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班幼儿园小班亲子游戏的分享行为论文

浅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
处在幼儿教育的第一线,我发现大部分幼儿缺乏分享的行为。在我所在的年龄较小的小班,许多幼儿表现出强烈独占欲,经常出现争抢的现象,不会与同伴相处,处处总以自我为中心。新《纲要》的社会领域中提出:小班幼儿乐意与同伴交换或分享食物和玩具,并能获得
  处在幼儿教育的第一线,我发现大部分幼儿缺乏分享的行为。在我所在的年龄较小的小班,许多幼儿表现出强烈独占欲,经常出现争抢的现象,不会与同伴相处,处处总以自我为中心。新《纲要》的社会领域中提出:小班幼儿乐意与同伴交换或分享食物和玩具,并能获得愉快的体验,引导幼儿能大方地与人分享的情感。所以我认为从小班开始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健全人格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在小班初期,我们就重点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
  1.分析原因
  幼儿由于年龄小、分享意识不强,不愿意与别人分享玩具,不懂得怎样与同伴进行沟通和语言交流。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1自我中心的意识强。
  现在幼儿幼儿的家庭条件较优越,独生子女,在家中处处受到家长的宠爱,缺少同龄孩子的交往,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这阶段的幼儿在考虑问题时总是从自己的感觉、观点出发,而不知道别人观点的存在及不同,更不能自觉地从别人的立场或角度上考虑问题。这使他们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快乐,而不能想到或理解别人的渴望心情。另外,幼儿父母在教养时的过分溺爱、过分保护,使幼儿形成对父母的依赖性,形成情感上的自我中心,不善于体会其他儿童的思想情感,体验不到与其他孩子分享快乐。所以就有了上述案例的情景:琦琦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或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与别人玩。
  1.2自我控制能力差。
  小班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难以控制自己对新鲜事物的渴望。如:抢别人的点心,玩具等。我们也分析了小班幼儿的发展特点,发现这时幼儿往往喜爱别人的食品或玩具,而引起抢夺,身体性攻击比较明显,这样便出现了争抢、打架等现象。攻击成功的幼儿达到了一定目的,此行为则被强化,极易反复出现。
  1.3语言表达能力差
  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主要是本地的幼儿在上幼儿园之前,通常都是呆在家里,较少与外面接触,家里人都是闽南人,说普通话的机会较少。一旦他们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就会用哭和闹进行反抗,而不是用语言进行表达,久而久之,就形成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促使他们不愿意与人进行交流,或不知道怎样进行表达,直接导致幼儿矛盾的产生。有时,虽然很愿意与人交流但是由于想象的和表达的内容无法统一,语句不够清晰,在交流中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同伴之间无法进行很好的沟通和语言交流也是形成分享行为差的一个原因。
  2.教育对策
  2.1多方面引导,懂得分享的意义。
  幼儿不愿意与他人分享,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认为分享就是失去,我好吃的东西没有了,我好玩的玩具给别人玩了,我暂时没有的玩了。所以必须要让幼儿真正认识&分享&的意义,告诉幼儿好的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才最快乐,让幼儿明白&我的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快乐&的道理。要达到这一目的,向孩子讲明道理是非常重要的。如:对于脾气暴躁的孩子,我经常把她抱在自己的大腿上,跟她说说悄悄话、讲故事给她听,让琦琦明白分享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当他们做错事请时,不是对她大声地喝斥,而是通过问题进行引导。如:&自己的玩具应该给别的小朋友玩吗?&&小朋友要不要互相帮助?&&你正在玩玩具,如果别的小朋友也想玩,你怎么办?&问题由浅入深,难易搭配,让琦琦通过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老师的正确引导,明白了不分享的坏处,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中国论文榜(),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的网站。
  本站提供,寻求论文发表代理,快速发表论文,发表论文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发表/国家级论文发表///职称论文发表。
 投稿邮箱: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联系电话:
论文发表客服QQ:
论文发表客服QQ:
论文发表客服QQ:
论文发表客服QQ:
论文发表咨询热线:
论文发表投稿邮箱: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 自我教育 思考 论文摘要: 本文就如何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在...
