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应用数学类的研硕生呢,写一篇论文能发表,必须能在知网首页里能查到的。

来自子话题:
&p&1. 有直路可走还叫做研究?&/p&&p&2. 我做的领域最难的阶段是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本来就是曲折的,但是这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啊。&/p&
1. 有直路可走还叫做研究?2. 我做的领域最难的阶段是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本来就是曲折的,但是这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啊。
来自子话题:
google学术没被墙...&br&&a href=&.cn/&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cn/&/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还是可以直接访问的&br&---------------------------------------------------------------&br&好吧,我太天真了,上面那个已经被墙了,下面这个还可以&br&&a href=&http://scholar.wen.lu/schhp?hl=zh-C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Google 学术搜索&i class=&icon-external&&&/i&&/a&
google学术没被墙... 还是可以直接访问的---------------------------------------------------------------好吧,我太天真了,上面那个已经被墙了,下面这个还可以
来自子话题:
首先,引用次数低不代表水平低,就算水平有限只能发低因子期刊,也不至于一辈子引用数为零的,哪怕我们不算自引频次,也真的不至于为零的。但文献引用这事我觉得题主也不一定懂,我也懒得说。&br&&br&然后,题主你知道吗,我很有可能就会是这样的人。&br&&br&如果我博士毕业后继续做科研,那么我有可能发更多的文章,但引用数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能有多少。&br&&br&如果我能发篇Nature子刊,估计能有不少。但我能吗?我也不知道,我总归是很努力想发一篇Nature的,但Nature不是你想发、想发就能发。&br&&br&所以我就反问&b&题主,您什么行业的?很有可能干一辈子也达不到行业金字塔顶端,您还干这个行业有什么意义?&/b&&br&&br&&br&就不谢邀了。做了一天实验九点多刚吃完晚饭看到这样的问题邀请我,说实话是不太高兴。&br&&br&&br&&br&&br&&br&&br&题主改了一些细节,题主希望我不要“反问”,却不知反问也是一种回答,题主依然继续追问这些人做学术有何意义。&br&&br&一个班级里,有成绩不好又不努力的差生,有很努力但成绩还是不好的差生,他们的存在有什么意义?&br&&br&科研人员里,有水平不佳安于现状混口饭吃的科研人员,有努力做事但还是水平有限的科研人员,他们搞学术有什么意义?&br&&br&各行各业里,有处于底层安于现状混口饭吃的人,有努力奋斗但还是处于底层的人,他们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br&&br&按理说我觉得点到这里题主应该自己有答案,但既然题主不喜欢反问,那好,我照顾你的感受,不用“反问”,用“设问”。&br&&br&&br&&br&意义这玩意,是有对象的。&br&&br&&br&对于整体(班级/人类科学进步/整个行业)来说,这些个体没多大意义,少了他们地球一样转。&br&&br&&br&对于他们自身来说,或有追求梦想的意义(且不论追不追得到),或有养家糊口的意义,或有锻炼自身的意义,或也没有意义。&br&&br&&br&世间不是什么存在都要有意义的,我们这些存在对于人类进步不一定有意义,但我们这样的存在组成的整体却是金字塔底层的基石。倒不是说做这基石里的一粒沙多光荣,这基石里也有人不甘有人安。&br&&br&&br&我们作为个体对整体而言没什么意义,少我一个总有别个,那又如何,有意义没意义你都不能枪毙我。况且对于全世界全人类这样的整体来说,有几个个体能意义重大到缺了不行?&br&&br&&br&我知道题主想问的是“对于整个人类科学进步这些人搞学术有多大意义”,&br&&br&&br&所以我最终的答案是:&br&&br&&br&&b&没多大意义。&/b&&br&&br&&br&&b&Over.&/b&
首先,引用次数低不代表水平低,就算水平有限只能发低因子期刊,也不至于一辈子引用数为零的,哪怕我们不算自引频次,也真的不至于为零的。但文献引用这事我觉得题主也不一定懂,我也懒得说。然后,题主你知道吗,我很有可能就会是这样的人。如果我博士毕业…
来自子话题:
在百度中搜不到翻墙方法的人,又岂能在google学术中搜索到自己满意的paper?
在百度中搜不到翻墙方法的人,又岂能在google学术中搜索到自己满意的paper?
来自子话题:
以上两个答案其实都有问题,两个答案都提到了科学可以发表,技术会保密,这是不对的。有太多的期刊是发表技术进步的文章;也有太多的科学结论,不公布或推迟公布。&br&
本人在能源部下属实验室工作,这里有许多管制,保密的项目。一般来说海军,国防部的经费支持的项目是不允许有论文发表的,哪怕是科学的结论,需要上报国防部批准。因为写科学类的论文,常会设计实验步骤里面的细节经常会被海军和国防部拒绝发布。这时就只能在会议上发布结论,但隐去具体步骤。另外实验室里经常有FBI不定期得找科学家进行谈话,了解最新的科研进展。对可能应用与国家安全的科研进展进行封锁。我们发论文都是要经过实验室论文委员会审核的,并不是共同作者同意发 就能发的。nature,sciense 上当然是一流的文章,一流的结果但都是对国家安全没有什么影响的。&br&
另外还有对可能产生经济利益的结果不能发表,实验室专门有一个知识产权办公室会审核科研结果,如果有可能产生经济价值,就会要求申请专利,这时想发论文就比较难批准。一般要先专利申请成功再发表,这大概要一年时间。&br&
至于题主讲到的 sputtering target material,高纯材料很多都是对中国禁运的,没办法只有自力更生,你导师是对的。这是技术,但对国家来说非常非常重要。
以上两个答案其实都有问题,两个答案都提到了科学可以发表,技术会保密,这是不对的。有太多的期刊是发表技术进步的文章;也有太多的科学结论,不公布或推迟公布。 本人在能源部下属实验室工作,这里有许多管制,保密的项目。一般来说海军,国防部的经费支…
来自子话题:
首先题主你已经设问了大家要回答:确实阻碍了科技进步,所以你才会问出后半个问题:如何改善。所以,这是一个你心中已有成见的问题,我觉得回答起来对我们都没什么建设性。&br&&br&要反思这个成见,在你提出这个问题之前,我建议你先自问下面几个问题,看看自己能不能给出完整系统的答案:&br&1、“中国对待自由思想的态度”是什么?你做出概括的依据是什么?&br&2、什么是“自由思想”?这是一个名词还是一个动词词组?更具体的方面包含什么要素?&br&3、“中国对权威的奉承”表现在哪方面?概括的依据是什么?&br&4、“科研进步”指哪一方面的进步?——是工业体系的全面发展,还是少数高精尖技术的研究突破?&br&5、如果“对权威的奉承”确实存在,那么这些方面是否和科学研究有一定联系?&br&6、如果你定义的各种关系或概念皆成立,那么这个“态度”或“奉承”更多地与文化有关,还是和政治有关?&br&&br&如果以上问题你能回答,这说明你能准确定义你的问题涵盖的每一个名词的意义和每一个领域的范围,那么&b&你知道你在问什么,想了解什么&/b&,而不是一个纯粹希望得到一些答案支持的成见。这样的问题和回答对我们都会更有意义。&br&&br&顺便开个小地图炮:知乎整体风向偏右很明显。对于这种隐含“批评体制”的期待的问题,前面的答主们纷纷按照题主的期待上马批判。既然知乎标榜理性思考的话,我是不知道你们如何能在这个问题的前提条件如此不清楚的情况下做出合理回答的。
首先题主你已经设问了大家要回答:确实阻碍了科技进步,所以你才会问出后半个问题:如何改善。所以,这是一个你心中已有成见的问题,我觉得回答起来对我们都没什么建设性。要反思这个成见,在你提出这个问题之前,我建议你先自问下面几个问题,看看自己能不…
