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农村集体 三资经济发展空白难题

您现在的位置:
武汉市社:顺应经济发展趋势 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日
  近几年,是武汉市供销合作社工作的特殊时期。过去盲目投资导致新旧矛盾交织激化,企业连续多年亏损,债务负担沉重,法律纠纷众多,安全稳定隐患复杂,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使供销合作社的工作面临很多困难和压力。但是,在全国总社、省社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新的供销合作社领导班子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坚持遵循市场规律,顺应城市经济发展趋势,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迎来了近些年来发展的最好时期。继2008年实现全系统大幅度减亏后,2009年市社出资企业一举扭转多年巨额亏损的局面,实现利润596万元。管理体制基本理顺;企业改革逐步深化;遗留问题基本解决;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企业文化显著提升;安全稳定势态良好;凝聚力、向心力明显增强;供销合作社的形象、地位得到了优化和提升。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解放思想,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思路决定出路,要实现武汉市供销合作社的健康持续发展,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最基础和管长远的工作是解放思想观念和解决发展思路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开展解放思想、实践科学发展大讨论,紧密结合社情,提出了&破除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坐井观天的思维定势,牢固树立改革创新、开放合作的观念;破除安于现状、患得患失、怕肥水流入外人田的守旧心态,牢固树立抢抓机遇、长远发展的观念;破除求稳怕乱、依赖政府、观望等待的畏难情绪,牢固树立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观念&,确立了不图虚名、讲求实效、稳中求进、放开搞活的工作思路。
  (一)推进改革,理顺体制机制。
  从完善体制、下放权限入手,按照《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着手理顺供销合作社与集团公司的管理体制、减少管理层次、还企业自主权,作出了撤销&社务中心&、废除财务&四统一&,完善四个方面管理体制和下放八个方面权限的决定。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结合社情,精减了集团公司人员、撤销了内设机构、实行了市社与集团&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较大幅度提高了管理效能,进一步还原了企业经营自主权,激发了企业活力。今年,我们针对企业改制不彻底的实际情况,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制定出经营者参股、股权激励的改制方案,对一些资产、资金与集团公司一时难以明晰关系的企业,创造性地提出了模拟股改的方案。
  (二)化债减负,改善资金状况。
  采取处置零星、低效的资产,偿还部分银行贷款,减少贷款规模;调整贷款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协调多方关系,争取政策支持,化解历史债务;争取政策扶持,缓解企业资金矛盾;基本理顺了集团公司与各企业的资金往来关系,有效地提高了资金运营效率,确保了资金安全。这一系列的工作措施,有效降低了资产负债率,改善了财务状况,大幅度降低了财务成本,逐步改变了全体职工为银行&打工&的状况。
  (三)维护权益,解决遗留纠纷。
  按照维护供销合作社权益、不留后遗症的原则,依法依规,着力解决了几件事关供销合作社生存发展的大事、要案,避免了新的矛盾发生,保全和盘活了一大批资产。近两年共解决各类法律纠纷和遗留问题11起,涉案金额2亿元。通过股权转让、民事调解、司法诉讼等经济、法律手段,消化了包袱,斩断了&亏损源&,收回了历年拖欠的款项,维护了供销合作社的权益和声誉。
  二、顺应城市经济发展趋势,突出抓好专业市场建设
  武汉市供销合作社的市场建设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培育与发展,基本形成了大中小市场相匹配,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相结合的大市场流通格局,成为供销经济发展的支撑。全系统现有各类市场33个,市场建设面积32万平方米,市场交易额100多亿元,以市场为主的资产经营收入年近6000万元。
  (一)资产重组办市场。
  将原3个分属不同公司的市场进行资产重组,组建成立武汉西汉正街市场群中规模最大的综合市场,市场占地面积11?2万平方米,经营面积6万平方米,下设粮油、洁具、石材和建筑材料等4个专业市场,汇集国内外客户近千家,经营商品近万种,年交易额25多亿元,其中&武汉粮油第一市&粮油批发市场日实现粮油交易量400多吨,年交易额近16亿元。
  (二)开放引进办市场。
  在办市场过程中,将着力点放在引进资金、引进大户、引进品牌、引进先进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方法上来,允许经营者持大股和自然人投资入股,成立武汉黄鹤楼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在汉口、武昌兴办武汉茶市和陆羽茶都,吸引全国各地600多户茶商入驻,年交易额近10亿元,占全省茶叶交易总量的50% 左右。
  (三)创新平台办市场。
  顺应武汉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现代物流发展的形势,武汉市银鹏纺棉公司以变应变,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办武汉城市圈棉花交易市场,实行&撮合、现货、期货&交易三网合一,开展仓单质押业务,年实现电子撮合交易量25万吨左右、交易额30亿元,仓单质押近5万吨。
  (四)突出特色办市场。
  抓住武汉集邮市场重新选址的机遇,引入创办武汉收藏品市场,主营邮品、钱币、磁卡、古玩、字画、珠宝、玉器、像章等各类收藏品及工艺文体用品,经过几年的培育,成为武汉市发展荆楚文化特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举办了全国第十七届票证收藏展示交流大会。突出旧货特色,立足二次消费,开办武汉旧货调剂中心两个分市场,开展家电、机电设备、厨具、家具、银行抵债物资等二手商品调剂,年交易额近5亿元。
  近年来,一方面,我们通过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完善功能,巩固、提升现有市场规模、档次,保持了资产经营稳中有升;另一方面,顺应城市规划建设发展要求,加快资产开发步伐,积极寻求市场转移与提档升级。今年上半年,武汉一环线内香港路&武汉供销大厦&开发项目和同地段占地30多亩的新永安装饰建材市场开发项目顺利签约,如果顺利两年多时间完工,将成为武汉市供销合作社的标志性建筑。
  三、围绕中心工作,高举服务三农旗帜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为农服务,加快农村流通体系与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争作为树形象。
  (一)构建农村流通网络,突现服务功能。
