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诚阳说的太极莲花狮吼印印正确吗?效果怎样?

[转载]道教修炼秘传手印与盘腿法及退符法——田诚阳
&当今许多人学习道教静坐,但是往往苦于念头难除,及无法得气,其实这与静坐时的手印要诀,存在极大关系。倘若得法,则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道教修炼的手印,&自古以来都在师徒间秘密传授,因而世人罕知。为了使大家不再疑惑,现在打破框框,将其中要诀,详细公开于此。
修炼时双手结印,道教称为“掐诀”,又称“抱诀”或“抱印”。修炼手印,在道教内部称为“太极阴阳八卦连环诀”,又称“太极诀”或“太极印”。具体做法是:
两手掐诀之时,男子以左手虎口,抱右手四指(女子右手虎口,抱左手四指。因为男子左手为阳,女子右手为阳,故以阳手居外,而阴手居内),而以右手虎口,抱左手大指(女子以左手虎口,抱右手大指)。同时,两手大指梢,各自接触另一手心的劳宫穴(在手心正中凹陷处)。
这样两手拇指在虎口形成“太极图”形状(大指相互在另手的手心,就是太极图的两个眼睛,用来接通自身阴阳二气),其余四指代表“八卦”,两手一阴一阳,故此称为“太极阴阳八卦连环诀”。如是阳手护阴手,阴手抱阳手,即是《道德经》“负阴抱阳”之义。
&两手合在一起,就象接通了电源的正负极,阴阳二气自然接通。而且阴阳结合之后,马上就会形成一个封闭的气场,心情自然平静下来,两手迅速感到发热发胀,奇妙无比。如此心自然静,念自然停,身自然安,气自然行,对于静坐修炼有不可思议的效果。
不惟如此,即在平常工作和生活之中,如果有片刻清闲,或者在地铁和乘公共汽车之时,两手结印,平静养神,亦常常出现神奇的效果。但是坐车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因为入静,而坐过了站。
盘腿的方法,一般人认为“五心朝天”的坐姿最好,其实这种方法的最大作用,在于稳固不倒,坐三天、五天甚至一个月,都不会倒。但是一般人,如果不是专门修炼或者闭关,没有必要强制自己,把两条腿压得生疼,来学习这种坐式,不光难以入静,弄不好容易把韧带拉伤,反而多走弯路。盘腿的目的是为了修炼,而修炼不是为了盘腿。所以我们提倡自然的方法,两条腿可以单盘(即一条腿压在另一条腿上),也可以便盘(即两腿交叉),盘坐困难者可先在座下垫个枕头;如果盘腿太痛苦,也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于地面,或者交叉亦可。
&但是无论如何盘腿,都要注意手和脚是相反的。即男子结印左手在外,而盘腿时右腿在外;女子则相反,结印时右手在外,盘腿时左腿在外。女子丹法,亦有专门的“跨鹤坐”式,亦遵此原则。&
退符法,一般人也称为收功,请参看《修道入门》或《中华道家修炼学》中关于吐纳一节的讲述。
&&或问道教修炼与佛教禅定的手印,有何不同?佛教禅定印是佛陀入定时所结的手印,又称为法界定印,即两手心向上(右手背平放于左手掌上),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拄。禅宗偏重于修性,所以这一手印,使人较易进入静态。而道家是性命双修,所以修炼所用的太极印,不光是容易入静,更加能够连通人身阴阳二气,使其自然运行,因此会比较容易得到气的感觉,有利于补充人体精气神,并与天地之气合为一体。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田诚阳道长书法:太极妙道(附:道家太极拳与太极拳格言)
田诚阳道长书法:太极妙道。
道家太极拳与太极拳格言
根据道教的传统说法,太极拳的创始源于轩辕黄帝,起初只有十三个动作,称为“太乙十三势”。十三势即手上八方与脚下五行之合称,手上八方即八卦方位: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脚下五行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与中定。后经吕祖、丘祖等历代修真祖师的不断补充与完善,直到宋明之际方由张三丰真人做了定型,并且正式命名为“太极拳”。因此“太极拳”又称为“十三势”。
太极拳的作用,起初是为了避免单纯静坐气机阻滞与住山修炼防御土匪野兽的需要,后来成为道教“动功炼形”的重要方式,逐渐流行于社会,千百年来被国人公认为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
从道教修炼的角度而言,太极拳对于肉体的修炼可谓达到了极致,是道教哲学在肉体上的完美体现,因而是道教命功的重要修炼形式,太极拳对于肉体的修炼可谓究竟。在形意、八卦、武当等所有内家拳中,太极拳是最为全面而且周密的上乘拳法。
太极拳的“柔弱”哲学,来自《道德经》。太极拳哲学中的许多妙言,如“以柔克刚”、“用意不用力”、“牵动四两拨千斤”、“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以意领气,以气领形”等,均由《道德经》和道教修炼学引伸而来。
西方人士由学炼太极拳而探究太极拳哲学,进而由探究太极哲学而认识《道德经》,再由认识《道德经》而信仰道教。因此中华道教在欧美的传播,与太极拳的流传有一定的缘起关系。如今太极拳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华文化与道教传承的象征性标志。
以下是道教太极拳的一些重要格言,多摘自2005年出版的拙著《道教格言集》: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故柔胜刚,弱胜强。
——《道德真经》
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南华真经》
太乙形虚。
——《南华真经》
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乙。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南华真经》
(按:以上两段,是道家对于“太极”一词的较早阐述。)
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孙子》
(此句演化为成语:“守如处女,出如脱兔。”或“动如脱兔。”拳法格言又作:“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道者混然,是生元气。元气成,然后有太极。太极则天地之父母,道之奥也。
——《真诰》
流水不腐,户枢不朽。
——《养性延命录》
(唐马总《意林》引此句,作“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后演化为成语,常用作比喻经常运动气血,就不容易得病。)
至于太极,则又动极而静,静极而动之自然者也。
——《吕祖全书》
有动之动,出于不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
——《太上赤文洞古经》
(此句即道家太极之真正妙诀,识者与行者几稀)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犹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张三丰太极拳论》
其根在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张三丰太极拳论》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而在内。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张三丰太极拳论》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张三丰太极拳论》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坎,震,离,兑,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艮,巽,坤,乾,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张三丰太极拳论》
右系武当山张三丰老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观也。
——《张三丰太极拳论》之末附言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王宗岳太极拳论》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王宗岳太极拳论》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王宗岳太极拳论》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王宗岳太极拳论》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王宗岳太极拳论》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王宗岳太极拳论》
(此处用“察四两拨千斤之句”,可见太极拳“四两拨千斤”之说,非始于王宗岳,应当是前辈高真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
