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常态,如何适应新常态

新闻热线5广告热线5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主动适应新常态的若干思考
中国江西网-江西日报
【字体:&&】&【】&
  ■ 曾纪发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这一重要表述,引发各界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人用这一概念来分析和解释中国经济。我们应当如何适应新常态,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一种经济状态。作为近年来重要的经济术语,新常态在宏观经济领域被西方媒体形容为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缓慢而痛苦的过程。相对西方国家的低增长、高失业、高债务的特征,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则独具特色,表现为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等新特征。  中高速。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GDP年均增速达9.9%。经济增速的放缓,其实是从2010年开始的。2011年为9.2%,2012年为7.7%,2013年为7.7%,2014上半年为7.4%。这是我国经济增长换挡期的必然过程。经济增长阶段是有其内在规律的,从趋势上看,全球经济增速是递减的,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也不例外。  优结构。不断优化结构、加速转型升级,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特征。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分配结构等,其中产业结构是核心内容。2002年,我国三产结构为13.7:44.8:41.5,2013年,三产结构为10:43.9:46.1,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理论中,配第―克拉克定理(有关经济发展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变化的理论)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相对比重开始上升,并最终超过第二产业,三产结构排序从一、二、三到二、三、一再转变为三、二、一。纵观我国三产结构变化,其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新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动力特征。中国过去高速增长靠的是要素驱动,现在这种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寻找新的动力源。显然,创新驱动是新常态下最重要的动力源泉。要顺利实现创新驱动,必须破除旧的体制机制束缚,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带有一定的破除性,而开放具有开拓性,可以分享世界文明的成果。在新常态下,改革、开放、创新三者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多挑战。适逢“三期叠加”,面临诸多挑战,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又一重要特征。我国适逢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主要风险有:台阶式的减速风险,世界上有36个国家及地区经历过高增长,其中34个高增长之后呈现台阶式减速。新动力不确定性的风险,原有动力弱化了,新动力能不能及时形成?产能严重过剩的风险,化解产能严重过剩必然带来阵痛,处理不好甚至可能影响到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大局。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是历史之必然,是经济发展规律之必然,同时又是向新的更高阶段发展的重要转折和战略机遇。我们要遵循经济规律的本质要求,高度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持续健康方向发展。  主动适应新常态,尽快把新常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新常态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反映了中央对当前经济时局理性研判和战略意图,也反映了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新常态下,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对此务必保持清醒认识和坚定信心。主动适应新常态,需要有更多的智慧与谋略,也需要作更长远的谋划与布局。要尽快形成共识,抓住战略机遇,全面作出部署,把经济新常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要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明确指导思想、战略原则、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精确把握战略设计、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三大环节,使其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贯彻始终,见到实效。  主动适应新常态,努力保持经济的平稳持续健康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我们要的发展,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既不追求超越自身承受能力的发展,也不能在经济发展上无所作为。要保持战略定力,冷静理性,不急不躁,顺势而为;要坚持底线思维,沉着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冲击,力求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要积极主动,开拓创新,尽力而为,把主动适应新常态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遵循,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要抓住关键、盯住重点、破解难题,发挥好政策协同效应,增强市场信心,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探索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鉴于目前经济下行的主导因素是结构性与有效供给不足,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就应打破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在关注需求端的同时,更加注重供给端政策。只要跳出用凯恩斯需求决定增长的分析框架,从供给方面着手,就能找到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短期来看,有效需求决定经济增长,就中长期看,有效供给决定着经济增长。新常态下,宏观调控应从关注需求端的“三驾马车”逐步转向关注供给端的人力资本、科技进步和深化改革这“三大发动机”。同时,要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改革思路。  主动适应新常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就是一种新常态。从根本上说,新常态的微观基础是市场。微观不活,宏观不兴。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核心是要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重点是要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根本是要激发市场活力,关键是要加快完善市场体系。要坚决打破阻碍市场发展的制度藩篱,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要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让市场主体真正放开手脚;把该给的政策给足,夯实发展的微观基础;把该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要学会驾驭市场规律,加强宏观调控,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活力竞相迸发。  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构筑我国新的全球化战略布局。新常态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利益攸关。全球经济重心东移、世界科技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对外开放机遇大于挑战。新常态下,必须顺应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要积极推进双向投资为重点的新一轮对外开放,以获得新一轮全球化红利;要推进以结构调整升级为重点的全球价值链战略,并逐步建立自己的区域和全球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最有效地配置和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以提高我国的竞争优势,推动国内经济产业转型升级。  (作者系省财政厅研究员)
[ 网友留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大江网立场 ]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font color="#、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font color="#、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font color="#、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font color="#、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2
江南都市报
今日家庭报
&&大江专题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备案号:
江西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许多日本少女会提前一年为自己的成人仪式预约做头发、换和服。这一天,美容院也会通宵营业。20岁是成年的开始,也是日本参加选举、饮酒和吸烟的最低法定年龄。
  094级战略核潜艇,北约代号:晋级。它是中国建造的排水量最大的潜艇。中国核潜艇
虽然有些学校有正式招生的权利,也能授予学位,但这只是有正式的法律认证形式,和教育
通过提供资金,支持个中国本土的环境组织,致力于推动中国环境保护。
庞格尔节的正日子是1月14日,家家必做的一件事就是煮甜牛奶米粥。早上日出之时,泰米尔人家家户户在门...
