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茴香的耐寒喜阴植物性研究报告

红茴香根 - 概述
红茴香红出自《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红茴香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3-7m。树皮灰白色,幼枝褐色。单叶互生;叶柄长1-2cm,近轴面有纵沟,上部有不明显的窄翅;叶片革质,长披针形、倒披针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10-16cm,宽2-4cm,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全缘,边缘稍反卷;上表面深绿色,有光泽及透明油点,下表面淡绿色。花红色,腋生或近顶生,单生或2-3朵集生;花梗长1-5cm;花被片10-14,最大一片椭圆形或宽椭圆形,长7-10mm,宽5-8mm;雄蕊11-14,排成一轮;心皮7-8,花柱钻形,长2.3-3.3mm。聚合果径1.5-3cm,蓇葖果7-8,单一蓇葖果先端长尖,略弯曲,呈鸟喙状。种子扁卵形,棕黄色,平滑有光泽。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红茴香根能活血祛瘀,用于外伤瘀血肿痛湿痹有效。内服过量可引起头晕、抽搐、惊厥等中毒反应,严重者可致死亡,故临床用量不宜过大 。
红茴香根 - 药品简述
红茴香药名:红茴香根 汉语拼音:hong&hui&xiang 英文名: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llicium&henryi&Diels 功效分类:;通络药。 科属分类:木兰科。 别名:茴根 性味:辛;性温;大毒。 归经: 功能:活血止痛;祛风除湿。 主治:祛风通络,舒筋活血,散瘀止痛,跌打损伤,腰肌劳损,风湿痹痛,痈疽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根3-6g,根皮1.5-4.5ga;或研末0.6-0.9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2500m山地密林、疏林或山谷、溪边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及陕西、四川、贵州等地。 药材基源:为植物红茴香的根及根皮。 采收储藏:全年可采,洗净,晒干用。或切成小段,晒至半干,剖开皮部,去木部,取根皮用,晒干。 炮制方法:洗净,稍浸,取出俟润透,根斜切成片,根皮斜切成丝,晒干即可。
红茴香根 - 用药禁忌
孕妇忌服;阴虚无瘀滞者慎用。
红茴香根 - 中药化学成分
根皮中含有花旗松素(taxifolin),果实中含日本莽草素(anisatin),伪日本莽草素(pseudoanisatin),6-去氧伪日本莽草素(6-deoxypseudoanisatin),挥发油0.24%。&叶含挥发油0.126%。
红茴香根 - 药理作用
1、抑制脂氧化酶&根皮中含有花旗松素,其含量达总黄酮的25%,据体外试验,花旗松素对脂氧化酶有较强抑制作用,浓度为1mmol/&L对抑制率84%。& 2、抗菌作用&花旗松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和伤寒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3、毒性&根皮提取物具有明显的中抠兴奋作用和外周毒草碱样作用,如使用不当或剂量过大常可致中毒,患者开始出现恶心、呕吐,继而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发绀,最后可惊厥致死。& 果实毒性较大,不宜与八角茴香混用,浓缩煎剂25g/kg给小鼠灌胃,死亡数为10/10,而相同剂量八角茴香给小鼠灌胃,无一死亡。从果实中分得3个倍半萜内酯化物,其中之一为毒性成分,小鼠腹腔注射1.5mg/kg即引起惊厥而死亡。
红茴香根 - 常用选方
1、治跌打损伤、行气镇痛:根皮一到二钱,水煎,冲黄酒、红糖,早晚饭后各服一次。&   2、治:根皮研细末,每次二到三钱早、晚用黄酒冲服。&   3、治疯气痛:根切细,蒸三次,晒三次,每次用三钱,水煎,冲红糖、黄酒服。身体虚弱的人用量减半。&   4、治痈疽、无名肿毒:根皮研细末,和糯米饭捣烂,敷患处。& 文献论述 1、《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行血祛瘀,杀虫。& 2、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通经活血,散瘀止痛。
红茴香根 -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常不规则弯曲,直径通常2-3cm,表面粗糙,棕褐色,具明显的横向裂纹和因干缩所致的纵皱,少数栓皮易剥落现出棕色皮部。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淡棕色,外圈红棕色,木质部占根的大部分,并可见同心环(年轮)。气香,味辛涩。根皮呈不规则的块片,略卷曲,厚1-2mm,外表棕褐色,具纵皱及少数横向裂纹。内表面红棕色,光滑,有纵向纹理。质坚脆,断面略整齐,气香、味辛涩。 生长习性 种。喜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腐殖质丰富、疏松的砂质壤土。耐寒性强,在-12度下不受冻害。不耐旱,尚耐瘠薄。耐寒性不强,但在黄河以北,冬季需加保护。在华中为良好园林观赏树种。 园林用途& 红茴香树态优美,枝叶浓密,花色美丽。可在园林水边与湖石配植。但需注意,此药有大毒,不可当八角茴香食用。叶果均含芳香油,可提炼香料。根和根皮可入药。
显示方式: |
中药分类树
中药,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按中医治疗原则使用的货真质优的药材。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中药在清朝以前称为本草、生药等。现代所称的生药与中药所指的范围虽有部分重叠但并不相同,不可混淆。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不论产于中国,外国均称中药。中药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中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共有237个词条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
参与编辑人数:
最近更新时间: 10:55:00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森林公园的设计说明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森林公园的设计说明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现在的位置:
>> 中药药物性肝损害
热销排行榜
1.2.3.4.5.6.7.8.9.10.