立如枰凖,活似车轮,偏沈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王宗岳太极拳论》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王宗岳太极拳论》
十三式式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全身不少滞。
——《太极拳十三势歌》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全不费功夫。
——《太极拳十三势歌》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太极拳十三势歌》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太极拳十三势歌》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兮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太极拳十三势歌》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妙,所谓变化虚实也。
——《十三势行功心解》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明珠,无微不至;运劲如百炼纯刚,何坚不摧。——《十三势行功心解》
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似川河。蓄势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十三势行功心解》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
——《十三势行功心解》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十三势行功心解》
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十三势行功心解》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
——《十三势行功心解》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十三势行功心解》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十三势行功心解》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十三势行功心解》
固有分明法
盖人降生之初,目能视耳能听,鼻能闻,口能食,颜色声音香臭五味。皆天然知觉,固有之良,其手舞足蹈,于四肢之能,皆天然运动之良,思及此是人熟无因,人性近习远,失迷固有,要想还我固有,非乃武无以寻运动之根由,非乃文无以得知觉之本原,是乃运动而知觉也,夫运而知,动而觉,不运不觉,不动不知,运极则为动,觉盛则为知,动知者易,运觉者难,先求自己知觉运动得之于身,自能知人,要先求知人,恐失于自己,不可不知此理也,夫而后懂劲然也。
——《杨澄甫传太极拳老谱》
太极体用解
理为精气神之体,精气神为身之体,身为心之用,劲力为身之用,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气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诚也,诚者,天道诚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须臾之间,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其气意之流行,精神自隐微乎理矣,夫而后言乃武乃文,乃圣乃神则得。若特以武事论之于心,身用之于劲力,仍归于道之本,也故不得独以末技云尔。
——《杨澄甫传太极拳老谱》
太极阴阳颠倒解
阳干天,日火离,放出发对开臣肉用气身武,立命方呼上进隅阴坤地,月水坎,卷入蓄待合君骨体理心文,尽性圆吸下退,正盖颠倒之理,水火二字详之则可明,如火炎上,水润下者,水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则为颠倒,然非有法治之,则不得矣,辟如水入鼎内,而治火之上,鼎中之水,得火以然之,不但水不能下润,藉火气水必有温时,火虽炎上,得鼎以隔之,是为有极之地,不使炎上,炎火无止息,亦不使润下之水,永渗漏,此所为水火既济之理也,颠倒之理也,若使任其火炎上来润下,必至火水必分为二,则为火水未济也,故云分而为二,合之为一之理也,故云一而二,二而一,总斯理为三,天地人也,明此阴阳颠倒之理,则可与言道,知道不可须臾离,则可与言人,能以人弘道,知道不远人,则可与言天地同体,上天下地,人在其中矣,苟能参天察地,与日月合其明,与五岳四渎华朽,与四时之错行,与草木并枯荣,明鬼神之吉凶,知人事与衰,则可言乾坤为一大天地,人为一小天地也,夫如人之身心,致知格物于天地之知能,则可言人之良知良能,若思不失固有,其功用浩然正气,直养无害攸久无疆矣,所谓人身生成一小天地者,天也,性也,地也,命也,人也虚灵也,神也,若不明之者,乌能配天地为三乎,然非尽性立命,穷神达化之功,胡为乎来哉。
——《杨澄甫传太极拳老谱》
人身太极解
人之周身,心为一身之主宰,主宰太极也,二目为日月,即两仪也,头像天,足像地,人中之人及中腕,合之为三才也,四肢四象也,肾水,心火,肝木,肺金,脾土,皆属阴,膀光水,小肠火,胆木,大肠金,胃土,皆阳矣,兹为内也,颅丁火,地阁承浆水,左耳金,右耳木,两命门也,兹为外也,神出于心,目眼为心之苗,精出于肾,脑肾为精之本,气出于肺,胆气为肺之原,视思明心动,神流也,听思聪,脑动肾滑也,鼻之息香臭,口之呼吸出入,水醎,木酸,土辣,火苦,金甜及言语声音,木毫,火焦,金润,土塕,水漂,鼻息,口吸呼之味,皆气之往来,肺之门户,肝胆巽震之风雷,发之声音,出入五味,此言口,目、鼻、舌、神意,使之六合,以破六欲也,此内也,手足肩膝肘胯亦使六合,以正六道也,此外也,眼、耳、鼻、口、大小便肚脐外七窍也,喜、怒、忧、思、悲、恐、惊、内七情也,七情皆以心为主,喜心,怒肝,忧脾,悲肺、恐肾,警胆、思小肠,怕膀胱,愁胃,虑大肠,此内也,夫离南正午火心经,坎北正子水肾经,震东正卯木肝经,兑西正酉金肺经,乾西北隅金大肠化水,坤西南隅土脾化土,巽东南隅胆木化土,艮东北隅胃土化火,此内八卦也,外八卦者,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上九下一左三右七也,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兑七,艮八,离九,此九宫也,内九宫亦如此,表里者,乙肝左肋,化金通肺,甲胆化土通脾,丁心化木中胆通肝,丙小肠化水通肾,已脾化土通胃,戊胃化火通心,后背前胸,山泽通气,辛肺右肋化水通肾,庚大肠化金通肺,癸肾下部化火通心,壬膀胱化木通肝,此十天干之内外也,十二地支亦如此之内外也,明斯理则可与言修身之道矣。
——《杨澄甫传太极拳老谱》
太极分文武三成解
盖言道者,非自修身,无由得也,然又分为三乘之修法,乘者成也,上乘即大成也,下乘即小成也,中乘即诚之者成也,法分三修,成功一也,文修于内,武修于外,体育内也、武事外也,其修法内外表里,成功集大成,即上乘也,由体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事之武而得体育之文,即中乘也,然独知体育,不入武事,而成者,或专武事不为体育而成者,即小成也。
——《杨澄甫传太极拳老谱》
太极正功解
太极者元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元也,太极者方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方也,元之出入,方之进退,随方就元之往来也,方为开展,元为紧凑,方元规矩之至,其就能出此以外哉,如此得心应手,仰高钻坚,神乎其神,见隐显微,明而且明,生生不已,欲罢不能。
——《杨澄甫传太极拳老谱》
太极血气根本解
血为营,气为卫,血流行于肉,膜胳,气流行于骨、筋、脉,筋甲为骨之余,发毛为血之余,血旺则发毛盛,气足则筋甲壮,故血气之勇,力出于骨,皮毛之外壮,气血之体,用出于肉,筋甲之内壮,气以血之盈虚,血以气之消长,消长盈虚,周而复始,终身用之,不能尽者矣。
——《杨澄甫传太极拳老谱》
太极补泻气力解
补泻气力于自己难,补泻气力于人亦难,补自己者,知觉功亏则补,运动功过则泻,所以求诸已不易也,补于人者,气过则补之,力过则泻之,此胜彼败所由然也,气过或泻,力过或补,其理虽亦然,其有详夫过补,为之过上加过,遇泻为之缓,他不及他必更过,仍加过也,补气泻力于人之法,均为加过于人矣,补气名曰结气法,泻力名曰空力法。
——《杨澄甫传太极拳老谱》
口授穴之存亡论
穴有存亡之穴,要非口授不可。何也?一因其难学?二因其关乎存亡;三因其人才能传。
第一,不授不忠不孝之人;第二,不传根底不好之人;第三,不授心术不正之人;第四,不传卤莽灭裂之人;第五,不传授目中无人之人;第六,不传无礼田无恩之人;第七,不授反复无常之人;第八,不传得易失易之人。此须知八不传,匪人更不待言矣。
如其可以传,再口授之秘诀。传忠孝知恩者,心气和平者,守道不失者,真以为师者,始终如一者。此五者,果其有始有终,不变如一,方可将全体大用之功,授之于徒也。
明矣,于前于后,代代相继,皆如是之所传也。噫!抑亦知武事中乌有匪人哉!