来自子话题:
谢谢邀请。&br&我现在一个模拟组里面做理论(嗯,我就是这么奇葩),实验不是太熟,请做实验的朋友补充。&br&----------------------------------------------------------------------------------------------------------------&br&理论&br&&br&到目前为止,聚变等离子体物理的理论研究工作已经非常困难了。&br&题主提到的非线性问题,确实是一大块难题。我在&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为什么世界的运作总是非线性的?&/a&有过回答。非线性问题之所以困难,是因为缺乏一套普适性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个人观点)。某个方法可能对一个特定条件下的非线性问题有效,但稍微改变下条件就用不了了。举个例子,处理非线性撕裂模常用的办法是奇异摄动论中的渐进匹配,但如果要考虑剪切流的影响,这套办法就处理不下去了;于是有人提出利用center
reduction的方法处理。当我看到有人使用从来没见过的数学工具时,总是不禁自问:“为啥他知道这办法能行?”老板说,学得多,挨个试呗。这就更让我郁闷了,押注似的。&br&用陈骝教授在CSSPP2014的话来说:“好啃的骨头在几十年就被我们啃完了,现在留给你们的都是硬骨头,还没肉。”当然,希望还是有的:“但是你们现在有了更强大的模拟工具和实验装置,能看到我们以前看不到的东西。”&br&我很赞同陈骝教授的说法,这也基本描述了理论研究所面临的困难和今后的出路。&br&&br&至于说“做理论的发文章水平是高,但是感觉他们就是在自娱自乐”,我倒是觉得现在纯理论的高水平文章实在太少了,大部分都是在原有基础上修修补补;而自娱自乐嘛,那是因为看不懂别人的工作,看不到可能的应用。我没研究过数学,我还觉得隔壁所的在自娱自乐呢。&br&&br&另外,在国内做理论的还面临一个问题:很难申请经费。申请基金都需要写清楚经费花销名目,做实验的可以写买设备,做模拟的可以写买机时,可做理论的写什么呢?总不能写买草稿纸吧?大家的劳务费比例都是差不多的,多死几个脑细胞也不会多给钱。现在国内做纯解析理论的人基本没有了,都会做一些模拟工作,一言难尽。&br&&br&&br&模拟&br&&br&这分两种人,做模拟的和改代码的,两种活都干过。&br&&br&正经做模拟的人,会从建立物理模型开始,这包括调研已有的理论研究、推导公式,再根据自己要模拟的内容对公式进行修改,比如略去暂不需要研究的或者量级小的、增加需要研究的或者猜测可能有影响的。这往往会花很长的时间,所以经常看到的并不是在写代码而是在草稿纸上推导。一旦前期的基础工作完成了,写代码其实是水到渠成的。再接下来就是反复的跑程序、看结果、改BUG,如此循环直到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如果是大型代码且计算量大,即使使用天河之类的超级计算机也需要算几天,这时候你可以关上电脑出去兜个风看看朋友,思考一下人为什么活着宇宙的意义是什么,转一圈回来发现还是写代码有意思……&br&&br&至于改代码的,就确实很像码农了。搞来(买的或者开源或者不知道怎么来的)一套程序,先看帮助文件,再对照着改输入参数,功能该开的开该关的关,等到结果后比对着再改输入,如此循环。整个程序就是一个黑匣子,根本不用知道每一行代码的意义,甚至有时候连物理模型都可以不用知道。个人觉得这样的工作没技术含量,即使得到了结果也没啥意思,所以做了几个月就出坑了。&br&&br&&br&实验&br&&br&实验大概可以分为设计实验、搭建装置、实验操作、测量数据、数据处理这几个环节。&br&设计实验一般是老板干的活啦,这个太复杂我不懂。&br&&img src=&/f1b78b1680cbb6b32b57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2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f1b78b1680cbb6b32b57_r.jpg&&贴一个ITER的设计图。这是堆芯部分,完整的会大得多。&br&搭建装置算是挺有意思的部分,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如果是自己搭建一个装置,需要从购买环节开始。有些部件可以联系特别的厂商定做,但有些没得做的只有自己动手咯,小到电路板大到外壳什么的。&br&实验操作就是在合适的时候按各种按钮啦,什么时候注入射频波、什么时候加料、电流控制在多少之类的。&br&测量数据一般就是等离子体诊断啦,静电探针、ECE成像、各种磁探圈之类的。&br&数据处理是把得到的实验数据处理成各种图表或者数据文件,再给自己或者其他人进行分析,是否符合理论模拟的预测、是否发现了新的物理现象等等。&br&本来想贴些自己拍的照片,但也不知道哪些涉密的就不贴了,要看图片的自己网上找吧……
谢谢邀请。我现在一个模拟组里面做理论(嗯,我就是这么奇葩),实验不是太熟,请做实验的朋友补充。----------------------------------------------------------------------------------------------------------------理论到目前为止,聚变等离子体物理…
来自子话题:
本答案只作为一个思考的角度,未必全面。如果想有更多方面的理解,可以看看后面答主的观点。&br&&br&==============================================&br&&br&真正的大牛,名字会出现在作者名的任何位置,只有还处于上升期的年轻导师才常常是一作。这一现象在国内很多领域内领军人物式的导师身上(很多还远达不到诺奖水平)都有体现。&br&&br&再深究下就会发现,这样的导师所带领的团队通常都不是一个导师带一群学生这样的单一层级结构(据我了解国内大多数一般院校的导师团队都是这种单一结构,学生也大都是硕士)。大牛导师的研究团队通常是一个PI下面有多个研究员、副研究员,还有博士、博后,硕士很少,有的根本没有硕士。&br&&br&虽然本人现在只是个小硕士,但根据已了解到的情况,可以进行一下推断。由于一般的导师手下多是硕士,他们的年龄大都没有大到必须完全承担经济责任,也就是说可以靠着助研经、导师发的福利、家里的补贴来生活,对他们也少有一作文章这么高的要求。而且很多学校的政策里,导师一作时,学生二作可以与一作等同。而导师自己年轻且处于上升期,很需要一作文章,这样他们几乎理所应当的成为了自己团队文章的一作(此处有争议,请看 更新)。&br&&br&再看那些大牛导师,他们一般已名利双收,已不需要一作文章来作为自己最有效的上升方式,他们手上一般都有很大的项目,不缺钱,手下大都是专业的科研人员(最低也是博士)。这些专业人员以研究为工作,很多需要承担家庭的责任,自己也处于事业上升期。所以在这样的研究团队里,具体的研究工作(做实验,分析数据,写文章等等)是由手下不同层次的专业人员完成的,他们也理应成为一作。而大老板常会是通讯作者,甚至连通讯都不是,只在最后挂个名。对于已达到一定发展高度的科学家,文章或者普通级别的文章真的没有太大意义了,可以拿来支持自己门下的人的发展。这些大老板更可能是某某项目负责人,主持整个项目的进展。这与企业的发展很像,会有一个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顶层的老板不会再从事很具体的工作,这样才能把金字塔建起来。&br&&br&如果你在某一领域内多看一些文献就会发现这样一些大牛,他们经常不是一作,甚至不是通讯,名字还常挂最后,但不时发篇综述可能就是唯一作者,引用随便几百上千,他们的一作文章不多,但很可能会在行业极高分的期刊上……一般的大牛都能这样,诺奖得主那可是大牛中的战斗机啊!&br&&br&这种问题如果从生态发展的角度来看,就很好理解了。&br&&br&========================= 更新=============================&br&&br&没有想到这竟然成为了我得到赞最多的一个答案,有些不解啊,我有很多答案都写的比这用心,而且还用到了我的专业知识,比如:&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读到或听到描述疼痛的句子就会感同身受是怎么回事?如何克服?