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太极拳83式教学的三融四坠指的什么内容

& & &月初,欣闻张全亮师哥近期潜心撰写了一篇题为:《&按窍运身&在吴式太极拳体用中的具体实施》的文章,刊登在鸣生亮文化网上。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下载后,反复学习了好几遍。兴之所至,当即给他写了一封学习心得汇报信。首先感谢他又给了我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并向他表述了自己非常赞同的观点和一点建议及补充。
信中我开门见山的谈到&&&您说得对:&以心行意,按窍运身&的理论,是恩师王培生继承传统、在数十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对前人太极拳理论的一个补充、完善和发展,是对太极拳理论研究的一大贡献&!王老师从东北回来后,我虽然在西城区文化宫、外国语学院、首都师范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地,跟班学习过,点点滴滴也听了一些,但确如您所说:&在整个套路上到底应该怎样具体落实,见诸文字,将是一个关于人体文化和人体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前些日子,我们通话前,我曾仔细阅读过您早先撰写的《吴式太极拳防身十法》和《吴式太极拳八法的内涵与外延》,并嘱咐身在巴黎的儿子要认真研究、反复体悟。赶巧,上月我给他的电邮中还提到了您和&按窍运身&的体用。有关部分是这样写的:你王爷爷根据太极拳运动阴阳对立统一的哲理,和行功的特点(&先在心,后在身&、&意气君来骨肉臣&)以及人体上下肢(交感神经)内、外三合及穴位对应的生剋关系,创编了八法心意要诀(略),我张师哥对此一一都有自己独特的体悟。例如:关于&肘劲劳宫找肩井&(手的劳宫穴与同一侧肩井穴相合)他又补充了四句顺口溜,最后两句是:&劳宫肩井意想合,膝找肘追命呜呼&。&&根据我的体会和验证,如体重在右,右侧中轴竖正,通天贯地,抬起右臂(不是刻意使力用肘尖去顶人),只要意想右手劳宫与同一侧的肩井穴相合,眼神顺势沿自己右肘尖的方向,看到对方身后远处,肘劲就有了。
按张师哥的经验,如果在上述基础上,再&意想&后腿(即左腿)的&左膝&(书上错印成右膝了)一找前面的&右肘&(顿时会感到后脚虚悬,有一种欲往前迈步的感觉),继而后面的肘尖(即&左肘尖&)一追前面的&右肘尖&(切记:这都是&意想&),顿时将会增加无穷威力,所以他用了&膝找肘追命呜呼&这句话来形容)我们验证时,确实是如此。当然对初学者来说,仅强调上述按窍对应的方法,还不行,还必须具备其它一些条件。因为如果身形不&中正&(就好像十字架的主体是歪的或斜的);或者&眼神&不合,与肘尖的方向不一致(那一瞬间需要神意合一时,反而神意不同处了);或刻意使力用肘尖去顶人(违反了&重意不重力&的法则);以及对方的劲儿已经出来了,你不知道先&顺人之势&(意想手从左侧,摸左肩井,空了对方一下),&&先吞,接着再摸右肩井,打出肘劲&&后吐&.也还是不行的。又如:要诀说:&按劲凭栏望下瞧&。如果仅根据这句话来比划,也是永远做不好的。因为只是一般的站在楼上从上斜着朝下观望,相信多数人都会做,难就难在这里的栏杆,木头糟了,根本不能受力,如若真扶,不但栏杆会散架子,人也会摔到楼下去。在此情况下,这里的&凭栏望下瞧&,要求的是一种&欲扶又不敢真扶&的状态,从机理上来讲,就是&中极之玄&&&非阴非阳,亦阴亦阳。为的是&守中&,用时不给对方一丝&反作用力&,让对方&无力可借&。像这些奥妙难言之处,都不是三言两语能跟一般人说清楚和掌握住的。.....所有这些都说明,除了需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悟性外,还有一个&体&的问题,五绝老人郑曼青说得好:&论致用,必先於体上着力,体为本&(俗话说:体用体用,没有体,怎么谈用?)因此,基础最关重要。只有&体&的问题解决了,就是杨老(禹霆)跟我老师王培生说的:&一想就是&。甚至&不想就是&,因为已经&应物自然&,形成条件反射了!
