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练太极应以主动的腰胯带动四肢叫作一一被动关于打拳的电影,对吗

正确理解与遵循太极拳的“含胸拔背”-作者&魏坤梁
正确理解与遵循太极拳的“含胸拔背”
作者 魏坤梁
&&&&本文为2010年有较大增删完善的修改稿。修改前的文稿曾发表于2005年的《太极》第6期与《武林》。本文批评和证明了现代太极拳界某些人对“含胸拔背”的质疑、异议与更名是错误的,多角度地对“含胸拔背”进行了探讨,力图使读者明白“含胸拔背”对于太极拳不可或缺的十分重要。
一、“含胸拔背”一词的历史
“含胸拔背”是太极拳的一个耳熟能详的要领。出版物中最早出现于陈微明先生1925年出版的《太极拳术》的《太极拳术十要》中。《太极拳术十要》题注为“杨澄甫口授、陈微明笔述”。在《太极拳术十要》中,“含胸”又写为“涵胸”。1935年印刷的汇集了武禹襄、李亦畲两先生家传拳谱之《廉让堂太极拳谱》中也有“涵胸”与“拔背”,是属于书中“身法八要”中的两“要”(见唐豪与顾留馨两先生合著的《太极拳研究》)。清末民初时太极拳家郝和先生留传下来的据说是李亦畲先生赠于的一手抄本中也有“涵胸”与“拔背”(见顾留馨先生《太极拳术》372页影印件)。事实上,民国至今,“含胸拔背”一直是太极拳界所公认的一个太极拳要领。
现代太极拳界有个别人或说“含胸”是错误的,或说“拔背”是错误的,或说“含胸拔背”都是错误的;还有人说李雅轩先生也认为“含胸拔背”是错误的等等。这些人有认为由于陈微明先生于1917年拜杨少侯、杨澄甫先生为师学习太极拳之前曾跟从孙禄堂先生学习过形意拳,于是在笔述《太极拳术十要》时将不属于太极拳的形意拳的要领“含胸拔背”强加硬塞进去了。但是,这些说法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
①孙禄堂先生1915年出版的《形意拳学》与1916年出版的《八卦拳学》两书中均还没有出现“含胸拔背”的说法,1919年出版的《太极拳学》一书中也没有出现“含胸拔背”的说法;而约1921年出版的形意拳家刘殿琛先生所著《形意拳术抉微》一书中也没有“含胸拔背”之说,直至约1929年出版的形意拳家凌善清先生所著的《形意五行拳图说》中也没有“含胸拔背”之说,这些充分反映形意拳圈子里不仅在陈微明先生的《太极拳术》出版之前没有“含胸拔背”之说,就是在《太极拳术》出版之后四年的1929年,尚没有使用“含胸拔背”之说。因此所谓“含胸拔背”原来是形意拳的东西,那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②《太极拳术》一书是陈微明先生经杨澄甫先生首肯,于1925年出版的,当时杨澄甫先生还正当如日中天的盛年,陈微明先生怎么可能将“含胸拔背”强加硬塞到《太极拳术十要》中去?
③“含胸拔背”这一概念在古代的太极拳理论中已经存在了,如古代太极拳经典歌诀中的“束肋下气”、“胸背开劲”、“气贴背”、“开合按势怀中抱”等就明显含有“含胸拔背”的意思,只不过当时这种概念还没有用“含胸拔背”来表述罢了。
④自近代至今的杨、吴、武、孙派系太极拳家对于“含胸拔背”都是没有一位不身体力行十分重视和遵循的,近代出版的太极拳著作就可以清楚地反映这种情况,说“含胸拔背”是错误的,无异于是说中国近代所有太极拳家们对这一要领的运用都是错误的,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的。李雅轩先生确实在杨守中先生1949年所赠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上》上所写的眉批上说:“盖气沉丹田则一身松舒,含胸拔背、松肩沉肘自然有之。若单注意去作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恐与身心舒适有碍,学者不可不慎。尤不可专注意此十三点。”显然这是说太极拳的要领具有整体性,并没有否定含胸拔背。其实他的《随笔》等文章中以及其嫡传的女儿、女婿李敏地、陈龙骧先生的书中都多次强调“含胸拔背”,可见所谓李雅轩先生认为“含胸拔背”是错误的之说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⑤太极拳既具有中华武术其他拳种所没有的特殊性,同时又与中华武术不少拳种具有某些共性;而世界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是具有多义性和可引申性的,所以,太极拳与其他拳种具有某些共性的要领都是可以用同一语言表述的,各个拳种也可以相互吸取语言改变概念移用。中国现代有不少拳种比如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等,对于胸背部姿势的要领都用“含胸拔背”表述,但是,太极拳所谓的“含胸拔背”与其他拳种所谓的“含胸拔背”是既有相似之处又是不同的,其实是不同的术语,这就比如日常所说的“舒服”、“好”等,其具体概念是因人而异的是同样的道理。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圈子虽然1929年尚没有使用“含胸拔背”这一称谓,其实现代这些拳种使用的“含胸拔背”其所理解的概念至少在1929年就已经形成了,如凌善清先生《形意五行拳图说》的“形意拳八势”一节中说:“形意拳之姿势,其重要之点有八……三曰扣、四曰圆”,而这“扣”的其中之一就是“胸脯要扣(开胸顺气,使阴气下降任脉)”,“圆”的其中之一是“脊背要圆”。而这所谓“扣”中的一些内容正是这些拳种现在所说的“含胸拔背”。这样的事实充分反映了现在形意拳所说的“含胸拔背”是借用吸收了太极拳的语言。因为形意拳界引入使用了“含胸拔背”,因而将“含胸拔背”说成不是太极拳的要领,显然是错误的。
现代太极拳界中还有个别人认为“含胸”与“拔背”表述不妥当,自作主张用“舒胸”、“开胸”等替代“含胸”,用“扩背”、“开背”等替代“拔背”。这些人不懂得汉语中不少成语和术语的含义不一定其字面是能够直接反映的,因此这些词语是不能按字索义来理解的。比如常用的法律用语“法人”就不能理解为人;甚至普通日常生活用语也有这种情况,如“泊车”是指停车,不能理解为汽车飘泊在水面上;“埋单”是指付钱,不能理解为掩埋票单。成语和术语也不是自说自话说改就能改的,因为某一词语既形成了成语和术语,就必然与历史有多方面的牵涉,许多历史已经留下了这些语言的踪迹,谁也是既不可能将与其有关的历史踪迹全部沫掉,也是极难使得已经使用者改变的;自作主张擅自用其它词语替换“含胸拔背”,也是不可能得到太极拳界所有人认同的,无非是增加“含胸拔背”的别称,从而增加了太极拳语言交流的麻烦,增加了太极拳历史文献研究的困难罢了,所以,这种主观轻率地擅自改变“含胸拔背”称谓的作法是不正确的,不可取的。
现代太极拳界个别人中还有认为“含胸”一词是错的,“涵胸”一词是对的;这些人不懂得世界各国的词语具有多义性、可引申性和可通用性,甚至有的词语之多义还能兼有相反的含义,汉语中这种现象也不罕见,比如“负”字既可表示背载,又可表示怀抱;《汉语大词典》就记载了“含”与“涵”是近义可通的,陈微明先生在《太极拳术十要》中就既写“含胸”又写“涵胸”。所以这种认为“含胸”一词是错的,“涵胸”一词是对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现代有的人由于多种原因凭自己的臆想根据字面意义理解“含胸拔背”,结果学练太极拳发生了错误,这并不是“含胸拔背”一词的错误,而是学习方法的错误。1942年开始跟陈微明先生学太极拳的林炳尧先生在其所著的《杨式太极拳架详解》中说:“微明先生曾特别关照过我:‘含胸拔背’这一提法其实应改为‘舒胸顺背’的。但书已经出版,事后发现原来的提法引起了误解,产生了一些副作用,要想修改已经来不及了。微明先生指出,他当时使用‘含胸’两字主要是与练外家拳的‘挺胸’相对而言的。意思即不要使用练外家拳的方法练内家拳。如果‘含胸’过了头,成为‘缩胸’,仍旧会造成血脉不和、气滞于背,甚至会损害人的体形。”当然,反映“含胸拔背”为陈微明先生所构思措词的这段话是否真实现在无从考证,而根据上述近代文献所反映的情况,“含胸拔背”最早出现于《太极拳术十要》是很可以肯定的。
1935年印刷的《廉让堂太极拳谱》中也有“涵胸”与“拔背”两“要”,此两“要”当然既可能是李亦畲先生传下来的,也有可能是李亦畲先生的后人增添的。郝和先生所留传下来的手抄本内也有“涵胸”与“拔背”。该手抄本封面题为“王宗岳太极拳论”,题下注有“后附小序并五字诀”,题右又写有“郝和珍藏”;当然这“涵胸”与“拔背”并不属于“王宗岳太极拳论”,也不属于“小序并五字诀”。沈寿先生所编的《太极拳谱》中载有李亦畲先生光绪辛巳年(1881年)的一手记说:“此卷予手订三本,启轩第一本,给友人郝和一本,此本系予自藏”。如果郝和先生所留传下来的手抄本没有增添,而是李亦畲先生所赠予的原本,那么,1881年的李亦畲先生就已经使用“涵胸”与“拔背”并确定为要领了。但难以解释的是约1914年后接受郝和先生传授太极拳的孙禄堂先生在1919年出版的《太极拳学》一书中没有出现“涵胸”与“拔背”这两个要领的说法,反映郝和先生在传授中没有提及“涵胸”与“拔背”。而如果郝和先生珍藏的原手抄本中有“涵胸”与“拔背”,郝和先生在将太极拳传授孙禄堂先生时是不可能不不提及“涵胸”与“拔背”的。而不论如何,根据以上文献情况,可以肯定近代太极拳界广泛使用“含胸拔背”主要是受到《太极拳术》出版的影响。
