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泗县大平山镇镇上刘村下刘庄刘邓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文介紹的是民國時期的安徽省。關於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安徽省,詳見「」。
(今安慶市)
(今六安市)1938
(今金寨縣)
(今霍丘縣城東北)1943
(今金寨縣)
(今合肥市)
(今安慶市)
(今屯溪區)1949
 - 成立
 - 廢除
146,303 km?
 - 估計
22,462,217 
    
153.5 /km? 
安徽省,為下轄的一個省級行政區,是延續所設置的22省之一,為華中七省之一。簡稱為「皖」。
全省轄境同清代,其轄境包括今大部(除、2縣全部,西部外),的、與的。期間唯三處有所變化:一是民國22年(1933年)4月,析安徽省霍山、霍邱、六安及河南省商城、固始等縣邊境地置立煌縣,屬安徽省管轄;二是婺源縣於民國23年(1934年)7月改隸江西省,民國36年(1947年)復屬安徽省;三是於民國25年(1936年)3月劃屬湖北省。
民國36年(1947年),全省土地面積為14萬6303平方公里。東界,北鄰,西界、,南接、。
以下依據中華民國實業部《中國經濟年鑑》(1934年出版)、內政部統計司編《民國十七年各省市戶口調查統計報告》(1931年出版)、主計處統計局編《中華民國統計提要》(1940年出版)、中華民國年鑑社編《中華民國年鑑》(1952年出版,頁19-21)所提供的人口數據:
每戶平均人口
16,229,000
21,715,396
12,212,000
1936年至1937年
23,354,000
12,804,000
10,550,000
22,462,217
11,869,000
10,593,000
隨中華民國政府來臺人數,據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於民國79年(1990年)普查外省籍人口按本省籍分的資料,原安徽省籍在台人數為13萬2097人,佔外省籍269萬4917人口當中的4.9%。
安徽在中是活躍的省份之一。清三十年(1904年)前後,一批知識份子在、等地進行革命宣傳和組織工作。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領導的和三十四年(1908年)領導的,在安徽揭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成功的消息傳來,安徽人民迅速回應。在壽州崛起的,揮師兩淮,轉戰千里,光復皖西、皖北許多府縣,並在蚌埠阻擊,喋血南山。
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成立,安徽首任都督兼民政長是同盟會員。民國二年(1913年)7月,安徽宣佈獨立,反對,組織討袁軍,進行討袁戰鬥,。失敗後柏文蔚流亡日本,袁世凱命為安徽都督兼民政長。倪嗣沖都皖8年。民國九年(1920年)皖系失敗,9月倪被解職。任安徽督軍,任省長。民國11年(1922年)10月,任安徽督理軍務。以後歷任安徽地方最高長官的還有(倪嗣沖女婿)、、、、。期間全線通車,與航線交匯處的成為一個新興城市。
