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漫画推进城乡统筹规划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统筹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研究
下载积分:25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6:08:1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统筹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研究.PDF
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我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研究
下载积分:1998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15:14:3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我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研究.PDF
官方公共微信您当前的位置:&>&&>&&>&&>&
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几点思考
点击: 次&&来源: && 作者: &&
  城乡一体化是新时代背景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必然阶段,是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也是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差距缩小,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过程。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城乡一体化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方方面面,规划性、政策性强,时间跨度长,工作难度大,是一项社会化、系统化的大工程。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坚持基本原则,突出工作重点,创新机制体制,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 一、把握本质目的,有原则推进  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协调发展,为此,必须把握好推进一体化工作的基本原则,不可偏离,更不可背离。包括:  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原则。坚持规划先行,并适度超前,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搞好规划,并留有发展余地。做好一体化发展能力的前期评价,对不具备条件的必需缓办,不可降低标准建设。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原则。以提升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和水平为根本,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原则,重点推进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工程,着力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广泛争取群众意见,调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城带乡,统筹兼顾原则。坚持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带动乡村,切实加强工业、城市对农业农村的反哺、支持作用;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结合区域发展水平、资源条件、产业特色等因素,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坚持城乡统筹、共同建设、同步发展,做到“全局一盘棋,城乡一体化”,着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农业现代化。  尊重实践,务实创新原则。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基层组织和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大胆创新,只要有利于城乡经济和社会融合发展的实践,都给予鼓励和支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创新机制体制,依法、依规,有组织、有秩序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二、明确发展目标,有阶段推进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清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阶段性、系统性特点,既不能消极等待城乡一体化自我演化、自我实现,更不能好大喜功、大干快进,应该结合城乡经济特点和水平,科学、合理划分城乡一体化的阶段性、层次性目标。  一是明确阶段性目标。以时间为轴线,制定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逐步、分阶段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总体目标。短期目标应着力于制度体制创新,消除城乡对立的体制壁垒,促进城乡产业、劳动力、技术、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融合;中期目标应在短期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城市的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逐渐消除城乡经济和社会水平的差距;远期目标应在中期目标实现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完全融合,并形成一体化的网络型系统。  二是明确层次性目标。以空间为主体,明确中心城区发展目标、城市郊区发展目标、乡镇村发展目标,有重点、分层次开展建设,最终使城乡总体达到一体化布局的目标。中心城区应以第三产业为发展重点,建立快捷、通畅的交通网络,质优、完善的文体医等服务设施网络,突出城市特色,增强城市辐射能力;城市郊区应结合当地产业特点,建立优质、集中地产业园区、工业园区为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作为城乡经济社会联系和融合的纽带,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乡镇村应以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建立城乡连通、便捷通畅的交通运输网络,加快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的乡村社区。根据区域现状和特色,制定区域规划目标,突出重点、逐步推进,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各具特色、经济发达、社会融合的发展目标。&&& 三、梳理主要内容,有重点推进  城乡一体化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推进中必须重点突出、统筹兼顾,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基本导向,以实现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为目标,统筹推进规划建设、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和公共管理等六个一体化。  (一)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首先,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城市发展方向,围绕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明确功能分区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其次,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先行,用一体化的理念统领总体发展规划,以全面协调城乡利益关系和整合城乡资源为着眼点,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为根本,按照系统性、规范性、实用性和权威性的要求,结合产业规划、旅游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第三,完善乡村发展规划。合理安排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布局,明确农村土地功能分区,设定农业现代化园区,调整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城市、郊区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纳入一体化规划中,并编制专项规划,规划一旦确定,必须依规划执行,循序渐进,梯次推进,突出重点,凸显特色,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二)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  从完善城镇功能和优化资源配置出发,统筹安排重点产业和布局,按照集约发展、效益优先、生态环保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城乡三次产业的有机融合、协调发展。一是集中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从完善城镇功能和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出发,按照节约发展、效益优先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和布局,引导特色、优势产业向园区集中,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建立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工业园区和开发区。二是调整优化现代农业结构和布局。