哟们在于事无补告诉我们要不断读书网游泳

您当前位置:
野泳,禁而难止的背后
WWW.  日 14:17:14 来源: 太原晚报
每到夏日,野泳溺水事故就会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水,对多数北方城市来说是稀缺的。在我们这座水资源更加紧缺的城市,人们与汾河的关系尤为密切,因此汾河被称为太原人的母亲河。然而,每年在这条母亲河和其他几个为数不多的水域,都会有生命溺亡。今年入夏以来,我市已连续发生多起野泳溺亡事故。然而,野泳事故年年发生,但仍有一些不堪炎热的人不顾凶险,冒险下水。近日,记者先后走访了野泳溺水易发地和相关部门,了解市民的游泳习惯以及野泳溺亡事故发生的规律,一起探究野泳禁而难止的原因。 1 野泳溺亡事故多发
6月2日,端午节的下午,我市城北一名男子来到滨河东路西村水库,准备下水游泳,为防止发生意外,他还带着一条轮胎的内胎,希望能借助这条胎的浮力,使自己能在水中安全游动。然而,事情正是由这条轮胎而起。不经意间,这条胎首先落水,并向远处漂去。随后,男子下水捞这条胎,结果自己也被大水吞噬。
之后,男子的亲属报警求助,消防官兵连续搜索数天,没有结果。接下来,失踪男子的亲属又自行搜救数天,终于从水中将其尸体打捞出来。
无论是在汾河河道,还是晋阳湖四周,作为专业搜救队伍的太原消防特勤一中队水上救援分队,今年他们的身影已经屡次在上述地方出现过。
消防特勤一中队的统计表明,今年以来(到7月中旬),他们已经实施水上救援类警情34起,其中一些是落水施救、一些是打捞水面浮尸,还有就是野泳溺水救援,总共从水中打捞起11具尸体,并成功营救两人。从负责水下搜救的蛙人处记者了解到,这些溺亡者大多都是年轻人,而被成功营救起的,绝对是因为施救及时。 2 走不出的“野泳情结”
走遍市区内的几个野泳发生地,记者均能看到“珍爱生命,请勿游泳”之类的标志牌,但它们所起的劝止作用却十分有限。这些野泳者,除了相信自己的泳技外,究竟还有什么给了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
柴西路附近汾河河道中,市民王先生正在清澈的河水中缓慢地游动着。记者在岸边与水中的王先生进行了对话,关于为什么选择在汾河河道内游泳,王先生言简意赅地说:“你在太原市还能找到比这里更清澈的水吗?能找到比这里人更少的游泳地吗?”
除了对游泳馆不信任,野泳者还表示,到汾河里游泳,是因为一种绕不过的“汾河情结”。汾河冬泳队的赵大爷,今年已经69岁,汾河对于他来说,一直就是游泳的好去处。他回忆说:“小时候经常到汾河游泳,游出感情来了。小时候就在山西大学附近上学,穿过亲贤村,再往西就是美丽的汾河,游泳,几乎是每天的必修课。直到现在,我依然天天在汾河里游,不分春夏秋冬。”
赵大爷还说,在那个游泳馆并不常见的年代,汾河和晋阳湖承载了多数太原人的游泳梦,“那时候,爱游泳的人,都有过汾河戏水的经历,三五个人,背着条轮胎,在水里狠命地玩。那个舒服劲,是游泳馆里很难享受到的。”赵大爷说。
采访中,不少游泳者,尤其是一些中老年游泳爱好者,都说在汾河游泳,算得上是一种传统,不仅是休闲,更是记忆。 3 野泳老手咋看野泳?
此次采访中,为说明野泳的危险性,记者特意采访了几位资深野泳者。
在我市,目前活跃在野泳第一线的,汾河冬泳队算是一支有规模的队伍,他们的基地在南内环桥以北的汾河景区。
找到他们时,记者刚一张嘴,他们就显得不高兴起来。一位姓曹的女士向记者指出:“怎么是‘野泳’?应该叫‘公开水域游泳’!”
