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计划粗提出意见 英文

国土资源部关于推进土地利用计划差别化管理的意见
国土资发〔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机关各司局: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提高计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好地发挥计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就推进土地利用计划差别化管理,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计划差别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土地利用计划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手段,也是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措施。为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快速推进的要求,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突出的土地供需矛盾,在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必须加强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推进计划差别化管理,推动国土综合开发整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促进和保障科学发展。要妥善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需要与可能的关系,遵循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有保有压、奖罚结合的原则,围绕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和土地管控目标,进一步建立健全计划指标体系、加强计划总量、结构和布局调控、改进计划编制下达方法、推进计划分类精细化管理、严格监管考核增强计划管理的针对性和导向性。
  二、建立健全计划指标体系
  (二)完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设置。国家继续按照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和占用耕地三项计划指标编制下达,重点控制新增建设占用耕地,鼓励开发利用未利用地。省级以下,可结合实际,将年度盘活利用存量用地安排纳入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三)规范专项指标管理。按照规范统一管理的要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继续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有序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按照封闭运行、严格考核的要求,设立低丘缓坡荒滩开发利用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专项控制指标,引导城镇、工业建设利用未利用土地和劣质农用地,鼓励工矿废弃地复垦。按照依法依规、稳妥有序的要求,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四)加强建设用围填海计划指标管理。在编制全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由海洋管理部门提出建设用围填海计划总量,与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做好衔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待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后,按照陆海统筹的原则,提出分解下达方案,与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一并下达。
  三、加强计划总量、结构和布局调控
  (五)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土地实际利用状况和资源潜力,按照总量控制和节约集约的原则,合理确定年度新增和存量建设用地计划,从严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降低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六)落实区域差别化用地政策。根据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和用地特点,统筹安排区域用地计划。东部发达地区,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逐步加大增减挂钩指标,合理安排围填海用地指标。中部和东北地区,与产业转移和基础设施建设相适应,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适当加大增减挂钩指标,支持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和低丘缓坡开发试点。西部欠发达地区,与西部大开发政策相适应,加大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安排倾斜力度,鼓励使用未利用土地,在有条件的地方支持开展增减挂钩试点。同时,对扶贫攻坚地区实行用地计划指标倾斜。
  (七)统筹城乡发展用地。按照城镇化发展总体部署,控制大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防止大城市过度扩张,合理安排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用地,促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对农村地区实行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单列,单列规模不得低于国家下达计划指标总量的3%~5%,并优先安排增减挂钩指标,确保农民一户一宅建设用地。
  (八)有保有压安排产业用地。与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等相协调,优先安排社会民生建设用地,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保障重点基础设施、抗灾救灾、环境保护等建设用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项目用地,严禁将计划指标用于高耗能、高排放、产能过剩行业等淘汰类项目建设。
  四、改进计划编制下达方法
  (九)统筹安排国家和地方计划指标。根据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安排、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等情况,合理确定预留国家计划指标比例,保障国家重点交通、能源、水利等建设项目用地,同时预留一定数量的调剂奖励计划指标,其余计划指标下达地方。
