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龙的传说资料

中国古代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九种动物合而为一之九不像的形象,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具体是哪九种动物尚有争议。本专题就为大家整理了有关龙的资料,供大家参考。
——《有关龙的资料》专题简介
CopyRight & 沪江网2015关于铜梁龙的资料
& 21:44:13
铜梁龙闻名遐迩,早在明清时期,铜梁龙即以它工艺制作的宏大奇巧,舞技表演的粗豪而闻名川东南,近百年来,铜梁的民间艺术家们又不断融会八方技艺,遂使铜梁龙灯以其凝重的古朴之风愈浓烈的现代意蕴为一炉而被增异彩。铜梁龙灯的庞大族系之代表品种为儒龙,外界直呼为“铜梁龙”。
它那意指中国农事节气的24洞龙身,洞洞可点灯透亮。50米长的龙体,造型逼真,构图虚实相间,色彩明快夺目。龙头有雄狮之气,血口蚱角,长髯长鬃,双目出挺如炬,身腰是铁样的脊骨和如蚕的软腹,最后翘立着非鱼非蠾的灵巧尾巴。舞动时候,灯牌开道,云烟簇拥,“龙出洞”、“拜四方”、“如意梭”、“三环套”、“龙戏珠”、“双起塔”、“滚黄沙”、“大回宫”等十多个套路,层层相扣,变幻莫测,或显富丽高贵之泱泱大气,或显得怡然自得的闲适之风,过显无拘无束的还乐,或显如醉如痴的追求,或显征服的气概,或露博大的向往。
  铜梁龙灯始于明,盛于清,繁荣于当代。其发展经过了火龙、正龙、肉龙三个阶段。
  早期的火龙用绳索、竹篓连接头尾,舞龙时龙身施放烟火,气氛热烈,场面活跃。但火龙有躯无肉,龙形象欠佳。中期的正龙头大颈长,以篓作节,节内点灯以代烟火,舞玩时龙首高昂,灯火蜿蜒,景象十分壮观。但龙体态不全,身躯仍少真实感。
最后形成的肉龙,以彩绘纸粘糊龙身,龙体完整,有骨有“肉”。舞玩时头尾摆动灵活,躯体伸缩自如,内部盏盏灯火映照出金甲赤脊的龙身,熠熠生辉,美观动人。由于肉龙体态长大,舞玩时形如蠕动,故又称“蠕龙”。近几十年来,铜梁龙又在传统肉龙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设计,集狮头、鹿角、虾腿、鳄鱼嘴、乌龟颈、蛇身、鱼鳞、蜃腹、鱼脊、虎掌、鹰爪、金鱼尾于龙一身,且将传统闭口龙改制为张口龙,龙口内加做龙舌与口宝。新创的铜梁龙英姿勃发,神威贲张,大有吞 云吐雾、气夺天地之概。
铜梁龙的特征
  铜梁龙的特征可归纳为大、长、活三个字。“大”不仅指体形,且指造型夸张,美工上集国画、素描、剪纸、刺绣等技巧为一体,并参考戏剧脸谱的描绘手法,彩笔走脊、描箸,着重突出龙的气质,使其神采丰腴、气势磅礴。龙身长一般在24节左右,比例适中,舞动灵活。“活”是说舞龙操作中引入机械原理,研制出手摇、 发条、电动等各种方式,使龙腾跃翻卷更加灵动潇洒,活灵活现。
  曾经在北京奥运会上和祖国六十周年庆上让全世界见证了铜梁龙的雄伟和那壮观的气势。
铜梁龙的起源
  都说中华民族是龙的民族。那么,龙倒底是什么呢?
  在原始社会,远古先民常以自己的敬畏、感激、惧怕的物象作为本部族的标志,崇拜它,敬重它,祈求它的保护,这就是图腾。随着民族的不断融合,多种图腾也集合成为了“龙”,它象征着神秘、恐怖和威力。
  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人们把伟大的天象尊崇为龙,在春耕中对着新年的第一道彩虹,唱起“二月二,龙抬头”,祈望并认定它会给天下带来吉祥、欢乐和幸运。
  人们在敬畏和讴歌自然的同时,渐渐地欣赏起自己的生命活力,并在远古神话中把自己的始祖一个个打扮成人首蛇身的英雄,而且认定这些被图腾化了的英雄代表着力量、信念和追求。
  后来,按照逻辑和审美的需要,祖先们把心中的图腾加以再包装,定格为一个马鬃、鬣尾、狗爪、鱼鳞而蛇身的无所不能的巨大神灵。
  于是,这巨大的神灵便穿越千万年的历史烟云,无休无止地在东方大地上盘旋翻腾,在中华民族的浩瀚心宇中高高飞翔。
  龙最深层的内涵,是其多元文化整合为一而又创新、开拓的精神。龙的形象后面隐含着中国人的四大观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主体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和兼容并包的文化观。它几乎囊括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哲学的全部精髓。龙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浸润着中国的文化艺术,弥漫在整个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之中。龙象一条无形的纽带,一条由共同的情感、共同的观念、共同的心理素质交融而成的纽带,把整个中华民族紧紧地糸在了一起。以至于在今天,无论是在中国本土,还是在世界各地,几乎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无论他崇拜什么主义,无论他信仰什么宗教,他总会大声地说:我是龙的传人。
  龙的故乡虽然在中国,但由于中国有着远古时代族团先民向周边地区迁徙的历史,也由于2000多年前西汉王朝的崛起和直至唐、元、清几代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舞台上的显赫地位,促使了中国与相邻地区和友好国家之间在外交、文化、宗教、贸易等领域的频繁往来与交流,使“龙文化”随之进入并传衍在广袤的亚太区域之中。龙的资料_百度知道
我要龙的资料啊~~~请以光速回答啊~~~
提问者采纳
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离今天的时间不会少于八千年。这个时期,原始先民已不单纯地、被动地依靠上天的赏赐了,他们把猎获的野马野牛野猪等等畜养起来;也不单单吃那些是采拾得来的野果了,而是有选择地种植谷物以求收获。他们能够熟练地取火用火,学会了用木头搭简单的房子,开始磨制石器、骨器,手工制作陶器,逐渐定居下来,从事生产活动了。生产活动使人们同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宽泛,自然界作为人之外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撞击也越来越大。 为什么鱼类穿游不居,湾鳄声形俱厉,蛇类阴森恐怖,蜥蜴形色怪异?为什么云团滚滚,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大雨倾盆?为什么海浪翻卷,虹贯长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这些动物的行为和变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对古人来说,是无法科学解释的。 他们模糊地猜测到,应当有那么一个力大无穷的,与“水”相关的“神物”主宰着指挥着操纵着管理着这些动物和天象,像一个氏族必有一个头领那样;或者说,这些动物和自然天象是这个“神物”的品性体现,像人要说话,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骂一样。 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为我们的“时间定位”提供着证据。查海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龙全长近20米,宽近两米,扬首俯绩碘啃鄢救碉寻冬默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这条石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有文章称,山西省吉县柿子滩石崖上有一幅距今达一万年的鱼尾鹿龙岩画,当是龙的最早的雏形。