那么,在公开水域游泳到底有多危险?
曹女士反问记者:“在室内游泳安全吗,在马路上行走安全吗?”
曹女士进一步表示,有人说野泳害人,她并不这么认为,危险总是存在的,危险总是相对的,但只要做好防范措施,充分意识到室外游泳的危险性,不贸然下水,不到危险的水域去,这项运动还是相对安全的。
这时,另一位游泳爱好者老李向记者举例说明,大概是在日,就在汾河景区南内环桥以北,发生了一起游泳溺亡悲剧。最特殊的是,溺亡者居然是一位来自南方,并且曾经在全国性游泳比赛中的获奖者。
老李清楚地记得,那个小伙在下水之前,身旁几个友人曾经一直鼓动他下水,以展示其泳技。“扑通”一声,小伙子下水了。老李看到,这个人确实是个高手,游动的速度非常快,很短的时间,他就从汾河东岸到了西岸。正当他准备转身往回返时,情况突然变化,小伙子在水中挣扎了一下,仅仅一下,然后就消失了。
怎么会这样?当老李随后听说小伙子是个游泳健将时,他不断思索其中的原因。之后他很快有了答案,事情的原因大概是因为汾河较低的水温。老李说:“4月初,汾河也就不到10摄氏度的水温,贸然下水,快速游动,要使身体各项机能在短时间内被提上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自然容易发生危险。”
其实,在所有汾河冬泳队队员来看,在公共水域游泳,应该是一个舒缓、循序渐进的过程。记者注意到,即便是这些“老手”,他们下水后,总是缓慢地在水中游动一会儿,充分适应后,才开始往远处游去。另外,他们在“远行”(往汾河对岸)前,身体上总要拴一个“跟屁虫”,一旦发生危险,救援将变得直观不少。
曹女士还说,公开水域游泳,绝对不是一件心血来潮就能实现的事情,它必须经过前期的充分准备,才能保证相对安全,没有太好游泳技术和经验的人,最好先到室内游泳馆,那里相对安全。今年64岁的曹女士,50岁开始学游泳,先在室内馆足足“泡”了3年多,直到一口气可以游3000米,她才敢到公开水域比划。
这些队员还提示,目前一些人,逢天热或心血来潮,总是喜欢到汾河湿地以北段游泳,需要十分注意的是,那里水下地形复杂,且水温相对较低,故发生危险的可能性更大。而对于那些酒后下水或者干脆不会游泳下水者,队员们表示,这些人本身就是在“寻短见”,没办法说。
总之,在曹女士等人来看,公开水域游泳,绝对不是谁想玩就能玩的,水下情况千变万化,而人的身体也在发生着变化,每一个下水者都应该慎之又慎,且抱有充足的敬畏之心,如此才是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的态度。 4 加强管理注重救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野外游泳爱好者而言,室内游泳对他们的吸引力是非常有限的,与价格、区位等因素关系不大。在这些人看来,游泳,必须是在大自然中。
然而,目前在我们这座城市,这样的地方却少之又少,而且缺乏统一而有效的管理。在汾河景区南内环桥北、汾河湿地、汾河沙坑(柴西路)、晋阳湖等几处野泳地而言,目前也就是汾河景区南内环桥北距市中心最近,距有效的救援力量最近。然而,即便是有人在此溺水,除非溺水者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救援,否则若等消防蛙人赶来,也于事无补,更何况其他相对偏远的地方。通常,溺水者常常在4分钟到6分钟内即死亡。
有人认为,既然野泳禁而不绝,就应该疏堵结合,比如,在符合户外游泳的水域,设立浅水区和深水区,并用围栏等设施进行安全防护。这样,游泳爱好者既能体验到野泳的乐趣,安全系数也会大大提高。
本月初,一则《太原将建水上搜救应急指挥中心》的消息见诸报端。该消息称,为迅速、有序、高效组织水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行动和救助遇险人员,近日省政府发布新修订的《山西省水上搜救应急预案》,我市等一批城市将组建水上搜救应急指挥中心和专业力量。全省水上搜救应急指挥中心设在省地方海事局,并按水域覆盖面积划分,依托当地武警消防和省水利厅的专业潜水力量开展专业救援。