  (十)合理分解下达计划指标。按照统筹兼顾、客观合理的原则,综合考虑固定资产投资、国内生产总值、规划控制规模、实际供地水平、降低地耗要求、补充耕地潜力等因素,合理测算各省(区、市)用地计划指标,并广泛征求意见,提出计划分解方案,确保计划指标分解下达公平公正。
  (十一)实行计划指标奖扣和调剂。计划指标实行年初分解和年中奖扣调剂两次下达。计划指标奖扣包括:计划执行情况考核指标奖扣,依据计划执行考核结果,对计划执行好的省份奖励计划指标,对计划执行差的省份扣减计划指标;&双保&工程评比指标奖励,根据耕地保护、土地利用、土地执法、依法行政等工作绩效考核结果,对考核排名前列的省份奖励计划指标;节约集约模范市县评比指标奖励,根据节约集约利用模范评比结果,对成效显著的市县奖励计划指标。同时,根据计划执行情况,适当进行计划指标调剂追加,保障重点急需项目用地。
  五、推进计划分类精细化管理
  (十二)鼓励未利用地和低丘缓坡荒滩开发。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西部等未利用地资源丰富地区,鼓励开发利用未利用地,严控建设占用耕地。适度开发低丘缓坡荒滩,根据低丘缓坡荒滩开发建设的进展情况和实际需要,专项安排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规范有序推进低丘缓坡荒滩开发利用。
  (十三)鼓励工矿废弃地复垦。通过下达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指标,在确保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前提下,将历史遗留的工矿废弃地以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废弃地加以复垦,并与新增建设用地相挂钩,合理调整建设用地,重点用于试点县、市的工矿发展、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促进土地资源节约、合理和高效利用,改善生态环境。
  (十四)鼓励城镇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通过创新完善土地利用管理制度,鼓励对城镇低效、粗放、散乱的用地进行统一规划、整合和改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用地结构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十五)改进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等计划管理。对能源、交通、水利、军事、环保等建设项目工程建设区域以外,未改变农用地用途而又需要征为国有土地的,可只办理土地征收手续。对地震、洪水、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引发的抗灾救灾、灾后恢复重建涉及的新增建设用地,由有关省份在国家下达的年度计划指标中优先安排,指标确实不足的,列出具体项目,经部审定后可先行安排,年底将执行情况报部备案核销。
  (十六)鼓励地方探索计划精细化管理。各省(区、市)可在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总量控制下,按照统分结合的原则,安排使用计划指标。对省级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指标,可预留在省(区、市)统筹安排,并根据建设项目性质、投资强度等条件,探索&点供&等方式安排计划,确保计划指标高效使用。对市、县用地指标,可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土地资源条件等情况,并与节约集约用地、供地率等因素挂钩,进行分解下达,提高计划指标安排使用效率。
  六、严格计划执行监管
  (十七)加强计划安排使用监管。认真做好计划安排使用登记统计,按照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建设要求,落实计划安排使用网络直报制度,实时监控计划执行情况;实行计划执行情况月报制度,加强计划动态管理。
  (十八)完善评估考核制度。严格计划执行考核,重点考核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指标执行情况,根据计划执行情况考核结果,全面落实计划指标奖励扣减,提高计划的激励和约束性,促进计划有效执行。同时对增减挂钩、低丘缓坡开发、工矿废弃地复垦和城镇低效用地改造等进行年度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安排下一年度专项指标和工作。
  (十九)落实计划管理共同责任。严格建设用地审批审查,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的建设项目,不得安排计划指标,没有计划指标不得批准用地。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要加强对计划执行情况的督察,推动计划差别化管理措施的有效落实。
  2012年9月15日
发布机构:国土资源部
发布时间:寄送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非经特别声明,本网不拥有文章版权。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作者阅读
相同主题阅读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14号.《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试题及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试题及答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项目建议1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对2011年“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实施的思考与建议
对2011年“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实施的思考与建议
(《师资建设》2011年双月刊第3期)
□文/安徽 汪文华
日,《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1年“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11〕2号,以下简称《“国培计划”(2011)实施工作通知》)印发。中西部各省及项目承担院校和机构首先应该认真学习《“国培计划”(2011)实施工作通知》,全面掌握实施总体要求的新观念和新特点,全面分析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以下简称“中西部项目”)各个类别的重点目标、培训时间、对象层次和方式方法,深刻理解中西部项目实施的新要求和新举措。
一、2011年“国培计划”实施总体要求的新观念和新特点
《“国培计划”(2011)实施工作通知》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背景下,在《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以下简称《意见》)的指导下,在认真总结2010年“国培计划”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的。“国培计划”(2011)实施总体要求是《意见》要求和“国培”经验的具体体现。
