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民族融合的例子有哪几种形势

当前位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材料一(1)依据图和所学知识概述我..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材料一(1)依据图和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2分)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财物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起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2)材料二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之间关系的?(2分)材料三&盐铁官营弊端重重,效率低下,经营呆板,官僚机构更加臃肿,有权的官吏常常欺压、勒索百姓等。于是一种新政策应运而生,凡官营和专卖中感到棘手的经营环节或经营单位,一律承包给商贾,分部分专卖利润给商人。国家的专卖利润虽由全部变成部分开支却大为减少,而且商人参与经营使效率提高、总利润增加,政府的实际收入反而成倍增长。唐宋以来,这种新政策原则运用得日益广泛,出现了盐引、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转卖凭证。很多商人在与官府合作,为国家服务中发家致富,地位尊崇,尤其是盐商。材料四&中唐以后,“工商杂类不得预与士伍”等禁令松弛。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导行者”应试,南宋以后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各级考试,中举做官的越来越多。宋代还有“榜下捉婿”的风习,每当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商大贾争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3)材料三中所涉及的新政策是什么?依据材料四指出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具体表现?(4分)材料五:&&&&&&&&&&&&图一:19世纪后期经营洋布的商铺&&&&&&图二:继昌隆缫丝厂的蒸汽锅炉机材料六&“武夷北苑夙著茶名,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末业所存,易荒本务。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但近年以来,外洋印度等处产茶日多,行销日滞,……而乡僻愚民,犹剔壤挖岩,种植不已,等良田于硗确(把良田看作是坚硬贫瘠的土地),置耕织为缓图,逆料数年后,工本徒抛,衣食无出,势将坐困。……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民心颇知改悔。”(4)依据图一、图二和材料六提供的信息及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以后近百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巨变?(5分)
题型:综合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1)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精耕细作。(答对任意两个知识点即可,2分)(2)材料二认为,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农业和商业是矛盾的)。(2分)(3)官商分利。(2分)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应试做官。(2分)(4)经济结构巨变:(5分)①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传统的小农经济结构开始解体,②中国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沦为外国的原料市场和商品市场。 ③中国开始出现近代工业,如洋务运动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私人投资的民族工业等。试题分析:(1)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可以依据教材很容易的作出答案: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精耕洗濯、男耕女织等。(2)从材料“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可以看出作者持重农抑商的思想。(3)从材料“凡官营和专卖中感到棘手的经营环节或经营单位,一律承包给商贾,分部分专卖利润给商人”可以看出中唐以后,政府持官商分利的政策,重农抑商的政策松动,商品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4)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新的经济因素产生,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点评:在古代历朝统治者无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征收重税,用来排挤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巩固农业的主导地位。但是在特定的时期如唐代中期重农抑商的政策得到松动。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同时对商人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代在列强的商品倾销下,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的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此外,还出现了民族工业和洋务企业,这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由此开始。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材料一(1)依据图和所学知识概述我..”主要考查你对&&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中国封建王朝限制、打击工商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地租征收,以巩固封建统治的政策。 2、原因: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兵源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长期斗争使统治者认识到解决好农民问题是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的关键。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 2、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 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5、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互相促进。 6、国内贸易、民族政权间的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7、古代金融业与商业互相促进。
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1、商业市镇兴起;2、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3、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4、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5、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重农抑商的发展:1、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中有奖励耕织的政策。2、汉初,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3、北魏至唐前期,鼓励农民垦荒。4、元朝,元世祖设立管理农业的机构;组织编写《农桑辑要》;禁止毁农田为牧地;招募流亡,鼓励垦荒屯田;兴修水利。5、明清前期,政府大力奖励垦荒。&&
重农抑商的影响: 1、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 2、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不利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重要原因
古代商业:
西域: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广义则包括葱岭以西,亚洲西部和欧洲东部一带。
