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汽车是怎样跑起来的身子沉跑不快怎么回事

我是一个长跑爱好者,我发现身边跟我一样有跑步习惯的人越来越多。开始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我进入了一个爱跑步的圈子的缘故,但我觉得从宏观来看,这些年无论从北马广马的盛况,还是各地越来越多的各种形式的马拉松,10公里、越野跑等比赛。还有各种跑步的app也越来越多土摩托说这恰恰说明中国的传统体育太弱,所以才会选择这种没什么技术含量的体育运动。各位知友们怎么看?
其实,跑步除了锻炼身体之外,主要是那段时间自己可以静静思考,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跑步,最重要的是坚持下去。这其实是一件小事,但没有多少人坚持下来。从跑步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很多的。
正好刚刚写了篇关于“为什么中国人都开始跑步了“的稿(),我来回答一下吧1,大背景是,人均GDP过了5000美元线(2012年8月)。呃不要笑,过了这个线呢,民众对于娱乐、生活方式、生活品质的要求会多起来,消遣、休闲、健身这些锦上添花的事儿在生活中占的比重会越来越高。2,空气越来越差,食品安全也没有保障,这种生存背景上的逆境,某种程度上会激励人自主的自发的为”怎样活的好一些“找些事儿做。有人问空气这么差怎么跑,先不说有健身房,可以室内跑,根据德国一项研究,”空气好+运动“好于”空气不好+运动“好于”空气好+不运动“好于”空气不好+不运动“,有点绕,记住雾霾国不运动是最差结果就是了。3,我个人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社交媒体对跑步的推动作用。跑步是孤独的运动,跑上瘾之后有各种乐趣(体验无聊啊,极限啊,冥想啊,放空啊,独处啊,随便说),但怎么吸引从来不跑步的人进入它?直接贴我稿子里的一段话好了:跑步的人群是存在的,只是你不知道他们纷纷跑在哪儿。2012年,一个关键的节点是——公司与合作推出了手机应用程序Nike+Running,鼓励跑步者将运动数据分享到包括Nike+、path、facebook(在中国是微博)的平台上。凭着这项创意,耐克公司获得了年度最佳创意公司第一名。根据耐克公司提供给《南都周刊》的数据,Nike+的全球用户现场超过了1800万,年增长达到130%。中国的增长率则高达258%。“其中,绝大多数用户都在使用其跑步功能。”这款软件对于吸引无数从未跑步人的跑步冲动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即使你从来没有跑过步,装上了Nike+Running,你也有可能变成一个跑步狂热分子。”28岁的Yumi Yang告诉记者。在社交媒体时代,人类内心深处的炫耀冲动得以得体而尽情地释放。当然,跑步仍然是一项孤独的运动,但是我们需要别人知道:我在孤独。戴上耳机,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音乐,打开Nike+Running,在第一个步子迈出前你就可以将“我要跑步”这一信息分享、昭告天下。Yumi最喜欢她的跑步状态分享到Path上去,有人给你点“赞”时,你一边跑一边就能听到加油声。跑完,发布成绩,“收获更多的赞”。作为社交义务,Yumi当然也必须给别人点赞——不过她点的也是真心实意的,当一屏幕的人都跑得比自己远的时候,她会很焦虑地觉得要加把劲了。“越是孤独的运动,越需要有人和你一起跑的感觉。这个一起不一定是要在身边,但要在同一个时空里。”Yumi承认,归根结底,她不喜欢忍受寂寞——如果你让她扔掉苹果手机彻底跑一场不为人知的马拉松,她一定不干。社交媒体上所有的行动都是自我形象管理的一部分:Yumi跑步、分享、看,她是这么一个运动、阳光、时髦、有趣的女孩。而在这一场“让跑步时髦化”的声势浩大的运动中,努力的绝不仅仅是耐克公司一家。