从这封电邮里,您可以了解到,我们对王老师传授的心静用意,&按窍运身&,还是十分重视和喜爱的。因为杨师爷讲过:&太极拳是&以意导体&的运动,就体上说,意念的部位愈小,就愈便于舒松,意念的变换愈细微,就愈觉意味深长,趣味浓厚&。恩师王培生有关&以意导体,按窍运身&的创见,正体现了杨师爷的思想和经验。您为弘扬太极文化,费心费力,在这个重要的问题上进行探索,无疑是善莫大矣的一大壮举!您概述的六句歌诀都是您多年学习、实践、体悟吴式太极拳体用的结晶!我感到,首先您概述的&头融天、脚融地、胸融空&
一开始就帮助习练者身心合一,进入了太极势,&&也就是达到&周身一家,完整一气&&&最便捷的窍要。
武圣孙禄堂认为:&太极拳十三势的作用,乃研求一气伸缩之道&;&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却是一种客观存在,白云观曹道长、震阳子曾著文赞道:&人生自有留年药,万两黄金不给人&,说的就是&气&,可见其重要程度。是故武圣孙禄堂早在民国初年就用极度赞赏的口吻,引先人诗曰:&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寂寂最难求,得来万法皆无用,难比周身似水流&(参《中国古拳谱》&越女论剑&)。而您言简意赅,就一个&三融四坠腹内松&不但非常便捷的为从学者掌握了练习吴式拳&体用八要&和&四功四法&的良好基础。而且有了这个基础更为具体落实王老师提出的
&心静用意,按窍运身&的方法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斗胆说一句:其实,您所说的&四坠腹内松&似乎不是意想的结果,而是进入&三融&境界以后相应产生的一种知觉运动。)
至于其他各点,都很对,因为正如您所说,此前的预备式,属于静态表现:无极而太极,尚处在混沌未开,鸿蒙一片,负阴抱阳,阴阳未分的本体状态。后面五点,属于动态表现,即本体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气分阴阳,机先动静;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此消彼长,同生共灭。而且在此种运动中,除了吴式拳独有的单腿负重的川字步型以及斜中寓正等特点外,其他各条如以内导外、运而后动,意动形随、其根在脚、有上有下等,可以说也是各派太极拳体用的共同规律。此外,由于王老师提出的&按窍运身&的方法,不但非常符合太极拳具有&以静制动、以柔尅刚、纯以神行,不尚拙力&以及&太极不动手,动手非太极&等特点和要求。具体如:移脚、落脚不想脚;前掤、下采不想手;用肘不想肘,而且在&用意不用力&的心法内容中,着意之处小得不能再小了,它最大的优越之处,既便于舒松,不用守点走线,又无形无象令人难知,只须静心用意淡淡的一想,就能自发的自然动作。做到顺乎自然求然。正因为您对此有着深刻的了解,所以您特将人体平衡活动中,一些相关的部位,和重要的穴位及其作用,也不厌其烦一一作了详细的注释,这对习拳多年或初学者,无疑都是受益非浅的特大好事&!
&惟一的建议就是:您既然想说明&按窍运身&在吴式拳体用中的具体实施,如能适当的再结合一些具体式子来谈,那样更便于了解和学习。就像您讲《防身十法》和《吴式太极拳八法的内涵与外延》那样&。还有,由于在我的记忆中,王老师七十年代末回到北京后,陆续应邀在西城区文化宫、外国语学院、首都师范学院包括人民日报社、北京图书馆、崇文体育场&&等地办班,传授吴式太极拳三十七式拳、械。在传授套路的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主要还是继承传统,根据内、外三合的原则,强调各式动作的姿势和基本要领,要求习练者牢记根、中、梢;梢、中、根一一相合。也就是左(右)肩、左(右)肘、左(右)手与右(左)胯、右(左)膝、右(左)足;或右(左)手、右(左)肘、右(左)肩与左(右)足、左(右)膝、左(右)胯一一相合。尽量做到全身手足,躯干,动作内外协调一致。
