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百世汇通杜溪朱书研究资料集

《百世杜溪——朱书研究资料集》电子版(PDF格式)
现在将(PDF格式)发布在此,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点击下载。为我提供过资料和帮助的朋友,在资料及后记中表示了感谢,如果还有什么不到之处,敬请谅解。
特别感谢安徽师大孙文光、潘啸龙、胡传志、崔达送、俞晓红、储泰松、吴振华、武道房等先生,安庆师院孙维城、朱洪先生,安徽大学王光汉先生,南京财经大学石钟扬先生,江西师范大学游欢孙先生一直以来对我的关怀和指导。感谢吴云涛、张振华、蔡昌荣、朱江洪、汪长祥、朱汉辉、吴忌、江林顺、刘鹏程、胡松本、张劲松、高典等先生对我的信任和的鼓励。感谢文广新局为本书编辑工作提供了后勤保障,县委办公室以何明金主任为首的诸位领导给我提供了学习型的工作环境。感谢刘文彬、蔡心寰、蔡昌荣、吴忌、黄奏天、陶晓泉诸先生为本书提出了很好的修改建议。感谢贵州大学张新民教授、深圳林荣华先生、山东魏恒远先生、聊城大学崔建利教授、铜陵市委党校陈兴建先生、杨贤明先生、司国庆先生为我提供了相关资料。感谢罗光耀、邓稼祥、贺金东、王金泉、周剑锋等老师给我的教益。
法籍学者戴廷杰的著作给我非常多的线索和资料,使我受益匪浅;石钟扬、蔡昌荣先生筚路蓝缕、导夫先路,功不可没。汪军先生倡明朱书作为皖江文化的首倡者的地位,厥功甚伟。桐城派著名人物方东树,桐城萧穆,蕲春陈诗,庐江章绾香、刘体仁,新昌胡思敬,宿松石葆元、石广均、汪桂月、黄修礽、徐哲人、张子元、何朴、沈冠群等先贤保存、抄录、传播、弘扬朱书著作,为我们今天研究朱书提供了基础条件。吴小如、王煜、王释非、朱洪、汪谦干等学者评介朱书,昌大了朱书研究门户。张向东、高嗣照、吴云涛、朱江洪、张向荣、吴忌、江林顺、陈洁、张振华、司舜等先生一直关心支持朱书研究工作,也应该被历史铭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大椿与朱书
大椿与朱书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华辞赋网◆中国辞赋网◆中华辞赋报◆中华辞赋家联合会◆1号台
◆竭诚欢迎您访问全球最大的辞赋电子文库――收录辞赋骈文5万篇!中华辞赋家联合会主席赋帝司马呈祥雷氏率[中赋]团队800人,向全球热爱创作辞赋与古文的朋友问好,向广大同仁致敬!
 当前位置:&&&&&&&&
按文章标题
按文章内容
按文章作者
最新上传文章查询视窗
用户名:密 码:
《赋苑琼葩》(千家赋选)
中国新赋运动第一发起人
中赋主席?赋坛领袖?赋帝
&&&○- 今日文章:0
&&&○- 文章总数:28280
&&&○- 今日访问:22739
&&&○- 本周访问:106963
&&&○- 本月访问:22739
&&&○- 访问总数:
双击自动滚屏
◆百世之人――漫谈清初文学家朱书 / 陈洁
发表日期:日&&出处:中国雷池研究院 院长 雷池龙 审辑&&作者:陈洁&&本页面已被访问 242 次
――漫谈清初文学家朱书
清初文学家朱书被同代文学家戴名世称颂为“百世之人”。
朱书生于顺治甲午年(1654年)十月初一日寅时。名兴元,又名世文,后改朱书,字字绿,一字紫麓,号恬齐,别号杜溪。朱书族祖是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鄱阳奉诏始迁宿松县,落户许岭杨西坂(现名矮脚村),二世洪公南迁杜溪朱家大屋,六世东迁黎树坞。据朱氏宗谱记载:“朱书自幼神慧非常,过目成诵,博文殚见,经书子史无不通晓,诗、古文、词皆其所长。尤长于古文诗、古文。时文稿皆有专集。”二十岁时就在家乡许岭梨树坞盖起茅庐设馆授课,并行走九姑杜溪,凉亭严恭山办学育才。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他与戴名世等人先后选贡入太学。