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小学活动课课件《今天我值日儿》怎样开题

中山宠物网
中山宠物网
中山市宠物网,在中山地区宠物爱好者最活跃的交流平台。威海市教育科学“十二五”重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研究》开题报告
>" align=absMiddle src="/Skin/gov/gov_arr.gif">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威海市教育科学“十二五”重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研究》开题报告
张家产中学校园网?( 14:28:56)?
威海市教育科学“十二五”重大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十一五”期间,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整体推进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威海市教研中心2007年以省级重点课题“中小学综合实践与科技发明创新活动实施策略研究”为载体,全市范围内开展“实践与创新”主题活动,在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资源开发、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主要如下:
(一)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带动、加强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
市教研中心于2008年3月,组织各实验学校的课题骨干成员,在华师大进行了两周的理论培训和参观学习活动,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各市区相继组织了一系列的培训活动。例如:荣成市兼顾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和专职教师,采取 “请进专家,外出取经,远程研修与专题培训连一起”的培训方式;文登市采用 “专家高端引领、教研员专题辅导和课例研究”等方式等等,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培训工作,有效引领了教师准确地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和特点,提高了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专业能力。
(二)主题活动的开展,促进、带动了我市实验学校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形成一批各有亮点的综合实践活动特色学校,初步生成各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校本化课程资源包。
在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各实验学校和教师就如何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充分结合当地自然环境、风俗民情、传统文化、校园文化,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制定方案并实施研究。经过三年时间的研究与实践,有些学校开发出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课程体系。例如:荣成石岛实验小学充分发挥滨海地域优势,开发实施了“走进海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已构建起以“探索海洋”为主体的探究类课程和以“贝壳创作”为特色的技艺类课程的“双轨”课程资源。通过以问题为核心引领规范实施,以探索为先导突出能力发展,促进了师生发展,彰显了学校特色。
乳山市崖子中心小学坚持以“民间工艺”为主题,遵循“传承、发展、创新”六字方针,相继开发了《布艺》《壁挂》《十字绣》《草编》等课程资源,形成了目标层次鲜明、系统的资源包。
环翠区码头小学根据“主题化、校本化”课题研究核心,开发出跨“山海之魂、人情之魅、创作之韵”三大领域的主题研究性课程,建立了具有码头特色的活动主题超市,不但丰富了课程资源,更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有条不紊,科学性、可操作性较强。
经区皇冠小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与能力背景和兴趣,开发出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资源,把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有机有效的整合,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初见成效。
高区田村小学结合实际情况把综合实践活动分为特色综合实践、校本综合实践、主题综合实践三个板块,并以三个版块的课题研究为载体,开展了系列教育教学工作,使学科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有机融合,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师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乳山实验中学在总结提炼以往活动成果的基础上,整合已有课程资源,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围绕社会发展中的焦点、学习生活中的热点、学生成长中的亮点,开发编制了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解决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不明确、资源缺乏的问题。
荣成二十八中学以“走进古城,感受家乡文化”为主题,扎实开展校本课程研发,实现了课题研究和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与乡土文化的有机结合。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抓起,活动开展有条不紊。
(三)通过课题研究,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规律与特点,初步创建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
例如,荣成市在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构建出课程实施的“345”模式,即不同学段的“三种建议”、课程实施的“四步规划”、主题开展的“五个步骤”,整体推进规范操作。乳山市教研中心通过课题带动,主抓课堂教学规律的探究,探索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六课型”、“四环递进式”的基本教学模式,达到了“专业引领、重点突破”的目的。
(四)通过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设计与发明,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
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各市区积极倡导激励各学校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活动,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营造浓厚的氛围。各学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了“科技进校园”、“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校园科技节”、“学生制作、发明大赛”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营造了浓厚的科技发明氛围。文登米山中学、环翠区孙家疃小学等学校还成立了“科技创新学生精英社团”、“科技发明小组”、“标本制作小组”,聘请专业人员作为校外辅导教师,组织科普知识讲座,编写《走进科学》校本教材等,有力推动了学校科技制作科技发明活动的深入开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据不完全统计,学生获市级以上小发明奖1千余件,仅文登市张家产初中学生就获得科技发明奖43项,并有13项获国家专利。
可以说,“十一五”“实践与创新”主题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初步探索出有效开展活动的方式,建立了保障课程实施、课堂教学的制度规范与要求。这些都为“十二五”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我们在对“十一五”课题研究总结回顾、以及对全市课程实施、办学水平评估等调研活动中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的有效实施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很多学校尚未构建起系统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有的存在一定的课程开展计划与方案,但不是可以利用的有效的课程资源,尤其是课程计划与方案缺乏基于学生经验基础与能力发展的深入思考与规划,致使学校、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二)少数学校开发出具有基于地域特点、学校文化等的课程资源素材,但是尚未形成系列,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大领域(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内容也缺乏科学策划与整合,尤其是对这些资源素材如何转化为学生开展活动的内容,如何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进行合理编排使用实施教学,都尚未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深入的思考。这说明目前大多数学校开发的课程资源尚不成熟,也还不足以支撑课程的有效实施、学生活动的有效开展。(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存在着区域,尤其校际间的显著差异。有些学校在实施课程上,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在落实师资力量配备、课时计划执行、支持学生开展实践研究活动等方面,从思想认识到具体作为仍存在很大的不足,导致部分任课教师对课程的认识、理解到实施落实上,至今仍存在着教学实效性不强、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等不少突出的问题。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从国家到省、市都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我国、我省、我市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科学的、长远的规划。威海市教育局今年出台了《威海市教育科研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对我市教育未来五年的发展,做出了详细的规划,更对我们教学、教研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和目标。尤其是今年,我市“推进市域内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项目被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出台后的第一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这对我市教育的整体发展既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最重要的是体现在我们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实施与执行上、课堂教学的效益与效率、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等方面,是否能达到和体现出“优质与均衡”,这对于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说尤为突出和重要。
