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参考文献格式

2011-3虚拟社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3页¥1.0010页免费13页免费2页¥1.004页¥2.002页免费7页免费5页免费11页免费11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2页1下载券18页1下载券7页免费9页免费3页免费
2011-3虚拟社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矛盾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博士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矛盾研究
【摘要】:怎么理解战略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共存?为什么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见得比发展之前少”?为什么社会上存在着“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些问题都需要用社会矛盾理论来解答。社会矛盾理论与我们党的社会管理思想的有机统一,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矛盾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矛盾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理论以及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遵循。社会管理矛盾是改革发展的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建设和管理领域的表现,它主要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解决的根本途径是依靠改革和发展。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矛盾需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民参与、法治保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制。
关系就是矛盾,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社会管理各主体——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包括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虚拟社会管理、社会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矛盾,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矛盾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内容。
政府与市场是互补的关系。市场作用能弥补了政府计划在微观领域无法全覆盖和效率不高等缺陷,政府作用能弥补市场经常出现失灵的弊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在进一步完善中,市场失灵等现象比较突出;政府的真正职能未能得到很好发挥。如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政府存在缺位、越位、错位等现象,政府职能的不完全或不充分导致了政府与市场的矛盾。这个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其实质是公众全面增长的对公共产品需求与政府供给短缺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在改革发展新阶段的突出反映。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矛盾的根本办法。
政府与社会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是既相互制约又彼此合作,既相互独立又彼此依赖的关系。在政府和市场发挥各自重要作用以外,以社会组织为主要代表的社会力量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还不充分,政府在社会组织的培养和管理上还不到位等,这是形成了政府与社会矛盾的重要原因。政府与社会的矛盾还表现为干部与群众的矛盾。
处理政府与社会矛盾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职能,实现政府、市场、社会组织联合、协作、共治。政府发挥主导的作用,与市场、社会组织合作,共同提供完善的社会服务;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让其依法、自治、有序地发挥服务、监督和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功能。正确处理现阶段的干群矛盾要转换思路、创新体制。而培育社会组织是实现干部群众对立面融合的有效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是适合干部群众共同发展的正确形式和体制,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管理矛盾的体制保证。
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其实质反映的是政府、市场、社会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其实质是政府与市场、社会、公民之间矛盾在网络社会的表现形式。加强和创新虚拟社会管理,就是要找准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网民在虚拟社会中各自扮演的角色和所发挥的作用,正确处理政府、市场、虚拟社会组织和网民之间的关系,解决好政府在虚拟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定位、加强法制建设,加强网站载体的建设、加强虚拟社区协调治理、鼓励公众参与管理等问题,建立合作共治机制。
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三者之间“一体性”的辩证关系,指出人与自然应是和谐相处的关系。工业文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和盲目追求高档次的异化的消费方式以及淡薄的生态意识等,造成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和生态危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表现为人口发展与自然的矛盾,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矛盾和非科学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等社会矛盾。我们党在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把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升为理念、目标和原则。并把它渗透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去。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全球生态安全和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必须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互协调,这就要求必须推动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共同治理和保护自然资源环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文明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过程中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矛盾理论。反过来,这一理论又进一步指导新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实践。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健康、和谐发展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重要理论指南。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D61【目录】:
中文摘要4-6Abstract6-12绪论12-38 一、 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矛盾研究的范围和意义13-20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述评20-35 三、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35-38第一章 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矛盾的理论遵循38-69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38-43
一、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主要点38-41
二、 列宁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主要点41-43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理论43-50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要矛盾思想的基本要点43-46
二、 列宁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主要点46-47
三、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关于社会矛盾认识的经验和教训47-50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矛盾的认识成果50-63
一、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认识成果50-54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社会矛盾的认识成果54-63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矛盾的表现和性质63-69
一、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63-66
二、 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矛盾的性质及其转化66-69第二章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69-92 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的定位69-81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定位69-76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定位76-81 第二节 社会管理领域政府与市场的矛盾81-85
一、 政府职能与公共物品供给81-84
二、 市场作用失灵与公共物品供给84-85 第三节 正确认识和解决政府与市场的矛盾85-92
一、 以市场为基础,建设服务型政府85-88
二、 不断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88-92第三章 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92-123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93-101
一、 政府的社会职能93-96
二、 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96-101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政府与社会的矛盾101-115
一、 政府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滞后101-106
二、 公民社会发育迟缓,社会组织未能充分发挥作用106-109
三、 干部与群众的矛盾109-115 第三节 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与社会的矛盾115-123
一、 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职能116-120
二、 鼓励公众参与社会管理120-123第四章 虚拟社会的管理和创新123-156 第一节 虚拟社会的形成和影响123-133
一、 虚拟社会的形成123-127
二、 虚拟社会的影响127-133 第二节 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133-137
一、 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反映134-135
二、 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135-137 第三节 当前我国虚拟社会管理的矛盾137-147
一、 当前我国虚拟社会管理矛盾的主要表现137-145
二、 当前我国存在虚拟社会管理矛盾的原因145-147 第四节 加强我国虚拟社会管理及其创新147-156
一、 依法加强对虚拟社会的管理147-151
二、 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优化虚拟社会的生态环境151-156第五章 社会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及其解决156-185 第一节 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159-175
一、 人类社会与自然关系的演进159-162
二、 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馈赠与惩罚162-167
三、 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矛盾167-175 第二节 正确解决我国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175-185
一、 科学认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本质175-178
二、 坚持科学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78-181
三、 在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181-185第六章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矛盾185-213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社会管理矛盾的历史经验185-199
一、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正确处理社会管理矛盾的经验和思想185-190
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社会管理矛盾的经验和思想190-199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矛盾的理论199-203
一、 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矛盾理论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99-202
二、 中国共产党创立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矛盾理论的意义202-203 第三节 不断提高执政党正确处理社会管理矛盾的能力203-213
一、 提高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203-207
二、 提高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的能力207-209
三、 提高新形势下做群众工作的能力209-213结束语213-216参考文献216-225后记225-226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勤;;[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郑巧;曾盛聪;;[J];探索;2008年03期
方俊;;[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曹爱军;;[J];经济体制改革;2009年02期
李小兰;;[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李蓓;刘杰;;[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丁冬汉;;[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王娜;;[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08期
孔静珣;;[J];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02期