丝绸之路:西汉以前,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少量滴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半岛等。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奇珍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以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1、过程:汉武帝为反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到过大宛、大月氏等国,获得了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也向各国介绍了汉朝的情况。司马迁将此行称为“凿空”。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诸国也纷纷派使者回访,汉朝终于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2、历史贡献:张骞通西域,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体。促进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人民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张骞通西域,奠定了我国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基础,后来,西汉设置了西域都护。张骞通西域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开通“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1、产生的实质:丝绸之路是西汉政府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汉朝的丝、丝织品大量运到西域后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情况下出现的。它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行为之后的民间行为所导致的后果。2、影响和历史作用:“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是西汉与西域交往和交流的历史见证。丝绸之路也是西汉时期及以后,中国与西亚、欧洲各国的联系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距今四五千年:已出现丝织业。西周:出现平纹织物、斜纹提花织物。汉代:丝绸远销欧洲,有“丝国”之称。战国时期:丝织品种多、产量大。唐代:缂丝技术。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明清时期: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民营丝织业兴盛;使用花楼机;产品种类繁多。
神秘的西域:西域同内地的联系开始于遥远的历史年代,据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一七《西域土地内属略》载,唐虞、三代均有交往。《山海经·大荒西经》、《穆天子传》对葱岭以东的山川地势和风土物产有较多记载。公元前2世纪左右,西域分三十六国,“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这些国家大的有几十万人,小的只有几千人。在阿尔泰山以南,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有乌孙、且弥、蒲类等。在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的塔里木盆地区域,又分为南道诸国和北道诸国。在塔里木河之北有疏勒、龟兹、焉耆、车师等较大的国家,成为北道诸国,在昆仑山北边大沙漠的南沿有莎车、楼兰等国,成为南道诸国。公元前2世纪初,匈奴冒顿单于征服了西域,设立僮仆都尉,掠夺人口,索取贡赋,并以此为据点,向西汉进攻。西域遂成为匈奴的军事上的据点和经济上的后盾。&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宋代以前的市:(1)在城中特定位置、市和坊严格分开 (2)受官府严格控制(3)有时间控制2、宋代的市:(1)打破市和坊的限制(2)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3)打破时间的限制(夜市、早市) 古代城市发展的基本特点:
1、商品经济日趋活跃,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 2、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多,规模扩大。 3、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城市的繁荣: 1、周秦迄唐代:(1)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2)坊市分开;(3)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2、宋:(1)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2)坊市界限不复存在,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3)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3、明清:(1)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2)手工业技术发达。
城市的发展:古代的大都市: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繁荣的南方大都会:扬州、成都等.政治中心城市商业活动限制的逐步松弛:城市是社会的中心,商业繁荣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古代城市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1、西周至唐朝,县治以上的城市设“市”。自周秦迄唐代,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市处于城中的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否则视为非法的私市。这时期,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唐代长安城承袭西周以来的城市布局并加以完善,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西周官府对市场交易直接管理,与这一时期实行的“工商食官”政策密切相关。商人都是官府(贵族)的奴仆,为官府服务,商业活动自然也由官府统一管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许多自由商人。但历代统治者出于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需要,继续推行对商品交易场所进行严格控制的政策。 2、宋代开始,打破坊市界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宋代,市墙、坊墙均被拆毁,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在城中,面街设市,形成街市。宋代,原先禁止设市的城郭乡村,也被允许置市贸易了。市的启闭也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了夜市、晓市、鱼市等。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经济城市的兴起: 1、汉唐时期,丝绸之路沿途城镇的兴起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从长安向西,敦煌、楼兰、龟兹、于阗、莎车、疏勒等,伴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兴盛起来。 2、唐宋时期的港口城市唐宋时期,海上“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除早已发展起来的广州之外,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扬州、登州(今蓬莱)等都繁盛一时。各港口城市来自波斯、阿拉伯、印度和欧洲各国的“蕃客”云集,船舶数不胜数,货物堆积如山。唐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经常被阻断,中西交流的主要通道转到海上,伴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港口城市迅速繁荣起来。 3、明清时期的工商业城市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城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城镇的兴起,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是我国古代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的重要表现。 官府控制喜爱的对外贸易:①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陆上丝绸之路开通,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再经过今天的新疆进入中亚和西亚。②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③两宋时,为增加财政收入,积极发展海外贸易,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④元朝时,主要港口有泉州、广州和庆元(今宁波)设立市舶司。泉州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政治上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以满足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郑和下西洋)⑤清朝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清朝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特点:
(1)先陆路贸易,再海上贸易。我国古代贸易,可以以唐朝为界分两段:汉至唐,主要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西亚、欧洲和非洲一些国家交往;唐朝至明朝,海路对外交往占据主导地位,这与北方的战乱和经济重心南移和造船技术的进步有很大的关联。&&(2)以友好为主。(3)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概况:
朝贡贸易目的:传播中国文化,宣扬国威,扩大在海外的影响,树立大国形象。同时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材料一(1)依据图和所学知识概述我..”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47979231832218898214858129889222189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简述汉民族的原始信仰几种形式?有哪些基本特征?民俗信仰与宗教信仰有何区别?
简述汉民族的原始信仰几种形式?有哪些基本特征?民俗信仰与宗教信仰有何区别?
