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大轮胎四保定庄子建设集团有多大

三个庄子乡突出四个重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工作动态
三个庄子乡突出四个重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12288
发布机构:奇台县三个庄子乡 &&&时间:
&&&&&&& 一是启动“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实施以乡党委、村党支部和农民党员为主的“能力提升”工程,着力培养创业型村班子、服务型村干部、能人型农村党员,把村党支部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让农民党员成为带头开展土地流转、带头发展规模生产、带头建设和谐新农村,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  &&&&&&& 二是认真做好“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制定《三个庄子乡“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的安排意见》,印制“四知四清四掌握”的工作手册并印发了“四知四清四掌握”的应知应会手册,扎实推进“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的落实。&&& &&&&&&& 三是探索建立“支部+合作社+基地”发展模式。在东城河村鑫旺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土园仓村富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益民节水用水专业合作社当中发展党员,争取年内达到成立党支部的要求,将合作社优秀成员培养成党员,让他们成为带动群众致富的先锋模范。培育1个“党员示范区”或“党组织示范基地”,拉动三个庄子乡各产业上档升级,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真正发挥党建促经济的作用。  &&&&&&& 四是不断完善党代会常任制工作。认真开展“四级联系”活动,认真落实党代表调研视察、提案办理、情况通报、征求意见等各项制度,组织好党代表学习培训、研讨交流、调研视察、走访慰问活动,积极探索党代表发挥作用的有效形式;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党务公开、党务议事、党员参与、党内基层选举等相关制度,充分落实和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
ICP备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 分辨率
Copyright 2008 新疆奇台县三庄子乡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联系人:汪玉玲&&&联系电话: &&7401412&&&E_mail:《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设计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玉溪师范学院-教学工程建设工作网
main(../../proj_director//menubar.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jxgg.yxnu.net/proj_mb/mb1/page_top.php on line 23
main(../../proj_director//menubar.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jxgg.yxnu.net/proj_mb/mb1/page_top.php on line 23
main(): Failed opening '../../proj_director//menubar.html' for inclusion (include_path='.:/vhost/httpd/php/lib/php') in /jxgg.yxnu.net/proj_mb/mb1/page_top.php on line 23
& 本栏目其它文章: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设计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发布时间: 14:31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轨迹及各阶段散文的体制特点;
2、掌握《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3、掌握《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4、掌握《庄子》&三言&的创作方法;
5、了解《荀子》、《韩非子》议论文的主要特点;
6、了解先秦说理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先秦说理散文各阶段的体制特点;
2、《孟子》长于论辩的艺术风格;
3、《孟子》&知言养气&、&知人论事&、&以意逆志&等思想;
4、《庄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5、《庄子》&三言&的创作方法。
三、知识点与名词概念
说理散文、&知言养气&、&知人论事&、&以意逆志&、&三言&、《韩非子》
四、教学时数 8课时
五、教学要点与教学设计
第一节&先秦说理散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语录体和韵散体&&& 对话体和寓言体&&& 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
(一)&、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轨迹
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的急遽变革,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士&阶层的迅速崛起、文化的下移、思想的大解放,形成了诸子蜂起、处士横议、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使该时期的思想文化空前繁荣,诸子散文随之有了飞跃的发展。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是:
1、在思想内容上,密切关注现实与人生,对现实的认识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表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
