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天曲保健品片,这个产品有什么特点,他真的能预防脑血管病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
方舟子《科学成就健康》.doc12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第一编 保健品
第一章 科学地看待保健
如何识别假保健品
世上有抗衰老的灵丹妙药吗?
美国人如何“进补”
小酌可以清心
健康长寿的“秘诀”(1)
健康长寿的“秘诀”(2)
第二章 正确认识营养素
你会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吗?
我们有必要吃复合维生素片吗?
维生素并非多多益善
我们需要补钙吗?
硒--在必需和有毒之间 第三章 常见保健品真相
“脑白金”能让你变年轻吗?
螺旋藻是健康食品吗?
揭开“诺丽”的神秘面纱
“天曲”究竟是什么?
丰胸产品的陷阱
人体需要“排毒”吗?
“增高产品”何时了
美容化妆品的秘密
 水的保健骗局
 干细胞美容骗局还在骗
附录1 常见“保健品”功效一览
第二编 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
 第四章 认识现代医学
 现代药物是怎么开发出来的
 为什么要做对照试验
 “反应停”悲喜剧
 人类与瘟神的较量(1)
人类与瘟神的较量(2)
 禽流感的警示
“超级病菌”并没有那么可怕
 “疯牛病”是怎么一回事
 有必要储存脐带血吗(1)
 有必要储存脐带血吗(2)
 干细胞的医学前景 第五章 科学看待中药的毒副作用
 当心被慢慢毒死
 如何看待中药的毒性
 “上火”、病毒与中毒
 当医生要你吃不该吃的药
 如此“中西医结合”
 人参与西洋参(1)
 人参与西洋参(2)
附录2 中药毒副作用备览
????一本大有益于人民健康的书 ????这是著名“反伪”学者,方舟子的一本新著――《科学成就健康》。
????这些年来,有很多学者揭露学术界中的腐败,揭露伪科学,揭露伪学术。其实,伪科学、伪学术的重灾区是医疗保健领域,尤其是营养品或保健品。在各式各样的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科学成就健康免费阅读TXT下载 | 第三章 常见保健品真相
第三章 常见保健品真相
阅读控制面板
科学成就健康
科学成就健康TXT目录索引
邀请朋友看此书
医博士:家用器械推荐
阅读:&&作者:方舟子&&|&新华出版社出版&txt文本格式
第三章 常见保健品真相
保健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些“著名”的保健品更是频频进入我们的视野。
读者朋友要树立正确的保健观,掌握辨别虚假保健品的方法,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切不可以从一个陷阱掉入另一个陷阱。
吃核酸真能补基因吗?
基因控制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影响着我们的生老病死。许多疾病都与基因突变有关系。组成基因的物质是核酸。因此,可以说,核酸是体内最重要的物质之一,生命活动离不开核酸。人们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如果我们体内没有足够的核酸用来组成基因,是不是会影响到身体健康呢?我们是不是应该注意在吃饭时多吃点核酸呢,甚至吃一些能够“营养”基因的保健品呢?
横空出世的不老仙丹
目前市场上有人在推销形形色色的“核酸营养品”、“核酸保健品”,利用的就是人们这种吃什么补什么的心理。这些保健品价格昂贵,但是吹得天花乱坠,让消费者觉得这钱花得很值。例如有一种“核酸营养品”的说明书是这么介绍其功效的:“增强基因自我修复能力,显著改善脑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及细胞分裂,提高免疫力,美容养颜润肤。核酸具有抗病毒,抑肿瘤,抗衰老,健脑益智的功效。在临床实践中,令医学界十分惊喜的是:在糖尿病及并发症,肝脏疾病,高脂血症,脑血栓后遗症等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症,肢体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病)关节炎,白细胞减少症,神经系统疾病,性功能减退,肝肾受损等诸多方面,核酸都显现出独特的保健功效。”
这几乎是把核酸当成了包治百病、永葆青春、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而且据说是早就被证明了的,有一则广告如此说:“早在1977年,美国开业医生班杰明·富兰克博士就把核酸合剂(DNA、RNA混合物),分发给门诊患者食用,每日1.5克~2克剂量,结果使大批老年人延缓了衰老,避免了痴呆,增强了记忆,恢复了精力;使一大批成年病人摆脱了糖尿病、脑血栓、冠心病、肝病、肿瘤等疾病的痛苦;使一大批中青年妇女祛斑除皱,皮肤润泽,得到美容。这就是著名的核酸代谢疗法,其实质就是食补核酸(DNA、RNA)。”
有一则广告则干脆宣布核酸就是长生不老药:“DNA受损,则导致疾病的产生,使细胞分裂受到严重影响;补充DNA,则细胞生长加快,人体机能就充满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孕妇需要补充DNA,婴儿需要补充DNA,学生需要补充DNA,体弱多病的人需要补充DNA,中年人、特别是老年人更需要补充DNA。DNA旺盛则生命之树常青。补充DNA就是长寿不老的奥秘。DNA,应该是当年秦始皇派徐福东渡寻找的‘不老仙丹’。”
但是奇怪的是,既然核酸早就被证明了有神奇的营养、保健和治疗作用,却没有一部权威的营养学教材把核酸列为营养素。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类所需的全部营养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并没有核酸。
就像上面提到的一则广告所说,“核酸营养”和“疗法”是由美国纽约一名普通医生班杰明·富兰克在70年代一手炮制出来的。但是这则广告没有告诉大家的是,科学界并不接受富兰克公布的结果,因为这些结果未能得到其他研究的证实。在20世纪7、80年代,美国也有人推销核酸营养品。美国法庭曾经在日、4月10日、7月20日、10月22日连续四次判决所谓“核酸营养”和“疗法”是通过虚假广告诱惑、骗取消费者钱财的商业骗局。从那以后,“核酸营养品”在美国就基本销声匿迹了。近来在中国兴起的“核酸营养”热也是奉富兰克为祖师爷,其理论依据、产品和宣传手法都和20多年前的美国“核酸营养”骗局没有什么不同。
服用“核酸营养品”的真实效用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核酸营养”究竟是科学新成果,还是商业骗局?假如核酸真是灵丹妙药、长生不老药的话,那么我们也不必去特地吃什么“核酸营养品”。核酸是构成基因的物质,每个细胞都含有基因,因此只要有细胞,就有核酸。我们吃的食物都来自于生物,因此核酸、核苷酸存在于几乎所有的食物之中,我们每天都要吃进大量的核酸。不同食物的核酸含量会有所不同。核酸含量比较高的食品包括酵母菌、蘑菇、动物内脏、肉类、鱼、虾、豆类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品,核酸含量往往也比较高。相对来说,粮食所含核酸比较少。因此,每个人每天吃进的核酸的量,会随着所吃食物的种类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每人每天要从食物中吃进0.1~1克的核酸。
不过,我们吃进去的这些核酸,是不可能用来“补基因”的。核酸是携带遗传信息的遗传物质,它对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性,主要是通过它所携带的遗传信息而体现出来的。每个人的遗传信息都是独特的,必须被忠实地复制、表达。如果让外来的核酸参与进去,人体的遗传信息就会混乱,人就会生病乃至死亡。病毒就是将外源核酸注入了人体细胞中,而危害人体健康的。试想,如果我们吃到肚子里的核酸能被直接吸收到体内,而且参与体内的生理活动,那么我们体内岂不是有猪基因、大米基因等等外来基因在发号施令?我们还能算是人吗?因此,作为一种自我保护措施,我们体内细胞的细胞膜在正常状态下不能吸收像核酸这样的生物大分子。
那么我们通过食物吃到肚子里的那些核酸跑哪里去了呢?它们在消化道里被逐步消化掉了。食物被我们吃下去后先是到了胃,那里有大量的胃酸分泌出来,在酸性的条件下,核酸很容易自发地发生水解,断裂成比较短的片段。这样,外来核酸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就被破坏掉了。不过,光靠核酸自发的水解并不保险,还必须用酶对它们做进一步的处理。酶是什么东西呢?它是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有许多化学反应,如果自发地进行的话,速度极慢,慢到相当于无法进行下去,但是如果有了针对这种化学反应的酶,就能够大大地加快反应速度。不同的酶会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
核酸离开胃进入肠道后,碰上了各种各样的酶。在肠道中有一种核酸酶,它能把核酸切割成很小很小的片段。核酸本来是由成千上万个核苷酸链接而成的,在核酸酶的作用下,这些链接被打得粉碎,只剩下一些由几个核苷酸组成的小碎片,叫作寡核苷酸。肠道中还有一种酶叫做磷酸二酯酶,它进一步切割寡核苷酸,把它们变成了一个个单个的核苷酸。不过事情还没有完。肠道中还有一种核苷酸酶,顾名思义,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核苷酸的,把它进一步水解成了更小的分子,叫作核苷。核苷被吸收进了细胞中后,还得再经过一番折磨,在磷酸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了碱基和磷酸核糖。经过如此这般的折腾,核酸被切割得可谓体无完肤了,才算罢休,最后得到了两种非常小的分子,干什么用呢?磷酸核糖是一种糖,能够参与糖的代谢,也能够被用于合成新的核苷酸。碱基包括嘌呤和嘧啶两类,也能被用于合成核苷酸,或者进一步降解而排出体外。
