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王仁静鬼姓全国有多少人人

姓  名:
职  务:兰州商学院统计学院教授
民  族:
籍  贯:
出生日期:1987年7月
毕业院校:
所学专业:经济学
最高学历:博士
所属行业:教育行业
联系老师讲课:请联系人大经济论坛培训部:010-
简介:王仁曾,从从陕西财经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工作,1989年晋升为讲师,1994年晋升为副教授,2002晋升为教授。多年来,除了教学科研工作,先后但任过统计教研室主任、计划统计系副主任、统计学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所长和统计学院院长的行政管理职务。
英国萨里大学 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博士
陕西财经学院(现经济与金融学院) 经济学硕士
经济学学士
主讲课程:计量经济学(本科生、研究生)、金融市场的计量经济学(研究生)
1987年,他硕士研究生毕业,由国家统一分配到兰州商学院工作
1989年升任讲师,1995年升任副教授,2002年升任教授。
1992年任教研室主任,1994年任副系主任,1997年任学校人事处副处长
2000年任经济研究所所长兼统计学院副院长
2001年任统计学院院长
1999年10月至2000年4月,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萨里大学从事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的研究工作
2002年10月至2003年2月,任甘肃省中青年领导干部赴英国培训团团长,在英国伍斯特郡政府教育局实习
2003年4月至2007年7月在英国萨里大学作为兼职教师,担任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
2008年9月,王仁曾教授调入
王仁曾 研究领域
金融市场计量分析
国际竞争力定量研究
王仁曾 论文与书籍
1. 专著(中英文):
(1) 《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1世纪发展主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主要作者。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2001,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 Beijing, 2001. (Joint with Yanyun Zhao, Wanjun Jiang, etc.)
(2) 《中国国民经济管理理论与应用》,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副主编。
Theory and Practice of National Economic Management in China, China Statistical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2000. (Joint with Yanyun Zhao, Wanjun Jiang, etc.)
(3) 《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9)-科技竞争力主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合作作者。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1999,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 Beijing, 2000. (Joint with Yanyun Zhao, Wanjun Jiang, etc.)
(4) 《如何计算和使用GDP》,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与合作,第一作者。
Calcul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GDP, China Economics and Finance Press, Beijing, 1999. (Joint with Yanyun Zhao, first author)
(5) 《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7)-产业结构主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合作作者。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1997,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 Beijing, 1998. (Joint with Yanyun Zhao, Wanjun Jiang, etc.)
2. 教材及译著(中英文):
(1) 《应用统计学(美国MBA课程经典教材)》(译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与、许涤龙合作,第二译者。
Applied Statistics, textbook for MPA Programme, (an USA key MPA textbook Translation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 with),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 Beijing. 2003. (Joint with Dr Jinping Li and Peng Xu)
(2)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高等院校统计专业“九五”规划教材)》,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副主编。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Macro-economy, Textbook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key textbook appointed by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China Statistical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2000. (Joint with Yanyun Zhao, Lihong Peng, etc.)
(3)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副主编。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Macro-economy, Textbook f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key textbook appointed by the Education Ministry of P. R. China central governmen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 Beijing, 1999. (Joint with Yanyun Zhao, Lihong Peng, etc.)
(4) 《统计学》,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主编。
Business Statistics, Textbook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Ninxia People’ Press, Yinchuan, P. R. China, 1994. (Joint with Yamin Liang, first author)
(5) 《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主编。
A Guideline on Studying Business Statistics at Undergraduate Level, Gansu Minzu Press, Lanzhou, P. R. China, 1995. (Joint with Yamin Liang, first author)
3. 期刊论文(中英文):
(1) ARCH Effects and Trading Volume: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hinese Stock Market within the MDH Framework,Proceedings of 43Conf. of Euro Working Group on Financial Modeling, September 2008, CASS Business School, City University London, UK.