2、在文风上,勇于言辩,放言不惮、个性鲜明、气势充沛,表现了&士&的独立人格。
3、在语言上,浅显生动,善于取譬设喻,大都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
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是先秦说理散文的萌芽期,主要体制是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代表作《论语》、《老子》等语录体散文;其基本特征是记言、记事的片段,或记录人物只言片语,或记录人物之间的对话,形式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态。《老子》比《论语》更具抽象思维特质,它的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达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战国中期是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期,由语录体向对话体论辩文的过渡和形成,以对话体和寓言体为主,某些章节就一个中心论点反复论述或围绕论题对话,这一时期散文基本特征是开始向长篇议论方向发展;代表作为质朴严谨的《墨子》、雄辩犀利的《孟子》和恣肆激诡的《庄子》。战国末期是成熟期,以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为主,代表作为《荀子》和《韩非子》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文体制的定型。
(二)、《论语》与《老子》:
1、《论语》
(1)、《论语》的编定、体例、篇数及流传情况
《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大约在战国初年始编辑成书,是先秦语录体的代表作,共20篇。
注:在汉代,《论语》有三种本子:《齐论语》22篇,《鲁论语》20篇,《古论语》21篇。汉末,张禹以《鲁论语》为主,把《论语》三种本子加以编辑,称为《张侯论》。后来,《齐论语》和《古论语》皆失传。完整地流传到现在的只有《鲁论语》。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论语》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体系,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在哲学、政治、时事、教育、文学等方面的思想观点。
A、政治思想。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他创造性地把&仁&纳入&礼&的范畴。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具体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关心、爱护和帮助别人。如何做到&仁&呢?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为仁&。&克己&就是克制、约束自己,&复礼&就是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即封建伦理等级秩序。由此可见,&仁&与&礼&互为表里。&仁&是目的,&礼&是实现&仁&的手段和保证。从&仁&出发,孔子提出了德治,主张对百姓进行教化,&仁&的意义十分宽泛,包括忠、恕、孝、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道德观念。&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他认为&仁者爱人也&,主张&以礼让为国&。即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用礼、德来治理国家。孔子希望以西周的礼乐制度为蓝图,进行温和改良,维护等级名分,消除社会动乱,反对暴君苛政,调和阶级矛盾
B、教育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开创私人讲学之风,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精到见解。如:温故知新、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孔子重视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重视文采,提倡文质兼备。孔子对传播古代文化,整理和保存古代文献有巨大的贡献。孔子以前有不少的历史文献,孔子一方面学习它,一方面加以整理,同时向弟子传授。孔子先后整理和修订了六书,即《诗》、《书》、《易》、《礼》、《乐》、《春秋》。
C、文艺与美学思想。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和善的统一,即高尚的内容与完美的形式的统一。孔子文艺思想中最精彩之处是他对诗歌社会作用的中肯概括,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朱熹《论语集解》说&兴&即&感发意志&,即诗通过形象的描写、感情的抒发,去打动读者的心灵,影响他们的意志。所谓&托物兴辞&。&观&就是&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即诗能帮助人们认识它所反映的时代的民情风俗、人心向背、社会风尚、政治得失,乃至鸟兽草木之名。&群&即&群居相切磋&,即通过诗的陶冶,引起共鸣,沟通感情,培养和群的思想。亦指文艺能脱团结群众,交流感情,促进友谊。&怨&所谓&怨刺上政&,利用诗批评政治上的腐败现象,讽喻执政者的不良作风。在&兴观群怨&说中,孔子强调了感情的作用和艺术的审美效果。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即历代文献、社会生活的实践,对待别人的忠心;与人交际的信实。
《泰伯》第八: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致死方休,不也遥远吗?)
《述而》第七: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品德不培养,学问不讲习,听到义在哪里却不能亲身赴之,有缺点不能改正,这是我的忧虑。)
