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奶茶学习培训的研究性学习,该怎么去研究,关于奶茶学习培训什么方面的的?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高中新课程研究性学习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2:46:3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高中新课程研究性学习.DOC
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研究性学习论文
下载积分:3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2|
上传日期: 13:23:5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研究性学习论文.PDF
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研究性学习 课题汇总
下载积分:6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5:52:00|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研究性学习 课题汇总.DOC
官方公共微信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二小学
&|&&|&&|&&|&&|&&|&&|&&|&&|&&|&&|&
您现在的位置:&&>>&&>>&&>>&文章正文
[推荐]《走进紫金山――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结题报告
&&&热&&&&&
【字体: 】
《走进紫金山――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结题报告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
《走进紫金山―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结题报告
南京市锁金二小&&&& 执笔:王翠琴& 曹菲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环保问题的国际化,对全民进行环境意识的培养,对中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已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外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把环境教育列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在教学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造,对其民族环境意识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和实施教育起步较晚,《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指出“要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使环境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也是党的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需要。
国内目前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生环境教育工作起步较早发展快,我国的环境教育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环境教育体系。但国家课程开发存在固有的弊端,相对于广大的教育人口和地区差异而言,国家课程开发主体的代表性是非常狭窄的,或者说,它只能忽略差异性而寻求共同性与统一性。在社会生活日趋多元和变化发展日益迅速的当今时代,其局限性就越来越明显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的课程理论与课程开发实践应运而生。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课程理论和课程开发实践不断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
我国环境教育的任务仍十分繁重,目前在总体上还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要求。当前环境教育普遍采用的渗透教学模式,将环境教育的内容分散结合到已有学科中去,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原有学科的教育方法,这些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反映环境教育这一新兴教育对学生知识、技能、意识、态度、价值观塑造的要求?是否能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呢? 讲授法是目前教师在环境教育中采用的最主要的方法,而教师希望采用的主要方法如调查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法实际工作中却应用较少。当前环境教育的教材还不多,尤其是适应素质教育而不是按照应试教育思路制作的参考资料与教材更少。资料陈旧,联系本地实际的较少,这大大限制了教师采取生动多样、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的可能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与适应性。这一新的变化,使学校自主设计“校本课程”成为新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而“课程资源”也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出现的新概念。
(二)课题提出的意义
我校坐落在绿树葱茏的钟山脚下,波光潋滟的玄武湖边,是一所年轻的省级实验小学。紧靠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生态学会就在南林大,在进行环境教育方面,我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经常得到林大专家教授的指导。全体师生有着较强的环境意识,学校具有良好的环境教育的氛围。我校尝试着将“环境教育”作为课题研究,试图编写“环境教育”的教材、并在“环境教育”课程开设与实施上进行较深入的探究。开发适合我校环境教育特点的课程,对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出素质全面的新世纪人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通过该课程的开发,以形成学校的特色,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我校地处紫金山下、玄武湖畔,拥有丰富的环境资源,此外又与南京林业大学为邻,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该课程的开发,使教师意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创新,这一权力所要承担的课程责任,使其能够体验到对自身素质的挑战。
