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明后天天气预报》中提到的极端天气的原因有哪些?

还没有开通你的开心账户?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谈电影《后天》中的气候灾难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谈电影《后天》中的气候灾难
人民网&&环保&&环保动态
  “南涝北旱”会变成“北涝南旱”吗?  龙卷风袭击美国洛杉矶、狂雪掩覆印度新德里、冰雹重创日本东京,而纽约在短短一天之内从炎热急速降为酷寒!这是目前正在热映的美国大片《后天》展示给观众的惊心动魄场景。随着影片的热映,人们对气候突变引发的灾难议论越来越多,影片中描述的景象真会发生吗?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研究员。  《后天》主要讲述了未来世界由于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气候发生突变,气温骤降,地球陷入第二次冰河期,龙卷风、海啸和暴风雪接踵而至,人类陷入了一场空前的末日浩劫。有消息称,影片题材源自美国国防部提交给白宫的一份“秘密”报告《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罗勇研究员参与了这份报告的编译工作,并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向记者介绍了这份报告的大致内容:全球气候将在未来二十年内发生突变,对人类构成的威胁要胜过恐怖主义。届时,因气候突然变冷,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资源将锐减,并因此引发大规模的骚乱、冲突甚至核战争,成百上千万人将在战争和自然灾害中死亡。  “全球变暖真的会导致气候严寒吗”?罗勇说,这份报告的基本思路是目前发生的并将继续出现的气候变暖将引起北大西洋温盐环流的崩溃或减缓,引发显著的气候突变。它用了历史对比的方法,依照发生于距今8200年的气候变冷事件来设计年的情景。目前广为接受的是温盐环流减弱甚至关闭,造成了那次的气候突然变冷,即:北大西洋北部劳伦泰冰盖及斯堪的那维亚冰盖消融,融冰造成的淡水浮在北大西洋北部,减弱了北大西洋北部深水底水的形成,减少了暖水自南向北的输送,因此使欧洲及北美东部气候变冷。虽然历史上确曾发生过由于海洋温盐环流的减弱而导致了寒冷的气候,但这一过程相当漫长。从目前的观测结果上看,海洋温盐环流的减弱程度远低于过去发生类似气候突变的时期,因此,未来二十年发生气候寒冷突变的可能性不大。  “不过报告中提到的我国气候变化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罗勇对记者说。该报告称,在2010年前后,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将可能出现连年干旱,北方出现频繁暴雨。也就是说,从年代际尺度上看,目前我国夏季降水的“南涝北旱”分布型将可能转变成“北涝南旱”型。据国家气候中心丁一汇等人的研究,近五十年我国降水变化存在两个主要转折点,其一出现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华北降水减少、江淮和西北降水增多为主;其二出现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主要以华南降水增多为主。  由于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同时对区域气候变化产生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气候系统自然的变化规律可能会发生改变。因此,未来10-20年我国是否会出现“北涝南旱”的降水型转折,何时发生,我们能否进行预测,都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迫切问题。  罗勇认为,限于目前的科学水平,我们无法完全排除未来10-20年发生气候突变的可能性。电影《后天》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万一类似的气候突变真的发生了,在最坏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做?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加以应付。与去年发生的非典和今年发生的禽流感一样,气候突变的发生及其影响虽然可能性很小,但却具有很强的破坏力。因此我们应未雨绸缪,把气候变化从科学问题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来对待,并强调气候突变产生的负面影响可能更为严重。应加强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研究,特别是未来20年和50年气候变化的预估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同时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国情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对应对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对策的研究,建立国家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机制,并将其纳入到国家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系统中。(记者&游雪晴)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王新玲)
