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打造一带一路 意义的重要实现意义。

2008年高考命题趋势及备考对策(v豫皖闵浙赣陕辽晋冀湘桂卷)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没有相关文章
2008年高考命题趋势及备考对策(v豫皖闵浙赣陕辽晋冀湘桂卷)
&&&热&&&&&★★★
2008年高考命题趋势及备考对策(v豫皖闵浙赣陕辽晋冀湘桂卷)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301
更新时间: 10:50:22
&& 2007年以及近三年高考文综历史题综合分析、2008年高考命题走势及备考对策
(v豫皖闵浙赣陕辽晋冀湘桂卷)
湖北省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丁茂文
&&&&& 党的核心刊物《求是》杂志说“高考是什么?高考是国家或社会处理竞争的一种方法,利用人们想为社会做较大贡献、想争取更高社会地位与物质待遇的愿望,通过科学的考试,激励青少年学习国家规定的内容,选拔优秀新生,这就是高考。”
第一讲& 2007年以及近三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综合分析
“”“”“”
试题没有大的起落,比较平稳。
。彰显其在历史学科中的主干知识地位。
。在考查知识内容的选取上,07年一改以前06往年的历史试题,史料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是答案的直接或间接来源,而且学生往往要花相当的时间去发现、收集和理解史料中蕴含的有效信息。而近三年(尤其是06、07年)试题提供的史料作为答案来源的作用大大降低,更多的是以提供背景信息的姿态出现。
新的历史学科学科体系。突出了新课程以文明发展史为学科主脉和专题史的形式,考查内容与要求向课程方案、课程标准靠拢,充分体现了国家课程改革的方向。同时注重汲取了近年来我国史学界的研究成果;体现了文明发展的主题。如试卷特别注意汲取了近年来我国史学界以文明史观重新构建学科体系这一研究成果,并以此做为命题和考查的主脉。如05年秦朝盛衰题;06年第37题春秋到东汉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及原因、汉唐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从中华文明的发展史谈启示;07年甲卷第23题全球史观,第38题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问题,乙卷第40题金迁都的原因及影响(原因要答出燕京的文明程度较高、影响要答出加快了社会文明的进程)
关注新课标教材中的综合探究专题,这些探究专题或是历史学科主干知识,或是与中国乃至世界发展密切相关的现实热点问题,或是兼而有之。其中有的专题在近三年的高考中已经出现过,
2006II38“”
2006I37“――”
2007”相通。
2007 的立意与人教版必修”。
考查内容和考查方向的分析来看高考的命题
③制度创新
⑥美国西部发展
0739“”“”
200727“”
文明史观重新构建学科体系看,注重综合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
八、从题型考查特点来看高考试题的特点和教学启示。
[考查特点]
①运用主题解说词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构成知识框架;
& ②利用图表或文献史料等创设新的历史情景;
& ③多数试题以考查对专题型的主干知识的理解能力;
& ④注意对联系和比较等知识进行整理技能的考查;
& ⑤有些试题以教科书的小字或图表内容作为命题素材,并要求掌握相关的内容;
[教学启示]
& ①复习中,对考纲中规定的知识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熟、记透 ,不忽视小字。
& ②对相类似的历史现象要注意联系和比较,分析出共同点与不同点;
 ③注意在历史知识结构中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 ④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对有关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
2.非选择题的命题特点
& ①以一定的历史主题重组整合历史知识体系,形成新的历史情景
& ②以历史学科的专题型主干知识为依托;
& ③突出考查对史料信息的整理、应用能力及其阐释能力;
& ④对基本的历史理论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 ⑤渗透情感与价值观的考查
& ⑥对社会问题格外关注
& [教学启示]
& ①加强专题教学,形成系统的专题知识结构;
 &②注意加强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和归纳与学习方法和技能的训练;
 ③密切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
 ④注意获取和处理历史材料信息的方法与技能的训练;
 ⑤结合历史知识掌握基本的史学概念和理论;
 ⑥运用已考过的历史试题进行训练;
 ⑦加强表达能力的考查(让学生写、说);
&&&&&& 总之,要针对不同的试题类型,分析其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就能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第二讲从考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高考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
2007年历史各题的得分情况表(文综Ⅰ v豫皖闵浙赣陕辽晋冀湘桂等省)
12.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13.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 (&&&&&&&&&&&&&& )
A.重用酷吏,实行法治&&&&&&&&&&& B.女皇当政,任用女官
C.扶植庶族,抑制士族   D.移风易俗,推崇佛教
此题考查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士庶地位的变化。注意对题中“实亦社会之革命”的分析。武则天创立“自荐”求官的制度,使许多有才能的庶人被破格录用。由此,庶族地方的地位开始上升。36.74
20.下列哪一事件发生后,蒋介石开始掌握国民党最高军事权力&&&&&&& (&&&&&& )
A.中山舰事件&&&&&&&& B.整理党务案&&&& C.北伐战争&&&&&& D.迁都南京
第20题考教材135页小字部分的理解
19.图5 是北京某街道老路牌的照片,路牌的外文为“RUEHART”,RUE是“街道”的意思,HART指担任近代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此路牌设立的时间应该是 (&&&&&& )
&&&&&&&&&&&&&&&&&&&&&&&&&&&&&& (图5)
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八国联军占领时期&&& D.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要把握好两处文字:分别是“北京某街道老路牌”和“英国人赫德”。英国人赫德从19世纪60年代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时间长达半个世纪。由此可排除A项和D项。路牌由外文书写表明此时北京城由洋人统治,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曾对北京实行分区占领,说明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由此可判断答案为C,
22.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主要目的是&&&&& (&&&&&& )
A.团结第三世界国家,使中国尽早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支援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反美斗争
C.表明中国是第三世界国家,不与美、苏结盟
D.团结第二、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
在美苏两极争霸的背景下,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指明了两个超大国是当时造成世界不安和动乱的主要根源,它们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从而激起第三世界国家的强烈反对。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一员,坚决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支持第二世界国家反对超级大国干涉和控制的斗争。中国坚决反对超级大国的扩张主义政策。
17.1925年8月,广州国民政府组建国民革命军。这支军与以往各式军队的主要区别是(&&&&& )
A.重视思想教育,配置专职政治干部
B.聘请外国军事顾问,帮助训练军队
C.实行征兵制,提高军队素质
D.通过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
第17题考教材124、128页小字部分的分析(D53.50
384应该包括援助的表现和原因,很多考生只答原因没答表现,而表现有两层含义,&&&& 38解题时首先要注意两段材料所给时间:材料一1939年9月21日、材料二1940年12月17日。从时间上进行判断,可知其国际背景主要包括二战的爆发、德国对西欧的进攻、法西斯德国成为美国的最大威胁等。(法西斯德国扩张威胁日益加剧;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0年德国进攻西欧,法国沦陷,英国受到德国的进攻;美国认为德国是最大威胁)
4第2问答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罗斯福在这两次讲话中主张的异同大不列颠的订货因此对于美国国防是极其宝贵的;因为这些订货自动地增加生产设施……我们必须鼓励这种生产。“如果你借出一定数量的军火,在战后得到归还,如果这军火是完好如初的――没有损坏――你就不吃亏;” “美国商船应该尽可能地被限制进入战争地带。然而,在未来的日子里,战争地带可能经常发生急速的变化,”
。如有的考生一见到罗斯福就答干预经济、发展经济的新政内容;