民國14年(1926年),任命陳調元為第5方面軍總指揮,進入江西迎戰。不久,孫傳芳軍在江西大敗,陳調元投靠,駐紮安慶,後來歸順了。民國16年(1927年)1月,國民革命軍兵分東、中、西3路進軍東南,攻略安徽、南京、上海等地,徹底粉碎副總司令兼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在長江下游的統治。4月,實行「」,與正式決裂,中共安徽省臨時委員會根據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精神,發動各地人民走上武裝鬥爭的道路。期間,中共在安徽省各地先後發動謝家壩、阜陽、郎溪、商南、流波、六霍、廣德、請水寨、羅家咀、大石嶺、黃口、石樑河、葉柳湖、六洲、瓦埠、黃家壩、雙河集、牛崗、柯村、鄭家村、秋浦高山等80餘起暴動,參加暴動的達57萬多人。在國軍重兵「清剿」之下,各地暴動逐一壓制下來。中共於安徽西部的區建立起,國民政府多次糾集大軍進行多次圍剿。中共在根據地失守後,與國軍進行了三年的遊擊戰爭。
民國26年(1937年)7月,爆發,安徽成了人、、和的勢力交錯的地方。11月26日,日軍侵入安徽,之145師在廣德一線頑強抵抗,揭開安徽抗戰的序幕。民國27年(1938年)間,新四軍挺進皖南、皖北,開展敵後遊擊作戰,並開辟了。民國29年(1940年),在安徽南部的涇縣,發生國共衝突的,新四軍受到極大打擊。後蔣中正取消新四軍番號,中共中央軍委於民國30年(1941年)3月20日發布重建新四軍的命令,任命為新四軍代軍長,繼續在華中一帶活動。民國33年(1944年)期間,新四軍乘日軍大舉進攻河南省之時,在皖北、皖中進行大、小戰鬥16次,殲日偽軍及國軍1.3萬餘人,拔除據點36處,恢復並擴大。
民國34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由第十戰區部代表受降,負責接收蘇皖徐州、安慶、蚌埠、海州地區。安徽省會由正式遷往。10月初,國民政府調集第144、145、146師、新7師、忠義救國軍、蘇浙保安團及各縣地方武裝共2萬餘人,由江西省進入蘇浙皖邊區,清剿蘇浙皖軍區主力撲空後,即轉向皖南郎谿、廣德、宣城等地區實施大規模清剿。新四軍地方部隊及遊擊隊與國軍多次激戰,損失嚴重。12月底,國軍主力先後調出蘇浙皖邊區,對宣城、郎溪、廣德地區的清剿暫告結束。
民國35年(1946年)初,國軍第154、192師及新7師一部,配合安徽省保安第五團及地方武裝共萬餘人的兵力,對皖南山區共產黨遊擊隊反覆進行搜剿與圍剿,由於遊擊隊巧妙隱蔽,靈活轉移,致進圍剿之國軍屢屢撲空,其他如遊擊隊及遊擊隊,則機動穿插、及時轉移,保存自己的實力。6月,國軍以第73軍和及新第5軍向淮南解放區發起大規模進攻。新四軍淮南軍區部隊在國軍武力優勢下,於28日撤出淮南地區。7月及8月,國軍組織大軍兩次進攻新四軍在淮北的根據地。泗縣戰鬥之後,在國軍及地方武裝的反覆清剿、掃蕩下,新四軍彈藥補充困難,地區日益嘗小,被迫於11月24日撤出淮北,轉移至運河以東。
民國36年(1947年)8月,、率領第一、二、三、六縱隊近13萬人,逃出數十萬國軍的圍追堵截,於8月27日到達大別山區。連克皖西立煌、六安、霍山、舒城、桐城、廬江、潛山、岳西等8座縣城。11月中旬,蔣中正連續召開「」,成立「國防部九江指揮所」,以國防部長為主任,調集14個師33個旅兵力,對大別山區展開全面圍攻。經過2個月的作戰,劉鄧野戰軍在大別山區殲國軍1.1萬餘人,牽制了國軍大量兵力。期間陳(毅)粟(裕)野戰軍各縱隊衝破國軍的阻擊,在徐州與開封之間橫越,先後攻克亳縣、渦陽、蒙城、臨泉、阜陽、潁上、靈璧等縣城,國軍被迫先後從大別山區調走13個旅北上友援,其大別山區的全面圍攻遭到失敗。
