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县弄拉生态旅游弄拉怎么走

您的位置:>>>正文
马山县石漠化治理“弄拉模式”的实践与启示
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典范
&&县石漠化治理&弄拉模式&的实践与启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
  石漠化&&&喀斯特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世界环保专家称之&地球之癌&。石漠化导致岩溶地区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资源丧失,已成为生态环境中的突出问题。广西是我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区有79个县(市、区)有石漠化现象,石漠化土地3500多万亩,潜在石漠化土地2700多万亩,石漠化面积居全国第三位。马山县是广西石漠化较严重的县份之一,石漠化面积72.3万亩,占广西石漠化面积的2.03%,也是广西石漠化治理的试点县之一。&
  弄拉是马山县古零镇古零村的一个自然屯,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高寒石山区,是马山县石漠化治理的一个示范点。全屯有12个弄场,总面积3200亩,其中山林面积2975亩、耕地面积46亩;20多户人家150多人散居在大小不一的山弄里。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综合治理,弄拉逐渐形成&&山顶林、山腰竹、山脚果药、地上粮桑&的立体生态发展模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生态旅游走出&农户+公司&助农增收的好路子,被广泛称之为石漠化治理的&弄拉模式&。弄拉享有了&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天然氧吧&、&喀斯特地区的香格里拉&等美誉。&&弄拉模式&经中央主流媒体持续宣传推介后,近年来已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如今经过推广和实践,以弄拉为核心、周边12.7万亩的石漠化地区生态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了国家级药材自然保护区和自治区级生态自然保护区。
  认真研究和总结&弄拉模式&,对于当前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广西建设和美丽南宁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一、实践:寻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群众致富共赢之路
  20世纪50年代以前,弄拉屯郁郁葱葱,古木参天。20世纪50年代末,弄拉遭遇&大劫难&,山上树木全被砍光,山石裸露,水荒粮缺,村民生存面临巨大的考验。20世纪60年代,弄拉人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群众生态保护意识增强,开始封山育林,保护植被,同时栽竹种果,移植中草药。经过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弄拉于80年代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立体生态发展模式。弄拉人于2008年合力发展生态旅游,走上了既保护生态又发展经济致富的共赢之路。
  1、抓住恢复植被、生态重建这根主线,实施封山育林工程,实现山区&绿起来&。
  如今的弄拉山林茂密,翠竹摇曳,流水潺潺,果实累累,仿佛一个绿色的世外桃源。全屯森林覆盖率达93%,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比一般城市高出10多倍,即使遇上干旱,这里也从不缺水,成了远近闻名的天然氧吧。弄拉的奇迹,从管好&柴刀&说起。
  因为有了柴刀,弄拉人的祖先劈山开路,造就了适合人居的环境。也因为柴刀,弄拉人吃尽了苦头。1958年大炼钢铁,200多人的民兵连背刀扛斧,砍伐两个月,弄拉25个山头的树木被砍得精光。由于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基岩裸露,水土流失,村民们生活贫困曾一度想过要搬到屯外去。但权衡利弊后,弄拉人痛定思痛,决定坚守这片祖宗开垦的大山,决心管住&一把刀&,还青山本来面目。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弄拉屯就订立村规民约,通过封山育林造林、种果与有效管理相结合等方式建设美好的生态家园,规定平时村民需要上山砍树的,必须先种下树苗,砍一棵树要种6株苗;每户每个劳动力每年要种10蔸竹子,多种不限;屯里安排青壮年人每天轮流到山林巡逻,不准任何人进山乱砍树木等。此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政策和石漠化治理措施,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弄拉屯还通过建起省柴灶和沼气池等给林木减压降负。经过几十年封山育林,如今的弄拉成了旱地里的绿洲。2008年&6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以弄拉为核心、以&弄拉&命名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范围涉及马山县古零镇、古寨乡和加方乡等3个乡镇13个行政村135个自然屯,总面积12.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9.6%,已成为较为完整的喀斯特石山森林生态系统。
