子,这样的教育就比较危险。
这就是为什么新父母学校建议父母亲自教育孩子的原因。不要简单地把教育孩子的责任转交给祖父母,更不能简单地把教育孩子的责任转交给保姆,这样会让孩子处于成长的危险之中。应该尊重保姆的劳动,但不应该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卸给保姆。管吃管睡适合驯养宠物,不适合教育孩子。
父母最好亲自教育孩子,并与孩子一起成长。如果父母指望孩子学习钢琴,那么,有效的学习方式是父母与孩子一起学习钢琴。否则,孩子学习钢琴会很艰难。虽不能说,凡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钢琴,孩子就一定能够学会弹钢琴,但至少可以说,如果父母没有和孩子一起学钢琴,那么,孩子学会弹钢琴的可能性就会小。我们并不想建议所有中国家长都和孩子一起学钢琴,我们的建议只是:父母不仅需要亲自教育孩子,而且最好和孩子一起学习,成为孩子的学习伙伴。在“独生子女”的环境中,孩子成长过程中严重的问题就是缺少学习的伙伴。这也正是越来越多的母亲或父亲“回归家庭”的原因。
不仅不要轻易把孩子交给祖父母,而且,在孩子7岁以前,不要让孩子进入所谓的“寄宿制”学校,除非某个“寄宿制”学校能够为孩子提供“家的感觉”。即便让孩子进入寄宿制学校,最好选择那些有“小周末”的学校,即周三、周五、周六、周日在家里和父母在一起,只有周一、周二、周四、周五的上午在学校。即使残忍如斯巴达教育,他们的孩子(男孩)在7岁以前,也是由母亲亲自教养的。孩子(男孩)7岁之后才离开母亲,由社团负责教育和训练。
不让孩子早产,也不让孩子过早地入学。孩子不能早产,因为孩子需要在母亲的子宫里获得足够的保护,有了足够的抵抗力之后,再出去和外面的他人交往。孩子不能过早地入学,因为孩子需要在家庭获得足够的保护,让孩子有了足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学能力之后,再出去和外面的他人交往。中医的说法是:“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家庭教育是为孩子的成长垫底和奠基的教育。在没有垫底和奠基之前,不要让孩子过早地进入学校、进入社会。如果孩子在娘胎里没有形成足够的抵抗力,如果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没有在家庭生活中形成足够的抵抗力,孩子就贸然进入了学校、进入了社会,这就会让孩子处于“成长的危险”之中。
不要以为孩子1到6岁只是长身体的年龄。如果父母让孩子1至6岁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那里度过,等到孩子6岁时父母再把孩子接回来上小学,那么,这个孩子在学校很可能会成为“问题儿童”:他会成为默默无语的沉默者,或者,成为侵犯他人的捣乱者、攻击者。更严重的问题是,这样的孩子可能永远找不到亲近父母的感觉,他们甚至会终身仇视父母,将与父母发生永无休止的争吵和争斗。遗憾的是,父母又因为在孩子1至6岁时没有尽到陪伴孩子的责任而感到愧疚。父母的愧疚心态将使父母很难坚持教育的原则而纵容孩子的种种无理的要求。而且,父母的愧疚心态很容易被孩子利用,成为孩子反叛父母、仇视父母的理由。
中国的父母太忙,这是一个事实。从目前的情形来看,中国的绝大部分父母都处于各种形式的奔波之中。父母们要么在为谋生而奔波,要么在为更多的金钱或更高的权力、更宏大的事业而奔波。还有少数父母在为婚外恋或离婚而奔波。这些父母很少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也有一些父母愿意为了孩子的成长回到家庭,但全职妈妈或全职爸爸只是一些特例,没有普遍意义。
目前看来,主要有三类父母:
第一类是“工作型父母”。这里的“工作型父母”特指那些城市里“早出晚归”的“上班族”或乡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民”。他们白天上班,晚上(或周末、节假日)与孩子在一起。这类父母的生活方式还算是正常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也有普遍的意义。“工作型父母”往往是工人、农民、教师、企事业单位的一般职员。他们的工资收入和行政级别比较稳定。他们最大的特点是“按部就班”。他们并不消极怠工,但对工作也不会有太大的激情。他们自己的发展空间比较有限,因此他们会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也有较多的时间去陪伴、教育自己的孩子。一般而言,家庭教育的专著、文章和专题讲座,主要是针对这类家长。不过,我们的讲座既针对这类“工作型父母”,但同时也针对其他类型的父母。
第二类是“事业型父母”。他们属于追求更高的名誉、更大的权力、更宽阔的利益的“高大宽族”。他们已经脱离了谋生状态,但他们为了自己的事业获得更大的发展,不得不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谋划”、“应酬”或“外交”。他们的作息时间是不确定的,他们不得不见机行事,随时“应酬”。他们可能随时出门,也可能随时回家。他们出门时,孩子可能还没有起床。他们回家时,孩子可能刚刚上床。这些“事业型父母”即使经常回家,他们与“谋生型父母”一样,也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事业型父母”往往是商人或行政管理人员,也可能是文艺工作者。还有一种特别的“事业型父母”:他们是运动爱好者、旅游爱好者或麻将爱好者,他们的爱好可能算不上“主流的事业”,但他们对自己的爱好有激情,他们激情投入。他们会因此而放弃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这样看来,部分“事业型父母”是由“工作型父母”(比如工人、农民、教师、一般职员等)转化而来。“工作型父母”一旦获得发展空间,一旦对自己的工作或业余爱好发生激情,他们就转换为“事业型父母”。
第三类是“谋生型父母”,特指那些为了谋生而外出打工的“候鸟族”。他们外出打工或求学、经商,只在重大的节日如春节期间回家。这是中国特殊时期的特殊现象。中国农村绝大部分父母都外出打工,按照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的比例来看,中国一半以上的父母常年不在孩子的身边(只有少数父母外出打工时把孩子一同带到了城市)。
“工作型父母”尚可以在晚上陪伴自己的孩子,并对孩子的成长问题做出及时的回应和调整。“谋生型父母”和“事业型父母”则完全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的成长,他们往往将教育孩子的责任转交给孩子的祖父母或保姆。
“谋生型父母”把孩子交给祖父母是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祖父母是否能够成功地教育孩子,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谋生型父母”已经让孩子感受到做父母的辛苦和心酸,让孩子一起分担家庭的责任,让孩子体验并分担父母的生活负担,让孩子尽早建立“责任感”,“人穷志不穷”、“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让孩子在心里暗自发誓:为了不让自己的父母遭受更多的痛苦,自己必须尽早“当家”,拯救家庭。