我们吃下去的核酸都被分解掉了,那么我们细胞中构成基因的核酸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全都是利用细胞中已有的小分子一步一步自我合成的。细胞合成核酸有两条很不相同的合成途径。一条途径是,先由碱基和磷酸核糖合成核苷酸,然后用核苷酸合成特定序列的核酸。用于合成核苷酸的碱基和磷酸核糖,有一部分是从食物中吸收的,还有一部分来自细胞中原有的核酸水解后,重新利用。如果食物提供的碱基和磷酸核糖太少,会不会最终影响到体内核苷酸的合成呢?不会,因为核苷酸还有另外一条所谓“从头合成”的产生途径,不是直接利用碱基,而是将其他的分子转化成核苷酸(确切地说,把磷酸核糖焦磷酸转化成嘌呤类核苷酸,把氨甲酰磷酸转化成嘧啶类核苷酸)。因此,碱基(嘌呤、嘧啶)以及产生它们的核酸、核苷酸、核苷都不被视为必需营养物。
诺贝尔奖获得者指斥“核酸营养”
“珍奥核酸”在广告中打出了3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字和肖像,给人的印象是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在支持“核酸营养”。我们决定戳穿这个谎言。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有的已去世或退休,联系起来并不方便。有三位很快给我们回了信,他们都表示,核酸没有营养价值,他们的研究也与“核酸营养”无关。
197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戴维·巴尔的摩在信中说:“据我所知,没有证据表明核酸是一种营养物或有益健康。在我看来它也非常不可能有任何益处。人体不能吸收核酸。它将在肠道中分解,其分解物可能被吸收,但它们对人体营养极少有补充作用。”他还说,这家企业使用他的名字和肖像进行广告宣传,并未取得他的许可。
197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瑞士巴塞尔大学教授维尔纳·阿尔伯则说,大连珍奥核酸“从来没跟我联系过,我在此之前也不知道他们这些宣传材料。核酸存在于所有未经加工的植物和动物食品中,因此它是每个人的日常饮食中的一部分。据我所知,我们过健康的生活并不需要额外的核酸(它除了通常的有机物外还包括磷)。我自己的研究与核酸的营养价值无关。”
还有一位是198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保罗·伯格。当被问及珍奥核酸生产企业使用他的名字和肖像进行宣传是否获得了他的许可、他的研究是否与核酸营养有关时,他回答说:“对你的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绝对没有。吃核酸很可能没有任何特殊的营养价值。”
据此我们写了篇《诺贝尔奖获得者否认核酸营养》的报道在新语丝网站上贴出。在这篇报道的基础上,《南方周末》日头版头条刊登了记者杨海鹏和复旦大学遗传所博士生朱鹏程合写的长篇报道《三位诺贝尔奖科学家指斥中国核酸营养品》,向广大读者介绍了揭露“核酸营养”骗局的来龙去脉,引起了“核酸营养”厂商的恐慌,竟在全国各地收购这一期的《南方周末》,试图减少它的影响。
日,美国冷泉港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总裁詹姆斯·沃森也给我们回了信。沃森和弗兰西斯·克里克在1953年提出DNA双螺旋结构,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1962年两人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沃森在信中说:“我从未允许珍奥核酸公司使用我的或弗兰西斯·克里克的照片。他们歪曲了我的观点,因为在我们的膳食中,无需补充核酸。
2001年6月,海南出版社出版方舟子著《溃疡——直面中国学术腐败》。该书第一部分《“核酸营养”真相大揭密》收录了我撰写的十几篇有关文章。同年8月10日,美国著名的学术期刊《科学》发表报道《中国:生物化学家发动反对道德败坏的网上战争》,向各国科学家介绍该书的出版和我在网上揭露中国学术腐败,特别是揭露“核酸营养”骗局的事迹。《北京青年报》、《科学时报》等报纸都转载了这篇报道。
2001年9月,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在上海召开第八届学会代表大会。新当选的理事会一致通过决议:学会成员不应擅自用本学会名义发表带商业色彩的宣传文章,或进行带有商业色彩的广告活动。
邹承鲁院士在日《文汇报》发表文章《科学家不应做“广告明星”》,指出:“做出这样一个决议,主要源于前不久曾沸沸扬扬的‘核酸风波’。对于这个争论,我的意见是:核酸营养之争在学术上没有多大意义,只不过是一个商业炒作和学术道德的问题。”“我认为,对于那些已经做了虚假广告的人,应该向社会作一个交代。就像人会生病一样,犯个别错误人所难免。问题是,犯了错误,是知错就改,还是强词夺理、讳疾忌医?我觉得,对有悖科学道德的事件进行公开曝光,不仅教育本人,让社会和科技界了解,共同监督,更可警示后人。”
过多服用核酸有害无益
而且,核酸吃得太多还能引起痛苦。海鲜、猪下水几乎是人人都喜欢的美味佳肴,但是有许多人却只能强忍着食欲,不敢吃它们,因为这些美味佳肴除了含有大量的刺激食欲的蛋白质,还同时含有大量的核酸,这些人因为身体有病,医生叫他们不要吃核酸含量高的食物。食物中的核酸经过消化、降解产生的嘌呤碱基很少被吸收,如果吸收了,大部分也在肝脏被降解为尿酸,送到肾脏,排入尿中。因此食品中核酸过多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如果血液中尿酸过多,会在关节滑液中析出,引起关节炎,即所谓“痛风”,让患者苦不堪言。17世纪英国有一位被称为“医学的莎士比亚”的名医悉德哈姆本人就是一名痛风病患者,曾对痛风的痛苦有过生动的描述:
“患者上床睡觉时健康状况良好。清晨两点左右,他因大脚趾的剧痛而惊醒;较少见的是脚后跟、踝或脚背的剧痛。这种痛苦简直像关节脱位一样,但是患部的感觉又像浇了冷水。随之而来的是寒颤和哆嗦,还有一点发烧。开始本来就厉害的疼痛这时变得更加严重。随着痛苦程度的增加,寒颤和哆嗦也加重,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这种现象达到高峰,患部涉及跗骨和跖骨及其韧带。忽而是韧带的剧烈拉扯和撕裂般的疼痛,忽而是一种重压和紧绷感。这时患部的感觉如此敏锐和强烈,它甚至经受不住被子的重量,即使一个人在屋子里走动的声音都变得无法忍受。整个夜晚都在痛苦、失眠、不断改变姿势中度过;辗转翻身和关节疼痛同样地持续不断,而到恶性发作的时候,更加的严重。”
过多的尿酸还可能产生肾结石或对肾脏造成伤害。因此,如果吃了太多的核酸,不仅对身体没有好处,还有害处。
把前面所说总结一下:
第一,外源核酸不可能直接被人体细胞利用,也幸好不能被利用。人体细胞中的核酸都是自己合成的。
第二,食物中的核酸都将被分解成核苷酸、核苷、磷酸核糖、碱基,然后或者用于合成核苷酸(联起来就成了核酸),或者参与其他代谢途径,或者降解排出体外。
第三,一般人不存在食用核酸太少的问题。即使食用的核酸太少,也不会影响人体细胞中核酸的合成,因为核苷酸有别的合成途径。可以用别的分子从头合成,也可以回收利用体内核酸的降解物。因此在医学上不存在“核酸缺乏症”。如果饮食不平衡或消化不正常,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缺乏的必需营养物,比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微量元素,但是无需特地去补充核酸,因为核酸不是必需营养物。
第四,服用的核酸太多,反而有可能导致血液、尿中尿酸太多,而对身体造成伤害。
那么为什么有人说他们吃了“核酸营养品”后觉得效果不错呢?我们在广告上见到的“核酸营养品”如何如何让服用者恢复健康、焕发青春的故事,往往是编造出来骗人的。不过,也可能有些人在吃了“核酸营养品”后的确觉得有一定效果,这是心理作用导致的。人体的机能很容易受心理暗示的影响。在试验一种新药是否真正有效时,按医学惯例必须把病人分成两组做试验,一组服用新药,一组服用做成药片样子的糖片(叫做“安慰剂”),但是告诉病人吃的是药物。结果在那些吃没有药效的安慰剂的病人中,往往有一部分病情会减轻甚至痊愈,这就是心理暗示导致的。只有在服用新药的效果明显好于安慰剂时,我们才能认为新药的确是有效的。因此现代医学认为病人的证词不能作为科学依据。一种营养品或药物是否有效,必须有可靠的生理、药理基础和严格的临床测试才能认定。“核酸营养”没能通过这样的认定。
“核酸营养品”的广告还经常提到基因疗法和核酸类药物,实际上它们和“核酸营养品”毫无关系。基因疗法是指让病毒等载体携带特定的基因序列,打入人体细胞中修补特定的基因序列。这和“核酸营养”完全不是一回事。目前开发的核酸类药物中有一类属于核苷酸类似物,比如用于治疗乙肝的拉米呋啶就是一种化学结构类似于嘧啶核苷酸的药物。乙肝病毒在繁殖时,需要合成自己的核酸,如果遇到拉米呋啶,就会误把它当成核苷酸加以利用,结果核酸的合成反而被抑制住了,这样就达到了抑制乙肝病毒繁殖的目的。这和“核酸营养”也完全不是一回事。
顺便说一下,在市场上除了用来吃的“核酸营养品”,还有“核酸化妆品”,号称在皮肤上涂上含有核酸的化妆品能够营养皮肤细胞的基因,达到美容的效果。涂在皮肤上的核酸会被皮肤分泌的酶分解成小片段核酸或核苷酸。皮肤细胞无法也不能吸收核酸、核苷酸。因此化妆品中的核酸没有任何用处。
揭露“核酸营养”商业骗局纲要
“核酸营养”是骗局
“核酸营养”和“疗法”是由美国纽约一名普通医生本杰明·富兰克在上世纪70年代一手炮制出来的。美国法庭曾经在日、4月10日、7月20日、10月22日连续四次判决所谓“核酸营养”和“疗法”是通过虚假广告诱惑、骗取消费者钱财的商业骗局,违反了美国法典第39编第3005条。在中国兴起的“核酸营养”热也是奉富兰克为祖师爷,其理论依据、产品和宣传手法都和20多年前的美国“核酸营养”骗局没有什么不同。
国际权威机构、权威人士否认“核酸营养”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的有关文件确认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物中不包括核酸。世界卫生组织营养部的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否认人体需要额外补充核酸。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在1999年发表的关于营养品工业的报告中指出口服核酸无效,核酸缺乏症不存在。
人类基因组计划领导人、美国著名分子生物学家弗兰西斯·柯林斯在2000年5月的一次演讲中指出“核酸营养”是一个荒唐可笑的骗局。
四位其名字和肖像被中国厂家用于做“核酸营养”广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澄清他们的名字和肖像被盗用,他们不认为核酸有营养。
核酸是什么?
