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森林防火资料锐减的资料100字

江苏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绿色江苏林业行动年规划
信息来源:江苏省林业局发布日期:
浏览次数:
  &江苏省林业局
  “十二五”时期,是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根据国家林业局编制的《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江苏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本规划以建设绿色江苏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主线,阐明了“十二五”时期江苏省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和布局,提出了林业重点建设工程及保障措施,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江苏林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绿色江苏林业行动的纲领。&
第一章&“十一五”江苏林业发展回顾........................................ 1
一、主要成就.............................................................. 1
(一)林木覆盖率实现历史性跨越............................................ 1
(二)林业生态体系逐步完善................................................ 3
(三)资源保护能力明显加强................................................ 4
(四)林业产业蓬勃发展.................................................... 4
(五)林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5
(六)林业改革继续深化.................................................... 6
(七)林业创建工作成效显著................................................ 6
二、基本经验.............................................................. 6
(一)坚持以绿色江苏建设主题统领全局,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6
(二)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7
(三)坚持以目标考核为抓手,推动工作持续有序开展.......................... 7
(四)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提升建设质量和效益............................ 7
(五)坚持以强化体系建设为着力点,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8
第二章&“十二五”江苏林业发展总体思路................................... 9
一、形势分析.............................................................. 9
(一)机遇空前............................................................ 9
(二)任重道远........................................................... 10
二、指导思想............................................................. 12
三、基本原则............................................................. 13
(一)生态优先、提升效益................................................. 13
(二)量质并举、转型升级................................................. 13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13
(四)创新驱动、全面提高................................................. 14
四、战略任务............................................................. 15
(一)全面构筑绿色屏障................................................... 15
(二)积极增加绿色碳汇................................................... 15
(三)加快发展绿色产业................................................... 15
(四)大力培育绿色文化................................................... 16
第三章&发展目标和布局................................................... 17
一、总体目标............................................................. 17
二、指标体系............................................................. 18
三、规划布局............................................................. 19
第四章 重点建设工程...................................................... 20
一、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20
(一)沿海防护林体系..................................................... 20
(二)沿江、河、湖防护林体系............................................. 21
(三)高标准农田林网..................................................... 22
(四)绿色通道........................................................... 23
(五)绿色家园........................................................... 24
(六)丘陵岗地森林植被恢复............................................... 26
二、森林抚育改造工程..................................................... 27
(一)中幼林抚育......................................................... 27
(二)低效林改造......................................................... 28
三、林业资源保护工程..................................................... 29
(一)林地林木与生态公益林保护........................................... 29
(二)森林消防........................................................... 30
(三)湿地保护与恢复..................................................... 30
(四)野生动植物保护..................................................... 31
(五)自然保护区建设..................................................... 32
(六)林业有害生物防控................................................... 33
四、林业产业提升工程..................................................... 34
(一)杨树林板纸一体化................................................... 34
(二)特色经济林果及综合利用............................................. 35
(三)林木种苗........................................................... 36
(四)野生动植物培育利用................................................. 36
(五)珍贵用材林及生物质能源林培育....................................... 38
(六)森林与湿地生态旅游................................................. 39
五、林业生态文化工程..................................................... 39
(一)生态文化教育基地................................................... 40
(二)古树名木........................................................... 40
(三)生态文化宣传教育................................................... 41
六、林业基础保障工程..................................................... 42
(一)国有林场基础设施................................................... 42
(二)林业科技支撑....................................................... 43
(三)林木良种繁育体系................................................... 43
(四)林业信息化......................................................... 45
(五)森林公安和林业行政执法体系......................................... 46
(六)森林资源监测体系................................................... 47
(七)基层林业服务体系................................................... 48
(八)林权改革配套设施建设............................................... 49
第五章&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51
一、投资估算............................................................. 51
(一)工程投资........................................................... 51
(二)资金筹措........................................................... 52
二、效益分析............................................................. 53
(一)生态效益........................................................... 56
(二)经济效益........................................................... 60
(三)社会效益........................................................... 60
第六章&保障措施......................................................... 62
一、加强组织领导......................................................... 62
二、加大政策支持......................................................... 62
三、创新体制机制......................................................... 64
四、强化依法行政......................................................... 65
第一章&“十一五”江苏林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全省各地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绿色江苏建设的决定》,遵循《绿色江苏现代林业工程总体规划》,全面构筑绿色屏障,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大力弘扬绿色文化,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主要成就
(一)林木覆盖率实现历史性跨越