——《杨澄甫传太极拳老谱》
张三丰承留
天地即乾坤,伏为人祖。画卦道有名,尧舜十六母。
微危允撅中,精一及孔孟。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授之至予来,字着宣平许。延年药在身,元善从复始。
虚灵能德明,
理令气形具。万载咏长春,
心号诫真迹。三教无两家, 统言皆太极。浩然塞而冲,
方正千年工。继往圣永绵, 开来学常续。水火既济焉, 愿至戊毕宇。
——《杨澄甫传太极拳老谱》
口授张三丰老师之言
予知三教归一之理,皆性命学也,皆以小为身之主也。保全心身,永有精气神也。有精气神,才能文思安安,武备动动。安安动动,乃文乃武。大而化之者,圣神也。先觉者得其寰中,超呼象外矣。后学者以效先觉之所知能。其知能,虽人固有之知能,然非效之不可得也。夫人之知能,天然文武。目视、耳听、天然文也;手舞、足蹈、天然武也。孰非固有也?明矣。前辈大成文武圣神,授人以体育修身,进之以武事修身。传之至予,得之手舞足蹈之采战,借其身之阴,以补助之阳。身之阳,男也;身之阴,女也,然皆于身中矣。男之身只一阳,男全体皆阴女。以一阳采战全体之阴女,故云。一阳夏始"。斯身之阴女,不独七二。以一宅女配婴儿之名,变化千万。宅女来战之可也,亦安有男女后天之身以补之者?所谓自身之天地以扶助之,是为阴阳采战也。如此者,是男子之身皆属阴,而采自身之阴,战己身之女,不如两男之阴阳待,修身速也。予及此,传于武事,然不可以末技视。依然体育之学,修身之道,性命之功,圣神之境也。
今夫两男之对待来战,于己身之采战,其理不二。己身亦遇对待之数,则为采战也,是为汞铅也。于人对战,坎、离之阴阳兑震,阳战阴也,为之“四正”;乾.、坤之阴阳艮翼,阴采阳也,
为之”四隅”。此八卦也,为之“八门”。身、足位列中土,进步之阳以战之,退步之阴以采之,左顾之阳以采之,右盼之阴以战之。此五行也,为之“五步”,共为“八门五步”也。夫如是,予授之尔,终身用之,不能尽者矣。又至予得武继武,必当以武事传之而修身也。修身入首,无论武事文为,成功一也。三教三乘之原,不出一“太极”。愿后学以易理格致于身中,留于后世也可。
——《杨澄甫传太极拳老谱》
张三丰以武事得道论
盖未有天地,先有 “理”。理为气之阴阳主宰。主宰,理,以有天地,“道”在其中。阴阳、气、道之流行,则为“对待”。对待者,阴阳也,数也。一阴一阳之为道。道无名,天地始;道有名,万物母。未有天地之前,无极也,无名也;既有天地之后,有极也,有名也。然前天地者,“理”;后天地者,曰“母”。是乃“理”化先天阴阳气数,“母”生后天胎卵湿化,位天地,育万物,道千和,然也。故乾坤为大父母,先天也;爹娘为小父母,后天也。得阴阳先后天之气,以降生身,则为人之初也。夫人身之来者,得大父母之命、性、赋、理,得小父母之情、血、形、骸。合先后天之身命,我得而成
“人”也,以配天“天”“地”为三才,安可失性之本哉!然能率性,则本不失。既不失本来面目,又安可失身体之去处哉!夫欲寻去处,先知来处。来有门,去有路,良有以也。然有何以之?以之固有之知能。无论知愚贤否,固有知能皆可以之进道。既能修道,可知来处之源,必能去处之委。来源、去委既知、能必明身之修。故日:“自天子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夫修身以何?以之良知良能。视目听耳、曰聪、曰明;手舞足蹈,乃武、乃文;致知格物,意诚、心正。心为一身之主,正意诚心,以足蹈五行,手舞八卦。手足为之四象,用之殊途,良能还原。目视三合,耳听六道,目、耳亦是四形体之一表,良知归本。耳、目、手、足,分而为二,皆为两仪,合之为一,共为“太极”。此由外敛入之于内,亦自内发出之于外也。能如是,表里精无不到,豁然贯通,希贤希圣之功,自臻于曰睿、曰智、乃圣、乃神。所谓尽性工命,穷神达化在兹矣。然天道、人道,一“诚”而已矣。
——《杨澄甫传太极拳老谱》
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
——《拳意述真》
(灵根:古代道 书之中,谈到“灵根”的地方很多。如《黄庭外景经》第一章说:“呼吸虚无入丹田,玉池清水灌灵根。”第二章说:“玉池清水上生肥,灵根坚固老不衰。”第十五章说:“还魂反魄道自然,庶几结珠固灵根。”第十六章说:“送以还丹与玄泉,象龟引气至灵根。”第二十章说:“通利天道至灵根,阴阳布列如流星。”第二一章说:“至于胃管通虚无,藏养灵根不复枯。”第二四章说:“沐浴华池灌灵根,五脏相得开命门。”《黄庭内景经》上有章第二说:“灌溉五华植灵根,七液洞流冲庐间。”隐藏章第三五说:“耽养灵根不复枯,闭塞命门保玉都。”吕纯阳《敲爻歌》说:“口口相传不记文,须得灵根坚髓骨。坚髓骨,炼灵根,片片桃花洞里春。”吕洞宾祖师《金丹诗诀》说:“精养灵根气养神,此真真外更无真。仙人不肯分明说,迷却千千万万人。”王重阳真人在《五篇灵文》中说:“何况人为万物之灵根乎?”陈撄宁先生在《黄庭经讲义》中说:“灵根,乃人身脐下之命根也。”根据此上内容,可知“灵根”一词,大而言之,指的是人的身体,小而言之,指的是
脐下丹田。)
如果能够配合太极拳或柔软体操,静功和动功相辅而行,则见效更快。
——《陈撄宁静功疗法问答》
练太极拳时,思想就贯注在肢体运动上。
——《陈撄宁静功疗法问答》
不知外功,难免致病。
——《仙学修炼语录·仙学详述》
黄帝隅行于坡前,看见蛇鹊相斗紧相连。鹊攻尾,首来救;鹊攻首,尾相援;鹊攻中,首尾连。黄帝一见非偶然,从此留下太极拳。
——《原始太极拳》
(一说黄帝所遇到的是蛇鹤相斗,因为蛇去攻击鹤胫时,鹤会展翅弹击,所以太极拳有“白鹤亮翅”的动作。研究太极拳中许多传统动作的名称,均来自对于动物的观察和模仿,加以创编而来,如“野马分鬃”、“大鹏展翅”、“白蛇吐信”、“青龙出海”、“倒撵猴”、“
打虎势”等等。)
太一之理,水自流,物自生,流者流,生者生,凭谁作主,极乐之乡,云常动,石常静,动无动,静无静,与我成缘。
——广西容县都峤洞天太极岩对联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田诚阳:悟道真言
此处所辑,乃是笔者自最初几年的修真日记之中,摘录出来的悟道体会,首次公开(其后数年的修真日记,由于内容繁多,无暇梳理,俟待他时)。因系得自真修实证,故名悟道证言。
未静之时,体会天地人我之先,万物未生,一切虚无,空洞之极。悟入此境,念自泯灭,而心自静矣。
初学入静,则躁妄难行。故开始先须伏性,就是意志力和懒怠心较量,按住性子坚持下去。时间长了,心不求静而自静,自然安逸。
当身心大静、元神初显之时,自性如同新生婴儿,对于陌生的世界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
。此乃元神不定,未能成熟。持久养之,自可安定,而与天地为一,与日月同体,再无惊恐之忧矣。
时刻把心态住定于童真懵懂之时,便无情识搅扰之患。再加修持维护之,自无走失之患 。
天热出汗,易生心火。意想立身冰雪之境,便得清凉。天寒气缩,易生退怠。意想丹田,如同阳光温暖,便可驱寒。此乃真意调身之法,可以改变环境影响,保障功修。
惊雷闪电,不宜入静,以防惊动元神。如能安定身心,不为所动,又可以之炼性。所谓泰山崩于前而不悔,迅雷震于耳而不动,正合修养之旨。一念住定,不受物扰。
炁动之时,极易入魔,见到各种奇异境象。此乃炼性不定,意动念萌,故成幻化。倘能炼得性住,心地纯净,决无魔境之患。
初学做功,易生躁妄,难以持久。必须死心塌地,一切放下,彻底磨去火性与惰性,方显清静本性,而获自如。
茫茫广宇之中,万事万物惟在我心,到我无心地步,复有何物可以扰我?悟入此境,心无挂碍。世间万象,触目皆空。更有何事不可静者?则不必求静,而自在静中矣。
心中若无一念,万事万物皆归虚无,自然外缘无从干扰我心,悟入空洞之境,无往而不可也。