如(4)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对华援助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这一角度,说明美国为什么对华援助。
5。如考生答罗斯福在这两次讲话中主张的相同点时将“”答成“美国不吃亏”。
根据和要求答题。审题时可以用笔划上重标记,或打上圈圈,圈圈越多表示其限制性条件
就越多,答题时离标准答案就越近、准确率越高。
答题时要“”
,用自己的语言来对课本的
语言进行加工,使自己的表达更贴近试题所考查的主体思想。
数回答要点。另外还要注意题目提出的要求,如让你“”
同时要结合课本中的观点或者看法。
点不足时,可从另外一个角度把前面的观点再重复一遍,或意思不变,只作词语上的调整。
用情况、学科语言使用情况、语言组织的逻辑性、层次情况是体现考生水平的重要方面。关键词一定要用专业术语,如“
航路开辟”“”
9.非选择题解答时要做到“四要”、“四不要”:
一要认真审题,扣准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键词),不要草率作答。
二要依据并利用材料作答,不要偏离材料胡诌乱侃。有些非选择题的答案已经“明明白白”地写在材料中,材料与高考参考答案的区
别,不外乎一个详点,一个略一点。只要认真读懂、准确理解材料,将相关文字摘抄出来“对号入座”,便可比较圆满地完成答题任
三要注意动态回答,不要用静止的观点答题。学会多用“越来越”“剧增”“骤减”“大幅上升”“迅速减少”等词语。
四要注意行文的规范。高考阅卷评分是采点与采意相结合的。答题时不要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让阅卷老师在茫茫字海中寻找要点。最
好做到四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规范化。要点化:根据题意,写清要点,如要答原因,写出“原因:”。序号化:在每一个
要点前面标出序号,有几个要点就标几个序号。这样能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如:“(1)原因①……②……(2)过程①……②……”等。
段落化:一个问题层次答完后,自然分出一个段落。这样答题思路很清晰,同时便于老师阅卷,也易得高分。规范化:做到书写工整、
字迹清楚、行文规范。
第三讲& 2008年高考命题走势及备考
2008。同时考试中心一再强调命题做到四个基本要求,即:一是要保密;二是不出错;三是保证难度适当;四是不超纲。所以难度不会太大。
1&&& 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找准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结合点。&& 。在研究考纲时要做到“”“”“”“”
(3)认真研究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
☆获取和解读信息
①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②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③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教学启示]不管是上新课还是复习课,要教会学生如何最大限度地发现和获取信息(读懂和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明确材料中说明的问题及反映的历史现象);如何有效的发现和区分有效信息和干扰信息;如何运用有效信息来回答问题。尤其是在评讲课中,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这个习惯,规范解题过程。
[观点] 把教材当材料,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过程当作训练学生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的过程。不是说每节课都要这样作,但至少通过几节课的训练,就可以培养出学生具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学习习惯。
☆调动和运用知识
①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正确的联系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的系统储备,二是学科思维的训练和养成。
②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这是历史学科能力要求中最重要的一项,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能够反映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水准,又能够由此而进入更高能力层次的境界。这在选择题中体现得最明显。
③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教学启示 ] 既要分析高考试题的特点,重视学科知识的教学,又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并且训练题的形式要与高考题型基本一致。要立足材料,联系教材,尤其是材料展示的问题角度与教材不完全一致的情况,要运用相关原理进行辩别。
☆描述和阐释事物
①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③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教学启示 ] 在教学中要准确地描述事物(不可想当然,如虎门销烟),辩证地阐释事理(不可绝对化,如西进运动)。要培养学生对具体历史事物和历史阶段的特征、性质、实质及其所反映的历史规律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论证和探讨问题
①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②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③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思维
&[教学启示 ]&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分析问题时视野要开阔,观点鲜明,表述清晰,逻辑严谨;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在训练过程中,给学生指明答题要求,规范答题程序(如按题问的顺序作答,答题要有层次性,做到有论有据等)。
考试大纲对能力的要求中,有的能力不能考,如“”0.5
0.5―0.60.6―0.65
;在综合科考试中,文科是比较好进行综合的,因为今天的政治就是明天的历史。
本身并不是高中教学的终结性的评估,它是选拔性考试,它肯定要比中学教学的高度要高;历史观问题、学科发展的趋势问题,这些在中学教学中不一定能反映出来,但这些是大学所要求的,因此在高考中要反映出来。
“” “”“”()
(1)(“”)(“”)“”“”“”()
(2)“”“”“”“”
(3)“”“”“”“”“”“”2005“50”“2070”“”2050“”“”“205060”
2008年高考考试大纲修订的基本情况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中增加了“井田制,分封制”
(2)增加了一目内容“(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包含了农业和畜牧业,青铜制造等内容。)
&& (3)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中增加了“刺史制度”
3.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中增加了:“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5.五代、辽、宋、金、元
(2)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中增加了“庆历新政”。
6.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增加了一目内容:“(2)明后期的政局和明末农民战争。”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
1.中国近代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4)“太平天国运动”中增加了“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太平天国防御战”
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洋务运动”中将“洋务运动”细化为:“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洋务运动的效果”
(3)“戊戌变法”中增加了:“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梁的维新思想,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的灭亡
&&&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增加了“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2)“辛亥革命的爆发”改为“清朝政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并增加了“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5.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
(1)“新文化运动”中将“新文化运动”细化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五四运动”中将“五四运动”细化为“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五四运动的经过”
6.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
(1)“‘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中增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3)“红军的战略转移”中将“红军的战略转移”细化为“第五次反围剿,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中增加了“华北事变,瓦窑堡会议”