江苏省林木覆盖率变化情况全省新增植树造林面积909万亩(其中成片林623万亩),每年参加义务植树3000多万人次,年义务植树超1亿株。全省有林地面积增长迅速,目前已达2680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超8400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由“十五”末的14.8%提高到20.64%,年均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增长速度是全国同期的3倍。
  在森林资源总量增加的同时,森林的林种、树种和林龄结构也逐步趋向合理。根据2009年江苏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全省林种结构中的用材林面积由“十五”末的占63%下降至53.53%,以生态公益性为主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面积从“十五”末的占29%上升至33.37%;从树种结构看,全省森林中阔叶乔木林和混交林的比例有所上升,乔木树种阔叶纯林比例占82.44%,各类混交林比例占9.82%;从龄组结构看,全省森林中幼、中龄林权重大幅上升,幼、中龄林面积和蓄积已分别占乔木林面积和蓄积的88%和84%;从森林健康状况看,全省乔木林中的健康林分面积占85.59%,亚健康林分面积占13.89%,中健康林分和不健康林分的面积仅分别占0.45%和0.08%。
江苏省森林的林种结构
江苏省森林的树种结构
(二)林业生态体系逐步完善
  针对生态环境特点,全省先后实施一大批林业生态工程。宜林荒山、荒地、荒滩绿化加速推进,废弃采石采矿宕口植被恢复取得阶段性成果,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全部合拢并逐步拓宽,沿江景观生态防护林初具规模,环太湖生态隔离缓冲防护林带一期建设工程全面完成,沪宁高速公路、城际铁路等重点绿色通道高标准建成,村庄绿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目前,以丘陵山区重点生态公益林和平原地区用材林为主体,以沿海、沿江、沿淮防护林带为骨架,以农田林网、水系林网、道路林网为脉络,以城郊森林、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绿色村庄为嵌点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初步建成。
(三)资源保护能力明显加强
  森林防火责任制得到落实,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及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和木材凭证运输制度,加强林地保护管理,实行工程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和专家论证制度,审核审批征占用林地5.8万亩。森林病虫害检疫防控体系和能力建设明显增强,松材线虫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得到有效防控。森林公安等队伍建设和执法水平逐步加强。全省区划界定生态公益林679.8万亩,国家级、省级及部分市县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逐步建立,省级以上重点公益林补偿标准由“十一五”初的8元/亩提高到20元/亩。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全面完成,调查小班105万个,调查数据1.5亿组,真正实现了全省森林资源一张图、一个库、一套数。
(四)林业产业蓬勃发展
  木材、竹材年供应能力从2005年的580万立方米、250万根提高到2010年的635万立方米、889万根。人造板年产量从2005年的1100万立方米增加至2010年的2291万立方米,总量位居全国首位。林业产业二三产比重由2005年的67%提高到2010年的75%。全省林业产业年产值从2005年的651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559.8亿元,从全国第九位上升至第四位,以占全国0.7%的林地创造了占全国7%的林业产值,以杨木加工、花卉苗木等为特色的江苏林业优势产业初步形成,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江苏省林业产业的年产值增长情况(单位:亿元)
(五)林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颁布实施《江苏省生态公益林条例》,修订《江苏省松材线虫病检疫防治办法》,《江苏省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列入省人大立法计划,《江苏省〈森林防火条例〉实施办法》被省政府列入2010年度立法调研项目。在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推进绿色江苏建设的决定》的基础上,2009年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林木良种和湿地补贴正式纳入中央财政试点范围。育林基金征收标准从12%降至6%,部分采伐政策适度放宽,集体林经营更加放活。2010年各级财政对林业的投入资金是2005年的3.1倍,五年各级财政对林业累计投入达278.8亿元。
(六)林业改革继续深化
  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集体林地林木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全省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配套改革深入推进,制定林业支持保护、林木采伐管理、金融支撑、林权流转管理 “四项制度”,出台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
(七)林业创建工作成效显著
  建成国家森林城市1个、绿化模范市和县(市)1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21个、省级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53个,建设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1个和全国生态文化村3个、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7个。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级湿地公园、生态文化村等创建工作均居全国前列。
二、基本经验
  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推进绿色江苏建设的决定》后,我们始终牢牢把握这个主题,坚持不懈地实施《绿色江苏现代林业工程总体规划》,持之以恒地宣传发动,使全省上下建设绿色江苏的氛围更加浓厚、热情更加高涨、步伐更加坚实。
  为科学指导绿色江苏建设,省政府组织编制完成《绿色江苏现代林业工程总体规划》。依据《总体规划》,省林业局编制完成《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村庄绿化规划》、《江苏省杨树产业发展规划》、《江苏省林木种苗发展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各地结合实际,也编制了大量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引导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符合形势需要、符合百姓意愿。
省委十届五次全会把“到2010年全省林木覆盖率达到2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确定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省林业局按照国家造林绿化核查办法,结合江苏平原林业实际,创新技术手段,实施严格监测,核实各地年度造林绿化任务完成及保存情况,提交省委、省政府作为各地完成全面小康林木覆盖率指标时序进度的考核依据,并向全社会公布。这项措施有力地促进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对照目标要求,层层分解任务,千方百计大抓植树造林,严格保护森林资源,努力完成绿色江苏建设任务。
(四)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提升建设质量和效益
  实施省部级以上林业科技项目250余项,获得100余项科技成果,其中2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林业“三新”工程项目实施工作取得重大成效,林业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科研实力和人才培养迈出新步伐。审(认)定65个林木良种,全省工程造林良种使用率达90%以上。建立银杏、杨树、板栗3个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和10个省级林木良种基地,建成亚洲最丰富的杨树、柳树种质资源库。推广杨树等用材林速丰技术和林农复合经营技术,着力提升林地生产力和林农增收能力。提升森林保护水平,实施重点林区森林火灾远程监控,推行松材线虫病生物防治和杨树食叶害虫机械化除治。广泛应用“3S”技术开展森林资源消长动态监测管理。全省林业科技贡献率由2005年的40%提高到2010年的48%。
(五)坚持以强化体系建设为着力点,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森林公安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森林警察大队编制和经费落实进度加快。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继续加强,多次开展扑火技战术培训与演练。继续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国有贫困林场基础设施和林业生产深入发展。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林区道路、用水、供电等规划编制完成。野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设立8个国家级监测点、34个省级监测点和74个市县级监测点,基本覆盖候鸟主要活动区,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网络逐步完善。省市县乡四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形成,建成13个国家级森林病虫害检疫防治标准站和31个国家级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
第二章“十二五”江苏林业发展总体思路
一、形势分析
(一)机遇空前
从国际形势看,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世界各国维护国家利益的一场政治经济博弈,对传统的林业概念产生了深层次的冲击,林业作用更加凸显,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工业化带来的诸如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大气污染、水污染和淡水资源危机等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发展多功能森林,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成为世界林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从国内形势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赋予了林业新的定位和使命,把林业的改革发展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倡议国际社会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并提出我国的四大行动措施,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大力增加森林资源,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中国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这既是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作出的郑重承诺,也是总书记对全国林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2009年召开的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确立了新时期林业的“四大地位”和“四大使命”,即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林业的科学判断,赋予了林业工作更加艰巨和光荣的使命。
从江苏发展形势看,“十二五”期间是江苏推进“两个率先”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把绿色江苏建设工程作为江苏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加以重视并持之以恒地强力推进,将林木覆盖率列为“全面达小康、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市、县等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对林业工作高度重视和关注。可以说,各级党委政府对林业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社会对林业的关注程度前所未有,财政对林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