  将&新网工程&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相结合,因地制宜,采取&外引内联&,借势借力,整合资源,改造提升传统经营网络。近年来,新建、整合各类流通网点2800个,乡镇一级网点覆盖率由前几年的不足40% 扩张到现在的90% 以上,村级网络覆盖率70% 以上。其中:&武汉供销农资&品牌农资店达到820个,供销合作社供应化肥占全市化肥市场需求量常年保持在65% 左右。
  (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采取鼓励基层供销合作社职工领办、培植龙头企业带办、建设农产品基地引办、引导农民经纪能人兴办等多种措施,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97家,入社农民达2.6万人;领办农产品经纪人、棉花、茶叶、农业生产资料等行业协会25个。拥有&鲁公山&西甜瓜等名牌农产品商标8个。
  (三)开展扶农助农活动。
  连续三年开展扶贫助农免费送肥下乡活动,受到了党委、政府的肯定和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今年7月,武汉市连降暴雨,远城区遭遇严重的洪涝灾害,我们迅速启动防汛救灾预案,紧急调运化肥和采购编织袋、铁锹、铁丝、应急灯等防汛物资,第一时间投入抗灾救灾工作。赶赴洪涝重灾地区,慰问当地受灾农户,现场向灾民捐款7万余元,另外免费赠送100吨化肥,帮助农民灾后生产自救,当地新闻媒体给予了及时报导。
  有为才有位。通过系统上下的努力工作,供销合作社的地位作用得到了充分展现,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也赢得了空前的关心、重视与支持,比如政府每年给予农资淡季储备补贴800万元,今年又给予农资网络建设专项资金500万元,还有其他一些补贴资金。现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凡是涉及三农的调研、考察、会议,都点名要供销合作社参加。今年,鉴于供销合作社已有的工作成效,市委将供销合作社&农资放心工程&写入了市委1号文件,将&农资中心店&建设纳入了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四、履行再生资源行业管理职能,恢复扩张行业阵地
  武汉是国家批准建设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示范区,我们抓住机遇,努力恢复并扩张再生资源行业阵地。
  (一)制定标准,掌握行业话语权。
  制定行业标准是保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掌握行业话语权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认真开展再生资源行业标准化建设,由供销合作社起草的《武汉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场所建设与管理技术规范》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作为武汉市地方标准(DB42/T529-2009)正式发布实施,填补了湖北省在这个领域的&空白&。
  (二)争取职能,掌握行业主动权。
  负责起草《武汉市再生资源管理条例》,广泛征求意见,做了大量协调工作,条例明确将再生资源行业管理职能委托给供销合作社。市政府发文明确成立全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供销合作社,市财政也拨出专项经费。各区人民政府相继成立了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主管部门,同时明确凡是有供销合作社的区,供销合作社就是行业的管理部门。
  (三)编制规划,明确行业发展方向。
  修订完善了《武汉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方案》,通过严格筛选,确定由武汉循环经济研究院编制并完成了《武汉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规划到2013年在全市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运作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站点2200个,实现90% 以上的再生资源回收从业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90% 以上的再生资源进入指定的市场进行规模化的交易和集中处理,在全市形成以&社区回收为基础,集散市场为核心,加工利用为目的&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目前正组织专家论证《规划》,报市政府审批后发布实施。
  (四)积极作为,筹划再生资源产业园区。
  本着流动开发、分步实施和边招商、边开发的原则,积极筹划用地5000亩、总投资额8亿元的武汉市再生资源产业园项目,建设周期三年。目前,项目建议书已报市发改委批准,一期占地2000亩的选址工作已达成初步协议。
  回顾这几年来工作,我们有这样几点深切体会:一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打基础,管长远,实现稳步健康发展。二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放开搞活,充分尊重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引入市场经济的运行体制和管理机制。三是必须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培养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塑造供销合作社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四是必须坚持民生为本,促进和谐,着力解决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化解各方面的矛盾。
  (实习编辑:谭思嘉)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公有制经济的主体,是保证广大农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和村级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村级集体经济能否发展壮大,既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长期存在的一个深层次问题,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桐乡市通过探索实践,形成了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难题的案例。
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关注的难点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任务十分艰巨的形势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维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受到普遍关注。
1、村级支出刚性上扬,收入来源渠道不广。从现状看,村级集体经济基础总体薄弱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村级支出呈现刚性上扬态势,出现收入结余减少甚至“入不敷出”现象。特别是在村基础设施、村公益事业建设和村干部报酬等方面的支出大幅上升,从调研结果看,一个人口数3000左右的村,维持基本运转每年至少需要30万元。一些年可支配收入低于30万元的村在建设公益事业、为村民办实事方面,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来源由于受村办企业转制、农村税费改革、企业减负等政策因素的影响,原有收入渠道如企业上缴、村公益事业资金等在逐步萎缩,而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因土地承包政策、资金等因素影响很难培育,目前村级集体经济主要依靠房产、土地等租赁性收入和土地征用后的补偿性收入等,从持续增收的角度看,增收路子越来越窄。
