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理论写自传

您访问的商品已经停用了-文轩网
该商品已经停用!怎样批判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路径的设想
时间: 21:42
众所周知,在上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东欧八国和中国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今天,在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抛弃了马克思主义时,中国却仍然在坚持,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究其根源,乃在于对马克思主义自身的认识不足。比如,每当我们回忆起大跃进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时,仍然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坚持认为,马克思的理论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的实践没有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不但没有按照马克思的理论认真补上资本主义的一课,相反地连社会主义也想跳过,想“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简言之,在这部分人看来,错不在理论,而在于实践。
马克思主义真的是真理吗?是科学吗?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得弄清楚,马克思主义究竟说了些什么。马克思主义核心的核心是“阶级斗争”,其所有的理论自始至终均围绕着一个主题:即无产阶级应当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历史唯物主义是为了论证阶级斗争历史的必然性,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为了论证阶级斗争的目的正义性,剩余价值学说是为了论证阶级斗争的道义正当性。如果一定要用最为简短的一句话来概括,我以为老毛的“造反有理”最为精确和贴切。或者也可以说,中共领袖里,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唯老毛一人。
我们一起回顾一下马克思的所思所想。
如果将现在的时代称为后工业社会的话,我们不妨将100年前的西方称为工业社会的前期和中期。在那个时代,民主制度的确是徒具外表,富人对穷人的剥削非常严重,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很糟糕,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些文学作品或私人传记中去印证。比如,从美国律师丹诺的自传中,我们看到,在100年前的美国,铁路工人的工资不过30—40美元,只能勉强养家糊口。对于那些因工伤事故缺了胳膊断了腿的,只要劳动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工伤概不负责”条款,工人都打不赢官司,企业主也无需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因为那个时代奉行契约自由的原则,劳动合同中的免责条款被普遍认为有效,在那样的法律下,工人阶级的悲惨状况是可想而知的。
承认那个时代发生的事实,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马克思那样强烈地憎恶那个时代。我们不必去怨恨马克思什么,换成任何一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目睹了当时的现状后都会去思考,都会产生一种去破坏现存制度的冲动。我们也不能错误地以为,只有马克思才是那个时代的反叛者。事实上,那个时代下,除马克思之外,也有无数的知识分子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这一点,我们同样可以从相关的著作中得到印证。当然,我写作此文并不为了去探讨历史,我只是试图以这一段历史为出发点,去发现政治思想发展的轮廓或脉络。
怎样才能改善工人阶级的状况或地位呢?有而且只能有两种不同的思想。
在马克思看来,英国革命的成功也好,法国革命的成功也罢,都不过是推翻了更为落后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较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但穷人并未从革命中受益。革命成功后实行的民主制度,本质上是为富人谋利益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穷人只会越来越穷。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甚至断言,工人阶级必然走向赤贫。由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自身存在固有的缺陷,这种民主只能成为富人的帮凶。无产阶级要想改变悲惨命运,唯一正确的路径是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与此截然对立的另一种理论认为,暴力革命对社会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如果革命不能建立起一种更为先进、更能令人满意的制度,那么这种革命就不具有正当性。即便确有再来一次暴力革命的必要,那么在革命成功后,该作怎样的制度安排才能保证无产阶级这一多数人群体能够生活得更好呢?如果革命成功后由无产阶级专政,带来的问题是,是否允许私人拥有生产资料?是否允许私人投资?如果是,那就与现存制度无异,又何必革命?如果否,社会生产按照怎样的准则来进行?