中国的企业家和企业高层们也在最早的时候就嗅出了跑步这项运动中迷人的味道。当郁亮、纷纷跑下了马拉松时,你会不会觉得,跑完马拉松——也可以混上那么一分成功人士的影子?连也从登山转跑步了,万科的高管们都在跑,办公室都设上了健身房和淋浴——看,连科层制的现代企业都因为跑步而展现出了它人性关怀的一面。4,跑步是中产阶级运动。在美国,对抗性运动,像篮球足球这些,在下层阶级中更受欢迎。马拉松、长跑流行在中产。1962年,比尔·鲍曼(后来nike创始人)写了个小册子《慢跑》,点燃了跑步运动;1970年,乔治·西恩和吉姆·菲克斯写了《跑步圣经》,跑步这项运动开始神话化,被推向高潮。菲克斯有句名言”玩让我们保持年轻,且维持我们对相关事务严肃性的看法。跑步就是玩,这就是解脱”深受中产阶级的追捧,而他本人频繁地接受着专访,成为了社会名流,也充当了跑步运动的“上师”。5,说的再玄一点,慢跑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其本质是对”现代化工业城市生活的反制“。(英国伦敦大学的阿兰·拉萨姆(Alan Latham)《一个习惯的历史:1960年代美国,作为工业缓和剂的慢跑》)中产阶级大规模的开始跑步,这种现象突然地出现,如同“被发明出来”,并不如其所宣传的那么自然,而是作为一种可组织的健身运动,在中年、中产阶级中大面积流行的。这篇论文里还说,参与跑步的人所昭示的”健康和健美的生活”,能成功地把他们同“颓废、烟酒不离身的左倾年轻人”和“大腹便便、乏味老朽的右翼大亨和政客区别开来。”6,最后关于”中国人跑起来了“,我觉得有。国内的马拉松比赛,2011年是22场,2013年是44场,增长得非常快。在一线城市、偏中产的人群中,跑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也十分容易传染,不少人谈事情谈生意都开始约跑(而不是约饭)了。土摩托的结论我觉得是成立的,跑步的入门要求比大部分运动都低(起码不高),但他这个论调没法解释跑步在美国、日本、澳洲等各地(欧洲人好像爱骑自行车一点,美国完全是跑步占主流)长时间的大规模流行。
其实并不是跑步的人越来越多,而是关注自身健康、关注自身价值,开始投身于运动的中国都市人越来越多了。从某个意义上来说,可以说中国大都市里的一些以前没什么运动习惯的人,最近一两年开始有明确目标的培养自己的运动习惯了。而跑步只是运动的一种方式。其实需要回答的是两个问题:1、为什么大都市里的中国人开始有目的的培养自己的运动习惯?2、为什么是跑步?跑步的人在所有运动里人数最多吗?关于问题1,主要原因——生活水平提高了。健康意识显然属于形而上的部分,得先温饱,吃穿不愁,希望有更好的生活质量时,人自己会想出各种方式让自己享受生活,运动就是其中一种。运动消费,比起其他类型消费,在观念上应该是进步的。或者说,其实是重新找回运动的习惯。回想我小时候,运动一直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运动从未离开我的日常生活,我喜欢从事各种体育运动,当然都是普通爱好的级别。但都市化高强度的日常工作,运动习惯被迅速打破,甚至运动习惯被彻底遗忘。我在2007年年初,得过一次很严重的颈椎病,那是我还不到28岁,已经好几年几乎没有任何运动,那是我第一次认真反思我的日常生活方式。但那时依然没有开始尝试恢复运动习惯,借口可能是太忙了。但真正行动起来,却是到了2010年。那年冬天,我开始学习滑雪,自学单板,上手很快。2011年冬天,偶然开始重新跑步,后来逐渐坚持下来,到现在每周跑得并不多,但至少跑步和健身房锻炼,已经成了生活里日常的一部分,应该说跟学生时代有些接近了。身体和精神状况这一两年都感觉不错。运动习惯的重新养成,还有一个次要原因,就是社会因素。《天生就会跑》里有种说法,说每当一个国家发生危机和剧变时,跑步就会在此时兴盛起来,因为人会普遍感到一种“危机感”,人的基因会驱动人唤醒自己,应对危机,方法之一就是行动起来,跑步就是一种表象。这种说法有点虚,但可能有它的道理,所以,或许这个是个社会因素。关于问题2:为什么是跑步?这个我觉得倒是比较简单,因为在各种运动中,跑步是对运动条件依赖最少的。