2、村级实力两级分化,农村发展不够和谐。从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来看,村级集体经济“两级分化”现象严重,村与村之间不平衡性突出。目前,桐乡年可支配收入在200万元以上的村有8个,约占村总数的4.5%,最高的村达36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在500元以上的村有11个,约占村总数的6.2%;可支配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还有36个村,约占村总数的20%;人均可支配收入100元以下的有29个村,约占村总数的16.3%。上述现象和问题的存在,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3、村级组织“缺钱办事”,群众呼声日益迫切。从农村基层的企盼来看,农民群众要求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呼声日益迫切,对村级组织为民办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村级收入总体水平不高,尤其是经济薄弱村发展相对滞后,缺钱办事、无钱办事的问题,已经成了困扰村级组织开展工作的主因。一些村由于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反映强烈的一些突出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村干部的报酬难以按时兑现,还直接导致了少数村干部行为异化,部分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队伍不稳定,有的甚至以权谋私。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而且也严重削弱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势必将影响到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地位巩固提高。
二、我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要做法及成效2001年以来,我市实施了针对薄弱村的两轮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工程”,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现状有所缓解,村集体经济实力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从前几年的扶持情况来看,工作成效比较明显,各薄弱村的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一些村不仅摆脱了困境,而且步入先锋工程“五好”村的行列。2006年,全市村级可支配收入达11726.69万元,平均每个村为65.88万元,全市村级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4元;2003年到2005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长了43.6%,年均增长22.8%。在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营造氛围,形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良好环境。市委建立了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组织部,今年以来,结合市级领导班子换届,还专门下文对领导小组成员进行了调整充实;还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努力实现村强民富”写入了新一届市委和市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建立完善了市级领导联系和部门结对联系制度,市级领导分别联系集体经济强村、薄弱村各1个;市级联系部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给予联系村尤其是重点扶持村在项目、信息、资金上的支持和帮助。农村工作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重点派到经济薄弱村帮助工作。各镇乡、街道、行政村也健全相应组织,建立“一把手”主要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做到工作部署周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制定落实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激励考核机制。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效纳入镇乡、街道年度目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完善村干部考核制度,将村干部的报酬增长与集体经济的发展、集体积累的增加有机挂钩,有效调动工作积极性。塑造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今年4月份,评选30位农村基层和涉农部门干部为壮大工程先进个人,评选3个镇(街道)、4个村、8个帮扶部门为壮大工程先进集体,在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工程总结大会上进行了表彰,其中,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石门镇殷家漾村党支部书记沈炳荣同志还被授予“基层干部好榜样”的荣誉称号,号召全市党员干部向他学习。
2、深入调研,理清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工作思路。我市切实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来对待,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重点调研,重点探索,重点突破。特别是今年以来,为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工程的深入开展,市委书记费建文带头开展蹲点调研,深入了解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蹲点活动结束以后,又继续就这一问题深入镇乡、街道和行政村了解面上情况,并做好调研工作交办,召开了15个部门参加的调研工作交办会,就全市村级经济长远发展等共性问题落实相关职能部门,专题开展深入调研,研究提出对策措施。费建文书记还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建议带到了省党代会上。同时,开展了“百局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由部门主要领导带队,组成走访调研小组,走访联系村,掌握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分析联系村发展潜力及资源优势,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在此基础上,市委组织部还牵头会同市农办、财政局开展了专题调研,结合桐乡实际,从盘活存量资产,整合组织资源,实行专项帮扶等方面拟草了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工程的若干政策,广泛征求意见后将由市委市政府印发实施。
