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告别 霍比特人皮平下载

传记 / 剧情
斯蒂芬·弗雷斯
海伦·米伦 / 麦克·辛 / 詹姆斯·克伦威尔 / 阿历克斯·杰宁斯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在西南交大某个小角落有一个为你光影之梦而生的地方。我们凭借着对电影的热爱,希望更多人听到我们内心对电影的嬉笑怒骂和贪嗔痴念。只不过是抓住最微小的希望,在这个浮华过头的时代坚持自己的声音,微如沙砾却一样可以光芒万丈。&欢迎加入电光布影,让我们和整个世界听听你内心的声音。&&
真爱至上-Christmas is All Around
熬考试粥去了,提前祝圣诞快乐,Love actually is all around!
最后的告别!皮平演唱《霍比特人3》片尾曲
【霍比特人:五军之战】发布最新MV《最后的告别》,由《魔戒》中饰演皮平的比利·博伊德演唱,也意味着中土世界终于到了要告别的时刻,《魔戒》和《霍比特人》两者早已无所谓谁是谁的前身,谁是谁的后续,重要的是那个世界早已成为一个伟大的存在,时刻吸引着我们去冒险!
500 Miles 醉乡民谣 中英双字
《醉乡民谣》年度最好听的电影,我们迷恋的科恩叫一种感觉。
[腔调]灭世情怀·下——《傀儡谣》
文/唐健清&编辑/汪正若
其实,剥离开《攻壳机动队》剧情、画面的因素,抽离出电影中的背景音乐,它仍然是展示押井守灭世情怀的绝佳角度。
听过GIS和Innocence的OST(原声带)或者是观影同时仔细品味过的本片音乐的人都知道,两部电影背景音乐的主角只可能是《傀儡谣》(GIS中的BGM应为《谣》,Innocence出现的名字才为《傀儡谣》,但后文中《谣》与《傀儡谣》需要同时出现时,统称为《傀儡谣》)。说来也颇有些有趣,前后两部采取的背景乐居然如此相似,导致不少人开始吐槽川井宪次先生的不靠谱。可事实上,两曲《谣》与《傀儡谣》在编曲上虽然略有差别,的确核心特质仍是相同的,不过,这种建立于唐代鬼音基础上的咏唱,这种宛若盛世华章的倾颓式的悲怆,这种能在编曲上搭配得起电子乐,古典乐,日式民谣型的曲子难道能超越它去适合这两部电影吗?
其实《傀儡谣》的主体很简单,就是由女声进行的一小段小合唱,而在两部电影中多次出现的,多在其主体以外的编曲上。傀儡谣的歌词很有意思,颇有佛偈的意味,笔者摘录一段如下:  
纵使无月照日夜 ひとひひとよ つきはてらずとも
  虎鸫悲啼亦如昔 かなしみに ぬえとりなく
  蓦然回首百花残 わがかへりすれど はなはちりぬべし
  宛似心慰杳无踪 なぐさむるこころは けぬるがごとく
  诸神集新世 あらたよに かむつどひて 
  夜明虎鸫啼 よはあけ ぬえとりなく
  花开向神祈 さくはなは かみにこひのむ
  浮生空自哀 いけるよに あまみがかなしも
  梦已逝 いめはけぬ
  恨飘零 うらみてちる 
《傀儡谣》在GIS的OST中收录有三版,一般称呼其为《谣》,而非《傀儡谣》,三曲其咏唱部分歌词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其使用的乐器与编曲上的差别,而在Innocence的OST中也收录有三版,为正儿八经的《傀儡谣》。其咏唱部分与GIS版本歌词曲调均不同,但是这三首之间的差别与GIS版三曲的差别类似。《傀儡谣》均是由川井宪次制作,由日本一表演团体&西田和枝社中&演唱的。为了本曲,川井宪次其收集了日本和风太鼓、泰国东北部地区的锣、印度尼西亚的angklung(又称竹筒琴或木竹琴)等世界各地搜罗来的奇怪民族乐器,掺以大片大片的纯电子音效&&这种模式的新派祭乐,也创造出了那宛如谜语一般的旋律。《傀儡谣》的人声的演唱方式称之为鬼音,属于唐代的一种唱腔,曲调极尽诡异空灵之能事,模仿亡魂哭泣哀叹之声。
《傀儡谣》作为BGM插入的几个电影片段当中,有GIS里,素子义体制造的过程,又有素子乘坐舢板游艇,在城市里的游弋;同样也有Innocence里,那中国祭时,浩荡与静谧交错中巴特对线人的追击。但无论何时,这曲子里稍带有些许鬼气的咏唱,那怪诞的旋律,还有诡秘的曲调背后涌动出的宏伟的情感暗流,总隐约阐明着人类在科技发展下趋于的悲凉,人类存在的价值的毁灭&&影片要述说的灭世感又一次被阐发到了极致。
考虑到整首曲子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放开《谣》与《傀儡谣》的歌词与编曲的分别,其实总是那以民间乐器和女声打造出的东方式民族宗教味,当然,是被现代电子加工过的。但无论是圣洁清冷略带诡秘的主体部分的咏唱,还是稍显静谧,却也质感宏大的多乐器与电音混搭出来的伴奏乐,都体现了整个《攻壳机动队》的主风格:无形与有形,无我与有我,确认与被确认,取代与被取代,所有的矛盾归于一身,所有的未知归于一个更未知的结论。这种迷惘,乃至于对整个世界的存在性的怀疑,造就的总归还是灭世主义。
不同人听此曲所表现的情感总是差别颇为巨大,有被曲调所感染的悲伤,有被宏大的气势所震慑,当然,也有被那演唱时森森鬼气所吓到的。最后这一种,据说这帮听曲人总会联想到日本艺妓总喜欢画的白脸妆,或是联想到幽魂的吟唱&&这种情况却不禁让我想到了别的一些歌曲:《幽媾之往生》、《嫁衣》、《楚人美》、乃至于三大禁曲的《忏魂曲》、《第十三双眼睛》、《黑色星期天》。这些曲子或在曲调上极力营造绝望悲伤之感,或在人声演绎上玩弄精神分裂式的病态,也有在歌词上制造出血腥恐怖的之感。但无一例外,每一首曲子总会展示出颇有特质的怪诞,例如《幽媾之往生》中颤音的怪异运用,也《嫁衣》里歌词的血腥的恶趣味。但这些歌曲总会少了《傀儡谣》之中的那种对于盛世华章的倾颓的哀悼,少了对于这宏伟的悲剧的悲伤,少了这种悲怆到了极致的灭世情怀。少了这些特质,这些恐怖歌曲就只能吟咏出恐惧,缺少了《傀儡谣》里宛若毒品一样让诸如笔者的一类人上瘾的特质。
其实现在来看,这种拥有着修褉除秽的清净曲调的新派祭乐,这种兼具有圣洁清冷与鬼气森森的人声吟唱,这种带来一个未名世界的广厦倾颓的隐隐哀伤的曲调,这种靠一铃一锣勾勒出对世界的绝望感的前奏,这种靠急促奔腾的鼓声哀叹起静默控诉的节奏乐&&或许真的是独一无二的吧,这种灭世感或者也真的是难以复制的吧。
但总归来说,耳边又一次响起女伶那哀怨的吟唱时,你心中或许早已寂灭的灭世感,是否也要复苏了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及电影《攻壳机动队2:无罪》)
25348人关注
25348人关注
站长在关注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在西南交大某个小角落有一个为你光影之梦而生的地方。我们凭借着对电影的热爱,希望更多人听到我们内心对电影的嬉笑怒骂和贪嗔痴念。只不过是抓住最微小的希望,在这个浮华过头的时代坚持自己的声音,微如沙砾却一样可以光芒万丈。&欢迎加入电光布影,让我们和整个世界听听你内心的声音。&&
【晦盲】Sick and cruel
文\王佳敏&
当形而上的远方与生活皆被辜负,你会做出反抗吗?
