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喧哗与骚动读后感》除了意识流方向和复调还有什么可研究的

巴赫金视野下《秦腔》与《喧哗与骚动》复调特征研究 
□ 张玉洁 胡宗锋
  摘要 《喧哗与骚动》和《秦腔》虽诞生于不同的时代和国度,却都具有“多声啷性”、“对话性”和“未完成性”等“复调”特征。借助比较研究,探求了两部作品相似的“复调性”及其必然性。
  关键词 《喧哗与骚动》《秦腔》复调
  作为20俄国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之一,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_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复调理论。巴赫金认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复调小说”虽然是巴赫金提出用以形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特点的,但在笔者看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文坛,还有不少作家的作品都具有明显的复调特征。
  威廉?福克纳与贾平凹是两个时代、两个国度的作家,《喧哗与骚动》和《秦腔》怍为其各自的代表作,在诸多方面都具有复调特征。本文笔者试从“众声喧哗――多声部性”、“全面对话”和“未完成性”三个方面研究了这两部小说相似的复调特征。进而论证了作品复调特征的必然性。
  一、复调特征分析
  巴赫金所谓的复调小说是一种多声部小说,作品中多个自我意识享有平等的话语权,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展开平等的对话交流。正如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分析:“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相互间不发生融合”。简言之,复调小说须有三个特征:“多声部性”、“对话性”和“未完成性”。
  《喧哗与骚动》四个乐章的结构演绎出其“多声部性”。班吉、昆丁、杰生和迪尔西的讲述代表着他们各自的声音―班吉对凯蒂无限依赖的感情:昆丁对家族荣誉和清教贞洁观的痴迷:杰生对金钱和仇恨的执着以及迪尔西的善良与奉献。其中迪尔西的讲述采用全知全能视角,让读者对事件听得更加清楚、看的更加真切。正如巴赫金所指出的:“主人公不是客体性的形象,而是有充分分量的话语,即纯粹的声音,我们不是看见主人公。而是听见主人公:除了他的诉述,我们的所见所闻都无足轻重,都作为主人公诉述的材料而为之吞没,或者作为一种刺激和激发因素留在主人公的话外”《秦腔》的叙述人――疯子引生的非权威性声音构成了它独特的“多声部”。从引生的叙述中读者可以“听到”作品中主人公的众声喧哗:夏天义对传统农耕的坚持;夏君亭对现代工业文化到来的期待和欢迎:夏天智对农村传统艺术以及夏风对“现实主义”的执着。
  巴赫金说:“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对话理论是巴赫金对世界存在状态、构成方式以及创生过程总的看法和观点。“对话性”在这两部作品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喧哗与骚动》中,昆丁与杰生关于美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取与舍进行着对话:康普生太太与凯蒂就南方传统妇道观的守与逃进行着对话《秦腔》中,夏天义与夏君亭就中国农村传统农耕文明的取与舍进行着对话:夏天智与夏风关于农村传统文化的不同立场进行着对话。这些对话都以情结为铺垫,但同时又都是超情结性的对话,实际上则是主人公代表自我意识之间的对话。
  《喧哗与骚动》和《秦腔》的结尾不是传统独自小说戏剧性、高潮性的结局,而是“复调”小说“未完成”式的结尾《喧哗与骚动》“附录”最后一句“他们在苦熬”就具有非常典型的“未完成”特征《秦腔》结尾引生对夏风回村的等待也具有明显的“未完成”性。这里所指的“未完成性”并非作品中形象的未完成性,而是各种思想所代表价值的未完成性。正如巴赫金所说:“世上还没有任何终结了的东西,世界的最后结论和关于世界的最后结论,还没有说出来,世界是敞开着的,是自由的:一切都在前方,而且只在前方”。
摘自:  
更多关于“巴赫金视野下《秦腔》与《喧哗与骚动》复调特征研究”的相关文章
杂志约稿信息
& 南阳市网友
& 莆田市网友
& 金华市网友
& 广东省网友
& 广东省网友
& 河北省网友
& 大连市网友
& 广东省网友
& 哈尔滨市网友
品牌杂志推荐
支持中国杂志产业发展,请购买、订阅纸质杂志,欢迎杂志社提供过刊、样刊及电子版。
全刊杂志赏析网 2015《喧哗与骚动》中复调结构与对位法初探--《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喧哗与骚动》中复调结构与对位法初探
【摘要】:本文采用音乐分析的方法,对福克纳小说中的复调结构和对位法技巧进行了初步探讨。文章重点分析了小说“四个声部”中的“旋律”、“节奏”和“时间起讫”的特征,阐述了它们与小说题材、句型结构、时间及表现手法之间既互相独立、又彼此呼应的关系,揭示了福克纳寓恢宏的主题于精美的形式之中的高超艺术技巧。
【关键词】:
【正文快照】:
当代美国文豪威廉·福克纳(年)于1939年发表的小说《喧哗与骚动》是一部2世纪的文学巨著夕同时也是作者本人的得意力作。在汗牛充栋的西方现代派作品中,《喧哗与骚动》占有着独特而稳固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作品主题的深刻性和作者采用的“意识流”表现手法上,更为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运亭;;[J];中州学刊;2008年05期
李幸;[J];理论界;2005年11期
卢玮,刘明江;[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景艳娥;;[J];科技信息;2011年08期
何岳球;乐婵;;[J];文学教育(下);2008年03期
白桂荣;;[J];科技信息;2010年17期
王一玫;;[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李宁;吴敏;;[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乔颖;;[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8期