就此,记者与省地方海事局取得联系,一位郝姓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这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但搜救队伍真正建起并投入正常工作,仍需时日。董豪 申波
[] [] []
[责任编辑:欢迎进入《视听纵横》网站
建设性舆论监督的新样本――解读《寻找可游泳的河》和《八婺问水》
  2013年夏天,比史上最长持续高温天气更值得浙江人记住的,应该是在全省刮起的一场环保风暴,更准确地讲是一场针对水环境污染问题而掀起的舆论监督风暴,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一场全省范围的水环境污染治理风暴。在浙江卫视,这场舆论监督风暴的名字叫《寻找可游泳的河》大型新闻行动(下文简称《寻找》),在全省各地的新闻媒体都各有各的叫法,在金华,金华广电推出的大型新闻行动名字叫《八婺问水》(下文简称《问水》)。
  水污染问题已存在多年,是老大难问题。在连续看了《寻找》和《问水》这两组系列的多篇报道后,人们对于治理好水污染问题的信心不断增加:观众踊跃报料源源不断地提供违法企业偷排污水的线索,触目惊心的污染镜头持续不断地被曝光出来,舆论的强大压力倒逼着政府部门采取行动加大治理力度,这一切都说明舆论监督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浙江卫视大型新闻行动《寻找可游泳的河》是于4月14日在《浙江新闻联播》推出,它以“清清河水,共同呵护”为主题,以“寻找可游泳的河”为主线,查找问题原因,反映群众呼声。金华广播电视台的“关注水环境”大型新闻行动《八婺问水》于7月10日推出,金华广电整合旗下声、屏、报、网全媒体资源,邀请环保志愿者参与,派多路记者深入一线,经过不分昼夜的蹲守、拍摄和采访,采集到大量一手新闻素材,累计拍摄时间超过300小时。
  笔者几乎观看了《寻找》和《问水》这两组系列的每一篇新闻报道,真切感受了舆论监督风暴力道之强劲。《寻找》在短短两个月中,共播出30多篇调查式新闻报道,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水污染问题的极大关注,省委书记、省长均作出长篇批示充分肯定。《问水》则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集中播发新闻报道140多条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立说立改,所披露的23个污染问题大都得到整改,有力推动了全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寻找》和《问水》两组报道系列取得了理想的舆论监督功效,也收到了良好的收视效果,其成功经验值得总结,值得媒体同行学习借鉴。笔者通过学习观摩,归纳出如下三个方面的成功经验,即:选题找准结合点,方法富有创新性,报道者摆正心态、以建设性态度开展舆论监督,三者缺一不可。
  一、找准结合点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但近年来,媒体在开展舆论监督时总感到有掣肘。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我们国家目前仍缺乏舆论监督的法律保障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没有找准舆论监督的选题有关。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媒体应该关注什么、监督什么须有所选择,找准了、找对了监督选题,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才能发挥媒体对社会的舆论引导力,否则于事无补。
  如何才能找准找对呢?