(二)任重道远
&我省是沿海经济发达省份,资源少,人口多,环境承载压力大,生态仍很脆弱。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实环境的不良状态与人们追求良好生存环境的愿景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我省林业不仅要肩负起改善生态条件的历史责任,还需承担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宜居环境以及增加森林碳汇、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重任。这对实现新时期江苏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林业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承担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的重要职责。林业具有巨大的经济功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产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林产品及可再生能源。林业具有巨大的固碳功能,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维系着全球的气候安全。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全面认识林业的功能和作用,广泛宣传新时期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林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促使社会各界切实增强发展林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尽管我省林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对照中央要求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加快林业改革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矛盾仍不容忽视。
一是资源总量偏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森林资源总量仍显不足,全省人均森林面积仅为0.31亩,人均活立木蓄积量为0.91立方米,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25%和8.96%,森林植被总碳储量仅为4919万吨。
二是森林质量及经营水平不高。林种结构、人工林树种单一问题依然突出,单位林地生产力偏低,仅为4.08立方米/亩,林业有害生物抵御能力不强。
三是林业产业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仍需增强。我省虽是林业产业大省,但在产业规模、结构、质量、品牌等方面,与林业产业强省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林产品精深加工、林木种苗新品种培育、森林湿地旅游等产业都还存在大力开拓的空间。因此,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提升林业产业水平,充分发挥森林的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景观效益,既是我省林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是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科技进步是林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省虽然具有林业科教人才多等方面的优势,但林业科技创新能力还不足,高质量、高水平的自主创新成果不多,林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率不高,科技对林业发展的贡献率仅为48%,低于农业的水平和社会行业的平均水平。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要求,以建设绿色江苏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三增”目标即林木覆盖率增长、森林蓄积量增加、林业综合效益增强为核心,坚持依靠人民群众,依靠科学技术,依靠深化改革,拓展造林绿化空间,突出森林经营改造,加强生态保护管理,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努力创造绿色江苏建设新成果,为推进“两个率先”作出新贡献。
三、基本原则
(一)生态优先、提升效益
坚持生态优先,把林业生态建设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构筑江苏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屏障;积极发展商品人工林,增强森林资源供给能力,努力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
(二)量质并举、转型升级
把握时机,调整林业工作重点,坚持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并重。适应新形势,着力推进“四个转变”。一是森林资源培育由主要追求数量增长向既追求数量增长、更注重质量和效益提高,实现绿化、美化转变;二是林业生产由粗放经营向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依靠林业生产者素质提高、集约化经营转变;三是林业产业由做大向做强转变;四是资源保护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充分利用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手段转变。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立足各地自然经济条件、林业资源、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生物资源等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推进。区别不同情况,突出重点,攻破难点,率先绿化和治理生态脆弱、生态地位重要的地区,全力抓好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影响重大的林业工程。对林木覆盖率偏低的地区,要变差距为动力,找准落后环节,重点扩大森林面积。对基础较好、起步较早的地区,要继续拓展造林空间,同时着力提升质量,注重绿化向美化转变。对城镇化、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要坚持城市绿化与农村造林相结合,注重绿化的均衡性,推动城乡绿化一体化。对树种单一的地区,要注重树种合理搭配,增加树种多样性。对树种色彩单调的地区,要大力发展彩叶树种。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尤其要注重生态工程建设与农民增收致富相结合。
(四)创新驱动、全面提高
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制度创新,调动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进一步解放林业生产力。紧扣资源增长、生态安全、产业升级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战略需求,针对技术瓶颈,加强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林业持续快速发展。加强全民生态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绿化意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在投融资、林木税费、林地使用、森林采伐利用等方面制定有利于社会资金进入林业的政策措施,促进平等竞争,为多元投资主体提供创业舞台,形成全社会办林业的新机制。建立健全林业生态补偿补贴制度,完善林业金融扶持、税收优惠政策,保护林业从业者积极性,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鼓励林业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
四、战略任务
(一)全面构筑绿色屏障
在沿路、沿海、沿江、沿湖、沿河、沿城、沿村等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地带,高标准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体系作为绿色屏障,充分发挥森林防灾抗灾、保护环境、保全生态、增进福利等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促进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江苏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提供强有力的绿色支撑。
(二)积极增加绿色碳汇
  利用现有优势,在造林、再造林、森林培育、林产工业等多领域,生产、流通、消费、建设各个环节,切实增加碳汇与减少碳源,探索提高绿色碳汇能力的新路径,推动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林业产业结构、林业增长方式和林业消费模式。
(三)加快发展绿色产业
做强做大杨树、种苗花卉、名优经济林、特色林产品、森林和湿地旅游、林下经济等产业,加快人工林资源培育,大幅提高林板、林纸等林产加工业附加值,通过“集群提升、高地主导、绿色化改造”,促进林业产业绿色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在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推动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大力培育绿色文化
我省森林文化、园林文化、竹文化、茶文化、花文化等生态文化多姿多彩,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资源丰富多样。充分发挥优势,大力传承和弘扬人与自然协同发展、和谐共进的森林文化,把提高生态文明程度作为人们对“幸福度”的重要“感受点”,促进全省物质文明、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第三章&发展目标和布局
一、总体目标
根据新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全面构筑绿色屏障,积极增加绿色碳汇,大力发展绿色产业,重点培育绿色文化,在全省初步建成资源丰富、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结构稳定、优质高效、景观优美、法制完备的现代林业体系。
  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到2015年,完成新造林300万亩,全省林木覆盖率在2010年的基础上提高2个百分点。
  提高森林培育质量。到2015年,完成森林抚育改造750万亩,其中低产林分改造200万亩,全面提高单位面积林地的蓄积量和综合效益。
  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到2015年,林业产值增加到2600亿元。
  保障森林资源安全。到2015年,重点公益林面积增长到605.3万亩。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7.3%。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2%以下,无公害防治率80%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下。
  丰富森林文化内涵。大力开展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城市、生态文化村等以绿色为主题的创建活动。普及生态文化教育,新建25个省级以上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古树名木保护率达到95%以上。
二、指标体系
“十二五”江苏林业发展考核指标体系由森林资源总量、森林资源质量、森林资源安全、林业产业发展、林业保障体系、林业生态文化6大类功能指标、21项要素指标构成(其中11项约束性)。
江苏省“十二五”林业发展指标
森林资源总量
林木覆盖率(%)
森林总面积(万亩)
城市绿化覆盖率(%)
森林资源质量
活立木蓄积(万立方米)
单位面积蓄积量(立方米/公顷)
森林资源安全
林地保有量(万亩)
重点公益林面积(万亩)
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
森林火灾受害率(‰)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
林业产业发展
林业产值(亿元)
人造板产量(万立方米)
森林旅游人次(万人)
林业保障体系
科技培训人次(万人)
重点工程良种使用率(%)
科技贡献率(%)
林业生态文化
省级以上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个)
省级以上森林公园(个)
省级以上湿地公园(个)
村庄绿化达标率(%)
古树名木保护率(%)
三、规划布局
