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移的论文以什么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并运用?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问题研究
【摘要】:
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所有国家经济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在发展中国家,就业的增长意味着收入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在发达国家,扩大就业和减少失业也是维持社会稳定、使经济增长具有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
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劳动力就业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而且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增长以及在新的贸易格局下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发挥比较优势也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和配置。
农村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从农村向城市流动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农业转型过程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农业部门,农业部门劳动力过剩是经济的重要特征。当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进入工业化加速时期,劳动力也会相应地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农业部门劳动力过剩现象会逐步得到消除,并最终形成一个与产业结构大体近似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刘易斯,1954)。但这一般是以劳动力自由流动为前提的。如果经济中存在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就会被人为阻断。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也可能通过某种非市场化的途径加速工业化过程,但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不可能与工业化过程同步,出现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产值结构转换的现象。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致力于实现国家工业化。经济改革之前,中国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道路,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来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农业产值结构的重大转变。但同期农村劳动力就业转换严重滞后于产值转换的比例和速度。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1978年以前中国实行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制度政策,在工业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一直限制着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在过去20多年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急剧社会变迁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由从事农业转向从事非农产业、由农村流向城市算得上是最引人瞩目的现象之一。随着农业家庭经营制度的确立和市场经济体制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取代,曾经被长期禁锢在土地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从土地上脱离出来,在非农产业寻找就业机会。
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发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劳动力配置结构的变化,无论是从回顾历史还是展望未来的角度看,都是激动人心并具有启发意义的。毫无疑问,对于已经发生和正在进行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的全面解析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改革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机制、作用的理解,更加重要的是这种解析对于政府制定更加合理的劳动力利用政策也是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尽管在过去20多年,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已经促成了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但农村劳动力过剩仍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农村劳动力转移仍然是伴随于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长期过程。由于中国正处于重要的经济转型时期,这一过程能否协调顺利地进行,关键取决于政府能否选择合理的机制和设计有效的政策对这一过程加以引导和规范。
经济改革以来所发生的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实际上包含着许多极其重要的政策信息,只有通过解析这一过程,我们才能够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制、作用,并发现其中的矛盾和问题,从而为政府制定更加合理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政策提供依据。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笔者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问题研究”为题,拟从实际出发,解析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制、过程,评价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宏观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增长等的影响,识别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分析扩大劳动力就业机会的潜力和途径。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了理论研究的方法,同时也涉及了与之相辅相成的经验研究方法。理论研究部分主要是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和本质做出理论上、逻辑上的分析和概括,运用经济史的知识和方法分析了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能够根据经验事实进行检验的理论命题或理论陈述。在现代经济学中,经验研究已成为经济研究的重要方法,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本文的经验研究部分主要是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测量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除此之外,经济分析中通常采用的对比分析法也在本文中得到较多运用。
全文共分为七章,结构设计如下:
第一章是引言。主要说明研究背景和意义,提出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和全文组织结构,综合阐述本文的写作概貌。
第二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理论综述。主要回顾国内外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对国内外学者就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研究进行简要概括或评述,尝试厘清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脉络,把握这一领域的理论发展前沿。
第三章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进程回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别对中国经济改革之前和之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进行了总体进程回顾,运用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不同阶段的转移特点。本章具有创新之处,主要是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过程的回顾,发现了一条清晰的制度因素作用的轨迹以及一些相当独特的特点:(1)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过程的启动与经济体制的变化密切呼应;(2)在整个改革时期,中国农村劳动力的乡城转移在不同阶段受到国家相关政策变动的影响很大;(3)中国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呈现出了一系列与制度安排密切相关的独有特征:(4)流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与其留在农村地区的家庭之间存在极其密切的联系。
第四章是中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因素分析。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规模是与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组合形式,与人口总量的变化相关联的。中国农村出现大量劳动力过剩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以往长期隐蔽于农村社会各种劳动要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总体上讲,造成中国农村劳动力过剩主要有以下因素:二元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人口的持续增长。这些重要的基本因素导致中国农村出现了劳动力过剩却又未能及时转移的问题。
第五章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状况及乡城转移模式。本章研究了中国农村劳动力数量、质量及其就业等基本状况,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就业地域、部门等特征,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对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两种主要模式的优劣进行了比较分析。