民國37年(1948年)11月6日至民國38年1月10日,爆發,此役國軍被殲55萬人,中共控制了安徽省長江以北地區。蔣中正為挽回敗局,一面和中共進行和談,一面積極擴軍備戰,將擴大為,以為總司令,統一指揮蘇浙皖及贛東的軍事,會同華中剿總白崇禧部,共同負責長江防禦,阻止解放軍渡江南進。中共中央在與國民政府進行和平談判的同時,將國軍在長江北岸所設據點,大部予以拔除,並準備在和談破裂時,發起渡江作戰。
同年4月20日,國共兩黨和談破局後,解放軍於當晚發起,首先突破安慶─蕪湖防線,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瀂港諸城進擊。至22日,解放軍渡江作戰部隊己全部渡江。國民政府鑑於江防已破,軍隊面臨在沿江一線被分割圍殲的危險,於下午倉促部署總退卻:蕪湖以西軍隊向浙贛方向撤退,蕪湖等地軍隊向杭州方向撤退。解放軍則繼續深入,攻陷安慶、懷寧、蕪湖、宣城、寧國等地,追擊殲滅潰逃的國軍。率安徽省政府軍政人員於26日撤離休寧縣屯溪鎮,繼續南逃,後來在浙江開化境內被解放軍全殲,張義純及安徽省政府南逃人員等被俘。28日,國軍獨立團團長與安徽省政府屯溪留守處主任、保安司令部警保處長率部投降。4月29日,解放軍進駐屯溪。30日,解放軍攻陷國軍在安徽省境內最後據點績溪。至此,安徽境內的長江以南地區全境易手。
辛亥革命後,裁撤清代各道。民國2年(1913年)7月22日,依據《劃一現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設皖北道觀察使,所轄區域未定。民國3年(1914年)5月裁撤。同月,根據《道官制》,全省置安慶、蕪湖、淮泗3道。民國16年(1927年),隨著國民政府北伐軍的到達,道制自然撤銷。
民國3年(1914年)5月23日置。道尹為繁要缺,一等。駐懷寧縣(今安慶市區)。轄懷寧、桐城、宿松、太湖、潛山、望江、合肥、廬江、舒城、巢縣、無為、滁縣、全淑、來安、和縣、含山16縣。因滁縣、全淑、來安3縣離道尹所在地較遠,於同年10月劃屬淮泗道,淮泗道六安、英山、霍山3縣來屬。民國16年(1927年)廢。
民國3年(1914年)5月置。道尹為要缺,二等。駐蕪湖縣(今蕪湖市區)。轄蕪湖、繁昌、當塗、廣德、郎溪、歙縣、黟縣、休寧、婺源、祁門、績溪、宣城、南陵、涇縣、太平、旌德、寧國、貴池、銅陵、石埭、東流、秋浦、青陽23縣。民國16年(1927年)廢。
民國3年(1914年)5月置。道尹為要缺,二等。駐鳳陽縣(今鳳陽縣駐地城府鎮)。轄鳳陽、靆遠、鳳臺、懷遠、靈璧、壽縣、宿縣、阜陽、潁上、太和、霍邱、蒙城、渦陽、亳縣、六安、英山、霍山、泗縣、五河、盱眙、天長21縣。因六安、英山、霍山3縣離道尹所在地較遠,於同年10月劃屬安慶道,安慶道滁縣、全淑、來安3縣來屬。民國16年(1927年)廢。
1932年5月,安徽省将全省划为10区,按清末府州旧制,实行首席县长制。同年8月,依《“剿匪”区内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组织条例》,改为行政督察专员区,设置专员公署。此后该省所设督察区域到1937年6月,未见变化。现列表如下:
民國21年(1932年)4月,吳忠信任安徽省主席,為改變省政府督察各縣不便,各縣推行政務難以聯合互助的現象,將全省分為10區,按清末府州舊制,試行首席縣長制,每區設置首席縣長1人,由區內首縣縣長兼任。同年8月,依《剿匪區內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組織條例》,首席縣長即被取消,實行行政督察專員制度,改為行政督察專員區,設置專員公署:
第一區,轄懷寧、桐城、潛山、太湖、望江、宿松等6縣。
第二區,轄蕪湖、當塗、繁昌、和縣、含山、無為等6縣。
第三區,轄合肥、舒城、廬江、巢縣、全椒等5縣。
