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底查过如何查个人征信记录十二月能体现出来吗

十一月底十二月初_云台山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026贴子:
十一月底十二月初收藏
持有学生证 这周末去 下周末去有什么区别吗 下周学生证也会降价吗
云台山现在下雪了吗
十二月份去淡季价格更划算,我准备12.67去
云台山是河南的呀,现在顶多夜里零下几度,
登录百度帐号我的游戏推荐游戏
后查看最近玩过的游戏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请大家帮帮忙我姓张,我老婆姓杜,我们的宝宝大概在今年十一月底到十二月初左右出生给他(她)取个什么样的_百度知道
请大家帮帮忙我姓张,我老婆姓杜,我们的宝宝大概在今年十一月底到十二月初左右出生给他(她)取个什么样的
张琦玮:美玉。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鬼谷子•飞箝》:“财货琦玮,珠玉白璧。” 古代有名言:“有其名必有其实,名为实之宾也”。实为主,名为宾,人之一生应由自己实际的努力及成就来决定自己的名声,而非由自己的名字来决定一生的命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取名应要分清主次,明白人生当以自我奋斗为本,而以佳名为辅,切莫过分相信迷信取名以致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张涵霖(男) 张欣雨(女)起名字要好记,好写,好读,名字的发音组合读起来要朗朗上口。最好不要用生僻字、比划太多的字、多音字。很多朋友希望给宝宝取一个有个性的名字,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应尽量避免冷字、偏字,以免给今后的上学、就业带来麻烦。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十一月底到十二月初去哪里旅游比较好?从山西出发_百度知道
十一月底到十二月初去哪里旅游比较好?从山西出发
本来十一的时候想去北京的,结果都有事没去成。现在吧天气又比较冷了,又不知道去什么地方玩好了。1、最好不要太远,山水风景比较好的地方,不太喜欢看什么古城啊,文物呀,大院啊那些2、是直接去旅行社报团比较合适还是去网上团购旅游合适?
可以去济南啊 著名的泉城除了趵突泉、大明湖、五龙潭、千佛山这些传统名胜外济南最近还多了些新景点像英雄山国家特色街区、包括世界最长水幕电影及亚洲最大音乐喷泉的绣源河 还是个免费景区!还有山东博物馆新馆、泉水人家等 都蛮好的 风景很漂亮而且挺有特色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5条回答
自驾游跟报团都可以的。景点推荐:九寨沟、桂林山水、西湖、 张家界、桃花岛、黄山。喜欢看海的话可以去青岛、三亚。其次推荐这些地方:北京、杭州、安徽、南京、香格里拉、成都、苏州、武汉、扬州和开封。
这个时候,北方看红叶的好季节。旅行团,自己比较一下游玩项目,和报价再决定,通常团购会更实惠一点。
那就去内蒙古吧,去大草原上放松心情
可以去张家界看看,还不错!
很多地方都是可以去的!
直接去旅行社报团省钱
而且省心!
推荐去桂林、福建、海南等
十二月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民族之魂的传承与复兴---传统文化&------------------------------秞谶&
各级领导干部不妨读读《弟子规》
近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提出:“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来源:新华网/politics//content_.htm
《圣贤教育改变命运》50集大型公益纪录片全集:/v_show/id_XNDQ1NTU5ODQ4.html?f=
“ 落实弟子规!做好中国人!”
1967年出生于江苏宜兴, 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获文学学士学位,中国收藏家喜欢的陶瓷艺术大师,南方医科大学客座教授。
现就职于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为中国古陶瓷学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书画家研究会会员,景德镇市珠山区政协委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景德镇陶瓷艺术商会副会长,景德镇收藏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青花瓷】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转自&
郎世宁《雍正十二月令圆明园行乐图》
此组板画共有十二幅,以珐琅彩绘画雍正帝在圆明园的日常生活场景,按春,夏,秋,冬四季12个月的顺序排列,分别为“正月观灯”,“二月踏青”,三月赏桃”,&四月流觞”,“五月竞舟”,“六月纳凉”,七月乞巧”,“八月赏月”,“九月赏菊”,“十月画像”,“十一月参禅”,和“腊月赏雪”。这十二幅行乐图展现了其在圆明园生活的各个场景,也表现了12个月的不同节令风俗。
十一月参禅
十二月赏雪
【我爱中国古文画】雍正十二月令圆明园行乐图&&转自&
【舌尖上的京剧】真是太爱这个系列了!!!(图by 胖不墩儿)
荷花&学名:Nelumbo nucifera英名:Lotus&&flower(Hindu Lotus)别名:莲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六月春、水芸、红蕖、玉环。科属:睡莲科,莲属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花期:6月下旬&&8月之间原产亚洲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栽培历史久远,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记载,性喜温暖多湿。&【简&&&&介】荷花,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地下茎长而肥厚,有长节,叶盾圆形。花期6至9月,单生于花梗顶端,花瓣多数,嵌生在花托穴内,有红、粉红、白、紫等色,或有彩文、镶边。坚果椭圆形,种子卵形。荷花种类很多,分观赏和食用两大类。原产亚洲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栽培历史久远,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记载,性喜温暖多湿。荷花花大叶丽,清香远溢,出污泥而不染,深为人们所喜爱,是园林中非常重要的水面绿化植物。 荷花全身皆宝,藕和莲子能食用;莲子、根茎、藕节、荷叶、花及种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药,可治多种疾病。&【形态特征】多年生水生植物。根茎(藕)肥大多节,横生于水底泥中。叶盾状圆形,表面深绿色,被蜡质白粉背面灰绿色,全缘并呈波状。叶柄圆柱形,密生倒刺。花单生于花梗顶端、高托水面之上,有单瓣、复瓣、重瓣及重台等花型;花色有白、粉、深红、淡紫色或间色等变化;雄蕊多数;雌蕊离生,埋藏于倒圆锥状海绵质花托内,花托表面具多数散生蜂窝状孔洞,受精后逐渐膨大称为为莲蓬,每一孔洞内生一小坚果(莲子)。花期6月-9月,每日晨开暮闭。果熟期9月-10月。&【品&&&&种】荷花栽培品种很多, 依用途不同可分为藕莲、子莲和花莲三大系统。 根据《中国荷花品种图志》的分类标准共分为3系、50群、23类及28组。 即:&A.中国莲系:&I.大中花群:a.单瓣类:1.单瓣红莲组 2.单瓣粉莲组 3.单瓣白莲组b.复瓣类:4.