马克思作如下回答:
首先,关于暴力革命的正当性。马克思认为,截今为止的人类社会均是阶级社会,阶级斗争贯穿于始终,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既然阶级斗争自始存在,那么再来一次也是正当。
其次,关于革命成功后的社会。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后,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民主,资产阶级不享有民主权利。既然所有的政治权利全部归于了无产阶级,那么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就一定能改善。经济上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人人都成了平等的劳动者。至于生产,可以采用统计的办法由政府根据统计结果来决定资源配置,即实行计划经济。
马克思在提出这一伟大设想的同时,还预言:自由资本主义必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剥削程度必然加剧,陷入赤贫的无产阶级会自发组织起来以暴力方式反抗资产阶级,因此,资产阶级的贪婪实际是在为自己掘墓,资本主义制度注定会因阶级斗争而灭亡,社会主义必然会实现。
马克思的理论表面看起来很美妙,所描绘的未来宏图也着实令人向往,尤其是对穷人,这种理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不要说一般老百姓,即使是高级知识分子中,能够从逻辑上推翻马克思的,全世界没人能做到。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马克思的所有学说是一个严谨的体系,除了其逻辑出发点所基于的几个假定有所疑问外,其余方面在逻辑上均能自足。通俗地说,马克思自说自话,但能自圆其说。正因为如此,我个人对马克思是十分佩服的。无论其学说正确与否,我都不得不承认,从他所设定的前提条件出发,的确可以推论出他所说的结论。比如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将价值定义为“凝聚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将价值量定义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如果我们承认这些前提,那么我们就无法反驳马克思〈资本论〉的结论。
类似的还有,马克思认为过往的社会均是阶级社会,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法律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警察是阶级斗争中的合法暴力,诸如此类。一切罪恶的根源在于私有制。所以,马克思主张只要私有制存在一天,阶级斗争就该继续下去,直至最终消灭私有制,建立一个无阶级、无国家、无政府、无法律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只要生产力极大提高,能够实现按需分配,人类就可以建立一个无政府的社会。这里同样假定了两个前提:1、造成过往社会矛盾的唯一原因是分配不公;2、人类的道德可以无限提升从而达致无政府的状态。如果这两个前提成立,马克思的所有推论都将因此而正确。
现在我们明白,马克思的理论体系具有逻辑自足性,我们无法从逻辑上击垮它。批判它的唯一路径,只能是讨论它所设定的前提条件是否成立。要质疑马克思的学说,必须从推翻其假定入手,除此断难成功。
比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假如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自然就不会再迷信马克思。
什么是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吗?价值的大小只能用劳动时间来恒量吗?按照劳动价值说,天然钻石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怎样解释这种现象?是不是很荒谬?
过往的社会矛盾仅仅是因为分配不公?按劳分配是公正的吗?如果按劳分配是公正的,那么,在共产主义按需分配制度下,不劳动者仍然可能获得同样的分配,公正吗?
人类的道德可以无限提升吗?假如可以,提升的路径是什么?如果人类道德只能通过斗争而提升,那么社会主义消灭了阶级斗争,怎样才能走向共产主义呢?如果人类道德无需通过斗争也能提升,那斗争的意义何在?如果不通过斗争也能提升,那我们只需耐心等待好了,又何必要斗争呢?
诸如此类。
下面我们试举一例: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宣称,随着工业进程的加快,工人阶级将陷入赤贫。其理由在于,一从政治层面讲,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民主只能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无产阶级如果不能形成有力的团体,根本无力与资产阶级抗衡,只能任由资产阶级剥削,直至一无所有。二从经济层面讲,劳动力是一种商品,其价格(即工人工资)受市场规律的支配,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得劳动力商品永远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工人工资将不断下降,失去了土地的工人阶级将最终变得一无所有(赤贫)。
马克思的这一段推论对不对呢?亦即,工人阶级一定会陷入赤贫吗?
逻辑上看无懈可击。然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事实却证明,他的预言错了。其错在何处?