直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王老师日益深切的感到:中老年急需健身,更需速效,虽理解力强,但不易入静,不适宜剧烈运动的特点,又创编和传授了《吴式太极拳中老年健身十六式》,当时(准确时间是在1990年春1&&3月的事)适逢全运会在即,参赛项目演示的时间只有三分钟,所以王老师抓住机遇,利用大学寒假期间,在首都师范学院的教学点,办了一个培训班,计划选拔几个人,参加全运会,以便能向全国推广&中老年健身十六式&。后来此事虽因故未能如愿(三月上旬,听说大会有规定:吴式拳必须以李秉慈规范的套路才能参赛,),但《吴式太极拳中老年健身十六式》在王老师于1991年12月应邀东渡日本讲学时,日方有关部门征得王老师的同意,录制成光盘面世;随后1993年6月,已故张耀忠师兄也曾根据王老师在他组织的课堂教学录音整理出版,书名《吴式简化十六式》。到2002年秋,我去看望周荔裳老师时,谈到恩师当下在各地教学的情况(包括应邀赴日演示并讲授《吴式简化十六式》的健身和技击作用),当即她就十分热心的向人民体育出版社&中国当代太极拳名家丛书&负责人推荐,准备为王老师出吴式太极拳专集,於是老师对《吴式太极拳中老年健身十六式》又进行了一些补充和修改,随同吴式太极拳三十七式和太极十三刀、太极六十四剑等,一并与载入《王培生吴式太极拳诠真》一书内。
《吴式太极拳中老年健身十六式》最大的特点,是以着重加强意念活动为主,强调内、外三合的内容,实践中普遍反映易入静,易得气、气感强。所谓&意念活动&,用王老师的话说,就是&心里想的&,从前叫&心法&。但由于各种原因,以前讲太极拳心法的人很少,大都秘而不宣。王老师出于公心,不吝把自己体悟的东西公开出来,主要是想让大家&早点儿、快点儿练出成效,及时掌握拳法核心,破除&十年太极不出门&&的陈旧观念。
&在加强意念活动方面,王老师有如下几点主要提示:
意念活动,是&心里想的&,应是&有动之意,无动之形&,或&动之于未形&;
2、人体窍位,就像针尖那么细、那么小,根据人体上下肢交感神经,左右交叉对应和生剋关系,&以意导体&,&按窍运身&,可以说,在体上的着意点小得不能再小了,不但便于舒松,更能达到&内动不令人知&的境地;
3、强调意念活动:&按窍运身&,为的是思想集中,把太极气功练好。但是过于執着、拘泥也不成,譬如&内三合&,神与意只是呼应,并不是绝对(时时)一致。瞬间合上,迅即分开,所谓&神、意不同处&;
&&& &4、还有在意念的引导下练拳,应当活泼,不可呆滞。所谓
&有意无意是真意&,练时要在阴阳之间、动静之间、虚实之间下功夫,方能渐趋上乘。
&5、最后还有一个&火候&问题,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因此,细想起来,我们老师&按窍运身&的创见,应该是继承传统,长期积累和逐渐感悟的结果。成熟阶段,上升到系统理论,应该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到新世纪的开始。他的有关论著和资料(录音、录像、门人历次课堂笔记等),足以说明这一点。
& & &比如 预备式第三动两腕前掤
杨师爷在《太极拳各式动作解说》里,是这样提示的:&&&&&&&&&&&&&&&&&
&两掌指尖微松,两腕向前舒伸,两臂即自然前起,起至与肩平为度,宽与肩相齐;指尖松垂;意在两腕,体重与视线均不变。
&1981年王老师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的教学讲义和1984年、1987年与王辉璞师叔共同编著出版的《吴氏简化太极拳》、《吴氏太极拳三十七式行功图解》以及1987年底和2002年冬,先后出版的王培生著《太极拳的健身和技击作用》、《王培生吴式太极拳诠真》,包括1991年年底在日本录制的光盘和1993年6月张耀宗在中国出版的专著《吴式简化十六式》里:
基本上与杨师爷的传授大同小异。说法虽不尽相同。只是着重强调了意念和用法,并本着内、外三合的原则,有的地方说得更细致、更具体,强调得更突出些。
&&& 如:上述&两腕前掤&这一动
,王老师在这这个时间段的教学初期,具体强调的是:
&用意念想两手指尖,使指尖关节先舒直,然后想手指肚,向手心靠拢。这时两手腕产生动力将两臂自然引向前上方平举,至手腕高与肩平,宽与肩齐为止。体重与视线均不变,意在手掌心&。
& & &又:用法:自己手腕被对方攥着时,即将五指撮拢回收,使腕部向前突出贴对方的掌心(即一贴,一离,贴就是离;离就是贴),使对方身体重心倾斜而后仰跌出。后来他在教学中,一次比一次表述得愈来愈细和愈来愈具体,以致直接强调身体具体部位的穴位的名称。