太学期间,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学识结交了很多闻名京城的文朋诗友,开阔了视野,豁达了胸襟。但清初满人无端排斥汉文化,让汉族文人们处在压抑和抵触境地。康熙戊辰年(1688年),三十四岁的朱书决定出游,寄情山水。十余年,足迹踏遍了两畿、燕秦、燕梁、秦楚、闽豫、江浙诸地,即当时全国十五区的三分之二的地方。所到之处,凡见到的奇山、奇石、奇水、碑碣、古迹都做了详实的记录。他只带一名书童,一匹白马,风餐露宿,雨淋日晒,有时千里无人烟,有时还会遇上响马盗贼,有时进村入寨还招受犬欺,可谓历尽了千辛万苦,但朱书不畏艰难,对沿途的山川景物,里俗风谣都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比明代的地理学家、探险家徐霞客考察的区域更广,时间更长,所载内容更丰富。
康熙庚辰年(1700年),朱书游历了十二年又回到了故里,在宿松白崖“史公祠”旁借了一间茅屋,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写下了二十多万言的《游历记》,只可惜这部巨著现在大部分已散佚,仅存“燕秦之道”。总之,朱书一生著述浩繁,笔者所知的就有《杜溪文集》、《杜溪诗集》、《恬斋日记》、《恬斋记闻》、《恬斋漫记》、《恬斋诗文集》、《游历记》、《松鳞堂偶钞》、《寒谭琐录》、《谋野录》、《古南岳考》、《增批注释(东莱博议)》、《朱字绿古文钞》等问世。在荣登进士之前,朱书卓荦的文学才华,早就受到当时各家的推崇。《杜溪文集》就是戴名世作的序,在序中,戴名世赞朱书“才气横绝一世”,文章“奇伟博辩”,称朱书是:言行高尚,时人景仰;道德文章,千古流芳。后来戴名世《南山集》成书后,也是请朱书等人为其作序。所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月《南山集》文字狱案发,朱书受到牵连,《杜溪文集》等书籍亦成为禁书,同时遭到焚毁的厄运。好在朱书在案发前四年――康熙丁亥年(1707年)六月十九日亥时,就在北京病故,冬月已运回了故里。虽然,《南山集》案发后,戴名世杀了头,方苞被流放,康熙没有下旨掘朱书的坟鞭其尸,就很幸运了。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运灵柩途经南京停留数日,宗堂以下的官员都来灵前作了祭拜,回到宿松后,府县都派来了官员悼念,丧事办得还是很庄重,墓地选在机枫树嘴,葬在其祖母墓侧,墓志铭由方苞撰写,墓前还凿刻了青石华表。
作为一代文学大家,朱书之所以没有载入清史,笔者认为与当时的文字狱有着很大的关系。然而,历史的尘土难掩朱书的功绩和成就,拂去历史的尘灰,我们可以看出,朱书的成就不仅在当时显赫一时,而且在今天依旧闪现出熠熠光辉。
一、朱书是挖掘宿松历史文化的先行人
朱书出生在清初,一直生活在古松兹这块热土地上,对于民众的疾苦,社会的的变革和动荡有着深层次的感悟。作为一位穷秀才,一直在家乡办学育才,对乡土的一草一木都深深眷恋。他三十岁左右才离开宿松,游历十几年后又回到了宿松,整理完成了《游历记》,死后又如愿归葬故里。
他对故乡的热爱表现在他对宿松历史文化的整理和挖掘。在康熙时期,他主修过《宿松县志》。这部县志记载的历史资料、人物传记、历史事件是最多最全面的,时至今日,宿松人以有这部康熙版县志而引以为豪。当时县志没有文征,但朱书编著了一本“仙田诗在”,收录古今墨客骚人在宿松所写下的诗篇。再者,笔者查阅现存的清末手抄本《杜溪文集》,里面共有59篇著作,就有十几篇是记述宿松人物、地理、水系、山寨,宗谱、姓氏、祠庙的。例如:《春江赋》就提到了小孤山和桑落洲;《瑞谷赋》就提到了松兹令张何丹;《石氏世谱序》、《振英祠碑记》就提到了宰相石良的功绩;《泊湖口新设营讯记》,就提到了孟宗为雷池监,宿松有二条水系是雷水之源,《明中丞金丽阳先生传》写的是宿松明代进士金忠士;《狄梁公祠堂碑记》,记载的就是唐代狄仁杰到过宿松乌池至泾江口;《先考仲藻,府君事略》,就考证了宿松有的氏族是在洪武年间从江西瓦屑坝迁徙而来的;还有《亡妻沈长君事略》、《记家谱》、《皖寨记事》、《阽壁答言》、《凿山古洞赋》等等,可以说朱书在整理、挖掘宿松历史文化方面是先行者,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面世传承,裨益后世。
