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pan529不侠盗飞车5下载安装装行吗

5 秒后返回
微信扫一扫精选音乐每日推送!为什么我下载了英雄联盟却安装不了?_百度知道
为什么我下载了英雄联盟却安装不了?
第三步:\你的游戏安装包名称;X。按照以上四部走完以后 你是否发现游戏神奇的运行正常了~~~~~~~~~~~提问者评价可以了谢谢我按照这个方法试了,单击确定.jpg"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img class="ikqb_img" src="/zhidao/wh%3D600%2C800/sign=9e4e5277a8fce1f88bbe/30adcbef76094b36cfb23e9ea1cc7cd98d109da4,然后双击桌面上的安装文件.baidu://d,是不是神奇的发现那读取数据%没了出现Nsis Error估计很多玩游戏的朋友都有碰到过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游戏的安装包最好不要在桌面.com/zhidao/wh%3D450%2C600/sign=f6d7c18ba586cdfc0d5cf9/30adcbef76094b36cfb23e9ea1cc7cd98d109da4,将游戏安装文件发送到快捷方式到桌面,却说安装程序损坏,直接进入安装界面; /NCRC)第四步.exe&quot.jpg" esrc="http。 记住系快捷方式啊```````````第二步,只要在exe后面输入(空格)/NCRC (X是你游戏安装包所在的位置)就是右边这个格式(&quot,用右键单击桌面上的游戏安装文件(快捷方式)进入属性;X; (起始位置不要修改),为什么,在目标栏你会发现一个 &quot,而且最好不是在C盘第一步.exe&quot://d?<a href="http.baidu.baidu://d.com/zhidao/pic/item/30adcbef76094b36cfb23e9ea1cc7cd98d109da4.hiphotos.hiphotos:\你的游戏安装包名称
提问者采纳
蛋疼我都是下载直接安装,为什么要这么麻烦
你脑子犯抽啊,如果安装得了,我为什么会用这种方法?
额不要骂人啊,你下一个下载器,下完直接安装啊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英雄联盟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你家是办公版的电脑,只有家庭版才好下
文件损坏了。重新下载吧
直接安装不行吗……为什么要偷懒省那时间呢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GF+SIGNET流量计及PH计安装附件样图资料下载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6页1下载券1页免费12页4下载券12页免费10页1下载券6页免费8页1下载券8页7下载券18页免费8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8页免费12页免费17页免费12页免费8页免费
GF+SIGNET流量计及PH计安装附件样图资料下载|G&#8203;F&#8203;+&#8203;S&#8203;I&#8203;G&#8203;N&#8203;E&#8203;T&#8203;流&#8203;量&#8203;计&#8203;及&#8203;P&#8203;H&#8203;计&#8203;安&#8203;装&#8203;附&#8203;件&#8203;样&#8203;图&#8203;资&#8203;料&#8203;下&#8203;载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日本学者为何说:得明人书百卷 不如清人书一卷
来源:凤凰网历史日 15:56