《学而》第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可乎?&(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力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任用?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季氏》第十六: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也。&(同正直的人交友,同信实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便有益;同谄媚奉承的人交友,同当面恭维背后毁谤的人交友,同夸夸其谈的人交友,便有害。)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聪明的人不致疑惑,仁德的人经常乐观,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子曰:&刚、毅、木、讷近于仁。&(刚强、果决、朴质,而言语不轻易出口,有这四种品德的人近乎仁德。)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目标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3)、《论语》的艺术特点:
A、篇幅短小简约,只言片语,未独立成篇。言简意赅,生动隽永,包含哲理,富有感情色彩。以形象性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正是其文学性的表现。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为政》),&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等等,形象简约地表达了深刻的哲理,令人回味无穷。《论语》中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语气词,使其语言更为委婉。如&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简短几句话包孕了真挚的情感,以及对颜回安贫乐道自在心境的赞赏。又如:&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矣&、&也&等语气的使用,把对自身的无限感慨和对周公的无限思慕,表现得意味深长。
B、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具有简单的情节和场面,再现一定的生活情景。作为语录体散文,《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的只言片语或对话,一般比较短小简约,但书中也有些较长的段落,如《先进》篇中的《侍坐》章,《微子》篇中的《长沮桀溺耕而耕》章、《子路从而后》章和《楚狂接舆》章中,描写简约,而生动传神。
C、言近旨远,词约义丰,语言形象隽永。注意在记言记事中表现人物性格,从多方面刻画了孔子的具体形象。刘勰说:&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论语》正是通过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表现了一个雍容大度、正道直行、和蔼可亲的文化巨人形象。此外,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论语》中也有所表现,如鲁莽直率的子路、安贫乐道的颜回、聪明机智的子贡、谨慎谦逊的冉有、好学识礼的公西华、淡泊人生的曾皙等等。
2、《老子》
关于老子的生平和《老子》的作者,成书时间,历来说法不一,据《史记&老子列传》记载,老子,楚国人,姓李,名耳、字聃,曾任周守藏室之史,约与孔子同时。后见周衰,遂去周而行,过函谷关,应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5千言,后莫知所终。一说,该书并非老子自著而出于其后学之手。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未至战国初期。
《老子》的主要内容:关于&道&的学说。&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就是&道&派生万物的表现;道是万事万物存在与变化的普遍法则和根本规律,&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道&的作用是自然而然无所为的,但没有一件事物不是它的所为,也就是说,它主宰一切。&道&是不可用言语表述的,&道可道,非常道&(首章)。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用之于人世社会,便产生自然无为的政治主张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老子抨击仁义礼乐,提出&绝圣弃智&的观点,反映了儒、道两家的根本分歧。老子的辩证法思想突出表现在对于对立统一规律及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认识上。
《老子》的写作特点:
《老子》探讨的是玄妙的形而上学问题,具有抽象思维的特质,其文学性主要源于在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一、精警凝练,言简意深,富于哲理。二、比喻新颖,善于描绘形容,富于形象性。三、句多排偶、文多用韵,用韵散结合的形式说理,酷似散文诗。如第六章描写&道&孕育万物,生生不息的情状云:&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以形象的比喻表现玄妙的哲理,文气跌宕流畅,句式连环相对,句句用韵,犹如一组辞意洗炼的哲理诗。
主要的特点:⑴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⑵具有抽象的思维特质。⑶有丰富的情感和诗意的语言。
3、《论语》和《老子》都以注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了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
作品分析:
第二节《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孟子和《孟子》一书&&& 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 气势浩然的文风
1、孟子的生平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邹人,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继承并发展了儒家学说。游说诸侯,进行政治活动,宣传自己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主张,是其一生的主要活动内容。刚直不阿,大胆泼辣是其个性特征。
2、《孟子》的作者、篇数和主要内容
《孟子》的作者,向来有三种说法:自著;弟子著;与弟子合著。其中第三种说法较为可信。
《孟子》今存七篇十四章,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篇各分上、下章。
3、孟子的思想主张