  关键要在结合点上做文章,要根据一个时期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社会大众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舆论监督的选题,要选择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密切关注、希望解决而又能够解决的重要问题和典型事例。做好这几个方面的结合,方能确保舆论监督取得应有效果。水污染问题,正符合这样的要求。在江南水乡浙江,河道密布,但这些曾经清澈见底的河,曾经游泳嬉戏的河,如今却成了臭水河,群众要求政府治理的呼声非常强烈。恰恰在今年,新一届政府上任伊始,提出了水环境治理这一工作任务,并将此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列入了浙江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工作内容之中。于是,当《寻找》和《问水》将监督镜头聚集于水污染问题时,理所当然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成为街谈巷议的公共话题,也理所当然得到党委政府的肯定支持。
  舆论监督难,主要还是在于获得有关地方和政府部门的支持难。由于“家丑不外扬”、“子行丑、父无光”等思想作怪,不少部门、单位对于舆论监督是不支持、不合作的。必须获得他们的支持,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提升媒体舆论引导力,增强公信力,有助于推进工作的开展。《问水》新闻行动的实践证明,找准选题、获得党委政府支持是多么的重要。此次新闻行动,被曝光的地方和相关部门都十分配合,金华市环保局长勇敢面对从不回避,多次来到金华广电联系对接报道中的污染点整治问题,市环保局还专门针对曝光问题下达整改令,设定时间表,定期督查,切实解决了一批污染难题。同样,《寻找》新闻行动的成功也与党委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据报道,省委书记夏宝龙曾专门给各市、县委书记写信:“对于这次大型新闻行动曝光的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各地必须举一反三,查找不足,立即整改,务求实效。”省长李强也作出批示要求各级政府及环保部门接受群众和媒体监督,借力推进治污工作,切实改善城乡生活环境。
  《寻找》新闻行动还促成了人大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实现了舆论监督和人大监督的结合。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在《寻找》行动进行三个月后的7月16日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全省各级人大代表开展“关心母亲河溪,查找水污染源,恪尽代表职责”活动,从关心身边(家乡)的河溪做起,及时反映水污染源情况,为水污染整治建言献策,履行好代表职责。9月5日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在金华广电召开“《八婺问水》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进会”,会议主题是以《问水》行动为抓手,促进全市各级党委、人大、政府间强化治水工作的协同性和紧密度。毫无疑问,人大的参与必定有助于推进水环境治理工作,更使舆论监督的效应倍增。
  二、方法有创新
  《寻找》和《问水》两组系列报道,营造了强大的舆论声势和浓厚的舆论氛围,并切实推动了水污染治理工作。不一样的报道效果来自富有创新性的报道手法。
  创新一:采用新闻行动实施舆论监督
  新闻行动,是近年来被较多采用的一种新的报道形式,指的是媒介为了某一宣传主题,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并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而举办的活动,多用于正面宣传重大主题报道。此次采用新闻行动的方式来实施舆论监督,则不多见。