以“土地向规模化集中”为导向,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的要求,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加快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三是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思路,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以园区促进企业集聚,以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聚,加强三大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向非农化转变,促进农业向产业化转变,降低农业人口数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三)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以服务群众,促进发展为目的,以构建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为目标,全面开展城乡路网建设、城乡水利水系建设、城乡电网、信息网等基础设施的网路化建设。  一是构建城乡一体的交通网络。搞好城乡路网规划修编和调整。打造快速、便捷、流畅的市区交通网络,完善通往市外、省外的铁路、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等路网建设,打造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完善城市到乡镇、乡镇到重点村屯的路网建设,促进城乡路网一体化、城乡公交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完善重点村屯到一般村屯的路网建设,加快改扩建、硬化,实现村村通。最终形成支干相连、区域成网、城乡通达、顺畅通便的综合交通网络。  二是构建城乡一体的水利网络。深化水利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实现城乡饮水、供水系统一体化。加强区域水系建设,以现有河流、湖泊、水库为基础,除险加固,清淤疏通,构建城乡一体、循环利用的生态水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完善农村农业灌溉用水体系。  三是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加快城乡供电、供气、给排水、公交等公用设施,完善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立以中心城区为核心,重点乡镇为基本联络点,覆盖城乡的通讯网络、电视网络和互联网网络,形成城乡配套的商业网络体系。  (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规划和建设,整合优化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资源,建立城乡覆盖、城乡一体的教育、卫生、文化及体育设施网络和管理网络。  一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成果,普及普通高中教育和幼儿教育,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农村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使广大农村享有与城市同等的教育条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的需求,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重点加强对非农化农民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及再教育,改革职业教育管理的机制体制,提升职业教育水平,着力培养适用型人才,使城乡教育实现学校义务教育和社会职业教育一体化、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二是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引进高技术人才,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技术水平,补充充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力量,重点提高乡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健全完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提高公共卫生保障服务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快建立健全以城区医院系统为依托,以乡镇卫生院为纽带,以村(社区)卫生室(站)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卫生服务网络。  三是积极发展农村文体事业。加快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在城市社区和有条件的重点镇村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文体健身活动场所。在中心村,重点村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六个一”工程,即每个中心村都有一个篮球场、一个卫生室、一个图书馆、一个垃圾池、一条硬化路、一条排水沟,逐步消除乡镇、村、居民社区文化体育设施空白点。加强群众性文体活动组织体系建设,广泛开展文化体育活动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发展文体产业,培育特殊人才,推动文体事业发展。  (五)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社会保障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是目前城乡居民生活差距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坚持以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和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为目标,以缩小、消除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为根本目的,系统化、整体性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一体化。  一是加速农民非农化,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农村劳动力水平提高和转移的责任,搭建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就业服务平台,做好劳动力资源的推介、引入工作,建立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重点保障失地农民和困难群ti的就业和再就业,努力形成城乡统一、城乡居民“同工同酬同保障”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  二是扩大完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城乡各种社会保险制度间的相互衔接,扩大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标准;积极创新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均等化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坚持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医疗保障的全覆盖;制定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女工生育等保险制度,扩大保险覆盖群ti。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体系,使城乡居民可以享有“同城同保、随时获保”的一体化保障服务。  三是健全底层群众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对城镇“三无”人员、五保户等困难群ti的救助帮扶力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集中供养、长期供养的长效机制,基本应保尽保、城乡覆盖的帮扶机制;完善城乡敬老院基础设施,改善敬老院生活环境,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老人的生活水平;推进社会福利机构建设,积极兴办助残、助弱事业,构建完善的慈善事业、民间捐赠、志愿者行动等各项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社会救助事业。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保障法制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六)城乡公共管理一体化  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实现城乡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推进城乡公共管理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是加强城乡社会矛盾调解。在城乡分割阶段,城、乡各自发展,使城乡社会出现阶层差距扩大、贫富差距扩大、劳资关系紧张、劳动就业困难等各种社会矛盾,特别是农村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社会保障以及农民工工资等问题,建立健全矛盾调处解决的长效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特别是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的利益不受损失,促进城乡社会和谐发展。二是加强基层社会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加强对基层组织和群众的民主、法制宣传和知识普及,使社区、农村民主化、法制化,构建平安社区、平安村镇。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严格依法行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维护社会公正。&&& 四、创新机制体制,有依据推进  在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硬件建设的同时,必须改革创新,探索建立适合并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制体制,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使一体化工作健康、有序推进。  一是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构建城乡一体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二元户籍制度是限制农民城市化、农村城镇化的重要因素,城乡一体化工作中必须首先打破这种户口性质的差别,消除因户口性质而产生的阻碍。