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计献策为创新形民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郊区乡开展献计献策活动创新联系服务群众方式
(发稿时间: 16:56:10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次数:(
 郊区乡党委围绕服务群众、服务大局、服务基层,精心组织开展了献计献策等“四项”活动,引导各级党组织及党员干部创新方式倾听民声,深入基层掌握民情,围绕发展汇集民智,推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经常化、科学化。&&&&&一是深入开展“三日一箱”党员活动。组织各村党组织结合实际,分别确定党员活动日、党代表工作日和党员志愿服务日,设立群众信箱,推动广大党员联系身边群众为群众代言,联系困难群众为群众排忧,联系普通群众为群众服务,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二是深入开展献计献策活动。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突出郊区建设、民生保障等重点工作,通过书面征集、网上互动等各种渠道,面向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干部群众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广泛集智聚力,推动“十二五”发展的思路、措施进一步完善提高。&&&&& 三是深入开展民主恳谈活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重大课题,组织各包片领导每月至少确定一个恳谈日,与各界群众面对面恳谈,倾听群众意见,积极改进工作,提升服务水平。&&&&& 四是深入开展“双述双评”活动。认真开展村队党支部书记上向上一级党组织、下向服务对象及群众代表述职评议活动,进一步规范落实党组织民主自治制度,从而实现“三个转变”、达到“三个进步”、推动“三个发展”。为党员及基层群众搭建监督平台,构建党群、干群互动的桥梁。&&&&& 据统计,在“四项”活动中,全乡党员干部共宣讲政策20场次,走访群众3000多户,慰问帮扶困难群众200多户,收集合理化意见建议60余条,在广泛集中民智民意基础上,积极探索研究郊区乡发展定位、招商引资、社区建设、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提高行政效能,创造经济发展的郊区而努力奋斗。(责任编辑:郭万贤& 供稿:王晓雪)  
主办单位:中共额敏县委员会
额敏县人民政府&&&&版本:V1.0 B
地址:额敏县友好路
理:额敏县电子政务办
【新ICP备号】
本网站为额敏县政务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以上涓瀹舵娓╁妯″板灞
&&ヨ 锛瑙涔璁拌 澶惰锛 归╁30骞达负浜哄娓╁浜哄虹娓╁妯″板舰夸濡浣璧板烘扮灞涔璺杩ワ涓衡娓╁妯″涓妯″村灞璁ㄤㄦ俯宸涓捐ヨ姹澶у浜ぇ瀛娓╁澶у涓瀹躲瀛ㄧ璁ㄤ腑锛瀵规娓╁妯″妯″浼缂虹癸骞朵负娓╁妯″板灞&&ㄦ界缁句锛娴娓╁妯″涓姹娴娣卞虫ā寮挎娴妯″涓瓒抽1985骞达涓娴枫瑙f炬ユャ澶寸涓锛绗娆″虹浜娓╁妯″瀛硷骞惰瀹涔涓轰唬琛ㄤ浼涓瀹(姘)ㄧ灞妯″涓稿妯″浠h〃版(绀惧)垮涓诲灞妯″&&ㄦ娆$璁ㄤ涓锛娓╁澶у瀛㈡璋㈠ユ猴涓瑙板哄板轰互寮杩モ涓轰富灞妯″浣垮浼涓璧板哄惧浜库涓涓锛娓╁姘ヤ涓ㄢ璧板哄涓娲昏锛2005骞村锛娓╁璁剧澧澶浼涓烘341瀹讹甯ㄥ藉浜у哄17.36浜跨灏ゅ舵俯宸ュ澶渚ㄨ浼澶浼匡缁娓╁浜哄浜ュ虹圭癸ㄦ缇涓绛板哄浜14瀹跺澶涓藉ㄨ颁灞讹璋㈠ヨ涓猴涓归㈣粹妯″锛ㄢ璧板哄跺ぇ寮杩モ锛涓归杩瑕杩涓姝ュヨ韩匡璧板哄璧板村ソ&&浜ぇ瀛辩瀛㈡绔ユ浜娓╁浠モ璧板哄涓轰富灞妯″朵猴娓╁瑕灏璧+ゅ璧板哄杞涓衡璧+版瑰杩灞楂版骇涓锛甯ㄣ淇杩浜т绾с绔ユ寤鸿锛甯瑕瀛垮ㄨ妯″腑ョ浣杩垮借浆锛寮烘垮寮瀵硷蹇般涓浼锛灏浼缁浜т楂版骇涓杞锛浠ラ版归浼缁浜т锛ㄩ㈠娓╁绗娆¤法瓒
瀛浣锛 惧ぇ 榛璁 缂╁
娴ICP澶B2-芥板2006.78缃缁骞垮缁ヨ璇锛2澧肩典俊涓$ヨ璇淇℃缁浼璇
娓╁缃锛淇您当前的位置:
摸清问题 找准办法 为社会管理创新献计献策
【字号: |
  今年,中央把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作为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的主题,具有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和现实的重大指导意义。从实践层面看,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从国际形势看,是对一些国家政权更迭悲剧的深刻反思;从我省实际看,社会管理创新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到河北视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着力点。中央作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一重大决策,是深入研究、反复思考、长期酝酿的结果。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既是推动我省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应该交上的一份答卷。
  一、关于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社会管理创新理论体系及历史沿革的基本认识
  社会管理既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也是一门科学。严格来讲,社会管理并不是一个新课题,因为这项工作我们一直在开展;而社会管理创新才是新课题。现在,大家从事的工作也都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对社会管理还缺乏理性思考和系统研究。所以,要切实把社会管理工作调查好、研究透,首先要搞清与社会管理密切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理清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历史发展脉络。
  第一个概念,什么是社会。今天的&社会&是&社&和&会&两个词的机会。在古代,&社&是指人们祭祀的共同场所,后来引申为人民进行共同活动的场所。&会&是聚集、集合的意思。社、会连用,始于唐宋,原意是指人民为了祭神而集合到一起,后来逐渐伸为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现在,对&社会&通常有三个层面的理解。第一层面的社会泛指整个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相对应的一个抽象概念,比如我们常说的共产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等。第二层面的社会指的是经济之外的范畴,是与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比如我们常说的社会发展、社会活动等。第三层面的社会是指与政治、经济、文化相并列的概念。现在我们提出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的&社会&,就是第三层面的社会。