&/a&&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有哪些有趣的心理学书籍推荐?&/a&&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嫁给有房有贷的男人,岂不是平白无故多出一堆债务要还,不亏么?“无房不嫁”的女生和丈母娘们在想什么?&/a&&br&什么?有广告嫌疑?那就算是广告吧。&br&这个问题我并不是很有资格来答,毕竟我的见识有限,仅根据个人思考写下这些。而我推荐的这些答案都是我看过些资料的,更可靠些。&br&&br&根据 &a data-hash=&0aaf73a895ac7b6b5233792fbcd1e50c& href=&/people/0aaf73a895ac7b6b5233792fbcd1e50c&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finyQ& data-tip=&p$b$0aaf73a895ac7b6b5233792fbcd1e50c&&@finyQ&/a& 的指正,更新些内容。我答题时由于是手机打字,有些问题并没有展开,表达有不恰当的地方。原答案里说,“年轻导师理所应当成为自己团队文章的一作”,这里想表达的意思是“实然”,即事实上经常是这样,而我却写成了“应该是这样”。这其实是学术界内有点黑幕的地方,下面把finyQ同学的更正贴上:&br&&p&国内年轻导师占据一作是个很不好的现象!!!!!&/p&&p&一般来说具体动手实验整理数据的人占据一作,提供总体思路占据通讯作者。而且通讯作者要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但是国内有些教师评审要求老师有一作文章,这是很土而且伤害学生利益的行为。&/p&&p&首先你要知道通讯作者这个东西,国外很看重这个。&br&国外大学讲师就可以带博士,博后,所以一般都这老师通讯,学生一作。&br&而国内呢通常都是你说的那种大组, 大组的大PI对课题是没有贡献的一般来说,但是他要占据通讯作者的位置小导不敢惹他,于是去拿一作,学生最没话语权,干活最多,国内学校导师一作学生二作可以等同一作,但是科研界可不认可你这个,对于有志于学术界的人来说一篇好PAPER的一作对以后非常重要。&br&&/p&&br&&p&以下是我的回复:&/p&&p&是的,这个方面我没有提到,不过我跟你的观点类似。 这个是制度问题,导师需要一作文章评职称,而导师一作学生二作在评奖学金时可以等同一作,等于是在制度上已经默认了这样的行为。 &/p&&p&其实在现实中我还是见过不少开明的导师的,如果学生对文章贡献足够大的话,学生是可以成为一作的。但由于一些自私的导师的存在,再加上有时学生对文章的贡献并没有那么大(比如,学生是做了实验,分析了数据,但导师在设计实验、写文章,特别是讨论上有绝对贡献,也就是说学生只是导师说什么做什么。这种情况很常见),所以导师一作的现象是大多数的。 自私导师的存在是很不合理的,但现在除了加强职业道德,似乎没有硬性的制度性的手段可以解决。&br&&/p&&br&&p&在此再多说两句~&/p&&p&身处学术圈的人大多都对这样的弊端深恶痛绝,有些有志于投身自己的领域做出些成绩的人在各种此类的弊端中难以施展,甚至被迫离去。不过我还是见过些为人不错的导师的(包括我的导师),他们在这些制度中尽力调和着各种矛盾,小心把握自我发展与培养学生间的平衡。其实学术圈跟其他人类形成的圈子一样,不用觉得科研人员都是探寻真理的就一定很高尚,但我也不希望大众看到一些负面的消息就把搞学术的人都说成是骗子。其实大都是普通人而已,有各自的私心和盘算,也有各自的善良与责任。&/p&
本答案只作为一个思考的角度,未必全面。如果想有更多方面的理解,可以看看后面答主的观点。==============================================真正的大牛,名字会出现在作者名的任何位置,只有还处于上升期的年轻导师才常常是一作。这一现象在国内很多领域内…
来自子话题:
只好自卖自夸一下了&br&&br&&br&既然题主问的是著作,那么电子书什么的咱就不提了。&br&&b&《魔鬼约会学》&/b&2014年同心出版社,主要讲怎么认识陌生女孩~&br&&b&《魔鬼搭讪学》&/b&2010年长江文艺出版社,主要讲认识了女孩之后怎么追到手的~&br&&br&说到把妹学术研究,这两本书有两点非常合格,其一,作者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其二,作者手把手教男人追女孩如今六年整,首创国内第一家街头搭讪班。&br&&br&两本书的内容都来源于生活实践,作者自己的约会+培训学员的约会,并且从心理学的高度进行了专业总结,至于实用性与趣味性,就放上《魔鬼约会学》里的一篇文章吧。&br&&br&&b&约会绝招:9小时效应&/b&&br&&br&在追求女孩的过程中,偶尔会遇到女孩需要你帮忙的时候,在这里我给大家讲讲自己的心得。 &br&&br&首先从内心出发,既然对方是自己喜欢的人,那么帮忙当然是应该的;然后再从效果考虑,帮忙能为你追求她带来什么。 &br&&br&让她欠你个人情吗?这在追求的关系中不但没有用,甚至反而会是累赘;显示你本事大吗?那也不一定,比如搬家这种事情,纯体力活,跟本事无关;让她知道你喜欢她吗?关于这一点,帮忙一般不会再加分,没帮忙倒可能会被扣分。 &br&&br&其实在我看来,帮忙最重要的好处就是——能够大大增加你和她单独相处的机会。 &br&&br&这里先说个题外话——关于单独相处。在我的约会经验中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我称之为“9小时效应”,意思就是当两个人连续单独相处9个小时以上时,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会突然大大拉近。大家都知道,普通一次约会的平均时间在3小时左右,在这段时间之内,约会的双方都尽力保持着自己最好的一面,但副作用就是不够放松,不能真正进入状态。当相处时间到了5小时的时候,人会开始松懈;而超过9小时以上,本性基本就开始暴露了。当然,9小时效应的前提是她愿意跟你呆9个小时,你要是太无趣的话人家也就走了,所以这个经验只对那些能够顺利相处的男女如何快速进入下一阶段有用。 &br&&br&在正常的生活状态中,男女关系的推进效率往往是很低的。因为大家平时都要上班上学,一天的工作结束之时往往就已经傍晚了。6点半见上面,吃个饭聊会儿天,就快10点了,气氛还没热起来,约会就差不多要结束了,然后下次还要从头再来。这就是生活中无奈的低效率重复。即使换个乐观的角度设想,把9个小时分成3次见,每次3小时,最后也积累出了好感,但你要知道,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能连续见3次面不是件容易的事。 &br&&br&所以,大投入大产出是一个不错的约会策略,这跟吃一顿600元的烛光晚餐胜过吃3顿200元的鸳鸯火锅是同一道理,一个是金钱上的大手笔,一个是时间上的大手笔。富人穷人,各显其能。 &br&&br&其实在约会中,很多人都在无意识地进行时间上的大投入,去夜店就是一种。从吃晚饭到离开club,7点一直熬到12点甚至1点、2点,可以有5到7个小时的时间跨度,再加上酒精和音乐的催眠效果,一下子会把关系拉近许多,但遗憾的是很多生活习惯健康的女孩不这么玩。再有,郊游也是不错的选择,而且时间跨度更大,但问题是关系没有足够熟悉的女孩不会接受这样的邀请。 &br&&br&所以认真算下来,帮忙是最有可能在彼此还不太熟悉时,让你们能有长时间单独相处机会的事情。 &br&&br&有这样一句俗话——“好人修电脑,坏人床上搞”,讽刺的是给女孩帮忙的男人往往没有好下场,但这其实是个误会,我们先看看这种所谓的“好人”是如何修电脑的吧:6点下班,坐地铁一小时赶去MM那里,自己在路上吃个汉堡,7点到了,见面就低头开始干活儿,生怕时间不够,9点半,电脑修好了,MM说,“辛苦你了,吃饭了没?”他自豪地说:“早就在路上吃过了,我该回去了,明天还要上班,拜拜。”——看到没有,这不叫好人,这叫笨蛋。 &br&&br&那么聪明的好人是如何修电脑的呢?首先可以告诉MM,修电脑很复杂,时间不好估算,自己平时也很忙,所以最好找个周末的下午,时间充裕一次搞定。 到周六时提前告诉MM自己上午要加班,下了班就去找她,这样能保证下午早点开始。等到见了面再主动请MM吃午饭,尽显一下男士风度,午饭优雅地吃上2个小时其实很正常,吃完之后找一家咖啡厅(如果是台式机去她家更好),然后就边修边聊,边聊边修,格式化时谈童年,装驱动时谈人生,下更新时谈理想,仔细修慢慢修,欲修还羞,欲羞还修,修它3、4个小时,等快7点时任务圆满完成了, MM能忍心让你走吗,再说午饭还是你请的呢,所以这时她基本上是要提出请你吃晚饭的,你就大方地答应下来吧,而且一定要允许让她请,要给MM这个面子,当然,真等吃完晚餐,根据心情和气氛你再抢过账单也未尝不可。