《Miss violence》讲述的那一家人已经不能用扭曲形容,简直是是恶心的、病态的。只要女儿年满11岁,父亲就会带她们&去海边&,他所说的&去海边&,是让女儿卖淫,最后还要满足自己的兽欲,两个女儿与两个孙子是他与大女儿伊莱妮的孩子,为了儿童福利,他让再次怀孕的伊莱妮把孩子生下来。女儿们明明有向警察求助的机会,但她们却选择极力掩饰。我在观看影片时十分不解,但仔细想想,如果一个人一开始就诞生在这个家庭,他生活在父母所缔造的环境中,恐怕是早已失去了反抗的力量。电影中女儿们的眼神,让我想到了奈良美智笔下的小女孩,当你看那些娃娃的眼睛时,虽然感觉似乎他们不那么友善,但其实透过每一个娃娃的眼睛都能看出他们的内心有一个强大的小世界,眼神很倔强,却又充满了自由与希望。而反观伊莱妮和她的儿女们,他们的眼神却绝望而空洞,如同游魂,这是他们对现实的妥协,他们将自己寄予在这个家庭中,完全沉浸其中,不做出任何反抗。在剧中,由于被解雇,父亲一气之下把冰箱的食物带走,当他消气后把食物带回家,一家人仿佛是狗见到了主人一般跑过去,这种绝对的父权,就如同桎梏着我们的单一生活方式,女儿们的软弱无能、只渴望这种病态家庭的安全感则让我想到了如同蜉蝣的人们。
我们的一生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同的,等我们摆脱了学生时代,走出了大学校门,又要挤进人才市场,再从人才市场爬到一张办公桌前,领一份薪水,找到一个还不错的人组建家庭,然后慢慢老去。这是不是就是人们所说的安全感、世俗所定义的人生?我们就这样懦弱地把自己交给这份安全感,在时光里变得赘肉横生,消磨青春。&养生专家说少喝点儿可乐啤酒,白开水才是最好的饮料,就像父辈说别做梦了孩子,稳定的生活压倒一切哦。可白开水一样寡淡的日子啊,人味都被冲刷得痕迹模糊,血都快被冲淡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本充满激情的你我妥协于生活、浑浑噩噩地过完一生,过着只有安全感、没有独立人格的生活?当我们习惯于这种生活时,便也就规定了人生这一条路,不去改变、不去反抗。反正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时间会带走我们所有人,于是我们就如此心安理得地过完这一生,心甘情愿地过着和一群呲牙咧嘴的人一样的生活。这是不是和《Miss violence》中的女儿们有点像?&
(图片均来源于豆瓣)
影片最后,伊莱妮的母亲杀死了父亲,父权终结,此时母亲对这些人说:&Close the door&。这与他们之前的生活没什么不一样,只不过是换了一个人统治。他们仍然不会反抗,就在这样一个病态的家庭中,继续着狗一般的生活。如果是你,你也愿意吗?
真爱至上-Christmas is All Around
熬考试粥去了,提前祝圣诞快乐,Love actually is all around!
【如果没有电影】《行尸走肉》:灾难中人性的考量
&文/江伟泓
&一直以来,我对丧尸题材的电影、游戏和电视剧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小学时喜欢看《生化危机》系列的电影;初中的时候沉迷于《丧尸围城》系列和《求生之路》系列的游戏。到了高中,一部美剧《行尸走肉》横空出世,凭借着出色的化妆、特效和演员们精湛到位的演技,第一集便深深的震撼了我。当时无知的我还在怀疑:这真的不是电影?
想起高二时每到星期二晚放完晚自修便匆匆跑回寝室钻进被窝偷偷看用教师办公室WiFi下载下来的最新一集的《行尸走肉》的情景,当时的兴奋的心情我至今还能够体会。只不过后来上了高三,为了备战高考,逼不得已忍痛割爱。时间匆匆,一年多过去了,重拾《行尸走肉》,虽然还是那个鸡肉味,但是它给我的感觉却早已不同。
起初,由于一直有对重口味的猎奇心理,我对这部美剧的喜爱只停留在逼真的丧尸、横飞的血浆和刺激的历险等视觉刺激上。不可否认,在写实方面剧组做得十分逼真到位,让们感受到生命在这般残酷的环境下是如此的脆弱和无助。然而,如今的我更倾向于关注剧中人物的人性与矛盾。
从第一季到第四季,我们见证了主角瑞克与他所带领的人们从开始的恐惧和无助到后来的坚强与自立。期间,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一次又一次地面对人性的考验。患难见真情,当危险来临时,你是选择独善其身,还是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他人,亦或是牺牲他人性命以保全自己?《行尸走肉》呈现了人世百态,能否在仅存野蛮的世界中保存人类独有的人性,是《行尸走肉》抛给观众们的问题,也是主角们所接受的考验。这里,我想简要地谈一谈剧中的几个典型角色。
肖恩,主角瑞克的好同事与死党。他与瑞克都是在能力上能当领袖的人物,但与瑞克不同的是,在一个全世界都崩塌的时代,他过早放弃了人类社会善与恶的评判标准,放弃了做为一个人,在面临生存考验的时候,本应努力坚守的道德标准。正因为如此,为了保证大家的安全,他才会极力反对大家寻找失踪的索菲亚的行动。也正因为如此,所有人中只有他义无反顾地杀死了可能是无辜但威胁到大家生命安全的少年。为了让自己逃命,他杀死奥蒂斯好让他作为丧尸的诱饵。在他看来,为了生存在这个世界,保护自己所爱的人,他愿意舍弃人道。肖恩违反了道德,但假若我们抛开这些东西,他并没有做错。如果不狠心杀死奥蒂斯,他俩都逃不过丧尸之口,所带的药物也带不回农场,卡尔就不能得救,瑞克一行人或许就活不到今天。就如达里尔的哥哥所说:&脏活总需要有人干,并为此背负罪责。&无奈的是,这个世界改变了他,私欲和狂暴吞噬了他人性中不该丢失的那一部分,这也注定他的路走不长。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同样被这个世界改造的,最极端的例子,便是剧中的&食人家族&了。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从前他们好心建立的避难所,却不幸被遇上了流氓劫匪,他们男的被虐待,女的被强奸,侥幸逃走的那一部分人最后攻下并夺回了原来的地方,最后他们领悟到:&要么成为屠夫,要么就是羔羊。&并学行尸将人肉作为食物,沦为&食人族&。在这个没有秩序和道德约束的世界,丛林法则逼疯和扭曲了数不清的人。能在如此环境下仍旧保持着人性的善意和道德的坚守,或许也只剩下瑞克一行人才能做到了。
残酷的世界催生残酷的生存法则,《行尸走肉》在赤裸裸的展示了人类血腥暴力的本质同时,却也没忘记在每一集都使用一下温情法则。看着剧中的人物的行为,我时常在问自己:假如生存在那个世界,我会变成什么样的人?面对相同的状况,我又该如何去做?
而《行尸走肉》就像一个末世生存的试验场,试图给予我们每个人一个可供参考的答案。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扼住命运的缰绳
在国际艾滋病日过去的第四天,听了一个关于艾滋的讲座。现在艾滋这个话题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艾滋病已然成为一种隐形的流行病,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也因此展开。从国内的《最爱》到顾长卫的纪录片《在一起》,国外的《时时刻刻》到《瘟疫求生指南》,一直到去年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几乎每一部都展现了艾滋病本身的可怕和社会对艾滋病的不可消除的歧视。而《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却是用一种温情又轻松的视角来讲述沉重悲情题材的影片。
艾滋病可怕吗?就像你的数学考试还剩最后五分钟,却瞪着本该得分的一道题毫无办法,内心焦灼不安害怕挂科,但只能满头是汗地不停检查时间无计可施,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你最后失去了成绩。而艾滋病患者们则是失去了生命。
可见,艾滋病是可怕的,可怕之处在于疾病本身的蔓延,更在于感染艾滋招致的歧视。大多数人眼里,艾滋意味着同性恋,吸毒,淫乱,一系列人生堕落糜烂的代表,所以《断背山》里的Jack因为不一样的性别取向而被人殴打致死。所以《达拉斯买家俱乐部》里,那个深受牛仔文化影响的伍德鲁夫在得知自己感染艾滋后,他笑着以为是医院搞错了,自己又不是&玻璃和娘炮&,自己多么man&&抽烟、喝酒、吸毒、在女人之间流连、在颠簸的牛背上狂欢。直到他的晕倒,才使他真的意识到自己命不久矣。医生宣布他只能活30天了,电影进入了倒计时。
在令人绝望的倒计时里,他遇到了他最深恶痛绝的娘炮同时也是之后并肩抗争的生死之交&&雷蒙,一个属于LGBT(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群体,整天精心地打扮自己,浓妆艳抹的异装癖。他们因为艾滋病结成了联盟来对抗命运,在可怕的艾滋面前求生。出于求生的本能,他们俩将从墨西哥私运来的药物用于自己的治疗,同时成立了买家俱乐部把药物卖给众多的感染者。使他们和众多感染者在不被美国FDA允许的药物的治疗下,得以继续生活,得以继续抽烟喝酒,在牛背上狂欢。这次敢于向命运和权威发起的挑战,持续的时间远远超越了伍德鲁夫原本被判定的30天。&