(一)新观念——能力为重,专业为本
2011年“国培计划”分为示范性项目和中西部项目两项内容。示范性项目通过对骨干教师进行专项培训,重点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专业能力和培训能力。中西部项目通过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骨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重点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和专业能力发展。“能力”和“专业”是关键词。紧密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有效实施“国培计划”,必须树立“能力为重,专业为本”的观念。这就需要中西部项目在培训目标和内容上,“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落实《意见》的指导性要求:
第一,以师德教育为重点,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能力水平。大力加强师德教育。重视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
第二,在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深入钻研业务,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教育教学实际能力的前提下,重点帮助骨干教师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培训和指导青年教师的能力,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全员培训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二)新特点——完善改进,优化创新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国培计划”总结交流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总结2010年“国培计划”实施的四条主要经验:第一,统筹规划,科学设计是做好“国培计划”的基础;第二,公开遴选,竞争择优是做好“国培计划”的关键;第三,创新模式,改进方法是做好“国培计划”的核心;第四,加强管理,强化考评是实施“国培计划”的保障。《“国培计划”(2011)实施工作通知》在继承2010年“国培”经验基础上不断发展,对实施方案研制、招投标机制、培训模式方法、培训资源、学员管理、资金配置和项目监管提出完善改进、优化创新的明确要求,呈现出新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强调“充分调研”培训需求,“科学研制”实施方案。科学研制实施方案的前提是对培训需求的全面把握:一是以充分调研为基础,二是按照“国培计划”总体要求,三是根据本地教师培训需求,克服了仅仅针对培训对象的需求,将“按需施训”之“需”理解为个体需要的片面性,有利于从改革发展需要、组织需要和群体需要的结合上准确定位培训目标。
2.将绩效考评与招投标挂钩,明确承办院校构成比例。要求“对于2010年‘国培计划’绩效考评不合格、学员反映培训效果不好的院校和机构,应调整培训任务或取消培训资格”,提供了有力的抓手,强化的绩效考评的激励机制。“中西部项目集中培训省外院校所占比例原则上不少于四分之一”的要求,较好地制约了“国培”变“省培”和照顾省内高校的不良现象。
3.强调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重视校本研修。通过完善培训模式,丰富和优化培训内容,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研讨式等多种方式,倡导小班教学,以及探索教师选学,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将校本研修作为培训模式纳入“国培计划”,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专家对教师教学实践改进的指导,从而提高校本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培训资源突出“实践”,强调“实用”。通过将教研员纳入培训团队和遴选优质中小学校设立“国培计划”参训教师实践基地,突出培训的实践针对性和指导性,强化教师培训的实践环节。要求“有效开发适用的新资源,注重生成性资源的加工利用”,强调了培训资源的“实用”,即地域的适应性和使用的实效性。
5.学员管理注重“服务”,加强“使用”。“提供良好的学习和食宿条件,优先安排在校内住宿和学习”,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保障学员安全;“安排在校内”更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丰富学员的课余生活,拓展学员的学习空间。要求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做好培训后的管理和使用工作,充分发挥“种子”教师的辐射带头作用,有利于“国培计划”的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改革宗旨的切实落实。
6.明确项目资金配置要求,落实配套经费。对中西部项目的资金配置要求为:“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经费所占比例为50%左右,短期集中培训项目资金占30%左右,远程培训项目资金占20%左右”,框定了各省三个类别的培训规模。吸取2010年项目实施因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没有支持经费而影响工作推进的教训,明确要求各省落实必要的工作经费,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7.优化手段,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要求有效利用“国培计划”网站的项目管理系统,实行对项目信息填报、专家库使用、资源库使用、学员管理、项目评估等的集中统一的管理,讲求实效,监管有力。
二、2011年“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的新要求和新举措
笔者以为,2011年“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实施了新要求和新举措,下面分别从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三个类别来谈:
(一)置换脱产研修
1.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宋永刚副司长总结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独特作用有三点:“首先,为农村骨干教师创造了离岗进行长期研修的机会,使农村老师能够走出大山,走出偏远地区,出去开眼界。其次,为师范生提供了宝贵的实习机会,对于新师资培养,意义深远。第三,促进了教师教育改革。推进高师院校改革,推动实习一个学期落实,促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经费占中西部项目经费总额的50%左右。