09-12-24 & 发布
从现代宗教学角度说,民俗信仰是一种近似宗教信仰的准宗教现象,在某种意义上人它也可以被视为宗教信仰。但是,民俗信仰终归和严格意义上的有组织的宗教信仰不同,其社会作用、社会控制力、约束力也是不完全相同的。 1、宗教信仰与民俗信仰的区别 民俗信仰常常被称为民间信仰或民间宗教,但它比宗教具有更长的历史和更广泛的内容。它既具有民间习俗的性质,又有原始宗教和一般宗教信仰的某些特征。它本身也属于自发的社会习惯形成的习俗,而非有意的人为制作。它的存在和流行,像其他社会习俗一样,是一种很广的社会现象,而非少数的或个别的事。民俗信仰的特点也是很鲜明的: 它在时间上有较强的历史传承性; 在空间上有较广泛的社会传播性; 在形式上有一定地域性和历史的变异性; 在内容上有实用性和功利性、丰富性和多样性; 在作用上有狭隘性和保守性; 民俗信仰和宗教性民俗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与原始宗教或自然宗教的文化血缘关系极密切,其中有些信仰直接来自原始自然崇拜或祖先崇拜,但它们同文明社会宗教却离得比较远,区别也比较明显: (1)组织: 各种文明社会宗教都有固定的信徒组织如教会、教团等,而民俗信仰一般则无固定的组织机构,其信徒是广泛散布于社会的自由信仰个体或小的社会群体; (2)场所: 各种文明社会宗教有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如佛教的寺庙,道教的宫观坛场,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的教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而民俗信仰则没有固定的信仰活动场所; (3)信奉对象: 各种文明社会宗教一般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信奉对象,如佛教的佛陀或“如来”,道教的太上老君或玉皇大帝,天主教、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安拉,而民俗信仰所信奉的神却没有至高无上者,一般民俗信仰都是在泛神崇拜的基础上,根据信仰者的具体需要以及不同行业的功利需要随机选择一种或多种不同行业的信仰对象,这些信仰对象之间并无主次或主从之分别; (4)创始人 :各种文明社会宗教都有自己公认的宗教创始人,并被当作本宗教的最高权威、鼻祖,而民俗信仰几乎都没有公认的创始人,也不存在什么支配民俗信仰的权威或始祖,这充分说明民俗信仰的自发特点; (5)信仰体系和经典:各种文明社会宗教都有较完整的教义学说和信仰体系,能形成经典,而民俗信仰则是相当纷乱、零碎的迷信,并无完整、的信仰体系,也没有成系统的经典; (6)教规戒律:各种文明社会宗教及其派系几乎都有其共同遵守的教规戒律,甚至还设有宗教法庭来维护教规戒律的执行和制度化,而民俗信仰则无信仰者共同的遵守的教规戒律以及强制执行的机构;各种文明社会宗教都有专门的神职人员管理本教固定的宗教场所。 (7)法器:各种文明社会宗教一般都有进行宗教仪式的各种法器,而民俗信仰者在从事民俗活动或民间宗教仪式时一般没有什么法器; (8)信仰目的: 各种文明社会宗教一般都带有大众化的自觉信仰意识,因而 教徒的宗教意识无论何时何地都相当清晰,并无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而民俗信仰一般无自觉信仰意识,其信仰人往往带有极为明显和狭隘的功利主义性质,其崇拜对象和信仰范围往往根据个人、家庭或小集团的利益或某一具体需要或目的所决定; 2、民俗信仰的类型及其与宗教的联系 民俗信仰在世各国和各民族中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我国的情况可以将它们概括为五种类型。这些类型,有的既是民俗信仰又是宗教信仰,故有某种重合和交叉。 第一种类型:是源于自然崇拜的民俗信仰。此类信仰最初表现为原始居民把天体、气象、山川、河流等自然现象及自然力神化,赋予它们超自然的神力,这即原始宗教与民俗信仰的合二而一状态。 中国民俗信仰中的自然神形象,常见的有如下几类:一是对气象的信仰,如崇拜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等;二是对土地、石与 火的信仰,如崇拜土地神、山石神、灶神等。 第二种类型:是源于动植物崇拜的民俗信仰。对于动植物崇拜的民俗信仰,也是原始宗教的主要部分。随着农业社会的到来,狩猎时代的许多动物和植物神灵崇拜内容逐步消失,而一些与此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和植物,以及人类感到恐惧和迷惑的动物和植物,至今还有少数被崇拜和祭祀。据我国近期收集的调查资料,这类信仰可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动物神崇拜的民俗信仰,主要是对牛神、马神、羊神、蛇神的崇拜。祭祀;二是植物神崇拜的民俗信仰,桃木崇拜(因被认为有祛邪避鬼功效)以及花崇拜、-谷物崇拜、果树崇拜、古树崇拜等。 第三种类型:是祖先和名人先师崇拜的民俗信仰。 第四种类型:是崇拜行业神的民俗信仰。新中国建立前,中国社会各主要行业所祭祀的行业保护神崇拜,实质上是融祖先崇拜和文化英雄崇拜等为一体的混融民俗信仰形态。这些行业神被认为具有行业始祖的护佑功能之外,对行业神的祭祀活动实际上还有协调行业经济和生产活动的作用。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民俗信仰和宗教活动的恢复以及个体经济形式的发展,某些行业神祭祀又部分复活了。 第五种类型:是避邪攘灾、禁忌、卜算吉凶的民俗信仰。这是由鬼神信仰演化来的一种迷信信仰。在中国民间,既有借助道教的符篆斋醮御鬼驱邪之方术、佛教祈攘禁劾、除灾祛难之禅咒,又有大量民间辟邪除痹的巫术。这些辟邪化凶的信仰,在旧中国不胜枚举。现今我国民间仍然流行着有关这方面的迷信信仰遗风,重要者列举数种:一、门神(其职责是驱鬼避邪、保护家中清吉平安)符篆和秘文,主要有辟邪门符。 3、宗教与民俗信仰的冲突 民俗信仰与宗教作为两个相互独立的信仰体系,互相间必然发生一定的矛盾和冲突。然而由于两者都是属于对超自然力的信仰,且在同一民族中常常具有同源性,故尔往往又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宗教与民俗信仰的矛盾和冲突主要产生和来自绝大多数宗教的排他特性,越是极端性的蛊教越是如此。这种排他性往往使许多宗教只崇尚自己的信仰而反对其他的信仰,凡是不符合它所主张的信仰的,都要予以排斥打击。它们既排斥打击别的宗教,也排斥打击民间信仰。如基督教在欧洲中世纪对信仰和从事巫术者的残酷迫害,极为鲜明地证明了这一点。也正由于此,欧洲各国的民俗信仰才没有像中国这样保存得如此多、如此广。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8***0(无昵...
