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写一篇关于教育户籍制度改革论文的论文,谁能给我一些建议呢?给高分哦。

多元化评价的高考制度改革研究_中学论文_教育论文_醉雪教育网
热门搜索:&&&&&&&&&&&&&&
您当前在:&>&&>& >> 正文
多元化评价的高考制度改革研究
多元化评价的高考制度改革研究『栏目:&&源自:&向玉蓉』&&
多元化评价的高考制度改革研究
我国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基本上是在稳步中求发展,在继承中求创新。高考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息,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①1977年到1984年为高考的恢复和重建期;②1985年到1998年是高考的全面改革期,这个时期又可以分为1985年至1990年的以高考标准化和高中会考建设为标志的改革期和1991年至1998年的改革深入期;③1999年至今的探索多元化评价的新一轮高考改革。本文主要从1999年至今的高考改革入手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高考改革的必要性
高考在我国始终是一个&高烧不退&的话题,自1977年恢复重建以来,它一直在众多的评议声中不断改善自身。理性地讲,统一高考是人们择善而从、倍加珍惜的一项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同时它也是一项利弊兼具的教育评价,需要不断改革,趋利避害,因为它不仅关系到考生及学校的利益,而且关系到教育公平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实现。
再次,高等学校扩招,适龄青年进入高等学校就读的人数急剧增加,高等教育的规模相应地不断扩大,需要相应的比较完备和合理的高考选拔来为高校甄选其所需要的人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大众化高等教育既要完成&精英教育&的历史任务&&为社会培养一批拔尖的人才,又要实现其大众化的培养目标&&为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提升做出一定的贡献,在把整个社会的受教育者培养成高素质劳动者方面也要承担一部分任务。因此,高等教育不仅要积极培养精英化人才,而且要培养技术型人才,以满足社会需要。现行高考已无法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发展要求。
第三,高考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教育,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加强高考的改革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过去一个时期来行之有效的高校招生考试管理规定和办法,以及观念、体制、机制、模式正面临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巨大的并不断增长的考试规模对考试组织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1998年以来,考生人数连年持续增加,到2009年已达到1020万。面对已达世界之最的巨大规模的统一考试,现存的高考组织管理系统存在多方面不足,主要表现为:高考的选拔性功能定位不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现状;高考内容考查仍没有脱离知识立意的倾向;高考方式依然单一,绝对性太强;招生录取对于分数过度依赖等。因此高度集中的高考组织管理体制、体系、结构和模式的深层次改革势在必行。
二、多元化评价下的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具体措施
据调查显示,在新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15%,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赋予高考新的使命&&多样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特别是培养拥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因此必须进行课程、教材、教学、包括考试在内为核心的改革。1998年后,高考从内容到形式,先后进行了&3+X&、网上录取、自主招生和分省命题等立体式变革。
(一)调整考试科目,推行&3+X&考试改革方案
1998年教育部正式推出了大学入学考试科目改革的&3+X&方案。此模式首先于1999年在广东进行试点,积累了初步经验之后,2000年试点扩大到山西、江苏、浙江和吉林4个省份。到2002年,全国高校入学考试全面实行&3+X&考试模式。&3+X&方案的内容: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作为必考科目(英语增加听力测试,听力成绩占英语总分的20%),&X&是指从文科综合(历史、地理、政治)和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中自行选定一个综合考试科目。
实行&3+X&考试模式,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自身的能力现状,选择自己参加高校考试的科目。但另一方面,这种分科考试导致了中学偏科严重,出现&重文轻理&或&重理轻文& 的现象。在社会上,很多就业单位也会优先考虑或只考虑理科院校毕业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社会均衡发展。
(二)给予考生多次选择机会,实施&春季高考,春季招生&
从2000年1月开始,北京、安徽和上海等省市相继开始实行春、夏两季高考招生,即在每年一次的秋季考试外,给予考生另一次&春季考试,春季招生&的机会,变一年一考为一年两考。同时考生还可以同时报考多所高校,只要成绩合格就能被多所高校同时录取,并由考生决定最终进哪一所高校继续深造。
这一举措一方面有利于改变考生总是处于高校选择和录取的被动状态,充分地满足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和要求,让考生可以自主决定自己的升学命运;另一方面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学升学的压力,为学校更好地实施创新教育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但是,春季招生试验一段时间后,由于招生院校重点大学少,热门专业少,导致招生人数少、报名人数少、报到人数少,还有管理成本高、毕业时间颠倒、工作不好找等负面影响,最后失去吸引力并于2006年终止这一措施。