晚饭吃完一般也就快10点了,9小时效应开始体现,这么一天耗下来,感觉像一起过了小半辈子似地,只要你没干特别差劲的事,没说特别差劲的话,MM对你的安全感熟悉感亲近感都会大幅度增加。时机合适,你甚至可以来个真心大胆小表白,一手拉住她,一手指着自己的脑袋对她说:“现在请你也帮忙修修我的电脑吧,最近它一显示你的头像就会死机。”…… &br&&br&另外再补充一句,千万不要在女孩向你求助时说什么“帮忙可以但要请我吃饭”这种自作聪明的话了,我代表广大妇女告诉大家,这话非但一点儿都不幽默,而且特别特别的没意思,真的。 &br&&br&最后再教大家一招儿,根据“9小时效应”,即使在没有帮忙的时候,跟女孩约会也可以从午饭开始,因为说不准有哪些意外情况就会延长你们相处的时间。比如,本来MM打算吃完午饭就去找朋友逛街的,但快吃完的时候朋友突然有事不去了,你就顺理成章陪她再喝个咖啡看个电影什么的,耗到下午5,6点的时候,路上到处堵车,地铁里全都是人,她其实也没地方可去,晚饭你们就只能又一起吃了。这种情况下一起吃饭的性质就不是约会而更像过日子了,因为你们已经不是谁在邀约谁,而是一种被命运和缘分安排在一处同甘共苦的平等感觉,所以往往气氛也会更加自然更加生活化。晚饭过后,9小时效应开始发生作用,一鼓作气的你再散个步,拉个手,表个白什么的,就算女孩还没有准备好接受你,那么至少也不会因此而怪罪你。因为这么一天耗下来,谁都会理解此刻是人性冲动的一次自然流露,男人有,女人说不定也有呢。 &br&&br&
——————摘自《魔鬼约会学》
第三章 约会的技巧&br&&br&&br&再各放一篇从网上搜到的书评吧,我认为写的比较到位。&br&&br&&b&非一般的“约会秘籍”&/b&&br&评《魔鬼约会学》 作者 乔现锋&br&&br&&p&“茫茫人海,终生寻找,一息尚存就别说找不到……”这句歌词,总能让人生出无尽的感慨。然而,当一个心仪的人站在我们面前,我们能抓住机会吗?我们该采取何种行动,才不会与喜欢的人失之交臂?才不会与相爱的情侣之间有那么多的误会?&/p&&p&这些困惑,从手上这本《魔鬼约会学》(同心出版社)中都能找到科学而高明的解决方案。阅读后我相信了,“约会”本身就是一门高超的学问。&/p&&p&该书作者是“搭讪教父”和“魔鬼咨询师”美称的阮琦,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数十年潜心研究男女交往,在因记录自己十余年的搭讪经历而备受宅男宅女的追捧后,不仅自创了“魔鬼搭讪培训班”,还亲自带领学员在北京街头开展与陌生人搭讪的能力训练,并已经成功帮助上千名男士找到了满意的另一半。该书便是他多年来在实践中的智慧结晶、思想火花。全书共分四章:在第一章《两性的秘密》里,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刻剖析了男女在交往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女人受情绪左右,男人靠欲望支配;而情绪又受环境影响,欲望则指向具体目标”;在第二章《交流的艺术》里,作者详细论述了蕴藏在聊天、微信、短信等交流形式中的种种妙招;在第三章《约会的技巧》里,结合许多具体事例向我们传授了约会的“秘籍”、制胜的“宝典”;在第四章《高手的征途》里,作者身体力行,以幽默的文字向我们介绍了与女孩子成功搭讪的亲身经历。&/p&&p&超前卫,很冷门,非主流,贴近现实,更温暖人心,这是我对这本书的由衷评价。因为这本书不是低俗而浅薄的“泡妞秘籍”,而是建立在尊重女性、相互谅解的基础之上,对男女之间如何正确交往这一课题所做的科学研究。反思当下,时代虽然将我们带入了21世纪,但我们的潜意识里,对解决自己的感情问题仍有不同程度的依赖,经济条件、工作环境、性格特点等一定程度上仍决定着我们的命运,左右着择偶的范围。《魔鬼约会学》的积极意义,就是运用大量客观的分析与成功的案例,鼓励我们结识更多的MM,从一切可能中“找到那些能匹配自己的人,而不是去证明自己有多匹配”。&/p&&br&阅读该书,我为作者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时尚新颖的论点而叫好。上推、下切、平行等概念的提出让人耳目一新;男性思维、女性思维的对比分析让人口服心服……诚然,与异性的交往,从陌生到相知再发展到相恋,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这“真正关乎人生幸福的知识”从小到大没有一个人给我们讲,学校里似乎没有这项义务,家庭里总是避而不谈。所幸,“魔鬼约会学”恰好填补了这项空白。科学而灵活地运用这种策略、方法和技巧,我们完全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变“守株待兔”为“主动出击”,因为,人生的幸福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通过努力而获得的幸福爱情才更值得我们向往与珍惜。&br&&p&美妙的姻缘无处不在,前提是渴望步入婚姻殿堂的单身贵族们应早一天颠覆自己的惯性思维,尽快掌握包括搭讪、约会等在内的现代化交际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魔鬼约会学》就是一把打开爱情之门的金钥匙,给我们以智慧和启迪的同时,于潜移默化中指引着我们早一天拥抱幸福的人生。&/p&&br&&b&男性,你有多了解女性&/b&&br&评《魔鬼搭讪学》&br&&br&我喜欢读书,却很少写书评,就如同经常看电影,但对电影的评论仅仅限于“绿里奇迹”,一来自己较懒,再者就是好东西很多,但能引起思考的却不多。 &br&   在读“魔鬼搭讪学”之前,我关注过搭讪学小组一段时间。关注它的理由也有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我想知道“搭讪”这个中性词在中国是怎么演绎的。 &br&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害怕别人搭讪,原因很多,一怕遇到骗子,二怕遇到推销员的喋喋不休,就算是两者都不是,仅仅是出于好感来搭讪,还分两种,一种纯粹为了泡妞,一种为了爱。前者自为我们所不齿,后者也未必敢欣然接受。我不知道是多数男人情商太低造成的,亦或是他们总是误读女性的言语行为,亦或者从根源上讲,他们还没有学会什么叫做尊重。总是会把看似美好的东西变成了纠缠不休,这让人恐慌。 &br&   “把方便留给她们,把尴尬留给自己”。这句话让我感动了一下。不晓得魔鬼咨询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但是书中所透露出来的思维还是蛮有特点的。 &br&   第一, 他很尊重自己搭讪的女孩子,就是不纠缠,讲究建立好感的有效交流。 &br&   第二, 能从女性角度考虑问题,比如他谈到的安全感的建立;要知道,女性在这个社会上还是弱势群体,安全感是任何时候都要考虑的。 &br&   第三, 表现真实自我。偶然相遇的两个人,你表现的越随意,并且及时让对方获得你的信息比你掩盖着双方都明白的想法去作假让对方舒服得多。 &br&   其实,这本书中的很多理论,我都蛮赞同的,因为我是女性,我更知道女性需要怎样的男性来进行怎样的交流。正因为如此,我才担心起,这种搭讪该获得多少女性的芳心啊?于是,抛开这本书先不说,搭讪到底该走多远。 &br&   我个人不反对搭讪,相比很多人在QQ上不停地加陌生人,然后一直持之以恒的要照片,然后去意淫,然后,两人之间就没有然后了,搭讪要健康得多,还真实得多。再者,虽然现在交友聚会或者各色各样的party也不少,但是这毕竟是少数受众,还有很多人游离在这类活动之外。并且,在这类活动中,还是要搭讪的…… &br&   这样子说来,搭讪是件好事。现实生活中,我也更喜欢搭讪认识的男孩子,这种方式排除了个人之外的因素,感情显得更加纯粹。所以,我关注搭讪,甚至与搭讪沾边的泡学。某日在泡学论坛看到一个帖子,说自己如何如何占有一个女孩的第一次,高调宣扬自己的技巧,原来就是利用女孩子的单纯和爱,不给就不理她。我当时第一感觉是想吐,第二感觉是这人就一asshole。所以,搭讪的存在,悲哉乐哉? &br&   思来想去,搭讪本无错,错在理念。所以,魔鬼搭讪学的理念还是比较积极健康的,我只想继续关注…… &br&   至于这本书,对于不了解女性的男性,还是很值得一读的。缺点也有,纸张不好,还有就是前面的章节介绍部分和中间一些章节开篇的字体太差。至于第几页到第几页,我不记得,书中说得对,女性对数字没有感觉,记忆就更没有了…