面临当前新的教育形式,结合国家对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与期望,不得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做出深远的思考。如何实施开展好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一种什么方式的引领,使得全市每一所学校在课程理念的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方面都能达到“优质、均衡”的目标,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的实际情况(只有指导纲要,无教科书,主要靠学校来开发资源实施―校本化实施),威海市教研中心“实践与创新”总课题组,经过深思熟虑,在多方调查研究与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在“十二五”期间,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研究》课题的开展为主要抓手,促进、带动我市每一所学校在课程的实施与执行上都能取得飞跃发展,达到质的突破。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开展此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所在。
二、课题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虽然新课程已经实施了近十年,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到现在依旧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纵览全国各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可谓是点上有花,面上无果。大家总体上对此门课程的有效开展与实施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深一脚浅一脚的,踟蹰前行。
目前,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国家实质上采取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开发――推广策略。对于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专家、学者等研究人员以及学校的领导已经凝聚成共识,校本化研究也是蓬勃开展进行,但是出来的成果特别是开发出的课程资源依然是可供借鉴的意义不是很大,究其原因,一是《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仅仅给出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一些大的要求和原则,而缺乏对“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优质整合”策略与实施方法的指导。二是周期长,时效性差,缺乏整体性和地方特色,严重滞后于社会变革,尤其是不能及时反映科技进步的成果和当地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需求;三是学科与课程专家仍处于课程开发的主导和核心位置,课程设计定位在学科结构的层次,缺乏对课程系统结构的整体把握,导致单一狭隘的专家型课程目标和决策渠道,缺乏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制与能力;四是“中央”与“外围”之间,亦即开发课程的学科专家与实际执行课程的教师之间,缺少应有的紧密联系,课程专家与学校及教师是“两张皮”,甚至限制广大教师独立判断以及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致使课程改革不能在优质高效上取得预期的成果,出现所谓“革而不新”的现象,特别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可供有效实施的课题案例少,给操作层面的课程实施带来了困难。五是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文化传统千差万别,使得综合实践活动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不可能统一,开发出的课程资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
因此,加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将包括校情、学情、学生所处的地域环境、团队活动、社区服务等大量的非指定领域与指定领域衔接、互补的加以整合,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有效地提升课程实施的水平,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此课程开展和进行研究的一个趋势与潮流。本课题研究的定位就是引导实验学校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构建独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课程体系。其实践意义如下:
1.促进学生发展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成长需要,让学生有序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高质量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循序渐进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手段之一,因此,对课程进行整体规划,有利于让更多的孩子参与适合自己的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呈螺旋式上升趋势,有利于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2.促进课程实施和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入实施,课程必将逐渐由规范实施向优质、高效、均衡发展。教师也必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如学生观、教育价值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等等,反思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而教学理念和行为的反思,有利于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教育观念,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方式。
3.促进学校发展,创建学校特色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校本化整体规划,不仅有利于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顺利进行,同时将学校常规性的主题活动内容有机地纳入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丰富、拓宽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也有利于学校主题活动的常态实施和管理。因此,它既是规范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举措,也是促进学校有序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能有效地扎根于学校实际,有利于学校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从学校实际出发达到“学校传统”与“现代化办学理念”相交融共辉映,从而推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4.有利于促进校本课程的生成、区域课程体系建立和资源共享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以校为本的区域性整体规划,并不是提供一个类似教科书那样固定的课程内容。学校立足于学校文化建设与课程建设,借助现有的多种活动资源,建构课程规划框架。学校只提供一个相对固定的分类框架,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对推荐主题进行二度开发或结合班级实际重新开发新的主题,不断完善课程规划,丰富、拓宽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逐渐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的课程,为学校文化特色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三、课题有关概念的界定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是指学校根据校园文化与办学理念、学校特色与教师特长,充分运用当地的社区资源,通过课程的实践与创新,自主开发与使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与课程体系。开展课程校本化研究的目的,一是为了确保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和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协调发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研究,对于创生课程资源和内容、充分利用共有教育资源,实现课程优质、均衡、高效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创建特色学校,丰富学校办学内涵,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的区别