乔颖;;[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明;;[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张慧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张志忠;;[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赵文书;;[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徐青;;[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李玉颖;;[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欧阳立博;;[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王艳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王小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程永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2)[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义杰;[N];工人日报;2010年
徐智强;[N];国际商报;2005年
关雅荻;[N];文汇报;2008年
杨玲;[N];文艺报;2010年
;[N];解放军报;2010年
佟栋(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杜鹃;[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张慧仁;[N];中华读书报;2002年
邹海仑;[N];中华读书报;2005年
何朝辉;[N];中华读书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蔡勇庆;[D];南开大学;2010年
朱振武;[D];苏州大学;2002年
李萌羽;[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谌晓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葛纪红;[D];苏州大学;2009年
廖增湖;[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孙胜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李如春;[D];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
谢雪梅;[D];浙江大学;2006年
郭恋东;[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方木;[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汪莹;[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李里;[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李兆撰;[D];青岛大学;2010年
张健堃;[D];兰州大学;2011年
袁秀萍;[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曹梦月;[D];安徽大学;2010年
唐艳玲;[D];吉林大学;2004年
张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刘蜀云;[D];浙江大学;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复调小说理论和《喧哗与骚动》 - 商丘教育培训资源中心--免费资源,课件,论文,教案,工作报告,软件下载,程序开发,网站制作,教学视频,培训视频-中国最大的教育培训资源免费下载在线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
-& 文章内容
复调小说理论和《喧哗与骚动》
作者:本站&&来源:本站整理&&发布时间: 8:43:56&&发布人:admin
&第一章 前 言&&&& 俄罗斯学者巴赫金(M.M.Bakhtin,)被公认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20世纪60年代,他再版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修订本和出版了《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一书,并因此很快在国际学术界获得了广泛声誉,各国学者遂开始对他的学术遗产不断地进行挖掘和研究。可以说,巴赫金研究(Bakhtin Studies)至今方兴未艾。&&&& 回顾国内的巴赫金研究,“复调小说是人们用力最勤”的领域 。不过,从国内已有的复调小说研究论著看,绝大部分专注于理论层面的阐释 ,而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完整、翔实地分析具体作品的研究却不多 。关于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国内外争议颇多,目前出现了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巴赫金的“对话式的”复调理论在现代小说的维度上存在着颇多的局限,但“我们不能在复调问题上裹足不前”,而是需要用“对位式的”复调理论加以发展 。&&&& 本研究的出发点在于,客观地正视复调小说理论,搞清楚巴赫金强调的是什么,然后讨论现代小说中是否有复调小说,如果有,它又是“怎样”存在的,换言之,它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我们所说的现代小说,指的是20世纪初诞生于欧美的现代派小说。我们无意从现代主义诸流派中各遴选一部代表作作为分析的对象,论文的篇幅容纳不下自不待言,即使容纳下了,也会变成浮泛的空论。我们只甄选别人在这方面关注不多的一部代表作,但在讨论所提出的问题时,我们会努力达到全面、完整和详细。&&&& 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是: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来分析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将会得出一些什么结论。巴赫金是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特征时提出并论证了复调小说理论,“而复调小说的创立,不仅使长篇小说的发展,即属于小说范围的所有体裁的发展,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且在人类艺术思维总的发展中,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复调艺术思维……能够研究……人的思考着的意识(黑体为笔者所加),和人们生活中的对话领域” 。