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纵横问题

2014年三大宏观经济问题 - 评论 - FT中文网
打印选项:
2014年三大宏观经济问题
Fulcrum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在我们进入2014年之际,发达市场股市长达5年的牛市仍然动力十足。最近,我提出股票目前看上去估值偏高,但高得不算离谱。我还提出,牛市的未来可能取决于全球GDP何时遭遇供应面制约,迫使全球货币状况真正收紧。
今天,本博客将对三个重要的相关问题进行总结性点评:美国的供应面;中国控制信贷泡沫的努力;以及欧洲央行(ECB)认为欧元区不存在通缩兆头的观点。这三个问题中,至少有一个可能在宏观上决定2014年及以后的经济走势。
1. 美联储(Fed)何时将开始担忧美国的供应面制约?
考虑到美国2013年财政紧缩幅度相当于GDP的1.5%,美国迄今主要担忧的问题一直是,需求可能不足以支撑GDP产生可接受的增速。但眼下情况似乎在变化。2014年,美国财政紧缩幅度将仅相当于GDP的0.4%,而人们普遍预计GDP增长将超过3%,远超国会预算办公室(CBO)目前估计的潜在产出增幅——约2%。
许多经济学家表示,经济衰退导致的一些失业者提前退休和资本支出水平低下,至少暂时地抑制了潜在产出(或称“供应”)的增长。事实上,经济总需求(AD)面和总供应(AS)面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模糊。
这一动向让保罗o克鲁格曼(Paul Krugman)这样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失望——克鲁格曼声称,清晰地区分AD和AS曲线分析仍然至关重要。我这一代经济学家在滞胀的20世纪70年代接受教育,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认同克鲁格曼等人的这个观点。克鲁格曼阵营还认为,事实将证明,长期的供应潜力将远超目前的GDP水平。
CBO估计,潜在GDP比当前实际产出水平高6%左右。这无疑意味着,美联储可以将初次提高短期利率的时间大大推迟(眼下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多数委员倾向于认为这个时间将在2015年)。发达世界通胀水平极低、并且还在不断下降,这无疑也为推迟这一时间提供了理由。
但令人意外的是,美联储内部一些人士却开始倾向于认为,衰退可能已永久性破坏了劳动力参与率,从而也永久性破坏了供应潜力。此外,失业率也有望大大早于2014年底降至6.5%的阈值以下。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珍妮特o耶伦(Janet Yellen)领导下的美联储是否希望将首次加息推迟到2015年底之后,以及一旦金融市场试图押注于提早加息,美联储是否愿意像2013年夏天那样予以反击?我认为,上述两个问题答案均是肯定的,但在2014年结束之前,双方可能会在这条战线上发生若干次小冲突。事实上,第一场冲突可能已近在咫尺。
2. 中国是否能控制信贷的过快增长?
现在人们的共识是,中国的长期增长率已挥别之前那种每年保持在10%以上的好日子了。但对于中国长期增长率未来将稳定在何种水平,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乐观的,以罗思义(John Ross)备受推崇的博客为代表。这种观点认为,中国过去几十年来注重资本投资的做法是正确的,这在未来也仍将是一项成功的战略。罗思义指出,只要年均增长率在2020年前的这几年里能达到6.9%,官方在年间将实际GDP翻番的目标就能实现。在他看来,这是轻而易举的事。与此同时,经济增长将实现向消费拉动型的转型。这将助中国经济走出信贷泡沫,实现完美软着陆。
另一种看法是悲观的,以迈克尔o佩蒂斯(Michael Pettis)的文章为代表。佩蒂斯数年来一直警告称,如果要走出信贷泡沫、实现经济软着陆,中国经济在长期内都只能保持至多5%的增长率。为将GDP增速维持在可接受的水平,当局只能再三放松对信贷增长的限制。这表明当局的以下两项目标之间存在冲突:一是允许利率市场化,二是在不导致经济硬着陆的前提下控制信贷泡沫。
正如我最近所提出的那样,迄今尚无迹象表明中国的信贷增速已经低于名义GDP增速,而看上去已然存在泡沫的房价和地价仍在加速增长。迄今为止,对中国GDP持乐观态度的一方对多错少,考虑到中国的特色,长时间的软着陆似乎仍是可能性最高的情况。但控制信贷所耗费的时间越长,硬着陆的概率就越高。
3. 欧洲央行会突破零利率下限吗?
