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为人和善园官网又不失强硬

Sina Visitor System生活中受人欢迎大多为人和善,但当他们受欺负时经常忍气吞声表现的十分懦弱。为人强硬却不受欢迎。怎样结合?抖机灵,说空话的别回答了,要有可行性,谢谢。
无所畏惧也自然就和善了,无所畏惧也自然就强硬了。这东西不是装出来的,所以不是能教会的。
我前大大大boss说的:从不说硬话;从不做软事。
这也是年轻时困扰我好多年的问题,真羡慕如今大家有知乎。来这里虚晃一枪,主要是为了检验自己是不是在这样的问题上真的有点进步了。这样的问题,和知乎上的很多类似问题一样,属于”如何能把极端思维方式改变为取中的思维方式“——极端思维方式只有两种:上坡和下坡,黑和白,好和坏,南极和赤道....但我们生活的世界其实是多么的丰富多彩,极端思维方式的产生,源于所看到、所接触到的世界太狭窄。所以,很赞成
的答案中讲的“先尽可能去体验很多不同的东西再做选择”。回到这个问题上来,我想,题主其实想问的就是如何能做到圣人孔子那样的“温而厉”(丰子恺回忆,他的老师弘一法师李叔同,也是温而厉的人: ) 现实生活中我几乎没见到能始终保持温而厉风度的人(这恐怕也需要天时地利的环境吧),所以我也就比较能原谅自己。但是,我还是在一些在我看来堪称优秀的人身上看到他们对待一些具体的人和事上面,采用的方式是圆融的,接近“温而厉”。也就是说,在要么懦弱逃避和要么强硬高声之间,其实有着很多个选择。这也就是我们以往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都比较缺失的策略教育。虽然我们是有《孙子兵法》的国度,但父辈们在时代的激变中忙于应付生存已经够狼狈,而且阶级斗争导致的二分法又把人往敌人和朋友这两个极端去推,慢慢地,父辈们已经忘记了老祖宗对待一件事,至少也会考虑上中下三种策略,有三就不至于只往两个极端跑啊。我读到这样一首小诗:在外界刺激和回应之间,存在着一个空间。我们选择回应的自由和权力存在于此。我们的回应中蕴含着我们的成长和幸福。还是讲点故事吧。讲讲我是如何学着逃离那种非此即彼的站队思维的。在第一个单位(高校出版社),领导们自动把自己分成两个阵营:工农兵学员,77级。我们一拨编辑都是60后70后,很自然地亲近77级出身的领导,因为大家都是改革开放后受的高等教育。这样一来,站队就成了事实。而这种站队,使得合作变得越来越艰难,原本都是可以磋商解决的,却因为两个阵营的人的互不买账而屡屡趋于崩溃。我当时经营着两个社里最大的项目,也是77级领导手下的红人,不知不觉就被这位领导的偏激思维影响了,看不起那拨工农兵学员出身的领导,但其实他们虽然是一个小群体,但具体到每位领导,其实思维方式都是有差异的,有的的确封闭,有的其实还是比较开明的。但77级领导并不区别对待,而是把他们当作一个整体对待,活生生地堵死了双方合作共谋之路,也让我们这些手下难以适从。当时的我,虽然站队到77级领导这一边,但我已经看到了这种极端思维带来的破坏性。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种局面。而由于很受77级领导器重,自己也就想当然地跟着他一道恨屋及乌地把另几位领导当作对立面,相处的时候也心存芥蒂,带着偏见。可我毕竟还是有自己的观察和独立思考的,我能看到77级领导的情绪化带来的对工作的伤害,也能看到工农兵学员出身的几个领导中,也有头脑比较清楚的,可惜77级领导太不善于分化对方、团结有生力量了。所以他和那几位领导相处的方式很像一个不成熟的孩子,要么逃避与他们的沟通,要么就强硬发声,但无论哪种方式,都得不到对手的尊重,而是被对手看穿了他容易情绪化这一软肋。