第二,“谋生型父母”最好和孩子以及孩子的祖父母一起制定严格的生活规则和学习规则。制定规则并不困难,困难的是祖父母真实地承担了教育孩子的责任,让孩子承诺:“保证遵守规则,如果破坏了规则,愿意接受严厉的惩罚。”孩子的理性并不成熟,他们一旦离开了父母的视野,一旦没有了父母严格的监控,他们容易受同伴的影响而染上种种坏习惯。这需要“谋生型父母”在远方对孩子有基本的“遥控”,一旦发现孩子破坏了规则,孩子必须接受惩戒。孩子的成长既需要真诚的赏识,也需要有严格的惩戒。若发现孩子既破坏了规则又不愿意接受惩罚,可以考虑把孩子带在自己的身边,亲自教育孩子。甚至可以考虑让孩子暂时休学,让他体验生活的辛劳和心酸。
第三,“谋生型父母”容易犯的错误是:因外出打工而对孩子有愧疚感,因愧疚而迁就孩子的胡闹。“谋生型父母”容易犯的更大的错误是:年幼的孩子不懂事,孩子长大后就会懂事。自己在外面辛苦地挣钱,将来就可以让孩子体面地生活。这样做的后果是:如果孩子年幼时养成了坏习惯,错过了教育的关键年龄,孩子长大后,积习难改。对于坏习惯的孩子来说,父母挣钱越多,孩子性格越坏。父母的钱不仅不能让孩子过体面的生活,反而让孩子成为可耻的寄生虫和啃老族。
这样看来,“谋生型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并不复杂,关键是让孩子和父母一起体验生活的辛劳与心酸。比较而言,“事业型父母”比“谋生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显得更加艰难、更加复杂。比较普遍的现象是:贫穷的孩子往往容易适应学校生活,而富裕家庭的孩子反倒容易成为厌学者、逃学者或辍学者。富裕家庭的孩子很容易被中国的古训不幸而言中:“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对于“事业型父母”来说,事业也是第一位的。他们迷恋自己的事业,他们看重名誉,珍视金钱,追逐权力,他们是一群积极的“入世”者。一般人无法理解他们的追求。他们会拒绝一切有关“知足常乐”的说辞,他们是一群有欲望、有野心,暗流涌动、激情澎湃的人。他们也有足够的理由放弃亲自教育孩子的责任,他们更愿意把教育孩子的责任移交给他人。他们已经无法模仿“谋生型父母”去教育他们的孩子。他们已经拥有比较优越的家庭条件,他们已经不需要为生活奔波,他们面临的问题只是:如何利用家庭条件的优越而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而不是相反:孩子因为家庭条件的优越而胡闹、任性、有攻击性,以至于厌学、逃学、辍学。
同“谋生型父母”一样,“事业型父母”也往往把孩子交给祖父母或保姆。“事业型父母”需要寻找新的家庭教育模式。新的家庭教育模式可以考虑三个策略:
第一,“事业型父母”可以坦率地告诉自己的孩子:“我喜欢我的工作”。给孩子讲述自己在工作中的乐趣,让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而不是在孩子面前“哭穷”或装出痛苦无奈的样式。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一切机会,以自己对事业的理解和迷恋,培育孩子的“事业意识”和“领袖意识”。
第二,父亲和母亲之间有一个分工。如果父亲选择了事业,则母亲回家陪伴孩子;如果母亲选择了事业,则父亲回家陪伴孩子。
第三,如果父母都选择了事业,则可以考虑付出较高的代价,为孩子寻找受过专业训练的“家庭教师”,而不是简单地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保姆”。父母本人亲自教育孩子原本就会遇到大量的困难,当父母把教育孩子的责任转交给祖父母,这个困难会加倍扩展。如果将孩子的教育责任转交给保姆,问题就更加严重:保姆可以为孩子提供饮食起居的生活照料,但几乎不能严格要求孩子做正确的事情和正确地做事情。孩子在两岁甚至更小的年龄就能察觉身边人的地位,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是“势利眼”。孩子会根据他的“势利眼”来评估保姆的教育威信。孩子一旦认定保姆没有教育威信,他会拒绝保姆的任何规劝,他甚至会不尊重保姆的人格。
如果期望孩子成为独立的人,父母自己必须先过独立的生活。有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父母可以把孩子作为世界的中心,但不要忘了,父母也要过独立的生活。如果父母完全围绕孩子转而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主题,这样的父母常常会以爱的名义干扰孩子的成长。“曾国藩家训”里反复出现两个训诫,一是必须劳动,二是必须独立。为了使儿女独立做事,自然生长,父母自己需要过独立的生活,不必过于牵挂:“吾现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尔夫妇视儿女过于娇贵,柳子厚《郭橐驼传》所谓旦视而暮抚、爪肤而摇本者,爱之而反以害之。彼谓养树通于养民,吾谓养树通于养儿,尔与家妇直深晓此意。”
父母需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过,也不要因为教育孩子而完全取消了自己的休闲生活。“没有责任感伤害别人,太有责任感伤害自己。”
台湾的张晓风女士写过一篇关于孩子的文章:《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这位母亲尽管不忍心也不放心让孩子离开自己,但她还是下了决心,让孩子独立地面对生活:
孩子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再见!”
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小学的第二天。
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来,看他自己单独去了。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作一把借来的琴,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归还期限的。
他欣然地走出长巷,很听话的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规蹈矩的模样。我一个人怔怔地望着朝阳而落泪。
想大声地告诉全城的人,今天早晨,我交给他们一个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守规矩沿着人行横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撞到我的孩子,我把我至爱的孩子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的回来!
