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用卡学的知识有什么用

很多人都告诉我大学里面学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那么什么才是有用的呢?是交际吗? 既然没有用那么我们大学里该做什么? 我是学教育专业的,请问教育专业所学的知识对将来的工作有用吗? 谢谢!
为什么会说没用~,我感觉大学学的东西是内功和内功的增强。长久以后就会看到对自身有多大的帮助了,说没用的人可能一直用的是外功吧。
恰好,今天被Quora推送了一个答案,不见得完全和这个问题对应,但是对于解决楼主的疑惑大概会有帮助。起先我说“可以秒杀这里所有答案”是在被神答案震撼的情况下头脑发热之作。大家哈哈一笑即可。如果直白地回答原问题的话,我的判断是:这些毕业生并没有从全局上去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或者没有意识到在学知识的过程中自己思维能力的变化才是胜任工作的原因。我们常常谈到工作中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这个概念其实是很模糊的。如果用这个模糊的概念去看待大学学习,我们很难解释为什么“隔行如隔山”,为什么又会有一些学霸通吃所有课程;最重要的是:我们恐怕无法有效率地提高自己的这一能力。所以,理解“大学能否学到有用的知识”以及“怎样才能在大学中学到有用的知识”,甚至“什么才是真正有用的东西”就十分必要。关于前两者,看后面的翻译答案。关于第三点,我已经在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中看到了好几种不同的态度,或许已经可以代表主流观点。在此就不单独发表看法了。以下是Quora上的这个神回答:全文实在太长,我先摘要下:大学里学的课程很快就会遗忘。因为你还是个新手。只有成为专家后,你才能看到教堂而不是只看到组成教堂的一堆石头。当你掌握全貌后,哪怕忘记了大部分细节,也很容易在大框架下自行重新获得知识。如何尽快掌握全貌呢?即使是各领域的专家们,除了“多积累”也没有给出更好的办法。作者自己也是通过数年的积累才获得了这一能力。好在,认知领域的人对这个问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作者列举了不同领域的人对学习方法甚至学习态度的研究。作为一个教育者,作者也会困惑为什么学生看似学会了,却无法掌握所学知识。所以作者探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惑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以下是部分全文(我在挣扎着翻译中):【
同学已经把全文翻译完成了:非常感谢。本答案不再更新。】 , PhD student in Physics2641 votes by , BS Caltech, PhD MIT, ,Working as a Scientific Officer and currently i..., , PhD student in physics at UC Berkeley, , Oxford MSc and Berkeley PhD student in Theoreti..., Anonymous, , In PhD Program at UChicago, B.S. in Physics fro..., , Postdoc in Physics, Harvard University, , In PhD Physics program for 2.5 years at Technis..., , PhD student in theoretical astrophysics at UCSB, Anonymous, , Ph.D. from MIT, B.S. from Caltech. Specializing..., Anonymous, , PhD in Nuclear Phys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Mil..., 你来到课堂上端坐在椅子边缘,把笔记本翻到崭新的一页,并握住一只削好的铅笔。