ARCH 效应与交易量:MDH框架下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实证研究,第43届欧洲金融建模组会议论文,2008年9月,伦敦城市大学CASS商学院,伦敦,英国。
(2) Modeling the Volatility of China’s Stock Market with Regime Shifts, Proceedings of 3 IASTED Conf. on Financial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 October 2006,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USA. ISBN: 0-.
带有状态转移的中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建模,国际科学技术发展协会第3届金融工程及应用会议,2006年10月,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坎布里奇,美国。
(3) 股权分制改革中上证指数的波动性─基于ARCH类模型的比较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年第6期。与刘明合作。
The Volatility of Shanghai Composite Index in the Equity Division Reform: An ARCH based study, Journal of Statitistics and Information, Issue 6, 2006, Xi’an P.R.China.
(4) 汇率作为出口竞争力的度量指标:中国数据的理论推算与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Foreign Exchange Rate as a Measurement of Export Competitiveness: The Case of China, Quantitative and Technological Economics (A Journa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Issue 6, 2002. Beijing, P. R. China.
(5) 产业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进展、困难、模型及对中国制造业截面数据的估计与检验,《统计研究》,2002年第4期。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in China: Estimation and Test using Cross-sectional Data, Statistical Research (A Journal of Chinese Society of Statistics), Issue 4, 2002, Beijing, P. R. China.
(6) 欧盟与美国、日本的国际竞争力比较,《欧洲》(现《欧洲研究》),2001年第4期。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mong EU, USA and Japan, EUROPE (A Journa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Vol.19, Issue 4, August 2001, Beijing, P. R. China.
(7) 国际竞争力的新审视:国际化过程中的国家保护,《国际贸易》,1999年第4期。
The National Protectionism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sation ¾ A Study o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ter-trade (Edited by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Issue 4, 1999, Beijing, P. R. China.
(8) 中国国际竞争力的现状、演变与发展战略,《学报》,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Present Conditions, Evolution, and Strategie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 Academic Periodical of Hebei University, Issue 1, 2002, Baoding, P. R. China.
(9)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统计学博士论文内容摘要()》(“十五”国家重点图书 — 经济与统计博士文库),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4月。
Theory, Methodology and Empirical Study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es, Anthology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PhD Dissertation (),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2, Beijing, P. R. China.
(10) 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的思考,《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es, Academic Periodical of Northwest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Issue 2, 2002. Lanzhou, P. R. China.
(11) 贸易自由化的渐进性发展逻辑与贸易保护,《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Logic for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the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the Trade Protectionism, Academic Periodic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Issue 2, 2002. Nanjing, P. R. China.
(12) 中国工业制成品显性比较优势计算和分析,《兰州商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n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cademic Periodical of Lanzhou Commercial College, Issue 2, 2002, Lanzhou, P. R. China.
(13) WTO与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战略,《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WTO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cademic Periodical of Lanzhou Commercial College, Issue 6, 2001, Lanzhou, P. R. China.
(14) 一体化过程中的欧盟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第3期连载。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EU Service Sectors in European Integration Process, Academic Periodical of Lanzhou Commercial College, Issue 2 & 3, 2001, Lanzhou, P. R. China.