本转帖分类:&&
&&上一帖:
下一帖:&&
(%)点击发表你的观点
02-17 04:0302-17 04:0602-17 05:1202-17 05:1802-17 06:3702-17 06:3702-17 06:3702-17 06:3702-17 06:37
热门转帖:
最新专题:
&2015 开心网& 高空喷射气流异常致今年极端天气频发 《后天》可能成现实
高空喷射气流异常致今年极端天气频发 《后天》可能成现实
关键字:&&&nbsp
7月29日,巴基斯坦,当地居民泡在洪水中缓慢前行
甘肃舟曲泥石流现场
各种必备的生存物资
生存主义者一直在不断地&武装&着自己
俄罗斯干旱大火持续肆虐、巴基斯坦持续强降雨洪灾惨重、中国遭遇严重泥石流和山体滑坡、中欧多国暴雨成灾,最近,全球各地的极端气候现象似乎成了&家常便饭&。异常天气今年为何如此猖狂?极端天气对人类有何影响?未来能否防患于未然?作为个体的人应该如何应对?本周环球聚焦&极端天气&,为您解除以上疑惑。
  谁是祸首:喷射气流处于异常模式
  近来,俄罗斯西部干旱和野火使莫斯科平均日死亡率增长了一倍,而巴基斯坦暴雨已使2000万人受到影响,而日本热浪则造成了60多人死亡,中国也饱受高温、洪灾以及泥石流之苦,中欧多国也结束高温连降暴雨。现在看来,这些似乎没有关联的事件有着共同的起因。
  监视北半球大气层的气象学家说,异常天气要归咎于&种处于异常模式的喷射气流。这种喷射气流因其对欧洲和亚洲天气的影响而受人关注。它位于距离地面7~12公里的高空,其基本形式是一股快速移动的空气流。在它从西向东围绕地球急速行进时也向南和向北快速摆动。它的波浪般的形状是由罗斯比波造成的。罗斯比波是一种强有力的旋转气流。它就像在玩弹球游戏那样将喷射气流交替地向北或向南推击。
  最近数周中,气象学家注意到这股喷射气流的常规模式发生了改变。通常它的波浪会快速向东移动,拖动气候系统跟随它一起移动。但是雷丁大学的迈克&布莱克本说,气候系统在7月中旬停了下来。
  喷射气流的静止模式称为&阻挡情况&。这是强大的罗斯比波迎着喷射气流的流动方向向西推进的结果。通常,它们的势力会被向东流动的喷射气流盖过,但是如果它们变得足够强大,也可能与喷射气流势均力敌。布莱克本说,这种情况发生时,喷射气流的位置就会保持不变,从而创造出极端天气状况。
  无法前进的喷射气流冻结了气候系统的活动,使它们位于喷射气流曲径的波峰和波谷之间。喷射气流以南的温暖空气被向北吸收到&波峰&中。而&波谷&则从北方吸引来寒冷的低压空气。通常这些气候系统一直在活动,但在&阻挡情况&下则不会。
  因此,巴基斯坦沦为了暴雨的受害者。这种&阻挡情况&同夏季季风同时发生,给巴基斯坦北部山区带来了更多降雨。类似的情况是,当不再前进的喷射气流向北曲折行进到俄罗斯上方时,它从非洲拉来一股热气流。由此形成的热浪造成了大面积的干旱和将近800起野火。日本的热浪可能也是由同样效应引起的。同时,&阻挡情况&也终结了西欧异常的炎热天气。
  引起这些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气象学家并不确定。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升高会导致极端炎热天气数量的增加。这是因为温室气体浓度同&阻挡情况&有关,还是完全由于其他机制的作用,尚无法判断。还有一些暂时性的证据表明,太阳可能在其中发挥了作用。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
  影响几何:粮食告急 或引发多国骚乱
  极端天气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今年上半年,我国多个地方出现干旱、低温、暴雨、高温等极端性天气事件。年初新疆连续遭受9次大范围寒潮冰雪天气过程,西南五省区遭受秋冬春连旱,6月中下旬南方11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近来多地则遭受了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影响。据悉,入讯以来,全国18个省份遭受旱灾,26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全国受灾人口超过1亿人。
  到15日为止,巴基斯坦经历的80年来最严重的洪灾中已有1600人死亡,受灾人数估计超过2000万,这比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5年南亚大地震和今年海地强震的受灾人数总和还高。灾区还有36000多人患有水泻,这是霍乱的症状之一。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上周末前往巴基斯坦灾区视察时说,他们将对这一致命疾病展开广泛的治疗。
  极端天气对农业市场也造成很大破坏。 在俄罗斯遭遇130年来最严重干旱以及森林大火后,小麦价格已经上升了将近70%。这促使俄罗斯总理普京禁止谷物出口,从而导致埃及(世界最大小麦进口国)和其他饥饿国家警铃大作。农业仅仅是同气候变化相关的极端天气事件的受害者之一,但是世界上有数十亿人需要依赖可靠和较廉价的农产品过活。因此,极端天气可能很快成为一个引发冲突的根源。
  现在俄罗斯的小麦危机很有可能在中东、北非和欧洲引发骚乱。据新华网
  未来预测:《后天》那种情况可能发生