  2、从实际出发,推动生态友好型的绿色产业优先发展,实现&立起来&。
  封山育林后,如何既能保护山林又能增加收入,这是摆在弄拉人面前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南方的竹子长得快,两三年就可以卖掉。弄拉人因此积极种竹子,并把这种造林办法称为&以短养长&,后来还逐步尝试种植了适宜石山地区生长的果树、木材、药材等。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探索出了&&山顶林、山腰竹、山脚果和药、地上粮和桑&的立体生态发展模式,形成了&以林为主、林果结合、套种药材、综合经营&的绿色经济新格局,建成了以枇杷、黄皮果、李果、柑桔、柿子、龙眼等为代表的水果基地和以金银花、两面针、土党参、苦丁茶、青开葵为代表的药材基地,以及以竹子、任豆树、椿树等为主的石山区用材林基地。造林&造&出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弄拉人均纯收入逐年提高。
  多年来,马山县在全县石漠化地区积极推广&弄拉模式&,成功地探索出了&封山育林+造林、种果、种药&和&封山育林+种竹+节柴&等综合治理模式,有效地改善了大石山区生态环境。目前,全县累计封山育林面积135万亩,占岩溶地区土地面积的55%,石山植被覆盖率达60.2%,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2.53%,超过广西平均水平,居南宁市各县区前列。
  科学的立体生态种植,让这里的绿色,绿得更有层次,绿得更为久远,绿得更有新意。如今,这里已成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乡村,这里的生态旅游景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正按计划逐步实施。此外,这里也成为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生态重建示范区、地质科学院岩溶动力学监测站和国土资源部岩溶生态教学科研基地。
  3、大胆探索,走出适合当地绿色经济发展的经营模式,让广大山区群众&富起来&。
  弄拉屯29座山峰合围成12个弄场,风光秀丽,有药用植物2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2种;弄拉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是个天然大氧吧;弄拉气候宜人,夏季日平均温度在23-24℃之间,是避暑的好去处;弄拉距马山县城20多公里,离首府南宁约110公里,交通便利。几度思量,弄拉人决定合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
  在政府大力支持和帮助下,2008年底由弄拉经济能人李荣光牵头,弄拉村民自发成立了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这是广西第一个由农民自发组织的旅游专业合作社),采取&农户+公司&的经营模式发展生态旅游,即所有社员自愿以山林、耕地承包经营权量化入股参与合作社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及经营管理,走共同创业、共同致富的路子。2012年,150多人的弄拉屯,拥有果树650多亩、药材500多亩、用材林790多亩、中药材200多种,人均纯收入达6000多元。
  近几年来,弄拉已接待来自、、、香港和国内有关考察团、媒体记者和游客共计20万多人。目前,弄拉生态旅游区道路建设已经完成,旅游服务中心正在装修之中,部分生态旅游项目已开始接待八方来客,仅今年正月初一就接待游客3万多人。预计到2015年弄拉生态旅游度假胜地建成全面开放后,年接待游客量将保持在20万人次以上,年营业收入也将达到2000万元以上。
  4、典型示范,引领带头,让石漠化综合治理冒出来的弄拉模式&亮起来&。
  在2010年西南地区大旱中,广西大石山区很多植被稀少、水源缺乏的地方成为重灾区,但弄拉屯却是满山树木葱郁,水源充足,农作物生长良好。新华社记者、向志强抓住机遇以《广西大石山区:五十年环保,&石疙瘩&变成&金疙瘩&》为题,对弄拉开展大石山区石漠化治理,改善大石山区生态环境,确保大旱之年无旱象的成功经验作了深入报道&,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中宣部为此发文要求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集中报道弄拉成功治理石漠化的经验。弄拉从此闻名于全国,被各级媒体普遍赞誉为&大石山区石漠化治理的标杆&、&中国生态保护的典范&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等。日,原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到弄拉调研指出,&弄拉模式&在生态保护和农民增收上都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很好地把握住了关注民生、致富增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根主线,&弄拉模式&值得很好地总结推广。