【摘 要】通过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式与西方诗歌韵式的比较,可以知道是西方语言表音性的...
管理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其中数学方法的应用是以...
【摘要】本文将针对临床医学专科教育的形式和面临的困境进行简要的分析和研究,根据医...
摘 要: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软件测试人员,将软件测试技术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
摘要:外国小说的教学成为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然而我国的高中生在长期的...
 |   | 
 |   | 
 |   | 小班幼儿生活习惯培养活动方案
一、方案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在幼儿期进行生活习惯的培养,正是为他们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基础。因此,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幼儿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有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从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看,良好的生活常规可以使幼儿生活具有合理的节奏,既能使神经系统得到有益的调节,促进身体健康,又能使幼儿积极愉快地参加各种活动,从而受到更为全面的教育,还有利于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生活能力,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从建立良好的班集体需要来看,每个幼儿都是生活在一个有几十个小朋友组成的班集体之中,他们要按一定的要求从事分散的或集体的活动。如果每个幼儿各行其是,不仅教师无法按计划实施教育活动,就连幼儿的日常生活也无法协调。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和陶行知老先生也充分认识到健康对于幼儿个体以及国家前途的意义,十分注重对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既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结果,也是幼儿身心充分发展的前提;幼儿时代的习惯不仅能够提高幼儿期的生命质量,而且为幼儿一生的健康赢得了时间。所以,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无论对于幼儿个体还是对于社会都是极其重要的。
二、方案的界定:
1、小班幼儿生活习惯:幼儿根据自身的能力做力所能及的自身服务。
2、幼儿良好学习习惯:是指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在生活卫生、道德品质和品德学习多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自动化行为。
三、方案的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是在新概念兴乐幼儿园小二班幼儿:幼儿人数25人,平均年龄3.5—4岁,。
四、方案的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要以如何引导幼儿自我体验、自我感知、自我探索、自我完善为主线,以自助、他助、互助、等手段,构建幼儿园外来民工子女学习习惯教育的运行体系。要把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幼儿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2、整体性原则:要以面向全体幼儿,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并以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为实践的价值目标。
3、可行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要明确区别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幼儿,注意切实根据自己幼儿园和幼儿的实际,重在针对性、实践性、操作性。
4、灵活性原则:各子课题实验时要根据原来的基础和发展目标,制定体现纲要和幼儿个体的灵活的实施方案和计划。
五、目标:
1、饮食习惯:饭前洗手,不剧烈活动;固定就餐地点,按时就餐,不用手抓饭,会使用餐具进餐,不挑食、不偏食,安静就餐,不说话,不东张西望,不暴饮暴食,细嚼慢咽,饭后漱口擦嘴。
2、衣着习惯:衣着舒适、整洁、朴素、大方、便于活动,能结合气温高低活动量大小变化增减衣物,在成人的指导下,学会自己穿脱衣服。
3、睡眠习惯:用右侧卧或仰卧;早睡早起,睡觉前不做剧烈运动;自己独立安静地睡眠{自己单独一床,不用别人哄睡,不用辅助物入睡;睡眠前后不哭闹,不乱发脾气}。
4、清洁卫生习惯:学习用正确的方法早晚洗脸;洗手时不玩水能按正确的方法洗,不吃手指、不把不干静的物品放入口中;不随地大小便,不憋尿;不乱丢垃圾、不在地上、墙上、乱画;不爬、不踩桌椅;不随地吐痰。
5、器官保护卫生习惯:
(1)用眼卫生:看书姿势正确;每天看电视不超过两小时,不用脏手揉眼睛。
(2)用嗓卫生:不高声喊叫,唱歌时用自然的声音唱。
(3)用耳卫生:遇到噪音时知道捂住耳朵,不抠耳朵、不把异物塞入耳。
(4)口腔卫生:知道饭后、吃零食后要漱口;早晚刷牙,不将异物放入口中,不吞咽异物。