  首先,关于训诂与文字学。江户时代(年),德川幕府将中国的近世儒学作为其官方意识形态加以提倡与推行。为此,日本不但大量地输入汉籍,并且大量地加以翻刻。这些翻刻的汉籍(和刻本)多附有训诂,以利于日本学子研读。同时,对未翻刻的汉籍,则需先学习古汉语,亦即所谓的“小学”,然后直接研读。训诂与小学的进一步发展与融合,经过伊藤仁斋()的提倡与实践,产生了古义学派。仁斋著《童子问》、《语孟字义》等书,主張“道”是“人伦日用之道”,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为了悟道,必须从古文字即小学出发研究儒家原典。但这些在徂徕学派创始人狄生徂徕()看来,还是有缺陷的,还远远不够。他认为,经过“和训”的所谓经典的原意也许只是和训者个人的理解,而与经典原义相乖离。为了能够切实地读懂经典,他主张以经典文本的发音和语调,按照文本的语序来阅读,即把经典文本的语文当作自己的母语来使用。在《辨道》和《辨名》等著作中,徂徕通过归纳法来解释汉语古语古词的本来含义。②因此,徂徕学派又被称为古文辞学派。由于这两个学派都认为,欲要解读“六经”必须研究古文辞学,因此,尽管其学术观点有所差异,但均被时人与后人称为“古学派”。古学派不仅主张通过训诂学从表面理解中国古典,还要求须具备运用中国文字语言的能力,亦即按照中国思维方式进行思维。这种主张,就是数百年来日本学者研究外国事物或历史,必须精通研究对象国的语言的学理依据。  与此同时,为了研究宋学,乾嘉考据学被移植到了日本汉学研究之中,并因此催生了日本考据学派。该学派以皆川淇园()、太田锦城()等为代表,对日本学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太田锦城有“得明人之书百卷,不如清人之书一卷”之叹。因为明代盛行朱子学、阳明学等,许多学者经常谈些虚无缥渺的“理”、“气”等,写八股式文章,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清朝人注重考据,著书为文有根有据。“清学”(考据学)传到日本并形成日本式考据风格之后,这种“实证的学风逐渐风靡于学术世界”直至今日。③对此,日本汉学大师狩野直喜(年)有明治以来日本的中国文史研究,其性质实系“清学”(考据学)之评。正因为如此,周一良认为“今天日本研究中国史的论著,首先继承了中日双方的考据之学的传统”。④  第三,江户时代的国史学派学者开始摆脱以往的用神道思想来阐述日本古典文献的传统,主张用实证主义精神来研究历史,水户学派的诞生标志着这种转变的完成。1657年,水户藩藩主德川光圀()开创水户学派、主持纂修《大日本史》,历经250年编写不辍,至1906年完成皇皇397卷巨著。该书用子注方式逐条注明史料的出处,奠定了日本实证史学传统之基。另外,本居宜长()、塙保己一()、伴信友()等皆以考订日本古典文献著称,他们主张调查史料,详尽占有材料,其研究成果与乾嘉朴学几无二致。同时,国史学派学者尽可能摆脱儒家史观,如在“事”与“理”的取舍上,贺茂真渊坚持:“所谓‘理’者,皆如死去之物。与天地共行者,惟有‘事’。‘事’乃生生不息者。”⑤  第四,所谓实证学,是德国科学学派,亦即兰克学派的研究方法。1887年,东京帝国大学在文科内设立史学科,聘请德国兰克学派的主要学者路德维希·里斯任教授。里斯通过授课来传播兰克学派严格依据史料以求恢复或接近历史本来面目的学风,为日本近代史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里斯的弟子坪井久马三()与白鸟库吉()等,分别在西洋史与东洋史等方面发扬光大并实践了兰克学派的学风。在里斯的影响下,东京帝国大学于1888年成立了日本第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史学会”,翌年,该学会开始出版《史学会杂志》(1893年改名《史学杂志》),120多年来,该杂志绵延不断地刊载日本史学研究者的论文,未曾一时中断过。  那么,具有如此史学研究传统的日本史学研究者,是如何研究清史的呢?关于日本的清史研究状况,山根幸夫、神田信夫、阎崇年等予以较详细的评述。⑥本文拟在上述诸位先生及其它先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日本百年来清史研究的基本状况。  二、东洋史学科的确立与清史研究的地位  中国典籍很早就传到了日本,到了江户时代,以朱子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成为日本的国家意识形态。与此同时,汉学作为一种自觉的学术活动也在江户时代臻于烂熟。明治维新以降,伴随着日本“脱亚入欧”国策的实施,中国经典走下了神坛。