3、制定政策,着力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机制。在两轮壮大工程中,分别确定了重点扶持村,下发了实施意见,制定了优惠政策,实行财政补助、贷款贴息、用地扶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实行结对帮扶等5方面的政策扶持。尤其是在第二轮壮大工程中,按照“造血为主、有条件输血为辅”的原则,规定扶持村实施50万元以上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的,市财政给予一次性项目补助资金10万元,乡镇按1:1配套,市政府每年安排60万元贴息资金,专门用于扶持村发展增收项目,扶持村向金融部门取得贷款用于发展集体经济的,实行贷款贴息,极大地调动了各村探索取得长期稳定收入来源的积极性,有力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造血机制的建设。2006年,为切实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市财政还对村级组织实行了转移支付,市政府出台了《桐乡市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财政转移支付暂行办法》,对经济相对薄弱村和当年“一事一议”筹资款收缴率在50%以上(含50%)的村实行财政转移支付。
4、多方助推,有效落实壮大工程帮扶措施。市壮大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有关职能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文件精神,严格把关,及时兑现财政补助、贷款贴息、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倾斜及有关费用减免等各项政策,保障了壮大工程的深入实施。各级联系部门和有关单位,扎实履行帮扶职责,在资金、项目、协调等方面真心相助,帮助薄弱村解决实际困难,形成了多方助推、合力兴村的良好氛围。实施“三联工程”,建立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共建机制。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深入开展了以城镇文明单位联系行政村,企业联系整治示范村,机关部门联系薄弱村为主要内容的“三联”结对共建活动,积极探索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的新路子,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文明单位联系行政村把工作重点放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上,通过开展城乡文明单位“手拉手”活动,围绕经济共建、教育共建、文化共建、环境共建、文明共建、实事共建等六个方面,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企业联系整治示范村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通过村企联姻,开展“百企联百村”活动,动员广大企业家“致富思源、奉献社会”,对村级基础设施、文化设施等建设给予资助,据统计,2006年,全市村企结对活动共筹集共建资金2670多万元,大大推动了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机关部门联系行政村把工作重点放在推动农村经济壮大发展上。通过提供信息、出台政策、产业带动、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发展实业等途径,综合开发农村资源,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目前,全市共有182个文明单位、18个社区与178个行政村结成了共建对子,241家企业与72整治村、示范村签订了结对协议,101个市级部门对101个经济薄弱村和一般村开展了结对帮扶。今年“百局联百村”活动开展以来,各部门单位已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方面帮助联系村解决实际问题253个。交通部门排出了37个重点整治村,计划建设连村通组道路185公里,补助资金740万元;农经、财政部门排出了70个经济相对薄弱村,市拨付转移支付金额350万元。
5、积极探索,初步形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模式。壮大工程实施以来,各有关街道、镇和经济薄弱村把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作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来抓,解放思想,拓宽思路,积极在商贸开发、物业经营、土地流转、房屋出租等方面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想办法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的固定收入来源。初步形成了以下几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模式:一是新增资产型,适应农村经济成份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新情况,以取得固定回报为目标,以土地、房屋等固定资产投入为重点,积极参与第三产业、混合经济的投资。如崇福镇御驾桥村和洲泉镇小元头村通过投资建造标准厂房的形式使村里取得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二是盘活资源型,对基础设施加大投入,通过土地整理、复垦、流转的力度,盘活存量资产,如洲泉镇马鸣村将原农场鱼塘整理后出租,年收益4万元,将村小校舍修缮后出租,年收益2万元,将闲置废地出租,年收益9万元;三是专业合作组织带动的模式,利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在组织农户闯市场的同时,探索通过有偿服务等办法,努力使村集体和农户取得双赢。如乌镇镇陈家村等,利用湖羊专业合作社的优势,建造专业市场,每年给村里带来20万元的年收益。
三、新形势下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几点启示1、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必要前提。必须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从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高度,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讲政治的高度,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充分认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增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鼓劲加压,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来抓,摆在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发展目标,制定规划和具体措施,努力开拓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局面。