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对大学生价值观主流价值观形成的影响研究

做精神家园里的守望者――思政部举行核心价值观学习座谈会
做精神家园里的守望者――思政部举行核心价值观学习座谈会
5月23日上午,思政部举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座谈会,学习习平近总书记今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学院党委副书记赵日兴、党委办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出席了学习座谈会,经管系、教育科学系几名学生应邀参加学习座谈会。
学习座谈会上,师生发言十分热烈,他们结合各自的学习和工作,结合当前的改革开放,从各方面畅谈对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听完大家的发言后,赵日兴副书记作讲话。他对思政部教师提出三点要求:首先要为人师表,修身立德。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个人师德修养,这是做好一个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要求,是搞好教学活动的基础。其次要进一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讲话精神,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来,强化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同时注意遵守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的要求。三是要加强社会实践,从社会实践中感悟、印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附录:思政部核心价值观学习座谈会师生发言摘要:
核心价值观――精神家园里的常青树
&& &&&&雷吉来
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文约意丰,我们必须从历史、哲学、经济、文化等维度,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从国内层面与国际层面的联结上,分析研究每个价值范畴蕴含的丰富思想及其相互关联,同时厘清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关系。这么复杂的问题,要说清楚,本人实在力不从心,这里试从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一般特点出发,谈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本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首先是融通古今,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中华文明,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生生不息,于世界四大文明中独树一帜,是唯一传承至今的人类文明。中华文明为何能绵延到今天,历来众说纷云,但不管有多少分歧,中华文明蕴藏的深厚价值,恐怕是根本。被誉为群经之首的《易经》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真是开宗明义,中华文明一开始就注入了强健的民族品性。
后来的儒家、道家莫不从《易经》中涵摄精粹,无论是儒家的“天”,还是道家的“道”,虽然旨趣各异,却又相得益彰,最后与来自外域之佛教汇流,形成为中华文化的生态结构。唐代诗人杜甫赞叹孔子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面对一万多字的《论语》,宋代宰相赵晋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些话虽有夸饰,但不无道理。明清以降,中华文化渐趋衰弱,尤其进入近代以后,伴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华文化遭遇到了历史上最大危机,使整个民族在血与火的交融中沉沦了上百年,文化自信几乎降到了冰点。但这于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个小弯道。当年的欧洲,经历了上千年的中世纪,走出幽暗的大门后,仍然迎来传统文化的复兴。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形而下的有形之物,虽可以摧毁于一时,但形而上的精神形态,往往会烙印在该民族的心灵深处,只要民族文化的基因尚存,就不会死亡,总有一天会枯木逢春,凤凰涅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诞生于二千多年前的古老准则,被镌刻在联合国大厦,已成为今天国际社会共同遵守的黄金准则。
今天,以中国梦为核心诉求的民族复兴,文化之诉求,最为核心者,毫无疑问,当属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之价值的钩沉、唤醒与重塑。核心价值观,一方面集中地反映了时代精神,但历史赋予它们的丰润滋养,仍然是那样厚重,那样清晰可辨。
其次是融通中西,吸收西方文化合理内核。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深入研究中国的历史后说:“我们对中国的艺术、文学和人生哲学知道的越多,就会越羡慕这个文化所达到的高度……从历史的绵延与影响的广度来看,中国的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来最伟大的文明。”因而有人说,中华文化一开始就达到很高的水准,就像登山比赛,很快就到了山顶,而西方人却还在后面艰难的跋涉。这一比喻意味深长。我们知道,西学东渐,进入近代以来,才蔚为大观。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中华文化何去何从?为此,当年的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以应对,后来有人把洋务运动不成功归咎于他的这个思想,实在太片面。张氏之主张放在今天的语境下审慎思考,很快就可看出其在当时确有先见之明,一个民族如果离开自己的传统去搞现代化,这和与虎谋皮没什么区别,也可以说是现代的屠龙术。
大浪淘沙,西方文化中发育比较成熟的民主、科学、自由等思想,于五四时期传入中国后即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并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催生出一个新型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自近代以来,启蒙与革命的双重变奏,中共于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把二者统一起来,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但历史的发展从来就不是单向的,西学东渐的路途上,东学西渐的通道就已打通,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后其对西方乃至世界历史的影响尽人皆知。据统计,从1816年至今,出版的各种外文版《道德经》典籍已俞1000种,几乎每年都有一、二种新的译本问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发表国情咨文时引用了老子的一名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看来,人类的智慧无所谓高低或优劣,相通相融总是大道。