这幅岩画未见发表,其面目如何,还不得而知。)接下来还有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的距今达七八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距今达七千年的彩陶细颈瓶龙纹,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龙纹等。 龙的模糊集合过程的起点在新石器时代,经过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长足发展,到秦汉时便基本成形了。这个“基本”有两个意思,一是说构成龙的框架、要素、样式,秦汉时都基本具备了;二是说龙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纳新的系统,它并不满足秦汉时的基本成形,之后的历朝历代,直到今天,还都在不断地加减、变衍和发展。 龙是怎么形成的?历来众说纷纭,有从鳄、从蛇、从蜥蜴、从马、从猪、从闪电、从虹霓等等说法。笔者的观点是“模糊集合说”,其思路是这样的:新石器时代的先民是以原始思维面对身外世界的,而原始思维又是以直观表面性、整体关联性、非逻辑的神秘性和群体表象性为待征的“模糊思维”。这样的思维足以导致我们的祖先不清晰、不精确、不唯一地将身外世界的种种对象,集合、升华成若干个“神物”,然后加以崇拜。 在古人心目中,身外世界是神秘混沌难以捉摸的,模糊思维的直观性和表面性,使他们不可能像现代人这样,将云、雷电、虹、海潮、泥石流等分辨得清清楚楚;也不可能像现代人这样,运用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将鱼、鳄、蛇、蜥蜴,以及猪、马、牛等动物的生活习性研究得明明白白。在他们看来,云、雷电、虹等在天上弯转,都和雨相关,差不多是一类;鱼、鳄、蛇等在江河湖泊中穿游,都和水亲近,大体上也是一类;猪喜欢水,马、牛等也都离不开水--河马、水牛更是水中物。而且,天上的雨,落到地上便是水;水升到天上,再朝下落,便是雨。既然天上下的雨和地上流的水是一回事,那么,和雨相关的在天上弯转的云、雷电、虹等,就和与水密切的在江河湖泊中穿游的鱼、鳄、蛇等差不多都是一回事了。雨水适度,牧草丰茂,谷物有成;雨水乏缺,叶草干枯,百谷旱绝;雨水过量,人畜受淹,农田泡汤。生产和生活不能不依赖雨水,雨水却常常让人们依赖不上。再看这些与雨水相关的物象:云团滚滚翻卷,变化万方;雷电叱咤长空,霹雳千钧;虹霓垂首弓背,色像瑰奇;还有大小不一,脾性不同,长短参差,阴森怪异的鱼、鳄、蛇、蜥蜴等等:这一切是多么神秘,多么雄奇,多么可怖可畏啊枣令人惊惧不已! 于是,古人猜想了:一定有一个“神物”,主管这一切,总领这一切,支配这一切,排演这一切。这个“神物”,体型是很大的,而且是能大能小的;肤色是多样的,而且是能明能暗的;还应当是有头有尾的,能起能卧的,擅爬会游的,弯转曲折的,快速行进的;总之是能量巨大的,能上能下的,善于变化的,天上可飞水中可藏的,集合了种种“水物”特性的,又和雨水有着特别特别密切关系的。 该怎么称呼这个“神物”呢?人们发现,雨水降临时,乌云汹涌,电光闪闪,相伴随的,是“隆隆”的雷声;海潮涨落,龙卷风吸水,泥石流下山,也都发出“隆隆”的声响;而鳄、牛、蟒蛇等动物的吼叫,也和“隆隆”声接近;而“隆隆”声本身具备着粗壮、雄浑、深沉和悠远等特点,给予人的感觉是恐怖、壮烈、崇高和神秘。于是,人们就取其声,将这个模糊集合起来的“神物”,以“隆”这个音呼之了。 “神物”的发音是拟声,“神物”的形象该是个什么样子呢?一些人说像鱼,一些人说像鳄,一些人说像蛇,还有一些人说像云,像闪电,像虹霓;也可能今天看像这个,明天看像那个,后天看又像别一个;还可能觉得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升到天上就是云是闪电是虹,落到水中就是鱼是鳄是蛇,来到陆地就是猪是马是牛。模糊思维是不讲逻辑、意识不到矛盾的,这种思维容许同一个物体在同一个时间出现在不同的地方,容许部分和整体、单数和复数的同一。 造字的时代到了,需要给这个以“隆”音呼之的神物搞个符号了。老祖宗最初造字,多以像形为之。那么,让这个神物像什么形好呢?有人说像鳄,就造了几个像鳄的“龙”字;有人说像蛇,就造了几个像蛇的“龙”字;还有人说像闪电,就再造几个像闪电的“龙”字;另有人说身子像鳄像蛇还像闪电,头却像马像牛还像猪,那么就造几个像这像那像……的“龙”字好了。于是,甲骨文和金文中便有了各式各样的“龙”字。后来,逐渐演化,直到最后简化成现在这个“龙”。 这样,我们就可以说:龙是中国古人对鱼、鳄、蛇、猪、马、牛等动物,和云、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先民们是以现实生物和自然天象为基础,将自己的对身外世界的畏惧、依赖、疑惑、想象、崇拜等等,都贯穿、投注、体现到龙的模糊集合中了。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龙无疑是古人的一种艺术创造。它是从鱼、鳄、蛇和云、电、虹等一个个具体物象而来,经过由众多人参与的模糊集合,形成一个建立在各个具体物象之上,又涵蕴着各个具体物象的新的形象。它的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用一句人们常说的话,就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间渗透着、灌注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宗教体味、审美快感和艺术情趣。 图腾(Totem),原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词汇,意思是“他的亲族”。图腾崇拜的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亲人,从而将其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世界各国不少学者,都对图腾崇拜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现象做过考察和研究,普遍认为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经有过图腾崇拜,其残余在近现代一些民族中还可以看到。 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闻氏一多。闻先生在他的一篇专门谈论龙凤的文章中这样说道:“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为在‘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鸟(即凤),降而生商’两个神话中,人们依稀看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我说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为历史上夏殷两个朝代,已经离开图腾文化时期很远,而所谓图腾者,乃是远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种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那么,龙图腾是如何形成的呢?