反过来,工农兵学员这拨领导,慢慢地也被激怒,益发抱成团,故意无视77级领导在好些重要项目上的勤恳付出,不是补台,而是拆台。后来我决定离开这家单位,就是感到这个地方将在几年里都被这一群缺乏理智思考的领导把持,即便我有77级领导的鼎力支持,可惜他自己也是泥菩萨,不善于为自己营造良好的做事生态,所以跟着他走,一路难免艰险。而那帮工农兵学员,业务能力又没法和77级领导相比,也不值得追随。于是,就打点着后路,一步步离开了第一个单位。这就迫使我思考,为什么这伙人这么傻,不选择合作,而是选择内讧?离开第一家单位已经12年,这12年里,依然不断看到类似场景上演,但我毕竟为自己争取到了日益宽松的工作环境,而且读了更多的书,见了更多的世面。我发现,原来通过认真的思考,是可以在好些看似两难的处境中灵活运用策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是偷懒的思维,正是因为思考上的偷懒,才导致情绪化的行为不断重复,没有成长,只有消耗,没有共赢,只有全输。而想要形成处理问题的策略,就必须学会细分问题,而不是笼统地去看待一个问题。我想讲个很小很小的故事,这是我策略思维的一次实践。我们小区有个菜摊,摊主是位来自乡下的高中生,60后,写一笔漂亮的板书,以前她在村里是民办教师。因为有文化,又勤奋,她和老公搞的这个菜摊在小区里脱颖而出,我喜欢去他们家的菜摊买菜,性价比很好,且安全度高。每天她都会精心进货,每天的进销存也控制得很好。但是,因为劳累(每天凌晨两三点就得起床去批发市场进货),而且她的老公还在上班,只能用业余时间帮衬她,所以她十分辛苦。人累了,自然脾气也就臭。慢慢我发现,她很喜欢教训那些买菜时斤斤计较几分几毛的顾客,并且为了教训他们而让我这种每天买她几十元菜的VIP顾客干等着浪费时间。次数一多我就有点烦,每每批评她,她听不进去,甚至还教训我几句。这太让人冒火了。我在思考怎样来一次较有震撼力的say no,并想好了发火之后的对策。终于有一次她又在我身上延续了教训人的坏脾气,这次我可不干了,一看买菜的人不多,不至于太伤她的面子,我就低声对她说:你要是还这样,我就不再来你这里买菜。做生意嘛,讲的是和气生财,而我们来你这里买菜却总得看你一张臭脸,你不爽,连带顾客也不开心。你把顾客也当你以前教的学生娃一样教训。要是还这样,生意怕是不好做。另外,你不关心每天买你几十元菜的顾客,却只是和那些一天只买你几元钱菜的顾客较劲,这不是丢西瓜捡芝麻嘛。一番话,既表明了我的态度(你不改我就不再来买菜,让她知道顾客的权利),也点明了她为什么会这样(延续了当老师的交流习惯,习惯居高临下教训人),同时让她明白她这样做生意是很笨的(把注意力放在带不来多少利润的顾客上,得罪VIP,举轻若重)。说完后,我就走了。而且真的没再去她那里买菜。但我怎么能给我11岁的女儿示范这么没辙的处理问题方式呢,我得让女儿知道,不去这个菜摊买菜,只是暂时的。但前提是推进这个菜摊的老板娘改进交流方式,让她的生意能长久做下去,这对我对她对大家才是长期有利的。我留了一手。我的强硬,的确触动了老板娘,因为我的确算得上是VIP,每周像我这样买她这么多菜的小区居民真心不算多,且我从不和她讨价还价(老板娘的价格也是公道的)。不动声色地坚持了一个多月到别的菜摊上买菜,且依然骑车故意从她的菜摊门前过,可就是不下车买菜,而是让她看到我在别的菜摊买好了菜。两个月后,我派女儿去她的菜摊买一包挂面。女儿其实也很喜欢这个菜摊的,高高兴兴去了,回来传递给我这样的信息:妈妈,老板娘满脸堆笑,说“你妈妈人特别好。”霍霍,橄榄枝递过来了。我还是没有自己去买菜,而是隔三岔五地派女儿去菜摊买把白菜什么的,就这样,从秋天走到了开春。