不可否认,现代太极拳界确有不少人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传授指导,按字索义而对“含胸拔背”作了歪曲的解释。然而太极拳特定的胸背部内外规则是可以用“含胸拔背”来表述的,这种有特定含义的“含胸拔背”是太极拳十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个要领,可以说如果丢离了“含胸拔背”,太极拳也就没有了。所以,对“含胸拔背”进行详细的讨论,对于太极拳学练是很有必要的。
四、太极拳动态的“含胸拔背”
…………在发劲技巧上同腰部联合起来能起到发动机的作用,使内劲起于脚跟,通于脊背,形于手指。
20053095当年781﹒6米,95
20051.8米左右,手臂自然比太极拳锻炼随着水平的提高,每个拳式到结束时,动态含胸拔背的这种特殊效用会使得手的向外运动有充分游刃有余的感觉,这在实战中的价值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六、怎样做到太极拳动态的“含胸拔背”
太极拳动态的“含胸拔背”实质就是“如练一气”的反映。培养锻炼太极拳动态“含胸拔背”的直接关键就是要在太极拳静态“含胸拔背”的基础上培养锻炼使劲、气是由脚下传递上来的。这就是说动态“含胸拔背”其实是柔的活的有弹性的内劲传递的反映。而这种内劲在形成动态“含胸拔背”中的影响越大,太极拳动态“含胸拔背”的功夫就是越纯。而要借用体内由脚而上的内劲,就必须遵循动量传递中“相向运动”的规律,就是运动中的身体上下各部分、各环节都存在有相互的反作用。
以倒撵猴为例,动态含胸引起一手后捋另一手前推,这动态含胸之劲力是由前脚而来的,在前脚蹬地时,身躯必须十分放松,身躯是被载于前腿胯关节之上后移的,也就是身躯要维持原来的空间位置具有向前的运动趋向,而前腿却向后移,即前腿股骨头与髋关节臼是紧紧抵挤住的,这样,前脚因蹬地发生的力量就能通过胯关节向上传递;如果前脚蹬地同时身躯主动后移,前脚蹬地发生之力量向上的传递在胯关节处就发生间断了。这就是说没有前腿的向后运动和身躯的向前运动趋向这一“相向运动”,没有身躯放松不主动,倒撵猴动态的含胸是不能形成的。
再以揽雀尾按为例,拔背将全身整体的劲力发送于手臂,这拔背是由后腿引起上传的,在后腿蹬地时,身躯必须十分放松,身躯是被载于后腿胯关节之上向前移动的,也就是身躯要维持原来的空间位置具有向后的运动趋向,而后腿却向前移,即后腿股骨头与髋关节臼是紧紧抵挤住的,因而由撑脊自我感觉整条脊柱上升而引起了拔背,这样,后腿因蹬地发生的力量就能通过胯关节向上传递通过身躯而输送到了手臂上。如果后腿蹬地同时身躯主动向前移动,后腿蹬地发生之力量向上的传递在胯关节处就发生间断了。这就是说没有后腿的向前运动趋向和身躯的向后运动趋向这一“相向运动”,没有身躯放松不主动,揽雀尾按动态的拔背也是形不成的。
动态的含胸和拔背开始锻炼培养时,感觉局部之力所占的比例比较大,腹肌的用力也比较大,腿蹬地的力也比较大,需要有胸背部外形变化比较明显的体验,因而全身要做到很放松是不可能的,由脚上传的力也是不可能很大的,但随着坚持不懈的锻炼,就能渐渐体会到全身放松的部分会由上至下越来越多越大,腹肌的用力和腿蹬地的力量会感觉不需要开始锻炼时那样大了,而由脚向上传的力量却会感觉越来越强大了,动态含胸拔背的体验也能越来越细微了,比如开始只会整个胸部变化,渐渐能分辨有多部位顺序地变化了,动态含胸拔背的外形变化幅度也会越来越不明显了,这些都是太极拳功夫提高的反映。
动态含胸拔背的锻炼培养必须注意维持自然松净的“立身中正”,具体地说,脊柱必须自然松净地直竖,既不要持续地无缘无故地维持着深度的含胸和拔背,也不要持续地无缘无故地维持着深度的“气沉丹田”和“命门后突”,因为“如练一气”需要的是脊柱的动态变化部分,如果脊柱预先就有了深度的“含胸拔背”和深度的“气沉丹田”及深度的“命门后突”,哪里还会再有动态的含胸拔背?脊柱自然松净的直竖还要求不得将脊柱弯曲和扭转,比如有的人在云手中向左云时左肩先向左斜,即胸椎发生向左弯曲了;或左肩向左转的角度比左胯转的角度大,即腰椎发生了向左扭转;如果脊柱发生了弯曲和扭转,即打拳时身躯发生左右扭转和左右弯曲,动态的含胸拔背也是难以形成的。
无论是动态的含胸还是动态的拔背,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两肩头更加向前裹合的形态,这主要是胸骨和脊柱后移引起的,并非是两肩主动向前移动的结果,如果没有由下而上劲力传递引起的脊柱和胸骨的后撑运动变化,仅仅是两肩主动向前移动,也即仅仅是肩胛骨外侧和锁骨外侧向前移动,这样形成的胸背姿势是毫无武术价值的,就不是太极拳的含胸拔背,然而,现代太极拳界恰恰有不少人将这样的单单“两肩向前合”的胸背姿势当成了“含胸拔背”,无疑这种主动的作法是错误的。
太极拳手臂的活动就是动态含胸拔背的延续,因此太极拳习练包括推手中动态的含胸拔背,与沉一样应该是自然地有无数次的,初练时有意识地锻炼这种动态的含胸拔背,能有效地渐渐消除手臂上的局部用力,能渐渐体会到如果没有动态的含胸拔背,由脚而起的劲力是不可能贯通于手臂的。动态含胸拔背能发挥其武术效果,必须有赖于自然放松,如果持续保持着固定深度的含胸拔背,必然需要局部用力,就与非太极拳武术的含胸拔背没有区别了,太极拳的武术效果就必将被削弱和破坏,所以,持续维持固定深度的含胸拔背对于太极拳来说是错误的。在太极拳推手中,不少高手在捋化和发放对方时都会有明显动态含胸拔背的出现,但有一些人似乎也在运用动态的含胸拔背,却不是全身上下相随、劲由脚起所引起的,而是胸背局部自主变化的结果,武术效果自然是不佳的,因为这种动态含胸拔背其实并不是太极拳的含胸拔背。
含胸拔背是太极拳的特性之一,但这不等于是绝对的、不能瞬间动态变化的,有的推手高手随着武术化解沉肩而锁骨外端后张,似乎出现了胸部前突,然随着化解的成功而立即恢复原先的含胸拔背形态,这种变化过程中胸骨、脊骨并不前移,化解中胸肩的活动始终顺遂而游刃有余,这种胸肩的活动同一般所说的“挺胸”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认为是违反了“含胸拔背”。
动态含胸拔背的锻炼也应该遵循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企图一步到位。叶大密先生在《医疗保健太极拳十三式》中就这样写道:“敛腹含胸一般是在动作开始或转换变化时行之……对初学的人来说,只能先从外形的敛腹含胸着手。结合呼吸的提敛内气,可以留在后一步来做,避免发生偏差。”徐致一先生在《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基本动作》中也说:“……可以在坐身的动作里微微含胸以适应动作的需要,日久自然会越含越充分的……含胸不是固定不变的一种姿势。”
必须注意,不应该刻意地为了“含胸拔背”而含胸拔背。太极拳动态的含胸拔背是完成沾粘连随与发劲的手段,不是目的。如果是为了“含胸拔背”而含胸拔背,那就成了与太极拳无关的模特表演了。太极拳中动态含胸的程度各人差异是很大的,有不少情况下不仅没有外形变化,甚至没有明显的自我感觉,差不多总是基本含胸的外形;而太极拳功夫越高的人,尽管具有能够幅度变化很大的动态含胸拔背功夫,大多数情况下,往往含胸拔背的动态变化还越小。
太极拳动态的含胸拔背与太极拳的许多要领都有关,是诸多太极拳要领完成的一个综合反映,不是孤立地可以单独完成的,高质量的动态含胸拔背是必须由“真意”支配全身协调动作的结果。所以,太极拳动态含胸拔背的锻炼,无论在套路练习中还是推手、实战应用中都是与太极拳的其它诸多要领自然有机协调结合形成的。
怎样认识太极拳之方圆
作者 魏坤梁
&&&&本文为2010年有较大增删完善的修改稿。修改前的文稿《太极拳与方圆》曾发表于《太极》2006年第3期。本文首次明确指出现代太极拳界某些认为太极拳有圆无直的说法是错误的,并具体说明太极拳的圆和直都是具有其他运动和拳术所无法替代之特殊性的,因此任意地创新改编太极拳是错误的。