2、健全机制,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监督管理力度是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基础。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工作薄弱,是制约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看,管好并盘活存量资产,使其保值增值,比新增资产投入更为重要。管得好,村级集体经济就会聚少成多,由弱变强;管不好,再强的集体经济也会垮下来,因而一是要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村级财务制度,堵塞村级财务管理漏洞,严格执行财务公开和收支预决算制度,大力压缩非生产性开支。二是要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集体资产的处置必须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实行公开拍卖、公开招租,其结果向村民公开;加强村级集体土地、房产租赁管理,建立健全资产登记管理台帐;凡征用村集体土地,必须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及时支付土地征用补偿费用。三是要强化民主监督。认真执行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村级财务审计监督,建立健全村帐委托代理月度会审制度。3、因地制宜,探索有效形式和方法是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根本途径。在选择发展路子上,必须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规划,坚持“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一是盘活存量,确保现有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鼓励支持各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房屋,通过新建、改建等途径,增加可供出租的村集体房产;对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加强流转,通过土地入股、房产入股等方式,引进有发展潜力的个私企业;对村集体所有的房产可引进好的承租业主,提高现有资产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寻求长期的固定回报。二是以地增收,在政策范围内充分挖掘集体可用土地资源。要抓住土地复耕带来的机遇,在盘活土地上做文章,并做到村级集体利益和农民实际利益兼顾。在宅基地复耕中要与新村规划同步考虑,想方设法增加村集体用地指标。可将一定数量的规划建设用地预留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发建设经营,培植村集体经济组织稳定的收入来源。三是拓展服务,在为民服务中拓宽村级经济增长渠道。要以发展效益农业为契机,建立农业园区,引导和鼓励农民建立涉农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农村便民服务中心,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实现村集体和村民的双赢。4、形成合力,整合组织资源是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保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复杂任务,要列入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规划中来考虑。新形势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需要各行政村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探索村级集体经济长期稳定的增收途径;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研究、顺应农村基层新形势,在用地、信贷、税收等方面破解政策性难题,形成既符合宏观又适应基层实际的政策体系;需要各级帮扶部门和联系企业加大帮扶力度,拿出实实在在的帮扶措施,在政策、资金、信息、项目上提供有效的支持,积极破解发展难题。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加入时间: 15:57:33  
  点击:8540
村级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发挥农民新农村建设主体作用的主要条件。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事关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政治问题。如何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既面临着挑战,又面临着机遇。现结合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意见和建议,供参考。
一、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收入渠道不断萎缩,新的增长点难以形成。村集体原有的收入来源不断萎缩甚至消亡。一是村办企业上交收入急剧减少。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村办企业上交成为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来源。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不少村办企业或倒闭,或转制,导致村办企业收入急剧减少乃至消失;二是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土地承包费及提留款收入来源消失;三是随着党和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的不断增加,村级集体原发包的耕地和水面收入大幅度减少,有的甚至连上年度拖欠的承包款都不肯认账,村级发包合同无法执行。由于政策、区位、体制等因素的限制,多数地方尚未开辟新的收入来源,缺乏新的增长点。
(二)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缓慢,而支出刚性很难抑制。统计数据表明,我市近年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呈逐年下降趋势,而村级管理费用同期则难以下降。我市税改前的2002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为13566万元,而2007年只有8740万元,下降35.58%;支出分别为8791万元和6579万元,下降25.16%,还有不少村建设支出等尚未入帐。村集体的支出除村干部报酬、办公、差旅费、水电路维护开支以及五保护供养等方面外,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在现有刚性支出的基础上,村集体必然还要增加村庄公路建设,沼气建设和农村电改、厕改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保洁、维护等方面的开支,收支矛盾日趋严重。
(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越拉越大。近郊村依托区位优势发展村办企业,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而远郊的多数边远乡村,既无村办企业,又无土地(含水面)资源,无自主创收能力,收不抵支。