8***0(无昵...为《菊与刀》写的书评
已读并评分
一部由名字吸引的阅读
静与动的交锋,文与武的融合,善与恶的争辩。“菊与刀”简简单单的三个字承载着太多大和民族的特性,充分概括了日本这个民族的矛盾性。
本尼迪克特的一句话最能完整的概括日本:“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菊和刀正好象征了这种矛盾。”
(美)露丝?本尼狄克特 著,北塔 译
上海三联书店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象征。本书提示了日本人的本质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使我们可直接、准确地把握日本人的“根性”。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狄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由此入手,进而分...56个民族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56个民族
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人口比重最大,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1%左右。其它55个民族总人口偏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9%左右,故称其为。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人口超过1800万。最少的是,人口不足3000人(未包括藏南占领地区60万珞巴族)。外文名56 Ethnic Groups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称中华民族人&&&&口13.6072亿人(2013年末)语言数目60种以上国土面积陆疆约960、海疆470万平方公里
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56个民族服饰(漫画)全集(组图)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中华大地上,共同为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贡献自己的才智。
在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中,人口比重最大,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1%左右,其它55个民族总人口偏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9%左右,故称其为少数民族。
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人口超过1800万;最少的是,人口不足3000人(未包括藏南占领地区60万珞巴族)。56个民族拼音表(按拼音顺序排列)民族
ā chāng zú
è wēn kè zú
lì sù zú
gāo shān zú
luò bā zú
tǎ jí kè zú
bǎo ān zú
gē lǎo zú
tǎ tǎ ěr zú
bù lǎng zú
hā ní zú
máo nán zú
tǔ jiā zú
bù yī zú
hā sà kè zú
mén bā zú
cháo xiǎn zú
měng gǔ zú
dá wò ěr zú
hè zhé zú
wéi wú ěr zú
mù lǎo zú
wū zī bié kè zú
dé áng zú
jī nuò zú
nà xī zú
xī bó zu
dōng xiāng zú
jǐng pō zú
pǔ mǐ zú
dú lóng zú
kē ěr kè zī zú
qiāng zú
yù gù zú
é luó sī zú
lā hù zú
sā lā zú
è lún chūn zu
zhuàng zú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等省、自治区。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个民族。中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据《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载,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草原面积占全国的75%,中国著名的5大天然牧区,都在少数民族地区;森林面积占全国的43.9%;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55.9%;水力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65.9%。此外,还有大量的矿藏资源,以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旅游资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了宽于汉族的生育政策。为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根据国家有关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的精神,制定了该地区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政策,但其政策宽于汉族的生育政策。这使得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少数民族:日为3532万人,日为4000万人,日为6724万人,日为9120万人,日为10643万人。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12.9533亿人。其中汉族115940万人,占91.59%;少数民族10643万占8.41%(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1692万人,增长了11.2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万人,增长了16.70%)。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人口为人,占91.51%;各人口为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人,增长5.74%;各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各民族人口数据表(2010年)
民族总人口男性人口男性比重  (%)女性人口女性比重  (%)男女性别比
合计1,332,810,869682,329,10451.19650,481,76548.81104.901,220,844,520625,032,84851.20595,811,67248.80104.9016,926,3818,689,48851.348,236,89348.66105.4910,586,0875,373,74150.765,212,34649.24103.1010,387,9585,401,81252.004,986,14648.00108.3410,069,3465,097,59450.624,971,75249.38102.539,426,0074,870,32851.674,555,67948.33106.918,714,3934,456,38251.144,258,01148.86104.668,353,9124,307,26051.564,046,65248.44106.446,282,1873,155,62550.233,126,56249.77100.935,981,8402,999,52050.142,982,32049.86100.582,879,9741,511,95952.501,368,01547.50110.522,870,0341,455,72050.721,414,31449.28102.932,796,0031,458,84252.181,337,16147.82109.101,933,510978,99850.63954,51249.37102.571,830,929910,53549.73920,39450.2798.931,660,932863,37051.98797,56248.02108.251,463,064756,99251.74706,07248.26107.211,462,588747,36851.10715,22048.90104.491,261,311625,17649.57636,13550.4398.28708,651383,21354.08325,43845.92117.75702,839355,37450.56347,46549.44102.28621,500317,49051.08304,01048.92104.43550,746289,36952.54261,37747.46110.71485,966247,66750.96238,29949.04103.93429,709216,43950.37213,27049.63101.49411,847213,64451.87198,20348.13107.79326,295162,63549.84163,66050.1699.37309,576156,53950.57153,03749.43102.29289,565148,05551.13141,51048.87104.63216,257110,51651.10105,74148.90104.52190,48199,57152.2790,91047.73109.53186,70894,64550.6992,06349.31102.80147,82871,31848.2476,51051.7693.21131,99264,86649.1467,12650.8696.63130,60766,28150.7564,32649.25103.04119,63961,23051.1858,40948.82104.83101,19252,83652.2148,35647.79109.2651,06926,11251.1324,95748.87104.6342,86121,43350.0121,42849.99100.0239,55519,75149.9319,80450.0799.7337,52318,90750.3918,61649.61101.5630,87514,66847.5116,20752.4990.5028,19914,41651.1213,78348.88104.5923,14311,74450.7511,39949.25103.0320,55610,03948.8410,51751.1695.4520,07410,01649.9010,05850.1099.5815,3937,28447.328,10952.6889.8314,3787,32550.957,05349.05103.8610,5695,67353.684,89646.32115.8710,5615,26149.825,30050.1899.268,6594,03346.584,62653.4287.186,9303,34948.333,58151.6793.525,3542,65149.512,70350.4998.084,0092,02950.611,98049.39102.473,6821,80348.971,87951.0395.963,5561,89953.401,65746.60114.60640,101334,90852.32305,19347.68109.74入籍外国人1,44855738.4789161.5362.51, 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上古时期和部落的后裔,。