闻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说: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龙图腾说由20世纪40年代起步,至今流衍不衰,一度还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质疑龙图腾说,并出现一些否定性观点。如:“无论如何,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因为说到底,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因此,如果依据通行的理论和被学界接受的材料,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阎云翔)“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刘志雄、杨静荣) 学者们还指出,将中国古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某一氏族部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时空范围上讲,前者比后者大得多。因此,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还有的学者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论,如:图腾是氏族群体成员崇敬的对象,是不得损伤、杀害和食用的,而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 总观龙图腾说的争论,觉得起码有这样两个问题值得思考: 一个问题是,图腾说来自西方学者,中国远古氏族部落是否也像澳洲土著、北美土著那样,有过一个图腾崇拜时期?分析古籍中的有关记载,回答似乎是肯定的。但是,按学界的普遍观点,图腾文化发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繁荣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进入新石器时代便趋于衰落,步入阶级社会,就只剩下一些残余在延续。按考古学提供的实物资料,龙的起源当是新石器时代开始以后的事,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图腾崇拜已走向衰落了,龙却起源了。将方兴未艾的龙归划于一个趋于衰落的崇拜现象,有悖于事物发展的基本逻辑。 另一个问题是,图腾概念有其原有的为学界所基本公认的内涵和外延,这样的图腾是严格意义上的图腾,或可称为“狭义图腾”。增其内涵、扩其外延之后的图腾,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图腾了,或可称之为“广义图腾”。严格意义上的图腾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实物,而龙不符合这个条件,它们是自然界里没有的神物,因此,要说龙为图腾的话,就只能将龙划归到广义图腾的框框里。问题是,狭义图腾和广义图腾时不时地会发生冲突。比如,按狭义图腾的要求,图腾物是不得被侮辱被杀害的,而身为广义图腾物的龙却屡屡被惩罚被斩杀枣这个问题如何解释?如果要在狭义图腾和广义图腾之间选择的话,我倒更倾向于狭义图腾,因为我觉得图腾就是图腾,应该尊重原初的内涵和外延,如果太广义了,也就没有图腾了。 鉴于此,我在一系列谈龙的著作、文章中,都没有用“图腾”一词,而选用了“图徽”这一概念。 龙的神性可以用喜水、好飞、通天、善变、灵异、征瑞、兆祸、示威来概略。 在龙的神性中,“喜水”位居第一。这是因为,龙本来就是“水物”和“水相”,或者说,龙本源于“水物”和“水相”。龙的诸多的模糊集合对象,可以说都是“水物”或“水相”。鱼、鳄、河马、海马、水牛等生活在水中;蛇、蜥蜴喜处水湿阴潮之地;猪、陆牛、陆马、鹿等离开水也活不下去;而云、雷电、虹、海潮、龙卷风、泥石流等自然天象,全都和雨、水关系密切枣似乎完全可以用“水相”称之。本源于水物、水相的龙,怎么可能不“喜水”呢? “喜水”的神性,使龙对行云布雨、司水理水的神职特别胜任。 “好飞”在龙的基本神性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龙之“好飞”,原因有这么几条:一是作为龙的模糊集合对象,云、雷电、虹霓等本来就是飞腾在空中的“天象”;二是鱼、鳄、蛇等在水中潜游之快,马、牛、鹿等在陆地上奔跑之速,都类似于“飞”;三是古人由于思维的模糊性,往往将潜游于水中的鱼、鳄、蛇等,奔跑于陆地上的马、牛、鹿等,和飞升腾跃在空中的云、雷电、虹霓等看成一个神物的不同表现,从而认为能在水中游、地上跑,也就能在天上飞。四是人类自从有了精神生活以后,就一直幻想超越自身的局限,摆脱现世的苦累,飞腾、翱翔到高妙阔远、有星星,有月亮,白云缭绕的空中去。而龙作为寄托着、体现着古人理想的神物,要是不能飞,不好飞,那也就不是龙了。 “好飞”的神性,使龙很自然、很方便地成为某些神仙、圣杰、帝王的乘御对象。 “飞”的方向和域界,自然是,也只能是神秘、辽阔、至高无上的天空。因此,“好飞”必然“通天”。早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双耳盆上,就有将“鱼藻纹”和“鸟纹”刻划在一起的图案,陕西北首岭遗址出土的“鸟鱼纹”(亦称“龙凤纹”),也将天上飞的鸟同水中游的鱼枣龙的模糊集合对象联系起来,这就透示出,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龙的模糊集合之初,龙就开始有了“通天”的意味。后世的许多建筑雕刻、绘画,人们都让神龙出现在浩渺无垠的昊天云气中,如北京故宫的云龙望柱、天坛的云龙石、孔庙的戏珠飞龙,等。 龙“喜水”,水聚流于地;龙“好飞”,飞升于云天。于是,龙就具备了沟通天地,做天地间的桥梁和信使的能力。那些帝王君主们之所以以龙自比,其根本点就在于瞅准了龙的“通天”的神性,和充当天地间桥梁和信使的能力。 由于龙是由众多的对象模糊集合而成的,各集合对象之间又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别,因此,龙又有了“善变”的神性。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在天可以是云、是电、是虹,在地可以是猪、是马、是牛,在水可以是鱼、是鳄、是蛇。换句话说,天上的云、电、虹,地上的猪、马、牛,水中的鱼、鳄、蛇,等等,都可以是龙的变体和化身。 龙具备了“善变”的神性,而变,就免不了要变出些“灵光”、“灵通”、“灵妙”、“灵验”和“荒诞”、“离奇”、“怪异”来。因此,龙又有了“灵异”的神性,成为古人心目中的“四灵”(其它三灵是麟、凤、龟)之一。 人们造神、敬神的目的之一,是相信神能给自己带来好处。龙是古人模糊集合了众多的动物和天象,从而创造出来的神物,如果这个神物不能给人间带来福祉和祥瑞,古人创造它做什么呢?上述龙的种种神性,又都为龙的征兆吉祥嘉瑞的神性提供了基础:龙喜水,而水是生产、生活的命脉;龙好飞,飞是对超越苦难、摆脱困境的向往;龙通天,天是天帝和诸神居住的地方;龙善变,变是对生存环境的适应;龙灵异,灵异使龙神奇莫测、非凡不群。将这种种优长集中于一身,龙又怎么能不祥瑞呢? 龙可以“征瑞”,也可以“兆祸”。枣这倒也符合辩证法,其根据是现实的验证和历史的、道德的评价。如导致西周灭亡的“龙鼋之怪”、造成古时三苗地区大乱,的“日妖宵出,龙生于庙,犬哭于市”,等等。 龙的性情中,也有凶猛威厉、乖张易怒的一面。我们概而称之为“示威”。龙之“示威”,盖源于龙的模糊集合对象的习性和危害。如湾鳄凶残伤人,蛇类阴毒咬人,雷雨使江河水涨成灾,龙卷风卷走人畜树木,泥石流冲毁房舍田园,等等。古人对这些现象不会有科学的解释,只好以“龙怒”、“龙怨”、“龙报仇”、“龙做孽”等说之。参考资料:
提问者评价
谢谢我知道了!