  第二个概念,什么是社会建设。&社会建设&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中国社会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孙本文先生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的。发展到现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建设指的是社会主体从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在社会领域从事的各项建设。具体说,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实体建设,如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社会环境建设等;二是非实体建设,也就是制度建设,如社会结构的调整与构建、社会安全体制建设、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等。在社会建设体系中,社会实体建设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基础;社会制度建设则使社会更加有序和谐,是保障。
  第三个概念,什么是社会管理。从2002年社会管理首次列入政府的目标职能开始,社会管理的内涵经历了数次调整,不断充实和完善。目前,对于社会管理的含义,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解读。综合他们的看法,社会管理就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行政、法律等各种形式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进行指导、服务、协调、控制的职能,以保证社会正常有序、安全运行,实现社会和谐、全面进步的目标。其中,社会管理的主体,主要是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社会管理的原则,是公平和公正;社会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和谐与社会进步。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社会管理既涉及部分实体建设,也涉及部分非实体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第四个概念,什么是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创新,指的是按照社会发展新要求,对那些落后的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改造和升级,构建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一直以来,特别是中央部署三项重点工作以来,全国各地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和尝试。比如,重庆、四川等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的做法,江西、山东等地对刑释解教人员建立必接必送和有效安置机制的做法,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的做法,还有我省构建&三位一体&大调解体系,建立涉法涉诉联合接访服务中心等做法,这些工作后面我还要详细介绍,都属于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在我国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发展的过程。对此,我们要明确两个方面的基本认识。一方面,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奠基性、开创性工作,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相适应的。这一点必须要肯定。另一方面,社会管理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深化、日益完善的过程。其发展脉络,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我们可以称其为计划管理阶段。建国以后,我们在大规模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展开了大规模的社会建设,只是过去没有用社会建设这个概念去指出称它,而把它分别归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名下。在这一阶段,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全面垄断经济社会资源,主要实行以&单位制&和城市街居、农村社队制相结合的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党和政府主要通过单位、街居、社队联系群众、整合社会利益、调解社会矛盾,单位和基层组织包揽了社会事务,承担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管理呈现出高度一元化的模式,就是简单地&指挥&与&服从&,即个人服从集体、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从社会学的视角看,这是与计划时期的社会结构相适应的。当时,除了&阶级敌人&之外,在人民内部虽然也有工农兵学商之分,但这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他们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厉害冲突。社会结构分化的简单化,导致社会管理也就简单化。
  第二个阶段,就是改革开放前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可以称其为初步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探索性的工作。1982年,全国人大制定通过了第六个五年计划,与前五个五年计划不同,&六五&计划的名称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第一次把社会发展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基本方针是&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之后的十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一些深层次矛盾开始凸现,社会管理不适应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为此,1993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明确提出,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特别是要加强社会管理职能,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良好社会秩序,首次将社会管理列为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这表明当时党中央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已经逐步认识到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并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工作。
