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网业不行 靠什么积累资本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2008中国制造业高峰论坛:为振兴中国装备制造业寻找路线图
在跨国公司纷纷迈向全球整合的新阶段,中国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正努力实现由大变强的产业跃迁,如何推进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改造结合,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中国服务”升级转型,成为“2008年中国制造业高峰论坛”200多名参会嘉宾的焦点话题。
10月14日,由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商务周刊》杂志社、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主办、搜狐财经协办的本届高峰论坛,在国际化现代制造基地北京亦庄召开。来自航空航天、机械、冶金、化工、汽车、电气电子、自动化等制造业企业代表,与国家及各省市发改委、工业与信息化、商业、科技、金融等部门官员汇聚一堂,共同探讨装备工业的资源整合、政策环境、产业重组、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等问题,力求为振兴中国装备制造业、实践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国家战略构想,找到实施愿景的路线图。本期特摘选部分嘉宾的精彩演讲以飨读者。
开发银行力推装备制造业升级
姚建培 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jpg (20.43 KB, 下载次数: 2)
08:08 上传
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本次2008年中国制造业高峰论坛,将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和中国服务转型,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中国装备制造业作为主要议题。希望这次论坛能够搭建一个政府有关部门和装备制造业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自主品牌、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做出广泛而有益的探讨。
长期以来,国家开发银行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贯彻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在实现业务发展的同时保持了优良的市场业绩。截止到2008年7月,开发银行贷款余额达到了26500亿元,不良资产率为千分之八。开行以融资为品牌,推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我们支持了哈电集团、西电集团,一重、二重、沈阳机床等一大批骨干企业,在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中国装备制造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还积极支持了华为、中兴的“走出去”业务,开拓海外市场,全力打造国际品牌;大力支持奇瑞汽车进行自主研发,打造汽车产业品牌。截止到2008年7月,开发银行对装备制造业的贷款余额为750亿元。
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不断探索产业集群化
杨林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
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制造业走出了一条由复苏到崛起进而走向世界的辉煌之路。今天当我们面临加快产业升级的压力和困境的时候,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天窗: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已成为从政府到企业到学界的共识。党的十七大高屋建瓴,着眼未来,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新型信息化道路描绘了宏伟蓝图。我们举办这次论坛,就是要借助这一高端平台,集思广益,通过政产学媒富有成效的思考,明确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勾画未来发展的战略蓝图。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北京市对外开放的窗口,成立16年来,坚持产业集群化、资源集约化、环境最优化、服务专业化、管理法制化的发展思路,以引进重大项目、龙头企业为重点,着力引进高端、高附加值、高辐射力、低消耗、低污染的高新技术企业。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正成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高端产业基地之一。到今年5月,进入开发区的企业已达2100多家,投资总额达到180亿美元,其中包括190余家涉及18个子行业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进,我们愿与各位同仁一道,为促进中国制造业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和振兴做出我们最大的贡献。
关于“两化融合”与极端制造的几个问题
何光远 原中国机械工业部部长
当前要加快制造业与信息化融合的步伐,就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理清思路,找准推进“两化融合”的新入点,促进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发展,在世界工业产业中扩大话语权。
.jpg (8.7 KB, 下载次数: 1)
08:08 上传
如何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呢?
第一,要辩证地认识“两化融合”,它有丰富的内涵,对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应用的需求。信息化不断深入和加速发展,带动了工业的转向、升级。推进制造业与信息化的融合,就是通过在传统产业中广泛深入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我国工业战略性调整,促进工业化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第二,是“两化融合”的具体操作,这里我想与大家一起分享我国装备制造业中“两化融合”的一个经典案例: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无锡柴油机厂电控柴油机的研发。该企业在国内首次采用电控控轨技术,自主进行燃烧系统的总体设计与性能匹配,在国内率先完成了发动机的性能开发,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动机数据库,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创造了国内的两个专利,填补了国内四气门柴油机的空白。现在当车辆在异地出现故障的时候,车主可以到当地的4S店进行保修,4S店通过基本信息发布库,得到秘密钥匙,第一时间找到发动机的原始参数,修复原状。这是制造业与信息化相结合、大大提升制造业售后服务水平的重要体现。该项目对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引领了柴油机由机械控制模式向电子控制模式的升级换代;建立了实际开发体系,主要技术与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了国内电控共轨柴油机的自主研发。
发达国家制造业正加快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服务业正在从传统服务经济向现代服务经济转型。走发达国家廉价资源支撑下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不现实,当前我国的工业化正处于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提升我国经济现代化水平、顺应全球化发展潮流的现实选择。
推进“两化融合”,有利于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缩短产品设计周期,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有利于提高我国工业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实现与世界经济发展接轨。从这个意义看,推进“两化融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提高装备资源的竞争能力。加快推进“两化融合”,要围绕高新技术、重大装备、环境资源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开发专项,开发并掌握一批关键的技术。
信息化具有覆盖面广、渗透性强的优势,推进制造业和信息化融合,要找准切入点,加快研发设计、生产流程、经验管理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现在工业与信息统一由一个部门管理,我祝愿我们的工信部能够理顺和国家发改委的关系,在工业和信息的结合上,能起很好的推动力。
我们还要重视重大技术装备实践中的极端制造。2006年,国务院发布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极端制造列为未来我国先进技术发展重点之一。所谓极端制造,就是极大型、极小型、极集中型等极端条件下的制造技术,主要用于制造极端尺寸和极端功能的器件。
我国极大制造的最新成果,目前已初见端倪。我举3个例子:第一个项目是中国北方工业集团内蒙古公司建设的大型生产线,它代表了世界先进水平。它是由螺旋压力机锻造的生产线,它的建成使我国重型汽车用柴油机的生产技术达到了国际一流的水平。该生产线的主机,16000吨的压力机,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主机,采用变频技术,提高了效率和能量的利用率。事实上,电驱动的螺旋压力机,最具特色的优点是配置了先进的电子控制装置,数字显示装置、能量欲选和调节装置,操作方便,使用灵活。第二个项目是由北方重工集团投资的垂直挤压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在建项目。这个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为自主研发,制造一台世界最大的36000吨金属垂直挤压机和一台15000吨传送机,二期年产精准设备无缝钢管5万吨。现在我们的同类设备主要靠进口,而且很紧缺,价格昂贵,因此这个项目对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很关键。