核酸是一类生物大分子,分为核糖核酸(简称RNA)和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两种,是携带遗传信息的遗传物质。核酸对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性,主要是通过它所携带的遗传信息而体现出来的。每个人的遗传信息都是独特的,必须被忠实地复制、表达。如果让外来的核酸参与进去,人体的遗传信息就会混乱,人就会生病乃至死亡。
人体不能直接吸收核酸
核酸是分子量很大的生物大分子,细胞膜在正常状态下不能吸收生物大分子,这是细胞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如果生物大分子进入了细胞,细胞机能将会紊乱乃至死亡。病毒感染的机理就是打破了细胞膜,而把核酸注入了细胞中,使人体得病。人体细胞中的核酸全都是利用细胞中已有的小分子一步一步自我合成的。
食品中的核酸在肠道中被分解
食品中的核酸在肠道中将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小分子核苷酸、核苷,而被吸收进细胞中,在细胞中进一步被分解成更小的分子碱基(包括嘧啶和嘌呤两类)。碱基或者用于合成核苷酸(联起来就成了核酸),或者参与其他代谢途径,或者降解排出体外。
不存在核酸缺乏症
核酸、核苷酸存在于几乎所有的食物之中,一般人不存在食用核酸太少的问题。即使食用的核酸太少,也不会影响人体细胞中核酸的合成,因为核苷酸有别的合成途径,可以用别的分子从头合成,也可以回收利用体内核酸的降解物。因此在医学上不存在“核酸缺乏症”。
老年人无需特别补充核酸
没有任何可靠的资料表明老年人的核苷酸的吸收能力和合成能力会降低,因此老年人无需特别补充核酸。
食用核酸过多有害无益
外源核酸降解后产生的嘌呤碱基很少被吸收,如果吸收了,大部分也在肝脏被降解为尿酸排出。因此食品中核酸过多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如果血液中尿酸过多,会在关节滑液中析出,引起关节炎,即所谓“痛风”;也可能产生肾结石或对肾脏造成伤害。
如果饮食不平衡、消化不正常也不需要补充核酸
如果饮食不平衡或消化不正常,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缺乏的必需营养物,比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微量元素,但是无需特地去补充核酸,因为核酸不是必需营养物。
有人吃了“核酸营养品”后觉得效果不错乃是心理作用
人体的机能很容易受心理暗示的影响,因此现代医学认为病人的证词不能做为科学依据。一种营养品或药物是否有效,必须有可靠的生理、药理基础和严格的临床测试才能认定。“核酸营养”没能通过这样的认定。
核酸化妆品没有用处
涂在皮肤上的核酸会被皮肤分泌的酶分解成小片段核酸或核苷酸。皮肤细胞无法也不能吸收核酸、核苷酸。因此化妆品中的核酸没有任何用处。
添加核苷酸的配方奶粉和“核酸营养”无关
人乳中含有核苷酸。有一些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表明,食物中的嘌呤和嘧啶似乎对细胞免疫反应的最佳功能有重要作用。因此有专家认为应把核苷酸当成“半必需营养物”,在给婴儿和特殊病人吃的配方奶粉中添加适量的核苷酸。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美国的配方奶粉中不添加核苷酸。在断绝了其他所有食物来源靠配方奶粉维生时,也许不应完全排除外源核苷酸。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额外的核苷酸能够增强人的免疫能力或别的什么奇妙功能,更没有可信赖的研究认为人在正常饮食的条件下,需要特地去补充核苷酸。
基因疗法和“核酸营养”无关
基因疗法是指让病毒等载体携带特定的基因序列,打入人体细胞中修补特定的基因序列。这和“核酸营养”完全不是一回事。
核酸类药物和“核酸营养”无关
目前开发的一类核酸类药物属于核苷酸类似物,其药理是用核苷酸类似物阻碍肿瘤细胞中核酸的合成,达到抑制肿瘤增长的目的。由于核苷酸类似物也会阻碍正常细胞中核酸的合成,因此这种药物有很大的副作用。还有一类是反义核酸,用于阻碍蛋白质的合成。这些和“核酸营养”都完全不是一回事。
“核酸营养”不是科学新成果
一项科学新成果是可重复的、可独立测试的试验。试验结果要经过同行鉴定,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越是重大的成果,越要经过更严格的测试,并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引起各国同行的重视、检验。“核酸营养”如果成立的话,是一项能够改写生物化学教科书的重大成果,对它的检测、认定必须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上才符合常规。但是“核酸营养”鼓吹者所依赖的文献都发表在不入流的、不被承认的期刊上,经不起推敲。“核酸营养”不是科学新成果,而是旧骗局。
那些支持“核酸营养”的中国专家向公众做伪证
他们都是“核酸营养”骗局的既得利益者,是“核酸营养”骗局的同谋,因此昧着良心向公众做伪证。他们试图把商业骗局转变成学术争论。这是中国学术界腐败的一大例证。
“核酸营养”已在美国销声匿迹
笔者和一些朋友检查了美国各地的商店,未能发现任何“核酸营养品”,只在华人开的商店中见到从中国进口的这类商品。笔者检查了美国几家最大的营养品供应商的目录,也没能找到任何“核酸营养品”。美国做为“核酸营养”的发源地,已经完全抛弃“核酸营养”。
我们应该怎么办?
如果你购买乃至食用了“核酸营养品”,你已是这个骗局的受害者,应该向厂商要求退赔,或向有关管理部门控告厂商欺诈,必要时向司法部门举报。
如果你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的编辑、记者,应该抵制“核酸营养品”厂商的广告费和红包,拒绝刊登其欺骗性广告或假新闻。如果你在以前已刊登过这类假广告、假新闻,应该刊登有关的揭露文章,让读者听到另一种声音。
如果你是生物医学界的专业人士,应该利用你的专业知识向公众讲明真相,应该站出来谴责那些被厂商收买而做伪证的同行败类。
当今,行骗要比打假容易得多,也逍遥得多。在中国个别管理部门、学术界、舆论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骗子同谋的时候,中国公众应该自己保护自己,告诉你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看好自己的钱包,让更多的人知道真相。我们不指望骗子及其同谋都能得到应有的惩罚,我们只希望有更少的人受欺骗。少一个人受骗,骗局就少一份得以支撑的资金来源。
如果我们还有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和良知,如果我们不忍看着中国社会中的腐败和堕落,那么就应该为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尽一份力量。抵制骗局,就是每个人可以做也应该做的。
“脑白金”能让你变年轻吗?
“今年爸妈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脑白金,年轻态健康品”,有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些广告用语响彻了中国的电视,可谓家喻户晓。推销“脑白金”的厂家赠送给消费者的《席卷全球》一书,把“脑白金”吹嘘成了神乎其神的灵丹妙药,说它是:大脑中的“脑白金体”分泌的物质,有降压、抗癌、内分泌调节、增强性能力等数十种功效。该书宣称:“美国5000万人疯狂抢购”;“价格被炒到白金的1026倍”;“克林顿、教皇保罗二世也服用脑白金”;两组65岁的老人,一组服用“脑白金”,另一组不服用的结果是:未服用“脑白金”的老人不足80岁,在疾病折磨中去世,外表衰老,而服用“脑白金”的老人,在110岁左右去世,去世时仍动作灵活,外表美丽,性功能如同30岁的男女,并在百岁之年生了一个胖娃娃……该书并预言:在人们追求健康的意愿越来越强烈的今天,“脑白金”在中国注定要火爆。
“脑白金”,多么响亮的有诱惑力的名字,也不知是谁的“创意”,其实它的学名,音译为美乐通宁(melatonin),意译为褪黑素,也叫做松果体素,是脑中松果体分泌的一种激素,对人主要有抑制性成熟的作用。美乐通宁也能调节人体睡眠周期。它在体内的分泌量与光线有关,比如在黑夜中,分泌量就会增加,激发睡意。一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美乐通宁的分泌量逐渐降低,有专家据此解释为什么老年人的睡眠状态不如年轻人。但也有研究认为美乐通宁的分泌量并未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1993年美乐通宁制剂开始在美国市场上销售。199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报道说,服用美乐通宁能够催眠,在美国引起了轰动。第二年,《新闻周刊》对美乐通宁做了专题报道,再加上有两本畅销书大力鼓吹美乐通宁的神奇作用,促使了美乐通宁在美国热销。美乐通宁不仅仅被说成是一种天然无害的安眠药,而且根据非常初步的动物实验结果和理论猜测,被吹成是一种“美妙的激素”,能够提高免疫能力,治疗癌症,预防心脏病,增强性能力,抵抗衰老,返老还童,延年益寿,等等。经美国医学界人士通过多种渠道的反复澄清、警告,这股美乐通宁热很快在美国平息了下去。目前美乐通宁做为膳食补品,在美国的超级市场、健康食品店、药店还可以买到,也相当便宜,价格与一般的维生素制剂相当,一个月的用量不到十美元。在瓶子上说明的功效只有“有助于睡眠”一条,下面用小字注明“未获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证实”。
医学界正在研究美乐通宁在抗氧化剂、癌症免疫调节剂、睡眠紊乱和时差等方面的作用,但是还不能确定其功效和副作用。美国医学界一般认为,美乐通宁对于治疗因时差导致的失眠是很有效的,被用作调整时差的辅助物,但是否能做为安眠药治疗其他失眠症,则有不同的结论。有的临床试验表明,服用美乐通宁结合一般疗法,有助于治疗某些癌症,但这还只是极其初步的结果。在服用美乐通宁时,有三点不能不引起警惕。第一,我们不知道最佳用量。有的研究表明每天服用0.5毫克就可催眠,有的用量则高达十倍才有效果。第二,我们不知道它是否有副作用。短期的服用看来相当安全,没发现值得警惕的副作用,但是对美乐通宁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没人知道长期服用有何不良影响。
美乐通宁是一种激素,而滥用激素的后果,有时是要过了好几年、十几年才能表现出来的。有些研究者认为,服用高剂量松果体素可能会使大脑血管收缩,增加中风的危险。
第三,由于美乐通宁不是作为药品,而是作为保健品出售的,因此对其质量缺少严格的控制。
螺旋藻是健康食品吗?
