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太极拳要领?要掌握什么要领?

您的位置: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网站地址: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资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请见法律声明!当前位置:
学习陈式太极拳的要领
&&&&&&&&&&&&&十大要领是演练陈式太极拳最基本的知识,动作要领是学好陈式太极拳 的入门和根本,必须弄通弄懂,在演练时严格遵守。
一、虚灵顶劲  二、含胸塌腰  三、松腰养气  四、分清虚实  五、沉肩
六、以意行气  七、上下相随  八、内外相合  九、招势相连  十、动中
一、虚灵顶劲
  虚灵顶劲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绳
提之意。此为演练最基本的要领之一。
  要想做到虚灵顶劲,须先弄准百会穴的位置。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顶端中央的
发旋处,也即后发际正中向上七寸处,又称三阳、三阳五会、五会、巅上、天满、 维会、泥丸宫、岭上、岭上满天等,为人体之制高点。《拳论》说:&百会穴领其
全身&。虚灵顶劲就是要清气上升,虚达于百会穴。
  清气如何上长?《拳论》说:&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一势既完
,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顶劲领起来,气 归丹田,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天突、廉泉、上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
逆行而上至百会。
  何谓&顶劲&?《拳论》说:&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如果中气
不向上领,正气即塌,四肢瘫软,无所依附,犹如一堆烂泥,打拳何从谈起?
  但顶劲决非硬顶,硬顶是僵劲,非为真正的顶劲。&顶劲上领,意思如上顶破 天,不可用气太过&。太过则正气猛涌上头,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气
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
  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所以《拳论》说:&中气上提,若有意 ,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不过不及,折其中而已。&&打拳全是顶劲,顶
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虚灵顶劲,既是打拳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要领,同时又是一种拳术境界。练拳
之初,很难真正领会其意,准确把握要领,只要由招熟渐悟到懂劲阶段,内气开始 动荡,清气产生、丰盈,膀胱发热,丹田中正气浩瀚,才可真正体验灵机一动,清
气上浮,周身空灵的奇妙境界。但尽管如此,演练者从一开始,就须严格遵守虚灵 顶劲的要领。非如此,难于练好太极拳,不会产生清气,也不会有以后的清气上升
、浊气下降、随心所欲的通达和自如。
二、含胸塌腰
  含胸塌腰是在开胯屈膝的同时胸脯向内微微含住,心气下降,两胁微束,腰劲 自然下塌,周身血脉流畅无阻;要塌腰,必定含胸。两者不能分开进行,而要互为
前提,互为照应。
  含胸要含住劲,切忌胸部外挺,若胸部外挺,则会引起气拥胸表,致使自身上 重下轻,脚腿上浮,重心不稳。含劲要四面包涵住,却不是紧紧收闭,而要&胸虚
如磐&。《拳论》说:&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如磐 折如鞠躬形,是谓含住胸,是为合住劲,要虚。&&胸间松开,胸一松,全体舒畅