一、方和圆都是太极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圆”是所有曲线的概括,“方”是所有直线与角的概括,任何形状和运动轨迹都可以概括为“圆”或“方”。从古代文献中可知中国古人把宇宙称为太极,太极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从古代的全息律,也即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出发,古人又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一不是太极,太极没有固定的形态,无论是固态、液态还是气态都是太极,方圆直弯各种形状和轨迹也无一不是太极,红黄蓝白黑各种颜色也无一不是太极,万物都是太极,一切都是太极,太极就是一切,太极就是万物。然而,现代太极拳界不少人在其著作中都认为“太极”就是“圆”,说“方”不是“太极”,“太极”是没有“方”的。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按照这种说法,认为太极仅仅就是圆,那么太极还有未包含于其内的东西,其实就是否定了太极其大无外了,也就是将“太极”否定了。
任何事物都可以抽象为和分为阴阳,方与圆就是一对阴阳;阴阳相互是既对立又互根而不能分离的,所以方圆相互也是无法离开的;阴阳是相互含寓并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所以方圆也是相互转化的。正如《易·泰卦·九三》所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就是说任何的平直都会发生倾斜而表现为圆弧的,因而直的无限延长最终还是会回复到原来的地方。这段话明确指出了方圆的互寓与转化。中国古哲学中的八卦、六十四卦等的演化如“坎”与“离”的演化也反映了方圆的互寓与转化。因而,《杨氏老谱·太极正功解》指出:“太极者元也,无论内外左右上下不离此元也;太极者方也,无论内外左右上下不离此方也。”(从《杨氏老谱》各篇分析,文中之“元”为“圆”之假借。)陈鑫先生《陈氏太极拳图说·太极外形方圆论》(原稿为《太极拳图画讲义》)也说:“方由圆生,圆由方成,此方圆相通之理。”
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十三篇·劲与物理》中详细分析了圆是由无数向心力和离心力这些直线所组成的,指出如没有这些直线,“则不得成圆形矣。”又说:“圆中又有方之作用,包含无量数之等边三角形,三角者,实为构成圆形之基本形体。”这些论说,都是立论于中国古哲学之方圆对立互根观的。
现代高等数学中直线和曲线关系的理论也与中国古哲学的方圆观相吻合,高等数学就冲破了初等数学中直就是直、曲就是曲那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和概念而将直和曲在一定的条件下等同起来了。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高等数学的主要基础之一是这样一个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直线和曲线是一回事。”“微分学不顾常识的一切抗议,竟使直线和曲线在一定条件下相等,并由此达到那些坚持直线和曲线等同是背理的常识所永远不能达到的成果。”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又说:“直线和曲线在微分中终于等同起来了。”中国古哲学的这种方圆观在现代唯物辨证法哲学中也有反映,唯物辨证法中著名的对立统一和普遍联系规律就明显反映了方,而著名的否定之否定的波浪式循环式发展规律就明显反映了圆。所以,应该明确地认为太极包含圆和方,方和圆都是太极。
二、太极拳中的方圆
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不仅认为太极就是圆,而且认为太极拳是“有圆无直”的,这种说法当然也是错误的。因为太极拳无论是形态和运动轨迹都是包含着圆与方的。因此《杨氏老谱·太极阴阳颠倒解》明白地将“圆”与“方”列为太极拳的一对“阴阳”。《杨氏老谱·太极正功解》也指出:“元之出入,方之进退,随方就元之往来也;方为开展,元为紧凑,方元规矩之至。”明确地认为太极拳所有运动最根本的抽象即“规矩之至”就是方圆运动。《杨氏老谱·太极四隅解》又指出:“四正即四方也,所谓掤捋挤按也;初不知方能始圆,方圆复始之理无已焉。”指出太极拳中方圆互寓互生、相互转化的变化是无休止的。
太极拳动态中的“圆”是显而易见的,太极拳经典歌文中也有明显的述及,如“开合按势怀中抱,七星势视如车轮”反映了姿势中臂背之圆,“束肋下气把裆撑”包含了裆部之圆、“随屈就伸”包含了化解移动之圆,“劲以曲蓄而有余”包含了轮廓气势之圆等等,显然,没有了圆就没有了太极拳。
拳经中其实也有大量“直”的内容,如“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神贯顶”、“提顶吊裆”、“有上即有下”等,说的就是上下方向的直线;“胸背开劲两捶争”、“有左即有右”说的就是左右方向的直线;“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发劲如弓发矢,正其四体”、“放即是收”、“有前即有后”等,说的就是前后方向和四面八方方向的直线。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十三篇·劲与物理》中指出太极拳的化解反映为圆,而发劲攻击则反映为直线和三角,他说:“太极拳之所不容人摸着与触到者,以其体圆也,乃不知得力之所在也……其用守势者取法以圆,其用攻势则无处非三角形,并且无一分一厘非三角形旋转式之攻势也,以之攻击于敌体,则万难逃遁者。”在该篇中他又写道:“吾师澄甫,每每告余曰:发劲须找到一直线方可发,发时如放箭似的。是言已穷发劲之能事。”在同书《述口诀》中又写道:“要注意尾闾与夹脊得中,方为不失中定,至要至要”、“尾闾与夹脊中正对直,方为不失中定”、“磨转心不转,磨转者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按磨转心不转者,此家传口诀也……余得此意后,自觉功夫日见进境”。从郑曼青先生语重心长的谆谆教诫中,可见方(直)在太极拳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直即方在太极拳中的存在,太极拳也就不成其为太极拳了。
三.太极拳中方圆的互寓互生
太极拳中方圆的互寓互生在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中也有反映,如“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立如平准,活似车轮”、“气如车轮,腰似车轴”等等。其中的“往复”往往为圆,而“折迭”则成角为直。太极拳中的方圆互为目的和手段相互含寓,无方就无圆,无圆就无方。如果没有“立如平准”、“腰似车轴”之直,就没有“活似车轮”、“气如车轮”之圆;而如果没有“活似车轮”之圆,也就不可能有“专主一方”、“发劲如放箭”之直。太极拳前进时各瞬间的肩胯连线反映了相互为平行直线(即脊柱不扭转弯曲),身体中轴点前进的轨迹也是直线,但太极拳前进上步又无不有赖于“进退须有转换”的圆。
太极拳发劲进攻的移身往往是没有转动的。如金仁霖先生所辑的《柔克斋太极传心录》中叶大密先生所说的“发劲之专主一方犹有范围,要不出对方中心与两肩三竖线之外,发时自身之三坚线必须保持齐头并进,方能完整一气”,这“坚线”就是直;先人们将此称为“拥身”,如杨班侯拳诀《全力法》称其为“前后成直线,五行主力攻;打人如亲嘴,手到身要拥”,但三线齐头并进之前必须先有转身之圆使己之三线对准彼之三线。太极拳属发劲的掤、挤、按、肘、靠往往呈现为“专主一方”的直线运动,然直线运动之前总有使对方重心稳定遭到破坏而被“拔根”的圆运动。太极拳的捋、采、挒往往为圆运动,然对方的被抛发和倾跌又发生在圆的切线即直线运动中。太极拳无时无刻不存在的表现为“掤”的背臂呈圆形,然从力学分析,这个圆正如郑曼青先生所说的是由无数离心、向心的直线所合成。太极拳属沾粘连随之“掤”的圆不仅表现为“支撑八面”的无数离心方向的直线,也包含了由八面收缩的无数向心方向的直线。如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推手》中所说的“掤法向外……必曰掤者,粘也非抗也,手向外掤,意欲粘回……”,这“外掤”就反映了直,而“粘回”则反映了圆。太极拳各式都可千变万化,换言之,太极拳各式都含寓了多种劲,如手挥琵琶,可细细体会到其能变化发挥太极拳八劲之任何一劲,八劲概括而言则无非圆直二劲,而圆直二劲又是相互含寓的。如陈微明先生在《太极答问·太极拳之劲》中就说:“圆劲之中必须有直劲,直劲之中必须有圆劲;若有圆劲而无直劲,则只能化而不能放;若有直劲而无圆劲,则遇有化劲者必致落空,故圆直二劲能融合为一则善矣。”所以,太极拳才会出现古代经典拳谱所说的“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近代叶大密先生的推手功夫在上海颇负盛名,《柔克斋太极传心录》记录了他在晚年时所总经的一生练拳和推手的经验的一段话:“练架子须先求其方,后求其圆;推手须先求其圆,后求其方。从此去做,始能事半功倍。”指出太极拳无论是拳架还是推手,方和圆都是不可或缺、必须溶于一体的。