复瓣粉莲组c.重瓣类:5.重瓣红莲组 6.重瓣粉莲组 7.重瓣白莲组 8.重瓣洒锦组d.重台类:9.红台莲组e.千瓣类:10.千瓣莲组&II. 小花群:f.单瓣类:11.单瓣红碗莲组 12.单瓣粉碗莲组 13.单瓣白碗莲组g.复瓣类:14.复瓣红碗莲组 15.复瓣粉碗莲组 16.复瓣白碗莲组h.重瓣类:17.重瓣红碗莲组 18.重瓣粉碗莲组 19.重瓣白碗莲组。B.美国莲系:&III.大中花群:i.单瓣类: 20.单瓣黄莲组C.中美杂种莲系&IV.大中花群:j.单瓣类: 21.杂种单瓣红莲组 22.杂种单瓣粉莲组 23.杂种单瓣黄莲组 24.杂种单瓣复色莲组k.复瓣类: 25.杂种复瓣白莲组 26.杂种复瓣黄莲组&V.小花群:l.单瓣类: 27.杂种单瓣黄碗莲组m.复瓣类: 28.杂种复瓣白碗莲组&荷花栽培品种很多,依用途不同可分为藕莲、子莲和花莲三大系统。荷花作为滋补药用在中国也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荷花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荷花出尘离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和广大佛教信秆都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自古中国人民就视莲子为珍贵食品,如今仍然是高级滋补营养品,众多地方专营莲子生产。莲藕是最好的蔬菜和蜜饯果品。莲叶、莲花、莲蕊等也都是中国人民喜爱的药膳食品。可见荷花食文化的丰富多彩。&&&传统的莲子粥、莲房脯、莲子粉、藕片夹肉、荷叶蒸肉、荷叶粥等等举不胜举。在中国花文化中,荷花是最有情趣的咏花诗词对象和花鸟画的题材;是最优美多姿的舞蹈素材;也是各种建筑装饰、雕塑工艺及生活器皿上最常用最美的图案纹饰和造型。荷花不愧为中国的传统名花。&【药&&&&用】至秦汉时代,先民们还将荷花作为滋补药用,荷花药用在中国也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荷花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荷花出尘离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和广大佛教信徒都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古有唐代文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最能体现。同时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自古中国人民就视莲子为珍贵食品,如今仍然是高级滋补营养品,众多地方专营莲子生产。莲藕是最好的蔬菜和蜜饯果品。莲叶、莲花、莲蕊等也都是中国人民喜爱的药膳食品。可见荷花食文化的丰富多彩。传统的莲子粥、莲房脯、莲子粉、藕片夹肉、荷叶蒸肉、荷叶粥等等举不胜举。药方:可用睡莲科植物莲 Nelumbo nucifera Gaertn. 的大花蕾。6~7月采含苞未放的大花蕾或将开发的花,阴干。【性味归经】苦、甘,温。【功能主治】祛湿,止血。用于跌损呕血,天疱疮。【用法用量】 1~1.5钱;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典&&&&故】荷花相传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当初玉姬看见人间双双对对,男耕女织,十分羡慕,因此动了凡心,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丽的风光是玉姬流连忘返,忘情的在湖中嬉戏,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知道后用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湖中,并让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荷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花叶清秀,花香四溢,泌人肺腑。有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所以荷花在人们心目中是真善美的化身,吉祥丰兴的预兆,是佛教中神圣净洁的名物,也是友谊的种子。&&&&&补充&&---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补充2&&&&&荷花与佛教据考证,荷花的老家在印度等热带地区,印度人还将它作为自己的国花。由于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所以荷花在印度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画佛、塑佛,佛座必定是莲花台座。为什么佛要坐在荷花上呢?据佛典介绍,主要是因为佛法庄严神妙,而莲花软而净,大而香,所以&莲花台,严净香妙可坐&。&佛经中还有一则&莲花夫人&的美妙故事。有一只鹿生了一个美丽的女子,仙人将她抚养成人。她走过的地方,会有莲花长出来。这便是&步步莲花&一词的由来,人们现在用它来比喻经历的辉煌。&经典诗词: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心灵之声 曲名《A Day Goes By》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 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首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地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 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 去做这个畿子,违反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 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这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 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评价。因为他知道神 秀还没有顿悟。
& &&&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 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到真谛 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就可以看出慧能是个 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 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 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 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像孩子一样,真诚;像阳光一样,温暖。
《弟子规》另解——索吉达堪布(21)
弟子规另解 第二十课