第四區,轄鳳陽、懷遠、定遠、壽縣、鳳臺、滁縣、來安等7縣。
第五區,轄六安、英山、霍山、霍邱等4縣。
第六區,轄阜陽、潁上、太和、渦陽、蒙城、亳縣等6縣。
第七區,轄泗縣、五河、天長、盱眙、靈璧、宿縣等6縣。
第八區,轄貴池、青陽、銅陵、石埭、秋浦、東流等7縣。
第九區,轄宣城、南陵、涇縣、寧國、旌德、太平、廣德、郎溪等8縣。
第十區,轄歙縣、休寧、婺源、黟縣、祁門、績溪等6縣。
民國21年(1932年)8月,根據《》將全省劃分為10區,民國25年(1936年)9月改為8區,嗣經呈准暫緩實行,仍為10區:
第一區,專署駐太湖縣,轄太湖、懷寧、宿松、桐城、潛山、望江等6縣。民國25年(1936年)2月增領岳西縣。
第二區,專署駐蕪湖縣,轄蕪湖、繁昌、南陵、廬江、當塗、銅陵、無為、巢縣等8縣。
第三區,專署駐六安縣,轄六安、合肥、舒城、霍山等4縣。民國22年(1933年)4月增領立煌縣。
第四區,專署駐壽縣,轄壽縣、霍邱、鳳臺、懷遠、鳳陽、定遠等6縣。
第五區,專署駐滁縣,民國27年(1938年)2月改駐含山縣,轄滁縣、天長、來安、全椒、和縣、含山等6縣。民國21年(1932年)11月增領嘉山縣
第六區,專署駐泗縣,轄泗縣、五河、盱眙、靈璧、宿縣、蒙城等6縣。
第七區,專署駐阜陽縣,轄阜陽、潁上、渦陽、亳縣、太和等5縣。民國23年(1934年)9月增領臨泉縣。
第八區,專署駐貴池縣,轄貴池、青陽、太平、石埭、東流、至德等6縣。
第九區,專署駐宣城縣,轄宣城、郎溪、廣德、寧國、涇縣、旌德等6縣。
第十區,專署駐休寧縣,轄休寧、祁門、歙縣、黟縣、績溪等5縣。
民國27年(1938年)7月,因日軍佔領津浦、淮南鐵路及長江沿岸城鎮,撤銷第二區,但保留區序號,蕪湖、繁昌、南陵、當塗4縣併入第九區,廬江、無為、巢縣3縣併入第五區,銅陵1縣併入第八區。此外,第五區的天長、來安、嘉山3縣改屬第六區,第六區蒙城縣改屬第七區:
第一區,專署駐太湖縣,轄太湖、懷寧、宿松、桐城、潛山、望江、岳西等7縣。
第二區,裁撤專署,保留區序號。
第三區,專署駐六安縣,轄六安、合肥、舒城、霍山、立煌等5縣。
第四區,專署駐霍邱縣,轄霍邱、壽縣、鳳臺、懷遠、鳳陽、定遠等6縣。
第五區,專署駐含山縣,民國27年(1938年)12月改駐全淑縣古河鎮,轄含山、滁縣、全椒、和縣、廬江、無為、巢縣等7縣
第六區,專署駐泗縣,轄泗縣、五河、盱眙、靈璧、宿縣、天長、來安、嘉山等8縣。
第七區,專署駐阜陽縣,轄阜陽、潁上、渦陽、亳縣、太和、臨泉、蒙城等7縣。
第八區,專署駐貴池縣,轄貴池、青陽、太平、石埭、東流、至德、銅陵等7縣。
第九區,專署駐宣城縣,轄宣城、郎溪、廣德、寧國、涇縣、旌德、蕪湖、繁昌、南陵、當塗等10縣。
第十區,專署駐休寧縣,轄休寧、祁門、歙縣、黟縣、績溪等5縣。
民國27年(1938年)10月,為適應軍事及政治形勢,將有關專區進行調整,撤銷第四區,共設8區,中間多有調整。民國28年(1939年),為減少機構,撤銷第七區,保留名義,直屬皖南行署。民國27年(1938年)10月至29年(1940年)3月各區統轄情形如下:
第一區,專署駐太湖縣,轄太湖、桐城、懷寧、宿松、潛山、望江、岳西等7縣。
第三區,專署駐立煌縣,轄立煌、六安、合肥、廬江、無為、舒城、霍山等7縣。
第五區,專署駐全淑縣,轄全椒、滁縣、盱眙、和縣、巢縣、嘉山、天長、含山、來安等9縣
第六區,專署駐泗縣,轄泗縣、宿縣、靈璧、五河、懷遠、鳳陽、定遠等7縣。
第七區,專署駐阜陽縣,轄阜陽、霍邱、壽縣、鳳臺、潁上、渦陽、亳縣、太和、臨泉、蒙城等10縣。
第八區,專署駐貴池縣,轄貴池、青陽、太平、石埭、東流、至德、銅陵等7縣。
第九區,專署駐宣城縣,轄宣城、郎溪、廣德、寧國、涇縣、旌德、蕪湖、繁昌、南陵、當塗等10縣。