(1) 甘肃省社科基金项目: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及对策研究,1997年。主要研究人员。
(2) 甘肃科技计划项目:甘肃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和资金实力调查研究,1998年。主要研究人员。
(3) 兰州商学院科研规划项目:西北地区城市化问题研究,1994年。
(1) 中国-欧盟高等教育合作研究项目:The Studies on Competitiveness Development of EU Service Sector in European Integration Process,合同编号:。年。主要成员,课题报告执笔人。
(2)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重点研究项目:区域成本差异及其对西藏经济发展的影响,年。主要研究人员。
(3)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项目:科学发展观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方案(中组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试点单位项目),。项目主持人。
王仁曾 主要成就
1.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1997年。
2. “五个一工程奖”(一篇好论文),中共中央宣传部,1997年。
3. 第六届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国家统计局,2002年。
4.第四届优秀统计教材奖,国家统计局,2001年。
5. 第五届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家统计局,2000年。
6.甘肃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省级二等奖,1999年。
王仁曾教授在学术研究方面,王仁曾先生早期致力于统计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探索。90年代末期以来转入对国际竞争力的定量研究方面,在国内第一个使用IMD数据,对Porter-Dunning模型的整体框架进行Panel Data实证分析,参与大型研究项目《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2003年以后,王仁曾教授转入金融市场的计量经济学研究。他在英国萨里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Return Volatility, ARCH Effects and Trading Volume: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hinese Stock Market within the MDH Framework使用VA-GARCH, CGARCH, SARV等金融市场计量经济学前沿技术,对金融学中关于金融市场量价关系的一个经典命题------混合分布学说(the mixture of distributions hypothesis)------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王仁曾教授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著述和教科书10部。
务: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管学院院长
务: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
务:北京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
专题页面精选
京ICP备号 京ICP证090565号 京公网安备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本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承办。为做大做强论坛,本站接受风险投资商咨询,请联系(010-)
MSN:pinggu.
邮箱:service@pinggu.org
合作咨询电话:(010)
广告合作电话:010- (李老师)
投诉电话:(010) 不良信息处理电话:梁姓氏在中国有多少人
梁姓氏在中国有多少人
08-10-14 &匿名提问 发布
N多 好多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一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日公安部公布新版百家姓排名 王 1 李 2 张 3 刘 4 陈 5 杨 6 黄 7 赵 8 吴 9 周 10 名 徐 11 孙 12 马 13 朱 14 胡 15 郭 16 何 17 高 18 林 19 罗 20 郑 21 梁 22 谢 23 宋 24 唐 25 许 26 韩 27 冯 28 邓 29 曹 30 彭 31 曾 32 肖 33 田 34 董 35 袁 36 潘 37 于 38 蒋 39 蔡 40 余 41 杜 42 叶 43 程 44 苏 45 魏 46 吕 47 丁 48 任 49 沈 50 姚 51 卢 52 姜 53 崔 54 钟 55 谭 56 陆 57 汪 58 范 59 金 60 石 61 廖 62 贾 63 夏 64 韦 65 付 66 方 67 白 68 邹 69 孟 70 熊 71 秦 72 邱 73 江 74 尹 75 薛 76 闫 77 段 78 雷 79 侯 80 龙 81 史 82 陶 83 黎 84 贺 85 顾 86 毛 87 郝 88 龚 89 邵 90 万 91 钱 92 严 93 覃 94 武 95 戴 96 莫 97 孔 98 向 99 汤 100
----------- 本人也姓梁,我经常注意到,广东和香港地区姓梁的也比较多~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恐怕现在难以答出一个准确的数据来啊。 古往今来,祖祖辈辈的中国人一共使用过多少个姓氏?专家最新研究发现,中国人古今姓氏已超过22000个,这是至今有关中国人姓氏最多的统计记录。 据悉,这22000个姓氏也包括历代属于中国版图上的少数民族的汉译姓氏。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少姓氏已经消失,当代中国人正在使用的汉姓约有3500个左右。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副研究员经过多年的收集和研究所获得的全国性姓氏数据表明,全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李、王、张,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三大姓氏的总人口达到2.7亿,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同姓人群。 