(5)鼻子卫生:不用手抠鼻孔;不将异物塞入鼻孔中。
六、内容:
& (一)第一阶段:
1、饭前便后要用肥皂洗手,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不掉饭粒,形成良好的进餐模式。
2、自我感知能力凸显,能及时入厕,不尿湿裤子,不随地大小便,不憋尿;会把裤子提好,不露出小肚子。
3、睡前不做剧烈运动;自己独立安静地睡眠{自己单独一床,不用别人哄睡,不用辅助物入睡;睡眠前后不哭闹,不乱发脾气。4、学习用正确的方法洗脸;洗手时不玩水能按正确的方法洗,不吃手指、不把不干静的物品放入口中;不乱丢垃圾、不在地上、墙上、乱画;不爬、不踩桌椅;不随地吐痰。
措施与内容:结合儿歌,培养技能。
1、在常规活动中,洗手入厕、午睡穿脱衣服、进餐是最重要的三项。在培养中孩子们不是把先后顺序弄错,就是细节达不到要求。因此进过多方面参考,我将它们编成儿歌,这样既可让孩子熟练地掌握要领又可把握动作的先后顺序。如在洗手这一常规的实施过程中,我和孩子们一起编了这么两首儿歌:《洗手歌》《漱口》。儿歌编好后,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儿歌。特别是在洗手这一环节中,有的孩子忘记了动作的先后顺序。但只要在老师的点拨下,背一背儿歌,动作要领就掌握了,小手也洗的很干净。
2、利用各个一日环节间隙,进行餐前做回顾教育。
3、总结实施情况。
& (二)第二阶段:
1、继续养成良好进餐习惯,会正确使用勺子会一口饭一口菜用餐,
会细嚼慢咽,饭后会把碗勺放好,用自己的毛巾擦嘴。
2、学习整理自己的衣服,会把他们折好放在指定位置。3、学习正
确的方法唱歌。
措施与内容:
1、坚持正面教育,多表扬多鼓励。
  陈鹤琴指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心理学上指出:愉快的情绪能促使大脑皮层建立一个兴奋灶,使学习保持最佳状态。幼儿会对自己正确的行为获得鼓励而为之喜悦,从而使好的行为习惯继续保持。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表扬与鼓励常常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我发现当小朋友把玩具弄得满地都是时,大声斥责是起不了多大效果的,而这时你轻轻地说一声:“我来看看哪些小朋友最棒,能把地上玩具捡干净。”然后再表扬几个正在拣玩具的小朋友真能干。那么,地上的玩具会在顷刻间被拣的干干净净了。
2、让家长辅助孩子自己穿脱衣物,并学会自己整理衣物。3、游戏:给娃娃穿衣服。4、谈话:怎样唱歌才好听。
(三)第三阶段:
目标:1、口渴会主动喝水。
2、学习用正确的方法保护耳朵。
3、初步学习给衣服扣扣子,拉拉链起床后会主动整理自己的衣物。
4、会把学习用品、玩具分类归放。
措施与内容:
1、“区域游戏”中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区域游戏是我们对小班幼儿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每日区域活动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如娃娃家里教师为孩子们投放了布娃娃,小衣服、小梳子、发卡等。游戏过程中孩子们自发的分配角色,相互间学会了分工、合作。为娃娃穿衣服,梳头,在打扮娃娃的过程中,孩子们不自觉地学会了穿衣服、扣扣子,扎小辨、洗脸等行为。
益智区里我们为幼儿准备了大量的拼图卡片,起初孩子们喜欢自己玩,随着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在操作中会遇到一些困难,为了完成任务,孩子们之间学会了相互合作、帮助、欣赏。他们的这种表现,在小班孩子中应该算是非常棒的了。
在区域活动结束的时候,很多小朋友都会忘了把玩具放回原来的地方,而且幼儿也会到处跑,我们就和幼儿们玩起“宝宝要回家”的游戏,这时小朋友就会像爸爸妈妈们一样照顾他们的玩具。往日吵闹声没了,玩具也放得整整齐齐的,习惯培养贵在坚持,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孩子乐意接受的,时间一长孩子觉得不新鲜了,感到疲倦了,就不愿坚持下去了。这时就要掌握幼儿的心理,用游戏方式来吸引孩子,重新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重复这样的行为,这样持之以恒、一贯要求、反复强化,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
2、在一日活动中,渗透随机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对幼儿多观察,多注意,随时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做到及时发现,给予及时表扬鼓励及纠正,让幼儿的良好行为得以巩固并发扬。活动中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午睡前有些幼儿急于上床而把拖下的鞋子乱扔一地。起床以后又有个别幼儿会为了寻找自己的鞋子而把大家的鞋子翻乱。每次看到此情景,老师们都会抱怨小朋友们为什么不摆好鞋子在上床,可是无济于事,并没有好转。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我悄悄地把们脱鞋的情景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下午教育活动时间,孩子们惊喜地发现他们上了电脑上,小朋友看得特别的投入,“看,赵子浩的鞋子没摆就上床了。”“老师,我摆鞋子了,我还帮小朋友摆呢!”“老师,我们的鞋子好乱呀!太难看了。”孩子们看到他们鞋子的狼狈样一个个发表了他们的感慨,七嘴八舌的相互争论。画面中的“小捣蛋鬼们”小脸都羞得通红。我没有过多地发表意见,只是肯定了孩子们的发现。“下一次睡觉前我还会给小朋友们录像,看一看谁能把鞋子摆好。”孩子们听了,立即个个表态以后一定摆好鞋子。还真见效,现在孩子们都能自觉地把鞋子摆放在规定的位置。