有一位朋友到云南丽江旅游,告诉我那里有不少专卖店专卖螺旋藻精片,“售价不菲,信者众,购买者亦众”,希望我能关注一下。螺旋藻其实并非丽江的特产,原产美洲和非洲的盐湖,那里的原住民有食用它的传统。在上个世纪80年代螺旋藻开始做为一种保健品在国外市场出现。在网上检索“螺旋藻”一词,可得约50万个简体中文网页,基本上都是在推销螺旋藻精片,可知其做为保健品进入中国并非最近的事,早已成了气候。
这些推销资料内容大同小异,都是宣称螺旋藻是天然的绿色保健食品,是目前所知营养成分最全面、最均衡的食品之一,1克螺旋藻的营养成分相当于1000克各类蔬菜总和,其蛋白质的含量是鱼肉的三倍,能防治多种疾病,被国际权威机构推崇为“21世纪最理想的食品”,被美国宇航局定为太空食品,据说法国有位克里门特博士甚至声称:“人类二十世纪两大重要发现:原子能和螺旋藻,而后者的作用远远大于前者。”
这位语出惊人的法国博士不知是否实有其人,那些国际权威机构对螺旋藻的评语我也未能找到原始出处。我只知道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非洲居民营养不良问题,曾经在那里推广过螺旋藻、酵母菌等单细胞食品,后来因为战争而中止。这种“穷人食品”为何摇身一变成了富人保健品,这且不去管它,我们只来看看,那些广告有没有道理。
螺旋藻中蛋白质的含量的确非常高,晒干了以后蛋白质含量可达70%,说它是鱼、肉蛋白质含量的3倍不算夸大。但是除非你把螺旋藻当饭菜来吃,否则这个数字没有任何意义。每天吃几片螺旋藻精片摄入的蛋白质量不过12克,可忽略不计(一个人每天需要补充几十克蛋白质)。对那些宣传蛋白质或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物质)的含量如何如何高的保健品,都可以这么算一下账。
螺旋藻还富含多种维生素B、类胡萝卜素、矿物质,无疑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但是这些营养成分可以更便宜地从日常食物中获取。如果是想要全面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话,综合维生素片是更合理的选择。螺旋藻含有维生素B12,而B12几乎只存在于动物食品中,所以螺旋藻在这方面显得比较特别,在广告材料中会着重提及,似乎它是素食者补充B12的良好来源。但是这些广告材料只字不提的是,螺旋藻的B12比较特殊,无法被人体吸收。
所以,螺旋藻作为食品,并非那么理想。那么它作为一种药品呢?有一些研究表明它在增强免疫力、预防癌症、降低胆固醇等方面可能有些希望,但都还只是非常初步的研究。有关螺旋藻其他作用的说法则没有任何根据,甚至有反面的证据。例如它在减肥方面的作用,已被一项双盲临床试验的结果否定:每天吃8.4克的螺旋藻的试验者的体重变化与吃安慰剂的对照组相比,并无显著差异。
螺旋藻做为食品还有不那么健康的一面。它是一种单细胞食物,而单细胞食物的特征是核酸含量非常高。核酸并非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相反地,从食物中摄入的核酸过多,有导致痛风和肾结石的危险。
动物实验表明,螺旋藻本身似乎是无毒的。但是,螺旋藻的生长环境很容易受到其他有毒蓝绿藻,特别是微囊藻的污染。微囊藻毒素对肝脏有很强的毒性,也是致癌物。美国俄勒冈健康部门曾检测过市场上87种藻类保健品,发现其中85种含有微囊藻毒素。我国复旦大学预防医学研究所对国内市场上不同产地的螺旋藻保健品做过检测,也都发现含有微囊藻毒素。
同样不可忽视的是重金属污染。如果水中含有汞、铅等有毒元素,很容易被螺旋藻吸收、富集。此外,如果螺旋藻是用动物粪便制成的有机肥料养殖的,还有受病菌污染的危险。和其他保健品一样,目前对螺旋藻产品的安全性缺乏足够的控制。
面对那些说得天花乱坠的广告词,有怀疑精神的人多少有些免疫力,还不至于去轻信。不过,恐怕很少有人会进一步想到,在一种健康食品的背后,其实还有着很多不健康的因素。
揭开“诺丽”的神秘面纱
近来一种称为“诺丽”(noni的音译,也译做“诺力”、“诺梨”、“夏威夷萝梨”)果汁的保健饮料在国内白领阶层通过传销、直销的方式流行,价格不菲,一瓶可以卖到500元。据说它是从天然植物noni果实调配成的,是“来自伊甸园的礼物”,出自南太平洋“最洁净、无污染”的大溪地(塔希提)群岛和夏威夷,在当地广泛做为医用已有超过千年的历史。
广告声称,常喝诺丽果汁能强身健体,祛除百病,可帮助改善:哮喘、癌症、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痛症、头疼、肝病、肾病、免疫系统、红斑狼疮症、消化系统差、内分泌失调、前列腺病、牙疼、头发和指甲病、高血压、肿瘤、肺结核、甲状腺病、痔疮、牙肉出血、骨刺、便秘、过敏症、健忘、性功能降低、忧郁症、戒烟等等。
这种神奇的诺丽果实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它产自一种茜草科植物,拉丁文学名为Morindacitrifolia,台湾称为檄树,大陆则称为海巴戟,因为它和产于广东、广西等地的中草药巴戟天是同一属的植物。波里尼西亚人虽然自古就把诺丽当药用,但是主要是用它的叶子或把果实捣烂了,做为外敷消炎用,并不把它的果实当成包治百病的口服药来喝。中药只是用巴戟天的根、茎入药,也不用它的果实。
诺丽神话的创造者是一位美国人,现在担任“大溪地诺丽国际公司”发言人和顾问的拉尔夫·海尼克(RalphHeinicke)博士。此人得过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在年间在夏威夷为美国都乐菠萝公司等机构工作,研究菠罗蛋白酶的医学用途,发表过几篇关于菠罗蛋白酶的学术论文。
但是使海尼克名声大噪、被诺丽广告吹捧为的“极负盛名的生化学家”的,是他于1985年发表在非学术性的园艺期刊《太平洋热带花园通报》上的一篇没有列举任何文献出处的通俗文章《诺丽的药理活性成分》。在这篇文章中,海尼克声称菠罗蛋白酶要发挥医疗作用,还需要一种新发现的生物碱参与。海尼克把这种生物碱称作为赛洛宁(xeronine),它是由一种奇怪的胶质物质赛洛宁原(proxeronine)转化而来的,这个转化过程是由赛洛宁转化酶(proxeronase)控制的。海尼克声称,由于诺丽果汁富含赛洛宁原和赛洛宁转化酶,因此有极高的医疗价值,能够用于治疗高血压、痛经、关节炎、胃溃疡、扭伤、损伤、忧郁症、衰老、消化不良、动脉硬化症、镇痛和其他多种疾病。
我们也许会觉得奇怪,对如此重大的发现,为什么不在生物化学或医学的专业学术杂志上发表,而却在一份园艺期刊上透露。不过,以下的事实也许会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奥秘:在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做个检索可以发现,没有任何有关赛洛宁、赛洛宁原或赛洛宁转化酶的文献资料。换言之,这些神奇的物质都是海尼克本人的独家发现,其结果没有被任何其他研究者重复过,也未获得学术界的承认。
显然,海尼克的兴趣不在于学术,而在于商业。他的这些“发现”都申请了专利保护,而一股兜售诺丽果汁的商业热潮也迅速掀起,并且主要是采取传销和网上直销的方式。对诺丽神话推波助澜的另一位关键人物是美国医学博士尼尔·所罗门(NeilSolomon)。他在1993年因不正当行为而被吊销了行医执照之后,成了各种“另类医学”的鼓吹者,担任“国际诺丽通讯委员会”的医师。他撰写的《诺丽奇观》一书成了诺丽果汁推销商的“圣经”。
但是迄今并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能够支持有关诺丽果汁的种种神奇功效。有些体外实验表明诺丽果汁含有能够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多糖成分。夏威夷大学正在对诺丽果汁是否具有抗癌作用做临床试验,这只是最初步的临床一期试验,还未有结论。诺丽果汁就像所有的水果果汁一样富含抗氧化剂,而已知抗氧化剂具有抗癌作用。即便如此,也没有证据表明诺丽果汁在这方面的作用就比橙汁好。
由于诺丽果汁中钾的含量非常高,因此那些需要低钾饮食的肾病患者千万不要轻信诺丽果汁可治肾病的宣传,否则血钾过高会引起严重的心脏传导和收缩异常,甚至死亡。美国普渡大学的研究人员报道过一个病例,一名肾病患者因为把诺丽果汁当成治病秘方服用,导致血钾过高。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曾经多次给销售诺丽果汁的公司发函警告他们不得宣传诺丽果汁能够治病。在1998年,美国4个州的检察长起诉销售诺丽果汁的摩林达公司,该公司同意停止有关诺丽果汁能保健、治病的宣传,给客户退款,并支付诉讼费。同一年,芬兰国家食品管理局为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钱财,决定禁止诺丽果汁的进口和销售。
诺丽的神秘面纱,是出于商业炒作的目的被不良学者和不法商人包装上去的,应该把它撕下来,而非法的传销也应该被禁止。
“天曲”究竟是什么?