最后伍德鲁夫也不是什么伟大的抗艾斗士,更不是什么圣人,他不过还是一个靠卖药来&赚命&的只是想活着的人,他甚至不像雷蒙那样更活得自我,不顾他人的异样眼光特立独行。但是他的转变却是有目共睹的,不仅仅是从一个德州电工变成了一个感染者的救命稻草,从一个过着糜烂生活的苍白灵魂变成了一个抗争权威和命运的鲜活的人,更让人动容的是他对同性恋群体和AIDS的态度的转变,从开始的排斥和歧视,经过与LGBT群体长期的和平相处,到尊重和理解。那场超市里,伍德鲁夫从前的朋友对雷蒙恶言相向,伍德鲁夫大打出手的场面象征着他心里对雷蒙代表的特殊群体的接受。因为那些社会的特殊群体也只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一样的对生命的热爱和渴望。
马修&麦康纳和杰瑞德&莱托那样自我毁灭的&病体枯槁,形销骨立&的表演将两个挣扎在垂死边缘的堕落的人最深的求生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25天的单镜头手持拍摄,两人为影片减去的77磅体重,和奋不顾身的表演换来的是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和另外全球大大小小41个奖项和28项提名。
(图片均来源于豆瓣)&
伍德鲁夫对医生说的:&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在为没可能活过的另一个人生去奋斗,我想让它存在点价值。&和雷蒙绝望中的:&I don&t wanna die.&是最让我感怀的部分。活着,才是最好的最重要的事情。AIDS也好,HIV也好,现抑或其他可能会要了你的命的东西,只要你不想离开这个世界,就在那颠簸不堪的牛背上,拼尽全力扼住命运的缰绳,直到最后一刻。
责任编辑:林京鑫
【祭奠】Institutionalized
&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ed.&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瑞德如是说。
要说《肖申克的救赎》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除去安迪和瑞德,便是那位和蔼可亲的布鲁克斯了。稀薄而苍白的头发,纵横勾勒的脸庞,无不诉说着他的年迈与沧桑。这位在肖申克呆了几十年的老人,在离开监狱的时候,没有带一分欣喜,满是悲伤与失落。来到这个与他认知相差几十年的社会,孤单地望着来来往往的车辆,他迷茫,他困惑,他找不到在这个自由、现实社会中的位置。这个社会,对于他来说,比监狱还可怕。
&Brook was here.&
最终,老布用犯着关节炎的双手颤颤巍巍地刻下了这几个字,自杀了。
瑞德用三个字完美地解释了老布悲伤的根源&&体制化(Institutionalized)。他说:&起初,你讨厌它,然后你逐渐地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他。这就是体制化。&监狱生涯使他养成了上厕所打报告的习惯,一旦未经此&程序&,他就尿不出来了。体制化是一种强大却隐蔽的力量,它在幕后操纵却从来不露声色。老布呆在监狱五十年,从开始的抗拒,到接受,最后变得离不开这个地方,因为监狱已变成他的家。一个完全封闭的监狱,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个小社会。每个社会都有它自己的制度和秩序、观念,一旦这些东西在我们的脑中根深蒂固,要想改变,就有很大的难度了。更何况时间已经不允许老布去适应这个新的社会,对于他来说,这便是一种折磨。
&想想现在我们许多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所面对的应试教育,培养了多少的读书机器、考试机器。来到社会,除了考试好,其它什么都不会,跟一个废人没什么区别。记得高考完后,一个学霸发的一条朋友圈让我印象很深刻:&也许真的高考完之后我的&价值&就半点不剩了吧。&当时的我们,除了懂一些考试的知识,还会什么呢?对于书呆子来说,应试的环境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天堂,而来到我们真正的社会,考核人优劣的标准和尺度改变了。长期在应试教育环境中培养出来的优越感,在冷酷的现实中支离破碎。被考试麻木的神经,抵不过瞬息万变的社会,被&体制化&的书呆子们被淘汰已是必然。
& 体制化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会剥夺人的生存能力,而在于对人神经的麻痹。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大象与锁链的故事:印度的驯象人,将小象用铁链拴在柱子上,让小象无法挣脱。小象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直到长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锁链时,它也不挣扎出当年被锁链锁住的范围之内。而锁住他们的却不是小小的锁链,而是一种顺从体制化的习惯。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 老布之死,就如同鲁迅笔下祥林嫂之死,是社会现象的一个缩影。看电影的同时,我又何尝不反思过,自己就是电影中的那个老布呢?只不过我们还没有走出那个无形的安适之地而已。我们也能被 &训练&得像大象那样&条件反射&地受到某种定性的思维、行动以及结果的禁锢。服务员那标准化的微笑,千篇一律的高考作文,歌手为了歌曲的畅销丢掉了自己的风格&&。另一方面,如今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也会像老布那样,从反抗体制,到逐渐地被体制化直到严重地依赖体制,最后成为体制的一部分。而能祭奠的,不仅仅是片中的老布,更是那种在你我心中曾经存在的反抗精神。
责任编辑:林京鑫
【如果没有电影】冬
混混沌沌地醒来,骤冷,把自己裹成一团丢到床上。记得几天之前还不曾出现这样的光景。
依稀的阳光撒到被子上,自己如同海格力斯般地举起双手宣告着一天的开始。而立冬之后,这一切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不同的是,冬天再一次地降临,寒冷如同逼仄的小巷环绕着每个人,心底发出的气依然在离开身体的那一刻变为霜降,然而漫天的白雪却消失不见。
记得在三年前的北京,大雪却在初冬突然造访,白色的晶粒逐渐为大地铺上了一层冰凉的外衣。那一天没有雾霾,也没有拥挤的车辆,我独自坐着地铁,听着一首某个胖子的歌默默地坐在地铁上前往城市的另一端。一张报纸掉在地上,上面写着冬天要来了。
三天之前,某个姑娘告诉我有一个歌手的专辑终于要发布,她等这天等了很久很久。随后我打开百度,输入了麻雀瓦舍这个陌生的名字。三天之后,我带着一份报纸踏上了地铁。不久之后,我在一个狭隘的房间里看到一个胖子静静地弹唱着这首《雪泥鸿爪》。却没有找到那个人的踪影。后来很久也没有了联系。
两年之后的冬天,大雪依旧肆虐着四九城,我坐在电脑前,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故宫的殿前。我想我终于可以说一句&狂傲的少年啊,那是多年前的事了&。
但如今的我却再也看不到雪上的脚印和熟悉的身影。我的故事讲完了,你的冬天又在哪里?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图片来源于网络)
【祭奠】永远的大师伯格曼
文艺片,全称文学艺术片,其内容应引起观影者对现实的深思,但现在说一个人爱文艺,就像是在讽刺他。这里的文艺片,不是指国内小清新影片,诸如《等风来》,正是因为这类烂片的大量存在,导致一群号称&追寻自我&的盲目跟风者出发旅行,使背包客成为时尚而浮躁的名词;文艺片也不是指画面唯美、故事简单的浪漫电影,《天使爱美丽》的上映令一堆热爱法国电影的&文艺青年&喷涌而出。虽然后者无论在影片制作还是题材选择上,与前者都有着天壤之别。但若是以历史上那些真正的&文艺片&相比较的话未免还是显得有些&小巫见大巫了&。
在我知晓的寥寥几位导演之中,不得不提起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野草莓》、《第七封印》、《沉默》等片奠定了他的大师地位,遗作《芬妮与亚历山大》更是名留影史。作为一位电影爱好者,我虽然不能完全理解这些作品中神性、人性等复杂而深奥的元素,但也想借此契机浅谈一下,聊表对大师的怀念与祭奠。
《处女泉》是英格玛&伯格曼在公开场合中最少提及的影片,并且由于影片涉及了对上帝的讽刺,而被列为禁片。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却被李安导演奉为神作,他说:&如果没有这样的影片存在,我会将会满足于讲一个好故事,满足于让人哭哭笑笑。&李安将《色戒》列为向《处女泉》致敬的作品,不过我认为《少年派》的风格更接近《处女泉》。《处女泉》中有玻璃眼球的老人象征着邪教里的奥丁神,失去贞洁的英格丽嫉妒天真美好的凯琳,丑陋的癞蛤蟆则是这嫉妒的化身。《少年派》中的隐喻手法与本片如出一辙,两部影片在对丑陋人性的讽刺、人人皆罪恶的主题上都大同小异。只要稍微了解点李安或英格玛&伯格曼导演,就不会对《少年派》的感受仅限于&神的力量是伟大的&,广电局也不会做出把《少年派》列为儿童教育片的愚蠢决定。