1.课程论中的范畴不同。综合实践活动市国家课程结构中与学科课程并列的一种课程形态,属于课程形态范畴。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言的,属于课程管理的范畴。
2.课程设计的理念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校本课程则是学校依据办学特色或是基于对国家课程学科教学适应性与有效性的不足而进行弥补开发的课程,它既是一种课程门类,也是一种开发的理念与技术。
3.课程设计的目标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为了达到国家规定的教育目标,特别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校本课程的开发则是为了尊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突出学校特色,教育目标只需要落实到学校层面。
4.课程实施方式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主题活动为主要实施方式,允许不同小组、个体有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进度。教师可视活动的开展进行,可灵活调整课时安排、不同班级、不同学习小组见的合作探究学习。校本课程一般采取固定的课时,采取班级授课制学习固定的内容,学习进度统一。
(三)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的联系
1.二者内容具有共同点。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时,所涉及到的学校、社区的特色资源都可以作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
2.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可依托校本课程进行开发。校本课程有些教育学习内容,如果再进行深度拓展,让学生继续进行深度探究,都可以延伸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的内容。
3.综合实践活动系列化可以形成校本课程。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形成系列、构建成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完整的体系,就可以作为校本课程去实施。当然,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并不完全以校本课程为唯一依托。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目标与预计突破和研究成果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的研究;(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有效实施途径的研究;(3)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4)综合利用地方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研究;(5)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效教学与评价研究;(6)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能力培养研究;(7)如何在综合活动课程实施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8)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研究等。总结归纳,核心内容为:开发课程资源―建构科学的课程体系―促进课程有效实施的研究。
研究目标为:(1)实施课程资源与课程体系的校本化开发。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教育资源,以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学生为对象,开发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密切相关的系列课程资源,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开发出:自然科学维度的探究与研究性学习类的课程资源;认识与完善自我、体验与融入社会维度的社会实践性课程资源;劳动与技术教育维度的课程资源。(2)提高教师开发、设计课程的能力,提高教师的科研和理论水平。(3)探索新形势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方式,为优质、高效、均衡实施课程积累经验。
通过几年的课题研究,我们预计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在全市实验学校进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建构起初步的课程实施体系;二是以蓝色经济区和幸福人居生态威海为核心开发、优化、整合出具有威海地域特色的全市性的优质课程资源;三是通过开发课程资源,建构课程体系,推动课程实现优质、高效、均衡发展。
预期研究成果:发表一定数量高质量的论文;形成关于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研究方面的专著;完成课题研究的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构建出具有威海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开发出供学生开展活动的成系列的学习资源。
五、课题实施策略
1.坚持行动研究策略。坚持教师是课题研究的第一主体,负责所在年级所任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具体实施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学校是课题研究的第二主体,课题负责人负责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负责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完善;各市区教研中心课题负责人负责对各实验学校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方法指导,课程资源开发策略的指导与评价。相关研究主体要在实践中边研究、边思考、边开发、边完善。
2.坚持“资源开发―课程体系建构―课程有效实施”三位一体策略。把课程资源的开发、建构课程体系、促进课程有效实施同步推进。资源开发先行,为建构课程体系积累经验与做法,在这过程中逐步达到课程的有效实施。
3.统一规划,同步推进策略。市教研中心负责对课题研究的内容、阶段工作重点、成果的呈现形式与内容进行统一规划。各实验学校对各年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课程体系的建构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力要求与发展等进行统一规划;各年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课程体系的建构要齐头并进,在同步推进的过程中边实验、边总结、边完善。
&4.以评促研策略。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市教研中心坚持以评促研、好中选优原则,每学年开展课程资源、校本课程、优质课等优秀科研成果的评选,把优秀的放入全市课程资源库,进一步推广使用。经过几年的研究和评选活动,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课程资源体系。
六、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一)加强课题研究组织领导。市教研中心成立总课题组,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的制度建设、规范课题研究行为;统筹规划全市课题成果的评选与鉴定与推广;重点对课题实验基地的研究过程进行管理与督导,对研究方法进行具体指导;依托实验基地召开全市实验现场会和成果推介会。各市区教研中心也要加强课题研究的组织建设,具体指导和管理其他非实验基地学校的课题研究。各学校也要成立相应的课题研究组织机构,对课题研究要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加强对课题研究管理与评价工作。
(二)加强课题研究网上专栏建设工作。各学校要采取措施鼓励教师扎实研究,积极整理编纂成果。各市区课题负责人要及时对教师的研究成果上传威海教育课题专栏。市总课题组将择优及时添加到专栏,供广大实验学校、教师借鉴学习。
(三)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管理。
市总课题组将根据“威海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评价标准”对实验基地学校的开题进行检查,不合格的,将要求学校二周内完成整改,逾期仍未完成整改的,取消市级课题的资格。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市总课题组将重点不定期对实验基地学校的研究进行督查,并对督查结果进行通报。实验基地学校要在每年12月底以前向市总课题组提交课题研究情况报告。市总课题组根据课题进展情况,适时对各类课题进行过程监督,并按照“威海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期考核评价标准”的要求进行中期考核。考核不合格的课题,取消市级课题的资格。
各市区课题组也要根据上述要求与标准对其他实验学校进行过程性管理,并及时将情况汇总上报市总课题组。
七、课题研究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每一个实验学校在开发课程资源、建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体现或融进学校的办学特色与理念,使课题研究的过程成为厚实学校特色的过程,使课题研究成果成为体现学校特色的亮点。
2. 每一个实验学校在开发课程资源、建构课程体系时,要充分结合与利用当地的地域特点、风俗人情、自然与人文资源。开发出的课程资源、建构起的课程体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优秀的个案课程资源能具有在全市推广使用的价值,且利于其他学校其他学生利用资源开展类似的学习活动,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3.资源的开发要基于学生认知差异、能力基础和发展需求,尤其是课程体系的建构和活动内容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体现层次差异。各学校首先要制定好学生能力发展体系目标,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能力特点以及培养提高的侧重点,对活动主题和内容进行科学规划与设计,建构课程体系。