我想,老板娘应该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和面子,知道我早已原谅了她,且又开始照顾她的生意了。但我不肯那么快亲自出面,是让她和我都能有个过渡期,慢慢适应,而且我既然已经say 过no了,就要注意维护好一个随时都能继续提出批评的顾客的形象,所以我也得注意保持好必要的矜持。在三月的某一天,我像啥也没发生过似的,再次走进这个菜摊,开始如以往一样买菜。不过,我在走进菜摊前,已经想好了怎样破冰,所以一进门就大声冲老板娘问:“有没有黄拉丁鱼”?老板娘满脸堆笑,立刻挽袖子捞鱼、过秤、杀鱼,这个当儿,我就可以从容地挑选蔬菜,免得老板娘不自在。——音乐声起——高中毕业的村民办教师转型城市小区菜摊老板娘获得初步成功,在顾客的推动下,她调整了做生意的方式,不再盯着鸡贼的“小”顾客,而是积极照应能给她带来稳定利润且不唠叨的VIP。到底是能写一笔漂亮板书的高中生,有文化,在有力度有善意的刺激下,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能为了长远的生意放下情绪,选择合作而不是选择排斥。于是,双赢。冲突顺利解决之后,彼此在更高的起点上建立起合作关系,其乐融融。但我也没有高估她短期内的改变,因此我还是注意和她保持一点距离。本杰明.富兰克林说的好:爱你的邻居,但不要拆掉你的篱笆。另外,得知老板娘以前很爱读文学杂志,我会隔段时间就让女儿送一本家里买的《收获》之类的杂志给她,我不去给,是怕带给她居高临下的压力,让孩子去送,她接受起来就轻松多了。这是我们小区最认真负责的菜摊,可是老板娘成天都没什么娱乐,她没时间看电视,没时间听歌,手边没有书报,吃饭都是慌慌张张。平时看在眼里,还是有些担心她的身心是否能支持这么累的活儿,心想也许当她手边有本能让她忘掉这些活儿的文学杂志时,她的心里能多保存一点快乐和盼头。老板娘果然非常爱看这些杂志,再见到我时,脸上的笑容和亲人差不多了。(插点题外话:慢慢地,我们家的各种杂志,就接二连三地跑到小区的各个摊点、超市里了,都是让女儿去送的。女儿或许从中能体会到分享的快乐,因为那些拿到我们家旧杂志的摊主和超市的员工们,都满脸笑容地迎接这个小信使。他们平时也就更乐于帮我关照孩子。孩子也订阅有好些儿童杂志,我就选了一些,时不时送给上门送快递的快递员,因为亚马逊的一个快递员,他有个和我的女儿同岁的孩子,每次拿到这些儿童杂志,他都十分欣喜,谢声不断。)类似的生活小喜剧,11岁的女儿都看在眼里,这也是教育。我和爱人还会经常把类似案例分析给她听,帮她从小就慢慢建立起策略思维,学着在看似两难的困境中寻找解决之道,继而发现所谓的两难,其实往往都是纸老虎,是我们懒于思考所致。让她从小就知道动脑筋是能给自己带来长治久安的。(顺便推一把自己的专栏文章:
)而帮助我能慢慢走出以往两极思维怪圈的,是我合作的优秀客户,是互联网,是好书。我认识到,封闭的环境容易滋生极端思维,因为封闭就意味着有限的可能性。而开放的环境下,就有机会看到多种选择路径,多种可能性。最近,网上又有一拨吵架,我原本也想站队来着,毕竟有一方和我的个人关系更近。但终于还是放弃了站队的念头,因为跑到吵架的每个人的微博去翻,都能看到他们有让我欣赏的地方,的确也有让我烦的地方,可是因为对方既可爱又讨厌,你也就没有办法简单地采用站队方式来对待,那就只能就事论事咯。对,就事论事地耐心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而不是因为遇到了这个问题不爽,就认定此人人品很差,这种思维的确不易建立起来。但一旦建立起来,理性思维也就成为你应对冲动情绪的护航员,它会悄悄地告诉冲动的你:别急着做决定(但不等于不做决定),咱们还得想想做出决定之后怎样收拾残局,想好了再行动——只要这么多想几秒钟,大脑可能就会冷静许多,这样的话,吐槽也会耐看一些哦。