最近浏览的其他商品
浏览更多同类商品
【 】??????????
中药药物性肝损害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
读者对象:
立刻节省:&10.20
所属分类:
药物联合应用手册
毛细管电泳在药物分析..
战时伤病的合理用药
2014-药学名词-(第二..
中药处方手册-第二版
& 本书为我国中医药学界第一部较全面介绍中药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书籍。
全书在介绍肝脏毒性中药的同时,重点收集了现代药理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并对每一味药物的毒性救治及安全使用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希望对临床医
师及患者有所帮助。&&&
&&& 全书分为上篇总论与下篇各论两部分。总论介绍了肝脏的解剖与生理、
病理特点,中医学中肝的生理、病理特点,中药引起肝损害的因素,药物性
肝损害发生机理与临床病理分型,中药减毒研究,中药肝毒性的研究现状与
分析,中药肝毒性研究的现代实验手段,以及对于肝毒性中药临床使用的几
&&& 各论对单味中药和中成药进行了分别介绍,主要介绍了125个单味药与
20个中成药:重点单味药从药理作用、化学成分、毒性记载、肝毒性研究、
毒性救治、安全使用6大方面进行介绍;其中,对肝毒性研究从毒性表现、
毒性剂量与时间、毒性成分研究、毒性机理研究和减毒研究5个方面进行了
详细介绍。书末附有其他有肝脏毒性的药物,共55个单味药和48个中成
药,以备查阅。
中医学历史悠久,中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中草药作为
传统用药很受大众信赖;在国外,草药除了在亚洲、非洲、中东地区应用
外,在西方社会也被广泛使用。一方面,人们常认为草药系天然产品,安
全、无毒、不良反应少;另一方面,草药及其他植物性药材常用作药物的补
充和替代品,而不作为药品出售,因此,不受严格的安全、有效标准的管
制。随着草药及其制剂的广泛应用,由此引起的不良反应逐渐引起人们的注
意。已报道的不良反应包括药物性皮炎、恶心、呕吐、腹泻、血小板减少、
凝血障碍、精神状态改变、肝毒性、肾毒性以及电解质紊乱等。中药的毒性
已成为目前国内外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主要壁垒。诸如
重金属,含马兜铃酸的关木通、木防己、龙胆泻肝丸、小柴胡等,特别是本
草典籍称为无毒的一些中药如黄药子、元胡、山豆根、木通、益母草等都有
使用中毒的案例。
&&& 有毒中药是一柄双刃剑,用之得当,可起沉疴于顷刻;用之不当,可伤
性命于瞬间。惧其毒性,因噎废食,弃而不用则有失偏颇。有毒中药的药性
峻猛强烈,功专效捷,力挽沉疴,攻克顽疾,运用得当,每获奇效。从某种
意义上说,越是有毒的药,越是有效的药,越是好药,故有毒中药颇受历代
医家的重视。我国使用毒性中药治疗疾病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
在春秋时期就有&聚毒药以供医事&的记载。张仲景对有毒中药的应用贡
献很大。如《伤寒论》载方112首,用药89味,其中约有1/3是有毒中药。
唐代王冰也说:& &辟邪安正,唯毒乃能,以其能然,故谓之毒药。&由于不
辨证使用或用量过大或长期使用出现了问题,故责之于该药,且在某些国家
和地区闹得沸沸扬扬,这是不公正和不科学的。只有熟悉中药毒性、辨证用
药、严格配伍、规范炮制、掌握药量、合理煎药、明确服法,才能做到明其
利而用之,知其弊而制之,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它们独特的疗效,以达到安
全用药的目的。
&&& 肝脏作为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容易受到药物的损害,重视和正视中药
的肝损害,探讨中药的肝毒性,深入开展中药肝损害的研究及防治,对于保
证用药安全、减少和杜绝药源性肝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正确评价和认识
具有肝损害的中草药、中成药,保证临床用药更加安全、有效,对进一步发
展中医药同样有积极的意义。
&&& 刘树民教授长期从事中药研究,在多年的工作实践及收集有关文献的基
础上,总结现代肝毒性中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组织相关专家及其博
士、硕士研究生查阅了大量古今文献,将中药的肝脏毒性药物做了一次比较
系统的总结,编成《中药药物性肝损害》一书。该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和推广价值。此乃中药毒理学界一大幸事,故乐为之序。