  新闻行动最鲜明的特点是自主策划。记者所采访的活动,一般都不是由媒体主办的,活动目的大多不是为了被采访和进行宣传报道,自然也不会考虑是否能承载重大主题宣传任务。媒体自主策划新闻行动则完全不同,可以设计合适的载体,可以搭建专门的平台,通过有针对性的策划来开展新闻报道,引导全社会向大政方针、中心工作凝聚,实现主题宣传的目的,舆论引导效果事半功倍。以《寻找》和《问水》为例,这两组新闻行动都围绕“查找污染源”开展策划,这是新闻行动的“牛鼻子”,只要能找出污染源头,下面的整治工作就不难了。《寻找》行动所设计的载体是“寻找可游泳的河”,看似找河,实则找污染源。摄制组分赴全省寻找,发现了许多黑臭河、“黄河”、变色河,采访记者追根溯源,揭露企业非法排污的严重问题,引起地方政府重视,狠下决心加以整治。综观《寻找》系列播出的100多篇新闻,基本形成了如下的舆论监督节奏:寻找――发现――整治。与此相类似,《问水》新闻行动策划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找出污染源头;第二个阶段为追查污染责任;第三个阶段为督促整改。在每一个阶段都策划了内容各有侧重的活动,如第二阶段计划请政府部门介入,侧重于追究非法排污的责任,实际工作中市督考办直接参与了对第一阶段所报道污染问题的回访,并专门下发了《关于&八婺问水&聚焦环境污染问题整改情况的督查汇报》,金华市委书记在汇报材料上批示要求“印送各县市区主要负责人明确责任,整改到位”。报道取得了预期效果,也证明了前期策划的成功。
  与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相比,新闻行动更具过程性和规模效应。一次新闻行动常常包含了多项活动内容,如《寻找》行动中还套了“横渡钱塘江
畅游母亲河”电视直播活动。持续时间长、活动内容多,必将影响到观众的收视期待,对活动进展的牵挂,对活动结果的预测,成为吸引观众的强大动因。《寻找》系列在6月2日播出了台州椒江染料企业偷排污水染黄百米江面的新闻,偷排污水的管道深埋在淤泥底下,当潮水退却,管道终于暴露出来,究竟是哪家企业所为?6月3日的节目继续关注,当地环境监察大队介入调查,过程虽然简单,涉嫌企业也只两家,但观众还是很愿意看下去,既是想知道究竟谁是污染源头,又是想看看环保部门会如何执法。直到6月6日的节目道出污水直排入江的真相并对污染企业作出勒令停产并处以1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决定后,观众才长舒了一口气。金华广电在实施《问水》新闻行动时注意整合各种传播资源,集中开展大规模、持续性的新闻报道,据粗略统计,《问水》新闻行动第一阶段持续2个多月时间,共播发各类新闻140多篇,大规模的新闻报道使水环境治理成为一段时间最集中的议题,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形成了强大舆论声势。
  创新二:加强互动发挥群众主体性作用
  《寻找》和《问水》能取得成功还应归因于坚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动群众的力量。
  无论从舆论监督的角度看,还是从新闻行动的角度看,群众性(受众因素)都是其内在非常重要的因素。舆论监督的实质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公共事务进行监督,开展舆论监督,反映人民群众普遍关心、渴望解决的水污染问题,必须要依靠人民群众,群众是污染的直接受害者,也是治理污染的最大受益者。新闻行动则重视与受众的互动交流,通过受众的广泛参与,更好地满足其需求,吸引其关注,从而实现最佳舆论引导效果。《寻找》和《问水》这两组新闻行动,都很好地做到了与受众的交流互动和公众的广泛参与,这一点无论在新闻行动的策划阶段、实施阶段、传播阶段以及后续阶段都得到了体现。《寻找》新闻行动制作了一则40秒长的宣传片,每天在浙江卫视播出,该宣传片的诉求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就是:请观众朋友提供有关水污染的新闻线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观众朋友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大量的采访线索。《问水》新闻行动不仅在前期的策划和线索征集阶段得到了热心观众提供的很多有价值采访线索,而且在采访过程中得到当地群众帮助,为记者带路查找污染源,如兰溪华圣造纸厂深夜排污,《问水》记者围着厂区找了一圈又一圈,一直没有发现排污口,最终在当地一位村民的带领下才在一处非常隐蔽的地方找到了污水正滚滚而出的排污口。《问水》行动最成功之处是邀请了10多位环保志愿者全程参与,与记者一道顶烈日战高温,起早摸黑奔走于行动一线。他们不但对污染源进行了前期踏勘踩点,从而对问题了如指掌,而且都具有专业知识,都对环境保护满腔热情,这些志愿者在采访过程中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新三:充分发挥高科技作用