你跟随着教授所说的每一个词。呃,也许你中途会漏掉几小段,不过谁不是这样呢?再说你已经把所有笔记抄下,可以稍后回顾。那个周末,你刻苦阅读教材。也许你会跳过几小段,因为那周太忙了。但是你一定学习了章节摘要并且读了所有的例题。你解家庭作业习题,甚至提前了三天开始。当你遇到困难时,你去参加辅导课并且向助教请教,直到他们教会你为止。在考试前,你复习所有的笔记和公布的家庭作业答案。你做了模拟考试题,而且看起来所有的知识点都开始串联起来。你可以解决所有的习题并且记住了大部分公式和推导!最后你参加了期末考试,带着你那前一夜准备的满满的一页小抄。你基本上答对了所有的问题,至少得到了部分的分数,并且带回家一份你应得的A.三个月后,你几乎都记不起来这门课程上学了些什么。怎么回事?你为什么忘得这么快?你是唯一一个这样的人吗?你是不是本该背诵更多并且更加努力?答案是否定的。一个能记住所有物理课程内容的学生与一个物理学家的联系,就相当于一个能背下词典的人与一名作家的联系。学习物理意味着建立技能,特别是建模和解决难题的技能。你课本上的结论只是原料。而你是一名建造者。不要把你所有的时间花费在收集更多材料上,收集一部分,然后建造事物。下面是怎么做。教堂与石头理查德.费恩曼在教授他著名的大学新生物理课程时,曾举办了一些特殊的复习课。在第一课中,他这样解释关于试图背诵你所学的物理知识时存在的问题:&以下为引用(译者注)&不起作用的办法:背诵公式,然后对自己说,“我知道所有公式了,我现在只要搞清楚怎么把它们往问题上套就行啦!”现在,你可以能会因此而成功一小会儿,而且你背得越多,你在这条邪路上就走得越远——然而这最后会不起作用。你也许会说,“我才不信他说的,因为我总是很成功,我一直这么干来着,我以后也一直这么干”。你以后不会一直这么干的。你以后会完蛋的——不是今年,不是明年,但是最终,当你开始工作或怎么——你将在某处输掉,因为物理是一种极为庞大的体系:它包含了数以百万的公式!你没有可能记住所有公式——绝不可能!而且那个你所忽略的伟大事物,那个你现在不用的强力机器,是这样的:假设图1-19是一副包括所有物理公式的图(它应该不会只是二维的,但是我们姑且假设如此)现在,假设你的脑子出了点小问题,某些地方的所有材料都被抹去了,而且留下了一些缺损的点。自然的关系之神妙使得逻辑上“补上(三角化)”这些空洞成为可能。(见图1-20)而你可以重建那些你忘掉的东西——如果你忘得不太多,而且知道的足够多的话。换句话说,会有那么一个时刻——尽管你目前暂时还没有到那个境界——你会知道足够多的东西,以至于你就算忘了些什么,也能通过你记得的碎片重建他们。所以第一重要的是你知道如何“三角化”——也就是说,知道如何从已知的事物中进行推导。这是绝对必要的。你也许会说:“哎,我可不在乎;我是一个相当好的记忆能手!我还修了一门关于记忆力的课呢!”还是不行呀!因为物理学家的真正作用——包括发现自然的新规律,以及在工业中发展新事物,等等——不是谈论那些已经知道的东西,而是做出一些新东西——这样他们才能从那些已知事物中被“三角化”:他们形成了一个从未有人建造过的“三角关系”。(见图1-21)为了能够做到以上这些,你要忘掉背诵公式这回事,而是试着学会理解自然中的关联关系。这么做一开始是会更加困难的,但是这是唯一的成功途径。&引用结束(译者注)&费恩曼的忠告是学习法中的一个常见的主题。初学者们想要记住所有的细节,而专家们想要传达一种完整的形态。学外语的学生们(总是)谈论他们已经记住了多少单词,但是教师们把这看做语言掌握中最琐碎但不重要的组成部分。菜鸟音乐家想要把每个音符和节奏都搞对,但大师们想要找到自己对于乐章的独有理解。学数学的学生想要记住定理,而数学家们却寻找一种思维的途径。学历史的学生看到的是一连串时间和事件的列表,而教授们看到的是(历史人物的)性格,时代背景,以及故事的关联。在以上例子中,初学者总是被细节所淹没而看不到整体。他们望着教堂,看见的只是100000块堆在一起的石头。George Miller在他1956年的研究“神奇的数字7,加减2”中对专家和初学者思维区别有一个相当清晰的描述。