(三)尊重高校办学主体,探索高校自主招生新模式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表示,&鼓励有条件的省级人民政府进行多种形式的高考改革试验,扩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和考生的选择机会,逐步建立具有多种选择的、更加科学和公正的高等学校招生选拔,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状况。改革高考是推进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和扩大高等学校自主权的原则,积极推进高考改革。进行每年举办两次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试点&。随着这一政策的出台,教育部开始下放部分高校自主招生的权利。目前拥有自主招生权的大部分高校均是统考前提下的自主,即自主招收的学生仍须参加高考,达到学校规定的分数线才予以录取。
2001年教育部在江苏三所高校进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2003年开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2所高校拿出5%的比例进行自主招生,通过笔试和面试两轮考试确定自主招生的对象,但入选考生依然要参加全国统考。2004年,实行自主招生的高校数目进一步扩大到28所。到目前为止我国可以自主命题的省区有18个,已经超过我国省区总数的1/2,可以自主选拔录取学生资格的高校达59所。
(四)逐步有条件地下放高考命题权,实行分省命题
为改变长期以来的&一卷定全国&的沉疴,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就逐步向有条件的省份下放高考的命题权,让这些省份自主设计本省的高考评价方案。
1985年上海开始独立命题,2002年北京也获得独立命题权。2004年又有天津、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山东、安徽、江西、四川、陕西14省市获得了高考命题权,至此&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此外,高考改革中也采取了一些人性化举措,如2001年高考取消年龄、婚姻限制, 2003年将考试时间由7月提前到6月以避开酷暑。
三、我国现行高考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高考为高等学校科学、合理、有效地选拔人才,为学生提供相对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方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考试形式的统一性和单一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破坏了考试的科学性、合理性,使现行高考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1、高考承载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其导向功能错位
高考不仅是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同时还担负着很多的社会责任,包括社会人才观的引导、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高中学业水平的检测、学生综合素质、创造潜能的甄别等。尤其是在高考取消年龄、婚姻限制后,高考已成为一种面向全社会各阶层人员的考试,高考的社会功能不断加大,同时高考还担负着缓解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功能。由于社会赋予高考过多的责任,使其对教育的导向功能发挥不当,学校的创新教育实践困难重重。高考的主要功能应该是测试、区分和选拔学生,但是在我国特殊的社会条件下高考承担了太多附加的社会功能,这些功能喧宾夺主使高考不堪重负,出现了很多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
2、&一考定终生&考生负担过重[①]
目前我国的高考规定每年只有一次考试,考试时间和考试方式基本是全国统一模式。高校录取新生几乎完全依据高考的分数,造成高考成绩的一分之差就能改变一个人命运的严酷现实。有的考生可能因为一些极小的因素而造成考试结果不理想,但是却没有机会弥补。过&高考独木桥&变成一项具有高难度的、有长期巨大压力的挑战性工作,造成许多学生身心上的负担。
3、影响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随着高考升学压力的加剧,中学出现片面追求学生文化成绩的现象。&片追&、文理偏科、学生负担过重、影响求异思维和个性发展等问题日趋严重。高考作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纽带,对基础教育的教育质量、学生的学力水平起到检验作用,引导和规范着中学的办学和教学方向,发挥着指挥棒功能。同时,高考还担负着为高校选拔合格新生、保障高校生源质量的使命。但是高考这一惟一的评价标准并不能承担起这双重任务,因此高中毕业会考出现,以辅助高考检验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只要通过高中毕业会考就是合格的毕业生,不论是否考上大学。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用高考升学率对中学进行排名,会考形同虚设,由此造成许多学校不执行国家规定的教学,从高一开始就按高考科目设置文科班、理科班,造成知识结构残缺不全。在中学,&考什么就学什么、教什么&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种应试教育造成智育一支独秀,教学内容过于求全,教学要求过于求深,从而限制了学生的主动精神与个性特长的发展,以至于社会上出现很多高分低能的&人才&。
4、单一的人才选拔模式难以适应大众化教育人才选拔的需求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不仅是大学毛入学率的提高,还有高等教育办学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各种类型的大学、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和多层次的培养规格相继出现,相应地要求高等学校选拔学生的方式也要作出调整,现行的整齐划一的高考已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分数已不能成为高校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
5、考试形式单一,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无法体现
创新教育要求在培养学生方面既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又要重视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现行的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基本上是用笔试的形式去考查学生,造成了&纸上考&、&纸上考实践&、&纸上考品行&等怪现象。这种单一的闭卷考试方法,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一切非智力因素品格的发展忽视掉,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落实,更不利于高校对新生的选拔。