二、朱书是倡导皖江文化第一人
安徽称皖,其主要原因是早在春秋时期的周代,安徽的西南地区被封为皖国,驻地在现在潜山县一带,故此,皖西南一带古时山称皖山,水称皖水。古皖文化历史悠久,有两千余年历史,但时至今日,对“古皖文化”学术研究浮于表层,论著极少,学术认可度还不高。所以,三百多年以前,朱书倡导皖文化,是有一定道理的。长江安徽段四百一十六公里,朱书将其称之为皖江也是有根据和说服力的。虽然元代以后,土著皖人不多,大部分族民从江西等地迁徙而来,但皖地并没有大的断层和衰落。朱书记载:“灵秀所钟,扶舆郁积,神明之奥区,人物之渊薮”。同时朱书也发现,虽然皖江地段文化、经济、政治一直繁荣鼎盛,人物聚集,但史志对皖人记载甚少,他查阅当时的《江南通志》,安庆人物,明以来不过一百余人,《府志》十八卷,人物仅两卷,只有五、六百余,人各数语。有一次,朱书在北京史馆,问起史馆官员,可有金忠士传,史官回答从未见过,朱书非常失望,因为金忠士是宿松人,是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的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不但民歌德政,而且还有很多诗、文问世,朱书只好叹道:“能传者不传矣”。作为当时太学士,朱书深感传承皖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写道:“经盛于汉,诗盛于唐,文盛于宋,吾皖必多其人,而传者寥寥,何也?毋亦后之人不能表。”的确是后人之过。不去挖掘,不去传承,不去记载皖人之能,何以彰显皖人之事呢?!于是,朱书下决心要编纂一本《皖江文献》,率先扛起了传承和弘扬皖江文化的旗帜,并发出《告同郡征纂皖江文献书》。他请求安庆六邑有识之士参与皖江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号召:“共为揽缀,或行状、事略、传记、谱牒、碑铭之文,乞赐邮寄。其有先贤奏疏、文集,并望借览、抄录、纳还原本,不敢敝污,同襄盛举,以垂不朽,幸甚!幸甚!”朱书的呐喊声穿越了三百多年的历史时空,依然回荡在皖江大地。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文字狱和焚书坑儒,扼杀了文化的发展甚至造成了倒退,但终究阻止不了皖江文化的崛起。皖江有识之士承前启后,这也是桐城派形成的根源和历史的必然,虽然,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朱书已死,戴名世杀了头,方苞被流放。七十年后,以姚鼐为首的大成人物,在注重梳理和整理的基础上,完善了一个地域性的文化体系,并发扬光大,这便是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的桐城派。姚鼐不仅继承了桐城派文风,而且,将桐城派推到了一个鼎盛的高度。
三、朱书是汉文化的传承者
朱书是具有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的一位学士。对古代的儒学经典、诗词歌赋、山川史话都非常喜欢,并精心研读。他不仅是一位传承者,而且还是一位开拓者,十二年的游历,就是要考察祖国壮丽秀美的山河,开拓思路,记载前人所未著述之事,弥补史书之足。“圣人之理,无不于游乎”,这是他的指导思想。所以,在《游历记》自序中开篇写道:“仿桑钦、郦道元以道理为经,以见闻为注,作游历若干卷”。朱书所指的桑钦,是汉代《水经》的作者;郦道元是北魏时期《水经注》的编者,《水经注》文笔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学的优秀代表,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著作,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朱书认为桑钦、郦道元著述时期,社会比较动乱,《水经》记载的地方大部分他们都没有“身临其境”。所以朱书不畏艰难困苦,下决心走完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朱书以实际行动在传承的基础上拓展了汉文化广阔领域和无限空间,他的鸿篇巨著《游历记》就是最好的佐证。