&为便于学习和掌握得更精确,我与儿子陈易合共同根据王老师在《吴式太极拳中老年健身十六式》里的文字说明,复参照老师历次讲课录音、录像和有关笔记,仔细梳理,
&&& &两腕上掤& 这一动 具体如下:
重心移到左腿时,意念转移到左臂。由松左肩开始,自肩井穴往下想坠左肘(由左曲池穴往外横划弧到少海穴),再往下到左手有反应时,两手指尖舒展伸直,左食指尖往下指一指地。意想指尖跟地面接触,然后指尖(中冲穴)回购手心(内劳宫),身体重心仍在左腿,右脚更虚。左臂放松有悠荡劲时,总想左指尖囬够手心(&中冲&回够&劳宫&),直到(大陵穴)催动左手腕(阳池穴)有往上提的劲,左腕向前、向上提起,右腕被动地跟着动,两臂自然向前上方抬起,起至高与肩平、宽与肩齐为度,指尖松垂。意念在手心(内劳宫),从这里,不难看出,此时,王老师在传授行功时,已侧重明确提到身体窍位,和&按窍运身&的方法。也就是说,&按窍运身&形成系统的理论作指导,无疑是从传授中老年健身十六式开始的。因为,他每次传授,用语虽略有不同,在书里的文字表述上,开始也不是十分尽善尽美,但基本上每一动,都已具体的提到&意想&某个穴位及其相关要求了,这是在他以前的教学和太极拳专著中,很少见到的(不是没有,而是很少如此频繁和突出)。在这个教学阶段的后期,就经常作如下提示:中冲穴点风市穴;鼻尖对准大墩穴;尾闾穴指向照海穴;大敦穴按地;商阳穴托天;气冲贴冲门;夹脊与尾闾上下对正;阴陵穴相贴;还有:曲池(往外横划弧)滚落到少海穴,肘尖(少海)往后下坠落贴地(肘要贴地行);环跳落在脚根(照海)上(是&松胯&);阳陵举上天空(过头维&&是&提膝&);他如:命门推肚脐往前凸出&&是呼,瘪小腹肚脐贴命门&&是吸(胎吸);十宣囬够手心(内劳宫)催动手腕大陵透阳池(腕打);脊背有力,能负重上百斤&&左掌劳宫扶在左腿阳陵泉,右掌劳宫扶在右腿阴陵泉,或者左掌劳宫扶在左腿阴陵泉,右掌劳宫穴扶在右腿阳陵泉(&龟缩力&);以及八法心意要诀:&掤劲命门找环跳,捛劲食指划眉梢。挤劲夹脊找前脚。按劲凭栏望下瞧。采劲玄关(两眉之间)肩井合,挒劲意在蹬后脚。肘劲劳宫找肩井(手的劳宫穴与同一侧肩井穴相合),靠劲玉枕扛大包&等等&。
& & & &(注:去年,我和儿子陈易合,共同策划,相互切磋、沟通,包括找资料,经过好几个月的时间,首先以王老师专著《吴式太极拳中老年健身十六式》为基础,并尽量参照、筛选王老师每次传授时那些比较准确、形象的语句,仔细梳理,好不容易才把&预备式起势&(四动),和&揽雀尾&(八动),以及&太极拳推手运动的几种练习方法&,顺下来了,当然,还不是十分理想。因为历次课堂上,王老师经常有些随感而发的更确切、更形象的词语,尚有遗漏。看来此事确如我全亮师哥所说,它是一项艰巨而又重大的研究课题。目前&宜粗不宜细&,必须&先重点后一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日修改稿
附:张全亮老师和陈惠良老师往来书信
几次改稿都已看过,你这般年龄还这样谦虚向学、苦练精研、博采深悟,自强不息,真是令我感动&,使我备受鼓舞。你是我学习的好榜样。我为我们门中有你这样的人才,这样的贤达而感到骄傲自豪!你我耄耋之年,还这样为振兴师门,为弘扬太极文化而闻鸡起舞,奋发图强,不图名利,倾囊传授,师父的在天之灵,一定会高兴的。
& & & 我现在还在建德讲课,明天回去,见面再谈。多保重,祝全家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张全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日于浙江建德
& & & 师哥过奖了!我跟杨森(张全亮弟子,中国鸣生亮武术文化网主编)讲,在当前,我师哥能心明眼亮,奋力闯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来,实在太不容易了!我在文章中,对您的看法和评价都是心里话,也是客观事实。您挑头,创建了一个有继承有发展、大公无私、健康明亮、亦文亦武的武学平台,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武术大业上,功效卓著,有目共睹,我真期盼同门各位,能有自知之明,公字当头,以您为中心,汇聚到一起来,切切实实帮助您做一些事。当下,您先忙自己的正事。同时一定要注意身体,马师哥就是过分劳累,近期身体经常不适。我们终归是耄耋之年的人了,务望保重!