&&英格玛&伯格曼在影片中熟练运用大特写、淡入淡出等镜头语言,善于用复杂的电影语言表现个人的内心世界,为艺术片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开辟了现代主义哲理电影的先河。他称自己的风格为&影像的魔术师&,&伯格曼的风格影响了许多电影工作者,劳勃&阿特曼、伍迪&艾伦、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其中伍迪&艾伦曾这样评价伯格曼:&可能是自从电影被创造以来,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创造者。&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虽然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艺术成就很高,《第七封印》更有着&没有看懂《圣经》,根本看不懂这部影片。&的评价。黑白的影像、简单的故事、晦涩难懂的宗教&&如此多的元素杂糅在一起,我观看这样一部电影时,味同嚼蜡,不过阅读寥寥可数的几篇影评后,才发现原来影片蕴含着导演对人与上帝、人与死亡之间关系的探讨。朱光潜曾经说道:&最感动人的文艺大半是苦闷的呼号。&平淡无奇的故事下却讲述着沉重的人生、复杂丑恶的人性,等到我看完影评、自己静静地思考时,才觉得电影的真实主题令人不寒而栗。
&&&&看一部好的文艺片就如同品一杯浓茶,喝的时候十分苦涩,却回味无穷。这类电影会引起人们对人性、神性以及宇宙的深思,而这,才是电影的精妙之处。不过在这个大片云集、追求视觉刺激的年代中,能欣赏文艺片的观众越来越少,会拍并且愿意拍文艺片的导演更是屈指可数。我只能怀念20世纪的&文艺&电影大师们最活跃的时期。
责任编辑:林京鑫
【connecting】千里走单骑
听闻日本国宝级巨星高仓健先生因病去世,享年83岁。虽然只看过他的一部作品,当时的他已年逾古稀,没有了当年在《追捕》里那冷峻、坚毅的硬汉形象,但是他以一个温情的老人的身份出现还是深深地感染到了我。因此噩耗传来时,还是觉得有些恍惚,时间这么不着痕迹地前进,多少老一辈的优秀电影人就这么留在了记忆里。那些留存在过去的影片都是属于上一代人的记忆了,而我能够追忆他的也只有这部《千里走单骑》。&
张艺谋为这部电影前后准备了五年的时间,到2005年电影上映时,高仓健已经74岁了。常言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影片中,那为人熟知的穿着藏青色毛衣的高仓健每一个背影仍是那么地入戏,那么得隐忍和决绝。当张艺谋放弃《英雄》、《十面埋伏》里那些商业的花哨大场面,转而回归到乡土化大地色的云南小村庄,这样的故事本身就是在诉说平凡的生活。为什么叫做《千里走单骑》?这本是一个关于三国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回到刘备身边的故事,一个关于忠义的故事,而在这里,它是一种年迈的父亲为有着长年隔阂的儿子最后的愿望不远千里来到异国拍戏的父子之情。
在一个语言不通、文化相背、交通困难的环境下,高仓健与其饰演的父亲高田的孤独又有谁能理解呢?当他坐在阴沉的海边读着不愿与其见面的儿子健一的信时,心里又是多么悲伤呢?由于妻子去世时的误解,父子两已多年没有了沟通,代儿子完成他一直喜欢的云南傩戏的拍摄可能会是在儿子去世前唯一和解的机会。老父亲便不顾一切地从日本来到中国偏远小城寻找会唱傩戏的人,而唯一会唱这折戏的李加明却犯事入了狱,越过诸多障碍终于能过拍摄时,李加明却突然执意要见他的儿子杨杨。
至此,出现了另一对相似的父子,萦绕的心结、疏离的感情以及儿子的心愿使高田意识到要找到杨杨。而当观众觉得故事应该是顺利地找到杨杨,父子相见,高田如愿拍戏回到日本与儿子健一一笑泯恩仇时。生活却是差强人意的。如健一不愿与父亲相见,杨杨也拒绝与父亲相见,这是出于孩子的倔强,对于陌生父亲的抗拒。
两个父亲在儿子生活里的缺失使孩子不再愿意主动地沟通,但是父亲永远是不善言辞和被动的,不能因为他们的寡言就忽视他们的感受和关心从而更少真挚地交流。常常说父亲是山,是当与他们在一起时感到的安全,是发现他们的老态和软弱时的不可思议,似乎中国的父亲都是钢铁一般的父亲,似乎他们都是永远坚强而不老的。作为子女,我们要真正地去理解和爱我们的父母,与其他许多关系一样,同样需要时间,需要努力去学会,需要沟通,因为理解和爱不是生来就具备的能力,或许那一天会是我们也做了父母,才懂得去体会。
最后高田还是没有来得及去见健一,他那试图弥合代沟的想法也随着儿子的去世而失败了;杨杨最终也没有同意去见父亲,这是电影没有落入俗套的意外。而杨杨在高田离开时一路跟随汽车跑了好远,或许这则是一种错位又特殊的感情,高田代替了李加明在短暂的接触里给予杨杨父亲般的关爱和理解,尽管他们语言不通,但是温暖却是相通的;而杨杨也代替健一给予高田补偿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他内心的亏欠。虽然健一在去世前或许原谅了父亲,但失落还是将会一直伴随着高田。
(图片来源于豆瓣)
健一在给父亲的信中说道自己对傩戏的喜爱,而傩戏是带着面具的戏剧,健一是想看看面具之下是什么表情,他说人与人的交往也是如此,人们都是带着面具而生活。即使是在最亲密的人面前,现在他想让父亲轻轻摘下他的&面具&,看一看那平时无法发现却永远也割舍不断的感情。
责任编辑:林京鑫
【院线】星际穿越:2014太空漫游
当笔者看完《星际穿越》,一股深深的敬意涌来。能用1.6亿+的投资拍成一部如此硬核的科幻电影,又搭载的是原生IMAX70mm胶片摄影,着实需要很大的威望和能力才能说服制片方乖乖掏出资金。今年或许还有《Coherence》这样优秀的小成本硬核科幻作品,但百万级别的投资真的是小巫见大巫。
也许你会说,本片有一个合家欢的主题&&&爱&。《星际穿越》也是诺兰作品中少见的充满爱意的作品,故事起源于父女的告别,终结于女儿的病床。有些人认为诺兰这次煽情过了头,配上汉斯&季默的催泪奏鸣曲,笔者的朋友们观影中数次鼻酸却讲不出鼻酸的理由。
人类之爱相较于宇宙定律确实格格不入,作为编剧的诺兰弟弟乔纳森却把&爱&形容成&和引力一样能够跨越时空&的存在,像极了浪漫主义文学家眼中宇宙的规则律法。可细细一想,这所谓的&爱&的力量运行起来却是如此理性而具体,因为存在于Cooper和女儿心中的爱,让五维空间里的Cooper确信女儿会回到童年家中,确信女儿会拿起父亲送来的那块&汉密尔顿&植入广告表,于是Cooper在那具体化的时间长流中寻找,在女儿拿起表的那一刻,波动了引力的开关。你可以说Cooper能完成向人类传送黑洞数据的任务,是因为他和女儿之间的超越维度的爱,才赋予了摩斯电码更多的信息,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爱,Cooper才会被高纬度生物挑选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邮递员。
在观众们塞满三维世界思维的大脑中,这样一个圆环式的故事形式已经足够糊弄人,更别说基普&索恩满脑子的跨维度思维。前几年的《生活大爆炸》也曾请过大牌的科学顾问,但他们只是负责纠正主角们口中的物理学大道理,而到了索恩与诺兰的这次合作,科学顾问的地位史无前例地被抬高。据华纳所说,索恩这次切切实实地参与到了制片和编剧的工作当中。
全片的理论内核大多数来自索恩的著作,而克里斯和乔纳森,影片真正的编剧们,却像极了文艺工作者和诗人。观众们或许不理解强引力对时间的压缩效应,但他们一定看得明白女儿和儿子源源不断的催泪视频和Cooper的鼻涕眼泪,甚至本片在解释虫洞为何是一个球体时,那个黑人宇航员很自觉地帮我们做出了一个虫洞的简易模型。当片中的角色们一个个地念起狄兰&托马斯的诗句,当父亲和女儿在遥远的星际之间痛哭流涕,你真的没有把本片当做一个宏大的浪漫主义太空史诗?最开始这个剧本是派拉蒙摆在斯皮尔伯格的办公桌上的,拨开硬核物理的外衣,这样充满爱意亲情的故事,显然是老斯擅长的类型。
而诺兰也不是个类型片导演,题材通吃然后善于融入自己风格是他的特点,况且他还有接拍007系类的不靠谱理想(米高梅真的愿意让他们的邦德变得和蝙蝠侠一样黑暗抑郁么)。同样都是拍科幻片,老斯搞出了催泪大戏《人工智能》,而诺兰却不愿拘泥于如此小的格局,硬是加入拯救人类的伟大事业还不够,片尾更是把一个细思恐的难题抛给观众。安妮&海瑟薇扮演的这位Brand博士切切实实调戏了人类的外星起源说,这套由英国加地夫大学的科学家们提出的听似不靠谱言论,两年前也被科幻大导雷德利&斯科特调戏过,但两位大佬均没有做出详细的解答,后者在《普罗米修斯》的续作里还有深刻探讨的机会,而诺兰则很省事地抛给观众自己去讨论,反正诺兰是不会给原创作品拍续集的。
谈到省事,诺兰在本片中显然没有对时空理论作深入探讨的野心,科学界争论许久的&祖母悖论&和&虫洞塌缩问题&都被模糊带过,反正黑洞里的东西没人知道,科学界压根没有定论,怎么编都无所谓(就算主角最后掉进了乐高世界观众也不能说完全不可能)。而乔纳森&诺兰在影片后半段则近乎疯狂地开始偷懒。也许是为了重点体现父爱的主题,影片从严谨可探究的科学视角迅速转换到宗教般神秘的命运论。影片仅用一句台词,模糊地处理掉了高纬度人类的来龙去脉,最后被看不见的大手送回土星也讲得不明不白,仿佛那就是上帝指引着人类找寻自己的出路。当然高纬度生物对我们而言就等同于上帝,一个能同时看到人类出生和死亡的生物,时间在他们眼中如同家中的地板一样实在。他们顺手开个虫洞造个五维空间引导一下迷途的三维人类,也算是举手之劳了。