再者,作为学者的朱书对好的书籍从来爱不释手,总是以“人心之文,不可草草读过”的理念去学习、钻研和独立思考。他评点《东莱博议》是一部优秀儒家论著。评论虽是春秋史事,但该书内容涉及社会伦理、治国方略等诸多问题。朱书以文学家的眼光、史学者的观点提出自己对《东莱博议》的疑惑,开篇就引用了魏冰叔的话“古人之文,自左史而下,各有其病,学古人者,必知古人之病而力洗涤之”。故此,他史笔千钧直言不讳地对《东莱博议》进行了增批注释,并以自己的学识、观点给予了评点。这既校正了历史视觉,也丰富了《东莱博议》的内容,不但震撼了当时的文坛,同时也给后学者留下了完美的读本。民国期间,上海“广益书局”还将朱书《增批注释(东莱博议)》刊印成书发行,被很多图苑书馆收录为馆藏图书。
四、朱书是一位有民族气节的文学家。
清初是满汉文化融汇的特殊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满清贵族一开始入主中原,采取血腥镇压人民手段,对汉文化持排斥和打击态度。朱书自幼在父辈的熏陶下,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教育,由一位乡村教员选贡进入太学,深知民间疾苦,怀有强烈的民族情结。青年时他虽不能奔走呼号举旗造反,但压抑的情绪终归是要释放的。在他早期所撰著的诗文中,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他的民族气节。朱书在撰写他父亲生卒年月时,注明生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八月十日,卒于乙卯年十二月二十日。卒的年月用的是干支纪年,就是不署康熙十四年。再者在赞颂汉代松兹县令张何丹《张公雩社》诗中,最后几句朱书是这样写的:“新莽不诛,宜乎大旱遍天宇;臣宁⑺溃腹侨飧嗪淌颍蝗逃朊ТΑ薄;褂性凇锻罱卫兰恰分兄冈鸱段幕⒉豢乖笆秩贸霭睬焓歉霾恢也蝗实男∪恕V焓樾吹溃骸霸粗粒嵩队诮蕖V纯鬃又逭撸矣谛夭唤鲆云シ颉⑵ジ局×赂胖欢谖幕⒈玻萦芯藕现詈畈灰员抵遥詹坏梦街室病薄L乇鹬档靡惶岬氖侵焓楸氏碌钠哐怨怕伞兜切」律健罚恍葱」律降钠娑老招悖墙栉锸慊常煌抡媲槎罂臁1收呓娜迹允径琳咂菲阑匚丁!氨狈缯鸾辔瑁桌伺奶焓粕跖M粗圩泳⊥t担孕」路晌抻稹Nつ甑美细福帘鄄皇苎艉钗辍L谏硪灰队驴杉郑菟腥缂脲蟆I接氤そ俪胖簦烊痪硎薮缤痢:文瓯庇缗砀惑恋ぬ萘牟嘉洹?僖挛Bチ俣锤悦б黄斟居睢=先荷搅惺厝缯岫捉啊I缴窈γ那眨槠祠媛Q击鼍鼓。昔年战争连广拒,至今石骨留铁柱。江关上游赖门户,风涛盘涡自吞吐,茫茫遗恨终千古。”
朱书本想游历后隐居乡里,著书以终。但在十几年的考察中,不仅深切了解了华夏历史,而且体会到了康熙王朝改变了前期的野蛮政策,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康熙四十一年(1704年),朱书欣然接受方苞等人的邀劝,参加顺天乡试而中举。登进士后,应诏入武英殿任翰林编修,参加了《佩文韵府》与《渊鉴类函》等书的编纂,从此,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垒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朱书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功绩谁也抹杀不掉!正如戴名世所言:“吾所著之书传于后世,而后世之人读吾之书如吾之謦咳乎其侧,是则吾之身且与天地无终极而存也。百世之人巳属之字绿”。