无论是用长期停滞还是“日本化”来形容,欧元区仍然深陷困境——增长疲软、通胀率不及目标。近期欧元走强,将使情况进一步恶化。马里奥o德拉吉(Mario Draghi)本周曾表示:
“我们目前没有观察到任何通缩的迹象……但我们必须保持警惕,不能让通胀率永远停留在1%以下,并因此滑入危险区域。”
这似乎与欧洲央行“低于但接近2%”的通胀目标不完全相符。与此同时,德国央行(Bundesbank)在刚刚发表的一份报告中胸有成竹地否认了欧元区存在任何通缩风险。报告还称,受困经济体的单位劳动力成本下降,事实上是一个好兆头,显示欧元区正在进行必要的内部再平衡。
只要欧元区经济继续复苏,市场便可能倾向于接受这个说法。在全球增长强化的背景下,欧元区继续复苏的可能性很大。
但如果欧元进一步升值,可能会最终迫使欧洲央行,使出美联储等央行近年来用过的一招——突破利率零下限。德拉吉已反复表现出,他有能力摆平这种情况下可能会涉及的种种复杂政治问题,但预防式行动眼下看上去可能性较低。事实上,德拉吉或许需要一场市场危机,才能让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ECB Governing Council)内部团结起来。
以上便是全球宏观经济的三大问题,任何一个都有可能在2014年成为焦点。在我看来,不妨说中国目前似乎是最令人担忧的,但究竟是不是这样,且由读者自行分辨。
本文作者是Fulcrum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在FT.com网站上撰写有关宏观经济的博客
本文的网址:/story/
更多相关文章
如何找到更多此类文章
1. 访问FT中文网首页()
2. 本文涉及的话题标签包括:
。您可以在上的搜索框进行搜索。
3. 在谷歌和百度上输入[2014年三大宏观经济问题 ]。
未经英国《金融时报》书面许可,对于英国《金融时报》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FT中文网(或: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经英国《金融时报》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干货:当前中国经济十大热点问题
[摘要]如何理解市场对于经济增长从极度悲观到相对乐观的变化?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出现了下降,两个翻一番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这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本期干货为您带来平安证券的最新,它将从十个方面为您分析和阐述中国经济的热点问题。1、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波动很小,基本能够保持平稳,预计全年经济增长7.4%。低于政府年初设定的7.5%的增长速度。2、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的中枢依然在下行,到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回落至7.0%-7.2%。3、中国在2014年的通胀压力不大,下半年的通胀水平会低于上半年。从长期来看,中国更多将面临通缩压力。4、央行对于货币政策的态度没有明显变化,非货币政策的运用在增加,迫于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定向政策的运用将会更为频繁。5、财政支出在下半年依然具有空间,棚户区改造、中西部铁路和农田水利等领域可能是投入的重点。6、中国的债务问题在总量层面风险集中于企业部门和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的债务负担不高,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很低。7、债务问题需要从资产负债两端来进行处理。从中长期来看地方债务自发自还是稳固债务链的重要措施。8、中国依然需要面临持续的去杠杆周期,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只有出售资产的方式才能降低杠杆。9、中长期来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逐渐进入趋势性调整期,供过于求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都存在,房地产价格可能面临明显调整。10、2014下半年的出口会略好于上半年,但出口回升的速度较为缓慢,全年中国的贸易增速可能仅维持在5%左右。干货太多,请收藏后慢慢阅读。以下为文章全文。一、如何理解2014年经济增长的走势从预期的角度,市场对于短期经济增长经历了从极度悲观到相对乐观的变化,预期的变化远远大过了经济数据变化,预期变化源自于一季度经济数据的大幅度滑坡和总理频繁出台微刺激政策来保增长,但这种预期的变化不会改变年内经济增长的走势,政府能够接受的仅仅是略低于 7.5%的增长水平。经济增长的波动在 2014年显得非常的小,我们认为:第一,保住全年 7.5%的增长目标依然是困难的,即不宜太过乐观,也不宜太过悲观;第二,微刺激政策是具有短期效用的,但投入的领域从中长期来看都效用不大;第三,三季度的经济增长较为关键,但仅仅因为去年高基数的影响,从环比来看,7.5%的增长依然是较有难度的。三大需求中,政府为主导的基建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对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相对稳定效应,来对冲房地产和投资的下行压力;依然表现较为低迷;出口表现二季度尚可,但前景不能太过乐观。