常人每日纷纷扰扰,驰逐于外,分分秒秒的光阴,很难属于自己。只有静心之时,神炁内敛,方能使自己属于本来真我,而获生命之真实。
只要活着没有病魔来扰,永保乾健之躯,精神充实,身心愉快,即为现实之神仙。
尘缘愈重,愈难见修持效验;定力愈深,愈能够放下尘缘。
功夫入门,先须炼己还虚,降去后天伪火,方显先天真如。
清夜静寂,自己也仿佛与天地万物融合了。天人同一体,于此可见。
入于静境,周围万象悉归销溶。即使处于喧闹之所,亦能听之不闻,不受干扰,觉其声音如在百里之外。
混沌之中,有时出现魔境,欲撼我心:或声色来诱,或恐怖之境,或故惹嗔怒,或示以物利,……此时后天心识已泯,不能做主。能够战胜魔障与否,全仗个人智慧根基,及平日炼性之功。过得此关,方证真性不迷,内景自得,而道功精进矣。
静则意灵,动则意乱。
修持境界的感悟,自心与外物没有分别。心物一源,物我一体。
中者静也,一也,道也,无也,虚也,……悟到彻底,都有同等含义,守中曰静,静曰得一,一合于道,道归虚无。于是文字可破,得其意而忘其言。
静,非一团死寂之谓,非固定不变之谓,乃在有动与无动之间状态。静而欲动、欲动未动之状态谓之静,不动不静、动静兼容之状态亦谓之静。
静到妙处,万物皆与我心心相通,万物与我皆有情,而我独超乎世俗凡情之上矣。
梦闻:“老子讲退死,讲良知化形,讲外生死,有离俗之方,以化生死。”醒来记之。
梦闻:“积阳而动,积阴而返。”
静到妙处,空洞畅快,无边道力,来自清静。有何理由不能一切放下,弃却尘累,归入清静,得大自在。
进道之时,往往是道魔并现。此时全仗平日修性之功,性定则进道,性动则入魔。
先天三宝元精、元炁、元神,本属一源,实不可分。老子曰:“此三者不可致诘,相混为一”是也。只有后天三宝交感精、呼吸气、思虑神,才有分别。
引经据典,谈玄论道,或可尽一时之兴。再去静坐下功,容易浮游乱想,必定心念难平。可见高谈阔论,有碍道修。
嬉笑打闹,扰神乱性,乃为心性浮动之表现。炼得性住,必然心平如水,一波不兴。以此性力,方固命基。故此有高深修养之人,必定沉潜内藏,大智若愚。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者阻碍也。因修道是逆行,须反夺造化,颠倒生死,
故此必有阻碍。克此阻碍,则魔归于道,道乃大进。
真炁发动之时,而元神 (非识神)随之而动,且在一炁之先,方为炁之真动,神炁合一而不分,性命合一而不离。
上乘修真之功,可谓“抱元守中,神炁合一”八字而已。只要能够悟入先天混沌状态,则炼精、炼炁、炼神三者密不可分,炼精即是炼炁,炼炁即是炼神,炼神即是
炼精。打破一身有形之象,天地之炁悉皆归之,而吾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一得永得,我命在我。一切内外景象,皆自然而然出现,全不用后天人为之力,何等自如。
眼前性光,口中甘露,皆为修炼进功之良好证验。若能蟾光夜夜圆,灵液日日生,即未登仙,亦已超凡矣。
夜梦清秀观音,人问之曰:“何谓佛?”其伸左手,良久方曰:“去。”又问:“何以成佛?”久之又曰:“去。”
精神必须能够战胜形体,方有修道之资格。先求忘形,即忘掉形体;再求脱形,即摆脱形体;进而入于化形,即化归虚无;最后精神与形体同归虚无,做到无形,即入道境矣。
体内炁动之时,惟有听其自然,外面保持原有形态不可改变,即使躺着亦不可坐起。内部静以应之,乃为真应。倘若形体一动,则其心必动,破坏先天,其景已失。再求进功,已堕后天矣。
上半月阳炁渐长,炁易发动;下半月阴炁渐生,炁易混沌。观乎月之盈亏,自知合乎人身炁机。故丹书云:“有人问我修行路,遥指天边月一轮。”
凡物有虚必有实,性命之理亦然。实者形也,虚者神也。形须神立,形去神离,故谓之神。形则有坏,神则无体;形有时限,神无终竟;形可长生
(非永生),神能久视。
浊源之水,可以意火炼之,去矿留金,以补后天。但是不能成药,更不能成丹,即成幻丹,亦必有漏。
阳炁发动,一意清纯,自会上升。若然一念转浊,其炁骤变,迅即下行。清浊之判,就在一念之间,成毁立见,如影随形。所谓“一念之差,天堂地狱”是也。
“生生者不生,杀生者不死。”古仙谓“活死人”是也。
心中无念曰静,静极必动,动极复静,动后之静曰定,故静与定有层次之差别。入静之后,心中忽生一觉,此动也。随后万籁俱寂,又入静地,此定也。再如静极之时,真炁发动,炁动之后,归入混沌,此又为定。静者有可动之机,定则无动静之分矣。
静定互变,定中亦有层次递进之深化。
拾得起,放得下;进得去,出得来。才是人间修行路。
心燥之时,阅读丹经道书,则妄念于不知不觉中渐渐止息,亦为伏性之一法。
患病之时,心气较低,人事减少,妄念自消,反而易静,所谓“闲缘人事少,多病道心生。”无病之人,当思患病之心态,有何理由不能降服自性,收心入静。
修道人常用静心之功,应物坦然,处变不惊,则时时皆可保持道修。白玉蟾祖师云:“不必定在蒲团上求道。”
乘车之时,观见窗外景色,似看非看,亦不昏倦,亦不躁妄,静观外化,逍遥物外,怡怡自如,与打坐之时心境仿佛,亦可帮助悟道。
所谓“悟”,一是心悟,一是体悟。心里要明白,还要在身体上实际修证,方为真悟。故曰知行合一,方为真知。
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在修道之人,不止眼观耳听,浑身毛孔皆可听之观之也。
万类皆自然,自然我本性,我心即自然,自然是我心。
道家长生,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的生命可以延长,至少可以尽其天年
(道教认为,人的天年为一百二十岁至
150岁)。但是不会永远不死,因为有形躯壳终难永生。一是人的寿命可以自我控制,即生死可以做到自主。既可以运用道家接命之法住世长年,又可以在厌居尘
世之后撒手归去。有时修炼祖师为了寻觅传人,便用长生之法延长寿命。如《道统源流志》说:“(龙门第四代传人周大拙)住世一百十年,始得天台道者张宗仁承
受戒法,又得沈顿空承传宗派。”然后方才离世登真。
丹家讲“窍”,窍者非针灸之穴。窍原无形,炁机发动之时,方显其形。
心不合道,道亦难进。
道本无心得之,勿以有心求之。欲求而不得,不求而自得。
和合者,天地人配合之大混沌也。
瞑目安心卧,卧中有一觉,一觉常相照,照见我真我。此睡中真境界也。
扫尽后天识神,尽化先天一觉,是为真道之主宰。
随时应当注意蛰藏封固,否则炁易散失。
真胎息者,乃为结丹之后,养胎之息。
不采之采,不炼之炼,此皆性功有基,促进命功自然成就也。
炁动之时,识神全泯,身心皆定,方为真动。全赖平时对境无心之功,方能做到。
功夫到处,心自澄清。再看一切形色,即觉隔世。自然断念去欲,惟愿守我本来。
静养功深,如入无人之境。虽应事接物,俱似虚无。入我心中,如同镜之照物,物虽见而镜不留,尽为虚象。此时观事察物,皆一目了然。无需思考,于中自出。
打坐不打坐,心静皆是坐。
岂在火候老与嫩,得其中和方为宜。
道修在养,平日之间,常养静养炁,日久必有大效验。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与此理同。
一念之际,正邪立判,魔道顿别。止念之后,欲心即道心,魔念即道念。
阳炁发生,化清化浊,全系一念。
天地之自然,乃是自然而然。人能合于天地,则功修不在人为,无为之中而无不为也。
无念方生炁,无炁不生精。
人合大道,自然包含无限生机。
性主于命,无命何以修性;命系于性,无性何以炼命。以命修性,性天光满;以性炼命 ,命地有主。性命双修,生道为一。
退去浮躁之性,收拾杂乱之念,内心自现无比清凉,无比甜蜜,此由外入内之功。而后返观于外,自然耿介拔俗,不为物扰,此由内应外之验。
清平星月夜,静默闻天籁,我立天地中,天与我合一。
进入虚空,搜求妙有,会得妙有,才知真空,才觉自在。此时再看天地,又是一番景象。惟觉一意独存,与虚空相照,虚空即我,我即虚空也。