郭圣莉;邓丁;潘超韧;王兴;;[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白城市行政学院课题组;包忠明;;[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张世贤;;[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冯雷鸣;;[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王锋;陶学荣;;[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洪瑾;;[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邬秋生;;[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谭兴中;;[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刘先忠;;[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谢来位;;[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肖飞;;[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香港理工大学博士生
卢玮;[N];广州日报;2010年
李浩;[N];法制日报;2005年
张贵峰;[N];工人日报;2006年
本报记者 
胡泽太 郑勇军 邹海东 张景亮;[N];烟台日报;2006年
本报评论记者
陈健?廖述毅;[N];嘉兴日报;2008年
东城区区长
杨艺文;[N];北京社会报;2008年
柯志国;[N];黄石日报;2009年
傅丕毅 裘立华
张道生;[N];中国税务报;2010年
;[N];北京日报;2010年
周娜;[N];民营经济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如钧;[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袁建辉;[D];中南大学;2010年
何鹏程;[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张青;[D];苏州大学;2010年
范冬云;[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贾旭东;[D];兰州大学;2010年
林洁;[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冷永生;[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
张正岩;[D];吉林大学;2011年
严明明;[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红岩;[D];郑州大学;2007年
刘月;[D];武汉大学;2005年
宋金金;[D];河南大学;2011年
张玉环;[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霍丽姣;[D];浙江大学;2011年
蒋舟;[D];湖南大学;2010年
孙晓慧;[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沈志豪;[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李海燕;[D];内蒙古大学;2010年
葛维萍;[D];浙江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欢迎光临中国社会组织网
当前位置:
浏览字体:
发布时间: 21:42:31.0
地方政府要尽快把社会管理的定位落实到位
  特别提示:中央政治局在5月30日召开的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会议上,对新时期社会管理做出了“三事关”的明确定位,为加强我国新时期社会管理提出了明确标准,表明我国的社会管理即将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地方政府要尽快把“三事关”定位落实到位。本文提出的四个方面落实工作,应该是地方政府领导层面落实“三事关”必须做好的关键性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1年5月30日召开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会议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这“三个事关”的论断,既是从本质上对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给予了明确定位,又是对做好新时期社会管理工作、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标准。这一论断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管理具有方向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前瞻性。这就告诉我们,“三事关”不仅意义特别重大,而且要求特别严格,对其的落实滞慢不得、延误不得、马虎不得。为此,地方各级政府必须按照中央关于“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的要求,尽快做好“三事关”在本级领导层面四个方面的落实工作,为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夯实领导基础。
  一、深入弄清“四个关系”,切实在思想上强化对中央社会管理定位的认同
  从思想上强化对中央社会管理定位的认同是落实“三事关”的首要条件。地方各级政府及其领导干部要通过深入弄清“四个关系”,完整准确地把握“三事关”的精神实质,找准贯彻落实的行动指南,夯实贯彻落实的思想基础,并确定贯彻落实的切入点、着力点、结合点和突破点,力求做到在中央“三事关”定位精神的指引下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一)深入弄清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与确保巩固党执政地位的关系。在中央政治局对社会管理“三事关”的定位中,“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始终是居于最高位置的。因为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实践一再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及其执政地位的巩固,便没有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可言。但是,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因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执政的进程中,仍然面临着巩固执政地位、维护执政安全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从国际来看,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压力以及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压力;从国内来看,我们党的执政水平正面临着来自经济绩效、政治民主、意识形态、社会和谐、党群关系等多方面的严峻考验;从党自身的状况看,党内依然存在着影响执政能力和执政成效的消极因素。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以及世界其他一些执政多年的老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教训警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只有极大地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改进和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服务人民造福人民、保持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执政地位的认同度和公信力,尤其要不断消除一切危害党坚强统一领导的破坏因素,才能进一步夯实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才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做到长期执政。可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大问题。