只好自卖自夸一下了既然题主问的是著作,那么电子书什么的咱就不提了。《魔鬼约会学》2014年同心出版社,主要讲怎么认识陌生女孩~《魔鬼搭讪学》2010年长江文艺出版社,主要讲认识了女孩之后怎么追到手的~说到把妹学术研究,这两本书有两点非常合格,其一,…
来自子话题:
论文中的参考文献是写给谁看的呢?&br&&br&我认为不是写给作者看的,也不是作者所谓参考过的文献。&br&&br&而是写给读者看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写给读者看的文献。&br&或用于交代背景,读者可以按图索骥;&br&或佐证自己的观点,读者可以查证;&br&或引用他人数据方法或数据,读者可以查阅;&br&。。。。等等&br&&br&总之,参考文献是作者给读者“参考”的文献,对读者判断文章正确性,进一步开展研究有价值的文献。而不是作者研究的心路历程,把参考过的东西都扔上去。&br&&br&&br&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参考文献是有选择性,而不是参考过的文献都会写进去。&br&&br&土木的论文都离不开牛顿定律,我们肯定参考了牛顿的相关文献,但我们不会把《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作为参考文献列在论文后面,或者把理论力学列在论文后面,因为我们认为读者是非常清楚牛顿定律,不需要再参考什么。&br&而如果论文里面引用了某个数学方法,这个方法读者未必清楚,我们就该引用文献供读者参考。&br&当然,如果这个方法仅仅是微积分,那必然是不需要引用高等数学的,虽然你参考过高等数学。&br&&br&&br&PS:虽然大部分期刊都是用Reference,但我也见过美国的期刊用bibliography这个词。
论文中的参考文献是写给谁看的呢?我认为不是写给作者看的,也不是作者所谓参考过的文献。而是写给读者看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写给读者看的文献。或用于交代背景,读者可以按图索骥;或佐证自己的观点,读者可以查证;或引用他人数据方法或数据,读者可以查…
科学方面。&br&&ol&&li&科学不存在一目了然。直觉和常识(所谓众所周知&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人脑只用了不到 5%” 的说法是否确有科学依据?&/a&)都可能是错的,这一点可以推广到人文科学,&b&多学学统计&/b&,就会意识到,个人感觉是多么的不可靠。如果去挖掘一下社会现象后面的数据,会有截然不同的感觉(比如知乎上反复讨论的医德问题)&/li&&li&数据描述出来的情况才有重复性,别人才能验证和参考。&br&&/li&&li&&b&引用的文章不一定准确,因此更需要注明出处&/b&。这点大家都没提到,这是一个责任归属的问题,我只对我的数据和论证负责。引用的结论出了问题,是引用文章作者的责任,并且也更容易追查到问题源头并纠正。举个费曼的例子&a href=&/waiguo2005/f/feiman/bienaolefeiman/036.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不要太相信专家--&i class=&icon-external&&&/i&&/a&如果没有严格的引用制度,科研界会一片混乱的。&/li&&/ol&
科学方面。科学不存在一目了然。直觉和常识(所谓众所周知)都可能是错的,这一点可以推广到人文科学,多学学统计,就会意识到,个人感觉是多么的不可靠。如果去挖掘一下社会现象后面的数据,会有截然不同的…
来自子话题:
之前提问的时候说的不够详细所以造成了一些误会,在这里再次强调一下:文章被冲不涉及任何抄袭的问题,只是因为Idea类似被抢先发表了。&br&&br&非常感谢各位的意见,文章经过修改重新递交给该杂志,3周后接收。&br&&br&在这里也来分享一下这个事件的处理过程,希望以后遇到类似事件的朋友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这种事情,好的文章总是可以发表的。&br&&br&从头开始说起,首先文章质量和内容都是达到该杂志要求的。第一次审稿完,Reviewer1只提出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评价很正面。&br&&b&Level of interest: &/b&An article of importance in its field;&br&&br&Reviewer2对文章本身也没有什么意见,整体来说评价也很正面,但是在审稿意见的第三段突然出现了BUT,说该杂志已经在一个月前发表了一篇类似的工作,之后花了很多篇幅描述两篇文章的相似之处,最后说,我们的文章并不是对之前工作的有利补充,不适合在该杂志发表。&br&&b&level of interest: &/b&An article whose findings are important to those with closely related research interests&br&&br&编辑的回信能看出很同情,说在这种情况下不想直接拒稿,但是也不保证接受,说Review2的意见非常重要。接着指出了之前一篇文章的很多硬伤,说我们可以通过补充+纠正这些问题打到差异化的目的。并且直接指出那篇文章中的一个基因注释的错误(简单来说就是用程序自动化注释基因,结果非常粗糙和随意),并提供了一篇参考文献,说我们可以参考那篇文章重新注释。&b&有意思的是,改完临投稿的前一天,正在写回信的Cover letter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这篇文章的一作是那个编辑自己。本来并没有引用这篇文章的就临时加了上去。&/b&&br&&br&&br&出了这件事以后开始和老板讨论接下来怎么办,在我们仔细阅读了已经发表的那篇文章以后,得到以下几个结论:&br&1、这篇文章的作者对这个领域并不是很了解(这么说看起来有点同行相轻,但是确实真实存在的。),文章中有很多的错误。无论是从方法还是结论都没有任何新的东西。&br&2、文章中有很多明显的错误,包括之前提到的粗糙的自动化注释;甚至还有样本污染的情况(这个问题在我之前的研究就发现了,简单来说就是提交到NCBI中的序列和实际的序列不是一个物种,我们猜测是DNA污染)。&br&3、这两篇文章本质来说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已经发表的结果可以说是描述性的,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的东西,而我们工作的一部分虽然和已发表的类似,但是我们还有非常多的内容是之前没有做过的,同时我们也根据自己的数据对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提出了深入的探讨和部分结论。&br&&br&于是我们的应对策略也出来了:&br&1、纠正已发表文章中的明显错误;&br&2、深化某些已发表文章中没有的结果;&br&3、通过修改文章主体达到差异化的目的。&br&4、回答好Review的每一个建议以及编辑的所有要求。&br&&br&之后的一个月过的很痛苦,我花了大量时间去重新处理数据,几乎就是几周连续加班的节奏,临近截止日期老板也花了很多精力去修改文本,以及提出一些新的想法让我去差异化数据和结论。&br&&br&昨天收到编辑来信说我们的工作被推荐发表了,Review2的意见变得非常正面,他在审稿意见中写到:&br&&br&&b&As the authors have now re-written manuscript text, to build on top of the recent&/b&&br&&b&publication publication by XXX, I am now&/b&&br&&b&happy to recommend that the submitted manuscript should be published.&/b&&br&&b&Level of interest: &/b&An article of importance in its field&br&&br&这是我在学术道路上的第一篇文章,虽然档次并不算高但是对我来说意义非常重大。&br&&br&再次感谢大家的建议!