心中无火炁自清,乃真火候也。
全身应一神,一神领全身。身神合一处,才是自主人。我神主我身,我身自有神。神机应万变,妙道化真身。
修道要求对境无心,心如止水。所有后天识性,必须去掉。倘若扫意不净,功夫出现良景之时,念头即起,如云蔽月,其景自失,寻之难矣。故平时须当注意止念定
心,磨炼性情,所谓“人心不死,道心不生。”人心退去,道心方见。佛家讲大彻大悟,见性成佛,是心性之功。道教讲长生久视,生道合一,是性命双修。
所谓去三心,即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其实就是一个现在心而已。
生造化处,即夺造化处。
所谓自然,就是一种和谐的生机。
阳炁旺盛之时,也是心旌最易摇动之时。如果放任念头驰纵,则心火一起,冲撞性命,使性命不能合一,势必分离,堕入后天,防不胜防。故修道之人,性功至关重要。
真炁发动之时,真意亦随之而注,意动炁即动,全身皆有感应。此时神炁为一,乃为真效验。
天机应于人机,人机合于天机,独有道者知之。道不远人,修至妙处,人身自合道机。此中玄妙,功到自知。
静功非死寂不变之功,静中气象万千,因人因时因地而宜。尽在自然,不关人为。
惟从静中悟入,功夫自可进步。
修道之人,必得经过一定程度的身心证验,再加攻读丹经道书,以及师传点化,具备此三项条件,方有可能入于丹道之门。
修至妙处,道义自明。心地豁然开朗,疑迷一通俱通。山重水复之中,忽见柳暗花明。得其一而万事毕,明其一而万化安。
开悟之后,心中无比轻松,一旦轻松,极易发狂。切忌此时万万不可发狂,狂则失道,坠入魔途。必须继续用功,攀登更高层次的修为。如此愈加深化,层层提高,功夫精进,愈趋精妙矣。
倘若只求开悟,开悟之后,不再下功。功夫断绝,知行脱节,则入魔道无疑。只有内外合一,即内修与外行一致,才是大道境界,才能守道不失。
道在自然,行功之时,不可用意念。当用微意,微意就在有意无意之间。意重则入后天,非道也。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微意之把握,全仗性功之澄彻。
只修命功,不修性功,乃为“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不知深浅,恐有不测之虞。只修性功,不修命功,一则肉体难保,修证无据;二则欲念难伏,把握不住。
养静之际,恍然无念,不由自主,入于虚无。此时万象皆泯,唯我一灵独存,所有人间事物,与我恍如隔世。迈入此境,乃可脱俗。
修为不可过于执着,用意太过,反易出现障碍,欲速则不达。老子曰:“大道本夷”,“夷”者平常之意也。当平平常常而为之,贵在坚持,功效自见。盖平常之中出非常,此至理也。
老子曰:“为道日损”,“损”即减少之意,减少一切负担,逐渐放下,每天比每天减少,自然感觉轻松自如,心中安静舒适,而渐入于大道之门矣。老子又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世人莫能知,莫能行。”若能“损”之,则是易知易行,否则就是莫知莫行。
修道之“损”,就是减去心中的欲望,扫除后天识神之性,甚至包括后天的知识,都是修道的负担。多一层知识,就是在心上多一层障碍,犹如明镜上面蒙了一层灰尘。因为一切语言文字,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与宇宙和生命的真实都有一定距离,无法等同。所以后天知识,会使修道的智慧受到一定程度的蒙蔽。因此在修真之时,应当放下一切,不以后天知识作为障碍,才能培养出生命的智慧之果,获得无边道力。
功入妙境,神炁太和,生意盎然,身心甜蜜。反观周围物象,皆与我心心相通。烦恼自失,怨嗔顿消。心火自然下降,欲发躁火而不能。此乃命功与性功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之效力。
道家以清静为基,若能入静,则功修自入妙境,无需人为。故道在天地之间,惟静者能够得之。皆在无为自然之中,道不远人也。
人心动处,道心斯灭。
大道希夷本清静,清静之中万象生,万象生处天地合,天地合处造化生。道,即宇宙之生命力。
“活子时”者,关键在一“活”字。“活”字之义,即变化不定也。然而不定之中必有定,“定”在时至神知之时。时至神知之“神”,乃为先天元神,非后天识神,可见此活子时亦为先天之“时”,而非后天。明白先天,其时即定,未入先天,仍属不定。
意净,至为重要,意净则道自归身,而入于先天妙地。倘若炼意不净,导致念起扰心,堕入后天,则必失道。
道诀十二字:“扫万象,求心安,合天地,得自然。”先须扫除万象,了却外缘;再求内心安定,淡泊宁静;于是可以放下一切,诸虑皆空,心如明镜,莹彻光华,空空洞洞,合于天地;再去应接万物,而与自然为一,则大道已归自身矣。
修真有进,忽觉心地大开,一切迷惘顿然消失,好像暗室之灯,照烛昏暗。此时不明白的事情忽然明白,不了解的物象忽然清晰,许许多多的道理,忽然开朗自明。这是一种开慧的境界,绝对不可因此变得张狂,则易入魔。更有种种神通,偶现其间,尤其不宜惊世骇俗,道家之大忌也。
道者机也,得其机则昌,失其机则亡。
进道之人,最怕心火上升,难以自制,扰动真炁,伤身害命。其危过于常人,不可不慎,故尔性功至要。
有时有心静坐,感觉平常,有时无心静坐,登然入静。总以自然为好,但无论结果如何,皆宜多坐,则效验易得。
人能时刻保持不灭元神,退去识神,返归先天,则随时随地皆在道中。盖道无处不在,德无时不修。不修自修,方为妙境。
心清炁自清,炁定心亦定。
处于纷纷扰扰的尘世生活之中,欲求功夫之效验,归根结柢决定于静定之力,以性功带动命功之进步,又以命功促进性功之拓展,性命一体,相得益彰。
性功之修习,首先在于止妄去念。心中放下一切,然后才能不断超越。无事之时,应当舍去心念,屏弃万缘,心地虚空,方得自在,乃至无处不自在,道自归身矣。
应当时刻使心性得到滋养、增长和更新,在现实生活之中不断升华自己的心态,永远保持生生不已的精神源泉,这样随时都会有新的境界产生。如此则新“我”不断
出现,而又不失我之本真。永远是我的新生,又永远是新生的自我。达到这一境界,则道心渐生而人心渐消,阳渐长而阴渐去,心无所住,自合于道。
道何在?人在道中而不知也。鱼在水中而不知水,人在道中而不知道。《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曰:“虽名得道,实无所得。”《庄子》曰:“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
悟得此中微奥,可入大道之门。
大道无为,妙在心悟。须知一切语言文字,乃为悟道方便而设,不可有执守或分别之心
,则偏离大道远矣。如中、虚、一、炁、意、神、性、心、命、生、机、无、静、德、玄、真、常、清、先天、无为、无中生有、道法自然等等义谛,均须贯通为
一,而又得其意而忘其言,庶乎可明大道本体矣。
修道就是真“我”的不断新生,道无止境,真“我”亦生生不已,长生久视矣。
彻悟大道之人,内在与道为一。则处处皆道,处处为修,大道无在无不在,吾人无处不自在也。
体合大道,每时每刻都有新“我”之产生,旧“我”之消亡,亦即每时每刻都有“我”之生死。修道之人,明白乎此,守定真“我”,则一时一刻之间,足以了却生死大事矣。
人之肉体存在新陈代谢,人之心性亦存在新陈代谢。惟须勿失其常,掌握得中,方合自然大道。人体之新陈代谢失去常道,则不健康;心性之新陈代谢失去中道,则
不自在。中者,勿堕于太过不及两端。若人之心性系于旧境,是有不及之弊;若人之心性系于妄境,是有太过之患。皆不得中道,而为失道。非得合于中道,心境为
一,则可随心所欲,真常应物。所谓想什么有什么,要什么来什么,非为无稽之谈,功到自然如此。
悟得道妙,随时随地都能感觉到生命在流动、交融、欢畅,体会到生命的真实,获得真正的自我。