当代中国100个常见姓氏集中了全国人口的87%。其中,占全国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个,分别为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和马。历史上,中国大约有一半的人口都一直集中在这19个同姓人群中。 此外,中国的同姓人群在地区分布也是不均衡的。比如在北方地区,以王姓为第一大姓;而在南方地区,则以陈姓为第一大姓;在南北过渡型的长江流域地区,李姓则是第一大姓。 袁义达还发现,在中国每一个省区中,都有一些出现频率比其他省区高得多的姓。如广东的梁和罗姓,广西的梁和陆姓,福建的郑姓等。 利用当代姓氏的全国抽样样本,袁义达还绘制了当今最常见100个姓氏的全国遗传地形图。每一个姓氏的遗传地形图包括两副图:说明某同姓人群在全国绝对分布情况的密度分布图,和揭示某同姓人群在全国相对分布情况的频率分布图。 此外,对每一个同姓人群中ABO血型的组成与分布,袁义达也进行了研究探讨。接下来,他已着手开展中国同姓人群分布与中国人常见疾病和各种肿瘤疾病在地理上分布上相关性的研究。 “随着科学的发展,姓氏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目前人类群体遗传学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分支--姓氏群体遗传学”,袁义达说:“中国人的姓氏和分布是中国一项特有的国情,它将涉及到中华民族的起源、祖宗们遗留下来的基因资源的分布、当今海内外的寻根和国家的统一、今后人口发展趋势和国土利用等许多问题,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秦、汉[编辑] 秦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终完成统一六国大业,之后持续不断的领土扩张,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国总人口約3000萬。 估计此年的世界人口有2.0亿,秦代人口占据世界15%的比例。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造成期间全国的社会经济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大量人口死亡,民生凋敝,全国各地到处一片凄惨萧条,原来的人口稠密地区的繁荣景象不在。据《史記》載:“至漢祖定天下,民之死傷,亦數百萬,是以平城之卒,不過三十萬,方之六國,五損其二”;由此可以反映人口大量死亡的事实。[编辑] 前汉由于中国历史早期农业发展集中在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黄河中下游流域地区,故全国人口分布格局为北多南少。若以淮河、秦岭为界,那此时的华北人口超過85%,华南人口不足15%。人口数超过500万的司、豫、冀、兖、青、徐五州均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带,这五州的人口总数占全国的55%。首都长安周围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人口数量在200万以下的有交、凉、并、朔方四州。扬、荆、益三州的主要人口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阳盆地、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漢太祖元年(前202年)在楚汉战争之中取胜的汉王刘邦称帝,天下重新统一,建立汉朝,據当代學者估計,人口約1650萬。占此年世界人口的8.66%.西汉建立后由于奉行黄老政治、与民生息的政治措施,特别是文景之治的迅速发展到孝武皇帝元光六年时(前129年)达到3600万,黄河中下游这一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在这六十年之中增长了2.5倍.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繁荣富庶的景象。从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开始,因之后连年的战争和徭役赋税较之于前加重,使得自汉武帝在位中期开始,人口数出现了多年的停滞和下降,到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只有3200万。之后昭宣中兴的休养生息使得汉武帝在位后期已濒临崩溃的全国经济形势得到扭转,社会稳定下来,期间人口开始恢复增长。到汉平帝元始二年时(2年)根据《汉书》记载,有12,366,470户,57,671,401人.这个人口规模是中国皇权专制社会前期的顶峰,此后由于历史的演变一直到宋英宗嘉佑八年(1063年)才再次超过.汉太祖元年(前202年)16,500,000人 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36,000,000人 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32,000,000人 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12,366,470户 57,671,401人 一说:59,594,978人 [编辑] 新莽新莽时期没有具体的人口调查,估计新莽天凤五年(17年)全国有5600万人.但是新莽天凤五年(17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紧接着烽火遍地,群雄割据和混战,流寇作乱,造成期间大量中原人口流徙或死亡,或为躲避战火向长江流域迁徙,华南地区人口升至全国四成。口数超过500万的有豫、荆、扬、益四州。南方人口增长的同时,北方大部分郡国人口减少。估计公元元年(1年)的世界人口为2.7227亿 此年的汉代人口占世界比例是21.18%罗马帝国在前25年有270万平方千米土地 5680万人口;117年的罗马帝国有590万平方千米土地 8800万人口;395年的东罗马帝国有250万平方千米土地 3400万人口;[编辑] 后汉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时估计全国有人口2800万人.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 4,279,634户 21,007,820人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5,860,573户 34,125,021人汉章帝章和二年(88年)7,456,784户 43,356,367人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9,237,112户 53,256,029人汉安帝延光四年(125年)9,647,838户 4,869.0789人汉顺帝永和三年(138年)估計有10,736,000戶,53,860,000人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 9,698,630户 49,150,220人汉顺帝建康元年(144年)9,946,915户 49,730,550人汉冲帝永嘉元年(145年)9,937,680户 49,524,183人汉质帝本初元年(146年)9,348,227户 47,566,772人 [1]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10,677,960户 56,476,856人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 估计有11,000,000戶,55,000,000人估计公元200年的世界人口为2.23亿. 