◆辑者简叙
&&& 当今“辞赋热”掀起者赋帝其人简介:(赋帝名片)
&&& ①中赋0-20号平台 赋帝骈尊古也司马呈祥潘氏 总编审
&&& ②中国兴赋第一人 赋坛领袖 弘骈先驱 元勋辞赋文化推广家
&&& ③千城赋 千校赋 千山赋 万水赋 百阁百楼赋 总设计师 兼 执行官
&&& ④中国新赋运动第一发起人 中华辞赋家联合会主席 兼 中华赋学院院长
&&& ⑤辞赋文化出版商 网络辞赋首席编辑师 中华辞赋(第一)网及其20网组建者
&&& ⑥《赋苑琼葩》《千城赋》《中华新辞赋选粹》《中华辞赋报》总纂官 兼 主编
&&& ⑦第一辞赋收藏家 中华辞赋最大文库集大成者 辞赋骈文资源大规模系统化整理者
&&& ⑧当今“辞赋热”掀起者 总策动师 当代中华辞赋复兴与繁荣的导启者 开拓者 建树者
&&& ⑨中国著名辞赋家创作集团 团长 兼 总指挥 当代主流辞赋家群体 精英代表卓越领导人
&&& ⑩著名辞赋家 骈文家 古文家 学者 河南理工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 赋帝骈尊古也潘承祥&◆联系方式
&&& 投稿邮箱1:& 投稿邮箱2:& 短信手机:
&&& QQ1:&& QQ2:& 群QQ1:& 群QQ2:& 群QQ3: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
|&&|&&|&&|&&|&&|
联系地址:中国文都   联系电话:
交流QQ群号:   联系人:赋帝司马呈祥 赋后上官妍姝 投稿邮箱: 和
法律顾问:徐达全 网站维护:中赋公司 备案登记号:皖ICP备号 注册备案时间: 中华辞赋网创建于日 中华新辞赋运动由是嚆矢 发起人:潘承祥 孙继纲 谭杰 周晓明 黄少平 等   戴名世与朱书
&当前位置:
戴名世与朱书
【字体:&&】 
日16时46分
  公元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暮春,英姿勃发的桐城秀才戴名世从安庆乘船沿江而下,赶赴南京参加甲子科乡试,和煦的暖风将一叶孤舟从宜城&&直吹送到繁昌城外的旧县港口。薄暮时分,有几只小船停泊在旧县江边。此时,戴名世伫立船头,吩咐船夫系好缆绳,正欲下船,蓦然看到早有两个书生翩然携手立于江岸。一书生闻戴名世与船夫叙话,便主动上前寒喧。于是,中国清初的两位文化名人&&桐城戴田有(名世)与宿松朱字绿(书)戏剧性地会面于&江皋孤艇&之边、&荒烟落日&之下。
  事后,戴名世作《送朱字绿序》,以说部体记录了他与宿松才子朱书这次会面的场景,他饱蘸浓墨写道:&岁在甲子,余浮江往金陵,舟次旧县登岸,与舟子相与语。有两生携手立江干,闻余言,前问曰:&子得非桐县人乎?&余曰&是也。&一生曰:&桐有某秀才,子岂尝识之?&盖余姓名也。余曰&足下何郡人,乃识秀才?&生曰:&吾宿松人也,素知秀才,故问之。&余曰:&足下家宿松,亦知宿松有朱字绿者乎?&生曰:&我是也。&余曰:&戴秀才,即我也。&因相视一笑。至余舟中,各道平生,则皆大喜过望&&&
  朱书也写了一首情真意切的七古《旧县遇桐城宋潜书述学宪刘木斋先生相知之意感作》,定格了此次他与戴名世邂逅的那一幕:&赭圻城西江接天,停桡系棹舟相联。偶上江干步斜日,忽惊乡语何翩翩。拱手致词一借问,云是皖桐家相近。初试冠军同联s,琅e先生亲授训&&&
  原来,同为安庆府籍的戴、朱两才子,受知、拔擢于同一恩师,他就是山东诸城人安庆府学宪刘木斋,单名果。戴名世在未举之前,其文名早已远播江淮之间,尤其是深得学宪刘果的青睐;同时,朱书的文章也早为刘果所垂青,常常笃念不忘其名。戴名世在拜谒学宪时曾不止一次听到他对朱书的褒奖。戴名世曾深情地说:自我在学宪府中听说字绿的姓名并见其文章,至今已四、五年了,始终萦怀于心,以未能一晤为恨,字绿对于我也是这样。朱书在他的《南山集序》中也写道:&余与戴君田有名世皆生霍山(天柱)之麓,东西相距皆二百里而遥,皆迂拙无用于时,而自力于古文,以取正于天下而待于后世,则皆有其志。&可见两人志趣相同,且互为倾慕,神交已久。