  第三个阶段,就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的这段时期,我们可以称其为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面对新世纪我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和新的发展要求,党中央不断就加强和改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制定方针政策、作出工作部署,有力推进了社会管理改革创新。其中,2002年党的十六大的召开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这次大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四位一体&。提出社会建设&的新概念,并把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并列,这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一次重大飞跃与升华。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把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作为健全社会管理的工作目标。目前,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特别是经过十六大以来近十年的集中发展和完善,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管理工作领导体系,构建了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制定了社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第四个阶段,就是从胡锦涛总书记这次省部级研讨班讲话开始,到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们可以称其为完善提高阶段。此次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重要讲话,不仅是党中央对新形势下社会建设与管理规律的最新科学阐释,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管理工作的新起点,是一座新的里程碑。与以往的工作部署相比,这次讲话具有实质性的突破和发展。我感觉,主要体现在&三个更加&:一是理论视野更加高远。前面已经提到,社会建设上下了较大功夫,而社会管理却进步不大,留下很多隐患。这次,中央把社会管理提升到执政治国的高度来部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格局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建设将变得更加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基本格局也会更加完善。二是工作内涵更加丰富。过去,我们讲的社会管理是狭义的,主要任务集中在对一般社会秩序的规范上,主要目标放在人、事、地、物、网上。现在,中央提出的社会管理内涵比以前丰富得多,把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作为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从狭义的社会管理上升为广义的社会管理。显而易见,这比去年的中央13号文件和三项重点工作的范畴拓展了很多。三是工作重点更加明确。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理清了社会管理七个方面的基本任务(即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提出了八个&进一步&的工作重点(即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这就使得今后的工作主线更加清晰,有了明确的抓手和着力点。这些重要论述,是我们党第一线就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做出全面系统阐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我个人认为,以这次讲话为标志,未来二三十年,我国将进入一个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并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二、近年来我省加强和创新社会的主要做法以及存在不足与问题
  近年来,我省各级各部门对社会管理重视程度逐年增高,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去年,中央将社会管理创新作为三项重点工作之一做出部署后,云川、全国和志方等领导同志对社会管理高度重视,多次提出具体要求。成立了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领导小组,志方同志作为组长,亲力亲为,分析研判形势,谋划部署落实,在社会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使整体工作得到了有序推进。深入推进&三位一样&大调解,大量矛盾纠纷得到妥善化解;实施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风险双评估,从源头上消除了一大批不稳定隐患;在全省乡镇(街道)建立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实现了社会管理联抓、联治、联防;开展经常性的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整治工作,有效改变了一些治安乱点的面貌;加强对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使社会弱势群体受到应有的保护和尊重;强化网络虚拟社会监管,最大限度地遏制了其负面作用;建立应急处突队伍,提高了公共危机处置能力。今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又出台两个文件,就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构建&大维稳&格局做出部署,以此来进一步破解目前我省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应该肯定,我省社会管理工作取得重大成效,一些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但是,从整体来说,我省与一些兄弟省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有些差距还比较突出。利用这个机会,我和大家交流一下意见.希望能够给大家开展调研活动、起早调研报告提供一些参考。