  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网站11日消息,目前,世界多个地区出现极端天气事件,造成大量生命财产损失。这些事件与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报告的推测吻合,即由于全球变暖,未来将有更多更严重的极端天气事件。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匡耀求认为,目前气候变化与环境异常越来越明显,这是事实。但是这个异常会发生到什么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电影《2012》中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地震和气候之间是相互影响而非因果关系,那种全球性的地震,地球板块的重组过程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的,实际上这是一个需要几亿年的发展才能完成的过程,所以电影《2012》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但电影《后天》那种情况是有可能出现的。因为地球平均气温上升2℃以后,大气环流将发生改变导致气候突变,这在地球历史上也是有过先例的,也就是冰河时代。但那时候还没有人类,人类还没有经历过那种情况。一旦发生,人类虽然不会完全毁灭,但会遭遇大灾。
  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近日公布的预测结果也显示,今后30年内,美国可能将面临更多持续时间长的热浪及极端高温天气。
  据科技时报
  未雨绸缪:全球合作寻找气候灾难原因
  世界气象组织12日称,7月和8月发生的气候灾难与气候学家的预测相符,但他们往往避免将单一的气候灾难与全球变暖直接联系起来。
  专家称,现在急需改善预测极端事件(例如俄罗斯的热浪和山火、巴基斯坦的洪灾)的方法。在联合国、美国和英国政府的资助下,这些专家将于本月和下月在欧洲和美国召开会议以讨论这些措施。
  英国政府气候学家彼得&斯托特说,气候系统模型的制作者希望用超级计算机模拟气候系统,以找到气候变暖改变喷射气流和其他气流的详细因果联系。这些改变可以造成气候灾难。 据中新社
  灾难来临,我们咋办?
  洪水、地震、大规模流感、化工厂爆炸、钻油台漏油、恐怖袭击、人群踩踏、毒奶粉、地沟油&&天灾人祸频发,生存危机不再是电影中的幻想情节,而是真实残酷的人生。生存危机并不仅仅起源于一场洪水或一次爆炸,我们身边几乎每天都有车祸、医疗事故、抢劫等危机出现。
  有些人会问:每次离开家门,都不知道还能不能回去?
  这些人开始为&末日&准备:储粮备水、学习生存技能、知识,他们相信自我胜过相信现存体系,他们就是生存主义者&&最有可能、最有能力登上诺亚方舟的一群人。
  根据《南都周刊》记者的群访调查,大约有60%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对灾难性危险&不准备或没有准备&,只有10%的受访者认为&在灾难来临之前制订撤离计划和路线&,另外10%的人士准备把灾难来临前最后的时间陪伴亲人。
  在调查中,《南都周刊》发现大部分受访者在遭遇地震、通信中断或者疫病征兆等状况时,都选择保守的求生方式,那就是&呆在家里&;他们会告诉记者,会非常注重与外界的沟通,并选择手机作为重点联系的工具。对于逃生、急救、对付暴力等各种技能,大多数人都没有即时应对的意识和方法,乃至训练。
  事实上,当灾难发生时,最有效的获取信息的工具应该是短波无线电收音机,还有原始的声音信号、光信号、文字信号、烟火信号等。手机与有线电话在灾难中是最脆弱的(一般都已经中断)工具。即使没有任何装备,制作工具,收集食品,利用环境的一切可利用因素,这却是都市人在极端环境下失去的能力。
  不过总有人会有所觉察,并提前准备。在欧美,在中国,有一群潜伏在市井中的生存主义者,一直在不断地&武装&着自己。他们把都市人不安全感发挥到极致,生存欲望强烈,并且是思行合一的实践者&&&只要活着,就绝不放弃活下去的希望。这是生存的前提,无论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都绝不放弃。只有有了这样的信念,才会有机会生存。&据南都周刊
  链接:生存危机应对法则
  有毒化学品泄漏 停止使用自来水,马上关闭门窗,并注意观察外面的鸟类、昆虫及行人的反应情况。没有足够器材准备时,可使用雨衣、湿毛巾、保鲜膜来制作简易防化设备。并通过各种渠道对泄漏情况进行了解。
  爆炸事件 光的速度比声音要快很多,如果你有幸看到爆炸发出的剧烈闪光,马上向反方向趴下,双手抱头,希望自己离爆心还不太近,待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与飞溅物过去后,迅速远离。
  交通工具自燃 一支破窗顶最贵也就是一两百块,随身带一支也并不增加多大的负担。出现情况,打碎玻璃,马上离开车厢,并尽量远离。
  遭遇抢劫 清醒分析敌我实力,在明显劣势下,采取表面顺从态度,放松敌方警惕,寻找机会逃跑或反击,不可盲目逞强,导致不必要伤害。如果抓住反击机会,则一定要一击奏效,使对方丧失战斗力。
  家庭火灾 关闭掉煤气总闸与电闸。低下身(无论是烟还是&煤气&都更多集中在高处),寻找火源,发现后及时扑灭。切忌发现着火,抄起盆水就泼。此外,整个过程最好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先确保自身安全。
  人群拥挤 一旦人群发生骚动,应两手护在胸前,保证胸腔有一定活动范围,避免因挤压引发窒息,尽量将重心上提,把自己混入人流中,不要试图与人流力量对抗,绝对不要因为掉落了什么东西而试图弯腰去捡。