数据统计方面,部门法核算和 GDP和支出法核算的 GDP的差距在缩小,这也是我们在一季度就已经提出来的数据核算谬误将会在全年都存在,即我们看到的三大需求的情况和 GDP最后的统计数之前的差异,这来自于这两种核算方式本身是存在差异的,而这种差异缩小了,但 GDP统计数字统计局从来只公布部门法的核算数。2015年经济增长将下滑至 7.0%-7.2%的水平,大幅下滑的可能性较小,因为政府还将通过微刺激政策来稳定经济增长和预期。二、如何理解中国中长期的经济增长短期经济增长的企稳不代表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能够迅速的企稳回升。中国经济当前存在的创新不足、杠杆过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等中长期问题均不是可以通过刺激政策加以解决的。中国经济经过了 30年的高速增长以后,除了全面深化改革恐难有捷径来使得中国经济重新走上可持续的增长轨道,因此,这也是在 2014年市场依然难以形成中长期乐观看法的原因,即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的紧张。在经济结构方面,服务业占比的提升和消费占比的提升是趋势,但也面临着经济结构的诸多转型和改革的压力,如收入分配领域要提高居民的收入占比,服务业的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效果和小微企业减税的效果,以及垄断服务业的全面开放等。从产业和行业发展的角度,我们倾向于认为,引领下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领域包括:第一,科技领域,人口红利和资本积累创造了中国过去 30年的增长奇迹,从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来看,未来除了加强研发和科技投入实无其他方式,加大科技领域的投入可能是经济从高速增长期转向中高速增长期的必然选择。第二,能源领域,能源创新是次贷危机以来美国一直在做的,体现为美国能源结构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而中国能源领域的变革,将深刻影响到煤炭、原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的供给占比,也将改变二次能源的电力行业的发展,最后在能源的应用环节,以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可能也将是重要的方向。第三,环保领域,大气、土地、水资源的治理将是未来中国 GDP的重要部分。第四,军工领域,中国军事存量在过去 30年的积累相当于日本的 1/2,美国的 1/10,中国的军费开支的 GDP占比是大国中仅次于日本的,这和当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和想要在全球政治经济领域起到的作用完全无法匹配,中国除了加大军费的投入开支,别无选择。三、如何看待中长期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中国在 2014年明显看不到通胀的压力,基数效应的落差显示下半年的通胀水平会低于上半年,数据的明显变化会从 8月份开始。同时月度 CPI数据显示即使拥有最明显波动变化的食品价格,其季节性波动的幅度也在缩小,这显示了一个有意思的迹象即中国的通胀中枢下移的过程中伴随着波动的下降。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中枢下移的背景下,通胀水平很难在未来两年呈现上升的势头,甚至对比 和 2002年的情况,中国可能会面临通缩的压力。货币政策和通胀预期关系较为紧密,但即使央行的货币政策采取了定向宽松的态度,也意味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倒转,即是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是因,央行适当放宽货币政策是果,这样的结果能否带来通胀的上行是存在疑问的。日本和北欧国家的例子说明,流动性陷阱是由于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带来的,而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带来明显的通胀压力。我们的结论是货币政策如果不出现总量上的明显宽松,通胀的下行周期可能尚未结束。四、货币政策的走向非常规货币政策的运用在增加,央行对于货币政策的态度虽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迫于增长的下行压力,定向政策的运用变的更为频繁。央行对于降低中长期利率的想法是急切而确定的,上半年央行已经采取的定向政策已经包括:定向降准、定向再贷款、定向央票和定向存贷比。但商业面临的企业的信用风险补偿却在明显上升,实体企业的投资回报率还在下降,着这样的情况下,定向政策的效果实难预知,也许在短期内更多的是改变了商业银行的信贷方向,以 1-5月份公布的房地产数据显示,来自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速依然较快。高利率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如果央行的定向政策直到三季度末仍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央行可能会选择不对称降息的方式以快速拉低中长期贷款利率,以商业银行的利润补贴实体经济,但货币政策效果可能就会延迟至四季度或明年。