我不曾迁移户口,我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的小学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的――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将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者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猾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
这位母亲是对的。我们可以在孩子小的时候送他上学,在孩子放学的时候把他接回来。但是,总有一天,父母必须让孩子独立行走、独立行事。陪伴是父母的责任,但陪伴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逐步过独立的生活,让孩子逐步“成人”。所谓“成人”,就是成为独立的人。成为独立的人,简称“成人”。成人是一个过程,它与十八岁生日晚会无关,也与成人仪式上的誓言无关。“成人”的关键只在于是否已经成为独立的人。
教育孩子需要家长愿意为孩子付出必要的时间、精力和爱心,但仅仅为孩子付出时间、精力和爱心还是不够。如果没有教育的专业智慧和专业技巧,家长的时间、精力和爱心会让孩子感到厌恶。总有家长整天陪伴孩子并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但孩子并不领情。对于教育孩子来说,光有爱心是不够的,爱心甚至可能让孩子反感,因为父母可能不知不觉以爱的名义、以“我都是为你好”的名义压制、破坏孩子的成长。家长以为“我都是为你好”,就可以不尊重孩子的选择,强迫孩子无休止地学习知识或某项技能(比如钢琴)。
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使全国为之震动的报道,标题是《青海一小学生竟死于母亲的棍下》。年仅9岁的小学四年级学生夏斐因期末考试两门课成绩低于90分并隐瞒了家长,竟被亲生母亲活活打死。
孩子偶尔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者做错了题、练习本不整洁、考试成绩低下、出去玩一玩等,都会成为她毒打孩子的原因。1987年10月期中考试,由于题多量大,孩子成绩没有达到夏母规定的标准,夏母把他的腿都打肿了。上不了学,夏母就用自行车接送。夏斐的腿疼得迈不过教室的门坎,只能让同学们搀扶着才能进去;手肿得不能看书,只能用舌头一页页舔着翻。
夏母对孩子的最后一次毒打是日。当时期末考试夏斐语文成绩是79分,算术是82分,都未达到夏母规定的标准。这次考试引进长沙的试卷,全班38人中,只有13人两门课都及格。夏斐的成绩在班里还是名列前茅的,但孩子还是从以往的教训中预感到一场“暴风雨”的到来,于是第一次下决心向母亲撒谎,说语文考了97.5分,算术98分。母亲揭穿了谎言,接着是三个半小时的巴掌、拳头、竹棍、木板、木锉的毒打。
开始,小夏斐跪在地上,抱住母亲的腿使劲求饶。母亲不听,打得孩子满地乱跑。被剥光了衣服的孩子不时蹲缩在地上双手抱头、抱胸、抱腿……他无法躲避如雨的棍棒。
终于,孩子不再求饶,因为他知道求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怒目相向,抓住并折断了母亲打来的竹棍。夏母说:“我把你这小畜生身上的皮都戳乱!”孩子说:“你不能再把我当畜生对待了!”这是一向温顺的孩子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反抗。夏母气急败坏:“你还敢顶嘴!”于是轮起木锉,朝孩子的头上打去……
夏斐事件发生后,舆论一致指责夏斐的母亲。后来夏斐的母亲自杀身亡。
舆论可以指责夏斐的母亲的残忍,但很少人考虑:夏斐的母亲对儿子的残忍,恰恰是因为她太“爱”她的孩子。
为了夏斐上学,夏母不惜辞去每月180多元收入的临时工,从一个煤矿搬到镇上居住。为了孩子学习,她这个初中毕业的母亲当起了孩子的老师,小夏斐是在家中由母亲教完了一年级的全部课程后跳级去读二年级的。就是上学后,夏斐所学的课程也都是由母亲先在家里预习、讲解一遍才去听讲的,对孩子的辅导她从不厌烦也从不马虎。
至于吃穿方面,她更是没怠慢过孩子:小夏斐不爱吃面食,她就一日三餐给他做米饭;小夏斐爱吃水果,虽然很贵,她也总是三斤两斤地买来给孩子一人吃,自己却舍不得吃一口。她从不让孩子干任何家务活,只希望他学习。
这就是“爱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结果。家庭教育的种种失败,往往从极端的“一切为了孩子”开始。家庭教育的改善,也必须从过去的“一切为了孩子”的颠倒和颠覆开始。“新父母”应该拿出足够的勇气告诉自己,也告诉所有人:一切为了自身的幸福。正常的因果关系是:先有夫妻之间的幸福婚姻,然后才可能有孩子的幸福成长。不要颠倒了家庭教育中的因果关系,颠倒的后果是:夫妻之间忽视或取消了正常而幸福的婚姻生活,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恩爱与美好,孩子的成长便陷入灾难。
幸福的爱情和婚姻生活,这是值得所有人追求的永恒的目标。为了更好地帮助或教育孩子,父母自身必须先拥有幸福的生活。自身不幸的人,不仅无法帮助他人,而且可能给他人带来不幸。有生理疾病或精神怪癖的人,甚至可能传染、折磨他人。成功的家庭教育始于幸福的婚姻。先有幸福的婚姻生活,后有成功的家庭教育。如果夫妻之间为了孩子的教育而忘记了自己,这样的后果是:父母的破釜沉舟式的期望将使孩子承受沉重的压力,父母会以爱孩子为借口、以爱的名义破坏孩子的成长。
如果夫妻之间无法维持感情而离婚,那么,单身母亲也不能因为对前任丈夫的怨恨而禁止孩子接触自己的父亲。同样,单身父亲也不能因为对前任妻子的怨恨而禁止孩子和母亲交往。夫妻离婚已经给孩子造成了深度的伤害,而单身母亲或单身父亲在孩子面前相互诋毁对方的形象,将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雪上加霜的灾难。也就是说,夫妻即便离婚,最好也让孩子跟自己的父母保持长期而稳定的交往,以便让孩子从自己最亲近的人那里获得足够的爱与帮助。
:父母可以陪孩子做哪些事
父母的陪伴之所以重要,那是因为父母在家庭所营造的环境构成了孩子的后天遗传。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提供两个“遗传”:一个是先天遗传;一个是后天遗传。
教育者可以对教育持乐观的态度,但不要乐观到不考虑遗传的程度。先天遗传是重要的。孩子出生之后,他的“先天遗传”已经确定。姚明长得高,是因为他的爸爸妈妈高,主要不是姚明努力生长的结果。不要恨铁不成钢,铁有铁的用处,钢有钢的用处。不要以为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丑小鸭努力学习的结果,真实的原因是:丑小鸭的妈妈生了一个天鹅蛋而不是鸭蛋。