其他类似问题
其他6条回答
“人类虽然聪明到能够消灭许多的物种,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办法救回任何一个被他们灭绝的族类。”——Gerald Durrel,《CATCH ME A COLOBUS》 龙枪系列中出现了很多的巨龙,他们有的是善良的,有的是邪恶的,有的老眼昏花,有的年轻激进,都让人对于这些活在传说中的生物感到好奇。我们自称龙的传人,皇帝要穿龙袍,喝酒有景德镇的著名瓷器“九龙公道杯”,端午节还可以划龙船;而西方的龙则是看守金苹果,把守伊甸园,任意吞吃无辜的人类,是魔王撒旦的使徒,几乎每一个功成名就的英雄都必需要宰上一两个才行;不过,这个带着极重神秘色彩的传说生物到底是怎么诞生的,而东方和西方又各有着什么样的传说呢?就让我们来看看吧! 历史和考古学家会说,龙只不过是人们幻想中的生物,其实根本不存在。但是笔者既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考古学家。笔者要做的,不是破坏龙的美丽传说和幻想,而是写出这些传说中生物的故事;至于他们到底存不存在?就像“小飞侠彼德潘”中的小仙子一样,只要有人相信,龙就是存在的…… 中国的龙 中国人一直自许为龙的传人。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因为远古的时候夏族的代表就正是以后流传数千年,神性越来越强的龙。 据说当年鲧奉天帝之命治水,他看到了当时地面上的人们受到洪水的侵逼,四处逃窜,无法打猎耕种,几乎快要生存不下去了。但是鲧对于这样大规模的洪水所能想出来的办法就只有围堵。眼看着这些洪水不断的突破他的堤防和水坝,鲧再也不能忍受眼睁睁看着凡人受苦却无能为力的无力感了,于是他决定盗取天庭的宝物“息壤”——这是一种会不断生长的土壤,能够使得鲧的围堵不会再失效。 在“息壤”的帮助下,凡人们脱离了洪水的灾难,开始离开的贫瘠的山丘和洞穴,在地面上重新开始生活。鲧看着这些凡人能够因为他的帮助而开始安居乐业,感到十分的欣慰。正准备要回去天庭交差的时候,天界的主人尧对于“息壤”被盗,感到十分的震怒。于是收回“息壤”,让洪水重新肆虐地面,原先安居乐业的景象又成为一片汪洋。 鲧束手无策,不但无法拯救这些凡人,自己也被尧用雷电殛死(“昔尧殛鲧于羽山……”——《左传·昭公十七年》)。治水失败的鲧怀着满腹的怨恨,被雷电殛死了之后,不但死不瞑目,尸身经过了三年都不腐坏。尧唯恐鲧的尸身会产生什么异变,于是派出勇士用锋利的吴刀将鲧的尸身剖开,但是没有料到鲧的怨气酝积在腹中,变成了一只黄龙,这只黄龙也就是鲧的儿子禹(“鲧死,三岁入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山海经·海内经》,郭仆注引《归藏·启噬》;“鲧殛死三岁不腐,副之以吴刀,是用出禹。”——《路史·后纪》,注引《归藏·启噬》)。 禹用疏导的方式来将这场可怕的洪水结束掉。而在这段治水的过程中,一方面他运用龙乃水神的力量解决了许多问题,另方面手底下也收服了许多只兴风作浪的孽龙,转而帮助他治水。长江三峡中的“斩龙台”和“错开峡”据说是当年禹斩掉一只乱开水道,险些误了大事的孽龙的地方。接着建立的夏王朝,既是中国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也是一个以龙为图腾的氏族,自此,龙就在中国人的传说中开始生根…… 至于中国传说中龙的形象呢?据说龙是可以幻化成任何形象的,他可以像一条小虫一样,也可以变成天上腾云驾雾的的神兽,他也可以幻化成人等等的各种生物。不过在传说中,或是在民间艺术中,龙还是有一个固定的形象的:“三停九似”,就是一只龙的基本形态描写,在古籍中看到的记载,说龙的身体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而三个部分之间都是长度相同的,“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相停也”——《渊荐类函》卷四三十八引《会编世传》。而九似则是宋人罗愿在《尔雅翼·释龙》中所提出来的:“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后来明代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中用了这种说法,并且将“鳞似鱼”换成了“鳞似鲤”,而且增加了“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口旁有须冉,颌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的说法,也因为九九阳数的这种说法,解释了为什么传说中龙具有降妖伏怪的本领,因为九九乃至阳,至阳之物当然能够轻易的降服一些属阴的魑魅魍魉、妖邪之流。而在《梦溪笔谈》中也提到,黑水之西有一座夜来山,山上有一座射龙庙,庙里珍藏着一具龙舌,“其形如剑”。而古代的人在替这种神兽作画的时候,也有一些绘画上的忌讳:嘴忌合、眼忌闭、颈忌胖、身忌短、头忌低。 在画龙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画龙点睛”。“画龙点睛”这句话到了后来则变成形容人用精辟的诗文或语句来点明一篇文章的主旨的成语,但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 南梁画家张僧繇是个专门以画龙闻名于世的画家。据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载,张僧繇曾应邀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白龙四条,龙须龙爪龙头龙身龙尾龙鳞一应俱全,但他就是不肯点睛,且说一但点睛,这些白龙就会乘风飞去。百姓们不肯相信,以为他信口开河,再三要求他为龙点睛。张僧繇实在熬不过大家的要求,于是提笔蘸墨,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只白龙,只肯为另外两只白龙点睛。锋毫落下,两条白龙就有了炯炯有神的眸子,须臾间雷鸣电闪,白龙身在的画壁从中裂开,两条白龙乘云驾雾而去,只剩另外两条没有点睛的白龙还留在画壁上。张僧繇除了会“画龙点睛”外,据说他还能“画锁制龙”,他在昆山惠聚寺,“画神于两壁、画龙于四柱”,方圆百里之内的百姓若是患了疾病瘴疠,只要来到壁下虔诚祈祷一番,再停留个片刻就可以痊愈。但是每逢天色阴暗,风雨欲来的时候,墙上的飞龙就蠢蠢欲动“潗潗其润,鳞甲欲动”彷佛要乘风飞去一般,于是张僧繇就画了一把锁将龙制住,让他不能逃脱这个地方。 说起龙,一般大家最常想到的就是凤了。在古籍的记载中凤是一种美丽的鸟类,而以它的歌声与仪态为百鸟之王,它能给人间带来祥瑞,同时也拥有“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特殊灵性,而由于它是“羽虫”之长,所以和“鳞虫”之长的龙在传说中就渐渐成了一对,一个变化多端,一个德性美好,就成了民俗中相辅相成的一对,更由于龙象征着至阳,而原来也有阴阳之分的凤(凤为雄,雌为凰)在跟龙相对之后就渐渐的成为纯阴的代表了。 而另外一个常常跟龙相提并论的就是——虎,百兽之长。