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汉族旧称是因中国的而得名,汉朝以前称“”或“”。汉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汉族人口约为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在,汉族占总人口的92%;在台湾,汉族占总人口的98%;在和,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和97%。除中国外,汉族在、和也有较多分布。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的先民是属古代族群,与、有血缘递承关系,是的土著民族。[1]有“布壮”、“”、“”、“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后来改为“壮族”。与南京的、成都的、苏州的并称“”。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其次是七月十五、上坟、八月十五,还有、、、、牛魂、等等。[2]壮族先民古骆越人曾创造过真正的文字,古骆越文字文物广泛分布于骆越故地并且质料多种多样,发现地点多为古祭祀遗址。[3]百越文自秦朝书同文后已失传;古壮字为汉字边旁组合成的方块古壮字,现代壮文为拉丁壮字。壮族传统服饰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以省最多。满族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前身为女真族,汉-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读音“莫吉”),隋-唐称“黑水靺鞨”,辽-金时期称“女真”、“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清朝以后,“女真”称为“满洲”,1911年后,改称满族。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国。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新宾县二道河子畔的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国,国号为“大金”,史称后金。 1644年满洲人入主中原,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建立,奠定了日后版图的基础。传统节日主要有、、二有二、和。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是满族“族庆”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2]是回民族的简称。回族十三世纪,大批从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圣纪节、登霄节等 开斋节(也叫),又称大开斋。每年即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定为回族的。[2]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2]“维吾尔”是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天山以南一带,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过生活的“”。融合了汉人以及后来迁来的、、繁衍发展而形成了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节日大都来源于,是用来计算的。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即)、(即)和。前两个源于伊斯兰教,日期是按回历计算的,每年都在移动,因此有时是在冬季,有时则是在夏天或其它季节。[2]绝大部分居住在、省、省以及省(属于市)。土家族土家族自称“”(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通汉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最为隆重。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吃。重阳节打,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2]分布于、四川、贵州省和。彝族彝族自称繁多,因地而异,有“”、“密撒”、“”、“”、“阿细”等。建国后,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2]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生活。蒙古族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2]是汉语的称谓。藏族在藏语中称为“”,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即。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2]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布依族布依族内部自称高度统一,因为是百越人后裔,所以布依族绝大部分都以“布依(布越)”自称。“布”是“人、民族”之意,“依”即“越”,是布依族族名专称。“布依”就是“依人(越人)”的意思;解放前,布依人被汉族称为“”、“”、“”、“土边”、“”、“绕家”等。1953年,省各地的布依族上层知识分子经过协商,一致要求统一用本民族共同自称“Buxqyaix”的音译“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真正体现了“名从主人”的原则。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了年”、“”、“”、“”、“”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2]来源于时期的“”。侗族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2]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瑶族人自称“”、“”、“”、“拉珈”、“炳多优”等,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区和服饰的不同,又有30多种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瑶族除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大大小小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30多个,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有、仁王节、。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是瑶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它是瑶族人民纪念祖先的盛大传统节庆。[2]主要分布在、和省。朝鲜族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每年8月15日便被确定为老人节。[2]主要聚居在省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省地区及四川。白族白族自称“”、“”、“”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等民族节日。[2]据史书记载,与、等同源于古代的,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10月)、“吃扎扎”(五月节)。还有火把节此外还有“”(又称“”)和两个小节日。[2]源远流长。时,天山北部的即是族的先民。哈萨克族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少数分布在和等地。哈萨克族过去信仰,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和,还有“”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2]聚居在岛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族的一支发展而来。黎族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称“孝”、“”、“美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农历的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2]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傣族