  一是一些地方党委政府重视不够,摆位不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省委、省政府也多次做出强调。但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这两句话,在一些地方还没有落到实处,很多地方党政领导没有把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真正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很多领导包括一些市委书记、市长,仍然认为社会管理是稳定问题,市政法部门的工作。在发挥政治体制优势方面,在出台管理政策规定方面,在宏观统筹、把握、监督,包括工作推进上,一些地方措施乏力。有的领导同志还存在片面的政绩观。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社会管理格局中,如果做不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就谈不上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二是工作总体一般化,缺乏亮点。近些年,我省各地抓社会管理创新付出了很多努力。但与其他省市比较发现,很多是表面文章,针对性不强,不深入,不精细,缺少亮点。原因就是对问题研究、分析较少,没有找准深层次原因,没有摸透深层次规律,没有抓住关键环节,没有干到点子上。即便是有好点子,也没有像人家那样一抓到底,抓到位。如果不改变这种状态,我们就有可能老是跟在别人屁股后边,落后的工作没有起色,先进的工作也要丢到特色。
  三是有关部门履职不到位。相关部门特别是一些政府部门缺乏主责意识,总觉得抓社会管理是&友情客串、帮忙赞助&,思想没压力,工作不深入、不细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这些年,我们在解决涉法涉诉问题下了很大功夫,如成立了联合接访服务中心,采取&一站式&接访,受到了群众的真心欢迎,昔日的&万张白状纸&变成今天&百面红锦旗&。但是,目前上访压力还是很大,存量不减,增量不断,变量较大。我分析认为,关键是源头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解决信访问题,我们应该从源头治理,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今年年初,省委、省政府下发了构建大维稳格局的意见,对各部门都提出了责任要求,关键还是落实。
  四是一些管理手段僵化简单。只讲管理不讲服务,只讲堵控不讲疏导,只讲政治不讲规范,只讲打击不讲保护,只顾解决眼前问题不顾如何长远发展,结果是解决一个问题,引发了新的问题。我们一些同志包括一些领导不能老用老眼光看待新问题,总是依靠或者试图依靠强制手段来解决问题了。
  五是社会力量参与不够。我省一些地方政府对工作参与引导不够,习惯于大包大揽、单项管理,一些本该属于社会力量承担的社会性、公益性、事务性的社会管理任务,因为统统由党委和政府来管,实际上是管不了也管不好。
  三、今后一个时期加强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努力方向
  马克思墓碑上刻着他一句名言:哲学家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如何改造世界。刚才,我们谈了很多问题,也谈了兄弟省市先进的做法和经验。发现问题、差距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对我省来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主要是抓两个方面,一是加强,特别是加强党委领导的政府负责,党政担纲解决重大社会问题,把社会管理放到与经济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抓,这是前提,也是保证。同时,对实践证明有效、符合新形势需要的工作措施,尤其是刚才谈到的经验做法,要坚持、要完善、要发扬光大,决不是丢在一旁,另搞一套。二是创新,就要调整、更新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陈旧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方式,与时俱进,大胆探索。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努力,推进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如何做到这两个方面,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项重点工作&,以及周永康同志提出的&十条经验&和&九个方面要求&已经给出了答案。这既是我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主攻方向,不少也是我们的薄弱环节。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结合省情实际,认真践行和探索,并上升为制度规范,形成社会管理的长效机制。归纳中央领导点出的经验和提出的要求,主要涉及10个方面:
  一是抓好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定然趋势。让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顺利融入城镇,目的是避免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城市病&;对待特殊人群没有特殊的关爱,社会就安定不了,社会就和谐不了。这都是战略问题。在&3.14&、&7.15&事件及我国发生的其他群体性事件中,特殊人群在里面冲锋陷阵,打、砸、抢、烧的骨干分子都是特殊人群。关于抓好流动人口,永康同志明确要求,把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延伸到流动人口身上,使他们进入城镇社会管理工作范畴。在这方面,我省正在建立常态入户访查机制、加强重点人员动态管控、推行居住证制度,力争做到常住人口管的准、流动人口管得活、重点人口管得严。同时,为了适应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我们对户籍制度惊醒改革,减少了落户城镇的条件限制,极大地方便了流动人口落户的需要。但是我们抓流动人口管理,只是抓了一些初步的、浅层次的问题,对于后边的深层次问题,如就业、医疗、教育、社保、子女入学等,都没有及时建立配套制度,给社会管理带来很多隐患。下一步,我们要结合我省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有序放宽城市落户条件,不但让人进城来,还要做好配套服务,使他们在就业、居住、医疗、教育、社保等方面享受应有的待遇。同时做好管理工作,使他们在分享城镇化成果过程中逐步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主人。概括讲,不但把人引进来,还要管得住、服务好。
  关于特殊人群,永康同志提出要实行特殊关爱,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我省对特殊人群服务和管理的覆盖面还比较窄,一些具体措施还没有落到实处。其他省市都给我们树立了和好的榜样,我们今后一定要以更大的力度克服不足,尽快赶上。