4.在建构课程体系时,各学校一定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多元化,并且具有可操作性。每一个年级课程体系的建构,活动主题内容的设计一定要不同程度的涉及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三个领域。开发的资源,建构的课程体系内容既有自然科学维度的探究与研究性学习类的课程资源,又有认识与完善自我、体验与融入社会维度的社会实践性课程资源,还要有劳动与技术教育维度的课程内容。构建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基础,以非指定领域为拓展的活动模式。
【 文章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次数:2072 文章录入:王钦芳&&&&责任编辑:王钦芳&】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政府部门网站
教育部门网站
资源素材网站
常用网站链接
友情文字链接站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山东省教育厅威海市教育局文登市教育局
友情文字链接站点山东教学研究网文登教研网
友情文字链接站点
友情文字链接站点
山东省文登市张家产中学 ©
鲁ICP备号 版权所有
Tel:  邮编:264400 建议您使用分辨率浏览本站效果更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研究
课题总编号&&&
课题学科编号&&
评定等级&&一等&&&二等&&&三等&&&结题&&&不予结题
第三届全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结 题 报 告 书
单&& 位:&   青铜峡市第三小学&& &&&&&&&& &&
课题名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研究
(课题原名称&&&&&&&&&&&&&&&&&&&&&&&& )
负 责 人:&   赵志兴&& &&&&&&&&&&&&&&&&& &&&
(课题原负责人&&&&&&&&&&&&&&&&&&&&&& )
课题组成员:刘学红 施艳玲 王菊花 叶 华& 赵 君 滕海燕 &
邹玉蓉 蒋学枝 李晓锦& 康磊 刘丽芬 马 蕾
联系电话:& & &&&&&&&
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九日
研究过程中年度工作清单
准备阶段(2010年5月——2011年3月):
1、 组建课题组,完成申报立项。
2、 撰写课题实施方案,完成开题准备工作。
3、 召开课题开题会议。邀请教研室课题管理领导及专家。&
4、 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完成课题组研究的计划和措施,解决课题研究中的教师培训以及硬件设施问题,为开展研究打好人力物力基础。
&& &&研究阶段(2011年4月——2013年2月):
1、 设计和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方案的研究;
(1)从学校的现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2)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3)从教师的现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2、指导学生在组织、实施活动时有效性方法的研究;
(1)做好分组,提高活动效率。
(2)综合实践活动前期指导。
(3)课题确定的指导。
(4)做好资料搜集,激发学习兴趣。
(5)研究课题过程中的指导。
3、指导学生活动成果呈现形式、方式适时性的研究
(1)成果表现的意义
(2)成果表现的形式小结
4、诊断修改课程方案。
制定“青铜峡市三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评价表”
制定“教师校本课程教学能力评价表”
总结评价阶段(2013年3月——2013年10月)。
主要工作是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修改评价方案,、编印学校校本教材、形成了课题研究的物化成果、撰写了结题工作报告和结题研究报告等。
&&&&&& 结&&题&&报&&告&&摘&&要(300字以内)
2010年5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经自治区教育厅教育教学成果评审委员会审定批准立项以来,课题组全体成员团结协作,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题研究的每个阶段的任务中,课题研究期间,得到了教育厅和市教研室课题专家组的多次指导,课题所在单位领导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内外部条件的保障下,本课题各阶段目标顺利达成。完成了6本校本教材编写,约十万字左右。从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民间故事、剪纸、回族风俗等方面,对回族文化和青铜峡乡土文化、民族风情进行较为系统地阐述。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施,我们看到了学生们投入实践活动的兴趣浓郁,潜力得到了挖掘,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以“校本开发,创学校特色”之路,带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使学校在课改中找到了新的生长点,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结&&题&&报&&告&&正&&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研究》
结 题 报 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都要求积极开发与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设置的课程,由于这门课程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牲、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其设计和实施主要由学校进行。然而,就目前情况看,学校对这门课程的资源储备是极为有限的。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必要凭借之一,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大力开发与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但是由于课程是新设置的,对其资源的发掘和利用,无论在理论层面、技术层面和实效层面,大家都还缺乏理性的认识和实践的经验。
&&& 自2004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入我校以来,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书本知识、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以学生发展为本,立足课内外结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我校努力探索,利用学校的地域优势和丰富的校外资源开展了不同的实践活动,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回归生活和社会”,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活动中成长”。初期的实践活动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积累了一些经验,奠定了基础。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我们逐渐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还有许多开阔的空间,可挖掘利用的环境资源也还有许多,因此,我校选择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研究》这一课题进行实践与研究,希望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各方面资源,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体系,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发展。
&&& 二、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推行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挪威、法国等国和我国台湾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都注重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虽然这类课程在各国和地区课程标准中的称谓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价值取向和宗旨却同出一辙,即注重学生的创新和科学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实践,强调学习和生活的密切配合。对国内外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加以综合分析,我们从中获得了有益的启示: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实际上是对地方和学校课程资源的科学重组,尤其是针对我国幅员辽阔,地方差异、城乡差异极大的特点,在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项目和活动领域过程中,必须研究地方、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因地制宜,考虑学生的群体特性与个别差异。
&&& 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强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促进学生健康和有个性的发展服务。可以说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没有课程资源,再美好的课程也很难实施。学生发展最需要、最根本的东西就是综合实践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在这方面是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的。只有让学生投身社会现实,参与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增长才干。