面对大是大非,或许不妨冲冠一怒(但平静的表达也依然会更有力量)。可无论什么事儿都动肝火,这不加节制的怒气,就有可能会抑制另一个极其可贵、人人都爱的——幽默感的养成哦。因为不节制怒气者,往往举轻若重,而幽默感的养成,需要的是举重若轻——既然是举重范围内的事儿,那就经常练练呗,练多了,就能时不时若轻一把了。从容、做事不易走极端的人,情绪平和,才有余力练习他的幽默感。真正的上策中,从来都不能少了这个东东啊。(附一个我讲给女儿听,她记的很牢的一个幽默故事: ) 的答案中还有这样一句话:怎么才能体验到很多不同的东西,补充一下——体验既有直接体验,也有间接体验,间接体验就是读他人的故事,借此了解不同的世界。所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才是古人一直提倡的。另外,发现以前回答过的这个问题,也可能会是对现在这个问题的补充:另,推荐俺的新帖:同时,谢谢各位给我鼓励的朋友们,把这首歌送给你们:Martin Hurkens 《你鼓舞了我》(You Raise Me Up)
Martin Hurkens 《你鼓舞了我》(You Raise Me Up)
/v_show/id_XNjU4NDA5MDcy.html
====以下回答推荐给IT小小鸟:Sina Visitor SystemSina Visitor System生活中受人欢迎大多为人和善,但当他们受欺负时经常忍气吞声表现的十分懦弱。为人强硬却不受欢迎。怎样结合?抖机灵,说空话的别回答了,要有可行性,谢谢。
我现在的直接领导就是全校女教师口中的男神,脾气好,性格好,能力强,疼老婆。个人觉得吧,要有好的脾气和性格,但是原则性问题坚决不让步。因为我工作的环境是学校,同事之间关系很好,所以不存在欺生的问题。我个人是本着“伸手不打笑脸人”的心态,平日里见到各位老师领导主动微笑点头,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偶尔帮一下别的老师的忙,做错了事要承认,即使是领导批评错了那也没关系,被骂两句又不会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呗。永远,永远,永远不要(当场)为自己辩解。但是首先态度得端正,作为个职场新人,不要总是想着别人会欺负你,作为你的领导或者你的前辈,他们是绝对有资格批评你的。不过我觉得,懦弱的人本质上是因为其无能。只有尽快让自己强大起来才可以真正的做到和善不失强硬,不然你一个小渣渣强硬给谁看啊?
我前大大大boss说的:从不说硬话;从不做软事。
这也是年轻时困扰我好多年的问题,真羡慕如今大家有知乎。来这里虚晃一枪,主要是为了检验自己是不是在这样的问题上真的有点进步了。这样的问题,和知乎上的很多类似问题一样,属于”如何能把极端思维方式改变为取中的思维方式“——极端思维方式只有两种:上坡和下坡,黑和白,好和坏,南极和赤道....但我们生活的世界其实是多么的丰富多彩,极端思维方式的产生,源于所看到、所接触到的世界太狭窄。所以,很赞成
的答案中讲的“先尽可能去体验很多不同的东西再做选择”。回到这个问题上来,我想,题主其实想问的就是如何能做到圣人孔子那样的“温而厉”(丰子恺回忆,他的老师弘一法师李叔同,也是温而厉的人: ) 现实生活中我几乎没见到能始终保持温而厉风度的人(这恐怕也需要天时地利的环境吧),所以我也就比较能原谅自己。但是,我还是在一些在我看来堪称优秀的人身上看到他们对待一些具体的人和事上面,采用的方式是圆融的,接近“温而厉”。也就是说,在要么懦弱逃避和要么强硬高声之间,其实有着很多个选择。这也就是我们以往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都比较缺失的策略教育。