可惜诺兰引出了问题却没有解答它,就像库布里克也没有明确告诉我们《2001太空漫游》到底想讲什么。这部诺兰在媒体面前自称最喜爱的电影,是深切了解《星际穿越》灵感来源的关键。大师对大师的爱,总是在不言中,以至于炮制出一部风格极其相似的作品。无数的细节总是致敬着库布里克,比如朴素的太空美术设计,大理石板的萌机器人,宇航服头盔上反射的电脑界面,亦或者是坠入黑洞的眼熟的光影效果,基本都是有意而为之。节奏上的模仿带来观感上的相近,马特&达蒙饰演的Mann博士不论是作用还是智商都让人不自觉地和《2001》中的邪恶机器人HAL划上等号,Cooper坠入五维空间的诡异感觉似乎让你回到了《2001》那个令人费解的白色房间。你能看到诺兰和死去的库布里克在对话,前者似乎在说:&嘿,你这个地方用得不错&,而后者却没有机会看到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导演。
历史总是有无数的遗憾。我们能够感觉到诺兰的坦然,因为他没有把影片拔高到《2001》那种&熟读尼采才能理解&的高度,通篇对人类爱的歌颂占据了大量篇幅。&爱&是这个剧本最初的理念,也是诺兰个人情感的宣泄,拍摄初期的假名就用到了诺兰大女儿的名字&&《Flora的情书》,好似《星际穿越》就是父亲在外忙于拍摄蝙蝠侠而忽视对女儿的关爱的道歉信。情感戏本不是诺兰擅长的范围,而这次的发挥几乎可以肯定是融入了大量自身的感情,以至于诺粉们大呼&感情戏过了!&
与诺兰不同的是,配乐师汉斯&季默对氛围音乐的把握向来是传统优势。影片拍摄最初,诺兰就希望季默能依靠自己和儿女的经历写出一个独立于影片的主题。事实上出来的效果如下所说&&整张原声碟的高潮部分不出意外地变成了汉斯&季默式的宏大管弦奏鸣曲一波流,你能感受到高潮来临的那一刻无数的素材伴随着逆天的声压涌入你的耳朵,你有一种夜店般刺激的爽感却没有听到深入内心的旋律,这样的套路季默玩了无数遍。然而,整张原声碟的最大亮点,来源于那忽起忽落如浩瀚星空展开的复调,比如《S.T.A.Y》这一轨,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年幼的自己,看到了父亲讲完床边故事,唱着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s哄我们入睡,看到了那孩童眼中展开的璀璨无边的星图。
临近结尾,笔者还是忍不住讨论一样本片令人堪忧的钱景。《星际穿越》是第一次诺兰在本土失势海外笑傲的作品。首周差600万美元惜败给了迪士尼合家欢动画《超能陆战队(Big Hero 6)》,也算是极客型科幻片败给熊孩子的又一典型,在力挺诺兰的外人看来,实属可惜。而笔者则觉得发行方过于自信,《超能陆战队》上映之前足有两周的空档,当时被小成本恐怖片《Ouija》霸占,华纳不好好利用,硬是和&后冰雪时期&的迪士尼正面对撞。而今年的经验是,北美观众越来越难以讨好,卖萌耍贱的影片逐渐占据主流。
而《星际穿越(Interstellar)》在国内,引发讨论浪潮似乎已是必然。11月10号的上海点映,媒体似乎跟说好了似的疯狂给好评,夸得似乎只有熟读霍金精通天体物理的大神才能看得懂这部电影。此情此景,和四年前《盗梦空间(Inception)》在中大陆热映如出一辙,当年淘宝上一个同款陀螺,竟被炒到数百元之高。也依稀记得当年的地方电视台这样报道:&新华书店的《周公解梦》,居然卖到脱销。&这让人不免感叹诺兰号召力之强大。也正是因为《盗梦空间》这部电影,大多数国人第一次认识了这位早在海外出名很久的商业片导演。
衬衫的领口总是懒洋洋地塌在胸口,头发总是乱糟糟地往后梳,片场里总是一成不变的黑色旧西装&&克里斯托弗&诺兰,一位胶片时代出生的英国导演,一位始终坚持模型特效,始终不愿向3D数字浪潮妥协的商业大导,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传统电影艺术的魅力,而我们则有幸无需佩戴累赘的3D眼镜便可仰望这宇宙浩瀚,某些时刻,我们竟如尘埃一样迷失在这菲林的颗粒中。
图片来源:豆瓣
编辑:汪正若
【人物】斯坦利·库布里克:独行的怪人
记得在几年之前听说过这样一个笑话:&斯皮尔伯格死后上了天堂,上帝派天使来接见他。天使对他说:&史蒂文,上帝非常喜欢你的电影,他让我满足你的要求。&斯皮尔伯格说:&我只想见见库布里克。&天使说:&这恐怕不行,你知道,库布里克不愿意见人。&这时,斯皮尔伯格看到一个大胡子老头骑着自行车从身边路过,他急忙说:&那不就是库布里克吗?&天使说:&不,史蒂文,那不是库布里克,那是上帝。只不过上帝总以为自己是库布里克呢。&据说这也是老库本人最喜欢的笑话。而每当他人在他面前提及这个在电影界广为流传的笑话时,他却又总是笑着摆摆手说:&我只是一个怪人,一个独行者&。有趣的是,在当时我并没有看过很多库布里克的电影的情况下,也能够从笑话中读出斯皮尔伯格对于这位大师的崇拜。多年之后,我在各种机缘巧合下看完了大师的电影,也对库布里克&怪人&与&独行者&的标签有了更深的认同感。这种认同不是来自于他大火后世人的评价,而从他第一部长片《杀手》开始,就注定了他将踏上不同于其他人的电影之路。
影片《杀手》讲述了一个充满戏谑意味的故事&&刚出狱的罪犯强尼在各类&志同道合&的&好友&帮助下从赛马场偷走了200万美元,看似天衣无缝的计划却由于几个诸如坏女人、钉马掌、皮箱子等因素的乱入,最终导致失败。尽管《杀手》在库布里克众多代表作中并不是那么耀眼,并且以现今的眼光看来电影的多线索特色也算不上那么特立独行,但在五十余年前的好莱坞,一部电影要是如此拍摄的确是十分罕见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二战结束不久,各类传统浪漫或者英雄情结的电影正是如日中天,其间就不乏《码头风云》、《魂断蓝桥》之类的佳作,而像《火车怪客》这类黑色基调的犯罪题材电影也就开始逐渐衰落,毕竟战后产生的那一批观众还是希望着能从电影里寻求些美好生活的憧憬,而不是对现实的担忧,于是《杀手》成为了其中的一只&异类&。为了消除当时此类题材为影片带来的负面影响,《杀手》采用了《党同伐异》中创造的多视角叙事与平行剪辑&&即故事的展开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像一块块拼图一样拼凑出整个故事,观众们也借由&拼图&的方式沉浸其中,以获得更好的观感。尽管导演的另辟蹊径在当时并没有替电影带来好的票房收益,在评论界倒是获得了一片赞同,而在后库布里克时代里,越来越多同类题材电影向《杀手》致敬,其中不乏盖&里奇、昆汀这类独具个人特色的导演。而库布里克超前时代的思想,也预示着他将引领一个新的电影时代。
在电影圈摸爬滚打的几年中,固然有《光荣之路》、《洛丽塔》等优秀作品诞生,但与同时代的《惊魂记》之类相比未免还是显得稍逊一筹。直至有一天,《2001:太空漫游》上映了。这部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幻电影&的上映无疑是库布里克一生中最为人争议的部分之一。影片讲述了三个完全相互独立的故事,远古时期,一群猿人发现了一块神秘的黑石碑,它们逐渐靠近,随后其中的一个捡起了粗壮的骨头当做武器变成了首领;2001年,宇航员们在电脑机器人的指引下遨游太空,机器人却突然大开杀戒;前往木星的途中,幸存的宇航员大卫在黑石碑的指引下穿过了异次元的大门。这样的剧情用现今的眼光看来是缺乏商业电影的娱乐性的,甚至有些枯燥和乏味,因此当时有影评人们给出了&里程碑式的缺乏想象力的影片&这样极端的评价。另一方面,影片在除去剧情以外的部分却获得了一致好评,影片拍摄的60年代并未出现国际空间站、宇宙飞船等产物,片中的造型都由库布里克监造,有趣的是,之后出现在现实生活的这些事物竟和影片中几乎一样。除此以外,片中诸如登月、可视通信之类的&未来&技术,也在之后的时间里相继实现。也正是因为这些,电影之于库布里克也不再是单纯追求拍摄层面的炫技与故事的&高级讲法&,而是在未来长远的电影发展过程中存在无限的可能性,无论是概念还是题材。
也许是这位&独行者&走得太远,上帝剥夺了他继续&行走&的权利。在日,《大开眼戒》在纽约首映后一个星期之后,&电影之神&倒在了二十一世纪的门前,而生前他最想拍的电影《拿破仑》终究没能完成。现实世界中的拿破仑虽然曾经称霸欧洲,在经历滑铁卢之后也只能在孤岛了此余生。而库布里克呢?即使是被后世封为&电影之神&的他却未能拍出自己最想拍的电影。也许他这么想拍《拿破仑》也是因为这种悲剧英雄的情结吧。而不久之前,一位名为克里斯托弗&诺兰,主修英国文学的青年刚好因自己第一部电影上映和朋友举杯相庆。十余年后,青年早已成长为&21世纪的库布里克&,在这个冬天他也用自己的《星际穿越》在全世界的荧幕上向那位老人致以了最崇高的敬意。
《星际穿越》仍在热映中,诺兰的宏伟星图总是会在恰当时刻带我回到2001的太空漫游中,那里有我对宇宙最初的敬畏,而库布里克早已成为漫长的太空编年史里重要的指引,就像斯皮尔伯格说的那样:&他过去、现在、将来都是鼓舞人的力量。&
(图片来源于豆瓣)
责任编辑:汪正若
最后的告别!皮平演唱《霍比特人3》片尾曲
【霍比特人:五军之战】发布最新MV《最后的告别》,由《魔戒》中饰演皮平的比利·博伊德演唱,也意味着中土世界终于到了要告别的时刻,《魔戒》和《霍比特人》两者早已无所谓谁是谁的前身,谁是谁的后续,重要的是那个世界早已成为一个伟大的存在,时刻吸引着我们去冒险!