对稿子如没有不合适的意见,建议适当的时候,可附在您文章的后面,给《中华武术》。另外像我和儿子整理的预备式&起势四动&和&揽雀尾八动&,两篇稿子,我想等您的文章刊登后,也酌情寄出,那样更能起到一种烘托作用,增强您观点的力度,当否?附上那两篇稿子。敬请审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师弟 陈惠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要评论(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请点击)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鸣生亮客服:
Copyright &
公安局备案号:110 1081859&&&&京ICP备张全亮老师为本文作者李玉江(着白裤者)指导拳架
& & & & &&日&&7日,我第一次参加了由《中华武术》杂志、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社会部,在北京昌平区香堂园国际农业观光园主办的&中华武术大学堂&第八期名家大讲堂。并荣幸地拜在中国著名武术家吴氏太极拳、梁氏八卦掌传人张全亮师父的门下。此次名家大讲堂,由恩师张全亮、太极拳名家曾乃梁、傅声远、崔仲三、刘伟、和有禄、黄康辉、张绍棠;著名技击家韩建中;著名螳螂拳传人于海主讲。著名画家、太极名家梅墨生等三位名家对太极文化、太极理论的诠释。回顾五天太极拳的学练,感触很深,感慨颇多,收获甚大。对太极拳的理论、太极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恩师张全亮的武德和精湛的技艺所折服。同时也看到了自身不足,也让我确定了新的追求目标,下面谈谈这几天的心得。
& & & & &一、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此次名家大讲堂聚集了十几位武术名家、太极拳不同的流派。平时只有在电视和书中看到的名字都出现在了面前,且能够近距离的接触;平时只有在视频上看到的武功,现在能够近距离观看;平时未听说的拳种,也能够在眼前展现;平时未听到的对太极文化、太极理论深入的解读在这里都听到了。这次参加培训学习的人数达四百七十多人,给武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和名家老师面对面的交流学习的机会,也为武术爱好者之间搭建了一座切磋交流的平台。
& & & & 二、加深了&崇尚武德&的理解。&艺&无德不立。王培生师爷对&德&有更深入的阐述,他强调要讲&口德&、&手德&、&身德&,方可&德艺兼修&、&身正则艺正&。恩师张全亮在此次培训中就两件事教育门下弟子,两件事中我都没有做好,当时我羞愧难当,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恩师要求弟子们要尊师重道、讲团结,做文明人,练和谐太极,修品德之身。
& & & & 三、受益匪浅。在这次培训吴氏太极拳三十七式之前,我跟塞北武校的杨德泰教练已完整学过,又多次去大兴让师父指点过,自我感觉良好。在给师父汇报演出时,师父给我纠正了&左右分脚&中手的姿势、&右蹬脚&时腿的姿势和第一个&打虎势&后出左脚的要领。晚饭时林师兄说&回去后,好好看看王培生师爷视频中的&下势&和&上步七星&会有很大启发&。&翘起的尾巴&再也&翘不起来了&,在学艺的过程中没有做的最好,只有做的更好,学无止境。
& & & & 四、增长了技艺,锻炼了意志,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心。培训期间,每天早晨六点杨师姐就带领我们周身活动,复习师父前一天教的课程。八点半,师父开始一招一式教练,每教一式都要把要领、心法、行走路线讲明白,难掌握的教好几遍,直到大家掌握为止。一天要练近六个小时,年轻人都强撑着,他老人家好像不知疲倦似的,一直到培训结束。师父在无极起式中把八卦掌的内功心法巧妙的揉和进来,要大家牢记&三容&&四坠&,讲到&左右分脚&时,对身体平衡的要点结合自身多年的体悟,一股脑的讲给了大家。师父的这种敬业精神、毫无保留、倾囊相授、无私为人的品质,彰显了老人家的大家风范,也是弟子们学习的榜样。师父的德艺传授,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使我更加坚定了崇德、尚武、学艺、修身的信念。
& & & & &通过这几天短暂的培训,让我找到了自己的差距,明确了追求目标。要想得到精湛的技艺,必须深入研究丰富的太极文化和高深的太极理论,更要有高尚的武德。同时也感觉到作为吴氏太极拳的弟子身上的责任,如何把太极拳这一&国之瑰宝&推广和传承,是吾辈都应该深思的问题。
我要评论(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请点击)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鸣生亮客服:
Copyright &
公安局备案号:110 1081859&&&&京ICP备吴氏太极拳的三融四坠指的什么内容_百度知道
吴氏太极拳的三融四坠指的什么内容
提问者采纳
三融:即头融天,脚融地,胸融空。 四坠:即肩(肩井穴)往腰(命门穴)上坠,腰(命门穴)往胯(环跳穴)上坠,胯(环跳穴)往膝(阳陵泉穴)上坠,膝(阳陵泉穴)往脚(解穴溪)上坠!