四.太极拳方圆的特殊性
方圆相反互根、互寓互生是太极的基本规律,古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一不是太极,所以,所有武术和舞蹈、体操也莫不各是太极。方圆相反互根、互寓互生也是所有武术和舞蹈、体操的共同规律,并非仅仅太极拳才具有。但是,万事万物的方圆及其规律是各具有其特殊性的,因此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才千差万别。金庸先生在吴公藻先生的《太极拳讲义·跋》中说:“太极拳的基本构想,在世界任何拳术、武功、搏击方法中是独一无二的。”事实确实是这样,太极拳虽然与其他武术具有某些共性,但无论是在理念和技术的很多方面,太极拳可说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太极拳的方和圆与舞蹈、体操、其它武术的方和圆也是有着很不同的、不能代替之特殊性的。
太极拳技艺主要可分为运化与发劲。太极拳的运化大多表现为圆弧。四正推手中两人手臂运动的轮廓轨迹就表现为圆弧,于是被称为“打轮”。初学这种“打轮”,有人手把手地指教,每天学练两一个小时,一般至多一个星期之内是可以完全学会的,但此时“打轮”的圆弧运动轨迹仅仅是太极拳外形的。如果推手熟手与这样的人推手,必然会认为这样的人手还很硬,往往也可以将这样的人象玩球一样地弄得踉踉跄跄站立不稳。如果初学推手者在学会“打轮”的基础上能够有得到推手个中三昧之人的悉心及时指教,每天学练几个小时,至少也需要半至几年时间,这种圆弧才能合格,因为这种圆的合格不是在外形,是在能够不用力化解对方攻击的体内反应,是属于对这种条件反射建立的培养,没有相当的时日和反复是难以形成的;如果推手没有这样的人指教,又没有悟性,那么,即使每天练习半天,也是很难成功,甚至练一辈子也不能成功,往往就是练成了凭力气和技巧“打轮”与人抗衡力量,而这样的“打轮”与太极拳其实是风牛马不相及的,现代太极拳界则有大量的推手都是属于这样的“打轮”。
比如太极拳四正推手中,甲的右手臂承接了乙的两手,乙向甲方推按,甲手臂借乙之劲力沾粘连随运化的轨迹往往形成为了圆弧。然而,不同的人虽然都能够完成外形完全相同的这样的圆弧,但有的人能够十分灵活方便不用力地化解掉对方的推按攻击,对方会感到始终没有力的顶抗和着落,这种圆弧就是属于太极拳的;而有的人则非得用相当的力才能化解,甚至用了很大的力也还化解不了,对方始终感到有力的顶抗和着落,这样所完成的圆弧就是不属于太极拳了。为什么外形完全相同的圆弧,却有的是属于太极拳的而有的不属于太极拳的?归根结底,属于太极拳的圆弧是沾粘连随的表现,而不属于太极拳的圆弧不是沾粘连随的表现。属于沾粘连随表现的手臂圆弧运动形成的原因,动力几乎都是乙的力量,轨迹变化形成则是甲由于乙的攻击,其腰脊传递而来的微小力量的作用发生了各种体位变化;具体地说,在乙的力量作用下,甲的小臂可以以肘关节为轴有一定的转动和旋动,大臂也可以以肩关节为轴有一定的转动和旋动,而身躯又可以以胯为轴有一定的转动,胯又可以以一脚为轴有一定的转动,就这样由于乙的直线力量所作用和甲的体位姿势变化反应,甲乙两人手臂的运动轨迹就形成了甲能够沾粘连随化解乙攻击的圆弧了;这种弧轨迹的形成,甲的手臂局部是没有主动的,因此甲也无需为了移动而用力;也正是因为甲没有用力,乙才遇不到顶抗、没有攻击力量的着落;甲才能灵活方便不用力地化解掉乙的推按攻击;而如果甲的手臂有了丝毫的为了移动的主动,也就有了丝毫的用力;乙就有了力量的对抗和着落,乙的力量就必然作用到了甲身体的重心,甲为了维持自己的站立稳定又要强行作用对方,手臂局部就必然要再加强用力来抵抗乙的作用力,所以就非得用相当的力来化解乙的攻击,就成为力量的较量而不存在沾粘连随了,也就必定是力大者胜了,那么,这种实质为力量的较量的任何运动轨迹的化解也就不属于太极拳了。可见这种甲化解乙攻击的沾粘连随圆弧与其说是甲完成的,不如说主要还是由乙所完成的。至于套路练习中的手臂圆弧运动,手臂也必需有沾粘连随的模仿和感觉,略具体地说,手臂是不能由局部主动的力完成的,而且有不用力化解对方攻击的模仿,由此可见圆弧是不是属于太极拳的并不决定于外形而决定于内在,这就是为什么杨澄甫先生要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说“弗惟外之是鹜,而惟内之是求”。太极拳的每一式每一势都包含着沾粘连随的圆弧,学会这些外形的圆弧并不是很难,但是要想这些圆弧实质上属于太极拳,就都是很难的,如果无人悉心指教,自己没有悟性,都是可能一辈子也不能学会的。所以,有人说:“太极拳的动作都是没有高难度的高难度动作。”这样特殊的“圆”显然任何运动的“圆”都是无法替代的。
一个人的全身各关节、脚和某些部位比如小臂的中部都可以成为人体圆运动的圆心,这种圆运动的圆心在不少武术和舞蹈、体操中的运动可以是独立的,然太极拳绝非如此,如把可作为圆运动圆心的人体各关节和部位比喻为是齿轮的轴,那么对于太极拳而言,这些齿轮就组成了联合齿轮箱,其中任何一只齿轮的动作都会牵动齿轮箱中所有齿轮一起动作,而整个齿轮箱运作最先动作的必定是脚这只齿轮,对这一规律拳经是这样表述的:“由脚而腿,由腿而身,如练一气”,句中的“练”就是毛主席诗词中“赤澄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中的“练”,就是绸带,“一气”就是整体有序波动的形象,在舞彩练表演中,表演者手持彩练的一端一抖动,彩练立即发生波动并依次传到另一端,太极拳的圆运动也是这样的,是全身有先后次序上下相随但又似无先后时间差的运动;彩练一气之动的操纵是表演者的手,太极拳整个“齿轮箱”运作的操纵则是腰骶,太极拳的所有圆运动都是腰骶运动引起的两胯转动所造成的,是腰胯圆运动由脚开始的放大扩张延伸。太极拳圆的这种特殊性也是与其他许多运动和武术不同的。
太极拳界有人把太极拳的圆运动比喻为货郎鼓带动其两条绳带末端小珠的甩动,或比喻为宇宙中银河系某核心带动银河系天体旋转,虽然这种比喻是正确的并且形象,但这仅仅是对以内带外、以体带肢的简单比喻,太极拳的实际情况那是要复杂得多了。太极拳的圆运动是完全服从于虽动犹静、舍己从人、随屈就伸之沾粘连随需要的,尤其是手臂的圆运动大多表现为与躯体的圆运动没有同心圆关系的轨迹,往往是有多个圆心;运动有平面的、斜面的、立面的、甚至是曲面的多种多样;圆弧的方向有由前向后向外的,又有由前向外向后的(或称顺时针的和逆时针的)等;圆弧的形状有C形的,也有S形的,然而,这些圆运动的实质都是随人而动,因而又是很简单的。这些圆运动有的表现为手臂既在空间移动又有自转,如揽雀尾按的向后捋化;有的圆运动从某角度看是呈弧形,而从另一角度看又是呈直线,如搂膝拗步的前按;有的圆运动以腰脊或一侧的胯或脚为轴,圆心在体内,手臂与体的圆运动有同一个圆心,如斜飞式的挒;而有许多含捋化的圆运动,从俯视角度看其运动轨迹是由前向后向外,弧轨迹的圆心在体外,如倒撵猴的后捋;有的圆运动其圆心是基本不移动的,如野马分鬃的挒;有的圆运动其圆心又是移动的,如云手的左云;有的圆运动半径长度是基本不变的,如搬拦捶的搬;有的圆运动半径长度是变化的,如揽雀尾过渡到单鞭的左右平捋等……以环境为参照,太极拳的圆动作是动,而换成别的某参照,又似乎并没有动,是“虽动犹静”的;太极拳手臂圆运动的臂背姿势则如拳经所说的“开合按势怀中抱”,就是手臂不论表现为如何的圆运动,其肩臂总是保持着向前撑裹合抱的圆弧形态的,手臂的任何圆运动都是不能破坏这一个姿势的,不然沾粘连随必然会被破坏,以上这些情况也是与许多运动和其他武术不同的。而如果如上所述的虽动犹静、“开合按势怀中抱”、随人而动、如练一气、沾粘连随被破坏了、失去了,那么,手臂的什么圆运动就都是与太极拳无关了。
太极拳的直也是体现了太极拳特殊的武术需要,并且其直大多是体现在劲势和感觉上,不是非得在形态上有规范直的反映。比如太极拳发劲之直线并不是非得手臂笔直不可,发劲之直主要是掌或拳的运行轨迹成直线。又比如立身中正其中包含有将脊柱各段由于不卫生习惯而形成畸形过大的曲度恢复为符合生理要求的正常的生理曲度,并非指脊柱上下笔直。这些也体现了太极拳直的特殊性。