主动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编者按 :在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牢牢把握国际和国内两个发展大局,作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如何全面理解中央的判断、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这是一个需要着力解决的理论与实践命题。四位作者从不同角度撰文,可以给人们以启迪。
   认清动因是主动适应新常态的前提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 王一鸣
   要主动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首先要弄清楚形成这一历史阶段的主要动因。这需要从世界经济发展周期和我国经济发展条件的变化中来把握。
   从国际形势看,我国经济发展向新常态转换,与世界经济发展周期变化密不可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7年,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被人们称为&大稳定&的时期,世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低通胀率与低失业率并存,经济周期波动特征明显弱化。但经济繁荣也不断积累着矛盾和问题,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发生了严重衰退,对我国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国际金融危机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能,年我国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1.6%。但危机发生后,全球总需求不振,国际分工体系调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之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转化,外部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仍将处于修复阶段,低增长状态常态化,将对我国外贸和投资产生影响。尽管如此,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特别是随着综合国力提升和对外经济规模扩大,我国与世界经济互动关系正在深化,高水平引进来与大规模走出去同步发生,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只要我们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就能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从根本上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内部发展条件变化的结果。近年来,在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相互作用下,我国经济增长发生了阶段性变化。2007年以来,季度同比增速从2007年2季度的14.2%回落到2014年3季度的7.3%,呈现持续放缓态势。我国经济已经由过去两位数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表象上看,经济发展新常态是经济增长减速和换挡,但本质上是经济结构重构和增长动力重塑的过程。
   一是需求条件发生深刻变化。传统产业供大于求,产能严重过剩,投资扩张空间缩小,投资增长明显放缓;吃穿用消费需求基本满足,商品需求呈现多层次特征,服务消费逐步兴起,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与此同时,新兴产业处于孕育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
   二是供给条件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开始减少,人口抚养比逐步提高,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储蓄率和投资率逐步下降,劳动和资本投入增长放慢,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已经由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要求我们将创新和人力资本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三是市场条件发生深刻变化。过去供给不足长期困扰我们,经济增长主要靠数量扩张,市场竞争主要是价格竞争。现在总体供大于求,经济增长转向数量扩张和质量提升并存,市场竞争转向质量技术品牌服务竞争,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要求我们放宽市场准入,激发市场活力,强化市场竞争,倒逼企业创新,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四是体制条件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市场化程度提高,市场主体加快发育,市场机制作用不断增强,资源配置方式深刻变化,要求我们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多运用间接调控手段,只要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就要稳定宏观政策,稳定市场主体预期和信心,鼓励市场主体在试错中探索方向,在竞争中创新发展。
   此外,新常态形成也与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和经济增速放缓后深层次矛盾凸显有关。过去资源环境回旋余地较大,但经济规模扩大后能源资源消耗增加,资源环境硬约束逐步强化,要求我们必须推动经济发展向绿色低碳循环转换。经济增速放缓后,产能过剩行业、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和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水落石出&,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要求我们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新常态孕育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 刘元春
   进入新常态,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凸显,但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
   改革发展共识已经形成。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深刻暴露了世界经济存在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也宣告了我国以高投资为主要特征的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近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一些企业经营效益恶化,经济运行潜在风险加大,都不同程度反映了以往中国经济增长所依赖的&全球化红利&、&工业化红利&、&人口红利&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新常态下,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既是重塑中国经济动力的关键所在,也是从上到下最广泛的发展共识。这就为我们主动适应并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提供了认识基础。