我们选择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最重要的原因是,在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中意识流小说最能反映“人的思考着的意识”,而《喧哗与骚动》是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名著之一。&&&& 在国内中文出版物上已经有一些论及“复调与《喧嚣与骚动》”这方面内容的文字,但笔者有幸能找到的,非常少。中文版《喧哗与骚动》的译者李文俊先生在《前言》中引用西方批评家的观点认为:“班吉这一章可以说是‘一个白痴讲的故事’,事实上福克纳还是通过这个杂乱的故事有意识地传达了他想告诉读者的一系列的信息:家庭颓败的气氛、人物、环境……这一章是‘一种赋格曲式的排列与组合,由所见所听所嗅到的与行动组成,它们有许多本身没有意义,但是拼在一起就成了某种十字花刺绣般的图形’。” 西南师范大学的刘波曾发表题目为《论〈喧哗与骚动〉的复调结构》的文章,他认为,《喧哗与骚动》中三个叙述人兼主人公的声音和作者的声音处于一种“并列关系”,这构成了多角度叙述的复调 。就这篇文章的内容而言,论证部分不是很充分,因为有五分之四的篇幅是在介绍《喧哗与骚动》的内容,仅有五分之一的笔墨给了理论分析,而且主要是从主人公和作者的叙述呈现出并列结构这一个方面讨论的。虽然作者强调指出用于分析的理论是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但在参考书目中并未列出巴赫金的任何著作,总体上看,此文讨论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时,关注的是与叙述学理论密切相关的内容。我们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分析《喧哗与骚动》时,也探讨对位结构,这与刘波的“叙述的并列结构”有相通之处,但我们将紧扣复调小说理论来分析和论证《喧哗与骚动》究竟是不是巴赫金意义上的复调小说。&&&& 根据巴赫金的观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具有两个最根本的特点,一是对话的创作原则,二是对话的创作手法。第一点强调艺术思维的重心从传统的作者“仰视”主人公或者“俯视”主人公转移到作者“平视”主人公,用巴赫金的术语讲,“仰视”是“主人公控制作者”,“俯视”则是“作者控制主人公”,用加拿大学者弗莱(N.Frey)的原型批评术语基本上也能说明这一点,前者意味着主人公在类别、程度和所处环境上均高于我们普通人,后者则是主人公在体力和智力上都不如我们普通人 。“平视”就是作者的声音丝毫不“高”于和“低”于主人公的声音,它们是“价值相当”、“地位平等”的。作者想要对主人公采取“平视”的立场,一方面需要选择“思想家”式的人作为主人公,另一方面需要在刻画主人公时把创作的焦点放在主人公如何看待世界和自己上。对话创作手法则是就语言层面而言的,换句话说,对话原则的实现需要借助各种类型的双声语。对复调小说创作来说,这两者缺一不可。对话的原则决定对话的手法,有双声语的作品不一定是复调小说,但没有双声语复调小说也就会成为思想议论。&&&& 笔者认为,《喧哗与骚动》是一部明显带有复调因素的小说,说它带有复调因素,是因为它的创作特征并不完全符合巴赫金所界定的复调小说的特点。福克纳注重描写主人公的“思考着的意识”,并能赋予主人公的声音与作者声音平等的地位,但作品中的主要主人公都不是“思想家”式的人,都没有折磨人的、触及终极问题的思想,这是其一。其二,声音之间的平等不是通过激烈的争论(对话)来展现的,而是借助不同的主人公-叙述人和作者-叙述人的对位式的相互呼应来实现的,这种做法符合巴赫金所提出的作品结构上的“大型对话”。其三,从《喧哗与骚动》的每一部乃至每一章来看,主人公意识往往与其他意识处于“共同地带”,回忆和现实之间没有明确的过渡,“我”意识和“他人”意识之间界限模糊,尽管如此,却并未发生如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里的那种紧张得扣人心弦的争论。&&&& 除前言与结论外,论文分两大部分共三章。第一部分讲什么是巴赫金意义上的复调小说;第二部分详细分析《喧哗与骚动》的创作特征,分两章,先探讨这部作品的对位式的整体结构,后从意识与自我意识的角度阐析它不符合复调小说特征的地方。&&&& &&&& &&&& &&&& &&&& &&&& &&&& &&&& &&&& &&&& &&&& 第二章 复调小说的基本特征&&&& 复调(poliphony)本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如经文曲、赋格曲与复调幻想曲等。巴赫金借此词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基本特征:“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世界的完整统一,不可以归结为一个人感情意志的统一,正如音乐中的复调也不可归结为一个人感情意志的统一一样。”“复调的实质恰恰在于:不同声音在这里仍保持各自的独立,作为独立的声音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这已是比单声结构高出一层的统一体。如果非说个人意志不可,那么复调结构中恰恰是几个人的意志结合起来,从原则上便超出了某一人意志的范围。可以这么说,复调结构的艺术意志,在于把众多意志结合起来,在于形成事件。” 从上述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复调艺术作品中由不同的人物及其命运所构成的统一的客观世界,并不是在作者的统一的意识支配下一层一层地展开的,而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主人公)连同他们各自的世界被结合在了某种统一的事件之中,他们相互之间不发生融合,而是处于彼此交锋、对话和争论之中。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就是这样的复调艺术作品。&&&& &&&& 第一节 亚卡基?亚卡基耶维奇和杰符什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发表《穷人》,别林斯基和涅克拉索夫等人就说,俄国文坛出现了一位“新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时代人都倾向于把他视为果戈理的直接继承人,虽然他本人“情愿称普希金为自己的鼻祖,明显地置当时批评界指出的一些事实予不顾”。到了19世纪80年代,斯特拉霍夫才谈论起陀思妥耶夫斯基“从一开始创作就在‘纠正果戈理’。