只需要一双跑鞋,加上普通的运动衣服,就足够了。游泳需要泳池,滑雪需要季节和雪场,篮球、足球等所有球类运动需要场地和队友,高尔夫太高大上。。。这个可以一直列举下去。还没有哪个运动像跑步(或者快走)一样如此方便,只要天气空气还好,没有什么可以阻拦你出去跑两步。另外,跑步是一种你平时最容易见到的运动,其他运动都在专属场地里,你走马路上可碰不到,但你可能在街边、小区里、公园里经常看到有人在跑步。跑步是普通人撞见概率最大的运动,原因跟上面一样,因为它很方便。正因为方便,也因为大家很容易都看得到,所以跑步就成了比较容易坚持的运动,也成了比较能满足大家互相“炫耀”一下的运动。你踢一场球,只有队友之间知道你们踢的咋样,但跑步,你要乐意,飞奔在长安街上,千百双眼睛都可以羡慕的盯着你哦。所以,跑步有着各种正向循环叠加的心理效应,会让人容易产生身边跑步的人越来越多的感觉。其实,从绝对人群和比例来说,有运动习惯的人依然是少数,有跑步习惯的人更是少数。现在你觉得多,那是因为过去几年有这样运动习惯或者跑步习惯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未来几年只会越来越多。这一定是一个好的现象。我个人是明确反对,不做任何运动,只靠最近风行什么喝果汁就能达到健康目的的行为。饮食当然很重要,但生命要只靠吃就能活得好,那人类真是白白进化了。生命本质在于运动,我之前好久就真的忘了小时候最常听到的这句话。过去一年主要的变化,表面上是国内马拉松数量增加,报名人数增加,甚至抢一个马拉松名额都很难。但更显著的变化,还是媒体的态度在转变,从专业媒体到主流媒体,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都开始关注跑步,相信以后会扩散到其他运动的关注,这些都会逐渐影响大众对这件运动和跑步的态度。我挺佩服NIKE最近的宣传语:跑了就懂。不登山的人会很奇怪,一帮神经病干嘛要去爬雪山,还非要问人家为什么。结果人家只能回答那句名言:因为山在那里。其他运动也是如此(不只是跑步),只有参与进去,只有从事自己真正有兴趣的运动,才能享受到其中的乐趣。而不参与进来的人,自然不懂。你去运动了,自然会懂。具体到跑步,真是,跑了就懂。如果平时工作压力不大,只要吃好、休息好,精神应该也不错。但现实不是如此,所以就需要通过运动,让自己身体和精神可以强壮到应付高强度工作和快节奏生活,这里主要指大都市。回想以前,很长时间我都处于所谓亚健康状态,就是总会觉得很累。其实这是不正常的,但因为时间久了,我们会误以为这是正常,会忘记一个身体、精神状况正常的状态应该是怎样的。这个只有通过运动、饮食、休息的结合,才能达到。所以,啰嗦这么多,我并不想强调跑步就一定如何好,而是应该去运动,什么运动都可以,只要是你喜爱的。跑步只是选择之一,不要迷信跑步。-----------------------------------非答案相关部分,可忽略:我本人小时有跑步习惯,但我早忘记了我是否从小喜欢跑步,我只记得跑步就是玩,海里游泳(我们叫“洗海澡”)还是玩,运动给我的童年回忆,都是玩啊。一年半前重新开始跑步,只是因为减肥,但后来会慢慢地停不下来,会越跑越长,这个真的是,跑了才懂。但骨子里,现在对跑步,很大程度,其实还是童年玩的心态,因为实力水平,真不能往竞技方向去发展,一定要避免受伤。甚至,因为跑步,我会主动把其他的运动爱好都砍掉,因为生活时间有限,还要保证工作和生活时间,运动只能变得单一,所以过去一年多,都不再滑雪或者其他运动,因为时间有限。我第一次看到这个问题,刚好手里正拿着《南都周刊》封面约跑专题那期,而我也正好在前往香港参加跑步比赛的路上,当时就很想回答,但网络不是很方便就一直拖着。跑步比赛对我的意义也迅速发生着变化,我从2012年5月开始参加跑步比赛,2013年12月底,参加了将近三十场距离不等的越野跑比赛(其中公路马拉松全马其实只有三场),从一开始好奇,逐渐有点狂热,现在开始重新认识,但参加跑步比赛已经成了生活里的一部分,每场比赛之间就是一段有目的的日常训练的过程。幸运的是,我居然从来没有受过什么伤,最多是疲劳性磨损。在看到这个问题的第二天,我参加了一个香港有史以来难度最大的百公里越野赛,首届TNF100 HK站,累计爬升6330米以上,然后又遇到全天大雨,山顶都是能见度不到1米的超大雾。但因为比赛心态还是变化了很多,最后有惊无险,我还是按计划顺利完赛,只是时间因为天气比预想慢了两三个小时,最终25小时0分5秒完赛,总排名200。百公里组据说这次报了600多人,最后只有259人完赛,完赛率不到一半,完赛后,心情很好,路上虽然比较辛苦,但冲过终点,脑子里就会去想着赶紧回去恢复、抓紧工作、安排时间,准备着下一场的比赛。这个,的确是,跑了就懂。