第三个是中国二重生产的大飞机专用装备。8万吨模断压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超过了此前最大的俄罗斯的75000吨压力机,主要对铝合金等难分割的材料进行热割断。该项目对大型装配件等关键零部件制订专项的质量保证措施,为大飞机制造奠定重要的加工手段和基础。
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制造的发展
陆燕荪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原中国机械工业部常务副部长
我想回顾一下历史,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机械工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机械工业率先解除了生产资料的束缚。同时开放价格,按照市场规则,企业体制发生变化。所以装备制造业那么发展,得益于这个体制的改变。
第二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成效显著,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国有企业的改革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的经营主权,第二是推行企业的经营承包制,第三个阶段还没有改完,国有企业通过改革改制和改组,正在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民营企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1980年代民营经济开始形成了第一个高速发展期,九十年代崛起了一部分强势企业,进入新世纪以来,一些企业开始改革,由轻型结构向重型结构发展。2006年,民营企业的销售占制造业总量的39.13%,超过了国有企业(33.07%)。这是体制的改革解放了生产力,我们应该继续坚持走下去。
.jpg (9.51 KB, 下载次数: 0)
08:08 上传
我们对外开放还要继续坚持,这就是说,机械工业依靠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始终抓住国产化这一核心,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线,加强组织协调,在用户部门的支持下,实现在一些重要领域的发展。一些人认为市场经济就不存在政府的协调作用,这个观念是不对的,政府管死也是不对的,政府的协调作用不可少。三峡水电工程就是很好的例证,从引进关键技术、合作生产到自主开发,经过大概15年的消化吸收,我们水电设备的制造能力和开发能力已经是世界一流的了。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和首要内涵,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转变发展关系的同时,要避免传统工业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突破资源环境的约束,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
在实现工业化社会的进程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重大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道路。从主体上说,必须统筹考虑,现在非常强调科学发展观“统筹考虑”四个字。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物质需要,又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空间,因此转变增长方式,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成为首要任务。我们装备工业的重点也应该围绕这个来做。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个没有争论。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科研体系怎么改革,怎么重建起来?应该说,过去的科研院所向企业的转制实际上带来一定的损害,有许多基础技术、共性技术没有人研究,很多战略性的问题现在也没人去做,我们也很着急。
还有就是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改革,必须重新思考专业人士怎么培养,综合性人才怎么培养?现在人才的培养不符合市场需要,你要培养的创新高科技人才是脱颖而出选拔出来的,但现在人才都不够了,你选拔什么?我觉得这两个问题必须解决,而且要加快速度解决好。
节约能源是调整结构的优先目标。我强调围绕以电为中心协调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电是能最精确衡量的能源,可以实现自然界各种能源的相互转换。第二,煤炭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能源,因此用煤发电是清洁高效利用煤炭的有效途径,发电厂可以采用先进的脱硫降耗技术,减少污染的排放。第三,积极推进能源结构的调整。从2007年全国发电量的构成看,火电占82.86%,核电占1.92%。现在三大集团都在建设各自的核电基地,对核电的发展,长远的还是我们自己的第三代核电技术。
最近人大立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装备制造业来说,节能与减排同样重要,所以同时要把减排和再制造作为新的领域同时推进,对再制造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中国装备制造业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胡本钢 国家开发银行信息总监
.jpg (7.85 KB, 下载次数: 0)
08:08 上传
近段时间,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美国金融业损失惨重,并严重波及到美国制造业。9月份美国的制造业活动指数为43.5,连续第二个月出现收缩,为7年以来的最低点。特别是汽车制造业,9月份美国新车销量同比减少了26.6%,降到17年最低点,说明美国制造业市场处于历史最低谷。现在美国政府动用7000亿美元救市,全球六大央行发表联合声明,向短期信贷市场注资2470亿美元,欧元区15国领导人,在巴黎召开的首脑会议上通过一个计划,同意由各国政府提供担保,以共同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美国危机已经变成了欧洲和全球危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多米诺骨牌,仍在向前传导。我们还可以预料到,一方面随着金融危机的扩展,欧美国家的银行、信贷和投资日趋保守;另一方面,由于欧美股市、房市的下跌,欧美公司股票严重缩水,财富的负效应放大,外部环境日趋恶化。
全球金融体系,全球经济体系和全球机械装配业的结构正发生变化,会决定未来产生新的经济体系,包括全球金融体系和制造业格局。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欧美金融和经济危机伤害到欧美制造业,没有几年是恢复不过来的;另一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不断增长,开始加大加快对公共基础设备和基础产业建设的投入,这些国家对机械装备有迫切的需求,使得全球装备工业市场十分活跃。
从中国制造业的进出口指标中我们可以看到,2006年我们出口的金额首次大于进口,制造业的出口额占全国贸易总额的42%,进口额占49%。这个数据说明我们的出口额如果更大,会带动全国的贸易出口。如果进口更小,替代产品会更多。
从宏观经济来看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今年头8个月,城镇的固定资产投入是8.5万亿元,同比增长27.4%,增幅同比提高了0.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7万亿元,同比增长19.4%。中国8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即CPI同比上涨了4.9%,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了10.1%,创三年新高,这将驱使制造业价格持续上涨。中国8月份贸易顺差287亿美元。1-8月累计贸易顺差1519.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6.2%,净减少100.8亿美元,这对制造业市场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中国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情况来看,2006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8.3万个,占制造业企业数28万个的29.72%;装备制造业从业人员1951万人,占制造业从业人员6346.89万人的30.74%;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9.2万亿元,占制造业工业总产值27万亿元的33.65%;装备制造业实现利润4536亿元,占制造业利润总额12811.17亿元的35.41%。
从产业上看我们也有一些好消息。2006年,我国发电设备产量达到11万MW,2007年达到12万MW,并连续四年成为世界发电设备第一制造大国。在火电设备方面,我国600MW超临界机组和1000MW超超临界机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和600MW大型空冷机组等新一代发电设备均可实现国产化,将成为我国今后煤电的主导产品。在水电设备方面,由哈电集团和东电集团各自独立设计和制造的世界单机最大水电机组700MW混流式机组已于2007年在三峡投入运行。在核电设备方面,我国已掌握300MW、600MW核电机组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并掌握百万千瓦核电机组的关键件制造。大型输变电设备市场,近两年,根据我国电网发展的需求和西电东送的战略部署,以三峡送出工程和西北电网750KV示范工程为依据,输变电设备制造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三峡直流输电工程规模世界最大,滞留工程技术水平世界最高,单个环流变压器容量最大。但是有载调压开关、套管、高导磁矽钢片、绝缘材料等,配套关键部件及材料尚需要攻关解决。