Miller给大师级棋手和新棋手分别展示了国际象棋残局。他发现大师们5秒就能记住整个棋局,而新手们绝望地(记了半天),也只记住很小的几个部分。然而,这只在真实棋局的摆位中成立。当Miller把棋子位置随机排列时,他发现大师们的优势消失了。他们和新手一样只能记住他们看到的很小一部分棋局。原因在于:大师级棋手们把棋子信息“打包”了。他们不再需要记住每个位置是什么,只需记住防线上的几个弱点。一旦他们了解了这点,剩下的就是无可避免的,可以很容易被重建出来。我在高中时玩过一段时间国际象棋,但从未达到过很高的级别。在一次大型赛事中,我遇见了一个高手。他告诉我棋盘上的每一个方格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当我写下我自己的棋步时,我必须要数行列才能搞清楚我把骑士放在哪(A-B-C, 1-2-3-4,骑士走C4)。而他立刻就知道那是C4。因为当他考虑控中或护王时,骑士在C4所起的作用使得那个方格感觉就像是C4。为了秒懂这一原理,来,你有两秒可以记忆下面这行:首先,花生醬,果凍很简单吧?嗯,如果你懂中文的话。(或者假定Google翻译对此很有效,"first the peanut butter, then the jelly".)你可以很容易记下对应的英文,但是大概无法记住这些方块字(当然,除非你本来就懂中文)。这是因为你已经对英文无比熟悉。你的大脑不费吹灰之力将你屏幕上的曲线,直线,和空白都转化成字母,然后单词,然后一种熟悉的三明治相关的词句。于是你只记住了最高端的抽象信息。使用这一信息,你可以精确地复制出这一词句的细节。但是你可能会忘记首字母是否大写或字体是否是serifs。要记住一连串同样长但是随机选取的英文单词可能会更困难。随机排列的字幕还要更困难,而看起来随机的中文则简直没可能记住。在每一步中,我们都多失去一些用我们的认识机制把原数据抽象出来的能力。结果就使得记住准确意义越来越难。这就是为什么你如果想要背物理公式或者推论这么难。他们对你还不具备意义。他们还没有嵌入一个你已经建立起的大框架。所以当你交掉期末试卷之后,他们都开始(从你的记忆中)溜走。别担心。这些细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能够被记住。在给新生作辅导时,我曾经很惊讶他们的记忆竟会如此之差。我们可以在20分钟课程中解一个基础物理的题。我们下次会面时,我会问他们这道题作为复习。就我个人而言,我可以记住那道题是什么,答案是什么,如何解;甚至学生上次怎么做错的细节,以及我们上周比较过的其他类似题目。然而,我经常发现学生一点也没记住这些东西——甚至不记得题目问的是什么!其实,当我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符合他们对物理的理解,并且试图找出他们的错误告诉我的是他们哪方面的概念错误时,这些内容已经被抽象出来,变是“30度角的sin是什么”以及"centrifugal" and "centripetal"的区别. 大部分技术教育都是这样工作的。你试图理解连续介质力学,但是牛顿定律还没在你脑中扎根。或者想理解量子力学,但你你还没掌握线性代数。无法避免的是,你必须重复地学习课程——第一次记住细节,第二次看穿细节之外的意义。当你开始能看到“全景”时,你会发现细节变得更有意义,而你会很容易记住他们。Randall Knight的《五节简单课》描述了关于专家和新手的研究。两组被试都被给了同样的物理问题并被要求大声描述他们解决(或解不出来)的思路。Knight引用了Reif and Heller (1982)的以下总结。(我翻不动了。作者下面居然还举了个微积分解物理题的例子,我=.=)【
同学已经把全文翻译完成了:非常感谢。本答案不再更新。】
因为在用那些知识人都忙,没空闲扯
迟钝,断片的代言人豆丁精品文档: 大学生:各类有用知识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大学生:各类有用知识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大学生求职难引读书无用论:知识还能改变命运吗|读书无用|退学|求职_新浪新闻