,不可有心,亦不可无心。自华盖至石门要虚、含住,不可令横气填于胸中。&& 胸膈横气卸到脚底,即不能,亦当卸至丹田&。也就是说在气未能贯注周身时,即
使不可能下沉直达涌泉穴,也要沉入丹田。久而久之自能周身贯通。
  塌腰不可弓腰,弓腰成驼背,经脉、骨骼弯曲受压,气血不通;塌腰又不可软
,软则失去灵劲活动。《拳论》说:&腰为上下体枢纽转关处,不可软,亦不可硬 ,折其上方得(折其中的意思)&。塌腰时,&腰劲贵下去贵坚实。&&腰以上气
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似上下两夺之势,其实一气贯通,并行不悖&。
  含胸塌腰同时进行,则击身骨节处处开张,丹田中的清气方可上长、畅通至百 会穴,下沉之气也可顺利下沉至丹田达于涌泉。周身气由丹田起,分四路出,一气
贯通。六分至心,分作两股,各三分上行左、右肩,由骨疑宫贯到左、右指;其余 四分,化作两股,各二分下行至左、右腿,经骨缝贯至左、右足趾,以保证虚灵顶
  所以说,含胸塌腰非常重要,悉心掌握,全身气血才能走通走活,必须严格遵
守这一基本要领。
三、分清虚实
  周身上下,四肢百骸,无处不有虚实之分,所以说练习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 须分清虚实。动作能分清虚实,即可灵活转化,才能耐久不疲,张弛轻重匀运转换
,不致困顿。
  练太极拳时不仅双手要不虚实,双足要不虚实,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也要 上下相随,在运动中分清虚实,左手实则左足虚,右手虚则右足实。一招一势,虚
虚实实,遍藏玄机。
  虚,不是全无力量;实,也并非全部落实,占实。只是比重各有所偏罢了。初
学者,动作可以大开大合,大虚大实,根据身体条件和年龄的变化、功夫的进步程 度即可选择练习中架或小架。比如二八分,转为小虚小实,变为三七、四六分等。
小虚小实,由于动作幅度较小,虚实转换更为灵活。
  分清虚实,但不要过偏。所谓&偏&,是指人的重心的偏心距离超出两脚内距
离的中间三分之一的范围。过偏不利于转换,易遭袭击,不易灵活应敌。分清虚实 ,不可过实,过实则迟滞;也不可过虚,过虚则浮飘,无着无落,根基不稳。
  分清虚实要注意隅手的补救办法。与人交手,偏虚偏重出隅的情况经常发生, 要注意运用隅手纠正自己的偏虚偏实劣势,随机应变克敌制胜。
  分清虚实,演练者自己要尽量做到外形隐蔽,心中明了。&心要虚,心虚则四 体皆虚,丹田与腰劲足底要实,三处一实则四体之虚皆实,此谓虚而实。&&实中
有虚,虚中有实,太极自然妙用,至结果之时,始悟其理之精妙&。&开合虚实, 即为拳经&。分清虚实,深得虚实变化要领,悉心把玩,相信演练者从中会逐步理
解太极真味。
四、松腰养气
  松腰养气是指腰部放松,以养炼体内浩然之正气,此亦为演练太极拳务必遵循 的基本要领。
  松腰养气与含胸塌腰相关联,但要领不同。塌腰指的是腰劲下塌,中气自然沉 入丹田;松腰则是指腰部松活,目的在于养护、养炼正气。塌腰时,&腰劲贵下去
,贵坚实&。松腰时,&腰中要虚,一虚则上下皆灵&。
  《拳论》说:&腰如车轴气如轮&。腰不能紧,紧则束气,全身僵直;腰部要
松,肾气才能出入畅通,身体各部位正气皆可上下相通,贯注丹田,遍布周身。清 气上升,浊气下降,上冲百会,下至涌泉,气随意动,处处开张,久而久之,内气
自然充盈。所以说,松腰即可养气。
  松腰养气,能运周身之虚灵,可以促使虚实阴阳变化,足从手运,以腰为轴, 圆转自如。与人交手,进退攻防,刚柔相济,松活弹抖,意到气到,足稳身固,无
  松腰先要松胯。胯为腰根,松胯才能松腰。胯松、腰松、气脉才能贯通,涌泉 、丹田、百会等穴位,才能一气相连。
  演练太极拳要十分重视松腰技巧,养成浩瀚之气,气自阻随功夫长,方得太极
五、沉肩坠肘
  沉肩坠肘是在松胯屈膝、含胸塌腰束肋的同时,将两肩井松开下沉,两肘随之 下塌,周身骨节放松,心气沉入丹田,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至涌泉,全身贯通,劲
  沉肩坠肘与含胸塌腰要相互一致只有沉肩才能坠肘,只有含胸才可塌腰,只有 含胸塌腰才能沉肩坠肘。否则,无法使周身之劲合为一体,运动时上下不随,内外
不合,血气不畅。