7.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3)“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细化为“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和皖南事变”
&(4)”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增加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8.人民解放战争
(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增加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0.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3)“‘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增加了“全国夺权和二月抗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
第三部分 世界近代、现代史
4.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2)“亚洲的觉醒”中将“亚洲的觉醒”改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3)“列宁主义的诞生”中将“列宁主义的诞生”改为 “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
&(4)“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中将“80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改为“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
11.现代科学技术
细化为(1)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与影响
重新认识历史。
。应用文明史观学习,要从文明演进的机制与范式,冲突与交融,文明的类型特征及发展动力――理清文明的代表成就和文明发展中的关系,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反映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的现代化理论”、“从世界的整体化趋势视角出发的整体史观”等。应用现代化史观学习就是要理清工业文明在世界地域上的梯度发展――把重大变化连成线,应用整体史观学习,重在古今中外历史联系的构建(抓历史联接的点)。(如2007年的第23题、第38题。)
的种种努力,初步创立了以科学化、工业化、民主化为基本原则的现代文明,并以此为准绳重组建立了西方社会,然后借助于由这种合理化变革创造的极大的政治经济优势,最终完成了“”
开放的态度:文明的交融和整体演进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要以平等开放的精神兼容并蓄各种文明成果,努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3)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
如中国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和平交往:少数民族地区的动植物、食物的传入,提高了内地的生产生活水平。)如中国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和平交往: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风俗习尚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少数民族内迁与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活泼的多民族色彩。
例1.(2006?全国文综Ⅰ)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
& 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乃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汉风。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初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 &从分散走向整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战争,促成(长江、黄河流域)各民族逐渐融合;秦汉长期的政治统一及其实行的统一措施促成了文化的一致性。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
&&&&&& 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风俗习尚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少数民族地区的动植物、食物的传入,提高了内地的生产生活水平;少数民族内迁与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活泼的多民族色彩。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并概述其内容。
&& &契丹族和女真族社会文化落后于中原,统治中原,必须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政治中心南移,采用中原王朝政治制度;采用中原的生产方式;接收汉族的文化习俗。
(4)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 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继续发展仍需要各民族共同努力;中华文明要发展应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广泛吸收世界其他各国的优秀文化等。
“”“”“”。(如《考试大纲》“修订了一些表述不完整或修饰性较强的文字”,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删去了“专制主义”。就是从文明演进的角度强调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推广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的农作物品种,组织兴修水利;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和睦的重要条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时代政治文明的主要标志;“专制主义”既有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又在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较强的负面影响,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000“”“”“”“”“”这些活动主要是在城市中对群众开展通俗教育,提高其知识水平,改良其道德习惯,进而改进社会风气。随后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社会教育蓬勃兴起,形成了平民教育思潮。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要有新的认识,又如北洋军阀时期,对北洋政府参加一战的看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也有新的认识,认为中国以弱国地位以往很少对世界问题发言,而在1917
2。如在论述商鞅变法的影响时,不再着重强调是确立了秦国的封建制度,更多地强调“”的阶段特征时。不再强调是“”对鸦片战争的影响,不仅强调它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着重强调是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将明治维新、俄国18611861
;国际社会应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联合国的权威和作用应该得到进一步的维护和加强;中华民族从来是一个爱好和平、与邻为善的民族。
例1.阅读下列材料(以下材料摘自《世界新闻报》2006年6月9日第5和第6版;李世安《从国际体系的视角再论雅尔塔体系》;曹胜强《论雅尔塔体系与冷战的关系》)。
材料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设计,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设计了一个超国家的行为主体“国联”。但是由于该体系的主要设计者之一美国退出《凡尔赛条约》,而苏联受到排斥。没有美国和苏联这两个新兴世界大国的参加,大国之间的均势就难于维持,国联的权威性也就不够。后来日本、德国等先后退出国联,更证明了国联并不是进行大国合作的有效机构。而其他超国家的行为体和相关机制还不健全。因此,该体系的建立是一个不完善的、短命的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仅没有解决欧洲战前就存在的矛盾,更没有解决战后产生的矛盾。相反,它使帝国主义国家争霸的矛盾越演越烈。希特勒企图称霸欧洲和世界的行为,打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持的均势,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其次,欧洲民族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民族国家之间在领土和人口上的斗争,是破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力量,也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战的爆发,宣告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破产。
(1)依据材料一说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什么是“一个不完善的、短命的体系?”