&&&&&&&&&正文
大学生求职难引读书无用论:知识还能改变命运吗
知识还能改变命运吗
  用什么击破“读书无用论”
  最近几年,由于高三学生高考比率下降、考上大学后弃学者的出现、农村子弟考上重点大学人数减少、大学毕业生求职难等种种现象,“读书无用论”第三次登场。
  现代社会,还有“读书无用”的论调发出,实为文明的耻辱。
  可谬论显形前,往往以真理的面目出现,且也经历过实践的检验。
  第一次“读书无用论”发生在“文革”时期,但1950年代之后,就已经开始造势。那个时代,政治正确排位第一,知识不但奉陪末座,反而可能招来祸端。“知识越多越反动”,是当时的流行语。相对而言,理工类与意识形态无关的学科,安全许多。王小波在《我为什么要写作》中写道:我父亲不让我们学文科,理由显而易见。在我们成长的时代里,老舍跳了太平湖,胡风关了监狱,王实味被枪毙了。以前还有金圣叹砍脑壳等等实例。
  现在看来,“白卷英雄”张铁生的出现匪夷所思,其实不过是时代下的“蛋”,实践出的“真知”。此次反智风潮也是唯一一次受官方认可和推动的。
  “文革”后,特别是恢复高考后,“读书无用论”就迅速烟消云散。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社会遭遇多年的重创后,对大学生等人才是绝对的刚性需求。不过,于个人而言,考上大学的价值,并不只在于可以接受高等教育,更在于可以获得城市户口、分配工作。知识,事实上,并没有独立地改变人的命运。这也为第二轮“读书无用论”埋下了伏笔。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仍然封闭而缺乏流动,城市与乡村不可逾越。历史上“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印记,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们因生产技术和效率低下以及被城市掠夺,而备受饥饿困扰的记忆,尤其是三年困难时期鲜少城市人饿死的记忆依然鲜明。变为城里人,有一个铁饭碗,成为亿万农民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而在当时,升学几乎是最好的进城路径。
  成为城市人和获得更多的知识,孰轻孰重?改革开放初期,曾短暂出现一个现象或可做注脚―一些最好的初中生,被家长鼓励考入师范中专,而不是高中从而参加高考。原因就是当时高考录取率太低升大学的把握小,而上中专可以迅速获得城市户籍、分配工作。
  不过,大学很快展示出诱人之处。远方、大城市、更好的工作,那些美妙的想象,只有通过大学获得。
  大学毕业就是国家干部,这才是当时改变命运隐蔽而强大的力量。
  当国家干部的待遇相形下降,第二次“读书无用论”就随之兴起。
  当封闭的社会逐步被打破,社会流动的加强,人们开始有了更多的机会,个体户、万元户的出现,凸显了体制内的僵化,真正的人才并不能得到对当的待遇。“造导弹的不如卖茶鸡蛋的”让知识分子愤愤不平。
  随着社会进一步开放,更多民营企业成立、外资企业进入,释放出大量白领职位,它们需要大学生,且比体制内的待遇更灵活丰厚。接受高等教育,仍然是获得人生一般性成功的保证。读书,于是再次有用。开放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观点,进一步开放,又亲手消灭了这个谬论。
  事实上,也只有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底层青年能依靠自己的学习而向上流动,才是纯粹意义的“知识改变命运”。
  时至今日,当人们第三次怀疑读书的价值时,也可反映出人们对社会开放程度的失望。虽然城乡界限已经被最大范围地打破,但随着阶层的固化,年轻人向上流动的难度加大,出路反而窄化。“考公务员改变命运”成为更多人信奉的,已经被实践反复检验过的真理。大学扩招导致高等教育注水,又加重了人们的失望。