  《拳论》说:&打拳运动全在手领,转关全在松肩,功久则肩之骨缝自开,不
能勉强,左右肩松不下则转关不灵。&&胳膊如在肩上挂着一般。&&两肘当沉下
,不沉则肩上扬,不适于用。&讲的都是沉肩坠肘的基本要领。
  两肩要松下,不松下上身僵直,气脉不通,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无法完成。但 松肩不是丢肩,丢肩则不是精神;
相关章节视频
相关名家视频相关演练视频相关视频
本栏全站武师武馆排行榜
论坛最新话题
全站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太极拳网使用合作账号一键登录:
陈氏太极拳的学习要领(10)
  刚和柔的变换,从神与气上来讲,是通过隐与显表现出来的,隐则为柔,显则为刚。
  从姿势上讲,是通过开与合表现出来的。合则为柔,开则为刚(即蓄则为柔,发则为刚)。
  在运劲过程中表现为柔,在运动到落点时表现为刚。因有神气的隐显与姿势的开合,刚柔就能够充分的表现出来。
  落点是运动到达尽头之点,是神显与气聚之处,所以表现为刚。除此之外,运气转换过程则宜用柔法。
  的每个动作都是有开有合,每个开合动作都有运劲、有落点,落点要用刚劲,其它都用柔劲,以做到刚柔相济。
  这是做到刚柔相济必须掌握的原则,也是练习避实击虚,蓄而后发,引进落空,松活弹抖的基础。
  五、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
  陈氏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内家拳术,内家拳的动作都是在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的。
  意:即心意、意识。陈鑫《拳论》说:&打拳心为主&,&妙机本是从心发&,&运用在心,此是真诀&。
  &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心欲左右更迭运行,则左右手足即更迭运行;心欲用缠丝劲顺转圈,则左右手即用缠丝劲顺转圈;心欲沉肘压肩,肘即沉、肩即压;
  心欲胸腹前合,腰劲塌下,裆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刹下,裆口开圆,无不如意;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两膝与左右足皆随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不得不从乎心也。
点击查看更多: &&&&&
西洋参泡水喝的功效有哪些?西洋参泡水喝的禁忌有哪些?西洋参是人...
金桔从个头上算有大、小之分,从口味上有咸、冰糖之分,从颜色...
我要点评(0人参与,0条评论)
10天内自动登录
使用合作账号一键登录:
太极拳精选
当今社会健康是人们最关注的焦点,那么怎样在日常生...
太极拳看似简单,但是当真正学起来的时候,往往不知...
本期小编给大家推荐太极拳中的一种拳法,陈式太极拳...
现在喜欢练习太极的人越来越多,不仅因为太极是对外...
欢迎大家收看本期的太极拳教学视频,今天给大家推荐...
推荐太极拳
太极加油站怎样练拳身上才出功夫? ――访太极拳名家马虹先生 - 天下武林网
&当前位置:>>> 正文
怎样练拳身上才出功夫? ――访太极拳名家马虹先生
来源: 作者:
双击鼠标滚 字体:[
话题从如何练功开始。
&&& 我问太极拳名家马虹先生:&有人练拳三五年就出功夫,有人练拳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看上去身上仍不出功夫,你认为问题在哪?怎样练拳身上才出功夫?&
&&& 马虹先生热情健谈,他认为练功的途径很多,从他个人学拳的经历来看,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首先要明理.拳界前辈常说:&文武之道,理明则功进,功进则理更明&。&学拳先明理,理不明终为茫昧&。太极拳理主要是阴阳辩证法,其核心就是一阴一阳;表现在拳架上就是虚实开合及其转换。具体讲包含这么几个方面:
&&& 阴阳互为依存,是个整体。太极图形象,直观地表明,阴阳共处于一个圆中,合则为太极,分则为阴阳,它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台湾有位学者认为&阴阳即太极&。运用到修炼太极拳上,就要懂得动作的整体性,&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周身有16个部位,包括眼神、手型、手法、手臂、步型,步法,腿的变化、胸背开合.左右臀的翻沉、腰腹(丹田)的变化,呼吸、耳听的方位等等,打拳时都应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比如,陈氏拳的&懒扎衣&接&六封四闭&,右手的旋转动作必须靠全身的整劲配合。力点从左脚跟蹬地,经大腿,腰的旋转,力达脊背,再由肩、肘,小臂,手传到掌,指发力。这个过程就像蚕蛹或毛毛虫的蠕动,节节贯穿,&一节动,节节动&,内外相合。明白这个道理,打拳时就不会顾此失披.不散不懈,时时处处注意一个整劲。
&&& 阴阳对称,以求平衡。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太极图中的&阴阳鱼&是对称的。画太极图时也是在外圆内先画两个内圆作为&鱼头&,其余部分又是两个等分的&鱼身&和&鱼尾&.&鱼头&和&鱼头&对称,&鱼身&和&鱼尾&也是两两相对称。人体力学也讲&力的产生是成对的&,其中包括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种对称之力,可以使运动趋于平衡。
&&& 这个理念用在打拳上,就要做到上下相应,开合相应,虚实相应,&逢上必下&,&欲左先右&,&有刚有柔&,比如&金鸡独立&,左手向前上方托举时,右掌要下按;提左膝时,右胯就要松沉.它是个对应的拉劲,其好处是身体平衡,拳脚稳定,不会别人还没推你,自己就晃悠起来。与人交手时就知道有虚有实,有化有打.有虚无实会浮,有实无虚会僵;有化无打会丢,有打无化会顶。
&&& 阴阳消长,圆活应变。我们还是从太极图直观地来谈这个问题。太极图中阴鱼&鱼头&放大的部位,阳鱼恰处于&鱼尾&状,从空间来看,阳鱼在这一方位被&挤&小了.同样的道理,在另一端,阳鱼的&鱼头&放大,而阴鱼在缩小,被&挤&成了&鱼尾&.这是《易经》揭示的另一重要的运动现象,即阴阳共处于一个&圆&时,其运动规律是此消彼长,阴进阳退。阳进阴退。易者,变也,这个变化有章可循。
&&& 认清此理,打拳时就可进退自如,顾盼有序。比如推手,就能&因敌而变&,&能吞能吐&;你进我化,边引边进,上引下进,左引右进。正如拳论所言:&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杳,而左已去。&双方交手虽沾连粘随,却不丢不顶,从容应对。
&&& 练陈式太极拳的&金刚捣碓&,右拳右膝上提时,左手、左腿则要下沉;同一只手臂,手腕上升时,手指、(臂、肘关节则要下沉。这样可以稳定重心,临危不乱。
&&& 我们还可以从虚实转换来看这一变化。比如拳论中说&迈步如猫行&,迈出的前腿是脚后跟先着地,再全脚掌着地、是由虚变实.这个变化犹如&加法&。重心是一点一点&加&进去的。随着重心的前移.后腿由实变虚,就像&减法&,也是一点一点地由实&减&成虚的。两腿重心的转换呈一&加&一&减&之势,这种此消彼长是渐变,才有太极拳神韵的&猫步&。从健身来说,这种重心的渐变可以锻炼支撑腿的耐力,练成金刚不倒之身。遇到紧急情况,可以迅速转换重心,从容应对,化险为夷。
&&& 阴阳螺旋,&非圆即弧&。阴阳这一运动特征,在太极图中也有反映,太极图中阴阳鱼之间有条s形曲线.这条曲线形象地勾勒出,宇宙之间阴阳的变化呈螺旋式运动,而不是走直线。这一哲理,也是太极拳的拳理依据。拳界先辈陈鑫说:&太极拳,须明缠丝劲,不明此,即不明拳。&又说:&拳者,缠法也。&就连辩证法大师思格斯也认为&由矛盾引起发展,发展呈螺旋形式。&前者讲的是太极拳特有的运动规律,后者讲的是运动的一般规律,可见拳理与哲理相通。
&&& 理性认识是为了指导实践.用于打拳,也有诸多体现。比如,我们打太极拳时,就要时时注意开合,蓄发&非圆即弧&,肢体运动,不能直来直去。即使躯干和四肢的协调运动,也有个&自转&与&公转&的问题。就是用胸腰的立体旋转,带动四肢的螺旋运动,或是顺缠,或是逆缠,顺逆之间交替成圆.不仅外形成圆气势饱满,&非圆即弧&;就是内功运行,也应&内气鼓蔼,触处成圆&。有人说&打拳至少三个圆&,这&三个圆&是什么?