2、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立体、全方位、多渠道的环境教育,使学生的爱护环境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方式在学习、参观、访谈等各种活动中自然养成。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借助校园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塑造生态校园文化。发挥地方资源的优势,促进了环境教育的深入发展,
3、通过该课程的开发,把一部分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确立学生真正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在受教育中的自主性,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实现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的目的。
“十一五”期间,将是我校发展的关键期,也是进一步提升我校办学品牌,建设质量好、环境美、特色明的省级实验小学的重要机遇期。我们将在原有积淀和成功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办学特色,把特色教育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重要抓手,全面思考、全员参与、全力打造,让生态教育特色深入教师、学生、家长心里,让生态教育促进学校全面、高质、高效持续发展。
二、课题的界定
地方特色资源:主要指的就是社区环境。社区环境与作为学校教育宏观环境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心理要素。不同的是它既是后者一定时空的沉积,对学校教育育传递后者的诸种影响,构成学校教育的中介环境,又因不同于一般社会宏观环境而具有的自身的社会文化特征,从而具有环境影响的独立个性,成为学校教育的直接影响源。我校地处紫金山脚下,紫金山不仅是一座风光秀丽闻名全国的旅游胜地,而且拥有中山陵等深厚历史积淀的人文景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类。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就是通过校本课程实施系统的环境教育,引导学生走进紫金山,从而对这一优厚的人文环境资源进行认知、品味和解读,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养成自觉的环境行为,形成理性的环境价值观和审美观;让学生通过对这一独特的穿越历史时空的地域文化进行反思,使学生体会其中的人文意蕴,会使学生从中获得的民族自豪感得以升华,形成理性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
(二)对生态教育内涵的解读
其一,“生态”是指自然环境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动态平衡关系。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我校的校本实际,我们把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生态环保教育方面,通过校本课程的渠道,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来实现。
其二,“教育生态化”,这是为适合社会发展,使师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地、自由地、和谐地发展,从而构建一种先进的、科学的、优质的,使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共赢的教育。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研究,通过研究将“生态教育”的理念引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即引入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引入到各类学生特色活动中;引入到学校的全面工作中。
三、研究目的
通过本课题研究,首先进一步丰富环境教育理论和校本课程理论,试图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概括,为上述理论提供经验典范。其次利用紫金山独特的地方资源,构建起环境教育的校本课程,引导学生欣赏和关爱大自然,关注校园、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方法与能力,培养学生对环境友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选择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最后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推进小学环境教育促进校本课程建设的决策提供参考。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国外先进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
以“校本”课程来激活学校教育,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新趋势。国外,尤其是美国,早在上个世纪就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尝试,积累了许多经验,这些均可成为本课题研究的参照和借鉴。
2、环境教育理论
环境教育”概念正式确立于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环境规划署国际环境教育规划司召开的贝尔格莱德会议。1977年在第比利斯召开的国际环境教育大会则使“环境教育”日趋完善和成熟,该大会明确宣布“环境教育在现有的课程中是一门新学科,它应作为一个组成部分包含在现有教学计划及教学过程中。”就其内涵而言,是关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和作用的一种教育活动。就其处延而言,包括环境意识和观点的培养。研究环境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传授环境平衡、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治理方法的知识和相应的实践技能等多项内容。
3、多元智能理论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发展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素质比智能更重要”的观点,打破了传统的关于智力的偏颇论调,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为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纲要》中指出: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机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纲要》还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教育。
&5、心理学、教育学理论
有研究表明:人的生活习惯和技能,3岁前形成50%;6岁时形成30%;其余20%是20岁前形成的。儿童和少年精力旺盛,接受新鲜事物快,可塑教育强。如果他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养成了自觉的行为习惯和技能,长大后就会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具有现实意义。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假设