可是,孩子出生之后,父母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可以让孩子接受较好的“后天遗传”。重视“后天遗传”,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合成长的家庭环境,把家庭环境的重要性提到类似“遗传”的高度。
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是为孩子提供“后天遗传”。对孩子来说,家庭环境类似母亲的子宫。母亲的子宫是孩子的第一宫殿,家庭环境是孩子的第二宫殿。父母的使命,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事实上,父母真正要做的事并不太多,只要为孩子提供并维护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就行。成为好父母,就是成为家庭环保主义者。
家庭环境好,孩子的长势就好;家庭环境坏,孩子的长势就坏。家庭环境出了问题,孩子就会成为问题儿童。有时候,孩子生病了,需要吃药的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1.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对父母来说,陪伴不仅只是“和你在一起”,更重要的是为孩子提供教育影响。父母的责任就是经常和孩子一起,做三件事:一是给孩子讲故事并邀请孩子自己讲故事;二是和孩子一起游戏、游玩;三是邀请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参与家务劳动,参与破损的玩具、家具或衣物的修理或修补。
第一,给孩子讲故事并邀请孩子自己讲故事。给孩子讲故事,这是一个古老的传统。从来不给孩子讲故事的父母,是不负责任的父母。我们小时候都是在听父母讲故事的过程中长大的,现在,我们做了孩子的父母,也必须承担这个责任,让孩子听我们给他讲故事。故事除了给孩子提供主流的核心价值观之外,它也让孩子从听故事开始建立阅读和写作的习惯。父母陪伴孩子的重要任务是让孩子尽早学会独立地阅读,尽早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尽早养成自由想象和自由创作的习惯。
给孩子讲故事并听孩子讲故事的最后结果是让孩子成为倾听者、读者和作者。让孩子成为倾听者、读者和作者的好处不只是为孩子的“入学”做准备,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因此而成为拥有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只要还在读书的人,就不会彻底堕落,彻底堕落的人是不读书的。”同样,只要还在写作的人,也不会彻底堕落,彻底堕落的人是不写作的。
第二,和孩子一起游戏、游玩。孩子希望父母给他讲故事,孩子更希望父母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可能因此领会主流的核心价值观并因此而学会了阅读和创作,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则可能因此而变得心灵手巧、学会对竞争对手的尊重,学会服从游戏规则,并在争取获胜的过程中学会接受可能的失败。
除了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父母最好安排和孩子一起“游玩”的机会。游玩包括带孩子一起去亲戚家,一起到远方旅游。离开了熟悉的家庭之后,孩子在游玩的路上以及游玩的目的地会因陌生感而变得更加独立。又因为身在异乡,孩子会因此而学会适应并理解公共生活的公共规则。
第三,父母最好经常邀请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参与家务劳动,参与破损的玩具、家具或衣物的修理或修补。
父母最好让孩子尽早参与家庭决策,不让孩子成为可有可无的冷漠的旁观者,让孩子在参与家庭决策的过程中建立自信心和责任感,让孩子成为独立思考的、有主见的人。有修养的父母是“伏尔泰主义者”:“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从孩子出生的那天就开始跟孩子讲道理,耐心地征求孩子的意见。不要指望打骂孩子就能够让孩子学会服从。杀鸡给猴看的结果是,猴子也学会了杀鸡。
有修养的父母总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已经开始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声音。如果父母带3岁前后的孩子出去吃饭,即使孩子并不了解酒店文化,也要指着菜单的图案,询问孩子:“小家伙,你想吃什么”。如果家里购买家具,要征求孩子的意见,不要以为孩子不懂事。孩子对世界一直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孩子的看法和“大人”的看法不一样。有修养的父母是那些习惯于征求孩子的意见的人,这样的父母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意见很重要。如果孩子从小就有机会参与“家庭计划”和“家庭决策”的商谈,他从小就有机会在家里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会积累经验,形成主见。他将知道如何凭自己的头脑,做出自己的决策。
不仅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也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让孩子在家务劳动中珍惜父母的劳动并因此而对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心怀感恩,也让孩子在家务劳动中形成独立生存的技能。
如果家具、玩具或衣物出现破损,父母最好邀请孩子修理家具、玩具或衣物。在修理玩具、家具或衣物的过程中,孩子会变得细心、自信、乐观、勤快,动手能力强,有生活的激情。西方人把那些善于修理玩具或家具的人称为“多面手”(All hands of Jack),这是一个有趣的说法。
如果孩子的衣物或玩具破损到不能修复的程度,父母亲当然可以为孩子买新的,但是如果破损的衣物或玩具可以修补,如果父母拿出足够的耐心克服困难,和孩子一起把衣物和玩具修好,那么,经过耐心和努力之后修补好的旧衣物或旧玩具是给孩子提供的最好的礼物。孩子会从父母帮自己耐心地修补衣物或玩具的过程中体验到父母的爱与责任。
邀请孩子缝补衣物、修理玩具和家具的好处不只是培养孩子和父母的亲密关系,更重要的是,孩子如果小时候养成了缝补衣物、修理玩具的习惯,长大之后,他就学会了“缝补生活”和“修理生活”。