现代有的人不懂太极拳的方圆和其它武术及舞蹈、体操等运动的方圆有什么不同之理,用其它运动的方圆充当了太极拳的方圆,这是对传统太极拳毁灭性、扼杀性的改造。比如刻意追求舒展的正圆、大圆,这样,“开合按势怀中抱”、“含胸拔背”等基本姿态和“沾粘连随”往往就被破坏了;有的人在进退中,身体真地象货郎鼓那样以腰脊为轴左右转,全无武术企图,如同健美操;有的人在上步时,没有腰胯动作,单以胯关节为轴,脚主动地向前方划一个圈,象是戏剧舞蹈动作;有的人揽雀尾的捋、搂膝拗步的捋,一手捋到了耳后,含胸拔背之圆被破坏,成了散,另一手又挒到了这一手臂的肘内侧,其大臂完全进入自己的胸前方,大臂外侧完全暴露给了对方,成了典型的瘪;有的搂膝拗步的向前按掌不是以身带手,而是单单以肩关节为轴手臂抡了一个圈再向前故意做成弧形移动,是先人所批评的典型的“自动乱动”;有的人左右分脚时两手臂各以肩关节为轴向上划了一个自认为舒展的大圆弧,犹如天女散花舞蹈的样子,胸肋中门大开,纯粹是个挨打的动作;又有的人刻意追求横平竖直、棱角分明,如有的人揽雀尾的抱球,手和肘、上臂都与肩同高相平,手心正对下方;搂膝拗步的向前按掌,手掌心正中地对向前方,或向前按掌无论从何角度看都是直线移动;有的人倒撵猴的后捋,从俯视角度看手的移动轨迹是一条直线,如同移抽屉,这些都如同做广播体操;又有的人把太极拳的动作想象为主观自主的、硬碰硬的其它武术的格打擒摔,太极拳上下相随、舍己从人、虽动犹静等要领荡然无存。如此种种,太极拳经过这样的修改创新发展后,原来的似圆非圆变得符合“规范”的圆了,原来的似直非直变得符合“规范”的直了,外形上似乎与原来的太极拳一样并且更“规范美观”了,实质上有的已与舞蹈、体操没有什么区别,有的已与其它武术没有什么区别了,太极拳独特的健身和武术功效当然也就被改变乃至不存在了。必须认识到:不懂得太极拳有特殊内容的方圆,否认太极拳有直,一味追求离开随人而动沾粘连随等原理的规范或舒展,用其它运动的方圆取代太极拳本质的特殊的方圆,对于太极拳都是残害。因此,十分遵循体现太极拳本质的特殊的方圆,对于传统太极拳的继承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怎样认识太极拳之刚柔
作者魏坤梁
&&&&本文为2010年有较大增删完善的修改稿,修改前曾刊登于2006年的台湾《太极拳》总167期、2007年的《太极》第2期。本文力图说明太极拳刚柔的各种特殊性,尤其强调说明太极拳刚柔相济的特殊性,说明现代太极拳界某些人所主张的太极拳应该又柔又刚的说法是错误的。
一.太极拳特殊的极柔极刚
太极拳语言中常见的“刚柔”是中国古文化中重要的哲学范畴,在《周易》这一部古文献中,“刚柔”频频出现,是许多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哲学抽象。如《易传&系辞上》说:“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大意是:刚柔是白天黑夜的象征。刚和柔的最初本义是硬和软,如成书于商至春秋的古代六经之一《诗&小雅&采薇》中“薇亦柔之”和“薇亦刚之”,大意是:薇这种植物幼小时是软的,长大后是硬的。“刚”由硬这一本义引申开去,以后包括了坚硬、坚强、耿直、强盛、有力、健旺、肃杀、严厉、勉强、方才、恰好、偏偏等词义,而“柔”由软这一本义引申开去,以后包括了绵软、虚弱、无力、幼嫩、温和、宽容、灵活、润泽等词义;由于“刚”和“柔”都是多义词,所以它们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才具有确定的具体词义。太极拳语言中的“刚”和“柔”也有多种词义,“刚”包括了有力、强劲、疾快、进攻、重迟、顶抗、僵拙等,“柔”包括了无力、松软、轻缓、引化、灵活、虚弱等;太极拳本质属性的“刚”是指与活性的劲有关的行为和体况,太极拳本质属性的“柔”是指与肢体松有关的行为和体况。
太极拳的基本特征是“柔”,古代的太极拳经典歌文表述为“极柔软”、“松净”和“轻灵”,对于“柔”,拳经还有其它阐述,如“视如车轮、柔而无刚”、“随屈就伸”、“舍已从人”、“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沾连粘随不丢顶”等等;杨澄甫先生所说的“终不得力”、“处处落空”指的也是太极拳之柔。太极拳自古以来就是以柔著称,杨露禅将当时尚不叫太极拳的太极拳即“十三势长拳”从河南陈家沟传到河北永年时起,“柔”就是世人对于太极拳的突出印象,如姚继祖先生在《武氏太极拳全书&拳解》中所说“太极拳在永年及永年邻县一带都管它叫‘粘拳’或‘绵拳’,直到永年国术舘成立后,才逐渐改称为太极拳”;由于太极拳在平时练习和武术应用中“刚”的显现至消失极其迅疾,以致“柔”就成了太极拳特征性的形象。
太极拳“柔”的本质就是“松”,而且是杨澄甫先生所说的“松净”、李雅轩先生所说的
“大松大软”,拳经所说的“极柔软”。这种“柔”的解剖学实质就是人在维持一定姿势的前提下,与运动有关的软组织(包括肌肉、肌腱、筋膜、韧带、关节囊、血管、神经等)不仅没有紧张引起的收缩而且是超常的自然舒展预伸长,运动力学的实质则是神经系统建立了太极拳所特有的不需要经过意识支配的武术应变的条件反射。所以,太极拳所谓的“柔”不能理解为肌肉象海绵样的柔软,太极拳所要求的“柔”的实质就是不用力,也就是放松,但有的人由于肌肉强健,十分的放松其肌肉虽然相对柔软,但仍然是不可能如同海绵那样柔软的,所以,肌肉柔软不等于太极拳所说的“柔”。太极拳的这种肢体“柔”的不用力,如将人体肌力比喻为军队,按现代编制有集团军、军、师、团、营、连、排、班等,一般武术等运动肌力耗用最大的是集团军,比如举重运动员抓举一刹那间所用的力,最小的是营,相当于舞蹈演员做轻柔绵软动作时所用的力;而太极拳肌力耗用可小至班甚至班以下的组。再具体地说,当舞蹈演员做轻柔绵软动作时去摆弄其手臂,可发现其手臂有顶抗力,其肌肉有一定紧张度,反映其手臂局部用力仍是明显的;这种动作虽然被称为“轻柔绵软”,却是不属于太极拳之“柔”的,现代太极拳界有不少人都把这种由于局部的力转腕旋臂当作了柔,其实对于太极拳而言这是自动乱动、矫揉造作,本质是“拙刚”;现代太极拳界还有认为缓慢就是“柔”,其实,有不少人练拳之缓慢不是全身放松的整体活性之劲所引起,而是局部的力所引起的,这种缓慢与太极拳之“柔”也是毫不相干的,其本质也是“拙刚”。太极拳功深者练拳时,无论其动作是慢是快,如果去摆弄其手臂,可发现其手臂既没有顶抗力,还能似乎粘附于人而随动,反映其手臂上局部的力是极微的;太极拳的柔还反映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极灵敏的使外力作用不到自己身体重心的能力,以及可使自己的力量在体内传递,太极拳的种“柔”不仅是其基本特征,而且还是拳艺功夫层次反映的主要标志之一,那就是“柔”的程度极高就是“极柔软”,这是不经过长期刻苦正确的锻练无法获得的,自古以来的太极拳家们对于这“极柔软”都是一生孜孜以求的,在近代太极拳家的著作中都是无不十分重视和再三强调的。
太极拳的“刚”以拳经所说的“极坚刚”、“何坚不摧”、“如弓发矢”为主要特征,其运动解剖学实质是全身力量有序、顺畅、通透地迅速传送出去。《运动解剖学》指出:人的肌力同肌肉的截面积和预伸长有关,肌肉截面积愈大、预伸长愈长,发生的肌力愈大;实验显示:男性肌力约为每平方厘米9·2公斤;某运动员当小腿三头肌充分预伸长后,其肌力能从原来的384公斤增加至598公斤。现代物理学指出:一定条件下,力可以在任何物体内传递;所以,力量也是可以在人体内传递的,运动力学就指出,体育运动中,广义的力的表现形式动量(质量与速度的乘积)是能够在人体内传递的。而当一个人能够将全身力量由下而上有序地传送出去,这个力量是十分惊人的,不少武术先人身材不高、躯体不重、手臂并不粗壮,却能发出惊人强大的力量来,就是运用了这种体内劲力传递的本领。当然,这种劲力传递的本领是必须要经过长期刻苦正确的锻炼才能培养成功的,并非随便谁都能具有和体验到的,尤其是全身没有放松及一一定神经反应的人是根本无法尝试体验的。太极拳之劲力能在人体内传递的重要条件包括了拳经所说的“发劲须沉着松净”、“立身须中正安舒”等,具体地说,全身整体劲力的发生传送是在全身放松的基础上和腰的作用下,通过顶劲、蹬腿、沉身、撑脊、拔背等的有序协同配合而完成的,这些都是无数人的亲身经验,而这些也是太极拳“坚刚”的重要特征;在这些条件中,“松净”是根本和基础,不少人对一些功深的太极拳先人手臂似比常人长、肩关节间隙比常人大至今印象深刻,其实这种有些特殊的体况是这些先人善于放松其肩臂,因而肩部有关肌纤维预伸长比常人长的反映;由此可知太极拳劲力的发生和传送与肢体松即柔的关系十分密切,“极坚刚”其实是“极柔软”的反映和转化;此外,太极拳的发劲是如同炸弹爆炸一样向四面八方都有力的作用,如上海金仁霖老师所说的太极拳的发劲不仅前能打人,后面和周围也都能打人,并且身体重心十分沉稳,所以,拳经所说的“专主一方”和“支撑八面”也是太极拳“极坚刚”的重要特征。太极拳“极坚刚”的还有一个重要特性是手臂始终放松,手臂局部不是持续用力的,现代太极拳界有不少人把手臂局部持续所用的力当成为是“太极拳的内劲”是很错误的。从上述可知,太极拳的“极坚刚”是一种全身活性的整体暴发力,它不同于拙性的整体力即“拙刚”,拙性整体力的本质是没有整体动量传递的局部重量与速度的乘积,其一个特征是发劲时脊柱与手臂的运动方向是相同的,并且力是持续的;而太极拳劲的一个特征是发劲时其脊柱与手臂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即脊柱是后撑的,太极拳所谓
“命门后突”