  如果说,第一轮“读书无用论”是一个政治问题,第二轮“读书无用论”是一个收入分配问题,最新一次对读书的怀疑,则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社会难题。
  药方或许众多,但让社会更加开放而合理,无疑是不可或缺的。
  “知识改变命运”必须是一个真理,若它不能接受实践的检验,整个社会的命运,迟早将被改变。
  (徐一龙)
  他为什么从大学退学
  中国周刊记者 刘磊 实习生 高静 河北保定、北京报道
  阜平中学某间高三教室后面的角落里,坐着一个刚满19岁的高个儿男孩。他成绩中等,每次考试排名在第25名附近徘徊。这个名次就像他在教室里的座位一样,从来无法吸引老师们的目光。在日复一日的机械、枯燥而繁重的高三生活中,他做的最多的事情是胡思乱想:想他自中学起就挚爱的汽车;想捉摸不透的前程。
  “真的是他们说的那个样子”
  2012年,韩炜最终考上了保定一所二本院校的专科。以他的高考分数,上一所三本院校的本科也是可以的,但每年一万多的学费,太贵。
  可即使相对便宜的专科,虽说供得起,却也有亲人反对。读这个大学没用―姐夫、表哥、姐姐、母亲表达了同样的观点。韩炜坚持要读,读大学是一个机会,也是一段人生经历,不读大学,他会后悔的。
  已经出嫁却在家拿主意的姐姐一锤定音:大学可以上,但要自己挣钱养活自己。
  高考后的那个夏天,韩炜来北京做了两个月的保安,赚了四千多块钱。家里给了一些钱,凑够了学费。
  开学报到那天,他问接待自己的大二学长,你觉得上大学到底值不值得呢?学长说,看个人呗。
  很快,这个抱着满腹犹疑走进大学校园的年轻人发现,身边的环境由不得自己“看个人”。他因为喜欢车,在志愿上填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拿到通知书后,他意外地发现,这个专业下设在物理与电子工程系。原本他想学的只是汽车营销,也就是卖车。高等数学这样的课程让高中学文科的他头疼不已,压根儿听不懂。更让他失望的是,身边“看不到一个同学是真正在那儿学习的”。
  舒坦,好玩,闲得无聊,浑浑噩噩,这是大学生活留给韩炜的全部印象。上课睡觉;回宿舍往床上一躺,玩儿手机,聊QQ,刷微博;冬天天冷,一觉睡到中午;晚上在寝室唱啊跳啊,闹到大半夜。在这种环境下,用功念书的人,反而显得不合群。自制力并不强的韩炜,大部分的时间也与其他人一样,浑浑噩噩度日。
  班上的同学大多数是农村出身,只有个别同学来自城里的小康家庭。相较之下,韩炜家的经济条件还算好一些的。申请助学金时,每个人需要到讲台上陈述自己的家庭情况,在他前面陈述的同学家庭一个比一个困难,有个女生说着说着都哭了。他心想,不会有我的份儿了,最后干脆就放弃陈述了。
  学期初军训结束后,韩炜就开始找兼职挣生活费:发传单,做话务员,到饭店做服务生,给高中美术生做写生模特等等。一星期能有一百多元的收入,家人偶尔也会给他的银行卡里打些钱,勉强够维持生活。
  韩炜有记日记的习惯,想着每天把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但那段时间,他发现几乎没有值得记录的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他就在日记中自我剖析:“到底我过的(大学生活)是对不对的呢?”
  父亲是当初家人中为数不多的支持他读大学的,父亲觉得,在大学里可以学点知识和技术。电话里,他问韩炜,过得怎么样?韩炜答,过得好;天天玩儿,玩儿得可好了!父亲问,学到技术了吗?韩炜如实回答,确实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在他的眼中,大学就是一个同龄人聚集的游乐场,好玩儿,却浪费钱和青春。如果非得找点大学的有用之处,那么就是在“天天玩儿”的过程中把他原本内向自闭的性格改变了。
  张耀峰与韩炜同班,在他的印象里,韩炜是班上同学之中一个“有自己的想法”的人,“对自己未来之类的考虑比较多”。