(1)①美国、苏联等两个世界大国没有参
&加,大国之间的均势难以维持;
②国联不是进行大国合作的有效机构;
③该体系没有解决欧洲战前、战后产生的矛盾,反而加深了帝国主义国家争霸的矛盾;
④德国法西斯称霸世界的行为破坏了均势;
⑤欧洲民族问题未解决,民族国家之间在领土和人口问题上不断进行斗争,从内部进行动摇;
⑥ 其他超国家的行为体和相关机制不健全。
材料二&& 什么是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是以雅尔塔会议的决议为中心,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召开的所有重要会议发表的宣言,公开或秘密达成的一切协定,如1943年10月的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及其后由美、苏、英、中9国签订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敦巴顿橡树园会议、雅尔塔会议、布雷顿森林会议、波斯坦会议及其他美、英、苏外长会议所签订的一系列协定以及对战败国一系列和约的签订等。这些会议、协定和和约,共同构成了雅尔塔体系。在雅尔塔体系的支柱中,最重要的是联合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等)。
雅尔塔体系的基础是大国合作。雅尔塔体系保卫战后和平的任务是通过大国合作来实现的。这种合作,主要是通过雅尔塔体系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创立的“大国间相互制约的和平机制”,即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决策”的表决程序来实现的。这一机制在冷战中没有改变;在冷战结束后也没有改变。……冷战结束后,大国合作仍然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联合国宪章认可的五大国仍然是影响以至主导当代国际关系的主要角色,目前尚未出现可取代它们的大国或大国集团。
材料三&& 在冷战时期,大国之间的矛盾主要集中在美、苏两国和它们的盟国之间,国际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军事和战略冲突上。因此,“为了和平,雅尔塔体系更多地在维持军事和战略平衡上发挥了作用。雅尔塔体系的存在,限制了冷战向热战的发展,”保卫了世界和平。
冷战结束后,全球化进程加快,这一时期主要矛盾和热点问题转变为经济矛盾、民族问题、反恐问题等。因此,雅尔塔体系保卫和平的重点就转向了解决这些问题。所谓“全球化”,并不是一体化,而是指“强化了的”国际间的“相互依存”。世界各国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的,这种依存,正好是雅尔塔体系赖以存在的基础。
材料四& &两极格局崩溃了,但雅尔塔体系的国际秩序和包含在其中的国际机制还在。在雅尔塔国际机制中,联合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体现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复兴开发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不仅存在,而且在发展。雅尔塔体系的重要支柱支――联合国无论是在冷战结束前还是在冷战结束后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且,冷战结束后,布雷顿森体系并未崩溃,只是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各国货币与美元固定汇率发生变化,但是应该看到,美元在国际货币中的中心地位并没有动摇。冷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在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建立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使国际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化。即使是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上下浮动不超过1%的制度崩溃了,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主要机构仍然存在,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材料五&& 冷战结束后,雅尔塔体系的国际秩序并没有崩溃,当今国际秩序基本制度框架仍是雅尔塔体系,在规划世界和平与新的世界秩序方面,雅尔塔体系比历史上任何一个体系都更全面。
(2)材料五认为冷战结束后,雅尔塔体系并没有崩溃,据材料二、三、四说明其依据是什么?
&&& (2)①大国合作保卫战后和平的机制没有改变。②雅尔塔体系的国际秩序仍然存在。
③雅尔体系中的国际机制还在,尤其是雅尔塔体系的两大支柱联合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在不断完善并发挥巨大作用。
(3)依据材料二、三、四、五和所学知识说明冷战结束后,雅尔塔体系为什么不仅没有崩溃,反而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 (3)①雅尔塔体系比历史上任何一个体系都全面。
②雅尔塔体系中的国际机制建立在大国合作的基础上。
③雅尔塔体系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改变保卫和平的重点,不断地完善自己。
④全球化强化了国际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中学合格、做人必备、大学学习必需的知识是命题的生长点,将
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①正确处理课文正文部分和阅读部分的关系趋向:试题经常把阅读部分纳入命题视野。
②正确处理课本基础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关系趋向:命题往往以周年或次周年热点问题为载体。
③正确处理现行课本体系与新课程标准的关系
趋向:增加对中学创新思维教育的考查力度。
④正确处理学科内容与跨学科知识的关系
趋向:试题情景载体形式日益丰富多彩。
⑤正确处理试题答案的限定性和开放性的关系。
趋向:试题中反映研究性学习成果呈增加趋势
①从地位看,主干知识是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的知识。
②从作用看,主干知识是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起支撑作用的知识。
③从教材内容看,主干知识是教材重点阐述、详细分析的知识。
④从课程标准看,主干知识应是课程标准中有明确规定和要求的知识
⑤从高考看,主干知识应是《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属于当年考试范围的知识。
制度创新、社会变革和
以造船业为例揭示近代经济特征,)
(1912―1928 )
(191219491954)&&&&&
世界文明历史进程对东西方历史发展的不同影响
;亚太地区的矛盾和发展问题
大化元年(645年)日本孝德天皇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646年以诏书形式公布改新的主要内容:……确定中央、地方的行政区划和组织,中央分京师和畿内(京都周围地带),地方分国、郡、里。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编制户籍、计帐(规定赋役的登记),行班田收授之法,统定班给人民土地和应负租赋的数额。废旧贡纳制,实行租庸调的新税法。
& 元正天皇养老二年,遣唐押使多治比县守回国……他穿着唐玄宗所赐朝服朝见天皇,天皇赞口不绝地夸耀其朝服的优美雅致。诸大臣纷纷仿效,从而带动了上层社会的移风易服。二月间,天皇下诏,天下百姓衣服一律仿唐模样,改为右襟。……平城天皇再次下诏:“朝会之礼,常服之制,一准唐议”。所以,其文官的朝服,头戴冠免(冕),身着大袖上衣,小袖内衣,下着外裤、内裤,有褶的夹衣卷起到腰间,脚着朝靴,与唐朝文官装束无差。
& 1875年李鸿章与日本外交公使森有礼在一次外交谈判后聊起了日本的服装。
  李鸿章:“贵国祖先采用我国服装乃贤明之举,我国服装纺织方便,用贵国原料即能制作,如今却要模仿欧服,实在要付出莫大的冗费。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都不感到羞耻?”