进一步放宽农村居民到城镇落户的准入条件,逐步扩大“农民市民化”的范围和规模,当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逐步取消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口性质划分,按实际居住地登记居民户口,实行一元化的户口登记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  二是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有形市场机制。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出租、置换等方式,参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立健全囊括国有土地出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体林权流转的城乡统一的土地有形市场体系。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对符合规划,集中改扩建的农村居民点,统一纳入城市住房管理范围,被依法征收为国有土地范围内的住房可依法确认为城市房屋管理范围,探索建立并完善农村宅基地置换、有偿退出等市场机制,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改革完善征地制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补偿资金直接发放到农民个人,切实保障失地农民失地后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  三是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探索城乡衔接的金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的作用和影响力,增加信贷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农村信贷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支农惠农制度,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鼓励直接为“三农”服务的民间资本、投融资组织服务于农村、农业,并建立完善的资金、机构管理体制。  四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转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方式,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构建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新型社区管理体制,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有利于公共资源整合的原则,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稳步推进镇村体制向街道社区体制转变,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 五、协调行政引导,有组织推进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进程中,政府依然起着主导作用,是整个推进工作中的核心。政府必须全面提高思想认识,统筹聚合各界力量,引导社会资源分配,本着思想一致、统筹兼顾、服务人民、协调并进的原则,为城乡一体化做好宣传、做好组织、做好监督,营造社会关心、全民参与、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  一是建立机构,加强领导。成立以行政首脑为责任人的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民政、财政、国土、水利等各部门和单位的负责同志组成,定期召开统筹会议,解决城乡一体化推进中出现的问题,安排好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各级政府、行政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责任到人,抓好统筹推进工作的落实。  二是组织协调,形成合力。各级政府和行政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牢固的顾大局、惠民生观念,打破部门间的分割,整合各级资源,加强协调,主动服务,积极参与,综合发挥各部门的优势,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三是加强监督,完善考核。把城乡一体化工作量化分解到各级政府各部门,实行目标责任制,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实绩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统计制度和考核制度,加强对城乡一体化推进工作的督促和检查,确保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更多文章>>
版权声明:1.本网资料全部来自互联网,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全部免费阅览。
2.本文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请勿拷贝使用。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 体制机制创新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证。本文阐明了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分析了体制机制创新对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作用,提出了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措施建议。 中国论文网 /2/view-440138.htm  【关键词】 城乡统筹发展 体制机制 创新      城乡统筹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多年来,我国形成了较大的城乡差别,这不仅表现在城乡经济收入差距悬殊,还表现在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质量、政策待遇、文化教育和观念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归根结底,是我国在城市和乡村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存在差别,导致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十二五”规划把“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作为“十二五”期间的重大改革任务。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完善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因此,城乡统筹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突破多年来城乡分割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农民享受国民待遇,让农村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   一、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内涵   体制是指维持国家、社会和区域运行的组织体系和制度法律。组织体系是指组织机构。制度是指保证组织机构正常运转的规范。机制是指客观事物(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组织、联结方式和要素功能发挥的方式。经济运行机制是指该社会经济在内在力量推动下用一定方式使社会经济主体相互制约和作用,产生效率和公平。机制蕴含在体制的内部,机制的形成与改变离不开标准、规则、程序三个要素。   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就是要把城市和乡村放在平等的地位并尽可能考虑农业的公益性,从法律和制度的层面建立长效稳定的建设发展和帮扶机制,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纠正体制和政策上的城市偏向,保障城乡统筹的顺利实现。   城乡统筹发展以体制创新为基础,促进机制的形成与作用。城乡体制统筹重在城乡制度的统一,以制度改革作为前提,使农民在教育、财政、户籍、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实现公共产品、服务均等化。城乡统筹发展的运行机制是在体制统筹的基础上,对城乡统筹机制形成的动力、作用机理以及城乡统筹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   二、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意义   1、创新体制机制有利于破解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瓶颈   体制机制带有根本性,体制构建和运行机制具有可以引导整个社会朝着制度确定的方向发展的功能。完善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证,也是破解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瓶颈的有力武器。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从科学、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到经济、法律、资源、社会保障等各方面政策和环境的影响。体制机制构建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龙头”工程,对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创新体制机制有利于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和土地制度改革   伴随着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推进,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不断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通过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鼓励和支持社会中介组织参与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建立农民宅基地退出、土地流转补偿机制等一系列农村体制机制的创新,是有效解决新形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所引发的土地撂荒、流转纠纷频发和规模化经营困难等突出问题的关键。   