  地震自救办法 地震时如在家中,不要慌乱地往外面跑。马上进入远离外墙的小跨度空间躲藏。卫生间不仅通常跨度较小,且由于有着众多管道通连,起到了加强作用,实际上是一套建筑中最坚固的地方。如果正在车上,则应该马上停车,熄火,离开车辆,就近在开阔地带双手抱头趴好,等待平息再站起。
  内涝被困车内 无论是多昂贵的一辆车,都要马上离开。如果车门已经被水压住无法打开,马上用破窗或其他尖锐硬物打碎玻璃逃出。带天窗的车辆可从天窗逃生。几人同时在车内,应各自寻找逃生出口。
  雪灾 在落雪超过一般年份水平时,就应当有一定的警觉和准备,储存必要的食物和饮水及可以在室内使用的取暖设备和足够保暖的衣物等。如被困在路上,不要试图用车内暖风长时间取暖,应离开车辆寻找背风地或建筑躲避,条件许可的话要生火取暖。确实无法离开车辆时,可在车厢内点燃几根蜡烛,提高车内温度。
正在读取...
王耀祥 的近期作品[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最新资讯
虚实之间,人神之际
王耀祥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还没有开通你的开心账户?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有关 极端天气多发“有理”
从2009年的寒冬以及近年来气候异常事件多发的情况开始,人们似乎对“极端天气”这个词有了更深的体会,而当年火爆的电影《2012》似乎又在预示着什么。其实,极端天气是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下的短期波动,属于正常现象。而《2012》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告诉人们,要爱护大气环境,珍惜我们这个地球。值此3.23世界气象日到来之际,天津市气象局气候中心的专家对“极端天气”进行了深入剖析。
  1、2009年,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频发。天津地区也数次创下降水、高温的历史记录。造成极端天气扎堆的原因是什么?
  2009年天津气候复杂多变,各季均出现了气候异常现象。如:春季的4月中旬全市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多4倍,是近45年以来历史同期极值;5月上中旬气温异常偏高,为近60年以来同期最暖。盛夏8月11-14日大部地区相继出现连续高温天气,分别刷新了各自建站以来8月中旬最高气温的极值。秋季的11月上中旬气温连续走低,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低2.4℃,成为近28年以来同期最冷的一年,11月1日本市迎来近22年以来最早的初雪;刚刚过去的冬季1月上旬出现了极端低温降雪等极端气候事件,并出现了1986年以来少有的冷冬;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天津连续5个月气温偏低,这在天津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上述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中科院院士秦大河说: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最直接威胁是极端气候灾害异常,全球气候变暖会使一些极端天气事件,比如高温、干旱、飓风的频数和强度都发生一些改变。
  而每一次的极端气候事件都是由于不同环流异常所致。2009年11月以来,极地涡旋出现明显异常,北极冷空气位置偏南、势力强,活动频繁并向南侵袭,冷空气主体位置偏南,造成北极极地偏暖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异常偏冷。同时,入冬以来亚洲冬季风偏强,南方暖湿气流强盛,是导致我国北方暴风雪频发的主要原因。
  2、有人以近来不断出现的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作为“2012世界末日”论的佐证。这种论调是否有依据?
  电影《2012》中天崩地裂,洪水汹涌而来,引起了人们对“世界末日”的热烈讨论。这部原本旨在号召大家关注气候变化,保护地球的灾难片却因为在时间上太过于接近当前,而目前频发的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与影片有些许对应,进而引起了人们更广泛的猜想。
  像《后天》、《2012》等这些灾难片考虑到商业片的市场效应,电影中所描绘的情景只是为增强视觉冲击力而采取的一种表现手法,往往强调某一些规律当中的极端化。比如说温室气体排放,或者是污染极端化的情况就会引起各种各样一系列的后果,如果我们不注意的话,至少要带来部分这样的后果。电影里所表现出的一些信息是还有意义的,例如全球变暖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地球系统自身调节的作用,地球气候有可能会出现突然变冷的情况,不过这种所谓的突然变冷在时间上也是一种相对的概念,不可能是几天之内完成的,至少应该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事情。纵观世界各地,有一些国家和地区遭遇了灾害性天气,这是否都与气候变化相关还不好说。对公众而言,不必对此太紧张,这些都在地球的天气变化范围内,这些天气状况也并非十分过分。
  3、气候变暖趋势与最近一两年出现寒冬的关系是怎样?