第六章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途径分析。主要研究了农业集约经营、农户兼业经营、建设民办型农村服务体系、发展乡镇企业、农村城镇化以及发展第三产业等五个方面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作用。
第七章是促进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措施条件。本章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创造就业条件和制度条件两个方面,提出促进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若干具体对策,主要包括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赋予农民部分土地所有权、建立公平自由的劳动就业制度、建立有利于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以及建立城乡衔接的福利保障制度。在这一章中,提出了两个创新之处,一是设计了一个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部分土地所有权的建议方案;二是提出现阶段只能建立一种既符合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趋势又适合当前国情的、过渡性的、能够使城乡社会保障有机衔接的“三层次”社会保障模式。
最后,需要说明本文存在若干有待改进之处。这主要体现在:一是由于农村转移劳动力普遍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从而导致难以获得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准确数量并在此基础之上展开经验研究,进而获得更有说服力的结论;二是本文仅分析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四个典型的制度改革。事实上,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远不止这些,还有许多制度有待改革。例如与劳动力转移有关的产权制度(包括农民资金财产制度、房屋农具等财产制度、农产品财产制度、人力资本产权制度等):与劳动力转移有关的非产权制度(包括创业投资制度、教育制度、财税制度、金融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等)。限于篇幅,本文无法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这些不足之处将是笔者下一步研究的动力所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分类号】:F323.6【目录】:
内容提要2-6
ABSTRACT6-16
第1章 引言16-25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6-19
1.2 研究范围和研究目标19-22
1.2.1 研究范围19-20
1.2.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20-22
1.3 研究方法和数据22-23
1.4 相关概念界定23-25
第2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理论综述25-48
2.1 国外迁移理论研究综述25-37
2.1.1 主要迁移理论与模型25-36
2.1.2 国外迁移理论研究的特点36-37
2.2 国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综述37-45
2.2.1 主要理论和观点37-44
2.2.2 对上述理论和观点的总结44-45
2.3 比较与启示45-48
2.3.1 国外主流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45-47
2.3.2 国内外主要理论流派在制度分析上的相对薄弱问题47-48
第3章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进程回顾48-62
3.1 中国经济改革之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48-52
3.1.1 总体进程回顾48-51
3.1.2 特点51-52
3.2 中国经济改革以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52-62
3.2.1 总体进程回顾52-60
3.2.2 特点60-62
第4章 中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因素分析62-78
4.1 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62-69
4.1.1 建国以来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62-64
4.1.2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特征64-69
4.2 经济发展水平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影响因素69-74
4.2.1 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69-70
4.2.2 农业生产力水平70-71
4.2.3 经济势差71-74
4.3 农村人口增长与劳动力剩余74-78
第5章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状况及乡城转移模式78-103
5.1 中国农村劳动力及其就业状况78-84
5.1.1 农村劳动力数量、质量及就业情况78-81
5.1.2 农村剩余劳动力估计81-83
5.1.3 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比较83-84
5.2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特征分析84-90
5.2.1 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就业地域分布84-85
5.2.2 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就业部门分布85
5.2.3 不同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差异85-87
5.2.4 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状况与非农业就业的关系87-88
5.2.5 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非充分性88-89
5.2.6 转移到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表现出“永久性迁移”特征89-90
5.3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中存在的问题90-93
5.3.1 转移不足90-91
5.3.2 转移的组织方式低级化91-92
5.3.3 转移巩固率低92
5.3.4 转移产业层次低92
5.3.5 转移存在负面社会效应92-93
5.4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模式93-103
5.4.1 就地转移模式93-97
5.4.2 异地转移模式97-101
5.4.3 小结101-103
第6章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途径分析103-142
6.1 农业集约经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103-107
6.1.1 农业集约经营对转移剩余劳动力的作用103-104
6.1.2 如何搞好农业集约经营104-107
6.2 农户兼业经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107-113
6.2.1 农村劳动力的兼业型转移107-108
6.2.2 农户兼业化发展的三个阶段108-110
6.2.3 现阶段农户兼业特点110-112
6.2.4 农户兼业化与农村发展112-113
6.3 民办型农村服务体系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113-118
6.3.1 农民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特点113-114
6.3.2 民办型农村服务体系对转移剩余劳动力的作用114-116
6.3.3 民办型农村服务体系的发展116-118
6.4 发展乡镇企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118-131
6.4.1 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背景和过程118-121
6.4.2 现阶段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及发展对策121-124
6.4.3 发展乡镇企业的基本构想124-131
6.5 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131-137
6.5.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的进程131-133
6.5.2 中国城镇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影响133-135
6.5.3 加快中国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进程的对策135-137
6.6 第三产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137-142
6.6.1 第三产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137-139
6.6.2 发展第三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139-142
第7章 促进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措施条件142-186
7.1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任务艰巨142-145
7.1.1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而且还在不断产生142
7.1.2 全国总人口还在不断增长,农村人口比重高、增长快142-144
7.1.3 城市失业加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144-145
7.2 赋予农民部分土地所有权145-156
7.2.1 土地制度的沿革146-148
7.2.2 目前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148-150
7.2.3 借鉴土地制度改革的国际经验150-153
7.2.4 一个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建议方案153-156
7.3 建立公平自由的劳动就业制度156-163
7.3.1 与劳动力转移有关的劳动就业制度沿革157-160
7.3.2 建立公平自由的劳动就业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160-163
7.4 建立有利于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163-169