还在于假定的条件不成立。
在前面的一断推论中,马克思假定了两个条件: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不能充分保证无产阶级的政治权利,无产阶级会丧失政治话语权; 机器工业使劳动力商品呈现供大于求状态。
实践证明,这两个条件都不成立。
其一,民主制度的根本在于选票,人数处于绝对优势的无产阶级简直就是储备选票的“仓库”,这就决定了,只要民主制度运行得当,任何一个政党都不会无视无产阶级的声音。
其二,劳动力是商品,受市场规律制约,既如此,理论上便会存在另一种可能,即劳动力出现供不应求的可能。俄国革命家普列汉诺夫一生信奉马克思主义,但他却反对暴力斗争,原因即在于,他认为,随着电力工业的出现,生产的精细化程度会不断提高,社会化生产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旺盛,劳动力商品会出现短缺,劳动力价格会呈上涨趋势,直至合理的程度。实践证明,普列汉诺夫在这一点上说对了。
因生计所迫,我无力继续深入下去,但我确信,我所说的思路是唯一正确的途径。对马克思主义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阅读(0)| 评论
请注意使用文明用语
博主最新日志您的位置: >
卡尔?马克思传记
发布时间:
被阅览数:
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 日,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一位才能出众的律师,对马克思少年时代的思想成长起过良好的影响。母亲罕丽达?普勒斯堡是个贤慧的妇女,主要操持家务。
&&& 马克思从小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1830年,他进入特利尔中学,1835年9月毕业。中学时代,他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已有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中学毕业时他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说,一个人只有立志为人类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伟人。1835年10月,他进波恩大学攻读法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在大学,他除研究法学外,还研究历史、哲学和艺术理论。1837年起,马克思开始认真钻研黑格尔哲学。1841年,他结束大学生活,获哲学博土学位。
&&& 马克思在完成博土论文后,本想在波恩大学讲授哲学,但因普鲁士政府加紧对进步知以界的迫害,不得不放弃这个打算。于是他转向政治,开始从事反对封建专制和争取民主的斗争。1842年初,他写了第―篇政论文章《评普鲁土的书报检查令》,通过对书报检查制度的批判,揭露整个普鲁土国家制度的反动本质。同年5月,他开始为自由主义反对派创办的《莱茵报》撰稿,10月担任了该报的主编。在马克思的影响下,这份报纸越来越鲜明地倾向于革命民主主义。日《莱茵报》被反动当局查封。
&&& 1843年5月,他来到莱茵省的一个小镇克罗茨纳赫。在这里,他与童年时代的女友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结婚。从此,她成了马克思的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亲密伴侣和战友。
&&& 1843年秋,马克思迁居巴黎,筹备出版《德法年鉴》杂志。在富有革命传统的法国,他积极参加法国工人的集会,了解法国工人阶级的斗争状况,同法国工人运动的领袖和正义者同盟的领导成员建立了密切联系,还结识了流亡在法国的各国革命家。巴黎的斗争生活促进了他向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
&&& 在巴黎期间,马克思进行了紧张的理论研究工作。他埋头钻研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特别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圣西门、博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和空想共产主义者的思想。
&&& 1844年8月,恩格斯从英国来到巴黎,拜访了马克思。这是一次历史性会见。从此他们开始了前无古人的伟大合作。
&&& 1845年1月,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2月到了布鲁塞尔。他开始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着重阐明了实践在社会生活和人的认识中的作用,指出实践是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的标准。这个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接着,他又同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书中科学地论证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一系列基本原理;提出了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唯物史观是恩格斯肯定的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
&&& 马克思在为无产阶级制定科学世界观的同时,还为创建无产阶级政党而积极作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1846年初,他和恩格斯一起建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47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了德国工人的秘密组织正义者同盟,并积极参加了同盟的改组工作。在6月召开的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马克思担任了同盟布鲁塞尔区部和支部的领导人。为了更广泛地团结和教育群众,马克思和恩格斯倡议成立了德意志工人协会。1847年11月,马克思亲自出席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受大会委托与恩格斯共同起草同盟的纲领。这就是1848年2月正式发表的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
&&& 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席卷欧洲大陆。3月初,马克思被比利时当局驱逐出境,到了巴黎。他立即着手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新的中央委员会,并当选为主席。4月初,他们返回德国,直接参加革命。6月他创办了《新莱茵报》。它是当时民主运动中唯一代表无产阶级观点的报纸。马克思通过报纸宣传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纲领,指导德国人民同封建专制制度作斗争,揭露自由资产阶级的妥协和叛卖行为,还通过报纸同各国民主派建立广泛联系,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为了发展民主统一战线,马克思参加了科隆民主协会的工作,同各地民主派领导人建立密切联系。他还积极参加科隆工人联合会的工作,同工人组织内部的错误倾向进行斗争。