乙烯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当前市场自给率只有50%。国家乙烯工业中长期规划确定2010年产量要达到1450万吨,2020年要到2400万吨。但市场自给率也只能分别达到58%—60%。裂解气、乙烯、丙烯压缩机是百万吨乙烯的关键设备,长期依靠进口。在“十一五”期间,以镇海、天津和抚顺三套百万吨级乙烯工程为依托,实现上述裂解三机等关键设备国产化。未来3-5年,大型石化设备需求量之多,技术难度之高,交货期之短,均属前所未有。
.jpg (9.15 KB, 下载次数: 0)
08:08 上传
大型冶金设备方面,国产装备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由2002年的60%提高到2007年的82.9%,并已开始走向世界。大型连铸成套设备和大型冷热连轧成套设备制造已成为我国冶金装备优势。经过若干年努力,我国企业可以自主化生产1000立方米以上的高炉成套设备、120吨以上的转炉成套设备等重大装备。该产业进一步在节能降耗做文章,持续支撑着我国是世界第一钢铁强国的地位。
我国重点矿区4—6米煤层一次采全高高端综采综掘设备主要依赖进口。经近年来各煤矿机械企业的努力,国内已提供年生产能力600万T的高产高效综采工作面成套设备及开采工艺。太原重工研制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WK-55大型矿用机械正铲式挖掘机,可满足国内200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露天矿山采装作业的需要,改变了我国大型矿用挖掘机全部依靠进口的局面。湘电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的SF3t电动轮自卸车,显著提高大型露天采矿生产能力和效率,减少单位投资,降低矿山开采成本,使我国154t级电动轮自卸车不再全部依靠进口。
2007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71亿元,比上年增长54%。中国2007年造船完工量达1893万载重吨,新接订单9845万载重吨,手持订单15889万载重吨,分别占到世界船舶市场总额的23%、42%和33%。今年上半年,中国造船完工量达1024万载重吨,新接订单3664万载重吨,手持订单19217万载重吨,分别占世界船舶市场份额的26%、39%、34%。中国船舶工业创下了造船完工量世界第三、手持订单量世界第二、新接订单量世界第一的骄人业绩。船舶业也已经定下了奋斗目标:到2015年,我国造船产量全球市场份额达到35%左右,“成为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大国和造船强国”。
高速列车、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新型地铁车辆方面,到2010年,将有700组时速200公里和时速300公里的动车组投入运行,在客运专线和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大城市带,动车组将作为主要城际交通运输工具,将有公里、9600千瓦大功率交流传动货运机车投入使用,让中国的铁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机车企业要亟待自主研发高可靠、少维护的交流传动高原内燃机车、大功率重载货运电力机车、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的动车组及成套设备、城轨交通的高档地铁车辆、轻轨车辆等多样性产品,基于数字化轨道电路和基于无线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P)和综合监控系统等。
我们要重点鼓励发展装备制造业自身所需各类高技术水平的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比如多轴控制5轴联动数控机床、5面体数控加工中心、数控加工中心生产线,各种高速、高精度的车、镗、铣、磨多功能高档数控机床等,智能化、网络化的机床数控系统,刀具、机床液压传动、伺服传动、电机轴等基础机床关键部件等项目。
中国装备制造业要坚持以我为主、自主创新,提高性价比,由中低端走向高端,满足国内需求,加大出口。不但要开发大型、重型、超重型的高档产品,而且要开发以客户为中心的和满足客户需求的高端工艺,高度重视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高度重视对用户的服务,通过品牌的创立,来提高增大利润空间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国际核心竞争力。
.jpg (9.14 KB, 下载次数: 0)
08:08 上传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我想大家很容易看出来,就是自主创新化、兼并化、集群化、信息化、质量化、服务化和品牌化。在制造业集群化中,龙头企业起着主导作用,而具有特色的中小企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集群化细化了和优化了产业链的分工,促进了产、学、研、用、政、金结合,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各自优势,大大缩减了开发和制造的成本,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形成地区制造业平台。比如美国硅谷电子设备业群、明尼阿波利斯医学设备业群、德国索林根的刀具业群、斯图加特的机床业群等,都是世界上较为典型的产业集群。被誉为“亚洲硅谷”的印度班加罗尔是利用产业集群发展软件业,迅速获得了全球性强大产业竞争优势的典型。中国的产业集群已经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辽宁、陕西、四川等地区初具规模。
装备制造业正向全面信息化迈进,主要表现为对制造的信息控制来实现制造的高速、精密、智能、简便、效率提高、时间缩短、质量保证、成本降低、高附加值等要求,其关键不仅在于芯片与软件的融合,更在于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服务化覆盖着产品的开发、生产、售后服务、报废和回收,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趋势。服务不仅有利于保持品牌的特色,而且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更是保持客户、延长产业链、获取更多的产业利润的重要方式。国外装备企业越来越依靠服务来扩大经营的增值空间,例如美国通用电气,不仅为自己的用户,而且为竞争对手的用户提供服务。其服务作为该公司的独立领域,所创造的价值相当于其海外工程承包总额的70%。
中国经济是当前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部分。中国装备制造业今后5年内在全球和国内市场都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利益为根本,以全球竞争为视角,通过自主创新、国际兼并、集群化、信息化、服务化、质量化、品牌化,来充分发挥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活力、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跃进,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应对竞争激烈、资源能源紧缺、成本增加的挑战。
国家开发银行在工业方面的工作方针,是发挥开发性金融的导向作用,立足于支持重大的自主创新,立足于支持重点企业,立足支持产业链和产业群的良性循环,立足支持“以我为主”,收购国外高端装备企业,进行引进吸收。以适度的贷款规模投入,促进重点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不仅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及品牌产品,而且开发针对客户需求的工艺。充分利用国内市场条件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及转移的机遇,培育一批重点企业,依托国内重点工程项目需求,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加强产品成套能力,提高质量和服务水平,培育大型工程公司,提高国际竞争力,迅速进入全球市场。
装备救国,产业报国,创新强国
蓝戍 《商务周刊》杂志出版人兼总编辑
中国制造,是一个被全世界讨论得越来越多的话题,但是我们今天在这里谈的和他们不一样:在他们那里,中国制造代表着威胁;而我们今天是在讨论希望,讨论时不我待的变革行动。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发展中经济体的崛起,在经历了劳动密集、资源密集阶段后,如果不能顺势实现制造业的升级,发展资金、技术、知识含量更高的产业和产品,如果企业不能跨越变革鸿沟,以高产品品质、高技术创新、高品牌价值来实现竞争能力,经济增长终将归于平淡。这种跃迁,成者如日本、韩国,败者如拉美国家。前一段,我们的两位记者受巴西政府邀请去那里采访,巴西前总统卡多佐对他们说的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他说他最痛苦的是“巴西的未来在未来”。一个大国,它的强大不能总是在对未来的想象之中。而要实现梦想,如同马克思所说的,“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在座的各位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领导者,拿什么来装备我们这个国家数以十万计的工厂。进入21世纪之后,为了响应全球化和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领先的跨国公司在组织结构、经营方式和企业文化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是由总部和各国家分部捆在一起的大舢板,而是把自己看成是采购、制造、研发、销售、分销、服务等多个专门业务模块的集成体,他们站在全球的角度,对企业活动和生产的这些模块进行全球性的资源整合,为遍布全球的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这种以全球迎战全球的公司形态,被IBM的CEO帕米萨诺定义为全球公司。
除了新的全球化趋势之外,制造业还正向全面信息化方向迈进,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使工业与信息化加速融合。这也给像亦庄这样聚集了2000多家国内外企业的产业集群带来新的课题:有了网络化时代的全球采购与分包,实体企业之间应该如何有机聚合,才能产生破坏性创新式的聚变?