以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点、线、面布局理念为指导,基于江苏自然条件特点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衔接“十一五”绿色江苏现代林业工程总体规划,构建“一区、二带、三网、四片、多点”的空间布局,实现森林资源空间布局的均衡。
  一区:即以淮北为中心的速生丰产林区建设。
  二带:即沿海生态防护林带、沿江景观防护林带建设。
  三网:即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和农田林网建设。
  四片:即以环太湖、宁镇扬、徐州、连云港4个集中连片的丘陵岗地为主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
  多点:即湿地、森林城镇、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绿色村庄等呈点状分布的生态建设。
第四章 重点建设工程
  根据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十二五”重点实施“631工程”,即6大林业工程、31项子工程。
一、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通过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沿江河湖防护林体系、高标准农田林网、绿色通道、绿色家园和丘陵岗地森林植被恢复6项子工程,充分发挥森林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降解污染、固碳释氧等功能,为全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构筑生态屏障。规划新增造林面积257万亩。
(一)沿海防护林体系
  1、建设范围
  以南通、盐城和连云港三市范围为主的全省沿海地区的31个县(市、区)。
  2、建设目标
  完成工程造林35万亩,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多层次、多效益的沿海综合防护林体系。
  3、主要建设内容
  经过一期、二期沿海防护林工程的实施,全省沿海防护林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十二五”期间,重点是巩固千里海堤基干林带建设成果,沿新老海堤两侧完善和扩建海堤林带,宽度达200米以上,建成乔灌草相结合、多树种混交、生态功能稳定的高标准海岸基干林带。完善以沿海大中型河堤为主的水系林网建设,沿海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沿海高速公路、沿海铁路等为主的道路林网建设和城镇、村庄绿化建设,建成沿海纵深防护林网络。调整防护林树种结构,积极推广苦楝、刺槐、乌桕、榉树、中山杉、落羽杉等耐盐碱树种,稳步发展梨、柿、银杏、无花果等沿海特色生态经济林,提高杨树林农复合经营水平。根据江苏沿海发展规划,抓好新围垦滩涂的生态绿化治理和主要港口节点、临港产业园区景观绿化和周边绿化隔离带建设,为江苏沿海地区开发构建生态屏障。
(二)沿江、河、湖防护林体系
  1、建设范围
  全省范围内江河、湖泊、水库沿岸,涉及全省13个省辖市。
  2、建设目标
  完成工程造林53万亩,扩大防护林带建设宽度,优化结构,提高建设标准,增强防护功能。
  3、主要建设内容
  建设以长江、淮河、沂(沭、泗)河等三大河流为主干,京杭大运河、秦淮河、滁河、太浦河、望虞河、引江河、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南水北调水道、苏北灌溉总渠、通榆河、沂河(含新沂河)、沭河(含新沭河)等20余个一级支流及众多二级支流为框架的河流防护林系统;建设太湖、洪泽湖、骆马湖、固城湖、石臼湖、高邮湖、邵伯湖、微山湖等湖泊的湖岸防护林;建设石梁河、小塔山、安峰山、横山和天目湖等大中型水库周边的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黄河故道防风固沙林。
  重点建设沿江景观防护林体系,环太湖水源保护林、京杭大运河、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的水土涵养林,根据不同防护功能要求,新建、扩建和完善水土保持林、水源保护林、防风防浪林、生态风景林和抑螺防病林等15万亩。推广杨树、苏柳、落羽杉、中山杉、乌桕、枫杨、枫香、江南桤木、薄壳山核桃、榉树、无患子、夹竹桃等耐水湿景观树种或抑螺防病树种,良种杞柳、紫穗槐等防浪护堤灌木树种,形成高标准的水岸生态防护林体系。继续开展黄河故道综合治理造林绿化工程建设,在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5市18县(市、区)新建成片林8万亩,完成治理面积265.5万亩。
(三)高标准农田林网
  1、建设范围
  全省范围内的平原农区。
  2、建设目标
  新建、更新和补植完善林网1000万亩,折合成片新造林面积10万亩,基本建成覆盖全省平原地区的高标准农田林网。
  3、主要建设内容
  (1)苏南地区:利用道路密度大、水网密布的优势,加强道路、河道、沟渠、圩堤、村镇等造林绿化。树种选择以榉树、朴树、香樟等乡土树种及落羽杉、日本柳杉等优良生态景观树种为主,乔、灌木合理配置。苏南五市林网控制率达90%以上,其中:一、二、三级林网控制率70%以上,其余均为四级林网。
  (2)苏中地区:加强农田标准林网化建设,树种选择以银杏等经济林树种和榉树、香椿、杂交马褂木等珍贵树种为主,苏中三市林网控制率达95%以上,其中:一、二级林网控制率60%以上,三级林网控制率20%以上,其余均为四级林网。
  (3)苏北地区:结合杨树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重点提高现有林网建设标准,逐步推广苦楝、香椿、楸树、泡桐等优良乡土树种,增加树种多样性。苏北五市林网控制率达98%以上,其中:一、二级林网控制率80%以上,其余均为三级林网。
(四)绿色通道
  1、建设范围
  以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道为重点,全省范围内所有道路两侧新建或完善绿色通道。
  2、建设目标
  新建绿色通道面积52万亩。单侧林带不低于10m,有条件的地方宜宽则宽;高等级道路绿化率达100%。
  3、主要建设内容
  根据江苏省“五纵九横四连”和“三纵五横”新的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规划,重点加强新建干线道路的绿色通道工程建设,提高已有绿色通道建设标准。规划新建铁路绿色通道林带10万亩,高速公路通道林带10万亩,国、省道绿色通道林带9.5万亩,县、乡道路林带22.5万亩。绿色通道树种选择以抗污染能力强、季相景观效果好的乡土乔木树种为主,乔、灌、花、草合理配置。苏北地区要改变造林树种以单一杨树为主的局面,结合珍贵树种培育,大量推广榉树、朴树、苦楝、楸树、乌桕、栾树、银杏、无患子、枫香、玉兰、女贞、落羽杉等季相变化丰富的优质乡土景观树种和常绿树种,提高绿色通道林带的生态稳定性,丰富森林景观色彩,建成集生态、景观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廊道。
(五)绿色家园
  1、建设范围
  全省范围内的所有村庄、城镇绿化建设。
  2、建设目标
  新增造林面积78万亩,通过全面推进村庄绿化建设和城镇森林建设,显著改善城市和村镇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3、主要建设内容
  (1) 村庄绿化
  按照先易后难、确保重点、有序推进的原则,全面开展保留自然村和搬迁后新建的农民新村的村庄绿化建设,新增成片林面积51万亩。
  规划每年新建1000个左右省级绿化示范村,完成剩余40多个涉农县(市、区)村庄绿化整体推进工作。每年完成3条高速公(铁)路沿线两侧视野范围内村庄绿化建设。苏北五市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35%以上,苏中三市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苏南五市村庄绿化覆盖率丘陵地区达到30%以上、平原地区达到25%以上。所有新建中心村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村民平均每户保持栽有10棵以上树木,尽量创造条件建设围村林带。坚持适地适树和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实行乔、灌、草、花、藤合理搭配,一个行政村庄内主栽乔木树种达到10种以上,优良乡土树种面积比例不低于50%,乔木面积比例不少于80%。
  (2)城市森林
  以苏锡常、宁镇扬和徐州城市圈为核心,以13个省辖市所在地为重点,35个县级市及主要城镇为对象,将建成区、近郊及远郊等地区森林生态环境建设整体共同推进。新建城郊森林绿地面积27万亩,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3%以上。按照“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和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建设布局要求,初步建成以林木为主体,以防护、分隔、优化为主要手段,加强市区、居民区的公共绿地和人居保健林建设,工业园区、养殖场周边及城乡结合部等生态环境敏感区的隔离防护林带建设,城市道路、水系的林网化建设。增加乔木树种、乡土树种在城市森林建设中的应用比例,优化植物配置模式,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实现 “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新创建南京、徐州、扬州等3个以上国家森林城市。
(六)丘陵岗地森林植被恢复
  1、建设范围
  以环太湖、宁镇扬、徐州和连云港等4个集中连片的丘陵岗地为主的全省范围内所有丘陵荒山、荒地。
  2、建设目标
  新增丘陵荒山、荒地造林29万亩。全面恢复丘陵山区森林植被,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森林景观。
  3、主要建设内容
  对坡度15度以上、土层贫瘠的丘陵荒地,鼓励并支持采取封山育林措施,充分发挥其投资小、见效快的优势,实现人工促进自然更新;对采伐迹地的更新以天然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为主,人工造林为辅,不断改善森林结构,形成稳定的森林群落;对坡度在6度以上的坡耕地造林,改变以往人工造林的整地方式,提倡穴状整地,尽可能减少对原有次生植被的破坏。实施废弃采矿区、破损山体的植被恢复和山洪地质灾害区的生态治理工程,采石宕口复绿率达80%以上。
二、森林抚育改造工程
  通过实施中幼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2个子工程,重点加强淮北速丰林主产区中幼林抚育和丘陵山区低效林改造,全面提高单位面积林地的蓄积量和综合效益,实现全省森林由面积扩张向量质并重转变,增加森林碳汇,提升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每年力争实施工程面积150万亩以上,“十二五”期间共完成高效森林抚育改造750万亩。
(一)中幼林抚育
  1、建设范围
  全省范围内的中幼林和绿色通道防护林。
  2、建设目标
  完成高效中幼林抚育面积550万亩,显著提高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力争使全省中幼林年均生长量提高10-15%以上,不断增强木材、林产品供给和森林碳汇能力,提高林分综合效益。
  3、主要建设内容
  加强生态公益林抚育,以不破坏原生植物群落结构为前提,采取定株抚育、生态疏伐、卫生伐、景观疏伐、修枝等技术措施,不断提高林木生长势,促进森林生长发育,诱导形成复层群落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防护功能。
  加强速生丰产及珍贵用材中幼林抚育,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积极推广林粮、林草、林药、林菌、林禽、林牧、林渔、林菜、林苗等林农高效复合经营模式,以耕代抚,促进林木早期速生;加强施肥、灌溉、修枝、间伐和病虫害防治等抚育管理措施,促进速生,培育无节良材;适当延长轮伐期,培育大径级材。
(二)低效林改造
  1、建设范围
  以环太湖、宁镇扬、徐州和连云港等4个集中连片的丘陵岗地为主的低质、低效林和次生林。
  2、建设目标
  完成低效林改造面积200万亩,提高森林质量,构建林分结构稳定、景观优美、优质高效、功能完备的地带性稳定森林群落。
  3、主要建设内容
  丘陵岗地一直是江苏林业的重要阵地,但由于多种原因,近年来丘陵岗地林分质量差、生产力低、病虫害严重、森林火灾隐患大的问题比较突出。部分平原地区人工林由于树种选择不当等多方面原因,造成林木生长衰弱,林地生产力较低,亟需进行林分改造。“十二五”期间重点对生长差、质量低的林分尤其是单一树种纯林、残次林进行改造,通过补植、调整、抚育、封育、更新、复壮和人为干预促进演替等技术措施,改善现有林分状况,提高森林质量。开展近自然森林、健康森林的培育试点。
三、林业资源保护工程
  通过实施林地林木与生态公益林保护、森林消防、湿地保护与恢复、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林业有害生物防控6项子工程,切实提高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的能力和水平,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一)林地林木与生态公益林保护
  1、建设任务
  保护全省范围内的林地林木资源,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政策,严格林地审批,年均征用林地面积控制在1.2万亩以内。强化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省级以上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从“十一五”期末的521.2万亩增加到605.3万亩。
  2、主要建设内容
  (1)规范林地征占用审核审批工作。严格审查各类建设项目使用林地,严格林地定额管理制度和现场查验制度,推行林地审核审批专家评审制度,建立林地征占用被许可人检查制度,抓好林地权属管理。