(1)政治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是&施仁政,行王道。&孟子以重民观念为核心,构成了其&仁政&的理论。他告诫统治者,能够得到或保有天下,关键在于是否得到人民的拥护。&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离娄上》)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和&良知论&。每个人都具备封建道德基本观念的萌芽:&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否之心,智之端也。&(《告子上》)四端与生俱来,人人都是相同的。有的人未能成为善人,不是人性本质有什么差别,而是由于不去培养扩充这些善端,以致逐渐失去本性。这种看法属先天道德论。
仁政学说:反对霸道主张行王道,希望统治者能&发政施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糊口,安居乐业,这样他们就不会犯上作乱,自然会拥戴国君,达到&保民而王&。由此他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孟子同情百姓苦难,反对不义战争和横征暴敛,反映了人民的普遍愿望,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其局限性在于以&性善论&为基础,认为国君本性是善良的,具有仁心,只要加以推广,便能施惠于民。这在诸侯争霸的战国乱世当然行不通,即使在盛世王朝也是行不通的。因为阶级差异决定了阶级剥削的事实存在。
(2)文艺观
孟子的文艺观和他的政治、哲学思想有密切关系。孟子大力提倡&与民同乐&,把这一点作为&仁政&内容之一。统治者独自享乐,不如与民众一起享乐;与少数人享乐,不如与众多的人享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
对于诗书的评论,孟子有两条重要原则。第一是&以意逆志&。他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谓得之。&(《万章上》)意思是:不要死抠字眼而误解全句的意思,不要拘泥于个别辞句而曲解作品的整体思想,要从全篇宗旨出发探索作者的意图。孟子强调从整体上去揣摩作品的思想内容。上文中&文&即文采,&辞&是言辞,&志&是作品的内容,&意&是&说诗者&的主观体会。读一诗作,不要只从辞句上、文采上看,应该通过自己对全诗的分析和体会,去理解作者的用意,这样才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以意逆志,强调的是读者响应的生活体验,是读者的自由发挥。第二条原则是&知人论也。&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世也。&(《万章下》)所谓&知人&就是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身世经历以及创作动机;所谓&论世&,就是分析作品的时代社会状况。古往今来,任何一种文艺,总要受到自己时代的制约,凝结着当时社会的风采。刘勰《文心雕龙》:&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的变化发展,与社会的动向和更迭上息息相关的,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而作为一个作家,由于各人的出身、经历和教养的不同,其作品的风格也不同。因此,文艺评论一定要&知人论世&。清人章学诚对&知人论世&的原则,作了很好的论述。他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
&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是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前者可以帮助读者探寻作品做蕴涵的丰富历史文化内容,对作家、时代有更加广泛的认识;后者可以通过读者相应的生活体验,挖掘出作品所蕴涵的深刻象征意蕴,获得味外之味的艺术效果。
另外,孟子还提出了&知言&、&养气&论,虽然不是直接谈文艺的,但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创作均有巨大影响。&知言&即全面地分析别人的言辞。&知言&即&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公孙丑上》)不全面的言辞我知道它的片面性之所在;过分的言辞我知道它失足之所在;不合正道的言辞我知道它与正道分歧之所在;躲闪的言辞我知道它理曲之所在。它告诉人们,对某些言辞,要善于透过表面现象揭示其错误本质,不为其所迷惑。&养气&本指个人道德修养,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即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具有这种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可以在精神上压倒对方,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写起文章来,情感激越,词锋犀利,气势磅礴。
《孟子》的文章形式,已将简明扼要的语录体发展为对话体的论辩文。
4、《孟子》的艺术成就
(1)善于论辩,灵活运用丰富多彩,纯熟老练的论辩技巧。
孟子善于采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根据不同对象,掌握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层层追问、步步进逼,使文章说理明晰,气势雄健,锋芒毕露。例《齐柏晋文之事》,孟子先说行王道不难,抓住齐宣王欲王天下的心理,然后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分析利害关系,指出从根本着手、发政施仁,无人能敌。再进一步阐明实行王道的具体内容,最后以王道胜过霸道作结,与首句照应。这篇文章虽属问答体,可是起伏开阖,铺张扬厉,波谰曲折,摇曳多姿,具有步步入胜的情致。牛运震《孟子论文》称:&篇中勾勒顿挫,千回百转,重波迭浪,而后归宿于王道。有纲领,有血脉,有过峡,有筋节,意在不使直笔,又不使一呆笔,读者熟复于此,其于行文之道思过半矣。&
孟子曾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立场,批评其他学派,就不得不进行论辩。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埋伏圈中。如《梁惠王下》中&王顾左右而言他&,先以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接着类推下去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以对。孟子利用对话体论辩文的特点,巧妙设问,缓缓道来,欲擒故纵,引人入彀(gou,靶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感情充沛,气盛强劲,个性鲜明。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养气&是指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人格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反映到文章上,自然就情感激越,辞锋犀利,气势磅礴。《孟子》一书以孟轲为中心,通过对他的言行举止、神情语态的生动描述,鲜明地展示了孟子的个性、情感和精神。千载而下,我们仍能看到一个思想家的鲜明形象。如他对黎民百姓的怜悯和同情;对统治者的藐视;对权贵者的鄙视和冷嘲热讽;对异端的无情抨击,甚至破口大骂等等,都反映了孟子激越的情感和刚直的个性。