它的威猛和传说中降服鬼物的能力,使得它也变成了属阳的神兽,常常跟着龙一起出动,“云从龙,风从虎”(所以在山风极大的地方,往往可以看到所谓的“虎”字碑来镇压这些怪风,台湾的早领古道就有一个十分有名的虎字碑),成为降服鬼物的一对最佳拍档。除了道教中的四灵包括了青龙白虎之外,连在风水师探勘墓地时,在地形前方左右两边突起的地形,可以当作墓穴的地方,都有独特的称号,称之左青龙、右白虎,取其护卫之意。而在公堂中也有相同的装饰,在左右堂柱上绘有青龙百虎,以其镇压邪灵。而在道教兴起之后,龙虎被借用为道家炼丹的术语,就是指“铅汞、坎离、水火、阴阳”等的同意词。而道家炼丹分内外(内丹炼气,外丹炼丹药,笔者才疏学浅不敢十分确定),内丹是就阴阳五行而言,龙阳,生于离,离属火,故云“龙从火里出”,虎阴,生于坎,坎属水,故云“虎向水边生”,两者结合之后,一阴一阳,互相调和,称为道本,都是元神、元精的代表。而另外一种说法是,性属木,木代表东方,于卦为震,故比为青龙;情属金,金代表西方,于卦为兑,金白色,故喻为白虎。金能够克木,故情多损性,而用二八之真精气,使之交合为一,则金木无间,龙虎自伏而成丹,在人体中则以肝为龙、肾为虎,而外丹则仍取阴阳之意,以龙为铅,虎为汞。 而在古代的中国到底存在过哪些龙类呢?我们就从黄帝的时代开始讲起吧!当年黄帝和蚩尤在涿鹿掀起大战的时候,蚩尤带着手下的魑魅魍魉出战,而黄帝则带着他所训练的一些猛兽以及神兵出动。双方各出奇兵,黄帝派出了手下的“应龙”,他是一条掌管雨水,长着翅膀的龙类,本来想要以他的大水来淹没蚩尤的大军,没想到蚩尤那边的风伯、雨师率先出动,打得“应龙”根本无法发挥他的实力,最后狼狈而逃(据说后来又投奔到大禹的旗下帮他治水和规划水道的工作),迫不得已黄帝只好请出他的女儿“旱魃”将风伯、雨师的水全部给蒸发掉,让黄帝在这一回合中赢得了胜利。但是在后来战争结束后“旱魃”因为耗了太多的法力,没有办法回到天上,所以在民间造成了极大的灾害;就这样,我们掌管雨水的“应龙”在第一次出战的时候就很狼狈的吃了败仗,不过以后每当人们要求雨的时候,就会塑出一个“应龙”的形象,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回应,这样也不算败的太惨,至少和“旱魃”比起来,他是输了片刻,但是后来则是受到大家的欢迎,“旱魃”则还是四处游走,给人类带来不幸的旱灾和饥荒…… 在五行学说盛行的年代里,慢慢的也开始流传着有关青龙的故事。五行家们照着阴阳五行给东南西北中配上五种颜色,而每种颜色又配上一个神兽与一个神灵:东为青色,配龙,西为白色,配虎,俯绩碘啃鄢救碉寻冬默南为朱色,配雀,北为黑色,配武,黄为中央正色。而四方的神灵中,根据山海经的说法,“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东方句芒,身鸟人面,乘两龙。”;“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两龙。”。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在山海经中的龙都是用骑乘的,而跟他同类的蛇则都是被或握或操或绕颈,显示出两者的不同来;不过在五方的五神却跟四方的四神不大一样,这里就不再详述了。朱雀、玄武(黑色的龟蛇,武是龟蛇之意)、青龙、白虎又分别代表了四方的二十八宿。龙是东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这七宿的形状又极似龙形,从他们的字义上就可以看出来,角是龙的角,亢是颈项,氐是本,是颈根,房是膀,是胁,心是心脏,尾是尾,箕是尾末(二十八宿分为四组,就是常被提及的“四象”,除了东方青龙外,北方玄武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是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是井、鬼、柳、星、张、翼、轸)。还有在龙心的部分,有人称之为“大火”(即著名的红巨星心宿二,即天蝎座α星)的,跟晴雨有关。又因为青龙属木,所以也是木星当年的年太岁。而在道教兴起之后,这些四灵也被冠上了人名,便于人类称呼,青龙叫“孟章”,白虎叫“监兵”,朱雀称“陵光”,玄武为“执明”,而在众多的朝代中也有一些君主取青龙来做自己的年号,如三国的魏明帝(曹睿,文帝曹丕之子,曹操孙)就是一例,而史记中也有关于夏朝是属于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龙生于郊”的祥瑞之兆的记载。 “鲤鱼跃龙门”,一只小小的鲤鱼在跃上龙门之后,就可以变成骄傲尊贵的的巨龙,这中间到底要经过什么样的过程呢?让我们来看看吧!《太平广记》卷四六六“龙门”条引《三秦记》中记载了:“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渚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难怪许多人会把科举制度或是现今的考试比喻做“鲤鱼跃龙门”,看看这么激烈的竞争,几乎可以说是比台湾的联考还要可怕,而且上不了龙门的鲤鱼,往往因为耗尽力气而不能继续游回原来的出发点,最后只有“曝鳃龙门”,变成虾蟹食物的一条路。这里所指的龙门是黄河的“禹河口”(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就象上文所讲的,两岸峭壁对峙,的确很像是一个雄峻的门,而这里也是禹当初传说中疏导洪水时所开凿的一个水道。当地的传说则是,有一群各式各样的鲤鱼自东海而来,逆流而上到黄河龙门附近向禹报名,大禹鼓励他们说:“鱼龙本是同种生,跃上龙门便成龙”。鲤鱼们鼓鳃摇尾,用尽力气向上跃,跃了七七四十九天,没有到达龙门,因为龙门高达百丈,后来他们又一条为一条垫高,再跃上七七四十九丈,这加起来总共有九十八丈了。大禹眼见这些鲤鱼们这么努力,于是搧过一阵清风,让这些鲤鱼都借着风力跃上龙门,只剩下最后为大家垫背的一只金背鲤鱼没有办法跃上龙门。他灵机一动,借着水力跃上浪峰,再用尾巴拍击浪尖,一跃就姿态优雅的越过了龙门,大禹看了心里高兴,马上就给这金背鲤鱼头上点了红,于是鱼龙变化,从此这条由鲤鱼变成的龙就奉大禹之命镇守此处龙门。 另外一种为人所熟知的龙类则是蛟龙。传说中他是能够引动大水的神异龙类,他的形象则在晋人郭璞为山海经,中次十一经所做的注中有提到“似蛇而四脚小,头细,颈有白廮,大者十数围,卵如一二石瓮,能吞人。”。据说他的尾部有个环,能够在身体穿过某些东西之后,在用头去穿过这个尾部的环,来把这个物品束绑住,不过传说中没有说明蛟龙做出这种奇怪行为的原因,不知道有没有可能是为了神格更高的天神充当钥匙圈之类的物品?不过蛟龙的生性凶猛,在地方上常常危害很大,甚至连饮水的猛虎都会被拖进潭中,而过河的船家和渡客也都非常害怕这种为祸的龙类,在遇到蛟龙袭击的时候,受害者往往会“必笑而没”,被吓得痴呆了,反而笑起来,最后跌入水中,成了蛟龙的饵食,另外有一些龙格比较低下的蛟龙,他们攻击人的方有点类似水中的吸血鬼——八目鳗,会先用他们腥臭不已的口水将你全身舔一遍,最后再将受害者拖入水中,从胳肢窝下吸血,血不尽不罢休,常常有人遭到这种蛟龙攻击之后,数天以内,尸体浮上岸边的时候,两腋下会有大如酒杯的洞。