当孩子的玩具坏了,衣服破了,孩子会面临三种选择:一是扔掉破损的衣物或者玩具,从此再也不要类似的衣物或玩具。这是比较笨的小孩。他可能做事缺乏专注,注意力容易分散。二是不仅扔掉破损的衣物和玩具,而且不惜代价地购买新的衣物或玩具。这是比较不负责任的、喜新厌旧的小孩,他可能不珍惜生活的资源,不尊重父母的劳动。三是尽快地缝补衣物或修理玩具。如果孩子从小养成了缝补衣物、修理玩具的习惯,那么,这个孩子不仅学会了爱惜衣物和玩具,而且长大之后,他还学会了“缝补生活”和“修理生活”。他会用自己的耐心和细心去对待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种种裂缝、暂时的中断或人际交往中的不愉快。
孩子对待破损的衣物或玩具的态度预示了他将来对待生活的态度。一个不会缝补衣物和修理玩具的孩子长大之后就无法容忍生活中的任何冲突、障碍或不愉快。他在婚姻中,一旦出现小的分歧或波折就可能因缺乏耐心和细心而拒绝感情,厌恶婚姻本身,选择独身。或者,他会抛弃旧的婚姻选择再婚。小时候不断抛弃旧玩具购买新玩具的生活习惯和成人之后的不断再婚这两者之间存在某种隐秘的关系。在经济困难时期,人们对待衣服的态度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他们也会用这样的态度对待他们的婚姻。那时候离婚率较低。后来经济发达了,人们没有必要更没有了耐心和细心去补衣服。补衣服的人少了,离婚的人多了。
2.父母的生活习惯对孩子的影响
2007年,日本人三浦展发表了一份调查报告:《阶层是会遗传的:不要让你的孩子跌入“下流社会”》。三浦展的调查报告显示了父母的生活习惯与孩子成绩之间的某些微妙关系:
成绩好的孩子,母亲比较有条理又有趣。……有条理却也有趣的母亲,比较能养育出成绩好的孩子来。成绩好的孩子,妈妈通常是有计划且动作利落的人。……父亲越认真、越有条理、越有礼貌,孩子成绩就越好。……成绩不理想的孩子,饮食状况也比较混乱。……成绩越差的孩子,越依赖便利店的食物。
三浦展的建议是:“父母能做的就是改善孩子的生活习惯。……要父母突然之间大量增加收入或许不太可能,更不用说突然提高自己的学历。既然如此,身为父母唯一能努力的,就是设法改善孩子的生活习惯。”孩子的生活习惯将影响孩子的成绩:“成绩越好的孩子,个性越主动,同时比较会运动,朋友也比较多,但成绩越差的孩子,不仅个性较被动,也很不擅长运动,同时朋友也比较少,基本上很爱打电玩。”
父母的生活习惯主要包括日常的起居生活和夫妻之间的情感生活。为了给孩子提供适宜成长的环境,父母需要特别留意三件事情:一是夫妻之间的情感生活;二是“吃饭的习惯”;三是“作息习惯”尤其“早睡早起”和“坚持运动”的习惯。
第一,夫妻关系影响孩子的性格。如果夫妻相互尊重,孩子也从这里学会了尊重他人。如果夫妻相互宽容并欣赏,孩子也从这里学会了宽容并欣赏他人。一个男人如果不尊重他的妻子,那么,他的儿子就学会了在学校不尊重他的女同学。一个女人如果不尊重她的丈夫,那么,她的女儿就学会了在学校瞧不起她的男同学。有些夫妻之间关系不和,孩子夹在中间很难受。夫妻之间如果经常吵架,孩子就会有“神经质”,他长大后对异性、对婚姻会持怀疑的态度。
第二,慎重对待“吃饭的习惯”。如果没有特别的困难,父母最好每天赶回家和孩子一起进餐。家庭的共同价值观,就在全家人围着一个桌子吃饭的过程中建立起来。全家人围着一个桌子吃饭,彼此牵挂着对方的饮食习惯,聊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杯盘之间偶尔发出清脆的响声,这就是最好的教育。父母和孩子没有共同语言,常常是因为父母长期不和孩子围着一个桌子吃饭的缘故。很多人是在家庭的餐桌上学会了怎样做一个风趣的讲话者和一个好听众。
第三,形成“早睡早起”和“坚持运动”的习惯。让孩子“身体好”的最古老而经典的办法是“早睡早起”。富兰克林的说法是:“早睡,早起,使人富有、健康和聪明”(Early to bed, early to rise, makes man wealthy, healthy and wise
早睡早起”,让孩子“身体好”的另一个古老而经典的办法是“坚持运动”,尤其需要让孩子多接近自然,让孩子有足够的户外活动。
为了让孩子建立早睡早起和坚持运动的习惯,父母最好亲自示范。如果没有父母的示范,孩子很难形成持久的早睡早起和坚持运动的习惯。孩子睡懒觉,常常是因为整个家庭的作息时间比较混乱。
为了孩子养成早睡早起和坚持运动的习惯,全家人最好少看电视,并尽量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最好将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控制在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以内。
父母有时抱怨自己的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太多。其实,一个家里有一个看电视的“小东西”,这个家里一定有几个看电视的“老东西”。有些人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电视打开,下班回家后的第一件事情也是把电视机打开。这些人没有别的兴趣和爱好,没有别的主题,电视是他们唯一的依靠。有些年轻的夫妻最初感情还不错,两人经常聊天,后来没什么可聊的了,只能过无聊的生活,只能过着看电视的生活。电视就有这样的功能,它能够让全世界那些不想交流的、没有情趣的人默默无语地守侯在那个“黑匣子”面前。他们不愿意去跟同伴交往,他们不愿意去阅读,他们不愿意去运动,他们只想看电视。
电视机的发明对人类的生活习惯是一个破坏,接下来更严重的问题是,后来又发明一个摇控器。摇控器意味着人可以在离开电视很远的地方,像个土豆一样蜷缩在舒适的沙发里。有些人实在没什么出息,每天蜷缩在沙发里,手里拿着遥控器,不断地抖动,不断挤压按钮,不断地转换频道。人们无法确切地知道他究竟想看什么节目。其实他对哪个节目都不感兴趣,他唯一感兴趣的就是表示自己还活着,还能够活动。
美国育儿教育专家斯波克说:“我强烈反对的一件事情就是看电视。即使是高质量的儿童电视节目也会束缚孩子的想象力,因为电视为孩子做好了一切,几乎不需要孩子做什么努力。”如果孩子离开了电视机之后就无法过正常的生活,则说明这个孩子的阅读能力比较低下。
“那些从来没有养成看电视习惯的孩子就不会思念电视,他们会用其他的活动来填补自己的生活。”如果家里的电视机坏了,不必急着修理。偶尔过几天不看电视的生活,可以为家庭带来新生活的乐趣。“那样的话,孩子和家人就不能依赖被动的娱乐方式,而学着人类几千年来的做法,通过读书、写作或者交谈来积极地创造和发展他们的兴趣。“如果你的孩子的卧室有电视机的话,最好把它撤掉吧。”
不过,无论电视有多少坏处,毕竟它能够给人带来娱乐和消遣。即便电视使人堕落,人有时倒需要“偶尔堕落一下”。“不做无益之事,难遣有涯之生”。如果为了孩子的成长而完全不看电视,既不必要也不正常。
父母可以让孩子接触电脑游戏,但必须严格限制玩游戏的时间并监视游戏的主题。“电脑游戏是理想的教学工具。不幸的是,这些游戏教给孩子的常常是如何快速而准确地射击。”“在电脑游戏中开枪射击的次数越多,孩子们想到杀人的时候就越不害怕。”如果孩子不幸染上了“网瘾”,要么因为父母没有为孩子制定上网的规则,要么因为孩子在电脑游戏之外找不到足够的成就感。