1、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校本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努力做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开展以调查、研究为主要方式的实践活动保证了学习过程的自主性、探究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该课程以学生需要为向导,教学时注重以人为本,进行差别教育,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个性张扬的舞台。
4、转变教师的教学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通过亲自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5、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形成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6、总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初步形成课程开发的实践成果。
因此,根据校本课程开发与环境教育的内涵、要素等相关理论和具体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研究和开发以紫金山独特的地方资源为内容的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并形成与其相匹配的实施机制,从而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观点和创新点
(1)利用紫金山独特的地方资源开发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及其内涵要素的理论研究
(2)紫金山环境教育资源状况的调查及其分类研究
(3)利用紫金山独特的地方资源进行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4)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的方法、途径及其操作策略的研究
(1)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地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学校可根据本地本校情况选择国家课程,也可因地制宜,自行挖掘、开发、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创造性地实施适合本校的乡土校本课程。
(2)在基础教育阶段,环境教育要作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中小学生正确认识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
(3)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善于挖掘和利用当地体现民族精神的各种资源,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
(4)环境教育课程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活动,将环境知识、技能及态度的获取与实际运用相结合,从而使环境教育的各部分内容内化于学生自身(并通过学生影响到其他普通民众),并在今后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问题时将所获得的各方面知识技能外化于具体的行为之中。通过教育,使学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一是开发校本课程从自己学校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地方有特色的资源,由本校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保证了学校与学生个性的发挥与发展,弥补了以往课程体系的缺陷与不足。二是注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以强烈的探究欲、好奇心,大胆想象,不断观察、思考、发现环境问题,探究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途径,进行新的组合与创造。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
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小学生主动性发展的内涵、目标进行研究。搜集整理和运用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
运用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小学生学习、活动等主动性的现状并分析归纳出影响小学生主动性发展的因素及其对策。明确研究的主要方向。
&&& 3、行动研究法
运用行动研究法,通过计划、实践、总结分析、再实践、再总结分析等几个环节,对促进小学生主动性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及评价方法进行实践研究。
4、经验总结法
运用经验总结法对小学生主动性发展的实践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归纳出促进小学生主动性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八、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是根据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计划、调查、开发、应用和总结反思等几个环节,积极开发利用紫金山资源开发环境教育校本课程,探索出“利用紫金山资源开发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方法、途径及其操作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从而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本课题研究可分以下三个阶段:
(一)2006、3-2006、8准备阶段
&1、组建领导小组、聘请专家,编制第二期校本教材。
&2、举办“锁金二小2006首期生态节”,邀请专家教授、领导、家长参与活动,营造特色活动氛围,进一步赢得专家教授对我校生态教育活动的支持和帮助,赢得社会各界对小学开展生态教育重要性的认可。
(二)2006、9-2009、7实施阶段(分为4个阶段)
1. 2006年9月-2006年11月。重点研究子课题1,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概括、提炼出利用紫金山独特的地方资源开发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及其内涵要素,搜集整理运用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撰写研究论文《利用地方资源开发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探索》、《国内外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比较研究》。