再次,现在与将来融通,引领中国梦的航向。20世纪中叶,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的“轴心理论”提出,人类每一次新的飞跃,都会回望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即、中国、印度、的先哲们提出的思想成果,为人类前进的脚步提供精神动力。其实,孔子当年就作了类似的回望,《论语》里就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变局,孔子对先前的历史作了深情回望,特别推崇西周的典章义礼。当然,回望本身不是目的,回望是为了从新的起点更好的出发,于是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得以确立,仁、义、礼、智、信,深深地融入中国人的血脉,让中华民族守望了二千年多。
今天,历史已翻开新的一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各四个范畴,它们彼此独立,但又相互贯通,如国家层面的和谐,既需要社会层面的和谐,也需要个人层面的和谐,后两者是基础,否则国家的和谐就要悬空。它们从历史中走来,但又深深扎根于现实,同时又指向未来。从根本意义上说,我国当下的改革就是要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确立扫清障碍,为价值自信、价值信仰的确立拓宽空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提出的“自由而发展的人”的社会,一边连着现实的社会,另一边又指向一个更高层次的社会。脚踏实地让我们拥有前途,仰望星空让我们拥有未来。
“一时之胜负在于力,千古之兴衰在于道,在于德”。历史与现实一再昭示,核心价值观就是精神家园里的常青树,只有根深,才会枝繁叶茂。同时它也像乡愁里的老祖母,慈详、安静、善良、宽容……。无论是常青树,还是老祖母,都需要我们每个人从心灵深处紧紧拥抱,永相守望。
尊道立德、激扬青春、谱写篇章
&& &&&&&&&&&&&&&&&&&&&&&&&&&杨桂森
习近平在北大的讲话,不仅是对学生的寄语,也是对老师的厚望。不仅要求学生善于寻学问路,更要善于思考,形成自己个人独特的思想。我们这个时代是充满个性的时代,不过作为每一种个性,不管是个人的或超个人的,都由它自己独特的生命原则所支配,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独特的思想必须与国家、社会、民族相结合并植根其中,才能获得思想的力量。因此,个性再不仅归属于个人,而是属于超个人的,更是属于民族或者国家的。关键在于将自己个性的多维性,将其协调发展成一个完善统一整体的人格,使个性超越个人的力量,把其变成民族和国家的属性,这才是个性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对老师寄予崇高期望:“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讲话要求广大青年不仅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同时又是时代精神的开拓者。中华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博大精深、浩瀚无垠的思想体系,又是一个集萃八方百族文化的整体。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理,是融合和汲取了各种类型文化精髓的“大一统”文化,因而也就显示出十分的广泛性和适用性。它既具有各民族文化的基本共性,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和鲜明性,是使民族统一、国家统一、多元文化走向一元文化的光辉典范,其功绩之大、影响之深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比拟的。因此,作为华夏民族“核心文化”的仁德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今后仍将会对中国、对世界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于是习近平希望青年学生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时,要做到三个结合:“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同时指出青年学生要“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才有人生的意义。
发挥主渠道作用,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习总书记的讲话集中阐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并特别强调了青年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他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总书记还勉励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4个方面下功夫,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论述以及对广大青年的殷切寄语,具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于引导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可谓责无旁贷!高校必须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全过程。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其成长规律,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着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针对性、实效性。在教育教学中,必须着力引导学生按照总书记关于“勤学、修德、明辨、笃学”的要求去塑造和完善自我。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出现了大学教授要求学生40岁前赚够4000万元的“事业观”,“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的择偶观,“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让他找鞋去吧”的为人观,这些不良思想和价值观对于正在成长的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尤其要引导大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善于明辨是非。要引导大学生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引导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使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广泛认同、普遍接受、一致认可的价值观,并使之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身为大学教师,我们须铭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对教师寄予厚望,他强调,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既要成为“学问之师”,又要成为“品行之师”。我们作为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应做到为人师表,带头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学生、带动学生。