学校教育多少会影响孩子的性格、智力和身体,但是,对孩子的性格、智力和身体状况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学校,而是孩子从父母那里所接受的遗传因子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永远的底色。孩子所接受的遗传因子和家庭教育一直在幕后操纵孩子的学校生活。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虽有连续性,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上仍然不同。“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家庭教育并非完全是为了让孩子做好入学的准备,家庭教育有自己的特殊的目的。学校教育总是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站在“知识本位”那边;家庭教育则站在“性格-身体本位”这边,重点培育孩子的性格和身体。“性格-身体本位”的理想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1.野蛮其体魄:让孩子有足够的运动量和劳动量
在性格和身体之间,身体是本原。身体的活力能够带来精神的活力。身体好的人,性格阳光。身体不好的人,做事犹犹豫豫、躲躲闪闪,说话吞吞吐吐。如果从小没有养成勇敢的习惯,他的身材会逐步退缩、萎缩、佝偻,长成核桃的样子。
关于身体教育的问题,家长可以重点参考洛克的思路。洛克在《教育漫话》的开篇说:“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无论冬天夏天,儿童的衣着都不可过暖。……天天不断地用冷水洗脚。……身体情况比较好的人用冷水浴的办法去增强和锻炼体格。”“要多过露天生活,即使在冬天,也应尽量少烤火。” “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自然给予人们的甘露是睡眠。……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除了以野蛮的方式对待孩子的身体之外,洛克同时建议父母尽可能禁止孩子吃糖果。“一切糖果都应避免、不吃。”
洛克的建议可能是对的,不要以为天气寒冷,就给孩子穿厚重的衣服。不要以为孩子长身体,就让孩子整天处于“饱和”之中。
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来说,父母需要想办法让孩子尽可能吃饱、穿暖。但是,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来说,必须让孩子有“饥饿感”和“抗寒力”。不要让孩子吃过多的糖果、巧克力以及其它甜食。在糖果、巧克力面前不能节制的孩子,长大之后不会有什么出息,至少,他的身体不是臃肿,就是脆弱。吃甜食而不节制的孩子,身体必不好,性格也好不到哪里去。
如果说糖果、巧克力等甜食尚可以少吃而不必完全禁止――完全禁止孩子吃糖果、巧克力会剥夺孩子的很多欢乐感,那么,有一个坏习惯倒是必须禁止的:父母应禁止孩子饭前吃零食。饭前吃零食会让孩子处于似饿非饿的麻木、餍足状态,孩子会因此而失去食欲。没有食欲的人,食欲不强烈的人,是不幸的。洛克的说法是:“不能从粗糙的木桶中饮到甘露的人是不幸的。”中国民间的经验是:“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对于已经解决温饱问题的家庭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孩子缺乏饥饿感。保护身体的基本策略是让孩子在饥饿状态下进食,不让孩子因吃零食而整天处于饱和状态。遗憾的是,中国人太重视“温饱问题”,中国的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忍饥受寒”。
遗憾的是,陈独秀当年对“新青年”的期望和失望,至今依然是一个问题:“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白面纤腰,妩媚若处子,畏寒怯热,柔弱若病夫”。
2.文明其精神:动如脱兔,静如处子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孩子学习知识、追求真理,学校最好不要把知识学习的任务转交给孩子的父母。同样,父母可以期望学校能够为孩子提供知识和技能训练,但最好不要指望学校能够训练孩子的性格和身体。
智慧是重要的,但比智慧更重要的是人的性格。智慧影响人的命运,性格决定人的命运。
皮尔士(Peirce C. )是美国实用主义的创始人,也是最有原创性和最有影响的美国哲学家之一(他曾毫不谦虚地这样自称)。他不但是实用主义的开山,也是分析哲学和符号学的先驱,又是一位创造性的逻辑学家,这一切都保证了他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皮尔士的天才是多方面的,他不仅在哲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还是地道的数学家和机械师。他的著作涉及埃及学、心理研究、计量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宗教、犯罪心理学和科学史。但这样一个优秀的人物,却始终无法在学术界谋得一个固定的职位。他曾在霍普金斯大学教了4年书,但很快被解雇,原因可能是他“完全缺乏教书的神经”(詹姆斯语)。他父亲是美国海岸测量站的主管,在那里给了他一份工作,但后来也被解雇。皮尔士的命途固然和他落落寡合的性格有关,也与有些人对他的疏远和敌视有关。虽然皮尔士并没有因为遭遇坎坷而停止他的学术工作,但终其一生他还是学术圈外人,死时一贫如洗。然而,他留下的大量文稿,却成了“后一代思想家的金矿”(詹姆斯语)。他的母校哈佛大学曾一再拒绝他的求职,但却在他死后以精致的版本来出版他的文集。
像皮尔士这样智慧的人并不得志,终身郁郁寡欢。他的不得志并非因为他不够聪明,倒恰恰因为他太聪明而让人厌恶或敬而远之。
父母能够做的是让孩子“性格好”。如果说让孩子身体好的办法是“野蛮其身体”,那么,让孩子性格好的办法却是“文明其精神”。
所谓“文明其精神”,就是培育人的精神长相。家长和教师的使命就是让孩子逐步对自己的精神长相负责任。中国人的精神长相之难看,曾经令鲁迅感到难堪:“两眼下视黄泉,满脸装出死相”。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性格开朗、阳光、有主动做事的生活习惯和自学习惯。让孩子摆脱身上可能沾染的各种污秽、猥琐之气,培育人身上的精神种子,让人可以呼吸高山空气,让人可以扬眉吐气。
人们对“好性格”有多种描述。同一个性格,在某些人看来是好性格,而在另外的人看来却是坏性格。有人厌恶“装傻”,另外的人却称之为“大智若愚”。有人嘲笑“木讷”,另外的人却欣赏其“深沉”或“深藏不露”。有人指责“狡猾”,另外的人却赞叹其“智慧”;有人拒绝“圆滑”,另外的人却赞美其“灵活”。
但是,总体而言,无论古今,还是中外,人们对“好性格”还是有共同的期待,逐步形成“好性格”(好人)的共同要素:一是“善良”而厚道、诚实、有爱心和同情心;二是“有活力”而勇敢、有激情、开朗、阳光;三是“有礼貌”而内心宁静、尊重他人。中国的民间经验是“动如脱兔,静如处子”。