此年的后汉人口占世界比例的15.7%.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估計有3,000,000戶,約15,000,000人 [编辑] 魏.晋.南北朝[编辑] 三国自东汉末黄巾之乱开始(184年),进入长期的瘟疫频发和大小战争频繁的丧乱时期,全国人口数量与分布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黄河流域屡遭战争,十室九空,人口或外迁避难或死亡。到蜀汉灭亡时(263年)人口数字根据传世文献资料记载合计在8,180,000人左右。自此人口数一蹶不振,到隋文帝在位时方复苏.[编辑] 两晋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统一全国后,根据《晋书》记载,太康元年(280年)全国有2,495,804户,16,163,863人。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户口调查为全国3,770,000户.约23,800,000人。汉赵刘聪在位时(310年—318年)全国合计約24,800,000戶,12,400,000人。西晋的统一局面只维持了十一年,就发生了八王之乱和紧接着历史上著名的导致华北地区人口在八年之内消失80%的五胡乱华。東晉建立后中原人民为躲避战火纷纷大量的南迁,一共有六次南迁高潮,累計合計遷入90萬,東晉因而设置大量侨州。汉赵刘聪在位时(310年七月—318年),汉赵控制地区的户口大约有六十三万户,人口大约有三百一十五万人左右。估计此时的华北地区有700万人口,此时的东晋有540万人口.全国合计1240万。后赵灭亡时(351年)华北地区汉族不到100万人.《十六国春秋》-前秦录记载前燕幽帝建熙十一年(370年)2,458,669户,9,987,935人。此时的东晋有8,000,000人,全国合计17,987,935。华北地区人口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增长。[编辑] 南朝南朝人口的传世文献资料记录,只有《宋书》记载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户口数为90.1769万户,517.4074万口。由于当时户口调查统计受到隐匿人口数量影响较多,这个数字不能反映实际。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估计全国有20,000,000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七年(440年)估计全国有23,700,000南朝人口数量最多时,根据今人研究认为是梁武帝大同五年时(539年)有11,030,000人.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9月爆发的侯景之乱造成长江下游地区:&千里绝烟,人迹罕至,白骨成聚,如丘陇焉&.祸乱结束后的南梁境内人口仅剩1,100,000人,自东吴以来的得到普遍大规模开发的三吳地區的社会经济成果在历时三年零八个月的侯景之乱之中化为乌有。直到陈霸先建立陈朝后到陈宣帝在位时(568年—582年)才达到500,000户,2,000,000人。[编辑] 北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五年;北凉承和七年;南朝宋元嘉十六年;仇池建义四年(439年)灭北凉,北朝开始。此时在北魏统治下的地区的社会经济生产得到一定恢复。冯太后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实行均田制后到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时(520年)达到北魏人口峰值5,000,000户,约30,000,000人。 北魏于尔朱荣之乱后分裂时(534年),有3,375,368户. 北齐幼主承光元年(577年)3,032,528户,20,006,880人。 北周静帝大定年间(581年)3,599,000户,9,009,614人.估计实际约18,000,000人。 [编辑] 隋.唐.五代.宋[编辑] 隋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建立隋朝,当时户口数为3,599,000户,9,009,614人;估计实际人口为18,000,000人。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得户500,000户.2,000,000人,此时全国户口7,000,000户,人口约40,000,000人。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 约44,500,000人。 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9,040,000户。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8,907,536户.46,019,956人。 [2] 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全国约44,500,000人。 [编辑] 初唐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1,800,000户, 12,350,000人。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2,190,000户, 15,000,000人。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2,900,000户, 19,000,000人。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3,000,000户。 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3,600,000户。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3,800,000户, 约23,800,000人。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6,156,141户, 37,140,000人。 [编辑] 盛唐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7,069,565户,41,419,712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7,861,236户, 45,431,265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为8,412,871户.48,143,609人. [编辑] 中唐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8,525,763户,48,909,800人。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9,069,154户,52,880,488人。 估计此年实际有12,000,000户,66,000,000人。 安史之乱结束后,人口分布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期间原遭受战祸地区的人口大量南移。襄州人口增加120%,鄂州增加100%,苏州增加30%,泉州增加50%,广州增加75%。五代十国时期南方九国中,只有吴和吴越两国君主为华南本地人,南汉君主是早期移民后裔,其它六国的君主均为华北移民。 南北人口分布格局比例从初唐时:华北占据75%,华南占据25%。到唐亡时:南北人口分布格局比例各自50%。此后的人口统计资料由于统计疏漏混乱不堪因而不准确可靠。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2,933,174户,16,993,806人。[只有169个州上报户口;不足安史之乱前的一半单位]。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2,933,125户,16,900,000人。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3,805,076户。([一说310余万])[3]。 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2,473,963户。[4]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2,375,400户,15,760,000人。--[5]. 唐穆宗长庆年间(824年)3,944,595户。 唐敬宗宝历年间(826年)3,978,982户。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4,996,752户。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4,955,151户。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 估计全国有33,300,000人。 [编辑] 晚唐黄巢之乱时(875年—884年),期间超过八百三十万人死亡。 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全国合计约22,000,000人。 唐哀帝天复三年(907年)全国合计25,000,000人. [编辑] 五代十国淮南 [[[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年)] 226,574户,南唐割江北地。 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2,309,812户。[6] 荆南(963年),142,300户。 湖南(963年),97,388户。 后蜀(965年),534,029户。 南汉(971年),170,263户。 南唐(975年),655,065户。 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3,090,504户[主户]。 清源(978年),151,918户。 吴越(978年),550,680户。 北汉(979年),35,250户。 [编辑] 北宋注:宋代的人口统计数据是户数和成年男性数(人丁数)。 估计960年的五代十国人口总为六千万人。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 全国统一,估计有7,737,209户。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4,131,576户(主户),估计实际有8,263,152户。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6,839,331户(主户),实际8,677,677户。 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10,290,000户。 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100,000,000人。 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10,792,705户。 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12,462,531户。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14,181,486户。 宋英宗熙宁十年(1077年)14,245,270户。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17,800,000户。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19,120,921户。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19,960,812户。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20,264,307户。 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20,882,258户 约125,000,000人。 其中华南地区人口占全国70%. 华北地区占据30%。 估计在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有22,118,160户.约132,398,000人 据《辽史》记载及今人考订,辽国人口最多时的辽天祚帝干统十年(1110年)有140余万户,900万人;西夏人口最多时的西夏崇宗贞观十年(1110年)约有300万人。 [编辑] 宋、金绍兴和议后(1141年)从靖康之难开始因频繁战乱遭受破坏的社会经济开始得到恢复。自靖康之难开始减少的人口总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增长。到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时,宋、金、西夏三国人口总数达到一亿三千六百万人。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11,139,850户,约69,620,000人。 宋光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约76,490,000人。 