6、考试科目设置模式化
&3+X&模式是为了避免教学中较早分科、偏科以及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出现,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实现这一目标。文理分科现象依旧存在,一些理科生对人文知识一无所知,也有很多文科生对理化生的知识基本为零,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综合能力测试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历年来的综合能力考试卷整体感觉&综而不合&,只是把多学科的内容&拼凑&到一张试卷上,一个个知识点孤立的串联在一起,并没实现其初衷。再次&3+X&模式是为了增加学生能力的考查力度,免除一些不必要的机械记忆来减轻学生负担,但目前的试题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内容要求更多,并没有为学生减负。学生在过度的考试压力下,缺少自主学习和自由支配的时间,更谈不上去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
7、录取模式单一,不利于多样化人才的选拔
新一轮的高考改革虽然在招生录取体制方面采取了一定的措施&&给与部分高校招生自主的权利,但是目前拥有自主招生权的大部分高校都是在统考前提下的自主,即自主招收的学生仍须参加高考,达到学校规定的分数线才予以录取,仅仅是这种程度的招生自主目前也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只是在部分省份试行。高考成绩仍是高校招生的唯一标准,思想品德、素质、身体素质、社会能力、创新精神等因素被忽视了。高考仍停留在对学生智力的考核,学校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妨碍了学生个性、兴趣、爱好等全面发展。这种分数至上的录取机制,不利于多样化人才的选拔。
四、针对我国高考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目前,我国的高考改革还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和改革的主管机关有关。主管部门就像灭火队,高考舞弊、校园&&哪里有问题就解决哪里,没有一个长远的和解决方案。高考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政府应该高瞻远瞩,从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来分析和对待各种问题,建立一个相对理想的高考和招生录取。
首先,为了缓解学生&一考定终生&的压力,我认为必须增加高考次数。如果高考变得像四六级考试一样,一年有两次甚至更多次考试机会,不再是上万人过独木桥,那么考生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可以强化春季高考,增加高校的数量和提高招生层次,使春季高考成为与夏季高考同样规格和分量的考试,让学生获得两次高考机会,把两次成绩通用,择优报选高校。我们还可以把一些公共科目进行社会化考试,比如英语可以由专门机构每年设立若干次考试,考生可以把最高成绩作为高考成绩。另外我们还可以在高考中加入一定比例的能力水平测试题,可以引入美国SAT这样的考试方式等等。
其次,针对社会上用大学升学率来衡量中学办学水平的现象,我们可以强化高中会考,同时实行高考社会化。学生在通过会考获得高中毕业证书之后就与所在高中脱离,想要参加高考的考生到户口所在地的派出所或者居委会报考,高校录取通知书直接发给考生,把录取结果与高中学校隔离。这样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大众就无法按升学率对中学进行排名,也就不会造成大部分的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素质教育、过早文理分科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全的现象。
第三,根据现行录取,同一批次的不同高校不能同步录取,大部分高校根本不愿意考虑第二志愿学生,造成很多成绩优秀的考生因为填报志愿的失误而失去了更好的教育机会。我们应该延长录取周期,将现行一次性的录取改为多次,同一批次的高校对学生不分志愿先后同步招生。这样学生就可以同时收到几所高校的录取通知,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高校就读,高校也可以选拔到更优秀的人才进行深层次培养。这样做对社会和个人都有益:学生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进行自身的发展,高校也能够培养出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才,不会浪费了自身拥有的优质学习条件。
第四,应该多种考试方式并用,实现人才培养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充分重视不同学生具有的不同特质,例如有的学生可能擅长体育,但是他的文化成绩不理想。对于这样的考生,现行的分数至上的考试就会埋没了一个运动型人才。因此,教育部门应该推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考核,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能力进行选拔,努力做到让每一个想学习的学生拥有合适的深造机会,这样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第五,在考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小状况造成某些考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发生这样的状况后,现行的高考选拔就会让部分优秀的人才失去进入理想高校的机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改变当下以分数为唯一指标的选拔,高校在录取新生的时候,可以结合考生平时的学业成绩来进行考核。如有必要,还可以采取一些面试之内的环节,来测试学生的学力水平。而且,目前的命题和评分机制过于僵化,可能某些学生的创新观点不符合考卷的评分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改变当下的评卷机制,淡化标准答案意识,重视和鼓励学生的创新实践。
第六,逐步扩大和完善高效的自主招生权。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在最低控制分数线内录取到那些才华出众、综合素质高的适合自己办学特色的学生。当然,自主招生并不是自由招生,它同样需要遵守一定的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高校需要向社会大众公布其招生实施办法和录取结果,由社会进行监督,以免出现幕后交易,破坏学生入学机会的平等。