在高校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营造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之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让大学生深刻地去感知它,领悟它,并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和奉行的信念理念。
以讲话精神为动力,力争做一名优秀思政课教师
&&&&&&&&&&&&&&&&&&&& &&&&沈社荣
习总书记的讲话,把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都讲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又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同时又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13亿中国人,56个民族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习总书记讲,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核心价值观,“没有核心价值观,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一些人价值观出现严重扭曲,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道德冷漠、精神空虚弥漫着整个社会,经济上的强盛和文化价值观的缺失形成鲜明对照,近代时时萦绕在人们耳边的“亡国灭种”的危机似乎又在耳边回响,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已然成为影响我们实现民族复兴梦的关键。
面对此情此景,做为思政教师又如何?首先是要将讲话精神持续性地融入课堂教学。如五四青年追求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价值理念,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探索国家出路历尽千辛万苦的结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一定要准确引导学生把握理解五四精神的深刻意蕴。90多年前哪些启蒙盗火的勇士,那一批追求进步的爱国青年,他们的理想、信念、行动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虽然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价值追求将历久弥新。五四精神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要帮助学生树立“大德”这个公德,“修练好”个人私德。教师自己“要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心灵”,言行举止不要忘记自己为人师表的角色。习总书记对大学生提出的“勤学”“修德”“明辩”、“笃实”八个字的具体要求,朴实无华,却意味深长。
平日里我们苦口婆心、千言万语要求学生大学期间多读书,刻苦学习,习总书记称大学阶段“有老师指点,有同学切磋,有浩瀚的书籍引路,可以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此时不努力,更待何时?”再比如关于如何做人,我们的教材上讲了很多大道理,但习总书记的要求简单易行,只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又比如我们教育学生要学会思考,要形成贯通古今的历史智慧,遇事要有自己的主见。习总书记讲的更具体“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比如我们对学生讲,做事要有恒心,要踏实,习总书记讲“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学一门丢一门,干一行弃一行,无论为学还是创业,都是最忌讳的。”
这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说是对大学生的要求和期望,其实也是对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要求和期望。
弘扬《大学》精神,止于至善
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
在这段讲话中,习总书记引用了《大学》中的“三纲”,这不仅是传统中国人的“大学之道”,而且也是今天中国人的“成人之道”。当今社会所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很多时候是“失德”的表现。孔子曾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道德建设,要给予全体社会公民道德指引,要求社会全体公民“止于至善”。这是个人之德、社会之德和国家之德的最高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止于至善”在当今社会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三个层面,其实就是“个人之德”、“社会之德”和“国家之德”的具体要求。《大学》中提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理想目标的树立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作为高校的思政课教师,不仅自身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还要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也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的心灵,要让青少年树立人生的远大理想,并朝着理想目标不断努力。
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让青年学生愿担当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青年的地位作了高度评价,认为“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并要求青年应该“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认为,要通过我们的教育教学,让青年学生既形成担当社会责任的意愿,又养成担当社会责任的能力。“愿担当”是“德”的问题,“能担当”则是“才”的问题,“德才兼备”,应该成为青年学生的主动追求。对此,习总书记寄勉青年,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精神追求,体现着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体现为一种“德”,正如习总书记所言,这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对青年学生而言,愿意担当社会责任,就是有德的具体体现。在过于讲求个人利益的今天,如何将个人的利益与国家的、民族的、社会的利益有机的结合,如何实现眼前利益与国家的、民族的、社会的长远利益的平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引导青年学生正确把握的重要课题。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解决青年学生“愿担当”的问题,否则便会出现为了一己私利,而损公肥私、假公济私,甚至损人不利己之言行。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使学生明白:个人利益的最终彰显,得益于国家的、民族的、社会的整体的利益的实现;与此同时,国家的、民族的、社会的整体利益,也应该以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正当的、合法的利益为基础和前提,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如此,青年学生对国家、民族以及社会责任担当,才不会成为镜花水月,青年学生的“愿担当”,才会得以长久维持并发扬光大。