2010年和2011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弄拉模式&连续两次在中央电视台&&两会&特别报道《又是一年春来到》节目播出。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了《广西马山:建立立体生态&靠山林致富》的新闻。2012年,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荣光被评为2011年度中国农村新闻人物。同年,新华通讯社和农民日报社分别在弄拉挂牌设立&&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基层联系点,继续关注弄拉的新变化新进步。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题为《切近&共富新村&的弄拉新模式》,进一步把&弄拉模式&向国外作了推介。
  二、启示:生态文明在于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生态文明建设要更加注重从保护环境到建设&美丽乡村&理念的新跃升。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要将这一思想作为一种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以人为本、建设&美丽乡村&托起&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兼顾好生态与生计,做到&绿起来&与&富起来&有机和谐统一,探索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弄拉人近半个世纪以来坚持不懈的探索和追求,成功综合治理石漠化、建设美丽乡村的经验告诉我们,生态灾难还是要用生态手段解决;各级领导应抛弃急功近利思想,树立正确的理念,坚持标本兼治,拿出石头一样硬的决心和恒心抓好生态文明建设。
  2、生态文明建设要更加注重探索适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生活方式。
  弄拉人创造的立体生态发展模式,是一种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深化了人们对石漠化发生、演变和防治的科学把握,而且进一步坚定了广大干部群众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弄拉人创业历程启示我们:生态优势要转化为经济效益,前提是保护和重建好生态环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要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生态开发的有效结合途径,始终坚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生态文明建设要更加注重探索适合当地实情的生产经营方式。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模式的产生与形成,都根植于当地实际,模式因实践而形成、因实践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弄拉人把生态保护和发展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走共同创业致富之路,给&弄拉模式&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典范。
  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生态资源优势的地区应努力做好生态旅游这篇文章。要树立&大景区&理念,从生态建设、农业发展、城镇建设等方面着手,深入挖掘当地民族历史人文旅游资源,着力打造文化生态旅游系列活动品牌,促进文化与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和消费。同时,要适当引导当地群众发展特色农业,把土特产品的生产加工链条做长,让更多群众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受益。
  4、生态文明建设要更加注重推广&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成功经验。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追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群众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马山县积极推广&弄拉模式&卓有成效地改善大石山区生态环境的经验启示我们,推进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和谐人居环境,政府主导和扶持十分重要,发挥农民群众的创造性和主体作用同样重要;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既要注重政策主导和推动,又要注重市场的引导和培育。人民群众是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需要我们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同时,也需要我们每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约资源,持之以恒清洁环境、保护环境,用实际行动去美化乡村、培育新风、造福大众,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作者系中共南宁市委委员、马山县委书记 李兵)&