当然,合理的高考的形成与完善不仅仅需要完成上述一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社会和相关主管单位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去构建理想的选拔人才的,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公正公平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1] 陈旗敏,《教育生态学视野下我国高考改革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2008年4月。
[2] 杨美玲,《创新教育视野下的高考改革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2008年5月。
[3] 刘庆根,《新时期高考改革研究&&兼论高考语文试题的改革》,扬州大学硕士学位,2007年5月。
[4] 杨学为,《中国高考史述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5] 厉浩,《高考改革的实证研究》,现代教育管理期刊,2009年第8期。
[6] 魏国东,《1977年以来中国高考改革研究》,河北大学博士学位,2008年6月。
[7] 明英文(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基于政策网络理论视角的我国高考改革研究》,教育时空。
[8] 李啸,《高考改革中的代际认识差异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2009年5月。
[①] 《中国高考改革方案》执笔人杨东平教授接受《t望东方周刊》的专访内容。
上一篇:下一篇:
&&这些或许您也喜欢:
【】相关栏目导航当前位置: >
独立学院考试制度改革与人才培养初探
来源:论文资源网 作者:admin 添加日期:日 点击数:
论文资源网编辑。
[摘 要]考试一直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独立学院考试制度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依赖科学的考试制度来促进。当前我国高校的考试制度及考试管理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及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通过“会计英语”的教学与考试实践,阐明综合性全程考试新模式的基本特征和具体的考试设计,对现有的考试制度及其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考试制度改革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独立学院;考试制度;改革;人才培养;会计英语  一、目前高校考试制度的现状及弊端  我国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的考试制度和考试管理方面存在着种种弊端。学者普遍认为独立学院目前的考试制度已经不适应教育目标,有必要进行彻底的改革。否则,对整个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的实现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这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考试目的功利化,考试评价以偏概全、以点代面  考试目的的功利化表现为学生的考试成绩直接关系到奖学金、入党、评优、评先等荣誉的取得。这加剧了学生提高学业成绩的功利性倾向,助长了学生投机的行为。另外,目前的考试评价制度与方法还可能把教师和学生都推向片面追求分数的境地。长期以来,我国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优劣、能力高低的唯一方法和标准,这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并一直为人们所诟病。高等职业教育的考试制度只有彻底改变这种“唯分数论”的评价观念,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真正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相吻合。  (二)考试内容局限化、教材化,缺乏灵活性与实践性  目前独立学院的考试以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为主,考试内容往往只局限于教材,试卷命题很多是模仿教师平时的例题或做过的作业,甚至是考前复习时的资料,缺乏实践性和创造性,其实质只是对学生记忆能力和模仿能力进行考核,而缺乏对其理解、分析、综合、创造和实践等其他能力的系统考核。特别是近十多年来高校推行的标准化考试,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客观题型在考试中占据重要地位和比重,而这种考试制度显然是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的。学生仅靠临考前强化记忆、复习重点、背答案这些“临时抱佛脚”的备考方式就能轻松过关。这只会使学生成为高分低能者,怎能培养学生的心智与创新实践能力?  (三)考试方式固定化,形式单调、方法单一  目前高校现行的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大都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单一与单调的考试方法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方式的简单化,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开发,也不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发性。这种缺乏弹性的考试方式使得学生学习形式单调,学习情绪低下,学习动力不足,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也不利于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检测。  (四)评分标准精量化,考试结果反馈滞后,利用率不高  当前高校考试成绩主要采用百分制记分方式,这种方式过于强调精确化和量化。其实学生学习行为的复杂性及其个体差异性决定了这种精确的量化考试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职业教育尤其应该注重学生平时实践过程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对学生平时的表现进行科学的考核和评价,对过程的多样化考评应该是更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考试方式。