幸福没有捷径,细水长流~有什么跑步方法,跑起来可以不累_百度知道
有什么跑步方法,跑起来可以不累
提问者采纳
随跑步节奏大口呼吸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解决了我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跑步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4条回答
你好,原地踏步跑
慢跑,多跑几天就适应了
在梦里跑步
稳住气息,不要太快,一路小跑,三招搞定,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我是一个长跑爱好者,我发现身边跟我一样有跑步习惯的人越来越多。开始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我进入了一个爱跑步的圈子的缘故,但我觉得从宏观来看,这些年无论从北马广马的盛况,还是各地越来越多的各种形式的马拉松,10公里、越野跑等比赛。还有各种跑步的app也越来越多土摩托说这恰恰说明中国的传统体育太弱,所以才会选择这种没什么技术含量的体育运动。各位知友们怎么看?
跑步的人是否是越来越多了,这个不好回答。讲讲我的经历吧,一年前上海马拉松结束的第二天开始跑步,现在已经跑过4个马拉松半程比赛,已报名准备参加1月份的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全程,之前半程时间都在2小时以内,全程计划关门前跑完。曾经参加过李宁10k上海站50多分钟,跑完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跑过5k的比赛22分钟,也跑过操场绕圈,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唯一骄傲的是没受过伤,因为从没想着去拼,只是想着随着自己的感觉走,怎么舒服怎么跑,能力到了速度自然就有了。跑起来的感觉很爽,尤其以不算太慢的速度跑起来。最初,刚开始跑个三五公里就气喘吁吁的,体质差的不是一点,当然从开始到现在我并不胖,也从未胖过,慢慢的跑了三个月,就去参加第一次半程马拉松,期间经历了3k---5k---8k----10k-----12k---15k----17k---25k,循序渐进,把跑步当作一种娱乐,简单的娱乐,简单的快乐。跑步快乐,不追求结果的快乐。
跑步的将近一年时间里面,认识了很多爱跑步的人,也知道了各种跑步组织,大家经常去约跑,跑步不只是一种孤独的表演,而是一群人的狂欢。与其说马拉松是一种运动赛事,还不如说他是业余爱好跑步人的一个节日。慢慢的也会发现,跑步的人很多,不跑步的人更多,当然,跑步的人会越来越多,因为这是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虽然很多人不喜欢,很多人认为跑步很枯燥,但是真正跑起来你就知道,跑步总有千般好,不跑的人总有借口。 中国人都跑起来了吗?希望中国人都跑起来,这样路上的私家车少了,汽车尾气就少了交通也就好多了,自然的污染少了雾霾少了环境好起来,大家生存的环境也就更好了。可是,如果你现在问我中国人跑起来了吗?我只能说不可能的。当一个国家有汽车专用道路,而没有专为跑步等运动专门设立的道路的时候,就算是再多的明星,再多的运动达人加入进来,中国人离跑起来还差得远呢。等什么时候大街上跑步的人多于开车的人,等到围观参加马拉松赛的人全都参加到这项赛事中来,这个时候才能说一个国家的人跑起来了。不知道这一天什么时候会实现,也许只是一个美好的向往,不过还是期待终有这么一天,而且这一天可以早点到来。