第十區,專署駐休寧縣,轄休寧、祁門、歙縣、黟縣、績溪等5縣。
民國29年(1940年)4月至6月各區統轄情形如下:
第一區,專署駐桐城縣,轄太湖、桐城、懷寧、無為、宿松、潛山、廬江、望江等8縣。
第三區,專署駐六安縣,轄六安、立煌、合肥、霍邱、壽縣、舒城、霍山、岳西等8縣。
第五區,專署駐全淑縣,轄全椒、滁縣、和縣、定遠、鳳陽、巢縣、含山等7縣
第六區,專署駐盱眙縣,轄盱眙、嘉山、天長、來安、泗縣、靈璧、五河等7縣。
第七區,專署駐阜陽縣,轄阜陽、宿縣、鳳臺、懷遠、潁上、渦陽、亳縣、太和、臨泉、蒙城等10縣。
第八區,專署駐貴池縣,轄貴池、青陽、太平、石埭、東流、至德、銅陵等7縣。
第九區,專署駐宣城縣,轄宣城、郎溪、廣德、寧國、涇縣、蕪湖、繁昌、南陵、當塗等9縣。
第十區,專署駐休寧縣,轄休寧、祁門、歙縣、黟縣、績溪、旌德等6縣。
民國29年(1940年)7月,將原有的8區改劃為9區,各區統轄情形如下:
第一區,專署駐桐城縣,抗戰結束後遷駐懷寧縣,轄桐城、懷寧、無為、太湖、宿松、潛山、廬江、望江等8縣。
第二區,專署駐六安縣,轄六安、立煌、合肥、霍邱、壽縣、舒城、霍山、岳西等8縣。
第三區,專署駐阜陽縣,轄阜陽、臨泉、亳縣、鳳臺、懷遠、潁上、渦陽、太和、蒙城等9縣。
第四區,專署駐宿縣,轄宿縣、泗縣、靈璧、五河等4縣。
第五區,專署駐全淑縣,抗戰結束後遷駐嘉山縣,轄全椒、滁縣、和縣、定遠、巢縣、含山等7縣
第六區,專署駐涇縣,抗戰結束後遷駐蕪湖縣,轄涇縣、宣城、郎溪、廣德、寧國、蕪湖、繁昌、南陵、當塗等9縣。
第七區,民國31年(1942年)恢復,專署駐休寧縣,轄休寧、祁門、歙縣、黟縣、績溪、旌德等6縣。
第八區,專署駐貴池縣,轄貴池、青陽、太平、石埭、東流、至德、銅陵等7縣。
第九區,專署先後駐盱眙縣、嘉山縣,轄盱眙、嘉山、天長、來安、鳳陽等5縣。民國33年(1944年)6月撤銷,保留名義,轄縣由第五區督察,抗戰結束後恢復。
抗戰結束後,又重劃為10區,蚌埠市由省政府直轄。民國36年(1947年)6月正式核准:
安徽省政府直轄區,轄蚌埠市。
第一區,專署駐懷寧縣,轄懷寧、太湖、桐城、潛山、岳西、宿松、望江等7縣。
第二區,專署駐六安縣,轄六安、立煌、霍山、舒城、霍邱5縣。
第三區,專署駐阜陽縣,轄阜陽、臨泉、太和、亳縣、渦陽、潁上等6縣。
第四區,專署駐宿縣,轄宿縣、蒙城、靈璧、五河、泗縣等5縣。
第五區,專署駐嘉山縣明光鎮,轄嘉山、鳳陽、滁縣、來安、天長、盱眙等6縣。
第六區,專署駐蕪湖縣,轄蕪湖、繁昌、郎溪、宣城、涇縣、廣德、當塗、南陵等8縣。
第七區,專署駐休寧縣屯溪鎮,轄休寧、歙縣、祁門、黟縣、績溪、旌德、寧國、婺源等8縣。
第八區,專署駐銅陵縣大通鎮,因戰事影響,暫駐貴池縣,轄銅陵、貴池、至德、太平、東流、石埭、青陽等7縣。
第九區,專署駐巢縣,轄巢縣、全椒、和縣、含山、無為、廬江等6縣。
第十區,專署駐壽縣,因戰事影響,暫駐鳳臺縣田家庵,轄壽縣、合肥、定遠、懷遠、鳳臺等5縣。
民國38年(1949年)4月15日,中共設立皖北行署區,管轄其安徽江北地區。行署駐合肥市,直轄合肥、蚌埠2市、淮南礦區及肥西縣(原合肥縣析置,駐上派河),分設(原第九區)、(原第五區)、(原第一區)、(原第二區)、(原第三區)、(原第四區)6專區。5月7日,又成立,轄安徽江南地區。行署駐蕪湖市,直轄蕪湖市,分設(原第十區)、(原第八區)、(原第六區)、(原第七區)4專區。
清代安徽省在宣統三年(1911年)時,分為8府、5直隸州,下轄4州、51縣。辛亥革命後,民國元年(1912年)1月廢各府、州、廳建制,一律改縣,共60縣。國民政府建立初,省政府曾設置蚌埠、蕪湖、安慶3市籌備處,除蕪湖外,皆設立市政府。後於民國19年(1930年)間裁撤。新置岳西、臨泉、嘉山3縣。