免责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任编辑:陈冲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24小时点击排行
12345678910
24小时跟帖排行
环球今日推荐[三农在线--新闻]
新闻内容:&
保护了生态 富裕了村民―――广西马山县弄拉屯治理石漠化纪实
作者:李丽芳 &&05-27 09:15:16
  今年西南地区的特大旱灾,仅广西桂西北大石山区就有近60万人需要政府组织送水。  石漠化―――喀斯特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世界环保专家称之“地球之癌”。因地表植被破坏严重,通常是“有雨三日水成湖,无雨三日地生烟。”  而同处石漠化重灾旱区的广西马山县古零镇古零村弄拉屯,大旱之年却依然是泉水长流,生活如常。  有水存得住&旱时用得上  素有“地无三尺平,山无三寸泥”之称的弄拉,位于马山县古零镇东北部,距县城25公里,坐落在重重叠叠的大石山中,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高寒石山区。众多的山峰合围成12个弄场,总面积2555亩,其中耕地面积只有90亩。全屯25户人家共125人,散居在大小不同的十多个山弄。  初夏,车在崎岖的山路上盘旋许久,当见到“弄拉”二字时,眼前豁然开朗。与一路所见的被绿草点缀的石山相比,弄拉满山青翠欲滴的绿直扑入眼:这里除了耕地、房屋和道路,山上山下全是树,不少树高达十多米。  走在屯里的砂石路上,空气清新通透,两旁的柿树、苦丁茶、榕树、香椿树、千年桐等树木傲然挺立,郁郁葱葱。云雾缭绕的树林间,流水叮咚、虫鸣鸟叫交相成趣。  一路上,不时见到散居的农家,老人们悠闲晒着太阳,孩子们相互嬉戏,怡然自乐。看到有客人来访,主家便会端出自家种的红薯、南瓜、水果招呼着,让人感觉仿佛置身桃源。  在弄拉屯,每家屋后也都建有一个蓄水池,但与大石山区常见的集雨水柜不同,蓄水池里都是从山上引来的泉水。  在周秀莲老人家的屋后,泉水沿着竹片做成的水槽落入池中。看见记者很惊奇,这位85岁的老人说:“50多年了,我们的泉水没断流过,最多是水来少一点儿而已。”  就是今年大旱,他们屯的泉水依然滋润着这片大山。  随行县林业局的同志介绍,广西并不属于自然性缺水,但喀斯特地貌属石灰纪形成的石灰岩地层,渗漏性大。脆弱的地表一旦缺少植被,就不能涵养水源。弄拉之所以大旱之年无旱象,正是得益于这满目青山的蓄水功能。  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  其实,弄拉也曾受“石漠”之苦。  1958年大炼钢铁,200多人的民兵连背刀扛斧,连伐两月有余,25个山头的树木被砍得精光,青山全被剃光头。  靠山吃山的弄拉人没了“靠山”,他们甚至想到了外迁。但是,他们最终还是难舍故土,也在面临生存考验的疼痛中意识到了山林对他们的重要性。  弄拉屯从此定下村规民约:柴可拾不可砍,砍一罚十。哪个村民确实需要上山砍树的,必须先种下树苗。砍一棵树,要种6株苗。  从1960年开始,屯里的6个年轻人成了护林员,在弄拉的山林范围内不停地巡逻,不准任何人随便进山乱砍树木。那时是集体劳动,农民收入主要靠下地干活拿工分。弄拉的巡山人同样可以按天挣工分。  “另一个规定是,每户每个劳动力每年要种10兜竹子,多种不限。”64岁的李华勤说,到目前为止,他个人所种的竹子起码有300兜。“竹子长得快,两三年就可以卖掉,既增加收入,又能保护山林。”  弄拉人这种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的发展理念,覆盖到这片深山的每一棵花草树木,受伤的青山从此得以休养生息。  上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后,村民们“造”林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在政府的引导下,他们改变过去“散、乱、杂”的经济结构,根据石山的不同海拔高度、坡度、土壤和生物特点,制定了“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果,地上粮”的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从山脚到山顶划分了三个林果种植带,即在山腰以上封山,山腰以下种植竹子、菜豆树、苦楝、任豆等生长较快、适应性较强的乡土树种,山脚种植柑橘、柿子、龙眼等果树和金银花、山枝子等药材,平地上则种植玉米、蔬菜等农作物。村民们还见缝插针,在果树下种植土人参、苦丁茶、两面针等中草药,最终形成了“以林为主,林果结合,套种药材,综合经营”的绿色经济新格局。  旅游合作社让村民共享“生态财富”  弄拉人的善举,得到了大山慷慨的回报。  目前全屯种有果树650多亩,药材500多亩,有林面积达1862亩,森林覆盖率达73%,用材林790多亩。形成了以枇杷、黄皮果、李果、柑橘等为代表的水果基地,以金银花、两面针、土党参、苦丁茶、青天葵为代表的药材基地以及竹子、任豆树、椿树等为主的石山区用材林基地。  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弄拉的人均收入就达到了3000多元。