  首先我们先解释两个概念:一是天气和气候的关系,天气是短期的和局部的现象,比如说某个地方未来5天和10天的天气,而气候是一个长期的和地区性的现象,比如说我国未来10年的平均气温。二是判断气候变冷还是变暖,时间尺度很重要,目前国际社会关注的气候变暖,指的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百年时间尺度的变化。我们经历一两个寒冷月份这一事实不能说明长期趋势,属于气候变暖大背景下出现的极端天气事件,并不能据此判断全球变暖出现了停滞或者逆转。它正好清楚地说明了气候系统多变性的本质,全球变暖意味着频繁的寒流袭击会减少(并不是说一次都不会发生)和更强的高温热浪袭击会更频繁。
  4、近一年多各地地震频发是否会影响气候?
  地球是一个活动的整体,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理论上应当存在关联。地震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气候变化与地面以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例如太阳、大气等作用关系更密切。
  目前对地震与气候变化关系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没有达成共识,美国宇航局有篇文章认为,气候变暖导致冰山融化,一立方米冰接近一吨重,一些冰层厚度会超过1000米。当这些重量因融化而除去后,地壳就会弹回到原来的形状,同时冰山融化后海平面就会上升,因此海底所承受重量增加,又会对地层深处的板块造成影响,于是引发地震。
  我国有关的地震专家认为,这一说法目前仅是猜想,没有严格的科学计算依据。水位上涨确实会引起地震,但应算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日广东新丰江水库6.1级地震,就是水库蓄水过程中,地壳荷载变化导致地壳本身积蓄能量的集中释放,水库蓄水只能算增加了一点力。三峡工程进行项目论证时,一些地震专家认为水库会诱发地震,但三峡工程蓄水后,地震的能量释放实际较低。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地震地质学专家李长安认为,气候变暖引发地震,是个本末倒置的说法,“地质构造的结构变化可能影响气候,但气候变化不可能引起地壳活动。”目前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并非由全球变暖诱发。
  5、2009年到2010年冬季,天津市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0.6℃,与2000年同为近23年来最冷,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这种极端天气产生的具体原因?从去年11月开始,降雪过程横跨5个月,与往年相比是否正常?造成去年异常的气候因素是否会对今年产生影响?
  过去的这个冬季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寒冷天气较多,降雪频繁,表现为初雪早、降雪次数多、雪量大等特点,在3月中旬仍有较强降雪发生。这些特点不仅是天津,整个华北、东北等地今冬同样如此。造成这种气候的主要原因是:2009年秋季以来,极地涡旋出现明显异常,北极冷空气位置偏南、势力强,活动频繁并向南侵袭,冷空气主体位置偏南,造成北极极地偏暖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异常偏冷。同时,入冬以来亚洲冬季风偏强,南方暖湿气流强盛,是导致我国北方暴风雪频发的主要原因。
  6、3月中旬持续雨雪低温,与去年同期相比,宛如寒冬与酷夏。而气候预测中,预计今春气温将略偏高,春分将至,初春气温是否会摆脱低迷较快回暖?雨水虽然偏多,对今年旱情有无明显帮助?