正好刚刚写了篇关于“为什么中国人都开始跑步了“的稿(),我来回答一下吧1,大背景是,人均GDP过了5000美元线(2012年8月)。呃不要笑,过了这个线呢,民众对于娱乐、生活方式、生活品质的要求会多起来,消遣、休闲、健身这些锦上添花的事儿在生活中占的比重会越来越高。2,空气越来越差,食品安全也没有保障,这种生存背景上的逆境,某种程度上会激励人自主的自发的为”怎样活的好一些“找些事儿做。有人问空气这么差怎么跑,先不说有健身房,可以室内跑,根据德国一项研究,”空气好+运动“好于”空气不好+运动“好于”空气好+不运动“好于”空气不好+不运动“,有点绕,记住雾霾国不运动是最差结果就是了。3,我个人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社交媒体对跑步的推动作用。跑步是孤独的运动,跑上瘾之后有各种乐趣(体验无聊啊,极限啊,冥想啊,放空啊,独处啊,随便说),但怎么吸引从来不跑步的人进入它?直接贴我稿子里的一段话好了:跑步的人群是存在的,只是你不知道他们纷纷跑在哪儿。2012年,一个关键的节点是——公司与合作推出了手机应用程序Nike+Running,鼓励跑步者将运动数据分享到包括Nike+、path、facebook(在中国是微博)的平台上。凭着这项创意,耐克公司获得了年度最佳创意公司第一名。根据耐克公司提供给《南都周刊》的数据,Nike+的全球用户现场超过了1800万,年增长达到130%。中国的增长率则高达258%。“其中,绝大多数用户都在使用其跑步功能。”这款软件对于吸引无数从未跑步人的跑步冲动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即使你从来没有跑过步,装上了Nike+Running,你也有可能变成一个跑步狂热分子。”28岁的Yumi Yang告诉记者。在社交媒体时代,人类内心深处的炫耀冲动得以得体而尽情地释放。当然,跑步仍然是一项孤独的运动,但是我们需要别人知道:我在孤独。戴上耳机,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音乐,打开Nike+Running,在第一个步子迈出前你就可以将“我要跑步”这一信息分享、昭告天下。Yumi最喜欢她的跑步状态分享到Path上去,有人给你点“赞”时,你一边跑一边就能听到加油声。跑完,发布成绩,“收获更多的赞”。作为社交义务,Yumi当然也必须给别人点赞——不过她点的也是真心实意的,当一屏幕的人都跑得比自己远的时候,她会很焦虑地觉得要加把劲了。“越是孤独的运动,越需要有人和你一起跑的感觉。这个一起不一定是要在身边,但要在同一个时空里。”Yumi承认,归根结底,她不喜欢忍受寂寞——如果你让她扔掉苹果手机彻底跑一场不为人知的马拉松,她一定不干。社交媒体上所有的行动都是自我形象管理的一部分:Yumi跑步、分享、看,她是这么一个运动、阳光、时髦、有趣的女孩。而在这一场“让跑步时髦化”的声势浩大的运动中,努力的绝不仅仅是耐克公司一家。中国的企业家和企业高层们也在最早的时候就嗅出了跑步这项运动中迷人的味道。当郁亮、纷纷跑下了马拉松时,你会不会觉得,跑完马拉松——也可以混上那么一分成功人士的影子?连也从登山转跑步了,万科的高管们都在跑,办公室都设上了健身房和淋浴——看,连科层制的现代企业都因为跑步而展现出了它人性关怀的一面。4,跑步是中产阶级运动。在美国,对抗性运动,像篮球足球这些,在下层阶级中更受欢迎。马拉松、长跑流行在中产。1962年,比尔·鲍曼(后来nike创始人)写了个小册子《慢跑》,点燃了跑步运动;1970年,乔治·西恩和吉姆·菲克斯写了《跑步圣经》,跑步这项运动开始神话化,被推向高潮。菲克斯有句名言”玩让我们保持年轻,且维持我们对相关事务严肃性的看法。跑步就是玩,这就是解脱”深受中产阶级的追捧,而他本人频繁地接受着专访,成为了社会名流,也充当了跑步运动的“上师”。