已经是到了罗扎诺夫那里,才开始公开议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果戈理的斗争” 。陀思妥耶夫斯基确实继承了果戈理的文学传统,《外套》和《穷人》两部小说在题材和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上的接近可以说明这一点。但同为现实主义作品,在作者处理同一题材的原则和方法上却又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而这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果戈理的斗争”的结果之一。我们从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的论述中可以分析出这两位俄国大作家的区别到底在哪里。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两位作者对主人公亚卡基?亚卡基耶维奇和杰符什金所持的不同的创作立场。从《外套》的亚卡基?亚卡基耶维奇到《穷人》的杰符什金的转变是创作原则的革命性转变。根据巴赫金的观点,《穷人》中的主人公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其强烈程度几乎能达到与作者意识处于“平起平坐”的地位,就是说,作者的声音不优越于主人公的声音,它们是平等的。《穷人》的作者避免在背后议论主人公,避免盖棺论定式的评价,不是将主人公置于不在场的位置,而是从头至尾直接面对着一个在场的“你”说话。这是一种完全崭新的创作立场,作者要贯彻这种创作立场,就必须采取一整套与之相应的写作方法,比如尽可能地减少远景、长镜头,或者将传统小说中仅仅属于作者视野的东西纳入主人公的视野。&&&& &&&& 这官员不能算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物,矮矮的身材,有几颗麻子,头发有点发红,甚至眼睛也象有点迷糊,脑门上秃了一小块,两边腮帮子上满是皱纹,脸色使人疑心他患痔疮……他的制服不是绿的,而是一种红褐带灰色的。他的领子又窄又矮,因此他的脖颈虽然不长,却从领子里耸出来,显得特别颀长,好像是侨居俄国的外国小贩十来个一大堆顶在头上摇头晃脑的石膏小猫的颈脖一样。并且总有什么东西粘在他的制服上:不是一根稻草就是一个线头;再加上他有一种特殊的本领,每次走在街上,总是当人家扔垃圾的时候,他偏偏打窗口经过,因此他的脖子上永远挂着西瓜皮、香瓜皮之类乱七八糟的东西。 &&&& &&&& 果戈理的《外套》讲述的故事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基本雷同。《外套》的第三人称叙述人,努力用冷静、客观的语调向读者讲述主人公的外貌、生活起居、出生和死亡以及活动环境的近景和远景,《穷人》则突破了类似的传统创作手法。最明显的是采用书信体的形式,这是一种不太适宜于全知全能、洞悉一切的作者讲述故事的形式。同样明显的是,《穷人》几乎没有《外套》那样的人物外貌描写,少量的外貌描写却被纳入了主人公的视野中,因为这里的主人公具有极强的自我意识,他不只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典型性格,更主要的是他是一个处于“未完成的和不可完成的”状态中的个性。《外套》中作者向读者敞开而主人公并不知道的那些东西,《穷人》中作者完全把它们纳入了主人公的视野。杰符什金完全知道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地位和形象,完全知道自己的全部命运其实是多么凄惨、悲凉,他生活的全部任务和目的仿佛就是要无休止地去体味生活的艰难和痛苦,就是要倔强地和人们对他的看法做斗争,不管这看法是敌意的还是善意的。&&&& 杰符什金具有和亚卡基?亚卡基维奇相似的外貌,但他自己能看到。书中有一段出色的细节描写,杰符什金因为犯了一个过错,去见将军:&&&& &&&& 我害臊,我朝右边的镜子里瞥了一眼,看见自己的那副模样简直要发疯了。……大人立刻注意到我的面貌,注意到我的衣着。我记起了我在镜子里看到的自己的那副摸样;我扑过去捉纽扣!我发傻啦!弯下腰去,想拾纽扣,―它滚着,转着,我捉不住它,总而言之,我笨手笨脚,真是出足了洋相。这时候我感觉到,我最后的一点力气用尽了,一切,一切都丧失了!整个名誉丧失了,整个人完了!这时候我的耳朵里莫名其妙地想起捷列扎和法里杜尼嘁嘁喳喳的声音。最后,我把纽扣捉住了,站起来,挺直腰,哪怕是个傻瓜,也该懂得把双手垂直,毕恭毕敬地站在那里!我可没有这样做。我开始把纽扣缚到那根断线上,好像这样可以结劳似的,而且还微笑着,微笑着。 &&&& &&&& 其实主人公看到自己有什么样的外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本人对自己外貌的态度,因为这外貌会提醒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捡扣子的过程,仿佛就是一个慢镜头:外在的杰符什金是演员,内在的杰符什金凭借“他人的眼光”成为观众。外在的杰符什金每开始一个拙劣的动作,内在的杰符什金就无比痛苦地体察到别人对这一连续的惊惶失措、不得体的洋相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于是他既是小丑又是观众,既是罪犯又是法官,甚至既是演员又是导演。杰符什金的自我意识如此强烈,让人怀疑他并非是一个艺术形象,而毋宁说像现实生活中的人,一个很自卑又很敏感的人,一个贫穷又时时处处生怕周围的人瞧不起他的人。&&&& 亚卡基?亚卡基耶维奇是作者所刻画的“冷冰冰的”客体,他被完全置于作者的声音之下,不但看不见自己,更不要说听见作者的声音了,而杰符什金却具有活生生的自我意识,他不但能看见自己,而且还能听见《外套》的作者,并与之争执、辩论,反抗别人从外部对他的盖棺论定。巴赫金认为,这就是复调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 &&&& 真要命!我明白,从此以后没法在自己的小窝(不管是怎么样的小窝)里过太平日子了,没法像俗话所说的,河水不犯井水,我不犯人,人不犯我,别人不要溜进我的斗室,偷看我怎么过日子,譬如说,我有没有像样的背心,有没有齐全的内衣,有没有靴子,什么衬里,吃什么,喝什么,抄写什么?……有时候你只好东躲西躲,躲到十分隐蔽的地方去,不敢在任何场合露面,因为害怕人家造谣中伤,因为有人会捕风捉影,给你编造个荒唐的故事,把你的公私生活统统搬进文学里,全部印在纸上,让大家阅读,取笑,议论! &&&& &&&& 复调小说中的主要主人公全是“自我意识”,全是“未完成的和不能完成的”个性,这是对传统小说的一个重大突破。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主人公,是由于复调小说和传统小说在根源上的不同:后者从创作构思上讲体现出作者声音“大”于主人公声音,或者作者干脆化身为主人公,也就是说,主人公成为作者声音的传声筒;作者整合主人公的视野、世界观,将其一股脑儿地纳入自己庞大而又统一的世界中。复调艺术思维则说明作者声音和主人公声音处于平等的地位,主人公们反抗别人对自己的背后评判,通过纯粹的意识-思想之间的对话获得自己的人格尊严和个性张扬。&&&& &&&& 第二节 复调小说的哲学基础&&&& 巴赫金借助哲学眼光发现了他人的重要性,认为我与他人须臾不可分离,独白世界则往往表现为世界的一元性,要么缺乏自我(人云亦云、惟命是从),要么只有自我(妄自尊大、唯我独尊)。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审美活动中的作者与主人公》、《镜中人》、《自我意识与自我评价问题》和一些来不及成文的笔记中,巴赫金谈到了他对“我与他人”相互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正是复调小说的哲学基础。&&&& 1.意识的统一性与存在的统一[1]&&&&&&&&