(3)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说理,深入浅出,精彩传神。
长于比喻,是孟子文章的特点。《孟子》二百六十章中,共使用比喻一百六十多个。这些比喻浅近平易,生动活泼,轻快自如,准确贴切。孟子善于根据不同的谈话对象,根据他们的不同身份、爱好,联系切身势事例作为比喻。《孟子》的寓言多取材于社会生活,常寄寓深切的讽喻教诲意味。例如《齐人有一妻一妾》、《揠苗助长》、《弈秋海弈》等等。
《孟子》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和《庄子》一样都善用比喻,但两者在创作方法和效果上存在差异。《孟子》的比喻是现实主义的,如《齐桓晋文之事》章中&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等,《鱼我所欲也》章中&舍鱼而取熊掌&,都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可感的事物;而《庄子》设喻的本体都是奇特怪诞的事物,有很大的臆造虚拟性,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如《逍遥游》中的鲲鹏、大瓠、大椿,《应帝王》中的倏和忽等,都是世间不存在的&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从运用比喻的效果来看,《孟子》中的比喻贴切巧妙,主要用于说明事理,使文章引人入胜,增强说服力。如以&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为喻,说明齐王&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的原因,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些比喻非常通俗浅显,具有雄辩的说服力。而《庄子》的比喻,往往不直接道破其旨意,而是通过生动传神的描绘,造成一种奇幻的境界,使人心驰神往,在艺术的享受中领悟其喻意。此外,《孟子》中也有少数就近取譬,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如&齐人有一妻一妾&(《离娄下》),人物毕肖,结构完整,情节生动,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可以称为精美的微形小说,绝妙的讽刺小品。因此成功地以齐人言行譬喻官场中那般钻营富贵利达之徒,讽刺他们的卑鄙无耻的丑恶嘴脸。
(4)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
孟子的文章善于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或顺应对方心理,启发诱导;或迂回包围,引人入彀;或设问反诘,步步紧密;或运用生活中浅显的比喻说明深刻的道理。文章因此显得跌宕多姿,富于雄辩性和说服力,说理透辟详尽。在语言上大量采用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其实和艺术感染力。
(5)、语言通俗自然、明快畅达,而又精练准确。很少有艰深、生涩的语句。
《孟子》的语言,比起《论语》来,词句更加明快,感情更为强烈,个性极其鲜明。《孟子》最早的注本是东汉赵歧《孟子章句》,后来重要的注家有朱熹《孟子集注》,焦循《孟子正义》。文学评点本有宋尹&《孟子解》,明陈深《孟子评点》、冯梦龙《孟子指月》,清路传孔《孟子文解》、牛运震《孟子论文》、王又朴《孟子读法》等等。它继承发展《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形式,形成了一种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可以说,后来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
第三节&《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庄子和《庄子》一书&&& 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 形象恢诡的论辩&&&&& 富有诗意的语言
(一)、《庄子》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的文学成就最高。《庄子》33篇,分内、外、杂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游&的精神境界。
(二)、《庄子》的主要思想:
1、顺应自然,安命无为的生活态度。《庄子》的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实有而无形,自然而永恒的,又是神秘莫测、不可知的。因而他崇尚自然,宣扬天道无为,反对人对自然界的作用,人只能消极顺应,听天由命。
2、&逍遥游&的精神自由境界。&天地与人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庄子从齐物我,同死生的观念出发,幻想出一个不受任何条件限制而绝对自由的精神世界,以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他幻想人的精神一旦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人生便融入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穿越时空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然感知的&坐忘&境界。然而现实毕竟不能超脱,虚无飘渺的世界只能是逃避现实后短暂的自我陶醉。
3、辩证思想向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发展。他否认事物差异,否认是非标准。他曾说:假若我与你辩论,你辩不过我,就能证明我&是&、你&非&吗?或者证明你&是&、我&非&吗?由谁来判定呢?与我意见相同的人,或与你意见相同的人,或者与你、我意见都不同的人,都不能判定谁是谁非。所以说是非无标准。不仅如此,他还认为生与死、小与大、寿与夭、贫与富、美与丑等都是无差别的。这实际上是抹杀事物存在差异性的诡辩论。
4、对现实黑暗和仁义礼乐的猛烈抨击。庄子并未如他所说真正忘怀政治,而实际上是心系天下。《庄子》一书,仍多愤激之言。如&方今之时,仅免刑焉&(《人间世》),&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胠箧》)等等,正是出于对现实的无比厌恶。只不过庄子选择的是消极逃避方式,主张&绝圣弃智&,并勾画出一幅&至德之世&的社会蓝图。