  二是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设管理。目前,我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有165万个,从业人员960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已经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推动力量,也是安置就业的主力军。为切实解决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劳动关系不和谐的突出问题,我省从2005年起组织开展了创建劳动关系和谐单位活动,逐步建立起员工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支付保障机制、第三方协调劳动关系机制。这项活动已经成为新时期我省工会工作的一项品牌。去年以来,又按照全国总工会的要求,加大推进&两个普遍&(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对照永康同志的要求,我们在推动建立员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方面做得还不够。今后,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保证职工工资(工价)与企业效益的增长相适应,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同时,要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健全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加强劳动监察,保障劳动者权益。这些都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大家要纳入这次调研思考的范围。
  三是抓好社会组织发展管理和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活动管理。社会组织是社会运转的&润滑剂&,又是化解矛盾的&稀释剂&,对党委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对社会组织的发展管理,永康同志明确提出,要坚持一手积极引导发展、一手严格依法管理,建立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管理体制。重点扶持发展经济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依法加强对政治类、法律类、宗教类社会组织以及有境外复杂背景的社会组织的监管。目前,我省登记的社会组织仅有一万两千多个,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截止2009年底全国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有43.1万个)。我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社会组织培育不足;一方面,已有的社会组织有规范引导不够。在这方面,北京、上海等地走出了一条新路,实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要按照永康同志的要求,在社会组织的发展和管理工作中,真正做到宽严得当,突出做好加快培育和优先发展经济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让他们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要研究适合我省实际的社会组织管理新模式,真正做到既发展得好又管理得好,确保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四是抓好依法维护群众群益机制建设。社会管理,说到底就是做群众的工作。做好群众工作,最关键的就是要牵住协调群众利益这个&牛鼻子&,依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一直以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但与新形势下广大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相比,特别是与中央领导的要求相比,我们在这方面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领导提出的&四大机制&建设(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这是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总抓手。&四大机制&的内容和有关要求,中央和我省都有具体规定,不久前省委省政府还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工作措施和要求都非常明确,关键是要落实到实处。在落实过程中,我省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还有什么差距和不足,需要在哪些方面加以加以加强和改进,希望大家在调研中认真研究解决。
  五是抓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近年来,我省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乡级组织开展了以打黑除恶为龙头的一系列严打和专项斗争,保持了对刑事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同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防并举,标本兼治,全省保持了良好的治安局势。但是,我们目前仍处于刑事犯罪高发期,犯罪数量持续攀升,犯罪智能化、职业化、网络化、复合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下一步,我们要很好地落实永康同志要求,继续大力实施&平安工程&,积极构建新形势下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努力形成&六网四结合&(街面巡逻防控网、社区农村防控网、单位内部防控网、行业场所防控网、动态轨迹防控网、区域治安协作网等&六张网&,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网上网下结合的&四结合&),建立全方位、全天候、立体化的社会面动态防控网络,扩大技防在社会治安防范和社会管理工作中的覆盖面,提升社会管控效能。