就是脊柱后撑的一种反映,并且这种力是弹性有变化的;太极拳之所以具有“何坚不摧”的巨大威力,能发人如脱弹丸于丈外,成为中国近代举世瞩目的一门武术,主要就在于有这样的暴发力。必须要清楚的是:对于拳经所说的“牵动四两拨千斤”,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十三篇》中精辟地指出其实质是“引进落空”之“柔”而不是“刚”。而太极拳发人靠的是“极坚刚”而不是“柔”。现代太极拳界有人把太极拳说成是“不尚力”,把“四两拨千斤”说成是能发人,又有把暴发力都说成是拙力,显然是很不正确的。自古以来的太极拳家对“极坚刚”也是一生孜孜以求的,获得“极坚刚”也是“极柔软”的目的之一。
二太极拳特殊的刚柔相寓
刚柔相寓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万事万物的刚柔相寓有千差万别的形式,刚柔相寓包括刚中寓柔和柔中寓刚。太极拳理论中的刚主要是指力量,古今汉语基于人类思维不可缺少的模糊概念,“无”和“不”除了表示完全没有,还表示微小,所以拳经所说的“柔而不刚”并非说柔中一点刚也没有,而是指其刚微小得可以忽略不计之意。
太极拳“柔”中所寓之刚、“刚”中所寓之柔与“刚柔”之刚和柔都是两回事,“柔”中所寓之刚和“刚”中所寓之柔都是量不是质。比如棉被具有一定的形态,就是柔中寓刚,这棉被中的刚就是柔性之刚;一条棉被中的棉絮厚5公分,但在打弹之初尚未压成形时其蓬松厚度可达30公分左右,这30公分厚的棉絮和5公分厚的棉絮都属于柔,但柔度不同,即柔中所寓的刚不同。太极拳的柔度也是有变化的,其可以是“极柔软”,也可以是并非“极柔软”,这样的柔度变化,拳经称为的“忽隐忽现”应该包含了这样的意思,李雅轩先生则称其为“大松大软”中有“莫测之变化”,李亦畲先生在《五字诀》中称为“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虚非全然无力”(文中的“无力”,上文己经说过并非指一点力也没有,而是指力很微小,以致自己和他人都感觉不到力这样的意思,“讨消息”是指寻求变化之意,而“虚”就是柔的意思)。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断章取义地把“彼有力,我亦有力”曲解为与对方两力相顶抗,并把这种顶抗称为“掤劲”,这是十分错误的,李亦畲先生在这句话之前后己明确指出“彼有力,我亦有力”是属于“随人所动”,并反复强调了“不丢不顶”,这些都十分清楚地说明这“力”是属于不丢不顶之柔的一种形式,是含刚之柔而不属于刚,这种“力”中由于不用力而产生的重力是占了很大成分的。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推手》中就明确指出:“必曰掤者,粘也非抗也,手向外掤,意欲粘回,又不使己之掤手与胸部贴近,得化劲全赖转腰,一转腰则我掤势己成矣”,这就是说太极拳沾粘连随持续的掤是既向外又向内的,有点似蓝球运动员接飞来的蓝球瞬间顺着蓝球运动的方向接过来而不是顶出去这样的反应,这种掤的效果形成又全在于腰的功夫使对方落空。所以太极拳的掤也有两个概念,一是指持续的沾粘连随的掤,属于不丢不顶化劲之“柔”,另一是指揽雀尾之含有发劲的掤,属于在“我顺人背”之际用于攻发的“刚”或“极坚刚”。
太极拳“刚柔”之刚和“柔”中之刚的力都不是手臂局部肌肉紧张、各关节强硬固挺的用力,而是如李亦畲先生在《五字诀》中所说的“力从人借,气由脊发”。古今汉语中,“力”和“气”可以是同义,上文中的“力”和“气”就是同义,都是指太极拳术语之“劲”的力量,李指出其来源有二:一是借人之力,二是从脚而起通过腰脊发送的全身的劲(即人体内的动量传递)。
如四正推手中的掤后之捋,由于对方的按引起己之腰胯变化,搭彼腕部之手臂不丢不顶地似乎完全随彼之动而动,这条手臂为“极柔软”,为“虚”;而另一搭彼肘部之手臂在腰的作用下发生的整体力使该手臂发生了运动,从而由于腰胯转动发生了力偶,在对方没有觉察到作用力的情况下将对方的力返还作用到对方的肘臂上,随对方所动即舍己从人地使对方的用力方向不知不觉地连续不断地遭到破坏或向上或向旁偏离致最终落空,为我的捋发创造了条件,这才是李亦畲先生所说的“随人所动”、“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的“彼有力,我亦有力”的一个例子;这搭对方肘臂之手臂不是“极柔软”的柔,而是表现为含有一定“刚”之柔,也就是含实之虚。有的人把虚实与刚柔绝对等同起来是错误的,虚实同阴阳、刚柔一样是相对的概念,柔与刚是虚实关系,极柔与非极柔之柔也是虚实关系。对于太极拳的柔中寓刚,杨澄甫先生《太极拳使用法&王宗岳原序解明》中是这样写的:“用劲不对,不用力不对,绵而有刚对”;李亦畲先生则在《五字诀》中“彼有力,我亦有力”之后指出“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显然杨、李这些话中的“劲”都是指局部发生的力量也就是拙力,而杨语中的“力”则是后人所说的“内劲”。
李亦畲先生将“彼有力,我亦有力”的“柔”中所寓的刚解释为“随人所动”、“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还明白反映了太极拳含刚之的“柔”的特性是“随人所动”和“不丢不顶”,是具有“进之则愈长”特点的,由此可见,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将“柔中寓刚”解释为开始按时是柔的,按到里面则是刚的这种说法对于太极拳而言是完全错误的。
太极拳刚中寓柔,是指发劲时全身肌肉和关节放松,其力由下而上传递如同波浪,手臂就如同有张弛变化既软又有力的鞭子,而这种寓柔之“极坚刚”在肌体上呈现的时间又如李雅轩先生所说的只有约十分之一秒,所以不易为人所乘袭;而使用拙力,手臂就如同木棍,肌肉和关节绷紧僵硬并且持续时间相对较长,所以易为人所乘袭。
从上述可知太极拳的刚中寓柔和柔中寓刚都不等于是刚柔并存,这种刚柔相寓,既能使体力消耗极小,十分有利于养精蓄锐,又有利于高效透发劲力并且不易为人所乘袭,所以,杨班侯拳诀《八字法诀》说:“柔里有刚攻不破,刚里无柔不为坚”。
三.太极拳特殊的刚柔变化
哲学概念的刚柔变化包括了刚柔的增减消长和相互转化。太极拳的本质特性是刚与柔不是同时存在的,在平时拳术练习中、在他人的视觉中,太极拳是“柔而不刚”的,用文艺的语言说就是太极拳的刚已经完全溶化蓄藏在柔中了;太极拳“极坚刚”的出现消失极其迅疾,如拳经所说是“忽隐忽现”和“发劲如放箭”的,是如李雅轩先生所说“迅雷不及掩耳”的,这是太极拳刚柔虚实变化的主要特征;而其柔中的刚柔虚实变化,拳经已经指出是“缓应急随”和“忽隐忽现”的。当然太极拳的刚柔虚实变化必须从缓慢起步锻炼,但现代太极拳界有人片面过分强调太极拳的缓慢,还有把拳经中“运若抽丝处处明”、“运劲如抽丝”理解为动作只能缓慢匀速,还有说太极拳能“以慢制快”的,还有认为太极拳是练时慢应用时快的,这些认识对照拳经可知都是错误的,拳经所说的“抽丝”是对太极拳由下而上劲力传递的一种比喻,并无只能慢不能快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蜘蛛的抽丝就可缓可疾,日常可见到网上蜘蛛抽丝是十分缓慢的,而一旦当它感到有危险临近,就会如跳伞员从高空的飞机上跳伞一样,倏忽间拖出很长的尾丝坠落到地上逃遁了,速度十分疾快。运动解剖学指出:人的快动作和慢动作中工作的肌群不同,快动作虽有红肌参与但主要是白肌完成的,而慢动作则虽有白肌参与但主要是红肌完成的,而极速、极强力量性的发劲动作几乎都是白肌参与工作,所以主要为红肌工作的慢动作锻炼是不能替代主要工作肌群为白肌的快动作锻炼的;还有太极拳的平时练习也并非仅仅是套路练习,如练功、推手、散手等也是太极拳平时练习的内容,这些练习都是有快动作的,对于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单人用功法》中所介绍的溯枪和刷枪练习,显然只能是快练的。当然太极拳的入门和提高、各种功夫的培养必须从慢入手、以慢为主,但不能因此认为快不是太极拳的本质属性和一种练习方法。
徐致一先生在《太极拳浅说&五章》中说:“突掌,此言手掌表示前推时,须使掌心微有突意,以为引申内劲之助,论其生理作用,则有舒展臂腕肌腱之效,故不可忽然,亦不可误为发劲而过于用力,盖过于用力,非僵即脆,僵则滞钝,脆则劲断,均与太极运劲之道不合,学者不可不慎焉。”现代有人误以为这段话是说太极拳向前按掌应从始至终手臂局部主动均匀缓慢增加力量,使掌心渐渐向前突出。这种理解是不符合古经典拳谱的,也非徐致一先生的本意,因为其一,徐所说的突掌是指“微有突意”,即主要是指自我感觉,外形上不一定有明显反映;其二,微有突意是引申由脚而起的内劲之助,并非指手臂局部用力,这是未到一定功夫层次做不到的,所以初学者是不应该模仿的,当有条件做到了,也必须从慢引申开始练习,不能马上练快引申的“掌心微有突意”,不然欲速反不达;但是如果一生始终这样,不管到何功夫层次也不练快引申内劲的“掌心微有突意”,何来古经典拳谱所说的“忽隐忽现”和“发劲如放箭”?