修真之人,理宜胸怀开阔,以无量之心,化尽浊恶之念。除去世间一切恩怨是非,归于和乐升平的道德境界。使天无氛秽,地无妖尘。所谓道在万里天,善在万人心,美在千江月。
常人之身,非偏于阴即偏于阳。修真之妙,在于能够调节阴阳。首先收心入静,即养阴也。阴极而后生阳,即静默中出现炁之动机。采取之后,复归于静,阴极返阳。如此循环,动静往来,阴阳反复,直至达到阴阳平衡,归于中和。中和之体,乃脱胎换骨,由凡躯而入于仙体。此时跳出阴阳圈子,不受造化播弄。
直悟先天,乃由中道入手,舍弃阴阳动静之执着,顿悟直超。其法以“先天地生”为体,自然而然为用,存神养性,与道合真。
心念澄清,炁机顺畅,自然胸怀开阔,恢宏坦荡矣。
炁定心自静,心静意自闲,意闲体自安。
炁发神至,神领炁机,神炁相合,乃真道机。此时炁为先天真一之炁,神为先天不神之神,方为人体之真气候,人身之大自然也。
所谓修道,必须体合自然,顺应天地,会得太空中虚无之生炁,以立丹基,则功成而道备矣。
许多人都是在后天之中摸索用功,而对天地自然大道茫然不悟,如盲见日月,致道日晦 。
丹经之中,或有岐义。盖做功景象,因人而异,悟道境界;各不相同。必须验之实修,方可明其真义。
内动外静,是真内动。炁动意静,是真炁动。
修真之磨性,就是磨去后天识神之性,使其化为先天元神之体,则元神为一身之主,方保丹功精进无差。
感觉阳炁旺盛,即以微意收摄,免其散逸。神与炁合,炁即归身。
养至虚极静笃,再看周围物象,恍如隔世一般,见如不见,此乃“视之不见”之真景象。功夫到处,自然可知。
心合于道,无论入于何境,均可外却物象,体合虚无,无挂无碍,自在优游。须把日常生活中之一切烦恼,看作磨炼性情之良机,不为外物所动,方获超拔。
道教观念,是以人与大自然的融合,求得身心的平衡圆满,以弥补人生之缺憾。因为大自然是最完美的存在,惟有回归自然,才有可能铸造完美的人生,大自然是人类真正的归宿。
修道者,先须淡泊外缘诸象。外面的世界淡化了,内在的心境才会光明。
做功之时,先要达到外在的身体如如不动,形体大忘,则内部之炁机才会真正发动。
心火不起,下元无漏,真炁自然上行。
功夫时刻在于循序渐进,推陈出新,随着时空发展不断变化,故曰“道无止境。”
所谓命功,只不过是为了促进性功的证悟,保住自己的躯壳。躯壳早晚是要坏掉。若悟性极高者,即可顿悟直超,不愿长生,无需修术延命。
所谓苦与乐,颇可参悟。并非劳动强度大叫做吃苦,真正的苦是对内心深处的磨炼。修真之士,敢于去做本心不愿去做的事情,以磨炼自己的性子,符合修身立命的
要求,这样才是最苦。比如刘长生真人为了除去欲心,不惜到烟花巷中,就在欲心与道心之间磨炼自性,可想而知这是很难的一件事情,这才是真正的吃苦。过去的
修士外出化缘,也是为了磨炼自性。所谓:“一瓢千家饭,孤身万里游,为了性命事,乞化度春秋。”化缘之时,有的人家可能热心对你,有的人家可能吝啬对你,
有的人可能戏辱于你,有的人可能伤害于你。皆须低声下气,恭敬一切,这样磨炼,当然很苦。但却能够磨去心中的障碍,达到心性圆明的高尚境界,犹如中天宝月,光满太虚。当然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环境之下,并不提倡一定按照过去祖师的办法行持,但是他们的吃苦精神,却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发。故言真金不怕火炼,经
得起火炼的才是真金。正是这样,修真之人才能具备超过常人的能力,忍人之所不能忍,行人之所不能行,达到修炼的崇高境界。如此之苦,最后的结果是无极之乐。
才闻修道,便欲入山,是不符合修炼的。因为自觉山林之中无牵无挂,能够了道成仙
,是为自心仍受环境摆布。既然自心不能自主,如何能够修炼自身?想当然地认为一入山林,就可以万念俱消,一了百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古来大修隐士,提倡:“未炼还丹莫入山,山中内外尽非铅。”故言“大隐居尘”。修真之初,先须和光同尘,磨炼自性,待到对境无心,功夫自然进步。具备一定基础,则居尘世可也,入山林亦可也。
少年之时,无所谓认识红尘。因其对人世间阅历甚浅,难以得出正确结论。只有中年之后,对于人生有了充分体验,古云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才有资格参透红尘。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认清人生苦短,无常迅速,性命事大,从而趋向修真悟道,以求了结生死。亦有少年笃志修为者,则是前世根基所定。
道教人士,立足现实人生,不讲看破红尘,要在红尘之中励志修真,故曰今生现得。
道无时不行,德无处不修。
以俗观道,道亦是俗;以道观俗,俗即是道。
日常悟道,先求内心世界的宁静、平和、踏实、坦然,于是可以屏却外缘,放下一切,做到一尘不染,获得内心世界的无比莹净明彻,如同净空澄月,明镜无尘,此
谓真空。再去反照现实,观察万象,乃有可能得到开悟。好象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不再迷惘,一切都是那样地明确、安详、自然,而我与万物皆可沟通,此谓由真
空进入妙有。有此体验,逐渐可以超脱于万事万物之上,乃近道矣。
天人合一见玄关,玄关显象造化生,造化生处识妙有,妙有万象余心同。
仙道为一,修仙必须合道,否则难至上乘。
“吸舐撮闭”四字诀,来自于房中术。乃恐精走伤身,而强留之。以后流入清修,成为炼精化炁的一种方法。其实后天欲动之精,强留之亦不能成丹;先天无欲之炁,不必采而自可了道。故其法乃属后天有为之法,并非自然大道。
关窍不通,无以降龙伏虎。
一切气的变化,都是心的作用,此乃针对后天意识而言。
丹道大患,在于用念。
若非完全止念,不能入于先天。
以丹道层次相比而言,有些气功之
弊病甚多: 1意念太重,扰乱先天。2以意引气,难以深入。
3精神假想,易入空亡。4自发动功,不养真炁。5局部用功,破坏整体。6认假为真,妄言上层。
7追求功能,误入岐途。8迷信神秘,想入非非。9以妄为能,失于正常。
10打破正规,转入羸狂。11过度迷信,神经错乱。12道德为名,利欲为实。13集体授功,不顾个人。 14功法有弊,咎归练者。15违背自然,反言偏差。16引邪入正
,悖于常规。 17妄解丹书,毁谤前贤。18执迷术法,淆乱正道。19做功出偏,正常现象。
20功法学成,原地徘徊。……种种不利,为初学功者所不知。
中黄乃一身关窍之总枢,而非中脉。橐龠不开,任督不开;任督不开,八脉不开;八脉不开,中黄不开;中黄不开,周身关窍不得全开。
阳举,阳微举,均非活子时,而不可采。一阳初动,为地雷伏,其炁始发,在内不在外。丹书喻之曰“黄芽”,即在土内初萌之嫩芽,尚未见于太阳。若见太阳,其芽转绿,而生中有杀,不可用矣。
玄关开,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不离乎身。
非人天之和合,不足得先天之一炁,此在丹道之三元丹法皆然。
后天肉体本属浊质,先天精炁神乃属清灵。修道贵乎以清灵之先天,点化肉体之后天,使其化为清灵之质,功成道备,即纯阳也。
炼精化炁,即以炁化精;炼炁化神,即以神化炁;炼神还虚,即以虚化神。
谭子云:“虚化神,神化炁,炁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复化为虚。”修道之功,即从虚无之中夺取生机,而可不
死,然后返老还壮,返壮还少,返少还童,返童还婴,返婴还形,返形还血,返血还炁,返炁还神,返神还虚。一切修为,皆在返还之功。
“道”之义,在修炼概有四解: 1天人合一之道,即天与人沟通的一条渠道,亦即吾人返本还源的道路。
2颠倒之“倒”,张三丰祖师云:“顺则凡,逆则仙,只在其间颠倒颠。”