  六是抓好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社会管理有常态和非常态管理之分。应急管理就是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置。我省对应急管理工作一直紧抓不放、特别是经过奥运安保和国庆60周年安保两场大战的磨砺,我省应急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在组织体系方面,我省于2008年成立了&河北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市、县两级政府全部组建了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建立了检测预警、应急处置、舆论引导、军地联合等应急管理机制,初步形成了统一指挥、上下一致、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在应急保障方面,以省政府值班室为依托,建成了与国务院应急平台视频系统互联互通的简易应急平台,各有关部门都建立了资金保障和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在应急队伍方面,逐步形成了以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为骨干,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各负其责,企业专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共同参与的应急队伍各负其责,企业专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共同参与的应急队伍体系。但从应急处置工作实践来看,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面对当前严峻的公共安全形势,如何充分借鉴四川、甘肃、青海成功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做法,以及北京、上海、广东做好重大安保工作的经验,在我省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科学有效的应急管理模式,提高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迫切需要我们在这次调研中研究解决。
  七是抓好互联网、手机等信息网络建设管理。从管理上看,我省和全国大部分地方一样,互联网审批管理由省通信管理局主管,互联网专项内容主管部门涉及省政府新闻办、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等10各部门。除中央政法规和政策外,2005年,我省出台了《关于互联网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就建立完善互联网安全监管体系和开展互联网专项整治工作提出了明确意见,对各职能部门在互联网管理中的具体职责进行了明确。当前我省互联网管理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互联网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存在&无法管&的问题;二是缺乏统一协调机制,没有很好地形成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的局面,存在&管不住&的问题;三是管理手段、管理方式滞后,存在&管不好&的问题。下步工作中,应该针对上面三个问题,加快立法步伐,整合管理资源,强化领导机构,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加强互联网的源头控制机制,稳妥推行网络实名制;加强虚拟社会管控机制建设,形成集网上打、防、控、管、侦于一体的综合管控手段体系;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机制建设,营造手法经营、文明有序的良好氛围。
  八是抓好基层社会管理。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层社会管理搞不好,整个社会管理就会如同建在沙堆之上的大厦,时刻都有倾覆的危险,近年来,我省十分重视基层社会管理,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我们目前的工作水平和管理状况,仍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的需要,急需对基层社会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包括基层党组织创新、工作制度创新、工作方式创新等多个方面。可是我们对社区的管理服务远远跟不上。如何建立健全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社区管理体系,是我们亟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建议作为重点调研课题。
  九是抓好社会诚信制度建设。我省深受假货之害,前些年相继出现&红心鸭蛋&、&黑心棉&、&毒水饺&、&问题奶粉&,近期又有昌黎假葡萄酒。这一波波造假制劣丑闻说明,制定再多在完善的规章制度,如果不狠抓落实,就等于废纸一张。今后,我们要认真贯彻永康同志要求,认真执行省政府关于建设&诚信河北&的指导意见。第一,要建好信用系统,省直商务、税务、工商等各有关部门都要建立健全全系统行政管理相对人的信用档案和信用信息资料。第二,建好河北省征信咨询服务中心,向社会提供企业征信、个人征信、财产征信等项服务内容。第三,建好省征信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信用信息的网上发布、查询、公示、互动和监管。第四,设立信用体系建设专家组,定期研究分析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和问题,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法规,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决策性建议。
  十是抓好精神卫生工作。我省在精神疾病治疗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截止去年底,全省排查登记精神疾病患者73000余人,全部建立了健康档案,每年至少随访4次,并且全部纳入久之范围。心理卫生干预方面,我省开通的&12320&公共卫生热线电话中增加了心理干预职能,随时满足群众心理卫生需要;针对不同的个体需求,探求建立了心理咨询、心理救助等多种心理干预形式;针对流浪乞讨儿童、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特点,加强心理矫治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据调查,眼下精神疾病医生、心理医生不足,收治精神病人的服务标准混乱,制约了精神卫生工作顺利开展。下步工作中,要加强精神卫生事业的人力物力支持,提高保障水平;逐步建立精神健康的测试体系,以利于早发现、早治疗,降低社会成本。(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长 张越)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献计献策
责任编辑:张鹏宇
您是第&&&&位登录网站
主管单位:中共河北省委政法委员会&&&&河北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
备案序号:冀ICP备号-1&&&&技术支持:
联系我们: 1&&&&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孙兴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