这样就不会使学生只注重期末不注重平时,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只注重分数不注重实践能力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  二、探索独立学院考试新模式  在“会计英语”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学习、借鉴、研究、探讨,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状况做出尝试,力求探索出一个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以推动独立学院考试制度的改革。  (一)注重平时考核  作为一门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会计英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如何在财会领域中应用英语,所以重点还是在语言的学习上。语言学习最重要的是日常的训练过程。所以我们在设计考核方式时,加大了平时考核的比重,平时成绩占总分的60%。其中,有两次大作业,各占5%,都是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独立完成的,比如完成一份下一个年度的个人预算。  (二)成绩构成多样化  在成绩的构成上,我们也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方式,而不是单一的闭卷笔试方式。其中,在平时成绩中,构成要素包括考勤(缺席、事假、病假、迟到都有相应的扣分)、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问题、参与互动、课堂讨论等都有相应的加分)、测验(主要是一些课堂随机的小测验,会分别计入平时成绩里)。  (三)考试形式和方法多样化  对于期末考试成绩,我们设计为总分的40%。针对学生普遍听读能力弱的状况,我们设计为四个考试部分。一般两人为一组,与老师面对面地接受考核。第一部分为读单词,各人对从课文中选取的一组大约10个单词进行朗读;第二部分是读短文,也有两组不同的短文由两个学生分别朗读;第三部分是由两个学生自己设计的、由老师指定2-3个与专业相关的命题,可从中自己选择一个来进行主题对话、现场表演;第四部分是由老师分别对两个学生进行的即时提问。四个部分分别占总分的10%。  (四)以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来进行教学与考核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比如,在课堂上组织英语辩论会;结合专业与现实进行专题讨论;组织有奖问答比赛;一起学唱一首英文歌;放一段著名的英文电影,然后对电影展开讨论;举办英文诗歌朗诵会;等等。这些教学内容都与学生的成绩考核挂钩。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尤其是提高了他们相对较弱的听、说能力。由于最后的考试是学生与教师一对一单独进行的,这就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准备充分,并在客观上彻底杜绝了考试作弊的可能性。  三、对独立学院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  目前,我国的独立学院考试制度跟普通高校差不多,都显得过于刚性,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得到准确的考查,个体的差异性被忽视。这与独立学院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而进行相关人才培养的趋势尤为不合。因此,迫切需要对现有独立学院考试制度的弊端彻底改革,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真正实现考试评价制度的功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毕业论文搜集整理:
&| &| &| &| &| &| &| &| &| &|用户登录信息
当前位置: &&
中国高校考试制度改革初探
摘 要:考试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中国高校现行课程考试制度存在着形式单一、内容陈腐、试题质量不高、教师自由空间小等弊端,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应予改革。要树立科学的考试观念,明确考试目标,丰富考试形式,更新考试内容,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考试制度;考试改革;创新人才
  考试是评价和改进教学,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考试是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的重要手段;考试是检测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辩证地看,考试是一柄双刃剑。科学合理的、鼓励创新的、富有活力的考试制度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造就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而不科学、不合理、束缚学生思想的、僵化的考试制度则会扼杀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因此,积极开展考试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新一轮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革高等院校的考试制度已势在必行。
  一、高校现行考试制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考试对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的考试制度基本上是高中考试制度的延续,其导向功能发生偏差,考试制度存在许多弊端。  (一)对考试目标的认识存在误区  1.注重过程的组织和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忽略了考试结果的信息反馈。高校考试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更充分地发挥其反馈功能,既有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反馈,也有教师及时发现问题,重点教授、解惑的回应。现行的考试虽然也要求教师进行考试情况分析但只是流于形式,对学生答题中反映出来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分析缺乏重视,不能把试卷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反馈给学生。  2.考试制度不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现行的考试制度只注重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和创造力的培养。