3、创新体制机制有利于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通过推行股份合作制,确定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维护和保障其合法权益,鼓励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有利于大幅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化,从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通过一系列推进农村城镇化的综合配套改革措施,如建立统一的城乡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实行城乡户籍一体化管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迁移制度,实行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条件的户口准入制,逐步消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影响,探索城乡一体化的行政管理体制等,将大大促进城镇化的步伐,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4、创新体制机制有利于推进城乡金融体系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目前是我国社会财富增长最快的时期,同时也是农村资金最紧缺的时期。通过放松对农村金融的管制,培育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机构,深化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改革目前的政策性银行支持体系,制定政策性农业保险条例等一系列措施,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融资投资问题,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资金保障。   我国的农业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农村的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推进城乡公共财政投入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公共事业经费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的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加快农村的城镇化、城乡发展的一体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创新体制机制有利于推进城乡信息服务机制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对于进一步增强农村经济竞争力,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村信息化包括农村政务信息化、农村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区信息化、家庭信息化等。通过大力推进综合信息网络建设及应用开发,建成覆盖城乡的安全、可靠、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信息服务网络,是农村现代农业建设的必要条件和有力保障。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销售,针对当前农产品销路不畅的情况,加强市场发展规划,改善市场基础设施,扩大市场吸纳能力和辐射能力,加大粮食专业市场的培育,增加政府投入,解决基层和农民及生产者的信息连结,才能做到以需定产、以销定产。只有切实创新农产品流通体制,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实现路径   1、从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出发,创新财税体制机制   要继续加大财政转移的支付力度;改革现行的财政体制,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责任;积极调整财政支农结构,明确财政支农重点;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结合税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地方税体系。建立起以“农民投入为主体,财政投入为引导,信贷投入为依托,鼓励社会多元化投入”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2、从破解农村金融瓶颈制约的目的出发,创新涉农金融保险体制机制   创新涉农金融体制机制,放宽涉农金融准入政策,着力构建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体系,努力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相结合的农村资金供给的信贷体制和融资机制。积极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农村信贷管理和担保体系,不断提高各类金融主体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优化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   3、从落实农民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高度,创新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体制机制   土地和劳动是农业生产的两个基本要素,只有使之成为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土地产权和土地流转条件,用政策法律保障土地流转;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建设,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积极推进农地股份制试点。同时,探索土地的种植经营权市场化模式,强化政府引导农民适度规模经营的作用,鼓励城镇或当地资本组成“龙头企业”,建立“土地银行”。
  4、从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权益出发,创新社会保障体制机制   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和愿望是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生有所靠”,因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三项制度建设是重点。同时,成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机构,各地要从民政部门、人劳部门、财政部门、农业部门等相关部门,抽调经验丰富、熟悉业务的人员进入农村社会保障部门。明确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障可持续性。   5、从提升农民整体素质着眼,创新农村教育和劳动力培训体制机制   继续办好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关系国民基础素质,也关系教育者的基本人权及发展起点公平与正义;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针对农民的需求特点,向农民提供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培训和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一些社会需要的技能;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人才和智力优势,统筹城乡教育,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统筹城乡教育经费投入,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多渠道保障优质教育供给;对游离于城乡间的农民工群体强化就业培训指导,健全社会保障。   6、从落实“以人为本”重要思想的高度,创新城乡就业体制机制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引导作用,努力开辟就业岗位,鼓励和扶持自主创业带动就业,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就业渠道;健全就业服务制度,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健全基层工作平台制度,为城乡劳动者就业提供有效服务;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维权体系,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就业环境。   7、从落实“三农”重中之重地位的高度,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机制   要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要以制度创新为重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加大行政审批中心建设力度;完善行政审批的方式,强化行政审批监督;切实解决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通过行政手段、共同治理、委托、代理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更新农村治理理念,创新农村治理体制。要发展基层民主,依法搞好村民自治,推行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要关心乡村干部的工作和生活,适当提高他们的待遇和保障水平。   (注: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河北省科技厅项目(课题编号:)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 谢扬:找准切入点培育城乡统筹的体制、机制[N].中国经济时报,.   [2] 刘杰:创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机制[J].学习月刊,2008(9).   [3] 陈学法:二元结构变迁中的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变革[J].体制改革,2010(3).   [4] 郭翔宇、颜华:统筹城乡发展――理论、机制、对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5]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十二五”城乡一体化的趋势与挑战[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胡婉君)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统筹协调 整体推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