&&& 颜正华
&&& 2007年4月
&毒药&一词在古代医药文献中常是一类药物的总称。& 《神农本草经》
& 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就是根据药性的无毒、有毒来分类的。其大体
& 上是把攻病愈疾的药物称为有毒,而将可以久服补虚的药物看作无毒。有毒
& 的药物用后多有强烈的医疗作用。可见,古代关于&毒&的概念是广义的。
& 毒性作为药物性能之一是一种偏性,& &以偏纠偏&是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
& 这种偏性不仅仅是指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包括药物的性味。随着中医药研究
& 的不断深入,后世医家逐渐认识并重视起药物的不良反应。后世许多本草书
& 籍在药物性味下标注的&大毒&、&小毒&大多是指一些具有一定毒性或副
& 作用的药物,使用不当就可能导致中毒。这种毒性是指药物的毒副作用。有
& 毒的药物常通过必要的炮制来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烈性或副作用,还可以
& 通过&相畏&、&相杀&配伍来减轻和消除。目前,人们对中药中的&毒&
& 又有了新的理解,一些历来被认为无毒的药物,现亦散见中毒的报道。如众
& 所周知的人参为大补药物,历代本草均将之奉为上品,但若不根据具体病情
& 滥用,亦可导致中毒现象。由此可见,从广义角度来说,无毒药物与有毒药
& 物并无绝对界限,故有&砒鸩能治病,甘草可杀人&之说。
&&& 目前,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有两个误区:一是对有毒中药谈虎色变,加以
& 否定,不敢使用,导致非用有毒中药不可的一些疑难重症治不了,使临床疗
& 效下降。另一种认为中药无毒性,随便滥用。俗话说,& &是药三分毒&,就
& 连我们日常吃喝的肉、菜、米、面、茶等食品和饮料都是有寒热温凉之别的,
& 只有因时、因地、因人、因证选用毒性中药,才能有益健康。
&近年来,由于中药安全性监测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监测力度的加大,有毒
& 中药的毒性和不良反应报告呈逐年上升趋势。有毒中药备受广大医药工作者
& 的重视。肝脏易受药物的损害,这是由于临床所用的绝大多数药物都要通过
& 肝脏降解、灭活、转化或排泄,这个代谢过程统称为生物转化。生物转化需
& 经氧化、还原、水解以及结合等过程,需肝细胞内的多种酶参与,所以肝脏
& 既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也是药物毒性反应的主要靶器官。目前,能引起
& 肝损害的药物达数百种,中草药引起肝损害的发病率占药源性肝病的20%~
& 30%。这个比例十分惊人。
&&& 一般而言,中药是较为安全的。我们在讨论这一问题时,首先不能把中
& 医药与中草药的概念混淆。中医药是指辨证组方用药,且中药要经过严格的
& 加工炮制,有其理论配伍,而中草药的概念则单指天然药物而言。针对含毒
& 性成分的中药,我们应积极研究配伍减毒及炮制减毒等方法,以降低其毒性
& 反应,进一步提高中药的毒理学研究水平。同时应积极宣传、推广中医药的
& 辨证治疗思维,使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严格的使用,以减少不良反应
& 的发生。
&&& 《中药药物性肝损害》一书从古今文献入手,结合近年来肝脏毒性中药
& 的研究成果,介绍了中药肝毒性的研究现状和中药肝毒性研究的现代实验手
& 段,以及每味单味药的药理作用、化学成分、毒性记载、肝毒性研究、毒性
& 救治和安全使用等。此书对肝毒性中药及其相关知识进行了详细、系统的论
& 述,为我国中医药学界第一部全面介绍具有肝脏毒性中药的书籍。其付梓出
& 版将为医药学工作者提供肝毒性中药全面、系统的研究资料,为进行中药肝
& 毒性方面的研究及学习提供方便。
&&& 有鉴于此,在此书即将出版之际很高兴以此为序。
&&& 高学敏
&&& 2007年4月
&&& 中医中药已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起着极为重要的
作用。其经过无数医学家的完善和总结已形成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成为中
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 中药是治疗疾病的有力武器,是祖国医学宝库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向被