2. 2006年11月-2007年3月。重点研究子课题2,主要通过调查研究法,摸清紫金山环境教育资源状况及其分类,为开发环境教育校本课程提供事实依据,并提出具体的对策,明确研究的主攻方向。撰写调查报告《紫金山环境教育资源状况的调查》。
3.2007年3月-2007年9月。重点研究子课题3,主要通过行动研究法,编写利用紫金山独特的地方资源进行环境教育校本课程,通过实践研究和反复研讨,开发出独具的地方特色的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完成校本课程《走进紫金山》。&
4.2007年9月-2009年5月。重点研究子课题4,综合运用行动研究、经验总结、案例研究等方法,实践研究出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的方法、途径及其及其操作策略。撰写研究论文《利用地方资源开发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方法》、《利用地方资源开发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操作策略》等20篇左右。
&&& (三)2009、8-2009、12总结阶段
1、推出典型的特色课、研究型学习课、综合实践活动课。
2、编写生态教育课程教学案例、编写生《锁金二小生态教育论文集》。
3、在区教科研杂志刊登锁金二小生态教育专刊。
4、在省生态学会刊物上刊登锁金二小生态教育活动。
5、请教育界、生态学界专家来校对特色课程进行评价。
6、撰写总结报告,制定下一轮特色课程实施计划。
九、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课题的实施与评价
1、课题的实施
(1)成立学校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工作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是决策者,对该课程开发进行全面负责。杨芳莹、杭海燕任副组长,具体负责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等工作,由各类课程的负责人担任,具体落实好各门课程实施工作。学校的生态教育主要由班主任承担教学任务。
(2)制定锁金二小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计划,学校该课程开发与实践工作小组本着“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原则,起草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方案。经学校审议通过后,各课程的专任老师根据些方案制定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课程实施计划,目标明确。其次是课程内容的安排,要求重点明确,按从易到难,依学生的实际,课程资源的情况来安排。涉及到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来自编或选编校本课程的教材;怎样组织这些内容,准备哪些教学用具或教学资源;在课程上如何设置等问题,然后是课程实施预设:涉及课程实施方法、如何组织教学,一周的课时安排,场地的安排、人数的要求等内容,最后是课程评价建议:如何对教师自身和学生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涉及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等。
(3)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培训。
学校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对教师进行各种模式的培训,从而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为了将研究细化,求得实效,我们把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编写教材,付诸实施。参与的教师立足学校特色课程特点,与高校教授合作编写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各课教师再根据本年级本学科学生的个体差异,分解教材付诸实施。
第二阶段:积累材料鼓励创新,及时交流经验,鉴定经验的可取可行性,鼓励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第三阶段:完善校本化体系,展示成果,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出版研究论著,呈现课程特色成果。汇报观摩课展示,学生才艺展示及各类研究成果展示。召开验收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2.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体系
为了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合理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张扬学生个性,形成学校特色,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评价,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
(1)对教师的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评价,这样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评价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同时重视学生、家长、教师同行,校长对教师评价、方法有调查问卷、课堂记录、案例评析。
(2)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评价。我们建立了锁金二小教师业务考核制度。通过调查问卷、谈话等形式,每学期进行测评,并着手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档案袋”,记录教师专业成长过程。
(3)对学生成长的评价。
评价时,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关注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过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师生关系的实际感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成功的体验等成为评价学生的主体内容。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我爱大自然”系列活动,如去野外采集菌种,拍摄生态环境方面的照片,写生态小论文,每周进行由班级主持的生态晨会展示,生态班队会及生态手抄报等评比;科技方面可通过开展以“我身边的科学”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写科学小论文,组织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要明确学校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
2、合作性:课程开发是一种集体配合的事业,学校课程更是如此。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教师要与校长、其他同事、学生、家长等通力合作,发挥群体智慧。
3、民主性:领导、教师、学生、家长构成学校教育的“共同体”,成为学校课程开发的主体。在开发过程中,应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形成一个民主氛围。