   大国经济效应正在凸显。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虽在放缓,但经济运行更加稳健。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需求已经成为世界需求最为重要的因素,大国经济效应全面显现。一是规模效应正在显现,尽管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但由于生产效率持续提升,中国在世界市场的份额保持稳定。二是消费结构正在升级,近年来中国消费规模以年均13%的速度增长,需求扩张使中国采购成为世界经济稳定的核心因素。三是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中国的&世界工厂&与中国的&世界市场&正在对接,使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和抵抗世界经济波动的能力大幅增强。
   中国经济升级版正在孕育之中。进入新常态,在市场、技术、人力等多因素约束下,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雏形开始显现。从产业看,随着收入增加,我国消费结构出现显著变化,正在由过去以吃穿住行为主向以高端制成品和服务消费为主转变。与此相适应,产业结构重心开始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过去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降低,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迅速增长。从区域看,中西部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不仅为东部产业升级提供了腾挪空间,也为加快自身发展提供了契机。中国经济发展仍具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
   人口和技术新红利蓄势待发。近年来,我国老龄化趋势明显加快,意味着传统的人口红利开始消退,一些地方&招工难&、&用工贵&现象频现。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显。这一方面给社会造成了压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储备丰富,正在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此外,从衡量一个国家技术创新的各项指标看,2013年中国科研经费投入进入高速增长阶段,专利申请达到82万多件,居世界第一;技术市场活跃程度大幅度提升;高技术产品出口大幅增加,总额达到660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接近30%。这充分说明,&中国制造&正在加速向&中国创造&转变,以人才和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红利正在形成。
   世界发展格局正在加速重构。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全面提升,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格局新变化给中国对外开放和全球布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是&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2014年对外投资突破1000亿美元;二是加快建设区域性自由贸易区,中国扩大开放产生的板块效应进一步强化;三是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空间战略与开放战略全面对接,新的国际合作格局正在形成;四是金砖银行、亚洲基础设施银行、丝路基金等国际金融机构启动,正在打破欧美一统的国际金融格局,中国资源配置的空间大大拓展。
责编:陈奕
环球兵器库为天下军迷,倾力打造环球第一兵器数据引擎!
24小时点击排行
12345678910
24小时跟贴排行9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组成部门和相关单位负责人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研究部署“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启动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会议。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7月29日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了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除了“总体平稳”外,会议在研判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时将“和谐稳定”也纳入评价标准之中,并指出要正确看待经济增速。而在下半年的经济工作中,改革将依然是重中之重,会议部署具体改革事项时更是多次使用“放”字。习近平当天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也表示,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首次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做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发展导向,明确了政府创造良好环境的工作重点。李克强总理一连串调研的足迹,也突显出了政府近期重点工作。今年以来,李克强曾两赴内蒙古,提出推进西部开发,打造经济发展最大回旋余地;此后,他又到重庆、到沈阳,分别阐述了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再出发。
“稳增长”理路和方法出现了“双变”。针对调整伴随的强烈阵痛和经济下行压力,中国放弃了沿用多年、数度轮回的强刺激做法,由过去的总量调控改为“区间调控”,投资方式由“大水漫灌”改为“喷灌”和“滴灌”;投资投向由以往的粗放式“面投”改为精准式“定投”;更加注重向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等短板倾斜。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强调,要真枪真刀推进改革,为今后几年改革开好头。改革成果要抓到位,宣传引导要抓到位,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
新常态 新在哪
“新常态,新特征”实质上就是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新常态”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经济要适应“新常态”这一重要表述,引发各界的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人用这一概念来分析和解释中国经济。新一代决策层以“新常态”定义当下的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并通过“新常态”透视中国宏观政策未来的选择,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之举。习近平的“新常态”表述当中,“新”在哪里?“常”在何处?