  (2)完善森林采伐管理政策。从单纯的指标控制管理向按照森林经营方案实行科学管理转变,坚持采伐限额和凭证采伐制度,简化采伐申报手续和审批程序,实行采伐公示制度。
  (3)加大生态公益林建设力度。按照生态公益林规划编制内容,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扩大生态公益林规模,拓展生态公益林功能。对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地区,特别是石质山地、荒山荒滩、风沙危害严重地区、重要水源地和沿海防护林地带,要列为生态公益林优先发展的区域并重点扶持。
(二)森林消防
  1、建设任务
  强化森林火灾防控、处置、保障三大体系建设,确保全省无重大、特大森林火灾发生,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下,控制率在1.2公顷/次以下,森林火灾案件查处率达60%以上。
  2、主要建设内容
  完善省级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建设,新建5个市级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和10个县级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建设全省通信指挥系统、新建远程视频监控系统10套;新建50套森林火险预警系统,新建防火通道2000公里、生物防火隔离带1500公里,实施引水上山工程500公里及200个蓄水池建设;新建、改建省级物资储备库5个,新建、完善30个森林消防专业队,配备森林消防车100辆、细水雾系统200套、大功率水泵400台及其他森林防火物资设备。
(三)湿地保护与恢复
  1、建设任务
  加强全省范围内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重要水源保护区域、湿地自然保护区等湿地抢救性保护与恢复,逐步扩大湿地保护面积,扭转湿地面积萎缩和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的趋势,初步建立全省较为完善的湿地监测网络体系。
  2、主要建设内容
  以滨海湿地、太湖流域湿地、里下河湿地、淮河流域湿地和长江洲滩湿地为重点,扩大湿地保护面积。对生态环境正在恶化的重要湿地,或目前正在受到破坏急需抢救性保护的湿地,针对具体情况,选择性开展湿地恢复工程建设。启动湿地监测网络体系建设,重点加强2个国际重要湿地监测体系建设,建设沿海湿地生态定位研究站1个,长江、洪泽湖、骆马湖湿地监测站各1个,太湖湿地生态定位研究站3个(苏州太湖湿地生态定位站、无锡太湖湿地监测站、常州湿地监测站)。
(四)野生动植物保护
  1、建设任务
  开展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建设比较完善的野生动植物就地、迁地保护体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和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体系,拯救一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建设一批重点野生动物种源基地、珍稀野生植物培植基地。
  2、主要建设内容
  开展珍稀濒危植物保护,重点保护野生银缕梅、宝华玉兰、金钱松、榉树、天目木兰、秤锤树、香果树、琅琊榆、青檀、明党参等10种我省有天然分布的珍稀濒危或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实施重点野生动物保护与繁育工程,拯救扩繁麋鹿、丹顶鹤、华南虎、扬子鳄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重点建立蛇类、龟鳖类、河麂、鹤类、大鸨、中华虎凤蝶等6个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人工繁育及野生放养基地。完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重点建设现有8个国家级监测站和34个省级监测站,新增20个国家级和16个省级监测站,加强野外监测设施设备、监测信息传递设备、样本暂存和消毒设备、取样设备、个人防护设备和监测设施建设。健全和完善全省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体系,提高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水平。
(五)自然保护区建设
  1、建设任务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扩大核心区面积,划清各功能区界限,加强保护区内部管理,新建自然保护区6个。
  2、主要建设内容
  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建设宜兴龙池、句容宝华山、连云港云台山、苏州光福、徐州泉山等5个森林群落类型省级自然保护区。加大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继续完善现有大丰麋鹿、盐城珍禽、泗洪洪泽湖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洪泽湖东部、长江口(北支)、涟水涟漪湖等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其它市县级保护区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完善保护区功能区划。积极争取扩大核心区面积,根据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规区划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分别进行管理。加大针对保护对象的科技工作力度,按保护对象不同建立相应的科研基地,建设管护用房和实验室、完善仪器设备,加强与有关院校、科研机构的联系,广泛开展业务培训和学术交流。加强保护区内部管理,推进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探索规范高效的管理模式,使保护管理得以有序进行。
(六)林业有害生物防控
  1、建设任务
  建立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和服务保障等四大体系。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灾害1100万亩次,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工程治理600万亩次,繁育释放生物天敌1亿头。全省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得到有效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覆盖率达到85%以上,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常发区监测覆盖率达到100%,测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2%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0%以上。
  2、主要建设内容
  重点加强31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和1个省级林业植物检疫隔离试种苗圃建设;新建13个地(市)级测报站、13个区域性检疫除害处理场、6个苗木花卉监测检疫监管点和5个疫木安全利用监管点;建设30个林业植物检疫检查站、13个区域性药剂药械库;建设完善2个天敌繁育场,繁殖天敌数量能基本满足全省生物防治的需求。
  继续加强以松材线虫、杨树食叶害虫、竹林经济林病虫、美国白蛾、葛藤等为主的林业有害生物的治理,加大肿腿蜂、花绒坚甲、周氏啮小蜂、赤眼蜂等害虫天敌和引诱剂等生物产品的生产与推广力度。
四、林业产业提升工程
  通过实施杨树林板纸一体化、特色经济林果及综合利用、林木种苗、野生动植物培育利用、珍贵用材林及生物质能源林培育、森林与湿地生态旅游6项子工程,加快林板纸一体化产业升级,加速林木种苗市场信息化建设,加快笋用竹培育,提高以银杏和竹子为主的特色经济林产品加工及综合利用水平,拓展野生动植物培育利用空间,因地制宜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发展森林湿地旅游。到“十二五”期末,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2600亿元。
(一)杨树林板纸一体化
  1、建设任务
  保持杨树原料林生产面积的基本稳定,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原料供给能力。调整人造板产品结构,加大多功能、高质量、环保型的杨材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杨木加工产业水平和效益。
  2、主要建设内容
  重点发展淮北林板加工密集区、沿海林纸一体化产业区、沿江木材加工高新技术区等三大产业区。规划以淮北地区为主,新增工业原料林基地20万亩,使全省林板林纸工业原料林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大力推广杨树速生抗逆新品种及林菌、林禽、林药等多种高效林农复合经营模式,提高杨树速丰林集约化栽培水平,建成300万亩高效林农复合经营示范,10个万亩杨树无节良材标准化示范区,10个万亩杨树中小径材短周期定向培育示范区。调整人造板产品结构,重点开发定向刨花板、中高密度纤维板,积极扶持多功能、高质量、环保型、高附加值的精深木材产品开发,促进杨木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特色经济林果及综合利用
  1、建设任务
  继续加强银杏、竹子等经济林基地建设,新增经济林和竹林面积15万亩,不断培育适销对路的经济林新品种,推广栽培新技术;大力建设森林食品和工业原料加工、贮藏和出口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经济林果专业批发市场等现代市场流通体系。经济林产值达到500亿元。
  2、主要建设内容
  重点建设以泰兴、邳州为中心的银杏产业区,黄河故道优质水果(苹果)产业带,沿江优质经济林果 (杨梅、枇杷、板栗、茶叶、葡萄)产业带,沿海优质果品(柿、梨)产业带等,逐步发展薄壳山核桃、蓝莓等价值较高的经济林果,新增经济林面积5万亩。重点扶持一批带动面宽、辐射面广、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等林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流通企业。
  重点加强苏南丘陵山区笋材两用林和竹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新增竹林10万亩,每年抚育改造竹林10万亩。调整竹林资源结构,拓宽竹产品应用领域,优先发展竹人造板等新型结构材、竹地板、竹炭、竹纸、竹纤维、竹工艺品等新产品,提高竹产品附加值,加强特种竹及观赏竹繁育基地的建设,大力发展竹林特色观光休闲旅游,促进竹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林木种苗
  1、建设任务
  全省林木种苗花卉面积稳定在150万亩左右,产值达15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150亿元。建立完善的林木种苗市场信息和服务体系。
  2、主要建设内容
  全省重点建设5个林木种苗花卉产业区,即以邳州、新沂、泗洪等为主的徐宿淮用材林苗木生产区,以沭阳、赣榆等为主的淮北花木生产区,以盐城、连云港等为主的抗风耐盐树种苗木生产区,以如皋、江都、浦口、六合、江宁、张家港、江阴等为主的沿江园林园艺花木生产区,以武进、金坛、宜兴、溧阳、锡山、吴中、吴江等为主的苏南园林花木生产区。增加盆景、干花等生产能力。培育建成20家产值超5000万元的苗木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力争种苗出口达1亿美元。
(四)野生动植物培育利用
  1、建设任务
  加强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基地建设,增加野生动植物种群资源。推进野生动植物资源经营利用,扶持一批养殖、培育、深加工开发等产业领域的示范基地,提升野生动植物加工产品科技含量,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全省驯养繁殖单位达到600家,经营利用单位达到500家,野生动植物产业产值达120亿。
  2、主要建设内容
  加强野生动植物繁育基地建设,扩大人工培育野生动植物资源总量。重点建设麋鹿、梅花鹿、鳄鱼、试验动物(猕猴、食蟹猴等)、河麂、林蛙等野生动物繁育示范基地和红豆杉、兰花、宝华玉兰、榉树、金钱松等特色植物资源和珍贵用材树种资源人工培育基地。鼓励城市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园开展野生动物繁育,扩大资源总量。扶持蛇类、麝香等资源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企业发展。推进试验动物养殖企业扩大市场开发力度,在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出口工作力度,继续走在全国同行前列。做好鳄鱼、鹿类、孔雀等野生动物资源的深度加工与产品的开发利用。加快兰花繁育企业发展,鼓励和支持兰花进出口业务发展。支持兰科植物(石斛)深度加工利用企业。做大做强红豆杉人工培育与深加工产业。扶持一批野生动植物培育利用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重点是蛇类、麝香综合加工利用企业3家,试验动物繁育企业2家,梅类繁育与产品深加工企业5家,鳄鱼繁育与产品深加工企业5家,红豆杉培育与深加工企业1家,兰花培育企业3家。加大野生动植物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持力度,促进新的生物技术、提炼技术、加工技术在野生动植物产业中的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加快野生动植物产业的发展。