3盗取之“盗”,《阴符经》云:“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又云:“天生天杀,盗之理也。”
4宇宙运化之大道,即永恒不变之常道。修道者通过返本还源之手段,把有限的生命溶入无尽的宇宙运化之中,即为得道。
炼精化炁,为有为命功;炼炁化神,为无为命功;炼神还虚,为有为性功;炼虚合道,为无为性功。此乃相对而言。
佛家止修心性,本是走见性之途,舍弃今生之身,以求来世之果。道家以修今生为本,先求人身自在,再求元神解脱,此即性命双修之理。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后天,可用语言文字表达;人与天之间的交流为先天,只可用信息相互沟通。此信息即无形无相之大道也。
无形之精,不必采而自回;有形之精,即采之亦无用。修道功夫,妙在无为而得之,若有为反失道也。
有所谓炼精化炁之法,先求丹田之炁冲入阳关,生出阳精,而后再用有为之法采炼之归入丹田。如此劳精劳炁劳神,何如将炁养在丹田,而后和合凝集而封固不失耶!故上乘修道之法,求其不炼精而自化炁。
外肾举时而采炼之法,用之化欲则可,用之炼丹则不可,止可结幻丹耳。
炼精化炁阶段,须开任督乃至中黄,直至闭阳关、结丹为止;炼炁化神阶段,后天呼吸接通先天呼吸,以我之阳炁感通天地之阳炁,以为养丹,以上为命功;炼神还
虚,纯为先天呼吸,息住脉停,阳神出窍,身外有身;炼虚合道,全为性功,修为旷劫不变之元神,天地有坏,这个不坏,即与道合真矣。
修炼之功,有两种通经络之法,一有为法,一无为法。有为法即积精累炁,炁聚丹田,炁足通关,其效速;无为法即清静养神,神和炁融,渐通关窍,其效缓。其实神炁一元,唯有行功偏正之不同而已。
性功与命功,其实不可分,性命原本为一,所不同者,唯其有为与无为之分而已。
人身之炁机能与天地合,则守道不失,性命自主,可证长生久视;不能与天地合,则日趋衰老,性命无主,徒受生死摆布而已。
做功之人,讲究潜修秘炼。一者用功需要没有干扰的环境,二者功修进步之后更须栖隐以防搅扰,三者免受社会视为怪异,俗言:“真人不露相”是也。
精为人身生命之源,故道家宝之。丹书云:“要点长明灯,须用添油法。”添油之法,非在他求,当修之于自身。所谓:“一度不泻,一次添油。”老子曰:“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原始之人,较少后天知识之累,能够做到浑浩肃穆,因而合乎自然大道,此即人道本一之根源。修炼之士当由此悟,庶几可以实际身心体验,返朴归真,叩开大道之门。
修道之人,事有前知,犹如雪地鸿爪之象,但是存在先后之异。自然物象,是先有雪地无痕,如有鸟儿飞落,就会留下爪迹;人见其迹,可知已有鸟儿落此。道者
前知,与此相反,好似鸟儿降落之前,已经先见爪痕,乃知必有鸟儿降落,其后定有鸟儿飞落地上,此为应验。这就是道家无形颠倒的力量,得其趣者生死可了。学者悟之,中有深意存焉。
心中有道,脚下有路。
由于自古以来的修真前辈均是潜修秘炼,和光混俗;而且有着
“道不传匪人”的陈规,因而使得修炼之人难得其门而入。祖师们留下的丹经道书多数都是隐语譬喻,令人费解难猜。很多人到处访师求道,往往苦于无人接引。今特将道教修炼学之中存在的的疑点难点,以及人们在从事修炼功法时常见的一些问题,综合百则,解答如右。
一、修道和修德是何关系
问:修炼强调修德,认为“无德不养道”,试问修炼和修德有何关系?
答:传统道家学
说认为,人的先天真性,本与太虚同体,清静洁白,空洞虚无。下生之后,产生种种后天妄心,如云遮月,蒙蔽真性,造成修道障碍,念想难除,妨害道修。修德的
目的,从静修的角度来讲,是要培养个人谦虚、柔和、忘我、不争的坦荡胸怀,净化心灵,去妄归真,再去下功,则入静易而进功深,所谓:“德正则心安,心安则
炁顺。”相反,若无修德之熔炼,则心神不清,性地不纯,如此心态,去做修炼功夫,无异沙地造厦。所以修炼强调修德,乃与个人的修功息息相关,有德就有道,
无德即失道,道以德为基,德高道更高。
从社会意义上来说,提倡修德,使人与人之间形成团结、互助、真诚、和睦的关系,有益于社会风气的好转和生活环境的安定。
道家修德,进一步还要求推诚万物,“昆虫草木犹不可伤”,提倡以好生之德,保护自然环境。
因此道家修炼所提倡的修德,并不局限于狭隘的个人修炼,这种广义的道德观,体现了真实的道德价值,既有社会价值,又有个人价值,个人修德有益于社会,利济他人就是升华自己。《老子》云:“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出世的修真之学,与入世的为人之道,“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二者并不抵触,而是互补协调的统一。
明白了修德,大道就在眼前,人人可为,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
二、修炼为何从静功入手
问: 道家修炼,为何从静功入手?
答:道家修炼,贵乎炼炁。《黄帝内经素问》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种种气
的变化,可谓详明,但是这里所讲的“气”,均属后天情志所生之气。独有一句,医家不知,而为
道家所秘,这就是——“静则炁生”,这个“炁”,乃是道家修炼所用的先天之炁。短短四个字,高度概括了
道家修炼的基本原理。盖种种内情外感,伤人内炁,道家寡欲,而抱神守静。静则内炁得养,生机蕴藏,自会再生真炁,而为丹本。真炁发生,自有景象,须亲身体验,非字面可得。
再者,修真过程之中,一切炁的变化,都要求对境无心,不假人为,方合先天,倘无持静之训炼,夹杂后天念想,谓之炼意不净,功夫难以达到高层次。因此
道家修炼,须以静功入手。
三、修炼是否应盘膝打坐
问:道家修炼,是否就应当盘膝打坐?
答:道家修炼,非必盘坐。因为这是内在的功夫,并不取决于外在的形式。曾见有人盘坐一生,自我标榜道行不浅,结果仍然不免老病而死,皆因不悟内在丹诀之故。徒然追求外表形式,等于猴子捞月,执形而求,远道千里。
道家修炼,不拘外形,行、立、坐、卧、蹲、跪、趴,横竖均可,而以四大威仪较为常见。丹经云:“行则措足于坦途,住则凝神于太虚,坐则抱脐下之珠,卧则调丹田之
息。”行,可缓步徐行,措足坦途,神态自若,安然行炁。立,自然站立,脚同肩宽,双膝微屈,双手自然下垂,放于体侧;或双手相叠,放于丹田。坐,可以盘
坐,盘坐较为稳固;亦可两腿放下坐于凳上,双手相叠
(或掐诀),放于丹田,或手抚两膝亦可。卧,可以平躺,先转动头部,使脊椎正直,手心向上,置于体侧,或双手相叠,置于丹田;或者侧身卧最佳,一手置于头
侧或枕肱,另外一手放于丹田。以上各种姿势,皆须注意头脊正直,自然安适,以利气血流通和放松入静。
试观华山“睡仙”陈抟老祖,寿享一百一十八岁高龄,终生以睡功作为修炼手段,至今华山希夷洞内,犹存其卧功睡像。又如“全真七子”之一的王玉阳真人,面对
大海站功九年,人称“铁脚先生”,而入于大妙,功成道备,大著灵异。皆可证明, 道家修炼之成就,并不取决于一定盘腿打坐。
四、舌顶上腭位置与作用
问:舌顶上腭的位置在何处?其作用何在?
答:舌顶上腭,是炼炁的起码常识,但其原理,无人深究。人之上腭部位,有两个小窝,伸进手指可以摸到,道家称为“天池”,此非针灸之穴位,乃属修炼之关
窍。其窍上通泥丸,泥丸即是大脑,为神炁会聚之所,其窍不闭,则漏神漏炁,修炼家言“口开神炁散”,即是此义。故须舌尖反卷,上封此窍,抿口合齿,保养神
炁。神炁相抱,则津液易滋,随口咽下,灌溉五脏,如同婴儿哺乳之状。另外,舌顶上腭,还有接通任督二脉的作用,丹道术语称为“上鹊桥”。还丹之时,大丹亦
从此窍降下,倘不接通,则易外漏鼻窍而走失,谓之“玉柱双垂”,毁人性命,不可不慎。
五、做功的朝向何方为宜
问:做功的朝向,以何方为宜?