  如果有人仔细留意一下,会发现韩炜喜欢去两个地方:图书馆与D楼(教学楼)105室。每天晚上,班级组织统一的晚自习,学习委员负责点名。韩炜去了几次,大家都在那儿聊天、打闹。此后,他再也不去了,就改泡图书馆。在图书馆里,韩炜看新闻类的报刊,汽车、电子相关的书以及名人传记。名人传记是他高中时就爱看的,《乔布斯传》是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这个一手缔造苹果公司的独断专行的男人是他的偶像之一,他不喜欢他的“过于独裁”,但特别崇拜他“不受别人的干扰,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的行事风格和人生信条。
  D楼105室每周都会有一场讲座,内容有网络对生活的影响、恋爱中的男女如何正确地保护自己等等。每次听完,韩炜都感到受益匪浅,“那感觉就是不一样”。可在讲座中所受到的“知识上的、心灵上的洗礼”,韩炜几乎从未在课堂上获得过。每次讲座,听的人不多;即便来听讲座的,大多也并不像韩炜那样认真地听,而是在低头玩手机。这让韩炜感到有些失望,“他们是闲着没事干才去的”。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退学的想法在韩炜的内心也越发强烈。因为他终于发现,大学真的就是姐姐、姐夫他们说的那个样子,“这样的大学,与其再读下去,不如不读了”。韩炜在寒假前终于下定了决心:过完寒假回来就办退学手续。
  “只有两类人适合读大学”
  韩炜的姐姐大专毕业,如今在沧州一家保险公司做业务员。在韩炜读大学这个事情上,她是反对派主力之一。当年,平时成绩还不错的她,差几分没有考上高中,念了四年中专,接着又考了大专。父母不太赞成她继续念大专,一是家庭经济条件比较拮据,二是觉得一个女孩子没必要读那么多的书。但是她坚持要上,最后还是读完了大专。
  那些年,她为了念书“受了很多苦”,每月的生活费都捉襟见肘;父母为供她念书,钱花了不少,“费了不少累”。
  韩炜觉得,姐姐念了大学,的确没什么用,她现在做的工作,不读大学照样可以做。母亲反对儿子念大学,有了女儿的“前车之鉴”是其中一个原因。他姐姐自己也这么认为:“回头想想,哎,不是太值。”她有时也会设想另一种可能的人生:中专毕业就找工作,嫁人,“可能比现在过得好”。
  反对阵营中,说话最有底气的是韩炜的姐夫和表哥。两年多以前,姐姐从阜平县嫁到沧州河间,对方家里条件很一般,还不如自己娘家。但姐夫自小有生意头脑,这几年与表哥合伙在阜平开了厂子,生产泡沫保温板,还兼做销售、安装的业务。生意做得不错,房子、车子都有了。表哥更是阜平当地小有名气的人物,很早就到社会闯荡,做煤炭生意。他不到30岁,如今住着别墅,车子已经换了三辆。这两位事业“做得非常出色”的亲戚,甚至连初中都没有念完。
  姐夫是这么劝韩炜不要念大学的:“(适合)上大学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真正学习好,可以考上好大学的人。另一种是家里有钱有势的人,上完大学,甭管什么大学,拿着个文凭,家里就能给他安排一个好的工作。”
  在姐夫的眼中,好大学指的是一本批次这样的大学。在阜平中学,至少是班级前三名,才能考上一本院校。阜平中学原名聂荣臻中学,是河北省重点中学,也是全县唯一一所普通高中。在韩炜同届的七百多名高考生中,只有几十人考上一本批次的大学。最好的一个去了清华,“太偶尔了,十年出一次”。前几届也有考上浙大的,这样的成绩也是“几年出一次”。韩炜的班上七十多名同学里,有二三十个没有考上二本院校的选择了复读,其他的多数读了专科。
  在韩炜的父母看来,毕业后可以找到一个好工作的才是好大学。“他们眼里的好工作是什么呢?一张办公桌,一把办公椅,成天坐在那里,拿着一支笔,把事儿就给办了,钱就挣到手里了。”韩炜说,“考上这样的大学,他们花多少钱都愿意供我读。”
  姐夫、表哥他们觉得,读大学浪费钱不说,还学不到东西。他们都倾向于韩炜放弃读大学,在他们身边做事。
  韩炜还有一个表哥。这位表哥在石家庄念的大学,毕业后,找了个媳妇,媳妇家出钱给小俩口买了房。表哥家掏了九万块,装修新房,添置家具等,“基本上把家里掏空了”。现在他在石家庄找了个业务员的工作,每月工资只有一千七八。
  “你说,到底有什么用?”韩炜已经站到了当初反对他念大学的那些亲人一边,他觉得,“不上大学,学点技术,或者自己干点什么,要比念这个大学实惠得多。”