(五)珍贵用材林及生物质能源林培育
  1、建设任务
  全省建设珍贵用材林基地5万亩,生物质能源林基地3万亩。
  2、主要建设内容
  根据国家珍贵树种用材林基地布局,结合本省的珍贵树种资源与现有条件,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措施,不断加大我省珍贵乡土树种的培育和推广力度。在连云港云台山区、宜溧山区、宁镇丘陵和徐州丘陵分别利用楸树、麻栎、南京椴、黄连木等天然林资源,营建改培型基地1万亩。在苏北沿海的连云港、盐城及宿迁地区建立楸树、银杏、香椿、薄壳山核桃等树种基地,苏中的南通、泰州地区建立银杏、香椿、杂交马褂木等树种基地,苏南丘陵地区建立楸树、榉树、青檀、冬青、红楠等树种基地,合计新增造林3万亩。建立产学研合作珍贵树种培育科技示范基地1万亩。
  开展以高生物量柳树为主的木质能源林,光皮树、黄连木、乌桕等油料能源林的培育试点工作,规划营建生物质能源林3万亩。
(六)森林与湿地生态旅游
  1、建设任务
  新建国家级森林公园5处、国家级湿地公园7处,新增省级森林公园10处,省级湿地公园15处,初步形成类型多样、布局合理、管理科学、功能齐全、效益良好的森林和湿地生态旅游网络,林业生态旅游总产值达50亿元。
  2、主要建设内容
  一是加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建设。全省规划新建南京六合、高淳游子山、宜兴竹海、南京栖霞山、新沂马陵山等国家级森林公园5处,省级森林公园10处,使全省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总数达到70处。全省新申报国家级湿地公园7处,新建省级湿地公园15处,到2015年,全省国家级湿地公园达15处,省级湿地公园达到25处。全省凡具备条件的区域,都要合理开发和利用林区、湿地等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动植物资源,建立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或各种生态观光园;二是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重点打造沿海、沿长江、南京北线、南京南线、环太湖东线、环太湖西线、里下河湿地、古黄河、茅山、淮河线等10条特色精品森林旅游线路;三是加强风景林资源的保护与建设,完善森林旅游基础设施。
五、林业生态文化工程
  通过实施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古树名木和生态文化宣传教育3项子工程,加强林业生态文化载体和设施建设,加大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力度,丰富生态文化产品,引导社会各阶层树立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政绩观、生态消费观。
(一)生态文化教育基地
  1、建设任务
  建设一批生态文化基地,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能力。
  2、主要建设内容
  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及林业科教单位、植物园等为依托,建造科普宣教中心50处,建造服务设施50处,建立森林博物馆。积极鼓励支持各类民间资本投资林业生态园、森林植物园等项目建设。各类生态园区在合适位置设置大型生态公益宣传牌,完善规范标识、标牌、解说步道等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充分发掘其认知价值、游憩价值、教育价值和美学价值。生态文化基地对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活动,新建25个省级以上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二)古树名木
  1、建设任务
  重点对全省已登记在册的11238株古树名木资源进行依法保护和科学管理,确保古树名木健康生长,充分发掘其特殊的历史生态文化价值。到2015年,全省古树名木保护率达到95%以上。
  2、主要建设内容
  完善古树名木资源档案,建立古树名木的动态监测体系,定期对古树名木的生存环境、生长情况、保护现状等进行动态监测和跟踪管理。根据古树名木生长情况,采取设置保护性栅栏、支架支撑、填堵树洞、设置避雷针、防治病虫害、灌水施肥等复壮管护措施,确保其健康生长,并培育后备资源。加大对古树名木的宣传力度,以县(市、区)人民政府的名义向全社会公布古树名木保护名录,并设立保护标牌和石碑,明令保护,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古树名木、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发掘古树名木在生态、科研、人文、历史、地理、旅游等诸多方面的价值。
(三)生态文化宣传教育
  1、建设任务
  以开展各类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为主要手段,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普及生态文化知识,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
  2、主要建设内容
  在全省大力开展建设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庄活动,鼓励和推进“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县、单位)”、“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化基地”和“生态文化村”等创建活动。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力度,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宣传普及生态文化,组织开展各种反映林业生态建设成就、传播生态文化知识的主题活动,让全社会公众能了解森林、认识生态、崇尚绿色生活,为绿色江苏现代林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六、林业基础保障工程
&通过实施国有林场基础设施、林业科技支撑、林木良种繁育体系、林业信息化、森林公安和林业行政执法体系、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基层林业服务体系、林业改革配套设施8个子工程,进一步加强基层林业服务体系、林业执法体系、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大力开展林业信息化建设和林木良种繁育工作,全面提高科教兴林、依法治林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改善国有林场生态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
(一)国有林场基础设施
  1、建设任务
  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统筹建设国有林场水电路房基础设施,改善林场生态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国有林场经营水平和效益。
  2、主要建设内容
  实施国有林场分类经营改革,建立适应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要求的国有林场管理体制、经济运行机制;编制全省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开展森林经营试点工作。继续加强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省国有林场的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改造,有条件的将国有林场职工集中迁居,建立基础设施完备,办公用房和职工住房安全、美观、实用的社会主义新林场居住点,不断提高林场职工的生产、生活水平。
(二)林业科技支撑
  1、建设任务
  加强林业科技攻关,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推广林业新品种、新技术,加速科技成果的集成转化应用,健全各级林业技术推广体系,打造林业科技创新发展平台,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全省林业发展水平。
  2、主要建设内容
  重点推进沿海耐盐碱树种栽培、珍贵树种培育、健康森林经营、碳汇林建设等林业科技示范区建设;开展沿海耐盐碱树种选育与造林技术,丘陵岗地森林植被恢复技术,林业生物质能源培育技术,野生动植物与湿地保护恢复技术,江苏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技术,重大林业有害生物、森林火灾和气候灾害预警及控制技术,林产品优质高效加工利用技术,复合林农生态系统建设技术等研究,解决40项林业科技研究开发方面的关键技术难题。抓好100项林业技术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引进消化吸收200项林木花卉新品种、新技术,重点工程建设的科技成果推广率达60%以上。制(修)订30项林业地方标准,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林业重点工程施工率达到95%以上,绿色江苏建设科技贡献率由2010年的48%增加到2015年的55%以上。
(三)林木良种繁育体系
  1、建设任务
  摸清全省林木种质资源现状,建立不同层次的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库,有效促进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建立重要树种和优良珍稀乡土树种良种繁育基地,完善林木良种选育及推广体系,建立健全林木良种长期扶持机制。
  2、主要建设内容
  开展全省林木种质资源清查,摸清全省林木种质资源现状;重点建设宜兴龙池山常绿阔叶混交林保护区等5个国家级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护区,杨树、柳树、银杏等5个国家级林木种质资源迁地保护资源库;中山杉等8个省级林木种质资源迁地保护资源库,全省林木良种基地在内的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地增加到79处,总面积增加到99万亩。建设林木种质资源基因指纹图谱识别检索数据库,构建林木种质资源保育平台,实现林木种质资源的信息交流与共享。
  建立1个国家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6个国家级林木良种基地、30个省级林木良种基地,其中省级重点林木良种繁育基地10个,珍稀优良乡土树种良种繁育基地10个,总面积达到5万亩,全面实施良种补贴。建设种子加工贮藏等基础设施。全省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95%以上,基地供种率达85%以上。在全省建立30个重点林业工程保障性苗圃,面积达3万亩,建立以订单育苗为基础、保障性苗圃为缓冲、苗木调剂为补充的林业工程造林苗木保障体系。
(四)林业信息化
  1、建设任务
  完善林业信息应用与服务体系,实现信息技术在林业资源监测、评价、规划、管理、保护与利用等环节的应用,建成一个以林业信息规范化管理为基础,以信息的存储处理、发布、查询与分析为基本功能,为各级林业管理部门及全社会服务的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2、主要建设内容
  进一步拓展全省林业电子政务传输网络,实现省、市、县三级公文协同办理,使全省林业系统内部办公真正实现网络化、无纸化,所有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完成省、市两级各类林业监测信息及林业专业基础数据的标准化改造和整合,实现林业基础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完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立全省林业信息安全体系,全面达到电子政务安全等级二级以上;建设江苏林业网站群,整合各级子网站,形成“一站式”门户网站平台,更好地为大众服务;加强综合办公系统、林业资源监管系统、综合造林管理系统、森林灾害监控和应急系统等重点应用系统建设,形成全省“统一框架、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到2015年,林业主要业务应用系统可满足工作需求,林业部门的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改善和加强,形成较为健全的林业信息化管理和运行框架,全面支撑政务办公、林业资源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
(五)森林公安和林业行政执法体系
  1、建设任务
  健全森林公安机构,充实森林公安警务人员,全面推进森林公安队伍正规化、规范化、信息化、标准化、和谐化建设。加强林政资源管理,大力加强林政执法队伍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切实加大林业行政执法力度,整合林业行政执法资源,建立统一、高效的林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
  2、主要建设内容
  推进以森林公安整合其它林业行政执法力量的改革模式,确立森林公安在林业执法中的主体地位。完善省级森林公安机关的内设机构,在保护森林资源任务较重的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设立森林警察大队。形成省、市、县(市、区)机构健全,基本覆盖全省的森林公安体系。