这是考验,也是机遇,如何经受考验,在全球化走到新阶段的今天,在全世界都在迎接一个冬天的今天,活下去,并且站到世界的屋顶,这是我们今天这个论坛的主题。
再次向我们的嘉宾、每一位来宾表示衷心的感谢。我的父亲是一名军人,和在座的一些前辈一样,他曾经在前苏联为我们这个国家战斗过很长一段岁月,他总是告诉我三个词:国家、荣誉、责任。在你们身上,我也深深感受到了这三个词的力量:装备救国,产业报国,创新强国,感谢诸位一直以来为这个国家的强壮做出的努力和奉献,也希望大家以后多关注和支持我们这个一直在努力的杂志,我们中国的《商务周刊》。
中国的科技政策将会更多向企业倾斜
梅永红 国家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司长
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凤凰涅式的蜕变,这里我想用三组数据来说明。商务部有一个统计数字,在商品分类当中,中国已有170多类的产品居于全球第一位。韩国一个组织则说中国居于全球第一位的商品已经高达890多种。这反映了中国制造业庞大的规模,反映出中国具备强大的资源转换能力,并主要体现在制造领域,这是第一组数据。
.jpg (8.14 KB, 下载次数: 1)
08:08 上传
中国制造业从总体上讲,还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末端。在许多产业领域,在全球化的产业布局当中,尽管规模已经很大,甚至有些产品从设计到最后成形的整个过程都在我们国家实现,但我们的增值部分只有不到20%,比如服装行业大概占到全球价值链的18%左右。在高技术领域也是如此,现在我们高技术产业平均利润率只有4.8%,低于制造业的平均利润率。还有我们的彩电行业,虽然总产值已经占据全球市场的50%,可行业利润率只有1.3%,这是第二组数据。
第三组数据就是发改委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破产6.7万家,这个数字非常庞大。我去年底和今年上半年分别到长三角和珠三角进行调研,对看到的情况的确感到忧心。
有很多不利的因素在影响着制造业的发展,中国制造业能不能实现凤凰涅,不仅仅关系到制造业行业和企业的命运,也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命运。
第二点是有关技术创新的问题。技术创新是制造业的灵魂,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的制造业领域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如通信制造业的华为,内燃机的东电、哈电,汽车行业的比亚迪等等。但从整体上看,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有非常大的差距。比如说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太小,中国现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只有营收的0.56%,大型企业也只有0.71%,世界500强公司一般在5%以上,有些行业甚至高达10%、20%。
再有知识产权,2006年中国全部申请知识产权是12万件多,其中机构申请8万多件,有一半是由三资企业完成的。中国的许多行业,比如说像家电行业,甚至上百家企业加起来的专利还赶不上国外一家企业的申报数。
创新需要人才,在企业里头,高层次的人才非常稀缺。最近我们做了一个研究统计,博士生毕业进入企业的只有19%,80%以上的博士都选择进入大学和研究机构。这一方面反映出学者本身的价值观,另外也反映出我们的企业没有为这些人才构建良好的环境。
这几个数据都能够反映出中国制造业在管理理念上的落后,因为这样的差距,使“中国制造”成了粗制滥造、廉价的代名词。对于制造业来说,单纯的“拿来主义”没有前途,简单的规模扩张没有出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这是中国制造业的不二选择,我们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投入创新,在管理、服务、技术、品牌上下狠工夫,创造独特的价值。
.jpg (8.43 KB, 下载次数: 1)
08:08 上传
第三点,如何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之后,中央制订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包括跟制造业相关的很多政策,非常值得我们关注。比如说研发投入的税收抵扣,国家规定企业投入研发,可以150%的技术成本抵扣增值税。我们算了一下,按照中国企业现在全部的研发投入计算,如果国税和地税都能够抵扣,相当于政府间接提供补贴600亿元一年。
再比如高新技术的税收减免,两税合一后,国家只对认定的高科技企业减免25%的税。而判定你是否是高新技术企业,不再像过去单纯依靠产品的门类,今后更多是基于你的研发投入、知识产权、新产品的开发、科技研发人员在整个产品中的比例来判定。
还有政府采购,中国还没有加入WTO的政府采购协定,可以利用这样一个机会,通过政府采购为中国企业的创新提供可预期的发展空间和利润空间。从今年开始,我们就将在国家科技计划所形成的产品或转制院所进行试点,进行第一批产品的认定。认定的自主创新产品将在国家政府采购的相关政策当中得到支持。
企业投入研发,需要大量采购仪器设备。在企业研发设备进口的减免税政策上,我们现在已经对经国家认定的实验室、认证中心、转制院所给予优惠政策,未来将把政策扩大到更大的范围,甚至是所有的企业,对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提供财政支持。
中国的科技政策,将会更多向企业倾斜,会更多的向企业的技术创新倾斜,我们要利用技术引进,降低我们的学习成本,增加我们的学习机会。目前相关部委都在这方面制订政策,可能政策的执行、实施还会有一个过程,但只要我们认识到、利用好这些政策,让它们真正惠及我们的创业者,相信中国的企业、中国的技术创新就会大有希望。
今天中国企业很多,但实力还非常弱小,只有合作才有出路。产业链的合作、上下游的合作、产学研的合作非常重要。每当我们看到我们中国企业在价格、成本方面进行血拼,甚至互相残杀的时候,我们感到心情非常沉重。我们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技术创新的联盟,通过这样的模式,使得中国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从过去单纯关注一个技术点、一个企业,到今天关注一个创新链、一个产业群。
既定目标下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思路
李东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
我主要就装备制造业谈几个问题。第一,客观认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还存在什么机遇,有什么挑战?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也是实现工业化的一个基础条件,是综合国力和技术水平的重要体现。党中央和国务院都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及“十一五”规划、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都对振兴装备制造业做出了明确部署。
经过60年的发展,我们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装备制造体系,总规模应该说已经居于世界的前列,而且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性产业。从各项指标可以看出来,装备制造业占到了制造业的1/3。
我们装备制造业在5个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突出,增长速度高于制造业,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装备;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保持价格优势的同时,质量、技术水平都有了大的改观,一批重大装备也占领了国际市场,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信用;产业集聚效应初显,我们正在建立一批高水平的装备业制造基地;企业“走出去”取得初步成效,一些装备制造企业在国际上崭露头角,成为国际化的大企业。但我们还不是装备制造强国,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突出问题主要是三个:一是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虽有提高,但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基础件的对外依存度仍然很高;二是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还没探索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路子;三是信息化的程度还很低,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后发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远不能适应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需要。
当前我们要抓住机遇,来分析我们的优势,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特别是最近,一方面我们国家工业化进程正在向中期阶段迈进,实体产业升级和复兴给装备制造业带来了机遇;另外就是受全球经济大滑坡的影响,国外的很多装备制造业在转移。中国制造业经过了60年发展,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有一定的实力和基础,也为我们国家承接转移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第二个问题是科学制定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在2006年国务院提出加快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里,明确提出到2010年要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业集团,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基本满足交通、能源、原材料等领域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建设和完善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重大装备技术中心。这个目标是既定方针,围绕这个目标也提出来了四个结合的原则:一是坚持市场竞争和政策引导相结合;二是坚持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相结合;三是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相结合;四是坚持重点发展和全面提升相结合。
从发展思路上讲,要做到“六要”。一是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优化装备制造业产品和产业结构;二是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大力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要以重点工程为依托,推动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制造;四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壮大一批装备制造业企业和工程中心;五要以装备制造业振兴为契机带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六要以专业人才培养为重点,加强技术创新队伍建设。
第三个问题,以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指引,加快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是我们下一步的设想。加快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宏观上讲,我们要坚持改革方向,不走老路,要从实际出发,实现职能的根本转变,确保市场的主体地位,不干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从微观上讲,我们要尽快组织拟定重大装备的新规划和政策,推动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专项的实施,组织实施重大产业技术的开发,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畅通企业和政府沟通的渠道。
中国工业领域有没有高新技术跨越的机会?