4、选择性:学校课程开发要有利于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和个性得到张扬。因此,学校课程开发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适应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
5、开放性:学校课程开发在资源方面,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资源;在开发主体方面,要充分调动领导、教师、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6、灵活性:学校课程开发是一项新的工作,因此在学校课程开发上,无论是选用、改编或新编课程,不求全求大求新,立足本校实际,量力而行,逐步完善。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活动
1、以科研为先导,确立创建生态特色学校理念
我校紧靠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生态学会就在南林大,在进行生态教育方面,我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经常得到林大专家教授的指导。我校会同生态学会专家、区教科所领导经过多次商定,确立了学校特色创建的落脚点――生态教育。在创建过程中,我们把教科研工作作为特色形成的重要抓手,重视过程研究。学校成立了青年教师教科研骨干队伍,定期学习,定期交流,促进过程细化、深化、实效化。主课题下的子课题“开展生态教育,促学生主动发展”由生态课题组负责,在江苏省生态学会的支持下,在南京林业大学专家教授的直接指导下,研究工作有序推进,不断深入。
2、聘请专家教授指导,选准研究切入口
生态学是个很大的领域,它包括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水生生态、水资源生态、环境生态等方面。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对小学生进行学科性、系统性很强的生态学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小学生一定会感到艰深、枯燥,继而失去参与研究的兴趣与热情。那么,选择哪一个点切入既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又能激发学生参与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呢?我们聘请了省生态学会、南京林业大学屠六帮教授做我们的常年顾问。专家的指点就像一盏明亮的灯,指引我们探索的方向,缩短我们探索的过程。几次会同生态学专家进行讨论后,最后决定从“生物的多样性”入手,从菌类研究切入。因为菌类对于孩子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经常吃,陌生是因为我们对市场上仅有的菌物生长特点、食用价值知之甚少,更别说对奇妙有什么了解了,研究开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菌物世界的好奇心。选好切入口后,我们讨论制定了课题方案。
3、开展全员培训,丰富教师生态学知识
在研究中,我们深深地感到要培养有21世纪生态意识,从小就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一代新人,教师“以其昏昏”,是肯定不能让学生“昭昭”的。因此,学校又决定把师资培训作为学校教科室的又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并由教科室制定了《生态教育全员培训方案》。让教师以《环境教育》、《可持续性发展与环境教育》、菌物知识的了解等为学习内容。学校成立了全员培训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分别由正、副校长担任。培训中,学校多次请来生态专家,区教科所领导,有经验的兄弟学校的领导、老师做讲座。同时,学校又将培训与学校教导处(如:要求老师每学期选取一可能渗透生态教育的教材精心备课并撰写案例上交作为一次作业)、少先队(班主任每学期组织一次以生态教育为主的班队会)、工会(每学期组织一次以生态教育为主的活动,如:学习体会交流、生态知识竞赛……)等部门的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培训,一大批教师能正确认识生态问题,了解生态科学基础知识,树立生态教育与发展一致的认识,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他们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自觉地将生态教育渗透在教育活动及学科教学中,不断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如:我校生态研究组组长、区劳动学科带头人陆仕宝老师对全区老师开了《常见食用菌的识别》的综合实践课,得到了一致好评。少先队中队主题会评比中,我校的“我为茶文化喝彩”中队会获市二等奖。也展示了我校的生态教育特点。区劳动年会上,我校还就开展菌类实践研究活动作了专题的经验交流和现场菌种搅拌分瓶表演。
4、开展生态化教育,彰显学校生态特色。
五年来在省生态学会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校生态课题组师生的不断努力下,我校的生态教育活动由刚开始的星星点点发展到教育的的系列性,我们从菌物生物多样性小课题研究开始,由原先的22位小研究员为点,发展到今天的全员参与,开展多层面、多角度的生态教育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发展了学校,活跃了孩子,提高了教师。
①、营造生态化校园,濡染文化滋味。走进校园引人注目的有树林丛中高低错落的蘑菇亭和蘑菇桌凳,有“菌物世界”园地。走上教学楼,五大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鸟类、动物类、各种花卉类等宣传图片沿楼道而上,让孩子们边走边可以欣赏到优美的生态景物,楼内还有专门的生态特色室,科技楼的外墙上有大幅醒目的教师寄语牌。校园外墙上绘制了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宣传画,旨在让生态教育通过孩子去影响社区居民,扩大校内教育的作用,达到促进整个社区居民提高“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生活”强烈意识的作用。环境的绿化及校园布置的生态化,已成为基本的教学资源,巨大的教育力量,孩子们在生态化的环境、人文化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在和谐的兴趣乐园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
②、开展生态化教育,让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生态化教育不仅关心如何把自然人造就成社会人,更关注人如何学会与自然、社会乃至与自身和谐共处,即教育学生学会生存。我校实行开放式教育,不断拓宽教育的空间,丰富教育的内容。学校的各项常规管理,放手让学生参与,自主管理。如红领巾值日岗、红领巾卫生监督岗、图书借阅管理、红领巾广播站……学生在自主管理中学会管理自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③、组织生态活动,促学生主动发展。2002年6月,我校承办了“江苏省生态学会中小学生态教育科普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会上我校就“促进小学生主动参与生态研究”向全省代表作了经验介绍,来自全省中小学的与会代表听取介绍后又参观了实验室,观看了活动录像,带去了《生态园》小报,称赞我校的研究活动具有实效性,省生态学会的领导、专家对我校开展生态教育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长期支持我们的研究。会后《南京晨报》、《南京电视台》进行了报道,特别是省生态学会中小学生态教育科普工作委员会主编的《省生态教育通讯》进行了专题报道,把我校的活动推广到省、市、区的其他学校。