而周处除三害中的斩蛟故事自然也是每一个小学生都有听过的故事,这里也不再多言。而在传说中有也所谓的蛟人的踪迹,往往在海边可以看到这些形体类似外国传说中的半人鱼的生物,有许多的渔夫不慎将他捕上岸后,会好好的照顾他,不过最后不是蛟人过度悲伤而死,就是渔村被大浪吞食,蛟人又重返家园,比较特殊的一点是,这些蛟人的泪珠都会化成极为闪耀动人的大珍珠,十分值钱,有许多蛟人都是以这些泪珠帮助他们的恩人,或是换取自己的自由,龙宫中自然也收集了许多这样的宝物。 要谈到种种的龙类,自然不能少掉耳熟能详的“龙王”,不过龙王一词却是从西域引进的,在翻译的《妙法莲华经》中第一次出现了龙王的名称,而这里的龙王有八位,一难陀龙王,二跋难陀龙王,三娑伽罗龙王,四和修吉龙王,五德义伽龙王,六阿那婆达多龙王,七摩那斯龙王,八伏钵罗龙王。而在《华严经》中,则出现了十位的龙王,而且跟《妙法莲华经》中的龙王名称不完全一样,一毗楼博叉龙王,二娑竭罗龙王,三云音妙幢龙王,四焰口海光龙王,五普高云幢龙王,六德义伽龙王,七无边步龙王,八清静色龙王,九普运大声龙王,十无热恼龙王,而这些龙王的职务是什么呢?在《华严经》中的记载是这些龙王“莫不勤力兴云布雨,令诸众生热恼消灭“。很明显的可以看出这些龙王扮演的是跟兴云布雨有关的神职,而这些传说到了明清的小说时更有了许多的分支出现,在《封神演义》中,东海龙王是敖光,南海龙王敖顺,北海龙王敖明,西海龙王敖吉,而在《历代神仙通鉴》中他们的名称更长也更为详细,东海沧宁德王敖广,南海赤安洪圣济王,西海素清润王敖钦,北海浣旬泽王敖顺。而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花果山上的大王孙悟空为了找到一些称手的兵刃,一路杀到了东海龙王敖广的龙宫,拿到了一个“天河定底神珍铁”,就是金箍棒,而得到了这神兵之后,老孙仍不满意,再向南海龙王敖钦要了一顶凤翅紫金冠,向西海龙王敖闰要了一副锁子黄金甲,向北海龙王要了一套藕丝步云履,穿戴妥当之后,老孙感到十分满意,一路打了出去……。而在道教的经典中,承继了佛教的概念,出现了许多的龙王,四海龙王、诸天龙王、五方龙王等等,而这些龙王都必需要听从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的旨意来进行他们的职务。印度传说,雷雨之神因陀罗,就是佛教中的帝释,住在须弥山顶,当帝释要出巡的时候,伊罗婆那龙王,就幻化为庄严的六牙白象,帝释就骑乘而去,这既是乘龙也是乘象,印度的“那伽”一语,可以是蛇,也可以是龙,也可以是象,所以当时佛经的翻译者将“那伽”译为龙象。 龙的身份、种类复杂自不在话下,但是连他们的龙子龙孙都是复杂的紧,“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而且这民间传说中的九子还都不大争气,没有一个有龙的神威的。他们是:一曰霸下,形似龟,好负重,宫殿、祠堂、陵墓的石碑多竖在龟背上,而这些被重物压得不亦乐乎的家伙就是龙子中的老大。二曰螭吻,形似把尾巴去掉的四脚蛇,好东张西望,宫殿阶柱及殿顶,以及在民间房屋上雕的兽头是其遗像。三曰蒱牢,有点像龙,但是非常喜欢大吼大叫,虽然生活在海边,但是却没有办法像他的父祖辈一样呼风唤雨,相反的还十分害怕鲸鱼,所以古代人掌握了他这个弱点,在寺庙、祠堂上的铁铸钟钮就是照着他的形象来做的,而撞钟的木柱都是雕成鲸鱼状,这样据说撞击起来会特别大声,这个家伙可真是把他老爸的脸都丢光了!四曰狴犴,形似虎,有怪力,又好讼,古代监狱门上刻的虎头是他的样子。五曰饕餍,形似狼,好饮食,鼎盖上雕的兽头就是这位龙子。六曰狻猊,形似师,好烟火,又好坐,庙中菩萨坐骑和香炉上雕的兽头是其遗像。七曰囚牛,形似有鳞角的黄色小龙,平生好音乐,胡琴上刻的兽头就是这一位龙子。八曰睚疵,形似豺,性好杀,通常在一些武器的柄上,或是尾端的环上上面可以见其雕像,以加强杀气。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所以大多将其雕像雕在门上,取其好闭之意,当然是希望除了主人之外,不要有人能进入这个家中,免得宵小光顾。 “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这句话相信只要是看过“倚天屠龙记”的人都是十分熟悉的,有关屠龙刀的故事也不需要在这里再多提,只不过在历史上的确有种宝剑是跟龙有关的,而且这些神兵有些时候还会以龙的形象出现,他们就是所谓的“龙泉剑”,原产地是浙江。据说春秋战国时代的著名铸剑家欧冶子,四处云游要找寻可以供他一展身手的地点,当他来到秦溪山下时,发现了一池清冽甘寒的湖水,湖边有井七口,恰似天上的北斗七星,欧冶子就在山边架起了炉火,采附近山中铁矿之精融铸,并且用七星湖水焠炼,铸成“龙渊”、“泰阿”一雌一雄两剑,剑一铸成,就化为飞龙双双飞去。于是此处就改名为“龙泉”。 传说禹治水时降服过一只孽龙,但它居住的地方五谷都无法耕种,禹索性在该地深掘坑洞,并且建了一座祭坛以为镇压,以免这个上古魔兽再有机会作怪,再让世间生灵涂炭;不过很明显的,在“仙剑奇侠传”中不知道经过什么样的过程,这一只“水魔兽”又被唤了出来,为祸人间(笔者只有一点觉得怪怪的,拜月教主在和水魔兽合体之后,看起来怎么有点像希腊神话中的海神波赛顿咧?)。大宇公司的角色扮演游戏中,往往有许多角色或是故事情结是从中国古代的传说中撷取或改编出来的,有兴趣的玩者不妨从一些古籍中看看这些故事的来源,相信会十分有趣的。
中国人一直自许为龙的传人。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因为远古的时候夏族的代表就正是以后流传数千年,神性越来越强的龙。
据说当年鲧奉天帝之命治水,他看到了当时地面上的人们受到洪水的侵逼,四处逃窜,无法打猎耕种,几乎快要生存不下去了。但是鲧对于这样大规模的洪水所能想出来的办法就只有围堵。眼看着这些洪水不断的突破他的堤防和水坝,鲧再也不能忍受眼睁睁看着凡人受苦却无能为力的无力感了,于是他决定盗取天庭的宝物“息壤”——这是一种会不断生长的土壤,能够使得鲧的围堵不会再失效。
在“息壤”的帮助下,凡人们脱离了洪水的灾难,开始离开的贫瘠的山丘和洞穴,在地面上重新开始生活。鲧看着这些凡人能够因为他的帮助而开始安居乐业,感到十分的欣慰。正准备要回去天庭交差的时候,天界的主人尧对于“息壤”被盗,感到十分的震怒。于是收回“息壤”,让洪水重新肆虐地面,原先安居乐业的景象又成为一片汪洋。
鲧束手无策,不但无法拯救这些凡人,自己也被尧用雷电殛死(“昔尧殛鲧于羽山……”——《左传·昭公十七年》)。治水失败的鲧怀着满腹的怨恨,被雷电殛死了之后,不但死不瞑目,尸身经过了三年都不腐坏。尧唯恐鲧的尸身会产生什么异变,于是派出勇士用锋利的吴刀将鲧的尸身剖开,但是没有料到鲧的怨气酝积在腹中,变成了一只黄龙,这只黄龙也就是鲧的儿子禹(“鲧死,三岁入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山海经·海内经》,郭仆注引《归藏·启噬》;“鲧殛死三岁不腐,副之以吴刀,是用出禹。”——《路史·后纪》,注引《归藏·启噬》)。
禹用疏导的方式来将这场可怕的洪水结束掉。而在这段治水的过程中,一方面他运用龙乃水神的力量解决了许多问题,另方面手底下也收服了许多只兴风作浪的孽龙,转而帮助他治水。长江三峡中的“斩龙台”和“错开峡”据说是当年禹斩掉一只乱开水道,险些误了大事的孽龙的地方。接着建立的夏王朝,既是中国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也是一个以龙为图腾的氏族,自此,龙就在中国人的传说中开始生根……