在推手练习中,有的人发人制人前手臂肌肉关节就渐渐紧绷坚硬,有的人甚至思想上一有制人念头,手臂上就发生了这样的情况,而太极拳功深者发人制人之前后手臂都是十分松软的,即手臂与他人接触着攻发瞬间之前仍是柔软得令人难以觉察到有被发的威胁;发劲的一刹那间所发之劲则是由脚上传,这种力到了手臂,手臂才发生坚刚但转瞬即逝又恢复为柔软了,这种力即内劲是迅雷不及掩耳的,还未等他人体会到其手臂中传递的坚硬,发劲已经结束消失,弄得被发者和旁观者还以为其手臂始终是松松软软的,因而这种劲力被称为是“软弹”而发的,就象是软鞭子中的力。董英杰先生就是这样发劲的,《中华武术》杂志2006年7期《怀念父亲董英杰》一文所记叙的一位董英杰先生弟子的话是一个生动具体的例子,这位弟子说他曾与很多人推过手,当对方用按攻击时都会感到对方的力量压过来,也知道对方用什么招,而他回忆年少时与董英杰先生推手总感觉不到董英杰先生手上有力,可董英杰先生一扬手,他就完全不能控制地飞出去了,而且不知道董英杰先生用的是什么招。这一例子反映了董英杰先生推手中的刚柔是突变的,而且对方的被发出,即董英杰先生刚的发生是极迅速的,其持续的时间也是极其短的,如李雅轩先生所说的发生与结束仅十分之一秒的时间。太极拳的这种柔刚突变使得对方猝不及防、极难化解。太极拳古经典拳谱称“极坚刚”为“何坚不摧”应也有这样的因素在内,所以柔刚突变是太极拳较高功夫层次的一个重要标志;尽管太极拳的练习以缓慢为主,快应由慢而始从而获得,但摒弃太极拳的柔刚突变,太极拳也就不成其为太极拳了。太极拳“柔刚突变”的“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当然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可以练成功的,与“柔”一样也是需要是经过长期刻苦正确的锻练才能达到的一种高层次的功夫。
四.太极拳特殊的刚柔相济
中国古哲学认为刚柔相济是万事万物生存发展的一个根本法则,对于太极拳而言,刚柔相济也是一个根本法则;刚柔相济的本质就是阴阳相济,拳经就明确指出“阴阳相济,方为懂劲”,而所谓阴阳相济就是阴阳相互的资助交流和协调平衡;古代哲学中阴阳相济的一个典型就是水火相济:原本的火为阳在上,水为阴在下,如此火越炎越上越热,而水则越流越下越冷,最终阴阳分离两者皆灭;然而将它们颠倒过来,将在上向上的火置于炉子下面,而将在下向下的水盛于锅内置于炉子的上面,这样,火因水的冷和阻隔而不致太热太炎上,水得火之热而不致太冷太向下,两者因为相互的制约而互济互益得以协调平衡共存,所以阴阳相济也称为“阴阳颠倒”,水火相济在中医人体生理学理论中的一个典型具体例子就是著名的“心肾相交”。大自然是阴阳相济的典范,由于大自然有自行神奇的阴阳相济能力,万物生存的环境才得以生态平衡,人类才得以有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大自然的阴阳相济是通过一年春夏秋冬温热凉寒四季交替、一日白天黑夜明暗交替等来实现的,人体生理也有一定自行阴阳相济的能力,人的生命才因此有了正常的保证;人的阴阳相济是通过每日醒眠交替、劳逸交替、吸收饮食营养和消耗饮食营养交替等来实现的。这反映了阴阳相济动态的交流互益协调中包含着静态平衡的因素;但阴阳平衡不等于是阴阳相等或阴阳折衷,这是不同的概念,是不能混为一谈的,阴阳平衡有许多表现为阴阳相等,但也有表现为阴阳并不相等的;比如环境生态平衡不等于物种数量相等;膳食平衡不等于膳食等量而每餐饭吃多少盐也吃多少;气温平衡不等于最低气温摄氏零下四十多度和零上四十多度的折衷摄氏零度是人类生活的最佳气温等等。万事万物的阴阳平衡有千差万别的各不相同的形式和内容,万事万物的阴阳相济、刚柔相济也有千差万别的各不相同的形式和内容。
太极拳的“刚柔相济”主要是属于如大自然白天黑夜明暗交替这样的形式,其特征就是“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如李雅轩先生在日那篇文章所写:“太极拳之刚柔相济是在技击中忽刚忽柔,要轻则百无所有,要重则无坚不摧,这是虚实变化、刚柔轻重互化的意思。”太极拳之“极柔软”就是极阴,也即全阴、纯阴;“极坚刚”就是极阳,也即全阳、纯阳;古哲学认为“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万事万物即太极中的阴阳都互为其根,其中任何一方一旦消失,另一方也就同时灭亡了,所以阴中有无阳之阴,阳中有无阴之阳,但世界上不存在有阴无阳或有阳无阴的事物;任何事物中的阴增大到了极点,不仅阳未消失,而且阴中还开始滋生出阳来了;而阳增大到了极点,不仅阴未消失,而且阳中也开始滋生出阴来了;另阳中又分阳中之阴阳,阴中又分阴中之阴阳。这一太极规律,宋代周敦颐(濂溪)在《太极图说》中己作了精辟的论说;所以古文献中出现的“全阴”或“纯阴”和“全阳”或“纯阳”并不是说“全阴”或“纯阴”中绝对无阳和“全阳”或“纯阳”中绝对无阴,而是说增大到了极点的阴仍存在着阳,而增大到了极点的阳也仍存在着阴。这种概念,唐代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中表述为:“全阴而阳气不极,全阳而阴气不穷”(文中的“极”和“穷”同义,都表示没有),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中所说的“极柔软”和“极坚刚”指的就是这样的全阴和全阳,即杨班侯拳诀《八字法诀》中所说的“柔里有刚攻不破”的“极柔软”和“刚里无柔不为坚”的“极坚刚”。
一般人体中的刚为阳常支配显现于外,而柔为阴常隐藏于内。刚能强人之气但需耗气,即耗散人的体力,过则有损健康;柔能养气但又易使人气弱和受侵犯,过了也可伤气而有损健康;太极拳则使外在的刚溶于柔中而隐于其内使人无法体会到,柔则支配刚而显现于其外;使得既利于强气又利于养气,由于太极拳的柔中寓含有柔性之刚即动量传递的气和劲,所以既能使人体全身各组织得到运动又能使全身体耗极小,十分有利于人的生理内环境良性调整和神经中枢的安静,对健康长寿十分有益;而外在的柔有内含的刚恰如其份的支持又可使肢体灵活反应而难以被他人攻击侵犯,形为“舍已从人”实为“随心所欲”,柔又是刚发生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又由于发劲的刚中寓含有柔,使得刚的耗气不易伤气;刚柔因此得以相互协调平衡和互益,这就是太极拳特性的“刚柔相济”。
对于太极拳这种“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反差巨大的变化,陈鑫先生在《陈氏太极拳图说&太极缠丝精论》中有段精彩的讲述,他写道:“太极拳……世人不知,皆目为软手,是一外面观之,皆迹象也,若以神韵论之,交手之际,刚柔并用,适得其中,非久于此道者不能沏其底蕴……秀若处女见人,肆若猛虎下山。”文中的“秀若处女见人,肆若猛虎下山”正是太极拳刚柔相济的“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生动比喻描述;当然对于太极拳来说,这“秀若处女见人”是经常性的,而这“肆若猛虎下山”则是倏忽一闪的,并不是“秀若处女见人”与“肆若猛虎下山”是并存或相间出现,太极拳被“目为软手”,不仅仅“是一外面观之,皆迹象也”,而是内外始终的,正如《杨氏老谱》之《八五十三势长拳解》所说是“决不可失其绵软”,和《太极下乘武事解》所说是“实有心之柔软也……内要含蓄坚刚而不施,外终柔软而迎敌”;太极拳是没有刚柔同时相等存在之“刚柔并用”的。陈鑫先生在同书《太极拳势卷一&第一势总论》中说:“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不少人认为其意为打拳时刚柔始终同时相等即“刚柔并用”,并称其为“阴阳相济”,也就是主张打拳时始终同时又柔又刚,还有所谓“柔而不软”的说法,这些认识完全违背了拳经中“七星势视若车轮,柔而不刚”和“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法则,这种所谓“柔而不软”的“柔”不可能是太极拳的柔,往往是矫揉造作拙力作用的表现。如果“五阴五阳”为刚柔各半,陈鑫先生书中对太极拳的比喻岂非是“秀若处女见人半露着下山猛虎的凶悍,肆若猛虎下山半带着见人处女的温柔”了吗?
对于将“刚柔相济”解释为刚柔相等、又刚又柔的错误说法,《杨氏太极拳法精解》中有李雅轩先生的一段话:“而他们之刚柔相济,多是说身体又刚又柔,是刚柔合组的一种僵劲存在于筋骨肌肉之中,但如这样就形成一个刚柔轻重、虚实不分的情形了。吾辈练拳,以全心全意去想松而尚不能将身势松得干净,如在练功时心中先存着一个刚柔相济的思想,哪还能将身势松得干净而没有一点拘滞别扭之力了吗?如这样子的刚柔相济的练法,我相信一辈子也将身体松不纯粹了;如这样的刚柔相济的练法,又刚又柔的日子久了,会将身体练成一种僵肉力……就一辈子去不掉了……他的神经感应也必然迟钝。”曾跟从叶大密和田兆麟先生学拳的金仁霖先生在《谈谈杨氏太极拳的推手》一文中也说:“太极拳既是柔性拳术的一种,那么无论练拳架子也好,练推手也好,就应该始终向柔的方向发展,能不能一柔到底,那是自己的造诣深浅,也就是功夫问题。否则,你要是刚柔相济,一朝遇到了刚性拳种专门练刚的手,那你刚柔相济的刚碰到了它将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太极拳经典《杨氏老谱》多篇强调指出:知觉(即杨澄甫先生所说的“觉劲”,陈微明先生所说的“听劲”、李雅轩先生所说的“神经感应”
)是太极拳的入门阶梯,上述所说的这种又刚又柔的练拳法致使“听劲”无法培养获得,也就是拒己于太极拳的大门之外了。太极拳所说的柔之本质就是松,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十三篇&述口诀第十三》中说:“澄师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杨澄甫先生十分重视和强调的“要松净”与拳经所说的“柔而不刚”、“极柔软”是一脉相承的,所以,综上所述,对于以张三丰、王宗岳拳学思想为经典的太极拳来说,其“刚柔相济”应该是“惟有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全阴全阳称妙手”。
五、太极拳的内外求柔和始终求柔