虽然我们是有《孙子兵法》的国度,但父辈们在时代的激变中忙于应付生存已经够狼狈,而且阶级斗争导致的二分法又把人往敌人和朋友这两个极端去推,慢慢地,父辈们已经忘记了老祖宗对待一件事,至少也会考虑上中下三种策略,有三就不至于只往两个极端跑啊。我读到这样一首小诗:在外界刺激和回应之间,存在着一个空间。我们选择回应的自由和权力存在于此。我们的回应中蕴含着我们的成长和幸福。还是讲点故事吧。讲讲我是如何学着逃离那种非此即彼的站队思维的。在第一个单位(高校出版社),领导们自动把自己分成两个阵营:工农兵学员,77级。我们一拨编辑都是60后70后,很自然地亲近77级出身的领导,因为大家都是改革开放后受的高等教育。这样一来,站队就成了事实。而这种站队,使得合作变得越来越艰难,原本都是可以磋商解决的,却因为两个阵营的人的互不买账而屡屡趋于崩溃。我当时经营着两个社里最大的项目,也是77级领导手下的红人,不知不觉就被这位领导的偏激思维影响了,看不起那拨工农兵学员出身的领导,但其实他们虽然是一个小群体,但具体到每位领导,其实思维方式都是有差异的,有的的确封闭,有的其实还是比较开明的。但77级领导并不区别对待,而是把他们当作一个整体对待,活生生地堵死了双方合作共谋之路,也让我们这些手下难以适从。当时的我,虽然站队到77级领导这一边,但我已经看到了这种极端思维带来的破坏性。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种局面。而由于很受77级领导器重,自己也就想当然地跟着他一道恨屋及乌地把另几位领导当作对立面,相处的时候也心存芥蒂,带着偏见。可我毕竟还是有自己的观察和独立思考的,我能看到77级领导的情绪化带来的对工作的伤害,也能看到工农兵学员出身的几个领导中,也有头脑比较清楚的,可惜77级领导太不善于分化对方、团结有生力量了。所以他和那几位领导相处的方式很像一个不成熟的孩子,要么逃避与他们的沟通,要么就强硬发声,但无论哪种方式,都得不到对手的尊重,而是被对手看穿了他容易情绪化这一软肋。反过来,工农兵学员这拨领导,慢慢地也被激怒,益发抱成团,故意无视77级领导在好些重要项目上的勤恳付出,不是补台,而是拆台。后来我决定离开这家单位,就是感到这个地方将在几年里都被这一群缺乏理智思考的领导把持,即便我有77级领导的鼎力支持,可惜他自己也是泥菩萨,不善于为自己营造良好的做事生态,所以跟着他走,一路难免艰险。而那帮工农兵学员,业务能力又没法和77级领导相比,也不值得追随。于是,就打点着后路,一步步离开了第一个单位。这就迫使我思考,为什么这伙人这么傻,不选择合作,而是选择内讧?离开第一家单位已经12年,这12年里,依然不断看到类似场景上演,但我毕竟为自己争取到了日益宽松的工作环境,而且读了更多的书,见了更多的世面。我发现,原来通过认真的思考,是可以在好些看似两难的处境中灵活运用策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是偷懒的思维,正是因为思考上的偷懒,才导致情绪化的行为不断重复,没有成长,只有消耗,没有共赢,只有全输。而想要形成处理问题的策略,就必须学会细分问题,而不是笼统地去看待一个问题。我想讲个很小很小的故事,这是我策略思维的一次实践。我们小区有个菜摊,摊主是位来自乡下的高中生,60后,写一笔漂亮的板书,以前她在村里是民办教师。因为有文化,又勤奋,她和老公搞的这个菜摊在小区里脱颖而出,我喜欢去他们家的菜摊买菜,性价比很好,且安全度高。每天她都会精心进货,每天的进销存也控制得很好。但是,因为劳累(每天凌晨两三点就得起床去批发市场进货),而且她的老公还在上班,只能用业余时间帮衬她,所以她十分辛苦。