“愿担当”,解决了“修德”的问题,“能担当”,则要落脚在“勤学、明辨、笃实”上。关于勤学,习总书记寄语青年,“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形成自己的见解”,又与“明辨”相关。在“明辨”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形成自己的见解”,否则就会落入人云亦云的巢窠,或者被各种“大V”牵着鼻子走而失去自我。习总书记告诫青年学生:“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我们教育教学中,要训练青年学生分析、辨别、批判、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能力,也正是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因此,这种训练过程,既是养成青年学生形成自己见解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了创新思维的能力,再加上“笃实”的态度,青年学生便能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搞好专业知识学习,做好专业技能的养成,最终实现“能担当”。
“愿担当”的“德”与“能担当”的“才”,二者结合,青年学生便能够成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和表率。在这个“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青年学生便能够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激情的五月充满梦想和活力
五四青年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一同努力创造精彩的人生。作为思政课年轻教师,我谈三点体会:
一是要自觉扣好“扣子”,把好人生航向。习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应三思而后行。
&&& 二是要努力践行核心价值观,不断完善自我。要真正做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真正转化为青年人的自觉行动,办法就是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工作,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得苦功夫,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三是作为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操守。教师的职业操守既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又是教育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教师的职业操守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就是坚守良好的职业操守,为人师表,把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作为自己的毕生使命。
青年要担当起历史责任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青年学生还是我们教师,都应该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有所担当。这里,试以新中国成立后历代青年的价值选择与奋斗作简要阐述。
新中国成立后,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青年,他们见证了新中国的建立,当时的中国满目苍夷,百废待兴,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新中国的建设任劳任怨,踏实做事,爱岗敬业,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新国家的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实际行动演绎了敬业与爱国的完美结合。
六七十年代的青年,他们的共产主义信仰同样坚定,虽然当时物质贫乏,生活水平低,虽然经受了各种运动的冲击和无数残酷的斗争,但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竭尽全力,把青春的热血洒到祖国的大好河山。1700多万城镇青年的上山下乡,写下了新中国建设史上顽强而又悲壮的一页,他们把人生的理想与价值写在了大地上。
八十年代的青年,遇到了历史的大转机――改革开放。青年人有了更多的选择,个人价值的实现有了更大的空间,上大学成为许多青年人的梦想。农村青年渴望到城市寻找更多的机会来实现自我价值。个人意愿得到了更多的社会尊重,自由选择职业成为主流趋势。
九十年代的青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他们遇到了更多的历史机遇。“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渴望通过学到知识,提升自身实力,来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更多的青年人树起国际化、全球化视野,努力在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他们身上更多地帖上了“个性” “敢闯”的标签,正是他们以自身的力量让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变得丰富多彩。
&&& 青年总是时代的先锋,是时代的晴雨表。青年有责任,有担当,民族的复兴就有了最强健的力量。青年践行核心价值观,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就有了最亮丽的色彩。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五月四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讲话时,让我想起总书记去年5月4日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的讲话,两个五四讲话对照学习,我有三个深刻体会:
一是两个讲话主题相承,都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总书记去年五四讲话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今年讲话再次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青年一定能够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