3、利用家长园地、发放宣传材料请家长配合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四)第四阶段:
目标:1、学习大小便后会把裤子拉过肚脐,大小便后学习擦屁股。
2、继续学习自己盖被子,会把被子拉过肩,不蒙头睡。
3、继续学习独立进餐,不掉饭粒,会把吃剩的骨头等放入指定位置。
4、初步学会整理自己的仪表,如小手脏了会用流水洗手,会用手帕擦汗。
5、学习自己穿鞋子。
1、利用各个活动环节进行教育,设计活动课程使幼儿更深入了解。
2、故事:小猪变干净了。
3、家园共育:请家长配合让幼儿在家独立进餐,餐后可让幼儿整理自己的桌椅,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4、区角投放一些练习自理能力的物品。
5、评比小红花,个案分析记录。
(五)第五阶段:
1、学习整理自己的仪表,会用手帕擦汗。
2、继续学习用正确的方法保护耳朵、嗓子、眼睛、鼻子。
3、饭前便后主动洗手,会用自己的毛巾擦手,做到洗手时不玩水。
4、学习归放学习用品,懂得物归原处的道理。
5、天热会主动喝水,懂得喝生水会生病。
6、继续学习穿鞋子。
7、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
1、穿衣比赛。
2、故事:鞋宝宝找朋友
3、利用各个环节进行个人卫生教育。
4、游戏:我送玩具回家。
5、社会:情境表演。
6、家园共育:请家长配合让幼儿在家作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7、谈话活动:我进步了。
(六)第六阶段:
1、总结一个学期以来探索出教师、家长的教养观念及途径和方法。2、总结幼儿在家园共育中,身心获得的良好发展。
1、专题交流。
2、撰写研究总结
3、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4、成果展示。(成长发展档案、教养笔记、论文等)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研究中以教育行动研究方法为主,与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教育方法并以以下几种方法相结合:
1、行动研究法:强调行动者参与研究,采取观察、谈话、访问、接触等多种方法,安排定量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技能训练。
2、个案剖析法:建立幼儿行为习惯个人档案,注重剖解,形成典型个案。
3、调查研究法:进行团体、个体问卷调查,针对反馈信息,探寻实施策略,注重共性与个性相兼顾,强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大胆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创新研究,积累总结经验,为以后的良好行为习惯教育提供便利。
八、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
&&&&1、资料准备;
&&&&2、制定课题实验方案;
&&&&3、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师学习、讨论;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实验班课题实践活动。本阶段是实验工作的关键阶段,必须认真组织实施,抓好每一个环节,这个阶段收集到的资料和得到的结论,对整个实验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
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与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
&&&&&&2)收集整理有关课题研究的资料(个案、论文、幼儿行为习惯追踪记录、家长调查问卷等)。
&&&&&&3)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成果论证。
&&&&&&4)成果推广。
&&&&&&本阶段属于课题的总结阶段,必须系统全面地整理课题研究成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得出课题研究的结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的位置: &
浅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第三点目标明确指出:“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这就告诉我们,对幼儿进行有关规则的教育,养成他们的规则意识是非常必要的。规则是以社会性为起点的,而幼儿园正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孩子生活在幼儿园这个集体环境中,保持与集体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关系到他今后是否能顺利进入社会,是否能成为一个被社会所接纳的成熟的人。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呢?幼儿园教案_分类
  全国幼师交流QQ群:
最新教案专题
幼儿园课件
Copyright &
蜀ICP备号 公安备案:1您当前的位置:&>&&>&&>&