  “有个证总比没有强吧”
  放寒假了,身无分文的韩炜从同学那儿借了一百块钱,买了车票,直接去了北京。这是他第二次闯荡北京了。与上次一样,他仍然找了个保安的工作。想打短工又无学历的他,容易找的只有两种工作:电子厂工人和保安。但他不喜欢工厂,那里“把人当作机器使用”,让人感觉压抑。
  韩炜在三元桥附近的佳程广场上班,有几个岗位轮换着做:在电梯旁站岗,在前广场管理车位,或者做门童。做门童时,穿上制服,有时会给客人开车门。有一回给宝马大中华区总裁安格开车门,韩炜感到“很荣幸”,也“挺见世面”。在管理车位的时候,韩炜记得,有家地产公司的老总,“他的车我都数不过来,奔驰S600,宝马760,奥迪A8L W12,丰田LX570,宾利,他都有”。北京实行限号政策,他每天换着车开。另一方面,韩炜也体会到在北京生存的不易, “出门挤公交,哎呦喂,跟个沙丁鱼罐头似的。人多,消费高,压力大”。他发现,“有钱人是那么的有钱,没钱人是那么的没钱。贫富差距好大,真的好大”。
  一个月零三天,韩炜赚了2760元。除夕夜也没有回家,还在电梯旁值班。寒假结束,他回到学校,告诉辅导员自己打算退学。辅导员问:“你叫什么来着?”辅导员要辅导不同年级好几个班,根本不认得韩炜。于是韩炜从头开始介绍自己,一五一十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辅导员将情况上报给了系里领导。韩炜的母亲也从乡下赶到学校,母亲对儿子的退学表示支持。母亲当初就不赞成韩炜念大学,按照她的设想,当地的长城汽车制造厂是儿子一个理想的去向。不再像父辈一样种地,有个稳定的可以糊口的工作。
  系主任劝了劝韩炜母子俩:“你这个专业将来很容易找工作的,来钱很快。”韩炜心想:“哪有那么好找工作?来钱真的那么快吗?”
  他后来认识了一个学汽修的专科生。对方告诉他,他们实习期工资每月八百,然后通过各种考核转正后,工资每月一千一二。
  最后,系主任见眼前这个学生态度坚决,也就不再勉强,在韩炜的退学申请书上签了字。
  韩炜退学的消息,让身边的同学炸了窝。有人支持他,也有人不太理解。
  同学张耀峰说:“其实也没什么。大学毕业后也要进入社会,(韩炜)只是提前进入了。”
  同学张静宇觉得与韩炜个人性格有关,“韩炜不是特别适合学习,比较有叛逆精神。”
  关于韩炜退学的理由,同学王敬军也能理解,“不单单韩炜在说,我们都在说,大学生活过得太颓废。大学的环境靠自学和自己的控制力。可能这方面我们做得不好,没有充分地利用时间,或充分利用大学这个资源和舞台。所以会感到颓废,空虚。”他同时也认为,“大学有一定的弊病,并不是说谁谁谁造成的,我感觉是中国的教育制度造成的。我们应该适应这个环境,在大学中想方设法找自己的一些方式去学习一些别的东西。”
  韩炜的同学们倒没有被他影响,他们仍然认为大学的价值,除了文凭外,还能在其中历炼人情世故、打开视野,“一个高中毕业的阅历和一个大学毕业的阅历显然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大学锻炼这三年,比高中生、初中生更进步一些。”同学王敬军说。
  而无论同学们怎么看,韩炜已经下定决心和大学说再见了。日下午,阴天。韩炜的姐夫从沧州的家回保定,听说他这天退学回家,便顺道开车到学校接他。韩炜坐在车里,车子向校门缓缓驶去。他扭过头,透过车窗望向这座自己呆了一个学期的大学校园,突然间,一股不舍与伤感混杂的情绪弥漫了整个身体。
  他拿出手机,更新了QQ签名:“再见了,同学们。”
  韩炜说,那刻就像鲁滨逊坐船离开荒岛时的感受―“他每天做梦都想离开那个荒岛,但真正离开时,鲁滨逊掉头看那个荒岛,也是依依不舍的”。
  到家之后,感伤的情绪更重了。按部就班上了十几年的学,前面的路突然中断了,他顿时感觉失去了方向。晚上大学舍友给他打电话,轻易不哭的他哭了,当着父母的面,哭得很厉害。
  “现在看来,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退学的第二天,姐夫就让韩炜去他的厂子帮忙。在厂里,韩炜是个“替补”,哪儿缺人去哪儿。其中有一道工序是跳进一个两米多深的大池子里,扭动身体,拿着板子,把颗粒状的泡沫拨匀了。有时,也到建筑工地给大楼装泡沫保温板。