民國38年(1949年)時,安徽省劃分為10行政督察區,下轄1市、63縣。民國77年(1988)7月,行政院公布《中華民國各省(市)縣(市)行政區域代碼》,為各省縣市編定代碼,該法規於民國94年(2005)10月停用。安徽省各縣、市沿革情況如下:
行政督察區
駐地(2012年12月)
省政府直轄
民國19年(1930年)以前曾設有市政籌備處,因受戰事影而結束。民國36年(1947年)3月公佈《蚌埠市政府組織規程》,4月析鳳陽縣蚌埠鎮置。
清代為附郭,民國元年(1912年)1月裁府留縣。
今城區(舊)
衙前街(今駐地)
因地處中共紅軍活動區,為方便管理,於民國25年(1936年)2月析潛山、舒城、霍城、太湖4縣邊置縣。因地處岳之西,故名。
清代為,民國元年(1912年)1月改置縣。
金家寨(今西南區)
民國21年(1932年)析霍山、霍邱、六安及河南省商城、始固等縣邊境置,屬河南省。民國22年(1933年)4月改屬安徽省。以國軍將領名字命名。
清代為附郭,民國元年(1912年)1月裁府留縣。
沈丘集(今駐地)
民國23年(1934年)9月析阜陽縣西部置。因縣駐地瀕臨泉河,故名。
今城區(舊)
清代為,民國元年(1912年)1月改置縣。
清代為,民國元年(1912年)1月改置縣。
清代為,民國元年(1912年)1月改置縣。
清代為附郭,民國元年(1912年)1月裁府留縣。
老三界(三界鎮,今東南)
民國21年(1932年)11月析滁縣、來安、定遠、盱眙4縣交界地置,因境內有老、中、小3座嘉山,故名。
清代為,民國元年(1912年)1月改置縣。
清代為附郭,民國元年(1912年)1月裁府留縣。
清代為,民國元年(1912年)1月改置縣。
郎步溪(今駐地)
清代為。因與熱河特別區縣名重名,民國3年(1914年)1月改名。因境內郎溪水得名。
清代為附郭,民國元年(1912年)1月裁府留縣。
清代為附郭,民國元年(1912年)1月裁府留縣。
今城區西南
紫陽鎮(今城區)
民國23年(1934年)7月改隸江西省,民國36年(1947年)6月17日復屬安徽省。
清代為附郭,民國元年(1912年)1月裁府留縣。
今西廣陽村
秋浦鎮(今駐地東北西側梅城村)
清代為,因與浙江省縣名重名,民國3年(1914年)1月改名。因唐代置秋浦縣於此,故名。民國21年(1932年)10月改今名。
今城區(舊)
清代為,民國元年(1912年)1月改置縣。
清代為,民國元年(1912年)1月改置縣。
安徽省省會。清代為附郭,民國元年(1912年)1月裁府留縣。
清代為,民國元年(1912年)1月改置縣。
民國十六年(1927年)析懷寧縣城區置安慶市,民國19年(1930年)9月裁撤併回懷寧縣。
國民政府初建立時,曾設置蕪湖市政籌備處,民國19年(1930年)裁撤。
舊屬安徽省。民國25年(1936年)3月劃歸湖北省。
安徽省行政區劃年表
說明:「?」表示不能確定其發生年份或月份,故放於最有可能的一年內,詳見注釋
行政區劃變更
廢安慶府留懷寧縣(1月)
廢阜陽府留阜陽縣(1月)
廢鳳陽府留鳳陽縣(1月)
廢太平府留當塗縣(1月)
廢寧國府留宣城縣(1月)
廢徽州府留歙縣(1月)
廢池州府留貴池縣(1月)
廢廬江府留合肥縣(1月)
改六安直隸州為六安縣(1月)
改亳州為亳縣(1月)
改宿州為宿縣(1月)
改泗州直隸州為泗縣(1月)
改滁州直隸州為滁縣(1月)
改廣德直隸州為廣德縣(1月)
改無為直隸州為無為縣(1月)
改和州直隸州為和縣(1月)
改壽州為壽縣(1月)
建平縣改名郎溪縣(1月)
建德縣改名秋浦縣(1月)
析懷寧縣置安慶市(?)