人们认为毒副作用少,使用安全。随着中药及其制剂的日益广泛应用,其不
良反应也逐渐引入注目。
&&& &是药三分毒&,对此,不但众多的患者不了解,不少中医界人士对中
药的不良反应也认识不足,甚至认为中药&安全可靠&、&有病治病,无病
强身&,导致一些患者盲目崇拜中草药,不熟悉药物的用法、用量与疗程,
给机体带来不必要的伤害,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和代谢脏器,许多药物由于服用不当或长
期服用而造成药物性肝损害。临床常见的药物性肝病多是滥用西药引起
的,对此,医生和患者都有所认识。但是也有不少药物性肝病可由滥用中
药而引起,某些中药对肝脏的毒性也很大。近年来,中草药所致肝损害呈逐
年上升趋势,约占所有药物性肝损害的20%~30%,有的甚至高达43.2%。
目前,全世界已发现350多种植物含有具肝脏毒性的生物碱,国内报道引起
肝脏损害的单味中药有几十种,中成药及复方制剂引起的肝损害亦屡有
&&& 导致肝脏损害的原因很多,具体有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对肝脏的直接毒性
作用、中药炮制不当、服用时间过长、剂量偏大、药物种类过多或轻信偏
方、没有按照辨证论治原则使用中药或中成药等。中草药引起的肝脏损害的
发病数量和危害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 临床使用时应尽量少用或不用对肝脏有直接毒性的中药,确实需要使用
这类药物者,要定期检查肝功能;尽量避免酒后或饥饿状态下服药;营养不
良者及老年患者因对药物的解毒能力下降,更易发生药物性肝损害,应适当
减少用药剂量;应避免用药过多,或同时应用多种中药或与多种西药联合应
用;患慢性肝病时,用药更要小心。
&&& 中草药因常是多种成分的复合物,相同的药物若产地、种植、生长期、
采收季节、加工、炮制、运输、储存等环节有别,不但成分和药效不同,且
毒副反应亦不一样,因此,对其毒性研究有很多的困难。针对含毒性成分的
中药,我们应积极研究配伍减毒及炮制减毒等方法,以降低其毒性反应。中
药的毒理学研究尚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于目前大量开发上市的中成
药,及上市之前常缺乏严格的动物实验与临床观察的某些中药保健品,应加
强对其上市后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的监测。
&&& 作为千百年来以&安全、无毒&著称而被广泛使用的中药,在临床使
用和实验研究当中,已经被证明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肝、肾毒性及其他许多种
毒性反应。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不能刻意回避,而应该积极面对。在国家积
极提倡和发展中医药的重要时期,该书直指中药的肝脏毒性,并列出许多具
有肝毒性的药物,其目的不是给患者造成恐慌,而是提醒医务工作者及患者
在使用药物时提高警惕,让国人乃至全世界的人更充分地了解中医药,正确
认识中药的有益和有害两个方面,在临床使用时严格掌握中药的禁忌、适用
范围及用药方法,科学地、客观地判定中药的不良反应,保证临床用药安
全,使中医药以崭新的姿态走向国际,为全世界的人士所认可。
&&& 《中药药物性肝损害》分为上篇总论与下篇各论两部分。总论介绍了肝
脏的解剖与生理、病理特点,中医学中肝的生理、病理特点,中药引起肝损
害的因素,药物性肝损害发生机理与临床病理分型,中药减毒研究,中药肝
毒性的研究现状与分析,中药肝毒性研究的现代实验手段,以及对于肝毒性
中药临床使用的几点思考。
&&& 各论对单味中药和中成药进行了介绍,主要介绍了125个单味药与20
个中成药,重点单味药从药理作用、化学成分、毒性记载、肝毒性研究、毒
性救治和安全使用等方面进行介绍;其中,对肝毒性研究从毒性表现、毒性
剂量与时间、毒性成分研究、毒性机理研究和减毒研究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
介绍。书末附有其他有肝脏毒性的药物,共55个单味药和48个中成药,以
&在编写过程中,编者以客观和科学的精神为指导,力求对肝毒性中药进
行客观、全面的介绍,以便临床医师与患者查阅。对于中成药的肝毒性介绍
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使临床医师在临床应用时重视其药物成分,对于含有肝
毒性成分的中成药,使用时多加注意。
&&& 由于水平有限,经验不足,编写时间仓促,本书尚存在许多不足,恳切
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
&&& 刘树民
&&& 2007年春节于哈尔滨