戴国强 国家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司长
我们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工业的发展,可以概括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由过去的不能或简单生产变成能生产,主要是在1978年到1988年;第二个阶段是1988年到1998年,我们基本能批量生产;第三个阶段是1998年以后的十年,我们能够大批量地生产,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们能够面向国际市场的需求进行制造。
.jpg (7.44 KB, 下载次数: 0)
08:08 上传
如果说我们过去的三十年救活了全世界的装备制造业,那么未来中国的发展,是否还需要国外的装备制造业来支撑我们?这是我们今天开会讨论的一个大的主题。
第二点,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的关系是什么呢?过去很多人讲制造业是夕阳工业,但如果大家看一看2006年中央科技大会上发布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可以看到优先发展的前沿方向恰恰是为我们装备制造业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新技术与产业化发展密不可分,谁先谁后?我给大家举两个例子。第一个电动汽车,今年的电动汽车在奥运会上大放异彩,这不是三五年来做的工作。早在1992年,当时的国家科委就确定了把电动汽车作为重大的研究方向给予支持。而现在我们仅仅在奥运区内实现了电动车运载,其他城市仅有少量电动公交汽车,这与全国无污染的交通乘车相距还很远。
另一个就是无铅汽油,1993年科技部和当时的环保局提出研究无铅汽油,全国一片哗然,认为中国在现阶段还不可能。但是经过我们的努力,2000年北京市率先实现了无铅汽油,现在全国绝大多数城市都实现了无铅化。如果今天还在用有铅汽油的话,我们的奥运会是什么样子,大家可想而知。
没有众多研究单位的技术支撑等,即使有了政策引导,作用也不大,同样,没有政策引导也是不行的。我们国家电视生产占了全世界的50%,但我们彩电从12寸到32寸都有,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有这种情况。为什么?没有政策引导,大家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我们都在说,我们的技术转化率只有5%、6%,虽然美国、欧洲也并不高,不过它的5%、6%创造了实实在在的价值。这就是技术产业化,如果不做好这件事,我们的电视产业可能还会走向显像管模式。现在已经出现了这种苗头,我们不敢去创造自己的技术,不敢去制造自己的标准,不敢去进行技术的整合,所以我们不断地跟着外国走。我们现在还在走这条道,为了引进跨国公司,不惜送土地、送税、送利润。如果没有政策上的宏观引导,我们的产业化,我们的高新技术很难实现创造。比如台湾台积电,占据了全球70%以上的微电子生产代工,现在他们走出自己一个路线图来,走28纳米的路线,让全球跟着它走。我们也要想想,我们有没有这样跨越的机会?
第三个就是产业升级的若干设想。首先是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提出来要建立六个体系,第一个是宏观调控体系,这是发改委和有关的宏观管理部门,第二是加快国家的创新体系,第三个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第四个是在这个产业体系里建立能源资源体系,第五是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第六个是开放的经济体系。这六大体系不可分割,是我们下一个科技工作的指导。
第二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要协同带动转变,发展现代服务业。举个例子,我们国家现在搞多晶硅的生产,现在规划的产能有81000吨,全球需求只有4万吨。现在中国的一些企业有钱可以砸,但是缺少人才,我们大概只有10个人能够掌握这个技术。因此四川的一个企业给全国的企业培养工人,每一名工人培训一个半月到两个月,60万元的培训费。这就是现代生产服务业,他们自己在生产的同时也为全国的工厂培养工人。
第三,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增长,必须实现增值增效增量。未来我们设想以围绕产业链的形成来增量增值增效,叫做“十百亿工程”。从1993年开始国家提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但是至今我们还在低端,没有掌握到核心技术。我们曾有一个企业在国外获得了一个500亿的大订单,但最终不得不承担无法履行合同的巨额赔偿。为什么?一个外国公司掌握着其中一个控制器,但是不给我们,等我们交付双倍的罚金后,他们接手拿了那个工程,这就是现实。经济全球化取消不了政治的经济的民族的利益。所以我们在高技术方面必须得安排增量增值增效的工程,我们初步设想围绕着十六个重大专项中相关的技术进行价值链和产业链的整合安排。
只有夕阳的技术,没有夕阳的产业
张伯旭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2007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GDP482亿元,工业总产值2091.7亿元,实现出口119.6亿美元,三年间,北京开发区的经济总量和税收增长四倍多,比排名全国前四位的开发区平均增速快了一倍。
快速发展中,我们也狠抓节能减排,万元GDP能耗不断下降,2006年为149吨,这个数量值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相当于北京市所有产业平均值的1/5,相当于北京市工业水平的1/15。我们希望以较小的能源消耗获得较大的效益。
北京经济开发区1992年成立以来,到今年的9月份,一共有2716家企业。世界五百强企业投资在开发区聚集,品牌优势明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发展?首先是良好的区位优势,开发区现有40平方公里位置处于蓬勃发展的环渤海经济区的中心地带,而且属于北京未来的东部发展战场,也是离主城区最近的国家级开发区,有得天独厚的人才和智力、信息和金融优势;第二就是高端产业基础优势,北京开发区目前的产业结构虽然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但是和其他地区相比已经具备了向高端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北京开发区一直以来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提高企业入区的门槛,引进
.jpg (7.04 KB, 下载次数: 1)
08:08 上传
著名跨国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有选择引进科学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对环境影响特别低的项目,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总产值的86%,而且大力推动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生物制药、基因工程技术的创新,据不完全统计,区内有超过300家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由于这些研发中心放在企业内部,所以成果转化率非常高,达到80%以上;第三是得益于北京的基础设施优势,开发区累计完成了固定资产投资717.5亿元,建成了一座22万伏的变电站,五座集中供热厂、两条输水干线、再生水厂,打通了开发区至东四环、南六环的交通干线;第四,得益于专业化的政府服务优势,北京开发区建立了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政府的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最后就是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交通事故下降60%,安全事故是零,给企业发展提供了放心稳定的环境。
未来一段时间,北京开发区按照北京市政府的定位,建设面向国际市场的高端产业园区。按照北京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亦庄新城建成10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70万,相当一个中等城市。按照这个规划,亦庄新城将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聚集发展为依托的新城,以国际化的标准吸引跨国企业,接受更高层次的产业转移,高标准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大力引进高层次的人才,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区域文化。