&&& 一个是手脚运行自身要螺旋式走圆;二是周身其他部位的运行也要协调地走曲线;三是造型态势也要棚圆。总之八门五步,进也螺旋(如野马分鬃),退也螺旋(如倒卷肱),慢也螺旋(如白鹤亮翅),快也螺旋(如连珠炮),用螺旋运动把阴阳之劲合二而一;用螺旋之劲,达到阴阳平衡。螺旋式运动是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正如《孙子兵法》所说:&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其运动之妙,就像一堆圆形巨石从高山翻滚而下,其惊人之势,所向披靡,锐不可挡。
&&& 阴阳变化还有其他一些规律,诸如阴阳折叠、阴阳互根、阴阳相互转化等,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 &阴阳之变,可以说是拳理的一个源头,它就像一把钥匙,对干学拳者解疑释惑至关重要。听说你对&用意不用力&、&重意不重形&等说法,有不同见解,你能开诚布公地谈谈吗?&
&&& 马虹说:我对某些拳论是有不同看法。比如对&用意不用力&这个说法,我认为它有些片面性。从我练陈式拳的实践来看,&用意&是对的,&不用力&是不对的。恩格斯说:&从静止到运动,就是力的表现。&这里讲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运动即是力的表现。打太极拳怎能不用力呢?我的老师陈照奎先生针对上述说法就曾说过:&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天下哪里有不用力的武术?&撇开单纯的发力不说,即使是&用意&的意,也是一种力的表现。还有人说:&打拳不许用力,但可以用劲。&《辞海》中说力和劲是同义词,劲也是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并无本质的不同。
&&& 我理解当年前辈所说的&用意不用力&的真正内涵,应该指是不用拙力,不用蛮力,不用直力,不用僵力。而是要用巧力,用小力胜大力。我们常说要&四两拨千斤&,这&四两&之力难道不是力吗?
&&& 马虹先生接着说,还有种说法叫做&重意不重形&、&要意不要形&。对此我也有不同看祛。我认为这说法的前半句对,后半句不准确。太极拳前辈大师都很重视拳架的锻炼,认为人体精气神的运化、锻炼.都应以拳架为依托,可以说没有拳架,就没有太极拳的一切。怎能说&重意不重形&呢?陈照奎老师就说过练拳要讲究&姿势美,劲道明,感到好像进入了一种艺术境界&。他主张拳架动作要有对称美、节奏美、开合美、螺旋美、轻沉美、气势美。技击时,要打出松活弹抖劲的丰富内涵。总之,在重意的前提下,练拳时一招一式也要有个规矩的外形,形神兼备才是我们学拳者的一种追求。
&&& 马虹先生原为一介书生,1948年从华北联大中文系毕业后.当过中学教师,以后主要从事机关文秘编辑工作,勤奋写作,1963年读了《陈式太极拳》一书后,对太极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2年在&文革&的逆境中抽身从石家庄来到北京,拜陈式拳第十代传人陈照奎为师,潜心学习陈式太极拳,历经几十年苦练,学有所成。1981年陈照奎拳师逝世后,他遵师嘱,根据当年从师学拳的笔记和个人的体悟,先后出版了《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陈式太极拳技击法》,《陈式太极拳拳理阐微》等多部著作,并在国内20多个省市和欧、美、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教授陈式太极拳。可以说是个文武双全的拳界名师。他对拳理阐述思路清晰,观点鲜明。