日本学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从以往的敬畏、仰视,特别是价值观上的无条件认同,走向理性,汉学被作为一种可以用理性主义态度和实证主义方法予以研究的对象,而不是顶膜礼拜之物。与这种变化相适应,以往的汉学,也被用“东洋学”或“支那学”替代之。历史学自然被包含在“东洋学”或“支那学”之中。  历史学成为一门真正的近代学科,是19世纪晚期之事。当时,伴随着日本社会的近代转型完成,其历史研究也从以往经学的附庸,蜕变为独立的近代学科。根据钱婉约的研究,当时日本是把世界史一分为二,即分别将其纳入“东洋史学”与“西洋史学”范畴加以区分与研究的。⑦就“西洋史学”而言,其范围囊括了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希腊罗马与中世纪以降的欧洲、近代以来的美洲及其欧洲列强在亚洲、大洋洲的殖民地的历史。与“西洋史学”相对应的“东洋史学”范畴,是以中国通史为中心,旁及日本以外的东亚、南亚、中亚的部分地域史,或断代史或专题史。  有意思的是,与中国习惯上称呼日本为“东洋”相反,日本自江户时代以降,一直称中国为“东洋”。这种“东西洋”称呼,起因于17世纪以来,伴随着传教士的东来,特别是与荷兰等交往的增多,万国舆图在日本出现,日本对中国以外的欧洲也渐渐有所认识,于是,他们便用“西洋”这个名词称呼那些处于南海以西的欧洲诸国,而且逐渐地赋于“西洋”这个地理名称以文化上的寓意,即一种与汉字文化、儒教与佛教异质的文化范式和社会形态。这样,“西洋”在17世纪之后的日本人意识中,便逐渐由“南蛮”、“红毛”之域,衍化成一个具有人文意义的范畴。与此同时,日本人则把中国以及位于中国周边的东亚诸国,对应地称之为“东洋”。无疑,此时的“东洋”,也被赋予文化上的意义,即所谓“东洋”,实际上是指除日本以外,以中国本土为中心的儒教、佛教文化圈及其此诸文化所达到的势力范围。  这些在市村桂次郎撰写的《东洋史要》(东京,吉川半七发行,1897年版)的目录中,可窥其全豹:  第1冊  第一章 太古之东邦人种 汉族之文化 洪水之影响  第二章 夏殷之兴亡 周室之兴起  第三章 周室之隆盛及其文化  第四章 周室之衰运  第五章 戎夏之杂居 霸者之兴起  第六章 晋楚之交争 吴越之兴起  第七章 七国之竟争 人文之发达  第八章 合纵连横 秦之统一  第九章 秦之始皇及匈奴南越  第十章 秦末之争乱  第十一章 汉初之政治 匈奴、南越  第十二章 汉之封建及武帝之文政  第十三章 匈奴 西域诸国 东北诸国 南方诸国  第十四章 汉之武帝之武略  第十五章 汉之内治 匈奴之迁徙  第十六章 汉之内乱 后汉之中兴  第十七章 匈奴 西域诸国 东北诸国 西南诸国  第十八章 后汉之衰乱  第十九章 三国之分立  第二十章 晋初内外之形势  第二十一章 中原之大乱 晋室之南渡 赵燕之盛大  第二十二章 前秦之隆盛 东北及西域诸国  第二十三章 北方之分裂 东晋之衰亡 后魏之强大  第二十四章 柔然及西域诸国 宋及南东诸国 宋魏之关系  第二十五章 后魏之隆盛 齐魏之关系 后魏之分裂  第二十六章 南朝之文化 梁朝之衰乱 齐周陈之兴起  第二十七章 突厥及齐周陈隋 南北之异同  第2冊  第一章 隋与近邻诸国  第二章 隋末之争乱 唐室之兴起 唐初之制度  第三章 唐与突厥敕勒及西域诸国  第四章 唐与高丽、百济、新罗、日本及东北诸国  第五章 唐室之衰运 回鹘、吐番之强盛  第六章 唐代之文化及藩镇宦官之祸  第七章 回鹘吐蕃之衰弱 南诏之侵略 唐室之乱亡 五代之分裂  第八章 高丽之兴起 契丹之强大 南晋之建国  第九章 周之经略 宋之统一 瞿越之骚乱  第十章 契丹之强盛 西夏之兴起 交趾之形势  第十一章 宋之法度更新及外国经略  第十二章 宋初之文化及党派之轧轹  第十三章 金之兴起 宋金之连合 辽之灭亡 西辽之建国  第十四章 宋金之和战 南宋之学风  第十五章 蒙古之兴起 宋金之攻守 宋与蒙古与之连合 金之灭亡  第十六章 蒙古之征略 宋之灭亡  第十七章 元初之外征及内治  第十八章 元之衰乱 明之兴起 明初之诸政  第十九章 钦察、伊兰、察合台之形势 帖木儿之兴起  第二十章 倭寇 朝鲜之兴起 鞑靼、安南之形势  第二十一章 明与麓川、瓦剌、鞑靼、吐鲁番、明之衰运  第二十二章 鞑靼之侵略 倭寇 缅甸之形势、朝鲜之役 清之兴起  第二十三章 明代之文化及其党争内乱  第二十四章 清之攻略 明之灭亡 清之统一  第二十五章 莫卧儿帝国之形势 西人之东渐 俄清之冲突  第二十六章 清与蒙古西域及西南诸国  第二十七章 清初之文化及其衰运  第二十八章 英国之印度经略 英清之战争 清国之内乱外寇  第二十九章 中央亚细亚之形势 英俄清之争衡  第三十章 缅甸、暹罗、越南之形势 法清之战争  第三十一章 朝鲜之形势 日清俄之关系  从上述目录可以看出,1897年,即清朝灭亡前14年,清朝史在《东洋史要》第2册第1~31章、在隋朝~清朝的1400多年中,直接或间接地占有了9章之多。