下一步我们的发展思路和措施,一是继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我们认为发展环境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已经不仅仅限于企业内部,今天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技术、信息的国际化同步的趋势,使得企业发展必须同时关注外部。也就是说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同时高度依赖外部的发展条件,我们将完善各种产业配套条件,充分考虑到产业发展的需要,健全金融、物流、研发等服务业,进一步完善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完善休闲、娱乐等生活服务业,优化综合的发展环境。
第二我们想全力打造产业集群,按照产业规律和产业的关联性,有目的吸引高新产业,产业的集群化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是要做强做大现有的电子、通讯、装备制造等四个产业集群,采取一切优惠措施,帮助企业建立产业链条。二是大力培育新的产业集群,大力建设数字电视产业基地,我们更加关注新一代的显示技术,包括激光显示等等。另外在制造业的基础也就是装备制造业方面,我们将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优先发展。没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我们的经济就永远不可能走在别人的前头。第三我们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打造北京的人才高地,逐步建立健全一整套的技术人员的培训机构,良好的高素质劳动力的供应也是高端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第四个方面是持续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实现创新型政府、廉政透明的政府。开发区管委会一系列措施都将有助于全面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业围墙内的事,政府尽可能不干预;企业围墙外的事,政府尽可能帮忙,企业有事都可以找政府。
没有什么夕阳产业,任何产业只要技术进步都是朝阳产业,只有夕阳的技术,没有夕阳的产业。发展高端制造业是北京产业结构调整中不可缺少的力量,北京开发区将紧紧围绕建立世界一流园区的目标,将园区建成面向国际市场的高端产业园区。
尖端航天科技如何实现军民技术转移
王礼恒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
.jpg (8.5 KB, 下载次数: 0)
08:08 上传
航天制造业实际上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航天器的制造,包括运载火箭、卫星、飞船,包括一系列的地面配套设施,还有我们的武器装备;另一个就是转化航天技术,服务于国民经济的非航天专业的制造。
重大的航天活动关系国家的战略意义和安全,也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国力,能够维护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所以我想航天的发展,应该围绕国家的战略目标和国家的战略利益。新世纪我们面临一个新的形势,主要的国家将以航天领域为重要的竞争领域。1970年代美国人讲过,谁占领了空间,谁就占有了地球。目前美国仍然持这种观点,因此布什总统发布了他们新的航天政策,要维持航天领导者的地位。俄罗斯也不敢落后,欧盟则强调要提升自己的航天能力,日本、印度也想跻身于全身的航天领域前列。当前航天领域的竞争很激烈。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航天首先应该在产业化领域做得更好,我们目前正在朝这个目标去奋斗。航天制造业有自身的特点。首先航天产品制造基本上是多种模式并存,有单件的,有批量的,产品的状态变化比较多,重复的比较少,单品种的比较多,有零散型的特点。第二是高质量的要求,确保载人成功,万无一失,一定是高质量和高可靠性。我们的运载火箭,所有的控制系统都是双备份,哪个出了问题,另一套可以保证正常飞行。航天事业52年以来,形成了自己的自主研发和创新的机制、高品质和高可靠的制造保障体系,具有重大项目系统工程的管理能力。
在信息技术、新材料等等方面,我们也开始加速产业化进程。我们用卫星上的太阳能帆板电池技术来加速国内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产业的发展。当前我们正在加速推进软件信息化的平台,利用这个平台来实现设计制造,一直到生产加工、组织实施,改造我们传统制造业。
我们的航天事业之所以取得了一些成功,是因为我们多年来积累和建立了一定的优势和能力。一是自主创新的能力,当年面对技术封锁,我们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们有这样的体制和机制,有这样的氛围。另一个就是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创新人才体系。大家都知道,这次神七上天,科技队伍的平均年龄不到35岁,队伍年轻化,充满了活力。不要论资排辈,要创立竞争氛围,有才能的人才会脱颖而出。
还有就是高品质、高可靠性的保障体系。我们要求任何产品一定要具备质量优势。比如说运载火箭,一定有质量保障标准,所有的单位都有质量保障体系,而且这个体系要经过认证。比如说哪一个元器件出了问题,不仅仅去更换,还要弄清楚为什么会出问题。
我们有复杂大系统的集成能力和强大的系统工程管理能力,当前在航天创建的就是系统工程管理的理念。以总体为主导,我们任何一个型号,以专业的系统集成的模式,连着指挥线,赋予他们很高的权力。
未来我们航天制造业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保障国家安全,发展我们的导弹、卫星、运载火箭等等。第二点就是要以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的振兴为基础,充分发挥航天技术研发和创新的优势,比如发挥航天在大系统集成制造方面的能力和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我们非常希望和制造业的主体部门加强沟通,转化航天技术,为大家服务好,为国家做贡献。要不国家投入那么多钱,发射卫星、导弹还不够,还应该为大家多做一点贡献。我们准备采取这么几条措施:一,发挥航天高技术的优势,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等领域的产品,加快产业化的竞争;二,依托并做好做强北京、西安、成都、上海,深圳等产业基地,打造航天制造产业,建立一条龙的发展模式,促进航天科技成果向民用转化;三,要推动制造业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转变,提高服务能力;最后就是要加强制造业与信息化的互动与融合,构建数字化制造能力的单元,建立网络化的系统供应链的制造能力体系。中国航空工业的创新之路
杨育中 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顾问、中国南车集团独立董事、原航空一集团常务副总经理
新中国的航空制造业,是从引进、消化从前苏联得到的技术开始的。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十年,我们加强了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走上了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首先是设计、制造、实验手段和能力大大提高,基本形成了体系,为自主创新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我们自主掌握工艺的数以百计的数控加工设备和特种加工设备,提高了我国航空产品的水平;其三是自主研发加大,正在步入探索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和不断改进的良性循环;其四是,依托信息化,注重质量和效益的管理模式正在形成;其五是自主创新的发展,提升了产品的实力,扩大了产品的出口,增强了企业自身发展的后劲;其六是一群航空制造产业大军正在成长,目前航空制造业员工的平均年龄35岁左右,管理干部的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一支勇闯市场的管理队伍和一群心灵手巧的技工队伍在成长,这是创新的源泉。