  去年11月至今年2月,天津连续4个月气温低于多年平均状态,是近24年以来未呈出现过的。进入3月以来(截止到3月19日),天津全市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低2.4℃,特别是3月中旬本市出现多次雨雪和低温天气,这让人们对气候变暖产生了疑问,但如果从3月以来全国气温整体分布来看,近20天我国气温总体仍是偏高,除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及华北东北部大部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外,我国其他大部地区气温以偏高为主。中国工程院院士、气候专家丁一汇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表示:“冷插曲”并不改变全球变暖,只是极端冷的天气、气候事件而已。根据最新的气象信息分析,预计3月下旬天津市气温接近常年同期。
  春季是全年中温差最大的季节,冷暖多变。近30年来,天津全市3月平均气温为5.3℃,4月迅速上升至13.8℃,相差达8.5℃,为全年各月气温升幅之首。
  前期天津市先后经历数次降雪过程,使得麦田在整个冬季基本被积雪覆盖,冬小麦没有出现大规模死苗现象。春播地的土壤墒情略差于麦地,但土壤含水量也较丰富,预计春播不会受到明显影响。
  进入3月中旬后,随着气温迅速回暖,深层封冻土壤将逐渐解冻,土壤墒情将继续保持较好状态。另据预测,春季天津市降水接近于常年略偏多,所以本市农田基本不会出现大规模的严重旱情,冬小麦春季生产和其他大田作物的春播将顺利进行。但是,春季大风和白天高温可能会造成表层土壤失墒加快,且近期天气波动大,对春播生产会造成一定威胁。总体来说,2010年的春耕条件略偏好,预计为平年年景。
本转帖分类:&&&&
&&上一帖:
下一帖:&&
(%)点击发表你的观点
02-17 04:1902-17 04:2302-17 05:3802-17 06:3702-17 06:3702-17 06:3702-17 06:3702-17 06:3702-17 06:3702-17 06:37
热门转帖:
最新专题:
&2015 开心网    《气象万千随我行》将于每周日8:30分在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首播,同时在青岛新闻网发布访谈实录。在每一期节目中,青岛市气象局的气象专家,将会就新近发生的国内外气象事件、防灾减灾方面的知识与听众朋友探讨交流。同时,专家们也会提供未来一周的天气趋势,并就即将出现的天气情况向听众朋友提供生产生活方面的建议。    1月12日《气象万千随我行》第一百七十九期访谈实录    主持人:坐看风起云涌,笑谈气象万千。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青岛新闻广播每周日上午8:30分播出的《气象万千随我行》,我是李默。节目的开始,我们先来关注近期的热点天气事件:    国内部分:    1、5日到9日,受一股较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2014年首场雨雪天气。黄山、庐山、峨眉山纷纷出现降雪,其中黄山雪下得最大,为中雪量级。    2、6日,受一股较强冷空气影响,新疆大部地区出现降温,乌鲁木齐最高气温跌至-13.5℃,创今冬新低。    3、1月8日是中国传统的腊八节,东北地区的俚语中有“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调侃。当天晚间,位于中国极北的黑龙江省漠河县,迎来今冬首次零下40℃的极寒温度。    4、10日起,南方新一轮大范围雨雪天气再度铺展开来,大部地区以小到中雨为主。由于与上一轮降水时间间隔较短,气温没有回升空间,南方地区持续阴冷,最高气温普遍是个位数。持续低温让没有暖气的南方大众备受煎熬。    国际部分:    5、据澳大利亚气象局监测,长期以来澳大利亚的平均气温是21.8度,2013年的平均气温在此基础上高出1.2度。2013年也由此成为澳大利亚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6、4日开始,北极强冷空气入侵美国,中西部、东部和南部大片区域先后经历暴雪、低温天气,多地低温破纪录,30多个州发布寒潮预警,是美国20年来最冷的时期。    本周做客我们《气象万千随我行》的嘉宾是青岛市气象局副局长洪光。洪局长,您好,欢迎您。    洪光:主持人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之前节目中介绍过2013年度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现在已经有结果了吗?    洪光:评选结果已经出来了。十大国内事件中,和台风、降水及其关联的内容最多,包括2013年是21世纪来台风数量多的一年、“菲特”致浙江余姚一片汪洋、延安革命遗址遭暴雨破坏、东北现1999年以来最大洪涝、5次强降雨过程连袭四川以及鄱阳湖水域面积明显缩小。其他方面,两个和雾霾有关,分别是:1月份4次雾霾过程影响中东部地区、10月份雾霾致东北数千所学校停课。另外两个事件是:1951年来最强高温袭击南方以及西南地区连续5年冬春干旱。    主持人:总结来看,国内的十大事件囊括了台风、降水、雾霾、高温及干旱等方面的话题。