二是两个讲话大处着眼,都强调青年要树立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去年五四讲话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不仅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今年五四讲话继续强调,青年要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三是两个讲话小处着手,勉励青年要脚踏实地建功立业。去年五四讲话强调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应着重做到五个方面,诸如:“青年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广大青年一定要练就过硬本领”等告诫,让青年们如沫春风。今年北大讲话谈及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四个方面上下功夫。其中第一点:“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第四点:“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总书记引经据典,使我们能真真切切的领悟到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的道理。
两个五四讲话,主题相承,既要求青年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又要求青年要脚踏实地,兢兢业业,这同样也激励着我们青年教师,也是对我们青年教师的鞭策。
大学生& 应成为有德有才之人
沈明凤(12级学前教育本1班)
参加今天思政部的座谈会,十分激动,刚才听了各位领导、老师的发言,非常感动,这里,我从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少年强则国强”。先谈谈中国梦。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梁启超先生当年说过一段话“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于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那么要怎么做,少年才会强呢?我觉得还是要靠教育。而教育要发挥其功能从而促使“少年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责任。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考虑,要让教育发挥其最大的功能,就要做到象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所说的那样,“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专研、贵在有恒。”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二、机遇与挑战并存。习总书记在讲话中说“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这里,我要补充的是,每一代青年也面临着自己的挑战和诱惑。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过去首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可能要三五七天甚至半个月才知道,但现在不一样,我们几乎是第一时间就可以知道,我们面临的东西实在太多,我们被动地接受这个社会传来的信息,我们无所适从……于是我们开始依赖网上的时事评论,开始依赖所谓的大V,然后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或好或坏、或适度或偏激……这时候有人站出来了,他们批评我们,有些人甚至把“90后”当作贬义词在用。其实,每一个年代都会出现坏的人,坏的现象。我们不能过度地把目光放在坏现象上,受了关注的他们只会更加嚣张。社会可以看得见非主流,但更要看见存在于我们之中的正能量。社会可以批评我们,但更应该把力气放在对我们的改造上。因为你不可能把香蕉皮骂进垃圾桶里去。
三、信仰――求心能安。信仰=信任+仰望,即相信一个你所仰望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人、是宗教、是政党。但你必定是对其抱以极大的敬意。人们常常把信仰表现为求,求神、求佛、求上帝。有些人求财源广进、升官发财;有些人求身康体健、四季平安;有些人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但其实,天长日久,人们会发现这些东西都不是求了就来的。其实,心灵的安宁,才是最大的得。
四、没赚就是亏了吗?这里我想起之前心理学课上老师给我们说过的一个案例:有一个心理学家搬到了一个新小区,小区里有许多小孩子,每天下午他要休息的时候,小孩子就会在窗户外面玩游戏,吵吵闹闹的,这位心理学家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在某天下午孩子们来的时候给他们分发了许多糖果,并说“听到你们的吵闹声总让我想起我的童年,我太开心了。这些糖果是奖励你们的,真感谢你们”孩子们拿到糖果吵得更起劲。心理学家一直发糖果,持续了一段日子后,他不发了。结果,没拿到糖果的小孩子们很不高兴,他们想,既然你爱听我们的吵闹声,又不给我们糖果,那我们就不在这里玩了,不让你听到我们的声音。于是小孩子们就去别的地方玩耍。案例中的孩子们,最初是没有吃亏的,但是因为没有得到奖励,所以总觉得是自己吃了亏。那么,是不是没有赚到就是真的亏了吗?其实不然,我们“赚”的那部分,却正是别人所亏损的。我总觉得这个案例和“哄抢”和“没有集体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我眼中的“德”。“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习总书记在讲话中说:“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得其所用。”同时,他还引用了蔡元培先生的一句话“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道德之于人就犹如钢筋水泥之于一幢房子。一个房子再如何华丽,用了劣质的钢筋水泥,没有良好的根基,迟早会倒塌。一个人,知识阅历再丰富,工作能力再高,但是道德败坏,他对社会不会有贡献。
其实,人大抵可以分为四类:有才有德的是正品,无才有德的是半成品,无才无德的是废品,有才无德的是危险品。最可怕的不是一个人无才无德,而是他有才无德。有才无德的人,就像是身怀绝技的怪兽、学识渊博的恶魔,他不仅能干坏事,还能干大坏事(诸如给食品加入各种非法添加剂、毒品)。
最后,借用习总书记的一句话作为我发言的总结: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奋进吧,青年!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
&&&&&&&&&&&&&&&& &&&何锦雄(经管系13级审计2班)
我觉得现今青年必须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首先必须提高人的素质,而青年作为时代的主体,必须先从品德和素质培养开始,精神上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强。为什么最近越南、菲律宾等几个国家都敢频频和中国作对,而不敢和美国作对,因为我们还不够强大,我们必须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最近社会上恶意砍人事件及爆炸事件频发,原因与社会的不公平密切相关,如今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有的人天天大鱼大肉,而有的人却还在为未知的明天而苦恼,这种矛盾不断加深,就会出现这种恶意事件,如果国家能有更好的决策,合理分配社会财富,人人有饭吃,生活过得幸福,谁还会做这种伤人不利己的事,社会就会变得更加稳定,国家就能又好又快发展了。