&&& 泽泻为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is(sam.)Juzep.]的块茎,又名水泻、芒
芋、鹄泻、泽芒、及泻、禹孙、天鹅蛋、天秃。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甘、淡,
性寒;归肾、膀胱经;具有利水渗湿、泄热之功效,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呕吐、
泻痢、痰饮、脚气、淋病和尿血等病证的治疗。近年来研究发现,长期服用会引起肝细
&&& 【药理作用】
&&& (1)利尿作用:健康人口服泽泻煎剂可使尿量增加,家兔效果极弱,但以泽泻流
浸膏腹腔注射有利尿作用。
&&& (2)对脂质代谢的影响:腹腔注射能减轻大鼠口服棉子油引起的脂血症,对大鼠
用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害有预防及治疗效果,并能轻度降低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
血胆甾醇,缓和病变的发展。
&&& (3)其他作用:麻醉犬静脉注射泽泻浸膏可以降压。家兔皮下注射泽泻浸膏6g/kg
有轻度的降血糖作用,但皮下注射煎剂5g/kg则无此作用。泽泻在试管内能抑制结核杆
菌的生长。
&&& 【化学成分】
&&& 泽泻中含有萜类化合物、挥发油、生物碱、天门冬素、黄酮、磷脂、树脂、蛋白质
及淀粉等化学成分。
&&& (1)三萜类化合物:泽泻醇A(alisol A)及其乙酸酯、泽泻醇B(alisol B)及其
乙酸酯、泽泻醇C单乙酸酯(alisol C monoacetate)为首次从泽泻中分离得到的三萜类
化合物。此后,各国学者又从不同产地、不同加工方法的泽泻原料中分离得到了30多
个三萜类化合物,其结构多为原萜烷型(protostane)四环三萜。
&&& (2)倍半萜类及二萜类:泽泻主要含愈创木烷型倍半萜,最早分离到的是泽泻醇
(alism01)和泽泻二醇(alismoxide)。后来又分离得到吉玛烷型倍半萜吉玛烯C(germa.
crene C)、吉玛烯D(germacrene D)以及alismol的系列衍生物泽泻萜醇A、B、C(ori&
entalol A、B、C),sulfo orientalol A、B、C和D。10一甲氧基一泽泻二醇和桉叶烷型倍
半萜桉烯二醇[eudesma一4(14)一en 1,6一di01],泽泻萜醇E(orientalol E)、泽泻
萜醇F(orientalol F)及oplopanane。此外,还分离得到了泽泻酮(orientanone),它是
由愈创木烷型倍半萜的异丙基移位生成的特殊结构。首次从泽泻鲜品中分离出一个贝壳
杉烷型四环二萜类化合物,后来又分离出两个新的贝壳杉烷型四环二萜类化合物:
oriediterpenol和oriediterpenoside。
&&& (3)其他成分:B一谷甾醇一3一O一硬脂酸酯、正二十三烷、p一谷甾醇,硬脂
酸、1一硬脂酸甘油脂和大黄素。此外还分离得到胡萝卜苷、胡萝卜苷一6一O一硬脂酸
酯、正二十二醇、尿嘧啶核苷和卫矛醇等化合物。
&&& 【毒性记载】
&&& 泽泻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很少言其毒性。《本草经集注》
云:&畏海蛤、文蛤&。《名医别录》云:&扁鹊云:& &多服,病人眼&&。《医学启源》
云:&无此疾服之,令人目盲&。《医学入门&本草》云:&凡淋、渴,水肿,肾虚所致
者,不可用&。《医学广笔记》云:&忌铁&。《本草经疏》日:&病人无湿无饮而阴虚及
肾气乏绝、阳衰精自流出、肾气不固滑精、目痛、虚寒作泄等证,误犯令人虚极&。这
是古代对泽泻毒性的隐含认识。现代认为,肾虚、精滑、无湿热者禁服。
& 【肝毒性研究】
& (1)毒性表现:临床应用表明,泽泻无明显副作用,但少数患者可出现轻度食欲
减退、嘈杂、肠鸣、腹泻等胃肠反应。对于泽泻的肝毒性作用,临床几乎无报道,但对
于其可能性屡有报道。泽泻乙醇提取物相当于生药100g/kg给小鼠灌胃,3天后未见死
亡。泽泻浸膏粉lg/kg和2g/kg(相当于临床剂量20和40倍)混于饲料中喂饲大鼠3
个月,发育未见异常,但病理切片显示,肝细胞及肾近曲小管有程度不同的浊肿与变
性,且大剂量组较小剂量组明显,给药组较对照组明显。
&&& (2)毒性剂量与时间:小鼠腹腔注射泽泻煎剂的LD为36.36g/kg,对小鼠静脉注
射的LD,0为780mg/kg。腹腔注射为1270mg/kg,口服为4000mg/kg。&&&
&&& (3)毒性成分研究:由于临床应用未见明显的副作用,所以其有毒成分的确定还
有待进一步研究。
&&& (4)毒性机理研究:对于泽泻的肝毒性机理研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据报道