但这不是弄拉生态发展的终点,弄拉人思考着弄拉加快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我们不能把弄拉搬到城里去赚钱,但我们可以把城里有钱人吸引到这里来消费。”弄拉人再度将发展的目光投向自己守护了50年的青山。  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弄拉人早有此想法。但是因担心投资商会在弄拉大兴土木,破坏生态,弄拉人拒绝了外来资金。  直到2008年底,在本屯经济能人李荣光牵头下,弄拉屯的村民们才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李荣光承担所有开发费用,村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地量化入股参与开发经营。利润四六开,李荣光占40%,村民占60%。  “目前,我们旅游建设投资已经达到2000多万元。”李荣光估计,在两到三年内,弄拉人就能把弄拉建设成一个生态旅游度假地,正式对外开放。旅游业发展起来后,弄拉人不仅仅是靠山吃山,而且能靠山致富。  李荣光告诉记者,他牵头办这个旅游合作社,除了希望能提高大家的收入,也希望能更好地保护弄拉的青山。“我投入的钱即使在我这一辈收不回来,但我也给我的子孙留了一条路。”  从封山育林到造林种果树再到休闲旅游,弄拉人正是始终坚守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才把握住了大石山区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变的主动权。  “弄拉效应”也给马山县改善大石山区生态环境,有效治理石漠化,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据介绍,多年来,马山县向全县推广弄拉经验,成功地在石漠化严重地区探索出了“封山育林+造林、种果、种药”和“封山育林+种竹+节柴”等治理模式。目前,全县累计封山育林面积9万多公顷,占岩溶地区土地面积的55%,大部分封山育林区达到或基本达到封育目的,有4000多公顷的石山植被覆盖度达到60.2%。
稿件来源:&&责任编辑:蔡薇萍南宁晚报多媒体数字报文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南宁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闻搜索:
第12版:本地·民生
&&&&&&&&&&
广西南宁·马山第八届文化旅游美食节于12月27日至29日举行
马山筹建大弄拉石漠化国家公园
本报讯(记者 黄呈开)昨日下午,记者从马山县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中国黑山羊之乡——广西南宁·马山第八届文化旅游美食节将于本月27日至29日在马山县城举办,同时马山正在启动大弄拉石漠化国家公园的建设。据马山县县长张自英介绍,本次活动除了马山县特有的文化美食外,还将举办八桂名鼓荟萃大展演、大弄拉石漠化公园露营大会、“路上的漓江”一日二日游等特色活动。马山县县委书记李兵则以“山欢水笑好地方,我们一起去马山”邀请广大市民于本月底到马山县“看美景,赏美食,购土货”。 大弄拉石漠化国家公园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属于典型、发育最完善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公园内山清水秀、洞幽石美,村落古朴宁静,人烟稀少,自然风光迷人,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可集自然保护、科学考察、避暑度假、寻幽探险、民族风情、观光农业为一体进行限制性开发利用。据该县县委书记李兵介绍,目前,马山正在着手开展大弄拉石漠化国家公园的勘测定界、开发策划和申报立项等前期工作。该公园初步设计在古零镇乔老村、弄拉景区、六合村和加方乡局仲村月亮山设立4个具有原生态特点的大门。 乡村休闲游是黑山羊文化旅游美食节的特色,目前马山县正在全力打造大弄拉石漠化国家公园,本次活动观看马山独特秀美的奇景大多数在马山县弄拉生态旅游区在进行,这也是正在建设的大弄拉石漠化国家公园的所在地。环弄拉生态旅游区第二届钓鱼比赛、大弄拉石漠化国家公园露营大会、环弄拉生态旅游区山地自行车巡游赛和骑行健身等运动休闲活动,引导群众和游客参与其中,践行运动休闲养生健康的生活新方式均在风景区内一站式完成。 以黑山羊为代表的马山生态美食一直备受广大游客的喜爱,马山特色美食街、 “千羊万鱼”鲜席宴和马山农特产品展等,让游客一站式感受马山美食特色,尽享马山味道,“千羊万鱼”鲜席宴和去年推出的千只羊蹄、千米猪龙棒、千碗旱藕粉、千杯百香果汁等基础上,又增加了千杯羊肾酒、千杯金银花茶、千块香煎豆腐、千条香煎红水河油鱼等“九个千”特色美食将让游客吃得尽兴,而马山的“三道饮”——喝百香果汁、饮黑山羊神酒、品金银花茶,也是独具特色风味,将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回味无穷。 马山县生态环境保护得好,其生产出来的水稻、玉米、木薯、马山黑山羊、马山土鸡、旱藕粉、金银花等一直是广大市民喜爱的养生食品。在本次活动中,马山县讲举办农特产品展,这些保健食品均在展会上有售。 马山县县长张自英会上承诺,该县将全力办法本届旅游文化美食节,让游客们“玩得尽兴,吃得开心”。
主办:中共南宁市委&承办:南宁日报社
新闻热线:&广告热线:
地址:南宁市云景路28号南宁新闻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牧马山地瓜怎么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