在和马虹先生进行拳理对话后,我说:&拳不练不精,理不点不明。搞明白拳理可以少走弯路,可以在一个高起点上进行体用。然而学拳之路并非平坦。我见有人谈拳也能说出一二,但打起拳来,就满不是那么回事,真正练出功夫就更难了。你看有什么便捷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 马虹先生说.明理可以有个正确的方向练习太极拳.明理之后,还要体用。接下来的一个环节就是&知法&。我说的这个&法&是拳理拳法的&法&,即练拳的要领、规矩和技击方法。比如松活弹抖的要领是:全身放松,再以腰脊、丹田的螺旋劲。带动全身之力、节节贯穿,集中到肢体的某个部位作为发射点,在瞬间爆发。便可产生迅雷不及掩耳的威力。这个蓄发过程.就像拧紧的闹钟发条.开关&启,就会全身颤动,铮铮作响。当然这个过程还要有虚实转换、非圆即弧、稳定重心、&一动无有不动&等要领的相互配合。特别要掌握好瞬间发力的&寸劲&,陈家沟的拳师叫&一格灵&。
&&& 掌握打拳的要领以后,还要细抠动作的规矩。陈家沟的拳师有个打拳要守&劲走三节&的规矩。上节为头,行拳时不能低头,不摆头,头要端正.&百会&穴上领.两眼平视或随动作&视敌方为主&,嘴要轻合,可自然呼吸、进而练腹式呼吸。脊、胸、腰为中节、即从咽喉至丹田为中节。行拳时不能弯腰、突臀,要含胸塌腰,松肩坠肘,气沉丹田。特别注意腰为主宰.&腰不动,手不发&。下节为大腿根到脚底。腿要虚实分明,不可双重,裆要圆,胯要松,弓步时前腿小腿垂直。脚为根,陈鑫说:&千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
陈式拳讲究&五趾抓地&,&涌泉&穴要虚、形成前后实.中间虚,可既稳又有弹性。三节劲还有上肢、下肢的三节劲,肩,肘、手;胯,膝、脚。如中节开,梢节合;梢节合,中节棚等。
&&& 明&三节&规矩后,还要注意&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进而做到&内三合&,即意、气、力相合。此外。还要注意手型,手法,步型,步法的规矩。这些动作细节都做到位。打出的太极拳才有神韵。不致把太极拳打成&太极操&。陈鑫说:&始则遵守规矩,继则化乎规矩,终则神乎规矩。&可以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 &听说你把修炼太极拳常犯的毛病归纳成&练拳诸病50例&,作为纠正不规范动作的一个提示,你能详细谈谈吗?&
&&& 马虹先生说,我曾把跟随陈照奎拳师学拳,改拳的体会,归纳成&练拳诸病:50例&。这些&病例&包括僵、飘、散、直、扁、弯腰、突臀、架肘、挺胸、低头、双重、眼呆等。每个&病例&义细分为&病症&所在,和&防治&方法.比如,&散&的&病症&是:有开无合。松懈,动作开展过大不紧凑,敞裆,缺少&内三合&和&外三合&的整劲。开出的&防治&关键是懂劲。王宗岳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武禹襄说:&始而意动、继而劲动。&懂劲身上才能出功夫。与人交手一要听劲,凭触觉,眼神来判断对方的劲路,劲力,劲点。&彼不动,己不动&。二要能引化。要能容,能忍,用&引进落空&来化解对方来力。三要能合。合而后发,合而后拨,融合对方之力,改变方向,用&四两拨千斤&。四要借力。&借力打力&,先给一点小力。逗起对方的反作用力,再用螺旋之力回敬对手。陈照奎老师把借力比作&荡千&,秋千荡到极点要回落。回落时再顺势给它一把力,秋千会荡得更高。
&&& 另外,还要弄明白劲力的结构和运行轨迹。人体力学告诉我们、&力的产生是成对的&。这种力还包括力的大小、用力方向.力的作用点。可以说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有几个劲力.比如&倒卷肱&,推掌时要有前推、外列,下塌三个劲;退步时,要有上开、扣膝、腿绊三个劲等。如果敌方突然从身后搂住自己,破解方法要有好几个劲。首先应以丹田之气催动,作螺旋式抖动腰胯劲,继而提腕、撑肘,松肩,松胯,塌腰,下蹲等,抖开敌抱之力,还可乘势用肘靠、跺脚、别腿,扭腰等劲力,反制对方。
&&&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要弄清每个动作中的劲点.劲力变化及劲力结构。特别要注意劲力的阴阳变化,王宗岳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关于阴阳的几种变化规律,我在&明理&一节中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多说了。