其他类似问题
吴氏太极拳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转载]“按窍运身”在吴式太极拳体用中的具体实施——张全亮
&& &“以心行意,按窍运身”的理论,是已故吴式太极拳技击艺术大师王培生先生,在总结数十年体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传统太极拳在体、用两个方面,都非常强调“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王培生先生在实践中体悟到的“按窍运身”,要比“以气运身”更具体,更好掌握。实践证明,用这一理论指导健身和技击,作用更为显著。王培生先生天才地提出的这一新理论,是对前人太极拳理论的一个补充、完善和发展,是对太极拳理论研究的一大贡献。
“按窍运身”,就是在拳术的体、用中,先将意念注于一个穴位,让内气自然向此聚合。随之自会循经络运行,内动外随,细心体察,向上则如气蒸腾,向下则如水洇沙,极为细腻有趣。纯熟之后,在健身上可以有效的通经化瘀,起到针灸、按摩的作用;在技击上因为我之内气,在体内细腻不停的流动,使对方之劲力无法落到实处,让对方感到如攀沙山,如陷泥潭,蹬不上劲,抬不起腿,迈不开步。功夫上身之后,越练越精,可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的神明境界。
但是在实践中,如何实施“按窍运身”的练法,目前还没有见到系统、具体的文字阐释。
关于“按窍运身”的理论,在太极拳体、用实践中怎样具体运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比如人周身有360多个穴位,以王培生先生创编的《吴式简化太极拳》37式而言,有178个动作,很多动作还要分解出很多小动作,这么多动作练起来怎样想?是一个动作想一个穴位,还是按照运动路线把分布在肢体上的所有穴位都要一个个想到,还是重点选择几个主要穴位,所选定的某个穴位应用于某一动作,对健身和防身有什么效果,要表述清楚,需要通过反复长期的实践体悟和大量的功效实例做佐证,还要用大量的文字、图片来说明。这是一个大的关于人体文化和人体科学的研究课题。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具体落实“按窍运身”的练法?我认为应该从先粗后细,先重点后一般,先原则后具体的方法入手,慢慢的学习、实践、体悟、运用“按窍运身”的练法。比如先不涉及每个动作,先从吴式太极拳在体用上的一些不变的原则入手,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所谓不变的原则,就是吴式太极拳在演练和使用时,从预备式到收式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动式还是静式,从始至终都要保持的姿态和运动程序。
&吴式太极拳在体用中有哪些不变的原则呢?我初步归纳了六个:
&一、三融四坠腹内松
三融:即头融天,脚融地,胸融空。
四坠:即肩(肩井穴)往腰(命门穴)上坠,腰(命门穴)往胯(环跳穴)上坠,胯(环跳穴)往膝(阳陵泉穴)上坠,膝(阳陵泉穴)往脚(解穴溪)上坠。
腹内松:就是气沉丹
&&&&具体地说:
脚融地,是想脚下生根,深扎八荒,意念越深越远越好。脚融地,把意念放在解溪穴,要细心体会根扎八荒之意境,想象树根融扎地到极远处时,再把意念转移到涌泉穴,意想回吸大地之精华,通过“树身”蒸发到“枝叶”;
头融天,是提起精神,想象头颅把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四肢关节都一节一节拉直、断开。拳论曰“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头融天,把意念放在大椎穴,要细心体会“大树参天生长”的气势。意念越高越大越好。枝繁叶茂根系会更加发达。想大树参天生长之势融插到极限时,在把意念转移到百会穴,意想回吸宇宙之精华通过“树身”洇润到“树根”。
&胸融空,是把意念放在膻中穴。做静、绵、深、长的深吸气,极力扩大胸容,通过深吸气意使脊髓和脊髓腔壁分开,肌肉和骨骼分开,皮肤和肌肉分开,全身毛发都要竖起来。想象整个身体像一个从内向外一层层都充足了气的皮球,在深吸气胸容不断扩大时,要细心体会“如沐春风”的感觉。待胸容扩大到极限时,稍停再做悠、缓、细、匀与吸气等速的呼气,开始进入四坠。拳论曰“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四坠,是把意念先放在肩井(穴)。然后想象三融之气化为润物无声的春水,通过肩井穴,依次向全身的骨髓、肌肉洇润,上肢到十宣穴(十指端),躯干到命门(穴)、下肢到环跳(穴)、阳陵泉(穴)、解溪(穴),慢慢把全身骨骼内外都融化为流水。要细心体会“枝繁叶茂花果飘香”的美景盛况。