那么国外的十大天气气候事件又是什么呢?    洪光:国外十大入选事件包括了暴雪、强降水及其次生灾害事件、热带风暴、干旱等。具体来说,分别是:最强台风“海燕”洗劫菲律宾、俄罗斯远东现120年来最大洪灾、印度北部暴雨6000余人死亡失踪、夏季北半球最高温频创新高、中欧经历“世纪洪水”袭击、印度西部干旱40年来最严重、今年是有记录来第十个最暖年、1月严寒暴雪横扫欧洲多国、澳大利亚频现高温热浪林火不断、上半年龙卷风掠走美国近百人。    主持人:您刚刚说的这些事件中,我特别注意到了一条“1月份严寒暴雪横扫欧洲多国”。这说的是去年的情况,而今年1月份,类似的场景出现在了美国,具体情况请您来介绍一下。    洪光:好的。继前期的暴风雪之后,从上周末开始,美国受强大的冷空气影响,超过120个城市打破了低温纪录。我举几个例子来看一下。6日,美国俄亥俄州最大城市克利夫兰最低气温降至-24℃,打破了该地130年来的低温纪录;同日,气候温和的南方城市亚特兰大出现了-14℃的低温天气,打破该地44年来的最低气温纪录;7日,纽约中央公园的最低气温跌至-16℃,打破了该地1896年创造的低温纪录。    主持人:当地媒体称,如此低的气温不仅让人们不堪忍受,连公园里的北极熊和企鹅也不再暴露在室外,芝加哥林肯公园的一只北极熊因忍受不了室外的严寒,被带到室内活动。总体来看,美国的这次暴风雪对交通和居民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    洪光:受低温、冰冻、降雪、寒风各方面的影响,已有1.4亿美国人被冻,全美交通陷入严重混乱,大量航班延误或取消,多地高速公路封闭,一些城市几乎陷入瘫痪状态。不仅是交通受挫,零售和旅游等行业也受到严重影响。有分析估计,受此次寒潮影响,美国的经济损失可能高达50亿美元。另外,目前全美至少有15人因此遇难。    主持人:这样的灾难性影响,也让我们联想到了影片《后天》。据悉,美国密歇根州的一个灯塔,在暴风雪过后被完全冻住,俨然成了大冰柱,看上去真的和《后天》中的场景很像。这样的严寒天气,让我们不得不追问:为什么美国会这么冷呢?    洪光:这次极端天气的成因,目前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认为:给美国带来低温暴风雪天气的是“极地漩涡”。过去,“极地漩涡”通常只滞留于加拿大,但是近期,由于多项气候条件相互影响,就使得极地漩涡长驱直入,到达美国境内,并且笼罩美国本土超过2/3的区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主持人:《气象万千随我行》欢迎您的继续关注。相比上个星期来看,本周岛城的天气舞台很“热闹”,先后出现了2014年度的首场大雾、首次降雨以及第一股较强的冷空气。洪局长来和我们说一下具体情况吧。    洪光:好的。本周一凌晨开始,我市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迅速下降,最低不足100米,市气象台两次发布了大雾黄色预警信号。周二傍晚到周三早晨,我市出现今年的首次降雨过程,全市平均降水量2毫米,其中市区2.7毫米,崂山最多3.9毫米,北部的平度、莱西雨量很小。从周三开始,今年第一股较强冷空气给我市带来了大风和降温天气,市区平均气温由周二的6.8℃骤降到周四的-2.2℃,全市平均气温由周二的4.8℃降到周四的-3.2℃。周五,冷空气影响结束,我市气温逐渐回升。    主持人:看来真是大雾、降水、大风、降温纷纷登场。我们一样一样来说,先来说说首先出现的大雾。周一那天的雾真是非常浓,站在十字路口,都看不到马路对面的信号灯,而且据说平度、莱西出现的雾要比咱们市区更浓一些,是这样吗?    洪光:的确是这样。这次大雾是北风吹来的辐射雾。辐射雾是由于地表辐射冷却作用使近地面的水汽凝结而形成的雾。在北方地区,辐射雾在冬季、初春和秋末等季节比较常见。一般来说,辐射雾在内陆地区,出现的可能性更大一些,造成的影响也会更明显。这也是周一那天我市北部莱西、平度的雾比沿海地区严重的原因。    主持人:现在这个季节,似乎雾总是和霾一起出现的。洪局长您注意到没有,近期秋冬季之后,全国多地雾霾天气频繁,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少,相关的报道也很多,让我们有些“谈霾色变”了。    洪光:我很关注这方面的话题。严格地说,雾和霾是两种天气现象。雾是由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滴组成,本身不是污染物;而霾的主要成分有硫化物、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等组成,毫无疑问对人体是有害的。从气象角度上来说,雾和霾区别主要在于水分含量的大小:空气的相对湿度90%以上的叫雾,低于80%的叫霾。介于80%~90%之间的,是雾和霾的混合物。按气象部门观测业务规范,一日中只要出现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相对湿度小于80%,就记做一个霾日,累计起来就是霾日数。显然这与环保部门通过采样分析监测统计出来的污染日数是不同的,提请听众朋友注意区别。    主持人:本周初的大雾过后,冷空气赶到。我们以前介绍说,冷空气带来的影响一般包括降水、大风和降温。这周就是这样,在冷空气的影响下,这几种天气都出现了。    洪光:是这样的。