&&& 2、我国在这方面的现状是:1)课程资源闲置的问题比较突出,利用不够。没有形成科学的课程资源观,甚至将教科书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缺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主体意识,导致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结构单一,时效性差;2)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资源急需开发新的符合教学目标,符合《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社会、自然、工业、人文等校外课程资源;3)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各个学校缺乏对本区域乡土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严重阻碍了综合实践活动在学校的开展和推进。所以立题研究开发和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校外课程资源就显得非常紧迫和重要了。
&&& 3、我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及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 我校地处城市西北段,有居民生活密集性社区,比较繁华,各行各业都有:银行、税务、医院、农贸市场、大型超市、高级中学、环保局、司法局等,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性学习、接触社会、认识和了解社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有利资源,从社区优势、安全、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考虑,经过综合实践领导小组及研究小组认真的调研、分析,反复思考,明晰了研究思路:即围绕“利用社区资源和办学特色,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这一主题,在选择利用好综合实践教材的同时,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我校办学特色,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发展。
本着这样的研究思路,我校各年级分别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了不同的实践活动,目前我校已经建立了三个实践活动基地(司法局、张岗市场、环保局),基本上已经得到了这些机构、单位的理解和支持,但远远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不能满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需要。丰富的资源不仅仅只是如此,还有许多内容等待进一步开发,还需要建立更多的基地,得到更多的社会力量的支持,来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
三、本课题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 1、从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开发适合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方式,扩展学习资源。
&&& 2、通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获得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切身经验。
&&& 3、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师课程开发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形成一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和实践的教师队伍。
&&& 4、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积累成功案例,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为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
1、课题界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所提出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三至六年级设置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既是这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也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难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指定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非指定领域:主要包括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节日活动以及学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本课题所指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资源”是指除学科课程以外的其他校内资源以及存在于学校之外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之中、存在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之中的教育资源。
课程资源开发:指教师为了达到教育理想和目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并与教师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的前提下,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的文本资源的开发。
2、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体系的建构。具体就是:在《课程纲要》的框架内,根据学校特色和本区域的资源条件,开发切实可行的课程资源,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加以深化研究,从而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体系,使之持久化、常态化。通过本课题研究,切实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本校的常态化实施,并与其它课程有效整合,实现其独特的课程价值。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第八次课程改革理论,主要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2、生活教育论
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首先教育内容博大无比,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其次教育教学方法是灵活的,根据“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学的规律来决定,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其综合性、生成性、实践性的特点,“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做中学,学中会,“事事在劳力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再次他倡导个性、创造,号召人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具体教学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面对的是生活或尽可能大的世界,学生只有解放一切,才会有个性的创造,或自由的创造。
3、合作学习理论
现今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基本特征是“积极互赖、直面互动、责任到人、人际技能和小组建设”,国外已有的研究认为,合作学习适宜于较为复杂或较高层次的认知学习任务、适宜于绝大多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任务,如果教学目标本身包含了人际交往的品质与能力培养的话,就更需要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可见合作不只是一种教学方式,还是一种生活态度,合作学习不只是学习方法,还是一种学习内容,合作不只是师生交往,还是一种资源共享,合作学习的价值远在小组之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探究性较强的课程,发挥自主、小组、集体等不同形式的主体作用,不仅利于学习成果的产出,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动机、责任心、情感交流、意志等。
六、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外部条件
(1)近年来,地方各级政府和领导对学校从财力、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学校硬件建设日益完善,具备高速宽带校园网,多媒体教室,教师办公室配置电脑。
(2)本课题领导重视,组织得力。由副校长、教务主任亲自参与,并在总课题组基础上建立以教学能手、学科骨干和课题研究积极分子为负责人的子课题组,健全课题研究的实施网络,全面调控课题的进程。
(3)学校有浓郁的科研氛围,教育科研走上了经常化、群体化的轨道。教师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了绝大多数,为教育科研提供了师资队伍基本素质上的保证。
(4)学校所在的北苑社区对教育事业十分关心和重视,为学校提供了多处社会实践基地,客观上为学校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学校将划拨充足的经费用于课题研究,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
2、内部条件