  加强森林公安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所有森林公安机构达到公安部相关装备标准,90%以上基层森林警察大队(森林公安派出所)达到公安部《公安派出所建设标准》和《公安机关业务用房建设规范》的要求。着力推进警务信息化建设,森林公安机构金盾网接入率达到100%,实现与地方公安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为森林公安履职尽责提供支撑。强化“三情”、“四网”和林区警务体系建设,对破坏森林与野生动物资源的重点区域进行综合治理,有效预防破坏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
  大力加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的管理,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严格实行岗位培训、持证上岗制度,确保依法行政、规范执法。加强基层林业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对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工作条件,提高管理能力,确保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重点建设全省35个木材检查站,强化基础设施和装备的建设,提高基层林业行政执法能力,从源头上保护森林资源并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
(六)森林资源监测体系
  1、建设任务
  整合、优化现有监测方法和手段,建设较完备的省、市、县三级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大力提升森林资源监测的信息化水平。
  2、主要建设内容
  全面应用全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以二类调查中105万个小班、6.6万个四旁树样地调查记录为基础,结合年度营造林实绩综合核查、占用征用林地变化情况、森林灾害情况等,对二类调查小班档案进行年度更新。加强江苏数字林业建设,研建省级森林资源管理系统和全省1:1万和1:5万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基础数据中心,建立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的网络平台系统。
  在沿海、沿江(湖)以及城市周边重点公益林区域建设生态定位站3个,重点加强台站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建设,掌握森林植物固碳量、森林植物放氧量等森林生态功能以及森林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等方面的森林生态效益,对二类调查确定的521.2万亩重点公益林地块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管理,掌握各地重点公益林建设成效;系统抽取重点公益林小班开展固定样地调查,掌握全省重点公益林的数量、质量、结构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情况。
(七)基层林业服务体系
  1、建设任务
  建立较为完备的市、县、乡林业站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林业站政策宣传、资源保护、森林防火、林政执法、生产组织、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等基础和保障作用。
  2、主要建设内容
加强基层林业机构建设,全省独立林业站总数达到375个,职工人数(含农业服务中心从事林业工作人员)达到2800人。90%的林业站建有独立办公用房,80%的站配备机动交通工具,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达到40%,专业技术人员达到80%。加强对乡镇林业站建设的分类指导,完成20个重点县林业站建设,100个标准化林业站建设,做到有先进服务手段、有优良从业人员、有规模示范基地、有严格责任制度、有稳定财政保障,提升全省林业站整体建设水平。
林业面积较大的乡镇,在现有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增挂乡镇林业站牌子,配备专职或兼职林业技术人员,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保证基层林业技术队伍稳定。
(八)林权改革配套设施建设
  1、建设任务
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建立产权清晰、经营主体明确、责权划分具体、利益分配合理、流转程序规范、融资渠道畅通、监管服务到位的集体林权制度。
  2、主要建设内容
(1)巩固和完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开展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回头看”工作,检查改革的程序、方法、内容和结果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检查合同签订、林(股)权登记发证工作是否到位。了解林农对林改的具体反映,加强农村林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管理。
(2)建立健全有关林业支持保护制度。继续加大对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投入,逐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提高补偿标准。细化金融服务林业发展政策,落实好林权抵押贷款、政策性森林保险等具体政策措施,解决好林业生产经营者融资难问题。加快研究出台地方财政对造林苗木、森林抚育补贴、税费扶持的相关政策。
(3)建立完善集体林权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扶持培育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在苏南、苏中、苏北各建2个集体林权登记、信息发布、交易实施、中介服务、金融支持、综合服务为一体的新型林业综合性管理与服务机构。建立并完善森林资源评估和林权流转体系,开展综合性林权纠纷仲裁及林权交易服务平台建设试点。
第五章&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一、投资估算
(一)工程投资
全省“十二五”期间林业工程建设总投资估算398.2亿元。其中,林业生态建设工程76.1亿元,森林抚育改造工程42.0亿元,林业资源保护工程69.7亿元,林业产业提升工程150.8亿元,林业生态文化工程27.5亿元,林业基础保障工程32.0亿元。
江苏省 “十二五”林业建设工程分年度投资估算表
投资估算(万元)
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森林抚育改造工程
林业资源保护工程
林业产业提升工程
林业生态文化工程
林业基础保障工程
(二)资金筹措
林业工程建设的资金来源包括各级政府财政投资、贷款资金、社会融资、民间资本投入和企业自筹等方面。投资估算的资金构成为:中央财政27.3亿元,省级财政45.4亿元,地方财政及其它资金325.5亿元。
二、效益分析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林业发展规划建设的“631”工程实施完成后,将产生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生态效益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备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碳储存库和能源库。森林在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环境、森林防护、森林游憩和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31”工程实施完成后,将进一步完善我省的林业生态体系,对降低区域性风速、减弱飞盐危害、净化污染、加固堤防安全、提高土壤肥力、保护农作物丰产稳收、增加生物多样性、调节区域性气候等多个具体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根据国家林业局最新发布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结合江苏实际,对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营养物质积累、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游憩等8大类可货币化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标价值进行了评估。至“十二五”期末,全省森林每年产生的生态功能服务价值将达1325.01亿元。
  1. 涵养水源
森林涵养水源价值包括森林防洪价值和森林增加水资源价值。至“十二五”期末,每年产生的价值为785.95亿元。
江苏省森林年涵养水源量用公式Q=J×R×R1&计算,式中:Q为森林涵养水源量,J为区域年总降水量,R为林木覆盖率,R1为森林降水贮存量占有林地降水量的百分比,取30%。根据江苏气象水文资料,江苏省2010年平均降水量为1020.4mm,折合1052亿立方米,到2015年末,江苏省林木覆盖率将达到22.64%,由此得到江苏省森林年涵养水源量将达到71.45亿立方米。按库容成本取8元/立方米计算,江苏森林每年防洪的价值为571.6亿元。据有关研究,森林涵养水源水质达到生活用水标准,取水价为3元/立方米,江苏森林每年提供水源的价值为214.35亿元。
  2. 保育土壤
森林保育土壤价值主要包括固土价值和保肥价值,至“十二五”期末,每年产生的价值为33.6亿元。
(1) 森林固土价值。森林固土价值用公式V 1=k×S×G×d计算&,式中:V1为森林固土价值,k为挖1吨泥沙的费用,S为森林总面积,G为进入河道的或水库中的泥沙占总泥沙流失量的比值,d为有林地比无林地减少的年侵蚀量。根据有关研究,有林地比无林地每年减少土表减失量d为36.85吨/公顷,进入河道径道中的固体物质约为泥沙流失量的1/2,即G=0.5,挖1吨泥沙的费用k取36元,江苏省林木覆盖面积S为232.41万公顷。计算得到至2015年末,江苏森林每年固土的价值为30.6亿元。
(2)森林保肥价值。森林保肥价值用公式&计算,式中:V2为森林保肥价值;d、S同上式;P1i为森林土壤中N、P、K含量%;P2i纯N、P、K折算成化肥的比例;P3i为各类化肥在当地的销售价。P1i取周晓峰的研究成果,森林土壤含N量为0.37%,含P量为0.108%,含K量为2.239%;P2i取N、P、K分别折算成碳酸氢铵、磷酸二铵和氯化钾的比率,即分别取值79/14、132/31、74/39;根据对江苏化肥市场的调查,碳酸氢铵、磷酸二铵、氯化钾的平均售价(P3i)分别为500元/吨、2600元/吨、1250元/吨。计算得到至2015年末,江苏森林每年保肥的价值为3.0亿元。
  3. 固碳释氧
森林固碳释氧价值包括增加碳汇和释放供应氧气的价值,“十二五”期间,江苏森林每年固碳释氧的生态价值为57.98亿元。
(1)森林碳汇价值。根据全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结果汇编,结合“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末全省森林蓄积将增加600万立方米,年均120万立方米,若年采伐供应木材量保持2010年的635万立方米和毛竹889万根的水平。按木材平均干湿率0.45,中幼林的干材生物量占总生物量50%,毛竹生物量12公斤/根计算,则“十二五”期间江苏森林的年均净生物产量增加为690.2万吨。按照国内生物量碳计量参数研究情况,采用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转换系数0.5计算,年均总碳储量增加约为345.1万吨(尚不包括森林枯枝落叶、森林土壤和湿地等储碳量)。按照《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采用瑞典的碳税率(1200元/吨)估算,“十二五”期间江苏森林每年增加碳汇的价值为41.41亿元。
(2)释放氧气价值。森林释氧价值按光合作用法和工业制氧成本估算。目前国内工业氧的价格为0.4元/公斤,森林释氧价值为:年新增生物产量×1.2×氧气价格。“十二五”期间江苏森林每年的释放氧气价值为16.57亿元。
  4. 营养物质积累
森林积累营养物质价值评估主要考虑森林滞留主要营养元素N、P、K元素的含量。经估算,到2015年末,江苏森林每年营养物质积累的经济价值为45.98亿元。
不同树种营养物质含量不同,其中阔叶树中含N 量、含P量显著高于针叶树和竹类;硬阔类林木含N量和含P量高于软阔类林木;竹类与阔叶树含K量较高,杉木含K量最低。按江苏地区林木平均含N量、含P量和含K量分别为2.42%、0.19%和1.7%估算,参照磷酸二铵的含N、P量和氯化钾的含K量及其价格,林分营养物质积累价值计算公算为:U营养=AB年(N营养C1/R1+P营养C1/R2+K营养C2/R3),式中:U营养为林分营养物质积累价值(元/年),A 为林分面积(年),B年为林分净生产力(吨/公顷·年), N 营养为林木含氮量(%), P营养为林木含磷量(%),K营养为林木含钾量(%),C1和C2分别是磷酸二铵和氯化钾的化肥价格(元/吨),R1、R2、R3分别是磷酸二铵化肥的含N量、含P量和氯化钾化肥的含K量。
  5. 净化大气环境
森林净化环境价值主要包括森林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SO2、HF、NOX、滞留TSP,减少病菌、减弱噪音等。至“十二五”期末,江苏森林每年净化环境的价值为1.27亿元。
(1)森林吸收SO2的价值。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科研所编写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中的数据,森林对SO2的吸收能力为针叶林215.6公斤/公顷,阔叶林为88.65 公斤/公顷。SO2的治理费用取0.6元/公斤。则森林吸收SO2的价值=0.6×(215.6×针叶林面积+88.65×阔叶林面积)。由此得到至2015年末,江苏森林每年吸收SO2的价值将达到1.0亿元。