可能会引起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黄疸。
&&& 【毒性救治】&&&
&&& 服用泽泻后出现胃肠反应一般停药即可缓解。一旦出现肝功能损害可给予保肝治疗。
&&& 【安全使用】
&&& 严格遵医嘱用药,并控制其剂量。
&&& 胆矾为硫酸盐类胆矾族矿物胆矾(chalcanthile)的晶体,或为硫酸作用于铜而制
成的含水硫酸铜结晶,又名石胆、毕石、君石、黑石、立制石、胆子矾、鸭嘴胆矾、翠
胆矾、蓝矾等。其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味酸,性寒;具有涌吐、解毒、去腐之功,
用于治疗痰涎壅盛、中风、癫痫、口疮、痔疮等病证。临床应用可引起肝细胞变性、
&&& 【药理作用】
&&& (1)催吐作用:内服后能刺激胃壁末梢神经反射至延髓呕吐中枢,引起反射性呕
吐,故曾用于风痰喉痹、食物中毒或药物中毒时的催吐剂。
&&& (2)腐蚀作用:胆矾的浓溶液能引起局部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可退翳。
&&& (3)抑菌作用:对常见的化脓性球菌、肠道伤寒、副伤寒、痢疾杆菌和沙门氏菌
等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 (4)其他作用:胆矾外用时,可溶性铜能与蛋白质结合,生成不溶性蛋白化合物
而沉淀,其稀释溶液有收敛作用。此外,可有黏膜吸收,补充体内铜之不足。
&&& 【化学成分】
&&& 胆矾的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铜,通常是含有5个分子的结晶水的蓝色结晶体
CuS04&5H20。
&&& 【毒性记载】
&&& 《吴普本草》云:&辛,有毒&。《本草述》云:&娄全善有云:喉痹恶寒者,皆是
寒折热,寒闭于外,热郁于内,切忌胆矾酸寒等剂点喉,反使其阳郁不伸,为患反
剧&。这是古人对胆矾毒性的初步认识。
&&& 【肝毒性研究】
&&& (1)毒性表现:中毒者多出现头疼、头晕、全身乏力;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
血尿、少尿;甚至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甚至死亡。
&&& 临床报道,使用胆矾(硫酸铜)可造成中毒,损害肝、肾功能,并造成红细胞膜
破坏,导致溶血性贫血,继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肺水肿、心衰死亡。尸检所见,上消
化道被腐蚀,胃肠黏膜呈干燥痂皮样、染绿色或红褐色,其他脏器出现急性溶血性贫
血,急性肾小管广泛变性和坏死,肝细胞广泛性坏死,心肌变性和局灶性坏死,以及急
性肺水肿。
&&& (2)毒性剂量与时间:200%胆矾煎液小鼠灌胃的LDso为279mg/kg,静脉注射为
50~60mg/kg。犬静脉注射的LDso为2.7mg/kg。
&&& (3)毒性成分研究:毒性成分为硫酸铜,毒性比铜毒性大。日常生活中有用生有
铜绿的铜器存放、烹调食品而发生中毒的现象,也有硫酸铜作催吐剂而剂量过大或外用
治疗时溶液过浓而中毒的病例。
&&& (4)毒性机理研究:胆矾是亲和性毒物,可损伤全身系统,对心、肝、肾有直接
的毒性作用。
&&& 【毒性救治】
&&& 中毒后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救治原则进行对症处理。口服中毒者,宜服含有丰富蛋白
质的流食,如鸡蛋清、牛奶、豆浆之类。现代医学解救方法,先给1%黄血盐20mi内
服,使硫酸铜不易溶解,然后洗胃。若有其他中毒,而同时使用胆矾中毒者则应双管齐
下,既针对原有药物进行治疗,又须对胆矾中毒进行抢救。严重者可静脉滴注100%葡
萄糖溶液,或5%葡萄糖生理盐水;若有溶血现象,可用氢化可的松、碳酸氢钠,必要
时输新鲜血液及对症治疗。
&刘树民& 1963年3月出生于黑龙江省
桦南县。1985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医系,获医学学士学位;同年于北京中
& 医药人学中药系师从我国中药学泰头颜正
华教授,1988年获医学硕士学位。2000~
2003年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攻读方剂学专
业医学博士学位,年在哈尔滨
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后工作站学
习、工作。
&&& 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
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