&第二十课今天讲《弟子规》最后一堂课:房室清 墙壁净几案洁 笔砚正房间要收拾得简单整洁,四周墙壁要保持干净利落,不能乱涂乱画。书桌要清洁干净,毛笔、砚台或文具要摆放端正。这个颂词很简单,但若真正做到,对人的一生会有很好的影响。所以,不管是信佛的人,还是不信佛的人,都应学习古圣先贤的这些殊胜教言。现在大城市里的人,房间布置得比较不错,但我们这里有些人,可能对此不太注意,屋子里乱七八糟、杂乱无章,一旦有客人来访,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我就去过几个道友的家,事先没打招呼,是突然进去的&&有些人家里很整洁,佛堂、厨房、卧室都干干净净;而有些人的家,可以说&惨不忍睹&。其实这跟条件好坏没有关系,关键在于人的素质。以前学院条件很差时,家家都是草皮房子,几乎见不到木头房和水泥房,但即便如此,修行好的人还是打扫得很干净、很舒服。房子固然要整洁,但天天操心它也没必要,毕竟你来学院不是为了修房子,而是为了修心。如果你今年修一栋房子,明年修一栋,后年再修一栋,那在这里呆三年,修三栋房子就&毕业&了,这就太可惜了。无垢光尊者在《三十忠告论》中也说:&住家之时致力严饰屋,寂静山间寻求圆满福,琐事令自人生虚耗因,断尽诸事即是吾忠告。&不过,无论你住在山洞里,还是草皮房子里,基本的卫生都要保持。如果是一个狗窝,狗捡了骨头、皮带就往里乱扔,从来也不会整理一下,但人不能这样,人和旁生还是有区别的,故应当注意住处的清洁。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一天,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见他独居的院内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打扫一下屋子,以招待宾客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了无言以对,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他开始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最终成为一代名臣。同样,我们作为修行人,也不能以&我特别忙&、&我只想着弘法利生&为借口,忽视个人及环境的卫生。如今,国际上许多知名人士都在强调环保,他们认为,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并不只是某个团体、某个组织的义务。因此,我们每个人应从自己的住处做起,小到自己的床、房间、院子,大到整个地球,都要投以关注的目光,并将这种意识渐渐扩大,进而影响更多的人,让大家都来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有些出家人不愿意整理屋子,常常找借口说:&这些没有意义,要看破世间!&你若真能看破,那倒是很好,但是已看破了的大成就者,可能也没你这么不爱干净。所以,出家人要像个出家人,所作所为要为人师表,让在家人生信心。尤其学了《弟子规》以后,希望有些人不要再以&看破&为借口,做些连世间人都看不起的行为。在古代,一个人如果有德行,他的言行举止处处令人敬佩。像南宋著名的儒学大师朱熹,他为人端庄稳重,平日家居的时候,每天天不亮就起来了,穿好礼服,戴了幞[51]头,穿着方头鞋,到家庙里和先圣神位前去跪拜;行礼之后,退回到书房里,把几案清扫干净、书籍摆放整齐;有时候疲倦了,就闭目端坐一会儿,休息完了,就举步慢慢走。这是他一贯的威仪举止,从少年时代一直到老,从来没有松懈过。有些修行人也是如此。记得我读小学时,两年多的时间里,都住在一个老修行人家。他每天也是天不亮就起床,边念经边穿衣服;然后在卧室里洒水、扫地;做完这些,就到床上念经、修行。当时他可能六七十岁了,每天早上都是这样。他的小屋虽然简陋,但谁去了都觉得很舒服。所以,无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要讲究清洁卫生。城市里的人应该好一点,再忙也会抽时间整理房间。反而在寂静地方的修行人,像我们学院,有些道友实在太不讲究,什么东西都堆在一起,书上放袜子,袜子上放菜刀,菜刀上放西红柿&&这样的&表演&,让人看了很难生信心。因此,从现在开始,大家的行为一定要注意。其实这不是你没有条件,而是你没有&心&。在拉萨那边,很多修行人住茅棚、住山洞,但他们的住处,包括周围环境,都弄得干干净净。当然也有一些例外的:有的人吃完什么,就随手一扔,门口到处都是瓶瓶罐罐,一看就知道他修行不好,心肯定是乱乱的。所以,从一个人的院子、门口及周围环境,也能看出其内在的修行和素质。除了保持住处的卫生,我们平时的行为也要注意。比如坐车时,喝完的饮料罐、用完的塑料袋,不能打开窗户就扔掉,否则特别污染环境。这种环保意识,佛陀早就在戒律中讲过,包括密续的事部、行部中,也有这方面的要求。可是现在的修行人,思想特别混乱,有意义的事很少去做,因此大家也应反观自己,看自己到底做得怎么样?所谓修行,并不是光从理论上过就可以了。墨磨偏 心不端字不敬 心先病如果内心不端正,磨墨时墨条就容易磨偏。如果内心有杂念,字就不容易写工整。古代读书人写字,不像现在这么方便,那时一定要备好笔墨纸砚。写字之前要先磨墨,把清水均匀倒在砚台上,持墨条顺时针方向慢慢磨,直到墨汁稠浓为止。小时候我也被训练过,一位老师专门给我讲:磨墨时不能沾衣服,也不能沾手;在砚台上磨的面积要适度,过大则墨太淡,过小则墨太浓&&藏地过去还有种铜制的墨水瓶,墨汁磨好了,就装进墨水瓶里封上,一两年内都可以用。我们写藏文的笔,则是用竹子做的,要经常削,这也是有讲究的。我在读中学和师范时,常用这样的笔和墨。有一次上课,我看老师教得有点不对,就举手纠正他,结果挨骂了。古人有&磨墨磨心&的说法,所以磨墨时,若有正确的姿势和行为,可以养成中正平和、沉着稳重的心态,这样到了真实写字时,也能迅速进入最佳状况。写字的时候,笔画应该工整,不要潦草随便。所谓&字如其人&,一个人的品德如何,包括他长什么样子,有时从字形中也能体现出来。甚至有些人长得胖胖的,字也是圆鼓鼓的;有些人长得瘦瘦的,字也是细细长长的&&新加坡的许哲女士就讲过,她在快三十岁时,因为不愿成家,一个人悄悄离开家乡,跑到香港去做清洁工。有一天,她看到报纸上有则征聘秘书的启示,就立即写了应征信,结果未经考试便被录取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那个德国老板是研究字体的,看了应征信就知道她能用,所以让她第二天去上班。可见,一个人的字,能反映出内在的智慧。假如字写得歪七扭八,看半天也看不清楚,这个人可能心很乱;假如字写得大方工整,由此也可推知他思路清晰、辨别能力强。我读中学的时候,他们说我的字还可以,但如今看当时的笔记本,觉得一点都不好看。以前我们上中学要考试,不像现在一样,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当时考试的地方路途很远,我们几个同学骑马一起去。记得考试的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我就故意用大、方、正的字体写。考试大概11点钟结束,监考的几个老师翻试卷时,边看边议论,突然听到有人说:&这个字写得好大啊!&我猜可能是在说我。后来,我们当中六七个人考上了。就是在那个时候,有些老师觉得我的字还可以,但现在看来实在很差。不过,说这些也没什么意义。其实,我们在写字时,心一定要正,这样字才会好看。唐朝有位著名书法家叫柳公权,他不仅字写得好,做人也和他的字一样,铁骨铮铮、正直不阿。据说,有一次柳公权在写字,穆宗皇帝边看边连连赞叹,惊诧地问:&你的字怎么写得这么好?能告诉我书法的秘诀吗?&柳公权毫不犹豫地回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可见,写字的窍诀在于心,心不清净、不端正,字也不可能漂亮。反过来说,通过字或文章,有时也能看出一个人的德行。曾有一个故事说:某县长要挑选一名秘书,把范围定在全县的语文教师中,最后梁老师和朱老师二人脱颖而出。于是,县长亲自布置了一篇讲话稿,让他们对决。结果两人的文章都很好。不同的是,梁老师在一篇稿子中用了四种字体,标题、正文、小标题、署名的字都不一样;而朱老师通篇老老实实,一律正楷。县长看了以后,当即录用了朱老师。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这是政府公文,没必要用那么多字体,梁老师明显是在炫耀自己,这种人不踏实、不可靠;而朱老师为人老实,应该是扎实肯干的人,所以就选了他。果然,事实证明,朱老师后来非常胜任。前不久,菩提学会进行一次考试,我看了你们的试卷后,也能发现一些人的学习态度。