答:方向问题,本与做功关系不大。丹道所炼者混元之炁,纯阳之体,超越有形之上,本无方向之可言。丹经云:“震兑非东西,坎离不南北。”
若对初学而言,为了容易入门,
可以有所分别。做功的方向,一般朝向东方,因为东方是太阳升起的方向,面向东方,以利采取生炁。其他如春季向东,以养肝脏,有肝病者可以依之;夏季向南,
以利养心,有心病者可以依之;秋季向西,以利养肺,有肺病者可以依之;冬季向北,以利养肾,有肾病者可以依之。以及亥子二时面向北方,寅卯二时面向东方,
巳午二时面向南方,申酉二时面向西方,辰时面向东南方,戌时面向西北方,丑时面向东北方,未时面向西南方,皆为合法。
六、做功的时间如何选择
问:做功的时间,应当如何选择?
答:做功的时间,对于初学者来讲,可以有所选择,以便容易收到做功的效果。丹道认为子、午、卯、酉四正时,正是阴阳二炁相互消长的特别时机,因为子时纯阴生阳,午时纯阳生阴,卯、酉二时阴阳相胜。此时做功,便于体察阴阳二炁的动静,兼又多在工作之余,也便于自我安排。
如果针对专习丹功来讲,当以子、丑、寅三个时辰为要,因为子时一阳初升,丑时二阳来临,寅时三阳开泰,皆为炼炁之特殊时辰。故应于子时做功,以俟阳炁之来
复,则效验易得;丑时乃为二阳来临,更能得炁;如果子、丑二时不能保证起来炼功,寅时生出三阳,自身阳炁旺盛,这时一般人都会醒来一次 (
即使不修道的人也有可能如此 )
,就应当于寅时醒后即起,开始做功,以采取阳炁。否则此时醒而又卧,阳炁即散,不复为我所用,则修炼失去良好时机矣。
七、做功时辰与北京时间
问:据说本人所在地区的太阳位置,正午时的时间比起北京时间迟了一小时零五分,所以当地时辰的正午时应当从北京时间的十二点零五分开始,不知此种说法对否?
答:古人所定时辰与节气,是以中原地区为标准,如今是以北京时间为标准,这一时间,与其他偏远地方存在不同的时差。所言你方所在地区的时辰,应以太阳为准,而将时差计算在内,理宜如此,其他时辰,亦应当作相对正确的调整。
但是对于丹道修炼来讲,这仅仅只是一个侧面,要知所有炼功时辰的确定,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丹书云:“火候不用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成虚比。”“不易”之外,尚有“变易”,更有“中易”之“活”时辰,并非死法不变的,应当注意体会之。
八、盘腿后不可马上下坐
问:盘腿打坐之后,可不可以马上下坐?
答:盘腿打坐之后,两腿疲劳,注意不可马上下坐,最伤筋骨。有人辛辛苦苦坐了一辈子,就在这个关口不知注意,坐完马上下地,到老落下毛病,筋骨难伸,举步维艰,悔之迟矣!我们不可重蹈此覆辙。
如果打坐之中,遇到其他事情,只要不是火烧眉毛,就不要勿忙下地,应在收功之后再作处理。因此做功一定要选择在自己说了算的时间进行,以防碰到其他外来干扰。过去道家有“三不起”之说,其中有一条就是“打坐不起”,意思是说,打坐之时,无论遇到何人来叫,也不起身招呼。
九、打坐之后应如何收功
问:打坐之后,应当如何收功?
答:收功,在道家叫做“退符”。收功的方法很多,随着师传不一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坐完之后,须先将舌头从上腭放下
(因在做功时舌顶上腭),再将掐诀之两手分开(上坐之时的顺序与此正好相反,即先掐诀而后舌顶上腭),而后慢慢将两条腿向前伸平,双手轻抚于两膝之上,闭
目存神,不加意念,道家又称为“文火封固”。如此静养一会,使鼎内蓄养之炁,自动散布全身,否则恐有积滞而成淤气,则易倾漏,直至此炁运化到周身为止。此
时但觉神清炁爽,浑身轻灵,即是炁布全身之象,诀曰:“退符至身轻”,是其候也。或者此时再做一遍自我按摩,亦利气血之流通。如此“退符”之后,方可下
地。有的炼师在上坐、下坐之时,还传有密咒,亦可见对于“退符”之慎重。
十、气功和静功何人适合
问:请问何种人可以炼气功?何种人可以做静功?何类病症适用于静功调养?
答:气功和静功二者,由于其炼功内容和炼功特点的不同,可以有所分别,以便同志们选择炼习,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争取获得最佳功效。
一般来说,凡是能够自我控制,对于自己的意念能够把握,如果自己感到不对劲,就立刻停止不炼,或者变换另外一种形式以应付之,象这种人可以做气功,不会出
现偏差。若是心思死板而不灵巧,不善于自我控制,难以把握自己,等到身体发生特别的现象之时,又不知如何应付,炼气功一定要出毛病。
对于道家静功而言,就没有什么特别限制,无论性别男女、年龄老幼,身体强弱、心思灵活或不灵活,都可以做。好动不好静的人,不喜欢这种功夫,假若愿意试一试,也能做出相当的效验来,但是比较那些性格沉稳的人,见效要慢一些。
至于何类病症适用于静功调养,凡是一切本元亏损的病症,如头晕、脑胀、眼花、耳鸣、心跳、胆怯、失眠、多梦、烦躁、惊悸、易怒、易悲、多忧、多虑、情绪纷
乱、遇事健忘、头重脚轻、肌肉瘦削、少食乏力、营养不良、消化不佳、工作不耐疲劳、生活没有兴趣等等,这些症状,服药难以见效,检查身体又难以查出病在何
处,唯一的办法,只有实行静功修炼,可望痊愈。
当然这仅仅是针对静功调养特别有效的数种病症而言。若从道家修炼的角度上说,静功对于深化生命所起的作用远大于此。
十一、入静对身体有何好处
问:做到入静的境界,对于身体有什么好处?
答:人体内部原有天然抗病的本能,但是由于身体衰弱或者遇到其他障碍,致使抗病的本能难以发挥出来,因而难以抵御疾病和衰老的侵入。静功的作用,就是通过
入静的手段,使人体除去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负担,消除身心上的障碍,恢复人体之本能,使得人体进入自我调节状态,逐步培蓄人体内部的能量,把原有的潜能发挥
出来,以增长自身的抗病能力,不光可以治愈疾病,并且可以达到自我更新、延缓衰老的积极状态,恢复对于人生的信心,永远保持青春活力。
再者,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无论物质享受如何充足,平时缺少的就是一个“静”字。昼夜二十四个小时之中,身体虽然能够休息,思想上却从来难得片刻清静。不但醒着的时候脑筋运用不停,就是睡着了也会做梦,而且睡梦里面所感觉疲
劳的程度,和醒来之时所感觉的没有什么两样。这样积年累月下去,精神消耗越来越多,各种疾病乘虚而入,人体逐渐进入衰老状态。对于一般身体健康的人来说,
每天忙里偷闲做两次静功,如果能够持之以恒,不但可以预防疾病,而且能够延长寿命,这种长寿是必然的、健康的、积极的生命果实,每个有心修炼的人都有资格
十二、静坐时间越长越好吗
问:静坐时间越长越好吗?
答:针对初学而言,假如没有一定的做功时间作为保障,则难以收到静坐的功效,但也不是时间越长越好。任何东西,超过一定的限度,都容易走向反面,古人云“久坐伤肉”是也。
笔者最初学道之时,每天打坐至少保持四个小时,而且这也是在专事修炼的条件而言,平常的人恐难取法。一般来说,锻炼静坐,开始应当有一定的时间,充分作为
保障,每天可以保持半个或一个小时,或者有可能的情况下再多一点。等到具备一定功底之后,也就可以灵活一些,可长可短,均能收效。但也不是说就可以偷懒怠
惰,而致荒疏,则无以建功。
当然静功进入高深层次之后,则时时在在不必有心去坐,但又无处无时不在静坐之中,自无时间限制矣。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