方向:中药毒性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
基础研究课题(973)、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中国博
士后基金及黑龙江省科技厅重大攻关等课
题14项,出版学术著作5部,在国家核心期
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黑龙江省科技
进步二等奖两项、三等奖4项,并荣获哈尔
滨市优秀青年科技奖。
上篇& 总& 论
第一章肝脏的解剖与生理、病理特点
&&& &&&&&&&&&&&&3
&&& 第一节& 肝脏的解剖& &&&&&3
&&& 第二节& 肝脏的生理、病理特点
&&& 第三节& 肝细胞损伤时的代谢障碍
&&& &&&&&&&&&&7
第二章& 中医学中肝的生理、病理特点
&&& &&&&&&&&&&&&8
&&& 第一节& 肝的生理功能& &&&&8
&&& 第二节& 肝的病理特点&&&&10
第三章& 中药引起肝损害的因素
&&& &&&&&&&&&&&&12
第四章& 药物性肝损害发生机理与
&&& 临床病理分型&&&&&&15
&&& 第一节& 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 机理&&&&&&&&15
&&& 第二节& 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的
&&& 分子机制&&&&&&15
&&& 第三节& 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
&&& 病理分型&&&&&&17
&&& 第四节& 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
&&& 药物分类&&&&&&18
第五章& 中药减毒研究&&&&&&19
&&& 第一节& &相畏&、&相杀&的
&&& 渊源&&&&&&&&19
&&& 第二节& &相畏&、&相杀&理论
&&& 配伍减毒的古代研究
&&& &&&&&&&&&&20
&&& 第三节& &相畏&、&相杀&理论
&&& 配伍减毒的现代研究
&&& &&&&&&&&&22
第六章& 中药肝毒性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 &&&&&&&&&&&&25
&&& 第一节& 中药肝毒性的研究
&&& 现状&&&&&&&&25
&&& 第二节& 中药肝毒性的分析与
&&& 研究展望&&&&&&29
第七章& 中药肝毒性研究的现代
&&& 实验手段&&&&&&&&33
&&& 第一节& 整体实验&&&&&&33
&&& 第二节& 体外试验&&&&&&37
第八章& 对于肝毒性中药临床使用的
&&& 几点思考&&&&&&&&41
下篇& 各& 论
八角枫根&&&&&&&&&&&&47
丁公藤&&&&&&&&&&&&&48
川楝子&&&&&&&&&&&&&49
川乌头&&&&&&&&&&&&&51
大白顶草&&&&&&&&&&&&53
大风子&&&&&&&&&&&&&54
大黄&&&&&&&&&&&&&&56
大戟&&&&&&&&&&&&&&58
及己&&&&&&&&&&&&&&59
马桑叶&&&&&&&&&&&&&60
千里光&&&&&&&&&&&&&62
山豆根&&&&&&&&&&&&&64
山蛩虫&&&&&&&&&&&&&67
土茯苓&&&&&&&&&&&&&68
土荆芥&&&&&&&&&&&&&70
巴豆&&&&&&&&&&&&&&71
火麻仁&&&&&&&&&&&&&74
天花粉&&&&&&&&&&&&&76
五倍子&&&&&&&&&&&&&78
五色梅&&&&&&&&&&&&&80
艾叶&&&&&&&&&&&&&&8l
白花丹&&&&&&&&&&&&&83
白花丹参&&&&&&&&&&&&85
白屈菜&&&&&&&&&&&&&86
白果&&&&&&&&&&&&&&88
半夏&&&&&&&&&&&&&&90
石灰&&&&&&&&&&&&&&93
石榴皮&&&&&&&&&&&&&94
石蒜&&&&&&&&&&&&&&95
四季青&&&&&&&&&&&&&97
地椒&&&&&&&&&&&&&&99
地榆&&&&&&&&&&&&&100
防己& &&&&&&&&&&&&&101
光慈菇&&&&&&&&&&&&103
合欢皮&&&&&&&&&&&&104
红茴香根&&&&&&&&&&&106
夹竹桃&&&&&&&&&&&&107
农吉利&&&&&&&&&&&&109
肉豆蔻&&&&&&&&&&&&111
西门肺草&&&&&&&&&&&112
朱砂&&&&&&&&&&&&&114
自然铜&&&&&&&&&&&&117
自消溶&&&&&&&&&&&&118
苍耳子&&&&&&&&&&&&120
苍术&&&&&&&&&&&&&123