第一,让孩子“善良”而厚道、诚实、宽容、有爱心、同情心并随时准备赏识他人。如果你的孩子比较厚道,请不要嘲笑他的厚道。喜欢占小便宜的人,往往吃大亏,因为他被别人厌恶;愿意吃小亏的人,将来会占大便宜,因为他被人喜欢。让孩子以自己的厚道、乐观、宽容和同情心与各种人打交道,尤其要学会与小人打交道。“不能与小人打交道的人,便不能成就大业,因为小人是任何事业的必要组成部分。”如果你的孩子总是宽容他人,请不要嘲笑你的孩子软弱。真正的强者是那些有宽容胸怀的人,睚眦必报的人通常是自卑的人。西方人的说法是:“犯错的是人,宽容的是神”(To err is human, to forgive, divine资治通鉴》的说法是:“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中国民间的经验是:如果被狗咬了一口,你千万别去咬狗一口。
第二,让孩子成为有活力而充满激情的人。“单是理智或单是激情都不能成就伟大事业。”(罗素语)没有激情,任何伟业都不可能善始;没有理智,任何壮举都不能善终。让孩子成为有活力的人。“一个生机勃勃、兴趣广泛的人,可以战胜一切不幸”。“活力洋溢之处,便是充满生之乐趣所在,而勿需具备任何特别愉快的情境。活力能增加快乐,减少痛苦。……活力可增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此外也可增强人们从事艰巨工作的力量。不仅如此,它更能防止人们陷入嫉妒,这是因为它能使人们的个人生活变得愉快之故。”
第三,让孩子“有礼貌”而内心宁静、尊重他人。让你的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有教养从“守时”、“排队”、“在公共场合不大声说话”、“不轻易发怒”开始。
“有礼貌”意味着内心宁静。谁让孩子“动如脱兔,静如处子”,谁就掌握了教育的秘密。不要抱怨学校的教师“压制”你的孩子,让孩子尽可能适应学校的规则和秩序。学校教师之所以让你的孩子守纪律,那是因为教室里的孩子太多的缘故。如果教室里的40几个孩子人人都是有活力的孙悟空,教室里随时都会陷入混乱。不是教师有问题,而是班级的容量有问题。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超过了40人,那么,安静、肃静、文静,就成为教师对学生的唯一期待。为了便于管理,学校里的教师会不择手段地让所有那些有活力的孩子安静下来。对于教育者来说,人可以没有秩序,但必须有活力;对于管理者来说,人可以没有活力,但不可以没有秩序。
“有礼貌”意味着“有节制”。古希腊人把节制作为四大美德之一(其它三个美德是智慧、勇敢、正义)。人的种种乐趣来自适度的满足和适度的节制。通讯的不节制已经使现代人失去了思念;电视的不节制已经使现代人失去了对电影的等待;吃零食的不节制已经使现代人失去了肠胃的健康;消费的不节制将使孩子失去所有美好的趣味。
如果追求幸福,人只需要两个要素:一是爱;二是安全感。
可是,人的安全感来自人的成功。如果追求成功,人需要更多的要素:第一是身体,第二是心志。其中心志包括知识和性格(含情感和意志)。人们将情感与意志统称为“性格”。
当我们讨论“文明其精神”的时候,这里的精神已经包含了知识、情感和意志。所谓“意志第一”,不过是将人的精神要素中的“意志”抽出来,以便做特别的强调。
中国人对意志的重视,可以从“有志者事竟成”的民间智慧中获得印证。在英语中,“意志”(will)是一个奇妙的词语,它含有欲望、打算、喜欢、意愿和意志多种含义。德国人强调“强力意志”,中国人陈独秀呼吁“抵抗力”,都在提升“意志”的重要意义。我们借鉴“华德福教育”的理念,在“性格―身体本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意志第一”。
虽然没有必要因为“意志第一”的观念而否定知识和情感的地位和价值,但从获得知识、建立情感和培育意志的难易程度来看,培育“意志”比获得知识和建立情感更艰难,也因此更重要。
培育人的“意志”,简单地说就是训练人“吃苦”的精神。所谓“有志者事竟成”的民间智慧几乎可以转换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历史智慧。
宋耀如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名人。他被称为“宋氏家族第一人”,养育了“宋氏三姐妹”(宋霭龄、宋庆龄和宋美龄)及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三兄弟。为了孩子的成长,宋耀如和他的妻子制订了“斯巴达―基督教”教育模式:训练他们成为具有基督教精神的斯巴达勇士。在孩子蹒跚学步时鼓励他们尽情玩耍,稍大一点,就进行“沐于大麓,烈风雷雨而不迷”的意志训练。
中国汉人屡次被外族人征服,这是汉人最可耻之处。如果说中国人在鸦片战争中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专制制度”压制了民众的活力,那么,此前的蒙古人和满族人之所以能够征服中国,几乎与制度无关,因为当时的蒙古人和满族人也没有实行所谓的“民主政治”。蒙古人和满族人之所以能够入主中原,主要的原因只在于:蒙古人和满族人是马背上的民族,而汉人是平原上的农耕民族。前者唯一的优势只是他们的性格,尤其是他们的意志力:“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耐寒苦同之禽兽,虽妇人产子,亦不避风雪。性坚刚勇猛。”他们对长途跋涉和风刀雪剑带来的肉体痛苦不以为意。
蒙古人成吉思汗当初入主中原后,认识到舒适的生活对尚武气质是一种损害,对舒适的生活一直持警惕的态度:“对成吉思汗来说,北京令人难受的气候(对他来说也是过于温和)似乎也令人松懈。每次战役之后,他就返回北方,在贝加尔湖附近度夏。同样地,他打败了札兰丁之后,故意避开了就在他脚下的印度,因为对于从阿尔泰山来的成吉思汗来说,印度好像是魔窟。”后来的事实证明,成吉思汗的担心是对的。他的曾孙子们住进北京时,他们随即开始堕落。“他们被宫廷生活和过度的骄奢淫逸所腐蚀,被一群亲信、贵妇、文人学士和官僚们簇拥着,与外界隔离。于是,蒙古人的活力消失殆尽。历史上最令人震惊的征服者的子孙们已经退化到软弱无能、畏畏缩缩、优柔寡断的地步。当灾难临头时,只会悲伤。”最后一个蒙古皇帝妥欢帖木儿是一个软弱无能的统治者,他的犹豫和迟钝导致帝国在混乱中越陷越深,最终,他带着部下两手空空地逃回了草原。
满族人入主中原后,迅速“汉化”并追求舒适的生活,皇太极最初也极力主张“汉化”,但很快就发现,舒适的生活使他们身上的“勇武”精神出现消退的征兆。于是,皇太极开始扭转局面,制订了著名的“清语骑射”的国策:“提倡国语”、“不废骑射”,“不改衣冠”、“严禁奢侈”。为了防止满族武士丧失“尚武”气质,他们进关之后,采取了历代少数民族所没有采取过的决绝措施:实行满汉隔离。清初的皇帝们对保持自己身上的尚武精神更为警醒。与那些性喜端居的汉族皇帝不同,满族皇帝们以“好动”闻名。他们常年跋涉在外,不断亲征、行围、巡视各地。他们惧怕皇宫中的舒适的座椅软化了自己的骨骼,惧怕中原的美酒冲淡了遗传自祖先的热烈奔放的血液。这种既“汉化”又尽量保持本民族的特殊的政策,使中国在康熙、雍正、乾隆期间出现了“康乾盛世”。