五、财政政策的走向从 2014年 1-5月的财政收支和财政存款的数据来看,下半年的财政政策依然有较大的空间。财政存款的余额有 3.97万亿,1-5月财政收支盈余有 0.85万亿,考虑到 2014年全年 1.35万亿的财政赤字预算,财政支出在下半年依然具有足够的空间。棚户区改造、中西部铁路和农田水利等领域可能是投入的重点。2014年将要完成预算法的修订,财政预算将由年度赤字管理转向债务余额管理,这将加大中央政府加杠杆的能力,为未来 2-3年中央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来转移地方政府的部分杠杆打下了基础。财税体制改革将加快推进,包括 2015年全面完成营改增,中央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等。六、如何理解当前的债务链问题和高杠杆的风险中国的债务问题在总量层面风险集中于企业部门和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的债务不高,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很低。债务问题最为严重的企业部门,主流的看法认为中国的企业部门负债 /GDP大概在 110%-170%,折合成债务总和大概 60-80万亿,地方政府的债务按照审计局的统计大概在 20万亿左右,同时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债务偿还和利息支出压力极大,按 8%的名义利率计算,两大部门的利息支出每年在 7-8万亿,几乎占中国每年新增社会融资总额的一半。而 2013年全国国有及非国有规模以上企业的利润总额仅仅 6.3万亿。局部来看,部分行业和领域因为产能过剩和盈利能力大幅下降的问题,其债务的存续能力明显下降,比较集中问题表现在:光伏、造船、钢贸、铜贸、煤炭和小微企业等。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将会明显上升,控制风险的扩散和蔓延可能是中国体系未来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七、如何稳固当前脆弱的债务链债务问题需要从资产负债两端来进行处理,首先是负债端,债务稳固的主要任务是债务的持续可置换和降低债务的融资成本。央行对于稳固债务链的主要措施是定向再贷款和维持中性偏宽松的流动性水平。另外,中长期来看地方债务自发自还也是稳固债务链的重要措施。企业层面,允许部分丧失还款能力的企业有序违约、对一些依然具有盈利的企业采取兼并重组收购的方式。地方政府层面,地方债务发行逐渐推进,逐渐形成各地方债务的差别化定价。商业银行在新增信贷方面供给依然较为充足,对于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信贷受到政策的支持。央行如果能够有效的降低中长期利率,那么对于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再融资来说可能会降低未来的利息成本,将有助于债务的整固和延续。杠杆的转移方面,中央政府通过投资增加杠杆,地方政府的加杠杆速度将下降。另外一个是住户部门的加杠杆,但受到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和消费贷利率较高的影响,住户部门加大杠杆的迹象尚不明显。八、如何引导去杠杆行为次贷危机以来,美国政府通过低利率和量化宽松,使得金融部门和居民部门的杠杆有了明显的下降,美国企业现金流充裕,因此美国的经济复苏虽然缓慢但却具有持续性。而中国政府在次贷危机以后的调整则大大落后于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中国实体部门的去杠杆尚未开始,但是在债务得到一定的整固以后,中国依然需要面临持续的去杠杆周期,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只有出售资产的方式才能降低杠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未来中国的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去杠杆的核心,中国在国企层面的改革唯有通过出售股权的方式来实现,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改革路径上可能会存在诸多争议,但可参照的如英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也经历了 10年以上的时间,只要方向是正确的,即出售股票引入民营资本,最后依然可能取得较为正面的效果。九、房地产的短期和中长期趋势房地产 2014年的销售面积大概在 9-10亿平米,较 2013年销售将出现 20%以上的下滑,房地产企业本身在 2014年主要面对的将是去库存的压力,从商品房的待售面积,施工面积和新开工 -销售面积的情况来看,去库存的压力将持续存在。房地产在下半年会明显减少新开工和新拿地,即我们一直强调的供给端的调整可能比需求端更加剧烈一些。另外上半年房地产商的资金状况并不紧张,受到投资增速下降的影响,房地产在上半年资金状况呈现净流入,来自银行和非银行的信贷增长较快,但预售款的回款增速则大幅下降。中长期来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逐渐进入趋势性调整期,供过于求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都存在,即使限购限贷政策在各地逐渐放开,依然不会改变整体的调整趋势,房地产价格可能面临 20%-30%的调整。