比如,有些人完全是在浪费纸,一张纸只写几个字,一点也不负责任,看了就让人不高兴:&何必这样呢?你根本没看书,参加考试有什么用?&而有些人特别认真,写错一个字,也用涂改液仔细改好,看起来很正规,就像古代老喇嘛抄经书,一个字抄错了,都把这页换掉一样,态度非常好。所以,大家以后写字要注意,不管写什么,哪怕是一张纸条,为了表示对别人的恭敬心,字迹也应该端正、不能随便。列典籍 有定处读看毕 还原处摆放经典、排列图书时,要将书籍放在固定的地方。书读完以后,应立刻归还原处。这一点,我就做得不好,常常是拿出来一本又一本,却忘了放回去,结果满屋子都是书,想要放回原处时,又觉得特别累,力不从心。这是从小没有养成好习惯。其实,看完书就放回去,并不费事,故应让孩子从小培养这种习惯。前不久,我去炉霍寿灵寺时,有位格西请我吃饭。一进他的屋子,我就感觉很舒服,屋里非常整洁清净,书架上排放着几本藏文长条书,其他书也摆得有条不紊,不像我家一样,书多得不得了,且放得特别乱。这么多年来,我不论到哪个城市,都会去新华书店买几本好书。作为出家人,也不需要买衣购物,所以我最喜欢买书。可买回来之后,我又没时间看,甚至十几年前买的书,至今也没有动过,全部堆在屋里,既浪费钱,又浪费空间。而这位格西,书虽不多,却排得很整齐。当时我就赞叹道:&你的书房这么舒服,我都想在这里看一会儿书了!&其实,排书有定处、看后归原位,也是对书的一种恭敬。在这方面,司马光堪为爱书的典范:他每次读书,都先把书桌擦干净、手洗干净,再铺上桌布,然后才拿出书打开;读完一页,就用右手拇指贴着页边,再用食指轻轻帮助翻动;如果外出时带书,则用木板托着,不敢用手捧,以避免手汗染污书,同时也保护书脊不致在移动中损坏。在他的书房里,文史典籍有一万多卷,每天早晚都要翻阅,但读了几十年,那些书还是崭新的,像没被手触碰过一样。这种对待书籍的态度,真是让人感叹不已。在藏地,也有很多修行人对书特别恭敬,摆放得也十分有序,不像有些道友那样,什么书都乱堆乱放。其实,你暂时不需要的书,应该处理一下,送给别人或放在箱子里;需要的书,则应分门别类地归放好,世间书放一起,出世间书放一起,藏文书放一起,汉文书放一起&&这样一套一套排列整齐后,再在书前供灯、供水,尽己所能地作些供养。因为书属于文字般若,与真正的佛陀无二无别,这方面我也引用过很多教证,故在此不赘述了。现在有些道友不爱看书,我翻译的法本和讲记免费送给他,他匆匆放进书架里,五六年都没翻过一页,所以用不着&读看毕,还原处&。可能是他对书太爱惜了,不是不想看,而是舍不得,觉得这书无比珍贵,以后不一定请得到,所以千万不能摸,生怕一不小心给摸破了。有时候我去一些人家里,随便翻一翻他的书,发现书被&保护&得完好无损,上面有厚厚一层灰尘,可见从来没有被动过,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动的。其实,你们有了书以后,还是应该看一下。比如现在所讲的《弟子规》,让你逐字逐句记下来,恐怕你精力有限、智慧有限,不一定做得到。但我们下功夫整理成讲记后,千辛万苦送到你手上,希望你还是看一看。虽然我自知讲得不好,但在传讲过程中,还是翻阅了大量世间历史、佛教典籍,引用了不少有价值的教证和公案,如果你听课时没有完全听懂、完全记住,那有了书以后,至少应该看一遍。假如一遍都不看,一直将其束之高阁,与灰尘作伴,确实有点可惜。也许你觉得这不过是本书,很容易得到,没什么好稀罕的。但却不知在它的背后,蕴含了多少人的心血。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尽管我讲一节课时间不长,但事后的整理等各项事宜,却要付出好几倍的时间和精力。(以前法王如意宝住世时,有一次在金刚娱乐法会中,我们汉僧要表演《释尊广传》中义成王子的故事。正式登台演出虽然只有一两个小时,但我们在下面却花了好几个月准备,甚至熬夜排练、设计服装。其中很多服装都是特意订做的,演完后就用不上了,一直放在那里,实在有点可惜。那天《西游记》剧组的有些演员给我讲他们的拍戏经历时,也说当时的服装花了很多心血,但拍完之后就没用了。)因此,做一本书、做一张光碟不容易,要付出大量的人力、财力。然而有些人对此并不珍惜,尤其现在科技比较发达,许多书泛滥成灾,什么法本都能轻易得到,故人们往往不知道&难得&为何物,更不懂得什么叫&珍惜&。以前在藏地,《大圆满前行》的法本极为罕见,谁若能得到一本,好多人都羡慕不已:&那个修行人真了不起,他有一本《大圆满前行》!&当时要想得到这本书,就要花钱专门请人抄写。可现在印刷太方便了,正因为如此,即便是有意义的法本,人们也不太爱惜了。但不管怎样,希望大家不要忽略这些正法。一本书做出来不容易,对里面的教证、公案,倘若你能好好思维,对身心势必大有帮助。毕竟我们给大家提供的内容,比起社会上那些增长贪嗔痴的书,应该更有价值。可能有些人说:&我只要大圆满的窍诀,或安住心性的窍诀,其他法都不想听。&这是孤陋寡闻的一种表现。像我们上师如意宝,尽管对自性大圆满了如指掌,但从不放弃了解任何世间学问。他老人家不管到什么地方,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都要细细询问,甚至看到一个服务员,也会向他请教不明白之处。比如,上师去法国时,就问服务员:&你们民俗是怎么样的?菜的口味偏重于什么?这里有何禁忌、有何讲究、有何规矩?&&&可见,即使是有殊胜证悟境界的大德,也不会忽略世间知识。因此,我们所学的知识应该全面,而这些,并不会影响自己的修行境界。虽有急 卷束齐有缺坏 就补之&虽有急,卷束齐&:看书的过程中,若临时遇到急事,不得不离开,应先将书收拾整齐、放回原处,不能扔下就走,或把页角一折,做个记号[52],这对书是不恭敬的。最好是用书签夹在里面,以便下次查阅。&有缺坏,就补之&:假如书籍有残缺破损,则应立即补好,保持书的完整美观。&韦编三绝&的成语,也讲述了这个道理:孔子少年时勤奋好学,17岁便因知识渊博而闻名鲁国。到了晚年,孔子喜欢阅读《易经》,但因其意义难懂,他一遍看不懂,就再再翻阅、反复学习,直至弄通为止。当时还没发明纸,书都是用竹简做成,再用牛皮绳穿起来。因为孔子每天不断阅读,牛皮绳被磨断了三次,每磨断一次,他就弄一条新的穿上,让书一直保存完好。(最后,孔子把对《易经》的研究心得,写成了十篇文章,名为《十翼》。后人将《十翼》附在《易经》后面,作为《易经》的补充。)以前我看过一位格西的传记,说他经过拉萨到印度去时,随身带着一本厚厚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有时间就拿出来翻阅。结果书的很多地方都磨破了,他就想办法用其他白纸补上。还有一位宁玛派的上师,他在50年代时出国,随身带有《入行论》和《大圆满前行》。他把这两本书视如生命,在经海关检查之前,特意将书一页页缝在衣服中[53],结果没被搜出来。他事后回忆道:&当时把我抓了不要紧,但我的书如果被抢了,就太可惜了!&过去的人对书特别重视、特别恭敬,正因为有了这种心态,书中的智慧很容易融入自心。而现在人只把书看作一般杂物,甚至有时候还生厌烦心:&要这么多书干嘛?太麻烦了,怎么处理?&这样的话,你肯定无法从书中获益。前辈大德对世间财物毫不耽著,唯一耽著的就是法本,而我们作为后学者,也应追循他们的足迹,不要对法本生厌恶心,不要觉得:&这些法本怎么处理?不如统统卖掉,换件新衣服吧!&千万不能这么想,对法本一定要有虔诚的恭敬心。恭敬法本,不仅要从外面保护好,对里面的内容,如有漏字、缺字、字迹不清,也要按规矩修改好。前段时间,我给大家发的《深法宝箧》,里面就缺了几个藏文字,希望你们方便时,对照正确的字形把它补上。此外,对法本经常阅读、随身携带,也是种恭敬。以前藏地很多修行人,终身都带着一本书。我看到个别道友的《喇荣课诵集》黑黑的,可能也是到哪里都带着,经常念诵;但也可能是不爱卫生。其实念经、看书之前最好先洗手,古代也许没条件,但现在应该可以的。不过就我个人而言,看到那些磨破了、弄黑了的书,反而更有信心,觉得它的加持特别大;而见到那些崭新的书,感觉就不一样了。除了经常阅读,对于个别法本,希望大家能永远带在身边。我讲《窍诀宝藏论》时也说过,每个人不管怎么样,都应选出一两本书,即生中不离身体,不论到哪里都要带着。总而言之,在世间所有书籍中,这本《弟子规》,确实很有功德、很有加持,因为它改变了世界上许多人,给他们种下了善根种子。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不是圣者,普通人恐怕写不出这样的论典,即使写了,后人也不一定如此重视。