森有礼:“毫无羞耻之处,相反,我们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正如我国自古以来,对亚洲、美国和其他任何国家,只要发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我国旧服宽大而不轻便,适应怠慢而不适应勤劳,然而我国不愿意慢慢致贫,想要勤劳致富,所以舍旧就新,现在所费,将来可得到无限回报。”
& 如果说,古希腊、罗马文化是“多向交汇型文化”,中国是“单向幅射的传播型文化”,那么日本则是“由外向内的吸附型文化”。善于主动吸收外国先进文明,是岛国日本人的一大特点。
&&& 有三点,最重要的一点是政治,国家政治的需要、国家政策的需要。热点是文综命题的永恒主题,关键是怎样区分热点(显性的和隐性的),哪些热点问题才是命题的热点,这是关键。只有,那些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党的大政策方针、政策、国家意志,与生活相关又能与学科知识有协调性的问题才是热点问题。其区分有“”“”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社会问题,如就业、就医、住房、上学、社会分配公平、廉政、环保、人口流动等方面问题日益突出,全国上下无不关注。因此2008考查的内容除了我们原有关注的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还有社会史,它包括社会问题、社会变迁、社会组织、社会日常生活、社会保障、社会习俗、家庭婚姻、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人与环境等内容。
6186401107030520510320160
a是:缓和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在土地问题上的矛盾,以北魏实行、隋唐沿用的均田制为标志,各朝代开始重视满足农民对土地占有和使用的愿望,实现了农民和土地的结合,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近现代史上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建国以来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 唐朝建立后,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赋役令》,其中租庸调制中有“损免”(亦称“灾免”,即因为受灾而减少或免去租庸调)制度的规定,其主要内容是:“诸田有水旱虫霜为灾处,据现营田,州县检灾(核实灾情),具帐申省,十分损四以上,免租;损六以上,免租调;损七以上,课役全免。若桑麻俱损者,各免调。若已役已输(“输”:缴纳的意思),听免其来的,经二年后,不在折限(“折”:减免的意思)。另据《唐律疏议》规定:“其应损免者,皆主司合言。主司,谓里正以上。里正须言于县,县申州,州申省,多者奏闻。”
&&&&&&&&&&&&&&&&&&&&&&&& &&& ――摘自《唐宋田赋的“损免”与“灾伤检放”论稿》
& 明清时期对商品征收商品税称为货税,为了方便征收,政府制定了货税则例(货税则是指政府规定的征收商品通过税的原则和标准)。明代的货税则例是从价计征,亦称价则,即将过去商品,先官为定价,颁发定价则例,然后按价征税。(由于商品的价格各地不一,官方很难确定价格)到了清代,不再先为商品定价,而是从量计征,税为税则,即各关先按各商品在当地的贵贱程度、来源。以石、车、斤、匹、件、副、箱、篓、包等商品计量单位,规定应征数目,然后按单位数量征收。
&&&&&&&&&&&&&&&&&&&& &&&&&&&&&&&&&& && ――摘自《清代前期税则制度的变迁》
例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清时期,官府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万历中后期,矿监、税使四出搜刮。苏州大涝,蚕桑减产,丝织品的税收却有增无减,以致“穷民之以丝为生计者,岌岌无生路矣”。官局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强迫民间机户限期为官局生产,甚至还强制压价收买,往往“十不给一,无异空取”。官府对民间工匠管制很严。康熙时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摘自《历史②?学思之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材料二& (按:以下是18世纪末,江苏无锡人钱泳在《履园丛话》卷一中记载的清中叶江南地区社会状况)治国之道,第一要务在安顿穷人。昔陈文恭公宏谋抚吴,禁妇女入寺烧香,三春游屐寥寥,舆夫、舟子、肩挑之辈无以谋生,物议哗然,由是弛禁。胡公文伯为苏藩,禁开戏馆,怨声载道。金、阊商贾云集,晏会无时,戏馆、酒馆凡数十处,每日演剧,养活小民不下数万人。此原非犯法事,禁之何益于治?昔苏子瞻治杭,以工代赈,今则以风俗之所甚便,而阻之不得行,其害有不可胜言者。由是推之,苏郡五方杂处,如寺院、戏馆、游船……皆穷人之大养济院,一旦令其改业,则必致流为游棍、为乞丐、为盗贼,害无底止,不如听之。
(2)据材料一说明明清时期政府对民营手工业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
收取重税,限制了民营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官府垄断生产,对民营手工业以低价强迫生产和强制压价收买,打乱了手工业生产市场秩序;
限制民营工匠的人身自由,束缚了手工业的生产力;
限制民营手工业的出口,从而限制了民营手工业开拓海外市场。
(3)材料二反映了清中叶苏州一带哪两个行业的繁荣?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两个行业的繁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服务业、娱乐业。&& 商品经济繁荣发达。
材料一&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关于使用“石油”的记载,唐代段成式(?-863)《酉阳杂俎》云:“高奴县出脂水(即石油),水腻浮水上,如漆,采以膏车(润滑车轮),燃灯极明”。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廓、延境内(今陕西)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以为墨,墨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
材料二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图
材料三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图
材料四近代以来,石油日益成为重要的战略物资,石油也日益与国际争端、产油国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利用石油发展本国经济,建立起以石油开采为主、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生产体系,产油国日益富裕。
3. 和谐社会
(1)社会和谐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毛泽东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江泽民提出的“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胡锦涛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一战后,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建立,缓和了各国的矛盾,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关系,使资本主义世界暂时进入和平稳定时期。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二战后成立联合国,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当今奥运体现了世界和谐。
A1992(10+3)
――据《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第254页数据整理,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9年版
&&&&&&&&&&&&&&&&&&&&&&&&&&&&&&&&&&&&&&&&&&&&&&
――资料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第291页,国家统计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资料》第45页
材料三& 因为顾及可能发生的战争威胁,并且为了改变西部地区工业落后面貌,国家实行在沿海的工业一般不扩建、不新建的方针。“156项”工程(指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主要分布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吉林、长春、沈阳、太原、兰州、成都、武汉、株洲等城市;106年民用工业各,55个设在东北,32个设在中部;44个国防企业,有35个设在中西部地区,其中21个安排在川陕。(当时审查工厂地址,要把厂址标在地图上,并且用直线标出它与台湾、韩国、日本等地美军基地的距离。)
――引自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 (2)50
两国领导人理性地伸出双手,从而顺利开启了两国和欧洲的新时代。
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需要协商、让步与妥协,美国、英国的发展历程提供了这样的经验。与中国的一元社会不同,西方社会即便在工业革命之前也不是一元的。那时他们的最高权威是两元的,精神权威是教皇,世俗权威是国王。由于有一种对等的力量存在,没有绝对的权威,因此社会始终就有一种“”9
注重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重能力立意,全面考查能力素质()
(1)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掌握不准确。不能准确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外延、适用范围和条件,导致不能根据具体问题准确选择、运用知识。
(2)知识的掌握存在系统性缺陷。知识残缺、散乱,学科内知识不能系统化,以致在答题时只答一点不及其他。
(3)选择题审题不严密。没有真正弄懂题干的要求,对选项没有认真分析只凭感觉选择。
(4)阅读材料不够冷静、细心。慌乱中没能发现可以利用的信息,特别是图表。