5,说的再玄一点,慢跑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其本质是对”现代化工业城市生活的反制“。(英国伦敦大学的阿兰·拉萨姆(Alan Latham)《一个习惯的历史:1960年代美国,作为工业缓和剂的慢跑》)中产阶级大规模的开始跑步,这种现象突然地出现,如同“被发明出来”,并不如其所宣传的那么自然,而是作为一种可组织的健身运动,在中年、中产阶级中大面积流行的。这篇论文里还说,参与跑步的人所昭示的”健康和健美的生活”,能成功地把他们同“颓废、烟酒不离身的左倾年轻人”和“大腹便便、乏味老朽的右翼大亨和政客区别开来。”6,最后关于”中国人跑起来了“,我觉得有。国内的马拉松比赛,2011年是22场,2013年是44场,增长得非常快。在一线城市、偏中产的人群中,跑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也十分容易传染,不少人谈事情谈生意都开始约跑(而不是约饭)了。土摩托的结论我觉得是成立的,跑步的入门要求比大部分运动都低(起码不高),但他这个论调没法解释跑步在美国、日本、澳洲等各地(欧洲人好像爱骑自行车一点,美国完全是跑步占主流)长时间的大规模流行。
其实并不是跑步的人越来越多,而是关注自身健康、关注自身价值,开始投身于运动的中国都市人越来越多了。从某个意义上来说,可以说中国大都市里的一些以前没什么运动习惯的人,最近一两年开始有明确目标的培养自己的运动习惯了。而跑步只是运动的一种方式。其实需要回答的是两个问题:1、为什么大都市里的中国人开始有目的的培养自己的运动习惯?2、为什么是跑步?跑步的人在所有运动里人数最多吗?关于问题1,主要原因——生活水平提高了。健康意识显然属于形而上的部分,得先温饱,吃穿不愁,希望有更好的生活质量时,人自己会想出各种方式让自己享受生活,运动就是其中一种。运动消费,比起其他类型消费,在观念上应该是进步的。或者说,其实是重新找回运动的习惯。回想我小时候,运动一直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运动从未离开我的日常生活,我喜欢从事各种体育运动,当然都是普通爱好的级别。但都市化高强度的日常工作,运动习惯被迅速打破,甚至运动习惯被彻底遗忘。我在2007年年初,得过一次很严重的颈椎病,那是我还不到28岁,已经好几年几乎没有任何运动,那是我第一次认真反思我的日常生活方式。但那时依然没有开始尝试恢复运动习惯,借口可能是太忙了。但真正行动起来,却是到了2010年。那年冬天,我开始学习滑雪,自学单板,上手很快。2011年冬天,偶然开始重新跑步,后来逐渐坚持下来,到现在每周跑得并不多,但至少跑步和健身房锻炼,已经成了生活里日常的一部分,应该说跟学生时代有些接近了。身体和精神状况这一两年都感觉不错。运动习惯的重新养成,还有一个次要原因,就是社会因素。《天生就会跑》里有种说法,说每当一个国家发生危机和剧变时,跑步就会在此时兴盛起来,因为人会普遍感到一种“危机感”,人的基因会驱动人唤醒自己,应对危机,方法之一就是行动起来,跑步就是一种表象。这种说法有点虚,但可能有它的道理,所以,或许这个是个社会因素。关于问题2:为什么是跑步?这个我觉得倒是比较简单,因为在各种运动中,跑步是对运动条件依赖最少的。只需要一双跑鞋,加上普通的运动衣服,就足够了。游泳需要泳池,滑雪需要季节和雪场,篮球、足球等所有球类运动需要场地和队友,高尔夫太高大上。。。这个可以一直列举下去。还没有哪个运动像跑步(或者快走)一样如此方便,只要天气空气还好,没有什么可以阻拦你出去跑两步。另外,跑步是一种你平时最容易见到的运动,其他运动都在专属场地里,你走马路上可碰不到,但你可能在街边、小区里、公园里经常看到有人在跑步。跑步是普通人撞见概率最大的运动,原因跟上面一样,因为它很方便。正因为方便,也因为大家很容易都看得到,所以跑步就成了比较容易坚持的运动,也成了比较能满足大家互相“炫耀”一下的运动。你踢一场球,只有队友之间知道你们踢的咋样,但跑步,你要乐意,飞奔在长安街上,千百双眼睛都可以羡慕的盯着你哦。所以,跑步有着各种正向循环叠加的心理效应,会让人容易产生身边跑步的人越来越多的感觉。