良好的功利性会促进成长,功利性每个人都有,但我们必须有原则,就是在微观经济学中所说的利己又利人,即使做不到这样也要做到利己不损人,功利性就跟劳动的供给曲线类似,当功利性追求到一定程度后,替代效应会大于收入效益,人们更多的会选择精神上的追求,提高自己的素质。所以,青年必须得树立和培养良好的价值观,首先知识是树立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不仅要学,还要勤学,求真学问,提高我们的素质,练就过硬的本领。第二,我们必须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心中应时刻有一把道德的标尺,我们走错一步,判断错了都难以回头,因为覆水难收。第三,我们应该多思考、慎思考、善思考,这样能很好的提高我们的思辩能力。最后,我们要有一个理念、一个信仰,这样才能促进并监督自己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青年。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实现这个中国梦唯有矢志艰苦奋斗。
坚定信仰& 为民族复兴修德修为
庄剑媚(12级学前教育本1班)
通过学习习总书记五四青年节在北大师生座谈会的讲话,我有以下四个方面浅显的体会:
第一,关于当代青年的担当问题。时代在变,社会在向前发展。20世纪60、70年代,那时期的广大青年求学有很明确的目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这是当时的主流现象。而相对比于当今时代的大学生,大部分上大学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为了以后找一份好工作,过更好的生活。其实这无可厚非,人只有满足基本的需要,才会有时间去思考其他事情。然而他们缺乏一种使命感,即复兴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的使命感。习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没有实现,可是,当代青年很大一部分已经懈怠,没有主动去承担这个使命,呈现出来的更多是一种个人主义,缺乏一种集体意识。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要”――即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我觉得这个对当代青年很重要,但是我们更要明白,践行这四个要求肯定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第二,关于信仰问题。信仰与一个人所受的教育有很大的关联。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决定着自己对信仰问题的理解。就当代青年来说,他们的成长历程、所受的教育,都以应试教育为主,这对信仰的形成十分不利。当代青年很多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学一门丢一门,干一行丢一行,我想主要原因是没有自己的信仰、没有坚定的信念。信仰教育,应该从幼年抓起,通过教育,一步一步培养当代青年的信仰,使他们有动力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伟业。
第三,关于德行修为问题。德就是做人的标准。中国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习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推崇古代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人无信,不知其可也”、 “言必信,行必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这些思想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我们生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当代青年要修德,应该从他们的幼年就抓起,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能等到上了大学才通过思修课来修为。
第四,关于忧患意识的问题。处于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要了解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在很短时间就可以知道。这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把地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可是大量的信息,鱼龙混杂,很容易使人迷茫。应对这一点,习总书记对青年提出要“明辨”,所以当代青年要努力提升自己辨别是非、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作为当代青年,本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如果缺乏国际意识、集体意识,往往会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里。当代青年,不能没有一种忧患意识。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我们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主动学习 提升自我道德修养
李碧瑜(12级学前教育本1班)
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对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方面的要求。作为大学生,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我们的学习和修养:
第一,主动学习,学会独立理性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是我们学好的前提。同时,老师起指导作用,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的学习,怎样思考,为学生学习思考提供高效率,可操作的方法。
第二,注重道德养成。我们应该怎样提高道德修养呢?首先,学校的每位老师要形成培养学生道德观念的意识。其次,要借鉴传统文化中道德教化的方式方法。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养成经验,可以借鉴其中的德育方法,并进行现代的解读与升华,融合传统与现代文化中的德,我个人觉得这是一种好方法。
第三,训练明辨是非的能力。当今社会是个信息爆炸时代,各种信息泛滥,有些学生明辨是非能力相对较差,网上说什么就是什么,盲目跟风,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对于这种情况,一方面,老师在课堂上要加强引导;另一方面学生自己也要不断学习,带着疑惑去认识、去观察、去验证,加强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四,扎实提高专业技能技巧,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像我们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技能比较强的专业,平时我们要学习画画,弹钢琴,跳舞等,这些技能就需要我们在修德过程中不断去练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