考试是评价人才的标尺,有什么样的考试导向,就会培养和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我们的人才培养还达不到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从表面上看是培养模式的问题,但深入分析,考试制度缺乏时代特征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二)考试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1.期末一次性考试决定学生学习成绩。我国高校的课程考试绝大部分安排在每个学期末进行,学生成绩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成绩。期末一次性考试受试卷容量、考试时间限制,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教学全过程。一张试卷要涵盖一个学期的知识量,并且要求学生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反映出自己获取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给出卷的教师和应考的学生以巨大的压力。一次性闭卷笔试难以体现不同性质课程的特点,难以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考核学生除记忆和简单推理之外的技能,又易造成“一考定成败”,导致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过关,而不注重自身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考试方式固定,高校现行的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存在四多四少的现象。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方式多,口试、答辩考试少;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察少;统一考试多,因材施考少。这种单一、缺乏弹性的考试方式使得学生学习单调、惧考,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并且使其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养成受到限制。  3.考试计分方式不科学。目前高校大多采用百分制,教师阅卷只注重判分,不重视试卷和考试结果的分析、反馈及改进教学。同时,由于考试成绩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升级、毕业、获得学位,而且是学生获得奖学金、评优甚至找工作的主要依据,这种只以分数为依据的做法夸大了考试成绩的作用,使学生只重分数不重能力。  (三)考试内容陈腐,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长期以来,高校考试以任课教师出题为主,而任课教师往往只根据指定教材所讲授的内容出题,缺乏对教学大纲的深入研究和对知识体系的全盘考虑。考前教师就教材划范围、定重点的现象比较普遍。  1.考试内容偏窄,侧重教材和课堂笔记,只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搞考前突击,并寄希望于教师考前划重点,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范围,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学习兴趣降低。  2.考试题型不合理。题型的选择被限定在有限的传统题型范围内,限制了选择合适形式来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限制了考试内容及形式设计上的创新。在大多数考试中,使用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简答、名词解释等客观题的比例大,而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等主观性试题较少,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试题质量不高,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风建设  试题的质量决定考试的质量,高质量的试题是实行高质量考试的前提。试题质量的评价指标包括四项: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其中最重要的是难度和区分度。作为一套高质量的试题,除应符合命题的基本要求外,从考试的目的来看还应具有一定的难度,以便测出学生实现教学目标、掌握所学知识和能力的程度和水平,同时,应能区别出学习情况不同的学生,亦即能测出每个学生个体学习情况的差异。然而,现时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五)教师自由空间小,不利于针对学生特点进行“因材施考”  高等教育的目的除传授知识外,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自我判断、自我选择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协作精神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优良素质。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原理,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教给学生提出问题、总结问题的方法。“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他们在思维中提高,在质疑中思维。然而,现行的考试制度对此却有很多限制。  1.教学大纲对教师的限制。同一门课程由若干不同教师授课,要求一套完全符合教学大纲的试卷,导致教师授课没有个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特色的发挥。理想的状态是教师按教学大纲要求授课,但又不受教学大纲的局限,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把自己最优秀的学识和思维的精髓传授给学生。  2.统一考试、单一考试的限制。高校的考试一般都采取期末一次考试并且采用一套试卷。这种做法一是限制了教师根据所教授的学生的特点进行题目设计,二是试卷设计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发挥其潜能,使学生的创造性受到很大限制。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考试题目。不同能力的学生、不同的学科应对应不同的题目,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各种不同能力。