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2]自称“”,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日建立浙江。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亦称“”。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2]
其中广东汕尾市鹅埠镇红罗畲族村 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在唐代称为“”。僳僳族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地区定居下来。日,建立云南。节日:主要节日有(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中秋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2]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和。仡佬族其余居住在市、、和、、、西南等4个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居住在贵州省的占民族总人口97%以上。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有自己的语言,属。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无定论。也只有少数老人通。信奉,有的也信奉。[2]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东乡族其中主要为信仰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开斋节又称&&,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2]是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2]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勐海、西盟等县。拉祜族“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祜族传统节日有,(即春节)、火把节、和等节日。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过拉祜年。传说拉祜族兄弟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芦盛水洗手,洗去过去一年的贫困,迎来新一年的五谷丰登。[2]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水族早在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的部落发展起来的。清代人们称其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水族的节日中最隆重的是()和(),端节是水族民间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端节水语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最初的端节在每年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进行。[2]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以西和怒江以东的南段。佤族原称“卡佤族”,196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节”上,佤族人都将旧火熄灭,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钻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预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佤族都要举行“”,以此来表达渴望丰收、祈求平安的心愿。[2]原游牧在省、的,纳西族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由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2]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称“”,意为“本地人”。羌族早在三千年前,中就有关于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羌族居住的山区产有世界上稀有的熊猫、、金丝猴等。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年节的宴会又称“”。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2]主要聚居在青海省、民和、等县,其余散居在、和甘肃等地。土族土族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意为蒙古人),旧称“青海土人”,藏族称之为“”。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其精于养羊。“”是土族庆祝丰收的狂欢节。土族许多节日与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节日期间要伴有各种祭祀活动,并备有节日食品。[2],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仫佬族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使用汉文。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依饭”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还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丰收。[2]世居和流域。锡伯族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 ,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2]“柯尔克孜”是自称,柯尔克孜族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2]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族“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2]由“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景颇族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各县的山区。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2]主要聚居在广西上、中、下南山区,毛南族是岭西的土著民族。毛南族以前的、宋元明的是他们的祖先。史籍记载称毛南族为“茅滩”、“”,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今称。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唱歌对歌活动。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农历五月的,清明节“赶祖先圩”和元宵节“放飞鸟”也是他们独有的纪念活动。[2]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地区。撒拉族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撒拉族男儿,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为生。此外,养蜂是撒拉人最喜爱的副业生产,园艺也是他们的特长。撒拉族主要节日有开斋节、等。最大的传统节日为古尔邦节,每当节日来临,撒拉族都要宴请宾客,煮,炖鸡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馓子,做“比利买海”(油搅团)、“木丝日”(一种以油、熟面等为馅的包子)和各种烩菜。[2]是古代的后代。布朗族唐时称“”,、、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2]虽然有的特征,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塔吉克族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其余分布在沙东、、和等县。日建立塔吉克自治县。塔吉克族的节日与当地、、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节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年斋月前的一个月,塔吉克人都要举行。奇地前笛尔节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视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多在三月举行。[2]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阿昌族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和。[2]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普米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的,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和。普米族过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如大过年(春节)、清明、、端午节、火把节、等节日。过去普米族民间每隔三年一年举行一次较大的小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举行。[2]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和自治区。鄂温克族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之称的鄂温克猎人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分海拉尔、、三种方言。没有文字,牧区一般用蒙文,农区和林区通用。