7.4.1 户籍制度沿革163-166
7.4.2 必须进一步维护户籍制度改革166-168
7.4.3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新的户籍制度168-169
7.5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169-176
7.5.1 中小企业发展历程简要回顾169-170
7.5.2 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70-172
7.5.3 借鉴境外发展中小企业的经验172-173
7.5.4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建议173-176
7.6 建立城乡衔接的福利保障制度176-182
7.6.1 城乡二元福利保障制度的形成177
7.6.2 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必要性177-180
7.6.3 用“三层次”社会保障模式将城乡社会保障衔接起来180-182
7.7 本章小结和全文基本结论182-186
参考文献186-194
后记194-196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文;郭苑;徐小琴;;[J];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09期
解丽娟;;[J];职业教育研究;2010年08期
吕保利;;[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1年02期
王利清;;[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兰景力;[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高吉俊;[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颜明;[D];云南大学;2012年
黄大伟;[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虞小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骎骎;[D];东华大学;2009年
罗平;[D];湘潭大学;2011年
雷华平;[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杨敏;[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尹少勋;[D];暨南大学;2010年
李强强;[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顾朝林;[J];城市发展研究;1999年05期
吴敬琏;[J];读书;2001年03期
卢向虎;[J];调研世界;2005年06期
宋洪远,黄华波,刘光明;[J];管理世界;2002年05期
顾建平;[J];管理世界;2002年09期
徐现祥,舒元;[J];上海经济研究;2001年02期
丁洪;[J];上海经济研究;2001年05期
吴敬琏;[J];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06期
李郁芬;[J];经济学家;1996年04期
严瑞珍,孔祥智,程淑兰,马九杰;[J];经济学家;1997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罗佐县;[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陈林;吴天德;;[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廖红丰;[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张杨洋;;[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周本立,吴劲松;[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刁怀宏;[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李庆真;[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张军;王邦虎;;[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范丽娟;;[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桂水清;;[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会广;刘忠原;;[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曹洋;;[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林秀梅;王洋;郝华;;[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刘丽;;[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刘翠萍;高峰;;[A];2011年中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海峡两岸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市第五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农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石莹;;[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0年
施国庆;吴小芳;;[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祝天智;;[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廖小东;曹文波;;[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刘翠萍;高峰;;[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7分会场——城乡一体化与“三农”创新发展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平;[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唐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马晓丽;[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王晓辉;[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郭艳秋;[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赵玉娟;[D];苏州大学;2010年
汪慧玲;[D];兰州大学;2010年
王丹;[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潘塞梅;[D];湖南大学;2010年
底偃鹏;[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屈怡;[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斛建军;[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杜国宏;[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郑木溪;[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高冬梅;[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张侃;[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钱静芳;[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孙书青;[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付虎山;[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熊成喜;[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钱正武;[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张娜;;[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5期
王学鹏,刘朝臣;[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周端明;[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张永良;刘科伟;;[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张永良;张学琴;郑伟;;[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牛晓叶;张鹏;崔玉姝;;[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7期
李敏;;[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9期
曾庆学;;[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3期
曾利彬;;[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于海明;[N];北方法制报;2008年
本报记者 乔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杨跃萍 蔺以光 傅小冰;[N];中国质量报;2006年
延边州发改委;[N];国际商报;2009年
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N];工人日报;2010年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研究员
陈耀;[N];经济日报;2004年
张国庆;[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李培林;[N];社会科学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伙林;[D];西南大学;2011年
兰景力;[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李厚喜;[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郝金磊;[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姜太碧;[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李佐军;[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雷俊忠;[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刘秀梅;[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王永龙;[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陈冬;[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冯英;[D];湘潭大学;2010年
肖晓琴;[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姜松;[D];西南大学;2011年