无论是价格的调整还是销售的调整,这种情况在 2008下半年-2009年一季度都曾经出现过。对于房地产的调整不应太过悲观,从中国购房者的杠杆和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状况,都不会在短期出现崩溃的迹象,而我们更为担心的是,是政府的房地产政策的影响,如:进一步加码棚户区改造,突然出台房地产税等。十、如何看待二季度出口的逐渐回暖我们认为 2014年下半年的出口会略好于上半年,但出口回升的速度是较为缓慢的,对于三四季度的经济增长完全寄希望于出口的想法可能会落空。首先,欧美日经济处于缓慢回升的轨道,发达经济体的需求略有回暖,受益于走软和外需的改善,出口从二季度开始有所好转,但 2014年全年中国的贸易增速可能仅能维持 5%左右的增长,要完成 7.5%的既定目标难度很大。其次,中西部的出口增速明显好于东部沿海地区,微观层面可能是因为地方政府的出口补贴政策不同所造成,即中西部地区的补贴买到了原本在东部地区的出口,这种方式难以持续。最后,进口增速在二季度明显回落,一方面显示国内需求较为疲软,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到未来的出口增长。因此我们判断下半年出口将保持在 7%左右的增长,三四季度依然会有明显的波动,但回归两位数的较快增长可能性不大。作者系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伟。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neomao]
信托产品名称
Copyright & 1998 - 2014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对话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尔文·罗斯
经济学必须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报记者&张勇&王冠&北京报道&&&&在采访这位传说中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前,听说他是一个喜欢穿牛仔裤、登山鞋,低调而不修边幅的美式学者。但当3月18日,本报记者见到埃尔文·罗斯(Alvin&E·&Roth)本人时,却见他西装革履,脸上一圈修剪得整整齐齐的络腮胡,擦得一尘不染的镜片下闪耀着睿智的眼神,有着犹太人特有的严谨、精明。&&&&因在稳定配置理论以及市场设计实践上作出的贡献,罗斯与劳埃德·S·夏普利(Lloyd&S·&Shapley)一起被授予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并分享由瑞典皇家学会颁发的114万美元奖金。诺贝尔奖学术委员会给他们的获奖理由是:为了他们在稳定配置理论及市场设计实践上所做出的贡献。&&&&荣誉并没有改变他严谨而务实的个人风格,虽然与学生在一起时,他也不乏幽默、乐观的基因。更多的时候,他表现出的是一位学者应有的谦逊。&&&&在1987年出版的《沙普利值:致罗伊德·沙普利的评论》的前言中,罗斯曾写道:“我有幸常常朝拜性地会见沙普利,我们这一代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欠沙普利一个智慧的账。”&&&&“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理论学者,但也直接进行实际工作。”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的经济学家马斯金(Eric&Maskin)曾如此赞誉罗斯。马斯金曾凭借市场设计领域的理论研究与他人分享了200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62岁的罗斯是一个典型的数学家,审慎而务实。因为长期根植于微观研究,他不太乐意谈论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问题。这也许跟他的个人经历有关。&&&&此次来华,罗斯是作为特邀嘉宾出席新华都商学院主办的“首届诺奖经济学家中国峰会”,并带来了名为《市场设计:中国如何借鉴美国经验》的学术演讲。趁着演讲间隙,罗斯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沙普利才是真正获奖者&&&&《21世纪》:因为研究博弈论、市场设计、稳定配置,您开创了经济学一个全新分支,并以此为基础参与设计和改进了美国医院住院匹配制度、纽约高中招生制度、婚姻匹配制度,成为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案例,扭转了经济学理论只是纸上谈兵的偏见,因此与您的搭档沙普利一起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可以谈谈是什么原因使你们获得此殊荣吗?&&&&罗斯:沙普利才是真正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沙普利使用合作博弈的方法来研究和比对不同的匹配方法,并和他的团队找到了一个叫做GS算法(Gale-Shapley&algorithm)的方法。这种方法能确保匹配是稳定的,同时也限制了市场主体操纵匹配过程的动机。沙普利设计的方法能够系统性地对两个市场主体其中一方有利。&&&&而我的市场设计项目有赖于整个团队的密切合作。除了发现沙普利的理论能够阐明一些重要市场是如何在实践中运作的,通过一系列研究,我认为“稳定”是理解特定市场机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后,我将这些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验,并重新设计了现有的诸多匹配机制。