  (二)深入弄清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与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关系。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虽然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由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在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人民内部各种具体权益矛盾不可避免地、经常地、大量地表现出来,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突出问题。特别是社会事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社会管理与整个社会事业建设的要求存在差距,社会管理积累的矛盾和风险逐年增多,教育、医疗、住房、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征地拆迁、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生态环境等热点领域不断积聚能量,群体性事件和恶性极端事件逞逐年上升趋势,消极腐败现象和严重犯罪活动对社会心理影响严重,突发的天灾人祸给公众心理带来极大的颠簸震动等等,这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埋下了隐患和威胁。要改变这种状况,各级政府必须深刻领会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定位的论述,把解决社会管理滞后问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管理之路,切实解决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等问题,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确保社会运行有序。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和谐建设的步伐,实现社会的长期和谐稳定和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三)深入弄清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与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的关系。今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强调,“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实践一再证明,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不断加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努力实现业有所就,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的民生改善目标,着力解决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保、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才能够减少社会矛盾,人民才能真正安居乐业。
  (四)深入弄清坚决执行与有力执行中央加强社会管理定位的关系。邓小平曾经强调,“中央定了措施,各地各部门就要坚决执行,不但要迅速,而且要很有力,否则就治理不下来。”(注:邓小平《中央要有权威》一九八八年九月十二日)这里,小平同志对地方政府执行中央的政策措施提出两层要求:第一,执行要坚决。第二,执行要很有力。什么叫坚决?行政科学解释为“意志确定不移,不犹豫,坚决服从,不能搞各自为政”;怎样才算是执行很有力?行政科学没有具体解释。但笔者认为,坚决执行是态度问题、速度问题,有力执行是行为问题、质量问题,执行中央加强社会管理定位,既要讲坚决执行,更要讲有力执行,且讲有力执行尤为重要。为此,各级政府应该着重从四个方面去体现有力执行的实际行动。一是重视的程度要高。要把对加强社会管理的认识,切实统一到中央的形势分析和决策措施上来,在社会矛盾凸现面前,在民生问题积累面前,一定增强优患、认真面对,积极组织力量去调查分析,切实掌握真实社情民意;要拿出足够的精力去研究对策,协调足够的人力去有效化解,安排足够的财力去增加设施,决不能“光打雷不下雨”,照抄照转中央文件了事,更不能大施“拖术”,大念“等”经,把小事拖成大事、把大问题拖成爆炸性问题。二是指导的魄力要强。政府领导要站到抓落实的关键岗位。要像重视经济建设那样重视社会建设,像熟悉经济管理那样熟悉社会管理,像军队指挥员那样站到前沿阵地指挥社会管理,决策一经做出,任务一组下达,就要扭住不放,不达目的不罢休。三是解决的力度要大。由于现在的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积累较久,且错综复杂——有的涉及钱财、有的涉及人员、有的涉及政策法规等,所以解决的力度也要非同一般,各级政府一定要用“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和力度去抓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化解与解决,用强力去化解顽症,切实提高实效。四是责任追究要真。严格实行履职考核责任追究制,要通过年度工作考核,对履职不力、不能完成相关职责任务和要求的责任领导和部门具体负责人,在严格分清责任的前提下,严格追究责任,该实施纪律处分的绝不手软。只有真正触动有关责任人员的切身利益,才能使社会管理工作真正被重视起来,各项政策、措施才能落实到位。中央关于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要求才能实现。
  二、着力转变“四种方式”,切实从工作上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从工作上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是落实“三事关”的本质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方式决定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水平主要通过转变管理方式来实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在于创新管理方式。针对现行社会管理方式存在的种种不合时宜的实际,地方政府要在落实社会管理“三事关”定位中,必须着力实现四种管理方式的转变:
  (一)着力实现从重政府管理、轻公众参与,向政府负责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转变。一要建立社会建设专门组织机构,强化社会管理力量的协调。各级政府应借鉴北京、海南等地的经验,成立由政府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参加,组成一个社会建设专职机构(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把社会管理与经济管理、城市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消除管理空白和管理漏洞,努力实现对全社会的全面覆盖和有效管理。二要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努力实现社会组织自我管理。政府应在资金、职能、人才等方面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使之尽快发展起来;积极加强宏观管理,实行分类指导,简化登记手续,转变管理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合理布局,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管理法律法规,明确社会组织的地位、作用、权利和义务,保障其合法权益,规范其社会管理行为,努力实现社会组织的自我管理和自主发展。三要大力宣传、教育和充分发动群众,最大限度激发群众参与的活力。各级政府要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充分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善于组织和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四要培养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推进社会管理方式创新提供人才保障。由于我国机构设置不合理的历史原因,当前各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相当普遍。据国家民政部门统计,2010年国外专业社会工作者占总人口的比例是:日本5‰,加拿大2.2‰,美国2‰,香港地区1.7‰,而我国只有0.3‰,与发达国家或地区差距甚远。为此,政府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快社会工作人才建设,在不断扩充队伍的基础上,组织社会工作部门与志愿服务联动,从服务数量和质量上弥补社会工作力量的不足。