之前提问的时候说的不够详细所以造成了一些误会,在这里再次强调一下:文章被冲不涉及任何抄袭的问题,只是因为Idea类似被抢先发表了。非常感谢各位的意见,文章经过修改重新递交给该杂志,3周后接收。在这里也来分享一下这个事件的处理过程,希望以后遇到…
来自子话题:
应该是”不是以追求学术或专研理论知识为目的的考研党都是二流大学生“&br&问问他们就会发现,多数是大学碌碌无为混到了毕业之际无路可走不得已而考研继续混日子。&br&一心专研学术的要么留学了要么保研了,技能掌握扎实的要么谋了好差事要么创业打拼去了,所以剩下的考研党基本沦为二流。
应该是”不是以追求学术或专研理论知识为目的的考研党都是二流大学生“问问他们就会发现,多数是大学碌碌无为混到了毕业之际无路可走不得已而考研继续混日子。一心专研学术的要么留学了要么保研了,技能掌握扎实的要么谋了好差事要么创业打拼去了,所以剩下…
来自子话题:
世界很大,26岁很年轻。如果你读了这么多年书都博士毕业了还来问「26周岁年龄是不是很大」那我真的要怀疑你是在搞笑还是这么多年的书都白读了。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和品质,从来不是用这个人的年龄。何况26岁本来就不是一个很大的年龄。&br&&br&你读到博士毕业读到26岁却仍然对前途迷茫毫不自知,甚至连将来要做什么都需要来问别人,而且补充说明里一点解释也没有……难倒你是准备别人完完整整地给你剖析未来讲解这个世界的经济趋势吗?&br&&br&你该有自己的主见。你读了这么多年书,应该知道自己考虑自己的未来。就算去问别人,也好歹告诉别人你的基本条件,好歹让别人知道一点你的基本志向,而不是完完全全一张白纸,等着别人来指点江山。&br&&br&博士,26周岁。不管是自己做决定,还是来咨询别人,请让我们觉得你配得上这两个标签,我们才能更好地给你一点意见。
世界很大,26岁很年轻。如果你读了这么多年书都博士毕业了还来问「26周岁年龄是不是很大」那我真的要怀疑你是在搞笑还是这么多年的书都白读了。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和品质,从来不是用这个人的年龄。何况26岁本来就不是一个很大的年龄。你读到博士毕业读到26岁…
来自子话题:
命也留给有钱人去活吧
命也留给有钱人去活吧
来自子话题:
.&br&施蛰存先生说过:“钱钟书,我不说他聪明,我说他用功。”&br&&br&贴一篇杨绛先生所写的《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要是依照标题党的路数,应该叫《学贯古今的国学大师“过目不忘”背后的惊人真相》)&br&&br&&blockquote&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br&&br&
他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Bodleian——他译为饱蠹楼)读书时养成的。因为饱蠹楼的图书向例不外借。到那里去读书,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书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只能边读边记。钟书的“饱蠹楼书记”第一册上写着如下几句:“廿五年(一九三六年)二月起,与绛约间日赴大学图书馆读书,各携笔札,露钞雪纂、聊补三箧之无,铁画银钩,虚说千毫之秃,是为引。”第二册有题辞如下:“心如椰子纳群书,金匮青箱总不如,提要勾玄留指爪,忘筌他日并无鱼。(默存题,季康以狼鸡杂毫笔书于灯下)”这都是用毛笔写的,显然不是在饱蠹楼边读边记,而是经过反刍,然后写成的笔记。&br&&br&
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br&&br&
钟书读书做笔记成了习惯。但养成这习惯,也因为我们多年来没个安顿的居处,没地方藏书。他爱买书,新书的来源也很多,不过多数的书是从各图书馆借的。他读完并做完笔记,就把借来的书还掉,自己的书往往随手送人了。钟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br&&br&
钟书的笔记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几经折磨,有部分笔记本已字迹模糊,纸张破损。钟书每天总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常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我听。我曾想为他补裰破旧笔记,他却阻止了我。他说:“有些都没用了。”哪些没用了呢?对谁都没用了吗?我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问。&br&&br&
钟书去世后,我找出大量笔记,经反复整理,分出三类。&br&&br&
第一类是外文笔记(外文包括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除了极小部分是钟书用两个指头在打字机上打的,其余全是手抄。笔记上还记有书目和重要的版本以及原文的页数。他读书也不忽略学术刊物。凡是著名作家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重要论文,他读后都做笔记,并记下刊物出版的年、月、日。钟书自从摆脱了读学位的羁束,就肆意读书。英国文学,在他已有些基础。他又循序攻读法国文学,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而二十世纪;也同样攻读德国文学、意大利文学的历代重要作品,一部一部细读,并勤勤谨谨地做笔记。这样,他又为自己打下了法、德、意大利的文学基础。以后,他就随遇而读。他的笔记,常前后互相引证参考,所以这些笔记本很难编排。而且我又不懂德文、意大利文和拉丁文。恰逢翻译《围城》的德国汉学家莫宜佳博士(ProfessorDr.MonikaMotsch)来北京。我就请她帮我编排。她看到目录和片断内容,“馋”得下一年暑假借机会又到北京来,帮我编排了全部外文笔记。笔记本共一百七十八册,还有打字稿若干页,全部外文笔记共三万四千多页。&br&&br&
钟书在国内外大学攻读外国文学,在大学教书也教外国文学,“院系调整”后,他也是属于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组的。但他多年被派去做别的工作,以后又借调中国古典文学组,始终未能回外文组工作。他原先打算用英文写一部论外国文学的著作,也始终未能如愿。那些外文笔记,对他来说,该是“没用了”。但是对于学习外国文学的人,对于研究钱钟书著作的人,能是没用吗?&br&&br&
第二是中文笔记。他开始把中文的读书笔记和日记混在一起。一九五二年知识分子第一次受“思想改造”时,他风闻学生可检查“老先生”的日记。日记属私人私事,不宜和学术性的笔记混在一起。他用小剪子把日记部分剪掉毁了。这部分笔记支离破碎,而且都散乱了,整理很费功夫。他这些笔记,都附带自己的议论,亦常常前后参考、互相引证。以后的笔记他都亲自记下书目,也偶有少许批语。中文笔记和外文笔记的数量,大致不相上下。&br&&br&
第三类是“日札”———钟书的读书心得。日札想是“思想改造”运动之后开始的。最初的本子上还有涂抹和剪残处。以后他就为日札题上各种名称,如“容安馆日札”、“容安室日札”、“容安斋日札”;署名也多种多样,如“容安馆主”、“容安斋居士”、“槐聚居士”等等;还郑重其事,盖上各式图章。我先还分门别类,后来才明白,这些“馆”、“斋”、“室”等,只是一九五三年“院系调整”后,我家居住的中关园小平房(引用陶渊明《归去来辞》“审容膝之易安”)。以后屡次迁居,在钟书都是“容膝易安”的住所,所以日札的名称一直没改。&br&&br&
日札共二十三册、二千多页,分八百零二则。每一则只有数目,没有篇目。日札基本上是用中文写的,杂有大量外文,有时连着几则都是外文。不论古今中外,从博雅精深的历代经典名著,到通俗的小说院本,以至村谣俚语,他都互相参考引证,融会贯通,而心有所得,但这点“心得”还待写成文章,才能成为他的著作。《管锥编》里,在在都是日札里的心得,经发挥充实而写成的文章。例如:《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十八则,共九十五页,而日札里读《楚辞》的笔记一则,只疏疏朗朗记了十六页;《管锥编.周易正义》二十七则,共一百零九页,而日札里读《周易》的笔记,只有一则,不足十二页;《管锥编.毛诗正义》六十则,共一百九十四页,而日札里读《毛诗》的笔记二则,不足十七页。&br&&br&
钟书在《管锥编》的序文中说:“……遂料简其较易理董者,锥指管窥,先成一辑”、“初计此辑尚有《全唐文》等书五种,而多病意懒,不能急就。”读《全唐文》等书的心得,日札里都有。他曾对我说:“我至少还想写一篇《韩愈》、一篇《杜甫》。”这两篇,想是“不易理董者”,再加“多病意懒”,都没有写出来。日札里的心得,没有写成文章的还不少呢。&br&&br&
这大量的中、外文笔记和读书心得,钟书都“没用了”。但是他一生孜孜石乞石乞积聚的知识,对于研究他学问和研究中外文化的人,总该是一份有用的遗产。我应当尽我所能,为有志读书求知者,把钟书留下的笔记和日札妥为保存。&br&&br&
感谢商务印书馆愿将钱钟书的全部手稿扫描印行,保留着手稿原貌,公之于众。我相信公之于众是最妥善的保存。但愿我这办法,“死者如生,生者无愧”。&/blockquote&.
.施蛰存先生说过:“钱钟书,我不说他聪明,我说他用功。”贴一篇杨绛先生所写的《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要是依照标题党的路数,应该叫《学贯古今的国学大师“过目不忘”背后的惊人真相》)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
来自子话题:
看来是某位博士师兄。&br&说说我的情况吧,我本科211都不是,后来考研来到清华。实话实说,来清华之后,看到了自己与清本学生,与复旦浙大上交的同学之间的差距,真的意识到了现阶段要与他们一决雌雄,很难很难,至少短时间内我本科欠缺的东西死命都补不上来,而且我在进步,别人也在进步,而且他们进步更快。&br&庆幸的是,我坚持下来了,老师的任务自己完成了,paper发了,技术掌握理解了(在同学之间仍然是中等)。&br&接下来最纠结的是找工作,我担心的事情与你一样。一开始面试了三家名企,都是面到最后一轮被刷,没给offer。去一些研究所投简历的时候,对方直接说我们至少要本科是211的。。。打击万分,尤其是自己一直想去的两个企业把我拒掉后,痛苦万分。&br&一个月后,我拿到了4个offer。其中有个研究所,对我特别感兴趣,尽管他们招聘简章上写明了本科必须是211,但面试完就给offer了,给事业编制给安家费给房补。不过,后面因为一些原因我没去,真是对不起那位招聘的老师,人很好很靠谱。&br&两个月后,我一共拿到8个offer,另加一个初创团队的创业邀请。其中有3个offer年薪达到了我的预期,我最后去了其中一个。其实对于我来说,一个本科连211都不是的学生,考到清华,在清华表现中等稍微偏上,最后能有这样的结果,我很满意了。&br&我清本的硕士同学呢,他们在干嘛?我说说吧,他们在申投行,四大行的管培生,顶级咨询公司,拿顶级名校的offer,拿名企的Special offer。我跟他们没法比,这是没办法的。&br&说了这么多,我想表达的意思是:&b&有些差距是客观存在的,短时间也没法弥补,但不必太在意,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就行;自己想去的那个地方,还真不一定能去,但总有其他或许是更合适的地方等着你(我想去的企业都把我拒了,但我最后也找到了满意的企业);本科学历只是其中一项考虑,对方如果看中了你其他的亮点,想要你的话,一定没问题的。&/b&&br&说了这么多鸡汤,也没能提出具体的建议,实在抱歉。或许能给你一些安慰和鼓励吧。祝好运!