可见,尚存于世的清史研究,对当时的研究家而言,应该说是当代史,故倍受重视,在日本史学界业已占有相当的比重。  据严绍璗先生的研究,日本用“东洋史学”这一概念来替代“中国历史”,最早是在中等学校中实施的。1894年,文部省接受了那坷通世()、三宅米吉()等学者的提议,在日本的初中、高中课程中设置了“东洋史”。此时的“东洋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中国历史为核心的东亚史的同义语,它几乎囊括了中国历史的所有领域 。⑧  从此,一批以“东洋史”为名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纷纷登场。当然,主要是作为中等学校教科书而出版发行。1895年儿岛献吉郎《东洋史稿》、宫本正贯《东洋历史》出版;1896年藤田丰八《中等教科东洋史》付梓;1897年,市村瓒次郎将其旧作《支那史》(6卷),改删并更名为《东洋史要》(1册)面世;1898 年桑原骘藏出版了《中等东洋史》。日本的东洋史学从此诞生。  实际上,当时日本的中等教育中已经有了“万国史”(世界史)课程。也就是说,中国历史被冠以“东洋史”之名,被从世界史中分离了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与“万国史”一起,并存于日本中等学校的教科体系之中。  日本在大学内设立“东洋史学”科,肇始于京都帝国大学。1907年,京都帝国大学创立“史学科”,从中设立“东洋史学第一讲座”,由“日本近代史学史上的巨人”⑨内藤湖南()主持。1908 年,设立了“东洋史学第二讲座”,由兼承乾嘉学派与西欧学术传统、明治以来中国史研究的又一巨擘——桑原骘藏()主持。1910年,东京帝国大学将“支那史学”改为“东洋史学”。以东西两京的帝国大学所设“东洋史学”为标志,用近代方法研究中国历史的“东洋史学”学科正式诞生。  三、日本百年来清史研究的基本状况与范式  清史作为日本近代兴起的“东洋史学”的一部分,其名家巨擘很早就给予了特别的重视。东京帝国大学文科于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设立了“支那史学”课程,从1896年5月起,东洋史学的开创者之一那坷通世博士作为讲师,主持“日清交通史”讲座。从1901年9月起,讲授“清朝儒学史”等课程。  与此同时,内藤湖南、稻叶岩吉、矢野仁一等清史专家,活跃于明治后期至昭和初期。1912年,内藤湖南撰写了《清朝史通论》、《清朝衰亡论》。稻叶岩吉于1914年出版了日本第一部清代通史——《清朝全史》,矢野仁一的《近代中国史》于1926年出版发行。  下面,我们通过剖析日本清史研究的开拓之作——内藤湖南的《清朝史通论》,来研判一番日本百余年来清史研究的基本状况,特别是基本范式。  内藤湖南(),名虎次郎,湖南乃其号。日本东洋史学科的创始人之一、清史研究奠基者。  《清朝史通论》是以内藤湖南在京都大学的讲演稿为基础整理而成,分前后两编,即《清朝史通论》与《清朝衰亡论》。作者作为“京都学派”的开山鼻祖,他的中国观与历史观对日本东洋史研究,特别是清史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中,“通论”部分由六讲组成。第一、二讲为政治史,以清代政治、外交史内容为主,第三~六讲为清代文化史。正文之后附有“清朝史通论纲目”的讲义大纲。通论内容总的来说侧重文化史,这与作者主张用“文化史观”来研究历史的方法论有关。后来的反对派也将从“文化史观”出发来研究历史的方法,视为京都学派的典型特征。从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表现出对史料的强烈关心,这种关心不仅仅表现在针对汉文典籍本身,更表现在对满文史料的重视,内藤湖南是最早强调满文史料是研究清史不可缺少的要素的先驱者之一。  “衰亡论”系作者在辛亥革命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过程中的讲演录。在该讲演录中,作者从清朝凋落到即将灭亡程度的渊源说起。同时,对目前展开的革命景象作了逼真的描述。记者出身的内藤湖南的真面目跃然纸上。该部分为三讲 ,从军事、财政、思想学术三个方面着眼,分析清朝走向衰亡的道程。内藤湖南认为清朝八旗、绿营等基本军事力量的颓微及新军的编成与革命化,财政的持续恶化,民族意识的兴起,导致了皇帝权威的下降 ,从而使得革命早早地到来,共和政治的实现成为必然。当我们惊佩作者的“史识”的同时,不得不叹服作者所具有的惊人的历史判断力。为什么呢?因为当作者以明断式的论调指出以上三点时,中国的辛亥革命尚在进行之中,形势瞬息万变,很多事情尚不完全明朗,许多人并不相信仅凭几个势力不强、名声不佳的革命党人起事,便能够成功。内藤湖南对清史的诸多论断,可谓作为资深的在野职业记者的敏锐洞察力与作为历史学家的才学识的珠联璧合之物。虽然作者将“清朝史”分为“通论”和“衰亡论”两部分,但作者并非把清朝历史截然区分为前近代和近代两个段落,而是从整体上将清朝历史作为一以贯之的线索加以把握 ,在此基础上力图把清史置于中国史的整个进程中去加以考察与体味,此乃本书在方法论上的最突出的特色,这对于将清朝史人为地分为前近代史(清史前中期)与近代史(清后期),将其横加割裂的研究方法,应该有所提醒。  本书完成于辛亥革命爆发不久,它所勾勒出的清朝政治史、文化史的框架代表了当时日本汉学家的基本认识。本书是世界最早问世的清朝断代史之一 , 虽然已过去了100多年,但其许多观点直至今日尚为世界清史学界所公认,并将继续沿用下去。  在研读内藤的《清朝史通论》等清史著作的同时,再慢读其作为记者写就的时事评论,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内藤的学术具有以下诸方面的特征。  首先,他是以一名在野的报社评论记者的身份、且未在大学受过专门的教育而被世界名校京都帝国大学聘任为讲师、教授的。当然,真正使他蜚声国际汉学界、清史学界的,是其发现并运用《满文老档》研究清史,同时他还是《满文老档》的命名者。他虽未在大学受过专门教育,但因其祖父、父亲均为江户时代的汉学家,使他在幼年时代即接受了严格而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这一家学渊源使他拥有了异常深厚的汉学素养。之后他进京,在《万朝报》(YOROZU—CHOHO)、《大阪朝日新闻》(OSAKA ASAHI—SINBUN)等报社供职,他关心当时清朝推行的立宪改革、民国之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问题。对活跃于19世纪末到 20 世纪前半叶的内藤湖南来说,清朝史是当代史的一部分,作为一名时事记者,同时也作为一名与中国文化有着不解之缘的历史学家,他很自然地对清朝的历史与现实给予强烈的关注。深厚的家学渊源与20年的记者生涯,使得内藤湖南的学术既有继承传统汉学,尤其是乾嘉学派严谨治学的一面,又有关注于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另一面。  其次,他的学术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对东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强烈愿望。所谓“东方文化”,日语称之为“东洋文化”,是指以中国本土为中心,并流布到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中南半岛北部等地,在长时间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出来的以儒教、佛教、道教与汉字为核心的文化类型。  内藤湖南的次子内藤耕次郎在回忆其父亲时,归纳了内藤一生的为人处世、价值取向、情感好恶上的特征:  厌恶的东西:愚钝的蠢物。迎合大众的进步文化人。信仰圣人的迂愚的道学家。细腻的日本画、歧阜提灯、静寂、古雅、茶汤、民间艺术。美国的机械文明。赶时髦、社交舞会。登山、体育。恋爱至上主义者。  喜欢的东西:只要是中国的东西,什么都喜欢。