  二、关于中国高校考试改革的几点建议
  高等学校对学生的评价绝不能“一卷定终身”,应以人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本质。然而,看一看我们的教学方式,就会发现,几乎到处都是“单一标准”和“整齐划一”,人才的多样化、人才成长模式的多样化与管理培养模式的单一化、标准化形成鲜明的反差。我们喜欢强调“全面发展”,而往往忽视或没有呵护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喜欢说“塑造学生”,按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去“塑造学生”,而没有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和环境;我们喜欢统一学生的思维,喜欢制造“标准答案”,而不喜欢甚至不容忍学生对我们的观点提出批评。所有这些不仅印刻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而且处处体现在我们的管理和培养模式中,体现在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即考试中。这些思想和制度限制着学生个性的发展,限制着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要想在考试制度设计上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张扬,使这个“指挥棒”充分发挥其真正的“指挥”功能,就必须改变思想观念、改革考试制度。
  (一)树立科学的考试观念,为培养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思想环境  更新考试观念是考试制度改革的前提,科学的考试观是从“人”出发的,着重强调的是人的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考试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更强调通过考试让学生学会学习,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同时,科学的考试观要求考试增加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考查,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体现考试的教育功能。两种考试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不一样,但都以考试为手段来实现各自不同的目的。显然,在当今社会,知识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已成为趋势。因此,必须树立科学的考试观,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造良好的思想环境。  1.树立考试不是为了获得学期成绩,而是作为前期学习效果的总结的观念。学生在一个阶段学习后,通过考试进行自我衡量、自我提高,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尚未掌握的部分及时补课,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作为下一阶段学习的起跑线。  2.树立考试不是一门课程的教学结束,而是师生对课程教学的一种互动方式的观念。通过考试,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疏忽和缺陷,并且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指出学生在前期学习中的不足,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指导他们进行深入探索。  3.建立考试后的信息反馈机制。考试管理部门要对试卷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和问题加以研究,并将有关的信息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促进以后教学活动的发展,同时在制度上制定相应的政策,积极鼓励教师开展考后的试卷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明确考试目标,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  考试目标的制定应本着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以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1.考试目标应体现出对人的价值的重视。要想人才多样化,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最根本的是要尊重人的个性。理想的考试应对每一位学生都设计考试标准和模式,适应每位学生素质的发展。这样,不仅避免了学生缺乏个性,千人一面,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努力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2.考试目标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考试目标应以教学目标所规定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活动中,它对教学过程进行质量控制,通过考试诊断教学问题,反馈教学信息,检测教学效果,从而调节教学双方向教学目标迈进。  (三)针对课程特点,丰富考试形式  目前我们的考试还主要是单一的书面考试,在考试的评价上过分依赖考试成绩,尽管现在尝试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结合起来,但由于缺乏科学严格的形成性考核办法,形成性考核的信度有待提高,因而不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实际能力,不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从改革考试形式和考试评价标准入手。  1.要按照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合理的、科学的考试方式。