【如果没有电影】山不转心转
书豪吾弟,
我又活过来啦,身上还留着七根钢钉,走路一拐一拐地,但我还是上路了。大夫警告我,必须再休息六个月,但我满脑子都是路上的味道,那味道一日比一日强烈,我实在等不了了。他笑我找死,我说不对,我不想死。我热爱生命,所以我必须走,必须走出去,这你懂吧?骑到珠峰脚下,看到特大雪山冰淇淋,为你留照一张。
这是张书豪完成滇藏线回到台湾后收到李晓川的来信。晓川特有的云南腔还在耳边回绕。一遍一遍。不停地激荡我的内心。
听说《转山》之后的这几年,几条进藏的线路都人满为患,川藏线更是达到了平均六十米就有一辆自行车的密度几近堵车,不过真正全程骑完的人则是少数;还听说,今年是真正意义上川藏线的最后一年,因为几条隧道先后打通,意味着明年上路就没有十四座大山横亘眼前,进藏之路不再是坎坷曲折。我不想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或者&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次奋不顾身的旅行的梦想&这样的句式来评价《转山》。它是中国内地第一部关于骑行的电影,给了众多骑行爱好者一次前所未有的期待,我也因此期盼了很久。
但是即便它勾起了许多人的期待,但是看过之后,许多有过骑行经历的人都能看出《转山》并不适合作为进藏路书。主角张书豪(片中人物都是实名)没有对路途危险进行任何评估贸然上路,没有任何骑行经验的他上坡不知变速等等。一路上他几乎遇上了所有可能遇上的意外,爆胎,食物中毒,摔车等等。虽然现实中我们可能只会碰上其中几点。导演或许是想通过他遇上的种种不寻常的障碍来体现进藏之路的艰辛,从而表现书豪因为哥哥的死意外发现哥哥的骑行日志而上路,克服种种困难自我成长的不易。然而我认为这样的设定并没有赋予电影本身更多深层次的思考,也没有挖掘角色内心的挣扎和升华。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会因为亲人的离去而自身没有任何身体条件的情况下立即踏上这样危机四伏的旅程,可能只是向往一路上的天高地阔,毕竟318国道被称作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也可能只是想挑战一下自己,体验那种身在炼狱,心在天堂的自虐感,更多的人是说不出出发的理由,也或许找不到旅行的意义,可内心就是渴望在路上。对于骑行者们,《转山》或许不尽如人意,但我依然推荐它。正如第十放映室的张小北所说: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们的观众看到,除了伪劣武打和伪劣惊悚外,中国电影或许还能有其他的方式来正常地拍一部电影。它以纪录片一般的方式展现了滇藏线的绝美景色和用车轮丈量大地的非凡勇气。但它不免会被拿来与台湾的《练习曲》还有美国的《荒野生存》和《摩托日记》相比较。或许它们表现出来的形式不那么一样。但是《转山》中钮承泽说的&不要我们哪天在对方的葬礼上说,要是当时做了就好了。&和那些&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都是青年们热血迸发的理想和口号。
在《转山》首映当天,和朋友一起骑车去看。书豪站在川藏线最高点&&米拉山垭口上向天空抛撒无数风马旗的一瞬间会让自己有一种恍惚的感觉,那些温暖的回忆都被唤起。《转山》上映之前的暑假刚刚结束环青海湖的骑行,私以为像是藏传佛教里的&转山转水转佛塔&中的&转水&,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年,但是每次回想起路上的感觉,就像是李晓川口中的&满脑子都是路上的味道&,那种激荡的感觉还是历历在目。从青海带回来的转经筒项链坠还戴在颈上,蕴藏了那些骑行在沙漠草原湖边花田的心情,那些听自己沉重喘息推车上坡的心情,那些坐在藏民家里喝酥油茶吃牛羊肉的心情,那些心惊地奋力搭着刹车疾速下坡的心情,那些默念着&平沙莽莽黄入天&伴随重型卡车擦身而过一公里一公里数着前进的心情,那些背对着阳光瘫在路上大口大口喝水的心情,还有那些绝望看陡坡平静看湖面敬畏看青藏铁路温暖看夕阳的心情。这些书写不完的心情可能和书豪也会有重合的地方吧。像是快结束最后十几公里上坡时坡顶上大片大片的经幡真是快要感动得快哭出来。
(图片来源于豆瓣)
可能西藏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致命的吸引。走一遍川藏线一直是萦绕在心头的一个结,整个高中三年我就像着了魔一般去搜索所有相关的资料,在一个一个燥热不安的晚自习,理塘、如美、然乌、炉霍、墨脱、林芝、怒江七十二拐、米拉山、色季拉山、海子山、东达山......我心心念念每一个地名,山脉与河流,将整个路线画在课桌上。那已是高三最后的时间,班主任每天找茬,可我就是不可抑制地想,激动得就像是第二天就要出发。然而高考完的暑假也最终未能成行,它越来越成为心中的一个遗憾,错过了那一年,不知道又将是哪一年,不知道到时候自己还有没有足够强大的毅力来完成这样的梦想。
最后,想附上《转山》的原作者谢旺霖的一句话:年轻,渴望走出去,渴望流浪,渴望认识世界的心,没有太大差别。
责任编辑:王也
【暮寒】老男孩:冰肌雪骨
文/江伟弘&
寒冷的冬日,白雪皑皑。吴大修头已渐白,对面坐着的是他曾经的催眠师。读完吴大修的信后,催眠师对他说道:&老实说,我没理由帮你,但是你明白,我被你信里的最后一句话感动了。&吴大修希望在催眠师的催眠下,忘记自己和女儿的关系,把她当成恋人,当成他爱的人。因为,他觉得,如同在他给催眠师的信中的最后写道,虽然他不比禽兽强多少,但他还是有权利活下去。
无缘无故地被关在一个房间十五年,被诬陷为杀害妻子的凶手,这一系列莫名其妙的迫害,就这样发生在吴大修的身上。他恐惧、悲伤、愤怒,十五年的囚禁,在他的眼里,慢慢得只剩下了报仇,他的心态已被仇恨完全扭曲。仇恨,让他致跳楼者的生死于不顾,让他生吞活章鱼。一切都为了报仇、报仇、报仇。但他却不知道,他已成为李佑真牵线的木偶。他疯狂地复仇,疯狂地寻找真相,直到翻开李佑真给他的女儿的相册的时候,他才发现,复仇双方的角色从开始就已经不是他所想的那样。
吴大修中学时候的一次偷窥和多嘴,让李佑真的姐姐不堪姐弟乱伦的压力,在流言中结束了自己的性命。而李佑真足足等了十五年,终于一手策划了吴大秀跟自己女儿MIDO的父女乱伦。
故事起源于乱伦,而又终结于乱伦。李佑真如此惩罚吴大修,或许是想让他体验与亲人相爱却又不被世俗伦理所容的痛苦。姐姐自杀的痛一直陪伴着李佑真直到死去,他对吴大修的所作所为,既是复仇,也是实验。他想看看吴大修面对此情此景,会作何选择。当他发现,吴大修为了不让她的女儿知道真相,竟然扮小狗汪汪叫甚至狠心地减去了自己的舌头,他笑了,不是笑吴大修的狼狈惨像,而是笑自己的软弱无能。他本可以拉上跳水库的姐姐,但因为留言的压力,最后软弱地松开了手。只有他自己知道,大仇已报,但输的人,还是自己。所以在电梯中,带着深深的后悔和遗憾,他对自己扣下了扳机。
其实,李佑真的乱伦,在我看来,还是能够勉强理解的。毕竟历史上生物学界的两位伟人&&达尔文和摩尔根也都和自己的表妹结婚了。这是一种单纯的爱情,只是它不幸地发生在两个亲人之间。而吴大修和女儿的爱,就连他自己,也难以接受。但为了MIDO开心,不知情的爱下去,他愿意当一个禽兽。因此他也才对催眠师如是说道:&虽然我不比禽兽强多少,但我还是有权利活下去。&对他来说,这不仅仅是爱,也是一种责任。一种守护女儿心灵的责任。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爱你,大修。&
影片结束,MIDO抱着吴大修说出上面那句话的时候,音乐响起,画面长久的停留在吴大修那露出不知是哭是笑、是欣喜还是悲伤的脸上。