杜衡&&&&&&&&&&&&&125
何首乌&&&&&&&&&&&&126
花蚁虫&&&&&&&&&&&&129
卵叶娃儿藤&&&&&&&&&&129
苏铁&&&&&&&&&&&&&130
芫花&&&&&&&&&&&&&132
芸香&&&&&&&&&&&&&134
狗舌草&&&&&&&&&&&&136
河豚子&&&&&&&&&&&&138
虎杖&&&&&&&&&&&&&139
金不换&&&&&&&&&&&&142
金粟兰&&&&&&&&&&&&143
罗裙带&&&&&&&&&&&&144
苦豆子&&&&&&&&&&&&145
苦楝皮&&&&&&&&&&&&147
苦马豆&&&&&&&&&&&&149
苦树皮&&&&&&&&&&&&151
昆明山海棠&&&&&&&&&&152
松萝&&&&&&&&&&&&&154
细辛&&&&&&&&&&&&&155
油桐皮&&&&&&&&&&&&159
油桐子&&&&&&&&&&&&159
鱼胆&&&&&&&&&&&&&160
鱼藤&&&&&&&&&&&&&164
鱼腥草&&&&&&&&&&&&165
泽泻&&&&&&&&&&&&&168
胆矾&&&&&&&&&&&&&169
炮甲珠&&&&&&&&&&&&171
砒霜&&&&&&&&&&&&&173
轻粉&&&&&&&&&&&&&175
相思子&&&&&&&&&&&&176
鸦胆子&&&&&&&&&&&&178
蚤休&&&&&&&&&&&&&179
栀子&&&&&&&&&&&&&181
柴胡&&&&&&&&&&&&&183
臭黄菇&&&&&&&&&&&&185
莪术&&&&&&&&&&&&&186
海藻&&&&&&&&&&&&&188
狼毒&&&&&&&&&&&&&189
铁棒锤&&&&&&&&&&&&191
铅丹&&&&&&&&&&&&&193
桐油&&&&&&&&&&&&&194
绣球&&&&&&&&&&&&&195
&&& 十一画
常山&&&&&&&&&&&&&196
黄花夹竹桃&&&&&&&&&&198
黄药子&&&&&&&&&&&&199
菊三七&&&&&&&&&&&&203
萝芙木&&&&&&&&&&&&204
绿盐&&&&&&&&&&&&&206
麻疯树&&&&&&&&&&&&207
密花本登树&&&&&&&&&&209
密陀僧&&&&&&&&&&&&210
绵马贯众&&&&&&&&&&&21l
商陆&&&&&&&&&&&&&213
蛇胆&&&&&&&&&&&&&216
蛇毒&&&&&&&&&&&&&217
甜瓜蒂&&&&&&&&&&&&219
铜绿&&&&&&&&&&&&&220
望江南子&&&&&&&&&&&221
银线草&&&&&&&&&&&&223
猪屎豆&&&&&&&&&&&&223
&&& 十二画
斑蝥&&&&&&&&&&&&&225
番泻叶&&&&&&&&&&&&228
葛上亭长&&&&&&&&&&&230
款冬花&&&&&&&&&&&&230
硫黄&&&&&&&&&&&&&233
棉花子&&&&&&&&&&&&235
普陀南星&&&&&&&&&&&237
喜树&&&&&&&&&&&&&237
雄黄&&&&&&&&&&&&&239
&&& 十三画及以上
蓖麻子&&&&&&&&&&&&242
薄荷&&&&&&&&&&&&&244
蜂毒&&&&&&&&&&&&&246
蝮蛇&&&&&&&&&&&&&248
雷公藤&&&&&&&&&&&&250
藜芦&&&&&&&&&&&&&255
麝香草&&&&&&&&&&&&257
酸枣根皮&&&&&&&&&&&258
藤黄&&&&&&&&&&&&&259
蜈蚣&&&&&&&&&&&&&261
&&& 中成药
丁香油&&&&&&&&&&&&265
大活络丹&&&&&&&&&&&266
三品一条枪&&&&&&&&&&267
六神丸&&&&&&&&&&&&268
牛黄解毒丸&&&&&&&&&&270
半硫丸&&&&&&&&&&&&273
地奥心血康&&&&&&&&&&274
壮骨关节丸&&&&&&&&&&276
参麦注射液&&&&&&&&&&278
穿琥宁注射液&&&&&&&&&278
复方青黛丸&&&&&&&&&&280
活力苏口服液&&&&&&&&&281
莪术油注射液&&&&&&&&&281
消核片&&&&&&&&&&&&284
消咳喘糖浆&&&&&&&&&&285
黑锡丹&&&&&&&&&&&&285
葛根素注射液&&&&&&&&&287
榄香烯乳注射液&&&&&&&&290
雷公藤多苷片&&&&&&&&&292
蝮蛇抗栓酶&&&&&&&&&&295
主要参考文献&&&&&&&&&299
客服专线:010- 客服邮箱:
Copyright & 北发图书网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北发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茴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