 && 【摘要】移情是指一个人感受到他人的情感、知觉和思想的心理现象,主要包含认知和情绪两个成分。小班幼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移情能力。个人气质、亲子关系和父母的移情能力以及教师的回应都会影响小班幼儿移情能力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幼儿家庭生活、幼儿园一日活动和与人交往三种途径促进小班幼儿移情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班幼儿;移情能力;培养方法&   移情是由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并与其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共鸣情感反应。简单地说,移情能力就是体验他人情感的能力,主要包含情绪和认知两个成分。具有良好移情能力的幼儿能够捕捉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想法,顺利地与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小班阶段(3~4岁)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具有特殊意义。进入幼儿园后,孩子们开始过上集体生活,他们的世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阶段,孩子的认知、情绪情感也会发生一些质的变化。因此,观察和了解小班幼儿移情能力发展的特点,并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培养,对幼儿今后积极情绪情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考察国内已有的研究我们发现,研究者的视角大多集中在对幼儿移情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通过具体的活动来提高幼儿的移情能力等方面。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观察小班幼儿一日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小班幼儿移情能力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培养方法。希望能对促进小班幼儿的移情能力及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提供帮助。&   一、小班幼儿移情能力的特点&   众多研究和实验结果证明,小班幼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移情能力,只是其发展还不够稳定和成熟,会受到他人回应的极大影响。日本一项研究表明,移情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3岁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移情能力,特别是对“快乐”的移情已经确立;而对“悲哀”和“愤怒”的移情还有困难。这说明幼儿在认知上并非完全自我中心的,已经能从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在观察中,笔者也发现,小班幼儿已具有同情、分享、关心等亲社会行为,但在谦让、冲突处理中还难以运用移情策略。&   下面的这个小班活动案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小班幼儿移情能力有所发展,而成人的回应对幼儿移情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特点:在某幼儿园小班语言活动中,老师要求幼儿说说“我们什么时候需要喝水”,孩子们说口渴的时候需要喝水,活动完后需要喝水,生病咳嗽的时候需要喝水。然后教师说:“小朋友说得很对。前几天老师感冒咳嗽了,就需要喝水。”此时,有一个幼儿马上举手问道:“那老师有没有去医院呢?老师有没有喝水呢?老师咳嗽时难过吗?”这时,其他孩子也争先恐后地询问教师病情,幼儿的注意马上由喝水转移到了对教师生病的关注上来了。但此时教师认为孩子的关注点偏离了活动目标,回避了幼儿的询问和关心,把幼儿的注意强行拉回到了喝水的话题上来。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个问教师病情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移情能力。遗憾的是由于教师忽视了幼儿的移情行为,导致该幼儿在后续的活动中神情有些沮丧,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如开始时强烈了。由此也可见,成人的回应对于幼儿移情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响幼儿移情能力发展的因素&   1 幼儿个人气质&   移情能力与幼儿个人气质及其亲社会行为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喜欢交往、自信的学前儿童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乐于分享以及帮助、安慰他人;相反,那些情绪消极的学前儿童则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关心、同情和亲社会行为方面也比较欠缺。&   2 亲子关系和父母的移情能力&   家庭环境,特别是亲子关系和父母行为对幼儿移情能力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例如,一般来说,早期与母亲形成安全依恋感的幼儿,情绪健康、稳定,自信、友善,乐于探索。这样的幼儿,在以后的发展中不仅对家人、朋友等表现出高水平的移情,即使是对陌生人也会比早期没有形成安全依恋感的幼儿有更多的移情倾向,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父母的移情能力,即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经常为他人着想和体会他人的情绪情感,决定了他们是否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尝试为他人着想和体会他人情感,这些都对幼儿移情能力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例如,一个刚满3岁的幼儿,家里每次有客人光顾,她外婆、爸爸妈妈总会给客人端茶倒水。