在我校的带动下,全省首批有30多家学校参与了生态研究,省生态教育科普工作委员会秘书处设在我校并负责日常工作,现已形成了以我校为龙头的全省生态研究的集团军。2002、2003、2004这三年间,均由我校牵头分别在淮安、徐州、常熟召开生态年会,在“江苏省生态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上,理事长薛建辉教授对我校开展的生态教育科普工作给与了高度评价。会上王校长代表学校做了“开展生态教育科普活动,促进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专题发言,我校的校本教材《菌生物多样性》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赞赏。以后每年的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江苏省生态学会都与我校联手组织开展全省范围的系列主题科普活动,2005年主题为“保护生态环境,创建绿色家园――你我共参与”,2006年活动主题“节约资源,爱护环境”, 2007年中国生态学会又加入进来与我们联手开展了“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我们在行动”的大型科普教育活动。活动中,我校学生开展了多个小课题研究。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上网查资料、实地走访调查、校园内采集细菌并培植,走出学校参观科普展览馆等,经过行动研究,一篇篇研究报告和课题小论文呈现在各位专家的面前,如:《锁金村小溪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居民小区垃圾处理的调查报告》、《“水的再利用”调查报告》、《还我南京碧蓝天空》……全省共有近5000篇研究报告及论文,在生态学会专家的评选下,我校就有260多篇分别获得省级一、二、三等奖,多篇小论文被收录到省生态论文集中。此外,为了让生态教育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此次活动还特别在我校进行了以“让生态教学融入课堂”为主题的赛课活动。学校有多位教师报名参加了赛课,均获得好成绩,其中有4位教师获一等奖,4位教师获二等奖。学校不仅被评为省级科普教育先进单位,而且中国生态学会还授予我校“生态教育模范学校”的光荣称号,以示对我校多年来坚持开展全员性生态教育工作所取得显著成绩的肯定。
学校还利用地方课程开设生态环保课,开展生态教育十个一活动即:生态景区公园门票汇编集、生态知识剪辑本、生态小报评选、考察野外生态环境实践活动、节约水资源小课题研究,写生态剧观后感、举办生态节、编排生态操、生态剧汇演、科普知识讲座。通过活动的开展,在孩子们心中进一步树立了“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拓宽了孩子的知识面,培养了实践创新的能力,增长了孩子的聪明才智。
④、设立生态晨会 ,寓教于演之中。如何寓德育人、寓德育教、寓德于活动之中,使孩子们在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是我们当前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了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力度,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深化生态教育特色,我校每月确立一个教育主题,结合生态教育活动,每周一的集体晨会先由各班围绕本月主题轮流表演生态小节目,表演班级每周精心设计一句口号,并展示在固定的宣传黑板上。如“讲文明语、做文明事、当文明人”、“良好习惯受益你和我”“爱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环境,从你家、我家、每一个家庭做起”等等,表演完毕,再由中层以上的领导或团员教师结合所演的小品做国旗下的主题发言,将节目的立意做进一步提升。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很受学生的喜爱。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⑤、课内课外结合,提高教育实效。现在全校18个班每班都有生态剧组,班班都有不同的反映“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为主题的生态剧,我们的生态教育已深入每一个师生乃至家庭,达到了课内外很好的融合,课本中的内容已被教师们编成生态剧走上了晨会的舞台。如《狼和鹿》、《云雀的心愿》、《小稻秧脱险记》等等。我校课内外全方位的教育受到了生态学专家的高度评价,江苏省生态学会理事长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薛建辉教授在参观我校生态特色室时说:“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社会的事,更重要的应从孩子抓起,你们的教育活动具有前瞻性”。我校的生态特色教育在《扬子晚报》、《金陵晚报》、《今日科技报》、《新华日报》、《江苏教育电视台》、《南京少儿电视台教育视窗》等报纸、电台播出,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
中,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个颇具新意的环节,让学生用手指尖来表现芭蕾舞步随音乐表演。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安排让学生扮演小天鹅即兴舞蹈的。因为芭蕾舞离我们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很难模仿,往往弄巧成拙,美丽的赏析变成了不伦不类的表演,使得美的陶冶大大折扣。用手指尖表现芭蕾舞步,既能使学生成功地完成教学指令,又能充分地开展想象进行在模仿基础上的创编。这样的教学设计虽是教师指引的,同时也是学生喜欢的,乐意去尝试、去完成的,是符合学生兴趣的。他们在体验音乐节奏、体验音乐情绪的过程中真的变得很投入,很兴奋。分析一下可以得知,教师为学生排除了不利因素,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
1.“”2.3.4.“”“”
200230300130
&&& 200“18.5”18.5
69211000*102***“”
12300110700
十、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形成“生态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
在进行生态教育方面,我们利用我校得天独厚的优势,多次会同生态学会专家、区教科所领导进行论证,最终确立其为我校的校本课程,形成学校的特色。我们校本课程的开发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生态学是个很大的领域,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对小学生进行学科性、系统性很强的生态学知识的宣传与教育,显然是不合适、不科学的,因此,我们决定从“生物的多样性”入手,从菌类研究切入,编印了校本教材《菌物生物的多样性》。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各种菌物的外形特点、生长特点及价值,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了解菌类生物。该教材图文并茂很受师生及家长的欢迎。
