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行为一年级学习习惯培养的培养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说过:“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灭的”,教师所面对的不只是一个世界,几个民众,而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世界,学生都可以以独特的形象出现在教师面前,可以这样说:绿叶如云,寻不见两个完全一样的叶片,人海茫茫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学生在成为教师的教育对象之前,以受到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加之自我教育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所以教育的任务,教师的责任,不是让学生顺其自然、任意发展,而是要根据教育方针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导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逐步克服不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这是教师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教师要使学生知道社会对他们的期待,使每个学生逐步实现期待的条件,形成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这样的目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一般说来应侧重于以下几点:
一、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要全面塑造和培养学生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
学生内心世界是极丰富的,也是多变的,对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至了如指掌,教育才具有针对性。了解的最基本手段是观察,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从细微的表情中发现学生内心世界,把握学生内心变化不失教育时机,当然,要了解学生仅靠观察是不够的,学生更多情况是教师观察不到的。例如,学生在思想品德发展中具有矛盾性。有时,他们对集体给予他们的品德上评价内心十分关心和敏感,但表面上却对这一评价装作无所谓,同时,学生在自我意识上追求道德理想,但在行为习惯上却又无原则,所以,我们必须观察了解学生,坐下和学生谈话,开座谈会等形式,通过学生行为了解动机,通过表面现象看到学生内心世界,掌握学生积极的思想意识,抑制消极的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思想品质。
二、注意社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的作用。
学生在社会中积极热情、思想活跃、情感丰富,每天接触大量的道德现象,容易接受正面教育的积极方面,但同时由于知识缺乏,社会经验不足,分辨力较差,有的学生把不道德的行为概以思想解放,新观念,予以肯定;甚至把自私自利个人主义看成合乎道德的;把制约不良行为的社会舆论和道德规范斥为落后保守反对。所以应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灌输和教育,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评价,使学生分清行为的是非,荣辱,美丑,善恶界限,来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举办道德知识讲座和竞赛,还可以组织学生就生活中遇到过的典型事件或常见现象进行讨论,在生活中,教师应及时为学生做出道德评价榜样,这是引导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关键,同时通过有计划组织学生道德实践活动,比如为学校和社会做些有益的工作,加深学生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三、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要教育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理论上的说服,更重要的是以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是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应表里如一,言传身教,如果教师言行不一,说得漂亮,做得差,这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没有威信的,优秀的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在政治觉悟,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方面都应成为学生的楷模,“身教虽为贵,行知不可分”,这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亲切告诫教师的衷言。在教育活动中,无声的“身教”往往胜于有声的“言教”,学生的优秀品德,要靠教师的高尚品德来熏陶,教师的“言传身教”,“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甚至教师每一个细小行为,文明习惯,都会对学生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引起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的表率作用,好比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注重集体教育和个人教育相结合。
在培养学生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时,要注意发挥集体的力量,培养集体主义情感,抓正确的集体舆论形成,启发学生的良心,利用舆论扬善抑恶,对关心集体,尊重他人用于牺牲,乐于奉献的行为,理直气壮地支持宣扬,对于损公肥私,损人利己,讲不道德的行为给予谴责,使学生在集体的力量中终止不道德行为,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五、注重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一日之功。
需要耐心引导和反复强化,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的行为方式知识,使他们明白哪些行为方式是道德的,哪些行为方式是不道德的,在行为方式的指导中,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智力水平,使学生能够在不断地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并经常自觉地反复练习和实践,逐步形成道德习惯。
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必须从严要求,严格执行纪律。
培养和锻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质,必须从严要求,严格执行纪律。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守则和学校有关的规章制度逐项分解,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出具体要求和可供量化分析的考核评比标准。纪律一经确定,必须坚决执行,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使违纪违法行为得到应有批评和处罚,就同良好行为习惯得到表扬和鼓励一样。都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自觉性。
人都有自己生活领域,学生也不例外,随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生活范围越来越广阔,人与人交往越多,他们必须认识这样交往。正确处理交往间各种矛盾,但当前大学生并非都有清醒的认识,所以培养大学生树立高尚品德,使他们在处理相互利益,处理个人和集体利益关系时,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恰当的行为方式,自觉用社会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也是为社会造就人才的必经途径。
作者:杜珺,女,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学生管理部04行政班兼职辅导员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小康背景下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_课题方案_ _教育科研_张小教育网2012夏季版
&&您的位置&& >>
《小康背景下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小康背景下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
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方案
一、研究背景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更是一语道出了儿童教育的真谛:“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中小学德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小学德育要以培养学生行为习惯为重点。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从规范行为做起,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胡锦涛总书记又提出了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阐明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为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帮助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既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他们道德养成的重要基础,是小学生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是重中之重。
几十年来,我们国家一直都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我们的德育教育除了一些口号式的说教之外,实际教育效果却差强人意。
深入反思,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违背了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脱离实际追求“高、大、全”。从反思中不难发现,小学德育教育一个重大的弊端就是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广大青少年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另外,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就我国目前中小学德育教育实际看,不仅忽视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不规范的。它既没有切实可行的教育内容,也没有形成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这对少年儿童健康人格的培育,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多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特殊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基本的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