遗憾的是,当东方的统治者竭尽全力奴役人民禁锢思想的同时,西方世界的人民却正在致力于并且成功地把统治者锁进笼子。与之相关的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满族人的尚武精神和“清语骑射”传统后来逐渐消退。为了保持“骑射”的传统,从康熙开始,清帝形成了每年夏秋之际到木兰围场举行“秋狩”的制度。一为习武健身,二为训练八旗精兵。可是,武勇的八旗精兵后来抵挡不住舒适生活的诱惑,贪图享受。过去耀武扬威的八旗军人变成了人人得以耻笑讥讽的“八旗子弟”。这个曾经让人闻风丧胆的词,此时已经演变成了“好吃懒做”、“死要面子”、“穷讲究”的代名词,成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小说里的可怜兮兮的落魄者。
满族人的“国语”(“清语”)逐渐丢失,“骑射”也成为遥远的过去。自康熙以来延续下来的在木兰围场举行的“秋狩制度”也在嘉庆朝废止。据老舍记载,在清朝最后的几十年,“上自王侯,下至旗兵,旗人会唱二簧、单弦、大鼓与时调。他们会养鱼、养鸟、养狗、种花和斗蟋蟀。他们之中,甚至也有的写一笔顶好的字,或画点山水,或作些诗词――至不济还会诌几套相当幽默悦耳的鼓儿词。他们没有力气保卫疆土和稳定政权,可是他们会使鸡鸟鱼虫都与文化发生最密切的关系……就是从我们现在还能在北平看到的一些小玩艺儿中,像鸽铃、风筝、鼻烟壶儿、蟋蟀罐子、鸟儿笼子、兔儿爷,若是细心地去看,就还能看出一点点旗人怎样在最细小的地方花费了最多的心血。”
人类的教育历史,几乎就是“意志教育”的历史。有“意志”这个关键元素作为人的精神基础,人们就可以豪迈地说:“我死都不怕,还会怕苦么?”遗憾的是,当人类依靠高科技而越来越远离灾难和苦难,人类的身体和意志也就越来越萎缩、畏缩和猥琐。现代人再也没有人敢于豪迈地说“我死都不怕,还会怕苦么?”现在的学生倒会说:“宁可死,也怕苦。”
几年前,我向中小学老师推荐《受伤的蜜蜂》这个故事,我希望老师们把这个故事介绍给他们的学生,让学生领会什么叫“意志”。今天,我把这个故事推荐给各位父母,作为我们谈论“意志第一”的一个经典案例:
某个夏日里,我在山间砍除灌木。几个钟头之后,决定该停下来吃午餐了。
在一根木头上坐下,取出三明治,一面欣赏四周有粗犷之美的风景。两道湍急的溪流汇成一方清澈深潭。然后挟着雷鸣之声奔下葱郁的峡谷。
我这种诗情画意本来是再美也没有的――要不是一只蜜蜂开始锲而不舍地围绕着我嗡嗡飞。那是一种随处可见、喜欢骚扰游人的蜜蜂。我想也没想,一下就把它赶走。
但它毫不甘休,飞了回来,再嗡嗡骚扰我。我不耐烦了,一巴掌把这东西拍到地上,用靴子把它猛地踏进沙里去。
不一会儿,我脚下的沙爆开来,把我吓一跳,那折磨我的小东西竟然拼命地扑着两翅钻了出来!这回我可决不让它逃生,我站起来,使出我95公斤体重的全部力量,把它碾到沙里去。
我再坐下享受午餐。几分钟之后,我注意到脚旁的地上微有异动。一只受了伤但还活着的蜜蜂,竞又微弱地从沙里钻出来。
它居然没死,令我十分迷惑,于是俯下身子,看看它究竟伤到什么程度。看来它右面的翅膀仍相当完好,但左翅已被皱折得像个小纸团。然而那蜜蜂仍慢慢地把翅膀扇动,好像在估量自己的伤势,同时开始清除胸部和腹部的沙粒。
然后蜜蜂把注意力集中在弯折的左翅上。它的脚上上下下地快速扫动,想把翅膀摩平。每摩一次,就把翅膀振动一番,好像要试试看能不能起飞。这只伤残得无可挽救的东西竟以为自己还可以再飞!我趴在地上,要把蜜蜂那徒劳无功的尝试看个仔细。经过更真切的观察,证实这只蜜蜂已经完了――它肯定完了。我是个经验丰富的飞机师,对于翼很有研究。
不过蜜蜂毫不理会我那优越的知识。它的体力似在增加,修补的速度也在加快。那薄纱般不能活动自如的弯折的左翅,这时已近挺直了。
最后蜜蜂觉得相当有把握可以来一次试飞了。它发出很响的嗡嗡声,振翼使身体离开大地――不过飞出沙面才七八厘米就坠落到沙堆上,猛打了一个滚。它再一次疯狂地摩平、屈伸翅膀。
蜜蜂又升空了,这一次升高了15厘米才跌下另一个沙堆。它的翅膀显然已能飞行了,只是还不能控制飞行方向。它像机师那样,慢慢地琢磨一架陌生飞机的特性,试行短跳,但每次都失败了。可是那只蜜蜂每次坠地后都积极再试,拼命要纠正新发现的结构缺点。
蜜蜂又一次起飞,这次终于飞越了沙面,直朝一个树桩冲过去。险些要撞上时,蜜蜂放慢前进速度,打了个回转,飞到波平如镜的湖面上,慢慢飘行,似乎在欣赏自己的湖中倒影。蜜蜂在我眼前消失了,我才觉察自己一直跪在地上。
我继续跪着,跪了好长一段时间……
为什么“我继续跪着,跪了好长一段时间”?那是因为挣扎的蜜蜂显示出某种神性,它让人敬畏,令人有朝拜的冲动。
不是蜜蜂有神性,所有的动物,包括人,都有神性。遗憾的是,随着人的生活越来越舒适,人的惰性增加,人的神性逐渐消退。
让我们做一个小结:
第一,在孩子成长的关键年龄,父母最好亲自陪伴孩子的成长,不要轻易把孩子交给孩子的祖父母或保姆。如果父母实在不能陪伴自己的孩子,那么,“事业型父母”和“谋生型父母”需要采取一些补救的办法。如果家长还没有让孩子做好入学的准备,就把孩子的成长完全交给学校,这是危险的。家长必须让孩子在“入学前”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并在孩子“入学后”持久地关注孩子的成长细节。
一旦有了孩子,做父亲或母亲的人最好减少外面的应酬,下班之后尽快回家,和孩子在一起。即使不能长期地留守家庭陪伴孩子,至少,在孩子成长的关键年龄,父母最好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孩子的祖父母或家庭教师也可以陪伴孩子,但任何他人都不能代替父母对孩子的陪伴。
家庭环境是孩子的“后天遗传”,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生活习惯一直在持续地影响孩子的成长。为了让孩子逐步过独立的生活,让孩子成为独立的人,父母自己需要过独立的生活,只有父母独立,才有可能让孩子独立。不以爱的名义破坏孩子的成长。
第二,在陪伴孩子时,家长最好站在“性格-身体本位”这边,让孩子有足够的运动量和劳动量,“野蛮其体魄”;让孩子动如脱兔,静如处子,“文明其精神”。“性格好”和“身体好”本身就有独立的价值,人的幸福与知识和学历没有直接的关系,却与性格和身体有直接的关联。性格好和身体好除了能增进人的幸福感之外,它也以某种“看不见”的方式影响人的学习成绩。孩子的学习出了问题,病因却可能在孩子的情感或身体那里。如果孩子的学习出了问题,不妨从孩子的情感或身体那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父母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学习的重要性并责令孩子努力学习,类似园丁把水分和养料直接抛洒给“枯黄的树叶”。
第三,在陪伴孩子时,最好培育孩子的强力意志,坚持“意志第一”的信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讲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