(四)村级资产经营不善、资金使用不当的现象时有发生。尽管市里及各地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村级资产和财务管理的文件、制度,但由于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还没有到位,尤其是乡镇财政所和经管站合并在不少地方仍然存在“两张皮”,以致人员力量得不到整合,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失控,民主监督不力,村级集体资产、资源经营管理不力、资金使用不当现象仍时有发生。表现在:一是村集体资源、固定资产承包租赁合同不规范,承包租赁费偏低,造成了村集体资产的流失;二是部分村尚未严格执行有关财务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规定,财务透明度不强,开支随意性大,有的甚至挥霍浪费村集体资金,造成集体资金的浪费;三是村级债务沉重,利息支出日积月累,有的甚至热衷于营造“政绩工程”举新债,使村级集体经济负担日益沉重,“雪上加霜”。
(五)少数地方党委、政府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思想认识、政策措施还不到位。由于认识缺位,宗旨观念淡薄,“任职一届,造福一方”的就职承诺不能落实在具体行动上,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推动政策陷入空白,既没有明确的实施意见,也没有相应的鼓励文件出台,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窘况熟视无睹,怨天尤人。
二、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各地党委、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任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政策环境。一是要确定发展目标,合理规划、布局。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特别是要把消灭无稳定收入来源的集体经济“空壳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本辖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规划和政策,明确目标,稳步发展。二是要着眼于农村“两委”班子的加强和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要借“两委”换届选举的契机,把那些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发展集体经济强烈意识,勇于开拓,无私奉献,不怕吃苦,秉公办事,廉洁自律的人选进班子;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干部的培养和教育,提高村干部政治素质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驾驭经济的能力。三是要落实责任,严明奖惩。要建立村“两委”岗位目标责任制,实行效益工资制,把村干部报酬与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机挂钩,调动村级班子和村干部的积极性,增强其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要抓好部门配合,协同作战。市各有关部门要按各自职责,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特别是做好扶助扶持工作。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在税收、信贷、用电、用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扶助;要积极协调部分支农资金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倾斜,争取项目的正常启动,市、乡(镇)各部门要在帮扶上改过去的“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帮扶,通过壮大集体经济积累,减轻村集体经济不合理负担,改变村整体经济状况,从而增强新农村建设的活力。
(二)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由于各村地理位置,外部环境,资源状况,干部思想解放程度等情况的不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应从实际出发,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不搞“一刀切”,要“一村一策”,各具特色,稳步推进。一是盘活存量资产资源。要对村集体厂房、设备、“四荒”地等资产资源,依法采取租赁、承包、参股经营等多种形式,通过市场化运作盘活村集体资产资源;要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对农村暂时无力开发的低湖田、低产田等,村集体可统一开发,建设农业产业板块,在保证原承包农户经济利益的基础上,统一发包,发展规模经营。整合零散土地资源,充分利用沟渠和“四旁”等废弃地发展适宜产业。二是开展有偿服务。要建立村“两委”、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农户、龙头企业和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中介服务组织等服务机制,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通过有偿服务,获取收入,还可进行参股经营,分配收益。三是发展非农产业。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或收购公司,使农副产品在加工、储藏、运销等环节中实现多次增值;依托资源优势,开发和利用旅游景点,发展旅游业,同时可联乡、联村发展旅游链,玩好老区旅游和水乡旅游这张“牌”。积极鼓励村集体经济进入投资少、风险小的集体农庄、建筑业、运输业等。四是积极争取项目,做好土地平整、迁村腾地、农业板块、血防、新农村建设等项目的申报工作,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活力。
(三)加强经营管理,巩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一要讲“开源”,即发展,二要讲“节流”,即管理。通过“节流”增效,来巩固村集体经济。要切实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的规范化管理,强力推行农村财务“双代理”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集体承包合同管理、工程招投标、民主监督、财务公开、财务预决算管理、财务审批等规章制度,加大对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和监督的力度。要运用监控手段,强化农村财务审计职能,加强对农村财务的经常性审计,通过监督管理,控制非生产性支出。要加强村级债权债务管理,清收债权,扼制新债,积极化解村级债务,核减不合理利息。通过节支、清欠、降息、控债等措施巩固村集体经济实力。
&&&&&&&&&&&&&&&&&&洪湖市经管局
2008年12月16日& &
上一条:下一条:??????????
版权所有:洪湖市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局 Copyright 2008
Right Reserved.
邮编:433200 TE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