省安慶市入懷寧縣(9月)
省蕪湖市政籌備處(?)
析滁縣、來安、定遠、盱眙4縣置嘉山縣(11月)
河南省立煌縣來隸(4月)
婺源縣改隸江西省(7月)
析阜陽縣置臨泉縣(9月)
析潛山、舒城、霍城、太湖4縣置岳西縣(2月)
英山縣改隸湖北省(3月)
析鳳陽縣置蚌埠市(4月)
江西省婺源縣來屬(6月)
民國元年(1912年)至34年(1945年)11月間,省會位於懷寧縣安慶城(今安徽省安慶市城區)。北洋時期,因軍閥混戰,不少地方軍政大員常駐交通重鎮蚌埠,使蚌埠數度成為安徽省的臨時省會。如民國3年(1914年)6月30日,袁世凱任命軍閥倪嗣沖任安徽督軍等省級軍政行政長官的官邸設於蚌埠,直至民國9年(1920年)9月16日離任;民國14年(1925年)7月17日始至16年(1927年)春,北京政府的幾任省政府也設在蚌埠;民國18年(1929年)5月15日至9月19日,10月21日至12月21日,出任的國民政府安徽省主席方振武、石友三也在蚌埠組建短命的安徽省政府。
民國26年(1937年)冬,因抗戰形勢惡化,省政府於民國27年(1938年)由懷寧遷往六安縣(1月13日至6月7日,今安徽省六安市)。同年夏,日軍進攻武漢,省政府又遷往立煌縣金家寨(今安徽省金寨縣西南梅山水庫區)。民國32年(1943年)1月3日,因日軍入侵,省政府由遷至立煌縣葉集;1月5日,再遷至霍邱縣李家北圩(今霍丘縣城東北);1月19日(一說1月20日),省政府由復遷回立煌縣。抗戰結束後於民國34年(1945年)11月駐合肥縣。因共軍威脅,於民國37年(1948年)8月,再次南移懷寧縣安慶城。民國38年(1949年)2月,因中共從三面包圍懷寧,再東遷駐蕪湖縣。3月,省政府南遷休寧縣屯溪鎮(今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安徽巡撫於11月8日宣佈獨立,自任安徽都督府都督。12月12日,省臨時議會推選為都督,並於12月21日正式組建安徽軍政府,下設軍政、民政等4司。安徽各地先後建立的軍政分府有廬州軍政分府(11月19日)、蕪湖軍政分府(11月19日)等。民國元年(1912年)4月,置民政長,為全省民政長官,下設民政、財政各司。民國3年(1914年)5月改民政長為巡按使,巡按使公署下設政務、財政諸廳。民國5年(1916年)7月,改巡按使為省長。
民國16年(1927年)3月25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議決建立安徽省政務委員會。30日,武漢國民政府發佈任命令。同月27日,蔣中正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名義,另行設立省政務委員會,並發佈任命令。7月25日,南京國民政府中央政治會議決議將安徽省政務委員會改組為省政府委員會。8月10日,省政府成立,設省政府主席1人、省政府委員9至15人,下置民政、財政各廳。
民國26年(1937年)後,因日軍入侵,安徽省政府遷往地區。民國34年(1945年)8月抗戰結束,安徽省政府恢復其行政管轄區域。民國37年(1948年)8月25日,改組安徽省政府。民國38年(1949年),因長江以北地區為中共解放軍控制,安徽省政府遷往皖南。同年4月下旬,隨著解放軍進入皖南,安徽省政府至此消亡。
民國27年(1938年)4月15日(一說日),國民政府行政院決定,在休寧縣屯溪鎮(今)設立「」。16日,皖南行署正式設立,名義上分轄已撤銷原跨長江南北的第二專區,其江南屬縣及原第八、九、十3個專區所屬的22個縣。民國29年(1940年)3月23日,為精簡機構,原第十專區所屬6縣直屬皖南行政公署。同年8月6日,改原第九專區為第六專區,原第十專區為第七專區,仍領6個縣,第八專區不動,民國34年(1945年)11月15日,撤銷皖南行政公署。
民國37年12月4日,安徽省政府鑒於江北不少地區已入解放軍之手,因應國共內戰情勢,決定重設皖南行署。在宣城正式成立,旋遷屯溪鎮。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3月2日,併入遷駐屯溪鎮的安徽省政府,至同年4月28日屯溪解放,與國統區的安徽省政府一同瓦解而消亡。