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13,600,000户,80,600,000人。 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12,670,000户,76,810,000人。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5,696,989户. 约35,606,181人。 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3,000,000户,约31,800,000人。 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5,599,700户,39,663,400人。一说为6,789,449户,44,705,086人,又一说为6,060,723户,36,989,014人。 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女真、契丹、汉户为7,223,400户,48,490,400人。 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 7,684,438户 45,816,079人. 估计实际人口约50,000,000人 估计1200年宋、金、西夏三国总人口为13600万人。 世界人口在950年—1200年期间从2.5亿增加到4.04亿,拜占庭帝国在1025年有1200万人。其中宋、金、西夏三国总人口占当时世界的33.66%(1200年)中国人口在第十一世纪到第十二世纪期间成长了,从1083年的一亿增加到1120年的一亿三千二百四十万。 [编辑] 蒙古蒙古帝国从1205年开始入侵西夏到1227年灭西夏,从1209年开始入侵中原到1234年灭金,从1231年开始侵宋,1235年全面侵宋,直到1279年完全消灭南宋抵抗势力。在这七十年之间根据“光绪《潼川府志》卷五所载明人王维贤《九贤祠记》所说:[&蒙古军制,军所至,但有发一矢相格者,必尽屠之。],由此可见蒙古军在作战地区进行大规模种族灭绝,随后遭受战祸蹂躏地区又长期相伴瘟疫与饥荒,导致大量平民百姓消失,华北地区极为惨重。1234年底原金国境内人口跌至谷底,。是为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的空前浩劫。 蒙古灭金时(1234年三月)原金国境内仅有873,781户,4,754,975人,只有蒙古入侵之前的九分之一多。 至1259年底,蒙古占领的原金国境内和川陕四路加上此时的南宋境内总共为61,500,000人。 1276年2月临安城陷落后原南宋境内人口仅仅剩下51,000,000人。 南宋境内人口大量死亡主要发生在川陕四路地区。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军完全扑灭四川抗元势力后,在1280年的户口调查仅为12万余户,60万余人,只有蒙古入侵(1231年)川陕四路地区前的2.22.%。 蒙哥汗二年(1252年)籍之原金国地区较之于上次增加20余万。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籍之原金国地区较之于1252年又增加30余万。 9户。 6户。 0户。 5户。 1户。 3户。 0户。 6户。 7户。 9户。 0户。 0户。 5户。 1274年 1967898户 约8,870,000人。 7户。 1276年 9370472户。 06户。 [编辑] 元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建立大元,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的元代人口约8,870,000人。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灭南宋(1276年)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籍之原南宋境内有户11,848,000户。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0年) 13,196,206户,58,834,711人。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 13,430,332户。江淮和四川11,430,878户,内郡1,999,444户,59,848,964人,游食者429,118人共计60,278,082人。 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全国有14,003,760户,估计人口为62,818,128人 这个是元代人口峰值,也只相当于1200年宋、金、西夏三国总人口的47%左右。 元世祖死后全国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并在元成宗死后出现了多年的停滞和下降。 据《元史》记载,到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全国有纳赋户万户,口59,510,000人。估计实际有60,000,000人。 [编辑] 明元惠宗至正年间(1341年—1370年)全国发生多次大规模的灾荒饥馑疾病和瘟疫,并最终促使红巾军起义爆发,造成期间人口大量死亡。明建立并逐步统一全国后,明太祖洪武年间的休养生息使得全国的农业生产在蒙元时代长期大规模战乱而遭受极大破坏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加上洪武年间大规模的移民填充长江以北的荒无人烟之地和垦荒使得期间人口稳定成长。到明太祖洪武廿六年(1393年)有6500万人,其中民户6175.0万,军户325.0万。北五省(北平、山西,山东、河南、陕西〕人口有1755万,占全国27%。其中山东最多,有5,462,850人,以下依次为山西 (3,790,760人)、河南(2,825,300人)、陕西(2,646,450人)、北平(2,619,500人)。中五省(京师、浙江、江西、湖广、四川)人口总数为3380万,占全国52%。其中,南直隶有11,291,460人;人口密度最高的苏南太湖流域人口达6,320,300,平均每平方公里220人;其次为浙 江省,有9,959,270人;江西有7,260,000人,湖广有4,318,420人,四川最少,仅1,314,260人。南五省(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总人口有1040万,占全国的16%。 估计明思宗崇祯十三年(1640年)约有1.40亿人口,分布格局基本未变。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59,873,305。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60,545,812[这个是除开华北大部分地区外的调查数据](今学者估计实际人口达到65,000,000人)。 明太宗永乐元年(1403年)66,598,337。 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79年)71,850,000。 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75,000,000。 