&&& 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流亡到伦敦,在这里长期定居。在伦敦,马克思重建了共产主义者的盟约地方组织和中央委员会。
&&& 五十年代是马克思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贫困的生活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形形色色的敌人对他攻击诽谤,几乎所有的报刊对他关上了大门。但他没有退缩,继续战斗。他成年累月地在英国博物馆研读政治经济文献,埋头从事经济学研究,为无产阶级锻造理论武器。恩格斯为了从经济上支援马克思,使自己的战友能完成创立新的经济学理论酌伟业,作出了最大的自我牺牲。他重返曼彻斯特,再次从事他所讨厌的经商活动。马克思在埋头经济学研究的同时,还设法利用资产阶级进步报刊发表各种政论文章。从1851年8月到1862年3月,他和恩格斯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写了500多篇文章。他们在这些文章中评述当时的国际重大政治事件,抨击各国反动政府的内外政策,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特别是东方殖民地和附属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他们写了不少论述中国的文章,揭露英国对中国的殖民政策,谴责沙皇俄国对中国领土的侵占,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 马克思在五十和六十年代最伟大的功绩是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1857年到1858年5月期间,他写了第一个经济学手稿;年《经济学手稿》,即通常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这是《资本论》的第一稿。在这个手稿中制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原理,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要点。1859年马克思利用这个手稿的有关章节写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这部著作“第一次有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的价值论,包括货币学说在内”。后来他又写了一个新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这是《资本论》的第二稿。这个手稿阐述了《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也谈到了属于第二卷和第三卷的一些内容。其中很大篇幅是对剩余价值学说史的批判,这部分后来被编为《剩余价值理论》。1863年8月到1865年底他又写了第三个手稿,即《资本论》的第三稿。日他发表了《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第三卷在他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资本论》这部不朽著作具有划时代意义,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次革命。它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的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在于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从而把他的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上。它成了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最锐利的理论武器。
&&&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和工人运动出现了新高潮。马克思又投入了实际斗争。日,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成立,他被选为国际的领导机构总委员会的成员,并担任德国通讯书记。他为国际起草了《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和其他许多重要文件,为国际制定了斗争纲领、斗争策略和组织原则。在国际存在的整个时期,他始终是国际的领袖、国际的灵魂。正像恩格斯说的,“叙述马克思在国际中的活动,就等于编写这个协会本身的历史”。
&&& 日,巴黎无产阶级举行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卖国政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马克思虽然在起义之前并不赞同这一行动,但起义一经爆发,他就满腔热情地给予支援和帮助。他注意收集有关公社的材料,认真研究公社的各项措施,通过各种渠道与公社保持联系,为公社出谋献策,并且亲自写了几百封信宣传公社的意义,号召支持公社的事业。公社失败后,马克思又从物质生活、政治思想上帮助逃离法国的公社流亡者。
&&& 七十年代,马克思写了《哥达纲领批判》,对拉萨尔主义的政治观点、经济观点和策略思想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同时深刻地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一次指出了共产主义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论述了这两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分配原则,并提出了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的理论。这部著作对无产阶级政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反动政府的迫害,贫困的物质生活,繁重的理论工作和紧张的战斗,严重损害了马克思的健康。他晚年常被病痛折磨。日,马克思的―颗伟大的心停止了跳动。他安葬在伦敦的海格特公墓,和他的夫人燕妮葬在一起。
&&& 马克思的―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思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马克思的名字永垂史册,他的学说将永放光芒
地址:山西省运城市河
东东街333号 | 电话: | 传真:版权所有
运城学院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的文章

 

随机推荐