(5)不能把材料提供的信息和课本知识结合,答题内容不全。
(6)观点立场错误,答题出现较大偏差。不能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而是按现在的社会情况和意识去看待历史事物和古代人物。没有客观地按历史发展规律评价事物,而是凭个人的感情和主观臆断评价事物。
(7)答题针对性差。东拉西扯,不着边际,空发议论,缺少史塞论据或者只列举史实而没有评论。
“”“”“”“”
&&&&&&&& & 1
1――2.――345
这就要求我们要全局考虑,完善备考技术的科学性
训练要强化、要落实。训练要突出:①基础性:突出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学科热点和规律的总结;②适应性:与高考试题的命题角度、命题形式和试题难度基本一致,通过模拟训练逐步适应高考试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③适量性:每次训练都要有的放矢,做到精选、精练、精评,去粗取精,试题难度要尽量接近高考的难度,题量不宜过多,坚决避免大海捞针式的训练,要针对薄弱环节和当前热点、重点、难点以及易错、易混的知识点进行专项训练(专项训练要注意:①有的放矢,重点突出;②分析不足,查找原因:认清自身缺陷,明确努力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③注重方法,培养解题能力。比如针对审题失误训练审题方法,针对答题弊病,强调答题的规范性等)。
“”练,要精,最忌多而烂。一般一个专题一套训练题,这根据教学速度进行,同时每两周进行一次综合测试,这根据学生读书情况安排,由一本教材的综合逐步走向打破古今中外限制的全面的综合。不能简单地搬用资料与试卷,教师要自我设计、制作训练题
考过之后要及时评讲,考而不评,
&&& 什么是专题? 简单地说问题就是专题。具体而言,对主干历史知识即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重要历史人物和重要典章制度等的知识和问题,按知识间的纵横联系进行条理化系统化,构成知识体系,并进行发散、延伸和认识的升华。
专题宜粗不宜细。粗线条、粗框架,而不巨细碎、零散。如复习中国古代史一般要抓住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几条线索。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史实、概念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变成主干分明,脉络清晰的有条理的知识网络。
专题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重视史实的梳理、归纳、提高。以具体知识的认识为主,多注意“宽度”,少强调“深度”,“多挖沟…“少挖井”。“以大划小”就能“以小见大”,从而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整体思维过程,对提高复习效率大有益处。
()(1920)()()
借鉴近年高考涉及的专题(本地高考外的和以前的)()(1920)()()
近年高考涉及的专题
1、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关系;(07江苏)
2、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文化发展的关系;(07广东)
3、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演变与理解;(07全国2卷)
4、“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的关系;(07天津)
5、古代、近代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的比较;(07重庆)
6、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相互促进、发展;(07四川)
&7、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07山东)
8、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与中华民族文明形成和发展;(06全国1卷)
9、通商口岸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06全国1卷)
10、古典科技与近代科技的区别以及中国古典科技停滞与西方近代科技发展; (06全国2卷)
11、 明清时期以传教士为媒介的中西文化互动及影响;(06天津)
12、 英国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职能;(06广东)
13、 大运河开通的影响及评价;(06江苏)
14、 法德关系与欧洲一体化;(06重庆)
15、 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发展与改革;(06四川)
16、 近代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05全国1卷)
17、美国民权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05全国2、3卷)
18、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民族、种族观念;(05天津)
19、国联、联合国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作用;(04全国3 卷)
20、长城与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西部大开发;(03全国3卷)
。既有鼓舞人们争取民族独立的积极作用,又有引起民族间的对立和战争的消极作用。
具体的说,其主张为:民族为“国家存续之唯一合法基础”,以及“各民族有自决建国之权”。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无从区分。开化的社会过去大多强调民族共同体,而最近则着重于由国家或政府陈述的文化或政治共同体。
二、民族主义的特点
&民族主义亦特指民族独立运动之意识型态,即以民族之名义作出文化与政治主张,民族主义也同时被称为凝聚民族共同体的学说。&& 民族主义者以明确的准则为基础界定民族,以自其他民族区别,并据以判定“孰为民族之一员”。其准则可包含共同的语言、文化、以及价值取向,但于今最主要者或为族群意识(ethnicity),即种族上之归属与跻身其中之地位。民族之“认同”与以上两者以及族群上之“归属感”皆有相关。民族主义者视民族性为排他且非自主,也就是不像其他自主性团体般可自由加入。&&&& 民族主义以民族特色看待人类活动。各民族有其民族表征(national symbols)、民族特色(national character)、民族文化(national culture)、民族音乐、民族文学( national literature)、 民俗(folklore),甚至在若干例子中,尚且带有民族宗教(national religion)。个人作为民族之一员,共享民族性价值体系与民族认同,敬佩民族英雄,进食民族性菜肴,从事民族性运动。&&& 因民族国家已成为国家结构的主流,民族主义对世界历史和地缘政治影响巨大。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口都生活在─至少是名义上的─民族国家之中。“民族”(nation)一词常错误地被等同于这些国家政府(state)。民族国家之目的在确保民族存续,保持身份认同,并提供民族文化与社会性格(ethos)可支配的地域。民族国家大多诉诸文化与历史神话以自证其存续与“法统”(legitimacy)。&&
极端民族主义及其危害
极端民族主义:极端膨胀的民族主义,是以侵犯别的民族的利益来壮大自己的利益。狭隘型爱国主义其实质是极端的民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者都坚信本国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而战争则是执行文化传播的天意和使命。如一战前战争挑起者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资产阶级强调资本家的事业就是全民族的事业,垄断资本的对外扩张被当做全民族的利益,极端民族主义在欧洲大国泛滥。
极端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中危害最大的一支。会严重影响世界和平和社会稳定,是国际(国内)恐怖主义的最主要根源
四、世界主义及其影响
世界主义(cosmopolitan)一词来自希腊语词kosmopolitês:世界公民。世界主义相信每个人都是世界的一员,人类社会的一员。
二十世纪,是人类文明史中最残暴的一个世纪之一。暴力和纷争,绝大多数皆来自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宗教认同。人们一直难以走出自己的局限性。当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自己属于人类群体的一部分,把自己的认同同全世界都联系在一起之时,世界便会趋于大同。现实主义者会对此种乌托邦似的思想表示不屑,但这不代表我们应该认为这种理想是不值得追求的。
1)& &&&世界主义逾越地域和特定社群的局限性,让人站在全球的角度、全人类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过去的偏见、狭隘观念,都能被揭示。学会用心的观察不同民族国家、不同社会、不同文化的习俗、观念、传统,学会用其他文化的角度来看待我们自己的文化,使我们掌握到自己的文化不过是世界中多元文化之一部,能使我们更理性,能帮助我们扫除偏见和局限性,能使我们对整个人类社会有一个更全面、更宏观的认识,能使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看待自己和旁人。
2)& &&&世界主义能帮助解决国际纠纷、争端,有助于人类世界之和平安定。摆脱了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局限性后,才能上升到世界的高度、人类的高度,了解到所有民族国家的命运终归是联结在一起的,所有的人,归根到底,不过是人类中的一员,社会的一员。所谓民族、国家、宗教,作为我们所要效忠的社群、组织,也不过是人们主观建立的。他们妨害我们看到自己是人类社会的一员,这使得人们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不同的价值观而争斗,甚至互相屠杀,实在是悲哀的。世界主义能帮助人们摆脱此种局限性,有助于人们趋向世界大同。此外,真正的对话,也需要人们互相尊重、互相了解。永远以自己的文化、传统和观念出发,便难以逃脱主观、武断,难以避免对对方的忽略和尊重不足。
3)& &&&世界主义认为人们应该有逾越自己民族、国家的道德义务感:我们都是人类的一分子、世界的一分子;我们所做的任何事(譬如一项经济政策、一项环境政策),都应该考虑到它为全人类的人们所带来的影响:它对其他社会的人们的生命、自由、幸福,会带来什么后果?