明思宗崇祯六年(1633年)140,000,000。 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87,600,000。 明世宗嘉靖末年美洲高产作物传入后开始在明代人口最为稠密的江浙和岭南地区普及和推广,尤其是经过万历中兴过后以较快速度稳定成长,到明神宗崇祯十三年(1640年)根据当代学者研究估计达到前所未有的140,000,000人。 明思宗崇祯十三年(1640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年,在这个期间爆发一种迄今为止未明的瘟疫,造成京杭大运河沿线这一全国人口最稠密和重心地区的很多地方人口的50%消失,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到清军入关之前(日)全国人口仅有8760萬余。[编辑] 清明末清初四十余年期间的频繁战争和频繁的瘟疫灾荒饥馑疾病使得再次遭受一次浩劫,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全国社会开始稳定下来,社会经济生产开始得到恢复。但是事实上直到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全国人口仅一亿多,远未恢复到晚明时的水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上升到一亿五千万余。 清世祖顺治八年(1651年)81,686,700。 清世祖顺治十八年(1661年)86,584,700。 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101,710,000。 清圣祖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50,000,000。 清高宗乾隆十四年(1749年)177,495,000。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年)181,810,000。 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205,500,000。 清高宗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209,840,000。 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268,238,000。 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301,487,110。 清仁宗嘉庆十年(1805年)332,181,403。 清仁宗嘉庆十五年(1810年)340,000,000。 清仁宗嘉庆十七年(1812年)360,000,000。 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383,100,000。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1834年)401,008,574。 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419,441,360。 清宣宗道光三十年(1850年)430,000,000 清文宗咸丰元年(1851年)432,160,000[一说:436,100,000人] 清文宗咸丰元年(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和捻军及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西北穆斯林祸乱造成期间全国的大量人口死亡。 清德宗光绪十三年(1887年)377,636,000。 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450,000,000。 清逊帝宣统三年(1911年)户口调查统计有92,699,185户。 18世纪时的清代人口得到很大成长的原因一般认为是来自美洲的高产作物的大规模推广种植和普及,造成大量山地被开发,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时全国有38310万人,其中华南人口比重为71.4%,华北28.6%。人口超过两千万的有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浙江、江西、湖北、四川、广东;不足两千万的有直隶、湖南、福建、山西、陕西、甘肃;不到1000万的有云南、贵州。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有太湖平原、长江流域、大运河沿线。[编辑] 中華民國参见:台灣人口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人口为517,568,000,约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中國人口地理學創始人胡煥庸1935年劃定黑河瑗珲-腾冲人口线(又稱胡煥庸线),在领土面积上,该线東南部分占全国的43%,西北部分占全国的57%;而在人口上,东南部分人口占全国的90%以上,西北部分人口却不足全国的10%。四川、江苏、山东为全国人口最多三省。江苏、山东、浙江为人口密度最高三省。到1982年,瑗珲-腾冲线以东人口占全国的比例超过94.4%,以西人口占全国的比例不到5.6%。民國卅八年中华國民政府遷台,中華民國有效管轄台灣及福建部分地區等。至民國九十八年四月(2009年4月),有效管轄地區總人口為23,059,339人。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1930年20亿、1960年30亿、1974年40亿、1988年50亿、2000年60亿、到已经达到678380万。[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日,全国人口 601,912,371人。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日,全国人口 694,580,000人。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日,全国人口 1,008,180,000人。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日,全国人口 1,133,680,000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日,全国人口 1,242,600,000人。[编辑] 21世纪10年代2005年全国人口1%抽样调查,估计在调查时的11月1日全国人口有1,306,280,000人。日,估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有1,331,630,000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教师有多少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