未来中国航空制造业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将再翻两番,对航空工业来说,也是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其一,强劲的需求关系着我们的发展。我国已经居于世界航空运输总周转量的22位,国内市场的需求是巨大的,在亚非拉也有较大的竞争力,在世界软包生产市场上还有很大拓展空间。其二,不断的产业变革为我们提供着机会。目前航空制造业面临清洁的技术、更加灵活的起降方式、新的气动布局等等,如果能突破技术关键,也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三,打破国际的垄断。世界航空制造业已经形成垄断格局,巨头们利用技术壁垒和在市场上的强势地位,千方百计封杀竞争对手。如果在发展中稍有不慎,就会跌得头破血流。比如说我们国家宣布的大飞机项目,现在从美国国会到企业都已经在各个方面采取一些限制,设置一些障碍。其四,面对环境保护的压力和其他运输方式的竞争,中国航空制造业的发展,面临多个方面的挑战。中国航空制造业仍然有很多不足。首先是科技人员数量少,尤其科技和管理的领军人物更少;其次是投入的资源不足,力量分散,军民互动的机制缺乏;还有就是管理体制的问题,始终困扰着生产力的发展。
我建议从国家的层面和企业的层面注意研究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就是从国情和产业发展规律出发,制订长期稳定的产业政策和规划。作为国家性战略产业,我们要吸取俄罗斯的教训,注意管理体制的改革,同时要改革现行的成本加5%的军品定价政策,它实际上阻碍了企业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也妨碍了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
.jpg (15.42 KB, 下载次数: 1)
08:08 上传
第二,我们发展民机产业,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对大飞机的发展难度,大家要有深刻的认识。我个人的观点,中国的民机产业要真正能够走出来,需要三十年。空客当年就是亏了20多年,欧洲国家亏了250多亿美元在往里填。对民机这样一个特殊的产品,我觉得现在国家的投入还非常不足。我希望在国家的支持下艰苦奋斗10多年,到2020年,中国航空制造业至少在能力上将会出现质的飞跃。
第三,创新经营模式,中国航空制造业是仿制前苏联模式建立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至今没有解决。加强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是今后一个时期的艰巨任务。首先必须从思想和文化层面上取得突破,实现市场化改革、专业化整合、国际化开拓、资本化运作,解决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第四,一定要大力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我们承担的军用和民用航空产品的研发任务史无前例,因此在工作当中大胆使用年轻力量,通过科研和管理的实践,在老专家的传帮带下快速发展。同时大力推进官产学研结合,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扩大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众多的管理专家、科技专家,是中国航天业自主创新的根本,也是2020年中国实现航空强国之梦的保证。
塑造中国能源设备国际竞争优势的创新驱动力
马克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能源装备国产化的程度和水平,关系到国家能源、经济和国防的安全,也是彻底摆脱受制于人、实现自主创新的一个根本途径。
我们中国一重的产品,一是钢铁工业所使用的冷热连轧机,大家知道钢铁工业是高耗能产业,我们一重提供的装备能够缩短生产流程,这大大节约能源。另外就是国家大力发展的民用核电、石油炼制、大型化工容器等核心设备。第三类是民用核电、火电、水电等未来新型能源装备的关键部件。
在这些能源装备制造中,涉及到一些极端制造技术。比如说五米轧机的连续轧制,或者是宽厚版轧制的设计和技术,都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重型石化容器的产量化,规范化,以及材料的升级换代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问题。同时相应的冶炼、锻造和检测技术我们也正在发展,我们在发展超临界和超不锈钢转子的制造技术、大型钢的巨型制造技术,还有我们已经投产使用的15000吨大型水压机制造技术。
.jpg (8.92 KB, 下载次数: 2)
08:08 上传
一重为了实现保障国家能源的安全,进行了战略布局。首先我们在黑龙江把一重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生产基地。一重是为国家能源装备提供大型锻造件的主要基地,现在正在改扩建,我们投资40亿元进行改造,2009年下半年完成。另外我们经过调整,要把我们的大连生产基地改造成专门生产核电、石油、加氢反应器,重型容器的基地。我们还在天津建立了冶金成套设备、水处理设备和海洋工程制造,在长三角的张家港基地主要服务于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对于能源装备的市场需求。我们的思路,一是要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提高能源装备水平,要攻克一些共性的基础的技术。依托国家的科技支撑计划和重大专项,我们正紧锣密鼓开展一系列的科技攻关。同时在重大装备设计、生产环节中,我们广泛地应用节能减排技术。
融资推动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
张振宇 国家开发银行评审二局副局长
装备制造业是技术进步的载体和物化媒介,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是否强大的标志。三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涌现出了上海电气、沈阳机床、华为等一批优秀企业,他们是中国制造业的脊梁。但现在这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还很低,存在着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新技术研发实力弱、高技术设备依靠进口、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
国家开发银行是政策银行,近年来,我们一直将装备制造业作为信贷资金的重点投向之一。我们行推进装备制造业项目的思路是: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重点做好产业平台、产业基地、产业项目、产业基金等方面的工作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稳定的优质的客户群。
我们的融资规模大体从几个方面来确定:考虑各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结合企业的规划确定项目和建设规模,根据企业的能力确定项目的方案。在项目选择上,首先是技术改造、产品升级项目,其次是“走出去”和关乎产业安全的项目。我们依据企业发展的规模变成几步走,适应企业能承受的资本金能力和担保能力,然后设定几个实践目标,比如第一期实现了几个目标之后,我们可以跟企业进行下一步。我们实施综合评审模式和分阶段建设模式,这样就不用每次上会讨论,按照一次性核准的方式,双方约定的建设目标达成了,就可以启动第二个。
下一步我们会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支持。我们认为产业发展现在有了一些新特点,第一是发展速度加快,信息技术的广泛融入使产业化周期缩短;第二,专业化是企业的核心生产力;第三,产业的综合水平不断提高,产品制造规模不断扩大,对生产协作、工艺质量的一致性保证、产品的质量控制能力等诸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企业不断提升成本控制能力,进行技术升级,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这同时也对银行融资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能否针对企业的发展规划,提供适应企业发展的融资解决方案。我行在商业化转型之后,还将贯彻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继续提供中长期贷款业务,同时我们将根据市场环境和企业的需求,研究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和中间业务,依据企业发展目标提供综合融资解决方案,支持重点企业、优势企业以及大企业集团的发展。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的发展态势
屈贤明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原中国机械科学院研究总院副院长