&4)& &&&世界主义认为人们不应该只关注自己国家内部的正义,而更要关心国际之间的正义,否则的话,这种道德观便是不统一的、不一致的。民族和国家的界限,不过是在历史上主观建立的,社会建构的;对正义的追求,对道德原则的追求,是否就应该止于自己的国境之内呢?不应该。人们应该让自己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当我们教说应该尊重人权、自由时,我们应当同样尊重自己国界以外的人们的人权、自由。& 5)世界主义帮助我们寻找到我们真正的、最根本的本性和认同,那就是我们为人类的一分子、我们的人性。民族、国家、宗教、人种、阶级、性别,这些认同,都妨碍我们了解到、认识到自己最根本的认同和本质。我们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某一个民族的人,某一个国家的人,某一个宗教的人。
世界主义确实值得人们向往和追求。大概绝大多数的人本主义者,都能逐渐摒弃民族、文化和地域偏见,把自己和人类的全体联系在一起,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也将他人看成一个人――一个人类的成员,而非一个特定民族、宗教、文化的成员。我们所属的整个世界,便是由无数的人类成员所组成,对这个世界的认同,是最高贵的。实践上,世界主义不要求一个人否定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认同,但鼓励人们走出这些认同的局限,尝试在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看待自己、看待其他社会和人、看待世界。
1.200537“”“”“……”
材料一: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演讲中说:“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一个新思想,这个思想是有知识的学者提倡出来的,这是什么思想呢?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说民族主义是狭隘的,不是宽大的;简直的说,就是世界主义。现在的英国和以前的俄国、德国,与及中国现在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都赞成这种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列宁为什么受世界列强的攻击呢?因为他敢说了一句话,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一种是二万万五千万人;这十二万万五千万人,是受那二万万五千万人的压迫……我们要能够联合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就要提倡民族主义,自己先联合起来,推已及人,再把各弱小民族都联合起来,共同去打破以后,世界上没有野心家,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便可以讲世界主义。”
材料二: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一些评论家则更进一步指出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也有其他一些人认为这个结论下得为时为早,因为民族国家的功能只不过是发生了某种变化而已。”(《全球社会学》)
(1)材料一中的“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和“二万万五千万人”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
被压迫民族和压迫民族。(2)概括材料一中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关系的观点。(5分)
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相联系;民族主义是实现世界主义的前提,没有民族主义就没有世界主义。
(3)根据材料一,指出孙山中为什么在演讲中强调民族主义。(5分)
&&&& 被压迫民族需要民族主义以求得独立,但国际和国内出现忽视和否定民族主义的倾向。
(4)根据孙中山上述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联俄”思想。(8分)
&& 强调自求解放,并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列宁领导下的苏俄倡导和支持被压迫民族反对国际帝国主义,因此中国应该联合苏俄。
(5)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材料二中的观点的认识。(8分)
第二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相继独立,殖民主义体系瓦解,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应该提倡全球意识,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但由于存在着不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和强权政治,因此要维护民族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平等。
(一)、什么是近代化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所谓近代化是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其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思想文化上的民主化。现代化是一场全球性的社会变革,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以科技为动力、工业化为中心导致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并引起了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面变革。
(二)、实现近代化(现代化)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实现近代化(现代化)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是民族独立、社会民主。在封建专制或独裁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近代化(现代化)。中国历史上的革命是当时历史的产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实现近代化(现代化)的主要障碍是民族独立地位的丧失和专制统治的存在,因而反帝反封建,解决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两大问题成为开辟中国近代化(现代化)道路的主要问题。
(三)、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历程
按时段划分,以1949年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
1.1949年以前的历程。以1919年为界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1)1919年以前的近代化历程
总的特点: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
①鸦片战争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起点,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一些爱国志士和开明知识分子开始关心时政注重研究现实,接受外来知识。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是向西方学习的最早的提倡者和实践者。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对中国近代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思想启蒙。
②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洪仁\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发展商品经济,并制定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这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近代化方案。
③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其核心是引进和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军事装备和军事技术。在民用工业方面主要有采矿、冶炼、纺织等近代企业。这是在中国出现的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④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政治运动,并由此开始了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治的时代。在这一运动中,维新派以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为目标,从此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由经济技术阶段进入政治制度阶段。戊戌维新运动是近代以来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独立富强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⑤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仿照欧美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在中国创立了一个以“三权分立”为核心的近代民主国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关于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规定,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这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民主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取得的的伟大成果。
⑥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以来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深刻的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反对独裁专制,主张引进西方社会的现代文明,弘扬平等人权。而在这一运动中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就成为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至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
(2)1919年以后的30年,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总的特点:1919年以后的30年,中国的近代化程度虽然有所深化,但发展缓慢,成效也不显著,近代化最终未能真正实现。