(1)本课题研究者为学校领导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一线工作者,既有利于制度、行政和资金的保障,又有利于课程实施工作常态化开展。
(2)本课题负责人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在管理上和课程实施上敢作敢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大胆创新,能够发挥整体推进的带头作用。
(3)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校经过近几年的艰苦奋斗,结合校外资源的具体情况,对众多的校外资源进行梳理和整合,已开发出一部分校外课程资源,并得到初步的利用与实施。
(4)人员分工:
组长:赵志兴(教研组长、自治区级小学综合骨干教师)& 负责课题研究的总体规划和全面调控,课题的具体研究与实施,撰写课题实施方案、阶段实践报告和结题报告。
副组长:刘学红(教学副校长) 施艳玲(教科研副校长)负责课题研究的调控,课程、人员、班级协调及与上级课题专家、先进学校等联系工作。
课题组主要成员:叶& 华& 王菊花& 赵& 君&& 滕海燕&& 李晓锦& 邹玉蓉& 蒋学枝&& 康& 磊& 刘丽芬&&& 马& 蕾&& 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设计和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方案,组织学生实施活动,资料搜集、整理工作等。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方法
1、研究的主要内容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它是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是学校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全部条件的总和,是课程得以呈现的基石。本课题要研究的文本课程资源主要有:
(1)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物力资源和校内的人力资源。校内的物力资源包括各种校园设施、花草树木及劳动基地等。校内人力资源包括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学生等,其中教师的专业特长,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等是丰富的课程资源。
(2)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社区资源、社会资源、家庭资源等。自然资源包括自然现象、地理现象、自然环境(水、土、空气、动植物资源)等。社区资源包括社区场所、物质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公园、工厂、机关、商场等)、文化景观等。以及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社会资源,包括社会(历史)和现实的事件、社会的热点问题、典型社会现象等。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包括家族发展历史、人物、生活中的典型故事等。
(3)信息化课程资源。当今社会是多元化的信息时代,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台。信息化资源打破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界限,给课程资源的开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2、研究的主要方法
(1)通过文献法、调查法,搜集整理国内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相关经验与开展的模式;借鉴其研究成果,针对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2)通过行动研究法,分析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和目前所存在的缺陷,有的放矢的进行针对性实验研究。
(3)通过案例研究法,调动广大教师,进行个案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资源和可供操作的第一手资料。
(4)通过经验总结法,根据原始资料,及时整理、分析并进行提炼,写出有一定价值并值得推广的介绍、经验总结、论文等,汇编校本课程手册。
(5)加强与本课题相关的实验学校的联系,发挥实验学校的经验优势,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的格局,努力提升研究的理论水平。
八、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从2010年5月——2013年10月,整个研究过程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启动阶段(2010年5月——2011年3月)。
1、 组建课题组,完成申报立项。
课题组吸收了学校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体育、品德与生活、校本等9个学科,有自治区级、地级、市级骨干教师的十多位教师团队参与到课题研究的团队中。
课题组成员集中进行了两个方面的资料的搜集,一是教育实践方面的有关资料,从中发现研究课题已有的经验和问题;二是教育理论方面的有关资料,从中可以找到研究课题的理论依据和理论起点。为课题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 撰写课题实施方案,完成开题准备工作。根据课题组成员学科特点,为每位课题骨干成员下达子任务,各成员再制定自己的时间计划表,并在小组交流会上讨论,确保计划可行,然后上报课题组,写入实施方案。开题前邀请课题指导专家,营造氛围。
3、 召开课题开题会议。邀请教研室课题管理领导及专家,课题组全体成员及相关人员参加开题会,目的主要是得到教研室课题专家的指导,使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对课题研究的目标、意义、内容和方法、步骤、规则等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研究部署第一阶段研究工作。&
4、 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完成课题组研究的计划和措施,解决课题研究中的教师培训以及硬件设施问题,为开展研究打好人力物力基础。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11年4月——2013年2月)。
本阶段初期由于学校即将进行校安工程施工,学校搬迁至临时教学点,教学活动场地严重受限,因此把前期的研究重点放到文本课程资源的设计开发上。主要做法如下:
1、设计和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方案的研究;
(1)从学校的现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自2006年开设本课程以来,我校在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已经开始逐步接触并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2010年全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场会在中卫市成功举行,对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也为我们本次课题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我校的现状分析,我校地处城市西北段,是居民生活密集性社区,比较繁华,各行各业都有:银行、税务、医院、农贸市场、大型超市、高级中学、环保局等,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性学习、接触社会、认识和了解社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有利资源,从社区优势、安全、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考虑,经过综合实践领导小组及研究小组认真的调研、分析,反复思考,明晰了研究思路,设计让学生走进社区,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我校办学特色。
(2)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体,所有的课程资源最终都是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因而开发课程资源首先就应注重学生这一因素。因此我们逐步明确:以学生的知识技能、兴趣爱好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导向。并随着课题的深入研究,基于学生的能力现状,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资源。虽然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的研究主题,但具体到每个指导教师,还要针对本年级的研究主题,通过实地调查、上网查阅资料、学生提出的问题等内容,筛选出适合探究的若干子课题。一般以2-4个为宜,不可过多,否则40分钟一堂课,可能讨论时间不够,造成问题分析不深入。例如:《走进社区》我们在大主题的基础上又确定了四个子课题:社区的构成,社区的管理,社区的环境,社区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走进农贸市场》我们也确定了四个子课题:农贸市场货物的种类,农贸市场的环境与管理,农贸市场的瓜果,农贸市场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等等。最终形成两套公共教材和三套指定年级教材(一至六年级:每周一首诗、风格成语、名言警句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两套主题系列;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系列;五年级:中华经典诵读系列;六年级:大主题实践系列),整体上实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层次性、全员性、灵活性、周期性和安全性。
(3)从教师的现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在社区资源的开发与研究上,我校已积累了一些经验,目前“研究什么”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但“怎么研究”还缺少经验,因此,我们认为在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中,困扰课题组成员的最大阻力不是活动的内容、课程资源,而是实施的技术层面,于是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本阶段的课题研究,主要抓住了课程的第一阶段——选题课这一环节开展深入研究。每一位参与实验的老师都要根据学校的计划,学生以及老师本人的实际,制订工作计划,基本上保证每学期开展3—4个课题活动,每学期撰写3—5个活动个案,每年撰写1—2篇心得体会。制订激励机制,把教师参与科研试验、课题开发、课题实施的工作纳入到教师工作评估条例中,作为评估教师是否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考核依据之一,使校本课程的实施得到真正的、确实的、有效的保证。