王宗岳还说:&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是懂劲的高级阶段。练到这种程度,还应懂内劲,要以意导劲,意领形随,使意,气,力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内外兼修,&打拳无人似有人&,&因敌变化示神奇&。练到化境,至柔至刚,静如山岳,急如闪电,这是修炼太极拳者一辈子的追求。
&&& &听说你有个修炼太极拳要过几关的说法,按照这个说法,现在我们谈过了明理关、知法关、懂劲关,你认为接下来还应闯过哪个关口?&
&&& 对话如打拳,在步步深入。
&&& 虽已谈了打拳的诸多问题,但马虹先生兴致不减。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他练拳有造诣,有功夫,也有见解。马虹先生接着说.若按闯关来说,再下面的一关就是苦练。陈品三说:&拳打万遍,神理自现。&拳界前辈的功夫都是练出来的,据说吴鉴泉大师敦拳时,要求弟子要在三年之内打满一万遍吴式拳的套路动作,把一招一势练熟、练精。陈发科每天练家传陈式拳30遍,而且练的是吃功夫的&低架子&,可以说是&学海无涯苦作舟&,歌德也说:&痛苦往往是幸福的源泉。&人们常说&一曰三餐&,我给自己加了&一顿饭&,就是每天必须用两个小时去练传统陈式太极拳,久练身上才出功夫。
&&& 苦练也有讲究。我的体会是看重练拳架,可以说拳架是太极拳的基础。我的老师陈照奎说:&拳架锻炼,是太极拳最重要的基本功。&拳架是个载体,有了这个载体,才能把各个单势串连起来,在拳架锻炼中,体会各种攻防动作的要领,进而掌握太极拳博大精深的内涵。因此,初学太极拳的人,一定不要贪图省事、贪图快,要一招一式,稳扎稳打,打好基础,一辈子受益。
&&& 拳架之外,还要练单势、练推手、练器械以及辅助功力练习。练单势.就是从拳架套路中,抽出来若干个难度较大或在实战中常用的动作,单独练习。比如,&披身锤&有7个分解动作,至少含有18个劲。单势训练时,除拆解这7个分动作外,还可着重训练动作四、五中的&右采左击,右棚左采&;动作七中的&左脚左膝里扣、左肘里合、右手上引、右肩后靠&,四劲合一,并且要把这些动作分解后交替练习,不合规范不练下一个动作。拳架套路是若干个单势的组合,单势动作训练有素,练习拳架就更充实、更有神韵了。
&&& 如果说拳架是太极拳的基础,那么推手就是检验拳架是否适合实战的试金石,单势和拳架可以自己单独练习,推手则要与人合练,身上功夫如何一交手就知一二。练推手可通过听劲,化劲锻炼自己的反应能力、灵活应变的能力,增强攻防意识。陈式太极拳有单推手、双推手,进一退一、大捋、连续进退,进三退三、进五退五以及左右旋转的圆形推手,不定向推手等。各种不同的推手又各有自己的招术、劲别,不苦练是学不到手、上不了身的。
&&& 器械及辅助功力训练,包括刀,枪、剑,棍;太极尺、太极大杆,太极球,旋转太极轮等,可借助器械及辅助训练.强化自己的功力和耐力,练成&金刚不倒之身&。苦练虽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但苦练之外,还要有悟性。悟性就是灵性,要抓住重点,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活用拳师的经验。
&&& &今天我们的对话涉及的内容很多,其要点可否概括为明理,知法、懂劲、苦练。接下来你还想讲些什么?&
&&& 对话接近尾声。
&&& 马虹先生爽快地说,最后我要说的一点,就是&练则有,不练则无&,功到自然成。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7)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淘宝旺旺: MSN:
咨询电话: &&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ad学习要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