看来是某位博士师兄。说说我的情况吧,我本科211都不是,后来考研来到清华。实话实说,来清华之后,看到了自己与清本学生,与复旦浙大上交的同学之间的差距,真的意识到了现阶段要与他们一决雌雄,很难很难,至少短时间内我本科欠缺的东西死命都补不上来,…
来自子话题:
只有收藏和感谢~\(≧▽≦)/~没有赞吖各位亲~~&br&希望能顶起来让更多人知道这个技能吧~~~~求赞&br&&br&正在上一门充满干货的叫「&b&现代网络信息检索与文献综述&/b&」的课。&br&老师是个蚕桑系爱卖萌怪大叔,博士,教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认证专家,去过三十个国家交流养蚕宝宝的经验。(他真的好可爱啊~~)因为经常要文献检索和写论文的缘故,他的网络检索、网络资源利用能力不得不说远远高于我们这边学计算机的老师 ::&_&::&br&&br&下面先介绍一下如何评价一篇文献综述。&br&关于「如何写出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和一些与文献综述有关的小TIPS有空再更新啦。&br&&br&&b&STEP ONE:核心期刊的认知&/b&&br&&b&定义:是指那些发表某学科(或该领域)论文较多、使用率(含被引率、摘转率和流通率)较高、学术影响较大的期刊。&/b&&br&只要被国内七大核心期刊遴选体系之一认定为核心期刊,好了,你立马变成了期刊界的高富帅。审核的标准是很严格的,所以要想成为核心期刊没那么简单....因而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包括研究、分析、文献综述等等)都是比较严谨可靠的,如果想要跟上某一领域的知识进展,是一定要看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的。&br&&b&结论:发表在核心期刊的上的文献综述是一篇各方面(格式、内容)有一定水准的文献综述了。&/b&&br&&br&&br&TIPS1 如何辨别核心期刊?&br&一般核心期刊的封面都会印上xxxx核心期刊。如下图,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br&放心,这个其他期刊真的不敢乱印。&br&&img src=&/97f3d10fb4cd0f0c791d9d6_b.jpg& data-rawwidth=&286& data-rawheight=&39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86&&&br&TIPS2 如何快速识别核心期刊?&br&一般写着「xx学报」的都是核心期刊。学报在核心期刊比例真的挺大啊~&br&TIPS3 有哪些核心期刊?&br&详见 &a href=&/link?url=XoMwUsUUYMKzH8NUqG1mlfLQZAkw8ju4mqGEbwg6TUEbtvmiNxxpOoCnizDgZLbbautwOi3gaStIsfYTNyLKqPDMs-H9qO-LK5-L7HHukdi&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2014《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STEP2 格式问题&/b&&br&没有一个规范的格式就算内容再好也不算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博硕士论文也一样。&br&那么,首先就来了解下一篇文献综述应该包括哪几个部分吧。&br&&b&1.题名&/b&&br&&b&字数在25字以内,最好不要超过20字。命题时要注意简明扼要,准确的表达出你要研究的对象。&/b&&br&栗子:&b&西方音乐史的发展(×)&/b&——尼玛啊写个综述撑死了几千字你这是要出本书的节奏?&br&&b&具有复杂结构的现代超级大型互联网企业的网络数据库的分析研究(×)&/b&——尼玛啊超字数了还超级不简洁给我打回去重写!&br&&b&网络云技术的探究(×)&/b&——尼玛啊文献综述是什么,是在你看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之后综合他们的研究得出自己观点的文章啊!这种题目一看就写偏了,变成了研究分析型的论文。&br&&b& 互联网企业&/b&&b&近三年&/b&&b&的网络数据库新技术的发展(√)——哈哈哈这个题目就是我当时综述的题目咯。首先,文献综述有时效性,一般是引用三至五年内的资料。还有,综述的题目一般都是以进展、发展等等来结尾的,这样表示了知识的一个动态进步过程,也正是写文献综述的目的。&/b&&br&&br&&b&2.作者、单位、联系方式&/b&&br&这是必须写在题目后的。既然是评价文献综述,那么也可以顺带看看作者和单位的牛逼程度。&br&&br&以下就是一个简单又标准的题目了。当然还会又在这上面变形的题目格式,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少了这些就算不上一篇好的文献综述了。&br&还有,马赛克的是我的名字学校等。&br&具体的流程是这样:&br&&b& 中文题目&/b&&br&&b&中文名字&/b&&br&&b&(系,城市,邮编,国家)&/b&&br&&b&英文题目&/b&&br&&b&中文名字的英文写法&/b&&br&&b&(英文版的系,城市,邮编,国家)&/b&&br&&b&最后附上你的邮箱,电话等联系方式&/b&&br&&img src=&/2fff754ede3dd4681102_b.jpg& data-rawwidth=&671& data-rawheight=&3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1& data-original=&/2fff754ede3dd4681102_r.jpg&&&br&&b&当然也有不写英文题目的综述,但是这样真的好吗?&/b&我们可爱的养蚕教授强烈鄙夷之。注意,一篇高大上想走出自己圈子的文献综述是一定要写中英文题目和摘要的。英文要好点噢,快点 &a data-hash=&2be9d2fe6f8& href=&/people/2be9d2fe6f8&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恶魔的奶爸& data-tip=&p$b$2be9d2fe6f8&&@恶魔的奶爸&/a&吧哈哈&br&&br&&b&3.摘要&/b&&br&大概就是讲这边文章从什么角度,运用什么方法,查了什么资料,综合了其他人什么观点,得出了什么结论。&b&字数在150~200左右&/b&,超过了的必须毙掉啊!同样,最好,不对,必须在下面附上您的英文摘要。不用担心,后面正文部分不用翻译,天大的好消息啊哈哈哈 &_&|||&br&&br&&b&4.关键词&/b&&br&&b&4~6个 &/b&&br&设置关键词是要让以后的人更好搜索到你你的这篇综述啊。如果设置不准确那么就很难被找到,那么就更难被人家引用了,好吧被引用的少只能说明这篇综述没价值啊~&br&&br&&b&5.正文&/b&&br&一般是引(前)言,分级列标题(2.1.1,2.1.2,2.1.3),结论。&br&&br&&b&6.致谢&/b&&br&200字内,虽然可要可不要但是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必备之。&br&&br&&b&7.参考文献&/b&&br&这个表示是综述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如果参考文献的标识不清会引起很多麻烦,涉及到侵权等等问题。而且一般来说写综述前你是要查询收集大量的资料的。这也就决定一篇好的文献综述有大量的引用参考文献,起码20篇以上吧,越多越好,上百的我也见过。而且要让人感觉在引用的过程中行文流畅,很生硬的堆砌大量的参考文献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xx娃娃(你懂得)。&br&&br&&b&8.附录&/b&&br&为了体现你的专业性,一篇好的文献综述也是必须要有附录的是不是!而且写那么多东西你总有要解释又不便放在正文里的东西吧!&br&&br&&b&STEP3 被参考、引用的次数 SCI SSCI&/b&&br&一篇有价值的文献综述是会被很多研究同个问题的人引用到自己的论文,甚至是综述里。要怎么查询呢?我一般是到知网,搜索那篇文献综述的名字,一般都找得到的。后面就会显示「被引」和「下载」等。当你进入到这篇综述的主页面,拉到最下角,还能看到一个关于它的树状图,你可以找到它的参考文献和它被引用的情况。甚至能找到跟它类似的研究同个问题的综述。如果知网里找不到,试试在这篇文献综述出处的核心期刊的网站上寻找吧。上个图。&br&&img src=&/90db684acf435c5f308f9ed_b.jpg& data-rawwidth=&166& data-rawheight=&23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66&&&img src=&/d43a424bc2d48d8da69e5_b.jpg& data-rawwidth=&829& data-rawheight=&2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9& data-original=&/d43a424bc2d48d8da69e5_r.jpg&&&br&至于SCI、SSCI等等说起来太复杂了。而且这套体系在天朝尚且不完善,而且听说了很多内幕用钱买啥的,也就不推荐一般的文献综述去看SCI影响因子来评判好坏了。如果真的那么高大上到已经到已经需要用到科学引文索引(SCI)的地步那就自己去学习吧!!!&br&&br&&b&我的结论:评价一篇文献综述,先看它发表的刊物是否是核心期刊。是的话加一分。再看它的格式,格式全符合标准加一分。最后看它的被引用次数,越多越好。至于内容,就需要用某个领域的知识去判断了!当然文笔什么的(流畅程度、内在逻辑)也可以列入计分的!&/b&&br&&br&&br&顺便说下,写文献综述、论文的知识真的太多,甚至还包括前期怎么查资料,怎么利用网络资源,怎么提高搜索的效率等等。诸君一定要重视这个技能啊!&br&&br&&br&&b&【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谢谢!有问题欢迎私信交流】&/b&