第二个阶段:在第一本校本教材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态与生活的关系,更好地去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我校又开发了第二本校本教材――《生态与生活》。该书中涉及到的生态问题更贴近学生生活,所研究的问题更贴近学校活动,更好的渗透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识。
2、依托课题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项目学习模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项目学习又称“基于项目的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项目学习是指学生围绕某一个具体的学习项目,在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项目设计的实际操作,从而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具有以学生的亲身实践、自主探究为主的基本特征。
(1)、与学科渗透相结合,推进项目学习
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校本课程的教学研讨活动,教师从校本教材中选定相关内容执教,听课老师再进行评议,评议标准主要是看学生学习兴趣与欲望是否提升,看教者是否围绕一个具体的学习项目组织学生探究学习开展自主学习,通过这节课学生有没有增长生态环保知识,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激发了学生参与环保的热情,最后看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本领。
学校在研究校本课程的同时,还非常重视生态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和渗透,挖掘生态教育的因素。如语文教材中的《珍珠鸟》呼唤“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沙漠中的绿洲》阿联酋人民不畏恶劣环境靠努力营造了一片绿洲,获得“世界最佳人居”奖;《水》一文再次敲响了珍惜水资源的警钟;《云雀的心愿》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植树造林的重要……又如数学课上,同样是让学生了解家庭每月水、电、气消耗情况,在低年级老师让学生用自己调查来的数据编成简单应用题;高年级老师则让学生学习制作统计图表,解决相应问题的同时,还引导学生要节约资源,渗透了生态教育理念……再如体育课上,老师创意地使用废报纸组织学生活动;美术课上老师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界中对称的美,让学生画一画、折一折;音乐课上唱春天、唱小鸟、唱祖国的大好河山;科学教材涉及内容广泛,集生物、天文、地理为一体,涵盖了形形色色的自然现象,有极为丰富的环保内容,科学课自然也成了对学生环保教育的主渠道。每学期,每位教师能够选取一节体现校本课程的综合实践课,认真撰写案例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作业交给学校教导处进行评比。
(2)、与特色活动相结合,丰富项目学习
我们都知道,孩子最喜欢开展活动,通过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来达到教育目的,是获得较好效果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在特色活动中实施具有校本特色的项目学习。
A、常态活动贵在坚持
结合生态教育活动,我校每周一的集体晨会均由各班围绕教育主题轮流表演生态小节目。节目以生态生活情境再现为主要内容,师生共同编写剧本,制作道具,排练表演。表演内容有保护鸟类的;有反映砍伐树木制作快餐筷导致环境破坏的;有调查江河遭受污染,影响生态平衡的的;有批评指责随地乱吐乱扔现象的……这种活动形式很受学生的喜爱。每周一的主题表演,全校同学都积极参加、主动参与,即使零下几度的天气,同学们也坚持不懈,从不退缩。这就是基于项目学习的生态主题晨会。除此之外,常态活动还有“生态主题队会”,“小小生态员评选”“生态知识知多少”……
B、特色活动重在个性
校本课程的实施一定要体现学校特色,我们还在学生中开展了一系列具有锁二特色的活动,在活动中进行项目学习。
“三美剪贴”――将校本课程向计划类各学科辐射渗透,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途径。在南京市教研室语文学科“美文诵读”活动的基础上,我校开展了“三美”剪贴活动,即引导学生制作“美诗、美文、美画”剪贴,使学生在诵读美诗文的同时也受到环境、生态教育,感受到大自然之美。各班每学期都要剪贴一本旅游门票集、一本摄影集、一本生态剪贴报等等,学校定期开展生态小报评比,多角度、全方位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三美剪贴”活动的推动下,现在班班有生态宣传角,学校有生态园、特色室,人人有生态宣传意识。
“四节活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我们会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节”、 “科技节”,第二学期举行“生态节”“劳动节”。这四个“节”的安排,紧紧围绕“感受优美诗文”、“了解科学常识”、“学习生态知识”和“培养环保技能”四大主题,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合作学习,主动研究,在活动中,我们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动手能力变强了,能主动关注环境,关注生态。
(3)、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提升项目学习
以课题研究为载体,运用项目学习模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的课题研究包含了两个层面。
一个是教师的课题,他们围绕学校的十一五市级课题《走进紫金山――利用地方资源开发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确立个人研究课题,像《利用地方资源开发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方法研究》、《利用地方资源开发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案例研究》、《利用地方资源开发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评价研究》等。
另一个就是学生的课题,学校每学期都会围绕校本课程确立一个研究课题,引导全校同学进行研究。如开展了“菌物研究”,各班研究的方向各不相同,有的班级研究菌物的食用价值、有的班级研究菌物的药用价值、有的班级研究菌物的培植……学生上网收集资料,利用“五一”长假到超市、菜市场等处进行实地调查,绘图配文。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依据年龄特点,将校本课程的室内课转移到紫金山、老山林场和社区中……
如何开展校外课程,我们学校进行了研究,以“走进紫金山”这个课题研究为例,各班确定好研究内容后,每个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搜集资料,有的到紫金山测量温度,有的积极参加《金陵晚报》组织的“虎凤蝶行动”,有的想方设法去访问专家,还有的到紫金山做实地调查……教师除了带领学生开展活动,而且还对研究的每一个步骤加以指导,最后以课题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