人累了,自然脾气也就臭。慢慢我发现,她很喜欢教训那些买菜时斤斤计较几分几毛的顾客,并且为了教训他们而让我这种每天买她几十元菜的VIP顾客干等着浪费时间。次数一多我就有点烦,每每批评她,她听不进去,甚至还教训我几句。这太让人冒火了。我在思考怎样来一次较有震撼力的say no,并想好了发火之后的对策。终于有一次她又在我身上延续了教训人的坏脾气,这次我可不干了,一看买菜的人不多,不至于太伤她的面子,我就低声对她说:你要是还这样,我就不再来你这里买菜。做生意嘛,讲的是和气生财,而我们来你这里买菜却总得看你一张臭脸,你不爽,连带顾客也不开心。你把顾客也当你以前教的学生娃一样教训。要是还这样,生意怕是不好做。另外,你不关心每天买你几十元菜的顾客,却只是和那些一天只买你几元钱菜的顾客较劲,这不是丢西瓜捡芝麻嘛。一番话,既表明了我的态度(你不改我就不再来买菜,让她知道顾客的权利),也点明了她为什么会这样(延续了当老师的交流习惯,习惯居高临下教训人),同时让她明白她这样做生意是很笨的(把注意力放在带不来多少利润的顾客上,得罪VIP,举轻若重)。说完后,我就走了。而且真的没再去她那里买菜。但我怎么能给我11岁的女儿示范这么没辙的处理问题方式呢,我得让女儿知道,不去这个菜摊买菜,只是暂时的。但前提是推进这个菜摊的老板娘改进交流方式,让她的生意能长久做下去,这对我对她对大家才是长期有利的。我留了一手。我的强硬,的确触动了老板娘,因为我的确算得上是VIP,每周像我这样买她这么多菜的小区居民真心不算多,且我从不和她讨价还价(老板娘的价格也是公道的)。不动声色地坚持了一个多月到别的菜摊上买菜,且依然骑车故意从她的菜摊门前过,可就是不下车买菜,而是让她看到我在别的菜摊买好了菜。两个月后,我派女儿去她的菜摊买一包挂面。女儿其实也很喜欢这个菜摊的,高高兴兴去了,回来传递给我这样的信息:妈妈,老板娘满脸堆笑,说“你妈妈人特别好。”霍霍,橄榄枝递过来了。我还是没有自己去买菜,而是隔三岔五地派女儿去菜摊买把白菜什么的,就这样,从秋天走到了开春。我想,老板娘应该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和面子,知道我早已原谅了她,且又开始照顾她的生意了。但我不肯那么快亲自出面,是让她和我都能有个过渡期,慢慢适应,而且我既然已经say 过no了,就要注意维护好一个随时都能继续提出批评的顾客的形象,所以我也得注意保持好必要的矜持。在三月的某一天,我像啥也没发生过似的,再次走进这个菜摊,开始如以往一样买菜。不过,我在走进菜摊前,已经想好了怎样破冰,所以一进门就大声冲老板娘问:“有没有黄拉丁鱼”?老板娘满脸堆笑,立刻挽袖子捞鱼、过秤、杀鱼,这个当儿,我就可以从容地挑选蔬菜,免得老板娘不自在。——音乐声起——高中毕业的村民办教师转型城市小区菜摊老板娘获得初步成功,在顾客的推动下,她调整了做生意的方式,不再盯着鸡贼的“小”顾客,而是积极照应能给她带来稳定利润且不唠叨的VIP。到底是能写一笔漂亮板书的高中生,有文化,在有力度有善意的刺激下,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能为了长远的生意放下情绪,选择合作而不是选择排斥。于是,双赢。冲突顺利解决之后,彼此在更高的起点上建立起合作关系,其乐融融。但我也没有高估她短期内的改变,因此我还是注意和她保持一点距离。本杰明.富兰克林说的好:爱你的邻居,但不要拆掉你的篱笆。另外,得知老板娘以前很爱读文学杂志,我会隔段时间就让女儿送一本家里买的《收获》之类的杂志给她,我不去给,是怕带给她居高临下的压力,让孩子去送,她接受起来就轻松多了。这是我们小区最认真负责的菜摊,可是老板娘成天都没什么娱乐,她没时间看电视,没时间听歌,手边没有书报,吃饭都是慌慌张张。