在沙普利理论的基础上,我还加入了对道德约束或其他特定条件的考量。&&&&市场设计犹如上帝之手&&&&《21世纪》:学术界认为您20多年来在经济学领域的孜孜探索,已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解释一下您选择“市场设计”作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原因吗?&&&&罗斯:在商品市场上可以是公正的、匿名的,基本上是市场帮助人们进行所谓的“价格发现”,即价格是市场的决定性因素。但有时候,市场并不是价格所能够决定的。只有充分理解市场,才能修复崩溃的市场。市场失灵是因为常常靠价格不能解决的问题,只有更为充分地了解市场文化,才能对失灵的市场予以修复。&&&&我以前是哈佛大学的教授,现在在斯坦福大学教书,这两所大学招生都有一定的选择性,但是学费并不是基于教授的人数而决定,有些市场依赖的因素并不是价格。价格仍然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但是它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市场设计的意义在于,利用博弈论的数学工具应用自如,用它来改进和修补那些运转不佳、支离破碎的庞大体系,并以此来解决一系列现实难题。&&&&《21世纪》:好的市场设计能以上帝般万能的手,实现市场与资源相互配置的最优化。可以举例谈谈基于该理论,您解决了哪些现实难题?这些经验或许能让中国相关政策的制定者或者机构借鉴。&&&&罗斯:学校招生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前在波士顿,公立学校招生计划因为采取了密集接收的系统,存在很多缺陷。每个学生根据他优选的顺序递交学校志愿名单,但学校一般首先在报考该校的第一志愿的学生中选择生源。&&&&第一志愿填哪个学校显得至关重要,因为有可能第一志愿没有要你,第二志愿已经招满了也不会要你。所以如何填报第一志愿非常重要,很有可能因为考虑到录取风险,学生会在第一志愿选择一个不太受欢迎的学校,以防一旦不录取第二志愿、第三志愿都录不上。&&&&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容易被第一志愿接收呢?最好的办法就是递延接收算法,这样学生和家长可以非常安全地填报他们最喜欢的学校,这就是一个具体工作原理:&&&&首先是秘密提交志愿,每个学生都去向第一志愿提交申请,学校根据学校优先顺序给他们分配座位。第一轮的时候,学校并不会立刻接收这个学生,只是把位置保留下来了。如果还有名额的话,每个学生跟前一轮被拒绝的学生向下一个志愿提交申请。每个学校将前一轮保留的学生,以及新申请的学生再一起进行考虑,不在这个名单上的学生就被拒绝了,这样一直轮回下去,直到没有学生申请被拒绝。&&&&最后每个学生都会有一次最后分配,根据这种递延接收的算法,学生就很有可能保证被他的第一志愿的学校所接收,直到最后没有学生来申请,这样算法就结束了。这时,每个学生得以分配到每个学校,而且学校并不会考虑这个学生填报的是第几志愿。&&&&借助递延接收算法可以让学校和学生更好地利用名单相互选择。&&&&经济学要解决现实难题&&&&《21世纪》:媒体评价您并非一个象牙塔里的学者,您丰富的项目经验也证明了经济学只有解决现实问题才能超脱于纯粹的理论。那么在您看来,怎样才能使“经济学”定位于解决现实难题?&&&&罗斯:我对经济学有自己独特的领悟,我觉得,经济学必须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经济学不仅是社会科学的一部分,也是人文科学的一部分,&&&&经济学可以在很多方面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很多时候我都一门心思,扎进现实中那些质朴的经济问题的研究中,以期实现经济与日常生活的结合与呼应。我总在讲课时告诉学生们,应该努力将自己做的事情与现实生活中的经验相联系。作为一个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善于利用数学工具去解决问题。&&&&有些人觉得经济学领域有各种优秀的工具和技巧,却唯独缺乏有趣的问题。但我却发现,那些既不失趣味又有现实意义的重要问题这里遍地都是,我们应当努力利用现有的工具来解决它们。&&&&《21世纪》:除了市场设计,您所研究的另一个领域就是稳定配置。可以谈谈您是怎么理解配对问题的吗?&&&&罗斯:我最感兴趣的是,配对问题应该如何作用于公众的日常生活。之所以关心配对问题,是因为人生的很多决策都是配对。你怎么选大学,怎么选配偶、选职业、选要去的医院,都是配对问题。我希望通过改变人们自我组织和管理的实用性办法,让生活更高效、更公平。&&&&在美国,等待肾脏捐赠的患者名单上有多达8.5万人,每年有4000名患者因器官短缺而死亡,而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捐赠匹配系统的效率太低。我从2003年开始负责设计新系统。对于想捐肾给亲人,但由于血型不匹配无法实现的案例,该系统可以帮助他们与其他不匹配的捐赠组交换器官。&&&&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有器官移植的需要,但是人体器官的资源非常有限。捐赠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活体的,一种是尸体的。这种捐赠是不匹配的,哪怕器官是捐给自己亲近的人,这样就为我们设计匹配系统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业经济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