  两位新友在他乡相遇,欢然定交,从此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交往。他们在疲于应对科举场屋做好时文的同时,还致力于古文创作,为桐城文派的创立充当了先驱。朱书对戴氏文章的推崇和深厚的友谊,在戴名世《南山集》付梓时,欣然为其文集作序:&夫岱之灵发于圣门,嵩之灵发于甫、申,华之灵发于杨震、郭子仪之属,而霍卒无所T谌朔揭灾褥胫恢炼苫羯街睿诨羯秸圆蝗栌谑乐幸宰岳郑嘤胩镉心耸噬浼洹S嗖蛔愕酪玻镉幸嗖恢艿被羯街橛敕瘢咳欢湮闹阋圆恍啵蛴喙讨溆牖羯酵牢抟梢病&戴名世对朱书也称许有加:&字绿之才气,横绝一世,其奇伟博辨之作,视余不啻倍蓰过之。&&今得字绿岿然杰起,即余亦可以辍笔。&更甚者,戴名世在那篇名垂千古的《杜溪稿序》中称朱书为&百世之人&。他说:&世有一世之人,有百世之人。所谓百世之人者,生于百世之后,而置身在百世之前。&&自尧舜至今凡三千余年,而吾之身已三千余年而存矣。而吾所著之书传于后世,而后世之人读吾之书,如吾之謦跗洳啵窃蛭嶂砬矣胩斓匚拗占嬉病&这是戴氏的远抱。然而,他自以为不能成百世之人,只有朱书才能担得起这一称号:&以余之幽忧多疾,精力渐衰,回首曩日著书之志,已自废弃,所谓百世之人已属之字绿,而余之与朝菌蟪蛄相去几何?&
  戴、朱二人以文会友,以文结交,在长达三十多年的交往中,诗文唱和,以伯牙子期之情怀,相知相勉,交谊笃深,展现出让后人景仰的君子风范。
稿件来源:
桐城新闻网
  相关新闻
24小时新闻排行
| 广告服务 | |
| 网站律师
中共桐城市委宣传部主管 桐城市新闻信息中心承办
皖网宣备080007
网站信息未经允许,请勿复制或镜像热线电话: 传真:
地址:安徽省桐城市府广场 支持:李光南先生拜谒朱书墓 - 宿松新闻网
  当前位置:
李光南先生拜谒朱书墓
【字体: 】
日08时56分
【视力保护:
  12月18日,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庆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黄梅戏学校副校长李光南先生应安庆市国土资源局之邀,到宿松县国土资源局许岭国土所体验生活。期间,李光南先生拜谒了位于许岭镇的清朝翰林院编修朱书墓。
   朱书(),清初学者、文学家,倡导皖江文化的第一人,一名世文,字字绿,号杜溪。安徽宿松人。自幼聪颖过人, 10岁能诵许多古典诗文, 20岁即在杜溪(今宿松九姑乡)和严恭山(今宿松县北三十里)设立书馆。31岁,结识桐城派先驱戴名世,订为文字友,几年后选贡入太学,中年游历全国,写下《游历记》二十万言,今大部分已散逸。其著述甚丰,有《朱杜溪稿》、《杜溪文集》、《杜溪诗集》、《恬斋日记》、《恬斋记闻》、《恬斋漫记》、《恬斋诗文集》、《游历记》、《松鳞堂偶钞》、《寒潭琐录》、《谋野录》、《古南岳考》、《评点〈东莱博议〉》《朱字绿古文钞》等问世。编纂有《宿松县志》、《仙田诗在》等乡邦文献。康熙四十二年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参与纂修《佩文韵府》。其卓荦的文学才华,受到当时各家的推重,尤其与戴名世、方苞过从甚密。戴名世称他“才气横绝一世”,文章“奇伟博辩”“即予亦可辍笔”,许他为“百世之人”。他在为《杜溪稿》所作的序中表示:“苟有撰者,必正于字绿而后存,则予之文且赖字绿而传也”。后来,《南山集》成,戴果然求朱书为其作序。1707年,病逝于北京,方苞为撰写墓表。 (图文/张妙安)
  图为李光南先生向陪同人员介绍朱书
  图为李光南先生巧遇朱书后人,了解朱书当年在此讲学的历史
  图为李光南先生仔细查看朱书墓碑上的铭文
稿件来源:
宿松新闻网
宿松新闻网
  相关新闻
  24小时新闻排行
  热点图片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世物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