大学课程考试基本测试形式通常可采用以下六种:(1)闭卷考试,具有适合多人同时考试,效率高,测试环境比较容易控制,题型多、覆盖面大等特点;(2)开卷考试,重点不在考核被试者对知识的记忆,而在于考核被试者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也包括学习能力和查阅资料的能力;(3)口试,最大特点是应试者在提问范围和所创设的考试环境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自由抒发见解,可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口试对应试者学识的广度与深度、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反应能力、想像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心理素质、仪表风度和个性特征等,均能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观察和检测;(4)成果性考试,如综合文献调研报告、设计项目训练、作品展示等,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科研能力,同时能有效考查学生查阅资料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操作合作考试,能够较好地考核学生涉及动作技能领域的实践能力与素质,增进学生间的相互配合与分工协作,促进学生的团队精神,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测试手段;(6)计算机及网上考试,不但可以用于对学生认知领域的考核,还可以考核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在信息化社会、开放教育的今天,应大力开发和利用这种考试方法。  2.改进考试评价标准,使考试与学习全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从实践上来看,目前关键是要进一步完善形成性考核的制度建设,增强形成性考核的科学性、有效性,严格形成性考核的控制与监督,充分发挥形成性考核的导向作用,最终实现考核目标多元化、考核内容多样化、考核方式灵活化、考核评价个性化的改革目的。  3.改变期末一次性考试方式,将课程考试分阶段进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考试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手段,要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其评价活动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大纲,可以在每个章节结束后布置思考题,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再出若干个综合题,由学生自主选择,以开卷的形式考试。教师在学生完成章节小论文之后,安排论文回顾,总结学生答题情况,对学生在论文中反映出的问题作解答或在学生中开展讨论,鼓励创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通过写小论文的形式厘清概念,逐步消化所学知识,学会查阅资料,增强实际写作能力,同时不再以一次性考试决定成绩,减轻了学生考试压力,最终将考试变成实现自我价值、体现自我价值的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可以通过作业、课堂讨论、课堂提问、课堂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以此获取教学信息,引导学生的学习向能力培养方向发展。  (四)紧扣时代脉搏,更新考试内容  根据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考试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以发展能力为主,培养和考察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鼓励老师在考试命题和评分标准方面进行新的尝试,力求开放性和人性化。  1.命题要突出能力考核,要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个人思考。大学教育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寻求教育的相当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2.命题要体现开放性。考试的命题要着重从培养目标的全局出发,要反映出课程教学的目的,而不是课堂教过的和教材中存在的内容。其开放性体现在:(1)试题的内容开放,教师主要是构建好问题情境,根据培养要求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进行综合分析,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试题答案开放,无标准答案,学生可根据试题的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答;(3)答题方法的开放,允许学生采取各种有效的答题方法,鼓励创造性思维。开放性、个性化的考试设计对教师的教学会有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对课程有熟练的掌握并有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还要把握清楚,做到既“因材施教”,又“因材施考”。  3.评分标准人性化。命题的开放性同时也决定了评分标准的人性化。人性化的评分标准改变了以往评分标准的单一性,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堂笔记作出的答案只能获得及格,不能得到满分;而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有创意并言之有理的答案才能获得高分。评分标准的人性化使得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成为一个与教师平等对话的个体,为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体现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  考试制度的改革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成败。应充分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将高等教育引向培养会学习、能思考、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轨道,真正达到教、学、考三者的和谐统一。为了搞好考试改革,必须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既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又要科学分析、实事求是,尤其要严肃考风考纪。同时,学校管理部门要在对学生的教学管理和行为管理等方面与考试改革密切配合,不断修改和完善各种与考试有关的制度规定,以利于推进考试改革的健康发展。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教育资源网(原全国名校名师教育资源网)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分议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