其实,从绝对人群和比例来说,有运动习惯的人依然是少数,有跑步习惯的人更是少数。现在你觉得多,那是因为过去几年有这样运动习惯或者跑步习惯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未来几年只会越来越多。这一定是一个好的现象。我个人是明确反对,不做任何运动,只靠最近风行什么喝果汁就能达到健康目的的行为。饮食当然很重要,但生命要只靠吃就能活得好,那人类真是白白进化了。生命本质在于运动,我之前好久就真的忘了小时候最常听到的这句话。过去一年主要的变化,表面上是国内马拉松数量增加,报名人数增加,甚至抢一个马拉松名额都很难。但更显著的变化,还是媒体的态度在转变,从专业媒体到主流媒体,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都开始关注跑步,相信以后会扩散到其他运动的关注,这些都会逐渐影响大众对这件运动和跑步的态度。我挺佩服NIKE最近的宣传语:跑了就懂。不登山的人会很奇怪,一帮神经病干嘛要去爬雪山,还非要问人家为什么。结果人家只能回答那句名言:因为山在那里。其他运动也是如此(不只是跑步),只有参与进去,只有从事自己真正有兴趣的运动,才能享受到其中的乐趣。而不参与进来的人,自然不懂。你去运动了,自然会懂。具体到跑步,真是,跑了就懂。如果平时工作压力不大,只要吃好、休息好,精神应该也不错。但现实不是如此,所以就需要通过运动,让自己身体和精神可以强壮到应付高强度工作和快节奏生活,这里主要指大都市。回想以前,很长时间我都处于所谓亚健康状态,就是总会觉得很累。其实这是不正常的,但因为时间久了,我们会误以为这是正常,会忘记一个身体、精神状况正常的状态应该是怎样的。这个只有通过运动、饮食、休息的结合,才能达到。所以,啰嗦这么多,我并不想强调跑步就一定如何好,而是应该去运动,什么运动都可以,只要是你喜爱的。跑步只是选择之一,不要迷信跑步。-----------------------------------非答案相关部分,可忽略:我本人小时有跑步习惯,但我早忘记了我是否从小喜欢跑步,我只记得跑步就是玩,海里游泳(我们叫“洗海澡”)还是玩,运动给我的童年回忆,都是玩啊。一年半前重新开始跑步,只是因为减肥,但后来会慢慢地停不下来,会越跑越长,这个真的是,跑了才懂。但骨子里,现在对跑步,很大程度,其实还是童年玩的心态,因为实力水平,真不能往竞技方向去发展,一定要避免受伤。甚至,因为跑步,我会主动把其他的运动爱好都砍掉,因为生活时间有限,还要保证工作和生活时间,运动只能变得单一,所以过去一年多,都不再滑雪或者其他运动,因为时间有限。我第一次看到这个问题,刚好手里正拿着《南都周刊》封面约跑专题那期,而我也正好在前往香港参加跑步比赛的路上,当时就很想回答,但网络不是很方便就一直拖着。跑步比赛对我的意义也迅速发生着变化,我从2012年5月开始参加跑步比赛,2013年12月底,参加了将近三十场距离不等的越野跑比赛(其中公路马拉松全马其实只有三场),从一开始好奇,逐渐有点狂热,现在开始重新认识,但参加跑步比赛已经成了生活里的一部分,每场比赛之间就是一段有目的的日常训练的过程。幸运的是,我居然从来没有受过什么伤,最多是疲劳性磨损。在看到这个问题的第二天,我参加了一个香港有史以来难度最大的百公里越野赛,首届TNF100 HK站,累计爬升6330米以上,然后又遇到全天大雨,山顶都是能见度不到1米的超大雾。但因为比赛心态还是变化了很多,最后有惊无险,我还是按计划顺利完赛,只是时间因为天气比预想慢了两三个小时,最终25小时0分5秒完赛,总排名200。百公里组据说这次报了600多人,最后只有259人完赛,完赛率不到一半,完赛后,心情很好,路上虽然比较辛苦,但冲过终点,脑子里就会去想着赶紧回去恢复、抓紧工作、安排时间,准备着下一场的比赛。这个,的确是,跑了就懂。
祖传秘方专治抑郁,理性乐观派的自由主义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跑起来好兄弟成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