至于中国传说中龙的形象呢?据说龙是可以幻化成任何形象的,他可以像一条小虫一样,也可以变成天上腾云驾雾的的神兽,他也可以幻化成人等等的各种生物。不过在传说中,或是在民间艺术中,龙还是有一个固定的形象的:“三停九似”,就是一只龙的基本形态描写,在古籍中看到的记载,说龙的身体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而三个部分之间都是长度相同的,“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相停也”——《渊荐类函》卷四三十八引《会编世传》。而九似则是宋人罗愿在《尔雅翼·释龙》中所提出来的:“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后来明代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中用了这种说法,并且将“鳞似鱼”换成了“鳞似鲤”,而且增加了“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口旁有须冉,颌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的说法,也因为九九阳数的这种说法,解释了为什么传说中龙具有降妖伏怪的本领,因为九九乃至阳,至阳之物当然能够轻易的降服一些属阴的魑魅魍魉、妖邪之流。而在《梦溪笔谈》中也提到,黑水之西有一座夜来山,山上有一座射龙庙,庙里珍藏着一具龙舌,“其形如剑”。而古代的人在替这种神兽作画的时候,也有一些绘画上的忌讳:嘴忌合、眼忌闭、颈忌胖、身忌短、头忌低。
而在古代的中国到底存在过哪些龙类呢?我们就从黄帝的时代开始讲起吧!当年黄帝和蚩尤在涿鹿掀起大战的时候,蚩尤带着手下的魑魅魍魉出战,而黄帝则带着他所训练的一些猛兽以及神兵出动。双方各出奇兵,黄帝派出了手下的“应龙”,他是一条掌管雨水,长着翅膀的龙类,本来想要以他的大水来淹没蚩尤的大军,没想到蚩尤那边的风伯、雨师率先出动,打得“应龙”根本无法发挥他的实力,最后狼狈而逃(据说后来又投奔到大禹的旗下帮他治水和规划水道的工作),迫不得已黄帝只好请出他的女儿“旱魃”将风伯、雨师的水全部给蒸发掉,让黄帝在这一回合中赢得了胜利。但是在后来战争结束后“旱魃”因为耗了太多的法力,没有办法回到天上,所以在民间造成了极大的灾害;就这样,我们掌管雨水的“应龙”在第一次出战的时候就很狼狈的吃了败仗,不过以后每当人们要求雨的时候,就会塑出一个“应龙”的形象,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回应,这样也不算败的太惨,至少和“旱魃”比起来,他是输了片刻,但是后来则是受到大家的欢迎,“旱魃”则还是四处游走,给人类带来不幸的旱灾和饥荒……
在五行学说盛行的年代里,慢慢的也开始流传着有关青龙的故事。五行家们照着阴阳五行给东南西北中配上五种颜色,而每种颜色又配上一个神兽与一个神灵:东为青色,配龙,西为白色,配虎,南为朱色,配雀,北为黑色,配武,黄为中央正色。而四方的神灵中,根据山海经的说法,“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东方句芒,身鸟人面,乘两龙。”;“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两龙。”。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在山海经中的龙都是用骑乘的,而跟他同类的蛇则都是被或握或操或绕颈,显示出两者的不同来;不过在五方的五神却跟四方的四神不大一样,这里就不再详述了。朱雀、玄武(黑色的龟蛇,武是龟蛇之意)、青龙、白虎又分别代表了四方的二十八宿。龙是东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这七宿的形状又极似龙形,从他们的字义上就可以看出来,角是龙的角,亢是颈项,氐是本,是颈根,房是膀,是胁,心是心脏,尾是尾,箕是尾末(二十八宿分为四组,就是常被提及的“四象”,除了东方青龙外,北方玄武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是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是井、鬼、柳、星、张、翼、轸)。还有在龙心的部分,有人称之为“大火”(即著名的红巨星心宿二,即天蝎座α星)的,跟晴雨有关。又因为青龙属木,所以也是木星当年的年太岁。而在道教兴起之后,这些四灵也被冠上了人名,便于人类称呼,青龙叫“孟章”,白虎叫“监兵”,朱雀称“陵光”,玄武为“执明”,而在众多的朝代中也有一些君主取青龙来做自己的年号,如三国的魏明帝(曹睿,文帝曹丕之子,曹操孙)就是一例,而史记中也有关于夏朝是属于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龙生于郊”的祥瑞之兆的记载。
“鲤鱼跃龙门”,一只小小的鲤鱼在跃上龙门之后,就可以变成骄傲尊贵的的巨龙,这中间到底要经过什么样的过程呢?让我们来看看吧!《太平广记》卷四六六“龙门”条引《三秦记》中记载了:“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渚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难怪许多人会把科举制度或是现今的考试比喻做“鲤鱼跃龙门”,看看这么激烈的竞争,几乎可以说是比台湾的联考还要可怕,而且上不了龙门的鲤鱼,往往因为耗尽力气而不能继续游回原来的出发点,最后只有“曝鳃龙门”,变成虾蟹食物的一条路。这里所指的龙门是黄河的“禹河口”(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就象上文所讲的,两岸峭壁对峙,的确很像是一个雄峻的门,而这里也是禹当初传说中疏导洪水时所开凿的一个水道。当地的传说则是,有一群各式各样的鲤鱼自东海而来,逆流而上到黄河龙门附近向禹报名,大禹鼓励他们说:“鱼龙本是同种生,跃上龙门便成龙”。鲤鱼们鼓鳃摇尾,用尽力气向上跃,跃了七七四十九天,没有到达龙门,因为龙门高达百丈,后来他们又一条为一条垫高,再跃上七七四十九丈,这加起来总共有九十八丈了。大禹眼见这些鲤鱼们这么努力,于是搧过一阵清风,让这些鲤鱼都借着风力跃上龙门,只剩下最后为大家垫背的一只金背鲤鱼没有办法跃上龙门。他灵机一动,借着水力跃上浪峰,再用尾巴拍击浪尖,一跃就姿态优雅的越过了龙门,大禹看了心里高兴,马上就给这金背鲤鱼头上点了红,于是鱼龙变化,从此这条由鲤鱼变成的龙就奉大禹之命镇守此处龙门。