鉴于此,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既有利于克服长期以来在小学生德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家庭教育的改进。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长期以来一直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展,外来学生占比大幅提升。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家庭,他们的习惯各不相同,素质参差不齐。为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抓好学生的行为习惯是最佳途径。
& &&因此,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培育,不仅可以找出解决小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主要弊端的对策与措施,而且也可以探索出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下如何进行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新路子,以满足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新需求。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进行研究和探讨,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
就国内外现有研究看,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和人格关系方面的专门研究较少。从已有研究看,学者们往往将习惯与人格的研究置于儿童道德的研究之中。就国内外情况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道德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研究。它们大都以一些设计精巧的实验为基础,内容涉及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等方面。如瑞士学者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和柯尔馅格(LO KOH LBE RG)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问题。再如精神分析学派关于儿童焦虑和移情作用的研究,以及前苏联心理学家关于儿童羞愧感的研究,则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问题。又如班杜拉(A.BAN DURA)和西亚斯(R.S EARS)的社会学习理论,则重点研究了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发展问题。国外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可喜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大都被我国心理学界的一些学者介绍到国内,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
& &&这些已有研究基本侧重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对儿童具体道德行为养成的研究还是不够的。总的来说,对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往往注重“知、情、意”这几方面的研究。但是,“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且“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我国多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仅进行这样的一般理论研究,在实际对少年儿童的德育中,对于克服过于注重说教以及“高、大、全”等现象是不利的,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很难形成。
&& 近年来,从行为习惯入手来研究少年儿童德育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如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王极盛教授就进行过关于1560例少年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研究员也曾主持过关于杰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研究,以及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副教授进行过关于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2001年1 0月26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道德教育与习惯养成”大型论坛。来自全国17个省共316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及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并深入地探讨了少年儿童德育与习惯养成的问题,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见解。
本研究拟在这些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行为习惯养成的具体实施策略做进一步的实践研究,来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原理、方法和途径;进一步丰富国内关于养成教育的理论和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理论研究,为实施德育为先,以德治国的重大方略架起新的支点;为小学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四、理论依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文件中还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可见,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习,就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强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在习惯的养成中,应该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丰富少年儿童道德情感,坚定少年儿童意志和毅力。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道德行为的改善是德育追求的最终效果。品德的发展,是一个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认识活动的有效性与其主动性有着必然联系。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最高境界。通过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可以提高和巩固道德认识,加深和丰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毅力。因此,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应成为研究“知行脱节”现象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为:
1.培养小学生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做人、做事、学习基本习惯;
& &&2.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新途径,形成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策略;
&&& 3.探索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预防及矫正方法,为学校及家庭教育提供帮助;
4.通过研究,细化各年段的德育目标,满足不同学段学生培养需要,为学校德育教育提供应用指导。
本课题主要通过实践研究,对我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进行探讨,尤其要研究由认知――行为――习惯是如何转化的。为此,将本课题细化为以下两个子课题、一份个案分析报告和两份相关调查报告,共五项内容:
&& 1.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
2.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
3.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预防与矫治(以个案为主);
4.优秀学生和普通学生两大群体间基本习惯的比较与分析;(调查报告)
&& 5.学校、家庭、社会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调查报告)
&& 这几方面的研究重点是小学生在做人、做事和学习三大方面良好习惯养成的研究。即自主认真学习、做人讲道理做事有计划、自己的事情努力完成、健康快乐人生、对师长礼貌对朋友真诚、同学之间相互平等合作、扶助弱小帮助残疾人、承担家庭责任对家庭负责、对集体负责、关心国事、共建一个洁净校园、拥有一个绿色城市。如果小学生在这三方面养成一系列的良好习惯,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就有了巩固的基础。课题将如何做人、做事和学习具体化为一系列习惯,并通过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来进行培养。在做人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爱心”,具体指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在做事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规则意识”,具体指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在学习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体指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5年(2011年――2015年)。课题按年度分为以下三阶段:
&& 第一阶段:准备启动阶段(2011年2月―2012年8月)主要工作包括课题方案的设计、课题组的成立、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实验方案及子课题方案的制定、学生问卷调查、有关人员的培训等。