(三)、《庄子》的艺术成就:
《庄子》散文&意出尘外,怪生笔端&(《艺概&文概》),极富浪漫色彩。
1、在题材的选择上,着意拉大与现实的距离,注目于寓言和神话。
《庄子》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全书&寓言十九&,寓言是其最主要的表现方式。据统计,《庄子》中含有寓言故事200多则,涉及神话故事、历史传说,自然界的草木鸟兽等,这些多属虚构。其寓言注重细节刻划和夸张渲染,想象虚构,恢奇诡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具有&寓真于诞、寓实于玄&(《艺概&文概》)的特点。如南海之帝儵和北海之帝忽为了报答中央之帝浑沌的款待之情,为其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应帝王》),想象多么奇特大胆。这个故事耐人寻味地说明了&有为&之害。其它如&庖丁解牛&、&望洋兴叹&、&东施效颦&、&井底之蛙&、&罔两问影&、&庄周梦蝶&等,至今仍为人广泛传诵,足见其影响力。
[注①&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藉外论之&(《寓言》)。
②重言;一种认为是重(chong)言,即重复、增益之言;一种认为是重(zhong)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被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以被相信。
③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的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来。]
2、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这些恢诡谲怪的艺术形象,富于浪漫色彩,是《庄子》艺术魅力所在。《庄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莫测,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不如通过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他与其他诸子散文的区别是,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进的论述,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体味、领悟其中的哲理。庄子散文笔法不拘一格,变化无穷。他的散文多用寓言来说明抽象的哲理或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其自谓&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寓言》)司马迁也说庄子的书&大抵寓言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清人林云铭评《逍遥游》和刘凤苞评《骈拇》时的两段话,都指出了庄子散文在体裁和层次变化上的笔法特点,具有抑扬变化的特点。如刘凤苞评《齐物论》时又说:&其用笔忽纵忽擒,忽起忽落,节节凌空,层层放活,能使不待齐,不必齐,不能齐之意,如珠走盘,如水泻瓶,如砖抛地,乃为发挥尽致也。&(《南华雪心编》)
全书的形象出于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区别,异彩纷呈,怪诞而不可思议。如北溟之鱼,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逍遥游》)。任公子垂钓,以五十头牛为钓铒,蹲在会稽山上,投竿东海,期年钓得大鱼,白浪如山,海天震荡,千里震惊,浙江以东,苍梧以北之人,都饱食此鱼(《外物》)。其它诸如其大无比的鲲鹏,吸风饮露的藐姑山上的神人(《逍遥游》),七窍皆无的浑沌(《应帝王》)等等,形象怪异,匪夷所思。
3、在体物入微的描写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达到了哲理和诗意的交融。
庄子并没有完全逃离现实,尽管他主张忘情寡欲,心斋坐忘,但他的许多作品对现实社会充满着批判精神,渗透着强烈的个性和情感。蜗角之中,触氏、蛮氏相与争地,伏尸百万,旬有五日而后反(《则阳》),正是战国时期&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这种社会现实的反映。曹商使秦,得东百乘,得意忘形,刻画了不择手段,谋取利禄,追求荣华富贵的小人嘴脸。&舐痔破痈&,正是对这种小人最为辛辣尖刻的讽刺(《列御寇》);在楚狂接舆歌中,表现出生于乱世的绝望的悲哀(《人间世》)。《逍遥游》的最后一段,作者情感浓郁地描述他所追求的心灵自由,精神无待的至人境界,充满了诗情画意。
4、文章汪洋恣肆,行文跌宕开阖,变化多端,语言奇峭富丽,生动泼辣,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大量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天下》)的寓言,使《庄子》的章法若断若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如《逍遥游》前半部分,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的内容,这些并非作品的主旨,只是为了用他们的&有待&逍遥陪衬、烘托至人的&无待&逍遥,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个主题句,却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庄子》结构线索上的模糊隐秘,并不意味着文章结构缺乏内在联系,而是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融入行文之中,把每一个故事环环相套,连缀成一个整体,形成独具特色的连环式结构。庄子的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新奇,如《齐物论》中写大风的声响,描写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体物入微,形神毕肖。《庄子》文笔的特点和他的哲学思想有关。他追求与&道&相适应的&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绝对自由的精神,这种精神使他可以摆脱社会现实的束缚,突破物我、时空、自然与社会、人与物的重重界限,以上天入地的气魄和千姿百态的形象,汪洋恣肆的语言去表现自己的思想,形成独特的风格特点。
第四节&《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严谨详密的论证&&&&& 犀利峭刻的议论&&&&& &植根现实的寓言