我收到烟台大学一位老师的信,信中说:“能否请你们帮助查证一种神奇保健品‘天曲’(又叫‘富硒他汀’)。近年来,我们这里老年人中间传售一种神奇保健品叫‘天曲’,并说它治疗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有奇效,每天吃4片,连续吃一年,价格要4000元人民币。据说它是利用了航天生物技术。现在假的东西太多。如果真有那么神奇,为什么医院不用它呢?”
我也了解到,该保健品的厂商与各地老年人组织合作,在搞一项“天曲心脑健康工程——百万免费大赠送”的活动,据说是为了“感谢全国人民对航天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凡是心血管等疾病的患者都可以去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免费领取价值40元的“天曲益脂康片”一盒。
在把老年人吸引去参加活动后,推销人员又会用特制的“电脑仪器”免费为老年人测脉搏,能奇妙地测出“心搏指数”、“心输指数”、“外周阻力”、“血管弹性”、“还原全血粘度”等等项目,检测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即使那些在正规医院检测中很正常的人,也会被告知心脑血管有疾病,向其推销服用“天曲益脂康片”。
这种保健品的最大卖点,是声称它采用了“航天生物技术”,“太空酝酿新医学革命”、“心脑血管病防治在太空拓出新路”。其宣传材料称:一种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独特效果的红曲菌株曾有幸搭乘“神舟一号”飞船遨游太空,经过太空洗礼后,发生了神奇的变化,经过培育,终于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生物活性物质。这种活性物质不仅能显著抑制胆固醇等脂质合成,而且兼备了对血管及肝脏的养护作用,至此,地球上第一株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太空生物菌株横空出世云云。
现代生物学理论认为,不管诱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X射线、γ射线、高能粒子、宇宙射线、药物还是什么“微重力”或其他未知因素,其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由于改变了染色体、DNA的序列或化学结构而引起的突变,而突变不管是自发的还是诱发的,都是没有方向性、随机的,绝大部分突变都是有害或无用的,只有极少数突变会符合人们的要求。因此根据现代生物学理论,看不出“太空诱变”能比在地面上用辐射、药物等常规方法进行的诱变有优势,更看不出它能比基因工程有什么优势,因此,即使真有红曲菌株上过太空,我也不相信它真的能发生神奇的变化而产生前所未有的生物活性物质,否则的话,现代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就要被推翻,其发现者应该先去拿一个诺贝尔生理学奖,再来以“太空”的名义向消费者和股民要钱。
那么这种“生物航天技术”的产品究竟是什么东西?它真的含有什么神奇的生物活性物质吗?“天曲牌益脂康片的产品说明书”因为是要报管理部门批准的,就写得比较老实:“本品是以富硒红曲米、淀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保健食品”,“主要原料:富硒红曲米、淀粉”,“功效成份及含量:每100g中含:洛伐他丁550mg~650mg、硒1700ug~1900ug”。每片天曲牌益脂康片的重量为0.65克,由此可知每片含洛伐他丁3.575mg~4.225mg、硒11~12微克。
原来它是用富硒红曲米和淀粉做成的保健品,功效成份是洛伐他丁和硒。目前市场上还有许多“富硒”食品、保健品,对它们的性质,我前面也已分析过。要而言之,硒是人体所必须的微量元素,如果体内硒的含量偏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就高,但是这不等于额外补充硒就能用于防治心血管疾病,事实上,硒还是一种有毒元素,摄入过量会引起中毒。
可见硒绝不是什么神奇的生物活性物质。那么洛伐他丁又是什么东西呢?它是非常常见的一种调节血脂及抗动脉硬化药,又叫美降之、美降脂、莫维诺林等。它是美国科学家最初从曲霉中分离出来的,1987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它做为处方药上市,已有近20年的历史,也并非什么“前所未有的生物活性物质”。这种药物国内许多药厂都能生产,2004年国内洛伐他汀的产量高达100多吨,其中近一半用于供应出口。
洛伐他丁在国内药店很容易买到,常见的剂量是一片含20毫克洛伐他丁,一盒12片的零售价大约是30元。号称价值40元的“天曲益脂康片”赠品一盒也是12片,但是每片仅含3、4毫克洛伐他丁。换句话说,“天曲益脂康片”是把一种常见药物降低了剂量,贴上“太空”的招牌后,以六、七倍的高价销售(硒要比洛伐他丁便宜得多,忽略不计)。如果计算原料成本,一千克洛伐他丁的零售价大约是5000元,一盒“天曲益脂康片”的生产成本不过几毛钱而已。
洛伐他丁是处方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盲目服用有可能引起严重后果,已知它能引起肌病和肝病,并能与某些药物发生反应。孕妇、哺乳期妇女、少儿、酗酒者不能服用。1998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以红曲米含有天然洛伐他丁而洛伐他丁是处方药为由,禁止销售用红曲米为原料制作的保健品。也就是说,“天曲”在美国将会被禁止销售。从报纸报道可知,“天曲”在国内也多次因为虚假宣传而被地方工商部门查处,但是给予的处罚不过是罚款几千元,只要有几名消费者上当就可以弥补其损失了。显然,要真正打击保健品的虚假宣传,管理部门还需要加大处罚的力度。
丰胸产品的陷阱
美国一年大约有30几万妇女接受隆胸手术,还有许多妇女试图通过吃药、保健品来增大乳房。我没有见到中国有这方面的统计资料,不过经常在国内电视、报刊上见到各种各样的丰胸方法、丰胸产品的广告,这个市场之大想必不会亚于美国。
想要增大乳房,立杆见影的方法当然是做隆胸手术。但是这种方法不仅不“自然”,而且会有引发并发症、使身体受到损伤乃至落下残疾的危险。例如被正式禁用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胸法,曾经给许多妇女带来的终身的痛苦。因此如果通过吃药物或保健品就能自然而然地让乳房增大的话,那就更有吸引力了。这也是国内丰胸产品的主要卖点。但是真有什么药品、食品能既安全又有效地让乳房变得更加丰满吗?
雌激素是影响乳房发育的重要因素,乳房的大小和体内雌激素的含量高低和雌激素受体的敏感性有关。雌激素能刺激乳腺细胞增大,因此摄入足够量的雌激素有可能使乳房增大。但是用这种方法丰胸并不安全,因为乳腺细胞受到刺激后,也有可能出现癌变。服用雌激素增加了得乳腺癌的危险,还会有其他的副作用(例如体重增加、月经不调等)。
某些植物中含有类似雌激素的化学物质,被称为植物雌激素,有人因此认为吃这些植物制品也能丰胸,而且比雌激素安全。某些丰胸产品都声称含有植物雌激素。含植物雌激素的植物包括大豆、亚麻子、茴香、红三叶草、紫苜蓿、马鞭草等。但是没有证据表明植物雌激素在人体内也会刺激乳腺细胞增大,从理论上说,效果反而可能相反。雌激素是通过与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的。植物雌激素的分子结构与人体雌激素相近,也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起到雌激素的一部分作用。但是雌激素受体被植物雌激素占据后,体内雌激素没法与受体结合,其结果是降低了人体雌激素的作用,这也许能降低得乳腺癌的风险,但是也可能让乳房变小。反之,即便植物雌激素能够发挥与人体雌激素同样的作用,那么也就有增加乳腺癌的风险,同样不能用它来丰胸。
有的丰胸广告声称服用其产品“能把腿部、臀部的游离脂肪转移到胸部”,既减肥又丰胸,一举两得,听上去很吸引人。人体中是存在游离脂肪,但是说可以通过吃保健品或吃药能把游离脂肪从某个地方转移到乳房,则没有任何科学根据,是非常荒唐的骗人说法。
有的丰胸产品声称服用它能在15天到45天左右出现明显效果,让乳房增大10%云云。有些消费者的确感到在使用丰胸产品后乳房有所增大。这有两种可能,一是产品中添加了雌激素在起作用,二是乳房大小其实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出现误测。乳房由于其特殊的构造,是很难进行准确地测量的,测量结果很容易受到主观倾向的影响。在希望通过服用某种产品让乳房变大的强烈主观意愿的支配下,测出乳房增大了10%,并不奇怪。比乳房还容易测量的其他东西的测量结果也都很容易受主观偏向的影响呢。
要避免主观偏向的误导,应该做双盲对照的试验。让一部分人服用某丰胸产品,另一部分人服用外观与该产品一样但不含活性成分的“安慰剂”,再让不知情者进行测量,试验过程中试验对象和研究者都不知道谁被分在哪一组。在试验结束后再对产品组和安慰剂组的效果进行统计、比较,这样才能鉴定该产品是否真的有效。目前市场上并无一种丰胸产品已通过了这样的试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没有批准过任何能够用于丰胸的药物。
因此,服用或涂抹丰胸产品,不过是花钱买个心理安慰,甚至可能更糟糕,说不定会有什么副作用。明智的做法是远离这些产品。
减肥保健品的“科学”包装
据报道全国肥胖者已超过9000万人,超重者约为2亿人,减肥保健品有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年销售额近100亿元,预计2010年减肥品消费额将达到600亿元(《中国经济时报》日)。为了争夺市场,五花八门的减肥方法、概念宣传都被发明出来了,有的到了荒诞的地步。比如中央电视台曾经揭露过一种减肥产品“足下抽脂贴”,把药粉倒在胶布上贴在脚心,号称就能把人体脂肪给抽取出来。这种只要有一点人体生理知识的人就知其谬的东西,居然也欺骗了许多人高价购买。
有的减肥保健品的原理听上去要科学得多,让一些科学素养不算低的人听了也将信将疑。我收到一封读者来信,信中说:
“我是一个胖子,由于一直受到贵站的熏陶,所以知道保健产品的可信度很低。但最近有一种叫做‘脱脂LPA’的减肥产品,吹得很传神,令我这个想减肥的胖子有点心动。所以想请教一下您这个产品的真假。这个产品号称直接补充LPA(脱脂转化酶)来达到分解体内脂肪的效果。由于我看过批核酸营养品的例子,所以我在想,这个脱脂转化酶在胃肠道内是否也会被分解成更小的分子来吸收,而致使直接补充LPA没有任何效果?”
