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道德形而上学奠基论文

【论文】孔子“道”的形上学意义及精神价值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00.0浏览总量总评分
评价文档:
&购买后可评价
2页¥3.001页¥0.505页¥2.004页¥3.004页¥2.00 1页¥0.502页¥1.001页¥0.504页¥1.003页¥2.00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孔子“道”的形上学意义及精神价值道​在​孔​子​境​界​的​形​上​学​中​具​有​多​重​意​蕴​:​它​既​是​主​观​原​则​,​又​是​超​越​原​则​;​既​是​价​值​之​源​,​又​是​信​仰​对​象​。​它​与​孔​子​的​天​、​人​、​性​、​命​、​德​、​仁​等​等​哲​学​观​念​存​在​着​既​相​互​涵​摄​,​又​互​不​隶​属​的​复​杂​关​系​。​“​性​与​天​道​”​虽​说​孔​子​不​常​言​,​“​志​于​道​”​、​“​守​死​善​道​”​却​是​孔​子​不​懈​的​追​求​。​在​天​为​道​、​为​命​,​在​人​为​德​、​为​性​,​通​过​“​下​学​上​达​”​、​“​践​仁​合​天​”​之​功​夫​,​实​现​人​与​天​道​流​行​浑​然​无​隔​的​“​无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同期刊文献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金岳霖形上学研究
下载积分:2000
内容提示:金岳霖形上学研究,金岳霖,林徽因金岳霖,金岳霖先生,金岳霖与林徽因,金岳霖林徽因同居,金岳霖简介,林微因与金岳霖,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金岳霖先生 教案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22:04:1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金岳霖形上学研究.PDF
官方公共微信中国现代形上学建构的反思
作者:&&来源:中华励志网&&更新:&&&& 【字体: 】
∷ 学习&工作&生活的加油站&减压舱 ∷
,牟氏道德形上学所追问的对象已经不是“存在整体”(大全)或“存在一般”,而是作为意义和价值的本体。从这个意义上讲,牟氏的道德形上学是对儒家意义本体论的净化,是真正经过科学理性洗礼后的产物,已经具有某种后形而上学时代的特点和气息。[3]  作为生活在20世纪的现代哲学家,牟宗三具有明显的现代意识和现代追求,对西方现代化的内在精神有着深刻的解悟,并在相当程度上认同了民主与科学对于现代化的意义。[4]他以哲学家的睿识,将科学民主(学统与政统)归结到知性之上,并以良知加以统摄,其目的一方面固然是为了强化良知的本体论地位,但另一方面也是试图在价值本体的层面给予科学民主以确认和安顿。如果说传统儒家所表现的主要是“德性的自觉”,牟氏的这一形上学则表现出了某种“知性的自觉”。正是基于这种自觉,在关于现象界的“执的存有论”中,他不惜花费大量的笔墨,反复申说确立知性主体的必要性,并以知性的逻辑性格和存有论的性格消化吸收了以罗素、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西方现代逻辑学思想和康德的范畴学说。这在一定意义上既是对西方现代知性精神的主动吸纳,也是对康德范畴学说的某种完善。  但从另一侧面看,牟氏的道德形上学将物自身、知性、现象及存在等等统统收摄于良知之上,良知在这里事实上已经成为吞噬一切的“黑洞”,这意味着包括个体在内的一切存在,唯有依存于良知,才能获得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一思路又蕴含着明显的理性主义和本质主义倾向,它在向个体提供意义安顿的同时,也将个体变成了良知自我运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良知的强大笼罩之下,不仅科学民主难以获得独立的价值和意义(科学民主只是良知之“权用”),作为现代精神核心的“个体意识”也难以真正确立―在理性主义和本质主义倾向的主宰之下,牟氏哲学中的人更多是作为类本质的抽象或表现类本质的符号:个体的“我”主要是区别于动物的、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和道德理性的“我”,而不是处于共在世界中区别于“你”与“他”的、具有独特个性和感性光辉的真实生动的“我”。这表明,虽然牟氏的道德形上学以兼容现代性为初衷,但却与现代性之间有着难以化解的深刻矛盾。  总之,牟宗三挺立良知,彰显德性主体,原本是为了提撕人的精神,给现代化以价值的安顿,并以此遏制科学理性的泛滥和日益严重的物化、量化和外在化的时代趋势,防止物质对精神的消弭,护住人类历史文化的精神动源。但良知权能的一再扩大,价值理性的过分高扬,最终严重抑制了知性精神和工具理性的充分展开,从而使科学民主的独立性在其哲学系统中很难得到真正的落实。  三  从宽泛的意义上看,良知大致可以归入价值理性的范畴,而知性则主要牵涉到工具理性。牟宗三道德形上学所蕴含的深刻矛盾再次以思辨的方式向我们表明,作为人类精神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之间存在着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二者本质上都围绕人的存在展开并统一于人的存在:工具理性所要解决的是人“如何存在”的问题,价值理性所要解决的则是人“为什么而存在”的问题。任何以工具理性消解价值理性,或以价值理性取消工具理性独立性的做法都将导致存在的片面化和抽象化,都是对真实存在的背离。  在“上帝”归隐的后形而上学时代,经过科学理性的祛魅,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这个世界”是唯一真实的世界,尘世生活是我们唯一能现实地拥有的生活,它的意义不应该由另一个虚构的世界来赋予。换言之,生活世界才是一切价值和意义的终极来源,它理应拥有自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意味着对本体的追问实则是对生活世界的深层反思,这种追问不应该导致对生活世界本身的疏离。然而,如何在回归真实存在的同时,保持对生活世界的反思和批判以及存在的庄严感和神圣感,仍然是摆在当代人面前的一大难题。  笔者以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有赖于意义本体的重建,而这种重建在一定意义上又可以看作是对“存在合理性”的追问。这里所谓“存在的合理性”中的“理性”取“理性”一词的广义,是指以人的存在为最终归属的、涵盖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但又比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更加深沉并更具本源性的理性。在这方面,原始儒家的相关思想和思路仍然可以给我们提供某种启示。[5]  儒家自始即有天人、物我、人己同本同源的观念。这一观念认为,人不是与宇宙异质的另一种存在,而是整个宇宙生命的一部分,其生命与宇宙是连续和相互感通的,个体可以在效法天地(“与天地合其德”)回归宇宙的过程中获得存在意义的终极安顿。正是基于这一观念,原始儒家将“以德配天”、“上下与天地同流”、“参赞天地之化育”视为人生修养的至高境界。在原始儒家看来,仁道便是天地精神的体现:天道周流不息,“曲成万物而不遗”,这正是仁的精神(生);地<A HREF='/qx/zxlw/744944.html'上①页 <A
HREF='/qx/zxlw/744944.html'1<A HREF='/qx/zxlw/.html'3<A HREF='/qx/zxlw/.html'4<A
HREF='/qx/zxlw/.html'下①页
上一个文章: 下一个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刷新页面即显示您的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xe602; 下载
&#xe60c;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xe602;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思想哲学毕业论文儒家和康德的道德形上學的比較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思想哲学毕业论文儒家和康德的道德形上學的比較,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哲学,康德 道德,康德哲学诸问题,康德的哲学思想,康德哲学思想,康德道德理论,康德的道德理论,康德道德律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9:00:48|
文档星级:&#xe60b;&#xe612;&#xe612;&#xe612;&#xe612;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思想哲学毕业论文儒家和康德的道德形上學的比較.DOC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上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