⑩  由此可见,贯穿于内藤湖南学术与言论之中的“内藤精神”,可以概括为对“东方文化”的敬畏与热爱。  四、日本百年来清史研究的基本特征  日本的清史研究的特征,概而言之,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继承乾嘉学派与古学派的读书做学问以识字、训诂为先之风范。治清史者莫不注重古汉语的训练,例如大学的史料演习班上,必须搞清史料中每个字的含义。与此同时,必须掌握满语,并尽可能学习蒙古语。如果研究清代西藏史,则必学藏语;研究西域史,则必掌握西域文字,以此类推。加之日本注重英文教育,使得日本清史专家中的绝大多数人除了掌握汉、满乃至于蒙古语、英语外,还掌握其他上述民族语言。他们运用汉、满乃至于蒙古语,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语文来解读史料,以英文了解与吸纳世界同行的研究成果。  2?重视历史资料的分析与批判,继承“如实叙述”的兰克学派遗风。一般都能运用冷静客观的叙事手法,坚持不煽情,让事实自己说话。从而使得研究成果的可信度相对较高。  3?尽可能穷尽资料,有竭泽而渔之精神。一方面,日本清史学者及其政府与民间不仅仅在日本与中国收集资料,同时在全世界寻求有关清史资料。  关于日本学者与官民在世界范围内收集资料之事,从东洋文库的建立过程可窥其大概。东洋文库号称中国文献的宝库,其基本藏书肇基于莫里逊藏书。莫里逊曾任北洋政府顾问。他从1897年以记者身份来华后,便着手收集有关中国的资料,到了20年后的1917年,已收集图书文献24,000多册,地图画卷1,000多幅。这些主要以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瑞典文、波兰文、匈牙利文、希腊文、芬兰文以及中文等撰写的文献,涉及中国的外交、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民族、考古、艺术、地理、地质、动植物等领域,有很多珍版善本。这些文献中有大量极为珍贵的晚清及民初资料,如中国海关自建立以来的“季报”、“年报”,以及美国政府的“远东外事汇报”,英国政府关于中国问题的“蓝皮书”,欧洲各国驻华使馆的“报告”等。另有500余册汉语及其中国少数民族语辞书,大都是传教士编撰的17~19世纪的汉语及其中国少数民族语与欧洲语言对译的各种书籍。此外,尚有100多种5,000多册定期刊物,这些刊物是关于中国及东亚、中亚的专门性杂志,以及欧洲各国的亚洲协会、东洋学会的学报、论丛之类。1916年左右,莫里逊准备出让这批文献,于是与美国耶鲁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荷兰公使馆等商谈。正在其讨价还价之时,此消息被日本横滨正金银行总裁井上准之助探知,于是,便与日本三菱财阀掌门人岩崎久弥相沟通此事。翌年夏天,正金银行董事小田切万寿之助与东洋史学家石田与之助等前来北京,不惜以高出欧美国家多得多的价格(35,000英磅)从莫里逊手中购得这批资料。岩崎久弥以这批从中国购入的文献为基础,拨款350万日元作为基金,于1924年11月正式建立东洋文库。  日本学者不仅注意存在于本土与中国的相关资料,散在世界各地的史料,如有消息,莫不想方设法收集。明清时代来华的耶酥会传教士经常向教廷或国内递交报告,这些资料在我国尚无人注意之前,日本已出版了选译本。  4?日本学者注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文字记载与实地考察相结合。从明治时代以降,直至今天,除年外,日本的清史研究者都在研究文字资料的同时,来华进行实地考察,或凭栏吊古,或直接调研,一来增加历史感,二来印证文字资料,藉以互相启发。内藤虎次郎等清史研究家的许多著作就是在漫游中国过程中完成的。人所共知的满铁调查部,是一个带有侵略性的研究机构。该部几乎囊括了全日本的文化精英,包括清史学家,其调查皆以文字记载与实地考察相勘核、比对、印证为首选方法。如满铁调查部的6卷本《中国惯性调查报告》,就是晚清史研究大家旗田巍等的调查力作。对此6卷本《中国惯性调查报告》的有效利用,当首推美国学者。马若孟、黄宗智以此研究成果为基干,分别纂写了《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农业发展,》、《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等名著。