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发现这种产品似乎正在热销中。根据厂家的广告,它的成分是LPA,又叫脱脂转化酶,是人体内自然分泌的一种分解脂肪的酶,服用它约30天内即能减重540斤,“在日内瓦召开的减肥医学大会上,92%的减肥专家认为脱脂LPA的效果已经接近科学减肥的极限!”
但是人体并没有什么“脱脂转化酶”,用这个名词检索网页,出来的全是该产品的广告。如果真有什么酶的话,口服也不会有效果的,因为酶做为一种蛋白质,口服后会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掉。生物化学中简称LPA的物质是溶血磷脂酸,它是一种细胞间的信号分子,并不能分解脂肪。
那么这种“脱脂LPA”减肥产品的真实成分是什么呢?根据产品包装上的批号卫食健字(号查询,可知它报批的产品名称是“美福乐减肥美容片”,而其有效成分是总黄酮,一类在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物质,它可能有抗炎症、抗菌、抗癌等作用,但是在水果、蔬菜、茶叶中都有的是,不是什么神奇、稀罕的东西。
像这样把非常普通的物质用似是而非的科学术语进行包装后高价销售,是保健品、特别是减肥保健品常用的广告手段。例如有一种号称是太空宇航员专用的高科技产品——吸油基,能“20天专业吸平小肚子”、“抽取肠油”、“专业对付肚子凸起”,据说根据的是“美国宇航组织发现:北纬46.3°以上的高寒油质土壤里生长的绿色植物胚胎中,可以提取出吸油基”。而根据该产品的批号查询,可知其报批名称为“多V氏谷精”,主要成分为米糠,功能是“改善胃肠功能(润肠通便),调节血脂”。至于美国宇航组织的发现云云,自然都是编造出来的。
人体需要“排毒”吗?
中央电视台“生活315”栏目的一个节目揭穿了市场上正在热销的一种名叫“排毒基强离子排毒仪”的产品的奥秘。该产品号称是来自美国尖端科技产品,能把体内药毒排出去。该仪器像一个普通电动脚盆,使用时往注满水的盆中放入双脚,加一些精盐,启动仪器,过了一段时间,盆中开始出现绿色、棕色的絮状物质,据说就是从脚底排出的体内毒素。
据称,其作用原理是:通过离子能量泵分解的超强离子,从脚迅速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凭借其带负电荷的特性,强力通过细胞单离子通道,吸出长期在脏腑带有正电荷的药毒离子,再经血液循环系统,由足底毛细血管和毛孔排出体内。正负两种离子有机结合,最终形成颜色不同的絮状物质,检测结果表明离子核能物能与体内瘀积药毒科学对应,让人一目了然……
说得玄乎其玄。但是记者发现,即使不放入双脚,往水里注入精盐后让仪器空转,过一段时间同样会出现黄色的絮状物质。向专家请教后得知这其实是个只要用高中化学知识就能戳穿的骗局。它是一个很简单的电解实验。精盐溶于水后形成了电解质溶液,在通电的情况下,在两个电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先是形成了深绿色的絮状物质,那是氢氧化亚铁。氢氧化亚铁遇到空气中的氧气,会转化成棕色的氢氧化铁。在节目中,中学化学老师和同学们用一系列实验验证了这个解释。
但是很多人常常忘了中学知识。事实上,央视记者就此事采访我时,我一开始也没想到它会是个电解反应,而是怀疑在“排毒基”的某个地方偷藏了化学药品,等启动后再释放出来。但是我知道这种所谓“排毒基”是骗人的东西,因为它的所谓科学原理根本就是用一套似是而非的科学术语包装起来骗人的伪科学,体内的毒素不可能通过什么“超强离子”从脚底排出。
而且我还发现,“排毒基”的发明人“巴斯巴博士”其实是个华人的化名,并非生物医学方面的科学家,不曾发表过任何生物医学的论文,也不是医生,而是一个在美国开皮包公司的商人,利用美国注册公司名号之便,用同一个地址注册了许多家公司。这个号称来自美国的产品,在美国市场上闻所未闻,在美国专利局的数据库查不到该专利,也没有查到“巴斯巴”的任何专利。“排毒基”反而是作为中国的发明,在网上做英文广告,要向国外销售。
中国市场上的“排毒”产品非常多。随便找一份报纸翻翻,都可以见到这类广告,特别是针对女性的“排毒养颜”药物、保健品的广告,更是做得铺天盖地,长期服用者不少,我认识的人当中就有其消费者。“排毒基”是假的,这些“排毒养颜”药物真的就有用吗?这类“排毒养颜”药物的主要成分是中药大黄和芒硝,其实是用于治疗便秘的泻药。有些“排毒养颜”的广告把便秘说得非常可怕,发明了“宿便”一词用以指在肠管内停滞淤积了几天的大便,声称宿便可产生毒素,被肠道反复吸收后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人体的各个部位,危害健康,特别是影响美容。这种说法也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同样是伪科学。
便秘固然是一件很令人烦恼的事,会造成精神负担,容易发生痔疮,也会导致导致消化系统功能发生紊乱,造成营养不良,可能还会引发其他疾病。但是并不像那些广告说的那么可怕。没有证据表明所谓“宿便”能引起人体中毒,也没有证据表明所谓“排毒”会有助于养颜。
事实上,经常服用泻剂或洗肠有害健康,反而能够引起药源性便秘。因为习惯了用泻药、洗肠来通便,会减弱直肠反射的敏感性,以后即使有粪块进入直肠,也不足以产生导致排便反射的神经冲动,结果就造成了便秘。因此长期服用“排毒养颜”药物,不仅养不了颜,反倒有加重便秘的可能。
在食物、药物和体内新陈代谢产物中,的确含有毒素。但是人体有两个解毒器官——肝脏和肾脏——就是专门用来处理这些毒素的。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毒素不会危害健康,正常的人不必特意去“排毒”。要减轻肝、肾的负担,应该从减少毒素的摄入入手,例如不要滥用药物,包括“排毒养颜”药物。如果毒素摄入过多、过重,引起了食物或药物中毒,那么就应该及时就医,用可靠的医学手段解毒,而不要轻信什么排毒产品。
“增高产品”何时了
中央电视台“生活”栏目“生活315”节目组的工作人员曾带了一套“美国筑本筑高助长系统”让我鉴别。这套“增高产品”包括一个器械和三瓶食品,其广告声称它由美国安道实验室18位科学家历经7年研制成功,100天可以增高12.5公分,自从它面世以来,立即在全美国引发疯狂抢购云云。一度在国内热销,市价高达1290元。
我看了一眼其夹杂中英两种文字的产品包装,不禁觉得好笑。在包装的显要位置,画着5颗星,写着“Dr.Recommended”,其本意应该是想表示是“获医生推荐的产品”,却不知这时Doctor是不能缩写成Dr.的,这么一来成了名叫“推荐”的大夫,令人莫名其妙。包装上还有一个英文图表,据说是在美国做临床试验的结果,但英文写得很蹩脚,甚至还有把“FourthMonth”(第4个月)写成“FourMonth”这样的低级错误。类似这样的英文错误还有一些,有初级英语水平的人都不难看出来,可见至少其包装是出自粗通英文的中国人之手,不是舶来品。
用包装上注明的产品英文名称“EntireEngrow”在网上检索,只有寥寥几个网页,都是推销该产品的中文网页。没有一个英文网页提及这个产品,可见在美国市场上并无该产品出售,遑论在全美引发疯狂抢购。
该增高系统的主要部件是一个头盔,戴上它后,用低频电子脉冲刺激人体头部,据说就能促进大脑垂体分泌生长素,达到增高的目的。这种电子脉冲是否能够真正刺激垂体,垂体受到电流刺激后是否就能加速分泌生长激素,这都是很成问题的。如果它真能刺激到垂体,也有可能刺激到大脑的其他部位,不能不让人担心是否会有什么严重的副作用。该系统还有三瓶食品,从成分看,其实就是一些维生素、矿物质之类的营养素。缺乏营养固然会影响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但是对饮食正常、有充足营养的人来说,额外补充营养素并不能促使其长得更高。
“生活315”节目组的工作人员还给我看了另一种增高产品“哈佛代高乐”,号称是哈佛医学院查姆斯教授发明的。检索哈佛医学院教授名单,并没有一位叫查姆斯或读音接近的。事实上,该产品是国产的,由延边大学研发,向国内医药管理部门申请批号时用的名称为“五维赖氨酸”,主要成分即为5种维生素和赖氨酸。赖氨酸是氨基酸的一种,广泛存在于各种蛋白质中,在肉、蛋、奶等动物蛋白质中含量较高,约为7%~9%。一片“五维赖氨酸”的赖氨酸含量不过是75毫克,相当于1克的肉中赖氨酸的含量,换句话说,吃一片“五维赖氨酸”,还不如吃一片肉。
虽然国内市场上有多种增高产品都号称来自美国,但是事实上,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没有批准过任何增高器械或口服药品上市。唯一一种获得批准的“增高”药品是生长激素,适用于治疗体内缺乏生长激素的少年儿童。但是生长激素必须通过注射才能发挥作用,口服无效,而且非常昂贵(一年大约需要2万美元),长期使用会有严重的副作用,增加了患癌症、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
近几年来,形形色色的“增高产品”在国内市场上非常火爆,虽然多家媒体都揭露过这类产品,一旦某个产品被揭露出来会影响其销售,但是似乎并没能对这类产品总体上造成致命的打击,一个骗人的产品消失了,新的产品又冒出来继续骗人。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原因是这类产品有一个庞大的潜在市场。目前中国社会过分看重一个人的身材高矮,对身材矮小的人存在普遍的歧视,被视为“残废”、“二等公民”,甚至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这种不正常的社会风气迫使身材较矮小的青少年抱着侥幸心理去试验各种“增高产品”,尽管医学界公认目前并无任何有效的“增高产品”,但是许多人仍然不愿面对这个现实。