上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
∷相关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 许可证:豫ICP备号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论_喧哗与骚动_的复调结构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复调小说理论与《喧哗与骚动》95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复调小说理论与《喧哗与骚动》95
复调小说理论与《喧哗与骚动》;第一章前言;俄罗斯学者巴赫金(M.M.Bakhtin,189;回顾国内的巴赫金研究,“复调小说是人们用力最勤”;本研究的出发点在于,客观地正视复调小说理论,搞清;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是: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来分;根据巴赫金的观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具有两;笔者认为,《喧哗与骚动》是一部明显带有复调因素的;除前言与结论外,论
复调小说理论与《喧哗与骚动》第一章 前 言俄罗斯学者巴赫金(M.M.Bakhtin,)被公认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20世纪60年代,他再版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修订本和出版了《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一书,并因此很快在国际学术界获得了广泛声誉,各国学者遂开始对他的学术遗产不断地进行挖掘和研究。可以说,巴赫金研究(Bakhtin Studies)至今方兴未艾。回顾国内的巴赫金研究,“复调小说是人们用力最勤”的领域 。不过,从国内已有的复调小说研究论著看,绝大部分专注于理论层面的阐释 ,而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完整、翔实地分析具体作品的研究却不多 。关于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国内外争议颇多,目前出现了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巴赫金的“对话式的”复调理论在现代小说的维度上存在着颇多的局限,但“我们不能在复调问题上裹足不前”,而是需要用“对位式的”复调理论加以发展 。本研究的出发点在于,客观地正视复调小说理论,搞清楚巴赫金强调的是什么,然后讨论现代小说中是否有复调小说,如果有,它又是“怎样”存在的,换言之,它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我们所说的现代小说,指的是20世纪初诞生于欧美的现代派小说。我们无意从现代主义诸流派中各遴选一部代表作作为分析的对象,论文的篇幅容纳不下自不待言,即使容纳下了,也会变成浮泛的空论。我们只甄选别人在这方面关注不多的一部代表作,但在讨论所提出的问题时,我们会努力达到全面、完整和详细。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是: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来分析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将会得出一些什么结论。巴赫金是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特征时提出并论证了复调小说理论,“而复调小说的创立,不仅使长篇小说的发展,即属于小说范围的所有体裁的发展,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且在人类艺术思维总的发展中,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复调艺术思维??能够研究??人的思考着的意识(黑体为笔者所加),和人们生活中的对话领域” 。我们选择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最重要的原因是,在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中意识流小说最能反映“人的思考着的意识”,而《喧哗与骚动》是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名著之一。
在国内中文出版物上已经有一些论及“复调与《喧嚣与骚动》”这方面内容的文字,但笔者有幸能找到的,非常少。中文版《喧哗与骚动》的译者李文俊先生在《前言》中引用西方批评家的观点认为:“班吉这一章可以说是‘一个白痴讲的故事’,事实上福克纳还是通过这个杂乱的故事有意识地传达了他想告诉读者的一系列的信息:家庭颓败的气氛、人物、环境??这一章是‘一种赋格曲式的排列与组合,由所见所听所嗅到的与行动组成,它们有许多本身没有意义,但是拼在一起就成了某种十字花刺绣般的图形’。” 西南师范大学的刘波曾发表题目为《论〈喧哗与骚动〉的复调结构》的文章,他认为,《喧哗与骚动》中三个叙述人兼主人公的声音和作者的声音处于一种“并列关系”,这构成了多角度叙述的复调 。就这篇文章的内容而言,论证部分不是很充分,因为有五分之四的篇幅是在介绍《喧哗与骚动》的内容,仅有五分之一的笔墨给了理论分析,而且主要是从主人公和作者的叙述呈现出并列结构这一个方面讨论的。虽然作者强调指出用于分析的理论是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但在参考书目中并未列出巴赫金的任何著作,总体上看,此文讨论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时,关注的是与叙述学理论密切相关的内容。