本阶段中后期学校才迁回新校区,之前开发的校本课程设计是否合理,是否适于学生实践,还未进行实施和诊断性修改,所以后期加大力度进行诊断课的实施。主要开展的工作有:
2、指导学生在组织、实施活动时有效性方法的研究;
(1)做好分组,提高活动效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实践、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因此在实施上形式多样,如班级式、分组式、单人式、开放式等等,但其中分组式是我们经常运用的一种实践方式,一般每4-8人为一组,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子课题进行自然分组,并确定出各小组成员的分工,包括组长、信息采集员、整理员、记录员等角色,并使各组成员明确各自的职责,积极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而我校班容量平均60人,如果每个课题平均分为4个子课题,那么平均下来每个组将达到15多人,活动起来很难做到人人参与,课堂纪律也难控制,所以一到分组,指导教师就很头疼。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想办法在课堂上解决这些问题。例如:《走进社区》选题课上,想要研究社区环境的同学达到了28人,于是 指导老师把这个组又分成a、b、c、d四个小分组,平均每组7人,操作起来就方便多了;《走进农贸市场》选题课上,叶华老师提前准备好了几个不同颜色的笑脸卡片,分别代表不同的子课题,当指导学生分组时,叶老师让学生找相对应的卡片入座,学生有目标了,结起组来就不乱了,效果很好。
(2)注意综合实践活动前期指导。由指导小组成员给学生按照课表时间给学生做专题报告,让学生充分理解开设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了解学习模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如何提出课题、选择课题、制定课题计划,获取、收集、分析、整理资料,如何提出假设、进行论证、得出结论及撰写结题报告和论文。(实践证明,完全放手让学生,往往最终结果很不满意。只有事先充分的加以培训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在这门课程上的兴趣。)
(3)注意课题确定的指导。目前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题内容大多是结合学校实际选用其他地方学校编写的《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中的课题内容。比如:关爱我们的健康、可爱的校园、中西传统节日、感知生活空间等。
同时我们也注意选用以下课题来源。一是来自学校采用的通用教材中的课题,在各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渗透综合实践活动。为了让综合实践的理念深入到每位教师的心中,我们要求全校每位教师都上两次综合实践课。由于每位教师都关注了综合实践这门课程,因此近年来,我们许多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都有了更深入地研究。我校强调每个学科每堂课都要重视学生的经验的引入和开发,因此,两年来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各学科都得到了较好的渗透。如语文学科大部分教师都组织学生对书上的小实践组织学生调查、访问、网上搜集。美术学科教师让学生进行了世界著名画家的生平、名作、轶事的调查。在活动中,学生的学科学习得到了很好的延伸。
(4)做好资料搜集,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等各种信息渠道搜集材料,包括课件、图片、文字等资料,便于确立主题,并在上课时进行指导、总结,对简单问题进行处理。学生则根据所承担的角色,通过上网、访谈专家、提问家长等方式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提取、总结。例如:《走进社区》一课,叶华老师提前走访了北苑社区的高书记,了解了有关社区的情况,并把这些资料和拍到的社区图片做成了课件,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社区;《走进超市》一课,李晓锦老师也布置了预习作业,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有关超市的物品带到课堂上,有购物小票、宣传单、便捷袋、会员卡等等,激发了学生对超市的研究兴趣。
(5)注意研究课题过程中的指导。①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进行课题研究、资料搜集等工作。②各课题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每周四下午综合实践活动课时间进行课题项目的集体研究工作,每次活动要记录活动。③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汇报,指导教师提出具体意见或建议。
3、指导学生活动成果呈现形式、方式适时性的研究
(1)成果表现的意义
&“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结果呈现方法”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中教师有效指导的一个方面。学生参与了活动,经历活动的过程,获得了亲身体验,总结了研究的成果。成果表现正是满足了研究和与人分享的欲望,又使研究成果进行资源共享的形式,实现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的目的。
(2)成果表现的形式
(A)成果表现形式的类型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纷繁多样,内容范围非常广泛,成果表现形式也应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不同的类型。根据表现的状态可分静态表现和动态的表现;根据展示面向对象不同可分为对内展示和对外展示;根据展示作用可分为外显展示和内化展示;根据展示的时间可分为过程性展示和结果性展示;根据展示的主体可分为个人展示、小组展示、班级展示和年级展示等;同一主题也可进行不同侧面的展示等。
(B)内容领域的展示常用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方式根据不同主题的不同形式的展示,即内容决定形式。教师要根据需要达成目的来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方式。综合实践内容的指定领域常用形式具体如下:
①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表现形式一般用研究报告、实验报告、论文答辩、课件展示研究过程和结果等。
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超越单一的教室空间,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一般表现形式有调查报告、倡议书、告居民书、宣传画、板报、手抄报、专刊、日记(周记)汇编、直观图表、照片、录像……情境再现(小组表演)等。
(3) 成果表现的注意点
①成果表现不宜过多。学生学习任务较多,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表现不宜过多,特别是大规目的专题展示一个学年1—2次为宜。太多会牵制学生很多的精力,加重学习负担。
②成果表现要与实际相符合
活动成果表现与学生的实践水平相符合,同样也要考虑学校的实际条件,目前学校新教学楼的每个教室都安装了电子白板并连接互联网,造宜开展研究性学习课件展示,农村学校受电子投影设备的缺少,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限制。
③成果表现让全体学生参与
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现成果,其实是在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让别人分享自己的成果,共享学习成果是一件快乐的事!有的同学确因能力,或条件的限制,不能获得成果,指导他如何学习他人的成果,也是改变学习方式的一个途径。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让全体同学参与,成果表现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④成果展示要有评价
把成果展示这一环节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评价能激发学生成果表现的积极性,带动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开展。
4、诊断修改课程方案。对教师开发的课程方案及时的评价修改,教师的课程方案内容包括:校本课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教案。
青铜峡市三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评价表
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联系密切
对学生各方面素质提高的意义
课程宗旨的体现
对学生技能培养和创新意识培养的意义
课程目标的确立 20%
目标明确、清晰
知识目标、能力 目标和情感目标
考虑到学力分层的因素,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课程内容 40 %
内容组织得好,层次分明,教材框架清晰
内容科学、启发性强,突出能力
内容新科技、新观点、新教学思想含量高
课程评价 20%
评价可操作性强、方法科学、具有激励性和制约作用
青铜峡市三小教师校本课程教学能力评价表
1 、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动(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2 、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 、注重德育渗透和情感熏陶
目标内容8 分
4 、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学生实际
5 、内容开放、容量恰当,层次分明,针对性强
6 、结构合理,多法结合,灵活运用,讲授时间不超过1/2 课时
7 、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善于设趣导疑
8 、富有节奏,善于激起教学高潮
9 、面向全体,反馈及时,矫正迅速,时空合理
10 、注重学法指导,情知交融,启迪思维
11 、设计训练针对性强,课堂灵活、生动
12 、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规范,应变力强