有一次我们去她家,爸爸不在家,外婆和妈妈都在忙着跟我们讲话,忘记了倒水,孩子默不作声地跑到厨房拿了一次性杯子,过来拉拉外婆的衣角,示意外婆给我们倒水,并跟外婆讲:外面太热了,阿姨要喝水。笔者想,正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幼儿具备了为他人着想和帮助他人的意识和行为,而这些行为恰恰又为日后的分享、合作、同情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教师的回应&   如前所述,3岁的幼儿已具有一定的移情能力,但是由于受语言和认知等的限制,他们的移情能力发展较简单和不够完善。因此,当幼儿表现出移情行为时,成人应当及时鼓励。如果教师经常采用忽视或回避,幼儿会以为这种行为或情感是不合适的,是不受他人欢迎的,长此以往,幼儿的移情能力也就可能得不到较好的发展。因此,与其单独设计游戏或训练活动试图促进幼儿移情能力的发展,不如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契机,鼓励幼儿关注他人情感,从而提升移情能力。&   三、幼儿移情能力的培养方法&   1 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有研究者指出,婴儿的视觉在8~12英寸的范围内是非常清晰的,他们的听觉对人类的声音是非常敏感的。所以,父母要经常抱抱或者亲亲婴儿,多向他们微笑。孩子会感受到父母发自内心的关爱,并学着把关爱带给他人的。家庭生活对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要注意与孩子进行积极的亲子交流,以亲切、友好的态度与幼儿交谈。同时,还可借助媒介的力量,引导幼儿尝试体会他人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当电视节目中有相关情景、街上或社区中有需要关爱的人群、动画片中有相关的剧情时,家长可以应时应景地与孩子交流,以帮助他们理解他人的情感,形成移情意识和能力。&   2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不少学者采用实验的方法,通过移情训练游戏或是集体教育活动来培养小班幼儿的移情能力。在笔者看来,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移情训练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3岁幼儿处于语言发展的爆发期。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此年龄阶段的幼儿具有强烈的说话欲望,他们渴望交谈,希望别人倾听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虽然有时他们的表达并不完整清晰)。因此,教师可以在一日生活的游戏和活动中渗透移情练习。比如,在角色游戏中,在吃饭和午睡环节,可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谦让、分享等行为,对幼儿出现的移情要及时给予表扬,对可供开展移情训练的内容适当加以延伸或拓展,鼓励幼儿互动,等等。&   3 在与人交往时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这里所说的与人交往,既是指与教师、家长的交往,更是指幼儿之间的交往和与社会上其他人的交往。小班幼儿刚刚走出家庭进入幼儿园,他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老师,更多的是跟他们一样的小朋友以及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当有小朋友生病的时候,我们应当怎么做?”“见到门卫叔叔,我们应当怎么做?”“小朋友摔倒了,我们应当怎么做?”这些都是幼儿常常面对的交往情景。如能在日常交往中激发孩子移情的动机,挖掘其潜力,相信会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移情能力直接影响幼儿道德感、亲社会行为、同情心、分享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等的发展。因此,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当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幼儿的移情能力发展,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让幼儿移情能力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在小班阶段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作者:马浩然&周念丽)
以上是《小班幼儿移情能力发展的特点及其培养方法/幼儿园小班教师论文》的详细内容,《小班幼儿移情能力发展的特点及其培养方法/幼儿园小班教师论文》是拇指教育的编辑和众多的网友会员精心为您奉献。请记得收藏本站。更多有关《小班幼儿移情能力发展的特点及其培养方法/幼儿园小班教师论文》方面的资料,请在网站栏目中查找。转载本文,请注明: 感谢支持!
与小班幼儿移情能力发展的特点及其培养方法/幼儿园小班教师论文相关的精品文章
& |& & |& WA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班幼儿观察记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