我们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分析《喧哗与骚动》时,也探讨对位结构,这与刘波的“叙述的并列结构”有相通之处,但我们将紧扣复调小说理论来分析和论证《喧哗与骚动》究竟是不是巴赫金意义上的复调小说。根据巴赫金的观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具有两个最根本的特点,一是对话的创作原则,二是对话的创作手法。第一点强调艺术思维的重心从传统的作者“仰视”主人公或者“俯视”主人公转移到作者“平视”主人公,用巴赫金的术语讲,“仰视”是“主人公控制作者”,“俯视”则是“作者控制主人公”,用加拿大学者弗莱(N.Frey)的原型批评术语基本上也能说明这一点,前者意味着主人公在类别、程度和所处环境上均高于我们普通人,后者则是主人公在体力和智力上都不如我们普通人 。“平视”就是作者的声音丝毫不“高”于和“低”于主人公的声音,它们是“价值相当”、“地位平等”的。作者想要对主人公采取“平视”的立场,一方面需要选择“思想家”式的人作为主人公,另一方面需要在刻画主人公时把创作的焦点放在主人公如何看待世界和自己上。对话创作手法则是就语言层面而言的,换句话说,对话原则的实现需要借助各种类型的双声语。对复调小说创作来说,这两者缺一不可。对话的原则决定对话的手法,有双声语的作品不一定是复调小说,但没有双声语复调小说也就会成为思想议论。笔者认为,《喧哗与骚动》是一部明显带有复调因素的小说,说它带有复调因素,是因为它的创作特征并不完全符合巴赫金所界定的复调小说的特点。福克纳注重描写主人公的“思考着的意识”,并能赋予主人公的声音与作者声音平等的地位,但作品中的主要主人公都不是“思想家”式的人,都没有折磨人的、触及终极问题的思想,这是其一。其二,声音之间的平等不是通过激烈的争论(对话)来展现的,而是借助不同的主人公-叙述人和作者-叙述人的对位式的相互呼应来实现的,这种做法符合巴赫金所提出的作品结构上的“大型对话”。其三,从《喧哗与骚动》的每一部乃至每一章来看,主人公意识往往与其他意识处于“共同地带”,回忆和现实之间没有明确的过渡,“我”意识和“他人”意识之间界限模糊,尽管如此,却并未发生如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里的那种紧张得扣人心弦的争论。除前言与结论外,论文分两大部分共三章。第一部分讲什么是巴赫金意义上的复调小说;第二部分详细分析《喧哗与骚动》的创作特征,分两章,先探讨这部作品的对位式的整体结构,后从意识与自我意识的角度阐析它不符合复调小说特征的地方。第二章 复调小说的基本特征复调(poliphony)本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如经文曲、赋格曲与复调幻想曲等。巴赫金借此词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基本特征:“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世界的完整统一,不可以归结为一个人感情意志的统一,正如音乐中的复调也不可归结为一个人感情意志的统一一样。”“复调的实质恰恰在于:不同声音在这里仍保持各自的独立,作为独立的声音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这已是比单声结构高出一层的统一体。如果非说个人意志不可,那么复调结构中恰恰是几个人的意志结合起来,从原则上便超出了某一人意志的范围。可以这么说,复调结构的艺术意志,在于把众多意志结合起来,在于形成事件。” 从上述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复调艺术作品中由不同的人物及其命运所构成的统一的客观世界,并不是在作者的统一的意识支配下一层一层地展开的,而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主人公)连同他们各自的世界被结合在了某种统一的事件之中,他们相互之间不发生融合,而是处于彼此交锋、对话和争论之中。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就是这样的复调艺术作品。第一节 亚卡基?亚卡基耶维奇和杰符什金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发表《穷人》,别林斯基和涅克拉索夫等人就说,俄国文坛出现了一位“新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时代人都倾向于把他视为果戈理的直接继承人,虽然他本人“情愿称普希金为自己的鼻祖,明显地置当时批评界指出的一些事实予不顾”。到了19世纪80年代,斯特拉霍夫才谈论起陀思妥耶夫斯基“从一开始创作就在‘纠正果戈理’。已经是到了罗扎诺夫那里,才开始公开议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果戈理的斗争” 。陀思妥耶夫斯基确实继承了果戈理的文学传统,《外套》和《穷人》两部小说在题材和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上的接近可以说明这一点。但同为现实主义作品,在作者处理同一题材的原则和方法上却又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而这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果戈理的斗争”的结果之一。我们从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的论述中可以分析出这两位俄国大作家的区别到底在哪里。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两位作者对主人公亚卡基?亚卡基耶维奇和杰符什金所持的不同的创作立场。从《外套》的亚卡基?亚卡基耶维奇到《穷人》的杰符什金的转变是创作原则的革命性转变。根据巴赫金的观点,《穷人》中的主人公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其强烈程度几乎能达到与作者意识处于“平起平坐”的地位,就是说,作者的声音不优越于主人公的声音,它们是平等的。《穷人》的作者避免在背后议论主人公,避免盖棺论定式的评价,不是将主人公置于不在场的位置,而是从头至尾直接面对着一个在场的“你”说话。这是一种完全崭新的创作立场,作者要贯彻这种创作立场,就必须采取一整套与之相应的写作方法,比如尽可能地减少远景、长镜头,或者将传统小说中仅仅属于作者视野的东西纳入主人公的视野。这官员不能算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物,矮矮的身材,有几颗麻子,头发有点发红,甚至眼睛也象有点迷糊,脑门上秃了一小块,两边腮帮子上满是皱纹,脸色使人疑心他患痔疮??他的制服不是绿的,而是一种红褐带灰色的。他的领子又窄又矮,因此他的脖颈虽然不长,却从领子里耸出来,显得特别颀长,好像是侨居俄国的外国小贩十来个一大堆顶在头上摇头晃脑的石膏小猫的颈脖一样。