(2) 森林吸收HF的价值。据研究,森林对HF的吸收能力平均为针叶林0.5公斤/公顷,阔叶林为4.65 公斤/公顷;森林吸收HF的价格采用燃煤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费等筹资性标准的平均值0.16元/公斤。则森林吸收HF的价值=0.16× (0.5×针叶林面积+4.65×阔叶林面积)。经估算,到2015年末,江苏森林每年吸收HF的价值将达到为0.01亿元。
(3) 森林吸收NOX的价值。据有关研究成果, 每公顷吸收NOX量为6公斤,吸收NOX的价格采用中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收费标准的筹资性标准平均值1.34元/公斤,到2015年末,江苏省有林地面积将达到193.33万公顷,江苏森林每年吸收NOX的价值将达到0.16亿元。
(4) 森林阻滞降尘的价值。据有关研究成果,阔叶林的阻滞降尘为10.11吨/公顷,针叶林的阻滞降尘为33.2吨/公顷,阻滞降尘的价格采用煤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污标准的平均值0.56元/公斤。则江苏省森林阻滞降尘的价值计算公式为,森林阻滞降尘的价值=0.56×(33.2×针叶林面积+10.11×阔叶林面积)。由此得到至2015年末,江苏森林每年阻滞降尘的价值将达到0.10亿元。
  6. 森林防护
森林防护效益具体指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减轻灾害的增效功能。至“十二五”期末,江苏森林每年产生的农业生态防护价值为9.56亿元。
(1)农田防护价值。按年防护价值9911.97元/公顷计算,到2015年末,年产生农田防护林价值将达到8.46亿元。
(2)防风固沙价值。按年防护价值148.07元/公顷计算,到2015年末,年产生防风固沙价值将达到0.06亿元。
(3)防减灾害价值。按年防灾价值826.0元/公顷计算,到2015年末,年产生水土保持价值将达到1.04亿元。
  7. 生物多样性保护
全省有珍稀濒危植物20余种,重点保护动物100余种。根据张颖对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价的研究,将全国森林划分为9个区,分别测试其生物多样性价值。江苏属于南方区与华北区之间,其森林生物多样性价格取中间值为38622元/公顷。到2015年末,江苏省自然保护区面积将达到619772公顷,因此江苏森林每年产生的生物多样性价值将达239.37亿元。
  8. 森林游憩
按照我国传统的风景区“环境容量”分析中的“年卡口容量”2000平方米/人•天计算,如果按照每人每年只旅游一天,则需要的森林游憩面积为0.2公顷,同时根据有关研究,1公顷森林的旅游者消费剩余为10564.35元。目前江苏森林公园的年均森林旅游收入为9004.60元/公顷,取9004.60元/公顷与10564.35元/公顷两者相加之和,再与江苏省生态公益林面积相乘,即可得到至2015年末,江苏森林每年的游憩生态价值为151.3亿元。
此外,从森林生态资源的升值分析,江苏是经济、科技较为发达的省份,虽然存在苏南、苏北区域发展不平衡,但“631”工程实施后,可以通过对江苏尤其是苏南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通过高附加值产业的开发带来生态资源的升值。据测算,在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地区,生态资源升值效益约占GDP的1%-10%,按最低1%计算,2010年江苏森林生态资源升值效益即达2000亿元以上,据此推算出年间,累计全省森林生态资源升值效益最少可达1万亿元以上。
(二)经济效益
森林的经济效益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指采伐木材收益,林、副产品及加工收益(包括杨树林板纸一体化产业产值、特色经济林果及综合利用产值、野生动植物培育利用产值、生物质能源林培育产值等),林业种苗收益,以及森林与湿地生态旅游产业收益等直接获得的经济效益。根据规划预期,至“十二五”期末,江苏林业产业的年总产值将达到2600亿元。
间接经济效益是指森林存量资产的经济价值。木材经济效益(亿元)=活立木总蓄积量×出材率×单位木材价格,若单位木材价格按800元/m3,出材率按50%测算,江苏森林的木材价值为360亿元,其他林副产品效益=木材效益×60%=216亿元。因此,至“十二五”期末,江苏全省森林间接经济效益为576亿元。
(三)社会效益
“十二五”规划的“631”重点工程实施完成后,将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林木覆盖率再增加近2个百分点,在稳定并逐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的基础上,森林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人居及投资环境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二是全面构筑保证江苏“两个率先”目标实现的绿色屏障,提高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全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三是林业产业得到更快的发展,实力进一步增强,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社会就业机会,特别是为苏北地区农民增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之路。
四是弘扬绿色文化,在全社会创导绿色生活,生态文化深入人心,促进江苏物质文明、生态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第六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实施“十二五”期间绿色江苏林业建设对于推动我省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林业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协调各部门、各方面的力量抓好落实。各级政府要将绿色江苏林业建设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考核体系。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要把绿色江苏林业建设目标责任落实情况作为对地方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依据。
  加强全民义务植树的组织工作,不断丰富和完善全民义务植树的实现形式,开创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新局面。加强各级林业行政机构建设,强化林业行政管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执行部门分工负责制,林业、交通、水利、建设、教育、农垦、部队等部门要切实搞好责任范围内的造林绿化工作。
二、加大政策支持
  一是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把林业生态建设、森林抚育管理、资源保护和主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纳入各级政府的公共财政预算体系,将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以及林权保护管理、林业行政执法体系等方面的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基本建设规划和相关营造林工程规划;制定省、市、县(市、区)三级财政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的支持,形成长效稳定的投资渠道。
  二是建立健全补偿补贴制度。进一步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全面建立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逐年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保护公益林的积极性;逐步建立省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对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省级以上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湿地公园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开;建立省级造林和林木良种补贴制度,对省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进行生产补贴。
  三是落实金融、保险、税费优惠政策。认真执行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银监会、保监会和国家林业局关于金融服务林业发展政策,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加大财政贴息补贴力度,解决好林业生产经营者融资难问题;建立森林保险体系,通过保费补贴等引导保险公司、林业企业、林业合作组织、林农积极参与森林保险、扩大森林投保面积;鼓励各类担保机构开办林业融资担保业务,开展省级林业担保公司试点;完善国家各项涉林税费优惠政策,逐步降低育林基金征收标准,减轻林农和企业负担。
  四是加大对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产权交易中心等扶持力度,制定更加优惠的鼓励开发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民间资本和外资投资林业建设。
  五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制定碳汇基金筹集的有关政策,开展碳汇交易造林试点工作。
三、创新体制机制
一是创新林权管理体制。加强登记动态管理和林权档案管理,研究并出台与《物权法》相适应的林权管理细则,切实保护好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强化林权流转服务,创新流转方式,推进林权流转管理地方法规立法;加强农村林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管理,健全林权争议调处机制。坚持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发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集约经营水平。
二是继续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要求的国有林场管理体制、经济运行机制,稳定林业发展基础,增强林业发展活力。
三是创新林业科研机制。完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林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加速林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加快重点实验室、生态定位站、工程技术中心、科学实验基地等科技创新技术平台建设。强化林业专业队伍建设。加强林业技术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突出抓好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造就一支具有较强科研开发、创新能力和成果推广应用能力、高素质的林业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大力开展林农实用技术培训,普及造就一大批掌握育苗、植树、生态园管理和其它实用致富技术、以农民林业技术员为主要力量的林农队伍。
四、强化依法行政
一是加快地方性林业法规、规章的建立。根据我省林业发展的需要,深入开展地方林业立法调研,协助立法部门抓紧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把林业各方面的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加快《江苏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江苏省湿地保护条例》、《江苏省林业有害生物预防与控制管理办法》、《江苏省森林防火条例实施办法》、《江苏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立、修进程,进一步完善我省林业法规规章体系。
二是加强林业执法体系建设。建立林地保护利用体系,健全森林资源监督和林业执法体系,强化林业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查处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破坏城镇绿化的违法犯罪案件,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乱垦滥占林地等违法犯罪行为。
三是加强林业法制教育、培训,提高林业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强化“六五”普法宣传教育,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加强林业行政执法监督,开展执法案卷评查,规范全省林业行政执法行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森林防火宣传资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