  《寻找》和《问水》两组新闻行动都采用了高科技拍摄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记录水污染现状。《寻找》新闻行动的第一站到古城绍兴,就采用了六翼飞行器携带的微型高清摄像机对河道进行航拍,由于视角与常规拍摄完全不同,极大拓展了人们的视觉范围,直观展示了绍兴的河道水网,这里有河面开阔、绿树掩映的美景,从高空看去,江面比较整洁,不过当飞行器下降到水面较近距离时,可以明显看到水质比较浑浊,有的江面呈暗褐色,有的江面呈暗绿色,有的江面则呈浓重的绿色,河水污染情况一览无遗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让观众感受到水污染的严重程度和水污染治理的刻不容缓。《寻找》系列6月23日和24日集中关注浦阳江源头浦江县的水污染问题,浦江县是中国水晶之乡,影响水质最主要的污染物是水晶加工所产生的废水废渣。在浦江全县有许多处水晶废渣堆放点,如果通过常规拍摄手法,即使拍摄四五处废渣点也起码需要两三天时间,还不一定能找得到,因为堆放点都位于山区的隐蔽处,倾倒者并不希望被人发现。通过无人飞行器航拍,只需几个小时足矣,而且从高空俯瞰下来,一目了然,任何堆放点都无处遁形。
  除了用无人飞行器进行航拍外,《寻找》摄制组还采用了其他高科技拍摄手段。7月16日的新闻《遂昌――农家乐旺起来,河水照样清》运用了防水摄像机潜入到水中拍摄,清澈的河水清晰地展示在观众面前。6月27日的新闻《拯救浦阳江(九):诸暨东白渠,东渠水清白渠泛黑》运用了安装在船模上的防水摄像机,贴着水面快速拍摄各种各样的污染物,展现了河水严重污染的程度。
  三、体现建设性
  坚持建设性舆论监督的原则,是我们新闻媒体与西方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最大的差别。西方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是为了揭丑,为了媒体自身更吸引眼球;而我们开展舆论监督,以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为目的。《寻找》和《问水》就充分体现了建设性舆论监督的原则,观众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采编人员的建设性态度。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坚持与人为善的原则。毛泽东曾指出:“批评应该是严正的、尖锐的,但又应该是诚恳的、坦白的、与人为善的。只有这种态度,才对团结有利。冷嘲暗箭则是一种销蚀剂,是对团结不利的。”与人为善,就是要求舆论监督时做到揭露问题客观公正,绝不添油加醋,绝不无中生有。与人为善,还要求做到不为曝光而曝光,应着眼解决问题。《寻找》新闻行动从6月17日到7月11日集中报道了浦阳江的水污染情况,这组名为《拯救浦阳江》的系列报道,是建设性舆论监督的典范之作,是与人为善的建设性态度的集中体现。整组报道共12篇,其中较大篇幅反映浦江县的水晶加工对浦阳江造成的严重污染。报道对问题的揭露非常客观,开头几篇用镜头记录了浦阳江目前的受污染程度,采用了当地群众的采访同期声,语言中充满对现状的不满,也采用了当地官员的采访同期声,语言中更多的是无奈。面对环境问题,面对群众的呼声,本着推进问题解决和促进工作的宗旨,记者采访了浦江县领导。浦江县领导对这组报道也是欢迎的,因为报道实实在在帮助他们营造了强大的舆论声势。报道后的第3天,浦江县就开展了一次全县范围的整治行动,对无证照小作坊坚决取缔,对偷排企业严厉查处。为推进水环境治理,《拯救浦阳江》系列之六、之七,用两天的篇幅记录记者和浦江县的相关部门一起深挖问题根源,一起寻求解决办法。系列之八则报道了曾经受水晶废渣污染最严重的虞宅乡经过重拳整治,半年后江水重又恢复干净,这不仅仅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其他乡镇的激励。充满善意的报道换来了浦江县委书记关于他们如何治理的答案,并得到了确保两年后可以下水游泳的承诺。与人为善,要求做到及时报道责任单位纠正错误、解决问题的举措,及时反馈曝光后续最新进展情况。如《寻找》系列曾于5月份报道了慈溪新庵江污染情况,节目播出后当地便着手整改,两个多月后的7月31日《寻找》系列再次对新庵江进行报道,介绍当地已经全面展开的整治行动,并借工作人员之口告诉观众这条江可望于年底告别黑臭现象。这种及时反馈的做法对当地的治污工作无疑具有正面促进作用。