太极拳是一门与其他拳种有本质不同的拳术,在刚柔方面,其“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特性就是几乎已知的其他中华武术各拳种所都没有的,而就是这“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又正是许多非太极拳拳种的练习者所都无法能理解和接受,因而对于这种理念采取否定和排斥的态度,而如果对于“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不能够理解和接受,太极拳是根本不可能入门的;所以,兼太极拳和其他拳术的人要么其所学的太极拳被其他拳术所改造,要么其所学的其他拳术的某些东西溶化于太极拳之中,就是说太极拳与其他拳是不可能兼练而兼得的。李雅轩先生对此有很强调的论述。太极拳“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特性使得太极拳具有与其他拳种很多的上述特殊表现,除此之外,太极拳还有两个他种拳所没有的特性,那就是“内外求柔”和“始终求柔”。
所谓“内外求柔”就是不仅“外”要追求柔,“内”也要追求柔;何谓“外”和“内”?通过对近代杨澄甫先生等太极拳家著作的分析,这“外”和“内”不能理解为人肌体的表面和内部;这“外”应是指能够被他人凭视觉和触觉等所觉察到的,如皮肤、肌肉、姿势、动态等等;而这“内”应是指他人很难凭视觉和触觉等所能够觉察到的,如神经反应、各关节的灵活程度、体内之动量传递变化的情况、各种实战经验的潜意识形成情况等等。对于“内外求柔”,《杨氏老谱·太极下乘武事解》中有十分经典的论述:“太极之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而求柔软;柔软之于外久而久之自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所难者,内要含蓄坚刚而不施,外终柔软而迎敌”。就是说:太极拳所求的“柔软”既是“内含坚刚”的,而“内含坚刚”又是“柔软之于外久而久之”并且是“实有心之柔软”才能够培养得到的。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说,太极拳长期锻炼所追求的“柔”中之肌肉越来越松弛的预伸长是具有能够迅速收缩产生强大力量即“坚刚”之能力的,由于能够使肌肉迅速收缩产生力量并将这种力量在体内迅速传递的潜意识和神经反应随着太极拳的习练而加深形成,所以,肌肉越是求“柔软”即松弛的预伸长越长,这种肌肉产生的力量就越强大、传递也就越迅速;而太极拳长期锻炼所追求的“柔软”中之“沾粘连随”运化功夫是具有能够迅速转变为发劲攻击人之“坚刚”的,但不到十分的“人背我顺”之时则仍是以“不丢不顶”之“柔软”对付敌人,从而充分保存自己之体力的。可见《杨氏老谱·太极下乘武事解》的这段论述不仅有科学的生理学基础,而且是太极拳“老能敌壮”、“弱能胜强”的奥妙所在。必须认识清楚的是“柔软之内要含蓄坚刚”与“柔软之内要存在坚刚”是两回事,从《杨氏老谱·太极下乘武事解》的这段论述中可知虽然“柔软之内要含蓄坚刚”,但这“坚刚”是“不施”就是既找不到又不施展的即经常地在这柔的内外也是找不到的。
现代太极拳界有人说太极拳追求的是“外柔内刚”,并把这“外”解释为是人体表层的肌肤,而这“内”则解释为是人体内层的肌肤,说太极拳的练用是人体表肌肤应柔软,而体内的肌肤应坚硬;还有说对方向我进攻之始我不顶抗这是“外柔”,而如果对方继续进攻我,那我就象弹簧被按到了一定程度而出现了弹力,我的劲力就出来了,说这就是“内刚”等等,持这种“外柔内刚”思想的人还引用杨澄甫先生“如绵裹铁”之语,这种引证纯属曲解,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原文解明》中说:“气敛入骨,骨肉沉重矣,外如棉花,内似钢条,犹如棉花裹铁之理”,在《太极拳术十要》中说“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在《太极拳使用法·杂说》中说:“观其两膊皮肤甚软,骨肉甚沉重就对”,陈微明先生在《太极剑·太极拳名人轶事》中记载杨澄甫先生所说的是“纯粹太极其臂如绵裹铁,柔软沉重”,显然,杨澄甫先生在这些话中已说明这“钢条”也好,“铁”也好,其在内的反映是仅有重量而无实体,即在内也是找不到这“钢条”或“铁”之实体踪影的,这含蓄于柔中的“钢条”或“铁”是没有硬度的,是表现为柔软的,用比喻语言说就是刚完全溶化于柔之中了,所以,杨澄甫先生所说的“棉花裹铁”是不能理解为一般概念之“外柔内刚”或“外柔内硬”的。《杨氏老谱·太极下乘武事解》也明确指出“实有心之柔软也……内要含蓄坚刚而不施,外终柔软而迎敌”,具体地说,太极拳之“柔”对于别人是“进之则愈长”是触碰不到的。这些经典论述都清楚说明太极拳肢体内外追求的都是柔而不是刚,刚是在求柔之中不求而得而含蓄于柔之中并且经常是没有坚硬体现的。所以,诸如一般概念的“外柔内刚”之类的说法都是违反太极拳“内外求柔”之原则的,都是属于非太极拳的拳术思想。
太极拳“柔”的本质就是松,而松的根本就是“不用力”,在中国近代,对于太极拳的学练者而言,“极柔软”与“不用力”是太极拳无可怀疑的最根本的金科玉律,对于太极拳而言,“极柔软”与“不用力”就是其学练的敲门砖,而且无论何时都是太极拳与非太极拳最基本的分水岭;然而在现代太极拳界,许多非太极拳学练者都自认为成了太极拳的资深者,太极拳的各种真传在不断遭到这样一些人的质疑、批评、疏理和修改中,“极柔软”与“不用力”是最首当其冲的,有的人虽然不是直截了当地明确否定“极柔软”与“不用力”,似乎是采用折衷的或是貌似客观准确的说法,而其实仍然是转弯抹角地变相地否定“极柔软”与“不用力”。太极拳的学练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如果“不用力”和“柔软”达不到一定的程度,要想“随人所动”和体内发生由脚而腿而身的劲力传递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不用力”和“柔软”的水平越高,“随人所动”和体内劲力传递的能力也就越高;这就是说,虽然太极拳功夫提高的根本为心静,而直接地则是取决于不用力的水平,所以,董茉莉女士说她的父亲董英杰先生“认为打基础很重要,开始练习的时候,要学会不用力,就是全身要放松软”(载于《盈虚有象》中);初学者要做到“极柔软”之彻底的放松是不可能的,而且放松也是自上至下逐步达到有阶段的,首先是要先做到肩臂的完全放松,这就是说:“极柔软”与“不用力”是学练太极拳自始至终都必须追求的,而且万事起头难,学练太极拳的开始是尤其必须强调要求“极柔软”与“不用力”的。现代太极拳界有不少人初练推手时就因为听信了“初学推手,手上应用点力”这种话,练了许多年,顶抗的僵劲和自动乱动依旧,全身也依旧松不了,其所谓的“太极推手”其实不是纯粹的太极推手,甚至并不是太极推手;其所练的“太极拳”其实也不是纯粹的太极拳,甚至并不是太极拳。可见这种不用力对于初学太极拳者来说是未必适宜的说法,对于太极拳学练而言是完全错误的。郑曼青先生在他的《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和《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中再三强调“学太极拳必自学吃亏始”,何谓“学吃亏”?郑曼青先生解释为“是任人用力袭击而我不以丝毫气力抵御,反引而去之使其落空”,这就是说:“学吃亏”的根本就是“不用力”和“极柔软”。如果学练太极拳不是“自学吃亏始”,化解他人攻击依靠又刚又柔的用点力,那么,这所用点的力就必然是会越来越根深蒂固不可能消除的,对于太极拳学练而言,就如郑曼青先生所说的“若畏吃亏,莫如弗学”,因为其结果必定是“枉费功夫贻叹息”的。所以,真正地学习太极拳就必须从学练一开始就追求“极柔软”与“不用力”,即必须“始终求柔”。太极拳具有与非太极拳武术很大不同的特殊性,对此如果含混不清,学练太极拳就很容易走偏正确的方向,所以,学练真正的太极拳对其特殊的刚柔是必须清楚认识的。
1930《太极拳使用法》反映是衔接于“手挥琵琶”之后《太极拳体用全书》反映约1930
“手挥琵琶”与之间加上了一个左搂膝拗步衔接于“撇身捶”之后,一个分别衔接于“转身右蹬腿”、“白蛇吐信”和“弯弓射虎”之后。而衔接于“撇身捶”与“白蛇吐信”之后的《太极拳体用全书》反映是衔接于前一拳式的推掌之后,现在在推掌与右冲捶。对于这一右冲捶,从介绍牛春明、田兆麟、李雅轩、崔毅士、傅钟文、赵斌、杨振基等等先人套路中可以发现,说法不一,有说是弓步冲拳,有说是坐步冲拳,有说是扣拳。应该认为这一动作可以有不同的外形、也是可以有多种用法的。而当身躯完全移于左脚上之后,所有的
应该认识到在太极拳套路的习练中,必须有如下这样的意识:那就是在假设东西方向的行进中,应该假设一条通过自己身躯中点的东西方向的直线(设称为“前后中轴线”),并假设这条“前后中轴线”是正对前方敌人身躯的正中;另外再各以自己两肩为两点各假设两条与“前后中轴线”平行的直线(设称为“左线”和“右线”)。练拳的始终,右肩往前转动的左转身右肩的外侧不能离开“右线”,左肩往前转动的右转身左肩的外侧不能离开“左线”。因为如果离开了,显然自己一个肩的外侧就暴露在敌人面前的正中而形成背势了。然而,这种敌我双方的体位关系,很多人在练拳与推手中都没有注意,这种练拳就明显脱离了实际而纯然属于自己单人的活动了,而推手中则往往会成为被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太极拳的锻炼中应该始终要有“前后中轴线”、“左线”和“右线”这样三条线的意识。
(1)转腰收拳
设身躯移于左脚之上,右肩紧靠前方的敌人包裹于其中的感觉和实际态势。另外又同时,
左转身,右肩外侧都离开“右线”向左移动,右肩的外侧就暴露于敌人的正面正中而形成了背势,因此是错误的。其根在脚由脚而腿,由腿而身
《太极拳体用全书》中说:“此拳之妙用全在化人击来之右拳,先以我之右手腕粘彼之右手腕,从左胁上搬至右胁”。这反映右拳引进落空、使得敌人形成背势的“沾粘连随”,这样的右拳才会具有牵制、妨碍与破坏作用;其二就必须是没有主动用力的、“随人而动”之“柔软”的,这样才能借人之力。那就必须在接触的瞬间,如李亦畬先生所说的“随即松开”,如此手臂才能像是一团沉重的烂泥将对方黏糊住,使得敌人一时无法摆脱而被牵制住,并且妨碍敌人右臂发生变化,又破坏敌人这“柔软”与“柔软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
&&&&本文为2010年有较大增删完善的修改稿。修改前的文稿曾发表于2003年的《太极》第2期与2008年某期《武林》杂志上。
p&ngbīngp&ng的20015200321997p&ng的
17004660019952588191548000kǎi,不读gǎi,这一借代字1902
bēngbēngbēng201994
bēng的
1020152030
2123·5寸的“前顶”穴至75“前顶”之间,并不是死板绝对地在某一个点上。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监狱打拳的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