利用综合实践课完成学校校本课程的内容很多,我们开发了很多既贴近生活、学生感兴趣,又便于实践操作的研究内容,如“空气中的细菌研究”, “了解身边的水资源”的研究,“校外小摊情况调查”、“家庭中的塑料袋使用情况小调查”……学生们亲身经历着研究过程,和老师一道制作细菌培养器,去各个场所采集空气中的微生物,目睹细菌培养变化过程,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参观了自来水厂的制水过程……这些课题研究都让学生走出了课堂,走向了课外,走向了社会。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着完成各类小调查报告。学生们常常开心地说:“经历了就会有感动,感动了就会有收获,综合实践课这样上,我们非常喜欢,我们很受益。”
总之,学校从课程的角度出发,立足生态教育的校本特色,借助项目学习模式,有机地将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等四个方面结合起来,形成锁二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同学们的生态意识不但大大增强,而且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观察能力等都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4)、与队伍建设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几年的实践和研究,我校的生态综合实践课程已取得一定成绩,教师、学生、学校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表现出了三方共赢的可喜面貌。在近年由“中国生态学会”、“江苏省生态学会”组织的“生态杯”赛课中,我校有先后15位老师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多名教师执教过区级综合实践课的观摩课,多名教师被评为生态教育先进个人、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学校多次被评为省级“科普教育先进单位”,2008年还被评为“全国生态教育模范学校”。在老师的带领下,我校30多位小研究员撰写的生态教育论文及活动照片被收集在《希望月报》等刊物上。我校有400多篇小论文分别获得省级一、二、三等奖,多篇小论文被收录到省生态论文集中。省市教育领导、生态学会专家对我校开展生态教育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说:“生态宣传是全社会的事,更重要的应从孩子抓起,教育活动具有前瞻性。” 《南京晨报》、《南京电视台》也进行了相关报道,特别是省生态学会的核心刊物《生态教育通讯》对我校的活动也多次进行了专题报道。近三年我校生态教育活动年年获奖:在江苏省科技协会主办的“江苏省中小学‘生态杯’科普活动中”被评为先进单位,在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科普活动中被评为先进单位,被评为生态教育优秀实验学校。被中国生态学会和江苏省生态学会评为生态教育模范学校。我校的生态特色教育在《扬子晚报》《金陵晚报》《今日科技报》《新华日报》《江苏教育电视台》《南京少儿电视台教育视窗》等报纸电台播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我校的影响下,全省已经有80多家学校参与了生态研究。目前,全省的生态研究已初步形成了以我校为龙头的的势态。
以上是我校立足校本特色,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做的一点工作。 我们将在领导、专家的指导下更加深入研究,拓展研究范围、优化研究层次,进一步彰显学校特色、提升办学水平。
十一、课题研究的反思
总之,通过三年多对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确实推动了我校的发展。使我校的办学特色更加显明,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活动、主动参与校园管理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也提高了课题组教师教育教学的素质。三年来的研究过程虽已结束,但这项工作没有终点,我国环境教育乃至整体国民素质存在诸多不足。结合德国的环境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特提出几点建议供商榷:
1. 环境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环境意识
德国的环境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他们认为环境教育从越小的孩子做起越有效。因为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环境意识,使他们对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生命产生尊重的情感,从而自觉地去保护环境。他们认为使人对环境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是最重要的。我国的环境教育偏重于知识,而有些人虽然有知识,却在做着有害于环境的事情。
2. 环境教育要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在德国汉堡有些学校参加了“fifty-fifty”项目,此项目也称“对半分”,国家把学校中因学生行为改变而节约下的水电费的半数奖励给学校。我们见到不少学校教室的门上贴有提示牌,提醒学生离开教室时,要关灯、关窗、关门(因为供暖,关门窗可节约能源)。老师教育学生注意全部生活小节,这样可以逐渐养成同学们节约的良好行为。在“对半分”项目中也开展减少废物的行动,参加的学生很多。相反,在我国节约的传统观念正在淡化或丧失,铺张浪费加重了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
3. 环境教育从热爱和感觉大自然开始
我国的教师常常以说教形式告诫学生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在教授学生怎样测水质、测大气等技术的同时,却忽视了情感教育,这样进行环境教育收效甚微。德国的老师领着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在那里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从而使学生直接感受大自然中的空气、水、土地、动植物等。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让学生通过热爱大自然,懂得去保护大自然。
4. 环境教育因地制宜,因陋就简
德国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富国,但他们在环境教育中是少花钱,多做事。有一所学校为了让学生了解水生生态系统,在校园内挖了一个水坑,在坑下铺了一层橡胶防水层,然后贮集了雨水,放进一些水生动植物,从而建立起一个水生生态系统,使这里成为学生们喜欢活动的场所。有些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一起开垦荒地,种植庄稼。有些学校的学生利用废旧木料制作蜂箱,然后养蜂。他们进行的许多环境教育活动都是因陋就简。各学校根据自己的环境,因地制宜,在环境教育上有自己的选择。而我们的环境教育却追求高投入,高技术,有些教师借口没有良好的条件,而放弃进行环境教育的责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德国环境教育的经验,对我们搞好环境教育应该有所帮助。
文章录入:杭海燕&&&&责任编辑:杭海燕&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奶茶刘强东复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