  其次,要讲求分寸、注意平衡。注意平衡是保证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的前提,对于舆论监督尤其如此,不能非此即彼,必须做到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寻找》和《问水》十分注意把握平衡原则。虽然都是以曝光污染问题为主,但也注意褒扬整治污染有成效和环境保护做得好的正面典型,如《拯救浦阳江》系列报道之十一《浦阳江中下游:五类水变成三类水奥秘何在》揭示了浦阳江与诸暨东江汇合后其水质竟从五类水变成了三类水,水质突然变好,原因是什么?原来,东江上游的乡镇注意保护水环境,如诸暨东和乡采用人工湿地加地下厌氧发酵处理生活污水,对农业污水和工业污水采用源头集污、集中处理的办法等。这条正面报道起到了很好的平衡作用,让观众看到了地方治水的希望。《寻找》系列还报道了义务护河二十年的最美河长王义耕老乡长、勇堵排污口的“川妹子”曾正君、以及劝拆猪棚的“兵大哥”河长沈健等,这些正面典型具有强大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水环境的良好舆论氛围。注意平衡也包括要做到地区间的平衡,《寻找》遍及全省十一个地市,《问水》走遍了金华九个县市区。两组报道还注意污染物之间的平衡,虽然主要污染源是工业污染,绝大多数新闻是曝光各地工业污染的,但也有农业生产所产生的污染如畜禽粪便,还有居民日常生活污染等,正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污染源,所以治理污染才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点滴做起。注意平衡,实质是要懂得取舍,该报道的报道,不该报道的不报道,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多报道,不利于解决问题的不报道。
  其三,把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舆论监督在注重客观反映问题的同时,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解决问题上,这是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衡量舆论监督成功与否的标志。舆论监督不能搞“一锤子买卖”,只顾曝光问题,不管结果如何。这就给记者提出了要求。一是要求记者在报道播出后主动与有关部门联系、沟通,出主意、想办法,推动问题解决。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媒体的作用是发现问题、反映问题,媒体是没有解决问题的职能和权力的,问题最终还要依靠党委和政府部门来解决。二是要求记者对所监督问题始终保持关注,并调动各种新闻报道手法,结合采取内参、舆情等辅助性手段,锲而不舍地追踪下去,问题不解决不放松,一定要追出结果来,这是对所监督问题的负责,也是媒体社会责任的体现。《问水》行动第一阶段集中报道了各地污染问题,告一段落后,行动组织者将发现的问题以内参形式向市委市政府领导反映。金华市委书记徐加爱在内参材料上作出批示,市督考办按照书记批示精神直接参与了后续的回访报道。这次回访等同于对污染整治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督查。督查之后又一个月,《问水》行动组织者再次暗访了原来的各个污染点是否已切实整改到位,并在此基础上策划了一期电视问政特别节目《市民问政?一把手问水》,市委书记率各县市区的“一把手”齐聚金华广电,针对《问水》行动所曝光问题,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记者、环保志愿者和热心市民的质询。各县市区“一把手”都纷纷在节目中表态,要早整治、大整治、强整治,真正还母亲河以清流,还老百姓以绿水青山。节目之后,金华各地再次掀起了水环境治理的高潮。至9月底,《问水》行动所曝光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三是直接在新闻报道中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寻找》系列中有一篇《浙江:生态新技术
整治黑臭河》介绍了一种名叫“河道物化生态治理”的新技术,只要向河道投放一种“高效物化凝聚剂”,让污水中的悬浮物质与清水分离。通过这一技术,每天可以打捞出100多筐悬浮污染物,河底淤泥的深度由1.5米减少到30厘米。类似的办法可以供各地参考借鉴,类似的办法越多,则解决问题的希望就越大。  
治水,是一场硬仗。《寻找》和《问水》披露的污染问题正在一个个整改,一场治水大战正在浙江大地全面打响。然而,浙江河流的水质还远未得到改善,大部分的河流还远不能游泳,新闻行动不能草草收场,《寻找》和《问水》目前仍对污染问题持续曝光,新闻媒体任重而道远,应策划进一步的行动,保持舆论高压态势,促进水污染问题彻底解决,让广大群众想下河游泳就能下河游泳。
(作者单位:金华广播电视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于事无补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