2.更加务实,有利于项目组织。第一,十分明确地提出了组织方式,即“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城镇教师到农村中小学顶岗实习支教”的置换办法,也就是师范生顶城镇教师的岗,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第二,明确规定了符合实际的脱产研修时间,“3个月左右”与学期教学时间对应,对于有效落实顶岗实习和缓解工学矛盾具有积极的作用。第三,对象遴选条件明确实在。“具有良好发展潜力”和“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既与培训目标契合,也符合骨干教师梯队建设的需要。
3.具有“刚性”,富有引领指导性。第一,对培训方式提出了“规定动作”:采取小班教学,注重采用专家引领、课题研究、跟岗实践、参与体验、返岗实践等培训方式。其中,“跟岗实践”针对“影子教师”,“返岗实践”针对校本研修,使突出实践有了具体的落脚点。第二,倡导“双导师制”使得项目院校需要切实落实专业跟踪指导和实践跟进指导,更给多种培训方式提供了支撑。第三,重视培训课程的科学设计和有效实施。要求“为教师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培训课程”,向项目院校提出了挑战:课程要具有选择性和拓展性。第四,切实实施好“影子教师”。“‘影子教师’培训时间原则上不少于总时间的三分之一”要求的实现,项目院校必须具有优质的实践基地及“带教导师”,必须进行精心设计和精细管理。
(二)短期集中培训
1.培训目标定位明确。“紧密围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使项目目标定位明确,给着力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发展专业能力指明了方向。“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集中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紧密围绕”就需要适合老师多元化需求。诚如宋永刚所说:“项目要量身定做、按需施训,并且要分类、分岗培训”;“要提高有效性,既有对老师的统一要求,也要为老师创造自主选学的机会,使培训内容对教师的专业成长真正有帮助。”
2.强调派训方与派训方的结合。要求“任务承担院校与中小学密切配合”,有利于将“采取集中培训与远程跟踪指导相结合方式,注重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的要求落地。项目院校要研究基础教育,发现问题,分析案例;中小学校要积极配合项目院校的调查研究活动,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对此,宋永刚要求:“一定要解决老师最急迫的问题”;“一定要找准问题:这个层级、类型的教师最关心问题是什么,我们提供的方案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3.培训方式指向具体。要求“采用专家讲座、合作探究、观摩考察、参与体验、交流研讨等多种方式”,换句话说就是要做到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主反思相结合,理论学习、实践体验和经验提升相结合。
(三)远程培训
1.培训目标“上了一层”。在坚持帮助农村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培养教师远程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的基础上,提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能力”的要求。
2.培训模式顺应需求。第一,强调了“在职实践”,使校本研修模式有了落脚点。第二,要求“要根据农村教师需要,整合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强调了内容的针对性和资源的适用性。对于培训资源开发利用,宋永刚指出,“要处理好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的关系。要把这两者结合得好,做混合式培训。集中培训所产生的资源,要在远程培训上发挥作用。”第三,要求“网络培训平台要建立学员在线学习数据统计与监控系统,加强过程管理”,强化的了以管理的有效性促进培训的实效性。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认为,2011年“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应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目标,培训内容基于学科、师德为先、问题中心、案例载体,培训方式需求导向、混合学习、任务驱动、突出实践,着力问题解决、改善实践、提升能力、“赢在课堂”,优化课程设置和培训资源,强化考核评价和管理服务,促进项目高质量、高水平地实施。以下是针对2010年“国培计划”实施存在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
1.全面把握培训需求。避免因不深入中小学和教师及课堂、不分类分层分岗调查、调查形式内容单一、问题诊断粗疏和需求论证简单等导致培训需求真实性和针对性不足的情况。杜绝编造和抄袭需求调研报告现象的发生。
2.准确确立目标内容。避免学科培训目标简单化(等同于项目实施目标),不同类型、层次和学科雷同,没有针对参训教师主要问题和重点需求,语言表述笼统等情况。杜绝内容注重“学术性”、面面俱到的“蜻蜓点水”式,课程简单“拼盘”、讲座为主的“案例堆积”式,因人设课、教非所需的“越俎代庖”式,以及自学填补和“零作业”等现象的发生。
3.有效选择模式方法。杜绝院校集中培训缺失跟踪指导、“训后不管”和研导分离,远程培训“线下不管”、实践缺位和资源短缺等现象的发生。杜绝大班额讲座、学员失语的“会场报告”式,不针对学员问题和案例、偏重预设忽视生成的“目中无人”式,不开展(或少开展)观摩实践、反思体验、问题研讨和经验交流的“肤浅参与”式,以及没有“国培计划”网络研修平台,集中、远程与校本脱离等现象的发生。
4.切实优化培训资源。避免培训者“校内主打”和来源地域狭窄等情况。倡导根据学员问题和需求开发“实践策略”资源,杜绝有课程无资源、少资源,资源不适合当地教师需要,学科特点不明,可操作性和实践性不强等现象的发生。遴选优质中小学校,挂牌设立“国培计划”参训教师实践基地。
5.强化培训考核评价。坚决杜绝培训者训前不了解“学情”,训中不与学员深度对话,训后不跟踪指导等现象的发生。对于参训教师,训前不提交“问题”和“案例”,取消参训资格;训中不按质按量提交作业、训练和反馈活动参与度底和师德表现差,不得认定合格;训后不能参与实践研修,不积极发挥辐射带头作用,不得认定合格。
6.着力改善管理服务。坚决杜绝“国培”变成“校培”“院培”甚至“系培”,职责不明、责任不清,信息不报(迟报、少报),与市县校互相推诿,只考核培训者和学员而不考核管理者和服务人员等现象发生。避免集中培训期间学员食宿条件简陋,课外生活单调,图书资料难寻,上网条件缺失和疏于安全保卫等情况。远程培训机构要坚决杜绝“人难找”、“话难听”,学习控制无实效和跟进指导不及时等现象的发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感谢您提出的宝贵意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