&&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4年6月)主要工作是全面开展子课题研究,选择合适的实验对象,进行具体实验,进行个案追踪与访谈、理论研讨、指导与培训,推广成功经验等。
第三阶段:课题验收总结阶段(2014年7月―2015年12月)主要工作是验收子课题,总结和评定实验成果,发布研究报告,推广科研成果等。
科学研究需要有正确研究方法。就本课题而言,在研究中将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等。下面就主要的几种方法作简要说明。
&& 文献研究法:任何科学研究都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运用前人提供或留下的文献资料,吸收借鉴其中有价值的东西,不断进行深化研究。本课题运用文献研究法,从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学者论著中吸取营养和材料,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 调查法:本课题将采用教师、家长座谈交流的形式了解教师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意见或建议,同时发放学生问卷,对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与分析,获得对比性数据及相关性数据,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
观察法:本课题拟在学校的优秀学生、普通学生、学困生中随机选出300余名,对这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过程进行跟踪观察,掌握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成长过程,总结学校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得失,从而提炼习惯养成教育的好经验、好方法。
实验法:本课题拟在各学校进行实验研究。学校成立课题组,在研究的过程中,力争做到点面结合,在点上进行实践,在面上进行理论和方法指导。以点带面进行课题研究。
个案研究法:本课题组拟调查一些杰出人物,了解习惯养成对成功人物成长的影响,以及他们如何看待习惯与成功的关系。采访一些已经取得成功经验的典型家庭,了解他们在孩子习惯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捕捉具有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学生的典型个案,分析其习惯养成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预防和矫正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七、预期研究成果&&
(1)完成“张浦中心小学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的调查报告。
&& &(2)公开发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实验研究”的研究报告,提供相应的理论和做法,供一线教师参考。
&& &(3)编写“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的论文集、案例集、教育故事集。
& &&(4)编写一套关于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预防与矫治的操作手册,供广大父母和教师使用。
八、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一)内部条件
学校重视德育和德育研究,学校的“十一五”课题为《学校德育生活化、活动化的研究》在广泛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取得了重大成果,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并于2010年顺利结题。
人员条件是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保证。从参与课题的人员结构看,本课题具备很好的人员条件。
&& 课题负责人陆宝根,现任担任多年校长,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撰写的论文在省、国家级刊物出版并获奖奖励。参与课题研究的其他人员,主要是教研人员和各校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骨干教师,还有长期从事学校管理的学校领导,他们构成了课题研究具体实施队伍。从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和已有经验看,这支队伍都是很出色的。
(二)外部条件
子课题承担部门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把科研兴校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旨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习惯教育的办学特色。因此,学校能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实验经费和政策保证。
有丰富的资料,行政人员保障,研究时间、经费有充足的保证。
张浦中心小学校
二一二年四月十六日
责任编辑:zwshuma
?没有相关文章
?专题1信息无?专题2信息无
www.nikeyard.当前位置:
>>>青少年时期的主要任务主要是[]A.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B.自省自律C...
青少年时期的主要任务主要是
A.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B.自省自律C.锻炼身体D.知识学习与品德培养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期末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青少年时期的主要任务主要是[]A.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B.自省自律C...”主要考查你对&&自我形象规划&&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自我形象规划
每个人是社会的一员,社会是个人成长的沃土。我们要了解自己的特点与潜能,了解社会对各种职业的角色期待,从社会需要与自身的实际出发,确立个人的成长目标。 青少年时期的主要任务重在知识学习与品德培养。美好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让我们自省、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吧! 教科版:明确目标,树立理想,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教科版:要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制定实现理想和目标的具体计划。 教科版: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和吸取他人的经验,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但是最终还得自己拿主意。制定计划应该注意的事项: ①计划要明确具体分析; ②计划要切实可行; ③计划要体现自己个性; ④计划要留有一定的余地。理想和目标的实现必须落实在具体行动中。从现在开始,就付出行动。勤奋的重要性(苏教版):勤奋是成功的基石。世界上不论什么事,如果不去脚踏实地地干,是什么也做不成的。只有克服懒惰,才能从自己脚下踏出一条坚实的路。惟有勤奋才能塑造最好的自我,才能充分证明“我能行”。 怎样确定人生目标(苏教版): ①目标要切实可行:确立奋斗目标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要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如果目标不切实际,与自身条件相去甚远,那就不可能实现。 ②目标应该是长期的:目标有长期喝短期目标之分,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长期奋斗目标。有了长期的目标,就不怕暂时的挫折,不会因为眼前的困难而畏缩不前。 ③目标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一旦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就要吃吃以恒地去实现它,而不能朝三暮四,经常变换目标。
发现相似题
与“青少年时期的主要任务主要是[]A.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B.自省自律C...”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429765580676550130873104592325当前位置: &
求翻译: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 惯……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关键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什么意思?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 惯……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关键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
问题补充:
Mr. Ye Shengtao said: What is education, to the simple, said only one sentence, is to develop good habits ... a person ability to develop good habits and noble ideological and moral, the key is the primary stage of education
Mr Sentosa said: What is education, to simple, only a word, is good habits ... one can cultivate good habits of thinking and to the noble character, the key lies in the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Mr. Ye Shengtao has said: The education is any, said toward the simple aspect, only then is a speech, whether fosters a good custom ...... person to form the good behavior habit and the noble thought personal character, the key lie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age the education
Ye Sheng-tao said: what is education, to a simple side, only one sentence, is to develop good habits ... ... A person can develop good habits and a noble moral character, the key lies in primary stage of education
正在翻译,请等待...
我来回答:
参考资料:
* 验证码:
登录后回答可以获得积分奖励,并可以查看和管理所有的回答。 |
我要翻译和提问
请输入您需要翻译的文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