&大笑并且世界嘲笑你,哭泣并且只有你独自一人哭泣。&这是吴大修的自白,也是对这个残酷的世界无力的呐喊。十五年的囚禁,畸形的爱,吴大修选择通过遗忘来接受现实和终结他的复仇,去成全他对自我的救赎。
责任编辑:余力远
【如果没有电影】平凡之路
或许有些人对切&格瓦拉并不熟悉,但是必定看过那成为万千热血青年精神图腾的照片,在被害近50年后,他那头戴贝雷帽的坚毅形象仍是反主流文化的象征。出生于阿根廷,本可以享受优渥的生活的他却投身于拉丁美洲的烽火之中,而激发这革命热情的原因仅仅是23岁的一次旅行。《摩托日记》述说了这次旅行,但影片伊始就表明&这并不是一个英雄的故事,而是一条平凡之路。&
《摩托日记》被定义为公路片,其实这部影片的意义远远高于公路片,因为它所传达的精神影响了几代人。没有高超的摄影技巧、也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摄影手法,正如沃尔特&塞勒斯拍摄的《中央车站》一样,只是记录了两个青年在路上的一段故事。医学博士、麻风病专家的欧内斯特正值23岁,风华正茂、充满激情的他和自称&科学流浪汉&的好友格兰纳多骑着一辆破摩托去拉美,没有计划,只是想看看书中的那个国度,完成自己梦想的旅行。路的后方是他丢弃的平淡的生活、无聊的老师与枯燥乏味的试卷,前方是未知的旅途和向往的目的地。旅途如想象般精彩,承载着他们不羁梦想的老摩托抛锚、没有旅费就用花言巧语去哄骗旅店老板的女儿&&&&&&在搭便车穿过拉美的旅途上,他们感受到了这个目的地古老而神秘的文化,也真切地看到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拉美人民的生活,深入到亚马逊河流域的麻风病人区,两人做了一个多月的义工,被所见所闻而震撼。在欧内斯特24岁生日时,河的一边是欢庆生日的聚会,而对岸却是静如死灰的麻风病人区,不顾劝阻,患有哮喘的他毅然决然地跳入河中,游向对岸,只是想和病人们一起分享快乐,告诉这些人他们并不孤单。旅行结束后,一人回国深入研究麻风病、一人决定留在这片土地,为解放拉美人民而战斗。日记的最后写到:&写下这些日记的人,在重新踏上阿根廷的土地时,就已经死去。我,已不再是我。&
根据日记改编而来的这部影片通篇充满着纯粹的理想主义,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格瓦拉为了证明自己的陈词滥调而用生命冒险。反观现在,成功模板就是马云、李彦宏、郭敬明这类人,商人被抬到了社会最高层次,每个人都带着&名&&利&的标签,我们根据标签来判断一个人的价值。当然,也有些人为了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拿起背包,但是这些人却更加在意装备的齐全、相机的高档、鞋子的品牌、走过国家的数量,无视了路过的风景,忽略了与陌生人相识相知的那份感动。我们敬佩格瓦拉拿起武器去为拉美人民解放而战斗的信仰、追随梵高认为夜晚就应比白天明亮的自由意志、赞赏高更放弃一切去大溪地作画而甘受贫穷的精神,其实我们怀念的只不过是失去的追随自己内心的勇气。
行李边走边丢、衣服也可以一个月不洗、蓬头垢面又有什么关系?生活虽然变得粗糙,但也会看到比钢筋水泥更多的色彩。人生何必扭扭捏捏,生活何必畏首畏尾,不要去在意世俗的眼光,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趁着年轻、趁着心还未老,独立去寻找自己的梦想,我不愿就此按部就班地活着。&信步由之,放眼而望,清风明月时时得于道途,却无需拥有&,试着去走一次圣地亚哥的朝圣之路、嗅一嗅盛开于西藏的格桑花,与自然作最纯粹的交流,但可怕的是我们越来越爱做深刻的思想,越来越相信自我的力量,便离纯真越来越远。
&I&don&t&want&to&be&your&hero,&I&don&t&want&to&be&a&big&man.&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林京鑫
【百年孤独】永远的孤独
这里的冬天开始变得寒冷,孤独了忙碌的人。
请你轻轻地摘下我的面具,亲吻这短暂时光。
你和我一样都是诚实的人,看不见回来的路。
我想我只能给你说这些话,已经是我的全部。
&&尧十三《北方女王》
最近被各种期中考试和任务折腾地无法喘息,连续两个星期没有在凌晨两点之前回过寝室了。在寂静岭一般的氛围中,走过漆黑的保研路,踩在昏黄路灯灯光倾泻的飘落的梧桐叶上,发出的&沙沙沙&声响打破了熄灯之后的宁静。
成都阴沉的秋天会突然下起雨,细密得模糊了眼睛淋湿了头发。我的秋天综合症反复无常,总是觉得&破的城市,平淡日子,想要不停寻找生活的刺&,总是觉得如此平铺直叙的生活像是一个悲剧。很多时候,孤独都是如影随形,我们总是在逃避孤独和接纳孤独的路上义无反顾又别无选择。
偶尔发呆的时候会想到《观音山》,范冰冰的红唇、渔网袜和被酒瓶砸破的额头以及陈柏霖格格不入的台湾腔,整个电影会带来一种巨大的虚无感。那些手持拍摄的火车穿越隧道的过曝镜头,范冰冰的头发在风中凌乱,那种扒上火车就能流浪的感觉,还有那些萎靡与暴力、午夜的飘荡都被孤独和迷茫笼罩着。我们最大的恐慌就是自己的生活,南风和丁波对未来的无助和恐惧同时将他们桎梏于蛙井,在其中挣扎无从逃脱。直到碰到张艾嘉饰演的失去一切的女人常玉琴,两种绝望的灵魂相互靠近,小心翼翼地取暖,似乎这样治愈的美好假象真的是永远的,像是南风说的&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叛逆与悲伤相互碰撞擦出了爱与希望的火花,然而就像他们在山谷里看到的白天绽放的烟花一样,这样的美并不是它正常的形态,无法被感知,终究无法持续。观音山更多是建立在宗教意义上的一种寄托,这种寄托让常玉琴最终还是选择了&在一起&,去天上与失去的亲人在一起。无生无死,就是最好的未来。
实际上,在一起并不是永远的,孤独才是永远的。生而为人,我们终其一生都是孤独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难以去接纳生命中孤独的时光,这很寻常,因为接纳孤独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同样需要训练,去学会去感知去承受。不知道表达感情接纳孤独的人,只能走很长很长的路,而要真正地注视,必须一个人走路。
站在看不见地平线的大地上,人潮汹涌倍感孤独。我们都需要朋友,向他人靠近,即使明知道亲身的感受是无法共享的,但还是希望那种与人亲密的感觉可以消除一己的孤独。&《玛丽和马克思》&里两个独特又平凡又孤独的两个人隔着千山万水言语远渡重洋也渴望着相互使对方活得更加温暖、更加自在,这也正是朋友真正的意义。&人与人接壤,能述说的仅是片面辰光,一两桩人情世故而已,能说的,都不是最深的孤独。&深以为然。《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松子即便一生都是如此孤独,却从未放弃生活的希望,这洞察生命的本质再去接受它的勇气已足够令人动容。《回忆积木小屋》里的老人潜到时光之海的最深处,那回忆令人孤独的同时也令人温暖,人生总是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图片来自网络)
我一度认为以前我喜欢背大包是因为骨子里的流浪气质,现在我觉得不是了,更可能是缺乏安全感,把全部家当都背在身上,更或者,是怕极了孤独和无聊,害怕生命出现空白,于是将所有的东西乾坤一袋,心就安了。梭罗说他远离木屋的时候,带一本书,偶尔多带一把刀。什么时候我才能接受那些空白的时间,不惧怕孤独的生活?