  这些活儿,有的累,有的脏,有的必须忍受高温炙烤。韩炜一时无法适应。他开始怀疑自己退学的决定是否正确。无限的迷茫,巨大的压力。退学后的一个多月内,韩炜的血压都升高了。
  不去姐夫厂里干活的时候,他就在家上网打发时光。他认识了一个北京女孩,与他同级,也退了学。那时他特别想与“同道中人”交流,特地在网上搜这样的人,这个女孩是在看到他的微博,主动联系的他。他们因为“退学生”这一共同的身份,互加了QQ好友,聊彼此的情况。
  他还反复地搜索退学者成功的案例,给自己鼓劲。搜索结果中有外国的,也有中国的:史蒂夫•乔布斯、比尔•盖茨、拉里•埃里森、李想……他在手机里拷贝了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视频。在这个演讲中,乔布斯讲述了自己为何决定从大学退学,以及退学后通过学习掌握有价值技能和创业的经历。在手机上,韩炜反复地看这段视频,为自己打气。
  此外,他也特别关注一些有关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每回看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新闻,心里就安慰一些了”。
  一个月以后,经过一位熟人的介绍,韩炜有了第一份相对正式的工作:阜平县城一家保险公司的业务员,与他大专毕业的姐姐同样的工作。在公司里,有了新同事,工作也不像姐夫厂子里的活儿那样又脏又累,韩炜的情绪好多了。
  四个月的时间,韩炜只做成了两个单子,一个是表哥的,一个是昔日同窗的,都是凭的私人情分。虽然业绩不够理想,但他觉得很有收获:“通过做保险,我发现了什么呢?没有人脉是不行的,干什么都要有人脉。在中国这个地方,人脉就是钱脉。”像这样的认识,韩炜认为,在学校里是学不来的,必须到社会上去经历。
  2013年8月,韩炜离开县里,到了保定市区,找了份话务员的工作。这是一家做电视购物业务的公司,每天韩炜要做的事情就是不停地打电话,尽最大努力说服电话那头来自全国各地的顾客购买公司的商品。尽管每天说得口干舌燥,韩炜感觉很充实。“说话能力有个很大提高”,也是在学校学不到的本领。
  在他看来,这大半年在社会上学到的东西,“要比学校里多得多”。
  两家公司的同事中,都有不少专科或本科毕业生。保险公司有个女同事,邯郸人,毕业于河北师大,做的也是业务员。电视购物公司的一个同事,河北农大的,之前也是在一家保险公司做业务员,做了七个月才成了一个单子,做不下去了,跳槽过来。还有一个刚辞职的女孩,工作时就坐在韩炜旁边。她读的是个畜牧类的专科,毕业后找不到对口工作,做过一段时间的售票员。现在虽然辞职了,却也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她对韩炜说,如果预料到自己毕业后是这么个状况,也早退学了。
  这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韩炜觉得,自己刚退学时的那些迷茫,太多余了:“现在看来,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我一点也不后悔退学这个决定。”
  有一天,他想起了好久没有联系的那个退学的北京女孩。他在QQ上问她,现在怎么样了?她告诉他,自己马上就要出国念书了。韩炜才意识到,他们原来是两个世界的人。其实在几个月前的聊天中,他就隐约地感到,对方来自经济条件不错的家庭。
  现在的韩炜喜欢引用姐夫的那句话阐释自己放弃读大学的原因及其合理性:“像我这样的,家里条件不好,学习成绩又不是特别优秀的,采取另一种方式,可能更好。”高中时困扰他的那个“捉摸不透的前程”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编辑:SN054)
&&|&&&&|&&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知识竞赛题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