1970年代后期,杜赞奇(Prasenjit Duara)利用此调查报告,成就了一部在欧美引起轰动,至今仍被视为研究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扛鼎力作,名曰《文化、权力与国家:年的华北乡村》之书。  5?研究范围广泛,举凡清代政治、社会、文学艺术、风俗习惯、民族、宗教、思想、科学技术、法律、经济、军事、对外关系、舆地、土地制度、阶级关系、荒政、妇女、疫情、边疆等,都在研究之列。其研究方面之广,论证之缜密,挖掘之深入,在不少方面确非我所能及。同时,日本清史研究队伍虽然庞大,但都分兵各处,许多人终生坚守一摊,皆为专门之家。  五、结语  正因为具有以上几个突出的特征,从而使得百年以来,日本学者对清史进行了许多实证研究,在史料的收集与整理,在专题的考订上,作了大量细致而深入的工作。与此同时,日本学者运用新的研究方法,特别是20世纪以来欧美新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清史作了成绩可观的宏观研究。更主要的是,其研究成果以相对坚实可信而著称于世。美国学者研究清史以框架新颖、宏大叙事而令人称道,但其所利用的先行研究成果大都来自于日本清史学者。  日本对清史的研究起步很早,早在明治9年(1876),林正躬就出版了《清国史略》(京都,竹冈书屋刊本)。当然,林氏当时使用的是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真正利用近代史学方法研究清史,兴起于19世纪末期。如1897年6月,市村瓒次郎在《史学杂志》(第8卷第6期)上发表了《梗概及评论:台湾岛史》一文。嗣后,有关清朝历史与现状研究的论文,层出不穷。如有贺长雄著《清俄秘密条约及满洲铁道、旅顺口、大连湾》(《外交时报》1898年4月第3期)、《关于旅顺口威海卫的清、英、俄交涉》(《外交时报》1898年6月第5期)等文;石泽发身有《白山黑水纪行(1)~(4)》(分别载《史学杂志》、12月之第10卷第10、11、121期、1900年1月第11卷第3期)、《西伯利亚与满洲》(《东京人类杂志》1900年3月第15卷第6期)、《黑龙江畔的居民(1) ~(3)》(《东京人类杂志》、4月之第15卷第5、6、7期)等现地调研报告。  进入20世纪初期以降,日本学界对清史研究已从单兵作战、随兴趣而为,转到集团作战、并按近代史学方法归纳清朝历史特征,进而从政治进程、社会、经济、文化、史料等方面入手,成果斐然客观。就政治进程而言,日本学者主要着手点在于概说、明代的女真、清朝开国时期与太祖朝、太宗朝、社会机构与八旗制度、入关前的外交关系、顺治朝、康熙朝、雍正朝、乾隆以后、八旗与绿营、清朝的对外关系、政治机构、刑法、思想统治与对汉人政策、白莲教与天地会、周边诸地区等。就社会、经济方面而言,日本学者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即土地制度、地主经营、乡绅及土地所有、国家论、地主租栈、鱼鳞图册、学田、义田等、旗地、农村经济与地主制、农村实况调查、商品生产的发展、商人活动、商业资本的结构、商品作物、农书与商业书、农村副业与手工业、踹布业、劳动力雇佣形态、矿业、窑业、制茶业、赋役制度、财政、盐政、贸易、运输业、水利共同体与农村社会、乡村社会论等。就文化、史料研究来说,主要侧重于文化史、史料研究与介绍等方面。  由此可见,日本相关的清史研究成果可谓丰富多彩。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编《东洋史研究文献類目》从1934年起收集东洋史(含清史)研究文献,至今未辍。同时,在不同阶段,还有分门别类编写的目录问世。如绿川胜子等编《辛亥革命史研究文献目录》、山根幸夫编《戊戌変法研究文献目录》、塚濑进编《近代日中关系研究论文目录》(年)、中国近代史研究会编《中国近代史论文索引稿》、国书刊行会编《东洋学论集内容综览》、东洋史研究论文编集委員会《日本东洋史论文目录》、山根幸夫编《中国史研究入门》等。  研读百余年来日本诸多学者的清史研究论著,我们感触到其研究梯队整齐精壮,成果显著且比较可信。同时,也能够感到,前文中提到的内藤湖南的研究方法、学风与学术精神在日本清史学界也得到了认同、继承与发展。  