平时看在眼里,还是有些担心她的身心是否能支持这么累的活儿,心想也许当她手边有本能让她忘掉这些活儿的文学杂志时,她的心里能多保存一点快乐和盼头。老板娘果然非常爱看这些杂志,再见到我时,脸上的笑容和亲人差不多了。(插点题外话:慢慢地,我们家的各种杂志,就接二连三地跑到小区的各个摊点、超市里了,都是让女儿去送的。女儿或许从中能体会到分享的快乐,因为那些拿到我们家旧杂志的摊主和超市的员工们,都满脸笑容地迎接这个小信使。他们平时也就更乐于帮我关照孩子。孩子也订阅有好些儿童杂志,我就选了一些,时不时送给上门送快递的快递员,因为亚马逊的一个快递员,他有个和我的女儿同岁的孩子,每次拿到这些儿童杂志,他都十分欣喜,谢声不断。)类似的生活小喜剧,11岁的女儿都看在眼里,这也是教育。我和爱人还会经常把类似案例分析给她听,帮她从小就慢慢建立起策略思维,学着在看似两难的困境中寻找解决之道,继而发现所谓的两难,其实往往都是纸老虎,是我们懒于思考所致。让她从小就知道动脑筋是能给自己带来长治久安的。(顺便推一把自己的专栏文章:
)而帮助我能慢慢走出以往两极思维怪圈的,是我合作的优秀客户,是互联网,是好书。我认识到,封闭的环境容易滋生极端思维,因为封闭就意味着有限的可能性。而开放的环境下,就有机会看到多种选择路径,多种可能性。最近,网上又有一拨吵架,我原本也想站队来着,毕竟有一方和我的个人关系更近。但终于还是放弃了站队的念头,因为跑到吵架的每个人的微博去翻,都能看到他们有让我欣赏的地方,的确也有让我烦的地方,可是因为对方既可爱又讨厌,你也就没有办法简单地采用站队方式来对待,那就只能就事论事咯。对,就事论事地耐心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而不是因为遇到了这个问题不爽,就认定此人人品很差,这种思维的确不易建立起来。但一旦建立起来,理性思维也就成为你应对冲动情绪的护航员,它会悄悄地告诉冲动的你:别急着做决定(但不等于不做决定),咱们还得想想做出决定之后怎样收拾残局,想好了再行动——只要这么多想几秒钟,大脑可能就会冷静许多,这样的话,吐槽也会耐看一些哦。面对大是大非,或许不妨冲冠一怒(但平静的表达也依然会更有力量)。可无论什么事儿都动肝火,这不加节制的怒气,就有可能会抑制另一个极其可贵、人人都爱的——幽默感的养成哦。因为不节制怒气者,往往举轻若重,而幽默感的养成,需要的是举重若轻——既然是举重范围内的事儿,那就经常练练呗,练多了,就能时不时若轻一把了。从容、做事不易走极端的人,情绪平和,才有余力练习他的幽默感。真正的上策中,从来都不能少了这个东东啊。(附一个我讲给女儿听,她记的很牢的一个幽默故事: ) 的答案中还有这样一句话:怎么才能体验到很多不同的东西,补充一下——体验既有直接体验,也有间接体验,间接体验就是读他人的故事,借此了解不同的世界。所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才是古人一直提倡的。另外,发现以前回答过的这个问题,也可能会是对现在这个问题的补充:另,推荐俺的新帖:同时,谢谢各位给我鼓励的朋友们,把这首歌送给你们:Martin Hurkens 《你鼓舞了我》(You Raise Me Up)
Martin Hurkens 《你鼓舞了我》(You Raise Me Up)
/v_show/id_XNjU4NDA5MDcy.html
====以下回答推荐给IT小小鸟:
Good morning,Miss W.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和善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