近年来,中国经济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经济增长趋势稳步放缓和经济结构再平衡。对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估计大致都落在6%-8%这样一个区间。世行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在2011年-2015年为8.6%,在2016年-2020年为7%。
所谓“新常态”,首先是针对过去长期形成的一种习惯状态而言,这种习惯状态突出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不平稳,波动起伏很大,发展模式粗放,尤其是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破坏,以及一系列经济结构的失衡,比如经济增长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对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过度依赖,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巨大等等。
从两位数的GDP增幅到以7.5%为轴的增幅,从传统支柱产业纷纷进行调整,从全面刺激到定向刺激,这些变化的叠加,折射出来的就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增长速度可能会比过去10多年有所降低,但与全球范围其他经济体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相比,仍然有望保持较高水平。
所谓“增长速度换挡期”,就是我国经济已处于从高速换挡到中高速的发展时期;所谓“结构调整阵痛期”,就是说结构调整刻不容缓,不调就不能实现进一步的发展;所谓“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主要是指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初期,中国实施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现在这些政策还处于消化期。
新常态 新理解
进入中高速增长平台后,要着眼实现“就业可充分、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民生可改善、风险可控制、资源环境可持续”。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实现了7.4%的增长。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与此同时,应当更加关注速度背后的另外一些数据。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征。面对种种变化,悲观者满心担忧:增长速度下来了,是不是意味着滑坡和退步?潜藏的风险会不会爆发,能应对得了吗?已经高速发展30多年了,中国经济未来还有机会吗?用全面眼光看新常态,中国经济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正在对宏观政策的选择、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增速有所回落是必然现象,是一种新常态。因此,我们既要保持一定发展速度,又不能过于看重速度,而是要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结合点,推动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者马光远表示,新一代决策层以“新常态”定义当下的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并通过“新常态”透视中国宏观政策未来的选择,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之举。专家普遍认为,政治局研判当前经济形势时提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这五大关系正符合习近平的战术要求,而处理好这五大关系,正需要执政者具备一个适应“新常态”的平常心。
过去一段时间,尤其是今年上半年经济工作各项指标的出台,更是有力地佐证了这一提法。伴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中国经济的多项关键指标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分析人士认为,长期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在未来很长时间里,都将保持中高速增长的趋势。而改革作为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在经济的“新常态”状态下,正在铆足马力加速推进。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一系列的重磅举动,让外界在充满震撼感的同时,也对中国的未来抱有了更多的期待。因此,不禁有人惊呼:一种“习近平式”的新常态已经到来。一种新的局面形成,不同的人会有不同感受。有人会欢欣鼓舞,有人会为之担忧。如何理解和适应这种新常态?并不玄妙,无非八个字:“不拘常例、不违常情”。
新常态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深刻认识。新常态下,不仅经济结构要更为健康和持续,而且社会要更加和谐、公正,制度要更为成熟、稳定。为了适应“新常态”,我们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调整制度,完善政策,建设可持续增长的经济与和谐公平的社会。
对国企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进行调整,“职务消费”中按照职务设置消费定额并量化到个人的做法必须坚决根除……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提出,要真枪真刀推进改革。
全面改革砥砺前行之际,中国多领域的治理理念和实践正经历一场变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日前审议了改革央企薪酬制度、履职待遇等重要事项,彰显了决策层稳步推进国企改革的决心。
改革形势催人奋进,现在各地各部门都出台了一系列改革配套措施,成效明显。但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困难和问题我们也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既要克服畏难情绪,也要克服浮躁心态,既要敢于出招又要善于应招,做到真抓实干,蹄疾步稳,务求实效。
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最核心的是对经济增速下滑不必过分惊慌,要认清其必然性,要在尊重规律中顺势而为,不要动辄进行过度干预。未来的政策不应频繁变动,而应保持相对稳定,给企业和社会稳定的预期。
新常态 新部署
为了加快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政策措施,让企业和群众享受政策红利,5月3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国务院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查。重点针对落实进展缓慢的,查找原因、提出对策,打通抓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力破“中梗阻”,消除影响政策落地的体制机制障碍。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7月29日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了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除了“总体平稳”外,会议在研判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时将“和谐稳定”也纳入评价标准之中,并指出要正确看待经济增速。而在下半年的经济工作中,改革将依然是重中之重,会议部署具体改革事项时更是多次使用“放”字。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9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了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基本思路,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对于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的中国经济而言,这次会议传递出哪些新信息?
今年来,国家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进一步加大。日前,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棚户区改造工作力度,力争超额完成2014年目标任务,并提前谋划年棚户区改造工作。政府的住房政策已从过去以住房市场调控为主,转变为以棚户区改造、住房保障和住房供应体系建设为重点。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支持中小微企业依托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开展融资。
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要求抓紧实施一批重大政策举措,巩固扩大东北地区振兴发展成果、努力破解发展难题、依靠内生发展推动东北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经济运行“正面临着一些困难”,上半年7.4%的增长“十分不易”。有什么干货?