张丽媛;[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蒋文畅;[D];复旦大学;2011年
董舟;[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徐呈珂;[D];郑州大学;2011年
杨坤;[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白千千;[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何宗宗;[D];燕山大学;2011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姝;;[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金星彤;;[J];党政干部学刊;2012年02期
范国权;陈艳艳;;[J];成功(教育);2012年09期
杨洁;;[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臧玉多;;[J];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03期
李晨玮;殷培培;;[J];北方经济;2012年24期
吕翠苹;次旦央宗;;[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2年12期
马青;郭其智;郭文宝;;[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鲍志伦;;[J];商场现代化;2011年2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大伟;[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琦;[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贺姣;[D];山东建筑大学;2012年
张琼雯;[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孟海;[D];燕山大学;2012年
高健;[D];吉林大学;2012年
丁峰;[D];贵州财经大学;2012年
张华;[D];延边大学;2012年
郭苑;[D];南昌大学;2012年
朱琳;[D];山东财经大学;2012年
姜伟;[D];吉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辛仁周;[J];财经问题研究;1994年11期
胡兆量;[J];城市问题;1990年05期
仲华;[J];当代经济;2004年05期
卢向虎;[J];调研世界;2004年12期
卢向虎,张正河;[J];调研世界;2005年03期
卢向虎;[J];调研世界;2005年06期
王玉荣;[J];国际贸易问题;1998年11期
周海春;[J];管理世界;1999年03期
牛仁亮;[J];经济研究;1994年10期
蔡晳,王德文;[J];经济研究;1999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晓峰,于波;[J];黑龙江财会;1998年05期
刘曙光;;[J];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04期
胡兴禹,葛学辉;[J];山东审计;1998年05期
王同锴;[J];外向经济;1999年07期
石莹,赵昊鲁;[J];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5期
宋玉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03期
桓贤维;[J];理论导刊;2003年05期
王茜;;[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路明,陈玉领;[J];经济界;2000年01期
李双金;王丹;;[J];社会科学;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毛玉婷;;[A];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集(Ⅱ)[C];2003年
张永清;;[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季卫东;[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诸大建;[N];学习时报;2001年
胡晓翔;[N];社会科学报;2003年
惠聪国际咨询公司董事长
郭凡生;[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4年
木子;[N];中国贸易报;2001年
李向阳;[N];经理日报;2004年
张晓晶;[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北京大学副校长
吴志攀;[N];证券时报;2003年
北京大学教授
吴志攀;[N];中国证券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萍;[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黄善林;[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李佐军;[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邱成利;[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肖鼎光;[D];武汉大学;2005年
李大鹏;[D];福州大学;2003年
王绪祥;[D];天津财经学院;2004年
高金山;[D];湘潭大学;2001年
谭禹;[D];湖南大学;2003年
姜彤;[D];浙江大学;2001年
张进华;[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柯丽萍;[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贺迎;[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赵小和;[D];苏州大学;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_论文.doc2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以XX市为例
系      别: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完成日期 XXXX
XX日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以XXXX市为例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缓解了农村社会、经济矛盾,降低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风险,这对于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改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实现农村稳定繁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经达到一定规模,转移劳动力即“外出就业”提高了农民经济收入,同时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然而,市场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农民工自身素质,企业转型,政府改革等因素相互交织,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叠加在一起,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改善农民生活水质量和发展农村经济中起到关键作用,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对策也特别重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历程,在对普宁市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普宁市目前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剩余的对策,以实现农村稳定繁荣。
关键词:普宁农村 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方式 转移的对策
Study on the Problems of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Take Puning for example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is completely an important part of solving the problem of the "three rural" . Through the transf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与对策的研究.doc6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与对策研究
学 位 申 请 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陈金明(教授)
二○一二年五月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Law
Research of China's Rural Labor Transfer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Graduate Student:
Supervisor:
Research on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Professor ChenJinMing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443002, na
三峡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
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
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内 容 摘 要
古今中外,人类一直在不断的迁徙过程中。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形
态越来越复杂,人类的流动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内涵,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各种因素
的影响。这些因素不外乎,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作为世界人
口第一大国,作为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国家,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作为典型“二
元经济”体,中国正在经历着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并伴随着
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但是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在过去多年来
一直受到来自各种制度的阻碍,使得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只是形式上的劳动
力流动,而无法在城市安家落户。本文从社会学、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