发展航天,发展大飞机,谁来做?就是要靠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这些关键设备国外不卖给我们,我们花钱也买不到。在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列为十六个重大专项之一,和大飞机、登月工程平起平坐。
什么叫高档数控机床,简单地说符合网络通信等功能的机床。它是工业现代化的基石,是保证国防工业发展的战略装备,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撑。航空航天器制造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都需要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作为重要的生产工具。
高档数控机床也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我国大半个市场份额已经为外商所占有,特别是最困难的1998年,本土企业在我国数控机床市场占有率只有23%,当时我们机械部一个主管领导忧心忡忡地说了这么一句话,弄不好我们的机床行业要全军覆没。经过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发展,我国的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年,我国连续三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数控机床生产国,国内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我们开发出了一批国家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国外的高档数控机床。2006年我们数控机床产量达到8.16万台,市场占有率由2003年的28.1%提高到2006年的38%。一大批企业也在这个过程中崛起,如沈阳机床厂2006年投资18亿元搬迁到了沈阳工业走廊的核心地带,建成了世界上单体规模最大的数字机床制造机,与大连机床双双跻身世界先进机床行业。另外我们兼并了一些国外知名企业,获得了知识产权和优秀的人才。
对于重大专项的实施,我们有了一些初步的考虑。总体的目标是到2010年形成高档机床等主要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部分产品处于国际领先,建立完整的功能部件研发和配套能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培养高素质的研发队伍。关于技术路线是五句话:研究用户工艺,融入信息技术,推行数字制造,以功能部件为基础,以共性技术为支持。
我想特别强调两点,第一是强调研究用户工艺,强调产学研用的结合,因为如果我们不熟悉用户的工艺,你这个机床设计出来就很难满足用户的用途,这一点非常重要。再一个特别强调的是要以零部件为基础,我们现在的数控系统中,以刀具为代表的一些附件比起主机更为落后,所以这次在重大专项里特别强调了零部件这一块,在投资和项目的安排上都作为一个重点。在专项中包括了主机要重点开发8类57个产品,数控系统有7项,共性技术研究及标准技术规范的研究有12项,创新平台的建设有14项。
今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宏观调控,对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发展带来一些变化。总体仍然保持高位增长,但增速回落了大约10多个百分点,对中低端的市场需求大幅度下降,但出口增长还是明显加快,外贸逆差减少,今年1—5月同比减少了5.8%。值得注意的是,投资1—5月同比增长45%,高于国内平均水平,所以要注意数控机床产业的投资过热。
.jpg (18.73 KB, 下载次数: 0)
08:08 上传
中国数控体系的自主创新和发展趋势
陈吉红 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决定一个国家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数控机床是制造装备的装备,数控化是装备发展的主流趋势。何部长谈到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到底怎么融合呢?实际上就是数字控制把机械设备和信息技术连接在了一起。
我国数控机床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封闭式的开发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到产业化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六五”、“七五”给我们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我们引进技术以后没有真正的消化吸收,因此当国外马上推出更新的产品和技术,我们的人被挖走,促使国内最著名的数控企业破产。在这个过程中,数控变成了“控诉”。没有创新就没有出路,数控这样的战略技术,国外不会卖给我们,盲目效仿只能受制于人,因此,自主创新是唯一出路。
我们现在的产业状况是曙光初现。2006年中国销售数控系统11万台,国产占7.3万台。但这仅是产量,产值刚好相反。2007年中国销售15万台数控系统,国产超过了60%,但实际上中国的数控市场像个葫芦,越到高端我们所占比例越小,在低端方面,国产占了95%。中间的普及型是我们的一块新地。目前国外产品还占83%,但我们的技术基本上能满足用户的需要,可靠性方面的差距明显减少,已经实现了批量的生产销售,能够形成自主的配套。吴邦国委员长看完之后说,“你们能够把中档的做出来,我对你们表示感谢,因为我当副总理的时候就想做五轴,没有做出来”。这种中档设备已经在军工企业的加工中心批量使用,这是史无前例的,它标志着我们自主技术的进步。在那2%的最高端市场,国外产品占到99.5%,国内只有0.5%,不过目前国内企业已经掌握了一些核心技术,且在军工企业得到了应用。
面向未来,我建议我们国家应大力推动中档数控系统实行产业化,努力提升市场占有率,实现技术突破和产品化。未来数控技术的发展方向是高速、智能化、网络化,我们想开发出跟国外竞争的高档数控系统,我觉得有这么一个路线图,即有系统的评判技术,有一批关键技术,有高档的技术,以及它派生的产品。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吴经胜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比亚迪是技术创新的企业,目前有电池、手机零部件、汽车三块产业。比亚迪1994年筹建公司,是以电池起步的。我们采取了一些低成本、低投资的方法,打破了日本企业的垄断,特别是在锂电池方面,目前我们的锂电池在手机这一块占有全球30%的市场份额。
比亚迪2003年开始进入汽车领域。当时很多人有疑惑,为什么比亚迪从做电池走到做汽车?实际上比亚迪在圆一个中国人的梦,我们希望走电动汽车化的道路。中国再要按照机械化的燃油动力汽车跟国外去拼,有多少年路要走?电动车就不一样,比亚迪正好拥有电池技术,可以和国外比拼。我们用短短的三年时间,在2005年推出F3,仅仅是生产5000辆,但2006年我们就实现了4000辆的销售,2007年达到了8万多辆,今年有可能达到18万辆的产量。
比亚迪采取的是一种垂直整合、低成本创新的道路。我们不仅仅是生产产品,还把生产的整个过程控制在自己手里,掌握了所有产品的核心资源。比亚迪目前三块产业有三个龙头研究院,光研发人员有1万多人。
比亚迪从锂电池到铁电池,实行了从电池产业向电动汽车产业的转化。汽车上有上万个零部件,我们认为有90%我们中国是有低成本和创新优势的。电池产业我们基本上通过自动化设备加手工的竞争方式,成本比日本企业低30%。汽车也是如此。我们有一次去日本参观,发现日本的一家汽车公司在做模具的时候,大量的工序也同时有人工的支持。它唯一自动化的是加工中心,前期从数模设计,包括打磨,仍然大量需要人工——而这是中国人的优势。中国的成本优势不仅仅是劳动力的优势,更重要的是科研人员的资源,他们的待遇成本跟国外相比相差很大。
电池仅仅是依靠30%的成本优势获得成功,我们认为其中有些偶然性,正好赶上了产业的转移。但比亚迪的电动汽车反而是成功的必然。二氧化碳过度排放引起温室效应,数据表明25%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于汽车。怎么样才能解决问题?最佳方案就是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电动汽车环保、节能、简单。电动不仅零排放、无污染,而且使用成本低廉,它的能源转化效率是90%以上,而传统燃油能源转化效率只有17%。中国的汽车产业远远落后于国际大公司,但我们通过电动车实际上突破了发动机、变速箱等很多门槛。, , , , (www.niubb.net)欢迎您转载分享,并保留本站链接地址。
内容举报、版权申诉请联系邮箱bianji爱特niubb.net
||苏ICP备号-1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制造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