所以,我认为,作者肯定具有非常广大的愿心。非圣书 屏勿视蔽聪明 坏心志不是传播圣贤道理的书,最好不要看,否则,它不但会遮蔽我们的聪明才智,更会损害我们的思想和志向。前面也讲过,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对不合于礼的,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因为它会刺激你的感官、诱惑你的心灵,让你的行为随之改变。作为凡夫人,喜欢随外境而转,所以,在心没得到自在之前,应尽量选择良好的环境,以培养自己的善念。其实,每个人的心都可达到最完美的境界,只可惜大多数人并不懂,他们总以为物质才能满足人心,因此拼命推动科技向前发展,却不知这恰恰与初衷背道而驰。当今社会,到处充斥着商业气息,人们为了赚钱不择手段,市面上贩卖的报刊杂志、影视光碟、网络游戏,大多倾向于暴力及色情,疯狂助长人们的欲望。这样一来,人心长期浸淫于毒素之中,不但不会健康,反而会产生许多邪思妄想,久而久之,良知良心被蒙蔽,将做出许多损人不利己的坏事。所以,现在的社会特别可怕,尤其是网络低俗之风,让无数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深受其害,致使许多人不懂是非、不辨好坏,一辈子无法与恶业&绝缘&。而在古代,人们相当关注知识传播对人心所起的作用。俗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男不读《红楼》,女不读《西厢》。&为什么呢?《水浒传》讲的多是打家劫舍、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少年人看了,难免心向往之,从而去盲目模仿;《三国演义》讲的是权谋智巧,让人工于心计,老年人有心无力,看了容易幻想再创事业;《红楼梦》讲的是一个男人身边有好多女人,男人读了会向往不已,进而不愿安分守己;《西厢记》讲的是才子佳人私奔,只会让女人怀春,不守贞节。世间人尚且懂得如此取舍,我们作为出世间的修行人,就更要自律了。所以,对不正当的书籍切莫迷恋,最好能多看诸佛菩萨留下来的经论和窍诀。听说现在有些居士,基本上不看电视、不看报纸,我觉得这很好。除非有些人正在弘法利生,如《二规教言论》所言[54],则可适当了解一下国内外大事;但如果你想好好修行,那一天到晚看电视、看小说,就是浪费时间了。康熙皇帝在对后代子孙的庭训里,曾交代子孙20岁之前不要读小说。因为小说情节是虚构的,对人心不但无益,反而会引人误入歧途。以前我在读书时,有个老师叫多吉,他有一天跟我们说:&我女儿读中学时,天天看书,特别精进,我见了十分高兴,觉得她未来大有希望。但有一次她出去时,我随便看了一下她的书,原来竟是一本小说。我从来没看过那东西,随手翻了几页,才发现内容特别不好。所以,你们年轻人千万不要看小说,一看了的话,人就完蛋了!&他说得也有道理,不健康的书确实能毁坏人的一生。相反,如果是本好书,也能塑造一个人,例如你看了《开启修心门扉》、看了《入行论》,必定会让整个人生有重大转变。所以,古人要求&不读非圣贤之书&,这是相当有远见的。作为凡夫人,的确太容易受环境影响了。像有些年轻的修行人,看了诱发贪嗔之心的光碟,只要一次,心就被染污了,从此再也振作不起来。以前就有个出家人,偷看了一张不健康的光碟,从此不愿闻思修行,慢慢地就还俗了。虽然这也是他前世的业力成熟,但从显现上看,毁坏他一生的罪魁祸首,就是那张光碟。同样,一本不健康的书,也可以有这种效果。因此,我们学院严禁不健康的书籍和光碟流入,望各班法师定期、不定期地检查一下,如果发现谁有,最好让他离开学院!勿自暴 勿自弃圣与贤 可驯致一个人不能自以为是而狂妄自大,但也不能妄自菲薄而自暴自弃。从大乘佛教的角度讲,每个众生都有如来藏、都可以成佛,只要肯精进努力,纵然是圣贤的超越境界,最终也可以获得。那什么是自暴自弃呢?孟子云:&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自暴就是说话不遵守礼义,自己残害自己;自弃就是心里想的不是仁义,自己抛弃自己。像有些世间人为一点小事就自杀,或者有些修行人觉得&像我这样低劣的人,怎么能成就&,如此自甘堕落、鄙视自己,都是不合理的。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军队的主帅可以被夺去,但一个人的志向不能被夺走。有些人还有种不好的习气,一生气就摔锅砸碗,甚至个别修行人也这样,发脾气时面前不管有什么东西,拿起来就&啪&地扔在地上。你砸这些锅锅碗碗干什么?又不是它惹你的。真有本事的话,应该直接跟嗔恨心作战,何必摔这些东西呢?这种行为,只能显露你特别没有水平,这也是一种自暴自弃。其实人要自强、自立,仁义的境界并不是圣贤的专利,只要我们长期努力,最终定能登堂入室,步入圣贤之域。荀子说过:&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再好的良驹,也不能一下跳出十步远;再差的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很远的路,所以成功在于不放弃,只要锲而不舍,没有什么境界是得不到的。众所周知,王羲之是古代有名的书法家,被人们公认为&书圣&。有一段时间,人人都夸他的字写得好,他也自鸣得意、洋洋自得起来。有一天,他到一家饺子馆吃水饺,发现水饺都是从墙那边一个个扔过来的,而且十分准确地扔在锅里。他十分好奇,绕到墙后一看,见是一位老太太在包饺子,包好后,头也不抬就扔过墙去,没有一个掉在锅外。王羲之问她有何窍诀,她说:&没什么,只是熟练罢了!&王羲之听后,觉得自己的字远没达到这种熟练程度,于是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终于成为一代大师。同样,对我们修行人而言,佛菩萨的境界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肯下功夫,早晚有一天也可以得到。《入行论》云:&不应自退怯,谓我不能觉。&我们不应怯弱畏缩,怀疑自己不能证得无上菩提,倘若持之以恒、永不放弃,成佛其实也不是件很难的事。《弟子规》的这些训诫很深,与佛法也是相通的。因此,希望通过这次学习,大家在行为上有所调整,最终得到真实的利益。当然,我在开头也讲过,这部论我是自学的,没有传承,所以,假如有地方讲错了、理解不到位,望大家不吝斧正、赐予批评;而如果有些地方对你有利、值得借鉴,也希望你与更多的人分享。最后,将此次讲闻本论的善根功德,回向予一切众生!&定稿于极乐法会之天降日二OO九年藏历九月二十二日
&第二十课思考题
第二十课92、在读书之前,房间整洁干净有何必要?你有没有打扫卫生的习惯?你平时是如何注意环保的?93、古人注重磨墨的姿势、写字的好坏,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你如何看待&字如其人&这种说法?94、对佛教法本或普通书籍,你平时爱护吗?恭敬吗?你具体是怎么做的?&95、我们应该看什么样的书?为什么?推而广之,除了书以外,还有哪些是要注意取舍的?96、学了《弟子规》以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行为上有哪些改变?你想把它推荐给别人吗?&[51] 幞:读f&,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52] 阅读佛经论典时,也不能用折角的方式,来记书读到哪一页了,否则会有很大过失。[53] 以前的藏文书,是零散的一页一页,没有订在一起。[54] 如云:&是故于诸善恶事,见多识广极为要,尤其大国大政规,广见多闻亦为要。& 
《弟子规》另解——索吉达堪布(20)
弟子规另解 第十九课
今天讲&余力学文&的第二个颂词: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昨天讲了,光懂理论而不实际行持,只会增长浮华,不能成为真正有用的人。相反,如果只强调实际行持的重要性,而不懂得其中深刻的道理、取舍的分寸,那么就会自以为是,随自己的意乐妄自行事,最终很难明白真正的道理。因此,不管做什么事,理论和实践一定要相结合,如果理论上一窍不通,却盲目地去行持,这也是不合理的。