注释:  ① 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M]?周一良之“序言”,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严绍璗著?近代日本中国学形成的历史考察,国际汉学(第二辑)[M]?北京:大象出版社,1998年;钱婉约著?从汉学到中国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钱婉约著?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刍议,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2000(5)?  ② 荻生徂徕著?徂徕集 [M]? 东京:みすず書房,?  ③ 伊东多三郎著?近世史的研究(第一册)[M]?东京:吉川弘文馆,?  ④ 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M]?周一良之“序言”,北京:中华书局,1992?  ⑤ 松本三之介著?近世之歴史叙述与其思想,近世日本之思想像[M]?东京:研文出版,1984?  ⑥ 山根幸夫主编、田人隆等译?中国史研究入门(增订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神田信夫?满学五十年[M]?东京:刀水书房,1992;阎崇年主编?20世纪世界满学著作提要[Z]?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⑦ 钱婉约著?从汉学到中国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7,23?  ⑧ 严绍璗著?近代日本中国学形成的历史考察,国际汉学(第二辑)[M]?北京:大象出版社,?  ⑨ 内滕湖南研究会编?亚洲再生之思想[M]?东京:河合文化研究所,2001,15?  ⑩ 转引自钱婉约著?从汉学到中国学[M]?北京:中华书局,?  On Historical Studies of Qing Dynasty in Japan in a Recent Century  Yu Fengchun  Abstract:Since the late period of 19th century, following the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ization of Japan society, the Japanese historical study broke away from the vassal of Confucian classics and turned into an independent subject? In this period, At least four traditional study methods of Japan history including the 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ancient texts, textology, textual criticism of bibliography, and scientific historiography were applied in Chinese history sudies , especially in historical studies of Qing Dynasty, and growed into fruitful results?  Key Words:Japan in a recent century;historical studies of Qing Dynasty;Sinology;Chinese studies  收稿日期:日  作者简介:于逢春(1960—),男,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边疆史地与疆域学理论。
相关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xp安装版系统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