三融,是“内固精神,外视安逸。”“无形无像,全身透空”。想三融可以有效的调整脊椎力学失衡,防治多种疾病。可以使脑、脊组织放松,达到除张化瘀,健脑益智的效果。
& 想三融,是亲天,是神向上、向外,是天地分开。
想四坠,是敬地,是形向下、向外,是天地交融。
三融、四坠,是三才合一,如天罩地,如地包天,覆阴而抱阳。人与万物同在天地间孕育、变化。天是父亲,地是母亲,天地就是我,我既是天地,浩瀚杳杳,杂念皆无,只有一气尚存。三融四坠也是一种掤劲。
&腹内松。就是在想三融四坠之后,再把意念转移到命门穴,腹自回收,意念全部收回丹田,想象自己是一把打开的雨伞,又收了回来。整体感觉像是站立在停泊于水中的船上,有点轻微摇晃,即进入太极佳境。三融是神,四坠是意,腹内松是气,全身内外随神、意、气之开合是力。“三融四坠腹内松”就是一个大的周天循环。是神、意、气、力的化合。
&三融四坠腹内松,是一种静态表现,主要用于太极拳的预备式,也是效果极佳的内功修炼方法。行拳过程在所有动作的运行和定势也都要尽量保持“三融四坠腹内松”的良好状态。
二、“公转自转气腾然”。公转自转是太阳与地球公转同时自转的运动规律。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运动规律,即是吴式太极拳动态的表现特点。只要动就要用意使周身所有关节都要以腰椎(命门穴)为圆心进行公转同时自转。以头为领导的上体运动是公转,以尾骶骨为领导的下体运动是自转。公转与自转是相互反方向运动,是身如拧绳、首尾相合、如猫寻尾的运动,是效法自然运动规律的运动。从整个身体看像是一个打足了气的皮球。从每个局部看又像是一部具有九曲轴,万向轮的机器,无微不利。公、自转时要保持三融四坠的状态和腹内松静的妙感,意要向内、向下,神要向外、向上。
公转自转气腾然,是一种动态的表现。
三、“内导外随神领形”。就是太极拳先辈在拳论中所强调的“先在心,后在身”“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太极拳哲理性拳术,是实用意念拳,是头脑功夫,是用意不用力的拳术。每个式子都要先想后作,先看后行。要用心意引导内气,以内气带动肢体。以眼神(包括内视与外视)领导着肢体的运动方向。“内导外随”是以阴面的穴位、经络从下向上或从上向下,带动着阳面的穴位、经络乃至整个肢体缓慢运动。其运动意念(路线)在体内时,以内视神的领导为主,其运动意念(路线)超越体外,向前后左右运行时,则以外视神的领导为主。
内导外随神领形,是吴式太极拳整体运动特点
四、“按窍运身水洇沙”。“按窍运身”的理论是王培生老师的创造,“如水洇沙”的练法是我多年修炼吴式太极拳和研究拳理拳法过程中的一种顿悟。《十三式行功心解》强调“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太极拳打手要诀》曰:“节节贯穿,虚灵在中。”按窍运身,就是在体用时选择一个主要穴位,带动内气在肢体内缓慢运动;如水洇沙,就是要想象内气在肢体内的运动是以如水洇沙(由上向下)或如气蒸腾(从下向上)的形式边洇边走,细腻入微,可以达到“想穴除疾,细腻化瘀”的保健功效。
按窍运身水洇沙,是内气在意念支配下的运行特点。
五、“单腿负重川字步”。就是在每个拳式的体用上,都要把重心垂直在一条腿上,虚实要分的十分清楚;前进后退的运动路线都呈川字步型,定势时两足像是踏在两条轨道上。充分体现出拳论中“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的要求。
单腿负重川字步,是吴式太极拳独具的步法特点。
&&&&六、“以腰使手走螺旋”。就是在整个行拳过程中无论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举手、投足都以腰为主宰,以腰为驱动。手足都不要主动伸屈,更不能盲目伸屈,不能出现分力和勉强之力。是浑然一气的整劲,并且运动的路线成螺旋形。
以腰使手走螺旋,是吴式太极拳运动程序和路线的表现。
上述六个不变的原则归结起来为如下歌诀:
三融四坠腹内松
公转自转气腾然
内导外随神领形
按窍运身水洇沙
单腿负重川字步
以腰使手走螺旋
“三融四坠腹内松”的理想穴位是:
松解溪,脚融地,根扎八荒;想涌泉,水上行,如气蒸腾
松大椎,头融天,参天生长;想百会,气下沉,如水洇沙。
松膻中,胸融空,如沐春风;天地分,无形象,全身透空。
松肩井,身四坠,天地交融;尊天地,孝高堂,泉清水净。
松命门,腹(神阙穴)自收,周身荡漾;静如此,动亦然,太极佳境。