现在有些学佛的人,经常堕入两边:要么只强调闻思,不关心修行,这样很容易成为法油子,当你离开人间时,只能空手而归,没有真正的善法可以依靠;要么只注重修行,对理论特别排斥,比如闻思五部大论,有些人竟然说&学这些论典跟学外道没有差别&,如此一来,有些分别念若不依靠理论来打破,就难以遣除各种怀疑和邪见,修行时必定会步入许多歧途。
所以,我们要强调闻思和修行不偏堕,这也是法王如意宝树立法幢、度化众生的唯一宗旨。对学院这一道场,有些人可能有种种说法,但这些并不重要,关键要看这里怎样闻思、怎样修行,没必要把不了解情况的宣传作为依据。作为随学弟子,我们的实践能说明一切,只要深入了解、亲身体验,就会明白,它是一条真实可靠的修行之路。
世间的学习也是如此。前面提到过,《中庸》讲了求学的五种次第,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对此,程子说:&废其一,非学也。&这五者中,一者不具足,就不是真正的学问。这个道理,用现在话来说,就是感性与理性要合一,既不能理论性太强,没有一点实践的感受;也不能只执著感受,却从不关注理论。尤其在修学甚深的大圆满或禅宗时,假如你一点理论都不懂,那出现的境界是好是坏,就会很难分辨。故西方哲学家康德说:&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这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出一辙。
古人所说的这些道理,有非常深奥的意义,我们学佛的人也应该借鉴,否则易误入歧途。现在有些人口口声声说自己有什么境界,得到了即身成就的窍诀、教言,不需要再去闻思什么经论。对此我们也不排斥,毕竟自古以来,利根弟子依靠上师的窍诀,当下虹身成就、获得持明果位的,这种情况不但有,而且无量无边。但对现在大多数人而言,由于末法时期众生根基低劣,故最可靠、最稳妥的方法,就是闻思与修行并行不悖,这样才不致出现偏差。
很多人在修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魔障。如果没学过《般若经》、《华严经》、《楞严经》等显密经论,那么魔障一旦出现,你不知道以何种方式遣除。有些人稍微出现一点相、得到一点觉受,就生起欢喜心或傲慢心,按照修行窍诀的观点,这就是一种魔障。但没有闻思过的人往往不知道,反而拼命去执著,最终离解脱越来越远。
还有,加行基础没有打好,修行也容易出种种违缘。讲这些,并不是因为我正在传《前行》,为了吸引大家学习,就在这里使劲打广告,而是自己多年以来,在闻思修中确实深有体会。学佛是个次第性问题,对普通人而言,最好是能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如此才不会有任何道障。同时,每天若将所学的教理,在实践中不断去串习,这肯定对修行有益。即使不能马上明心见性、获得开悟,但这些善根的功德也决定存在。
现在有些禅宗、密宗的所谓实修者,特别排斥身语所作的善根,甚至有人亲口对我说:&您讲转经轮的功德、放生的功德,很多上师说这是勤作法,修行千万不能有勤作。&
我听后替他们有点担心,毕竟放生的功德那么大、念观音心咒的功德那么大,一句&勤作&就把这些完全否定了,确实有点可怕。我也学过《上师心滴》等无上密法,虽说在大圆满、禅宗的最高境界中,这些是勤作;在抉择远离四边八戏的中观见解时,这些是戏论,但作为一个普通人,不管学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行善断恶都不能放弃。倘若凡是勤作的善根,就要统统排斥,说实话,我不认可!当然,你着重强调实修,对此我不反对,但不能把这些善根全部放弃。假如一味强调&修行千万不能有勤作&,那你不要吃饭、不要喝水了,因为这些也是勤作。
所以,学习教理相当重要。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意思是,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地思索问题,但是并没有益处,这还不如去学习。所以,在学习方法上,&学&与&习&要并重,不能偏废一者。否则,一点也不&学&的话,到底怎么&习&你根本不知道。
当然,有些上师说那些话,也许是有密意。法王如意宝也讲过:&上师为了让弟子生欢喜心,进而产生一种佛慢,可以说&你是一地菩萨了,已经证得了密法的第三步境界、第四步境界&。&否则,对我们一般人而言,不依靠勤作来积累资粮,就想爬得很高很高,这有一定的困难。萨迦班智达亦云:&无有闻思而独修,犹如无臂攀悬崖。&
因此,大家在求学过程中,应该先好好地闻思,闻思到了一定时候,再专心致志地修行,这才是最保险的!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读书或听课、做事,要讲究一定的要领,若如此,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有什么要领呢?就是&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
第一、心到:看书或听课时,心要专注,不能打妄想,否则就难以通达其中义理,无法避免《前行》所讲的&意不持如漏器之过&。
第二、眼到:眼睛要专注。有些人听一堂课时,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看表情就知道他很用心;而有些人,可能是习气所致,心不在焉、东张西望,身体转过来、扭过去,这很影响旁边的人。所以听课时,眼睛或身体要稳重,不动摇。
第三、口到:口要止语。听课时不能随便说话。
这三点要领不可缺少。后面的&信[44]&字,有些智者解释说,还要加上信心十足。可我觉得,&信&在这里应该没有单独的意义,否则就变成&四到&了。我翻阅了一些注释,但每个人的解释都有所不同。
不管怎样,专注很重要,读书时要专注,闻思时要专注,修行要专注&&乃至做任何事都要专注。如果不专注,事情就不会成功。所以,历史上但凡很成功的人,在他身上都可以看到专注的影子。
比如范仲淹,他读书的时候,白天晚上很用功。五年中,他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就用凉水浇在脸上。他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范仲淹领悟了六经[45]的主旨,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一直提醒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这种思想,在世间来讲极为可贵。但从大乘菩提心的角度看,只是关心人类今生的苦乐,范围还不够广大。)
世间人的这种专注,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正在闻思的道友,务必要掌握这一要诀。前不久考试时,许多人背了《弟子规》等五六部论典,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可见你们下了很大功夫。我年轻时也背过一些论、看过一些书,那时候心能静得下来,而现在,由于这样那样的事情比较多,好像越来越难以专注了。有人常说我法务繁忙,但我说:&不,是琐事繁忙。&
回忆以前的求学时代,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我们法王座下的很多堪布,不分昼夜都特别精进,当时那种学习状况若记录下来,应该也跟古人不相上下。记得在清朝,有个人叫林西冲,他非常爱学习,每次遇到问题就必须搞懂,搞不懂,就一直思考,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有一年夏天,仆人为他准备好了洗澡水,让他洗澡。这时林西冲还在专注地思考书中几个问题,于是他一边想,一边不知不觉中穿着衣服坐到了澡盆里。直到拿起毛巾要擦洗时,才发现自己的衣服还没有脱。乡里人知道这件事后,都亲切地称他为&书痴&。
在佛教中,法称论师的专注也很出名。他造《因明七论》时,国王请他住在皇宫里应供。为了观察他,国王有时候派一些美女给他送饭,但他的心不为所动;有时候在他的饭菜里放一些地丁[46],他也根本没有发觉。以如此专注之心,终于完成了《因明七论》的创作。