13 、合理使用教具、电教媒体
14 、板书科学、新颖、美观
全体性12 分
15 、学生全体参与,积极性高,训练面广
16 、全体学生都有收获
全面性 13 分
17 、掌握学法,习惯良好
18 、训练效果好,思维灵活,掌握知识牢固
主动性11 分
19 、气氛活跃,主动投入
20 、自主学习,读、思、疑、议、练、创贯穿全过程
创新性14 分
21 、善于思考,勇于质疑,见解有新意
22 、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方法解决新问题
优秀:90以上,良好:80分—90分,合格:60分—79分,不合格:60分以下
第三阶段:总结评价阶段(2013年3月——2013年10月)。
主要工作是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修改评价方案,、编印学校校本教材、形成了课题研究的物化成果、撰写了结题工作报告和结题研究报告等。
九、研究成果分析与结论
1、完成了6本校本教材编写,约十万字左右。从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民间故事、剪纸、回族风俗等方面,对回族文化和青铜峡乡土文化、民族风情进行较为系统地阐述。
2、通过课题研究,初步形成利用特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策略
①利用特色资源,营造活动空间
我市各校注重用办学特色去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校园环境、形象、理念、特色的一体化,形成富有整体感的影响力,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营造了良好的活动空间。
②利用特色资源,设计活动主题
利用特色资源形成学校个性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长线主题,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社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生活和文化氛围,充分挖掘社区中蕴含的课程资源设计活动主题,不仅能使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场所,关注社区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焦点问题。同时将点上的活动与课程的四大指定领域、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点上落实,线上连贯,有机融合,长短互补。这样既顺应了弹性课时制,又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兴趣与需要。
③利用特色资源,提供展示平台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需要对一阶段的活动情况进行总结交流、成果展示。展示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物化成果的交流,也可以是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交流。而从学校特色出发,与特色建设有机结合,能够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展示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④利用特色资源,构建评价体系
评价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环,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一个阶段,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注重评价的整体性、过程性,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成为学生参与活动、获得发展的催化剂。
3.通过课题研究,推进了综合实践课程的深化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推进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能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有效利用学校的特色资源,并在实践、改进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学校个性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其他课题学校的校本教材也正在建设之中。
4.&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师生的发展
以地方特色资源开发和利用对丰富学生的经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它改变了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打破了知识“霸权”,把学习活动看成是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重新建构知识的活动历程。在学习方式与组织形式上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使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能够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创造生活,主动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的联系及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回顾三年来的课题研究工作,有成功的喜悦,更有不足的困惑,通过综合实践课的研究和实施,我们看到了学生们投入实践活动的兴趣浓郁,潜力得到了挖掘,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广大教师以“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评价”办法研究为突破口,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与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以“校本开发,创学校特色”之路,带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使学校在课改中找到了新的生长点,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十、存在问题及今后继续探索的方向
当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意识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1、对特色资源开发的研究还欠深入。由于课程实施时间不长,处于探索阶段,本课题的研究也刚起步,所以关于课程特色资源开发的研究还处于表层阶段,尤其是如何深层次地把握特色资源特质,在特色资源开发的机制的构建上要进一步下工夫。
2、对特色资源价值的利用还不够充分。如何对现有的特色资源进行优化与组合,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性,是今后课题研究的方向之一,如何把特色资源与学生发展、校本课程建设真正联系起来等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3、教师利用开发资源的水平能力有待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实践活动的服务者,担任起课程资源开发者的角色,这无疑是对教师能力的挑战,在目前我市担任课程指导教师多以兼任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教师的资源开发水平是课程实施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课题继续研究的要点。
4、相应的评价制度有待完善。虽然目前我校已形成初步的课程制度,如常规性制度、评价制度和导引性制度等,但这些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关于师生的评价制度,如何加强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如何加强对教师指导工作质与量的考核等,都是今后研究的内容。
5、2013年是青铜峡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实施年,市政府花大量资金为全市中小学配置教育教学仪器和设备,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为小学配置了五个类别的综合实践活动室,有金工室、木工室、烹饪室、种植养殖室、手工室等,并于10月投入使用,对于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来说,如此大的硬件投入,尤如课程的第二个春天的到来,学校从领导到教师再到学生,无不感到兴奋,唯独缺少适合的课程教材,在短时间内开发出教材是不现实的。因此,课题组在下一阶段将集中精力,针对新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室,设计符合学生的校本教材来,使活动室发挥应有的作用。
&&&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S] 华东师大出版社
&&& 2、张廷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 [M]人民教育出版社
&&& 3、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 [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7-
&&& 4、许新海、《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探索与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
&&&&&&&&&&&&&&&&&&&&&&&&&&&&&&&&&&&&&&&&&
&&&&&&&&&&&&&&&&&&&&&&&&&&&&&&&&&&&&&&&&&
&&&&&&&&&&&&&&&&&&&&&&&&&&&&&&&&&&&&&&&&&&&&&&&&&&&&&&&&&&&&&&&&&&&&&&&                      &盖章&
&&&&&&&&&&&
&&&&&&&&&&&&&&&&&&&&&&&&&&&&&&&&&&&&&&&&&
评审专家签名&:
& 前一篇:
后一篇:没有了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教研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综合实践活动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