这一段时间中国现代化的主要障碍是民族独立地位的丧失和专制统治的存在,因而反帝反封建解决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两大问题成为开辟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主要问题,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工农武装割据(井冈山道路)、遵义会议(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的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抗战胜利意义重大,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近代后期30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是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真正实现中国现代化创造条件。
2、1949年以后的近代化(现代化) 历程
总的特点:49年以后至今的58年,中国经过反复探索,有成功、也有失败、走出了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1)1949年到50年代中期
解放初的三大运动为现代化创造政治环境提供安全保障,“三反”、“五反”为现代化提供软环境(守法经营的教育)。1952年底以前恢复国民经济为现代化打下坚定的经济基础,1953年“一化三改”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中国现代化的纲领。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初步基础。1956年大规模地进行现代化建设(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整个50年代中期中共在现代化方面作了重大举措,
经济上“主张既反冒进,又反保守,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理论方针,提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关系。
政治方面:提出正确区分,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确定了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科学文化方面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编制12年科技发展规划。
50年代中期现代化探索是成功的,为以后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历史依据。
(2)50年代中期以后至今
50年代中期以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这一时期现代化出现种种反复,最后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中国走自己的路,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例1、阅读下列材料
&&& 按: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回首望去,一个世纪,几代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不外乎是使中国走向近代化,可以断言,下一世纪我们要为这努力的仍将是实现近代化的问题。
&&& 材料一& “现代化”与“近代化”在西方词汇中本是同一个概念。……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向西方学习”作为一个奋斗目标,国人在认识上经历了巨大的转折。林则徐时代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制夷”是目的,华夷是根本对立的。到张之洞时代的“中体西用”,中学与西学已可以平等相处。再到胡适的时代……国人已经全面拥抱西方。……
&&& 材料二 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始于1861年,自此,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自强、变法、革命和改革的历程。……从1861年至今,34年的自强,16年的变法,67年的革命,21年的改革,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
&&&&&&&&&&&&&&&&&&&&&&&&&&&&&&&&&&& ――均摘自《世界之交的回望与断想》
回答:(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化”的含义。
指近代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或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说“中国走向近代化始于1861年”?
& 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洋务运动开始,中国出现了近代军事工业
(3)从1840年到1919年,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三次飞跃,从材料中找了这三次飞跃。(要求直接摘抄原文)。说明每次出现飞跃的具体实践活动和特点。
&& “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的三次飞跃。
&&& && 器物层面:洋务运动& 学习西方器物、技术&&
&&& && 制度层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 && 观念层面:新文化运动&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4)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或称近代化)步伐加快,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重要变化。(2006年文综高考题)
&&& 政治方面: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政体。
经济方面: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思想方面: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了弘扬。
&&& 例2、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的特点,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2005年高考题)
1、思想主张、社会实践及其特点:
2、共同之处:挽救危亡。
3、影 &&&响:推动了中国的近(现)代化;在社会上掀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SOLO)
“SOLO”,是英文“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缩写,意为:可观察的学习结果的结构。SOLOSOLO的评价理念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任何学习结果的数量和质量都是由学习过程中的教学程序和学生的特点决定的。它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学习的投入及学习策略等多方面的特征,从具体到抽象,从单维到多维,从组织的无序到有序,将学生的学习结构分为5个层次:&&& 1. 前结构层次(prestructural):学生基本上没有理解题意,没有抓住任何要点;所给出的答案表现为文不对题或只是扣住了题目中的某个非关键词进行的发挥。&&& 2. 单点结构层次(unistructural):学生能够抓住问题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合理的理解和使用,所给出的答案表现为只通过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要点便得出了结论。&&& 3.多点结构层次(multistructural):能够领会问题的多个方面,但无法找出各种观点间的联系,致使通过多个无关联的要点便得出结论。所给出的答案表现为给出多个相互孤立的要点,不能形成对问题的整体认知。&&& 4. 关联结构层次(relational):多个相互联系的要点整合成连贯一致的整体,每一个要点都服务于最终的结论。所给出的答案表现为能够有效的提取题目中的信息并结合成有机的整体,从而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或解释。&&& 5. 拓展抽象结构层次(extended abstract):能够从理论层次给出问题的合理解释,并对问题进行深化,很有可能能够引出另一个问题。所给出的答案表现为从题目中的观点整合出更为抽象的理论,用于解决一类问题或能够引出新的问题,使源问题得以深化。
第一层次:墨子的这些言论在当时是进步的。
第二层次:墨子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掠夺战争,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他的这些言论在当时是进步的。
第三层次:墨子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和睦安定,共同富裕,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他反对掠夺战争,谴责战争对生产的破坏,这也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企求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有利于社会进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 mso-bidi-font-size: 18.0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
评分说明:按以下三个层次给分
第一层:评论正确,符合大生产运动的实际情况。&
第二层:评论正确,材料二提供的数字可以证明,根据地渡过困难的事实更是证明。
第三层:评论正确,他根据事实充分肯定大生产运动取得的成绩并承认它达到了目标,同时也指出这是就极端俭朴的水平而言的。
高考历史选择题可能出现用单独的1至2道甚至更多的选择题调节所考查知识覆盖面过窄的问题,会出现小型问题综合化的命题趋向,区域历史、地方史的考察,仍会出现以书外情景、社会素材入手进行设问的试题,但是知识的落脚点仍落实在构成学科基本内容或理论的主体范围内。
第四讲& 调节心理抓自信
第三,距离高考虽然只有几十天,但如果真心投入,我相信每位考生都会有不小的收获。每位考生都各自有理想的航标,也经历了十几载寒窗,只要承认“我行”,就会拥有一片自己的晴空。树立信心以后再辅以实际的行动,最后的胜利肯定属于你们!
最后祝大家考出理想的成绩,也祝你们学生的人生答卷更生动、更精彩!
丁茂文:湖北省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历史教研员,文综组组长,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教材教法研究室兼职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国家“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专题研究》课题组历史学科组长,国家考试中心高考试题评价代表。
通讯地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西湖一路21号
邮政编码:438000
联系电话:(办)& &&&&&&&& &&(手机)
电子邮箱:
文章录入:dingmw&&&&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下一篇文章: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湖北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版权所有建议使用:分辨率,站长:模板设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意义概括语文综合运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