这样的专心,在求学中是不可缺少的。那天我看到有些道友精进求学、珍惜时间,不由得回忆起自己闻思的那段岁月:那个时候,即使我要出去提水,也会先记一个偈颂,发愿回来时必须背下来,出门时就在路上一直背。包括到经堂去、到其他地方去,都觉得路上的时间不能浪费,所以一直专注背诵。当然,听上师的课更是如此了,从来都是三种到位&&心到、眼到、口到。
而现在人不是这样,一边听课,一边发信息、吃瓜子。听说还有的人刚闻法时坐不住,一堂课上了四次厕所。别人问:&你是不是拉肚子?&他说:&不是,我实在呆不住。&原本你们在繁忙的生活中能抽出时间学佛,是非常值得赞叹的,但以这种状态闻法,上师讲了什么,可能根本听不进去。不说甚深的佛法,即便是世间人的一次讲演,你也记不住什么内容。所以,学佛要有一种严肃的态度。
当然,心能否专注,也跟前世的习气有关。有些人在佛法方面,听课也好、背书也好,不需要费力,心就能调伏,而有些人却难如登天。但不管你是哪种人,只要坚持不懈、长期串习,好习惯是可以养成的。《荀子》说过:&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意思是,如果不能坚持,做段时间就放弃了,腐朽的木头也不能折断;如果发心后一直坚持,那金子、石头也能被雕刻。这跟&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大家在学习上,应该细水长流、长期坚持,不要只是一时热情。有些道友因为某位上师讲得好,或者看到一本特别喜欢的书,就两三天一直熬夜学,这样若把身体弄垮了,想补回来也很困难。因此,不管做什么事,要慢慢来。现在我讲课也是如此,一天虽然只讲四五个颂词,但只要一直不断,终究会有圆满的一天。像这部《弟子规》,本来我是想在星期天抽空讲一讲,但时间过得很快,现在不知不觉就要讲完了,所以长期坚持很重要。
相反,假如做事只凭一时冲动,那什么事情也很难成办。包括发心也是一样。有些道友刚开始发心特别精进,我让他星期天休息一下,他一口就回绝了:&不休息、不休息!您给我这个机会,是千百万劫难遭遇的,时间太宝贵了,所以我星期天也要干。星期天有24个小时啊,如果我在这里放松,实在是对不起您、对不起三宝、对不起所有众生!&然后他一直干干干,最后生起厌烦心了。所以,发心也好,修行也好,既要长期不懈,也要懂得适当调节。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读书时,正在读这本书,就不要想另一本。不然,这本还没有读完,就拿出另一本来读,最终这两本书都学不好。
有些人看书总是看一半,这本读了几页,又翻翻那一本,那本掀了几章,又换另一本&&这样一来,书桌上摊满了要读的书,可是一本也没有读完。曾国藩说:&桌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无书。&否则,桌上放的书太多了,说明你心不专一,肯定学不好、学不精。
有人可能问:&既然读书要专一,那我们上学时,同时要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好几门功课,这是不是不合理呢?&也不是。刚开始学文化知识时,需要对各种学问广泛涉猎,以增加自己的见识。但到了最后,还是要专学,像现在的大学,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专业。
实际上,学佛也要如此。刚进入佛门时,对显宗、密宗,包括世间知识,都要广闻博学,以博采众家之长。然后在此基础上,你可以选择一门专修,要么念佛,要么参禅,要么修大圆满。就像一个人,从小学到高中的知识全部学完后,上大学时可以钻研自己的专业,因为他已经学过了语文、数学、物理等各种学科,故从中选出一门&专&学即可。但如果没有这些基础,他从未学过数理化,那即使让他去&专&,他也不一定&专&得进去。我们学佛也是同样,先要通过广泛闻思,遣除相续中的各种怀疑,然后闻思到量之后,就应像无垢光尊者所说,所知犹如天上繁星般学不尽,故应选择最具有实义的法,终身行持。因此,藏传佛教也提倡专修。
《庄子》中说:&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一个人若懂得太多了,有时会流于表面、博而不专,考虑问题时也特别复杂,给自己徒增困扰,如此一来,烦恼会越来越多,痛苦会越来越大,最后连自己都救不了,更何况他人了?这样的人好像什么都学过,但真要他去做件事,又什么都不行。诚如萨迦班智达所言:&智者学习诸知识,究竟一门通世间,愚者虽是见识广,不能照明如星光。&
对于这种&多才多艺&而又样样&稀松平常&的人,《荀子》中讲到了一个很好的比喻&&鼯鼠[47]。书中说:&鼯鼠五能,不能成一技。&它能飞,却飞不过屋顶;能攀,却爬不上树梢;能游,却渡不过小水沟;能跑,却赶不上人走;能藏,却盖不住身体[48]。鼯鼠有五种技能,但没有一样拿得出手,这是它的悲哀。有些道友背书也是如此。《亲友书》背了一点,《中观庄严论》背了一点&&每部论典都只背了一点,没有一部是从头到尾背完的,最终自己一无所成。
因此,学习任何知识,应圆满以后再放下。《君规教言论》和《入菩萨行论》中都讲过,做事情要先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否则,如同走路时一只脚尚未站稳,另一只脚就抬起来,这样人会跌倒的。
今年,我讲了前行、净土、般若三部论典,原本是要求一门主修,其他兼修或不修也可以。但听说很多人全部在修,没有主次之分,结果佛号也没念完,加行也没修完。尽管你们精神可嘉,像有些人所说&全部都听一听,可以种下善根&,但最好还是抓住一个重点。
从前,孔子跟从师襄子学琴。师襄子教了一首曲子后,孔子每日弹奏,丝毫没有厌倦。过了十天,师襄子说:&这首曲子你弹得很不错,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虽学会了曲谱,可还没有掌握一些高难度的技巧。&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说:&你已掌握了弹奏技巧,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品味出这首曲子的神韵。&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说:&你已领会了这首曲子的神韵,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一个人,尚未深入他的内心世界。&
又过了很多天,孔子庄重地向远处眺望,说:&我现在知道作曲者是什么人了。这人长得黑,身材魁梧,胸怀大志,要统一四方,一定是周文王。&师襄子听后,立即离席行礼,说:&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我们学习也应如此深入。去年学《中观四百论》时我就说过,这部论典以前虽学过、背过,但大家还要再再地学、再再地背,四百个颂词并不多,若能将其通达无碍,收获定会非常大。学习不在多,而在于精,因此,希望大家学有所专、修有所成,切莫像野牛吃草一样,贪多嚼不烂,好像什么都懂,但什么都不精通。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宽为限&:读书学习时,要会规划安排时间。最好有比较宽裕的期限,因为短短时间内,不可能学完所有知识。
今年不论学前行、净土、般若,我都给大家留了充裕的时间:主修是一本书学五个月,在此期间内,有余力可兼修其他。我觉得这样安排应该可以,如果你五个月连一两本书都学不完,那也不可能。可有些人太过分了,整天抱怨:&哎呀,我们学得太多了,您能不能少讲一点?&这倒没有必要。你真正想学的话,倘若没有一点内容,既浪费我的时间,也浪费你的时间。但是,你若实在不想学,随时可以退出。
每个人的因缘与善根毕竟不同。自古以来,汉传佛教也好,藏传佛教也好,学习佛法几十年不变,且精进努力、传承圆满的,并不是很多。所以,谁要退都可以,我也有心理准备。有人说:&我们这组全部退完了,怎么办?哇&&&其实用不着哭,这没什么,即使只剩一个人也可以。人的因缘本来就不相同,你学了,我很高兴,只要能让你得到利益,付出再多的人力、财力,我都乐意;你不学,也可以,一切都是你的自由,我没有任何要求。