等到我们接受孤独的那一天,我们也就成为了更自在的人,过更自在的生活。
责任编辑:余力远
阅读原文:
http://www.yanghua.net/website/ycpt/detail.aspxid=703&tableName=skv`Skvow
【大师祭】斯坦利.库布里克
告别十月,位于北京的中国电影资料馆正在举行《库布里克主题放映》,期间例如《2001太空漫游》,《全金属外壳》,《奇爱博士》,《光荣之路》等众多名作将首次登上大陆的荧幕与大家见面。除此以外,《奇爱博士》更是有4k修复版独家放映,各位感兴趣的可以捧捧场。而你又最喜欢大师的哪部作品呢?不妨来跟我们分享一下~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扬华文化微信公众号,获取我们更多的影讯影评哟~
【观影笔记】你看Lucy时你在看什么
余力远:吕克&贝松,无处不在
一年前看到女神新片预告片时,我不由地激动了一番,暗自决定无论口碑如何都要支持女神的新作。然后,我看到了&Directed by Luc Besson&(吕克&贝松)一行大字&&
于是我决定收回上面的话。
这里没有黑吕克&贝松的意思,他导过《杀手莱昂》、《第五元素》,写过《玩命快递》、《飓风营救》系列,还有每年平均三部的制片速度,无可厚非是一个大牛人,像他混好莱坞这样好的法国人又有几个呢?
贝松早期确实佳作频出,拥有《碧海蓝天》、《地铁》这样的文艺佳作,转型商业制作后理念也非常超前。他曾宣称只导演十部电影,一度让我崇拜不已。贝松导演在编剧和制片方面产量更高,也很有天赋,属于那种&会赚钱的人&,干起活来能充分发挥劳模精神,2011年更是开大招制片了6部。
在最初接触电影的时候,贝松是我的启蒙导演,是懵懂那年的我崇拜的少数导演之一。只是07年导演无聊动画片《亚瑟和他的什么什么什么》上映之后,也就是他导演的第十部电影,贝松食言了。&收山还太早。&吕克&贝松说。随后,这位商业大师开始他炮制无聊商业大片的征程。当我们以为贝松能靠《阿黛尔》回春时,我们失望了;当我们以为贝松能以《别惹我》翻身时,我们又失望了;当我们以为《超体》不能让评论界满意时,我们没有失望。
没有失望的,还有他的票房成绩,首周4400千万美元的开画成绩,贝松也是笑得合不拢嘴了。但这和贝松有什么关系呢,买票的观众们自己心里都清楚,我看得不是吕克&贝松的导演神技,而是斯嘉丽&约翰逊的大腿。
所以,按照好莱坞的办事风格,我也在这里大胆预言下&&《黑寡妇》的独立电影也定是在构思之中了。
停笔之时,再次回味了一下贝松无比高产的编剧和制片人生涯,不得不感叹,就算他真的不做导演,我们还是会源源不断地看到和他有关的作品。以他每年三部保底的产量,也算是无处不在了。
江伟泓:这是一部传教片
《Lucy》是我今年最期待的科幻电影之一。毕竟是吕克&贝松编剧导演,&全民女神&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电影,而且预告片也吊足了我的胃口。但观影结束的那一刻,我突然醒悟了,这其实就是一部传教片啊!
如果你抱着看一贯好莱坞大片的心态去看这部电影,它会让你失望:全片长度连一个半小时也没有,剧情简单,而主角在电影中就是一个&随便开挂&的。作为一个没了解过量子力学和对科幻小说不感兴趣的普通观众,只能表示对大部分的科学原理解释感到难以理解。网络上的评论大都是认为这部电影很&扯&,我也深有同感。为何扯?对比《永无止境》,原因就显而易见了:同样是大脑开发,《永无止境》是表现主角在智力方面的提升,比较符合我们常人的认知角度。而《Lucy》表现得过于天马行空,主角已经可以控制身体之外的物品,甚至穿越时空。整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是它努力地在用一些科学依据和猜想在暗示我们主角超能力的产生是合理的,有一股说教的意味。我个人比较反感这种被人灌输思想的感觉,所以如果让我以10分为满分的标准为这部电影评分的话,我只能给6分。
林京鑫:提升逼格,人云亦云
在二刷《银河护卫队》一周之后,Lucy终于登陆国内院线。影片本身的上映并不是什么万众瞩目的事儿,毕竟早在几个月之前北美方面已经上线,国内诸如bilibili之类的网站也已经有了海外版。因此我的小伙伴也早已透露了女主变&u盘&的惨痛结尾。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影片在海外与国内网络市场的口碑可谓差评如潮,就连国内某非专业电影网站也给出了6.8的低分。怀着不给《心花路放》、《宙斯之子》等在我眼中很三俗的影片贡献票房的目的,被剧透了的我仍旧迈进了影院。但与我想象的不同,其实影片本身并没有那么烂,相反,我认为某网站上的&影迷&们只不过在是以提升逼格为目的人云亦云罢了。
整体看来,影片试图表述的并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概念,即&人脑的潜力究竟有多大&?于是,脑洞看似很大的吕克贝松又忽悠了一把观众。因为脑洞这个点,众多的差评也是铺天盖地,&太扯淡&之类的词语更是成为了关于本片的关键词汇。事实上这并不是什么脑洞之类可以概括的,而是一种对以往一些科幻想法的继承与深化。记得动画《EVA》中曾提到过人类达到进化瓶颈而需要进行&补完计划&的概念,而Lucy中的人类进化被换成了人脑开发。前者突破进化界限之后的人类化为了一个整体&&LCL,即生命之水。后者在其大脑被逐渐开发后也导致了极端类似的结果&&女主的细胞在这种优渥的环境下没有选择以往的分裂或繁殖,而是独立。在人脑被开发70%时,细胞已经开始离开母体,到100%时更是完全是虚拟化了,仅仅留下一个承载人类所有知识的u盘。
唐健清:一部电影讲不清
如果将《超体》与诺兰导演的《记忆碎片》进行比较。时间早已证明了后者的出色,无论是剪辑手法、剧本架构、正序倒序双线并行的讲述方式,这些都是当时少见的。它们让我们难以在第一时间读懂全片,所以更能让我们选择翻来覆去的观看十遍&&不过也仅限于此。当然这并不是说它不出色,只是与《超体》这样一部牵涉到人性与神性的关联,人类的进化与诞生,智能的界定,时间对物质与历史的度量等多种哲学问题的电影相比,在内涵上的确不值得人们去称道,虽然《超体》已经在豆瓣、IMDB等多个平台上,被不少人定义成了&故弄玄虚而愚蠢的特效片&。
《超体》中LUCY在大脑利用率逐渐提高的过程中,人性的混沌总归难以揣摩。当然,在99%之后,LUCY抒发完那最后一缕人性,她的确成为了神,甚至是近乎于任何一名天主教徒科学家所信仰的真神。这些科学家欲图用数学模型、语言文字展示出神的一切,将过于深奥的它立足于社会基础加以表现,让它变得简单易懂。无形而无所不在的神也因此显得有迹可循:毕竟&神&代表的是任何法则与规律,代表的是整个世界,代表的甚至是更为形而上的存在&&LUCY即便已经勘破世界,却依旧无法代表它。
&她&变作&它&,是否可算作另一种规则所所代表的意念?是否能算作人类意志的;另一种体现?而它是否还具备有人性中最低限度的野心与意欲?不过这些,毕竟成为&它&都是人类迄今都未曾有过的,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就如同斯嘉丽&约翰逊难以用演技有效展示使用率达到20%以后的状态,这些都堪称是&超智力&的思考了,这些也不再是用一部电影就能够好好讲清楚的。
&&最后&再说几句&&
10月29号,漫威发布了三阶的电影计划。介于斯嘉丽的怀孕问题,粉丝瞩目的《黑寡妇》电影版并没有在日程之中。但这并不妨碍斯嘉丽在今后的漫威电影中增加戏份,修改日程的事情也不是不可能发生。
25348人关注
25348人关注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双眼皮平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