另一个原因是“增高产品”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不仅仅是由于其广告做得天花乱坠让人不由不心动,而且也的确有一部分消费者在使用了这类“增高产品”之后长高了。“增高产品”面向的是骨骺线还未闭合的少年儿童。只要骨骺线还未闭合,就有长高的可能,本来是自然长高的,但是由于使用了“增高产品”,就会让人误以为是“增高产品”在起作用。
尽管已有多家媒体揭露过“增高产品”,尽管在一些地方药监、工商部门的网站上,也能看到提醒消费者不要相信“增高产品”广告的提示,但是目前我还没有见到有哪种“增高产品”受到了重罚或被严厉取缔,最多是在赚足了钱之后消声匿迹了。造假成本极低,获利极大,这是当前中国各种伪劣假冒产品泛滥的根本原因,“增高产品”也不例外。
美容化妆品的秘密
“如果你有雀斑、晒斑、妊娠斑、黄褐斑、任何脸部色斑,我们隆重向您推荐拥有世界领先科技的巴黎欧潘多……它是由诺贝尔生物与医学奖获得者做出的一项重大发明,它能使你在330天的时间里,看到自己脸上明显的祛斑改变……”一些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购物广告如此宣传一种叫做“巴黎欧潘多”的祛斑化妆品。该产品据称是从法国引进的,在广告中,有8位中外超级歌星、影视红星现身说法,声称他们使用了这种产品,帮他们祛了斑,效果非常好。
有一些消费者向中央电视台“生活”栏目“生活315”节目组反映,他们听信电视广告订购了这种祛斑产品,希望使用之后能把脸上的色斑祛掉。没想到,在用了一段时间之后,色斑不仅没有祛掉,反而增多了!在网上一些健康、美容论坛上,也可以看到类似的反映。
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拿了该产品给我看,询问我的意见。进口化妆品的批准文号为“卫妆进字”,但是该产品包装上写的批准文号为“卫妆特字”和“卫妆准字”,从这一点看,可以认定它是国产的,其公司名称和产地也表明是在国内注册、生产的。该产品包装上显著地写着外文商标“Upon.Do”,我在网上做了检索,没能找到有国外的网站在卖这个品牌的化妆品。
该产品的电视广告声称它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发明的:“2001年诺贝尔生物医学奖获得者雷兰德·哈特威尔博士在过去的十年里,一直致力于从天然植物中发现并成功提取了欧霹雳祛斑因子,其祛斑活性是普通植物的20倍。”在200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的确有一位美国生物学家叫雷兰德·哈特威尔(LelandHartwell),他是因为研究细胞周期获奖的。近十年来,他担任美国弗雷德·哈金森(Fred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的负责人,致力于癌症方面的研究,并不从事化妆品研究。我怀疑这是厂家在盗用他的名义做广告,给他写了一封电子邮件询问此事。哈特威尔博士当天就给我回了信,告诉我他对该产品一无所知。
该产品的电视广告是如此介绍它为什么会有神奇的效果的:“祛斑出现脱皮、红肿、或留下更深斑痕的现象,那是以往祛斑方法的通病。最新的研究证实,原来黑色素在皮肤中是分散着的,有一种聚合酶会将它们吸附到一起,最终形成色斑,因此聚合酶就是色斑形成的罪魁祸首,欧霹雳祛斑因子独有的超强活性使它很容易渗透到皮肤深处,聚合酶和黑色素被迅速溶化、分解、消灭,这样色斑就很快被清除干净,而且是真正的安全不反弹。这就是使欧潘多不脱皮,不红肿,彻底根除色斑的根本原因。”
这是不懂生物化学的人对“聚合酶”望文生义杜撰出来的。体内的聚合酶不是用来聚合色素或别的什么东西的,它起的作用是把核苷酸链接起来合成核酸,合成脱氧核糖核酸的叫DNA聚合酶,合成核糖核酸的叫RNA聚合酶。可见,聚合酶跟色素的形成没有关系,消灭聚合酶,细胞也就死掉了,因为聚合酶是对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的一种酶。
皮肤老化对健康并无大影响,但做为衰老最明显的外部标志,在一个重视青春的社会,却会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这就是为什么皮肤保健品成为一个利润巨大的产业。除了形形色色的假冒伪劣的“祛斑”化妆品,市场上还有许多护肤品都声称能够消除皱纹,使老化的皮肤变得年轻。其实它们都只是通过润湿的方式使皮肤暂时显得光滑,并不能真正地消除皱纹。除了激光除皱,唯一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治疗皮肤老化的药品是维生素A酸,一种维生素A衍生物。阳光中的紫外线辐射是皮肤老化的主要因素。有研究表明维生素A酸能刺激表皮细胞的增生,促进皮肤微循环和制造胶蛋白,从而缓解阳光引起的皮肤老化。维生素A酸被批准用于减轻皮肤细小皱纹、褐斑和粗糙,但是它并不能消除皱纹和修复阳光的损伤,也不能让皮肤恢复到年轻健康的状态。而且遗憾的是,它对面部皮肤的作用效果不如手臂皮肤。它对年龄超过50岁的人或者肤色较深的人的作用效果,也没有经过研究。目前FDA正在研究α羟酸的安全性。这种化学物质被许多人认为能消除皱纹、斑点和其他皮肤老化症状,也有一些研究支持这种说法,但是对其副作用和长期效果究竟如何,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由于使用α羟酸会增加对阳光的敏感性,FDA忠告α羟酸使用者要格外注意预防阳光的损伤。
在目前看来,维持年轻健康的皮肤的最简单最便宜的办法,是躲开阳光,尽量不要在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候在户外活动,使用遮阳用具,在皮肤暴露的身体部位涂抹防晒霜。
水的保健骗局
我收到一封读者来信,报告说他的一生省吃俭用的父母花了5千多买了一个自称包治百病的华脉活性水生成器,“采用先进的电生离子分离技术,可将自来水制成活性水;长期饮用具有持续保健效果;老少皆宜,适用于各种人群使用”。这位读者气愤地说:“我简直要被这些无耻的骗子,不尽职的政府,父母孩子般的信任气死了。”
其实早在日,卫生部就发布过公告,揭露“一些涉及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以下简称涉水产品)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销售涉水产品时,擅自以‘离子水机’名义宣称其可制备离子水或碱性水,并大肆宣传具有各种保健功能,有的甚至擅自标识有卫生部门许可批件,欺骗、坑害消费者。”并重申:“涉水产品不得宣称任何保健功能。”
但一纸公文并不能制止“欺骗、坑害消费者”的行为。公告一年来,明目张胆地宣称保健功能的涉水产品仍然到处都在推销,其常用手段是与各地老年协会、老年大学合作,冒充医学专家举办免费保健讲座,以轻信的老年人为主要行骗对象,而且花样越来越多,除了“活性水”、“离子水”,还有“频谱水”、“磁化水”、“能量水”、“纳米水”等等,无奇不有。
它们或者其实只是过滤、纯化或消毒水的设备,能起到的保健作用并不比纯净水、饮用水强,或者只是贴上似是而非的科学术语标签,而其实并不符合乃至违背科学原理,没有生物医学依据,欺骗缺乏科学常识的消费者,是地地道道的伪科学。
在香港也有类似的情况。据《明报》报道,在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期间,香港消费者委员会收到过37宗有关滤水器和食水处理器的投诉,在市面抽验了5款售价港元、声称可制造出“神仙水”、“能量水”、“健康水”、“生命水”或“碱性离子水”等饮水处理器,参考国际权威组织,请教多名专家和政府部门的意见,最后发现,有关产品声称处理过的食水,对健康有特别益处,甚至可改善长期病患等,但完全没有根据,而且误导消费者。
也有人为这类“保健产品”辩护,认为反正是水,没有毒副作用,吃不死人,还能提供心理安慰,更能“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增加税收”,何必严厉打击呢?吃不死人的骗人东西并不等于就不害人。一台市价只值几十元、几百元的水处理装置被打扮成保健产品后,就卖到几千元、上万元,这是在经济上害人。这类产品本来就以骗人为目的,缺乏质量控制,过滤、消毒效果不过关,却声称经它处理的水不用烧开就可直接引用,或声称“经常用处理过的水清洁眼睛,可改善白内障和提高视力”,由此导致腹泻、感染等不良后果,这是在卫生上害人。有的患者因为轻信了这些产品的保健、治疗效果,而放弃了常规治疗,因此使病情加重,这是在医疗上害人。
这类骗人、害人的东西能大行其道,让人不能不惊讶于消费者、特别是老年消费者是何等的容易受骗上当。只要推销员服务态度好一点,产品说明文字“科学”一点,许多老年消费者就心悦诚服,宁愿相信陌生的推销员的花言巧语,却听不进更有科学头脑的子女的忠告,甚至逼迫子女和他们一起饮用。《福州晚报》报道过一个事例,韩姓女士命令全家人直饮华脉活性水生成器的水,心存怀疑的女儿被迫喝了这水后闹起了胃病(当然,导致她胃病的原因可能不仅仅是喝了这种水),韩女士还搬出说明书说,“人家有提示,饮用活性水后,有不适反应,这不是副作用,而是一种好转现象。”在让人哭笑不得之余,也难怪要感到愤怒,不仅愤怒于不良厂家的骗人,更愤怒于政府管理部门的不作为。