鄂温克族的十分丰富,鄂温克族的口头创作有神话、故事、歌谣、谜语等,还善于用桦树皮刻剪成各种工艺品。他们能歌善舞,民歌优美动听,风格独特,即景生情,即情填词。 鄂温克族人在森林中没有固定的住所,“”是他们的传统。“撮罗子”,叫“希椤(luó)柱”,它的外形如同的“”,高约3米,直径约4米,是一种圆锥形建筑物,实际上是用松木杆搭成的圆形窝棚,也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帐篷。“撮罗子”的遮盖物随季节变化有所不同,夏季一般用桦树皮,冬季则用、鹿皮包裹。[2]是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怒族与、、、、、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和、,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是云南省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2]主要聚居在素有“”之称的防城各族自治县京族江平乡的澫尾、巫头、三个小岛上。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1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少数人信仰。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2]聚居于云南省景洪县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每年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了,当地人称“好希早”。[2]原名“”。德昂族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等,大都与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2]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保安族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省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2]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南迁到中国等地的少数民族。俄罗斯族在封建军阀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2]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其余居住在黄泥堡地区。裕固族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两拉玉固尔”。裕固族起源于唐代游牧在流域的。明初,陆续迁至一带,逐渐形成了裕固族。裕固族的节日习俗反映着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裕固族的幼儿剃发仪式别具特色,按照传统,裕固人家的小孩长到3岁时才第一次剃发,届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剪是裕固族特有的节日习俗。[2]分布在。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亚各地,元朝时称为“”、“”等,15世纪,逐渐形成民族。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信仰伊斯兰教。乌孜别克族主要节日有“”、“”、“”等,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与当地其他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基本相同,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2]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的人。门巴族沿用,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的佛祖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2]“鄂伦春”是的自称,鄂伦春族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打牲部”或“”。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载歌载舞,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2]曾被称为“”、“曲人”等。独龙族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2]主要分布在新疆、、等城市。塔塔尔族古称。“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属,现一般通用或,主要经营商业和手工业,信仰伊斯兰教。塔塔尔族节庆、礼仪食俗同当地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相似。塔塔尔族的“”,又称为“”,多在春天风景优美的地方举行,有歌舞,还有摔跤、拔河、赛马等集体活动。[2]的先民自古在、和流域繁衍生息。赫哲族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2]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最少的民族。珞巴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隶制。1965年8月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居住在、一带的珞巴族沿用,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无多大区别。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习惯。早印占区,也有许多珞巴族同胞。[2]中国是一个有着多种宗教的国家,主要有、、、、等。中国大陆官方实行宣传教育,汉族主要信仰佛教、道教。
中国少数民族群众大多有宗教信仰,有的民族群众性地信仰某种宗教,如藏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中国政府根据《》关于公民有的规定,制定了具体政策,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少数民族公民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中国少数民族中信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的有藏、蒙古、土、裕固、门巴、普米、纳西7个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的有傣、布朗、德昂等民族和部分佤族;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保安、撒拉、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塔吉克10个民族;信仰基督教的有彝、苗、拉祜、景颇、僳僳等族的一部分。俄罗斯和鄂温克族的一小部分人信仰。在独龙、怒、佤、景颇、高山、鄂伦春、珞巴等一些少数民族中,还保持着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多种信仰。各民族群众,不论信仰何种宗教,他们正常的宗教活动都受到法律的保护。在少数民族散居的地区,他们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也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护。(Quality of Life,缩写:QOL)指数的值在0与100之间。一般,可以把生活质量指数小于60的归于生活质量较差,指数在60~75之间的归于生活质量一般,在75~90之间的归于生活质量较好,90以上的归于生活质量好。各个民族按照生活质量指数的高低分组见以下“表1”、“表2”。
表1 - 1990年中国各民族生活质量指数PQLI()指数
  75—90
    90以上
    资料来源:根据全国第四次、第五次资料算出[4]
表2 - 2000年中国各民族生活质量指数PQLI(人口素质)指数
    75—90
柯尔克孜族
乌孜别克族
资料来源:根据全国第四次、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算出[4]