  (二)着力实现从重管理、轻服务向管理与服务相结合转变。服务型政府的原理表明,社会管理的方式不重在“管理”而重于“服务”。更准确地说,社会管理之本质就是社会服务。如果以管事的态度管理社会事务,把社会管理当作单纯的事务,就会忽略社会管理的对象“人”,进而忽略社会管理中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甚至侵害他们的合法权利,引发社会动荡,损坏党的形象,动摇党的执政基础。为此,各级政府首先要转变“以管事为主”的社会管理思想,牢固树立社会管理“人本”观念,社会管理部门是人民群众的公仆,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员,为人民群众搞好服务是政府的全部职责所在;其次,要转变“倚重权势维稳”的管理方式,按照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变“管字当头”为“服务为先”,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把服务的重点放在改善民生上,坚定不移地推进科学发展,将更多的力量向民生倾斜,优先保证民生开支,优先抓好民生工程,优先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第三,把服务的手段放在强化功能上,针对当前社会领域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社会组织的管理,强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使服务更为全面、管理更加规范;第四,把服务的标准放在群众满意上,将群众满意作为群众工作的最高标准,广泛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准确掌握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不足之处及时加以改进,不断提升群众工作成效。
  (三)着力实现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手段向依法管理和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转变。一要注重科学管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社会管理的新途径、新载体和新办法,使社会管理更加实事求是,更加符合社会管理的客观规律,更加体现以人为本,并使它们转化为可操作性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落实为可行性的社会政策,从而保证和推进社会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社会成员。二要注重依法管理。把社会管理立法摆到更加突出的地子,不断完善社会管理政策,逐步把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政策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加快社会管理立法的进程。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依法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推进依法行政、规范施政、公正司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三要注重民主管理。要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把发杨民主管理贯穿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真正树立群众观点,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增进同群众的感情,不断提高群众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要综合运用民主协商、群众路线、说服教育的方式,采用平等、沟通、协调、引导等办法来实施社会管理。四要加强社会道德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倡导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公德,逐步消除在道德领域里确实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现象,形成风清气正、诚信有序的社会风尚。
  (四)着力实现从重单打独斗、轻联合会战向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转变。社会管理不是“开门诊部”,不能只着眼于单个社会问题的解决,更不能着眼于单项业务单独运行或一两个主管部门包揽一切。要把社会管理“三事关”定位做到位,必须转变过去的单打独斗工作方式,着眼于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健全社会大管理体系。一要抓好统筹兼顾。必须将社会管理置于工作全局中去谋划和摆布,切实增强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为社会管理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物质基础。二要建立健全各项机制,从决策关口、过程维稳、事后处置三个方向着力,促使管理关口前移,对重大项目、重要决策进行单项评估,在敏感期、重大节假日进行综合防范,既保证各项工作快速推进,又能及早发现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三要坚持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相统一,大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力度,补齐社会管理“短板”,推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两轮并驱、相互促进。四要坚持社会管理与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配强基层领导班子,建强基层干部队伍,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推行党务政务公开,整合基层管理资源,促使管理更加主动、服务更加到位,动员社会多元力量参与更加有力。
  三、坚决采取“四项措施”,着力解决在“三事关”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着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要把“三事关”定位做到位,归根到底是要以“三事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管理对于社会秩序的控制、引导和维护作用。在“事关巩固党执政地位”方面,要着重处置和消除境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互联网煽动非法聚集,妄图制造事端,挑起“街头政治”,企图把中东、北非的乱局引向中国,动摇我党的执政地位等政治图谋,坚决抵住国外任何敌对势力的渗透,彻底清除国内那些企图进行“里应”的破坏分子,杜绝匈牙利、印度尼西亚及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动荡局势在中国重演;在“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方面,要着重化解好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秩序、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理好各种特大灾害性事故,预防和处理好药品食品安全等各种社会风险,确保一方社会稳定;在“事关人民安居乐业”方面,要着重解决好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极大地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
  为了切实把“三事关”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好,地方各级政府应该采取如下四项措施:
  (一)严格规范依法行政。实践证明,“三事关”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往往都与政府未能严格依法行政有关。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一要加强重点领域的立法工作。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过程中,坚持依法立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增强法律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立法过程要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保证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充分表达,合理的诉求、合法的利益得到充分体现;二要深入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法决策,对重大决策,必须进行合法性审查,超出法定权限或与法律法规抵触的,不得做出决策。要进一步健全决策程序,确保听证会、专家咨询参加人员的广泛代表性。要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决策权力的监督,防止个人独断专行。要强化决策责任,建立健全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评估制度,对违反科学民主决策规定、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决策者的责任;三要严格依法办事。政府所有行政行为都要于法有据、程序正当,不仅要按法定权限办事,还要按照法定程序办事,确保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和结果公正;四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公开,确保政府权力在人民群众的充分知情和广泛监督下运行;五要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和问责制度。更加重视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监督,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直接监督政府的权利,支持新闻媒体对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进行曝光,正确对待和认真做好行政应诉工作。各级政府和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养成依法以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习惯,以模范行动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
  (二)不断改进工作方法。针对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的广泛性、群体性、复杂性特点,必须通过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去解决“三事关”方面的突出问题。政府要进行深入细致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各种社会矛盾纠纷的类型、特点和形成原因,切实掌握好处理问题的主动权;要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水平。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忧群众所忧的真挚情怀,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在与群众密切联系中取得群众的信任,严格按照群众的真实意愿制定解决问题的决策;要善于发挥群众组织的力量,遇到棘手难题时,要“问计于民”,借助群众组织的力量化解矛盾;当前尤其要拿出更大的魄力解决突出问题。如北京市信访办和零点集团最近的各种数据调查显示:拆迁矛盾已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中一个突出问题,无论在深度、广度和烈度上都显著高于其他社会矛盾。面对这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突出社会矛盾,地方各级政府必须认真进行研究,采取“增加拆迁户的知情权”、“提高参与度”、“允许其通过各种协商手段合理合法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等方法,通过提升拆迁过程中的公正程度和可行程度去解决好这一突出问题,用实际行动弥合人民群众对政府矛盾与隔阂。
  (三)大力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实践证明,只有从制度上畅通人民群众与政府的信息互动渠道,才能增强政府对人民群众真实意愿的充分了解,提高解决“三事关”方面突出问题决策的针对性和覆盖面,加快社会突出问题的解决进程。为此,各级政府应该尽快健全如下10种官民结合、相互补充、形成合力的民意表达渠道:一是完善基层民主制度,落实公众表达自身利益的话语权,让人民群众有充分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平等机会;二是完善立法和决策听证制度,落实公众决策参与权,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保证公共决策的公平公正;三是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落实公众知情权,让人民群众及时了解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情;四是完善公民监督制度,落实公众监督权,不断拓展人民群众的监督渠道;五是完善信访制度,严格落实信访回复要求,推行信访管理责任制度和失职追究制,确保人民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畅通;六是建立健全社情民意访谈制度,把访谈场所搬到人民群众的村寨阁楼,真心实意征集群众的真言实苦;七是开设互联网博客与民众交换意见制度,及时听取民声,减少人民群众利益表达成本;八是完善公民诉求回应制度,认真分析采纳公民提出的建议,竭力兑现已经作出的承诺,及时给话语者反馈受理情况;九是建立和完善政策传递制度,建立健全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及时、全面、准确地传递给各方面群众的畅通渠道,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及时、全面准确地把每一项民生政策传递到人民群众的村村寨寨;十是完善群众工作宣传教育制度,深入进行形势政策、社会管理工作以和群众诉求的教育,充分发挥各种媒体及时上传民情的作用,提高人民群众利益表达的快捷和张力。使群众感到党委、政府和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和关注,以及解决他们生活问题的真诚态度,即使一些问题暂时得不到解决,也会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四)加大治理腐败力度。腐败现象是诱发“三事关”方面突出问题的重要源头,也是危及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当前在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土地管理、矿产资源开发、司法不正、药品食品生产、卖官买官等重点领域和环节大案要案频发,更是成为引发矛盾、增加社会稳定风险的直接导火索。各级政府必须强化反腐倡廉建设,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反腐败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突出重点,重中选重,始终保持查办案件强劲势头,着力查办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民愤极大的各种大案要案,着力查办国家公务员利用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司法权等公权力谋取私利的严重腐败犯罪,特别是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的腐败案件;着力查办官商勾结、权钱交易,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损害公平竞争的商业贿赂犯罪;着力查办在涉及民生、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职务犯罪案件;着力治理群众反映强烈的“筷子”、“车子”、“玩子”等方面的奢侈浪费,坚决遏制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势头,以“公正廉洁从政”和“全心全意为民”的新成效取信于民,推动“三事关”突出问题的解决。  
  四、严格遵循“四个原则”,着力构建强力稳定的社会管理长效机制
  构建社会管理强力长效机制是落实“三事关”定位的根本保证。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特征告诫我们,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长期的艰巨任务,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是长期的首要大事,确保人民安居乐业是长期的奋斗目标,这就决定了“三事关”的社会管理决不只是某一个特定时期的应急措施,而是伴随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整个历史过程的长期任务。为此,地方政府必须把构建社会管理强力长效机制,作为贯彻落实中央社会管理“三事关”定位的重大问题抓好抓实。当前,构建社会管理长效机制亟需遵循“四个原则”、增强“四个长效性”