并且总有什么东西粘在他的制服上:不是一根稻草就是一个线头;再加上他有一种特殊的本领,每次走在街上,总是当人家扔垃圾的时候,他偏偏打窗口经过,因此他的脖子上永远挂着西瓜皮、香瓜皮之类乱七八糟的东西。果戈理的《外套》讲述的故事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基本雷同。《外套》的第三人称叙述人,努力用冷静、客观的语调向读者讲述主人公的外貌、生活起居、出生和死亡以及活动环境的近景和远景,《穷人》则突破了类似的传统创作手法。最明显的是采用书信体的形式,这是一种不太适宜于全知全能、洞悉一切的作者讲述故事的形式。同样明显的是,《穷人》几乎没有《外套》那样的人物外貌描写,少量的外貌描写却被纳入了主人公的视野中,因为这里的主人公具有极强的自我意识,他不只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典型性格,更主要的是他是一个处于“未完成的和不可完成的”状态中的个性。《外套》中作者向读者敞开而主人公并不知道的那些东西,《穷人》中作者完全把它们纳入了主人公的视野。杰符什金完全知道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地位和形象,完全知道自己的全部命运其实是多么凄惨、悲凉,他生活的全部任务和目的仿佛就是要无休止地去体味生活的艰难和痛苦,就是要倔强地和人们对他的看法做斗争,不管这看法是敌意的还是善意的。杰符什金具有和亚卡基?亚卡基维奇相似的外貌,但他自己能看到。书中有一段出色的细节描写,杰符什金因为犯了一个过错,去见将军:我害臊,我朝右边的镜子里瞥了一眼,看见自己的那副模样简直要发疯了。??大人立刻注意到我的面貌,注意到我的衣着。我记起了我在镜子里看到的自己的那副摸样;我扑过去捉纽扣!我发傻啦!弯下腰去,想拾纽扣,―它滚着,转着,我捉不住它,总而言之,我笨手笨脚,真是出足了洋相。这时候我感觉到,我最后的一点力气用尽了,一切,一切都丧失了!整个名誉丧失了,整个人完了!这时候我的耳朵里莫名其妙地想起捷列扎和法里杜尼嘁嘁喳喳的声音。最后,我把纽扣捉住了,站起来,挺直腰,哪怕是个傻瓜,也该懂得把双手垂直,毕恭毕敬地站在那里!我可没有这样做。我开始把纽扣缚到那根断线上,好像这样可以结劳似的,而且还微笑着,微笑着。 其实主人公看到自己有什么样的外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本人对自己外貌的态度,因为这外貌会提醒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捡扣子的过程,仿佛就是一个慢镜头:外在的杰符什金是演员,内在的杰符什金凭借“他人的眼光”成为观众。外在的杰符什金每开始一个拙劣的动作,内在的杰符什金就无比痛苦地体察到别人对这一连续的惊惶失措、不得体的洋相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于是他既是小丑又是观众,既是罪犯又是法官,甚至既是演员又是导演。杰符什金的自我意识如此强烈,让人怀疑他并非是一个艺术形象,而毋宁说像现实生活中的人,一个很自卑又很敏感的人,一个贫穷又时时处处生怕周围的人瞧不起他的人。亚卡基?亚卡基耶维奇是作者所刻画的“冷冰冰的”客体,他被完全置于作者的声音之下,不但看不见自己,更不要说听见作者的声音了,而杰符什金却具有活生生的自我意识,他不但能看见自己,而且还能听见《外套》的作者,并与之争执、辩论,反抗别人从外部对他的盖棺论定。巴赫金认为,这就是复调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 真要命!我明白,从此以后没法在自己的小窝(不管是怎么样的小窝)里过太平日子了,没法像俗话所说的,河水不犯井水,我不犯人,人不犯我,别人不要溜进我的斗室,偷看我怎么过日子,譬如说,我有没有像样的背心,有没有齐全的内衣,有没有靴子,什么衬里,吃什么,喝什么,抄写什么???有时候你只好东躲西躲,躲到十分隐蔽的地方去,不敢在任何场合露面,因为害怕人家造谣中伤,因为有人会捕风捉影,给你编造个荒唐的故事,把你的公私生活统统搬进文学里,全部印在纸上,让大家阅读,取笑,议论! 复调小说中的主要主人公全是“自我意识”,全是“未完成的和不能完成的”个性,这是对传统小说的一个重大突破。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主人公,是由于复调小说和传统小说在根源上的不同:后者从创作构思上讲体现出作者声音“大”于主人公声音,或者作者干脆化身为主人公,也就是说,主人公成为作者声音的传声筒;作者整合主人公的视野、世界观,将其一股脑儿地纳入自己庞大而又统一的世界中。复调艺术思维则说明作者声音和主人公声音处于平等的地位,主人公们反抗别人对自己的背后评判,通过纯粹的意识-思想之间的对话获得自己的人格尊严和个性张扬。 第二节 复调小说的哲学基础巴赫金借助哲学眼光发现了他人的重要性,认为我与他人须臾不可分离,独白世界则往往表现为世界的一元性,要么缺乏自我(人云亦云、惟命是从),要么只有自我(妄自尊大、唯我独尊)。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审美活动中的作者与主人公》、《镜中人》、《自我意识与自我评价问题》和一些来不及成文的笔记中,巴赫金谈到了他对“我与他人”相互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正是复调小说的哲学基础。1.意识的统一性与存在的统一性巴赫金认为,现代思想文化所遵循的一些原则是“危险”的。一元论便是这种“危险”的原则之一。一元论原则肯定存在的统一性,在唯心主义哲学中则变成了意识的统一性(独白性)原则。欧洲的理性主义及其对统一的和唯一的理智的崇拜,特别是在启蒙时代大力促进了独白性原则在现代的巩固,并使其渗入了意识形态的几乎所有领域。一个意识能够自足的信念成为现代意识形态领域中创作活动的一个深刻特点。这“一个意识”以各种形而上学的形式出现,如“普遍意识”、“绝对的我”、“绝对精神”、“标准意识”等等。存在中还有许许多多经验性的个体意识则被“普遍意识”所偷换,换句话说,存在于众多意识中的真理性的东西全被纳入了“普遍意识”的统一语境中。认识活动失去了众多的“主语”,唯一的“主语”就是这个看上去代表所有的人而实际上往往是被“我”这个认识主体“冒名”了的“普遍意识”。巴赫金认为,我与他人是同时共存、相互需要的。 人的存在本身(外部的和内部的存在)就是最深刻的交际。存在就意味着交际。绝对的死(不存在)意味着再听不到声音,得不到承认,被完全遗忘。存在意味着为他人而存在,再通过他人为自己而存在。人并没有自己内部的主权领土,他整个的永远处在边界上;在他注视自身内部时,他是在看着他人的眼睛,或者说他是在用他人的眼睛来观察。这说明现实生活的真实状态就是我与他人的交际。我不是独立自足的,而是开放的,永远与他人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2.时空里的我与他人从空间和时间上来说,不存在离开了他人而能够自足的我。巴赫金分析了自我意识是如何感知自我的存在的。我的外形不会进入我的视野,我不能像观看别人一样看见完整的外形在空间里的存在。我的外形与别人的外形完全不处在同一个层面上,我只能部分地,零散地感知我的身躯,但是我却可以把握别人的全部外形。我处在我的内心与视野的交界处,我根本无法看见我自己,只有借助别人的眼睛我才能看见我自己。我借助他人眼光看到的自我是极其模糊的,这是一种对自我改变存在的进程毫无作用的形象,是一种根本无法融入活生生的外在于“我”的客观世界中的形象,因为我对他缺乏一种相应的情感价值立场。我看待内在的我自己的态度与看待别人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我不能像对待别人一样将自己当作欣赏、爱慕、温柔、怜悯、仇恨、厌恶的对象,我只能实现内在的自我(而它是永远面向未来的),但不能观照内在的自我。所以,将内在自我与我的外形结合在一起,放在整个外部客观世界的背景中来观照,这个任务只能由他人来完成。