二、“公转自转气腾然”的理想穴位:
腰(命门穴)为轴,闾(长强穴)追肘(少海穴),公转自转;动转时,神(神庭穴)内敛,气要腾然。
&三、“内导外随神领形”的理想穴位:
阴(阴面的穴位经络)内导,阳(阳面的穴位、经络)外随,动与神合;上想下,下想上,前后皆然。
&四、“按窍运身水洇沙”的理想穴位:
想要穴,聚内气,缓慢濡润;极柔软,极松静,如猫捕鼠。
五、“单腿负重川字步”的理想穴位:
想命门(穴),找环跳(穴),中正安舒;欲进退,想肩井(穴),沉肘(少海穴)动步。
六、“以腰使手走螺旋”&的理想穴位:
手脚动,以腰控,先开后合(肩井穴与环跳穴之开合);内抽丝,外螺旋,虚实分清。
上述穴位的部位、归属与作用:
解溪穴,位于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正中之陷中,属于足阳明胃经。功能:引上焦之郁热下行,可通经活络。主治:头疼、眉棱骨痛、面肿、目赤、眩晕、心烦、腹胀、便秘、抽筋、踝关节肿痛、下肢瘫痪等。
涌泉穴,位于足心,屈趾凹陷处。属于足少阴肾经。功能:通经活络,滋阴降火,补肾壮阳,开窍宁神。主治:黄疸、头顶痛、失眠、眩晕、眼花、咽喉痛、舌干、失音、小便不利、癫痫癔病等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约与肩平。属于督脉。功能:疏风清热,解表通阳,清脑宁神。主治:感冒发烧、咳嗽气喘、肩背疼痛、颈项强痛、疟疾等。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属于督脉。功能:解热开窍,升阳固脱,平肝熄风,镇静宁神。主治:头痛、眩晕、惊悸、耳鸣、鼻塞、晕厥、中风、昏迷、癫狂、高血压、子宫脱垂、脱肛、阴挺、神经衰弱、健忘、血崩等。
&膻中穴,位于两乳头连线之中正点。属于任脉。功能:调气降逆,宽胸利膈。主治:胸闷气憋、胸痛气短、岔气、气机不调、咳嗽气喘、痰多带血、肝气冲逆、心烦心悸、呕吐、泄泻、乳痛等。
&肩井穴,位于两小臂贴胸交叉,两手中指肚所指之软凹处。属于足少阳胆经。功能:通经活络,散凤止痛,疏风开胸,降逆平冲。主治:颈项强急、肩背疼痛、手臂不举,偏头痛、感冒、耳鸣、耳聋、呕吐、眩晕、乳腺炎、咽喉炎、颈淋巴结核、中风偏瘫、诸虚百损等。
命门穴,位于右肾左上角,第2、3腰椎之间,前与肚脐相对,侧与两肾相平。属于督脉。功能:兴阳益气,宁心安神,补肾固本,通利腰脊。主治:失眠健忘、头晕耳鸣、眼花、后脑痛、腰腿痛、脊强反折、五劳七伤、赤白带下、惊恐、脱肛、遗尿、尿频、遗精、阳痿、早泄、泄泻、下肢麻癖等。
神阙穴,位于肚脐正中。属于任脉。功能:安神益气,滋阴壮阳,调理脾胃。主治:肠鸣腹痛。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形疲体乏、绕脐疼痛、水肿鼓胀、脱肛、泄痢、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妇女不孕等。
长强穴,位于尾骶骨端与肛门之间。属于督脉。功能:通督任,壮阳气,通经活血,调理脏腑。主治:痔疮、痢疾、脱肛、泄泻、便秘、便血、阳痿、早泄、阴囊湿疹、淋浊、闭经等
少海穴,位于肘内侧横纹头陷中。属于手少阴心经。功能:通经活络。主治:心痛、两臂麻木、肘关节痛、手颤肘挛、腋胁痛、颈痛等。
神庭穴,位于入发际正中五分。属于督脉。功能:回阳救逆。主治:前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多泪、失眠、癫痫、惊悸、鼻炎等。
环跳穴,位于大转子骨的外上方,侧卧上腿屈膝足跟所能触及的凹陷处。属于足少阳胆经。功能:通经活络,驱风散寒,键利腰腿。主治:遗尿、糖尿病、尿潴留、膀胱炎、经痛、坐骨神经痛、腰胯痛、下肢麻癖、半身不遂等。
前面还提及了两个穴位即十宣穴,阳陵泉穴,顺做注释:
十宣穴,位于十指尖端距爪甲约一分处。属于经外奇穴。功能:活血通经,回阳缓急。主治:一切急性病之失神、吐泻、或欲吐不出、欲泻不下、喉庳呼吸困难、高烧不退、高血压、癫狂、短气不语、邪病大唤等。
阳陵泉穴,位于膝外关节下一寸,腓骨小头之微前下方陷中。属于足少阳胆经。功能:通经活络,舒肝利胆,清泄湿热。内和脏腑,外润经筋。主治:下肢痿癖、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腰膝疼痛、麻木、胁肋痛、心下急痛、口苦、黄疸、水肿腹坚、小便不利、脚气、小儿惊风、破伤风等。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吴氏太极拳83式教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