  (一)遵循“政府主导”与“各方协同”相结合的原则,增强社会管理动力和合力共同作用的长效性。要把健全和加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摆在构建长效机制的首位,为加强社会管理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要发挥好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要充分发挥好政府主导的关键作用。各级政府必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做到职能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服务型管理能力,切实防止和避免政府管理越位、错位、不到位的问题,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行业和中介组织能够解决的问题,政府不干预,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应当管住管好;要充分发挥好社会组织协同的依托作用。各类社会组织必须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在基层构建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体系,广泛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形成与党委政府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网络;要充分发挥好公众参与的基础作用。各级组织必须加强对群众的动员教育,引导公民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充分发挥人民国家人民管理的作用,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同时,政府要探索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和途径,积极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创造条件,积极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协同管理网络,为推动社会管理提供不竭动力。
  (二)遵循“顶层设计”与“强化基层”相结合的原则,增强社会管理重点和支点齐驾并进的长效性。顶层设计重点要在制度设计上下功夫,在加强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的“维护群众权益四项机制”,以及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公共安全四项体制体系”上下气力,为社会管理提供合理架构,最大限度降低社会管理成本,最大程度保障社会和谐。同时要大力抓好“基层强化”的支点,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切实解决“基层薄弱”、“基础不牢”等问题,确保社会管理政策在基层落实、工作在基层展开、问题在基层解决。要从制度建设上消除违规操作、贪污腐败、贫富差距等不和谐因素,保证各项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的严肃性,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有效加强对弱势群体正常权力的维护和保障。
  (三)遵循“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的原则,增强社会管理均衡和衔接稳定牢固的长效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是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则。为此,构建社会管理当前和长远均衡和衔接稳定牢固的长效机制,就应该从四个方面去努力:一要在健全管理机制上下功夫。主要从决策关口、过程维稳、事后处置三个方向着力,建立健全决策风险评估、矛盾纠纷排查、群众诉求处置、应急管理等各项管理机制,促使管理关口前移。既保证各项工作快速推进,又能及早发现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二要在科学规划、分步推进、重点突破上下功夫。自觉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办事,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不能超越经济发展阶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提脱离实际的口号、不做不切实际的承诺。从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抓起,从基层和基础抓起,从办得到的事情抓起,逐步解决和提高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致力长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要把阶段目标和长远战略协调起来推进,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防止目标上的短视、行为上的短期和效果上的短命。当前,需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偏向,多谋利长远的事情,多做打基础的工作,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三事关”的各项工作,把社会管理的过程变成群众长期受惠、持续得利的过程。四要在提高新领域管理实效上下功夫。抓住社会心理的新特点、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社会基本矛盾的新形式等新领域、新问题,进行深入探索、长远谋划,切实提高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切实提高对意识领域的管理水平,切实提高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水平,努力使社会管理与不断发展的社会相适应。
  (四)遵循“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相结合的原则,增强社会管理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长效性。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遵循社会管理长效机制体现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有机统一,这是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的根本之策。各级政府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紧紧扭住经济发展不放松,坚定不移地加快经济发展。同时,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防止和克服发展中存在的各种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不断提高发展层次和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更多地享受到发展成果。要合理制定社会政策,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权益,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特别是要高度关注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的高度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协调好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越过越好。各级领导干部要适应社会管理“三事关”定位的要求,牢记公仆宗旨,强化服务意识,善于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王廷连《中央政治局会议为何“三个事关”定位社会管理》2011年05月31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杨宜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须抓重点》2011年06月10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徐诗达《把握社会管理的三个维度》2011年06月17日中直党建网
  龚维斌《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人民网
  许 宁《以科学理念推动社会管理创新》2011年06月14日《人民日报》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副研究员 广西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
来源:求是理论网
中国社会组织网 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主办 版权所有 电话:(010)
技术支持:紫光软件系统有限公司 电话:(010)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文参考文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