(一)《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年赵人,生卒年不可确考,约在前298&&前238年之间,游于齐、秦、仕于楚、为楚兰陵令,后被罢免,著书以终。
《荀子》一书,又名《孙卿子》、《孙卿新书》,由西汉刘向编定成书,今存32篇,大部分篇章为荀子自撰,少数为其弟子杂录。
1、荀子的思想特点:
荀子与孟子都是孔子学说的正宗传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荀子则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孟、荀各执一端立论。孟子专就内在之仁,主张性善,荀子就外在之礼,主张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有所批评,在批评各家的同时,又吸取了百家学说的精华,融会贯通。自成一家。荀子的学说范围很广,包括政治、哲学、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而且这些学说,都是和他所处的社会息息相关。可以说,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在天道观方面,荀子认为&天行有常&,自然界有它的客观规律,不以人事和政治好坏相转移,并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规律并利用它)&和&人定胜天&的哲学命题,体现出反对天命迷信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2、《荀子》的写作特点:
(1)文章独立成篇,结构严谨,论证严密,全书有完整的体系。
荀子的文章不再是语录体或对话体,而是自成体系的长篇专题学说论文,涉及哲学、政治学、军事学、经济学、伦理学、学术史、音乐艺术等各个方面,其文往往有总论、分论,层层深入,结构严整,立意统一,论证严谨周密。如《性恶》篇,反驳孟子的&性善&论,认为如果人性是善的,则无需用礼义来进行教化。正因为人的天性在耳目之欲,声色之好,因而出现争夺、残贼、淫乱等社会现象,这就证明了人的先天自然本性是恶的。由于性恶,故须教育,教育当以礼义为本;由于性恶,故须施行赏罚。性恶论的主张贯穿于《礼论》、《劝学》、《修身》等篇中,各篇之间相互照应,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
(2)比喻层出不穷,辞藻繁富,大量运用排比对偶句式,韵散间出。荀子散文多用比喻而少用寓言,这与其他诸子散文广用寓言不同。荀子散文的比喻常常是连串的。如《劝学》篇,引类譬喻重叠构成,并且譬喻的运用变化多端,或正反为喻,或并列为喻,辞采缤纷。并且喜欢用大量排比对偶句法,或以韵语描写、抒情,增强了气势,更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3、荀子《赋》篇与《成相》篇在文学史上地位。
荀子是以&赋&名篇的第一人,今存《礼》、《知》、《云》、《蚕》、《箴》五篇。对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
《成相》篇用的是当时通俗的说唱文学形式,如后世大鼓、弹词之类的曲艺作品,开说唱文学之先河。
(二)《韩非子》
韩非(约前280-前233)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55篇,大部分出于韩非自著。但也有少量窜入篇章。
&&& 1、韩非的思想特点:
&&& (1)法、术、势并用的政治主张。
他继承了前期法家商鞅、申不害、慎到等人的主张,并吸取了荀子和道家的某些思想,形成了以&法&(法令)为中心,结合&术&(国君据&法&驾驭群众的手段)和&势&(权势)的完整的思想体系,主张国君以法术威势制人,以严刑峻法治国,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
&& (2)反对复古、主张革新的社会历史观。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观点,体现其因时而变的进步思想。
&&&& 2、《韩非子》的写作特点:
&&& (1)峻峭犀利,锋芒毕露,揭露实情,无所掩饰。如《说难》论述对人君谏说之难,顺之以招祸,逆之而致祸,稍不留神便命丧身亡,列举谏说的种种困难,提出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种种不同的方法,对社会和人君心理进行条分缕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体现其冷峻的文风。在《备内》篇中,剖析了人与人之间都是利害关系,撕开了温情脉脉的面纱,将丑恶、肮脏的实质暴露无遗。
&&&& (2)论证严密,尤以驳论见长。如《难一》篇中,抓住对方自相矛盾的要害,驳论辩难,批驳对方,让其不能自圆其说,然后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文章有破有立,有论有据,犀利明快,极富说服力。
(3)大量收集、运用寓言故事,《韩非子》中有300多则寓言故事,居先秦各家著作之首。寓言在其他先秦著作中只是议论说理的一部分,而非独立的文学体裁。至韩非时才开始有意识地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分门别类,辑为各种形式的寓言故事集。像《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都是寓言专集。《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和《庄子》中奇幻玄虚、怪诞神奇的寓言故事,风格截然不同。其寓言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许多成语广为流传,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如&自相矛盾&(《难一》)、&滥竽充数&(《内储说上》)、&守株待兔&(《五蠹》)、&郑人买履&、&画鬼最易&、&买椟还珠&(《外储说上》)等等。
第五节&&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确立了说理散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 影响后世的创作风格&&& 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语言范式
玉溪师范学院教学工程项目平台
&玉溪师范学院-教学工程建设工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擅自转载
&&联系地址:中国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凤凰路134号
访问:今天[317]
本月[33496]
总计[440735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保定庄子建设集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