新常态 新亮点
从年初经济形势迷雾重重到年中的曙光初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决策,沉着应对,以坚定的科学发展理念和高超的全局驾驭能力,交出令世界瞩目的答卷--经济增速平稳合理,深化改革屡破坚冰,转型升级再上台阶,社会政策扎实兜底,民生改善深入细微。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如此描绘新常态下的发展图景:经济增长将更平稳,由于更多依赖稳定的消费需求拉动,周期性波动的波幅会明显缩小;经济质量将更提升,表现为资源环境将得到更有效保护,收入差距缩小,社会保障趋于完善等。
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总量和GDP占比均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9%,增长速度比第二产业高0.5个百分点。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匡贤明认为,这表明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态势正在形成,服务业主导的格局初具雏形。
目前我国第三产业规模已超过第二产业,虽然第三产业没有月度数据,但发展势头应当好于工业。1-4月,投资增速虽仍在回落,但基础设施投资和国家预算资金到位的速度在加快,未来有望稳住;消费名义增速的回落很大程度上受物价涨幅走低影响,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速还比上月微升了0.1个百分点。
海关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3万亿元,增长6.4%。在外需回暖和国家稳外贸政策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从5月份开始,我国外贸增速由负转正,出现企稳回暖态势。而跨境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贸易方式成为促进外贸增长的生力军。依托网络的新型贸易方式,让中国消费者享受到了更多高品质的进口商品;而庞大的中国需求也为世界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年前七个月,我国从全世界购买了6.9万亿元的商品,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稳定器。
商务部8月18日通报,7月份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8.1亿美元,同比下降16.95%;同期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外直接投资92.1亿美元,同比增长84.9%。商务部表示,在不远的将来,对外投资超过利用外资水平,将成为“新常态”。值得注意的是,7月当月,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2276家,同比增长14.0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8.1亿美元,同比下降16.95%。同时发布的数据还包括,今年1—7月,我国境内投资者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25.5亿美元,同比增长4%,是今年2月以来首次摆脱上年大项目影响实现正增长。7月当月,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92.1亿美元,同比增长84.9%。
新常态 新机会
8月1日,中国证监会出台十项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措施,包括抓紧完善制定股票发行改革方案,完善创业板制度。明确支持尚未盈利的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一年后到创业板上市,进一步支持自主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在清理整顿基础上,出台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的指导意见;扩大债券投资主体范围,积极培育交易所市场,做好资产证券化。
二季度以来,宏观趋势性和周期性问题双重压力同时启动,对市场形成压力。短期市场风险释放后,“新常态”红利的释放过程将会出现。这一过程需要关注和“新常态”周期相关的领域和行业,并发掘主题性投资机会。引领“新常态”周期的行业是下一轮增长中的火车头,是未来新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小幅回升,验证了近期宏观调控的成效。然而,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以定向调控为新特征的宏观调控政策,将在下半年继续精准施策,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创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经济往往滞后金融3到6个月,上半年货币信贷对经济的有力促进作用,会在下半年更好地表现出来。
中国有信心适应长期的经济增长减速,并与先前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决裂。其中,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又是重中之重,它既是新常态的目的之一,也是一主要实施路径。
天津大力扶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速传统制造业淘汰落后产能、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走向高端,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场发动机”作用开始显现。
在告别“黄金十年”后,中国房地产业进入了提质换挡、减速运行的新阶段。
“新常态”既带来新挑战也带来新机遇,客观分析形势,遵循市场规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我国一定能走出一条转型升级、内涵增长的新路。
新常态 新影响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
货币政策取向的本质不在于“松”或“紧”,而是与实体经济的契合度。只要金融总量总体稳定,也能基本满足实体经济需求,就不要过于纠结单月金融总量数据的回落。事实上,就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贷款等指标衡量,我国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裕,完全可以满足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需要。
下半年开局首月,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房价环比齐跌,其背后的信号值得关注,这说明一线城市楼市已经进入深度调整的“新常态”。相对于以往的几轮楼市调整,各方应以平常心来看待楼市“新常态”。中国楼市持续多年“高烧”,需要挤出“泡沫”回归理性发展的轨道,因此这轮调整持续时间将比以往更长、调整也更剧烈。
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现代物流业已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中间链条,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现代物流业在信息化方面实现了快速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银行业也将进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时代,在多重约束下,规模的快速扩张也许要成为历史,而注重内涵和效益的增长方式将成为竞争的主旋律。在“新常态”条件下,随着金融服务需求的多元化、精细化、专业化,商业银行必须结合自身规模、人员和区域等优势,在业务结构和产品创新上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请您先登录,再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经济发展进新常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