龙的身份、种类复杂自不在话下,但是连他们的龙子龙孙都是复杂的紧,“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而且这民间传说中的九子还都不大争气,没有一个有龙的神威的。他们是:一曰霸下,形似龟,好负重,宫殿、祠堂、陵墓的石碑多竖在龟背上,而这些被重物压得不亦乐乎的家伙就是龙子中的老大。二曰螭吻,形似把尾巴去掉的四脚蛇,好东张西望,宫殿阶柱及殿顶,以及在民间房屋上雕的兽头是其遗像。三曰蒱牢,有点像龙,但是非常喜欢大吼大叫,虽然生活在海边,但是却没有办法像他的父祖辈一样呼风唤雨,相反的还十分害怕鲸鱼,所以古代人掌握了他这个弱点,在寺庙、祠堂上的铁铸钟钮就是照着他的形象来做的,而撞钟的木柱都是雕成鲸鱼状,这样据说撞击起来会特别大声,这个家伙可真是把他老爸的脸都丢光了!四曰狴犴,形似虎,有怪力,又好讼,古代监狱门上刻的虎头是他的样子。五曰饕餍,形似狼,好饮食,鼎盖上雕的兽头就是这位龙子。六曰狻猊,形似师,好烟火,又好坐,庙中菩萨坐骑和香炉上雕的兽头是其遗像。七曰囚牛,形似有鳞角的黄色小龙,平生好音乐,胡琴上刻的兽头就是这一位龙子。八曰睚疵,形似豺,性好杀,通常在一些武器的柄上,或是尾端的环上上面可以见其雕像,以加强杀气。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所以大多将其雕像雕在门上,取其好闭之意,当然是希望除了主人之外,不要有人能进入这个家中,免得宵小光顾。
在谈了这么多的中国龙之后,不妨再让我们来看看西方的龙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族群……,
下面则是在西方神话或是传说中,有时候会被归类于龙类的一些生物,不过他们并不是真正的龙类,却往往在形体上或是身体上具备了某些龙的特质。
Amphisbaena:一只在身体的两边都具有头的怪物,他可以同时向两个方向行动,同时也可以捕食两个方向的小动物,这两个头在合作无间的时候是很可怕的猎人,但是往往意见相左之后就会为他们自己带来极大的厄运。
化石蛇 Basilisk:一种长相类似蜥蜴的怪物,他可以借着可怕的目光让敌人麻痹甚或成为石像。
鸡蛇 Cockatrice:一种看起来像是一只公鸡有一个蛇尾巴的怪物,据说是从公鸡蛋里孵出来的蛇,他的凝视也同样可以使人致命。
找不到中文译名的怪物
Chimera:会吐火的怪兽,有一个狮子的头,公羊的身体,蛇的尾巴,有些时候有人把他画成同时有三个头,公羊、狮子、蛇,他出现在希腊的神话中,他不但会飞,而且非常喜欢吃人,希腊沿海的村子被他毁了不计其数,最后是被骑着飞马的英雄波修斯给杀掉了。
Griffin:在前面的“龙枪战役”中有出现过,是一种飞行速度非常快的生物,他有老鹰的头、翅膀、以及老鹰的前爪,同时也具有狮子的身体、后腿和尾巴,据说是一种非常痛恨邪恶的生物。
在我小时侯,我太姥姥那时已经93岁了,她给我讲了一个她小时侯亲眼看到的一件事:那年内蒙古整年没有下雨了。一天,天气还是很晴朗。这时天边飘过一大片乌云,大家都希望会下点雨水就都出来看。忽然从乌云里掉下来一条象蛇一样长条的怪物。村里的人急忙往怪物掉的方向赶了过去,当看到怪物时大家吓坏了:原来是一头长着鹿角的四脚蛇,身长3米多,眼睛忽忽的眨着。村里有见识的人一眼就认出来是“龙”!大家猜它为什么从天上掉下来了,也许是没有水干的?大家就拿来仅有的一些水浇到了“龙”的身上,过了好一会儿“龙”突然腾空飞了起来,村里人一起跪下来拜着送它。往后的一年里再也没有干旱过。 这是我亲耳听我太姥姥说的,那时我就很喜欢天文,宗教和神秘的东西,也知道“火星大冲”这些天文现象,我不是没有判断力的,我一再追问事情的细节和始末,都不象是编造的。只是可惜当年我没有去内蒙古当地去考察一下,那年我才8岁啊!谁知道这批老人过逝了以后还有谁能记得。唉~~! 去年的新闻有一个在中国的某个地方发现了一具蜥蜴科的骨骼化石,它长着鹿一样的角。图片我找不到了,相信大家也许也看过那个新闻。 啊?这不会是我太姥和我说的那件事吧?我发誓我是在小时侯亲耳听到我太姥姥和我说的!看到有人证实了这件事,我感到的不是高兴,而是恐惧。 历代记载中有相当多目击神龙的记录。其中最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各种“坠龙”事件,就是某些特殊情况下天上的龙突然掉到地面被众人亲眼目睹。距今较近的传闻事件发生在伪满洲国时期:1944年8月有乌龙掉到黑龙江省牡丹江(为松花江某段的旧称)南岸陈家围子村(当时这里归肇源县管辖,位于肇源县城偏西北15公里处),坠地后奄奄一息,当地村民自发组织往它身上浇水给予救援。有当时目击称,该动物头上长角,身体覆盖鳞片,并发出强烈的鱼腥气招至大量苍蝇。八、九十年代有国内作家对此事件作过专门调查,并将结果出版为一本有关中国龙的专著。 前几年有个电视新闻说:洪水过后,在路边的小河里发现“蜥蜴”科的化石,体长3米,头上有类似鹿角的角,皮肤有鳞片,还有整个采访的图象,当时在场的人都说是“龙”。 你应该好好了解一下全球的“政治体系”和“人文情况”!谁都知道应该“实事求是”,可许多国家比如美国那么多的机密文件都是不能公开的。维持人类“现有的看法”和“民族习惯”是现在科学家不得不违心做的事,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承认“龙”是一种动物,那将带来什么后果,怎样的社会影响?!中国人在几千年来可是一直号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啊! 科学和现实还是有差距的!
龙这种爬行动物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到中生代时期,因此人们的想象力也必须回到七千万年前才能创造出龙的形象。龙在远东地区一般都具有比较美好的象征含义,而在西方却是恶的代表,因此龙的象征含义比较复杂。在神话传说中,龙和蛇一般是同义的,比如在中国。希腊传说中的巨蛇叫做drakonates,意为目光锐利的。龙常常与警戒相联系(艺术作品中龙可担任警戒任务),在许多传说故事中龙常作看守,并与阴间世界和神灵世界密切相关。在龙的象征含义逐步下降为人类敌人和邪恶的过程中,基督教起了很大的作用。中世纪时期的龙集空气、火、水和大地的象征含义于一身。人们一般都认为龙能吐火,头上长角,生着一对蝙蝠的翅膀,长着鹰的利爪,身上有鳞,尾巴似蛇,生有倒勾。此外,龙还会 海蛇的形式出现,多见于有关苏格兰守护神圣乔治的油画中,这一形象可以追溯到苏美尔人和闪米特人关于混沌女神提阿玛特的传说,希腊神话中的英雄珀尔修斯为救安德洛墨达公主,也曾同水怪进行过生死之战。作为恐怖的形象代表,龙在许多地方是勇士的象征,频繁出现在帕提亚和罗马的旗帜上,被刻在北欧海盗的船头上。在凯尔特民族中,龙是皇族力量的象征;在盎格鲁-萨克逊人统治时期的英格兰,龙常常出现在旗帜上;在威尔士,直到如今,红色的龙仍是该民族的象征。 在亚洲,特别是在中国,龙是自然界构成成分运行规律的象征,尤指能行云降雨的雷电,常用龙口中或喉中所含的一颗珍珠来表示。因此中国农历春节后的二月二那天,人们一般都要扎些纸龙,伴着爆竹声舞龙灯以求来年风调雨顺。青绿色的五爪龙在汉代非常流行,是阳气旺盛的象征,同时也可以表示东方、初升的太阳、生殖繁衍、幸福快乐、精神财富和长生不老。三爪龙在日本是天皇的象征,同样也是雨水的主要标志。东南亚的许多国家都持这种观点。中国的四爪龙是世俗权力的象征。在印度传统中,龙也有类似的权力象征作用。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关龙的传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