一般来讲,随着冷空气的移近,天空云量逐渐增多,如果冷暖空气配合得好,就会出现降水,在冬季包括降雨和降雪;如果没有暖湿空气配合,就只会出现大风和降温天气。冷空气主体经过的时候,降水过程结束,大风也逐渐减小,由于干冷空气控制,天空状况转好,但是气温会进一步下降。我们以周三和周四的气温为例,周三我市处于冷空气影响的前期,市区最低气温为-2.8℃;周四我市完全被干冷空气控制,市区最低气温降到了-4.9℃,郊区最低气温在-8℃左右。    主持人:本周出现的雨,算是久违的降雨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进入冬季之后,咱们岛城就没下过什么像样的雨雪,不知道有没有出现旱情呢?    洪光:去年11月23到25日,我市出现了中到大雨天气,全市平均降水量30.4毫米。此后,12月6日出现过1毫米的降水,其余时间再没出现有效降水。去年12月份的降水量统计显示,我市平均降水量仅为0.8毫米,比常年平均值少了约10毫米。目前我市的土壤墒情值为72%,在正常范围内,没出现旱情。本周的这场小雨,对改善土壤墒情较为有利。    主持人:放眼下周来看,有没有可能再次出现降水天气,整体的天气情况又会怎样?    洪光:未来一周我市以晴间多云的天气为主,没有明显的降水天气出现,南北风转换频繁,但风力都不大,在3到4级,由于风力较小,会有轻度的雾霾天气出现,您要提前做好防范。另外,12号受到一股冷空气的影响,由于势力较弱,北风略有增大,气温稍有下降,下周市区的最低气温在零下3度上下,其它区市在零下7度左右。下周的多数时间,处于“三九”时期,这也是我市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大家要注意防寒保暖。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有“冷在三九”这种说法,但是一年中,冬至那天白昼最短,地面得到的太阳热量最少。照此推论的话,最冷的日子应该出现在冬至,“冷在三九”这种说法又是怎么成立的呢?    洪光:地面的气温冷暖,不仅受到太阳光线照射强弱的影响,还与地面散热有关。我们知道,夏至以后,昼长夜短,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较大,地面获得的热量最多,而且夜间散热较少,使地面的热量储存逐渐增多,所以到了冬至日,虽然太阳照射时间短,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最小,但是地面在夏秋储存的热量还可以补充,所以天气不见得很冷。    但是到了“三九”时节,由于地面接受到的太阳热量较少,夜间散热超过了白天所吸收的热量,而且这时地面储存的热量消耗殆尽,已经入不敷出了,所以造成地面温度逐渐下降,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此时如果有冷空气侵袭,天气就变得越加寒冷,因此才有“冷在三九”的说法。    主持人:与“冷在三九”相呼应,还有一个说法是“冬练三九”。严寒的天气里,我们进行户外活动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洪光:首先,冬季锻炼最好选在日出之后,气温略有升高的时候。锻炼时,要注意防寒,建议在做完暖身活动之后,再脱下厚衣物进行锻炼。锻炼后,要及时穿上衣服,注意保暖。另外,如果遇到早晨出现大风、大雾、强降温等天气时,不建议大家进行露天锻炼,可以在室内或阳台上活动一下。最后还要强调一点,锻炼要因人而异,要根据个体差异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主持人:下周,春运大幕就要拉开了。有人说,春运期间除了最难得的火车票之外,天气就是我们最关心的事情了。从气象角度来看,有出行计划的朋友要格外关注哪些天气现象呢?    洪光:冬季我们外出时,主要关注两种天气,一是雾天,一是雪天。原因大家都清楚,大雾天里,能见度降低,可能会出现高速公路封闭、航班延误等情况。雪天也是如此,冰雪路面时,道路也会封闭。    通常状况下,在冷空气活动不频繁时,容易出现雾天。也就是说,两次冷空气的间歇期,特别容易出现雾霾天气。雪天往往出现在冷空气活动比较频繁的时候。建议大家外出之前,多关注一下天气预报,现在这个时段的预报,特别是三到五天的预报,准确率还是非常高的。大家了解天气预报后,可以提前做出安排,避免旅途当中的一些麻烦。    主持人:感谢洪局长的介绍,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的节目就到这儿了。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的气象信息,可以关注新闻频道在每天早7点30分和上午、下午的每个整点与气象台预报员进行的直播连线,在连线过程中,预报员会把第一手的气象信息播报给大家。另外您也可以拨打电话12121或是定制气象短信,都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天气资讯。节目的最后再次感谢洪局长做客《气象万千随我行》节目,也感谢听众朋友的收听,我是李默,我们下周同一时间再会。
分享给好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后天天气预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