&紧用功&:学习的时间要宽裕,但不能因为有多余的时间,就每天得过且过,一定要全力以赴、加紧用功。不然,几年一晃就过了。
当初我们学《入行论》,不知不觉就两三年了。在此过程中,我还是努力地传了,很多人也努力地学了:有些七八十岁的老菩萨,一堂课也没有断,传承非常圆满;有些国家的公务员,经常要出席国内外许多大型会议,但还是以各种方法来听受,一堂课也没落下&&不过也有些人不用功,成天都说忙忙忙,可一推就知道,他并没有那么忙。凡夫人其实很可怜,做无意义的琐事,时间多得不得了;而一听闻佛法,就以忙碌为借口,把学习一直往后拖。
&工夫到,滞塞通&:遇到困惑不解的地方,不要随便放过,若能常思维不忘,今天读几遍,明天读几遍,功夫一到,自然而然就能通达。正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你持之以恒、肯下功夫,世上没有做不了的事情。
这方面也有很多故事。如西汉时期的路温舒,他少年时非常热爱学习,可家里十分贫穷,没钱去读书,只好以替人放羊为生。有一天,他赶着羊群来到一池塘边,看见一丛丛又宽又长的蒲草,灵机一动,采了一大捆蒲草背回家,晒好压平之后,切成与竹简同样的长短,编连起来。然后他向人家借书,抄写在这些蒲草上,做成一册一册的书。从此,他每次去放羊,身边都带着这种书,一边放羊一边读书,从中获得了很多知识。后来,路温舒靠自学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并做了朝廷的大官。
还有,唐朝有个人叫郑虔,他很想练字,却没钱买纸。听说某寺院堆了几屋子的树叶,于是付钱租了下来,每日闭门不出,就在那些树叶上练字。经年累月,他把这些树叶都写完了,终于练出一手好字,成为著名的书法家。
前段时间,我得到一本贝若札那亲手写的书,也是写在一些大树叶上[49]。至今这么多年了,字迹仍清晰可辨、完好无损。
在古代,许多人没有很好的条件,但他们求知若渴的精神令人钦佩,哪像现在有些人,有了这么多法本,但一点也不珍惜。不说古代,就是我刚来学院时,借到一本书以后,也是天天晚上在煤油灯下抄。有些书若要第二天就还,甚至会熬夜赶出来。像《俱舍论》的颂词等,我以前都抄写过。所以,跟过去的人相比,现在好多人的功夫都不到。
其实,一个人只要肯用功,即使智慧不够,最终也可以成功。章学诚是清朝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他从小很笨,常挨老师的板子,同学们都笑话他,可他说:&记性差不要紧,我要笨鸟先飞。&一篇文章别人读几遍就读熟了,他要读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当他读到《中庸》中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时,突然豁然开通,说:&我终于明白了,我的学问之所以不好,就是功夫没用到。&他以这句话勉励自己,勤奋学习。慢慢地,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学问大有长进,终于成为很有名的人。
我们倒不希求这些名声,但求学必须要努力,而且应该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中庸》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目标、有准备就能成功;没有目标、毫无准备,每天都处在浑浑噩噩中,注定会失败。我们学大乘佛法的人,目标当然是成佛度众生,但即使你没有这么远大的目标,人生如此短暂,也不要浪费时间,而应该精进用功。
以前,宋太宗为了看一部巨著[50],规定自己每天必读三卷。大臣们怕他太劳累,就劝他不必看这么多。但宋太宗不以为然,结果这样坚持下来,用一年的时间,就把它全部读完了。可见,即使是世间人的成功,背后也要付出一定辛劳,那出世间的成就更不用说了。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读书时,有疑惑的地方,要随时用笔把它记在纸上。遇到有智慧的人就拿出来请教,以求得真实确切的意义。
韩愈说:&人非生而自知者,孰能无惑?&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只不过随着自己阅历的丰富、见识的广博,有些道理会慢慢了知,但只要是人,就必定有不知道的事情。对于我们不知道的,应该虚心多问别人,智者谦逊好学、甘拜人师,愚者却认为这会暴露自己的无知,故把询问当作羞愧之事。
孔子曾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做人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明明不知道,却为了顾及面子而故弄玄虚、不懂装懂,这种行为是令人不齿的。
丁肇中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一次演讲中,别人给他提了三个问题,他都表示&不知道&:
&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
&不知道。&
&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
&不知道。&
&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
&不知道。&
这&三问三不知&,让在场所有人都感到意外,但不久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为什么呢?因为按理来讲,丁肇中大可不必说&不知道&。他可以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术语糊弄过去,或者说一些不沾边际的话搪塞过去,但他却选择了最老实、最坦诚的回答方式。这种坦言&不知道&,不但无损于他的科学家形象,反而更凸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世间上有德行的人,对不知道的问题尚且如此,我们佛教徒就更应该这样了。尤其是密宗一些甚深的金刚语,假如你明明不懂,却凭着分别念随便臆测,然后宣传给他人,则有很大的过失。故大家不可不慎!
第十九课思考题
86、有些人认为:&学习理论只会增加分别念,放生行善只是一些勤作,这些对解脱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对这种观点,你怎么看待?请说明理由。
87、什么叫&三到&?它适合于哪些方面?你做得到吗?
88、读书学习时,为什么要专一?既然如此,那我们广泛闻思是否不合理?你如何理解广闻与专修的关系?
89、你现在学习佛法时,是&宽为限,紧用功&,还是&紧为限,宽用功&?你需要对此有所调整吗?
90、古人对学问的渴求,给了你什么启示?与古人的行为相比,我们为何差距这么大?根本原因在哪里?
91、你在日常生活中,能否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假如有不理解的疑惑,你通常会怎么处理?
[44] 有些人解释,&信&是实实在在之意。
[45] 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46] 地丁:一种特别苦的植物。
[47] 鼯鼠:又名催生子、飞鼠、寒号鸟。体型类似于松鼠,不同点是前后肢之间有宽而多毛的飞膜,借此可从树上或岩壁上向下滑行。
[48] 《荀子&劝学》云:&鼯鼠五能,不能成一技。五能者,能飞不能上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泅不能渡渎,能走不能绝人,能藏不能覆身是也。&
[49] 这又名&贝叶经&。贝叶,即供书写所用之树叶,具称贝多罗叶。贝叶经,即写在贝多罗叶上的佛经。往昔印度等国未有纸之制造,故以树叶代替。南印度及缅甸地方,近世仍沿袭此风。
[50] 这部巨著原名叫《太平总类》,但因为皇帝亲自看了一遍,后来就被改名为《太平御览》。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查征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