干细胞美容骗局还在骗
自从几年前干细胞研究开始走出学术界进入公众的视野,媒体对它的关注就没有间断过。特别是韩国首尔大学教授黄禹锡造假案,让“干细胞”一词真正进入了日常语汇。虽然许多人连那个“干”字应该发第一声还是第四声、究竟是什么意思也没有搞明白,但是人人都知道干细胞技术是一项会带来医学革命的神奇高科技了。
利用人们这种对干细胞既无知又神往的心理,中国的造假者早就领先黄禹锡大发横财。在2004年5月,《北京科技报》曾登过一篇《干细胞美容纯属商业骗局》的报道,揭露号称由“美国青春再造国际医美研究中心”研制的最新高科技干细胞产品“诺曼茜”。这种号称注射到人体后人很快就能年轻10到15岁的产品其实来路不明,那家美国研究中心也是子虚乌有。
干细胞美容因此被《北京科技报》评为2004年十大骗局之一。但是这种骗局并没有消声匿迹,反倒发扬光大了。“诺曼茜”不仅继续在美容机构、市场上推销,还生出来“诺曼茜二代”新产品了。并且冒出了一些类似产品争夺市场,广告手段也都类似。比如有一种“尊丽集美”胚胎干细胞,同样号称是从美国引进的最新高科技产品,价格也高得惊人,一盒的零售价从几万到几十万元不等。美容方式也是往体内注射干细胞原液或干粉针剂,据说注射后4周能让人年轻10岁云云。
我从中央电视台记者那里看到了该产品的“中国代理”深圳西伯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有关材料。不仅其中有关干细胞美容疗效的说法是伪科学,连那些有关证书也都是伪造出来的,而且伪造得十分拙劣。比如该公司提供的美国政府允许该产品出口的证书,落款是纽约州卫生部食品药品处主任理查逊(StuartE.Richardson),用的却是加州政府的印玺,不伦不类。这份号称由政府部门出具的证书,一些常用的关键词语都有很低级的拼写错误,例如“证书”(写成certoficate,应是certificate)、“注册”(写成rigistration,应是registration)、“美国”(写成UniteStates,应是UnitedStates)等单词都写错,如同儿戏。
这份出口证书的格式倒没有问题,理查逊也实有其人,是加州(而不是纽约州)卫生部食品药品处主任,之所以被弄得如此不伦不类、错误百出,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该公司不知从哪里搞到一份加州政府批准某产品出口的证书作为参考,以之为底本依样画葫芦伪造了一份出口证书。打字者不懂英文,于是在抄写、复制时出现了那么多低级的错误。
该产品号称是“美国BIO-COS生物医学科技研究中心”研发的,根据我的检索,美国并没有一家生物医学机构以BIO-COS为名。该产品的授权证书上写着该机构的英文名称是“BIO-COSinternationalmedicinebiologicaltechnology”,我也找不到这么一家机构。
在那些“干细胞原液”或“干细胞干粉”中不可能真的含有干细胞。分离、培养人的干细胞要比分离、培养普通细胞困难得多,在1998年才由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生物学家首次获得成功,目前这仍然是一项只供实验研究的尖端技术,还没有哪个机构有能力进行商业化大规模生产。
只有活的干细胞才有作用,而干细胞就像其他细胞一样,必须养在培养液中或冷冻保存才会有活性,一旦制成原液或干粉制剂就成了死细胞,不再具有干细胞的特性,所以那些“干细胞原液”或“干粉”即便是真的用干细胞制成的,也早已成了废物。
即使这些制剂真的含有有活性的干细胞,那么把干细胞注射到体内也不会起到任何作用,相反地,体内的免疫系统将会攻击这些外来的异物,产生有害身体的排异、过敏反应。
总之,这些所谓干细胞制剂不可能真的含有干细胞,从一些消费者在用了这些产品之后出现的副作用症状判断,它们的真实成分可能是某种激素。它们究竟是什么东西,这个问题应该由药检部门来回答。
最后,为了帮助大家识破类似的骗局,我简单地介绍一点干细胞的知识。所谓干细胞,是指那些未分化的、因而有可能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细胞的细胞,“干”的意思是可以产生分支的“主干”。细胞还未分化的早期胚胎是干细胞的主要来源。由于干细胞能够分化成其他细胞,有望用它来修复那些被疾病和创伤所破坏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和组织,因此对它的研究为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带来了希望,例如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症、糖尿病、慢性心脏病,甚至癌症。但是在目前,这类研究还处于非常初步的摸索阶段,要变成现实还是比较遥远的事。即使以后可以用胚胎干细胞来治病,也不会是简单地把它们注射到体内,因为那不会有任何用处。本书的第二编《干细胞的医学前景》一文中,对干细胞有更为详细的介绍,可供感兴趣的读者查阅。目前在市场上推销的干细胞产品,毫无例外全都是骗人的。
附录1 常见“保健品”功效一览
核酸:核酸是组成基因的化学物质,但是人体内的核酸都是自我合成的,口服核酸没有营养价值和医疗价值,口服后将在消化道中被分解。服用过多有导致痛风、结石的危险。
磁化水、频谱水、离子水、纳米水:其价值不会高于普通的水,不会有任何特殊的保健价值。
螺旋藻:螺旋藻是一种蓝绿藻,并不含有特殊的营养成分,它所含的营养成分都能从日常饮食中更便宜地得到。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它能治疗任何疾病。
花粉:没有特殊的营养价值。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它能治疗任何疾病。有导致过敏的危险。
蜂王浆:没有特殊的营养价值。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它能治疗任何疾病。有导致过敏的危险。
蜂胶:一些实验表明它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但是否确有保健作用仍有待证实。能够引起皮炎和其他过敏。
灵芝孢籽粉: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它具有治疗癌症的功效。
诺丽果汁: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能够支持有关它的种种神奇功效。由于诺丽果汁中钾的含量非常高,因此需要低钾饮食的肾病患者不可饮用,以免血钾过高。
鲨鱼软骨粉:传说鲨鱼不会得癌症,因此鲨鱼软骨粉被作为抗癌药物推销。事实上,鲨鱼也会得癌症。临床试验表明鲨鱼软骨粉对癌症并无疗效。
蛋白粉:没有特殊的营养价值,其价值不会高于奶粉等其他蛋白质制品。所有的蛋白质口服后都将在消化道中被分解成氨基酸,然后被体内吸收。
阿胶(驴皮胶):由驴皮或猪皮熬制而成,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其价值不会高于其他蛋白质制品。
过氧歧化酶(SOD):作为一种蛋白质,口服后它将在消化道中被分解,不可能进入体内发挥作用。
脱氢表雄甾酮(DHEA):为肾上腺分泌的一种类固醇激素。人体临床试验未能证实它具有保健、医疗作用。在体内能转化成性激素,长期使用可能有严重副作用。
羊胎素: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口服无效。注射羊胎素是否能抗衰老仍有待证实,其作用机制不明,而且有导致细菌、病毒感染、过敏等不良反应的危险。
生长激素:为垂体分泌的激素。口服无效,必须通过注射才有作用。可用于治疗由于体内缺乏生长激素导致的侏儒症,其抗衰老的作用还有待证实。长期使用会有严重的副作用,增加了患癌症、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
褪黑素(“脑白金”):为松果体分泌的激素。可能具有安眠作用,被用于因时差导致的睡眠紊乱。
大蒜精:大蒜在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方面的作用仍有待临床试验的证实。服用过量能导致多种副作用。
卵磷脂:是组成细胞膜的基本成分,参与多种生理功能。只要有细胞膜的食物就有含有卵磷脂,存在于所有食物中,从日常饮食中就可以获取足够量的卵磷脂,无需额外补充。有些人认为大剂量补充卵磷脂有助于心血管、神经系统保健,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证实。
硒:是人体必需元素,可能具有预防某些癌症的作用,对此未有定论。过量服用会中毒。
鱼油(“深海鱼油”):含欧米伽-3脂肪酸,可能能够预防心血管疾病。服用过量能导致出血。医学界建议吃鱼更好。
邀请朋友看此页
此刻其它网友正在查看的网页:
&&沪ICP备号-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证:(沪)- 环球医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1-611372环球医网
--为全球华人提供健康养身及疾病治疗方案的公益网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曲古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