根据“表1”和“表2”可以看出,1990年,属于较差一组的民族有12个,归入好的一组的民族只有2个;而到2000年,生活质量指数小于60的民族已经消失,生活质量指数大于90的民族已增加到12个。这再一次说明中国人口生活质量在提高,且这种提高是普遍的。[4]根据以上“表1”、“表2”的数据看出,(The 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缩写:PQLI)指数在75以下的,即生活质量属于较差和一般的,全部为西部世居民族。按生活质量从低到高对56个民族排序,前30位都为西部世居民族。[4]汉藏语系包括汉语和藏缅、壮侗、苗瑶三个语族。汉语在语言系属分类中相当于一个语族的地位。据1990年中国人口调查的数字估计,说汉语的人口有11.09亿多。在中国说语言的人口约有2200万。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包括、、、、、、、、、、僳僳语、、、、、、、、、等。在中国说语言的人口有2300多万。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贵州、湖南、广东、海南五省。包括、、、、、、、、、等。在中国说语言的人口约有940万。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东五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包括、、(瑶)和。
阿尔泰语系包括蒙古、突厥、通古斯--满3个语族。在中国说语言的人口约有550万。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龙江、辽宁、吉林、青海、甘肃等省。蒙古语族包括、、、、和。中国说语言的有840多万人,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甘肃、黑龙江等省。中国境内突厥语族包括、、、、、、和。在中国说语言的人口约有20万。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通古斯--满语族包括、、、和。满族通用汉语。
南岛语系又称。中国台湾省高山族语言属这个语系的。高山族使用排湾、阿眉斯、布嫩、、赛设特、卑南、、泰耶尔、、、沙阿鲁阿、卡那卡那布等语言。
南亚语系()语言的人口约44万,分布在云南省南部边疆地区。该语系在中国境内包括、、。
印欧语系,只有属于的和属于的。说俄语的有1.3万多人,说塔吉克语的有3.3万人,共约4.6万人。语言研究在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方面,中国有些少数民族在古代就有自己的语文学家。他们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进行研究,写出著作,取得重要成就。学者于7世纪参考,根据藏语的语音结构,创制。他还写出《》、《》等语法著作。19世纪中叶,司都·却吉久赞出版《藏文文法》。维吾尔族至晚在8世纪就参考创制。维吾尔族学者在11世纪调查西域和中亚一带的突厥语言,编写《》。蒙古族学者于14世纪初写的《》奠定了蒙文正字法的基础。中国现代语言科学工作者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调查研究少数民族语言。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的《全球濒危语言分布图》,在全世界现存的6000多种语言中,有一半以上的语言濒临消失的危险。中国虽然不在语言濒危的热点地带,但至少也有数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UNESCO将西南地区、东北地区、陕晋黄河中游地区列为中国濒危语言最集中的地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发展中国家。除汉族外,已确定民族成分的有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5%,分布在占全国总面积约55%的土地上。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已全部使用汉语外,其他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5]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正在面临消亡的危险。尽管中国在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其语言多样性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即使使用人口超过1000人的语言,也并不说明它们有较强的生命力。例如,满族虽然有1100多万人口,但会说满语的人却已经不足百人,而能精通满文的不到10人,他们都是年过八旬的老人;这些老人辞世之时,也将是满语退出历史舞台之日。有关人士担忧:如果满语消失,很多清代史实再也没有解密的机会了。
对此,中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指出:当今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全球化、互联网等的冲击,正处于逐渐消失的危险;因此有关机构和语言学界都应该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抢救濒临消失的民族语言。保护民族语言,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汉、回、满三个民族通用汉文,回族最早使用,后使用汉文,但加入了一些、成分;满族原使用满语。蒙古、藏、满、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朝鲜、彝、傣、拉祜、景颇、锡伯、俄罗斯、壮、布依、水、傈僳、白等17个民族各有自己的文字。这些文字多数都有较长的历史。其中蒙古族使用一种竖写的拼音文字,通用于蒙古族地区。居住在新疆的蒙古族还使用一种以通用的蒙古文为基础而适合卫拉特方言特点的拼音文字。云南傣族在不同地区使用4种。上述15个民族共使用17种文字。此外,傈僳族中大部分信仰基督教的群众,使用一种用大写拉丁字母及其颠倒形式的字母拼写僳僳语的文字,还有少数人使用当地农民创制的僳僳音节文字“”。云南省东北部一部分信仰基督教的群众使用一种把表示声、韵、调的符号拼成方块的。云南佤族中信仰基督教的少数群众使用拉丁字母形式的。壮族、白族和瑶族中还有一部分人使用在汉字影响下创制的方块壮字、方块和方块瑶字。布依族人在解放前的使用的古文字大致有三种:一种是方块布依字,一种是在宗教典籍中发现的符号型文字,一种是拼音型文字(包括CV型文字和传教士创制的主要用于翻译圣经的拉丁字母文字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已使用文字的民族有21个,文字种类有24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又为壮、布依、苗、侗、哈尼、僳僳、佤、黎、纳西、白、土、瑶共12个民族和景颇族中说载瓦语的人使用拉丁字母为基础新创制了拼音文字。其中苗族因方言差别大,分别给其黔东、湘西和川黔滇三个方言创制了文字,给滇东北次方言也设计了一种文字方案。因此,共有16种拉丁字母形式的新文字。还有一些在历史上使用过,后来停止使用的文字,即、回鹘文、、、、、、契丹大字、、、、、沙巴图画文字、、、、等17种文字。这17种在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文字,加上使用的40种文字,共有57种文字。
中国不但语言类型较多,文字类型也很丰富。从类型上看中国文字有非字母文字和字母文字两大类。属于非字母文字一类的:
①。在中国发现的图画文字有两种。一种是云南省的东巴图画文字,另一种是四川省的尔苏沙巴图画文字。这两种文字共同的特点是:尚未形成固定的行款,有从左向右的,也有由右到左的,既有由上到下的,也有由下到上的;常常利用字组构成的形象来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读出来的经文中的词语,一般都比写出来的字多。这两种文字都还不是成熟的文字,只是文字的雏形。
②。它既包括整体像某事物形体或状态的字和以象形字为基础构成的指事字,又包括由多个单体象形字结合构成的会意字和形声字。词根是单音节的语言使用这种象形文字,基本上都是一个字读一个音节。云南纳西族的象形文字和贵州水族的水书中的大部分字,都是一个字读一个音节。纳西族的象形文字有以下三个特点:一个字只能读一个音节;以单体象形字为主,也有形声字、会意字;就文字的作用说,已经由表意发展到表音。
③化和在汉字影响下创制的几种文字。有两类情况:字形结构虽受汉字的影响,但有自己的特点,借用汉字不太多。属这一类的有契丹大字,和;大量使用音读汉字和训读汉字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语言,也用形声或其他方法创制表达本族语词的新字。方块壮字、方块布依文、方块白文和方块瑶字,都属于这一类。
④。音节文字的共同特点是每个字表示一个音节,笔画比较简单。这一类文字,发现的有三种,即、纳西族的和云南维西县部分地区的傈僳族使用的“”。
字母文字也称文字。中国民族的字母文字可按字母形式的来源和其他情况,分成以下七类:
①、、、、。这些文字的字母都是直接或间接参考印度的某种字母创制的。
②、、、、。窣利文来源于波斯时代的阿拉米文草书。回鹘文字母是参考窣利字母创造的。以后蒙古文字母的制定又参考了回鹘字母,满文字母的制定则参考了蒙古文字母。锡伯文是满文的延续。
③、、、。这四种文字都以为基础。同一字母的单写,在词头、词中、词尾、书写形式略有不同。
④,根据早期发现的地点,又称鄂尔浑。
⑤、和方块。这三种文字在汉字的影响下,都把属于一个音节的字母拼成一个方块。
⑥。新疆的伊犁、塔城等地有近3000俄罗斯族人,他们使用俄文。
⑦形式的文字。拉祜族、景颇族和佤族的文字,都是拉丁字母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就使用。
中国的少数民族中,还有一些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或已有文字但不完善的,也根据他们的意愿、创制文字或者选用对他们适用的现有文字,如壮族的拉丁文字。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族融合的例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