民國27年(1938年)11月10日,安徽省政府在臨時省會立煌縣成立「」。名義上,統轄安徽江北、兩淮地區40縣。同年底,移駐壽縣。次年2月,移駐定遠。行署區域大部為中共抗日根據地、游擊區或汪兆銘政權管轄下的淪陷區,行署主要在大別山以及日軍未到達的部分縣區,形同虛設。民國29年(1940年)2月2日,撤銷皖北行政公署。
安徽省都督
(1912年3月 - 7月,1912年4月 - 7月由柏文蔚署理)
(1912年7月 - 1913年6月)
(1913年6月 - 7月)
(1913年7月 - 1914年6月)
安徽省將軍
倪嗣沖(1914年6月 - 1916年4月)
(1916年4月 - 1917年7月,1917年7月 - 9月由倪嗣沖署理)
安徽省督軍
倪嗣沖(1917年9月 - 1920年6月,1920年9月 - 1921年9月由張文生署理)
(1921年9月 - 1922年10月)
安徽省督理
(1922年10月 - 1924年11月)
安徽省督辦
(1924年11月 - 1925年4月)
(1925年4月 - 8月,未赴任)
(1925年8月 - 11月)
(1925年11月 - 1926年3月)
安徽省政府主席
,1923年督皖。
,1924年督皖。
,1925年督皖。
(1929年5月 - 10月)
(1929年10月 - 1930年1月)
(1930年1月 - 3月,2月起代理)
(1930年3月 - 9月)
(1932年3月 - 1933年5月)
(1933年5月 - 1937年4月)
(1938年1月 - 9月,7月起朱佛定代理)
(代理,1938年7月 - 10月)
( - 1939年10月)
(1939年10月 - )
李品仙(1946年4月 - 1948年8月)
(1948年8月 - 1949年3月)
(1949年3月 - 5月)
《國民政府公報》第2774號,民國36年3月15日,第5頁。
《國民政府公報》第1977號,民國25年2月21日,第5頁。
傅林祥,鄭寶恆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 中華民國卷》誤作「霍丘縣」。
《國民政府公報》第1107號,民國22年4月17日,第3頁。
《國民政府公報》第1545號,民國23年9月21日,第7頁。
《國民政府公報》第998號,民國21年12月8日,第4頁。
《內務部改定各省重複縣名及存廢理由清單》。
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各省(市)縣(市)行政區域代碼》誤作南凌縣。
《內務部改定各省重複縣名及存廢理由清單》。
據傅林祥,鄭寶恆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民國期間區劃變動大事記》作1922年成立安慶市政籌備處
未正式設市
《中華民國史事日志》,1948,中華民國三十七年戊子。
行政區劃論壇「國府的省轄行署」。
安徽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
鄭寶恆著,《民國時期政區沿革》,湖北教育出版社。
傅林祥,鄭寶恆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 中華民國卷》,復旦大學出版社。
國史館地理志編纂委員編,《中華民國史地理志》,中華民國國史館。
聯合勤務總司令部測量署編,《中華民國分省地圖》(1970年版),國防部情報參謀次長室。
中國地圖出版社著,《安徽省地圖》(2005年版),中國地圖出版社。
中有關的多媒體資源
1912年-1949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山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