只有收藏和感谢~\(≧▽≦)/~没有赞吖各位亲~~希望能顶起来让更多人知道这个技能吧~~~~求赞正在上一门充满干货的叫「现代网络信息检索与文献综述」的课。老师是个蚕桑系爱卖萌怪大叔,博士,教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认证专家,去过三十个国家交流养蚕宝宝…
来自子话题:
&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2020&/span&&span class=&invisible&&7577&/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br&中国在1959年至1961年,真的经历了大饥荒并且因此饿死几千万人吗?&br&请参照&a href=&/people/chenqin& class=&internal&&chenqin&/a&的回答&br&&br&以上有浅显的回答&br&&a data-hash=&b09ea18dcf0c0& href=&/people/b09ea18dcf0c0&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chenqin& data-tip=&p$b$b09ea18dcf0c0&&@chenqin&/a& 关于这个问题有专门的一篇专栏对谬误处逐一揪出。&br&&a href=&/chenqin/& class=&internal&&苍蝇不打不会自己死掉 - Clean Data - 知乎专栏&/a&&br&&br&这里我简述结论:&br&&br&====&br&1、填平人口非正常变动&br&孙经先认为:所谓「人口非正常变化」,其实都是「户籍人口登记错误」。在年,就是有这么一大批户籍人口因种种原因漏报了,但他们在1965年至1979年又逐渐补报了回来。&br&&img src=&/a68effa2d1e0ab7d59cc3076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a68effa2d1e0ab7d59cc3076_r.jpg&&如图——【人口非正常变化数】表,红色部分约等于蓝色部分&br&所以&br&&blockquote&一个漏报,一个补报,就可以把所有的「人口非正常变化」给解释干净。&/blockquote&3000万分摊出去,&br&a.虚报1144万(+)&br&b.注销1144万(-)&br&c.&b&又漏报&/b&1510万(-)&br&(b+c,人口就“非正常”了2654万)&br&d.把1510万又补报回来(+)&br&&b&然后孙脑洞就填平3000万了。&/b&&br&&br&====&br&2、填平死亡率&br&&blockquote&孙经先继续使用老办法:既然前文已经「证明」了户籍可以虚报和注销,死亡怎么就不能漏报和补报呢?这真是一个天才的想法。&/blockquote&&img src=&/76e03a8df605c6094787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76e03a8df605c6094787_r.jpg&&&br&如图——【死亡率】表,&b&孙脑洞把1960年的大坑填到&/b&,完美填满。&br&&br&不过如果这样填——&br&&img src=&/dae48e5ba0e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dae48e5ba0e_r.jpg&&&b&还是死一票&/b&&br&&br&如果这样填——&br&&img src=&/af06de48d30caeba3cbeeb07d32c2876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af06de48d30caeba3cbeeb07d32c2876_r.jpg&&!!1960年我国死亡率突降!!天赐神恩啊!!&br&&br&所以,孙脑洞的证据能不能当证据大伙自己看。&br&&br&======&br&&br&结论:孙脑洞乃天赐奇才。
中国在1959年至1961年,真的经历了大饥荒并且因此饿死几千万人吗?请参照的回答以上有浅显的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有专门的一篇专栏对谬误处逐一揪出。这里我简述结论:====1…
来自子话题:
&a data-hash=&b09ea18dcf0c0& href=&/people/b09ea18dcf0c0&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b09ea18dcf0c0&&@chenqin&/a& , &a data-hash=&6ab27abb8c& href=&/people/6ab27abb8c&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6ab27abb8c&&@徐惟能&/a&的答案已经很详细了,我看到有人提及了黑天鹅,觉得很有意思,所以也就班门弄斧说两句。必不可少的个人声明:一,我是偏题党;二,我是懒得查资料党,想到什么说什么,all errors are mine。&br&很多人认为所谓做经济做金融研究就是抓出两组变量,加上不少控制变量,然后做个回归,如果统计显著,那太完美了,又完成了一个新的研究。然而这样的研究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在做研究的时候我们往往需要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想研究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抓出这样的两组变量,背后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应该辨析清楚什么是data mining,什么是真正的经济学研究。不讲theoretical的东西,如果仅局限于empirical research,我们往往要做的是根据一个已知的理论,运用现实的数据去证实该理论是否成立或有效。任何没有理论依据的没有理论支持的研究都可能被人找茬说是在data mining。&br&回到黑天鹅的话题,我很喜欢的一个研究者叫Taleb,他写了一本书叫做《黑天鹅》,销量很好,引起轰动。根据他的想法,很多现在现行的金融模型,经济研究都是垃圾,都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东西,而问题的根源在于平均斯坦和极端斯坦。&br&首先什么是黑天鹅理论,如果我看到了一万只白色的天鹅,我能不能得出一个结论说世界上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呢?只要我看见一只黑天鹅,那我之前的理论就被完完全全推翻了,所以一个极端的observation如果它绝对的极端,能导致整个理论系统的奔溃。&br&什么是极端斯坦和平均斯坦,平均斯坦是指一组变量是不具有突破性的;而极端斯坦是指一组变量具有突破性。举个例子,如果火星人来到地球,想研究一下人类的一些数据,比如人类有多高,于是火星人抓了一万个地球人,然后分别测量他们的身高,然后算出平均值,方差,最大最小等等。火星人得出的结论平均而言应该是有效的,因为身高这个变量是不具有突破性的,人类再高再高也不可能突破两米五或者三米,所以他们一万个随机选取的样本中哪怕混入了一两个极端的例子,最后的结论也不至于太离谱。这个是平均斯坦。假设火星人想研究一下地球人有多富,同样随机抓了一万个人调查财产状况,一不小心比尔盖茨君被抓进来了,这样所得出的结论就是完全不真实的。因为财富这个变量是有突破性的,你永远不知道一个人可以富到何种程度,所以如果有一两个极端数据被混入,那最后的结果将非常的biased。这个是极端斯坦。&br&然后回到为什么现行的金融模型都是垃圾的问题上来,首先,最主要的问题,金融资本市场是平均斯坦还是极端斯坦?至少我认为是极端斯坦。其次,很多模型都会对于一些变量进行分布的假设,通常假设正态分布,或者更严谨的态度是,抓个一组历史数据,然后去检验一下他们服从什么分布。然而他们真的是正态分布吗?说穿了,我们只不过是看了一组历史数据,然后用一个我们熟知的概率分布套了上去,他们真正的分布是什么我们并不清楚。所以这些模型的本身或许就不是这么的精确。然后,tail risk,就是极端情况。或许许多模型本身确实考虑了极端情况的发生,比如VaR,max one-day loss之类的,但是我们在乎的是极端情况的严重性而不是极端情况出现的概率,例如,在2008年之前许多投资者都知道整个金融系统似乎有问题,可能市场会崩盘,然后等金融危机真正发生了,他们垂头丧气说,我知道有危机,但没想到会这么巨大。同样的,我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可能发生和我知道第二次世界可能会死几千万个人哪个更重要呢?显然,极端情况的严重性大于极端情况的可能性。&br&其实,在做任何研究的时候,我们以为我们知道在做什么但是我们真的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吗?概率分布,历史数据,计量工具,我们看似有很多东西,但是真正重要的还是我们的本身,如何去运用,如何去解读,如何去说服自己,其实我们知道的很有限很片面。
, 的答案已经很详细了,我看到有人提及了黑天鹅,觉得很有意思,所以也就班门弄斧说两句。必不可少的个人声明:一,我是偏题党;二,我是懒得查资料党,想到什么说什么,all errors are mine。很多人认为所谓做经济做金融研究就是抓出两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知网免费入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