审美行为不能脱离开观照。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两个意识的互动,是作者对主人公的意识反应做出自己的意识反应。作者站在独有的视角和立场上观察内在和外在的主人公,又移情到他的角度和立场,然后再回归作者自身,此时作者获得的是完全外位于主人公的超视和价值,这是审美地完成主人公形象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与主人公这两个意识缺一不可,否则就无法实现审美活动了。巴赫金把呈现在他人眼中的“内在之人”命名为“心灵”;自己眼中的内在之人称为“精神”。人的空间存在的整体是身躯,时间存在的整体则是心灵。但我看不见我的空间存在,也无法感知我的时间存在。我一旦开始反思,心灵就消失了,剩下的只是零散的主观性。毕巧林的性格不管有多么复杂,如果与斯塔夫罗金相比,他仍然显得单纯、幼稚,原因就在于毕巧林无法反思,他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灵。斯塔夫罗金却能意识到心灵,因而成为“精神”,他直面存在中的矛盾,而不是作为被作者客观地描绘的对象和这些矛盾并列在同一个层面上,所以斯塔夫罗金具有了瓦解一切完成性的能力。对于我来说,不存在意识的开始和结束,我的意识在时间之中,所以我无法感知意识的时间存在。他人则在我的意识之外,他人意识相对于他自身来说无始无终,对我来说却是可以结束的,我可以在审美上感知他人的时间存在。原则上讲,我体验不到发生在我身上的与时间相关的一切重大事件,如诞生、成长、死亡。与这些有关的价值体验都是借助别人才能体验到。我在时间里行动,可是我作为主体从来也不等同于我自己,随时都可能从时间里摆脱出来,摆脱任何一种完成性。但是当我观照他人的时候,我会把他囊括在完成的时间内描绘他。失去他人,审美观照在时间存在上也会失去主人公。在文学审美活动中,一定要有两个意识,一个被描绘的意识(主人公),一个积极描绘的意识(作者)。原则上不可能出现纯粹的自我表现,因为我无法看到我的空间存在,也无法体验到我的时间存在。审美的描绘在时间上都是比存在要滞后的,都外在于存在,这个外在性赋予了描绘本身以力量和意义。这个外在性就是他性。这个他性能够赋予人的存在以非存在层面上的、而是审美层面上的价值,当然,最后生成的审美价值并不是这两个意识、两种世界在意义和价值上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重新生成的价值的合力。3.对话思维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巴赫金对如何看待我与他人(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持一种积极的态度,这就是用我(作者)对他人(主人公)采取对话式(并非教育式的对话)的创作立场,反之,采取独白式的包含各类专业文献、文学作品欣赏、外语学习资料、幼儿教育、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各类资格考试、行业资料、生活休闲娱乐、专业论文、复调小说理论与《喧哗与骚动》95等内容。 
 复调小说理论与《喧哗与骚动》 第一章 前言 俄罗斯学者巴赫金(M.M.Bakhtin,)被公认为 2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 家之一.20 世纪 60 年代,他再版了...   论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内在意蕴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论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内在意蕴 【摘要】巴赫金提出的复调小说在西方当代文学理论中是重要 ...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对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 期的民间文化》等又予重温,更对其复调小说理论有了新的了解,现就相关...  本文将试图在这个“众声喧哗”中,以平等的身份加入对话中,并力求提出一 些...第二章:复调理论的诗学提炼 复调小说理论是巴赫金在研究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   复调艺术在米兰-昆德拉小说中运用[论文]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浅谈复调艺术在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运用 复调小说理论最早是巴赫金针对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特点...  关键词 复调小说 声音 源头 矛盾 1 复调小说中的对话 1.1 巴赫金对复调小说中对话的研究 复调小说理论是文学批评家巴赫金在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特点时...  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开始被介绍到中国来, 在当时形成了巴赫金研究 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开始被介绍到中国来, 直到现在依然盛行。 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对中国现实主义文论...  复调理论(Polyphony Theory) 首次将音乐中的“复调”概念引入小说理论的是前苏联 著名文艺学家巴赫金,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 (1929)中,用“复调”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喧哗与骚动 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